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精选8篇)
一、建设目标
以学院关于国家骨干校建设方案《以闽西红土地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建设项目》为指导,通过课程平台、职业素质拓展基地平台,依托四个模块和校园文化活动,以“红土建筑”为主线,培养学生红土建筑工程质量意识、扎实稳健的建筑发展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使用社会的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身心,德才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建设思路
建设思路为:
一、体现围绕学院红土人文素质建设目标。
二、体现土建系专业特色。
三、体现活动的实用性教育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
三、建设内容
(一)队伍平台建设
1.成立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机构:为完善结构建设,以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下设素质教育办公室。
2.建设一支复合型“红土建筑”教育管理团队
为优化教育管理团队,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复合型“红土建筑”教育管理团队。“红土建筑”教育管理团队由专职辅导员、班导师、校外辅导员、学生班主任四支队伍组成。(1)辅导员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辅导员队伍。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培训和培养,三年内全系辅导员至少一人一本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或国家二级就业指导师),把对学生开展红土特质教育纳入辅导员工作重要日程之中,并作为其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2)班导师队伍建设
从2012年秋季开始,系党总支为2012级学生班级每班配备一名“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党员教师作为班导师,班导师在系党总支的领导下,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班导师重点在专业课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3)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
聘请建筑技术专业方面、身心健康方面、德育方面、就业方面、安全方面的专家能手为校外辅导员,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证,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4)学生班主任队伍建设
在高年级学生中培养和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作为代理班主任,做到新生每班配备2名代理班主任,协助专职辅导员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成为专职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和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血液。
(二)课程平台建设: 1.一本“红土建筑”读物 组织社会专家、系专业教师、辅导员收集整理“闽西建筑文化知识读本”,内容包括闽西红土文化知识、闽西建筑文化知识、建筑通用知识等,作为土建系学生特色读本。
2.一个“红土建筑大讲堂”
聘请专家开设主题讲座或播放关于红色教育、励志方面、建筑欣赏方面的影视,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三)基地平台建设:
建设好学生素质培养基地,为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和素质拓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突出红色和建筑专业特色,把龙岩红色山庄、闽西博物馆、永定土楼、连成培田作为我系素质教育基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良好的作风行为和建筑素养。
(四)四个模块及校园文化平台建设: 1.一个“红土建筑”特色红色社团
两委会成立““红土建筑”特色红土社团,打造成土建系品牌社团
2.一个“红土建筑”报刊
以弘扬红土地精神为主,充分发挥系刊《红土建筑》的作用,宣传红土文化、建筑文化。弘扬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3.一个系特色精品主题活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强化学生的自悟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去体验及感受, 重点强调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悟探究。只有能够对学生自我教育加以激发的教育, 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而“自悟”则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以形成的重要方法。所以, 在“读”的基础上, 才能够将精髓“悟”出。当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悟探究, 不能仅仅是采用放羊式的自我领悟, 应当在师生讨论下、老师引导下加以展开, 将语言训练与自悟探究有机地融合起来, 从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二、明确实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就小学语文而言, 要想在教学中将素质教育切实地展开, 那么就需要全面地渗透素质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贯穿素质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当充分地体现及指向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便是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素质化的目标。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在基础教育中, 小学语文是一项基础性且重要的学科, 必须将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学就是教书育人”树立起来, 借助于传递语文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注意将学生的智商提高, 还应当重视将学生的情商提高;不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行开发, 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培养。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顺利地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素质教育。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否对学习感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致力于活泼、轻松课堂氛围的创设, 积极向上且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吸引学生切身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应当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应当明确的是: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中, 才可以因势利导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而恰当的学习目标, 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而将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切勿一味地追求结果, 而应当注重思维过程。