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陶艺兴趣的探究(精选14篇)
陈仁部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福建三明,365001 摘要:陶艺作为一项古老的技术,它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因此教师在培养中学生陶艺兴趣时需要从艺术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陶艺课堂教学目标。但现实中许多中学生对陶艺技术学习兴趣不足,他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中学陶艺课程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中学生陶艺兴趣的探究,找到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今后陶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陶艺技术;学习兴趣;教学问题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培养中学生陶艺兴趣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强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在提升学生陶艺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掌握更完善、系统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艺课堂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创新陶艺教学方法
教师在让中学生进行陶艺知识学习时,应该要做好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让他们感受到陶艺技术的魅力,最终达到陶艺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为他们讲授陶艺制作技术时要与其他艺术充分结合,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问题的思考,探索科学的学习方式,为今后陶艺知识学习提供帮助。其次,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进行陶艺作品创作时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艺术认知融入其中,创作出更具思想性、观赏性的陶瓷艺术作品,激发他们的陶瓷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不能将制作灵感仅限于陶瓷艺术本身,而是要从其他角度看问题,逐渐增强自身的陶艺创作能力,掌握科学的陶瓷制作方法,最终达到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陶瓷学习兴趣。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还要给予他们不同的指导,让他们从自身实际状况来选择陶艺制作方法,以提升其学习效率,掌握更精准的制作技巧,满足他们今后陶艺知识学习需求。
二、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陶艺技术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并在学习中感受到陶瓷艺术的魅力,主动参与到陶瓷艺术学习之中。以往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较少,没有找到陶瓷艺术创作灵感,从而影响到中学生的陶瓷学习水平。此外一些学生他们过于专注教师所讲解的陶瓷艺术理论知识,没有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手法,再加上他们自身的“悟性”不高,从而增加他们的陶艺学习难度,并逐步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从生活角度入手进行艺术创作,掌握更系统化的学习技巧,以满足他们今后陶瓷艺术学习需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比赛,找到名家作品的特点,并学习他们的陶艺制作手法,最后结合自身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再创作,在提升学生创作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陶艺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增强学生实践水平
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陶艺教学时应该要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对陶艺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达到陶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使其感受到这些技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认识陶瓷艺术,增强自身的审美情趣,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帮助。陶艺与雕塑、绘画有着共同之处,它能够将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集于一体,通过不同形式来展现出陶瓷艺术的魅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学习雕塑与绘画中的空间、色调肌理、体量、点线面等基础知识,然后将这些理论应用到陶瓷制作中,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陶瓷艺术的伟大,在实践中掌握和学习陶瓷艺术,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在陶艺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泥的揉、戳、压、捏、敲、拍等,然后再让他们参与纹饰雕刻,最后添加铁、铜、锰等物质进行煅烧,使学生感受到陶瓷制作工艺的精细性,激发他们参与陶艺制作的兴趣。
四、设计有效教学方案
中学教师在开展陶艺教学时应该要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为他们今后陶艺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态,然后结合他们的状况来调整教学方案。比如针对一些陶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体会陶艺艺术的魅力,让他们逐渐掌握基本知识,为其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对于一些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让他们多参与、多动手,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提高他们的陶艺操作技能,满足他们今后陶艺知识学习需求。教师教学设计中还要做好任务分配与教学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陶艺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丰富陶艺教学风格,比如抽象风格、波普风格、古典风格、浪漫风格、抒情风格、写实风格等,激发学生的陶艺创作力,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未来陶艺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五、总结
中学教师在提升学生陶艺学习兴趣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我学习空间,感受到陶瓷艺术的魅力,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用心感受生活并将生活中的所遇所感融入到陶瓷艺术制作之中,增强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参考文献:
我校是“南通市活动育人特色学校”、“中国基础教育教改实验学校”、“南通市体育艺术2+1特色学校”, 美术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硕果累累, 这得益于领导的重视、学生对一周一节的美术课的珍惜、教者的教法得当。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说实话, 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精神压力都很大, 所以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我在第一节美术课上就给学生吃了一个定心丸, 我说我是一个重过程而不太重结果的人, 只要大家上课认真地听了、做了, 我就会给你一个满意的评价, 同时我也给他们提出了几点课上的要求: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团结合作。
课上参与的方式有许多种, 课前预习、查资料、带材料、上课发言、绘画、设计制作、小组合作等都是参与。每个学生只要在美术课上尽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 就是参与, 就应该鼓励。
表现, 用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用绘画、制作、设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是为了鼓励那些缺乏自信、抱着懒散的态度学习的同学。我尤其强调“表现”在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用经过努力表现所得到的成就感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合作, 是新课改方案对学生所作的新要求, 也正迎合了这一代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需要。根据课程需要, 对学生进行分组, 或同桌两人、或前后四人、或一排八人、或按“一二四学习小组”来分, 也可自由搭配, 这种学习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可以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 培养了他们的互助协作精神, 更容易成功, 激发了兴趣。
二、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1. 小组合作教学。
