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精选8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文革”叙述模式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论冯至《十四行集》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 比较论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 古代文学篇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61 李白与民歌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64 “以文为诗”刍议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71 论苏辛词的不同 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74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 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77 董西厢论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 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86 杜十娘形象浅析 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 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 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 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 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 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七 外国文学篇 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 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 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 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 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 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 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 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 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 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 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 25 论《飘》斯佳丽形象 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 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 29 苔丝形象之我见 文论与写作篇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 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 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班主任工作艺术 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 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 14 言情小说研究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16 王小波小说研究 17 陶渊明诗歌研究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1 小说结构学研究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3 苏东坡诗词研究 24 王维诗歌论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30 鲁迅的“革命”观 31 《野草》研究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 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 36 “中间代”诗人研究 37 “70后”诗人研究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 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 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 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 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 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 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 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49 美学与教学实践 50 美学与教育实践 51 美育与素质教育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 53 美学与人生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 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57 审美心理研究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 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 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 65 王安忆创作研究 66 池莉创作研究 67 徐坤创作研究 68 陈染创作研究 69 李肇正创作研究 70 孙惠芬创作研究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 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 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 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 汉语篇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 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 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 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 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 10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 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 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 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 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 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 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 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 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25 庄子的修辞观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 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 29 小议教育评价语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网络语言
老舍语言风格谈 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 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 36近体诗格律论 37 谈谈“之”的用法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 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41 《说文》读后 42 “平仄”刍议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 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 49 同义词研究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 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52 普通话测试研究 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 54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 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 57 汉字与文化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 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 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 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 62 老舍的语言艺术 63 陈染作家作品论 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 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 67 三毛小说论
《围城》的比喻艺术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 70 余华小说论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 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 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 74 《围城》语言艺术论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 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 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 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 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 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 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 84 老舍的语言艺术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 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 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 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 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
