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

2025-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推荐9篇)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 篇1

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稳态运行时反应器内生物膜的形态特征、生物量和微生物的活性变化特征,分析了生物膜及微生物种群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的生物膜形态、颜色和厚度具有沿水流方向渐变的.特点,而生物膜密度则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匀,靠近载体表面部分空隙较大;生物量沿水流方向出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生物膜活性变化呈现明显的倒“V”型特点;微生物种群组成多样,食物链长且相互交叉,系统营养结构复杂,高端营养级微生物种群所占比例较高,底物利用范围大,沿水流方向可形成不同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优势群落.

作 者:邱立平马军 QIU Li-ping MA Jun 作者单位:邱立平,QIU Li-ping(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济南,250022;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马军,MA Jun(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及试验用苗

褐飞虱田间种群采自富阳中国水稻所实验田内,为不同致害力的混合群体,然后在室内用感虫品种扩繁一代。感虫品种选用TN1(无抗虫基因),抗虫品种选用Mudgo(Bph1)。

1.2 试验方法

将在室内用感虫品种扩繁一代的田间种群,接虫到TN1和Mudgo各40、110头,将每天死亡的个体和存活8d以上的个体分别保存在酒精中,进行DNA提取与SCAR反应。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褐飞虱接虫到抗虫品种的寿命与生物型1特异标记的关系

田间褐飞虱种群接虫到抗虫品种上,寿命与种群特异标记的关系如表1所示。寿命在1~2d与6d以上个体,“-”标记占较大比例,寿命在3~5d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大。寿命在8d以上的个体,“-”个体存活的比例较多。在抗虫品种上,接虫106个个体,“+”占13.21%(14个),“-”占86.79%(92个)。

2.2田间褐飞虱接虫到感虫品种的寿命与生物型1特异标记的关系

田间褐飞虱种群接虫到感虫品种上,寿命与种群特异标记的关系如表2所示。寿命在1~2d与6d以上个体,“-”标记占较大比例,寿命在3~5d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多。寿命在8d以上的个体,“-”个体存活的比例较多。接虫36个个体,“+”占25%(9个),“-”占75%(27个)。

注:“-”没有特异条带的个体,“+”有特异条带的个体。下表同。

3 结论与讨论

褐飞虱的田间种群是由致害性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混合群体,不同致害性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遗传背景相对于实验室饲养多代的实验种群比较复杂,群体的致害能力受迁出地虫源的致害水平影响,同时致害能力表现受品种的抗性机制、抗性水平、不同品种天敌的种类、数量和自然环境条件等综合影响[6],对个体的致害性判别非常困难。经筛选出的生物型1(即弱致害种群)的特有条带,在田间种群出现的比例约20%左右,实验室生物型1具该标记的个体约60%左右,但考虑到近几年(1997~2003)该类型个体占田间种群的比例不到40%,田间能检测到该标记的比例低于24%,二者比较一致,因此,通过测定田间种群具该标记个体的比例,推测不能致害抗虫品种的生物型1的个体比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褐飞虱的致害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活动能力很强,种群内及种群间基因交流十分频繁,群体内遗传杂合度高,同时致害性的变异机制十分复杂,生物型的形成涉及到害虫与抗性品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研究的复杂性。褐飞虱生物型之间的本质差异可能是由于DNA或m RNA水平上存在本质的差异,也可能涉及到不同致害性个体多种基因的表达在质和量上的差异[7]。因此,研究生物型之间的分子水平差异,既要从DNA入手,寻找尽可能多的标记,也要从表达水平上寻找差异表达的基因,才能从遗传本质上解决致害性的变异,更好解决褐飞虱的生物型问题。

摘要:对杭州富阳地区的田间种群进行生物型1种群的特异片断检测,结果表明:无论接虫到抗虫还是感虫水稻品种上,寿命在1~2d与6d以上个体,“-”标记占较大比例,寿命在3~5d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大,寿命在8d以上的个体,“-”个体存活的比例较多。生物型1的特有条带,在田间种群出现的比例约20%左右。

关键词:褐飞虱,田间种群,生物型1种群,特异分析

参考文献

[1]吴荣宗,张良佑,邱细广,等.我国主要稻区褐稻虱生物型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1,8(4):217-225.

[2]巫国瑞,陶林勇,俞晓平.褐飞虱生物型及其监测[J].病虫测报,1990(1):39-42.

[3]吕仲贤,俞晓平,郑许松,等.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5):446-449.

[4]李青,罗善昱,师翱翔,等.我国褐稻虱生物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4,7(3):89-96.

[5]关秀杰,傅强,王桂荣,等.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DNA多态性研究[J].昆虫学报,2004,4(15):152-158.