结合学校每月一次的班级黑板报的评比, 先对学生进行手抄报的设计、制作的要点进行讲解, 欣赏以前学生的手抄报, 请他们选择认为很好的、一般的、较次的, 讲出其优点和不足, 并提出改进措施, 然后分小组合作, 先练习排版, 自定主题, 可用剪贴、手绘或电脑设计等形式作业。接下来进行命题手抄报制作, 内容涉及文学、体育、自然、军事、科技、学习生活等方面, 每小组选择一个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 选出一个组长, 统筹安排。开始学生们还挺犯愁, 可一旦动起来还真没有闲的, 找资料的、排版的、写美术字的、抄文章的、美化的、描边的, 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的高,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写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只要教学内容涉及到写生的, 都尽量安排写生, 室内静物写生或室外对景写生。在上第十六册造型表现单元《变迁中的家园》一课时, 我一改以前都在教室内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走出教室, 在生活中寻找、发现家乡的变化, 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感受家乡的变化, 描绘理想中的家园;在第十三册第二课《身边的物品》的教学中, 让学生选择身边的物品, 摆放一组静物,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构图, 完成一幅素描写生练习, 可以用线或明暗造型的方法, 学生兴趣盎然, 作业效果明显提高。
3. 巧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制作时要精心选取图片或视频,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兴奋、愉悦的感受,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 展示作品, 彰显风采。
学校定期举办全校性的书画作品展览,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注重评价方式的多角度
新课标明确指出, 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结果, 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 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力求评价简明, 方法易行, 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课堂内外。对于学生, 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至关重要, 只要参与, 就给予鼓励, 要善于抓住学生活动中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 适时点评, 适度点拨, 如“你的理解真深刻”、“你很会欣赏”、“你的思维很奇特”、“你能有独特的见解, 真棒!”等等。每堂课都要有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肯定每一位学生的长处, 有针对性地提出不足, 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美术教学;陶艺教学;造型意识;探究
陶艺是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陶艺教学对于传承古典文化、挖掘艺术潜能、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意义重大,陶艺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所传授的知识和枝能丰富而多元,其中对学生造型意识的培养无疑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准这个教学切入点,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其不断提升审美观念,寓情于物,更好地领略陶艺美。
一、陶艺造型意识的内涵及重要性
1.陶艺造型意识的内涵
陶艺艺术既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又带有较强的现代性特征。可以说,自从新石器时代发展以来,陶艺艺术就一直处于不断史新发展的历史中,并且以很多不同的形式得以展现。陶艺艺术的发展,不仅是艺术形式上的发展,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在陶艺艺术的发展中,其具体的审美价值是与陶艺造型有很大联系的。艺术家個人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等都可以通过造型得以体现,造型也成为了陶艺创作中的关键环节。此外,陶艺作品的造型对于陶艺的整体风格、作品的文化底蕴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2.陶艺造型意识的重要性
造型作为陶瓷艺术重要的艺术语言和情感载体,承载了艺术家的艺术观和生活观,通过各种不同的造型、材质语言表达一种意味,同时让观众获得对作品的不同感受。陶艺造型融合了二维的视觉影像、三维的造型语言及四维的时空语言,它所传达的语意是诸多艺术元素的整合。罗丹曾说过:“没有体积、比例和色彩的学问,就像没有灵巧的手,再强烈的感情也会要瘫痪”。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必须要有一双灵巧的手和敏锐的造型观念,这对于陶艺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扎实的造型能为,创作之路才能走得更远。由此可见,陶艺教学的推进,造型训练尤为关键,既可以诠释人与物之间的深层关系,更能为现代陶艺教学导入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陶艺教学的方向更为明确。
二、陶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性不够
很多教师在陶艺教学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没有对陶艺教学进行合理创新。这样,就会导致陶艺教学整体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无法满足教学的具体需要及未来发展,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最终给教学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2.造型意识缺失
很多教师在陶艺教学中,过于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及陶艺作品的具体制作,却没有认识到造型意识在陶艺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陶艺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技能训练,更侧重于陶艺作品的技法讲解,如作品的成型方法、装饰技巧等,但是没有开发与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导致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严重缺失。
三、提高陶艺教学中造型意识的措施分析
1.加强对陶艺教学中造型意识的重视程度
学生造型意识的培养与开发,首先就需要教师提高相关认识,正确看待造型意识,认识到造型意识的内在价值。在具体的陶艺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陶艺作品的技法讲解之外,需要认识到造型意识的内涵。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在陶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将造型意识与创作技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开展教学。教师只有认识到造型意识培养的价值,才会主动、积极地为造型意识的培养创设合理的氛围,在教学中针对造型意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才能通过陶艺学习来逐步提高个人能力。可以说,教师对于造型意识的正确认识,是造型意识开发与培养的基础。
2.夯实基础
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就一定要从夯实基础这一点入手,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从而真正体验和感知陶艺作品本身的造型魅力,领悟作品的造型语言。学生对于陶艺作品造型的体验覆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视觉内容,也有触觉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中,教师应当将陶艺作品造型方面的发展历程、历史变化、具体的工艺要点、造型装饰技巧等体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来掌握牢固的造型基础。教师还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摸泥、捏泥等方式对作品的造型进行深度把握,掌握陶土的干湿程度、柔韧程度对具体造型的影响。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在陶艺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鼓励学生对个人创作思维进行拓展,打破固有的创作思维,让个人造型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陶艺作品的造型具有创新性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创作陶艺作品的过程中汲取不同艺术流派的创作特色,如表现主义、野兽派思想、抽象主义等,以此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对多种不同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转化,进而体现出作品造型的本质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美术陶艺教学中造型意识的开发与培养十分关键,因此,陶艺教师应当对陶艺教学所存在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在教学中着重开发与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这样才能保证陶艺教学的顺利开展,对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金霞.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绘画造型意识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5,18:172.