93湛江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 2009-03-31 15:15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文革”叙述模式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论冯至《十四行集》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 比较论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 古代文学篇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61 李白与民歌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64 “以文为诗”刍议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71 论苏辛词的不同 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74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 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77 董西厢论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 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86 杜十娘形象浅析 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 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 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 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 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 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七 外国文学篇 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 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 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 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 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 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 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 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 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 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 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 25 论《飘》斯佳丽形象 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 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 29 苔丝形象之我见 文论与写作篇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 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 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班主任工作艺术 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 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 14 言情小说研究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16 王小波小说研究 17 陶渊明诗歌研究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1 小说结构学研究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3 苏东坡诗词研究 24 王维诗歌论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30 鲁迅的“革命”观 31 《野草》研究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 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 36 “中间代”诗人研究 37 “70后”诗人研究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 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 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 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 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 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 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 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49 美学与教学实践 50 美学与教育实践 51 美育与素质教育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 53 美学与人生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 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57 审美心理研究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 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 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 65 王安忆创作研究 66 池莉创作研究 67 徐坤创作研究 68 陈染创作研究 69 李肇正创作研究 70 孙惠芬创作研究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 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 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 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 汉语篇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 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 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 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 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 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 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 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 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 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 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 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 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25 庄子的修辞观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 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 29 小议教育评价语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网络语言
老舍语言风格谈 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 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 36近体诗格律论 37 谈谈“之”的用法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 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41 《说文》读后 42 “平仄”刍议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 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 49 同义词研究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 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52 普通话测试研究 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 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 57 汉字与文化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 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 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 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 62 老舍的语言艺术 63 陈染作家作品论 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 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 67 三毛小说论
《围城》的比喻艺术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 70 余华小说论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 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 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 74 《围城》语言艺术论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 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 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 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 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 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 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 84 老舍的语言艺术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 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 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 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 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改革,选题重点,选题程序
一、前言
军队院校工学类的本科学生毕业设计除了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外, 还要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更加贴近部队的训法、战法及新装备运用;二是毕业设计的组织应该与毕业综合演练设置的科目结合起来;三是毕业设计的成果要突出战术演练、红蓝军对抗、新装备应用、新战法探索;四是通过毕业设计, 学生要提高军事工程素养、装备技术使用、遂行保障任务等能力。
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阐述了毕业设计选题的5个重点, 最后对毕业设计选题的程序进行了剖析, 以便使指导教师更好地把握毕业设计的选题重点、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当前毕业设计选题存在问题
合训学生毕业设计选题, 是关系到毕业设计全过程的关键之一。题目是指导教师拟定, 论文是毕业学生完成。目前大部分的毕业设计选题已经体现了“一人一题、真题实做”, 但由于指导教员的知识结构有限、与部队训练接触联系有限、新装备技术性能掌握有限等原因, 选题存在“翻炒陈饭、背景假旧、意识落后”等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太大。军校本科的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 还要毕业考核、毕业实践、综合演练等。运用10~12周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 如果题目太大, 使得学生不知如何入手, 尤其是哪些总体综述性的、总体设计性的、技术发展性的题目, 难以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相应成果, 也难以达到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
2.题目太小。相反, 有的毕业设计题目太小, 仅仅是每个工程中的细枝末节, 或者也不是典型的问题, 这样的题目给学生, 起不到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本专业的总体也把握不足, 难以对四年本科所学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及综合运用。
3.题目重复。有的指导教师, 将前几年已经指导过的题目反复拿出来, 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较少, 其毕业设计大体思路、成果形式以及参考资料等都是现有的, 但是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以往同类课题的毕业设计论文, 另一方面多年使用同一题目, 教师培养了惰性, 设计内容也容易老化陈旧。
4.题目太假。这种题目脱离实际, 没有理论基础, 没有运用领域, 或者完全是天方夜谭, 一般是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拟定的题目。因为工学的本科学生所进行的毕业设计, 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 应该针对工程保障中的某个任务, 通过毕业设计的设计研究来解决某个工程实际问题, 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5.多人一题。有的指导教师为了省事, 将某个工程实际问题划分成多个方案, 题目类似, 用方案一、方案二等进行区分, 此类题目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选择时不知道采用什么技术, 形成什么方案, 而在随后的毕业设计过程中内容和技术容易混淆, 因此在拟定题目时, 可以加以进一步的描述, 例如“某桥简支混凝土梁加固方案”、“某桥连续梁加固方案”、“某桥钢梁加固方案”等, 使得选题学生在从题目上就可以加以区分。
三、毕业设计选题重点
