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改革开放论文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价改革开放论文(精选8篇)

评价改革开放论文 篇1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三位。已经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

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评价改革开放论文 篇2

幼儿教育工作需要爱幼护幼育幼的优秀教师。我们知道, 改变一个人就很难, 要改变一批人, 改变一代人就更难。而作为幼儿教育, 它既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统一的期末考试来进行质量评估, 更不可能像高中毕业时那样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方式来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与坏。他们的工作全凭每位教师的“良知”, 要想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必须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同全国所有学校一样, 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也历来是我们不断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幼儿教师职业素质和工作职责》, 本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 搞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培训、讲座、报告会, 并采用有奖问答和笔答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但是, 对许多教师而言, 写在墙上和文件上甚至背诵得滚瓜烂熟的《规范》与他们的行动始终是“两张皮”——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个教师的知识水平可以用考试的方法来衡量, 然而, 教师的师德水平怎样衡量才能让教师心服口服, 却没有那么简单。业务园长深有感触, 她说:“就目前而言, 我们幼儿园教师学历合格率已经达到100%。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应该说完全能胜任保教工作, 影响我园保教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师德问题!”

说实在话, 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无法考核, 更无法量化, 她只要按时上下班, 不出安全事故, 每天的常规工作按部就班, 工作好与坏, 还真不好界定。如何把‘用教师的爱心、关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孩子的信心和家长的放心’这一宗旨践行到实处, 全凭老师的师德素养。过去, 师德建设也想了不少办法, 评师德模范, 树师德标兵, 但那时, 对一般教师而言, 那只是个荣誉称号, 与自己的利益没有关系, 甚至有的老师对这种称号表现出一种不屑的态度, 认为那不是真本事。如果师德表现真正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前途和利益, 那么师德规范和师德要求才真正具有了约束力, 也才会成为教师自觉修养师德的动力。也许有人会说“师德高尚并不是万能的”, 但师德不高尚肯定是万万不能的!

二、探索改革评价方式

如何使师德水平也能像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那样成为一种评价任用教师的“硬件”, 我园近年来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大胆改革师德评价方法, 使师德评价由“虚”变“实”。

1、探索教师的师德水平量化评价模式。从2005年开始, 我园就开始了把教师的师德水平进行量化评价的探索。试图用一把尺子衡量教师的师德高低。我们提出:要像当年抓“教师学历合格率达标”一样抓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经过慎重调研, 幼儿园出台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实施意见》、《教师职业道德量化评分细则》等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内部评价规则。每学年末要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职业道德专项考核, 考核办法由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

2、建立教师师德档案。我们依据内部规章对全园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评价, 并提出要像建立教师人事档案一样为他们建立职业道德档案:考核结果出来后填写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登记表》上, 评定出“优、良、中、差”, 存入教师师德档案。

3、建立考核结果运用机制。我园设立了“师德考核”专项奖, 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续聘和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凡职业道德考核达不到“优”者, 年终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 不得参加各级“教学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各种表彰奖励的评比。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 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相应的处分。今年, 在推选县级骨干教师候选人的时候, 有位业务能力很强的教师就因为去年师德考核没有达到“优秀” (即90分以上) 而被“一票否决”。

三、师德评价改革的效果

(一) 教师高度重视自身师德建设。

给教师建立师德档案的意见出台后, 立刻在全园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家长和社会拍手称快, 一片赞扬, 最受触动的是教师。常常有教师私下抱怨说:“我们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家长就是我们的上帝!”有一次, 一位教师在电话里质问我:“凭什么我们的工作好坏家长说了算?谁能保证家长就是客观公正的呢?这样做有法律依据吗?”我给他解释说:“法律依据是什么?它的依据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是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要求。”接完这个电话, 我不但没有恼, 反而乐了。抓师德建设以来, 不知发了多少文件, 不知开过多少次会议, 但每次都是泥入大海, 毫无反应, 这一次教师有了如此强烈的反应, 说明教师真正受到了触动。

(二) 教师师德素养大幅提高。

师德评价改革, 不仅改变了教育观念, 提高了办园质量, 扩大了办园规模, 更使每位教师的师德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一次家长会上, 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我对我儿子的两位老师都非常满意!一天夜里, 儿子突然肚子疼得直打滚, 嘴里一直喊着‘老师, 我要老师’, 我在一旁也急得直冒汗。没办法, 只好给老师打电话, 请她一起陪儿子上医院。”有的家长也随声附和:“是呀, 说来惭愧得很啦, 我们这些生他养他的亲生父母为孩子做的还远不如老师啊!”“5.12”地动山摇之时, 我园一位保育员也有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女儿, 一位家长奇怪地问她为什么还不去接走自己的女儿时, 这位保育员语气平静:“这么多的孩子在这儿, 我能走吗?再说, 我女儿不也有她的老师吗?”一句朴实的话语, 折射出我园一位普通保育员熠熠生辉的伟大灵魂!近年来我园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先后被镇党委政府和县教委评为“师德师风先进集体”。

(三) 促进了幼教工作质量的提高。

教师师德评价改革, 使我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保教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园内开花园外香, 花香自有蝴蝶来。因为我园办得红红火火, 声名远播, 所以, 吸引了周边乡镇众多的家长送子女到我园就读。他们不惜花钱, 到镇上买房、租房, 放弃农田不种, 丢下生意不做, 为的是“不让农村幼儿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这一个个光环是多么耀眼, 多么令人神往!然而, 教书育人又是很平凡的。我想, 伟大不正寓于平凡之中吗?

