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区指导策略(共10篇)
中一班 张庆娜
幼儿园科学区的创设与指导
[摘要]
益智区材料投放前的准备及材料投放时应注意的原则: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丰富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性原则;趣味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摆放合理性和安全性相结合原则,幼儿在活动时应遵守的规则和交流情况。[关键字] 材料 规则 相互交流
区域活动是提供给幼儿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及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的活动形式,它灵活多样,能开发幼儿潜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之一,材料是幼儿活动场所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益智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活动,很大程序上信赖于材料的提供。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教育功能,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材料投放前:
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是准备区域材料的前提条件。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延伸,根据孩子来自生活中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与之相关的材料。如,我们在主题活动“可爱家乡”中,孩子很感兴趣,我们让孩子再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家乡,让孩子在宽松的区域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孩子们节日里外出去游玩了,他们会带来许多不同名胜地的风景照,以及不同景点的门票,孩子们会高兴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于是我就在区域活动中,把孩子们零星的知识内容,进一步丰富,充实,我们从迁安地图深入到中国地图,地图的拼图,各地景点照片的收集,家乡的土特产,家乡的名人,家乡之最家乡历史等,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祖国,了解世界,扩大眼界,热爱自然。因为有许多的地方是孩子们去过的,他们会十分喜欢。
二、材料投放时应注意的原则:
1、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从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看,幼儿认识事物具有直观形象特点,认识事物多信赖于感知觉,而幼儿周围的物质世界中物体的形、色、声、味等为幼儿感知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材料要体现所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概念属性获得的较为丰富感性经验。其次,材料有时属于集体教学的继续、补充,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并配合集中教育活动的进度拟订益智区的具体教育目标,安排活动内容,适时增加操作材料。例如:中四班在上午教师的科学活动中幼儿了解“镜子的秘密”,在下午的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在科学区投放许多的镜子和玩具,让幼儿用两面镜子捏成不同的角度照一下玩具,看看有什么发现。幼儿在照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两面镜子彼此成直角,玩具放在中间镜子中会出现3个玩具,如果两面镜子间的角度越小,出现的玩具就越多。通过这种操作活动,不仅巩固了上午学习内容,从而加强了幼儿在操作中的观察力和发现感知镜子反光玩具和折射的科学现象。
2、丰富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性原则
在活动中,教师要保证幼儿在丰富的材料中去探索、去发现,因为在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的各种材料,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并有效地减少幼儿“无所事事”及相互争执等现象。在提供材料中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允易度上体现出层次性。在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材料及方法进行操作、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趣味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天生好奇,在材料提供上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地对材料产生兴趣,能使幼儿探索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活动中配以设计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会使幼儿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促进幼儿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为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式是否理解,会影响他们对材料的最初探索。有的材料操作方式明显,幼儿能很快进入探索过程。也有些材料幼儿不知道怎样玩,就容易放弃或用做与探索活动无关的手法。通过材料,使幼儿在作作玩玩中学到了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性得了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如中四班“有趣的弹簧”活动后,老师在科学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及粗细不同的铁丝,让幼儿继续探索弹力现象与技术制作,使幼儿体会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在材料提供上,也更注意经济性原则,以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5、摆放合理性和安全性相结合原则
利用把多样化的材料分类放在开放性的较矮的木柜的格子里,或者用透明的容器分类摆放,并用文字或图来表示物品摆放的位置,这样,既帮助幼儿轻松顺利地联放材料,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便于教师管理。
另外,材料在材质上应体现安全性原则,以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幼儿操作前,我们要详细的给幼儿讲述操作的规则,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安全等。在科学区、益智区的材料摆放上,我们除坚持材料投放的原则性外,还更注意材料摆放的艺术性。因为材料是区域活动灵魂,幼儿依靠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相互中发展。在突出材料摆放的艺术性中,我们注意师幼互动、师生共同设计作品;注意家园互动,利用家长资源,参与材料收集;注意把道具的形象设计、美丽的色粉、有趣的名称和可操作性、可探索性容入到材料的艺术制作中。
三、活动中的规则
制定规则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的游戏规则是和孩子们一起来制定的,这样即付合孩子们活动的需要,也容易记住和自我约束。比如固定物品的取放规则,可以自由选择物品,但用完后,一定要整理好放回原处。为了控制人数,我们就用挂牌的方式,如果今天的牌子已经用完了,能不能再进去了。可以自由张贴自己的作品,和带来的资料,但不能破坏或者破坏别的小朋友已经贴在上面的内容。
四、活动中的相互交流
交流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和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认为还是在于,激发兴趣,引导孩子能大胆去尝试,我们的提示语是“真有趣,试一试”“真好玩,我再来!”“真开心,我真棒”。其实,这也是教师在不同阶段里,对不同层次孩子的引导作用,鼓励方法。在活动的前期,主要是要引导孩子产生对活动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不太愿意尝试的,胆子比较小,怕做错的孩子,我们的目的是让他敢去试。第二个层次是,已经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又进一步活动的时候,也许会出现新的问题,或者出现一些困难的时候,要求孩子能支持,能进一步去思考,进一步去深入活动。第三个层次,在于进一步肯定和鼓励幼儿,体验成功和快乐,让孩子在活动中,树立自信。
教师的作用还在于帮助孩子在活动中进一步思考,发现新的经验,孩子们在活动中一次次的尝试,会掌握一些新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也许是零星的,比如,孩子在走迷宫中,发现有时候,一次一次的试,要好多次才会成功,如果从终点开始走,很快就走出来了,可能一次就会成功的。还有在搭迷宫的时候也是这样,孩子一开始搭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后来,他们知道只要先搭好一条正确的路,后面的都是可以随便加上去的,想复杂就可以多加一点上去。孩子们的经验,是一点点积累的,当孩子有了一些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点拨,让孩子知道,许多的事情都是有一些规律可以掌握的,我们在活动过程中,也就要去发现这些。
一、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 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兴趣的是什么, 发现什么, 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 是怎样解决的, 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 怎样合作等。只有在观察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 教师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 准确地做出回应。