[6]RODERICK G.Genetics of host plant adaptation in Delphacid plantho-ppers.In:Demmo R F,Perfect T J eds.Planthopper;Their ecology and management[M].New Pork:Chapman&Hall,1994.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 篇3

关键词:泥蚶;地理种群;形态学标记;微卫星标记;遗传变异

中图分类号: S968.31+4;S91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183-04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属于广温广盐性贝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东以南沿海[1],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目前人工繁、养殖的泥蚶种质是未经遗传改良的野生型,已出现了种质退化等制约泥蚶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象,迫切需要对泥蚶种质进行改良[2]。杂交育种是遗传改良和良种培育常用的有效方法,通过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杂交,其杂交后代不仅可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增加变异性,还有可能产生超越双亲的杂种优势[3]。关于海洋经济贝类良种培育方面,已有不少杂交培育成功的先例,特别是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远距离杂交”。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远距离杂交”可克服种间杂交后代生殖和发育障碍,具有比较明显的性状表达等优点[4],在海洋经济贝类育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5]、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6-7]、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8]、文蛤(Meretrix meretrix)[4,9]、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10]、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11]等均开展过不同地理种群的杂交,而关于泥蚶杂交育种方面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然而开展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远距离杂交”的前提是找出杂交亲本的优良性状,判断是否为远距离杂交的良好材料。杂交亲本的优良性状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形态特征及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低等方面,因此对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结构差异分析成为开展泥蚶“远距离杂交”的首要任务。

目前,国内外已用形态学标记[1,12]、同工酶[13]、线粒体COⅠ[14]、RAPD[15-16]、AFLP[2,17]等手段对泥蚶不同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但是利用形态学标记和SSR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还未见报道。本试验利用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泥蚶奉化种群和韩国种群间的表型和遗传差异,可望为下一步开展杂交育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从韩国釜山引进泥蚶种群,从浙江奉化自然海区取本地泥蚶种群,给予同样的养殖环境,同时进行人工繁、养殖。随机选取同批2龄泥蚶奉化种群和韩国种群样品,活体带回实验室,用于形态学分析;每个群体随机各取样30颗,活体解剖取闭壳肌,无水乙醇固定,置于-20 ℃冰箱中保存,用于基因组DNA提取。

SSR分析所选用的引物来自周小龙等[18]、顾晓英等[19]已开发的序列,序列信息见表1。PCR反应所用Taq酶、dNTP、Buffer等购自TaKaRa公司,琼脂糖、聚丙烯酰胺胶等均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 bp marker购自美国 Thermo Scientific公司。

3 讨论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评价生物遗传变异的方法也逐步更新,如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分子标记等。形态学标记即肉眼可见的或仪器可测量的特定生物外部形态特征,如生物体的形态性状、生理性状、杂交特性等表型特征,是最早被使用的一类遗传标记[20]。形态特征是生物品种鉴定和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直观、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贝类研究中,如以贝类“壳色”这一重要形态性状为研究对象,培育出“蓬莱红”栉孔扇贝[21]、“中科红”海湾扇贝[22]等。关于泥蚶形态学标记的研究,国内已有相关报道,如张永普等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我国山东、浙江、广西和韩国4个地理种群的泥蚶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测定了不同群体的壳长、壳高、壳顶宽等9个形态参数,结果表明泥蚶贝壳性状(壳宽和壳高)是决定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主要性状[1];蒋涛涛等定量分析了泥蚶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影响,分别测量了壳长、壳宽、壳高、活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等数据,发现壳宽和壳高是影响泥蚶活体质量、软体部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泥蚶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度指标[1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试验利用形态学标记来研究泥蚶韩国种群和奉化种群的形态差异,发现韩国种群的壳型比奉化种群更加鼓胀,且韩国种群的软体部含量相对较高,即出肉率高,说明韩国种群较奉化种群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

然而形态学标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生物的形态及表型性状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研究表型变异不能完全或真实地反映遗传变异[20],因此须与其他手段相结合来更真实地反映种群间的遗传差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区分不同的种群或个体,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与形态学标记相比,具有不易受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多态性高、分辨率高等优点[23]。截至目前,已相继出现了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泥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国内外已有相关报道,如李太武等[15]、徐义平等[16]用RAPD技术研究了泥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郑文娟等[14]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测序技术评价了我国沿海7个泥蚶地理群体的遗传分化;姚韩韩等[2]、董迎辉等[17]利用AFLP技术对泥蚶不同选育群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而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来研究泥蚶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国内外还未见报道。与前述几种分子标记相比,SSR标记具有数量丰富、共显性、多态性高等优点[24]。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泥蚶韩国种群和奉化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选用6对高度多态的SSR引物对这2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韩国种群和奉化种群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PIC>0.5),种质资源处于良好、稳定状态。从各项遗传参数来看,奉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要稍高于韩国种群,这有可能与韩国种群的引种有关,即引进的韩国泥蚶种群有可能对我国的养殖环境不适应,造成遗传多样性有所降低。这2个种群的遗传距离为0.1367,特别在GTG2、TMP18、ETG7等位点中这2个种群的等位基因数和期望杂合度等参数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2个种群的遗传结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

nlc202309022337

利用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泥蚶奉化种群和韩国种群的遗传变异,对下一步泥蚶优良品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韩国种群具有壳型鼓胀、出肉率高等优点,奉化种群遗传多样性稍高且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势,可充分利用这2个种群的优势,进行泥蚶韩国种群和奉化种群的杂交选育,以期培育出出肉率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泥蚶优良品种。

参考文献:

[1]张永普,林志华,应雪萍. 不同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J]. 水产学报,2004,28(3):339-342.