评价:开放题开放的“红绿灯” 篇3

晚上,对门邻居家上二年级的学生又来问我题目了。题目是这样的一道填空题:

江苏的()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丹顶鹤的故乡在()。

我让他自己先说说答案。

“江苏的(射阳)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丹顶鹤的故乡在(黑龙江)。”学生很轻松地说出了答案,这让我对他来问我问题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你不是知道答案吗?”我不解地问他。

“‘射阳“黑龙江’地名是这样写的吗?”原来他是不能确定自己写得对不对。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呢?”我问他,随便问的。

“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的。”学生为自己记住了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感到很自豪。

照理,这个题目该问完了。可是,小家伙眼睛眨巴眨巴地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可以说‘黄海之滨’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丹顶鹤的故乡在‘遥远的北方’吗?”

我的眼睛突然一亮,这个答案为什么不行呢?多好的答案啊!以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敏感,我觉得这才是小家伙身上真正的“语文索养”。

“可是,我们语文老师不一定承认这个答案呢!”小家伙最后选择的还是第一种答案。

[思考]

诚然,两个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姑且不去讨论小家伙第一个答案中对丹顶鹤的“故乡”和“第二故乡”的表述尚有纰漏,也不去讨论第一个答案侧重考查地理知识,其实第二个答案更具有语文的感觉,正是他的这次“访问”催生了我对开放题评价的思考。

1学生眼中的“开放”——我的开放我做主

应该说,他的语文老师并没有将这个题目视作开放题。然而,学生的解读却使这个题目成为了一道开放题,因为在他的眼中,这个题目可以有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背后的思考策略也不同。这就使得这个题目符合了开放题“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创新性”的基本特征。可见,开放题和开放题的设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与单一,都应该从学生的视角来决定。

2学生眼中的“评价”——教师的评判最关键

一道开放题能否从设计到解答都取得成功,应该考虑也必须考虑到“评价”这个关键因素。设计开放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的回答。评判开放题的时候,应该用欣赏的、期待的眼光去触摸学生的多元解读。没有学生的多元回答,开放题就失去了本身所标榜的开放意义。要想学生在开放题的解答中将开放落到实处,就必须让他们在解答时放松身心,心胸是“开放”的,解答才是“开放”的。如果他们在解答时有所顾忌,觉得某种答案也许不会得到教师的肯定,就很难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完成开放题的解答。如上面故事中邻居家的小孩就是因为想到自己的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语文老师的承认,虽然思想开放了,但是不敢在作业本上进一步开放。退一步讲,即使第二个“黄海之滨”“遥远的北方”这个答案不具体、不到位、不准确,学生能依据教材的首尾两段捕捉到问题的答案,也是非常可贵的。以我之见,至少应该肯定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这种自发的热情,甚至应该是赞赏的、激励的。可以想象的是,当学生把第二种答案写到作业本上之后,如果教师批改时果真是一个“×”,一次、两次、三次……最后,他们当然再也不敢“如此开放”了。所以,在学生眼中,教师的评价是自己答题的重要考量因素,教师的评价是学生的思考能否开放的“红绿灯”。一个才二年级的学生尚有此等顾虑,智力水平大多在其之上的学生更会有此顾虑。

3教师眼中的“开放”与“评价”——稳当一点求高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放题日渐走进教学活动中,也更多地出现在各类试题上。初始,给人一种清新之气。渐渐地,开放题在“评价”上遭遇尴尬。以“终结性评价”为例,主要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因为开放题的答案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在答案、评分标准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教研部门或者教师自身往往会提出一个主导性的答案,或日参考答案。在实际批改中,教师大多以此为依据,很少也很难再兼顾到其他答案中合理、正确的因素。否则,多少会存在一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麻烦。二是开放题在解答的时候,确实存在程度难以把握的问题,以很多让学生“谈感受、表看法、讲收获”的题目为例,回答到怎样的程度就给怎样的分呢?很难拿出一个完全合理、科学的标准,甚至连相对合理、科学的标准都没有。于是,在评价亮分的时候,教师们大多是在有一定参照的前提下“跟着感觉走”。

这样,就给一线的教师造成了困惑。“评价”的结果是衡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成效的最重要标准,教师们就面I临一个“如何应对开放题”的现实命题。如何面对呢,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指导过程。在评价不够多元(当然,多元并非无休止的、无序的)情况下,再开放的题型也会陷入“僵化”的泥潭。

为了稳当一点赢得高分,很多教师将开放题“僵化”了,以常见的“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你最欣赏的本学期书中(课外)人物是谁?为什么?”“仿照例句写句子”这类题目为例,“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教师就组织好某一本书或几本书的推荐语让学生背上、写上,考试的时候拿起来就用。“你最欣赏的本学期的书中人物是谁?为什么?”就指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将欣赏的理由从“人物的品质”等方面着手,用很精致的句子表达出来。“仿照例句写句子”,干脆就将一学期来接触到的重点句型分别罗列出一些例句让学生多背一背,考试时是只会考一句的,多背几句在考场上就一定能游刃有余了。于是,卷面上呈现出来的是学生看上去很开放的回答,语句精美,内容精准。仔细推敲,实在是规范有了,开放没了;格式有了,个性没了。

