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共8篇)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 篇1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第1题40分,第2题60分,共100分)

1.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对“公司+农户”模式的认识?

答:“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公司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以公司和分散的农户签订合同,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和成品回购为基本动作方式。

目前烟叶种植、收购的生产方式就是典型的“公司+农户”模式。烟草公司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高效率的管理、信息渠道广、形成规模、带动作用强等优点,给农户提供培训、编制种植计划、提供生产物资产前投入、技术力量及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收购以及其他服务。烟农接受烟草公司的培训,按照合同要求生产出符合公司要求的产品。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司与农户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烟农并不是烟草公司的职工,只是一种用生产收购合同关系约束在一起的松散联合。二是烟草公司与烟农各负其责,烟草公司向农户提供种子、生产物资产前投入、生产技术、按合同收购烟叶,使烟草公司通过劳动力获得稳定货源,烟农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使烟农从盲目生产纳入了烟草公司产销一体化的有计划生产,使“销售难”的问题得以解决。三是使烟草公司与烟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存共荣,谁也离不开谁,目的都是一个,即获得最大的利润。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意义在于,第一,在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使分散农户凝聚成为烟草公司的产品生产基地,改善了农业的组织管理和规模效益。第二,由于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跨区域销售,节省了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费用,极大的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第三,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产品,或承诺农户分享部分利润,使原来割裂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被连为一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只提供初级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传统角色,使农业走上了现代产业之路。

但是,“公司+农户”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自然风险。种植业受自然界影响十分明显,有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直接决定农户和公司双方的利益,如冰雹、洪水、泥石流、大风、渍涝、干旱等灾害发生时,烟叶会减收甚至绝收,烟农和烟草公司收入都会减少,最终会因收益问题导致双方矛盾和履约率下降。二是市场风险。受周期性影响,一般会发生上一年市场与下一所市场相对变化,使得双方难以按合同执行。三是技术风险。公司制定技术规范,农户要执行到位,又要根据当地特点灵活调整。有的农户付出同样的劳动,结果却不一样,主要是不按技术规范操作或因地哉差异造成的。四是信誉风险。农户方面存在多种少签、少种多签、只签不种骗取生产物资、人为因素降低产品质量、不按合同约定交售等行为,会严重危害合作方的利益。五是管理风险。在合同的改造过程中,公司

往往很难管理农户的行为,借助地方政府、村委会等当地组织间接管理又会产生克扣农户资金的问题,同时额外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和烟农的投入成本,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应付使得这种模式难以维持。但是,可以通过合约、保险、科学管理等,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使责、权、利对称组合,对上述风险进行防控。

“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益是双方的,利益的合理性是双方共同生存的纽带,这种经营模式的推广适合我国目前的土地耕作制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致富。而且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离不开国家的扶持,政府部门在强加市场监管的同时,也应扶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

2.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论述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答:近年来,随着国内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效带动了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合作,目前我所了解的本地农村已注册了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宣传、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我地纷纷涌现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涉及到农业的养殖、种植、农机服务、农产品销售、沼气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领办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有农民、县直和乡镇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农资经营销售(企业)公司负责人等。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盘活流通、互利互惠、促进发展为目的,他们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为基础,以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纽带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快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其次是解决了小打小闹的小农意识与扩大生产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突破区域界限,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从而为形成大农业产业带或产业群进一步成为可能。

主要特点有七个方面。一是组建形式多样化;二是产业分布区域逐步形成连片化。三是合作空间逐步扩大化。四是服务逐步方位化。五是合作内容多样化。六是合作社品牌化。七是合作社建设标准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种新事物,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规模较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大多是一个种养大户或种养能手牵头组成的,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整体经营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是资金较短缺。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三是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上不能引进新的观念,也不能吸引更多的新成员加入。四是信息较闭塞。尤其表现在市场信息不及时、品牌意识不够强等方面,制约着市场的开拓和合作社的发展。五是社员联系不紧密。合作社社员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合作意识不强,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六是缺乏人才。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牵头人缺乏全面管理经营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七是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合作法》虽然指出政府给予扶持,但没有专门的机构来服务,当前来说,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遇到问题,找不到具体的部门来帮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虽然才几年的时间,但它将是我们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它能解决当前,基层政府想办又办不了的事,能带领广大农民尽快走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 篇2