[2]姚韩韩,董迎辉,林志华,等. 泥蚶4个快速生长家系的遗传变异分析[J]. 水产学报,2011,35(3):350-357.

[3]燕敬平,孙慧玲,方建光,等.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J]. 海洋水产研究,1999,20(1):35-39.

[4]董迎辉,林志华,柴学良,等. 文蛤山东种群与江苏种群杂交及自繁子代的遗传差异分析[J]. 水产学报,2009,33(4):557-564.

[5]Hedgecock D,Davis J P. Improving pacific oyster brood stock through crossbreeding[J]. 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2000,199:614-615.

[6]刘晓林,常亚青,相建海,等. 栉孔扇贝中国种群和日本种群杂交一代的早期生长发育[J]. 水产学报,2002,26(5):385-390.

[7]刘晓林,常亚青,相建海,等. 栉孔扇贝不同种群杂交效果的初步研究——Ⅰ. 中国种群与俄罗斯种群的杂交[J]. 海洋学报,2003,25(1):93-99.

[8]张国范,王继红,赵洪恩,等. 皱纹盘鲍中国群体和日本群体的自交与杂交F1的RAPD标记[J]. 海洋与湖沼,2002,33(5):484-491.

[9]肖国强,林志华,董迎辉,等. 文蛤不同地理群体自繁和互交F1代的早期生长性状[J]. 水产学报,2010,34(2):255-263.

[10]王爱民,丁小雷,邓凤姣,等. 马氏珠母贝大亚湾和三亚野生种群内自繁及种群间杂交一代的RAPD分析[J]. 海洋水产研究,2003,24(4):19-25.

[11]李家乐,董志国,郑汉丰. 三角帆蚌三种群F1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J]. 水产学报,2007,31(6):848-852.

[12]蒋涛涛,施育彦,姚韩韩,等.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壳形态性状对活体重和软体部重的影响效果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200-202.

[13]吕振明,李太武,苏秀榕. 泥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 高技术通讯,2005,15(12):104-110.

[14]郑文娟,朱世华,沈锡权,等.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探讨泥蚶的遗传分化[J]. 动物学研究,2009,30(1):17-23.

[15]李太武,李成华,宋林生,等. 5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生物多样性,2003,11(2):118-124.

[16]徐义平,孙开练,杨桂梅,等. 温州乐清湾三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15(2):234-238.

[17]董迎辉,姚韩韩,林志华,等. 泥蚶生长性状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筛选[J]. 水产学报,2012,36(6):825-831.

[18]周小龙,董迎辉,林志华,等.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基因组SSR和EST-SSR的开发及比较研究[J]. 海洋与湖沼,2013,44(2):467-475.

[19]顾晓英,曾庆国,尤仲杰,等.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6个微卫星引物的分离和鉴定[J]. 海洋与湖沼,2008,39(6):661-664.

[20]朱东丽,林志华,董迎辉,等. 文蛤遗传标记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2009,33(10):119-123.

[21]包振民,陈 刚,胡景杰,等. 高产抗逆杂交扇贝品种的育成方法:中国,CN1895037A[P]. 2007-01-07.

[22]张国范,刘述锡,刘 晓,等. 海湾扇贝自交家系和自交效应[J]. 中国水产科学,2003,10(6):441-445.

[23]孙效文,鲁翠云,贾智英,等. 水产动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水产科学,2009,15(6):981-990.

[24]董迎辉,姚韩韩,边平江,等. 泥蚶34个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在格粗饰蚶中的通用性检测[J]. 水产学报,2013,37(1):70-73.

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列举种群的特征。

2、能力目标: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区分种群,探究种群的定义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P60、P62相关内容

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常用的样方法:植物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对于许多动物而言,由于它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举例计算。)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在原形示范和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完成尝试、模仿性的操作。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动手操作。

1、提出问题

在着手调查之前,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探究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这就需要事先对调查区域有所了解。例如,调查区域的环境情况如何?有哪些生物种类?哪些因素影响区域内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等。不做到这一点,就难以理解调查结果,也难以与其他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一般需要了解的因素有:地理位置、环境类型、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气候因素及其他与研究相关的细节,如人为因素、污染程度等。

只有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真正发现有意义的问题,进而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制订计划

本课题的计划主要是围绕着如何确定“样方”来制订,也即为了获取真正具有代表性样本的信息。有代表性样本的一般原则应该是: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在自然环境下,生物的生长与分布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取样的方式不能单一。

