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精选8篇)

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 篇1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修道谓之教。”教育家苟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即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即使受教育者向好故方向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瑞土的教育家裴斯特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纵观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的概念表述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是同人类共始终的。

广义的教育,其定义为;“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教育。”它包括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系统的和零碎的,外在的灌输和内在自发感化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上一切教育都属于广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讲是从学校产生以后出现的,因此,我们把狭义的教育也称为学校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话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④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3)教育

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b、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c、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2、如何构建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形态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成果是由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框架所支配,填充进教师以优美易懂的语言、细致耐心的讲解、巧妙深入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学习行为为灵魂的有机生命。

要使这个神奇的生命更具活力、朝气蓬勃,需要营造和谐完美的课堂氛围,具体应具备以下要素: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1、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保持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

3、走近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4、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做好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现实中的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既可以更清晰地探明学生的学习现状,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使教学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依据课堂教与学开展学情分析。2.教学设计关注学生

首先,关注学生知识起点,构建教学流程。要把已学过的内容与本堂内容整合分析,吃透教材,同时分析学生,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抓准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

其次,关注学生学习能力,铺设恰当问题。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与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将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讨论交流。再次,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教材解读到位做到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整个学习过程才会充满活力,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掘与恰当运用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活用教材。

最后,善待学生,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一堂成功的课少不了老师的激情投入,教师必须做到满含深情与期待,用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更要做到“心有教案,但无定案”,让“预设”和“生成”共存,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创造出新的课堂境界。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有效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积极构建互动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课堂言语交流中,教学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境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有效的言语交流能促进完美师生关系的形成,能有力的推进课堂的教学进程,对强化学生的阅读和协作技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开放式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良好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前提。

4.深化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通过分层练习,使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通过分层作业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3、我国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评述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 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 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 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

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

泰勒原理突出的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泰勒又一重要贡献是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并且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的基本精神是科学理性, 追求科学实证、实验, 强调科学的方法。重视对研究内容的明确界定, 注重客观性, 对如何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等都要求以科学实证、实验研究为基础。

5、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般来说,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课堂组织得当(5)师生积极性高(6)教学效果显著.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不图表面的热闹;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丰实的课就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平实的课就是课堂的实实在在,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课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不能用标准去衡量,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而非什么标准,而是体现一些基本元素,这些包括:和谐、生成、发展、创新、反思、个性等。

一堂好课的元素还有很多,但不管怎样,我想“好课”是无止境的,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且对于不同时期的老师其元素的内涵也应该是不同的。

6、教师的基本素养(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耐性,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伸缩性,宽容,颇有方法。)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而言,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

①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是指导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教师的专业精神具体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师德。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②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新世纪将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类知识。

③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的主体“行动”能力。这些能力通过教育活动来体现并保证教育活动有效进行,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④ 教师的专业实践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化形式。

另外,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7、如何培养班集体

a、提出共同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建立学生集体的领导核心,组织全体学生有效地形成集体。

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组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8、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在如何激发做教师者一种良心的自觉,使能自动自发的去做一个优良教师。

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育良心。它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教育的职责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教师职业良心的形成受社会生活及群体的影响,更受自身修养的制约。这首先是因为良心是一种“自律性”的心理现象,离开主体的自身的自觉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道德良心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教师在知、情、意三方面进行自我修养十分重要。

“知”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使命等意识;“情”,就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感的涵养,爱其所当爱,恨其所应恨;“意”,是指道德意志力的培养。当道德良心受到挑战时,意志力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职业良心要求我们教师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只有我们教师有自己的人生和人格理想并对自己的这一理想负责,才会有较高的道德或良心的境界。

所以我们培养职业良心从以下几方面:认真备课、上课,遵守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规范等等。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必须有自觉工作的良心;爱是最伟大的,因此我们要关心爱护我们的学生;教师集体之间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团结从教。

教师的劳动对象却指向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的自身形象必然会影响学生,教师的责任充满了深刻的道德意义。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社会行为和价值的示范者和捍卫者。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其本身的人格和道德风貌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手段和力量,学生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教师职业道德的熏陶。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具有道德性价值和示范性价值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还要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用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时代精神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和发展学生。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规律,运用最佳的教育方法,使自己本身所固有的精神和道德上的特质在教育中发挥最佳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性价值和教师个体示范性作用的真实写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自身首先必须遵守和执行,而且这种遵守和执行,不仅要在教师的学校生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还要贯穿于教师的整个生活过程之中。进一步说,教师职业的道德性价值和个体示范性作用,还具有社会的意义。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在遵照社会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因此,教师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时,必须首先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科学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自觉忠诚于、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从教师具体的劳动场所看,教师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教师的劳动其实是一种集体劳动,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才都是教师集体协作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个体教师要发扬合作精神,在工作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沟通和支持,教师必须积极诚恳地协调与家长、社区其他人员的人际关系。因此,合作、团队精神、关心、关爱、责任感等优良品质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当然内容。最后,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爱国主义等教育时,其内容不但要体现全民性道德建设的要求,更要体现先进分子道德建设的要求,因而教师就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在意识上统一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很显然,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教师道德的内容具有更全面,更先进的特性。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物化为教育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

(一)追求真、善、美

1、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教师不仅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阶梯,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必须勇于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发展。

2、求善。一般来说,教师凭借自己的道德,尽可能多教学生为善。

(二)爱岗敬业,献身教育

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应具有完善的人格,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精神支点,要求教师视自己的职业是一种快乐与幸福,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与使命,视教育教学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与追求,要求教师有淡薄名利、抛弃一切世俗的、外在的各种名利情结、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真正体味职业的幸福,奉献有教师应有的良心与责任感,从精神境界上提高自己,使教书育人真正成为自己工作的核心所在,有提高业务水平严格要求自己的紧迫感,努力加强自己的学习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具有服务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师道德而言还需要体现出或折射出一种服务意识,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重视教育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树立学生第一或至上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主要体现树立是学生就是教育消费者,学生就是教育服务的顾客。这要求教师在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上、人格上等诸方面都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精通业务,恪守职责,追求出色,力争一个“多赢”的结局。

