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制度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制度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制度 篇1

(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杨宏斌)

摘要:业务层面控制是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的业务和事项的控制,其目标是合理保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完整,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地勘单位经营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地勘单位的发展战略。由于地勘单位是事业体制地勘单位化管理,因此,本文结合地勘单位和事业单位内控规定就多数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的业务层面控制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关键控制点措施。

关键词:业务 层面 控制 问题 措施

一、地勘单位业务层面控制概述

业务层面控制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由地勘单位的领导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实施的,针对地勘单位具体的业务和事项的控制,它贯穿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将地勘单位的发展置于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及时可靠地提供完整且准确的信息,支持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对营运活动的有效监控,不断提高地勘单位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果,最终实现地勘单位的发展战略。

二、业务层面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多数地勘单位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大都因为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使内部控制活动流于形式,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地勘单位目标的实现。

(一)投资失误,资金活动管控不严

在投资活动中,没有对投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风险分析,决策审批未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则会造成投资失败,给地勘单位带来损失。资金营运活动中没有做好全面预算工作,使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导致地勘单位陷入财务困境。

(二)采购业务无计划,验收不规范 材料使用人、采购人员、库管人员沟通不畅,或未按采购申请制度提交计划,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盲目采购,形成库存积压、资源浪费。在材料验收入库过程中,库管人员未尽职尽责,对破损的、质量差的或短斤缺两的货物照单全收,给地勘单位造成损失。

(三)存货管理不当,形成损失

盘存对于有的地勘单位来说,是一项费力又费时的工作,所以不少的地勘单位几年盘一次,有的甚至从来就没盘过,存货积压过多,随着时间推移,出现锈蚀、腐烂、变质的现象,或是不再适应现代技术的更新,成为淘汰产品。又由于未进行盘存,所以经营管理者不能对存货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库房保管员未能遵守职业道德,监守自盗,那么损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业务外包造成质量低劣的工程项目

业务外包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导致地勘单位遭受损失;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办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地勘单位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验收方式与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外包质量低劣等情况,可能导致地勘单位遭受损失

(五)合同管理不规范可能致使单位遭受重大损失

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地勘单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地勘单位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可能损害地勘单位信誉和形象。

三、针对以上五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针对投资失误,资金活动管控不严

地勘单位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科学确定投融资目标和规划,完善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审验等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活动的集中归口管理,明确投资、营运等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岗位分离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评价资金活动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运行。

(二)针对采购业务无计划,验收不规范

地勘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安排采购计划,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物资采购满足地勘单位生产经营需要。

(三)针对存货管理不当,形成损失

地勘单位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结合本地勘单位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等相关内容,核查存货数量,及时发现存货减值迹象。地勘单位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开展全面盘点清查,盘点清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盘点清查中发现的存货盘盈、盘亏、毁损、闲置以及需要报废的存货,应当查明原因、落实并追究责任,按照规定权限批准后处置。

(四)针对业务外包造成质量低劣的工程项目

地勘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全过程的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地勘单位应当权衡利弊,避免核心业务外包。

(五)针对合同管理不规范可能致使单位遭受重大损失 地勘单位应当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情况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地勘单位的合法权益。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制度 篇2

随着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 国有事业单位面临的管制环境日趋严格, 一方面, 国有事业单位是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 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组织, 出资人对国有资产加强监督和管理是应有之义;另一方面, 作为国有事业单位本身, 从自身的经济安全及发展角度也需要加强管理, 从而,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成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共识, 也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从国家政策层面, 自2014年1月1日起,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开始施行, 更是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明了方向并建立起基本的框架。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分类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 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协调经济行为, 控制经济活动, 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建立起的一整套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2014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最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一章第三条中说到:“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 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 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 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可以说, 新规范更加简洁明了的阐明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义, 同时强调了建立制度、措施和程序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只有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有效管控。

内部控制制度从单位具体管理的着力点不同又可以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两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财务层面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贯穿于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 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事业单位制定和实施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都应该服务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目前面临的环境现状

(一) 外部环境

2011年3月2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由于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 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机制不活等, 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指导意见要求今后5年, 要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针对事业单位财务层面, 指导意见也给出了明确要求, 要求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要求研究建立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强化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与执行, 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 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中央和国务院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系列要求对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 内部环境

1. 管理层风险认知不足, 缺乏风险防范与监控措施。譬如当前的事业单位格局中, 还拥有部分面向市场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即本轮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改革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由于多年来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机构不断增多, 在各地拥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同时却缺乏相应的控制手段, 不可避免会遇到不少风险。

2. 内部控制机制设置不合理, 财务不相容岗位, 风险岗位长期不轮岗, 长期容易导致暗箱操作, 加大了人为操控财务政策的随意性, 形成了财务风险。

3.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执行不力, 主要用于应付各级部门的检查, 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实际执行效果, 对资产管理控制不规范、不重视。长期以来,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与财务固定资产账的核对之间存在重购轻管的现象。

