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共8篇)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篇1

摘要: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农耕文化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其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与美丽乡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理念不谋而合。农耕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体现于发展,对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文化脉络等问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一、传承农耕文化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品不仅使农作物病虫的抗药性增强,只能使用药量更大、药性更强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鸟类、益虫、微生物,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目前我国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达8O多亿吨,生活垃圾近 2亿吨,7O 的生活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9O以上的污水随意直接排放。一些农村的污染程度已经威胁到人与畜的安全。要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农耕文化中的一些环境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传统农业注重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区域差异,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然生态净化过程,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 克的关系,达到尽量避免滥用化肥、农药、生长剂、除虫剂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业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于遗传多样性与栖息地提供。首先在物种上,农业通过耕种保留了大量植物资源;其次,农田及其草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与繁衍之处。中国传统农业利用多样化的种植、农业自然生态净化,从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现在外来物种对中国原生物的危害日益严重,如“中华蜂”几乎被外来的蜜蜂种群灭绝了;水葫芦、紫荆蓝等植物疯狂蔓延。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充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达到可持续生产。因此,现在一些还保留传统农业的地区,大多保持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壤、水、大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成分很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优良,这些都是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必需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世纪 8O年代日本对 “三农”政策就调整为:农业不再追求产量,而是食品安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素质的提高。

二、传承农耕文化是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基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面临环境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中产阶层的人们开始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然,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通过从事农事活动,了解当地特色和民俗、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享受农耕文化精神陶冶。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和韵味,也是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基础。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传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牧渔业生产、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改造、适度开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业相结合,为城镇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服务。通过这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不仅为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注入丰富多彩的文化,还可以唤醒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使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成为传承农耕文化的载体,成为有利于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如浙江安吉县的竹乡生态旅游和美丽乡村旅游)。在利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初步形成几种发展模式:一是以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特点的大城市远郊农家乐;二是以参与果品采摘、体验劳动快乐为主的中小城市近郊休闲旅游;三是以向游客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为主的农业观光园;四是经济发达且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农业新村、农庄;六是特殊地理条件的农业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云南的元阳梯田、甘肃的古浪梯田等。我国虽然是农业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条件比较优越,但我国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处于初期发展和探索阶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较快的地区主要是一些大都市周边的乡村,现在已经向中小城市的近郊乡村延伸;生态旅游则主要是一些自然保护区。在利用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如:农耕文化特色不突出。许多休闲农业旅游只是表层开发,既缺乏农业文化遗迹的保护,又缺乏创意和创新,农耕文化特色不突出。在挖掘当地民俗风情、人文资源,丰富活动娱乐性和文化性不够,游客参与性等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内容不多。发展休闲农业,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特色是最重要的。在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过去交通不便利的乡村,各有独特的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现在还没被完全破坏,要特别注意珍惜和保护,适度开发与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耕文化的直接展现。以农为本,突出农家特色,体现农耕文化的精髓,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乡村地大物博,民风淳朴,传统的农耕文明遗 迹和生活形态都是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与基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宁静舒缓 的生活节奏;水车灌溉、稻田养鱼、鱼鹰捕鱼、采藕摘茶等农耕场面;篱笆墙、山田 坳、湖泊溪流、田野草地、都是美景。我国台湾省上世纪 9O年代就已经提出了发展 “三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的协调发展)。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必须突出农耕文化。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反差越大,其田园意 味越足;农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越贴近城镇居民亲近大自然的“乡梦”,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才会越有发展活力。

三、传承农耕文化是繁荣农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灵魂

现在的人们面对千变万化的生活,既需要物质的丰富也需要精神的理念,既向往科技进步又渴望生态自然的环境。都市人们萌发的乡愁、乡恋,是对生活的一种重新认识与理解,追求自然与和谐、安详与宁静,才是人类生活最本质的方面。在发展美丽乡村的旅游业时,要以农为本,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为主干,以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受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基本上是由农耕文化表现出来,国内外的乡村旅游胜地,无不以文化特色作为依托发展的基石。因此,我们繁荣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丰富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上多下功夫。

(一)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

乡村独特的建筑布局、生活方式、节庆习俗和农事活动都是农耕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建筑物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和有序的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欣赏山乡没有受任何污染的自然景色,感悟宁静淡泊淳朴平和的心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城市文明对乡村强大的辐射力,乡村旅游的接待条件基本上都已配备上了各种电器和现代设施,许多经营者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现在流行的观光旅游,因而不但没有珍惜、保护和利用原先遗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乡村特色,反而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将传统的青砖土木民居,变成了钢筋水泥建筑,弄成了土不土、洋不洋的“四不像”。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浪费了农耕文化资源,也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当今中国好的、独具特色地乡村旅游景点,无不是生态环境、传统民居和古村落保护好的,如安徽的西递村、宏村、三河古镇;江苏的周村、同里;浙江的乌镇;江西的婺源;上海的朱家角等。

(二)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

乡村旅游要重视游客对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使游客获得娱乐、审美、亲历的体验。比如,为游客提供“做一天农民,体验农耕辛劳”的项目;提供传统的水车、石磨、石碾等农具让游客亲身体验如何使用这些古老的农用器具;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的饮食文化,让游客品尝具有农家特色的菜肴,了解饭菜背后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当地菜肴的制作。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可以使游客直接接触、体验乡土风情,感受传统生活方式,增加游客对农民生活、生产的了解,使乡村旅游成为他们难忘的人生经历。

(三)注重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协调

有些封闭落后的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地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与传统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但来自城市的工业文明,会对农耕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保护农村清新古朴乡野气息,是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魅力所在。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较好地保存乡村质朴的农耕文化气息,能够给游客似曾相识和接近大自然的享受。旅游不仅仅是物质消费,更主要的是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给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审美享受和亲身体验的旅游经历,是乡村旅游具有蓬勃生机和巨大发展前景的生命力。