(一) 教师知识理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我国越来越重视知识教育, 教师知识就成为教育研究领域。有些学术界将讨论内容定位教师对知识能否进行科学的展现知识以及在实践中是否可以做到灵活应用这两个方面。很多教育学术界专家对教师和校长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一些创新的教学理念, 一直致力于将活动实践逐渐转向熟悉掌握知识方向发展, 这些理念一直深深影响着今后教师发展方向。后来人们普遍认为, 想要正确评价一名教师, 想要确定出一名优秀教师称号, 需要从教师拥有的知识量进行判定, 还需要从教学实践性、科学性、以及教学活跃性等方面进行判定。这些方面比较难以使用语言去表达, 只能在有限的条件内进行意会。技工院校教师进行知识理论组建时, 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而且这个储备理应占据更大的范围和空间。从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中看出, 对教师高素质评定主要从可评价性以及测量性、实践性方面做出重点评价。

(二) 教师专业化理论

我国一直重视教育, 对教育活动也进行深入探究, 尤其是教师职后的研究。教师专业组织会议开始将教师问题进行针对性讨论, 教师专业建设成为当前学术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也开始重视起教师教育问题, 并且对21实际教师教学话题举行专门的学术研究。高端会议上, 很多学术界的学者、专家对该问题进行畅谈, 提出了有效性建议。会议形成一致认为:教师专业化在整个教师生涯中, 主要是通过专业培训, 可以获得专业知识技能, 可以在实践中实施专业自主学习, 这是教师素质体现又一方式, 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成长之过程。基于教师专业明显特点, 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两个方面内容。第一, 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专业化教学之基础。第二, 专业技能是教师进行专业化之表现。从这观点中可以透析出, 教师专业化知识体现, 是一个基于实践、反思以及再实践再反思之过程。实践是检验教师专业知识有效途径, 技工院校进行教师培养时, 应该要求教师具备更高层次的基础实践, 从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方法上进行确定, 使得教师拥有更多层次的知识, 这核心旨在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能力。技工院校培养人才时, 可以选择针对性培养。

二、教师职后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 进行兼职挂职锻炼

这里所指的兼职是一种不脱离本职务的一种方式。挂职, 是指在受组织委派下担任特定的职务。技工院校可以派选教师到专门的企业、专门的行业或者是研究教育行业从事相关专业的职能工作, 这些职能理当属于第一线教育, 它对教育生产、服务以及管理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该形式进行全面培养教师。西方一些技工院校就明确规定, 教师进入任职环节时, 当任职时间满一年之后, 需要辞去从事本职工作, 从事相关的实践工作, 这是时间没有期间要求, 当评定合格之后, 再回到学校担任教师。该做法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在当前我国国情基础下, 这种做法还难以实现, 当前, 我国执行的人事制度, 这种制度使得我国技工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较少, 技工院校最佳的选择方式就是兼职或者挂职, 这是我国最常使用的专业实践形式。教师从事兼职或者挂职时, 应该选择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位, 这样才会出现脱离实际情况, 才能提升工作效益, 最终起到锻炼目的。

(二) 尝试应用研发技术

在科研合作中, 双方的科技人才、科研条件可以互通、互补, 最终达到互利之目的。作为技工院校投入一定的人、财、物为联系紧密、互为依存的企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教师职后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应用技术这是一个内涵比较广之的概念, 这是一种教师实践活动形式研发工作开端, 指的是企业和技工院校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行业和科研之间有合作关系, 技工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中选择出合适的人才, 让其参与生产和主持过程, 使得管理以及服务技术得到研究。对一些当前新出的课题, 可以适当进行把握, 做好开发工作。科研是技工院校教学一项重要职能, 该职能开展同需要技工院校找准自己定位, 做好利益结合准备工作。