一般而言,取样需要考虑的是:样方的定位、样方的大小、样方的数量等问题。就均匀分布的情况而言,只要采取简单的随机取样方法即可,因为种群中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被选择机会;而对于其他的分布情况(如系统分布、分层分布、梯度分布等),采取简单的随机取样方法未必能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为了避免简单随机取样方法的不足,可以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即将区域分为若干亚区域,然后在亚区域上进行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显然,在森林中对某种树的调查与在草地上对某种草的调查的样方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对于分布不规则的种群,多个小样方取样比少数大样方取样效果更好。

样方的数量越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大。为了提高取样的效率,人们总结了一些系统取样的经验,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等。此外,制订计划还应当包括团队如何合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团队合作是开展本项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各组团队合作的情况,对其计划性、协调性、有效性等作出评判。

3、实施计划

在实施调查的过程中,根据植物的分布和地形情况,做到简便、合理地选择样方并统计样方中的个体数量是本项活动的重点。为了便于学生在实地选择样方,教师可以事先将研究的调查区域绘制成平面图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先在平面图上定好样方,再根据既定的方案在实地确定样方。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是边缘效应,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样方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4、结论

统计好样方中个体数量后,求得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应结合调查区域的相关情况,对该估算值作出生物学的解释。

5、总结

(三)、出生率和死亡率 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四)、迁入率和迁出率 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死亡或迁出对种群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一些个体死亡或迁出了,在种群中留下空间让新一代个体更好地成长,这样的种群往往生活力更强。

(五)、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随机、集群

课堂小结

在本节生物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述种群的年龄组成时,将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充分意识到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讲述性别比例时,引用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并且从中体会到性别比例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如:在讲解样方法时,在确定样方大小时,要考虑到调查对象,这样联系实际,对大树作为研究对象样方的面积就不能用1平方米,这样就便于理解。在讲解性别比例时,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何来减少病虫害,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雄虫,这样来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使得很多雌性害虫得不到交配的机会,这样使害虫的数量大大减少。用这样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好生物知识不但会做题,更主要的是可以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

板书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种群密度

⑴概念 ⑵特点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2、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迁入率

2、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1)概念(2)类型

2、性别比例(1)概念

乐果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篇5

摘要: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已成为评价农药对土壤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乐果在3种不同质量分数下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以及土壤中占优势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真菌种群受抑制最大,放线菌次之,细菌最小.在供试质量分数下,该杀虫剂对土壤细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复杂,没有明显规律;对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种群数量的影响均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药剂质量分数的提高和加药时间的延长抑制趋势越明显.因此,可以选择真菌和放线菌作为土壤受乐果污染的敏感指示菌.结果同时表明,50~500 mg・kg-1的.乐果不影响细菌的生长速率,而5 000 mg・kg-1的乐果在加药后2~5 d明显抑制其生长速率,加药后6~7 d,又恢复到正常水平;3种不同质量分数的乐果在加药后2~7 d对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速率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药剂质量分数的提高而逐渐增强,但随加药时间的延长又逐渐恢复.作 者:邓晓    李勤奋    倪春燕    郑美漩    李光义    喻龙    DENG Xiao    LI Qinfen    NI Chunyan    ZHENG Meixuan    LI Guangyi    YU Long  作者单位:邓晓,李勤奋,李光义,喻龙,DENG Xiao,LI Qinfen,LI Guangyi,YU Long(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

倪春燕,郑美漩,NI Chunyan,ZHENG Meixuan(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期 刊:生态环境  ISTICPKU  Journal:ECOLOG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7, 16(2) 分类号:X14 关键词:乐果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敏感指示菌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 篇6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近年被无意引入到抚仙湖的外来鱼类,自以来在渔获物中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量.根据209月至5月采集的708尾标本对抚仙湖黄颡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表明种群的年龄分别为雌性0+-5+龄6个龄组和雄性0+-7+龄8个龄组组成;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雄性L∞=294.68 mm,k=0.2476/y,t0=-0.0298y,W∞=209.93 g;雌性L∞=257.13 mm,k=0.2476/y,t0=-0.3329 y,W∞=184.45 g;生长特征参数分别为φ=4.3324(♂)和φ=4.1665(♀).雄鱼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1龄时,重60.98 g;雌鱼为3.6龄,重54.47 g.与其它种群的生活史特征相比,抚仙湖种群表现出年龄结构复杂和生长缓慢的特点,这些变化是黄颡鱼在抚仙湖建立种群过程中为增加总体适合度而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响应[动物学报52(2):263-271,].