(四)注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的协调

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和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并且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变对农村文化的漠视。农村文化应从被淡忘的农耕文化价值人手,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中国广大农村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农村居民传统风尚道德的积极与健康的本质属性。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才有可能对农村与农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有真正的尊重,才有可能发现其中大量的积极因素。政府对农村文化发展不能就 搞一年一次的“文化下乡”,这只能是政府与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施舍,永远无法真正解决农村和农民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身文化需求这一根本的文化渴望。农村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服务农民、依靠农民、提高农民,确立农民在农村文化的主人地位,激发农村居民在文化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构建他们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传统与现代的融会贯通中,进一步保护、优化和完善农村的文化环境,把农民的思想 道德和精神文明水平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 展、文化整体发展相适应,让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实际上很突出,文化设施既少又落后,公共服务步履艰难。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农民自办文化在各地悄然兴起,已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农村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很大进展,各地积极发掘农耕文化遗迹和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各种节庆,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活动。一些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文艺活动得到恢复和新生,具有乡土气息、民族特色、原生态歌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农村是传承农耕文化的载体,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弘扬和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小结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篇2

农业开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规模性、系统性等特点, “综合规划、分步实施、规模治理、务实开发”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注重经济、关注生态应成为我们开发工作的方向, 美丽乡村建设将大有可为, 规划引领, 龙头带动, 特色发展, 规模开发, 精细管理, 作为主要推进手段, 需要开发人不懈地努力。

1 科学规划

规划是一个地区实现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县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涉及黄河故道、滩涂开发、土地治理及产业化等开发类项目, 涉及面广量大, 履盖全境, 只有科学规划, 才能更好利用资金, 实现开发效果。在规划上应做到三点:一是专业。因开发规划是综合规划, 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土地治理、水系、道路、生态等内容, 故规划要请农业、水利、国土、交通、建设、旅游等相关部门, 从各自专业角度来完成开发规划, 形成一系统、完整、科学的专业规划;二是务实。规划人员应深入我县范围各个区域, 了解地形地貌、居住状况、种养特色、人文特点及现有发展水平, 以便切实、综合把握我县情况, 做出既科学又可行的规划;三是创新。因规划作为发展之纲目, 其既要切合实际, 方便操作, 又要具有前瞻眼光, 要在现状基础上, 创新思路、举措、机制, 更好地推进规划的落实, 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 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 产业引领

产业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 企业是产业的龙头, 企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群众生产的初级产品, 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走产业化之路, 经过加工能有效缓解市场冲击, 避开市场低谷, 提高产品附加值。群众生产作为产业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通过利益联结, 也能增强信心, 实现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产业链条越长, 抗风险能力越强, 产业规模越大, 抗风险能力越强, 所以培植龙头企业, 带动产业发展是农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具体落实上, 首先应引进地方生产相匹配的龙头企业, 实现与市场有效对接;其次是围绕龙头企业需求, 组建相应合作社为企业服务, 与企业实现有效利益联结;再次是组织生产者参与, 所有生产者作为社员正确行使权利、义务, 使之与合作社、企业实现合作, 形成有机整体, 这对壮大企业, 保障共同利益都有好处。

3 特色带动

特色是持续稳定发展一个重要条件, 也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所以一个地方的发展要紧紧围绕自身特点, 打造特色产业以此来扩大群众参与, 吸引外来投资者, 发展壮大产业。一个地方特色形成应从几个的方面来着手:一是围绕优势。每个地方经长期发展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且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形成一定优势, 围绕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成功率会很高。比如高效种、养业, 以此引进龙头企业, 进一步沿伸产业链, 就能促进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围绕人文。一个地方只要有历史就会有人文, 历史形成的时间越久远, 其人文挖掘的潜力就会越大, 围绕人文打造文化休闲旅游, 这又是打造特色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比如黄河故道流域, 历史悠久, 曾发生过好多事, 对流域的自然风貌特色, 进行一些挖掘, 给予一些投入, 形成故道特色;三是围绕原生态。原生态风貌无法复制,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针对地方特点, 尽力恢复原生态风貌, 减少或消除人工痕迹, 这应作为打造特色的一方向, 努力改善水质、改善农村环境, 形成天蓝水清的原生态家园, 哪怕就是原生态田园风光, 都是亮丽风景, 原生态风貌是最具竞争力的特色, 势必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 规模推进

农业农村工作面广量大, 开发工作只有上规模才能体现其效益, “整体规划、规模推进、滚动发展”是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 也是开发工作重要原则。项目申报要求区域连片规模治理, 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没有规模推进谈何共同富裕, 群众需求面广量大, 只有不断扩大规模, 才能逐步满足需求, 区域平衡发展也需要不断地扩大规模, 实现共同发展, 减少后发矛盾。不断地以小规模开发逐步实现大规模开发, 以滚动发展实现区域经济提升, 实现新的跨越。

5 多元开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入, 社会资本总量越来越大, 民间资本愈显活跃、繁荣, 而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 投入需求非常巨大, 充分利用各种项目资金, 投入开发工作,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应成为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农村现状与美丽乡村要求差距很大:村庄淩乱、水系不畅、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有产无业、环境不断恶化等现象广泛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 需要整合资金, 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办法来实现乡村治理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整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环境整治、道路提升、高产田建设等各种政策性资金并积极引进民间资本统筹安排, 改善区域现状, 建成“居集中、田成方、路相通、排灌便、环境美”的新农村, 农业综合开发在农田建设及环境整治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6 精细管理

管理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有大量工作要做, 单打独斗不行, 无序混战更是浪费, 强化管理, 统筹协助显得尤为重要, 在管理上力求精细, 笔者以为要做到三个提升:一是素质提升。二是工程提升。三是机制提升。要保证广大农民的利益, 无论是居住条件提升, 还是产业发展, 农民利益不可或缺, 研究新机制、新方法, 确保投资人受益同时, 农民利益要有关联, 这是持久美丽的保证。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楷模 篇3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舟山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调研时指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一直站在习总书记身边的新建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顿时热泪盈眶。这些年,她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闯劲和干劲,与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让昔日的贫穷小村庄,变成了粉墙黛瓦、处处风景如画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守住绿水青山