在科学区“调节沉浮”活动中, 我重点观察幼儿活动的兴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确, 我观察到孩子们进区时, 很快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如玻璃珠、铁钉、螺丝等放入水中, 并将材料放入矿泉水瓶、牙膏盒中, 有的还不停地用瓶子舀水, 我发现幼儿对教师所提的要求不明确, 对探索无目的, 看到这里, 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 说:“你怎样让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 刘某尝试着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 而其他幼儿继续刚入区时的操作。这时, 我认真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 我观察到刘某不停地尝试如何使浮着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 他将塑料水果用手压入水底, 再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压住塑料水果, 并将手放开。这样, 塑料水果因矿泉水瓶重力的压制, 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来了, 刘某高兴地和同伴、老师说:“你们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通过这样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幼儿的阶段活动情况, 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幼儿在完成同一个活动时的不同表现, 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 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 促使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二、猜想验证法
猜想验证法是“做中学”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 可以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 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实施方案, 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 不仅能训练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 体现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宝”的科学区活动中, 我让幼儿先猜测:磁铁的好朋友有谁?孩子们说:有铁衣架、铅笔、木块、磁性黑板、杯盖、铁夹、勺子、刀、铁块、曲别针、书、铁钉、铁丝、塑料碗、大头针。对此, 我提问:它们和磁铁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幼儿说:“我们可以拿着磁铁去吸一吸, 看一看它们能不能吸在一起。”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在活动中, 幼儿思维相当活跃, 他们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 孩子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和铁制品是好朋友, 有时磁铁和磁铁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师不能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 可以在提问之后让幼儿充分发言, 透露出他们的想法, 并引导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支持幼儿自己去验证, 让幼儿认识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样, 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法是一种隐性的指导方式, 是指教师运用设疑、反问等口吻, 通过提问, 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 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幼儿对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动中, 吹泡泡前教师问:“你以前吹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回答后, 教师提供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工具, 问:“看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动手试一试, 操作后, 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形状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和你原来的泡泡一样吗?”在此次活动中, 教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研究, 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使幼儿为自己获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科学区活动中, 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 在发现问题时, 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方式, 启发幼儿探究, 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推动活动的拓展。
四、讨论法
讨论为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 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 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 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知识水平, 从而有的放矢, 因人施教。在科学区“看哪条纸船会浮”活动中, 小朋友对“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浮起来, 有的纸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争论不休。王某说:“肯定是船里放太多东西了吧!”李某说:“不对, 不对, 是因为折船的材料不一样。”刘某说:“为什么都是纸, 有的会沉, 有的会浮呢?”……小朋友们陷入迷茫之中。这时, 我适时地提问:“那你们看看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有的说:“绘画纸会浮。”有的说:“牛皮纸很厚。”……讨论之后, 幼儿操作起来验证。在此次的讨论中, 幼儿从中确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为讨论是教师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 所以在科学区活动中, 当幼儿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 而是引发幼儿对相关的、他们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 从中获得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图谱指导法
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 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 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 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也是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之一。如, 在了解“水的三态”科学活动中, 我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图谱指导, 就是将抽象的水的三态变化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 并注释简单的文字, 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存在形态。在活动中, 每做完一步实验后, 如冰加热变成水、水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变成水, 教师就用图谱进行总结, 这样幼儿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变化的结果。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 图谱形式形象生动, 较适宜中班幼儿的经验和理解水平。活动过程以图谱方式表示, 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如一些必须通过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科学小实验、观察特定现象的活动, 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 也可以用图谱展示问题。
六、激情法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 教师在幼儿操作中, 通过观察, 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 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激情”, 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 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 从而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饮料”科学区活动中, 我问牛某:“你是怎么做饮料的。”他说:“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搅拌。”可是声音太小, 针对声音太小的情况, 我说:“说得很好, 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张某是个急性的孩子, 当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东西都溶解了, 可他的还没溶解就说:“老师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边抚摸他的头说在:“你一定行的, 老师支持你, 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放到水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支支吾吾的, 我便说:“没关系, 大胆点, 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不管是对是错, 只要大胆回答就是好样的。”……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 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笼统模糊。当幼儿尝试去解决问题时, 无论成功与否, 教师都应在肯定、激励幼儿的原则下, 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 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信, 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进展顺利, 从而促使幼儿的发展都有进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 让我欣喜地看到幼儿科学探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同时, 我也深深地体会到, 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 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规律, 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 鼓励幼儿在玩中学, 做中学,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一、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兴趣的是什么,发现什么,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怎样合作等。只有在观察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教师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