(三) 选择合适方式

社会实践的价值比较大, 参与者进入该学习过程时, 能够提升自身认知程度, 能够形成技能锻炼和情感体验等效果。从中可以透析出, 进行技工院校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说是一种专业实践类型, 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一般而言, 当前对教师实践培养和专业学习开展的活动类型比较多, 在形式选择上可以不用局限。例如: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时, 可以及时对调查活动以及调查技术进行调整, 这样可以获得最新的工艺形式以及供应需求。另外, 也可以以最新的姿势追求科技动态, 做好案例收集工作。适当的可以开展科技下乡工作, 可以使用多种形式, 开展起社会服务工作, 基于自身技术优势上, 有效的承担起一些相应的产品销售活动, 这样可以使得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培养起专业情感, 教师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 提升了自身实践能力。

结束语

进行参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 这对参与着的学习以及实践都具有一定意义。可以使用该方式进行有效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相互间得到补充, 使得实践工作得到完善。总的来讲, 对于技工院校而言, 其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贯通多项教学资源, 并且多方面的对各种教学渠道进行有效地应用。同事合理的对针对性教学进行应用, 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的使得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做到因地制宜以及因时制宜。实践活动过程中, 必须保证学习事态的良好, 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实践和教学相互融合, 使得技能以及专业知识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使得教师得到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德侠.技工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教育与职业, 2010年2期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G633.67

怎样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一直在探索的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在“主持人——指导员——观众”的角色变换中,采用了如下的一些方式,并进行了有效的实施,会使教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一、主持人

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提出的著名理论“经验之塔”。他认为人类的学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知识,一是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二是通过间接经验。他提出了人类学习经验根据不同抽象层次分为三个类别和十层,(1)直接经验,(2)设计经验,(3)演戏经验,(4)观察演示,(5)旅游,(6)参观展览,(7)电视电影,(8)图像录音,(9)视觉符号,(10)语言符号口头语言或文字。其中(1)(3)属于自己做的经验,(4)(8)属于观察经验,(9)(10)属于抽象的经验。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提出是人的认知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认知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按照认知规律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戴尔的“经验之塔”是一种形象化的比拟,用来说明学习经验以直接参与到用图像代替再用抽象符号表示的逐步发展过程。戴尔认为“在将现实的感觉事物一般化的时候,起到有力的媒介作用的就是半具体化、半抽象化的视听教材,由于视听方法所开展的学习经验既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也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

1.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应对每个学生有个相对的了解,因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等,也就是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心灵世界。因此,教学活动中应避免搞“同一化”,尤其在大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层次更是参差不齐的。针对不同层次学实施差异化的教育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还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消化,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备课环节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将问题设计成了深、中、浅不同的多层次问题,体现出了差异性,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同时让中、差学生试着跳一跳,伸手获取稍高层次的知识,实现自己的“升层”目标。

3.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这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起着指导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发现学到的知识内容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关系及延伸的知识点,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有兴趣,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能够把他们带到教学所需的的情景中,更好的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信息技术中的文、图、声、色及互联网知识信息库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师的重点总结,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幸福和自豪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性有较大提高,不仅是容易学习,更容易掌握。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下的高效率、低负担。

二、指导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教师的课讲的好与坏,都各有说法。有的说一节好课的标准是:要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也有的说,而有的人则认为,成功的一堂课主要看两方面:一堂好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愿意与老师或同学参与教学探索,看学生学习中得到了什么,比如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的丰富,认知态度的提升和自我价值观的体现等。以上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成功的一堂课。所以,好课就在于全体学生是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在課堂教学中,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以实用为主,学生对课堂提出的问题,试着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把问题带进学习目标中,学生通过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够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知识,达到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并及时利用课堂的时间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2.每次课堂教学后,应及时反思教学的过程,通过改进并完善教学计划和教案,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实践教学的模式,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反思、改进、提高的循循渐进的教学方法。