4. 责任落实难, 内部审计缺失。如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 没有相应的责任惩罚机制, 离任审计往往流于形式;同时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 事业单位内部将内部审计等同于财务会计部门, 内审独立性极弱, 甚至个别事业单位根本不常设审计机构, 更无从谈有效实施审计了。

四、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几个具体对策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面临的紧迫的内外部环境, 事业单位切实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落实到财务层面, 就是要建立起控制有效的财务体系。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一) 建立健全财务部门。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机构, 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 规范财务进人口径。目前,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草案)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也从制度层面上对事业单位如何吸收和录取人才做出了规定, 同时, 此规定出台也势必有利于保障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 没有足够的财务人员编制是很多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存在的不正常现象, 没有足够的财务人员又如何能够让财务部门实现必要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和轮岗制度呢?

(二) 理顺财务管理体制, 适当采用财务集中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分级管理。

按照事权和财权匹配的原则, 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如果事业单位存在规模比较小或者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分支机构或业务单位, 上级单位应当考虑收回其财务管理权, 只在这些单位设立报账点;事业单位规模大分布广可以适当考虑分级管理, 但必须建立起统一的财经制度, 以确保全单位财务管理政策统一, 会计核算集中, 如果没有完善统一的财务制度顶层设计, 而是各自为政, 财务层面内部控制就不可能有效完成, 甚至可能危及事业单位发展公益事业的主体目标, 违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除了上级部门有比较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可以遵照实施外, 单位应当制定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如制定财务管理办法、经费支出标准、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库存现金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财务管理办法等内部财务制度。国家政策层面, 2013年12月31日, 财政部以财行[2013]531号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06年11月13日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行[2006]313号) 予以废止。其他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 按本办法执行。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 此类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政策和办法必将越来越丰富和完善。

(四) 完善信息化系统, 使信息的流转准确及时安全可靠。

譬如建立单位电子化财务报销管理信息系统, 一方面先进的手段在帮助提高财务工作效率规范管理的同时可以为财务内部控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恰当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 建立系统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和梳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绝好时机, 可以借此机会打破长时间无法突破的一些障碍从而新建或完善更加简明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此外, 借助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很多更加超前的财务控制手段, 比如建立财务电子预警机制以防范财务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 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 因此, 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风险策略、提升管理水平, 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对降低和化解财务风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海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财会通讯》综合, 2013 (11) .

论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篇3

内控制度是指单位主体为了业务活动有效合法进行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程序和措施,是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地勘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最大利润化,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理顺内部管理,注重外部影响因素的控制,从而达到减少交易成本、优化工作流程、加强财务管理、保障国有资产、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职工收入的目的。

一、地勘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是生存发展的需要

建立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是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事业性质的地勘单位,长期肩负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改革的推进,为求生存和发展,地勘单位走向市场。由于干部职工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市场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对内控制的重要性认识没有到位,加上管理幅度的宽泛、自身管控能力的薄弱、历史包袱沉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更加大了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和执行的难度。针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和发展及内部管理的需要,应结合自身实际,深人研究内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的制度体系建设问题,不断提升内控制水平。从而达到减少交易成本、优化工作流程、加强财务管理、保障国有资产、防范经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率、确保经营成果和增加职工收人的目的。

二、地勘单位建立与实施内控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单位及所属经营实体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控制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重要业务事项和经营风险管理、安全质量风险防控等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控制应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控制应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随时加以调整,达到规模效应的最佳效果。

5.成本效益原则。内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三、地勘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关键环节

1.职工素质控制。内控制度落实得好与坏,取决于执行者,职工素质控制是执行内控制度的前提和智力保证,要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和任用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招聘是首要环节,如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规定,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单位经济适用房分配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等激励政策,对解决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限制专业技术人员外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地质找矿主业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2.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是内控制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重点把好以下几点:

(1)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取得和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会计数据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关键。因此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是经济活动依法开展的重要环节。

(2)对财务收支的审核监督。对财务收支监督的重点是合法性问题。财务部门要在对收入监督审核时,检查是否有收入不按照国家规定管理,是否挪用、截留和转变资金性质、设帐外帐和设“小金库”等问题;在对支出审核监督时应注意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有无变通、虚报冒领的问题;审核是否有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问题,审核支出金额与实际需要量是否相符。只有这样才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3)资产保护控制。就是对物资的采购、使用和保管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在实际工作中,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接触;货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只限于特定的出纳员;支票等重要票据的签发,必须是指定负责人;存货的实物保护由专职的仓库保管员控制,对一些特殊的存货还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其他保护措施。从而达到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性,防止资产流失。如加强物资设备管理,凡购买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设备及工程大宗物资、消耗材料的询价、采购等环节,除管理使用单位、设备管理单位共同参与外,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派人参与联合询价、采购,避免吃“回扣”行为的发生。货币资金管理,制定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对加强单位的物资设备管理和货币资金管理起到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作用。