毕业设计题材来源广泛, 涉及学科方方面面, 各指导教师应要树立“姓军为战”的意识, 可依据毕业设计选题范围指南, 结合部队需求、科研课题设置选题, 真题真做, 题目力争源于军事理论研究创新、部队战备训练实践、武器装备研发运用。选题要着重体现以下要求:一是突出专业性, 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 能够锻炼学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体现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是突出实践性, 鼓励与部队、科研院所等外单位联合拟定毕业设计课题, 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突出创新性, 毕业设计成果要体现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 体现思想性和价值成果, 避免空洞泛泛;四是突出可行性, 课题的口径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合军队院桥本科学生的特点, 适度从难从严, 切实使学员经受科学技术综合训练的淬火提升。具体说来, 选题应围绕以下5个重点:
1.选题应结合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毕业设计的选题, 要结合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进行, 要做好这个工作, 建议采用“双导师”制, 来自部队的导师提出有关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需求, 协助进行指标论证、战术推演、综合应用、关键技术等步骤指导;校内导师按照选题具体指导毕业设计, 掌控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完成毕业设计成果。
2.选题应结合新装备技术运用。我军工程保障装备及技术不断发展, 军校所毕业的学生是部队基层干部, 也是这些新装备新技术运用的主力和骨干, 因此道路桥梁与渡河濒海工程专业的学生围绕支援桥、重型舟桥、自行舟桥、冲击桥、机械化路面、伴随桥等新装备, 开展技术运用、作战使用、组织指挥、综合运用、技术保障、创新革新等, 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新装备新技术结合起来, 便于更好地掌握新装备新技术。
3.选题应结合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需求。指导教师与学生通过课程实习、毕业实习、部队锻炼、用人单位调研等, 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岗位需求, 并围绕岗位任职的相关工作, 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课题, 这样的题目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工作, 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工作要求, 提前做到与工作岗位进行接轨, 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开展工作。
4.选题应结合毕业综合演练科目。军校最后一年进行的综合演练是带有战术背景下的装备技术运用, 例如工程保障系列主要围绕机动工程、反机动工程、生存工程等保障任务, 在机动工程保障中开设门桥渡口、架设浮桥、军用桥梁架设应用、急造军路构筑、软滩地克服、渡口桥梁伪装、战场工程侦察等科目, 而毕业设计完全可以依托综合演练的科目设置选题, 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演练结合起来, 毕业设计解决综合演练的问题, 而综合演练来检验毕业设计的成果。
5.选题应结合非战争军事行动技术难点。近年来,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艰巨。非战争军事行动主要包括反恐维稳、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例如2008年冰雪灾害、5·12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 往往事发突然、发展迅速、影响巨大, 而且伴有大量连锁反应或次生灾害, 出现十分复杂多变的局面。通常负有“迅速控制事态、抢救生命财产、维护政局稳定”的使命。而开展桥梁加固、道路抢建、渡口开设、浮桥架设等是部队抢险救灾的首要任务, 毕业设计结合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技术问题开展, 有助于提高毕业学生执行应急工程保障的能力。
四、毕业设计选题程序
毕业设计选题还要加强过程管理, 摒弃以往“指导教师出题, 学生埋头设计”的现象, 而要按范围指南出题、教务机关组织审查、修改完善后发布, 学生双向选题、学生开题这样一个过程, 以使选题质量更高。
1.下达毕业设计任务及设计范围指南。毕业设计开始前约一个月, 根据学生人数、专业分布以及指导教师的情况, 机关对各教研室下达毕业设计任务, 同时附毕业设计范围指南。该指南是机关组织专家针对当前毕业设计的要求, 以及上述毕业设计选题的5个重点拟制的, 包括装备运用类、技术创新类、技术或装备拓展类等大类。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课题, 可以根据装备型号选取, 可以在题目中加入战场环境, 可以在题目中加入训法、战法的内容, 可以根据论文具体内容加入技术创新的内容方法确定选题。
2.指导教师拟定题目, 机关组织审查。分配给指导教师的学生数量, 向高职教师倾斜、向科研项目多的导师倾斜、向往年指导优秀毕业设计的导师倾斜, 一般按照学生数与题目数1:1.2的比例拟定题目, 并同时撰写课题的意义、主要内容、成果形式等, 学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审查, 并将审查意见返回指导教师进一步修改完善。
3.发布题目, 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毕业设计开始前两周左右, 根据教务机关的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选择课题, 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 可以与指导教师联系, 询问课题基本情况, 也可以在校园网上查询教师指导以往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一般助教不独立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可协助指导;讲师、副教授、教授指导的学生数量分别为2~3人、3~4人、4~5人为宜。
4.毕业设计开题。毕业设计开始时, 组织毕业设计开题, 学生从对毕业设计课题的理解和认识、毕业设计课题的资料收集及各项工作的准备情况、总体方案、主要步骤、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课题进度安排、毕业设计成果要达到的指标参数等方面进行汇报, 指导教员给出具体意见, 开题考核小组考查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的理解程度, 如果达不到要求则重新开题或者更换题目。题目一旦确定就不再随意更换, 一定要更换, 则需进行开题汇报, 通过审查才行。
五、总结
军队院校的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是对四年来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 通过毕业设计, 培养学生是培养学员知识综合运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对学员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与检验。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是整个毕业设计开始和关键, 将影响毕业设计的顺利进展和质量, 当然选题结束后, 指导教师还要加强指导, 制定毕业设计总体计划和周计划, 开展毕业实践和试验, 加强中期检查, 督促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做好毕业答辩准备等工作, 以便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朝良, 韩现民, 孙明磊.关于毕业设计选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51) :89-90.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作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起点的选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过大或空乏
部分学生在选题时非常盲目,不能判断题目是否过大,应怎样去缩小选题。如每年都有学生选择我国货代企业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等题目,这类论文题目过大,最终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
2、选题陈旧无新意
从专业题目汇总来看,学生热衷选择讨论了很久的题目,因为学生自己能力有限,又不愿意花过多精力在毕业论文上,所以文献资料丰富的题目成为首选。
3、理论性选题偏多
由于经管类学生论文固有的特点以文字表述为主,而理论性文章相关资料无需实际调研容易取得,结果就是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堆砌成文,容易造成论文内容雷同,质量不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共性方面,从参与毕业论文的主体进行分析。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1)思想上重视不够
有的毕业生缺乏对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与就业关系不大能通过即可,论文质量高低无所谓,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导致选题比较随意。
(2)时间分配上存在矛盾
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启动时间是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上报毕业论文计划即题目大致在12月中旬,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准备考研、求职或实习过程中,由于远郊办学学生基本已退宿离校,因此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选题方面更多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意识。
(3)能力不足的制约
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分析处理问题,也缺乏创新能力,对于专业热点问题把握不住或驾驭不了,只能选择资料收集容易、内容大而空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受限
(1)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考核以数量为主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对论文质量的考核比数量的考核更为复杂也难以操作,因此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只偏重数量的考核,按指导学生数量来计算工作量,后果就是部分指导教师只关注指导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当然更不关心学生的选题。
(2)师生比制约导致指导作用限制
近年来,随着经管类专业连续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通常一个教师每批要指导8- 10名学生,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平均时间减少,而教师自身教学工作量大,还要兼顾科研工作或自我充实等,致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明显偏少,对学生论文选题放任或者把关不言的情况增加。
三、本科毕业论文中对选题的指导实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必须是在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指导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加深了解,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分类指导。结合专业热点、兴趣专长和实践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帮助学生进行选题。
(1)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实际指导论文选题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方面专业热点问题有兴趣,其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满足要求,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写出比较好的论文。如有学生在选题之前跟笔者的沟通中提到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感兴趣,通常此类问题对物流专业学生来说研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了解到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同时在拍拍贷有过比较成功的实践经历,因此建议可适当缩小范围对电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最终该学生论文通过对电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的研究,参考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融资业务设计和电商金融系统设计,并构思了未来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合作模式和业务形态,答辩时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优秀论文。
(2)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选题指导