另外, 正是因为小学生有着相对较强的可塑性, 尤其善于进行模仿, 而学生模仿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 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创新, 因而教师应当真正地作到言传身教, 以自身良好的素质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四、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课堂应当致力于发展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当明确的是,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 正确指导学生运用及理解祖国语言文字, 不断地丰富语言文字的积累, 发展思维, 培养语感, 促使学生切实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识字写字能力等。小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尤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情感, 因此, 应当使学生融入语文教材中, 使他们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 对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直接加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欣赏的眼光对每篇课文予以看待, 使学生在读、说、听中切身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就课内来讲, 每节语文课可以给学生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对本节课阅读的有关材料进行扩展, 使学生产生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加强语文课外实践及阅读。
五、重视学生的阅读背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对默读和朗读高度重视,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充实整堂课的内容, 而且还有助于新颖教学模式的纳入,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所以, 教师应当逐步使学生学会精读、略读以及浏览, 对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 适当地增加阅读量, 全面地扩大阅读面, 积极地倡导多读书、读好书, 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自主加以选择。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大概在四百万字之上, 因而阅读便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积累的有效途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 一切智力的基础是记忆力, 而多种分析器官所发挥的协同作用则有着最理想的效果。所以, 阅读背诵是自悟的基础与前提, 只有反复地诵读, 才能够体会到课文的真正意味, 才能够体验到课文的文气及情趣。
总而言之,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引导下, 在新的教学氛围、新的教学形势、新的课程以及新的学习方式下, 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确地带领学生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开辟出来, 并且在这片新天地中大力地推行素质教育, 从而为学生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长期探讨的一个课题,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为了能够在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同时, 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这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中认清其内涵, 掌握素质教学的方法, 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 以便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全面地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成才。
关键词:自悟探究,语文教学,素质教育,成才
参考文献
[1]周代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素质评价模式初探[J].神州 (上旬刊) , 2011 (12) .
[2]高风书.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理念的运用[J].大观周刊, 2012 (6) .
[3]张建筑.加强能力训练提高语文素质[J].新课程 (小学版) , 2011 (2) .
情境教育的实施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怎样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新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以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呢?我认为应坚持以创设为法,以寓教为径,以发展能力为方向,以培养素质为目的的原则,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探究情境教育促进素质发展的实施途径:
一、 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二者必须做到和谐统一,这样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古詩《所见》一课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孩子们介绍诗人,选择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语言描述情境时的配乐曲。课堂上,随着音乐的变化气氛发生了急剧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仿佛都回到了那远古时代,仿佛看到了诗人袁枚正在自家的茅屋里吟诗作画……一派古色古香的情调,这样的气氛既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了较好的情感铺垫,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了素养,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
二、 运用课件,再现情境
如今的实验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有趣,利用课件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我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再现文中所描绘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同学们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欣赏了美丽的彩虹。再让学生朗读、学习课文,这样,课文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的朗读也绘声绘色。