3.审计控制。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既是内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规定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內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和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如,在坚持内部全面审计重点审计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项目、野外从业项目等结算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内部财务管理,融监督于服务中,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工程结算的流程。

4.风险控制。为提高经营效果和经济有效运行质量,防范市场经营风险,必须注重经营过程、环节和细节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对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安全风险和质量风险的全面防范与控制。

(1)筹资风险控制。在自主经营走市场化的投资活动中,一定要对财务结构、筹资成本、偿还计划等事先评估、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赢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因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人财务困境。

(2)信用风险控制。制定客户信用评估体系,确定信用授权标准,规定信用审批程序,进行信用实时跟踪。目前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是工程应收帐款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加强应收帐款的催收、保护既得经营成果是信用风险控制的主攻方向。制定债权、债务管理办法和应收帐款管理行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应收帐款的催收,尽可能减少呆坏帐损失,保护单位经营利益。

(3)安全风险控制。包括项目实施安全风险控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人的安全风险控制两个层面。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责任意识,从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应急预案防范、提高员工安全从业能力、强化安全装备防护等方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4)质量风险控制。质量是单位的生命,是立身市场之本。建立健全融质量意识教育、严格相关质量制度管理、全面履行质量

的监督检查等内控制度,按照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及行业质量标准,严格控制质量流程。

(5)廉洁经营风险控制。在廉洁经营、依法经营的内控制度建设中,重点加强对市场经营活动的干部和重要特殊岗位员工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对廉洁经营工作及相关干部进行风险防范和制度监控。

四、地勘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建设要杜绝的偏向

1.在内控制机构的设置上,克服重眼前利益,轻专职机构建立的偏向。建立健全内控制机构,是保障内控制度得以全面贯彻实施的人力和组织保障。

2.在内控制度的建立上,克服重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偏向。会计系统控制是内控制的核心,内部财务管理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应建立健全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完整的薄记制度、严格的核对制度、合理的会计程序制度、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等比较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上,克服重偶然性发生事项控制,轻经常性发生事项控制的偏向。进一步强化责任管理、制度管理、规范控制行为,建立健全良好的控制环境、完善的会计体系和可靠充分的控制程序为一体的单位内控制管理機制。

4.在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克服重程序监督,轻对“内部人”监督的偏向。一是加强对法人的内控制监督,建全重大决策集体审批等制度,对一把手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加强对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间相互牵制的制度,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询私舞弊;三是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杜绝有实权的少数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以权谋私或串通作案,从而建立健全内控制监督机制。

五、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篇4

(一)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济管理方针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近年来,与国际管理学实践前沿同步,内部控制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是赢利单位,同样也需要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其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有效地堵住漏洞,防止各种舞弊和腐败的发生,保证其正确履行国家职能。但在实践中,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也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聘请外部力量或自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因此,亟需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业务特点和实践经验,寻求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随着经济形势日渐复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容忽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等,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贯穿于各个单位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内部控制越来越彰显其作用。实际工作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更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发挥各单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本文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略作分析和探讨。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提供管理和服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更加细化,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客观上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所以,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防止内部舞弊行为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套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必须的,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体系,采取各种管理和监督手段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并减少财产物资的丢失和损坏。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政府廉政建设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其建立了一面廉政的防火墙,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有章可循,避免在重大决策上出现暗箱操作或者独断专行的行为,促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对贪污腐败、挪用资金等行为起到了预防和限制的作用。

3、能够保证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宏观管理和控制的实现。政府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财经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通过内部控制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进行自我约束,遵循政府的财经法律,实现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和控制。

4、保证事业单位的高效管理。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控制和考核,促使单位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明确目标、履行职责,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管理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5、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内部控制要求单位严格执行业务处理的相关程序,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样就使得会计资料在相互监督和牵制的条件下产生,有效抑制了弄虚作假行为,增加了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如果没有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制约,则形成滋生舞弊的土壤,会计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就无法避免。

基于以上五点原因可知,建立并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得以良好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确保执行效率、实现政策目标的必要途径。

(三)建立内控制度的原则

为使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有效的发挥作用,行政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上应遵循如下5点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贯穿于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全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执行应该依靠单位内部的所有员工,任何人都不能拥有超越内部控制制度、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权力,这样才能够体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公开性和公平性。

2、重要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重要业务事项及高风险的领域进行重点关注,例如:重点关注单位的会计控制、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进行重点关注等。

3、制衡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在横向关系上要相互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要相互牵制。对单位的授权、记录、执行、保管及核对等不相容的职位,要进行相互的分离控制,保证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

4、适应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与单位的业务范围、承担的任务以及风险水平等因素相适应,并应该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

5、节约和效率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还应该考虑节约和效率原则,要以最合理的人力和最经济的财力投入,尽量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已大幅提高了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建设知识的了解,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将财政部门实施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只要有了部门预算就不用再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仅仅把财会部门看作“钱袋子”,不少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只是扮演“付款者”的角色,未能参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管理和重要决策,对单位重要决策的结果和过程都不甚了解。

