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共12篇)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1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定会使学生学无所获,教师难以继续教学。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到底该有怎样的教学模式呢?通过看学校给我订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书刊让我瞬间恍然大悟!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适应教师发展学生需求来进行,漂亮的课堂是一片绿中的那点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能像传统语数英课堂那样秩序井然,它是喧闹的,是标新立异的。是需要使孩子们长期保持兴趣的,那如何保持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使之陷入无味、无趣的泥潭呢?

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决定着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是师者,特别是越到高年级,我对这样的感触越深。现在大部分孩子见识广,好奇心强,特别是一些软件的技术,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来不断往里“钻”,强化自己的知识链接。我们教师仅仅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教材也只是个例子。我们要将课堂设为民主对话的地方,质疑自由表达的场所,升华课堂教学,使之鲜活辽阔。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注意打消学生这种对计算机的莫名的恐惧心理,消除计算机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朋友和伙伴。要使学生敢于动手、敢于猜测、敢于尝试、敢于失败。要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

自信心。当然,要让学生养成爱护机器设备的好习惯,但这种爱护应近似于人际交往中朋友间的爱护,而不是传统观念中下对上的敬畏,更不能以学生减少学生接触机器的机会为代价来换取对机器的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的简单有趣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要注重学生兴趣的保持,适当变换问题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学中还可适当安排学生间的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把教材重新整合,整合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针对每个知识点突出一系列问题,精华”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添加新元素”微课“来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大脑中沉淀已有知识基础,加上”微课“,重新构建这节课的新知识。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将来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自学能力对于计算机学习尤为重要,原因就是计算机发展奇快,掌握了自学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

指导学生使用帮助

学习方法是进行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中的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使用帮助,然后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而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学生因为想玩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使用“帮助”,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帮助”的使用。计算机中的许多软件都有“帮助”功能,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帮助”,使用“帮助”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方法。

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Windows中,许多软件的窗口的结构类似,操作相近,如Windows中的文件的复制和移动与Word中的字符的复制与移动相类似,Word中的文件存盘与退出与其它软件的文件存盘与退出操作一样,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软件操作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与以前学习过的操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加以总结,这样即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鼓励讨论

讨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讨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思想和看法,起到取长补短的功效。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学生是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是多想多说。在小组争论问题时,每个学生都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实际验证自己的正确性。老师有意识地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又通过实践证明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通过学习、争论,再学习,从而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

注重网络信息学习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面对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网络就

是计算机”,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书本之外的很多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其自身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较为不足, 对计算机的原理和理论会感到很高深, 根本无法理解。所以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 结果只能是使学生提不起兴起。因此, 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普及计算机知识, 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 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 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 以讲解“计算机原理及结构”为例, 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 人的感官系统 (如手、脚、眼等) 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 输入信息到CPU (相当于人的大脑) 经过处理后, 由输出设备 (嘴巴等) 输出来。又如, 讲到“内存”时, 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 舞台往往比较小, 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 (即外存) 。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 (内存) 中来, 才能表演。这样一讲, 学生比较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起也被激发了。

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关键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加强理论学习, 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 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 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 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陶冶心性, 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 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三、注重实践,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对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教学中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 要大胆让学生去实践, 去操作, 去探索,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应用能力,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初一学生从未操作过电脑, 这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难处理的一个问题。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后, 平时上课辅导的重点, 我会放在这些同学那儿, 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对低一些。事实上, 电脑基本操作也就只有建立文件夹、复制与粘贴、保存一个文件等。通过个别的指导, 以前从未操作过电脑的同学也能很快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接下来就是关于上网、搜索、下载及Word制作上的一些操作, 即使这些同学当时未掌握, 但当他要用到的时候自然会去问周围的同学, 因此这些同学如果在主题内容的策划上下点功夫, 成绩不一定比操作熟练的同学低。

学生们在课堂上围绕学习主题的制作过程中, 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种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后, 那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其它学科学习时就自然水到渠成。

四、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环节, 信息技术课堂上需要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