[2]李辉.探究现代美术陶艺教学中造型意识的开发与培养[J].美与时代(中),2016,02:97-98.
2021小学陶艺兴趣小组教学计划篇(一)
一、课程宗旨
陶艺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且更具劳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综合实践课程。
通过陶艺的制作,认识劳动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变革社会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情操。
二、课程要求
1、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学生美术课学习的要求而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2、课程的设计从学校教学课程的发展前瞻考虑。对目前的学校课程计划略有突破,以体现课程的实验性。
3、陶艺课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将陶艺和泥塑相结合,淡化陶艺的专业性。
4、制陶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中国是陶瓷古国。充分利用丰厚的资源,增添陶艺教学的人文性。
三、课程时间
陶艺本身就是立体美术,因此把陶艺课纳入美术教学中,每学期一次,每次2课时。1—6年级共计24课时。
四、陶艺教学实验基本原则
1、学生快乐原则:发挥学生喜欢泥巴的天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2、知识渗透原则:把陶艺文化的背景资料融入教学中,把陶艺知识结合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中。
3、动手实践原则:提供泥巴和时间,使学生在接触泥巴的过程中熟悉泥性。
4、创造审美原则:引导学生欣赏和模仿模仿优秀的陶艺作品。并大胆创造自己的作品。
5、教育原则: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悟”为原则。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制作能力,结合陶艺的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的文学、书法、美术能力和制作中需要的几何、代数、物理(高年级)原理的提示或计算及其泥性的特殊性格和要求,培养学生的修养。
五、教学内容
1、低年级(1-2年级)让学生接近泥土、游戏泥土、感受泥性。不拘一格地大胆用泥土捏塑和创造。
一年级第一学期:用各种物体在泥板上压痕,做饼干、生日蛋糕、水果之类。
第二学期:捏泥碗、搓面条、蘑菇等。
二年级第一学期:抓住动物的特性,捏有趣的动物、鱼、小鸭子、乌龟、小猪头等。
第二学期:在以前的基础上捏小猪、企鹅、泥娃、电视里的开心娃娃、青蛙等。
2、中年级(3—4年级)初步学习拍打泥板和盘筑的制陶成型方法,培养做陶兴趣。
三年级第一学期:在拍制的泥板上粘贴泥片、做花卉、蝴蝶等,或者镂挖脸谱。
第二学期:搓泥条盘制成瓶、花盆、篮子等。
四年级第一学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基础上变化泥条盘筑的方向和形式,制作花瓶、花篮、草帽等。
第二学期:练习拍打泥巴成泥片,制作鱼、盒、储蓄罐或用模具制作花盆之类。
3、高年级(5—6年级)练习制陶方法,了解陶文化的悠久文化历史和陶制品的实用功能,丰富对陶艺的认识。
五年级第一学期:运用泥板围合裁切,运用数学原理计算,用几何原理裁切,用物理原理制作圆形、圆锥形的杯、盆等。
第二学期:在以前的基础上提高用模型或手工裁切,做成筝插,高耳环花瓶等。
六年级第一学期:拍打泥巴,使其平、光后划切成抛物线形、三角形、多边形的泥板,在泥板上镂刻诗词、山水、树竹花,或用泥片制作围合有创意的作品。
第二学期:运用各种技法,制作车辆、军舰,捏制各种人物,充分运用学习中的计算方法裁切粘合成各种器皿,并修理得光、平后刻上绘画、粘贴图案。
2021小学陶艺兴趣小组教学计划篇(二)
一、指导思想:
陶艺教育是课改深化的需要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艺术教育的规程》以及上海市教委的《上海市学生艺术教育“十一五”工作计划》的需求。是落实二期课改的发展需求,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需求,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同时,创作陶艺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双手将自己想象变成具体成果的过程,这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展示,是他们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非常幼稚,但正是这种幼稚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树立了创新观念,学会了创新方法,这将使每一位学生终生受益,为他们今后在各行各业成就自己的事业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陶艺课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取陶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
三、教学设想:
在艺校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陶艺的独特认识进行创作,并结合各类比赛进行创造作品参加比赛。一方面,让学生能有个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作作品的同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让学生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找到自我价值;在参赛的同时也为学校争创声誉。
四、教学内容安排:
第三周、盘条笔筒
第四周、圆球游戏创意
第五周、泥板制作1
第七周、泥板创意制作2
第八周、泥板创意制作3
第九周、精雕细刻的雕刻1
第十周、精雕细刻的雕刻2
第十一周、精雕细刻的雕刻3
第十二周、精雕细刻的雕刻4
第十三周、旨趣各异的压印1
第十四周、旨趣各异的压印2
第十五周、旨趣各异的压印3
第十六周、旨趣各异的压印4
第十七周、泥韵盎然的印pei 1
第十八周、泥韵盎然的印pei 2
第十九周、泥韵盎然的印pei 3
第二十周、泥韵盎然的印pei 4
2021小学陶艺兴趣小组教学计划篇(三)
一、活动目的:
通过陶艺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手工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泥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作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由美术老师调整一节美术课专门作为陶艺课进行。
3、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在室大声喧哗,不准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4、爱护教室内的设施和用品。珍惜泥巴。
三、活动内容:
1、以泥巴制作为主,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泥塑常识知识。
2、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3、进行手工教学,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
四、采取的措施:
1、教师要认真负责,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小组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丰富。
2、做好组织工作
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要挑选各班有一定基础、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要选出有工作能力、成绩也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兴趣小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骨干力量。
3、订立必要制度,抓好思想工作
⒉1 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白,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唤起他们的间接兴趣。⒉2 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体操练习时,使学生建立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及动作完美所引起审美的情绪。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表演,如各种球赛、艺术体操、健美比赛、开幕式、闭幕式等。同时,体育老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利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美学兴趣爱好。既能达到教育功能,又有强烈的审美作用,从而获得特殊的伦理效果。⒉3 注意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体育课的组织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教学手段灵活,不断改变作业条件,允许学生个性发展和爱好的选择。凡是优秀的体育教师都善于利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法手段{对比法、比赛、游戏法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十字接力跑比赛、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跑比赛,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只要课中出现新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利用
青少年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兴趣。