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已经有过暑期实践或者正进行的实习工作,通常笔者鼓励学生把毕业论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当然直接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与论文结合相对较容易,如有学生在制造企业的采购部门实习,在选择时就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某新资企业JIT采购的分析和优化》作为论文题目,以具体企业实际操作出发,从物料管理、JIT采购具体的实施、采购流程等方面作为分析切入点,着眼于当前的运营流程的改善和未来的组织系统架构,制定了一套OEM公司JIT采购方面可以选择和借鉴的系统方法。有时候学生实习岗位与物流没有直接关系,笔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启发学生发现工作与物流的切入点,如有学生实习岗位是质量管理,经过多次沟通,最终确定的题目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企业物流改进研究》,论文从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物流两者的关系入手,剖析制造型企业在物流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某某电机制造企业为例,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该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这些贴近实践的选题再加之学生后期的努力,最终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赫连志巍.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点选取与对策.教学研究,2007(3)
[2]旷开源.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探索,2008(7)
论文题目: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
教学中的应用
院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学 生 班 级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单位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讲 师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这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语文教育,势必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多媒体计算机已广泛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正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实际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中学
引言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研究者,要求教师主动投入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教师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身份的变化和技能要求的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语文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个性化、生活化、系统化方向的发展,实现了课程教学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1.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独到优势
1.1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信息传递模式单一,显得抽象和枯燥,使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声音、图象以及文字,会最大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的能力时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测得到的现象,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如在《初一语文》(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一节中,如何更直观、更具体的表现公转和自转,及如何描述公转和自转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这些是以往学生认识的难点,也是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但在计算机上将地球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球体,通过动画演示地球和太阳之间运动的情况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样可以让
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二者是不同的,增强了理解,加深了记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由此,我们知道多媒体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上有着比传统教学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
1.2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信息,理解学生的意图,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扩宽了学生的认识深度,使得学生思维不仅横向发展,更向着纵向发展。而多媒体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实验平台,可以在电脑上给出不同的语文仪器装置,然后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仪器将三个不同的气体制取装置组装起来。当出现错误时,教师可立即给予指出。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将充分认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深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外,在学习效果的反馈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事先编排一套相应的考试习题,分发于学生将使用的每台电脑中,学生对每一题的判断正确与否将会被计算机集中在一起统计,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可以迅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由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3多媒体教学能加强社会实践及渗透德育教育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知识,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之一,造纸、火药、指南针、烧瓷等发明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但在1840年,英国人却依靠指南针来到中国,用钢铁制成的战舰和利炮,以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我国的大门,给学生播放这些知识的录像片,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而且使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增强国力而努力奋发拼搏。而通过播放侯德榜博士拒绝外国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国为祖国作贡献的动人事迹,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大我”的奉献意识,在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义不容辞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使现有的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把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语文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
范性,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2.1将语文动态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语文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事物运动的全过程,在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来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载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上述实验在教师讲课时感到很流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轻松。如当你讲到“地球的公转”时,可以制作一幅flash地图,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整个过程演示出来,相信效率会更高。
2.2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具有的优越性
单一的平面地图,所演示的时间要长,且学生看了也头晕眼花,既浪费了时间又无效率。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所要记的地图内容“动”起来,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另外又可以提高效率。
2.3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促使人们做好每一件事的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的时候,才能称为真正的知识。”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内因最好的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是一门小学科,不在大多数同学的高考科目之列,容易受到学生的冷落和忽视,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别有用心、别出心裁,充分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如精心地设计导语,巧设问题、制造障碍、强化操作环节,创设情景、灵活运用多媒体,诱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现在的学生比较讨厌沉而闷的课堂,只要你老师幽默一点,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他们观看更多他们所迷惑的事物。如以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语文专用教室和语文园。语文实验是中学语文教学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 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功能。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而从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转变观念。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2)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先进的现代社会,我们主张-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加大教育投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与提高,随时关注它的发展动态。另外,目前还有许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即便是有条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师,偶而利用。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它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惟有国家或当地政府加大对这方面的教育投资。
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另外,我们在积极推广多媒体地同时还要反对那些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摆设以及将教学过程复杂化的现象。
多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实用的倾向。从本质上讲,是对语文教育资源的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语
文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完整地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是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当今是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广泛、更丰富、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对有关实验问题进行探讨、推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整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正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内容上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与其它科学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语文科学的生活价值、精心设计适宜学生研究真实的语文问题和语文知识、强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以回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C].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师生素质”资料,1999(2):35-38