二、对待同事的道德问题

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虽然教师的劳动常常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然而教师劳动的成果却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果,是教师同心协力、精诚合作的结果。实践也证明,当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集体的合作,合作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道德。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在今天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教师与同行同样需要真诚的合作,需要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的远大目标。诚然,在此的道德就是要求教师超越自我,胸怀大志,心手相连,脚踏实地,学会相互工作与学习,相互所省求真,克服防备心理,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的最大实现,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形成共同思维。

教师有意识地使自己融入集体,在集体这个大地熔炉中炼就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而在集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道德修养水平的不同,矛盾自然就可能随时出现。为此,一个有道德“健康”的教师往往需要包容别人、接纳别人,需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汲取别人的优点,而非凭感觉去评价别人。

三、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

师生关系是教师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教师处于这种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根据现代教师道德主流思潮,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爱

主要包括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学者也言,师德的本质是热爱学生,爱心就是教师道德的灵魂。实践证明,教育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在爱的动感飞扬起来,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实现,能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时空诗意地生存;师德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关系融洽,奋力地攀登成功之巅。爱的艺术于师德而言就是“德育无痕”,它是一种教育的大艺术,是对学生生活的见微知著,是引发学生触类旁通,把德育融入生活与生命的艺术震撼。心灵的桥梁需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与关怀去充实。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绿色的情感通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以宽容使之学会宽容,给以公正使之学会公正,给以善良使之学会善良,给以真诚使之学会真诚,谱写一曲爱的交响曲,写就一出教育灵之剧。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生命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伴随着现代人学思潮的震荡及教育视域中学生主体性的回归,“教育是人学”的呼声愈来愈高,教育的人文意蕴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于是,人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已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教育是人学”呼唤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教育作为一个理想性、文化性的事业,予其以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心灵依托是其逻辑品性决定的。人文在现实中的表征主要是教师应处处充满爱,师德应彰显人的内涵,应提升人内在的心灵价值,在道德的意义上追问师德,即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还应重视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仅应尊重教育规律,而且应还公正、正义与自由于教育时空,以之引领心灵的对话、人格的相遇与精神的升华与提升。孔子早告诫教师为师之德要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而不愠,严而不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师风范,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准则。“温而不愠”、“严而不厉”是指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就要有一种责任与道德意义上的“严”。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教师的“爱”要以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的“严”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而非人为性的权威意识泛化与非人道的行为滥施。充分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尊严和自由的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主动活泼的呈现。为此,教师的目光首先必须是前瞻性、人本化的,以“人本”为内核。在“人本化”的教育视域里,聚焦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实现人的活生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宽容、开放的精神善待每一个学生,并时时刻刻关怀他们的生存困境与愁绪,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发现他们每一段落的潜力与价值,了解他们的特长与问题。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因为只有学生在学会生存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求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圣责”,学生才能真正完成“读书明理、做事创业”的重任。教师眼里有学生,师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彼此的心灵能得以沟通,教师只有多关心学生的感受,并时刻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其变化,想他们之所想,用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和需求,甚至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与学生倾心交流的意识与行动,问一问学生的真正感受与需要,善于了解学生,能够从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能够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才能被学生接纳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诗意境界中师生间充盈着的是歌声、笑声与赞美声,学生们在积极的歌声与赞美声的鼓励下,能够解放他们的精神与自由,放大他们生命的价值。

面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角色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成为学生平等合作伙伴,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体验和交流中,更多地成为谦虚的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烦恼,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赏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表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永远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正确解决问题,处处充满人情味,到学生中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二)平等

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在今天而言还应体现在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视域里一个道德的教师应富有公正、正义与平等意识。这里的平等是教师公正、正直、无私地处理师生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他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应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部有待创作的天书,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成一项研究课题,把学生的所谓“差异”当作丰富教育艺术的源泉,而不应有“标签”,不应另眼相看,甚至给予心灵上的最高惩罚与折磨。而是要相信并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都需要以耐心与信心平等地对待,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并遵循着这个生长点去培育、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地发展。风行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的多样的评价手段,教师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放飞新生命的灵思与情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由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权利与内心自由,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形式和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教育评价的指标也应多元化。可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而如果仅用单一片面的语言、静态的思维逻辑,数理逻辑智能等为标准去评价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发展的未来创造者,那么教育的悲剧可能就会多一些。在此意义上,教师永远要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学生。通过“平等”等道德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使人们确信,如果幼小的孩子得不到机会恢复对善良和公正的信念,他永远也不可能在自身产生人的感觉,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个人尊严的感情。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格和人格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平凡,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很不平凡的,教师应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让学生从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吸取营养,真正给学生人格上的发展,而这需要教师有高尚的师德,博大的爱心与默默的奉献精神。我们知,教师道德具有崇高性、示范性和深远性特点,其自身的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的、深刻的、长远的。在此意义上,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炼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中教育回应的客观使然。

所以教师要树立与学生一同成长的时代教育意识,珍爱每一天的工作经历和生命历程,不断地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地探索和升华,不断地追求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通过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留给学生自信与责任感,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影响,还学生应有的人权、生命权与选择权。总之,未来社会的教师都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一个有卓越的见识与学而不倦的精神存在者,一个精神生活的富有者,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他不仅应有强健的自然生命力,而且应有学习的需要、信心与能力,惟其如此,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追求思想,超越自我,注重德性与教养的修炼,养成思考的习惯等。

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

9、当社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的生命形态(如微博、微信、人人网)对学生学习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1、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2、加强对外交流

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3、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10、“教育是为了将来谋生做准备(斯宾塞),教育即生活(杜威)”的理解:

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斯宾塞首先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他继承英国资产阶级重视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传统,批评了旧教育专门注重用以虚饰身分、点缀生活的空疏性质,并指出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应该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为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作准备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与任务,它们包括进行直接与间接保存自己的教育、当好父母的教育、做一个好公民的教育和善于进行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传授自我生存的知识。我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后,我们就该去烦恼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了。我们并不能一直依靠着父母,他们终有逝去的时候,只有自己拥有了知识、技能或其他可以谋生的手段时,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生活下去。这时我们就要通过教育来学会谋生,不然失去依靠的我们,最后也终将逝去。学习谋生的场所,在现代人的眼中也有很多,可以在学校学习知识,可以去店铺学习生活技能,也可以通过自我的学习来获取一种谋生的手段。总之,谋生是教育第二个为人类完满生活所安排的目的。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主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要求学校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场所,仅仅强调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重培养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杜威在他的教育的概念上,强调了社会现实生活和教育的联系,要求注重培养儿童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大生产的要求,是教育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认为杜威是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地衔接、巧妙地接轨,而不要互相脱节。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在口号中喊着,如何落到实处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 篇2

一、机械原理课程不及格率偏高的现状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基础课, 修读的学生数量庞大, 课程本身难度较高, 总体看来, 这几年学生的不及格率相当高, 值得深刻反省。从我校近年教学情况的统计, 一般不及格学生人数约占总体修读该课程学生人数的百分之三十, 有的学生反复重修, 反复考试不及格, 每个学期学校不得不为这部分学生开设专门的重修班, 班级人数一般在百人左右, 牵扯了教师相当多的精力。

二、学生学习成绩滑坡的原因分析

1. 扩招与社会现实的影响。

由于大学扩招使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逐年增大, 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会遇到就业困难, 而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凭借家庭背景却能觅得较好的工作或其他出路, 从而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泛滥, 一部分学生因而感到前途茫然, 学习态度不积极, 学习目的不明确, 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师生比大大提高, 教师人数和教学资源不可能随着招生数同比例扩充。导致师资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生源质量下降。部分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 不良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班风、学风, 反复的补考和重修,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 学校方面的原因。

(1) 部分青年教师在目前严苛的科研考核体制下, 忙于每年凑够论文数和经费数, 缺乏敬业精神。高校中相当部分的教师缺乏反复认真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课件不过是教材的翻版, 全然没有认真地总结目前学生的新特点,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 教师间缺乏真正的竞争机制。虽然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 学生已经可以自主选择许多课程, 可是受学校师生比例的限制, 许多课程的选课过程中, 学生不可能真正做到自由选择老师, 而教师之间缺乏以教学质量为标准的优胜劣汰, 使得教师没有危机感。许多年轻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 使教学水平长期没有提高。作为主要教学力量的中青年教师, 很多担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科研指标的负担, 除了不能专心于教学, 还缺乏敬业精神。 (3) 机械原理课程本身的原因。由于机械原理课程本身的难度比较大, 与前期众多课程有延续的关系, 使该课程很难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在考前突击“混”过去, 而需要平时认真学习, 并且要求具有前期学好理论力学、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基础, 导致某些前期数学和力学课程有欠缺的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出现前期课程学习欠佳所积累的问题总爆发的现象。 (4) 考试纪律不够严明、考评方式不合理。在研究中发现:老师考试前不做针对性复习, 长期严格要求的课程, 监考抓得严, 处罚及时, 学生自知作弊无望, 花在这门课程上的时间就相对多些, 经过若干个学期后, 考试通过率就会升高;反之, 复习课针对性过强, 考风不严, 处罚不及时或过轻, 学生就会存有平时不必努力, 到时突击针对性复习或干脆想办法作弊混过去的侥幸心理, 平时学习抓得不紧, 经过若干个学期, 则补考率就会升高。所以考试纪律和学生投入的精力是成正比例的。 (5) 有必要对考试成绩的评定方法进行探讨。目前高校的课程成绩评定是平时成绩与大考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占30%, 考试成绩占70%的比例计算的, 考核基本采用闭卷考试, 考核方式比较单调, 强调公平而不重视平时过程的评价方式容易造成某些学生不重视课堂认真听讲和作业的独立思考, 寄希望于临近考试的突击复习和打听要点的捷径。但学期结束时往往考试课程较多, 学生来不及突击, 结果就会导致大量的不及格。 (6) 对扩招后部分学习态度不积极又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学生缺乏切实有效的教育新手段。目前, 高校虽然是学分制, 但由于师生比例高, 难以实行与之对应的导师制, 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由年级辅导员负责。辅导员人数有限, 大多数是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又没有思想工作经验, 要负责学学生的思想工作确实有难度, 难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

3. 学生考取大学后在思想上的茫然。

进入高校前, 家长和老师以高考为动力, 鞭策孩子要进入理想的大学, 紧盯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进入高校后, 上哪所大学的高考的目标已经不可更改, 就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教, 大多数学生并不在户籍所在地学习, 使得家长的关心也有些鞭长莫及。许多学生在大一时未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适应大学要主动学习的学习规律。还是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 缺少了中学时期家长和老师天天盯着学习的监督, 对自己放任, 在心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贪玩, 等发现出现了问题往往已经积欠了若干门课程的不及格, 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降低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的对策

1. 抓好日常教学管理, 真正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 目前的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 部分领导认为, 科研可以出亮点, 而日常教学再好, 看不出领导的政绩。从而在抓科研的同时, 放松了教学。应本着对国家的未来和下一代负责的态度, 关心基层教师的疾苦, 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家庭与事业、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建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制度。广泛开展听课、评课的督导制度, 对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古人说:“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能否抓好教学质量是衡量教育工作者良心的根本标准。有了重视教学的学校领导, 才会有严格的教学管理。任课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 严格课堂纪律, 还应定期与年级辅导员联系, 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 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帮助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成才。学校、学院应严格教学纪律, 既要杜绝学生的作弊行为, 更要管理好教师队伍, 严肃对教学事故的处理, 真正对教师实行优胜劣汰, 不能把论文数作为评价教师的根本标准。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考核, 首先要贯彻教学责任制。