⒉4 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兴趣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培养对运动项目的广阔兴趣,克服片面发展,防止兴趣主义。随着年级升高或对某些专项兴趣的]出现,再逐渐引导学生培养对一定项目的中心兴趣。此外,提供必要的设备,方便学生锻炼,使其在体育课之外也有活动的机会,从而在直接进行的运动中培养对运动的浓厚而稳定的兴趣。要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保护,特别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因为学生一旦发生对运动的恐惧情绪,就很难再培养出运动兴趣来了。⒉5 运用榜样激励法来培养兴趣利用本校及周围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作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青少年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爱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成功的体育人物,所以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培养和宣传体育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
⒉6 重视反馈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纠正错误技术动作以及完成质量好坏等,都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可以激起克服缺点的决心。建议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激发学生的需要和设置必要的诱因,对引起学生的体育兴趣,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 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更高认
天堂镇中梁尚华
数学的学习在很多同学的印象中似乎就是很枯燥无味的一堆理论和数据。针对这样种现象我开始了数学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多作鼓励。对于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差,缺乏自信心,首先,我就对他们说:“数学其实是很容易的学科,只要你们肯学,敢提问,那么你的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上课比较认真听或者他会做了一道他平常不会做的题,你要及时的肯定鼓励他们,让他们有成就感,就会愿意去学习。
二、联系生活,少讲理论,多举实例。在讲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讲到一些具体的例子的时候,他们会特别认真去听,例如:我讲什么是函数的时候,就问学生市场的青菜1.5元一斤,请写出总价钱与斤数X的函数关系时,问他们1斤青菜是多少钱?2斤青菜是多少钱?15斤呢?这些他们都能回答出来,然后我引导他们X斤是多少钱?他们就很自然可以得出Y=1.5X这个函数了。联系生活就会使他们觉得有用,有用的知识他们自己就会有动力去学习。还有在说分段函数时我就给他们举了工资收税的例子,还有手机的收费方式等等。让他们从实例去分析,那么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不再只是X+Y=Z或5+=?那么抽象了。
三、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关心的热点设置相应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用数学的意识、方法、手段处理问题。例如:针对学生前段时间都很喜欢看“超级女声”这个节目,我就设置了一个数据处理的题目给他们去做。把“超女”的前三甲的名字,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或其他总共四类,让他们表态支持谁,然后根据统计的数据制成图表,结果这节课他们很积极,也掌握了数据处理中的图表制作方法。还有废旧的电池的处理,生活垃圾的处理等常见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有意识收集相关资料,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实际中来,再运用到实际中去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作一些相应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有效进行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关键。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兴趣越强烈、广泛和持久,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探究能力提高也会越快。因此,我们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首先就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的兴趣。
一、营造氛围,诱发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是需被人尊重和理解的个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敢于探究的兴趣。
(一)营造民主的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重方法与过程,重交流与合作,重体验与参与,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尊重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一份鼓励,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否定,少一份指责,使师生之间达到心灵的沟通,让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大胆探究的催化剂,消除学生胆怯和依赖的心理,使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空间。
(二)营造自由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提问,允许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做;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
如“领主的庄园和市民的城市”一课,介绍的是西欧封建时代乡村和城市的生活,内容枯燥、难度大,离学生生活实际远。如果我们能合理创设适于探究的氛围,就化远为近,化难为易。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和学生一起穿越时空作一次模拟的旅行,这就拉近了生本之间的距离。再利用多媒体设置了封建庄园生活场景图和城市生活图,和学生一起边作模拟旅行,边共同探讨庄园内领主与农奴的生活、城市中市民的生活。自始至终,教师充当组织者、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将更多的发言权让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协商,而没有硬将教师的观点强加给他们。因此,课堂氛围极为民主、自由,学生探究的兴趣也较浓。
二、鼓励质疑,巩固探究兴趣
兴趣被诱发出来后,如果没有更好的后续手段,学生的兴趣容易淡化。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是有效保持学生探究兴趣的好方法。正所谓“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探究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生探究兴趣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并且多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巩固探究兴趣。
(一)提高学生对质疑重要性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来教育学生,能提高学生对质疑重要性的认识。用亚里士多德说的“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告诉学生思维活动产生疑问;用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启发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然后让学生了解:学习要善于思考,多产生疑问,要带着疑问去学习、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追求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探究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二)教给质疑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从产生问题意识到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指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质疑。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预习教材过程中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弄清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找出知识的关键点,找准知识的联系点。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在比较分析中质疑。历史情境是十分复杂的,有许多问题貌似相同,其实质大有区别,通过比较,使事物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展现出来。应指导学生对相同的或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习丝绸之路时,引导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当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比较,产生以下疑问:它们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果有,到底有哪些?再次,引导学生从观察课本插图中提出问题。如在“领主的庄园和市民的城市”一课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封建庄园图,引导学生回答“看了封建庄园图你想知道封建庄园的哪些情况?”学生就会提出“领主和农奴的生活分别怎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封建庄园经济的特点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教师自己注意言传身教。教师要经常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当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知识、技能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有了质疑的意识,学会了质疑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积极探究,会大胆质疑。此时,教师要多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对他们探究中的每一点成绩都要及时地、真诚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自己成功的愉快中,增强探究兴趣。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次探究获得成功后,他们就会感到非常高兴,继而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探究兴趣。