三、 模拟表演,体会情境
模拟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中体验课文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且,学生进行表演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作、表现的过程。
例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郎志万、两个小朋友、伊琳娜。表演后,组织大家评议:谁是最佳演员?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在表演中、评议中得到锻炼和培养。通过表演,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同时,还受到了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实践,不能光听别人说而不去试一试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 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创设故事情境和景物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获取知识、探究奥秘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利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再配上一段紧张的琵琶乐曲,向学生描述邱少云的英雄故事。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快地就把学生带入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邱少云惊人的毅力和他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
一、活动主题: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培养良好说话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二、活动领导:组长: 王天斌
成员: 蔡国寿 王全寿
三、活动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月
四、活动具体安排: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1、编印《文明礼仪知识》。供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使用,同时利用宣传画、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广泛宣传。
2、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相关学科教学。各班要充分利用队活动时间,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同时结合新修改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开展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岗位培训及文明学校教育活动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办文明礼仪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4、开展《身边的故事》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征文评比活动。
5、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活动。
(二)制订文明礼仪规范
组织调查研究,发现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组织各班开展公众讨论,征询意见,制定出各方面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并以公约(公示)形式公布于众。包括:小学生礼仪规范;购物、旅游、餐饮、阅览、文体娱乐、出行乘车等公共场所礼仪规范;家庭生活礼仪规范等,形成较为完整的礼仪规范体系。
(三)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开展各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在制定礼仪规范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礼仪实践,从身边做起,从课堂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公共场所做起,从家庭生活做起,使每一个人在个人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家人相处以及公共生活等多方面,都能自觉形成讲究礼仪的良好风范。
(四)组织文明礼仪竞赛。
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活动”。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班要充分认识: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校形象、培育师生良好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要把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今明两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新的抓手、新的着力点认真抓好。少先队组织要切实下大力气,精心策划工作方案,认真组织礼仪教育实践,一个一个层面、一个一个群体,全方位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2、广泛动员,积极引导。要引导师生增强礼仪意识,自觉参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往来等等方面做起,要了解通行的礼仪要求,培养和提高礼仪素质。
3、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实践所达到的实际水平具有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通过评价事实求是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肯定鼓励或否定批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学习行为、劳动实践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一、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才能培养“四有”新人,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其基本素质的指标有: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强、自尊、自信、自律、勤奋)在他律或自律的基础上,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常规》为依据,建立三级指标体系。一级:学生品德行为。
二级:包括热爱祖国,孝亲敬长,热爱集体,勤劳节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共十项。
三级:按低、高两个年级段拟定各年级评价要素。
2、学习能力。(1)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二)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三)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
(四)具有初步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学习途径:学科学习、活动学习、实践学习。