2、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当贯彻新《会计法》,与单位各项内部会计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结合进行,但现实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全面、不完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形式上虽已建立岗位负责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层次混乱,职责重复,不相容职位由一人担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谋取小集体利益,随意处置固定资产,虚构采购,要求会计人员向主管部门和外界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另外,有些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进行错误的会计核算,使得各单位会计核算的口径不一致,数据可信度下降,相关指标的可比性降低。

3、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坚实的内部管理基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健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如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单独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财务会计事项的处理仍停留在潜规则和惯例的水平上。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寥寥几十字便成了一项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容不明确、不具体,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全部印鉴由一人保管的现象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出纳人员私吞、挪用公款的现象还时有曝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够仔细,使得部分原始凭证内容填写不够规范;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账面上存在的固定资产实际上不存在,实际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却没有及时的作价入账;资产在不同单位之间转移,相关手续却没有办理。形成以上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徒有其形,没有充分发挥其实质作用。

4、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力,人员素质较低。

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相比,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单位的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不恰当,人员兼职较多,业务交叉较杂,缺乏相互制约、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各个岗位之间缺少相应的协调和联系。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只是用来应付相关部门的审计和检查,所以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置之不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制定了一套制度,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其执行情况;在出现问题时,控制措施和奖惩也没有被严格执行,形成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导致制度体系形同虚设,被当成一纸空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内控制度的监督方面,对大多数的基层行政机关而言,根本就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内部监督自然无从谈起。此外,存在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和偏差,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部门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均实行了部门预算,但预算质量不高,涵盖范围窄,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方法落后。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情况、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由于预算编制方法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考虑过去的支出是否合理、金额是否适当,没有考虑到要做零基预算。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有的未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事项纳入年初预算,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力,对不确定性项目支出未纳入年初预算,年中追加和调整项目较多,弹性大、随意性强,许多部门预算执行结果超预算幅度大。三是授权审批金额权限不清,无明确的审批流程,许多单位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无上限规定,大额资金支出不进行集体审批现象严重。对于日常经费特别是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费、交通费等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标准,即使有标准也控制不严,费用开支大多实行事后“实报实销”制度,只要有单位领导签字同意,财务人员就给付款,导致日常经费超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6、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对行政单位而言,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由本单位内部所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根据管理的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对大多数的基层行政机关而言,由于就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无法执行内部监督。与之对应的外部监督主要是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来进行的,由于受到规模的制约,监督力量还不足,不可能进行日常的监督,因此外部监督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威慑力。

7、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监督乏力

近些年来,国家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作出了规定,但是,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有的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内审人员唯领导人意志行事,不可能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执行有效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执行结果的评价也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五)对现状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出,由于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协调;相关政策不到位,造成内控监督乏力的现状。因而现行授权机制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使内控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只有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保护好单位各类资产的安全,增强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真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状况,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管理服务目标的实现。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应注意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尤其需要切实转变思想意识,加强认识。其一,单位领导人需要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早日将其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范舞弊行为和欺诈、实现单位各种目标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其二,相关部门及员工需要强化内控意识,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不仅是财务部门,经济业务涉及到的所有部门都是内控的范围,因此单位各部门人员都应具备内控理念,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掌握内控基本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时,由于个人或集体的疏忽和过失,甚至于恶意等不正当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单位乃至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害。但是如果在事前就能够对即将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察觉,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错误行为往往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及时杜绝。

2、规范单位的内部行为,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全面的清理和整顿原有的各项管理办法和制度,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单位的预算管理、费用支出管理、资金的拨付、报销的审批程序、对错误支出和错误核算的纠正等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确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核心内容。找准容易失控的环节,明确内部控制的重点,培养单位自我约束的自控能力。

从控制方法的层面分析,应该秉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集体决策、授权批准等原则。对于不相容职务,如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审核等,应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对于涉及财务重大收支业务,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行为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进行,防止越权违规处理,给某些人员犯罪带来可乘之机。从控制内容的层面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货币资金、专项资金、实物资产等控制,比如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其从预算、项目的立项、审批到资金的拨付、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应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此外,应当指定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对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层次,使之能够合理、有序地推进,确保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防止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3、加强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施效果。因此,应根据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做到职责明确,相互制衡,实现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保证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将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化,建立起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

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事业单位应该严格的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得聘用;要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不断的得到提高,注重单位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和财务文化的培养;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对会计人员的入门教育及后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4、积极发挥财政和审计部门的作用。

财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对相关的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财政与审计部门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彻底改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的局面。

5、完善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考评的机制体系,强化内控责任的追究。

对部分单位领导随意的任用财会人员,或者因为个人意志因素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失效的行为,要给予责任追究。只有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公正的评价、惩罚或奖励,才能促进和激励单位内部控制的部门和人员尽职尽责的实施内部控制工作。为了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各级审计机关要定期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检查内容包括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要做到赏罚分明,压力与动力相结合,并将其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序进行。