三、开展实践,发展探究兴趣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如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历史与社会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非常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缩小同历史、社会的时空距离,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根据乡土资源设计专题探究实践活动
我们天台县以“神山秀水、佛宗道源”而著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笔者在教学中就利用新课程留出的发挥空间,选择某些内容(如乡土特产、饮食文化、文物古迹等)作为学习或研究的主题,带领全班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教学了“保护我们身边的文明”综合探究活动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天台山文物保护现状”调查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了博物馆、国清寺、花楼民居群和张文郁故居等文物古迹,并走访了相关单位的负责人。活动结束后,笔者又让学生用照片、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展示他们的调查考察成果,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借助身边鲜活、丰富的乡土资源丰富知识,感悟我县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二)根据教科书有关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这类活动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达到课程要求而设计的,如开展“儒家思想在今天”访谈活动,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男轻女、顺从与孝顺矛盾等问题的研究,不仅锻炼了自己观察、分析和与人合作等能力,而且对儒家思想有了深入具体的认识。
(三)与其他课程活动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课程都不是单一、独立的,课程之间或多或少有些联系,因此,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与别的课程活动相结合,彻底打破学科课程框架,让学生开展几个学科的综合活动,使活动的内容更实,思考的角度更广,收获的成果更多。如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相配合,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参观活动。
【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乐学 课堂活动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旨在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初中的学生天性活跃、好动、好奇,他们对于喜欢的东西都愿意去学习。因此,在课堂中创设乐学的情景,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和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把生活、生产实践引入课堂
生物学源于大自然,很多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学习知识时联系生活,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如果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安排学生们分组,由学校周末统一带领到茶山上去观察百草、各类野生动植物并记录下来;然后回家对家乡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记录。上课时,我鼓励小组讨论、交流,比较不同环境中生物种类的变化,再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这样,课堂活跃了,因为学生们在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都急于展示自己的成果。同学们不但掌握、丰富了课本知识,还体会到了生物学的乐趣。
二、运用探究式学习巧创情境
探究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保持好奇心,参与知识技能活动,以积极的科学态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在学习反射时,我一上课就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盘又大又红的山楂果,它立刻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我开始绘声绘色地描述它的味道,并问同学们:“大家有生么感觉?”同学们笑了:“老师,我们都流口水了!”我趁势提问:“为什么你们并没有吃到山楂果却要流口水?”“对呀,怎么会这样呢?”“我想到了它很酸,所以会流口水!”“应该与思维有关,对!见到山楂流口水与大脑有关!”同学们兴奋的讨论着。“那我们一起来探讨: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机能。”由此我指出主题,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体验,引出困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
此外,在课堂上适时的出示FLASH动画、挂图、剪贴图、模型标本等,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眼前一亮,让大脑兴奋,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通过活动教学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适当地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乐于体会,轻松的探究,快乐的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讲到生态平衡时,我设计一个网,请几位同学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让代表人的坐在网中央,其他同学将其抬起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了某一成分如乱砍滥伐造成森林被破坏,代表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员就离去。随着人类的破坏,一张网慢慢的分离开来,坐在网中央的人感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亲身的体会,同学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四、通过实验巧创情境
生物试验对于培养生物学兴趣,加深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学试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探究鱼鳍的作用时,我让学生们观察鱼儿快乐的游动,并作引导:“鱼鳍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学生马上回答:“鱼鳍能保此平衡。”“小鱼的尾鳍会转动方向。”“会让它前进。”趁机我又作补充:“好几种鱼鳍同时摆动,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种鳍的作用呢?”各小组展开讨论,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方法一:为了不伤害小鱼,用大小不一的塑料片制作了鱼体模型,拿模型来完成试验。气球代表“鱼体”,三角塑料片作“鱼尾”,并将二者用橡胶线连接成为一条完整的小鱼。在水中拨动“鱼尾”,观察“鱼体”怎样游动。
方法二:用棉线小心捆扎鱼鳍,观察没有被捆扎的鱼鳍怎样游动。
方法三:将要观察的鱼鳍剪掉,看鱼有什么失常表现。
最后我让大家讨论以上方法的优点在哪?缺点在哪?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总结出:方法一好,完全不伤害小鱼,但就是制作模型过程较复杂;方法二可取,但容易伤害小鱼;方法三不可取,因为伤害了小鱼的生命。
一节课,同学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探究,激发起求知欲,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
五、将生动灵活的教学语言引入课堂
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中最积极的成分,课堂上引入灵活有趣的语言,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一课时,我引用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来描述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在探究种子与果实的区别时,引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大胖子”,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再提问:“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部分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什么结构?”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总之,知识的获得仅靠接受和记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体验。而学生只有运用已有的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双手去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陈俊雄. 中学生命科学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盛群力. 现代教学设计轮. 浙江教育出版社.