要改革备课评价制度 篇4

关于备课的要求有很多,如备课的项目就有教学目标、备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媒体运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等。在这些条条框框中形式主义的成分居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为了书写规范,把写教案蜕化成了一项机械、呆板的体力活,它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成了教师一项沉重的负担,而且挫伤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少学校 检查教案,只是走马观花,看次数,查页数,根本没有从备课的最初目的出发去思考,没有从实用性、有效性去评价。更不可思议的是,把教案等同于备课,认为教案简明,就是备课不认真,注重纸上谈兵,以偏盖全。这样一 来,教师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勤恳恳地抄写课时教案,使教师成了“抄写”的机器,因此,广大教师极想摆脱这

种现状,要求彻底改革备课形式及其评价制度。

早就听说,某校一位教师从来交不出备课笔记,因此拿不到奖金。但家长却愿意把学生送到他的班里,因为他的学生成绩总是比较突出。怪事,不写备课笔记,也能教出好成绩?其实,教案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思路,并不能

真正代表备课水平。

很多事实证明,教案与备课不可同日而语,361论文网以检查教案代替检查备课,可谓徒劳无益,利少弊多。真诚的希望,别再把写教案强加给辛苦的教师们, 把教师从繁重的文字游戏中解脱出来,尽可能的去发挥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个性。有的善于运用电脑,有的喜欢查阅书籍,有的需要详细,有的则可简略。这样备课,完全是出自教师对上课的需要。在追求课堂高效的同时,也要讲究备课高效。要轻形式重实效,使备课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新课程倡导人文性,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其实在备课工作上,我们的管理者也应当从人本主义出发,从实际出发,让教师有更多的自主,在多种备课形

式中选取自己实用的、喜欢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备课效果。

备课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教龄长,经验丰富的教师,提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篇5

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

(二)评价内容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

(三)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符合个性差异的评价;

(四)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关系紧张。评价结果:产生大量的失败者。

三、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三种评价:①教育性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势,认识到自己发展努力的方向,认识到自己需改进的地方。②非教育性评价(评价的非教育功能)。评价只为选出什么样的人,评价后对他没有什么帮助。③反教育评价(评价的反教育功能)。如我们拿出成绩,公布名次,如果没引发他积极向上的欲望,反而打消了他的积极性,丧失信心。可能,我们教师谈很艰辛、很努力,但我们达到要实现的目标了吗?

改革的方向:促进发展,发展学生,发展教师,改进教学。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1、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为学习提供动力和源泉。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从筛子到泵。

2、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不一定是说出来的,举手投足皱眉都可传递评价信息。“感情表达=7﹪的语词+38﹪的语气+55﹪的表情”。学生获得信息呢,不仅是教师的话语,可以从动作、表情、语气获得信息。

学会用多种方式传递信息。有老师说,我们教学效率不高,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有人说我们怎么讲,怎么讲-----只传递7﹪,怎么样讲,怎么样抱着你的感情讲,有的老师可能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很丰富,但师生关系融洽,他的学生学得很好,注意了讲的表情、语气,强化了传递的信息。

3、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他是怎样获得这些东西的。

4、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的接受(认可)评价结果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5、发展性评价是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

1、评价的多元性

多元的评价内容,三维目标在评价中得到落实。有的老师反映不好操作,但我们应认真思考,我们教育孩子干什么,让他一辈子都读书吗,有什么用,我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多元的评价方法:改变纸笔测验的评价手段,多种评价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卢永莉在北京高校实验。多元的评价主体。

2、评价的主体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体现尊重爱护;

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判断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一名学生提出适合的针对性建议。但在现实中,有评价,没建议,这方面做的不够;

发挥学生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被动评判;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3、评价的开放性

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改革评价机制 推进有效教学 篇6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2007届高三教学反思

姜学勤

经过三年来师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高三阶段管理团队和全体高三老师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奋力拼搏,我校2007届高三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有了根本改善,终于迎来了2007年高考的辉煌。反思我校2007届高三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规划决定成败,目标决定成败,态度决定成败,过程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合作决定成败。

一、科学分解目标,改革评价机制

规划、目标定位的高下和气度,决定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科学研制的规划目标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2007年高考,我校校长室根据本届生源状况和高

一、高二发展态势,及时向高三年级部下达了本

一、本二的基本指标和争取指标。高三年级部根据各班学生的中考成绩、高一阶段结束分班成绩、高二阶段结束时市区统考成绩等三项数据将指标分解到班。这个指标是学校考核班级发展现状的主要依据。高三阶段每一次调研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特别是一模、二模,学校都将各班达到本

一、本二的人数与指标比照,籍此了解各班的发展情况。在年级质量分析会上,学校教学线主要分析各班、各科升降情况及形成原因,对出现负增长的班级、科目查找原因,落实责任,提出改进措施。对教学效果不理想、工作态度存在问题的教师及时给予诫勉谈话。同时,各班任课教师召开班级 分析会,分析出从指标生中落下的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制订对策,同时,在线下考生中挖掘“潜力股”(我们称之为“临界生”),作为本科上线人数的主要增长点。