6、加强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业务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条件保障。在管理中,一是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二是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应在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7、加强授权批准控制。

目前,行政单位大多采用“一支笔”审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统筹使用资金,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出现领导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可能给个别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授权审批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因此,行政单位的授权批准应该是在“一支笔”基础上的集体审批,即在集体通过的财务预算和规定的开支标准的基础上,授权单位负责人进行审批;对一些数额较大的开支则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8、强化内控与外部监督的结合。

单位内部消防安全检查制度 篇5

防火检查巡查制度

第一条 防火巡查、检查由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归口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组织各部门进行至少每月一次防火检查。

第二 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理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期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扑救。对巡查、检查发现的问题责令其当场改正,不能当场改正的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

第三 防火巡查、检查应当填写巡查、检查记录,归口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被检查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在巡查、检查记录上签字,存档备查。

第四 防火巡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2、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3、消防设施、器材是否保持正常工作状态,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4、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关闭严;

5、消防设施管理、值班人员是否在岗;

6、开放结束或下班后应检查是否关闭电源,消除烟头、发热源等杂物情况;

7、其它需巡查的情况。

第五 防火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火灾隐患整改及纠正、预防措施落实情况;

2、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

3、消防水源状况;

4、消防设施正常工作情况,灭火器材、消防安全标志设置和功能情况。

5、重点工种人员及其它员工消防知识掌握情况。

6、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

7、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和设施运行情况。

8、防火巡查开展情况;

9、其它需进行防火检查的内容。

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

1、安全疏散设施,包括建筑物内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设施、防火门、防火卷帘、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

2、凡公司建筑物有以上安全疏散设施的,应由使用或管理该建筑物的部门,对其进行日常检查和维护管理。

3、安全疏散设施的日常检查管理和维护管理包括:严禁占用疏散通道;严禁在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堆放障碍物;严禁在生产、经营等期间将安全出口上锁、遮挡;严禁遮挡、覆盖消防安全疏散指示。

4、对违反安全疏散设施管理的行为,将按上级消防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追究其部门消防安全责任人及管理人的责任。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一、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由防火负责人负责组织,利用放录象、板报、宣传画、标语、授课等各种形式,根据不同季节、节假日的特点,结合各种火灾事故案例,积极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员工提高防火的警惕性和同火灾作斗争的自觉性,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二、把消防培训纳入职工培训中,对各级领导干部、义务消防人员、新职工、重点岗位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必须经过防火安全技术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方能上岗操作。未经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或消防安全责任心不强的职工不得上岗。

三、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各部门职工可据工作情况分散分批参加。教育培训的内容:

1、宣传《消防法》和有关消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

2、交流和推广消防工作经验。

3、宣传消防工作的好人好事。

4、普及消防知识,使广大职工掌握报警的方法和内容,5、明确各自岗位的消防工作职责、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防火安全要求、应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6、使广大职工掌握灭火器材、设备的使用方法和自救、互救。

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

在消防工作中,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维护是减少火灾的危害,保护员工人身、企业财产的安全,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关键中的关键。为了在关键时刻用好消防设施和器材,特对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管理问题做出如下规定:

一、设在各消防安全重点部门的消火栓、灭火器、应急灯、指示标志、标语、防火设备等均由各消防安全重点部门派人管理,登记在册。

二、各消防安全重点部门应当按照消防设施检查维修保养有关规定(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对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情况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

三、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每月定期一次对其自动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测试,免遭人为的破坏或鼠咬、丢失。检测完毕后,应出具检测报告,存档备查。

四、各消防安全重点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每月一次定期对灭火器进行维护保养和维修检查,在对灭火器的检查当中应建立档案资料,检查时发现有问题,应及时报告安环部处理,安环部应根据各重点部门维护保养和维修检查的结果进行汇总。

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一、单位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确定专门部门和人员及时予以消除。

二、对不能当场改正的火灾隐患,有消防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根据管理分工,及时将火灾隐患向消防安全管理人或消防安全责任人书面报告,并提出整改方案。

三、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或重大火灾隐患,应将危险部位停止生产、经营或工作,立即进行整改,并落实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消防安全管理人或消防安全责任人应确定整改的措施、期限以及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并落实整改资金。

五、对公安消防机构检查或抽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指定专人落实整改,整改完毕后写出火灾隐患整改报告报消防机构。

六、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认真填写检查记录,火灾隐患整改完毕,负责整改的部门或者人员应当将整改情况记录报送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签字后存档备查。

七、火灾隐患整改完毕要组织进行检查验收。

八、对本企业无力进行整改的火灾隐患要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1、公司重点防火区域严禁明火,不得任意动火。

2、动火必须按照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关规定,严格执应火审批制度。

3、临时动火应向公司工程部负责人书面申请办理动火票,方可动火,并要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监督,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4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点5米区域范围内的易燃易爆危险品或作有效的安全隔离,未做到不得动火作业。