[3]施良方.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开成. 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教育研究,2001(5).
一个总是失败的人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的。既然总是不成功,也就再不去努力了,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每次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先从简单的入手。比如在做题的时候,不妨先绕过一些难题,而先做几道容易的题目。如果一开始就被一道难题纠缠不清,就会让自己失去斗志和兴趣。你必须让自己相信:学习就好比一次长跑,你必须先跑过100米,才可能接着跑200米、300米,其中都有一个由易而难、由少而多的过程。既然自己已经做到了跑过100米,那么就有可能跑出更远的距离。
让自己体会一些成功的欣喜,这对提高你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2.自我激励
如果你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就有可能避免学习上的失败。首先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激励自己努力去实现。其次要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要摆脱消极情绪,比如因为怕成绩不好而产生恐惧,采取一些适当的行动来消除这种情绪。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比如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需要多读多些,数学的学习需要勤做多练,如果把两种方法换一个位置,那么要想学习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再比如,各个科目之间的协调搭配,孰轻孰重,自己都应该有一个明确地了解。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自己提炼和归纳一些学习上的经验教训,并虚心向老师、其他同学请教学习的方法技巧。比如学会查工具书,学会自己去获得想要的资料等等。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才不会那么费时费力,学习变得轻巧了,自然就会有兴趣。
4.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不要沦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机器。如果只是坐在书桌前,而不管效率如何,那么学习时间再长也毫无意义。不要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这样会导致厌恶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还会养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5.阶段性总结
每隔一段时间总结学习上的经验教训,找出可取之处,保持下去,对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找出解决之道,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自信的心理去投入学习之中。实践证明,这一点对“保温”学习热情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6.别人的兴趣从哪里来
一、钢琴学习中兴趣的重要性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兴趣才能给我们坚持的勇气,带给我们学习的乐趣。钢琴学习更是如此。天底下有那么多学习钢琴的人,可到最后,能成为杰出的钢琴家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取得那么高的造诣,而只有一少部分人以钢琴为荣呢?原因大都取决于“兴趣”二字。那些大钢琴家无疑是将钢琴作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那些学过钢琴却最终普普通通的人,在钢琴上全无兴趣可言,因此也就落得平庸的结局。这便是有兴趣与无兴趣的差别。
二、钢琴教学中学生提不起兴趣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音乐素养低。大部分学习钢琴的学生只懂得机械地一遍遍尝试,很少体会到钢琴或音乐带来的快乐,因此常常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学生音乐素养低,基本功不够扎实,这样在学习上常常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在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诠释上便可想而知了。如果音乐素养比较高,他们就能真正读懂音乐,在练习钢琴时便能享受到音乐这个大千世界的美。
(二)老师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在钢琴教学上依然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出现了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大部分钢琴老师比较忽视乐理的讲授,把大把时间都用在练习各种曲目上,学生在不知道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心路历程、想表达的感情的情况下盲目练习,无法用心与音乐交流、弹出感情,这也就使得学生如同一台练琴的机器,不停地练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如何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三)老师教学态度严厉。很多教钢琴的老师常常要求学生不休息,每天必须练足多少个小时才能算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常常疲惫不堪,不敢做错一点点事情,在学习中充满了压力,从而常常对钢琴产生厌恶。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大部分老师都信奉这句话,将它作为真理,殊不知,时代的进步,严师不一定能出高徒,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就更加阻碍学生对钢琴产生兴趣了。
三、培养学生学习钢琴兴趣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它对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提高音乐素养的第一步是要扎实学生的音乐基本功,从最基本的识谱开始,让他们能熟练地认知五线谱和简谱,然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第二步是加强学生的乐理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顾着让学生盲目地练习钢琴,也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理论的理解;第三步是加强学生对每一首曲子背景、情感以及创作者的经历的了解,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每一首曲子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共鸣,从心底里热爱弹钢琴,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单一是学生对钢琴产生不了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革钢琴教学的方式势在必行。钢琴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授课,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确定演奏曲目,同学们自行练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当然,钢琴教学还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所谓的竞赛就是指老师指定一首曲目让所有人逐一演奏,评断出演奏得最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让他分享自己的心得。还有一种方式是以音乐会的形式,与学习其他乐器的同学合作演奏,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们对钢琴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钢琴课是因为老师过于严厉了,老师的严厉让他们觉得厌烦甚至是畏惧,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如何完成老师的任务上而不在感受音乐上。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对弹钢琴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要多一些风趣幽默少一些严厉苛责,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给他们足够的表现平台。俗话说:“环境影响人。”良好的课堂环境对提高学生对弹钢琴的兴趣一定会大有帮助。
四、结语
以上论述更加证明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质量的保障,老师在提高学生的钢琴兴趣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钢琴教学中学生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以及对培养学生学习钢琴兴趣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广大的音乐教师能有所启发,提高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摘 要: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学习兴趣、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因此教学中应以兴趣为先,增强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在体育活动中渗透美育,以游戏、竞赛和课外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兴趣盎然地爱上体育,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新鲜感;美育游戏;竞赛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19
一、兴趣为先
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几乎是所有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体育教学也和其它学科一样,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从内心喜欢上体育课,就会愉快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被激发。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起始课教学的兴趣激发,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抓住每个起始课(入校第一课,新学期第一课,各教学内容的第一课等),形成极富吸引力的体育教学氛围,给学生良好的印象,达到兴趣为先,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目的。
二、赋新鲜感