2. 教材求精不求新。

目前, 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强调了教材的“新”, 甚至要求优先选择近两年内出版的教材, 这是不科学的, 教材的优劣是在若干年的教学实践中评定的, 因此要慎重选择教材, 根据学科特点选优而不选新。另一方面, 教师不能数十年一套ppt的完全照本宣科, 要及时将新的知识引进课堂, 使教学内容有新意, 符合时代要求。

3. 及时进行入学教育, 促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良好的开端极其重要, 风气一旦行成就很难改变。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初对大学生活都是充满了期望的。新生入学教育做得好, 学生学习态度就容易端正, 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习惯, 反之, 如果新生学风没搞好, 到了高年级, 就很难改变了。新生入学教育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形势教育。学生最关心的就是今后的出路和前途, 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社会人才竞争的状况, 就能激发学习动力。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 树立信心, 同时增强竞争意识对促进学习积极性很有帮助。二是及时教育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学籍管理规定、毕业要求和申请学位条件等, 使得学生明白, 大学还有更艰巨的学习任务, 并不是可以混日子的开始。三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和警醒新生, 可以开展专题讲座, 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已经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谈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他们现身说法, 解读专业特点、传授学习体会比教条式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4. 年级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要互相配合。

年级辅导员的特点是经常深入班级、宿舍, 通过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和看法, 对学生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等有清楚的了解, 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的需求。教师的特点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果辅导员能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对后进的同学可以建立详细的思想和学习档案, 把“辅”与“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了解和分析新时期学生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思想工作, 教育好新一代的大学生,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其学习的动力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 这一课题摆在我们每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 等待着我们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颖, 刘善壮。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 2005, (2) :78-80.

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 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构设计原理;考试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李朝红(1974-),女,河北献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67-01

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目前已有近200所院校分2批次被列入该计划名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是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1]这就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时也必须着眼于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提倡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并不是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一、现阶段“结构设计原理”考试存在的问题

“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即所谓的平台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工程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及其强度、变形的规律,具备将来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中包括桥梁、隧道、地下、铁道、市政、涉外、建工等所有的专业方向,覆盖面广、课时多、学分多,地位十分重要。

现阶段“结构设计原理”一般采用书面闭卷考试形式,试题主要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以期末年级统一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课程的评定成绩。这种考试无法有其公正性的一面,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考试范围狭窄,命题单一、陈旧

该课程有很多规范中的公式、构造要求。闭卷考试的形式往往会给出题造成很大的限制,导致单纯考核记忆性题型比较多,答案唯一,甚至几年不变的考试内容依然存在,对学科的新增内容、交叉学科和相关领域的涉及更是无从谈起,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空间很小。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往往要求教师考前划定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这势必造成学生的视野狭隘,思维僵化,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也为考试时出现抄袭、夹带等作弊行为提供了方便。考试内容单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忽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很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也已显露出来。

2.学习效果难以全面反馈

考试统一安排在期末,学生往往只知道考试成绩而不知道错在哪里,难以全面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考试周进行的考试科目往往比较集中,学生的压力很大,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3.仅计入期末成绩,导致部分学生蒙混过关

仅将期末考试作为总评成绩,加之试题不灵活,造成部分学生旷课、上课不听讲、不写或抄袭作业、考前突击性质的靠押题、背题通过最后考试,这样的学习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由于身体不适等客观原因,期末考试没考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构设计原理”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试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活动中,而不能仅仅由最终的一次期末考试决定。将平时基于能力素质锻炼培养的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考试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分散和减轻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心理和生理压力。[2]因此建议结构设计原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1.建立客观公正的平时成绩考核体系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发展素质教育。教师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掌控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平时成绩考核体系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或学习报告三部分组成,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考勤的形式应该灵活,特别是在大班授课时学生人数很多,为不占用有限的课时,学生出勤的考核可由班长、学习委员完成或是教师不定期采用随机点名的形式。出勤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0%。

作业成绩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对作业中发现的抄袭现象应严厉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改正不良风气。客观题要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分析题对新颖的求解思路和创新性的观点应予以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作业成绩可用五分制来衡量,每次批改后直接给分。这样不仅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对教师批改作业的认真负责程度予以监督。作业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0%。

课堂讨论或学习报告成绩是由教师选择与课程主要内容有关的经典案例或工程实际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造能力予以评分。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亲自独立地发现其中的奥秘。结构设计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工程实际问题,也为该项成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教师可选择合适的学习阶段,提前几堂课将讨论的问题公布,预留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准备的时间。学生可以自己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大家可就其观点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申拓展和正确评价,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得以提高。[3]由于课堂讨论占用时间较多,为提高考试改革的可操作性,也可采用灵活的形式,比如就某一专题撰写学习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结构设计大赛等。该项成绩根据开展次数和难易程度可占总成绩的10%~20%。

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绝对不能凭教师对学生的印象笼统加以评判。教师必须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做好各项评分记录,并在期末考试之前予以公开,做到公平、公正,有据可查。

2.灵活、开放的期末试卷综合命题

期末考试是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检查考核的重要手段,因此考核内容和方式必须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可占课程总成绩的60%~70%。

面向工程、面向实践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则。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就是强调实践。[4]依据这一原则,“结构设计原理”的期末考试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闭卷,考核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开卷,允许学生参考规范和教材,测试正确应用规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期末试卷命题要注重增强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学科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出发,突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增加体现学科行业发展进步内容的含量。试卷命题要从知识性命题转到能力性命题,题目内容不仅仅是基本理论方面的题目,应更重视工程设计、实践应用方面的题目,要让开放性的无标准答案题进入试卷。这种考试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目前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方法相接轨,有益于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質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2]孙雅珍,侯祥林.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501-503.

[3]毕重,聂淼鑫.《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案例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31-133.

