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c品管圈工作总结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qcc品管圈工作总结(推荐8篇)

qcc品管圈工作总结 篇1

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

1、由来 美国的始祖

起始于1950年Deming﹝戴明﹞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以及1954年Juran﹝朱兰﹞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

沿革

(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国内多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日本人不只是训练工程师与主管阶层而已,而是有计划的大量提高生产力。品管部在美国是很大的部门,成员包括品管工程师、信度工程师和其它领域的专家;反观日本,广泛的教导各领域经理品管的方法后,可以缩减庞大的品管部门以及专门的工程师。

日本施行的结果

日本到了1966年四月就有超过10,000个品管圈,且每圈都展现以下的特质:(1)每圈平均节省美币3,000元。

(2)日本整体的改善总共达到3亿美币的效益。

(3)经理和工程师没有花费时间就可以有这些成果,依旧处理跨部门与高层的营运计划。

(4)分析很多突发的问题,降低变异性与预防复发。

(5)工作场所就有很多很棒的管理手法,如:更清楚的判读标准、更完整的手法,更好的数值回馈和管制图。

2、思考方向

当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有哪些,甚至不知道主要的问题在哪里的时候,因此,就要教如何分析以找出主要的问题。而且,要教如何列出主要问题可能的清单,在由中找出真正的问题。然后要帮忙找出解决的方法。最后,一定要教如何在掌握的现况中,保持成果。所有参加者都可以获得以下的好处:品管圈会议中可以有机会在大众面前讲话。彼此结交更多的朋友,有助于营造工作场所愉快的气氛。更能意识到本身工作的重要性与职责,因而对自己的工作更感到自豪。改善了个性,与养成专心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品管圈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到家庭生活上。

3、注意问题

确立企业精神培养企业文化

企业方针目标也就是所谓的“企业精神”,当一个企业确立了这样一个精神,才能使员工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改变员工的思想意识,才能使员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创造力。现代的管理学这样认为:企业成败已经不完全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还取决于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发挥,因此企业精神构成了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企业精神的培育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和作风紧密相关,尤其是创业时期的领导人,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企业精神的定型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可以理解为企业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企业员工信念和凝聚力的体现,即以人为本,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企业的领导者如果管理有方,措施得力,在企业中建立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确立了一种能够使企业领导与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目标一致的企业精神,那么企业管理一定会成功,经济效益一定会提高。

领导要重视QCC活动

领导要重视QCC活动,并动员、引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搞QCC活动。

QC源于基层,产生于班组,它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或现场存在的问题而组织起来开展活动”的小组,所以必须要动员所有员工积极、热情的投入到搞QCC活动中去,而这一基本要素又必须是企业领导或主管人员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因为领导重视QCC活动,注重质量管理,QCC活动才会如虎添翼。

加大内部工作岗位培训力度

加大内部工作岗位培训力度,充实QCC技术力量。我们常说的“质量兴业”实质就是“人才兴业”,产品的质量就标志着企业员工的素质,像我们这种服务性行业更甚,因此员工的岗位再教育是现代做作业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QCC质量的保证。邓小平曾说过:“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因而落实岗位再教育的任务是领导者必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员工教育和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充实QCC的技术力量。

加大对QCC活动的财政投入

要加大对QCC活动的财政投入,加大对QCC成果的奖励力度。QCC活动的成果如果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企业领导者又能给参与QCC活动的人员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必定能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更良性的循环,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成果。加大对QCC先进设备的添置,改善工作环境,增加技术智力投资,这样就更能使QCC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活动内容 组圈

(1)根据同一部门或工作性质相关联、同一班次之原则,组成品管圈。(2)选出圈长。

(3)由圈长主持圈会,并确定一名记录员,担任圈会记录工作。(4)以民主方式决定圈名、圈徽。

(5)圈长填写“品管圈活动组圈登记表”,成立品管圈,并向QCC推动委员会申请注册登记备案。

活动主题选定制定活动计划

(1)每期品管圈活动,必须围绕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进行,结合部门工作目标,从品质、成本、效率、周期、安全、服务、管理等方面,每人提出2~3个问题点,并列出问题点一览表。

(2)以民主投票方式产生活动主题,主题的选定以品管圈活动在3个月左右能解决为原则。

(3)提出选取理由,讨论并定案。

(4)制定活动计划及进度表,并决定适合每一个圈员的职责和工作分工。

(5)主题决定后要呈报部门直接主管/经理审核,批准后方能成为正式的品管圈活动主题。

(6)活动计划表交QCC推行委员会备案存档。(7)本阶段推荐使用脑力激荡法和甘特图。目标设定

(1)明确目标值并和主题一致,目标值尽量要量化。(2)不要设定太多的目标值,最好是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