在科学区“调节沉浮”活动中,我重点观察幼儿活动的兴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确,我观察到孩子们进区时,很快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如玻璃珠、铁钉、螺丝等放入水中,并将材料放入矿泉水瓶、牙膏盒中,有的还不停地用瓶子舀水,我发现幼儿对教师所提的要求不明确,对探索无目的,看到这里,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说:“你怎样让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刘某尝试着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而其他幼儿继续刚入区时的操作。这时,我认真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我观察到刘某不停地尝试如何使浮着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他将塑料水果用手压入水底,再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压住塑料水果,并将手放开。这样,塑料水果因矿泉水瓶重力的压制,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来了,刘某高兴地和同伴、老师说:“你们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通过这样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幼儿的阶段活动情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幼儿在完成同一个活动时的不同表现,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促使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二、猜想验证法
猜想验证法是“做中学”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宝”的科学区活动中,我让幼儿先猜测:磁铁的好朋友有谁?孩子们说:有铁衣架、铅笔、木块、磁性黑板、杯盖、铁夹、勺子、刀、铁块、曲别针、书、铁钉、铁丝、塑料碗、大头针。对此,我提问:它们和磁铁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幼儿说:“我们可以拿着磁铁去吸一吸,看一看它们能不能吸在一起。”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在活动中,幼儿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和铁制品是好朋友,有时磁铁和磁铁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师不能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可以在提问之后让幼儿充分发言,透露出他们的想法,并引导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支持幼儿自己去验证,让幼儿认识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样,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法是一种隐性的指导方式,是指教师运用设疑、反问等口吻,通过提问,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对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动中,吹泡泡前教师问:“你以前吹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回答后,教师提供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工具,问:“看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动手试一试,操作后,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形状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和你原来的泡泡一样吗?”在此次活动中,教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研究,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使幼儿为自己获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在发现问题时,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方式,启发幼儿探究,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推动活动的拓展。
四、讨论法
讨论为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知识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在科学区“看哪条纸船会浮”活动中,小朋友对“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浮起来,有的纸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争论不休。王某说:“肯定是船里放太多东西了吧!”李某说:“不对,不对,是因为折船的材料不一样。”刘某说:“为什么都是纸,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小朋友们陷入迷茫之中。这时,我适时地提问:“那你们看看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绘画纸会浮。”有的说:“牛皮纸很厚。”……讨论之后,幼儿操作起来验证。在此次的讨论中,幼儿从中确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为讨论是教师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所以在科学区活动中,当幼儿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时,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引发幼儿对相关的、他们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从中获得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图谱指导法
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是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之一。如,在了解“水的三态”科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的水的三态变化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并注释简单的文字,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存在形态。在活动中,每做完一步实验后,如冰加热变成水、水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变成水,教师就用图谱进行总结,这样幼儿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变化的结果。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谱形式形象生动,较适宜中班幼儿的经验和理解水平。活动过程以图谱方式表示,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如一些必须通过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科学小实验、观察特定现象的活动,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也可以用图谱展示问题。
六、激情法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教师在幼儿操作中,通过观察,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激情”,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从而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饮料”科学区活动中,我问牛某:“你是怎么做饮料的。”他说:“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搅拌。”可是声音太小,针对声音太小的情况,我说:“说得很好,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张某是个急性的孩子,当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东西都溶解了,可他的还没溶解就说:“老师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边抚摸他的头说在:“你一定行的,老师支持你,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放到水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支支吾吾的,我便说:“没关系,大胆点,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不管是对是错,只要大胆回答就是好样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笼统模糊。当幼儿尝试去解决问题时,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在肯定、激励幼儿的原则下,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信,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进展顺利,从而促使幼儿的发展都有进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让我欣喜地看到幼儿科学探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李国良,白立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中班)[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8.