评价要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为主题, 从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状态、活动形式、达标程度等内容入手, 制定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是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 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3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工具,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更有效地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重点,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对课堂引入的重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无论哪门学科,如果一开始就能够成功引入,那么它就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后面的学习之中。总之,从上课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愿意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从而顺利地开展后面的教学活动。

二、在有效教学中,课堂主旋律应该是合作与竞争

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启发少灌输,多辅导少管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设计时应该多考虑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做到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交流、多讨论、多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也可以和同学交流、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差异性指导

因为不同学生、不同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及小组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一般会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学生只要完成基本任务就可以了,这样就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成果,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部分学生留下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提出的扩展任务,使同学之间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四、设置课堂亮点,令学生产生思维兴奋

完美的课堂往往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亮点则是现实而可行的事情。在备课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自己的每一堂课“亮”起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五、在有效课堂中,还要为拓展课外知识埋下伏笔

有效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标下学科整合的重要学科,还应当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地留下几处伏笔,在最后小结时及时地抛出来,教学效果可能会显而易见的。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要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课后总结、评价反思这几方面体现有效课堂的共同目的,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从有效教学向优质教学的迈进。

(作者单位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三中学)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4

一、教材特色

我们现在统一用的是山西经济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材,我认为这本书的特色是:接近初中生好奇、创新的心理,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实际操作,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

二、教学探讨

1、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教好计算机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操作实践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展示本节课要学的作品样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涨。接下来在我给他们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了。布置下任务后,学生们也都积极的去完成。

在学习flash动画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动起来时,高兴的与同桌击掌欢呼:“成功了!”,迫不及待的叫我过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说:“你试着利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动画,看能做成吗?”,以成就感去促使他们对知识的延伸及引用。如:学习完“形变动画”后,学生们就制作了“努力与成功”、“白云与雪花”、“小鸟与蓝天”等作品。学了“两个气球飘飞”后,学生自己就制作了一把彩色的气球飘飞、各种颜色的气球飘飞等并且对气球飞的路径做了改变。学了“简单的运动动画后”,学生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样式及不同路径起飞的火箭。这说明他们已经能灵活运用教材知识了。

2、以任务驱动教学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信息技术》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而其中技能性占主导地位。目前农村中学一部分学生是在升入初中才接触电脑,除过每周一节电脑课外,平时几乎没机会接触电脑,可谓底子雹时间有限。如果仅仅让他们去练习基本操作,刚开始学生可能还有兴趣,但时间久了,兴趣就开始下降,甚至没了兴趣,更主要的是不能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此种情况我采取了任务驱动法。即:教师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去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结合教材特点,每节课都给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如:学习制作电子报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提出:“本节要完成的内容就是报头的设计”,学生接到任务后,自然会跃跃欲试,在做的过程中,将要用到汉字的输入、艺术字的编辑、文本框的编辑、大小写转换健的使用、上档健的使用等。

我在给学生演示操作时将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如:插入“科技前沿”这四个字时,讲艺术字的编辑方法;插文本框时,讲文本框是怎么插入的,边框线的颜色及线条样式是怎么改变的`,怎样给文本框填充颜色;在输入汉字时,教给学生指法、ctrl+shift健切换输入法,遇到要输字母时讲解“ctrl+空格”中英文转换。学生在做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他要用到这些上面说的这些操作方法,如果他的作品做成了,说明这些操作技能也掌握了,这样就将新知识、新技能的练习贯穿到了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避免了单独练艺术字编辑或某个功能健的使用所带来的枯燥乏味。

再比如做“火箭升空”动画时,当看到这个动画时,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要去尝试做一做这个动画,在做的过程中:

第一步:要设置文档的背景色,并插入新元件(其中要用到元件名称的输入、类型的选择);

第二步:要利用工具栏里的工具绘制火箭(做了这一步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等并在实践中领会了各个工具的用途。)

第三步:将库中的火箭元件托到场景一舞台中火箭起飞的地点,并调整大校(此处涉及到场景、元件、库的概念,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名词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了。)