才有金山银山

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基础设施支撑。

一年前,这里还没有像样的停车场,如今,从村口到村头,2座共2万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可停车300辆;环保观光车穿梭于拓宽的路面,旅游标识规范有序。

在新建社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导游夏丹燕告诉记者,自去年5月以来,客流量猛增,经常有上百人团队前来。慕名而来的不但有舟山本地人,外地客人也越来越多。

长250多米的“功勋号”列车,是新建社区主要观景点。引进前几年,社区一直想把列车车厢建成旅游休闲设施,但因为人气不旺,无人接手。去年下半年,8节车厢终于全部招标成功,国庆节期间热闹开业,游客在火车内可以喝咖啡、品酒、看电影、住宿等。

作为定海区新建生态村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定海区旅游局副局长柏杨去年6月开始常驻这里上班。

“这一年来,区主要领导牵头,每月开会协调研究社区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出资千万元组建定海新建生态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全面推进新建生态村建设,总投资达2000万元。”他介绍,本着全面提升社区综合环境的目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快马加鞭。在道路建设方面,新铺、修整道路近10公里,另外四条道路进行硬化,长4公里多的长春水库连接公路已经开工。实施污水生态化集中处理,新设生态垃圾桶,增配保洁员;建成了村落制高点观景平台,实施道路安全边坡治理;建设火车广场地标工程,在广场周边种植四季花卉;修整火车广场游步道,对火车外部进行保养;在徽派建筑群周边种植草坪、灌木。

百姓支持,干事有底气。5年前如今“画春园”的掌勺大厨王娜回来了。随着新建社区的农家乐红火兴起原本在外务工的她决定返乡创业。酱爆辣螺、糖醋马鲛鱼、渔家烤蟹……王娜的厨艺征服了来自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的游客。但王娜出嫁的2003年,这里连条像样的村道都没有。

由黄沙、里陈、南洞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新建社区,位于山坳腹地,景色宜人却一直难以发展。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反复思量,打造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实习采风基地,同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设想渐成雏形。

来自上海、杭州等地艺术院校的30多名专家教授提出发展建议,社区干部远赴安徽西递、西安袁家村考察,村民代表大会最终通过决议。

新建社区由南洞、里陈、黄沙三个村组成,曾经是干览镇最偏僻落后的“犄角旮旯”。2004年,被群众公认为“孝顺媳妇”的余金红,当选为社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余金红一直在思考:这么偏僻的村庄,怎么走出自己的路,让村庄换模样,让大伙腰杆直。走在村庄泥泞的小路上,余金红想到,要致富先修路。她带领村干部做规划、造预算、筹资金,终于村里第一条1000余米的硬化道路成功建成。

道路修通后,余金红带领社区干部走村入户,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着力摸索一条适合社区的特色化发展路子。在多次的支部讨论后,她萌生出开创“南洞艺谷”的大胆设想。即充分利用社区的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将社区打造成全国艺术院校实习基地。基地建成后,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来社区实习采风,大量涌入的人流让余金红看到了社区发展的希望。她立即召开社区党员大会,提出发展农家乐经济的大胆设想,并发动党员带头创业。在余金红的发动下,党员袁海龙成为社区首个吃螃蟹的人,开起了“三岔口”农家餐馆,火红的生意让村民争相加入。社区迈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新路子,火车引进来了,壁画村搞起来了,明清古街建起来了……

如今,新建社区在全国火了,“南洞艺谷”成了定海乃至浙江休闲旅游的金名片。去年旅游人数突破3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3460元增加到去年的28800元。

总书记调研时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

群众的急事难事,

都是书记的大事要事

总书记调研时指出:“干部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余金红和她的团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8年,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如火如荼开展。余金红借助这一平台,成立了“阿红书记工作室”,由她和社区干部轮流坐班,每月定期接访、走访群众,一对一为群众提供服务。成立至今,共联系群众12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180余件。为不耽误群众的正常工作生活,余金红还提出了党员夜访、田头随访、专题约访的“三访”工作方法,及时反馈和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村民顾仁根的对虾养殖塘遭遇了特大台风,损失40多万元,每天有债主上门追债。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多久他又被查出了胃癌。余金红得知情况后,当即发动干部群众募捐,她自己首先拿出了1000元,还“厚着脸”登门到镇里的一些企业筹钱,终于为顾仁根凑够了手术费。

村民袁其光因为一次交通事故,欠下20多万元债务。为了早日偿还,他搞起了长毛兔养殖,却又亏了好几万。就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余金红带领其所在网格的党小组成员伸来了援手,帮忙联系种苗、想方设法借钱、给予信用担保……现在袁其光的生态养殖规模逐渐壮大,还清了债务、盖起了新房,去年还开起了农家乐。

一直以来,余金红很少呆在办公室,不是外出办事,就是走门串户,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有时候自己正有事要忙,但找上门来的村民就是说个不停,经常弄得饭也吃不上,家也顾不上。”余金红说,“但每当老百姓亲切地叫我一声‘阿红书记,我感觉这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先锋堡垒领发展

民主自治奔小康

2014年以来,定海区开展“堡垒先锋”工程建设,新建社区党支部在余金红的带领下,规范组织设置、划分党小组,实施党员票决、党务通报等一系列党内民主制度,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余金红经常说:“社区发展起来,是全体党员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

自新建社区“南洞艺谷”热度逐渐升温以来,慕名而来的游客导致社区停车难问题凸显,村民因道路被堵也怨声载道。这个问题经党小组讨论后,达成了修建停车场的统一意见。可如何建?建在哪里?党员们又分头向自己联系服务片区的村民征求意见,最后停车场建造方案经党员票决、村民代表表决后顺利实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征地建设,目前社区已建成4个停车场,占地30余亩。