1.多环境暗示,少语言指示。活动区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一个场所,过多的 语言提示常常会对幼儿间的互相交往、合作产生一定的干扰。我们可以利用环境 氛围的暗示作用代替语言指示,如用操作材料自身所隐含、显示的操作方法暗示 幼儿如何操作;用物品摆放及图示等暗示幼儿该做什么。而这种暗示并非单一地 告诉幼儿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是对幼儿的操作、活动的一种启发,上面所 提到的“操作图示”实际上就起到了这种暗示作用。
2.观察了解在前,介入指导在后。首先通过观察来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潜力 和需要,从而积累判断、决策的依据,寻找适合不同幼儿的指导方法。其次教师 的指导方法应多采用“隐性”指导,如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与幼儿共同 玩耍、向幼儿提问等等。教师应尽可能少地介入,但必要的指导仍是不可少的。大班幼儿一般也不需要教师的过多介入,尤其是在游戏活动中,往往是幼儿邀请 教师加入他们的游戏,这时教9币参与性的启发指导就很有效、很自然。但教师也
不宜介入过久,切忌成为幼儿纯粹的游戏伙伴,应在幼儿感觉快乐时适时而退。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幼儿的操作情况,在确认幼儿操作有困难 或幼儿影响、干扰他人活动时再进行指导。
3.允许幼儿完全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责任感和任 务意识,明白各个活动区的活动对自己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自主性也明显加 强,因此,教师应放手让幼儿完全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这种自主使幼儿更乐于 遵守规则,当发现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人数已满时,也能乐意选择其他活动,待 下次再参加该活动。进区卡的设置也能对幼儿进区活动起到协调作用。
4.允许幼儿在自主的参与及操作中获得各种不同的经验,允许幼儿在活动 中发生失误。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鼓励者而不是对与错的评判者,真正注重幼 儿的操作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5.及时总结活动中的有关经验,注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交流。幼儿在活动 区活动中获得了大量直接的经验,这种经验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但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印象深刻的。教师应在活动后及时组织幼儿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各 自的经验,在交流甚至争论的过程中对正确的经验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幼儿尝试 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记录信息,然后进行整理、交流。只有这样,幼儿才能认识 到别人可能以不同于自己的方式来看世界,这能让幼儿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 题,从而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
6·小组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当一组幼儿都不会进行某项活动时,可以 进行小组指导;而只有个别幼儿不会时,则应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指导教育,更 多地体现在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当教师明显地感到幼儿不能获得成功时,个别教育或小组教育便十分必要了,否则看之任之,会使幼儿逐渐失去自信。教 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用语言的引导来舒缓幼儿不成功时的消极情绪,如告诉幼 儿“没关系,咱们再来一次”,或是对材料作即时调整,提供辅助材料等。
7·创造条件并鼓励幼儿合作,允许幼儿合作中发生矛盾与争执。教师只有 在幼儿有受到伤害的可能时,才适宜出面干预幼儿间的交流。
动物
喂养:在饲养角喂养小鸟、鸡、鸭、鹅、兔、猪、羊等,在观察角养蚕、蝌蚪、乌龟、鱼、螺蛳等,鼓励幼儿参与饲养照料和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征、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并做好观察记录。有可能的话,养些活泼可爱的小猴,定会倍受欢迎。
捕虫:用竹竿、铁丝、网袋或塑料袋安装一个捕虫网,让幼儿到户外去捕捉昆虫,或用铁丝圈安上一根竹竿,粘上蜘蛛网也可以捕虫。
人工孵蛋:准备一个附化箱(安上一小块玻璃供观察用),内装灯泡,灯泡、灯的瓦数因箱的大小而定,只要能保持箱内有38℃恒温,后6天温度可控制在37℃恒温,21天小鸡就出壳。此法还可孵小鸡的全过程,将更加简便易行。
昆虫标本:带领幼儿去捉虫子,将活的昆虫放到笼子或瓶子里饲养,将死去的昆虫用大头针钉在炮末塑料板上制成标本,或固定在纸盒洒些樟脑粉末,然后用塑料膜封上口,制成昆虫标本盒。将制成的各种昆虫标本摆放在生物角,写上名称,再将介绍昆虫的图片、图书等收集在一起,供幼儿观察对比各种昆虫的特征。也可结合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区分害虫和益虫,并知道要保护益虫。
种植罐、饲养罐:将可乐瓶剪成各式各样的种植罐、饲养罐,种花养鱼,即简便又实用。
空气
找空气:提供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让幼儿用塑料袋去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知气流的冲击力。也可把充满气的塑料带或气球放进水中挤一挤,观看水中的气泡,或让幼儿在水中自由摆弄空瓶子等物。找找看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如车轮、身体、肥皂泡等。