3.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和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应多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行业和地区组织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竞赛、游戏等活动,学生在培训和竞赛的过程中和不仅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他们共同协作的精,通过竞赛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并能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三、观众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并亲身实践,逐步消化,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1.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按照教学和学习,实践应用,开拓创新、改进,评估总结经验开展教学。如:教学在Flash中“刷”工具,在学习“圆”的使用工具,首先画一个圆的轮廓,让学生利用圆形图形,他想画什么结果由学生自己把握,学生有画娃娃脸的,画轮子的,画按钮的,画呼啦圈的等等。再和学生交流,让学生画一个正方形的轮廓,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一个强大的创作欲望。

2.实践是最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练习操作,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在评价方面,使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差异”,不是简单的合格与否,应有更多的评论,指出一些不足和改进的方向,这样评估效果会更好。

四、结束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应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入手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学生的身心获得了愉悦,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 篇4

一、网店推广必要性分析

网店目前应该“低成本”创业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而且随着网络销售体系不断的完善,会有更多的创业者加入进来。这样,网店之间的竞争便更加激烈,也更加的残酷。如果不能迅速的对自己的店铺和产品做推广,将会逐渐的被网络市场所淘汰。推广的重要性就显得由为突出了。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所说的那样:“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而很多创业者都死在了明天晚上!”这句话应该是对创业者目前状况最好的阐述。所以,网店开下来之后,推广就成了最重要的一步了。而这一步是否能走好,将对网店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二、软文推广的优点和缺点解析

其实,很多网店的掌柜也非常清楚,开网店尤其是新开的店铺,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人也想了不少的方法去尝试推广。甚至,有人花重金在威客网站(例如:猪八戒威客网)上去购买产品推广软文,也就是隐形广告。然后再花钱雇佣不少的人去发帖子。然后便等待着顾客上门。可是,结果却并没有期待的那样。软文也写了,帖子也发了。不但没有顾客上门,反而自己的IP地址在很多论坛被封杀掉。他们很迷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道理很简单,作为论坛来讲,当然不希望论坛每天被大量的广告所困扰。所以,斑竹主要的职责就是删除广告和封杀IP地址。而作为普通网友来讲,他们当然不会愿意整天被大量的广告所包围。所以,软文逐渐被论坛所屏弃。只要发现有地址连接或者产品介绍的,一律封杀也就是再所难免的事了。

三、博客推广的模式和优势

博客和论坛不一样,纯属于自己的私人“媒体”,里面发软文和广告信息都是你个人的事情,不会有人出删除和处理。不仅如此,博客和博客网站是有连接的,只要发博客文章,很大程度上,就会产生一定的浏览量。当然,仅靠这一点流量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推广自己的博客了。当然,推广博客和发软文帖子相比,就容易了多了。首先要注册一个论坛人气相对比较网的博客。例如天涯论坛上的博客。更重要的是,论坛帐号和博客是捆绑一起的,在论坛发帖子时,不需要带博客地址,就能通过名字直接进入博客。这样发的帖子,绝对不会轻易的被删除的。从而给帖子的稳定性带来保障。

四、一般性帖子如何发

博客做好之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骤的推广了。可分为普通推广方法和炒作方法两种:普通推广方法就是指直接在论坛中的版块里发文字,而这些文字未必是原创,转载也可以。只要能吸引人去阅读。然后在文字最后追加“更多精彩,请浏览我的博客”字样即可。也可以在自己的帖子之后,抢一下沙发。这样的方法必须要掌柜的多辛苦,每天坚持大量的转载帖子,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博客。

而关于炒作性推广,就会对文字水平和敏感性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把握当前新闻、娱乐等热点。会带来很不错的效果。