(3)目标值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行性。(4)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现状调查数据收集

(1)根据上次的特性要因图(或围绕选定的主题,通过圈会),设计适合本圈现场需要的、易于数据收集、整理的查检表。

(2)决定收集数据的周期、收集时间、收集方式、记录方式及责任人。(3)圈会结束后,各责任人员即应依照圈会所决定的方式,开始收集数据。(4)数据一定要真实,不得经过人为修饰和造假。(5)本阶段使用查检表。数据收集整理

(1)对上次圈会后收集数据过程中所发生的困难点,全员检讨,并提出解决方法。(2)检讨上次圈会后设计的查检表,如需要,加以补充或修改,使数据更能顺利收集,重新收集数据。

(3)如无前两点困难,则圈长落实责任人及时收集数据,使用QC手法,从各个角度去层别,作成柏拉图形式直观反映,找出影响问题点的关键项目。

(4)本阶段可根据需要使用适当之QC手法,如柏拉图、直方图等。原因分析

(1)在圈会上确认每一关键项目。

(2)针对选定的每一关键项目,运用脑力激荡法展开特性要因分析。

(3)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要求具体、明确、且便于制定改善对策。(4)会后落实责任人对主要因素进行验证、确认。

(5)对于重要原因以分工方式,决定各圈员负责研究、观察、分析,提出对策构想并于下次圈会时提出报告。

(6)本阶段使用脑力激荡法和特性要因法。对策制定及审批

(1)根据上次圈会把握重要原因和实际观察、分析、研究的结果,按分工的方式,将所得之对策一一提出讨论,除了责任人的方案构想外,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吸收好的意见。

(2)根据上述的讨论获得对策方案后,让圈员分工整理成详细具体的方案。

(3)对所制定的具体对策方案进行分析,制定实施计划,并在圈会上讨论,交换意见,定出具体的步骤、目标、日程和负责人,注明提案人。

(4)圈长要求圈员根据讨论结果,以合理化建议的形式提出具体的改善构想。

(5)圈长将对策实施计划及合理化建议报部门主管/经理批准后实施(合理化建议实施绩效不参加合理化建议奖的评选,而直接参加品管圈成果评奖)。

(6)如对策需涉及圈外人员,一般会邀请他们来参加此次圈会,共同商量对策方法和实施进度。

(7)本阶段使用愚巧法、脑力激荡法、系统图法。对策实施及检讨

(1)对所实施的对策,由各圈员就本身负责工作作出报告,顺利者给予奖励,有困难者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修改计划。

(2)对前几次圈会做整体性的自主查检,尤其对数据收集、实施对策、圈员向心力、热心度等,必须全盘分析并提出改善方案。

(3)各圈员对所提出对策的改善进度进行反馈,并收集改善后的数据。效果确认(1)效果确认分为总体效果及单独效果。

(2)每一个对策实施的单独效果,通过合理化建议管理程序验证,由圈长最后总结编制成合理化建议实施绩效报告书,进行效果确认。

(3)对无效的对策需开会研讨决定取消或重新提出新的对策。

(4)总体效果将根据已实施改善对策的数据,使用QCC工具(总推移图及层别推移图)用统计数据来判断。改善的经济价值尽量以每年为单位,换算成具体的数值。

(5)圈会后应把所绘制的总推移图张贴到现场,并把每天的实绩打点到推移图上。(6)本阶段可使用检查表、推移图、层别图、柏拉图等。标准化

(1)为使对策效果能长期稳定的维持,标准化是品管圈改善历程的重要步骤。(2)把品管圈有效对策纳入公司或部门标准化体系中。成果资料整理(成果比较)

(1)计算各种有形成果,并换算成金额表示。

(2)制作成果比较的图表,主要以柏拉图金额差表示。

(3)列出各圈员这几次圈会以来所获得的无形成果,并做改善前、改善后的比较,可能的话,以雷达图方式表示。

(4)将本期活动成果资料整理编制成“品管圈活动成果报告书”。(5)本阶段可使用柏拉图、雷达图等。活动总结及下一步打算

(1)任何改善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总还存在不足之处,找出不足之处,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2)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所以问题改善没有终点。

(3)按PDCA循环,品质需要持续改善,所以每完成一次PDCA循环后,就应考虑下一步计划,制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PDCA改善循环。