空气流动:提供扇子、风车等,让幼儿扇、吹、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
空气压力:提供无色透明玻璃杯、水、脸盆、玻璃片或平整的厚纸,玻璃杯盛满水,盖上玻璃片或厚纸,使杯内无气泡,平按住玻璃片或厚纸,将杯子倒过来,水不会从杯中流出。通过这一操作让幼儿感知空气压力的物理现象。
会吹气的瓶子:在瓶口小的瓶子上套上一个小气球,放进热水盆里,在水盆下加热或将开水倒入水盆,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气球会逐渐膨胀起来,待水温冷却、气球又瘪了,从而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
气象
天气转盘:用硬纸板做成表盘,在表盘上画太阳、云、风、雪、雷电等图形挂在墙上,让幼儿自己拨动指针,表示观察结果,如晴天指向太阳,雷电指向闪电等。
气象记录:气象记录的内容包括天气的阴情雨雪和气温。气象记录要在幼儿学会绘制气象图示和认识温度计的基础上进行。此外,还可用人们的穿着、活动、动植物的变化图片来表示气象。记录时可提供记录本或较大格子的月历,让[1][2][3][4][5][6][7]下一页
幼儿将当天的气象情况记录下来。到月底分析天气变化情况,让幼儿说说伴随天气变化出现的趣事。
月相记录:引导幼儿观察识别各种月相并提供记录表,让幼儿描绘记录月亮的圆缺变化。注意月亮的观察要从初一开始,才能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此活动可让幼儿晚上在家请家长指导观察记录。
天文观察:在天体运行中遇到日食、月食、流星等现象时,进行观察记录。
磁
磁铁:提供多块磁铁和一些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回形针、大头针、图钉、铅笔、橡皮、玻璃球、积木、牙膏皮等,让幼儿试试看那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还可启发幼儿用磁铁隔着纤维板、塑料板吸铁,或两块磁铁做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实验。
“龟兔赛跑”:提供给幼儿纸制龟、兔立体焦距,在“龟”、“兔”的底部夹上回形针,放在玻璃或塑料板上,磁铁放在板下操纵教具,讲述故事。
翻跟斗的胶囊:将自行车车轴中的小铁珠,放进药品空胶囊内,供给幼儿磁铁、大垫板,让幼儿想办法使胶囊滚动起来。再试试不用磁铁能否让胶囊滚动(倾斜大垫板)
“小兔荡秋千”:用铝制易拉罐剪成秋千架直,在罐顶穿上细绳制成“秋千”,用铝片或白纸板制作“小兔”固定在“秋千”上,在“秋千”的底版上粘一块磁铁,然后在易拉罐的底座上再粘上一块磁铁,注意两块磁铁应同极相对,距离要近一些(1厘米左右),由于磁铁的同极排斥,会使“小兔”不停摆动,好象荡“秋千”。
电磁铁“钓雨竿”:在铁钉上缠绕铜丝(至少要15圈),并将铜丝的两头分别接在一节中号电池的两极,固定在一根竹竿上,做成磁性“钓雨竿”。“小鱼”用吹塑纸绘制,在别在回形针,由于电磁场的吸引力,可以使铁钉尖吸起带回形针的“小鱼”
光
彩虹: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为幼儿提供水盆,压力喷水瓶,借助阳光做光学小实验,观察小水珠在阳光照射下,形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现象。
纸片燃烧:提供放大镜和纸片,将放大镜对准太阳,在镜下聚光的地方放一张纸,观察纸片随温度增加而烤焦甚至燃烧,感知光的能量。
影子游戏:让幼儿在阳光下,找找自己的影子,画画别人的影子,还可以做手影游戏和踩影子的游戏。
目标:
1.感知声音可以通过管状材料从一头传到另一头的现象。
2.在“打电话”的情景中尝试两个人合作探索。
3.能控制音量,避免音量过大损伤同伴的听力。
准备:
用管状材料(如PVc管、纸筒、塑料软管等)连接成传声筒。
玩法说明:
两名幼儿合作探索,一名幼儿对着传声筒说话,另一名在传声筒的另一端倾听。
指导要点:
1.创设“打电话”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了解材料的玩法。
2.观察两人共同玩“打电话”游戏时是否明确“听”和“说”的关系,能否互相配合。如果两名幼儿出现同时听或同时说的.现象,可通过提问“两个人都说(听),谁来听(说)呢”引导幼儿关注两种角色之间的配合。教师不要替幼儿分配角色,如果幼儿之间不能较好地协调,教师可以游戏者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分配角色。
3.创设“说悄悄话”的情景,引导幼儿控制音量。当幼儿用较大的音量对着管子说话时,教师可请他的同伴表述“听”的感受。
事后我问第一个离开阅读区的曹家栩:“今天你为什么看书看了一半就去下棋了?你以前不是很喜欢看书的吗?”他回答说:“我觉得看书没意思, 上面的图我都看过了。”我又问:“图书上的内容你都看过了, 那你能自己讲出来吗?”他摇摇头说:“我只认识上面的一点点字, 其他的看不懂。”从他的回答中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 为了配合“小问号”这个主题活动, 我在阅读区投放了一批小朋友新带来的书, 大部分都是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 而我班以前阅读区大多以童话故事书为主, 小朋友们可以通过理解画面来推理故事内容, 可是这些科学类的图书前后内容不相关联, 又以文字居多, 难怪小朋友们会看不懂, 觉得没意思呢。
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对科学类书籍感兴趣呢?下面就大班幼儿在科学类书籍阅读活动中的指导策略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针对幼儿年龄特点, 激发阅读兴趣