摸清了兴趣所在,就要想办法保持这种兴趣。小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好奇心很强,他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大好时期,因此教学时通过讲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讲述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每天都存在对体育的新鲜感。不能一上体育课就是“一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状态,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保持体育课的新鲜感很重要,它使学生对每节体育课都有无限的期待和好奇,这种好奇心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技能和体育技巧,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渗透美育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过:“美育者,应用美育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者也。”体育课上渗透美育教育,能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技能教育的同时,去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这样在美的教育和熏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体育课上也是可以进行美育教育渗透的。体育活动既可以健身也可以让学生接受审美的价值观教育,它可以使学生体格和谐匀称,肌肉发达有力,肌肤滋润有光泽,身手矫健,工作敏捷,而且也能塑造学生形体美、心灵美,举止潇洒大方,线条流畅优美,作风果敢刚毅,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强。他们浑身都洋溢着生命的力量和向上的昂扬精神风貌。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动作要领都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美的教育。比如:排队、做操要注意队形整齐,感受其中透露出来的明快、有力、刚强、振奋的审美愉悦。这也是进行美育教育的最佳契机。学生体态姿势正确、优雅,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形式美、风度美,这样对学生身心健康才有利。只有健才有美,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再如体操的每个节拍的动作示范、篮球三步篮的动作要领示范分解等,教师矫健的身段,舒展灵巧的动作及潇洒自如的姿态都会给学生以美的示范和美的享受。健、力、美的和谐统一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四、加入游戏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他们对于体育的学习主要是依赖兴趣,因此教师就应该保护和激发他们对于体育的热爱。所以体育课上适时穿插体育游戏,就能使课堂不至于枯燥无味。因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趣味性、生动活泼的游戏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融入到课堂,融入到学习新知的活动中。鉴于此,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竞赛和游戏的方式,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如在小足球的教学中,首先强化学生的“足球意识”和游戏概念,如边路战术,通常采用画板战术图、石子摆战术阵型或是利用班班通的资源,来进行讲解,把他们跑动的路线、位置、任务定下来,再按图解要求进行实战演练、有球训练。从讲解示范,到战术路线、跑位等,教师都亲自示范操作,并与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就立即停止,并及时进行示范。学生通过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他们的天性在“游戏”中得以充分释放。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丰富了体育课,同时也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学生获得了学习体育的无穷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育学习兴趣在游戏的引领下得以激发。
五、竞赛引领
体育课在游戏的基础上,可以用体育竞赛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热情。因此,每节课我都会采用竞赛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如在教学100米跑时,为了达到竞赛的目的,首先强调友谊第一,竞赛第二。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以接力赛跑的形式进行比赛,得第一的小组奖励组员每人一个五角星,以此来激励他们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让全体学生都体验到竞赛带来的乐趣,我对于不擅长跑步的学生也进行了分组,把他们合理地分在每个小组里,同时给他们加油鼓劲,让他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小组争光。比赛中他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热情分外高涨。学生在比赛中不仅掌握了体育知识技能,同时也体验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呐喊着,欢呼着,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六、课外活动
根据学校的活动安排,我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课外文娱体育活动。比如体育的“小篮球”“乒乓球”“舞蹈”“田径”“体操”“游戏”等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通过这几年的训练和开展活动,学校在市、区级的体育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成绩突出的学生被输送到高一级的体校深造。与此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一、注重课程的引入, 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化学世界
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是这一阶段的共同点, 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对学生进行化学课程的引入, 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化学世界多姿多彩, 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 但如何成功引入则是重点, 以下是我日常教学中常采用的几种方法, 希望对化学教育事业有所帮助。
首先, 带有神奇色彩的故事往往能引起人的好奇心和向往, 因此, 在课程开始时,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或化学现象进行编故事, 这样不但不会脱离教学大纲, 同时成功将学生引入到化学世界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神秘的化学反应现象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 教师需充分利用这点引导他们对知识更深一层的探索, 以教材内容为依据, 合理设计实验, 以丰富的化学实验为整节课的开头;最后,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与该课有关化学家的信息, 使学生在崇拜的同时得到思维上的启迪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营造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注意课上与学生的友好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 这些都对课上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影响。抽象难懂的知识会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困扰, 如果不能解决将会使学生兴趣减弱, 教师应将这些难题尽可能的生动、形象化, 易于学生理解,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学习氛围有很多种方法, 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逐渐探索、创新, 以为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提供条件。
三、结合生活实际, 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化学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对于学到的知识要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有很多的化学现象, 恰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有趣的现象和学生探讨, 鼓励学生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解释。例如, 铁生锈、碳酸饮料里面的气泡等。在课上, 教师不要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 需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 突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得到学生的认可, 使他们体验所学知识的广泛用途, 进而增加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有关Cl2性质的讲解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想想氯气自来水的消毒原理以及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用该原理进行杀菌消毒的呢?请列举一二.”所有学生都兴趣大发, 相互的交流探讨。
四、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 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 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 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 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现代课堂教学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在知识教学的同时, 关注过程方法、情感体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因此要创设充满乐趣、激情的课堂;要通过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的课堂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组织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斗志
争强好胜是正处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特点, 定期的组织化学竞赛活动, 可以是实验或卷面形式, 在实验比赛中, 由教师在旁监督, 对各小组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细节进行记录, 实验结束后, 由各小组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最后由教师分别评价并评分, 对于胜出的小组发放冠军、亚军流动锦旗, 每周或每个月定期举行;对于卷面形式的竞赛可以通过分数来进行排名, 对前两名给予奖励。这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 它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 同时, 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 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 教师应在日常化学教学中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化学课程中实验这一重要环节, 善于在实践中求索, 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
摘要:高中化学作为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 也是让许多师生头疼的科目, 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不当以及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存在, 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成绩差的结果, 本文着重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兴趣,提高
参考文献
[1]常立县, 丁赤, 王莉.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2:7-8.