[2]安宝生《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J].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6):180-184
[3]《中学语文实验也要注意环保 》[J].新华出版社 2001(9):311-313
[4]何高大.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万人出版社,2001(2):47-51
[5]王屹 韦海伟 黄敬东《教育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5):60-64
中外图书馆联盟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面向大数据的单元信息组织体系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国家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海洋古文献总目提要
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型情报分析方法与技术研究
基于用户与情境视域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评价研究
城乡档案记忆工程推进机制研究
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与服务创新研究 中国百年图书馆本质论的理论反思与当下建构研究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研究
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研究
公共图书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资金保障体系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公共图书馆与社会支撑体系相关性实证研究 我国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发展实证研究
学术图书馆云存储联盟模式与机制研究
多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策略研究
基于关联数据的政府数据开放研究
基于国际编目新规则的我国编目工作变革研究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9岁儿童阅读能力实证研究
面向图书馆的电子书服务内容、平台与终端的实证研究 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及平台研究
我国民间读书会研究
中国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数字图书馆动态组合学科服务模式研究
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策略研究
我国图书馆大众化服务模式定位和建设策略研究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目录解题全编(上、中、下)《十三经注疏》版本研究
汲古阁藏书、刻书、抄书研究
20世纪中叶云南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
四川凉山彝族毕摩文献整理编目与研究
清代整理中医药文献研究
晚清民国华侨文献整理与研究
晚清民国时期四川藏区涉外藏事档案整理与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公安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社会化媒体不实信息的群体干预模式研究 面向供应链增值的企业竞争情报运作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的中美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国际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信息潜在语义挖掘技术优化与比较研究 高科技前沿监测中的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研究
面向知识服务的健康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研究
旅游资源信息的语义标注与相关性研究
在线社交网络中基于用户的知识组织模式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实时海量情报数据分析技术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科研数据管理关键技术与服务机制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
机构科研数据管理关键技术和服务机制研究
基于事实型科技大数据的情报分析方法及集成分析平台研究 新型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计量分析与评价研究
新型城镇结构演化中的信息驱动研究
基于信息生态的信息资源协同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工业遗产整理与保护研究
吴地文化遗产网络知识服务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密集服务模式研究
基于社交问答平台的用户知识贡献行为与服务优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环境下社会化商务的消费者行为与偏好研究 社会化信息搜寻认知模型研究
社会网络中用户的情绪分析与影响力研究
基于信息时域的跨学科协同信息行为与特征研究
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网络信任体系构建的网络谣言识别与阻断机制研究
我国政府公开信息的质量评估标准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社交媒体信息质量内容评价研究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质量影响机理及管控体系研究
数字图书馆的智能图像检索系统研制
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机制研究
英文版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
科学数据用户相关性标准与使用模式实证研究
跨学科科研协作行为的动态可视化跟踪与预测机制研究
社会化媒体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体制改革的档案馆馆藏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档案制度变迁研究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化研究
中国文档名词发展演变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
我国档案生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云数字档案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档案信息服务与移动数字终端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语义关联的数字档案资源跨媒体知识集成服务研究
基于组织的电子文件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书档案工作研究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与业界的互动研究
公共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研究
多叙词表的开放关联与映射方法研究
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多粒度集成知识服务研究
基于书目框架的图书编目变革与创新研究
图书馆资源组织中的数据关联机制研究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
高校图书馆全媒体服务推广模式及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量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研究 藏文文献分布及书目之书目研究
乾嘉四大藏书家研究
黑水城出土汉文占卜文书整理与研究
出土《日书》类文献中涉医资料研究
明代禁书研究
清人地理考据文献集成与研究
大数据时代情报分析的支撑环境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预警中的风险信号研究
情景应对视角下的情报资源动态响应机制研究
语义和情景关联的网络资源聚合单元分类体系构建与评估研究 基于本体推理演化的语义级中文校对模型研究
基于数字网络的知识关联服务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个体识别风险的个人信息利用研究
基于实时大数据的潜在新兴技术敏捷预测机制研究
面向专利数据的多重共现分析方法及其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规制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研究
区域创新中的知识扩散规律与保障机制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研究
基于用户关系的自媒体健康信息扩散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 人机交互环境下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机理研究
体验视角下网络信息服务的用户采纳行为及质量评价
研究
用户交互视角下社会标签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应用实证研究 数据开放环境下政府数字信息资源质量保障研究
移动互联网隐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移动出版价值链重构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研究
基于网络出版电子期刊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研究
基于微信息交流的企业品牌传播机理与实证研究
移动社交网络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及治理研究
大数据时代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推荐服务研究
高模糊抄袭检测研究
学科交叉主题识别和预测方法研究
科研人员持续自存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研究
面向政府决策的档案知识库构建研究
基于多学科视域的档案价值及实现机制研究
数字档案资源生态安全研究
时光就是这样不近人情,不管是否愿意,你都得向一个时代告别。你必须离开校园,告别这简朴的空间,洁净的空气,告别曾有的孤独、狂热和爱恨悲欢。我在梦中已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你们离开的情形,醒来之后总是十分伤感。我明白我的留恋完全不可能阻挡你们的离开,因为谁也敌不过时间!是时间的手要把你们推出校门了,这是任谁也无能为力的。我只有无奈地伤感。但伤感之后还是心生许多愿望。这些愿望是我四年来一直在表达的,在告别你们的时候,容我再唠叨一遍。
愿你们亲近文学,无论什么时候,在哪里,都不要去糟蹋文学。消费主义的时代人们越来越相信物质的力量,相信一切实在的东西。而文学恰好是虚幻的,因此难免遭到冷遇。文学的确只是“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但虚幻的东西自有它的价值。一个完整的世界应该包括青山和它的倒影,两者相互辉映,相互依存。我们于实在的青山中砍柴打猎,于虚幻的倒影中释放情感。倒影使我们拉开与青山的心理距离,使我们更便于领悟青山的真谛。工作总结只见青山不见倒影是对世界的一种大误会,由此而下的判断也必然片面。你们将来会很忙,但再忙也别忘了经常在大师们中间穿行,让自己的精神常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发生沟通和交融,让自己也让世界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生动,少一些枯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狭隘,多一些纯正,少一些卑劣。爱好文学对你们来说更是一种职业操守。教文学而不爱文学,就好比做牧师而不信上帝。牧师的职业首先是信仰,然后才是饭碗。教师也是。
愿你们保持写作的习惯。写作能让我们学会过一种心灵的生活,这是一个知识者最值得拥有的生活。写作也许是我们进入内心世界的最便捷的途径。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独坐在灯下,你就可以静下心来,你就能从你所生活的世界中抽身出来,回到你自己的世界里去。你成了你自己世界的主宰,你一个人就能创造一个世界,你能体验到ziyou是那么真实,创造的冲动是那么的强烈。如果你从来没有拥有过那样的体验,你身上就不会有“文学气质”,你对这个世界也只会盲目投入而不会超然地静观。人与世界之间是需要一个桥梁的。写作就是这个桥梁,它能使我们方便地穿梭于心灵与现实之间,使心灵逸出诗意和激情,使我们在内心形成一种坚守自我的力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总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那就写吧,用文字把这些记录下来,心得体会并且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影响更多人来认真生活。这是一个知识者的职责所在,更是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
困扰之一:“写什么题目?”这是很多同学提笔论文前的自问。本科四年的音乐专业基础课学习使得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内容方面, 而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未深究。傅利民教授在《音乐论文写作精讲》1一书中提出四大方法:1.综合寻找法。2.主观设定法。3.借鉴深入法。4.实践总结法。将其可归纳为两种:从客观存在的资料出发进行研究分析选题以及从主观假设选题出发。如:某学生阅读乐谱和实地考察发现一有价值研究课题尚处于空白, 或者研究成果还可深化挖掘, 即可立题。又如:在专业实践过程中, 有主观假设然后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取证。要注意的是, 是否与他人重复研究同一论题。