五、如何能通过发帖子,吸引人进入博客。

普通发帖子应该是很简单的是事情,但是如何能让看帖子的人进入博客,就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下面介绍几种比较长用的方法。

1、连载法:就是把比较长的文字分为若干片段,用一种不完整的故事去发帖子。让人有阅读全部的欲望,然后只要在文字后面添加“更多尽在我博客”字样就可以了。

2、悬念式材料勾引炒作

悬念式勾引的前提有两条:

1、要提炼一到两个所谓核心、神秘的卖点。

2、根据进度,慢慢抖包袱,所有的资料不要一次放完,说一半留一半。

3、落差式勾引炒作

用一些很熟悉的东西,在平常人头脑中产生了相对的思维定势,当一旦打破这种定势,人有如在太空的失重感,将原有支撑的桌腿摇掉,重新安上新的桌腿,这种勾引要有平中见奇的功夫,善于提炼普通的素材,让媒体耳目一新让大众或分众耳目一新。

4、最(第一)系列勾引炒作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篇5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此,笔者认真研究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思索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总结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一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入学习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也是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面把握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正确认识其本质。科学发展观是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内涵所作的最明确、最深刻、最全面的概括,是我们学习理解和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2003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后来又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对此又做了深入全面的论述。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和相互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

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方法,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兼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求总揽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兼顾各方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二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段话精辟概括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回答了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正确的战略思想,是适应国内和国际发展变化的大势,适应我国新的实践发展需要产生的,在实践中形成的,是为实践服务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七大则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包括: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发展成就前所未有,发展难题前所未有,总体来讲, 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二)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二战结束以后,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一些国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

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动荡加剧等,并形成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世界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中叶,许多思想家、有识之士由此分析了人类面临的困境,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大部分经济体在正确的发展理念影响下,发展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我们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实现现代化,就绝对不能再去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发展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一是辩证法的发展观,二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三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它被认为是现时代不可超越的社会历史理论。它不仅科学地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历史宏观解释框架, 还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唯物史观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谋求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此思想指导下,吸纳了全球发展理论的成果,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和核心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相吻合的,追求的是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地位。科学发展观不但继承了唯物史观的精髓,而且又有所创新。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这样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为理论基础与思想源泉的。

(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

科学发展观也是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三)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大内容都可以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有六大部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六个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发展的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原则和方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包含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也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科学发展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再次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完善和巩固,需要经过很长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提出了四个重要的理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综合起来,就是要在统筹兼顾中达到以人为本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全面阐述了发展过程中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系统论证了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协调、互动关系深刻揭示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又关爱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注重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注重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既坚持国内各地区、各阶层和谐发展,又坚持对外和平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结语

我们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从五个高度认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不能把科学发展观仅仅看成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解决阻碍科研单位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第二,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要从全局出发,着眼于全局;第三,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解决经 济、政治等问题,而且是解决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战略思想;第四,要从改革创新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也就是要改革;第五,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思想,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增长,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 激发社会活力,化解社会矛盾,保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 篇6

刘训侠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外中小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美国已有上百所学校自称为多元智能(MI)学校,还有不少学校也将多元智能引入教学方案中,甚至成立类似印第安纳拿波里市的关键学校(Key School)及密苏里州的新城小学伽(New City School)等实施多元智能及相关理论的机构。由于加德纳从不提供一份MI(Multiple intelligences)学校的实施范例,他主张各地区的文化和师生特质是MI学校的基本考察因素,因此在美国的各类MI学校也就呈现了多元化的色彩。目前已有许多学校在陆续实施MI理念。

Mindy Konlhaber在美国哈佛多元智能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提供了美国41所中小学校的资料,并具体的提出建立MI学校的途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多元智能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实例分别是《多彩光谱》项目、《重点实验学校》项目、《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和《艺术推进》项目。这些项目分别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密切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初中阶段的《学校实用智能》项目旨在将学术智能与更实用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结合起来,以实现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该项目并不设立专门的课程来教会学生掌握学校实用智能,而是通过“理解并融会贯通”的方法在学校所有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体现。