第四步:要在时间轴第30帧插入关键帧,并垂直向上移动火箭到适当位置。(这里需要掌握关键帧的作用及与一般帧的区别,元件的移动方法。)

第五步:创建补间动画。

第六步:添加运动引导层。(涉及到运动引导层的概念、作用。)

第七步:移动火箭

第八步:用任意变形工具将第60帧的火箭旋转。(会使用任意变形工具,并知道它的作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5

信息科技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快的学科。中学信息科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通过观察、探讨、分析解决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基础问题。本人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这些都是个人浅见,在这里写出来起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给予斧正。针对学情,为学习过程添乐趣

我所面对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他们的基础相差很大,个别学生因家中有电脑,操作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这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一情况,给学生合理分组,用好过程性评价平台,在平台学习中心提供相关的主题资源,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习困难学生人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针对学生汉字输入能力差的实际现状,补充电子邮件的操作,利用免费软件WebEasyMail,架设电子邮局,关闭外网通路,学生操练过程中自然心思集中在练习中。学生通过互发邮件完成汉字输入能力的提高。又如计算机硬件组成,利用网上资源,模拟装电脑,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利用好课本配套材料

网上购物,对农村的学生只是听说而已,课本配套光盘中有模拟购物网站,把它架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只是商品数量不多,我从网上收集一些小商品图片,丰富商品的数量,学生兴趣大增。利用Word邮件合并功能打印“充值卡”,学生每人一张,表现好奖励充值卡,让学生从注册,登录、充值、购物,享受网上购物的乐趣。

网络存储是解决学生私人文件安全存放的有效途径,我利用桃源网络硬盘免费版,为学生提供网络硬盘服务,美中不足的是多人同时上传,客户端会出错,好在班级学生人数不多,刷新后再试,一般情况下均能完成文件的上传或下载,免费软件这点小病还是能接受的。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多操作,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篇6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面对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高科技时代,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信息技术课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纳入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一名计算机教师应尽的职责。目前各中小学都配备了高档微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仪器如:多媒体教室、投影室、微机室等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先进的教学硬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么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怎样才能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现就来谈谈我任中学信息技术课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1.准确的专业术语授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术语,总结以前的教学经历,往往老师讲课是不注重计算机上的专业用词,使学生大都只会操作,遇到问题时同学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时含糊其词,不能正确说出问题之中关键的术语。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学生们在上机操作中可以正常的操作,但每每上理论课时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许多同学大都知道怎样操作但要让其从口中讲出来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操作的步骤以及所涉及到的菜单名称不能正确表达,这是令所有信息课教师头痛的事。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通过布置书面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提前自主的找出所涉及到的新的术语,就向英语教师讲课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新单词一样,发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心得体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可以明确的说,我省编写的这套《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必须在机房进行。就上课而言初中微机课一般每班一周都是两节,那么怎样合理安排这两节课呢?笔者认为这两节课应安排在连续的两节,一节上在多媒体教室,一节安排在机房上机操作。有许多学校把这两节课分开来上这样会大大降底教学效率,对于老师所授的课还是趁热打铁的好。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后马上进行相应的上机实践操作,这样一来当天的知识当天就能得到良好的实践证明和巩固。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体会 篇7

一、引导学生自学

教学中, 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应努力做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工作。这样做是因为, 给学生留足个人空间。在自己寻找课本知识的时候, 不要有太多的禁锢, 学生就会对课本上的操作有所探寻, 会经常性地提出一些课堂中与教师认为的“重点”不同的知识,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无形中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一些所谓的重点, 在这里就可以放弃了。

二、让学生多看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看计算机中的一些硬件设备或图片等, 增强形象记忆;通过看书自学, 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通过看网络, 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信息, 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多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 寓教于乐, 开发智力。尤其是各种益智游戏, 应有尽有,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 不能让学生一直玩, 没有目的地玩, 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 让学生既会玩, 又会学, 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

四、让学生多实践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笔者认为应当注意“理论+实践”, 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计算机主要是实践, 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80%以上,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 扩大知识面, 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 在学生操作时, 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