困扰之二:“论题大在哪里?”有73%同学的论题会以题目大而返工进行修改。这种题目标示范围过大的现象普遍存在, 且学生自我意识不到。例如:浅析王中山筝作品的创作手法;陕西筝曲在现代创作筝曲中的发展;谈戏曲元素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这一类题目至少也是硕士或级别更高的博士论文, 没过一百页是说不清楚来龙去脉的, 但把这些题目缩小在某一个点上仍是可完成的。如:王中山筝曲《某作品》的结构分析;戏曲元素在《某作品》中的运用。标题是论文的主旨, 对题目的拟制需要严谨精炼。正如陈铭道教授在《音乐学》2书中所写的“在大帽子下做小文章, 不如在小帽子下做大文章”。大题目写不好是费力不讨好, 而小题目却可以尽情发挥, 因此绝不能贪心。
困扰之三:“论题的创新性是什么?”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选题力求新颖, 体现学术价值。在选题过程中, 有47%的同学是主观假设选题进行收集资料, 而学生经常是以其学习中自我存在的问题作为选题, 这大多数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谈美声演唱中的共鸣;论二泉映月的演奏处理;论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等等。诸如此类没有新意的选题就意味着资源浪费。那么这些论题难道就不能再研究了吗?也不既然, 换个视角或者运用新材料、新方法及新观点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论文。如:试论二泉映月的道乐特征;这一选题以民族音乐学的角度观察道教音乐与其作品的内在联系, 所以为这个老题写出了新价值。
困扰之四:“你的论题有价值吗?”困扰三与四实际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 没有创新意味着没有价值。也许有创新也不一定有价值。在论文指导实践过程中, 经常有学生问:“我可否以实习的学校为对象, 写一篇针对本校音乐教育的报告吗?”。这个问题很为难, 因为大多数的中学音乐教育都不完善, 其中师资、教学用具、课程设置这都是实际中持续存在的情况, 这些情况都不是一两篇报告可以解决问题的。尽管学生的调查报告是原创的, 论据是充分的, 但实际运用价值却不高。诸如此类的选题在价值性一栏中就大打折扣
困扰之五:“专业适宜性。”音乐学专业下属有声乐、舞蹈、钢琴等方向, 进大学前各自都有主修方向, 那就应遵循专业适宜性原则。选题若是自己不熟悉的范围, 就难以写出深度和新意, 在自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相关研究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主修钢琴方向的学生选题“论舒伯特c小调即兴曲演奏分析”, 这就合理。倘若选题“论舒伯特c小调即兴曲的美学特征”, 这就力所不逮。目前本科学习音乐美学科目的时间一般为一学年, 时间过短, 积累较浅, 思考不深, 这些都是阻拦研究结果的障碍物。对某一科目的研究兴趣一定要建立在相关研究条件成熟的基础之上, 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取得成果。
困扰之六:“论题遵循精准性原则。”从论文题目不能得知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或者主谓宾指代不清, 这个都是选题的忌讳。如:“弹奏滑音常见误点”“论内田光子在莫扎特<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演奏风格”“以乐曲为主线比较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之异同”;这几个选题具有语言逻辑不规范, 概念不明确, 指代混乱的问题。“弹奏滑音”——什么乐器弹奏?演奏风格本身就是一个范围宽泛的题目, 其中既要谈演奏家, 又要谈作曲家, 还有一首奏鸣曲分析, 究竟谁是主体?“以乐曲为主线比较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之异同”——论文主体是乐曲?还是山东筝派亦或河南筝派?是什么乐曲呢?这些都是“言不及义”。此类文章数量在毕业论文比例中占有13%。
以上是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学士论文撰写选题的六个方面分析总结,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论文的科学性、价值性、创造性与可行性。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是一个检阅本科生四年来学术能力、写作能力、专业性很强的利器, 它并不是一个“鸡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收获更多知识及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实践锻炼机会。
注释
11.傅立民.音乐论文写作精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32-33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一种衡量高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考核手段,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与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大学生就业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我国中小型企业众多,许多企业培训制度不健全,在职培养能力不强,因此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上岗后能较快的胜任工作。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该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获取与职业相关的技能等,最终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较系统地去分析、解决现场的技术问题,最终形成职业能力。毕业设计工作作为高职大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主要考察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以有效地考核和检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1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开题、中期审核、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环节。其中,选题立项环节是整个毕业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课题的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能力需求以及毕业实习岗位需求。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学生一定要谨慎和仔细,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整个毕业设计核心要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有较高研究意义、具有很强新颖性的选题。但目前来看,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逐年上升,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课题使用次数较多,难度较低 随着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优秀的课题被积累和保存下来。在经年累月使用之后,其设计资料完备,学生获取相对较易,设计难度不大。
1.2 理论性题目偏多,脱离了实践性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通过“教师拟定,学生选择”的方式进行选题。许多选题多为模拟课题或理论性课题,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1.3 课题陈旧,不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有些课题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较为陈旧,已无法满足现有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无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兴趣不足,不利于其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产业技术的革新,许多企业已经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运营与生产,这些陈旧的课题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形势下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得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与模拟实践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失去了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有的培养作用。
1.4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时间冲突 顶岗实习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的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因此在高职大学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就业单位,毕业设计一般也被安排在这个学期,与专业实习处于同时间段,学生既要进行毕业设计还要开展顶岗实习,实践和精力难以保障,因此毕业设计的质量往往不高。
2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
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应在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以充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将来的工作单位或实习单位的特点,量体裁衣的给学生定做一个符合其工作内容性质的毕业设计课题。在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实习的岗位、实习单位的性质、产品的特征等因素,尽量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可行性,以不断满足社会及企业的用人需求。
根据就业为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综合运用,不断提高毕业设计选题质量。同时,学校还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毕业设计审核评价机制的方式,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以推动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具体见图1。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提出观点与要求,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时间安排上,用于理论指导的时间在1/3左右,学校指导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集中或分散指导。用于实践教学指导的时间在2/3左右,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活动,都充分考虑到教学活动和行业活动的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安排。
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尽可能多地选择工程设计类题目,使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实习岗位,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些与其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题内容。这样一个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有效提高其毕业设计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尽早思考和制定其职业发展规划,为其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并充分利用我国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成果;四是进一步扩展毕业设计选题领域,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选题机制,加强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团体的合作,丰富其选题内容和方式,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同时也要注意毕业设计题目的实用性、可行性以及新颖性,积极与各学院和其他单位进行交流,增进互动;五是在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时,指导教师可以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合作与交流,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其发展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