3、合作实践。能与他人或群体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能约束和评价自己的行为,能适应各种场合各种活动,通过交流、沟通、合作、实践,使小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锻炼意志,发展技能。
二、评价方法及形式
(一)评价方法。
采用观察法、测验法,可量化分数或等级,注重评语综合评价法和档案评定法等质性评价。每学期届时进行自己评、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即“四位一体”评价。
1、自己评: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品德、学习、实践著项按内容要求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按着各类评定标准自评得分,填入相应的“自评”栏内。低年级(一、二年级)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由学生对照内容正确打出自评分。高年级(三、四、五年级)由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2、同学评:每学期由班主任集中组织一次“面对面评价”活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采取“班组结合式”评价方式。主要流程:自我评价(实事求是评自我)——小组互评(三言两语话同学)——全班共评(公正客观评同学)——班主任总结(点评激励提希望)。通过自我认格、小组评格、全班定格,发挥小组长、班长以及全体学生的评价主题作用,增强评价的信度、效度和透明度,达到改正缺点,发扬成绩,团结一致,共同提高的目的。
3、师评:班主任及学科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并注意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对学生逐人、逐项进行等级评价,或写出充满关爱、期望、激励性的操行评语。
4、家评:由家长或代管人员按内容要求,对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认真逐项地进行评价,确定等级或写出操行评语,填入相应栏内。在家长评价前,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跟家长取得联系(召开家长会、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等),做好评价指导,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力争客观地对孩子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使之成为家校联系、共同形成教育合力的手段。
(二)评价形式: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侧面或是针对一个教育过程的即时性评价。如一堂课,一个单元,一次活动等。对结果给评价意味着终结性;对过程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能够补救教学,评价自我,完善自我。老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评价,届时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把评价的分数、等级、评语、结果等记入学生“评价卡”、“家校联系卡”等。教师要把此项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中、教学方案中。
2、总结性评价。要穿越时空,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围绕身体、认知、情感、意志、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等级质性评价。等级评价来源于自评,生成于民主;写操行评语注意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和激励性。特别在认知发展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成绩,淡化横向比较,注意纵向比较,从不同起点开始看前后发展变化,激励学生不断上进。
3、档案袋评价。这是一种与学生相伴的记录学生成长状态的写实性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获得成功的能力。如:最佳作品(日记、作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科技制作、绘画、书法、剪纸……)、学习成绩(满意试卷、成绩单、曲线图)、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体育、艺术活动记录以及自我、同学、老师、家长评价记录、反思记录。可由学生自己、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共同作出良好的设计,求真务实地进行操作。通过期中、期末召开学业成果展示会、评价会等活动,让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看到学生的成长足迹。使学生体验到成长发展快乐、受到肯定与奖赏的自豪,真正发挥成长记录袋发展性功能。
三、评价原则
1、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学生全方位评价,引导学生朝着整体优化目标发展,坚持评价内容要求与评价过程的整体性,评价实施的多元性,发展评价的整合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主体性原则: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学生自主地开展评价,使他律变自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育性原则:评价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认识、品德行为、学习习惯的标准,启用进取精神,克服消极因素,使评价对所有学生发挥教育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注意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评价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适度、简明、可侧,以利于评价的顺利进行。
四、评价管理
1、学校领导应认真对待此项工作,做好评价的宣传、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具体指导班主任、家长及学生认真细致地搞好学习的评价工作,并加强对学生评价工作的研究与探索,使学生评价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
2、学校根据《小学生评价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块具体实施意见,由班主任及有关人员负责具体实施评价工作,并形成制度,在评价方法上,可灵活运用,易于操作。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拟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养成教育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形成特色,开创我校养成教育的新局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三、教育内容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标准,归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中高年级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瓜子、糖果、冰糕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⑾家长接送不进校园。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⑧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⑨学习、办事讲效率,学会能用不同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四、工作措施 养成教育做起来不可能轰轰烈烈,但是它的质量确系学生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我校将在养成教育中,少一些空谈,多一些落实,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培养,从点滴做起,用我们的心血,来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养成教育工作由校领导亲自领导,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学校养成教育的规划、布置、协调和落实工作。