五、让学生自我展示

给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 甚至在网络上展现, 给学生以自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竞赛, 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点。(1)工具性:就像语文识字和数学加减乘除一样,计算机的基础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将得到广泛运用,成为每一个人工作的必备工具;(2)变化性:计算机的诞生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信息技术也一直在以较快的速度更新,许多新的内容将在本学科内出现;(3)技术性: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课程开设分别在理论和技术应用领域进行知识传授,都体现出一定的技术性;(4)实用性:不论是现在的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日常工作,计算机信息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合理安排课程,积极答疑解惑

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抓住中学生喜欢获取新鲜知识的特点,设计的教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造的氛围。例如在讲授word、excel等office软件的基础知识时,许多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让他们进行自我摸索探新,锻炼思维和学习方式。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比例1:1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上机的时间。面对新的事物,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总是无穷无尽的,教师首先要正确的面对这些提问,尽管其中的某些问题会显得幼稚。然后教师应该对提问的学生积极地解疑和引导,努力开拓学生思维,往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二、布置独特作业,进行个性化考核

说到底,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所以对一个学生的评判不能只靠一次笔试或机试,因为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创造性和求知欲的扼杀。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让中学生对网上的精彩页面和动画视频念念不忘,我们可以“牺牲”一点静止软件操作的课时,增加一些动态软件的教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学生在学过word、画图等之后也能自行设计制作出一些名片贺卡,但对自己从小就钟爱的动画片却知之甚少。所以我想是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小动画的制作呢?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掌握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又可以触及一些稍微有深度的新软件。在教学实践中,Flash的引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他们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发挥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布置一些简单小动画制作的作业,可以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其实网上的东西并不复杂。他们充满信心地进行自我实践,加深了知识印象,也拓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会动的新年贺卡来进行考试。改变千篇一律的试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地通过所学的各种知识和实践去完成考试内容,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思考,拓展创造性思维

雖然很多计算机知识看上去是“死”的,但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确是一门高速发展变化的学科,创新是其改革前进的灵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一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因为创造从问题开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启发他们的辩证创造思维,保持思维的相对性与求真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用一样的题目,可以提供一个范围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发挥,自己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用word设计书目,什么样的页眉页脚,什么样的版式版花,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计算机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的渗透熏陶,让学生产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意愿,这样才有可能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进行肯定,然后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新的角度思考,拓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以致用,学以创新。计算机教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我要学”的生力军,激励他们自主思考,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

四、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五、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

参考文献:

[1]王克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种“流行病”及其防治[J].中国电化教育,2008(03).

信息技术教学的体会 篇9

多媒体手段一直被喻为“教育教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说只要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课、使用了电脑、使用了投影就算是多媒体教学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单纯的课堂教学,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我讲《计算机的组成》时,这是一节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纯理论的课,我从同学们见到过的计算机外观入手,讲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我用准确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并且为了强化记忆,还设计了一张图,如“计算机五大部件”──我用五个圆圈来表示,将这五个圆圈按一定的位置来摆放,如“最靠左右两边的圆圈”──用来表示“输入、输出两大部件”,像这样的比喻形象而生动,使学生很愉快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电脑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当然,这样的课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把信息课的任务分为三种:信息采集型任务、信息处理型任务和综合型任务。在因特网教学中,部分网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这样的任务是信息采集型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一个通讯录,或是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型任务。综合型任务一般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结束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做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

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任务间的纵向联系,尽量与学生所学知识前后呼应。如在“让网页靓起来”一课中,要求学生在Photoshop中制作网页的背景;在网页中插入自己制作的Flash动画;给自己设计的演示文稿做上超链接等。这样的综合任务可以将原先学过的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尽量采用教材中未出现的例子,这样可以扩展学生实践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用教材中的例子进行自学,但教材中的例子包含内容是有限的,若整个教学仅围绕已有的例子来进行,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灵活,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动脑设计一些针对性强、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例,来提高信息课的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作为一个教育者更应不断地加强,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通过这次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福音。