5、动火作业完毕,必须对现场认真清理,消除余火,确认安全后,方可离开现场。

6、严禁无序存放各种油料、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品

7、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公司和临时过渡房内擅自架设拉用临时电路,特殊情况必须拉用临时电路的,必须由使用单位提出书面报告,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由公司设备部专业电工拉线接电。

8、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电气线路的设计和施工,不得擅自更改。

9、安装电路必须持有电工操作证者方能安装,无证者不准安装电路。

10、配电线路、电气设备应保持清洁,配电箱(板)不得积尘,立式配电柜周围一米内不准堆放物品,应保持干燥并挂牌专人管理。

11、电气设备的导线、接点、开关不得有断线、老化、裸露、破损,禁止使用不合格的保险装置,电气设备严禁超荷运行,严禁在闷顶内敷设配电线路。

12、配、发、变电房(室)内严禁存放各种油料、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品,严禁明火作业和使用电炉,房(室)内通风要保持良好。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

第一条 公司成立由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归口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以下简称演练)领导小组。

第二条 演练领导小组由指挥组、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组成。

第三条 领导小组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半年组织员工进行一次演练。

第四条 预案演练组织中的各小组成员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每年进行一次培训。

第五条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中的各级、各类人员,必须按照演练的统一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位置。

第六条 对通过演练暴露出的问题,由消防安全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根据演练领导小组提出的意见,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

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制度

为加强单位燃气和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定本制度:

一、单位消防工作职能部门每月召集电工对燃气和电气设备进行检查。

二、检查主要有以下内容:

1、设备的使用情况,有无异常现象;

2、熔断器是否符合电气设备安全要求,有无用铜、铝丝代替;

3、是否存有违章安装使用电焊机、电热器具、照明器等现象;

4、电气设备的接地、短路等保护装置是否合格,是否存在超负荷运行的现象;

5、检查避雷器锈蚀程度、有无裂纹,引线是否完全,触点是否松动;

6、检查设备静电连接是否齐全、可靠。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有关部门应按照《火灾隐患整改制度》的要求落实整改措施。

四、每半年应找专业部门对建筑物、设备的防雷、防静电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测试,并做好检查记录,出具测试报告。

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

1、消防值班管理人员应认真负责,坚守岗位。

2、消防值班管理人员应熟悉消防设施、器材情况,熟练掌握自动消防设施的操作规程。

3、公司内的消防设施、器材的日常管理由值班室人员负责,其他各部门负责治安消防的人员配合管理。

4、消防值班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消防设施、器材有无缺少、损坏等情况,并定期(每月一次)启动各类消防设施运转,检查有无故障,发现问题(小故障)及时排除,重大故障应报安环部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5、消防值班管理人员如发现消防设施、消防器材被人为损坏,应立即上报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明肇事人,及时进行处理。

6、消防值班管理人员每年参加一次消防业务训练,熟练掌握防火、灭火的技能。

7、如发生火灾,消防值班管理人员应立即启动消防设施,奋力灭火,并及时报警。

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

第一条 公司对消防安全工作实行半年和年终考评工作,根据考评成绩实施奖励和处罚。

第二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根据情况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1、认真履行消防安全岗位职责,严格落实消防安全制度,为消防安全做出突出成绩者;

2、发现重大火灾隐患及时报告者;

3、发现初起火灾及时报警和灭火,避免重大损失者;

4、在火灾情况中判断正确,处置果断,扑救事迹突出者;

5、积极参加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在消防业务理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6、在消防工作中有其它优异成绩和突出表现者。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根据情况予以罚款:

1、不履行消防安全岗位职责,不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对消防安全工作造成影响者;

2、擅自使用和遮挡营业场所、办公区域内的消防设施、设备、消防器材和消防疏散指示标志者;

3、堵塞、占用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在通道内摆放物品者;

4、不会使用灭火器材灭火和不会报火警者;

5、无故不参加消防培训者。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根据情况予以罚款,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1、未经许可擅自施工装修造成火灾隐患者;

2、违章使用电器设备和私拉乱接电线者;

3、未经允许动用电气焊及明火施工者;

4、违规使用或出售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者;

5、损坏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者(不包括赔偿金);

6、装修使用易燃材料和不按规定进行阻燃处理者;

7、违规安装使用不合格电器产品者;

8、不遵守消防法规引起火灾或造成重大火灾隐患者(不包括火灾造成的损失赔偿)。

9、其它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

义务消防队的组织管理制度

一、义务消防队员由管理人员及员工组成,统一由消防归口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管理。

二、消防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对义务消防队管理人员每月进行一次培训,对义务消防队员每季度进行一次培训。

三、消防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每半年组织义务消防队员进行一次灭火疏散演练。

四、义务消防队员要服从消防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的统一调度、指挥,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五、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对义务消防队员及时进行调整、补充。

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1)防火、灭火常识,消防器材的性能及适用范围;

(2)消防设施、器材的操作及使用方法;

(3)火灾扑救、组织人员疏散及逃生方法;