面对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言论,社区党组织又创设了“小店新闻发布会”,由在群众中威信高的老党员、老干部担当“新闻发言人”,定期进行村级事务解读、政策分析,消除群众对社区开发的顾虑和疑问。

为发挥社区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还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了卫生保洁、节水护绿、秩序维护等党员责任岗。党员们带头清理河道、拆除违章建筑、开展农房改造,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家门前也不好意思再弄得“灰头土脸”,全村掀起了一股“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年余金红也获得了众多荣誉,2004年 评 浙江省为民好书记,2006年获得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6年 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浙江省劳动模范,2011年 她所在的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余金红本人被推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2013年获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2015年 获浙江省“千名好支书”,2016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余金红说,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的荣光与鲜花,但更多的是我之责任和担当!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余金紅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护绿水青山谋发展,孕育“美丽经济”奔小康。让社区更和谐,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篇4

2011年02月10日 07:44: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美好家园 王子庭 摄

浙江日报2月10日讯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这里,城乡开始融合发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全省农林牧副渔业总值达到217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3.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五年年均增长8.4%。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秀丽的土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生产出的是生态食品,发展的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农业。一眼望去,村庄整洁、道路平坦宽畅、撒落在平原、山区、海岛间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颗颗明珠般熠熠生辉。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人们生活幸福有保障。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公共服务不断延伸,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报销医疗费用211.4亿元,受益1.82亿人次,2010年全省8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约70%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45%左右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60%多的行政村环境得到较好整治„„2010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满意度达到77.92%。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生动地勾画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那么,是什么推动浙江的新农村变得如此富饶、秀丽、幸福?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办公室负责人给出了答案,“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有关‘三农’工作精神,按照‘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向‘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转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花团锦簇、生机勃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高效生态农业

2010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119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9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87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289个。

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十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80%。现代农业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301家,比2005年增长40.9%;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万家,比2005年增长超过6倍;各类种养业大户达到20.5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707.5万亩,占承包耕地的36.1%,66个县(市、区)、1006个乡镇、1.2万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部门预计,2010年,全省农林牧副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60.71亿元,比2005年增长52.4%,提前一年完成1000亿元的“十一五”目标。201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959万亩,比上年增长1.2%;油菜播种面积283万亩,比上年增长2.2%,蔬菜总产量1780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总产量388万吨,比上年增长1%;肉类总产量、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8%、减少0.6%和增长0.9%。

推进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农村充分就业

“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深入实施,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省完成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10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0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24万人,转移率81%;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3万人。“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累计参训农民达到1002万人,276万农民实现培训转移就业。

创业就业平台发展壮大,特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2009年,全省共有各类农村商品交易市场4232个,市场成交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1687.5亿元。

农村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到2010年底,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2490个,从业人员8.77万人,当年接待游客7800万人次,营业收入和游客购物收入分别达到54.43亿元和9.78亿元。

创业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制度、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全面推行。

深化村庄整治建设打造幸福美好家园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深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我省农村环境和人居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我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全面开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现全覆盖,新编或修编村庄整治建设规划2200个,村庄规划编制率达到75%以上,行政村调减到3万个以内,农村人口加快集聚,141个省级中心镇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9%。

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把“中心村培育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重点,整镇连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2010年全省启动420个中心村建设、3197个村环境整治、112个乡镇连片整治,实际投入建设资金约100多亿元,累计60%左右的行政村得到初步整治,85%以上的行政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0%以上农户完成卫生改厕,建成一大批全面小康示范村和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年已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40.2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乡村康庄工程深入实施,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46%;“政府主体、交通主力、部门参与、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群管群养”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初步形成。提前三年完成解决13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目标。一期、二期农村电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实现了“户户通电”、“城乡同价”,建成1个电气化市、10个电气化县(市)、160个电气化乡镇和2900个电气化村。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全面实施,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连锁便利店覆盖面达到43.8%。

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10年,全省498万名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按月领取了每人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每年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2010年所有市县人均筹资额都达到185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报销医疗费用达211.4亿元,受益1.82亿人次;连续开展三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累计参检农民5300万人次,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2010年,全省有418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61万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6.89%。

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6.2%,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乡镇、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100%和99%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5%,“十一五”期间累计解决115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0.79亿元,改善提高1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工280座。

强化农村扶贫开发开拓生态富民路子

我省先后实施“欠发达乡奔小康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现了从就地封闭式扶贫向区域统筹开放式扶贫、从解决区域性贫困向阶层性贫困的转变。

大力推进下山搬迁脱贫。按照“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大力推进高山远山区域下山搬迁、地质灾害区域避让搬迁、重点库区出库搬迁和海岛县区小岛搬迁。下山搬迁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欠发达地区累计下山搬迁10.78万户、37.2万人。

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2010年,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发放加工费分别达到80.6万人和50.8亿元。

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实行免担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制度,2009年29个县欠发达县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8亿元,支持农户发展经济1.5万户。至2010年底,累计开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232个,吸收入会农户2.7万户(其中低收入农户1.8万户)。

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发达地区乡镇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有线电视全覆盖,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6万户。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5.5%,92%的农村人口参加新型合作医疗。

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对欠发达地区在财政投入、税费改革和“两保两挂”等有关政策方面实行倾斜,山海协作工程深入实施,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结对帮扶机制和市县乡三级对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2006~2010年结对帮扶资金达到6.55亿元;共签订山海协作项目3971个,到位资金865亿元。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提增农村发展活力

我省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劲动力,土地、金融等影响“三农”改革发展的难题加快破解。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稳步推进。制定下发《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农民总承包耕地的34%。加快探索和建立林权流转机制,累计流转林地1094万亩。

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主体加快发展,全省已开办村镇银行18家、小额贷款公司132家,发放“丰收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累计分别为53.82万张、244.42万张,至2010年末贷款余额分别为298.16亿元、40.74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2.1%、98.6%。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产权登记取得阶段性进展,2010年,宅基地登记发证率达到90%,宅基地换住房改革取得突破。农户宅基地转换和流转试点、农民公寓式住宅建设、宅基地复垦整理等改革稳妥开展。征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征用耕地的最低价补偿标准每亩提高至2.9万元。