组 长:郭虎鹏
副组长:王等弟
2、班级成立“学生自律队”,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起到激励和监督作用。(学生自律队限3人)学校成立养成教育红领巾监督岗、重点稽查学生不文明行为。(每班1人)
3、联系家长委员会配合,发扬家长对学生行为是指导和监督作用。
4、建立养成教育工作宣传栏,及时批评和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典型人物采取各班推荐核实评选的原则确认。公布养成教育阶段性评比结果。
5、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站(辅导站设在王等弟老师办公室),对个别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心理辅导,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6、坚持周一下午班会制度,总结上周本班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安排下周工作。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讨论会,进行一次阶段性班内总结。
7、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强化学科渗透功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8、加大养成教育工作科研指导力度,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基层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9、实行按月进行评比文明班级制度。积分第一名为文明班级,发放流动红旗,并且依据考核得分1、2、3名分别补助班主任。流动红旗次数作为评选学年优秀班级和优秀辅导员的重要依据。
五、实施与考核量化
1、实施
⑪根据养成教育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坚持反复训练、阶段推进、周期巩固、注重实效、考核督促的原则。
⑫在学生实施行为训练方面要采取定时专
一、分类突破的工作策略。每月第一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明确教育主题,安排当月工作,提醒班主任应注意的问题,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⑬对学生行为训练,在全校统一部署下,实行班级负责制。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和指导工作,其他任课教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⑭根据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引导、训练、自纠、巩固相结合。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考核量化 为在广大教师中间形成人人“抓养成、促养成”的浓厚氛围,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学校开展月考核和学年末考核的方式。⑪学年末考核 考核对象为班主任以外的教师,通过听课及学生评课两种形式,看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和学生课堂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量化为分数,分值为2分,两种形式各为1分,从业务能力分值中提取,只扣不加。
⑫月考核 考核对象为各班主任工作,通过学生问卷及实地评比两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评,具体内容为: A、根据每月的教育专题,月底从“知”、“行”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评,对班主任日常工作进行问卷调查,量化为分数。B、实地考评教室环境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量化为分数。养成教育尽管是老话题,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片新领域,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养成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我校素质教育,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对班主任考核实行百分制。
详见如下表格:
养成教育班主任月考核详细内容分值得分教室环境建设30分、整洁15分、物品摆放整齐 5分桌、凳、灯架上无尘土 5分玻璃明净 5分周检查一次(少先队检查)文化氛围15分黑板报
1、典型宣传 3分
2、知识性、趣味性、美观性、教育性 2分
3、学生自己动手 3分
4、两周更换一次板面 2分其他宣传画完好、整洁教师创新布置 5分两周检查一次学生管理20分
1、组织机构健全2分
2、按时开班会8分
3、下午第一节课前唱歌4分
4、好人好事登记薄2分
5、爱护公物4分行为习惯培养15分班级创新、观摩活动每月1次 5分督察组发现不文明1人次扣1分(学生不文明行为发现后先警告后扣分)(典型公开曝光)5分校级优秀典型1人次加1分 5分学生养成教育“知”、行”测试月末进行(领导小组)35分
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静宁县古城中心小学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我想是源于“心理学”。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明确指出:“人们不需要、事实上也不能够强硬地让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时机成熟, 种子的内在生长潜力自然会暴露出来。”她又讲:“只有人类本身才能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依靠外界的力量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这里强调的是种子的内因, 人类本身的内因;但她丝毫没有轻视外部条件, 接着指出:“就像种子只有生活在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温度下才会发芽、生长一样, 人类的成长也需要有适当的环境。”这里她强调了外部条件。其实,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一条哲理, 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是, 人的内因大不同于种子的内因, 人成长的外因大不同于种子成长的外因, 学生的成长大不同于种子的成长, 学生与教师、学校的关系大不同于种子与园丁、园圃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