(4)火灾现场的保护。

易燃易爆危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管理制度

第一条 生产和管理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工作人员应熟悉其理化特性、防火措施及灭火方法。

第二条 贮存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二级,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定期测温检查。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部位,贮存量不得超过标准的使用量。

第三条 贮存危险物品应按照性质分类,专库存量,并设置明显的标志,注明品名、特征、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配备足够的相应的消防器材。性质与灭火方法相抵触的物品不得混存。

第四条 贮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库房等场所,严禁动用明火和带入火种,电气设备、开关、灯具、线路必须符合防爆要求。工作人员不准穿带钉子的鞋和化纤衣服,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

第五条 维修检查设备机件,严禁使用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清洗。

第六条 对怕潮(如乙炔)、怕晒(氧气瓶)等物品,不得露天存放,以防因受潮或暴晒而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第七条 装卸和操作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应稳装、稳卸,严禁用产生火花的工具敲打和起封。

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篇6

二、全校师生必须树立主人翁思想,以“爱护公物”为荣,“损坏公物”为耻。

三、各科室资产期初交接清点到各室,各室确定专人保管,期中抽查,期终验收,中途变动须经总务处同意。

四、各室保管资产凡有损坏,需查明原因,凡属自然正常损耗,则报总务处核准后填报自然损耗注销单,经领导批准后注销,属其他原因损坏的,视情节轻重赔偿。

五、各室保管的资产,不得随意出借,凡外单位来校出借物品,需经过总务处同意并报校长室批准后才能出借,由对方单位经办人出具借条。在规定时效内由外借人负责追回并报总务处验收注销借条,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六、凡需购置物品,由各部门向总务处提出购物申请,报校长批准后,由总务处统一购买,并入学校固定资产台帐。

气象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探析 篇7

公共气象服务指的是气象部门使用不同的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 向生产部门、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气象相关的技术和信息的过程, 有助于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必然要求。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要求, 也是气象单位的职责所在;不仅是人民群众的需求, 也是气象工作的职责;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更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点。

气象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主要是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与方法, 对气象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约束、评价和规范, 以便保证气象单位会计行为的合法性。气象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制止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从而更加有利于气象部门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事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 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气象单位必须在遵循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下, 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 以完善内部控制, 使气象单位朝着平稳、健康的方向发展。

气象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加强本单位的内部监督, 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本单位的管理水平, 为企业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支持;有利于本单位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以便保证本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 完善监督机制, 使管理流程透明化。因此, 气象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是必须推行的。

二、强化气象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 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的明确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是一项对专业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的工作。它不但要求设计人员要熟悉内部控制理论的原理和方法, 而且要熟悉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管理制度以及业务性质等涉及企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等。因此, 如果气象单位内部没有相关的人员, 就需要聘请中介机构来帮助企业完成相关设计工作。必须注意的是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围绕着会计核算、监督来展开的,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同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还要符合内制制定的基本原则。

(二) 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建设的加强

现代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战略目标设计、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以及预算管理等, 将预算编制、约束机制与激励制度等措施有机的整合, 现已成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个必然趋势。综合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内容, 气象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分析的具体操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多层次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岗位明确、责任明晰, 以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为原则对岗位进行设置;同时建立轮岗机制, 使每—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都处于监督体制之下, 避免会计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只流于形式。二是政府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加强外部监督, 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 要求相关机构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必须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 会计内部控制环境的健全

气象部门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了员工的胜任能力、道德品质、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企业的组织结构、责任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的实施与政策等方面内容。这一环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气象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一是全体员工要树立会计内部控制的理念;二是构建包含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企业文化;三是健全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四是加强员工的素质建设, 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四) 加强内部的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工作现已成为现代企业内部监督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履行审计职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 还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达到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作用不言而喻。因此, 气象部门也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主要从发现、纠正企业在会计核算行为、财务收支、会计数据以及经济活动中的不完整、不合规、不合法的情况入手, 目的就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合法, 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气象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越完善, 执行效果将越理想。

(五) 提高内控人员的整体素质

内控人员是会计内部制度的最直接参与者, 参与者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所以气象部门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提高内控人员的自身素质。一是要提高人员的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 气象部门非常有必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内控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 培训的内容包括会计知识、内控知识、计算机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二是加强员工道德素质建设, 进而提高内控人员的责任感;三是实现岗位轮换制度, 有利于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气象部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强化是十分必要的, 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坚持做到明确好会计内部控制目标;增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建设;健全会计内部的控制环境;加强会计内部审计;提高会计内控人员的素质, 相信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工作的加强, 气象部门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将会有一个全面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惠芳.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甘肃科技纵横.2009.3

[2]马媛媛, 赵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3

浅议科研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篇8

关键词:内部财务控制;现状;原则;对策

科研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是指科研单位为了合理保障科研经济活动的高效性、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确保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保证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提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在单位内部建立或实施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程序和行为准则。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是科研单位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单位组织管理高效化、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本条件;它既可以有效的确保科研目标的实现,又可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防止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当前我国科研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的内部财务控制在资金管理、内部审计监督、预算控制、对外投资管理等环节显得比较薄弱。