作 者:李秀启 陈毅峰 李 LI Xiu-Qi CHEN Yi-Feng LI Kun 作者单位:李秀启,李,LI Xiu-Qi,LI Kun(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陈毅峰,CHEN Yi-Feng(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 篇7

假苍耳 (Iva xanthifolia Nutt.) 为菊科 (Compositae) 假苍耳属 (Iva) 一年生植物, 常生长于林缘、农田、路旁、村落和荒地等脆弱生境, 除影响原生境植物生长、生存外, 花粉还会导致人类过敏性皮肤炎。该植物原产北美, 塞尔维亚在1966年首次发现假苍耳, 1996年发现其已适应该地土壤条件, 大量繁殖, 产量很高, 并且对大豆、玉米和甜菜等农作物构成了巨大的威胁[3];第五届外来入侵植物生态学国际会议将假苍耳等5种植物列为瑞士境内高危险性外来入侵植物[4];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 (试行) 》的通知中, 国家林业局将假苍耳列为我国潜在危害性入侵杂草之一, 为三类危险性杂草。

外来入侵植物通常采用人力、化学、生物等防除方法以及工程措施等。国内外以假苍耳种群有效控制为目标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其中, 国外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方法[5], 国内则从假苍耳生理[6,7]、种子萌发[8]、化学防除[9]以及化感作用[10,11]、资源利用[12,13,14]等方面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但是, 对假苍耳野外空间占据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 从而影响了工程防治、防除假苍耳技术的发展。

应用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方法, 定量描述入侵植物假苍耳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 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环境条件对假苍耳入侵能力的影响及关键土壤因子的作用, 以期为工程措施控制和预防假苍耳入侵提供必要的参考。

1 研究地点及环境状况

野外样地设在中国哈尔滨市南岗区电缆街。地理位置为东经126°35′61″, 北纬45°39′71″, 海拔高度270m。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受西伯利亚内陆冷空气和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 冬季漫长, 寒冷干燥, 多刮西北风;夏季短暂, 温热多雨, 多刮东南风。年平均气温3.5℃, 全年日照时数2700h, 无霜期139d, 结冰期190d左右, 年均有效积温2300~2700℃。年平均降水量530mm, 多集中在7~8月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76.8%;年平均蒸发量为659.8mm。土质肥沃, 土壤类型较多, 以黑土、草甸土为主, 土壤各种养分较为平衡, 适于多种植物繁衍。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取样及测定方法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电缆街长有假苍耳生长的地方各选5个5m×5m的样方进行研究, 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各样地的种群的个体数量, 建立二维坐标系, 测定每个样方所有单株假苍耳的确切坐标 (x, y) , 用卷尺测量每个个体的冠幅。

2.2 土壤环境指标现地检测方法

土壤温度采用红外气体分析仪 (IRGA) 测定, 测定深度为去除地被物后5~10cm (根系生长区间, 下同) ;使用土壤紧实度仪 (SC-900, USA) 、土壤水分测定仪 (TDR-300, USA) 和土壤原位pH/mV计 (IQ-150, USA) 分别现场测定土壤紧实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和土壤pH值, 采用自制的土壤氧含量测定装置测定土壤中自由O2含量。各测试均重复5次后取平均值。

2.3 基于分形理论的假苍耳空间占据能力研究方法

采用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方法, 基于冠幅研究假苍耳空间占据能力。计盒维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Db为计盒维数;ε为覆盖格子的边长 (即划分尺度) ;N (ε) 为对应于划分尺度的非空格子数[7]。计盒维数表征的是相同形状的小集合覆盖一个集合的概率。因此, 在该研究中通过将样方边长2等分划分8次, 将格子边长与非空格子数在双对数坐标中的线性部分进行直线拟合直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计盒维数。其斜率 (M) :

即Db=-M。由于M本身是负值, 故应为正值。

2.4 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又称为主分量分析法, 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因素转化成为少数几个综合因素的一种统计方法。使用DPS (12.01版) 将影响假苍耳计盒维数的土壤紧实度、土壤pH值、电导率、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氧环境因子综合成少数几个主导因子, 从而简化土壤环境对假苍耳空间占据能力影响的分析过程。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计盒维数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计盒维数的计算公式 (1) , 具体采用公式 (2) - (3) 的方法, 用Power Builder语言编程, 运行程序, 每块样地各个物种的计盒维数 (见表1) 。不同样方个体数量差异极大, 但假苍耳在样方中的计盒维数均超过1.9 (2.0为全占据, 但不同物种可形成空间交错占据) , 表明假苍耳即可通过较大密度的种群占据生境, 也可以通过较少的个体、更大的冠幅来占据生境, 即不同样方的空间占据能力体现的不是其生物学特性而是环境影响。

3.2 土壤环境因子检测与主成分分析

各样方实测的土壤环境因子数据, 除土壤含氧量外, 其它指标在样方间差异均较大 (见表2) 。

利用统计软件DPS 12.01的主成分分析功能, 得到特征值、特征向量、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见表3) 。

由表3可知, 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超过了基本上保留了原来个因子的全部信息。所以, 选取前3个主成分作为主成分分析的依据。

根据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计算前3个主成分的主成分载荷, 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可得到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的表达式分别为:

综合环境因子:

将3个主成分分别用环境变量换算得到:

由式 (8) 可知, 在综合环境因子中, 土壤紧实度和土壤电导率对综合环境因子影响最大, 其次为土壤pH值和土壤含氧量, 其中土壤pH值表现为负的影响。

综合环境因子与假苍耳计盒维数的拟合方程为:

式中, y为计盒维数, Z为综合环境因子。上式表明, 假苍耳受土壤综合环境因子的影响, 且综合环境因子数值越大假苍耳空间占据能力越弱, 即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含氧量、含盐量、含水量较高以及酸性土壤条件下假苍耳种群发展受到限制。

3.3 单一土壤环境因子对假苍耳空间占据能力的影响

采用单因子回归方法, 进一步分析各项土壤因子与计盒维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紧实度、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间的相关性明显强于其它3项指标, 且与主成分分析一致, 土壤紧实度、土壤电导率对假苍耳的空间占据能力呈负相关, 而土壤pH与假苍耳的空间占据能力则呈正相关 (见表5) , 即土壤致密、含盐量较高且为酸性土壤下, 假苍耳入侵能力减弱。

4 讨论

4.1 计盒维数与物种优势度

分形理论以研究几何图形自相似规律为基本内容, 它一经提出, 就受到植物生态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并开展了不同植物群落或种群格局的分形研究[15,16,17,18], 各研究结果均表明, 分形维数可以很好地刻画植物的空间占据能力, 特定空间内某个物种的计盒维数能直接反映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物种优势度, 维数越大, 表明该物种占据空间的能力越强, 维数越小, 表明它占据空间的能力偏弱。

种群内的每个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资源, 由于每个个体的发育程度以及在群落空间中占据的位置不同, 其实际利用生态空间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从假苍耳的计盒维数的计算结果看, 都达到了1.9以上, 即在种子来源充足时用更多个体来占据空间, 而在个体较少时则增强分枝增长能力、扩大冠幅来占据空间, 这都说明该物种可以通过种群的自适应能力形成对生存空间的强烈占据能力。

4.2 土壤环境因子对假苍耳计盒维数的影响

土壤紧适度、土壤pH值、电导率、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氧等土壤因子之间彼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重叠, 很难判断各个因子对计盒维数影响的程度。为此, 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单因子回归方法来筛选关键因子。从结果来看, 土壤紧实度、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是影响假苍耳空间占据能力的关键因子, 其中又以土壤紧实度的影响为强烈, 即土壤致密、酸性土壤且含盐量较高 (致密的盐土) 的土壤条件可以有效抑制假苍耳的种群发展。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 篇8

关键词:黄瓜;连作;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 S642.2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150-02

病虫害和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会导致黄瓜连作障碍,严重制约设施黄瓜的优质安全生产。目前生产上克服黄瓜连作障碍的主要措施是嫁接换根,嫁接换根可以防止黄瓜枯萎病的发生,但是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又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土壤传播的病害加重、黄瓜长势变弱、黄瓜产量及品质变差等。轮作可以减轻连作障碍,本研究探讨种植不同作物对土壤环境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初步了解不同蔬菜作物轮作对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效果,旨在为黄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材料选自距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10 km的新发屯大棚区。

1.2 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种群及酶活性的测定

1.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以3年嫁接连作土壤为对照(处理1),2年嫁接连作土壤(黄瓜嫁接南瓜)上轮作白菜(处理2),2年嫁接连作土壤(黄瓜嫁接南瓜)上轮作番茄(处理3),2年嫁接连作土壤(黄瓜嫁接南瓜)上轮作萝卜(处理4)。采集不同作物根际土壤带回实验室,4 ℃保存备用。

1.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测定土壤速效氮含量;采用碳酸氢钠法测定土壤速效磷含量;采用乙酸铵-火焰光度计法测定速效钾含量;采用电位测定法[1]测定土壤pH值。

1.2.3 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l 5 g,琼脂20 g,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用1 mol/L HCl或NaOH调节pH值至 7.0~7.2,121 ℃高压灭菌20 min)。放线菌采用改良的高氏1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 g,KNO31 g,NaCl 0.5 g,K2HPO4 0.5 g,MgSO4·7H2O 0.5 g,FeSO4 0.01 g,琼脂20 g,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pH值7.2~7.4,每300 mL培养基中加入1 mL3%重铬酸钾,121 ℃高压灭菌20 min)。真菌采用马丁氏培养基(葡萄糖10 g,蛋白胨5 g,KH2PO4 0.5 g,MgSO4·7H2O 0.5 g,琼脂20 g,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pH值自然,每 1 000 mL 培养基中加入3 mL乳酸(分析纯),115 ℃高压灭菌 30 min)。采用平板稀释涂布计数法计数菌落,称取新鲜保存的土壤样品10 g,倒入含90 mL无菌水的250 mL三角瓶中,放入摇床振荡混匀。用无菌水依次稀释土壤悬浊液,取稀释10 000倍的悬浊液各0.1 mL分别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改良的高氏1号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上,细菌、放线菌平板置于30 ℃培养3 d,真菌平板置于28 ℃培养5 d,分别计数[2-3]。