大自然创造了人、人类社会, 人、人类社会创造了文明、文化;人、人类社会在创造文明、文化的过程中也被文明、文化创造了出来。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物质文明史, 更是一部精神文明史。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指出的:“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 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 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会过去, 留下的就是文化。此即, 人、人类社会是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与基础, 而以文明、文化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方式与手段;而且还正如马克思所讲:“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 人也创造着社会。”正因大自然创造了人、人类社会, 人、人类社会要使自己能生存与发展下去的一切活动, 就必须符合与反映大自然本身的规律, 凡不符合或不反映的必不能实现或终归失败。还有, 人类社会创造了人, 人要使自己能生存与发展下去的一切活动, 就必须符合或反映社会活动的规律, 特别是其中的伦理道德;否则, 就会被社会淘汰。其实, 人类社会活动的规律, 特别是其中的伦理道德, 就是人类社会为了自己能生存与发展下去以适应大自然规律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精辟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 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这样, 人类的一切活动过去了, 只留下的文化就是人类对大自然规律, 对人类社会活动规律的感知、体悟、反应、认识与经验的历史沉淀, 是在物质层面, 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历史沉淀。毫无疑问, 这个沉淀还包括反映大自然规律与社会活动规律 (特别是伦理道德) 而使个人能正常生存与发展下去的个人身心应有状态。至今, 据人类所知, 还没有除人类以外的任何一种生命体活动的历史沉淀成为它的不断创新、有创造力的文化, 永垂不朽焕射着文化的精神霞辉, 折射着大自然规律的万丈光芒。
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文化外部环境中, 生活在这样的人类社会中, 人的一切有关活动在本质上无不蕴含了文化、践行着文化, 乃至发送着文化。文化 (culture) 在英文中是与“培育、养育 (cultivation) ”同源的, cultivation有“培养”、“生长”的含义, 而culture又源于意为耕作土地的拉丁词colere, 其义显然同人的培养与成长密切相关。人、人类社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不能不与外在世界、物质世界打交道, 去认识、去适应这一世界及其规律, 并循此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 就不能不涉及科学文化, 这个文化是“立世之基”、“文明之源”, 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而同时, 人、人类社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还不能不同内在世界、精神世界打交道, 去认识、去体悟、去关心、去升华这一世界, 这就不能不涉及人文文化, 这个文化是“为人之本”、“文明之基”, 实现人的终极关怀, 具有强烈的价值理性。人所处的这样的文化外部环境与种子所处的外部环境大为不同, 不仅有物质层面上的不同, 而且还有独特的精神层面上的巨大影响;一般来讲, 社会越进步, 文明越发达, 情况就越如此。甚至可以讲, 在一定条件下, 如在宗教信仰极为虔诚的或传统风俗习惯极为深厚的地区, 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外部环境这个外因之所以起着如此巨大的作用, 不能不涉及人的内因。人的内因与种子的内因、非人生物的内因有着极大的不同, 即人的内因、先天基因 (自然基因) 有着能使人真正成为“人”的“可能性”这一独特潜能, 而“人”具有高尚的复杂的思想境界与睿智的强大的思维能力, 成为“万物之灵”的“人”, 这是任何一种非人生物所不能比拟的。而这一切又同文化密切相关。靠文化的产生, 人类从动物群居进步为人类社会, 人从动物人进步为社会人;靠文化的发展, 人类社会从野蛮社会进步为文明社会, 人从野蛮人进步为文明人;靠文化的提升, 人类社会从低级文明社会提升为高级文明社会, 人从低级文明人进步为高级文明人。这就是讲, 文化是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的“基因”, 也可以讲, 文化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社会“基因”、后天“基因”。文化这个“基因”使人的先天基因所具有的人能成为“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此即人的后天“基因”与先天基因的融合使人真正成为了“人”。这种融合, 有着深厚而久远的历史渊源。当人类从类人猿分化出来, 开始会制造工具而且开始有了文化, 外部环境有着如此巨大改变后, 人的先天基因就受到文化不断的作用, 就发生不断的变异, 就存在了同外部文化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人类社会能经过足够长的时间, 将一些野禽野兽驯服为家禽家兽, 显然这些家禽家兽的先天基因就发生了适应人类社会所需的变异。生物界尚如此, 人类社会当然就能创造人, 能够通过文化践行的作用使人的先天基因产生相应的“变异”, 以适应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正因为如此, 人的先天基因蕴含着适应外部文化环境的极为巨大的潜能, 如何循乎先天基因这种特性开发出而且至少不危害外在世界的潜能, 就远超过园丁与种子的关系了。
这种开发, 就是用文化来开发, 就是教育。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讲得好:“教育, 在中国本为教化, 与英文的education并不相同, 不能翻译成education。若找相当的词, 则‘教’相当于teach, ‘化’相当于influence, 把这两个英文词综合起来, 才相当于‘教化’的意义。说是‘教化’, 其重点、其目的, 则是‘化’。《礼记·学记》讲, ‘化民成俗’, 化成风俗习惯, 就是第二天性, 人文天性了。”“第二天性, 人文天性”!父母生, 先天基因, 给予了人的第一天性, 有了使人成为“人”的“可能性”;教而化, 给予了人的第二天性, 有了使人成为人的“现实性”。“教”什么?教文化;“化”什么?化人。所以, 涂先生早在上世纪末, 就已将“教育定位在文化领域之中”, 不能“失位”, 不能“错位”, 不能“越位”。他认为对教育用中文表达是:“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 在其中, 人的身心, 包括知情意, 在智德体各方面得到发展。”用英文表达是:“Education is a cultural activity, in which human nature including knowing, feeling and willing, develops intellectually, morally and physically.”教育, 最本质的, 就是以“文”化人, 就是创造条件, 促进人的内因、先天基因同人的外因、文化“基因”相融合, 使人成为“人”。
文化是重要的, 教育是重要的。生物界因基因的遗传而延续, 因基因的变异而演化;人、人类社会因文化的传承而延续, 因文化的创新而进步;而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形式与手段, 是文化得以创新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从而, 教育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 就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必要前提。正因为如此, 历史一再表明:教育在国家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中, 有着基础性、全局性、主导性的作用, 在战略上必须占有优先发展的地位。怎么认识教育?怎么对待教育?怎么来办教育?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经济越发展, 社会越进步, 情况越如此。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末讲过一句重话: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句话仍值得我们深思。2009年当时中央负责全国高等学校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 特别是重点大学, 在这次活动中要围绕两个核心问题来开展:一个是“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个是“办什么样的大学, 怎样办好大学”的问题。前者就是“育人”, 是办教育的根本问题, 是办大学的第一位问题;后者就是办学问题, 这既包括“育人”, 又包括“治学”。高等学校不等于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首先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这样, 就解决了应该如何来办大学的问题:必须“育人”、必须“治学”。“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 “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育人”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位任务, “治学”是高等学校固有的学术性质。当然, “育人”、“治学”均通过其成果来服务社会, 而且在服务社会中进一步“育人”、“治学”。