成果发表

(1)对本圈的“成果报告书”再做一次总检讨,有全体圈员提出应补充或强调部分,并最后定案。

qcc品管圈工作总结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共调查10 d, 选取本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3~8月 (除外周六、周日) , 上午08:00~11:00进入ICU的医护人员的洗手总次数, 共计1493次, 未执行次数为496次, 未执行率为33.22%。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由ICU医生1人, 护士8人组成, 取名为守 (手) 护圈, 圈长负责, 护士长为辅导员。圈员中:副主任护师 (护士长) 1名, 主管护师1名, 主治医师1名, 护师7名。年龄27~41岁, 平均年龄29岁, 均具有丰富的ICU临床经验, 通过讨论确定主题为提高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活动时间为2015年3~8月。

1.2.2手卫生现状分析采用临床观察并记录的方式对2周内, 上午9:00~11:00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人员, 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总结出洗手总次数1493次, 未执行次数为496次, 未执行率33.22%;并总结出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下的因素: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手卫生26.41%, 科室对手卫生知识培训不到位19.76%, 科室未设专人管理17.54%, 洗手液和手消毒液放置过少16.53%, 工作忙, 洗手时间不充足占7.86%, 消毒剂刺激皮肤5.85%, 消毒剂提供不及时4.23%, 其他因素1.82%。

1.2.3原因分析与设定目标根据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下的因素进行要因分析, 建立柏拉图, 根据二八定律, 得出结论: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手卫生, 科室对手卫生宣传力度不到位, 科室未设专人监督, 洗手液和手消毒液放置过少是影响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主要原因, 作为本期活动的改善重点。

目标设定值

现况值:改善前未执行手卫生率为33.22%;改善重点:根据柏拉图得出改善重点为80.24%;圈能力:本圈圈员自我评估问题解决能力为64.4%。

目标值=现况值- (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33.22%- (33.22%×80.24%×64.4%) =16.05%

改善幅度= (现况值-目标值) /现况值= (33.22%-16.05%) /33.22%=51.69%

经过目标值公式和改善幅度公式计算, 希望通过本次活动, ICU医护人员未洗手率由33.22%降低到16.05%以下, 改善幅度超过51.69%。

1.2.4对策与实施

1.2.4.1增强手卫生意识[3], 巩固手卫生理论知识张贴提示标语, 做到随处提醒, 营造洗手气氛, 每个房间及手卫生设施旁粘贴手卫生宣传图, 每班接班前小组会议时, 以提问的方式加深印象, 让医护人员掌握洗手的指征。

1.2.4.2规范对手卫生的培训[4] (1) 制定手卫生培训计划, 科室每年2次全员集中授课培训。 (2) 《手卫生知识》新入科护士培训并考核达标后方可上岗。 (3) 列入新入医护人员和实习学生入科培训计划中, 并严格带教, 每次培训后及时考核。

增设洗手设施 (1) 设置固定人员每周一检查手卫生设施用品。 (2) 监护区所有房间门口及每张病床尾固定设快速手消毒剂设施。 (3) 班班交接, 及时补充。

1.2.4.4加强对手卫生的监管科室设置1名手卫生质量控制员。将手卫生质量控制, 纳入病房管理Ⅰ级质量控制项目。每月公布检查结果, 并进行PDCA改进, 与绩效考核挂钩。

2结果

2.1有形成果

2.1.1经过品管圈活动后, 从影响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因素中可以看出, 没有执行手卫生百分比比之前降低, 手卫生依从性都有显著的改善。经过该次品管圈活动, ICU医护人员手卫生未执行率由改善前33.22%降至改善后的14.98%, 超出目标值16.05%。见表1。

根据公式目标达标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 (14.98%-33.22%) / (16.05%-33.22%) ×100%=106.23%。

进步率= (改善前-改善后) /改善前×100%= (33.22%-14.98%) /33.22%×100%=54.91%

2.1.2通过本次QCC活动后, 制定了ICU手卫生培训规范化, ICU新进人员手卫生培训标准化, 手卫生设施管理规范化, ICU手卫生质量控制规范化等, 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2.2无形成果通过QCC活动, 守 (手) 护圈成员的品管手法、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头脑风暴法和讨论分析的方法, 有效的调动了圈员参与品质管理活动的积极性, 增强了职业成就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小结

医护人员的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 搞好手卫生可以使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降低30%, 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对医护人员安全防护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品管圈活动后, 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对控制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流行以及防控医院感染爆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QCC活动, 圈员们学会了运用查检表、柏拉图、真因要因分析法等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 培养了圈员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调动了圈员的积极性, 有效发挥了个人的潜能, 增强了责任心。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 (QCC) 在提高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CU)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方法 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组织对品管圈理论学习及参加院内外品管圈培训学习活动, 对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进行调查, 总结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 拟定对策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结果 经过该次品管圈活动, ICU医护人员手卫生未执行率由改善前33.22%降至改善后的14.98%, 超出目标值16.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对防控医院感染爆发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ICU医护人员,品管圈,手卫生,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张辛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2.