[4]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 篇4

(三)11、最早采用质量改进团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是()A.美国企业

B.日本企业

C.德国企业

D.英国企业

12、“对某一特殊过程(如:一个部门、一条生产线等)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的团队是()A.过程改进团队 C.自我管理团队 A.链式沟通 C.Y式沟通 A.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是()A.组织适宜性原理 C.直接控制原理 A.资产回报率 C.资产负债率 A.组织工作

B.控制关键点原理 D.反映计划要求原理 B.流动比率 D.速动比率

C.控制工作

D.人员配备

B.工作团队 D.虚拟团队

管理学原理预测试题

课程代码: 00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是()A.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沟通、领导 A.职工是自然人

B.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导向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 C.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D.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3、饮料生产企业一般处于不确定性很低的外部环境中,这种环境指的是()A.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C.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A.限定因素原理 C.灵活性原理

B.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D.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决策、控制 D.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决策

13、一个纵向沟通网络,其中只有一个成员位于沟通内的中心,成为沟通媒介的沟通形式属于()

B.环式沟通 D.轮式沟通 B.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14、人员的配备工作,属于()

2.下列哪一项是梅奥等人在总结霍桑试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15、控制工作原理中,“管理者及其下属的素质越高,就越能胜任所承担的职务,就越不需要间接控制”的原理

16、下列哪项指标可用来评定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4、计划工作原理中,目的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的原理是()

B.许诺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17、管理各项职能中的首要职能是()

B.计划工作

18、决策按决策对象的内容分类有()A.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B.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D.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

C.肯定决策和非肯定决策 A.职能型组织结构 C.事业部组织结构 A.例外情况原理 C.组织适宜性原理

5、某面包厂过去一直购买面粉生产面包,现在决定自办面粉厂,以确保面粉的数量和质量。企业采用的此种战略形式属于()A.横向一体化 C.前向一体化

B.后向一体化 D.市场开发

B.移动平均法 D.联立方程模型法

19、组织结构中,既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是

B.矩阵结构

D.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B.控制关键点原理

D.直接控制原理

6、采用背对背征询意见、进行统计归纳、多次反馈的预测方法是()A.指数滑动平均法 C.德尔菲法

20、管理者及其下属的素质越高,越能胜任所承担的职务时通常采用的控制原理是()

7、集权管理的特点是()A.弹性弱、适应性弱 C.弹性强、适应性强

B.弹性弱、适应性强 D.弹性强、适应性弱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沟通的原则包括()A.明确的原则 C.完整性原则

B.灵活的原则

D.使用正式组织的原则

8、下列选项中,属于集权制组织特点的是()A.中下层可以有日常的决策权限 B.中下层在统一规划下可独立经营 C.中下层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 D.上级的控制以完成规定的目标为限

9、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业务过程再造特点的是()...A.思维模式的彻底改变

B.以过程为中心进行系统改造 D.对企业人员的进一步培养 C.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 述哪一原理?()A.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B.用人之长原理 D.不断培养原理

E.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

2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包括()A.管理者个人特征 E.组织规模

23、主观决策方法包括多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A.方法灵便

B.通用性大

C.易被管理者接受

D.适合于非常规决策

E.具备严格论证的特点 B.组织结构

C.组织文化 D.道德问题的强度

10、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的“倘若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这句话诠释了下

24、按照不同的内容,预算的种类包括()

第 1 页(共 4 页)A.运营预算 B.可变预算 C.投资预算 D.财务预算

25、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共同点有()A.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

B.反馈“信息”所包含内容相同 C.均有两个控制标准

D.均有两个前提条件

E.两者的基本活动过程相同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全面质量管理

27、限定因素原理

28、管理学

29、公开竞争原理 30、直接控制原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32、霍桑试验的结论是什么?

33、组织中领导工作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4、简述人员配备的重要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有人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试谈谈你的看法

36、论述激励的方式及有效激励的要求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37、伦迪汽车分销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企业,下设若干销售门市部。

公司刚成立时,为具体体现民主管理,制订了若干的责任制度,运转尚属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中相互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在处理这种事情时,又说不清谁应承担责任,以致有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为了推进民主管理,公司力争让下属参与某些重要决策。他们引进了高级小组制度,从每一个销售门市部挑选一名非管理者,共挑出五人,公司主管人员每月与他们开一次会,讨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执行策略。尽管如此,但人们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

经过两年的经营,公司的营业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企业的税前利润增长不快,第二年比第一年只增长1.8%。这给主管人员带来很大的苦恼。

问题:

(1)公司制定了责任制度,却又出现责任不清,请分析什么原因?

(2)从人本管理分析,应该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请你为公司经济效益增长慢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第 2 页(共 4 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标准预测试卷

(三)采取随便机制宜的方法,对管理者进行恰当的而有效的选拔、培训和考评,以满足组织未来对管理者的需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答:首先,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应能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对事物的本质做出判定,并能过持续不断的观察而对这些本质的确切性进行检验。20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是勿庸置疑的。

其次,艺术是指达支某种预期效果的方法或者“决窍”。管理工作同其他技艺一样,也要用系统化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获得预期效果。因此,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这是强调管理体的实践性。

总之,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

36、答:(1)激励的方式。①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组织中的成员看到自己的利益是可以同

管理学原理预测试题(答案)

课程代码: 00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5

ADADB

5——10 CBADB

10——15 BBDBC 16——20

CBDB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ACE

22、ABCD

23、ABCD

24、ACD 25、A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那本组织所有成员以及社会收益而得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7、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组织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得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够准确客观的选择可行方案。

28、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9、公开竞争原理是指组织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平竞争。30、直接控制原理是指管理者及其下属的素质越高,就越能胜任所承担的职务,就越不需要间接控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答:第一,沟通主体采取某种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内容

第二,编码,指主体采取某种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内容 第三,媒体,或称沟通渠道。第四,沟通的客体,即信息的接受者。