当学生和用人单位已经签约时,学校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允许学生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单位完成其毕业设计。同时,在选题环节,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将其工作内容和岗位特点展现在毕业设计中,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另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冲突。同时,这种新型毕业设计方式还有利于毕业生进一步明确其职业目标和方向,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毕业设计的质量不能由最后的论文检查和答辩过程所决定,对于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由于毕业设计是学生在企业完成的,因此在统一答辩的过程中,还需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毕业设计评估体系,使毕业设计的成绩论定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毕业答辩阶段,可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用人单位代表等与理论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成果进行答辩,对毕业设计给出综合质量评价。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随着专业知识日益更新,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必须要跟上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严格选题管理制度,提高毕业选题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选题水平,提升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设计选题制度,有效地解决了高职毕业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间的冲突,既保证了学生的实习质量,也为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对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一海.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现状与质量控制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2,14(6):160-163.
[2]王智明.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J].高教论坛,2012(02):66-68.
[3]张艳.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立项选题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3):23-24.
[4]王勇勤,严兴春,侯沂, 张大可,何梅.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大毕业设计改革的力度[J].高等建筑教育,2007(03).
[5]李鼎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经贸学生“五五三”培养模式[J].文史博览(理论),2012(02).
作者简介:
张伟(1986-),男,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endprint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一种衡量高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考核手段,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与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大学生就业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我国中小型企业众多,许多企业培训制度不健全,在职培养能力不强,因此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上岗后能较快的胜任工作。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该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获取与职业相关的技能等,最终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较系统地去分析、解决现场的技术问题,最终形成职业能力。毕业设计工作作为高职大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主要考察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以有效地考核和检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1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开题、中期审核、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环节。其中,选题立项环节是整个毕业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课题的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能力需求以及毕业实习岗位需求。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学生一定要谨慎和仔细,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整个毕业设计核心要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有较高研究意义、具有很强新颖性的选题。但目前来看,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逐年上升,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课题使用次数较多,难度较低 随着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优秀的课题被积累和保存下来。在经年累月使用之后,其设计资料完备,学生获取相对较易,设计难度不大。
1.2 理论性题目偏多,脱离了实践性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通过“教师拟定,学生选择”的方式进行选题。许多选题多为模拟课题或理论性课题,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1.3 课题陈旧,不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有些课题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较为陈旧,已无法满足现有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无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兴趣不足,不利于其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产业技术的革新,许多企业已经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运营与生产,这些陈旧的课题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形势下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得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与模拟实践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失去了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有的培养作用。
1.4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时间冲突 顶岗实习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的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因此在高职大学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就业单位,毕业设计一般也被安排在这个学期,与专业实习处于同时间段,学生既要进行毕业设计还要开展顶岗实习,实践和精力难以保障,因此毕业设计的质量往往不高。
2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
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应在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以充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将来的工作单位或实习单位的特点,量体裁衣的给学生定做一个符合其工作内容性质的毕业设计课题。在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实习的岗位、实习单位的性质、产品的特征等因素,尽量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可行性,以不断满足社会及企业的用人需求。
根据就业为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综合运用,不断提高毕业设计选题质量。同时,学校还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毕业设计审核评价机制的方式,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以推动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具体见图1。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提出观点与要求,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时间安排上,用于理论指导的时间在1/3左右,学校指导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集中或分散指导。用于实践教学指导的时间在2/3左右,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活动,都充分考虑到教学活动和行业活动的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安排。
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尽可能多地选择工程设计类题目,使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实习岗位,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些与其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题内容。这样一个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有效提高其毕业设计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尽早思考和制定其职业发展规划,为其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并充分利用我国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成果;四是进一步扩展毕业设计选题领域,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选题机制,加强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团体的合作,丰富其选题内容和方式,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同时也要注意毕业设计题目的实用性、可行性以及新颖性,积极与各学院和其他单位进行交流,增进互动;五是在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时,指导教师可以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合作与交流,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其发展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
当学生和用人单位已经签约时,学校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允许学生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单位完成其毕业设计。同时,在选题环节,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将其工作内容和岗位特点展现在毕业设计中,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另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冲突。同时,这种新型毕业设计方式还有利于毕业生进一步明确其职业目标和方向,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毕业设计的质量不能由最后的论文检查和答辩过程所决定,对于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由于毕业设计是学生在企业完成的,因此在统一答辩的过程中,还需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毕业设计评估体系,使毕业设计的成绩论定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毕业答辩阶段,可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用人单位代表等与理论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成果进行答辩,对毕业设计给出综合质量评价。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随着专业知识日益更新,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必须要跟上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严格选题管理制度,提高毕业选题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选题水平,提升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设计选题制度,有效地解决了高职毕业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间的冲突,既保证了学生的实习质量,也为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对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一海.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现状与质量控制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2,14(6):160-163.