多元智能在世界其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也开展得蓬蓬勃勃,在多元智能课程编制、多元智能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港台地区研究“多元智能”已较为普遍。如 1998 年,香港开始举办由全港中学生参加具有创意及挑战性的优质教育活动——“香港新一代多元智能竞赛”,鼓励学生注意多元智能的发展和培养团体合作的精神。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罗桂祥中学特别编辑了《多元智能简介》一书,派发教育界同仁,将多元智能的理念渗透在课程中。

台湾第一批多元智能实验学校雅歌实验小学、大坪国小等学校每学期都制定应用多元智能课程规划,开展多元智能的实验。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儿童英语教育研究所所长暨学系主任张湘君教授说:“每次我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时,都会尽可能将八大智能的内容含括其中,不单是整合各个学科,更要做到融合各项智能,让孩童运用其八种智能来学习英语,透过孩童非语言上的能力来帮助他学习语言。”2001年6月2中日,香港教育署署长张建宗出席香岛中学第 55 届暨大学预科35届毕业典礼时说:“香港若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中保持竞争力和领导地位,就必须加紧培育具备多元智能的人才”;“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而要发展多元智能,便要让学生获得均衡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政府、学校和家长都需要互相配合”。

在大陆,自1999年加德纳的中译本《多元智能论》在我国发表以来,我国对多元智能的研究才开始,近几年有许多学校进行了有关多元智能的实验,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北京、上海、山东诸城多所学校开设了多元智能教育实验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项目。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适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借鉴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代表的、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现代教育理论,通过不同类型实验区和项目学校在教学改革各个领域的实践研究,逐步形成适合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学校课程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基本教学策略,以及相应的多元多维教育评价体系,为国家的教育决策和各地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外己经深入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一线,有一批立志研究的专家、教师、家长等,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和规模,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了成功的经验。但国内的基础教育及幼儿教育与国外有很大差异,社会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实践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研究角度上,重视量化研究而忽略质性差异。很多学校关注到学生的智能差异,也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研究侧重于研究智能在量方面的差异,即搞分层教学,但给学生划分层次的依据大多以智能水平差异来划分,而极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智能施教”,忽略了质的方面的差异。

2.研究层次上,研究幼儿及小学教育的多,研究中学教育的少。大多数人认为智能开发越早越好,因此国内有关多元智能的实践研究大多将目光投入幼儿教育,少数投向小学教育,开展了一些比较大型而规范的项目,但关注中学生教育的则较少。

3.多元智能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中的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是因为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深远,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已有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完全推翻。另一方面,多元智能在学校中的应用必然要求全校甚至社区乃至全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目前的状况是:一线教师科研水平有限,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一部分教师即使乐于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也缺乏科学的指导,收效甚微。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 篇7

新农村建设于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 既被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又被当做一项工作要求予以贯彻落实。此外, 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总体要求, 概括起来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其主要内容包括农民生活富裕, 农业生产力发达, 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规模和数量都在日益增长, 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改善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二、当前劳动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体系不健全。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在农村基础薄弱。目前, 主要面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服务和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大批农民工流动就业要求。

2. 培训合力不够。

主要是涉及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部门较多, 责任不够明确。在劳动力市场管理方面, 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则和制度, 部门间缺乏协调机制, 使得农民工培训工作难以开展。

3. 培训信息不畅。

适合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和培训项目少。大部分的农民外出务工及培训是靠从亲友处获得的信息, 而从公众信息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却很少。且岗位类型、服务模式往往不适应农民工的需要, 公共性服务明显不足。

4. 培训效果不佳。

培训项目与生产和服务实际脱节, 不能满足农民工就业需要。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往往收费很高, 农民工难以承受。有些培训机构只追求参加人数, 不关心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