大班的孩子好学、好问, 不满足于只了解表面现象, 而是要追根问底,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特别是对身边的动植物以及大自然中的现象等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针对大班幼儿的这一特点, 我想到了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个办法。在进行科学活动“我的问题”时, 我首先让每个孩子迁移生活经验, 大胆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并利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后将这些带着问号的图画展示在阅读区内, 幼儿阅读时可根据展板上的问题有目的地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二、学会合作、分享, 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由于科学类书籍中文字较多, 图画的情节性不强, 互相之间的联系也不大, 而大班幼儿认识的字不多, 这又为阅读带来了一个难题。但幼儿的合作意识很强, 经常下课时看到一群孩子围在一起, 拿着一本书连猜带蒙地念书上的汉字, 通常经过几个人的合作, 书上的文字也能读个大概。于是我请几个认字较多的幼儿带领其他同伴一起阅读, 遇到实在不懂的还可以来问老师, 这样既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又能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学会提问, 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此外, 我还带领孩子们开展了讨论和交流, 请每个幼儿都来讲讲自己带来的图书中的内容, 引导其他幼儿认真倾听, 这样不仅加深了记忆, 更激发了孩子的表现欲望。
三、创设阅读小组, 提供交流平台
为了让孩子们的阅读更具有效性, 我将他们带来的各种科学书进行分类, 设置分类阅读区, 例如自然现象区、动植物区、人体奥秘区等等, 然后孩子们依据个人的兴趣进行选择, 结伴组成阅读小组。创设小组阅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助这一可以合作分享阅读心得的平台, 让幼儿用各自擅长的方式交流和共享阅读所得的内容和心得。此时, 教师应作为欣赏者、激励者来鼓励幼儿大展身手, 调动和培养幼儿的自信, 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阅读区的合理布置
在阅读区投放了丰富的辅助材料,增强了阅读区的吸引力。我在地毯上、桌子上、书架上使用明亮的色彩。书架上也提供毛绒玩具、谜语和游戏等供幼儿选择。因为阅读区不仅是读书的地方,还是一个书写、绘画的区域。那里应该有桌子、纸、笔等东西。幼儿也有了一定的阅读气氛,更便于幼儿自主取放的小书柜、图书插袋,松软舒适的塑料地毯、小坐垫,便于幼儿记录、创编的各种图书的剪刀、纸、笔等辅助阅读材料。
二、积极参加园部组织的活动,定期在班上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这学期幼儿园在课题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教师除了积极参加每次的业务学习外,还要认真写好课题观察记录、每月困惑、每月心得等笔头工作,觉得自己在本课题的研究上达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在开展“撕呀撕呀”这个活动时,首先,我让孩子观察图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让幼儿知道这本书中全部采用手工撕贴彩纸而成。再请幼儿反复朗读作品,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撕呀撕呀”这句文中不断出现的口令,给孩子增添了力量和动感,并让幼儿重点关注词语:一条尾巴,两条腿,一张嘴,两只角,深深绿绿。
在最后的体验性活动中,通过孩子对书中牛宝宝、羊宝宝一家的认知之后,在美工区相结合开展鸡宝宝一家的撕贴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的思维很活跃,能很快地想出母鸡是鸡妈妈,公鸡是鸡爸爸。
再通过鸡身上的羽毛开始撕呀撕呀,一片羽毛,两片羽毛,在撕的过程中,我们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一组撕羽毛,二组撕鸡宝宝,三组撕鸡妈妈,四组撕鸡爸爸。通过这种分组形式,让孩子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最后将幼儿的撕贴作品集编成书《鸡宝宝一家》,并放在阅读区供幼儿欣赏。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也收获不小,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新的学期为了提高的自身教学水平、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进行了多次研讨。
在阅读活动“一颗纽扣”的活动中,孩子已经认识了衣服纽扣的颜色、比较了大小、区分了形状,发展了孩子的主动性、获得了成就感。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发现,有的孩子经常把裤子穿反,为了帮助孩子正确区分裤子前后,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我设计了体验活动“兔兔不见了”。为了丰富孩子的阅读环境,增加新的绘本,提高幼儿阅读兴趣。我们根据小班经常会穿反裤子这一现象,创编了《兔兔不见了》这个故事,并制作了故事绘本,设计了这一体验活动方案。通过故事《兔兔不见了》,让幼儿知道穿裤子时要注意区分裤子的前后,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阅读环境。教师给幼儿充分的阅读时间,创设一个让孩子充分想说、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环境,从而达到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好的指导策略:把语言活动整合到多个区角中开展,使得书本知识更形象、生动,幼儿体验过后印象更深刻。如在开展“水会变哦”这个活动时,我们首先在美工区准备一些有水的和无水的图片,让幼儿一起来玩“找水”的游戏。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水的知识,在科学区提供实验用品:肥皂、清水、杯子、吸管、水壶等,让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用品进行尝试,如果幼儿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尝试书本里的实验,不用刻意提醒,等阅读的时候再进行实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区角活动,幼儿对绘本更加感兴趣。