行政扩权改革加快推进。启动第五轮扩权强县改革,县域扩权对象从20个县(市、区)扩大到所有县(市、区),下放义乌市618项、其他县(市、区)4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把嘉兴市、义乌市列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把吴兴区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探索各项改革试点经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累计达到1479个。

凝聚各方建设力量共绘乡村锦绣画卷

我省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和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各方合力共建新农村的氛围日益浓厚。

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明显增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达到762亿元。“2010年浙台农业合作论坛·浙江省第二次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在杭召开,会上推出了新农村建设招商项目120项,项目总投资112.67亿元,当场签订了10个新农村建设投资项目及11个银行贷款需求项目的合同和协议,签约金额分别为83.41亿元和16.55亿元。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先锋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全面实施,村党组织班子成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43.2%。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基本完成。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切实增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实现率达到100%。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力度明显大,2009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7.3亿元。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98%的村委会建立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务公开率达到90%以上,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探索“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农村管理新模式,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农村法制教育切实加强,推进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规范化建设。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村庄优美、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衢州这片热土上,这一目标正逐渐由梦想变为现实。昨天,市农办主任徐常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未来五年将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打造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要求,由农办牵头抓总,着力为全市农民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美丽乡村”。

“我们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五年时间内,让农村发展起来,让农民口袋鼓起来。”

徐常青描绘了我市农村“十二五”发展蓝图: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个,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00个,初步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中心镇18个、建设中心村100个,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并以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的速度来提升城镇化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公共服务;加快土地、金融、就业、户籍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步伐,使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形成民主和谐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

蓝图已经绘就,“三农”工作的新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心无旁骛抓落实。对此,徐常青满怀信心:“首先要发挥我们农办善于调查研究的优势和牵头抓总的职能,围绕美丽乡村创建等十个方面的课题展开调研,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政策举措。”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永恒的话题,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2万元以上。

“定下这个目标,我们是有措施、有底气的。”据徐常青介绍,接下来将继续深化实施就业创业增收工程、产业提升增收工程以及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等“三大工程”,重点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农村经济也是能人经济,通过培养能人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这样的能人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徐常青说,从今年开始,将从之前全民性的“万名农民素质培训”转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致富能手和经营大户。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演讲稿 篇5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演讲稿篇1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建设美丽乡村,有你,有我,有大家》。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座的,谁不说咱家乡美,谁不愿咱家乡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民富了、村庄美了、村风好了,小康社会就基本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科学研判国情市情,顺应人民心声,做出了全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市领导的信心和决心;全市3年建成XX个美丽乡村,到20XX年建成XX个美丽乡村的宣言振聋发聩,激动着成千上万人的胸怀。大家都感觉到,小康生活指日可待,美丽乡村就在眼前。但建设美丽乡村,大家准备好了么?也许你会说,我只是个普通工人、只是个平凡农民、只是个一般干部,我们能做什么?那些都是领导的事情。在这里,我要大声地说:你错了!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你我的幸福家园,是办我们自己的事。国际歌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天上掉不下来美丽乡村,等靠要更建不成美丽乡村。这是村里的千秋伟业,是自己的功勋荣誉,美丽乡村需要你我他,需要千万家。虽然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你我受家乡大地生养之恩,受山水哺育之情,家乡的兴旺发展、家乡的和美安乐,需要我们共同去建设、去创造、去发展。这是你我的责任。古人云: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因此,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缤纷的世界就在明天。在新的征途上,你是等待观望,半途而废,还是自我激励,攻坚克难?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还是自我反省,厚积薄发?是喜欢拿着放大镜百般挑剔找外因,还是常常拿着显微镜自我剖析找内因?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答案:

有这样一个村,支书开建设美丽乡村大会,先放1万块在桌子上,说一句,领导干部跟我学!到年底,他们村自筹了300多万元用于本村建设,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他是XX村;有这样一个村,不沿路缺资源没办点,但干群自己动手,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还登上了光明日报,成为全国楷模,他是XX村;有这样一个村,连续3任支书被老百姓赶下台,在外创业成功的好村民毅然回乡勇挑重担,带领群众自谋发展,自此村庄变换了新旧社会两重天,他是XX村。等等,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当思“当官为什么,在职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率先垂范、实干巧干;成功人士常想家乡山水养育之恩,故人提携之情,乌鹊反哺、出钱出资;人民群众信念“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地靠父母,不是好汉”,不等不靠、筹工筹劳,以此推动全社会一起参与,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建家园!

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回眸过去,我们走过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展望未来,我们将踏入人生的伟大征途!同志们!朋友们!目标已然明确,号角已经吹响,此刻的你是否已感到心中的热血正在沸腾澎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自己的美丽乡村,实现伟大梦想贡献出我们的辛劳,我们的汗水,我们的热血,我们无悔的青春!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演讲稿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

美丽乡村写新篇,和谐社区添亮色。今天,前来参加xxx村美丽乡村四项工程竣工仪式,看到xxx村的新变化、新面貌,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在这里,请让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对xxx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新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向前来参加今天仪式的上级领导以及各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对花山镇和xxx村的各项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的各级领导、各有关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以来,我镇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按照典型先行、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彰显特色的思路,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迅速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潮,并且初步打造出“和谐xxx”、“文化洛场”、“绿色东方”、“山水狮民”等一批成效明显、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先进村。

我们今天来到xxx村,可以明显地看到整个村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xxx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程作为便民、惠民、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来抓,以推进村庄整治进一步打牢美丽乡村的坚实基础,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美丽乡村的整体环境,以加强文化建设来进一步丰富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涵,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党的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主战场在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对我们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说明我们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希望xxx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今天四项工程竣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发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打造更多的惠民工程、精品工程和亮点工程,为推进我镇及至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今天这个机会,祝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和各位乡亲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多谢大家!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演讲稿篇3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乡村,梦在前方》。