1.2.4 根际土壤酶活性测定

采用比色法测定蛋白酶活性,以1 g干土24 h生成酪氨酸的量作为1个活性单位。采用奈氏比色法测定脲酶活性,以1 g干土24 h生成的NH3-N量为脲酶的1个活性单位。采用邻苯三酚比色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以1 g干土3 h生成的没食子儿茶素量为多酚氧化酶的1个活性单位。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以1 g干土1 h内消耗的0.1 mol/L KMnO4体积数(以mL计)表示酶活性[4-5]。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瓜连作土壤种植不同作物后的土壤理化性质

连作2年的土壤嫁接黄瓜后,轮作番茄的土壤中速效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最低;轮作萝卜的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最低;对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低;各处理的pH值无明显差异(表1)。

2.2 黄瓜连作土壤种植不同作物后土壤中微生物的变化

轮作不同的蔬菜后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结构发生改变。与连作黄瓜的土壤相比,种植白菜的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均明显增加;种植萝卜的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最高;3年连作黄瓜土壤中真菌数量在微生物总量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图1)。

2.3 黄瓜连作土壤种植不同作物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由表2可知,对照土壤中蛋白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明显低于轮作其他作物的土壤。种植番茄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种植白菜的土壤蛋白酶活性最高;种植萝卜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设施连作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有机质含量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变差、酶活性降低[6]。本研究结果表明,连作3年黄瓜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微生物总量较少但真菌含量相对较高。轮作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环境,减轻连作障碍。与连作黄瓜相比,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酶活性的提高可以加快土壤养分的转化利用,减少土壤毒素积累,改善土壤环境[7-8]。

参考文献:

[1]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68-282.

[2]万 欣,董元华,王 辉,等. 番茄温室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0):281-285.

[3]李 慧,陈冠雄,杨 涛,等. 沈抚灌区含油污水灌溉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355-1359.

[4]赵青云,王 辉,王 华,等. 种植年限对香草兰生理状况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9):1562-1567.

[5]张 晶,张惠文,丛 峰,等. 长期灌溉含多环芳烃污水对稻田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07,26(8):1193-1198.

[6]李 威,程智慧,孟焕文,等. 轮作不同蔬菜对大棚番茄连作基质中微生物与酶及后茬番茄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12,39(1):73-80.

[7]Ennin S A,Clegg M D. Effect of soybean plant populations in a soybean and maize rotation[J]. Agronomy Journal,2001,9(3):396-403.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 篇9

群落复习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高考考点2

种群和生物群落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所有生物都是以种群为单位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因此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其意义是考查重点。要答好这类题,一定要掌握种群是生态系统某一地,氰某一种个体的总和,是相互车间能交配、生殖后代、进行基因交流I和传递的具体种的特征的生物群体。而群落是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考点只要求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不涉及群落的结构。

Ⅰ热门题

【例题】

天津)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旷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本题考查种群在理想状态与自然界中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系。生物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由于没有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按照“厂型曲线增长,而自然界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种群不可能无限增长,全按照“S”型曲线发生波动。

【解析】

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一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物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生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将种群的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是“S”型曲线。由此分析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是正确的。

【答案】

B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答案:c

指导: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包括年老的、成年的、幼年的,即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2河南)下图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是对上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

1、图

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

1、图

2、图3都是稳定型

答案:A

指导:此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组成及发展趋势等知识,以及据图判断推理能力。在3次人口普查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中,图1表示年轻人口数非常多,年老的人口数很少,出生率不断上升,所以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图2也属于增长型,虽然出生率出现过下降,但接着又有了上升,图3明显表现出出生率逐渐下降,这正是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控制取得了实际性的效果。

3下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答案:c

指导:小球藻分裂繁殖速度快、生长环境良好,说明资源充足,所以是“j型曲线增长;鸡每天产一枚蛋,所以随时间的增加蛋数增长如甲;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所以长高到一定程度不再长高,因而呈“S”型曲线,故选c。

4下图是1个鼠群迁入1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 为鼠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答案:A

指导: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从食物上分析其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种群内个体生长得很好,繁殖得快,个体数量增加速度就快。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由于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内的弱小个体得不到生活所必需的食物而死亡,此时种群内的繁殖变慢,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由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食物比较充裕,cB段、BD段、DE段个体数量增加较快,进入EF段,由于食物开始出现不足而限制了鼠群的繁殖速度,鼠的数量增长变得缓慢起来。故答案选A。

5河南)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0只。回答下列问题:

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只)

A.3U

B.3Z

c.44

D..96

答案:D

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答案:B、c

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_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_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答案:乙

稳定

增长

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____只。

A.a×8n-1

B.a×8n+1

c.a×8n

D.a×8n-2

答案:c

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镶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

答案:c

指导:该题是以草原田鼠种群为例,考查关种群特征的一系列知识。

根据公式:N:[o]=[b]:[c]可得出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数为96只。

标志重捕法,第一次捕获与第二次捕获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因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等变化而变化,要使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有大的变化。