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比较单调,黑板加粉笔。由于有些数学几何的特点,没有那么形象、生动、具体。学生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确实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多媒体计算机把语言、声音、图象、文字、动画、音乐等经过处理后,形成一种全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某些不足,对教学中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直观和具体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主体,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 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其次,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最后,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等,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与体会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已由原来的教授DOS命令、五笔打字、WPS排版转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3/WORD、FLASH等所见即所得的图文混排,以及图片处理、动画设计等等内容,内容已经涉及到了计算机软硬件使用的多个领域。而面对全新的授课内容,满眼的窗口操作,飞快更新的硬件设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相关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现代教学手段已经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转向了多媒体教学。窗口操作界面如若没有投影仪、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光凭教师讲解、描述、说明,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操作过程的。而当今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形成了教与学的互动效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擅于总结归纳、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例如,大部分软件的操作界面都有文件、编辑、窗口、帮助菜单,文件菜单下都有新建、保存、退出命令,编辑菜单下都有剪切、粘贴、全选命令等等,只要有心,就能够在多门课程中触类旁通。要想真正学好计算机,必须大胆实践,把计算机从高科技的神坛上拉下来,树立计算机像机床、电动机一样只是一种生产工具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在摸索中进步。

动手(上机练习)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适合时代的教学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关于这一点,我想永远都是正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下是我这几年教学中体会、实践过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

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订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二、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一般对动作的体验较深,教师在进行“复制”和“粘贴”的教学中,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与盖图章的过程联系起来,或者将此过程比喻成拍照和洗照片。

另外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发挥其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比如,在“画图”软件的“选定”和“移动”工具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内容的媒体素材,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比如:可以让学生将音符选中,移动后组合成不同的节拍;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建筑、花草、人物等图案;或者让学生参与客厅地面瓷砖铺设,设计出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方案。又如,同样是网页的浏览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收集资料。总之,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用各种模式参与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这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学生至少会从一种模式中受益。

三、多提供师生协作的机会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物理教学的体会 篇12

一、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仿真物理情景, 让学生领略物理奇景异致

我们都知道, 物理现象有很多是很难甚至不能用肉眼看清的, 有些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也很难看到。利用计算机的模拟, 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逼真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以形成感性认识。这样创设物理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些惊奇的故事、有趣的实验或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实例以及工农业生产的事例等, 创设一定的心理环境, 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感觉到如亲临其境。在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花较多时间写板书, 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用的时间较多。针对难以理解或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过多媒体课件, 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来, 被学生充分理解,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摩擦力”、“日食、月食的形成”等内容时, 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物理现象和过程, 变抽象为直观, 形象而生动,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比如:学生在学习“浮力”、“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内容时, 往往感到吃力, 似乎听懂了, 但一做题经常出错, 原因是浮力问题综合性强, 较难掌握。通过观看“浮力”课件后, 弄明白了V排与V物的关系、F浮与G物的关系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 学生们得以仔细观察多个物理量的变化, 而且在课件中不同鲜艳色彩的图形把各个物理量的大小或方向、变化都显示出来,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明显感觉到讲起来轻松, 学生听起来也轻松, 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复习课中,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更加明显, 它可以做到重点突出, 在短时间内系统地重复彼此有关物理现象、知识点, 使学生回忆快、记忆牢固, 如:在复习“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可把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做成多媒体课件, 动态模拟物体在各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 吸热、放热情况。复习“凸透镜成像”问题时, 可以用课件来模拟各种成像情况, 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使物理教学开展的生动、活泼。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发挥物理的演示和虚拟功能