为了达成目标,校长室带着高三一帮人对2006届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改革评价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年级。只有包括学校与家长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含同备课组、同班级)以及教与学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学与考的关系等都处在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和谐关系之中,才能消除内耗,提高合力,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根据这种思路,我们研制了2007届高三年级考核评价办法,我们放弃了单纯对各班单科均分排序的传统做法,代之以三个方向的立体考核评价。方向一:达标考核,即对各班本

一、本二指标数达成情况的考核;方向二:学科均分考核,与市区兄弟学校看均分差的情况;方向三:发展考核,看临界生帮困的效果。考核评价方向的调整,旨在促使三种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即同班任课教师组合、同科教师组合、同班师生组合),形成具有“在竞争中求和谐,在和谐中促发展”特点的高三质量评估新模式。

方向一考核以班级为单位,是要引导班级任课教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加强团队协作意识。从实际效果看,这种考核实施后,争抢学生自习时间的行为少了,同班老师相互提醒多了;班主任抱怨任课老师少了,联系任课老师多了。方向二考核以备课组为单位,是要引导备课组内教师消除内耗,加强团结协作,特别是预防同科同 事相互保守、相互嫉妒等现象发生,把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以生物备课组为例,高二时生化班同科均分差最大超过7分,而在高三阶段,经验丰富的备课组长主动指导年轻老师,从考纲解读到每课学案,一一提出自己的思路,而年轻教师主动承担编卷、统计等费力费时的工作,合作意识空前增强。在今年高考中,三个班均分分别为125.0分、124.3分、124.5分,真正实现了共同提高。方向三考核以临界生为单位,是要引导教师关注学困生,而且首先从潜力大的学困生入手。从而彻底改变以往老师对优生偏向偏爱,对学困生帮困说得多做得少的现象。对上述三项考核,凡达到优秀的班级或备课组,学校都及时给予适当奖励。

在新的考核评价机制的激励下,老师们爆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每次考试一结束,班主任主动进行班级数据分析,并在第一时间召开班级质量分析会,跟任课教师交流。备课组长不但及时分析各班情况,而且会在第一时间跟各兄弟学校交流,准确地寻找出产生差距的根源。在2007年高考中,全校16个班级,有11个班达到学校下达的本一争取指标(高三(11)班超过本一指标达10人),有11个班达到本二争取指标(其中有2个班超出目标多达13人,有3个班距本二目标达成仅相差1人),共有9个班双达标。目标责任制的优越性在2007年高考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二、推进有效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高三复习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对于南通一中这样以通学生为主(全年级寄宿生仅110人)的学校来说,尤其如此。2007届高三 教师有“三多”:新增教师多、青年教师多、未送高三的教师多。例如16个班主任,就有9个未做过高三班主任。学校一是抓教师培训。进入高三,所有未在一中送过高三的教师均需开设一堂研究课,以后每周一位老师开一节研讨课,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以及到兄弟学校听课交流;二是大力推进有效教学。在师生关系重建、学习方式变革、生活情境营造和理想课堂创生等诸方面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索,大力提升教育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①实现从“象牙塔型教学”向“生活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情感文化”,创建情境课堂;②实现从“灌输型教学”向“探究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信息文化”。创建虚拟课堂;③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质疑文化”,创建“问题课堂”;④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对话文话”,创建“互动课堂”;⑤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的转变,积极构建课堂的“团队文化”,创建“有效课堂”。我校情境课堂、虚拟课堂、问题课堂、互动课堂、有效课堂等新课堂模式的构建,始终强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重塑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为关键,以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

在推进有效教学上,我校强调规范每个环节,向细节要效率和效益。

一是规范备课。备课组统一时间,统一进度,统一难度。但教法 不强求统一,可以保留教师的个性。学校提供的大量参考资料均只提供给备课组。二是规范上课。校长室和教学线经常抽听教师的随堂课,要求没有一堂目标不明确的课,没有一堂从头讲到尾的课,没有一堂出现学生打瞌睡的课,没有一堂缺失学生训练环节的课。三是规范训练。学校对课堂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每节课上要有5—10分钟各种形式的训练。对备课组要求训练统一,教学线每周抽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对课后训练时间进行科学分析后给予统一规定:语文25分钟,数学45分钟,外语20分钟,选科40分钟。四是规范辅导。我校规定下午第4课后为教师下班答疑时间,每科至少10分钟,可以根据学生要求延长,下班教师一律不得占用这个时间讲课,高三年级经常几个学科老师同时在一个教室内给学生答疑解惑。五是规范测试。一是轮流命题,最后集体定稿;二是严格监考;三是及时阅卷,所有班级都要在阅卷后立即将数据汇总报年级部;四是讲评要有重点,有分类,不允许从头到尾流水讲题,而且要有配套巩固训练。