吉林省扶余市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姜珊珊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一个人接触和认识事物的积极态度。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唤起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学习内区力。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突破口,是提高学生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由之路。而在课堂上恰当合理地运用兴趣教学,使学生在一个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即学中有乐,乐中有得,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呢?
第一,开讲诱趣。
导语是中学历史课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导入对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好比一场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能引人入胜,诱发出求知者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知的学习。如在讲《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为使学生掌握夏、商、西周的历史,教师可以概括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下面你就要学到这些内容。”这样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样导入新课,既交代了本课要讲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第二、学中引趣。
喜欢自我表露是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征在课堂上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充分进行表露,既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培养学习兴趣。因此授新课时适时地引发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必要的一环。如在回答问题时,过去由教师提名,一堂课只能有几个同学得到被提问机会,而且经常是平时学得不错的同学,而现在就要形成全班参与的热烈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回答,会使学生各有所得,情感兴致勃勃,思维尽情开放,能力得到训练,知识得到收获,兴趣得到培养。同时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竞赛,各抒己见,形成一种竞相探究、纷纷发言的活跃气氛,并鼓励学生发言不拘一格,不必单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准备想谈什么问题。当然课堂辩论也必不可少,可以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同桌讨论,交流意见,交往学习,合作学习,集体探究,解决问题,呈现自主学习的活动氛围,从而使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得到提高。
第三、设境激趣。
一、中职学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1)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近些年来,因高校扩招而致的普通高中教育升温等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低,甚至“零门槛入学”,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兴趣淡漠,英语课尤其如此。(2)受传统职教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必要。他们认为像英语这样的基础课是可有可无的,学习英语就是浪费时间, 有些学生甚至表示早知道要学英语就不来上职业学校了。
2.教师存在的问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英语学习兴趣的内涵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的好恶程度。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通常会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一旦成功或取得了一定成绩,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愉悦的体验,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产生新的学习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选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经常变换不同教学方法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适当开展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游戏、唱歌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让“师爱”充满英语课堂,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充满“师爱”的课堂,气氛和谐轻松,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平等,这样学生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乐其学”,有兴趣快乐地学习。中职学生处在情感发育阶段,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老师关怀和呵护。老师应当利用爱的教育力量,搭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2.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真实的情景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任务就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完成运用英语的任务,如给学生一项任务,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完成这项任务以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所设计的任务应具有“语用真实,语境真实,语义真实,符合学生真实的兴趣”等特点;而且是交际性、运用性强的任务。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调查等形式进行一些以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和可操作性为主体的活动,学习英语的同时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实际运用语言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任务中掌握英语,真正学会运用英语,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3.利用兴趣迁移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中职生对学英语不感兴趣,是让英语教师头痛的事。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中职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只是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种种好处,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兴趣, 迁移到学英语中来,则事半功倍。
4.运用动听的英语歌曲,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美动听的歌曲可以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学生在唱歌时, 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轻松愉快的同时,产生兴奋情绪。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学唱朗朗上口的英文歌曲,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调节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
5.实现课堂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对他们所学的专业很感兴趣,但对其它课程尤其是英语特别厌烦。笔者在上英语课时,尽量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将教学的内容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地来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快速调动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如刚一上课,笔者就播放一段跟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flash的歌曲或动画或是一段视频来进行导课,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迅速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再导入所学的内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记食物、交通工具、服饰等的单词时,如果单纯地记忆单词,很枯燥, 也容易忘记。但配上图片,内容就变得生趣很多,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效果就很不一样。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强烈的感情。中职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激发与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如何去激发与培养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是中职学校英语教师积极探讨的问题。
【培养中学生陶艺兴趣的探究】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6-2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06-08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11-08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09-19
农村中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10-14
中学生作文兴趣培养10-11
论如何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07-01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读书兴趣呢07-24
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09-16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