我们知道,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通过实验课不仅能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 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整个过程, 在一般的物理演示课堂上, 由于受到仪器和学校条件的限制, 实验效果不尽人意。例如:利用Flash软件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进行动画演示, 充分把光的传播过程演示出来, 让学生充分明白相关物理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完成一些重要的、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弥补了常规仪器的不足, 提高了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和课堂效率。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初中物理的实践证明:科学地设计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从教育信息传递的方式上看, 多媒体可以展示物体运动在空间位置上的立体图像和在时间上深化上的瞬态变化;可以把难以用肉眼观察的细微过程放大, 使不可捉摸的瞬间现象延迟或重复出现等。面对在信息技术像“潮水”般涌来的大量信息, 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教师的作用将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而转变为引导、组织学生自己探索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也将从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而转变为学会有选择地主动学习为主。如果说, 由教师就局部教学内容孤立地制作多媒体课件, 并在教学中运用课件是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初步阶段的话, 那么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物理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就将是当前和未来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教学中,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能用于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生的认知方法, 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物理教学的表现手法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 有些演示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 而且可能伴随一些无关的实验现象, 干扰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 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需学习的知识有价值。运用信息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加工, 即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 可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 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

例如:笔者在讲解“磁场”和“电流的磁场”这两节课时, 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 条形磁铁、U形磁铁, 同各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 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 轻轻敲动玻璃板, 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 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台下, 巡回让部分学生看清, 如果让每个学生都看清, 需要大量的时间, 就要影响教学进度。利用投影技术则能够完全改变这一局面。上述的几种演示结果投影到大屏幕上, 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都能清楚地看到各种磁感线的分布情况。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磁场”的认识, 使抽象问题得到具体解决。许多物理问题, 由于间接或直接的经验使中学生造成对物理知识的片面理解。同一物理概念从某一角度去看学生理解了, 但换个角度却又糊涂了, 所以, 在教学中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提问, 不仅能够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讲《电功率》时, 笔者用多媒体出示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100瓦的灯泡亮还是40瓦的灯泡亮?答:100瓦的灯泡亮。事实上我们都知道, 如果将“220V, 100W”和“220V, 40W”两灯并联接入照明电路中, 显然是100瓦的灯泡亮。学生认为准确无疑了。但是两灯串联呢?接入同一电路中, 100瓦的灯泡反而比40瓦暗得多。这个事实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 学生议论纷纷, 渴望求得解释。笔者因势利导, 提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例如: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 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 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 误差较大, 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 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 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 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 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实验, 呈现教学内容, 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感到问题演变得真实自然,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增强了教学实效。有人说“科学方法是教不会的学问”。古人也曾用“得之于心, 用之于手”来形容方法的妙不可传。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物理课堂, 关键是学习方法的传授, 教学的困难不在于难以教得清楚而是难在如何把它转化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机部分。例如:笔者在讲“浮力和阿基米德定律”时, 选择了这一演示实验:将一块木块和一只牙膏皮 (卷成团) 同时放入水中, 则见牙膏皮下沉, 木块上浮。问:“为什么牙膏皮下沉, 木块上浮呢?”学生回答:“牙膏皮比木块重, 所以牙膏皮下沉。”笔者再取重量相同的牙膏皮和木块 (事先准备好) , 并让学生亲眼看到用天平称出其质量相等。然后放入水中, 牙膏皮仍然下沉, 木块仍然上浮。笔者再问:“两物体质量相同, 为什么是牙膏皮仍然下沉, 木块仍然上浮呢?”部分学生会感到难以回答, 但有的学生会想到金属的密度比木块密度大, 回答说:“牙膏皮密度大, 所以下沉。”对此回答, 笔者没有肯定也没否定。笔者再取两块质量相同的牙膏皮, 一块折成船形, 一块展开成平板形, 把它们同时放在水上, 又见一浮一沉, 笔者再问:“相同材料相同质量的牙膏皮, 为什么形状不同会造成沉浮不同呢?”这一追问, 学生又会感到困惑不解。这样无形中就教会学生在研究问题时一个很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结论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反思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的动手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学到物理知识, 实验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进行真实的实验, 而且实验要优先, 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只有当没有条件进行实验时, 或实验现象不明显、不利于学生探究时, 或在实验之后需要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时, 才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实验。但笔者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用虚拟实验替代演示实验, 这样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预测小升初作文题目: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下一篇:进入公司工作半年的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