以上对教学过程的规范,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减少了教学中不必要的损耗。

三、落实帮困对象,突破临界瓶颈

南通名校如林,竞争十分激烈,我校生源与市区同类学校相比又有较大差距。我校2007届高三共有788名学生,2004年入学时,第一名仅列2004年中考市区第12名;市区前100名中(总分635以上),本校仅录取到12人;市区前600名中,本校仅录取到141人;当年市区重点中学最高录取线614.5分,本校也仅录到166人。我校高三 如何才能争先进位?我们把推进有效教学的重心放在具体的学生身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2007届高三中有一句口号:“不为小数点工作”,其含义是不去靠抢时间来提高单科的均分。每次考试,各班都要分析并排出“临界生”,即在本二预测线以下(预测线由教研室提供,临界生额度由各班自定),有一门或几门科目比较薄弱,但预计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弱科提高后有希望进入本二线上的学生。确定临界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明确教学定位。许多教师对高三复习教学如何确定难度一直把握不住。有了临界生,目标就清楚了:这就是教室内的基本人群的代表(占10%),他们的基本功和智力条件尚可(否则进不了临界生名单),但单科有缺陷(否则已进本二线),因此教学定位就是以这10%为界,他们会的内容就不该多讲,他们不会的才应该讲,他们听不懂的不该提。二是提高有效得分。许多同学跨不出关键一步,原因就是弱科明显,制约了总分上升。现在“临界生”考核机制让学困生成了教师关心的宝贝,弱科变成重点,其上升自然容易实现。

具体操作上,由班主任将每科不超过5人的临界生名单通知相应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利用课堂和课后时间进行各种方式的指导。我们具体规定了四个“一”:任课教师与本科目临界生每周至少要谈一次话,面批一次作业,每天课上对临界生要提问一次,每天下午答疑时临界生要向任课教师提问一次。对比二模,今年高考中我校临界生中,语文年级名次最大提升了657名,数学年级名次最大提升了547名,外语年级名次最大提升了549名,物理年级名次最大提升了272 名,化学年级名次最大提升了286名,历史年级名次最大提升了171名,政治年级名次最大提升了142名。

学校对临界生有具体考核标准:凡本二线下经补弱成功进入了本二,而且指定学生提升了一定名次,对该科任课老师给予奖励;如本二线下进入本一,则加倍奖励。而且临界生在每次大型考试后都会重新确定,其实际帮助对象远不止10%,一般会达到每班20人左右,这就有效地提高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从高考实际录取结果看,2007年高考中,我校本一线(588分)以上225人,本二线(559分)以上457人,加上艺体类上线考生、高水平运动员等,我校实际录取本二以上493人,实现了本二以上录取人数的新突破。考生最高分为575分,列市区第2名(该生被北京大学录取)。各学科均分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各班提出的临界生有75人从二模本二线下进入本二,有15人从本二线下进入本一。

临界生概念的提出和配套措施的落实,实际上成为我校2007年高考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四、教育教学联动,走出分数俗臼

任何一所学校的成功,都离不开教育与教学的和谐,离不开思想教育和学业学习的和谐。我校高三备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科学、民主、法治、德治、和谐”的高三学生管理思路,努力营造环境、创设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成才过程的主人。同时倡导学生在品德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管理上自治、生活上自立。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成为了我校全体高三师生的共同 理念。

高三学生心理压力大,负担重,因此我们要求班主任走出唯分数论的俗臼,不以暂时的成败论英雄。他们透过分数看进步,纷纷改过去的训戒教育为对话教育,师生角色对换,彼此心灵开放,淡化训戒成份,增强沟通交流,淡化单向灌输,增强双向互动。在高三学生管理过程中,老师最常用的语言是“让我来帮你”。

评价改革开放论文 篇7

◎“绿色指标”的提炼生成

指标的提炼不是一蹴而就的。提炼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思维方式:其一,通过学业质量的内涵分析,逐步演绎,不断分解,从而形成指标;其二,通过学业测试、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逐步归纳,不断聚类,从而形成指标。

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提炼,一方面是基于大规模测试调查的实证。另一方面是结合上海教育现状、上海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质量内涵分析所形成的。2011年,上海市教委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提炼一系列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十个方面的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学生品德行为、身心健康及跨年度进步。每个方面包含若干个具体指标、观测点和评价方法。

总体而言,现有的“绿色指标”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绿色指标”基于大规模测试数据和全国常模,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依据,测试内容针对教学内容(与PISA不同),旨在发现并落实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是教学内部的一项活动,不是终结性评价,不与毕业、升学相挂钩,也不与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和问责挂钩(与学业水平考试或毕业升学考试不同),不需要学校、师生展开针对性训练,更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因此是低利害的。

二、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

“绿色指标”由学业水平及影响学业水平的相关因素所构成,既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要衡量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各种因素;既衡量学生一般认知能力水平,又要衡量学生体质、品德及创新等高层次能力的水平;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又兼顾教师、校长、学校乃至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三、体现均衡性与发展性的双重要求

“绿色指标”不仅反映学业质量的客观水平,还多方面考察教育公平,如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主要了解公办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作的贡献程度;学业水平指数中的均衡分指数主要考察学校间、区县间和全市的均衡程度;跨年度进步指数主要考察学校、区县、全市每年在指数上的纵向变化情况。