一些科研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财务控制,但是因其只重视科研结果,忽略了管理的作用,内部财务控制让位于科研生产,使得内部控制系统失去了它应有的效果。

一些科研单位没有建立严格的资金授权审批制度,资金审批权限、程序,审批人员的职责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使得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时随意性很大,存在核算随意、管理松散的现象。

一些科研单位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或是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内审人员,但其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未能充分发挥其稽查、评价与信息反馈的职能。使得财务运行处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的高风险状态中。

科研单位为了提升经济能力,通常利用货币资金、国有资产、专利技术等形式进行对外投资。但是因为没有制定完善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缺乏成熟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审批及处置等管理控制体系,使得对外投资管理大多失控,国有资产流失。

目前科研单位的经费使用大多都编制了预算,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没有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有效,是目前科研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中较薄弱的环节。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认真考核、检查,使其流于形式,执行效果很差。制度无论多么先进、完善,在没有有效的监督考核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科研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原则

(一)以优质服务为先

对现代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而言,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和服务就像一个事物的两面,相互融合,相辅相承。既不存在没有管理内涵的服务,更不存在没有服务内容的管理。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先导,积极倡导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推进服务与管理的持续协调和长期互动,通过优质服务这个载体来推进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并提高管理效率。

(二)以制度建设为本

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作为科研单位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比较强。用制度规范事,就是用制度规范程序,用程序约束行为,就可以促进财务管理结构的优化。

(三)以预防控制为主

防止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包括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纪律控制等。在对重要事项的控制中,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例如:对外投资、政府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等。

(四)以例外管理为辅

要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管理过程中:计划性和随机性是统一的。做到既有周密的长期安排,又有机敏的应变准备。作为管理部门,一切工作都必须建立在高度的计划性之上,但仅有计划是不够的;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经常会遇到许多随机性的任务,如果不能快速应变,就难以保证工作的完成。所以要充分估计问题的复杂性,计划要留有余地,保持充分的机动性。

三、完善科研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内部财务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在任何一个科研单位中都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无论是为了提高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还是为了适应外部的激烈竞争,都迫切需要科研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一)以核心机制为中心,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流程

针对科研单位的特殊业务流程,分析并确定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该从那些角度去做,从哪几个方面去控制,设计出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流程。例如:发展战略以和谐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科研生产以创新为中心。成本管理以环节控制为中心。基本建设管理以预算为中心等。而这个流程的设计及其有效执行,必须要以正确合理的计划和预算为基础。

(二)加强预算管理的研究,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预算是科研单位本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科研任务的货币表现,是研究所日常组织收入可控制支出的依据。以国际先进母本为参照,结合工作特点推进全面预算体系,强化预算的管理,包括:把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合二为一,部门预算的总和就是研究所当年执行的总预算。改变编制方法方面,推行“零基预算”法,克服预算内容不实、约束不强和执行不了的情况。实行预算定员、定额管理,无论是人员经费还是一般公用经费均按定员、定额来测算,对专项经费实行滚动预算。完善预算控制制度,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通过预算执行总结和分析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加强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研究,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与之相适应。

(三)扩大计算机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控制

有预算就必须要有总结,面对庞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则必须要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持。目前,会计电算化在研究所已基本实现,这就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应该从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上进行控制管理,一般控制是对会计电算系统构成及环境实施的控制,常用的方法有组织分工和管理控制,开发和维护控制,文件资料控制,硬件和软件的控制,网络安全的控制。应用控制是为保证会计电算系统记录、处理和报告而对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的具体控制。

(四)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是内部财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财务控制程序与方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科研单位应该按规定设立由法人直接领导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内审队伍,进行会计控制及其他审计业务。有效实施内部审计是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要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单位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执行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及时地为研究所管理决策提供正确的经济信息,帮助单位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另外还可以借助外部审计机关再对科研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审计。

(五)转变观念,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目前,财会队伍能否通过后续学习,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彻底转变重核算、轻管理的观念,深入科研实践,准确把握科研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能否改进财务管理、促进科研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的关键所在。首先,财务人员要有市场意识,只有财务人员的意识与市场发展保持同步,才有可能提供各项创新服务。其次,财务人员除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熟悉国家法律,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观察和预测能力,必须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再次,财务人员要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影响科研人员,服务于科研。一定要深入渗透到项目管理中去,增强与一线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政策信息,收集合同资料,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让财务真正成为科研人员开拓市场的有力支持,让其他部门理解并认可财务的各项工作。最后,建立诚信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改革的不断实施,必将对科研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构建科研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对于有效防范风险,保障资金高效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赵保卿.内部财务控制设计——审计与内部财务控制系列[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文贤,孙琳.内部财务控制会计制度设计:理论·实务·案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张国康.内部财务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上一篇:榜样三心得体会下一篇:教育厅专业评价工作总结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