第五,译码,指客体对接收到的信息作出的解释、理解。第六,做出反应,也即体现出沟通效果。第七,反馈

组织的利益取得一致的。而在两者利益不完全一致时,则要求组织的每个成员能以组织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顾全整体。②奖励。对人们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奖励,会给人们的动机起到强化作用。③职工参加管理。所谓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职工和下级参加组织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来商讨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可使下级和职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同组织的利益,组织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④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丰富化是指试图把一种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体现在工作(职务)中。这个方法说明,激励要靠内在因素,同样也不能脱离环境条件。因此,采用这一方法也应是随机制宜的。⑤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组织中良好的规章制度本身对组织中的人就是一种激励。

(2)有效激励的要求。

①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在管理工作中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促使人们去关心自己的工作,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②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在激励中坚持这一原则,使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工作,得到自己应有’的报酬而不被他人所剥夺,从而更加激发生产热情尽责尽力的地去工作和劳动。③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管理者的责任在于创造和维持一种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的工作环境。④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管理者应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自己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37、答:(1)责任原理包含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伦迪公司虽然制订了责任制度,但在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可能都做得不周到,因而出现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事情时有发生。

(2)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贯彻“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伦迪公司让下属五个非管理人

32、答: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33、答:有效、协调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

34、答:(1)人员配备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而且组织的所有人员中,最重要

员参与讲座问题的会议,并没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以致经营二年,税前利润增长不多。这是要注意的。

(3)主要原因是:a.人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b.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会使员工认真、勤奋地

工作;c.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并不理想,因而处理事情就不得力。

的是那些管理者,管理者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人物。有效地为组织机构配备各级管理者是组织活动取得成效的最好保证之一。(2)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人 配备要有一个开放的系统方法,着眼于未来根据具体情况

第 3 页(共 4 页)

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 篇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是(A)A.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沟通、领导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决策、控制 D.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决策

2.某家公司的总经理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通过环境分析,预计市场需求会增加,原材料价格将下跌。他认为前者是一种机遇,后者是一种挑战。他所做的工作是(C)

A.制定公司战略目标B.摸清公司的规划范围

C.衡量公司的一般环境 D.探究公司的内部条件 3.某生物制品企业运用原有技术优势,开发了一种固定资产投资极大的新产品,投产后非常畅销。几家竞争对手看到该产品的巨大潜力,也纷纷跃跃欲试。此时,有资料证实,该产品可以通过完全不同的其它途径加以合成,而投资只是原来的几分之一,该企业顿时陷入一片恐慌中。从计划过程看,该企业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B)

A.估量机会,确定目标

B.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

C.拟定派生计划,并通过预算使计划数字化D.提出备选方案,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佳方案 4.在下列计划的诸形式中,哪一种是主要针对反复出现的业务而制定的?(C)A.目标

B.规划

C.程序

D.预算

5.假定未来的状况与较近时期有关,而与更早的时期关系不大时,应采用的预测方法是(B)A.指数平滑法 B.移动算术平均法

C.因果关系分析法 D.直观法 6.计划前提条件按范围可划分为(A)

A.外部前提和内部前提 B.不可控的和可控的C.近期的和远期的 D.定量和定性 7.保证在组织中“事事有人做”属于管理的(B)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8.某家进出口公司设有:一名总经理、一名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一名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和一名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则该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按(B)A.区域划分部门 B.职能划分部门C.顾客划分部门

D.生产工艺划分部门

9.某公司销售经理被批评为“控制的太多,而领导的太少”。据此,你认为该经理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有可能是(C)

A.对下属销售人员的疾苦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B.对销售目标任务的完成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 C.事无巨细,过分亲力亲为,没有做好授权工作D.没有为下属销售人员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明在进行人员配备时(D)

A.不能对员工的工作要求过于苛刻,宽松的环境更能使员工有超常的发挥 B.应该允许员工犯错误,特别是高层职员

C.学历高的人适合所有的岗位 D.就具体工作职位来说,应安排最擅长该工作的人 11.相对于外部招聘而言,内部提升的优点是(C)A.来源广泛,选择余地大

B.不会产生不满情绪C.更快地胜任工作 D.能为组织带来新的观念

12.最常见的管理者考评方式是(B)A.自我考评B.上级考评C.群众考评

D.同级考评

13.根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对一个管理者的工作最有影响的因素不包括(D)A.职位权力B.任务结构C.上下级关系 D.个人的特点

14.如果一个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时,意味着该团队已经进入团队发展的哪一个阶段?(D)

A.形成阶段B.震荡阶段C.规范阶段

D.执行阶段

15.在正式沟通形态中,网络集中化程度高,解决问题速度快的沟通形态是(D)A.链式沟通B.轮式沟通C.环式沟通

D.Y式沟通

16.“经济人”假设下的激励理论认为(B)

A.职工受到尊敬后会被激励B.职工得到足够报酬则会努力工作

C.被激励的职工会感到满意D.精神上的激励比物质报酬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17.“挨饿的艺术家”与下述哪一理论相矛盾?(A)A.马期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B.期望理论C.双因素理论 D.激励需求理论

18.下列哪一项控制工作的纠正措施是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C)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

D.直接控制

19.下列哪项指标可用来评定企业长期偿债能力?(C)A.资产回报率 B.流动比率C.资产负债率 D.速动比率 20.管理信息系统中CRM表示(C)A.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B.物流管理系统C.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D.供应链管理系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分支中,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包括(BD)A.领导理论B.激励理论C.权变理论

D.企业中的人性假设理论E.经理角色理论

22.主观决策方法包括多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ABCD)

A.方法灵便B.通用性大C.易被管理者接受 D.适合于非常规决策E.具备严格论证的特点 23.从组织工作的内容上,可以看出组织工作具有以下哪些特点?(BCE)A.组织工作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C.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B.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D.组织工作是封闭的E.组织工作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24.在组织变革中,通常有一些减少阻力的方法可供企业选择,它们有(ABCDE)A.确保达成共同的变革愿景 B.对阻力做出一致的反应C.认识到变革的情绪影响 D.灵活、耐心和支持E.提供有效的反馈、合理的报酬以及适当的结果 25.按照不同的内容,预算的种类包括(ACD)A.运营预算B.可变预算C.投资预算