四、直接指向教育教学的实践改进

与更加注重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PISA测试相比,“绿色指标”所要进行的测试是严格基于课程标准和针对教学内容的,测试本身是“标准—教学—评价”循环系统的一个环节。通过“绿色指标”评价,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各个层面课程标准的执行状况,了解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在这样的目标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发现落实课程标准以及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对教学改进的指导性比较强。

◎“绿色指标”的综合评价

为与“绿色指标”相配套,我们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合作,引进、吸收“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的相关技术,构建以学业水平为基础、结合学习经历与学习过程评价的多元评价手段。

一、评价工具的多样化

“绿色指标”的评价工具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学科测试。

四年级学生参加三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测试,九年级学生参加八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中的两门学科测试;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涵盖了不同能力的考查,命题依照规范、严谨的程序进行,经得起教育测量学的考究。学科命题的主要原则有以下三点。

首先,命题基于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对重要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其次,命题严格控制试卷的总体难度,组卷以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要求的题目为主,有难度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

最后,试题形式是以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相结合。试题多使用真实的情境和任务,注重通过客观性试题考查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

二是问卷调查。

分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校长问卷三类,其中学生问卷主要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对学校的认同度、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品德行为;教师问卷主要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对课程和学校管理的看法、教学观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学方式;校长问卷主要调查对学校基本情况的了解、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学校管理方法、课程领导力。

三是教育统计数据。

收集全市、区县、学校的基本数据信息。如采集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的基本数据,涵盖相应年级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三方面21项指标。

二、施测考务的协同性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教研室和市、区县两级招生考试机构共同开展了学业质量抽样测试和施测考务。“绿色指标”测试摒弃了统考统测的模式,全市所有区县均抽样参加测试,采用两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方案:第一阶段抽取学校,按照学校性质及学制对学校进行分层,根据与学校学生数成比例的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抽取学校;第二阶段在抽中的学校中按照有序系统抽样方法抽取学生,从而有效保证了各区县样本学生对该区县总体学生的代表性。

同时,我们还委托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实施手册》,并根据考务工作细则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包括编制培训手册、逐级对各层面考务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制订详细的考务手册、组织具体的考务管理工作等。整个测试过程按照标准的考试进行管理,包括培训、考场设置、监考等环节。

在测试过程中,本市督导、教研部门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循环检查的方式,深入样本校,确保样本校按照规范落实考务要求,对违反考务要求的,进行批评纠正。我们把区县参加“绿色指标”测试的规范情况纳入对区县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不是将测试结果纳入考核,而是将是否存在考务违规现象)。

三、数据处理的规范化

一是评分标准可操作。

由于评分标准的准确、全面和可操作性极其重要。非选择题由人工阅卷,评分标准的研制由各学科组承担,队伍不少于12人,人员组成为学科组命题人员、一线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数据组首先对每一种试卷随机抽取2000份,采取网上阅卷的方式,学科组评分标准研制人员依据初步的评分标准对抽取到的学生作答进行评分,经过反复讨论,修订、细化评分标准,最终形成评分手册。

二是阅卷组织严密。

我们委托有良好资质的阅卷机构负责具体的阅卷工作,学科组专家负责对阅卷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整体阅卷工作原则上参照高考的相应要求组织实施,开放性试卷的评阅严格遵循国际上大型测试项目评卷标准进行。

三是数据录入人机结合。

此次问卷和学科测试均采取填涂答题卡的方式,录入由机器扫描完成。扫描答题卡时,计算机会根据预设条件对数据进行自动检测和判断,由专人全程监督,发现异常现象或错误数据立即进行纠正。数据分析组则根据一定的准则对错误数据进行清理。

四是数据分析力求科学。

我们将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等先进测量技术相结合,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保证了测试结果分析的科学性。测试中所有的学科测试结果都采用量尺分数,并且将分数与以前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等值。

四、评价报告的全面性

从类别看,“绿色指标”评价结果主要分为三类报告:一是“绿色指标”各指数的达成情况,分成指数版和比例版;二是学业质量基础数据报告,重点分析详细的学科测试结果及其问卷调查结果;三是学业成绩差异及影响因素报告,重点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及相关影响值的大小。从层次看,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全市层面数据分析报告;二是区县“绿色指标”基础数据报告;三是学校综合评价报告。

为了促进区县和学校从对考试分数的追求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开展综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作为一种引导和推进的手段,需要传递一定的压力,其目的是将压力转变为改革的动力。但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如果评价结果被过多解读为政绩、绩效的表现,又容易导致评价过程中信息采集的失真,使得评价指向改进的初衷被异化。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必须处理好压力和动力的关系。在具体办法上,我们没有简单采用区县、学校排队的方式,也不是将各区县、学校的所有信息向社会公布,而是采用市级报告和一个区县、一所学校一个分报告的形式。市级报告面向社会发布,区县、学校分报告只提供给本区县、本学校,每个区县、学校可以从中获取义务教育质量状况以及自身在集群中的位置。未来,我们还会再研究更加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

另外,我们正在建设上海市义务教育质量基础数据库系统,包括命题、抽样、在线调查、网络阅卷、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等模块,逐步实现评价的自动化、系统化和互动性。※