朋友,一提到乡村,您想到的是什么?是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还是《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文人的笔下,乡村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地方,如梦,如歌,令人如痴,如醉。然而,美好大多只存在于诗卷中,现实却是残酷的。

看看我们的乡村吧,在很多村庄里,池塘、水沟、河流到处飘着塑料袋,路上牛粪、果皮、纸屑到处可见,田间地头,农药瓶子到处扔;村里村外,滥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灰尘越来越多!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水源、田园、家园正受到污染、侵蚀和威胁。每每看到这些,我们都不禁要问:美丽乡村梦,梦在何方?终于,我们盼来了希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号召犹如一股清风吹遍了大地,处处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家园的活动。我们为之感慨,为之激动,为之兴奋、为之自豪。这股清风使我们坚信:美丽乡村梦,就在前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这一声春雷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走进了乡村,走进了农家,为乡村带来了一派崭新的气象。看,家园内,清扫垃圾。瞧,河道中,清洁水源。望,田野外,清除田间残渣。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老百姓从好奇到观望,从观望到理解,从理解到参与,从参与到感激。清洁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经蔚然成风。

乡村改变了,变整洁了,变美了。没有了乱七八糟的广告,没有了四处飘飞的尘土,没有了恶臭满天的垃圾……早晨,我们迎着晨风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傍晚,我们踏着夕阳悠闲地在散步于迷人的乡间小路。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需要你的参与,我的参与,我们大家的参与。美丽乡村——我们的梦,就在前方!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演讲稿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感谢领导提供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XX年10月以来,白泉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推进以“生态白泉〃养生休闲”为主题的“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下面我就白泉乡xx村“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开展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乡党委政府坚持统一建设方向,统编建设规划,统排建设项目,统筹建设要素,统抓建设管理,从基础抓起、整体推进,着力塑造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形象。

(一)、围绕一个规划,全面落实“五好标准”

在试点建设中,白泉乡紧紧围绕“生态白泉〃养生休闲”定位,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制定“美丽乡村”建设两年计划和五年规划,坚持好住、好吃、好看、好玩、好购“五好建设标准”,统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生态环保四大要素,依托本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突出“山”的特色和灵魂,坚持以“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为中心,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抓手,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规模经营带动要素聚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将xx村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度假观光、避暑养生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村落。

(二)突出两大重点,全面整治农村环境

1、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全面覆盖

一是明确责任。与居民签定门前“三包”责任书,落实环境卫生长期维护责任。该村乡财政出资添设活动密闭垃圾桶80个。采取“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全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该村达96%。

二是保障有力。乡财政从有限的财力中每年切出2万3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其中5000元用于xx村。乡政府投入20余万元新购置1台垃圾清运车,1台洒水车,提高卫生清扫保洁质量。

三是强化管理。一方面:采取低保户轮流出义工定期对三不管地带进行清扫保洁,邀请离退休村干部及优秀共产党员充当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定期巡查督促,加强保洁及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季度巡查评比制度,提升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坚持狠抓管理不放松,确保卫生状况不反弹,保持了干净、整洁的常态。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推行“一池三改”,新修化粪池250余口,彻底根除污水及粪水直排现象;二是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新建沼气池150余口。

(三)推进三大建设,全面打造美丽乡村

1、村庄环境建设

一是重抓基础,整体提升。既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愿望最强烈的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又注重整体形象和内涵提升,使自然生态与人文建筑相映成趣,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二是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以好住为目标对农房改造升级,紧紧围绕“以旧村改造为实质,以生产相对集中和土地相对集中为关键,以土地合作、就地置换为保证”为要领,大力实施风貌改造工程,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农户为主体,通过政府引导、优化配置、高端设计,采取农户自筹资金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建筑风貌打造。政府出资金约200万元,完成公路沿线82户农房的美化改造;对边远吊散户、无房户、危旧房统一规划建设进行集中安置、新建点子坪、大屋基、火焰坪四处居民点,预计安置160户800余人。

2、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持续改善农村面貌,按照“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优化的标准,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形象。二是基础设施工程。充分利用县级相关“三农”项目的实施,按照总体规划,打捆使用有限资金,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运作方式,以项目的建设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3、主导产业建设

围绕打造旅游观光、经济高效型农业,着力抓好主导产业培育。目前,依靠业主已发展板角山羊、宝山绿源土鸡、雪宝山中蜂特色养殖基地各500亩。同时,以7户养生庄园为载体,突出产业亮点。

三、工作实效

(一)环境品位明显提升

xx村自打造“美丽乡村”以来,取得了重要成果,路更净、水更清、天更蓝了。

(二)经济空间有效拓展

一是进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使原来种粮食发展到现在成规模的种植各类经济作物、现有“三木”药材5000亩,茶叶2586亩,魔芋4500亩,直接经济收入与XX年相比翻了一番。二是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旅游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乡养生庄园及乡村旅游农家接待点的从业人员已达到200余人。通过发展旅游业,农民不再开荒种药材,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收入也明显提高。

(三)生态旅游业发展喜人

一是7户养生庄园自5月试营业以来,共计接待5000余人,增收约20万元,二是28户小规模零散农家接待点自7月竣工以来,每户均接待50人左右。增收约10万余元。

四、下步打算

(一)、培植观光农业带。在火焰坪处流转土地50亩,成片规模种植野生猕猴桃,供游客观赏有偿采摘;在电子坪处流转土地80亩化块种植无公害蔬菜、野菜和中药材供游客辨认和有偿采摘。