[2]王智明.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J].高教论坛,2012(02):66-68.
[3]张艳.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立项选题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3):23-24.
[4]王勇勤,严兴春,侯沂, 张大可,何梅.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大毕业设计改革的力度[J].高等建筑教育,2007(03).
[5]李鼎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经贸学生“五五三”培养模式[J].文史博览(理论),2012(02).
作者简介:
张伟(1986-),男,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endprint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一种衡量高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考核手段,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与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大学生就业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我国中小型企业众多,许多企业培训制度不健全,在职培养能力不强,因此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上岗后能较快的胜任工作。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该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获取与职业相关的技能等,最终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较系统地去分析、解决现场的技术问题,最终形成职业能力。毕业设计工作作为高职大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主要考察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可以有效地考核和检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1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开题、中期审核、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环节。其中,选题立项环节是整个毕业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课题的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能力需求以及毕业实习岗位需求。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学生一定要谨慎和仔细,要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整个毕业设计核心要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有较高研究意义、具有很强新颖性的选题。但目前来看,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逐年上升,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课题使用次数较多,难度较低 随着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优秀的课题被积累和保存下来。在经年累月使用之后,其设计资料完备,学生获取相对较易,设计难度不大。
1.2 理论性题目偏多,脱离了实践性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通过“教师拟定,学生选择”的方式进行选题。许多选题多为模拟课题或理论性课题,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1.3 课题陈旧,不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有些课题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较为陈旧,已无法满足现有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无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兴趣不足,不利于其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产业技术的革新,许多企业已经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运营与生产,这些陈旧的课题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形势下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得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与模拟实践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失去了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有的培养作用。
1.4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时间冲突 顶岗实习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的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因此在高职大学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就业单位,毕业设计一般也被安排在这个学期,与专业实习处于同时间段,学生既要进行毕业设计还要开展顶岗实习,实践和精力难以保障,因此毕业设计的质量往往不高。
2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
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应在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点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以充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将来的工作单位或实习单位的特点,量体裁衣的给学生定做一个符合其工作内容性质的毕业设计课题。在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实习的岗位、实习单位的性质、产品的特征等因素,尽量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可行性,以不断满足社会及企业的用人需求。
根据就业为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综合运用,不断提高毕业设计选题质量。同时,学校还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毕业设计审核评价机制的方式,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以推动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具体见图1。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提出观点与要求,共同制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时间安排上,用于理论指导的时间在1/3左右,学校指导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集中或分散指导。用于实践教学指导的时间在2/3左右,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活动,都充分考虑到教学活动和行业活动的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安排。
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尽可能多地选择工程设计类题目,使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实习岗位,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些与其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题内容。这样一个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有效提高其毕业设计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尽早思考和制定其职业发展规划,为其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并充分利用我国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成果;四是进一步扩展毕业设计选题领域,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选题机制,加强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团体的合作,丰富其选题内容和方式,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同时也要注意毕业设计题目的实用性、可行性以及新颖性,积极与各学院和其他单位进行交流,增进互动;五是在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时,指导教师可以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合作与交流,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其发展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
当学生和用人单位已经签约时,学校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允许学生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单位完成其毕业设计。同时,在选题环节,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将其工作内容和岗位特点展现在毕业设计中,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另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冲突。同时,这种新型毕业设计方式还有利于毕业生进一步明确其职业目标和方向,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毕业设计的质量不能由最后的论文检查和答辩过程所决定,对于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由于毕业设计是学生在企业完成的,因此在统一答辩的过程中,还需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毕业设计评估体系,使毕业设计的成绩论定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毕业答辩阶段,可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用人单位代表等与理论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成果进行答辩,对毕业设计给出综合质量评价。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随着专业知识日益更新,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必须要跟上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严格选题管理制度,提高毕业选题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选题水平,提升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设计选题制度,有效地解决了高职毕业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间的冲突,既保证了学生的实习质量,也为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对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一海.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现状与质量控制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2,14(6):160-163.
[2]王智明.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J].高教论坛,2012(02):66-68.
[3]张艳.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立项选题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3):23-24.
[4]王勇勤,严兴春,侯沂, 张大可,何梅.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大毕业设计改革的力度[J].高等建筑教育,2007(03).
[5]李鼎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经贸学生“五五三”培养模式[J].文史博览(理论),2012(02).
作者简介:
张伟(1986-),男,硕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推荐阅读:
中文系毕业生自我评价09-27
中文系毕业生个人求职信09-06
2、毕业设计中文摘要06-20
中文论文(傲慢与偏见)07-13
中文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信10-18
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论文的分析论文06-05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毕业双语演讲07-13
北京大学中文系真题10-12
中文系研究生个人简历07-18
中文系大学生学生会工作总结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