◎“绿色指标”评价改革对基础教育转型的推动作用

评价本身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把“绿色指标”评价作为全面了解教育教学状况的手段、发现和诊断教学问题的方法、改进教学行为的依据,努力形成“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行动”的行动步骤,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标准—检测—分析一改进”循环。因此,评价的目的和主要功能,不是要证明哪所学校、哪个区县教育质量高,也不是要给区县、学校排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正确引导、合理分析与科学改进,是要“让数据说话,让数据驱动”,让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学行为架构到科学评价信息上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目前,“绿色指标”已逐步成为提升区域教育专业领导力的重要抓手。上海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顺利转型,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思想上从分数指标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综合评价的理念和思维,带动区域教育和学校的健康发展,把学校从疲于追求分数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不能仅仅依靠分数判定教育质量,必须用科学方法洞察教育质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考量和发展性评价;不能仅仅依靠经验作决策,必须具备更多基于实证的决策能力。试行“绿色指标”,就是对专业领导教育发展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提升专业领导能力的一次契机。目前,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倾向于用科学方法洞察教学质量的内涵,具备基于实证的决策能力,通过解读“绿色指标”评价报告,全面认识区域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和课程标准的执行状况,寻求影,响学业质量的诸多因素,寻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求其背后的原因,形成“综合评价→问题界定→原因分析→教育决策→监督执行”的良性管理循环机制。

闵行区将“绿色指标”纳入到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制订《闵行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从道德修养、学业成就、身心健康、影响教育教学因素等方面对中小学教育质量作出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在绿色指标框架下,建立以综合调研为形式的学校教育质量过程性反馈制度。着力打造了学生习得感知体系,建立闵行区每个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通过有线电视呈现,为全区家庭提供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家长可以在家里通过有线电视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信息,共同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二、推动教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绿色指标”评价的专业性及其与教学的紧密联系,要求教师进修院校在原有教师培训、教学指导功能外,承担起监测评价的专业责任,上海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积极组建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的常规化运行平台。目前,本市已有15个区县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专业机构(还有2个区即将成立),中心成立后,区县教育局明确其工作职能,从各地引进专业人员,健全工作制度,使其逐步担负起区域教育质量常态化评价的专业责任。随着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功能的升级,教研员的教学指导功能也随之升级,既研究、掌握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手段,让教育教学过程更加连贯、系统;又把评价作为指导教学的有效手段,逐步克服单纯依靠经验进行教学研究的弊病,提高教学研究与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指导区内中小学校建立基于“绿色指标”的标准、教学、评价良性循环系统:在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方面,重点是指导校长正确理解“绿色指标”的内涵,并运用“绿色指标”领导与管理学校课程教学工作;在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方面,重点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提高教研员课程指导力方面,重点是提高教研员运用“绿色指标”诊断与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市、区县两级层面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呈现的是可测量的、阶段性的教学结果,无法取代也无法覆盖教育过程的全部内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思维火花以及教师对学生生动表现的积极回应等因素,是所有学校在过程性评价中必须予以关注的。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与实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一套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上的教学保障机制。

1. 利用评价数据实现针对性教学

学校通过解读评价报告,全面客观分析学生和教师的现状,构建起“教学→检测→分析→改进”的教学内部循环,使教师能明智地运用数据来改进教学,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拿到学校“绿色指标”评价报告后有喜有忧,在许多指标高高耸起的同时,该校也看到了“亮起的红灯”,感到必须直面作业、校外补课、学习压力等问题。为追根溯源,该校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形成了包括来自课业、考试、教师、同伴、自己、家长压力的微报告。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开始着手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整体学习单设计,改进课堂以及作业;在已有的“绿色档案袋”的基础上加强过程性、激励性评价;在关注特殊个体的基础上,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干预等进行思考与实践。同时,该校将这份报告呈现给全体家长,设计家长问卷了解情况,召开“我为孩子减压”的家长沙龙。通过反复研讨,该校形成了“减轻学生过重压力九大举措”。

——把好基准教案,实行基准教学。

——每月进行作业情况调研,严格控制作业量和难度。

——研究基准命题,实现基准评价。

——不公开学生学业成绩、不公开班级学业排名。

——进一步完善丰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

——完善绿色档案袋,实行等第制、过程性评价。——每天做心理减压操,每月上心理辅导课。

——创新学校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建立家长咨询制度,教育家长、协同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 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让学校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出现的状况并及时加以补救或矫正,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评价的方法和如何正确使用评价促进教学的体验,提高教师敏锐洞察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评价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改进的成果通过评价来体现,因此教学改进和评价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上海市第二十五中学研究以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与进步指数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操作法”,建立年级、班级、教师和学生学业成绩变化跟踪图像。其中的学生成绩跟踪图像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绘制出每次考试成绩与班级均分差值的变化情况的图像,并指导学生通过撰写“考后反思”等方式总结自己成绩进步与退步的原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意识和能力。为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还对成绩连续进步或下滑的学科教师、所有学科均出现进步或退步的班级以及学困生实施重点调研和跟踪,建立跟踪卡,及时总结经验、寻找措施,提升学校总体学业水平。