早期阅读对孩子良好的听说习惯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才能形成。怎样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家庭阅读活动,仍待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让孩子从无意识的翻阅图书,到带着一定的问题去看书,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阅读树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一个绘本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老师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个绘本要开展很多次的活动才能完成,特别是要挖掘绘本中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教师指导用书中,一个绘本的教案只有一两个课时,根本不能满足老师日常教学的需求,老师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拓展活动,给老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阅读环境的打造还是不够,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这方面需要加强。我们应把阅读墙变成幼儿的积极参与设计的地方,这样不仅让阅读墙的高度降下来,同时也让阅读环境走进幼儿的生活,使其成为幼儿自主展示、积极参与的自由表现的舞台。
阅读区的书籍不够丰富,没有及时的增添和更换,孩子经常去阅读室看书就会没有新鲜感。所以教师会定期“展示”新书,像书店一样,把新书摆在最明显的位置,封面朝外,用精彩的画面去吸引幼儿。经常给书交换位置,时间上没有固定的要求,让各种类型和体裁的书经常换换位置。
参考文献:
366#《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作业1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观察:教师借助于感官或一定的手段工具,运用一定的方法捕捉发生在教育活动情境中的各种信息的过程。
2、内部评价:是指参与者主体进行的自我评价,如学习者主体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教学者主体对自我的教学工作的评价等。
3、体验式学习:
4、区角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5、行为指向的幼儿园环境:
二、简答题
1、如何遵循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1)尊重性原则,评价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评价者都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激励、发展与正面肯定为主,以帮助教师或幼儿发现、发扬长处,弥补不足,不断前进。
(2)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评价者运用合理打的评价方法、手段和工具在活动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展开评价。
(3)全面性原则,教育活动的评价应该是全面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
(4)情境性原则,在教育情境中,评价就是把获得的教学的信息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作为突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5)个别化原则,既要关注幼儿某一方面突出表现和潜在能力,为其个性化、个别化的发展和生成留有空间。
366#《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作业1复习资料
17-18-1
3、简述有效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1)激励式互动策略
①
情境感染;②语言催化;③情感分享。(1)追随式互动策略
① 环境创设;②变换调整;③耐心等待;④及时反思。
(3)挑战式互动策略
① 问题质疑;②启发思考;③推动深化。
4、如何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精神环境?
答:
1、建构积极有效地师幼互动:首先,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其次,教师应尊重和关爱幼儿;第三,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
2、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教师要为同伴交往创设有利条件;教师要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教师要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经常表扬、鼓励幼儿;教师应持肯定、支持的态度;教师应多接纳、多欣赏。
5、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体系包括哪些?
幼儿园保教目标、幼儿园各领域目标、幼儿园各年龄班及学期目标、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基本要求包括:1、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2、要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3、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4、一个目标要通过多种活动实现,一个活动要指向多种目标。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试论如何遵循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中的 “灵活性原则”?(1)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2)灵活处理“抛球”与“接球”的关系(3)灵活处理角色身份(4)灵活调整活动节奏
366#《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作业1复习资料
17-18-1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设计区角活动的材料?