(二)在大梁处划定100亩山林放养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供游客猎取。

(三)在拟建接待中心外围的灌木林中修建40间可容纳1—3人/间的小木屋,以增加吸引力。

(四)将xx村办公室改造升级为乡村旅游接待点。

(五)借助白泉乡平安希望小学收集归类的民间文物在xx村田湾处修建白泉乡文物馆。

白泉乡xx村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发展,在各级领导、各大部门、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帮助下,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上级的要求及群众的意愿仍有不小差距,白泉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将继续努力,争取把白泉乡打造的更加美丽、更宜居、宜业、宜游。

谢谢大家。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演讲稿4篇】相关文章:

1.建设美丽乡村演讲稿

2.建设美丽乡村演讲稿

3.美丽乡村建设演讲稿

4.建设美丽乡村演讲稿「优秀篇」

5.建设美丽乡村口号

6.建设美丽乡村作文600字

7.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书

8.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汇报

建设美丽乡村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xx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2个经济开发区、295个村,总人口81万,农业人口61万。全县耕地面积380万亩,其中玉米面积360万亩,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于此,梨树镇霍家店村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魅力乡村”荣誉称号。

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xx县党委、政府精心安排、扎实推进,抓规划、排项目、筹资金、定措施,有序有力实施各项建设计划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特色,强化规划引领。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编制了《xx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战略定位,提出了以沿线村为主,内陆村整体推进,重点打造乡镇所在地省级示范村、沿线村,明确了相应整治模式和初步目标,以及环境改善、产业提升、特色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为重点的实施内容。二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重点突破,打造亮点”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整治规划方案,切实增强整治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落实保障,强化政策支撑。一是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和帮扶对象的支持,明确了整治目标和原则、模式和标准、申报程序、实施步骤、保障措施,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二是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制订了一系列的规范性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三)注重结合,强化统筹推进。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与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统筹推进。一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采取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加强协调,扎实推进整治项目建设。截止五月末,全县累计出动人力2800人次、清柴草垛1030余个、清粪堆760个、清路边沟6万延长米,累计投入环境整治资金近280万元。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6月中旬蔡家镇敬友村广场完成铺设彩砖平方米、马家村围墙建设完成2300延长米、白山大泉眼村2000平米文化广场已打好基础、郭家店化石山村村口的白钢大门已经安装、靠山屯村、上三台等村粉刷围墙1.2万平方米、修建通往农户过水桥3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92盏。初步统计,建设资金累计投入840余万元。在今年乡镇绿化方面,我县整体投入500余万元,其中栽种垂柳18295棵、银中杨3000棵、绿篱5000棵、金叶瑜1075棵、灌木花和杨大苗等2.1万株。三是加快产业升级。结合棚膜园区建设,加快梨树镇高家村、喇嘛甸镇梨树贝村、小城子镇亲仁村等村的特色产业培育,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支撑。四是注重宣传造势。为提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组织有关支部书记、村长、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多批次外出参观学习,通过整治实例提高村民的切身感受,统一思想,强化认识,从而让村民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四)建立机制,强化工作合力。一是纵向到底的领导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全面落实责任主体。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合力推进。各乡镇全面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将建设的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人、到点。二是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建立动态通报和定期督查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公开、进度公开、标准和要求公开的“三公开”,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项视察,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协调财政、城建、农业、文化、国土等部门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建设环境整治的综合考评、项目推进的全面监管、规划设计的组织管理等。

二、存在问题

虽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着力加以解决:

(一)后续长效管理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后,增加了许多景观和设施,村级相应增加了大量养护开支。这样如果管理经费不能很好地解决,各村将由此造成新的负债,背上沉重的包袱,最终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为此,后续长效管理不及时跟进的话,将带来很多问题和负面效应,美丽乡村建设已有的成果将前功尽弃,还招来群众的一片骂声,没有群众支持配合,后期建设工作开展难度将增大。

(二)项目实施推进难度较大。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包含规划、文化、水利、建筑、园林等诸多内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造成工程进展困难。另外,村庄环境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村容整洁环境美”的建设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突破。一是计划项目资金安排与基层和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定位较高,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等工程量大,投入资金也相对较多,个别村反映因为整治多、整治任务重,资金配套压力较大,只好“看菜吃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基层和群众要求加快建设的愿望又很迫切,由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建议意见

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战略目标任务,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建议省里统筹安排、科学考虑建设项目、内容和时序,切实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积极申报各类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确保各项配套资金落实,并从省农委层面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集成优势,集中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方式,集聚更多的资源、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二)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部门、村社的考核奖惩,督促和激励各单位认真履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调整完善建设管理体制,避免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便于工作开展,充分调动镇、村社主体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使命感。

(三)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一要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大力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整治成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拓展,推进农村地区路网、管网、河道的建设整治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项经费和责任主体,结合农村地区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办法的出台实施,加强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乱象”的管理整治,实现村容村貌“五化”。二要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依靠项目带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全面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文教卫体等设施的功能,确保服务布局科学化、服务投入多元化、服务保障人性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对第一批省级示范村、第二批省级示范村继续进行扶持,避免几年之后这些村因为没有后续资金扶持而使以前的建设项目老化。尤其要对秸秆气化站的运营费用进行适当的补助。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1引言

“美丽中国”的半壁江山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使乡土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许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遭到破坏, “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乡村景观的旧有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不应局限于传统新农村单独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 而应转变为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 营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和优良环境, 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2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并在2008年正式实行“美丽乡村”计划, 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用10年时间将所有行政村建设改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而美丽乡村包含乡村环境景观美和乡村社会美2个层面的内容。

2.1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 “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 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 发挥地域优势, 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 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 美化各家院落, 营造处处相宜, 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2.2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 “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 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 在生产和生活中,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 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3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3.1具有生态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1.1顺应自然地形

乡村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地形, 自然地形是维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状。改建原则应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 农村经济不发达, 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土地不安定, 而且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在云南, 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复杂, 乡村依山就势而建, 不仅顺应自然地形, 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乡村地理景观。例如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小岭岗村的蘑菇房, 参差错落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 这种环境自身可修复的建造方式不会割裂自然景色, 并能融于自然之中, 与大地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3.1.2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