D.财务预算E.零基预算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全面质量管理P59 27.社会责任P81 28.职位设计P161 29.自我管理团队P310 30.控制关键点原理P390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1.简述管理的两重性。P8 32.简述许诺原理的基本内容。P97 33.集权制组织具有哪些特点?P195 34.简述沟通的过程。P322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5.请举例分析战略的重要性。P111 36.试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进行分析。P242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37.医院的管理(本案例为虚构)

10月的某一天,外科护士长安平给医院院长打来电话,要求立即做出一项新的人事安排。从安平急切的声音中,院长感觉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因此要她立即到办公室来。5分钟后,安平递给院长一封辞职信。

“院长”,她开始申诉:“我在外科当护士长已经四个月了,我简直干不下去了。我有两个上司,他们对我的工作有不同的要求,都强调优先处理。我只是一个凡人,我曾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种工作,但看来是不可能的。昨天早上7∶45,我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有张纸条,是医院的主任护士给我的,她告诉我,她上午10点钟需要一份床位利用情况报告,供她下午向院领导作汇报时用。要知道,撰写一份报告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30分钟后,乔兰(安平的直接主管,基层护士监督员)走进来质问我科的两位护士为什么不在班上。我告诉她张军医生(外科主任)临时调用了她们,因为急诊外科手术正缺人手。我告诉她,我极力反对这样做,但张军坚持说只能这么办。你猜乔兰说什么?她说立即让这两位护士回到外科部。她还说,一个小时后,她会回来检查这件事的落实情况。我跟你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要发生好几次,难道一家医院就只能这样运作吗?” 根据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 篇6

二O一二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代码:757

(请考生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9题,每题5分,共45分)

1.民主原则

2.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3.思想政治教育学

4.自我教育法

5.疏导

6.人格

7.媒介环境

8.为人民服务

9.“四有”新人

二、问答题(第1-3题,每题10分;第4-5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主要功能。

2.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有哪些特点和局限性?

3.试述灌输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什么是个人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何指导意义?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开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

三、案例分析题(共45分)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方面,让人们有了一个空间来展示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刺激了人们的欲望,让虚拟世界的交流成为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的两大渠道。因此,空间、博客、播客、微博等成了当下人们抒发情怀、展示理想、交锋观点的的新形式新手段。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时代的带来、网络的盛行,也为各种违法犯罪和毫无责任感的言行,提供了场地场所或出路,因而形成了对现实社会的巨大冲击。

面对此情此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

1.如何掌握网络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如何开发、利用网络工具,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 篇7

首先, 作者从本体艺术经验建构、本体艺术知识建构、本体审美意识建构三方面对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进行了讨论。具体而言, 通过分析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艺术记忆、本体陈述性记忆、艺术情感记忆来讨论本体艺术经验的建构;通过对本体艺术知识的生成和建构原理的讨论, 指出艺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在于扩展本体知识;通过讨论艺术工作记忆、元认知系统、本体意识体验、本体意识预演等内容来讨论本体审美意识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概言之, 人的审美意识活动主要与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之激活过程密切相关, 它对人的美感产生及审美活动中的意识体验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而以前额叶新皮层为主的顶级调节性元结构为我们解读艺术文化的理性内容、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规律性启示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 作者从移情体验与自我情感认知、情感表征与自我建构、自我情感管理、情感想象与自我评价、情感决策五方面讨论了艺术情感的相关内容。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艺术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就曾指出, 艺术是平衡智慧和情感不可缺少的工具;现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评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也说:“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音调到最高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对此, 作者指出审美情感有丰富的形态和多元的价值, 其产生以人的联想-想象为基础, 而人的想象主要依赖自己独特的元记忆、元体验、元调节、综合性记忆与知觉等多种心理特质。同时作者从移情体验的价值、心理机制、神经基础三方面对移情体验进行了分析;从自我情感认知的基本内容、涉及的大脑结构、表达自我情感的审美方式、自我情感认知的教育思路四方面对自我情感认知进行分析。在情感表征与自我建构部分作者又提出了“三元一体”的情感表征系统和情感建构的基本原理;自我情感管理涉及自我情感管理的基本内容、自我情感体验的认知效应、艺术情感教育的认知操作原则和方法论等内容。作者从自我认知管理、符号思维、技术思维三方面讨论了艺术思维的相关内容, 指出艺术教育的宗旨及核心内容之一在于讲解思维科学的基本原理、传导艺术思维的科学方法, 借此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培养艺术思维能力。“思维是以已得的知识为中介的现实反映。”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 培养创造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对此, 作者在自我认知管理部分介绍了本体知识的内涵与构成、发生神经基础和审美构建原理及自我认知管理与艺术思维构建, 并对元认知系统进行深入介绍, 同时提出培养艺术思维的教学方法。作者又着重讨论了技术思维的教学研究现状、教学原理和艺术思维创新的技术操作原理等内容。最后, 作者以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为主要内容, 讨论了艺术表达的相关问题。作者指出, 审美活动的实质在于主体借助客观形式来沟整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意识与存在的深层价值, 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基于主体掌握的审美创造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操作原理, 而这正是我国艺术教育最缺乏和亟待强化的关键之处。作者以具体艺术门类为例, 结合心脑认知原理, 讨论具体艺术门类的教学原理和方法。这无论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相关专业的研究者还是从事美术教育的大中小学教师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研读该著作, 作者始终贯穿这样一种理念, 就是全面的教育是同时兼顾人的知、情、意三方面的教育, 三者并行才能完成真善美的理想, 而艺术教育对人的情、知、意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作者指出, “当代教育与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个性主体用以创造新理念、建构新人格、发展科学人文一体化的主体意识并表达与实现上述精神产物的多元素质和整体能力。”而艺术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习者的情知意全面发展, 为学生今后创新自我和创造知识奠定方法论基础。”作者指出, 我们的艺术教育宗旨“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 也不是为了传播艺术知识, 而是为了提升他们对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生命和自我的审美认知能力, 借此促进学习者多方面和深刻新颖的审美表现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对此, 罗恩菲德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 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 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 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苏联美学家尤·鲍列夫也说:“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限性质的话 (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 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 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 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 , 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 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 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可以说, 艺术教育带给人知识、理想, 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使受教育者进入艺术意象提供的情境中, 达到个性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人性自由的确立。正如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说:“任何一种理论, 如果不是为了指导实践, 就不能算是可靠的理论, 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解释。”在该书中, 作者不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探讨了艺术教育认知中的一系列问题, 还提出了适用于艺术教育教学的具体原则、方法和指导性建议。如在艺术情感教育论部分, 作者指出教师应该改善认知操作方式, 将艺术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经验表象, 并借助丰富其他表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传导有关元认知的思想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和情感管理。在艺术思维部分作者指出为了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能力, 以便为学生学习认知管理及发展艺术思维奠定思想基础;把学习者体验自我、认知自我和创新自我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方式之一;作者还针对艺术思维教育目前存在教育理念错位, 偏离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坐标, 片面强调艺术技能及其使用价值, 忽视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导, 教学内容程式化等问题, 提出当代艺术教育应当大力减少模式化、标准化、机械性的技能训练内容, 强化创新能力这样的建议。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开卷所写道:“求知乃人类的天性”, 我们都有好奇心, 都想知道为什么。《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就是从认知角度来阐释艺术教育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不仅告诉我们“然”, 同时解释“所以然”。作者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 涉猎大量中外文献资料, 提出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见解。针对目前国内外对艺术表象及艺术思维的具体类型与内容的研究较少, 特别是缺乏对有关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的认知操作内容和技术心理分析等问题, 作者从艺术教育心理学层面系统的研究了有关方面的认知机制、教育原理, 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理论的空白。该著作不但为艺术教育研究工作者拓展了视野, 而且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当我们翻阅完该著作, 仍让人感觉唇齿留香、意犹未尽。虽然书已经看完, 但由此引发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思考才刚刚开始, 这就是本书的魅力与价值所在。艺术教育是一门发展的学科, 构建一个现代形态的、科学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更多人投身其中, 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前赴后继、推陈出新, 才能不断推进该科学的完善和发展。