(1)丰富性:即教师应当根据区角的活动内容,提供足量的材料和玩具,以让幼儿自由地依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合适材料。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
(2)层次性:由于儿童个体差异,他们对事物会有不同认识,操作也会处于不同层面。因此,有些活动内容材料既要体现对儿童群体也要体现对儿童个体的关照,要有层次性。相同内容,不同年龄,材料层次不同。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材料层次不同。
(3)情感性:充满情感色彩和生活性、情景性的环境材料更能激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愿望,是他们积极建构的动力和支持力量。因此,赋材料于灵性和亲和力,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
(4)自然性:最大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作为活动材料,避免假生活状态。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活动,让幼儿感受材料的多种质感和多样性,并萌发环保意识。
(5)探索性:将问题隐含在材料中,以情景或游戏驱动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某些现象,并进而关注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四、设计题
1、试以“交通工具”为主题内容,设计一则有关幼儿园探究式学习的活动。(要求:从活动设计思路、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方面来体现。)1、2、3、4、探究主题:从儿童经验出发
探究环境: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时间、空间、人数、材料等)探究过程:倾听、合作、交流、支架 探究结果: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摘要:
幼儿园教师秉承以下几种游戏观念:游戏是幼儿生命的力量源泉,是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捷径,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游戏是幼儿工作的一种方式,它充满了趣味性。游戏对幼儿的综合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幼儿教师在把握学习知识和玩游戏的关系时存在一些误区。本文重点阐述幼儿园教师指导游戏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游戏;策略;参与;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幼儿通过游戏表现出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在与同伴游戏中,制订游戏规则,发展人际关系,学会与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接纳别人等;在手工制作游戏中,幼儿通过剪、贴、粘等动作增强了手的精细动作技能技巧;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发展身心的健康和创造性。幼儿园教师秉持以下几种游戏观念:是幼儿生命的力量源泉,是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捷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它是幼儿工作的一种方式,充满了趣味性。游戏对幼儿的综合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幼儿教师在把握学习知识和玩游戏的关系时存在一些误区。本文重点阐述了幼儿园教师指导游戏的几点策略。
一、充当游戏的支架角色
维果斯基的观点认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充当支架的角色,通过参与能够增进师幼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感知、记忆、思维、言语、注意、想象、创造力,以及各项社会技能、生活技巧的发展。在维果斯基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学者提出了游戏中成人和幼儿互动的“拟合”理论,他们把游戏中成人与幼儿的互动分为两大类型:良好拟合与不良拟合。幼儿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先观察、判断需求,思考和决定引导程度,然后介入到幼儿游戏中,并设法使幼儿得到所需要的支持,让游戏顺利地玩下去。之后教师退出,继续观察,幼儿回归到独立的游戏中。幼儿教师在整个过程起到支架的作用。
二、鼓励幼儿参加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群体性强的游戏
有些幼儿喜欢简单重复游戏,或是单独自己玩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参加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游戏,多与群体接触的游戏。当幼儿进行较为复杂,难度大,群体多的游戏时,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指导,倾听幼儿的建议,让幼儿自己组织游戏、确定游戏主题或内容、协助幼儿解决内部冲突、接纳新的玩伴,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学会接纳他人的想法。
三、幼儿教师适时地参与到游戏中
在不同的游戏阶段,教师参与的方式方法程度也不一样:在游戏的初步计划阶段时,幼儿教师可采用的策略有鼓励、引导、提示、协商、洽谈,不要过多干预幼儿的游戏计划,更不要全程组织指挥、示范和参与进去;而在游戏进行的阶段时,幼儿教师可采用的适宜策略有鼓励、协商、调整环境、对话、提醒,而不要去左右幼儿,进行说教和指挥。
四、幼儿教师扮演游戏中的多种角色
有学者认为,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划分为不参与或安全监控者、导演、舞台管理者、玩伴、游戏引领者五种,前两种角色对幼儿的管控和操作性太强了,而后三种角色能够对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肢体的表演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幼儿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时,幼儿的游戏表演就会表现出简单化、机械化、重复化,缺少创新。如果幼儿教师充当“游戏引领者”的角色时,就能够非常有效地促进游戏的进程和发展,也能够提升幼儿的创新性、积极性和可塑性。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在游戏中还可以充当支持者、干扰者、观察者、领导者、促进者、解释者、监督者、回应者等多重角色扮演者。根据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参与的游戏不同而发挥游戏对幼儿的价值也不近相同。
五、在游戏中恰当的师幼互动
在游戏中,幼儿与教师互动程度分为三个级别:1.无互动。当幼儿能够熟练独立的计划进行游戏时,幼儿教师是不需要介入参与进来的。2.中度互动。当幼儿能够自己独立继续游戏时,但是在与同伴或着他人积极互动,幼儿游戏材料的操作不足,注意力保持有所欠缺,解决问题和执行任务时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幼儿教师的适当参与互动,对于幼儿的游戏行为会起到更好地增进、聚焦、扩展、提升的作用,同时增强其社会化程度。3.高度互动。当幼儿无法完成一项游戏任务、无法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无法在游戏中扮演角色、无法执行常规或是其他某个对幼儿来说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当幼儿有可能伤害同伴、干扰同伴、危害游戏规则时,幼儿教师此时应该充当管理教育的角色,起到组织安排的作用,能够使幼儿游戏继续进行下去。幼儿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学习成长时,仅仅是靠平时的教学经验积累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加强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专业理论的学习,学会收集数据资料,学会观察记录幼儿游戏,通过实践理论的磨合,真正做到促进幼儿的游戏学习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反思,获得真正的专业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中国教育学刊,,(9).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9~66.
【幼儿园科学区指导策略】推荐阅读:
幼儿户外体育指导策略06-18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06-12
姑苏区幼儿园施教区05-28
幼儿小班阅读区教案12-04
幼儿园亲子活动策略09-11
幼儿园的发展策略09-26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12-06
新幼儿园指导纲要09-18
幼儿园游戏开展与指导05-24
幼儿园入园指导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