对教育, 在前文中引用并阐述了《礼记·中庸》开篇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精彩、精炼、精辟地揭示了“性”、“道”、“教”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如前述, 文化与规律 (道) 不可分割, 文化反映了规律, 从而这实际上也是揭示了素质、文化、教育这三者的关系。这就是说, 先天赋予的自然基因决定了人的先天素质, 这就是“天命之谓性”的“性”;靠文化促使人的外部环境 (特别是文化环境) 对先天基因发生作用、并与之相融合而形成后天素质, 这个后天素质就是“率性之谓道”的“道”, 就是我们所讲的“素质”;以文化来育人, 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就是教育, 就是“修道之谓教”的“教”。这三者之中关键在于文化。文化有双重属性, 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那么作为承载文化、践行文化、延续文化、发展文化的载体的教育就有双重属性:本体性与工具性。教育的双重属性及其重大作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中表述得十分明确。《教育规划纲要》一开始6句话, 指出了为什么要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讲的是本体性;一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讲的是工具性。这就是马克思的教育观。马克思明确指出:教育是使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 《教育规划纲要》“序言”开篇即讲:“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这主要指教育的工具性;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这就是指教育的本体性。“序言”接着讲了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既包含了对教育本体性的期盼, 也包含了对教育工具性的期盼。教育的双重属性, 作用不同, 一个整体, 不可或缺。然而, 本体性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工具性始终处于支撑地位, 这绝不是讲工具性不重要。本体性主导工具性, 工具性支撑本体性, 这就是我国自古至今一直倡导的“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育人用人的标准与传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做了极为深刻的阐明:“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这就是以做事体现做人, 以做人统帅做事。我们的教育就是以文化来培育出理想崇高、能力强大的“德才兼备”的人, 而非制造出境界平庸、思维痴呆的“器”。这就是说, 要用文化, 特别是人文文化去开发人先天基因中的价值理性的潜能, 开发人性;要用文化去开发人先天基因中的理性的潜能, 开发灵性, 而绝不能相反, 去异化或扭曲人性, 去扼杀或压抑灵性, 更不能异化人性而张扬灵性, 否则, 就是大灾难。在科技高度发达、迅速发展、作用巨大、影响深远的今天, 尤其如此!
在这里, 不能不提及, 涂又光先生一再告诫我们的:我们要办世界一流大学, 这个大学应是a university of China, 不是a university in China, 是“of”, 不是“in”。只有“of”才是中国特色的;如果是“in”, 那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了!文化, 是人类社会的“基因”;而民族文化, 是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那么, 这个民族实际上就不复存在, 只是一个种族而已。杜维明先生2010年6月21日在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坛”上, 以“人文教育与大学灵魂”为题, 做了一个精彩的演讲, 指出了人文文化与人文教育对大学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涂又光先生高度重视人文文化, 重视民族文化, 重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融, 在他的名著《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中充满了他的三个“重视”的思想, 而且在他临终时所叮嘱的三件事之一, 就是“要坚持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遵循马克思教育观, 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思想与传统, 学习与吸取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与经验,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直接指明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而作为实现此宗旨的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周远清同志在《周远清文集》 (1-4卷) 中, 反复论述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 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的教育思想。他明确指出, 文化素质教育是“针对时弊, 顺乎潮流, 涉及根本”而提出的, 文化素质教育是作为在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突破口。前文已讲了,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 即价值理性问题;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文化, 要加强人文文化教育, 解决好做人的问题;重点是针对忽视民族文化, 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核心是针对割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这就是要使人的后天“基因”, 即人类社会的文化“基因”同人的先天基因正确而自然的融合, 让人成为他自己,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正如前述, 人的先天基因与其他生物的先天基因根本不同, 人的先天基因具有使人这一生物可以成为“人”的“可能性”的潜能, “人”与其他生物不同, 具有自觉的而非本能的能动性, 即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 在后天的外部文化环境作用下, 学生能否成为他自己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学生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能否以此去学习, 去思考, 去实践?学习知识是基础, 开发思维是关键, 锻炼实践能力是根本, 三者融合而升华为精神, 这就是宗旨, 就是文化的根本作用了。岳麓书院优秀传统就是如此, “博于问学, 明于睿思, 笃于务实, 志于成人”。一旦学生的内因存在了, 外因、外部环境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了。荀子在《劝学》中讲得形象:“生而同声, 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一句话, 一定要有一个适合于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文化环境, 既包括物质层面, 也包括精神层面, 既包括制度层面, 也包括环境层面, 等等。