摘要:该书从心理学及脑科学角度出发, 借助认知神经学、神经美学、审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 以实验室科学为基础, 从艺术知识的内化方式、艺术情感、艺术思维、艺术表达四方面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和交叉性的艺术教育认知理论观点及应用路径, 揭示了艺术知识转化为人的情知意创造性能力的内在机制及精神嬗变特征, 阐释了人们学习艺术文化的认知操作原理, 体现了艺术教育观念的新启示, 具有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深刻意义。

教育中的“木桶长板原理” 篇8

笔者曾经阅读过一篇题为《珍珠上的小黑点》的文章: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晶莹圆润,爱不释手,美中不足的是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一颗价值不菲的珍珠就这样没有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位渔夫的眼中只盯着这颗大珍珠身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多可惜呀!其实那一个小黑点并不妨碍这颗大珍珠成为珍品,因为它有其他一些珍珠所不具备的“长板”——大、晶莹圆润,试问,这样的珍珠难道不是珍品吗?为了一块“短板”(小黑点)而毁了一颗大珍珠,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呀!其实我们平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扮演着这位渔夫的角色呢?例如在对于孩子选择参加哪种兴趣小组活动的问题上,我们总是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强迫他们按我们的要求选课,作文水平差的非得参加习作小组,英语暂时落后的必须参加英语小组,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必须参加奥数小组……为了冷冰冰的分数,我们为孩子制定了整齐划一的要求,我们的双眼总是盯着学生的不足,抓住不放,却看不到学生身上的长处;我们总是一味地设法加长学生的“那块短板”,却没能发现他们的“那块长板”,当然也就谈不上将学生的“长板”变得更长了。于是乎,学生在强压下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兴趣、特长也被扼杀了……

“经常盯着学生的短处,把学生当作魔鬼,那你就天天在地狱里煎熬;多看学生的长处,把学生当作天使,那你就天天生活在天堂。”(魏书生《赏识你的学生》)。笔者认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木桶原理”,只不过此“木桶原理”并非上面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常用的“木桶原理”。恰恰相反,我们不能只盯紧那根“短木板”,而是应该发现那根“长木板”,并积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其“加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即“木桶长板原理”。农村有句老话:“十个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哩。”众所周知,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笔者并不反对帮学生去补“短板”,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计地去补“短板”,而是首先要研究他的长处,发挥他的优势,使他得以更好地发展。如钱钟书先生在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校没有苛求,他也没有刻意去补这块短板,而是将自己的强项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比尔·盖茨没有付出过多的汗水去读完大学,却靠开发软件的灵感和辛勤开拓成就了微软事业,并成了当今世界首富;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手工制作是全班最差的,但他从小就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并努力将自己的“长板”加长,在理论物理和对量子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每个人的特长、兴趣,或在某些方面的灵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所在就去盲目补短,那和渔夫剥珍珠又有什么区别呢?要知道,不顾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去刻意追求完美,则难以避免最终的平庸。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村庄,土质不好,掺杂着碎石子,没有什么好收成;后来,勘探队来了,竟在这里发现了巨大的宝藏。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只要我们像勘探队员一样深深挖掘,挖掘出他们身上的“长板”,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闪光的金子。虽然我们不指望能培养出多少“牛顿”和“爱迪生”,但也绝不能让“牛顿”和“爱迪生”在我的手中埋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在规定教育儿童的目的时指出:“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显然要达成这一目的,必然要以尊重他们的差异为前提。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木桶长板原理”!

上一篇:鲨鱼的肚子作文下一篇:购房合同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