地区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资源, 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干阑式竹楼 (图2)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 把这些材料运用在设计中能够降低造价, 还能使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采用传统技术利用地方材料, 将新技术与地方材料同时运用于乡村景观建设, 可以在设计表达上更加适宜。

3.2具有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2.1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是由植被、水体、山林等组成, 是不可建设用地, 其以保护为主, 规划为辅。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大面积的植被板块, 乡村中原有的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体,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 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开放空间、灵动的水体, 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

3.2.2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村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 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乡村建筑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 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 (图3) , 将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来, 给当代人展现了600多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 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等场所。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村庄原有肌理, 尽可能不破坏村庄原始形态, 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

3.2.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指农业生产景象, 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 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色生态学的角度看, 农田可以看作是一种板块类型, 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 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 使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3.3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乡土历史文脉和再现地方精神上。乡村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精髓文化和历史渊源, 使乡村具有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 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演变。

地方精神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乡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桥、古戏台、古庙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对乡村的宝贵记忆, 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乡村景观特色要从地方的群体记忆、地方遗产出发凸显该地域的文化特征, 寻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动影响着该地域空间的独特面貌, 将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要素作为活化、保存和再创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资源、娱乐休闲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作为设计的素材, 营造出能够唤起该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观构想。

4昆明近郊美丽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掀起了高潮。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昆明市近郊区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区域的生态系统, 是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 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乡村在与城市化同步的建设中, 其小楼房、柏油路带来的强烈冲击, 使得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甚至乡村特色逐渐丧失。在此情形下, 建设美丽乡村就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特色, 以美丽乡村理念为指导进行景观设计。

4.1顺应自然地形、构建和谐人居

先民在村落选址过程中, 特别注重择吉而居、为己所用、顺应自然、因地适宜, 利用有利的自然要素创造更加适合生产生活的环境, 并使整个村落、建筑与自然要素相融合。如昆明市近郊盘龙区阿子营乡铁冲村风景秀丽背山面水:背靠梁王山脉, 水田靠河谷地带, 村内水系为昆明主要水源地之一松华坝的支流, 附近大小龙潭遍布, 水源十分丰富, 地势优越。可见, 铁冲村的先民在村落选址中不仅重风水, 更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因此,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应在顺应自然地形基础上营造乡村文化景观, 将顺应自然的观念融入乡村保护与建筑中, 因地制宜, 结合村庄环境特色、建筑特征、水系及乡土植物等元素进行规划设计, 使得乡村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保护乡村的生态景观, 营造地方景观特色。

4.2保护乡村景观、延续地方特色

在乡村聚落形态上, 通过调研可知, 昆明近郊地区乡村以弧形聚居模式为主, 体现出诗意田园的审美, 拥有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在营造乡村聚落景观特色时, 应该保持乡邻间友好互动的聚居模式, 保持乡村自然基地, 利用原有的池塘及林地造景, 可依据山势地形用多户围合成院落式建筑群, 其间点缀小片菜地与花草, 再现传统乡村的用地划分、院落空间、建筑形态及生态环境等要素, 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景观。此外, 在适当的地方建造公共基础实施, 以满足乡村村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乡村建筑形态上, 昆明近郊的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合院建筑为主, 在建筑围护及保暖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 要发掘出传统建造技术的宝贵经验加以优化改良, 引入新的技术形成具有多种优势并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建造体系。例如在承重结构中加入新材料, 提高建筑的耐磨性及安全性, 既能达到现代建筑的建设标准, 又能体现乡村自然的特色, 进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效果。

在农业景观形态上, 昆明近郊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景观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等。乡村中四季花开, 尤其是地域优势造就的梯田景观,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利用这些特质,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可开拓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发展农村经济。

4.3传承乡土历史、再现地方精神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盲目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中许多重要的雷地域性建筑及生活场景遭到破坏, 割裂了村民对于地方的情感依附, 缺少了地域感。乡村景观应该留有一些最为原始的、当地村民能够认同的生活场域, 成为一个能够容纳居民对地方特殊感情的熔炉。昆明近郊乡村中的村民非常注重精神寄托, 对古神庙、教堂、祭天仪式等非常敬重。乡村里的古庙、古祠堂、古树名木数量众多, 在营造景观特色时就要保留地方性, 最大程度上修复其原貌, 以保留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营造时保持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建筑特色及少数民族节日, 如苗族花山节盛装表演等, 由此产生的集体记忆能唤起独特的地方情感。

5结语

昆明近郊区美丽乡村建设, 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建筑特征、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 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 提取具有乡村景观的特质来进行乡村景观特色的营造, 以展现乡村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文化景观, 尊重并融于自然之中, 这种美才是城市无法涉及, 乡村所独有的美。

参考文献

[1]骆敏, 李伟娟, 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12 (3) :11~1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3]徐丽, 李鹏宇.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及营造[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邵剑杰, 黄淑娟, 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 2013 (11) :42~43.

[6]刘滨谊, 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2005.

“一事一议”建设美丽乡村 篇8

武夷山市委、市府根据《福建省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和《关于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从2010年开始,凡有农业人口的都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并把它今后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常态工作。为了做好该工作,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在各老区乡村广泛宣传,让老区群众了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和意义。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惠民的实事,这在广大老区群众已形成共识。为了把实事办好办实,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结合开展的以“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进村入户坐地谈心,积极推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经过四年的实施,武夷山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很好成绩,完成项目256个,项目工程总额10741.08万元,其中筹资筹劳4473.95万元,财政奖补2696.17万元(省级奖补2086.86万元,本级配套576.31万元),完成修建村内道路256.61公里,村内水渠22.62公里,安全饮水管线60.54公里,美化村容安装路灯496盏,建设桥涵9座,新能源设施112个,村内公共活动场所7443.97平方米,促进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各项农村综合效果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使公共财政更加体现民生,更大范围地普惠到广大老区农村,把老区农村打造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汪东峰)

上一篇:小学教师节作文六年级500字下一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