根据年龄组成的类型,甲图幼鼠个体大大超过了中、老龄鼠个体数,该种群属于增长型。乙图各龄段的鼠比例适中,该种群处于稳定期。

由题意可知:第一代雌鼠为a/2只,产子数为a/2×16只;第二代产子a/2×1616只,......依次类推,第n代产生的代数为a×8n只。

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成鼠,开始时由于条件充足、鼠群呈指数增长,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虽然食物充足,但空间是有限的,鼠群数量不再增加,即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Ⅱ题点经典类型题

【例题】

拟)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格比例

D.年龄结构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两倍,中国的人口数量从解放初期的四亿多增加到了十三亿多,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预测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当然现在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性别比例对未来人口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

【解析】

预测一个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从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分析、一个种群中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大,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其未来发展趋势是人口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而现有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性别比例对未来人口数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

【答案】

D

拟)在下列哪种野生动物的种群中,雌性比例高于雄性比例

A.海豹

B.猩猩

c.养鸡场的鸡群

D.象群

答案:A

指导:猩猩、象群的雌雄比例相当。海豹在繁殖季节,雌性多于雄性。在养鸡场中,一般母鸡也多于雄鸡。本题易错选为c。这是因为没看清题目要求是野生动物。答案为A。

2拟)下图是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则从图上可知,此种群的数量的最大值为

A.375

c.100

D.180

答案:B

指导: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护相对稳定。所以此题中k:375,答案选B。

3拟)我国的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生活着许多鸟类,其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

B.煤雀在森林的中层筑巢

c.黄腰柳莺和棕尾雉生活在同一层

D.血雉在底层觅食昆虫和苔鲜

答案:c

指导: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通常同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层次,不同种生物在不同层次而使群落结构在垂直分布上有分层现象。

4拟)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中不包括

A.季节的变化

B.土壤中的含水量

c.食虫鸟的数量

D.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答案:B

指导:考查种群的密度特征。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选项中季节的变化、食虫鸟的数量、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影响蝗虫密度的直接因素。

5拟)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

年份

种群数量

捕捉标志数

第二天重捕数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

970

971

972

973

974

00

0

975

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生长曲线是

答案:c

指导:设每年种群数量为N,捕捉标志数为x,第二天重捕数为y,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为z,则根据公式N∶x=y∶z,计算出1972~1975年种群数量分别为N72=400只,N73=800只,N74=640只,N75=492只。根据计算出的数量画图为c。

6拟)如图: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

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

答案:A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将会使被捞鱼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所示

答案:A

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答案:c

指导:由于我国50~60年代生育高峰,使70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上幼年个体数量多,种群趋于扩大,造成人口数量众多,成为图A所示增长型。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年龄组成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别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

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组成将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

7拟)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各群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子

答案:A

指导:题干只途述了几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群落。题目中是各种生物的总和,所以构成了群落。

8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分层现象指的是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不具备分层现象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分布种类也有差异

D.每个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空间配置情况

答案:B

指导: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知识。每个群落不论大小,其中的各种群都有着合理的、相互适应的空间配置。这种空间配置既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又包含水平分布的差异。因而A、c、D三项均正确。在生物群落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往往依据植物的分层分布也呈现出相应的分层现象。因为动物需要直接或间接依赖植物而生存。

Ⅲ新高考探究

下列事例中,符合种群概念的是

A.某水库中所有鱼类

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

c.鸟岛上所有的鸟类

D.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

答案:B

指导:一个水库中的所有鱼类不是一种鱼;鸟岛上所有岛类有多种类型;一块水田中所有的动物也是多种类型,只有蛇岛上的蝮蛇是同一种生物构成的一个种群。

2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各养了一群牧羊,其中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

A.一个种群

B.一个群落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答案:c

指导: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总和。绵羊和山羊是两个不同物种。虽有8群羊,但只包含两个种。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一物种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c.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

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c

指导: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差异很在,例如蝗虫,在夏天数量多,种群密度大,春、秋数量少,种群密度小。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也较大,便如,某地野驴平均每一百平方千米,还不足两头,而在相同面积的灰仓鼠有数十万只。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例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后,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许多雌性个体不能交尾。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故A、B、D三项都正确,而c项叙述中每平方千米面积内黑线姬眠的数量,就是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密度。

4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会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指导:种群既然是许多同种个体组合成的有机单元,它也就具有了单独个体不可能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几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在控制性别比饵大致相当。对于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量取决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一个年轻个体占有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大小和密度将有很大发展,因为陆续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本题对人口动态的预测依据就是年龄组成。

5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该种群数量可用/V表示

B.该种群数量人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毗人约100只u

D.N=39×34÷15

答案:c

指导:根据公式种群数量N:[a]=[b]:[c]代人数值,得到N=[a]×[b]÷[c]=39×34÷15≈88,故选B。

6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y—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体,它们能代替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与1,2,3,4正确配对

A.wXyZ

B.XyZw

c.yZwX

D.yXZw

答案:c

上一篇:植树节活动校长讲话稿下一篇:大班体能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