5. 培训宣传不力。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正面宣传不够, 许多农民对阳光工程不了解, 社会认识不足, 各培训学校存在招生难的问题。

6. 培训保障不足。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权益保障缺失的问题。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的权益极易受损害, 工资低且拖欠现象严重、工作时间长。另一方面, 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各类保险基本没有覆盖, 农村劳动力风险承受能力极差。

三、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意义

1.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建设新农村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培养“有文化、懂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 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

3.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只有加强对农民技能的培训, 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 才能使农民充分就业,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4.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以人为本, 有利于促进农民的继续教育和全面发展;二是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三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促进城乡良性循环。

四、如何优化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1. 优化管理服务。一是政府统筹, 多方参与, 按照“十二

五”规划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 明确工作责任, 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 建立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一体化服务机制, 确保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得到安置就业, 并加做好跟踪服务与管理。

2. 优化培需对接。

一是大力开展订单和储备性培训。要根据就业订单, 结合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 以“符合实际, 具有实效, 可以实用”为标准, 因需施教, 因工授课。二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情况, 确定就业岗位, 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三是选拔年轻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示范基地, 实施定向培训。四是结合本地特点, 创新培训项目。大力开发民俗旅游、观光采摘、生态林维护等方面的培训。五是鼓励农村劳动力根据个人意愿自主创业。

3. 优化资源整合。

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文化基础教育与成人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稳步发展。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鼓励各类教育机构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优化资源配置, 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进行重点建设与扶持。四是引导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 (派遣) 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实现培训与输出 (派遣) 良性互动。

4. 优化评估考核。

细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考核评估办法, 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考核评价认证机制, 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结果认证评定办法, 制定相关行业和实用技术培训考评标准, 规范发证流程。

5. 优化师资培训。

社区教育中心要密切与街道农服中心、企服中心、劳保所、财政所、科委等部门协作, 聘请专家,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一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 二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 三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6. 优化经费投入。

一是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 项目支持、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投入机制;三是建立资金补贴机制, 对积极参加就业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和奖励, 对经济困难的农民可先行培训, 就业后取得收入补交培训费。

7. 优化经济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 吸收更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 将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8. 优化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农业, 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目标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 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 三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 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

9. 优化就业保障。

农民转移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涉及诸多方面问题, 根据需要的迫切程度和可能性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光明日报.

[2]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济日报, 2010-3-1.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教 篇8

摘要:产教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本文结合淮安市高职校走“区校一体、产教融合”之路,详细剖析产教融合模式体制和机制,为其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实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61-03

近年来,在淮安市委市政府主导和推动下,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淮安市高职校)借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主动融入、大胆创新,积极策应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和区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淮安职教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一、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跟踪需求,催生“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淮安经济转型发展推动产教深度对接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北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淮安坚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进程,着力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淮安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淮安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将淮安市高职校划入开发区管理,为实施“区校一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从战略层面推动学校走“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道路。

(二)园区经济提档升级推动产教联体发展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迫切需要区域内高水平职业学校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开发区打造“台资聚集新高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富士康淮安科技城、明基达方电子、台玻集团、膳魔师等台资大项目纷纷落户,区域内形成了“4+2”工业体系和“4+3”现代服务体系,累计进区企业500余家,外资企业200多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必然能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经济能力的“双提升”。

(三)学校追求优质发展推动产教全面融合

淮安市高职校是一所中、高职教育融合,全日制和开放本、专科教育并举的市属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作为市级层面的职教中心,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丰硕的内涵成果,还要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了实现学校优质发展,主动融入园区,深化校企合作,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已成为必然之举。

二、立足学校办学实际,积极实践,丰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明确“市区共建”,推进区校一体化发展