作为十分重要的外部文化环境的学校, 其中最重要的有3点:教师是根本, 领导是关键, 制度是保证。
第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在文化育人的教育中, 教师是文化的主要承载者、直接践行者、关键作用者。当好教师, 至少要做好三点:高尚的师德, 其中核心的是对学生真挚的爱;深厚的学术造诣;优秀的教学方法。
第二, 领导是关键, 即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 而核心是领导班子建设。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什么是领导?出主意, 用干部。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 领导就是服务。在我国的体制下, 这点尤为重要。
第三, 制度是保证。制度当然包括办学体制、大学体制。没有正确的严格的制度, 再好的办学理念、再好的办学举措最终会化为乌有。制度一定要适合实际, 中国高等学校与制度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即适应中国的历史传统, 符合中国的实际状况, 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照搬外国大学的做法是不行的。我们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改革开放就是要交流, 要向国外学习, 但绝不能搞洋“本本主义”;我们是办“a university of China”, 不是办“a university in China”。教育定位在文化领域中, 无论在硬的层面或软的层面, 文化有其科学文化特性的一面, 又有其人文文化特性的一面, 而人文文化特性有着强烈的民族特性与鲜明的历史传统, 对此不顾而照搬外国的做法, 后果可想而知。制度是保证, 制度建设是长治久安的根本性的措施, 这是我国高等学校亟待逐步解决的大事, 宜思之又思、慎之又慎, 一定要时不我待地积极去做, 同时一定要合乎实际地稳步去做。
至此, 本文要回到题目“再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上去。首先, 什么是素质?如本文所述, 素质就是在先天基因的基础上, 在后天环境、特别是在文化环境作用下, 经由个人主观努力的作用, 特别是对有关问题的学习、思考与实践, 将后天的有关作用、特别是文化这一社会“基因” (也可以认为是人的后天“基因”) , 或者说文化的载体 (即知识) 的有关作用, 逐步内化为与先天基因相融合的个人特有的稳定品质。
作为中学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素质。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必须使每一堂课充满教学艺术的魅力。
一、进行生动有趣的课前交际
每次课前请一位学生背诵一篇文章,要求声音响亮、发音准确、速度适中,力求使大家都能够理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三、一个可爱的顺口溜
英语自身富有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感到是在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把一些枯燥的、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编成一个个简单易学的顺口溜,再辅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充满激情的教学,如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
四、玩中有学、学中有玩
爱玩是孩子的本性。我就利用这一点。注意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我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大量输入,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他们对很多的单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在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五、开展活动、增强兴趣
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感到其乐无穷,而且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运用适应现阶段教学的方法。设计新颖活泼的教学活动
现在我们在英语教学上,再不能运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模式,复习导入—新授—矾固。这样学生就不能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整天在教师的指令下走,兴趣和综合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制作课件,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的气氛
学生对于轻松自在、快乐的教学感兴趣,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并取得成绩。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切勿把英语课上成语文课。
八、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
英语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潜心挖掘教材的内容,从课文情景中取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使其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真正的语义、真实的语感,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进行逼真的感情、思想、语言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九、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已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我想学生的学习档案就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能够将自己成功的作品收入自己的学习档案,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都表现得很自信,同时教师加以引导,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快解决“教材新”与“方法旧”的矛盾,变“不适应”为“适应”,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论文10-04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01-07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3年)06-15
南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01-01
着力实施素质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12-18
学生综合素质09-13
学生干部基本素质10-11
学生干部素质培养12-23
大学生素质01-02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