3. 为教学创新提供实证方法

学校的教学创新从何处来,怎样证明其科学性,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上海的一些学校在运用综合评价结果、构建以校为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不断探索体现发展性要求的学校教学新模式,并以实证数据为依据,增强了改革的认同度,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创造的后“茶馆式”教学,通过各学科教研组的“循环实证”,增强了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文化认同,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有力保证。

四、推动相关领域的协同改革

“绿色指标”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杠杆,正推动教育教学多领域革新,已融入德育、体锻、督导、课改等工作中。

比如,根据“绿色指标”基于标准的评价理念,2013年我们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13]59号)》,自2013学年起,在全市重点推进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并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这项工作又被形象地称为“零起点”和“等第制”,就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促进课程、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从评价的角度,在小学低年级段实行等第制评价,可以相对淡化对纯知识点的极端关注,其更多的价值是指向学生的总体认知能力的表现。由于不是对知识点掌握的绝对值测量,可以让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得以释放,教师和家长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五、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我们向社会公开发布评价结果,实现区域内公众对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知情权,在全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评价信息表明,一些原先不引人注目的学校,学业表现比较好,学生负担比较轻,显示了过硬的育人质量;而有的择校热门学校,通过分析评价结果,也揭示了其潜在的不足和隐患,如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不足、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不理想,从中发现了改进和提高的空间。“绿色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好差”口口相传的主观评价状态。

静安区实验小学前身是新江宁小学,曾是区内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对口学生流失严重,办学遇到很大困难。今天,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大大提高,不但对口学生流失少了,还出现了许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该校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上海发布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中该校的表现引人注目,其中“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睡眠时间”等指标尤为突出。※

作文评价改革浅探 篇8

一、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互批互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评价作文,这是一种本职的复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地位,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身教育。

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分如下四步进行:

①教师示范评价。教师对某一篇或两篇学生作文进行评价示范,并打印后发给学生,以便模仿学习。②小组评改。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4至5人一组,就一篇作文从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进行评判并提出修改方案。经过前两轮,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评价作文的经验和能力,学生便可进入到互评阶段。③学生互评。学生或前后或左右自由结合相互评改。④评改者在原作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修改方案,结合教师的意见对原文做改头换面的修改。这样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改变了以往教师批、学生看、或自我修改的消极状态,评改他人作文,给作文修改注入了一种兴奋剂,特别是对他人作文做改头换面式的修改,它将修改作文变成了一件充满成就的事,从而逐步培养起对作文精益求精的习惯,这样也促进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指导有方,巧妙点拨激发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引自《走进新课程》)因此,在小组评价中,学生发现“佳作”要向老师汇报;出现“次品”,也要交给老师审阅;对于“佳作”进行总结表扬、推广;对于“次品”、“问题”作文,要特别关注,并注意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引导,并且下好评语。评语该如何下好呢?

1、少点儿“批”,多点儿“情”

笔下留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免开“杀戒”,那种“狗屁不通”、“一塌糊涂”、“七窍通了六窍”之类的讽刺挖苦语,无疑是在学生伤口上撒盐,有百害而无一益。近年来,我试着用多情的火热的评语去叩击学生紧闭的心扉,言中含情,笔下生情,在语言形式上尽量多用委婉、商量、探讨的口吻,如“此句是否得当,请细加琢磨”,“这个词语换成……行吗?”,既体现了师长的恳切,又体现了朋友的真诚;既教其如何做文,又教其如何做人;文道结合,相辅相成。学生一旦从评语中看出了鼓励和希望,他们会马上感奋起来,振作起来,花数倍于老师的心血投入到作文中去。

2、少一点儿枯燥,多一点儿幽默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僵硬刻板的评语,学生必不乐意看,也就起不到导向作用,而一句幽默的评语,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乐于接受。前苏联教育家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有个学生在作文中标点一逗到底,我在文后这样写道:“句号瞪大眼,引号挑起了眉,叹号哭鼻子,我的小主人啊,你也太偏心,怎么忽略了我們的位置?”

3、少一点儿指责,多一点儿欣赏

教师在评估中不能纯客观地鉴定和纯粹着眼于匡正的消极处理,而要尽量发掘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评价要落在一个“赏”字上,赏其立意深,取材新,赏其构思巧妙,赏其真情实感,赏其态度认真……,并予以充分的,甚至放大的肯定与赞许,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写作兴趣。我曾写下这样的大红评语:“这个比喻贴切、传神,看得出你费了一番心思。”“用此一字,境界全出,可谓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等。而且赏识性的评语能够产生奇妙的心理效应,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道理。请听一位学生的心声吧:“‘叙事完抒情、议论,招高!’我看完后是热血沸腾,因为我是一个差生,第一次看到如此高的评价,所以在以后的每次练习中都非常认真地构思,写作修改,不让老师失望。”

我将上述的评价的动机、方法以及产生的效果适时反馈给学生,或印发材料,或以黑板的形式呈现,进一步示范、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提高评价水平,从而也提高了写作水平,否则学生评价的水平低,时间长了兴趣也会消失,互批、自批作文只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一方面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互批互改和自改,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引自《走进新课程》),在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多点儿真情,多点儿幽默,多点儿欣赏,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像原野的烈火越烧越旺,他们的作文水平将会与日俱增。如此下去,作文评价的功能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上一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读书心得500字下一篇:一年级书法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