经充分的调研论证,市政府明确,在保持学校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的基础上,将市高职校划归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要求开发区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加强对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安排,市、区共同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财政支持,由此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市、区共建的管理体制,为推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开发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在实体建设方面,开发区为学校在工业园区投入4亿多元新建了占地面积340多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校区,实现了校区与园区零距离对接。在机制建设方面,开发区强化统筹力度,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了职业教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办职教区域合作(淮安)论坛,为学校办学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发区支持学校牵头成立了“淮安市高职校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办学联合体,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机制。在政策扶持方面,开发区出台了支持职业学校教师引进、校企合作、经费支持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良好的的职教发展保障机制,成为江苏省第二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二)动态调整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机对接

根据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一是与现代制造业对接,打造装备制造类品牌专业。学校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主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校作为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园区“4+2”工业体系需要的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二是与IT产业对接,建设信息技术类特色专业。学校与区内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等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外包等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等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加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建设。三是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兴专业。学校瞄准物流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扩大了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从物流企业引进5名技术骨干充实师资,先后争取央财120万、省财300万元,总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良好条件。

(三)健全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学校把握产教融合发展方向,积极发挥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建立内部契约型合作关系,努力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这样几种:一是订单培养。学校围绕主干专业与企业共建了20个订单培养班,部分班级以企业冠名,如“淮钢班”“保安班”“软件人才特色班”等,连续举办六届“富士康建教合作专班”,建立了双主體、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引企入校。引进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在校内投资设备建设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与中诺思联合共建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与浙大博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逆向造型研发中心,与北京洛捷斯特公司合作建设江苏第一个“长风网”学习中心。校企共建共享,共同育人。三是企业办校。学校与膳魔师、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合作开办“厂中校”,与淮安益恒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敏实集团淮安公司等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双元模式。在开发区加快推进“巩固台资、进军欧美”进程中,学校主动策应、支持服务开发区打造欧美日韩企业投资热土,引进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并积极推进本土化实践,为欧美企业进驻淮安提前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推进协同育人,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一体化育人,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主要的实现形式有:一是校企互嵌式。数控专业与敏实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校企双向嵌入”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建立“四嵌四化”人才培养模式,“四嵌”即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嵌入IT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嵌入企业职业培训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嵌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专业课程标准中嵌入IT行业标准;“四化”就是培养目标终身化,师生身份双重化,教学环境情境化,评价模式多元化。二是工学交替式。机电专业对接膳魔师、臻鼎科技等园区企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见习、轮转实习、顶岗实习,形成校企一体、双元培养、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物流专业学生在百世科技集团等企业要参加3次以上渐进式顶岗,优秀的学生将进入“雪狼计划”等项目培训,从而成为企业未来的骨干。三是前校后厂式。学校保安、电子等专业与市保安公司、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开展订单招生,开办“厂中校”;数控、电子与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校中厂”,引进富士康、达方电子等数家企业生产线,建立“七合一”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三、坚持科学发展方向,登高望远,深化“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推动优化市区共建管理体制

市区共建的两级管理体制,为推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是淮安职教发展的特有体制,具有政府统筹管理的前瞻性。下一步,学校将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两级共建机制,在经费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着力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

策应淮安“4+2”工业体系(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4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3”现代服务体系(即物流、金融、旅游、商贸4大基础服务业加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3大新兴服务业),对接园区产业链和产业群的拓展,淮安市高职校要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3—4个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省级现代化专业群。要开展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适应多元课程需要的“产教综合体”,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便利。

(三)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学校要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和企业需要进行合作,重点建立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合作的师资培养机制。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模式,即品牌和特色专业要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四)扎实开展“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育人

利用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继续拓展“双元制”办学规模,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在“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上,学校将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点在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求、专业特点、招生方式的不同,与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类企业深度合作,从不同路途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实现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元育人、学徒成人成才。

(五)借鑒国际经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淮安市高职校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并举,进一步推进落实国际合作项目,寻求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在模式借鉴、课程建设、文化交流、教师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构建多元平台,积极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充分利用台资、外资企业资源,为学校巩固深化区校一体办学体制、不断优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提供经验借鉴和资源支持。

上一篇: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下一篇:猎人笔记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