[2]韦正峥, 李淑英, 王晖, 等.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及洗手液消毒效果的评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8) :2437-2439.

[3]李文红, 莫蓓蓉, 杨华露, 等.品管圈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 2015 (15) :1368-1370.

[4]黄平.品管圈在提高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应用.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2) :4685.

qcc品管圈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品管圈工作模式;ICU;人工气道;护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01-02

ICU患者的病情较重,大部分都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这样才能有效连通生理气道与空气或者另外一些气源,进而为相关的临床诊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人工气道的建立也是临床急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1]。人工气道的建立是一项入侵性操作,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刺激和创伤,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监测,从而来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在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同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50.1±6.4)岁,人工气道建立的时间为48-197小时,平均(95±6.8)小时。疾病类型主要包括:脑外伤17例,重症肺炎32例,呼吸衰竭14例,脑出血26例,其他11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对疾病进行对症护理的同时,在ICU人工气道方面的护理主要有气道、吸痰、口腔和其他方面的护理,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严密监测,同时要对患者的通气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让患者气道的湿化程度得到有效保证[2]。

实验组患者给予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护理人员要组织成立专门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时评估护理人员的综合情况,评估的内容主要有护理目标的制定情况、护理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相关解决措施的制定情况。另外针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关护理细节,全部护理人员都应该要提出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并一起对其可能性进行评估,同时对相关措施进行有效优化,进而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效果[3]。针对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护理项目,应该要对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实施程序,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每天的吸痰次数以及意外脱管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另外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小项,患者的满意率包括满意和基本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意外脱管和每天吸痰次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呛咳、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另外实验组患者中出现2例意外脱管,对照组患者中出现8例意外脱管,实验组患者每天吸痰次数为(5.42±0.98)次,对照组患者每天吸痰次数为(7.22±1.24)次,实验组患者的意外脱管率和每天吸痰次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例数呛咳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實验组 501(2.0)2(4.0)1(2.0)对照组506(12.0)8(16.0)7(14.0)x2 7.68058.00009.7826P P<0.05P<0.05P<0.05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要想让ICU患者的呼吸道保持畅通,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就是建立人工气道,但是因为建立人工气道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所以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比如建立人工气道会让患者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增加,这样患者出现感染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来讲,在对开放时间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这样才能让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品管圈工作模式是由相近、相同或者互补工作场合的人员自发自动组成一个小团体,全部团体成员相互合作,同时集思广益,并结合有效的活动程序来控制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可以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准确和及时的进行有效地评估,同时对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另外还可以结合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的建议或者意见来合理调整护理方式,从而来护理细节进行完善,对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最终让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意外脱管、每天吸痰次数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能让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同时让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庆华,肖明朝,刘捷,魏华.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4,06:94-96.

[2] 丁昊.医院“品管圈”管理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qcc品管圈工作总结 篇4

【摘要】目的:对品管圈应用在提高门诊护士工作积极性的作用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将2014年以前我院实施常规管理的门诊护士21名设为对照组,另将我院自2014年以来实施品管圈管理之后的门诊护士21名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士工作积极性、护理投诉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结果:相比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护士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团队协作更默契,护理投诉率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结论:开展和推广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门诊护士工作积极性有显著效果,同时还能够减少护理投诉率,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关键词】门诊护士;品管圈;工作积极性;投诉率;满意度

品质管理圈简称为品管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是指同部门人员自发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应用品管圈各种统计手法,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对分析自己所在工作场所的质量管理品项,发现并解决现存和潜在问题,从而达到维持和改善工作现场的目的[1]。品管圈流程步骤组主要包括组织品管圈、主题选择、计划、现状分析、目标选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检查讨论、效果确认、标准化、改进[2]。我院为研究品管圈对提高门诊护士工作积极性的效果,做了临床对比试验,现将过程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护士共21名,均为女性,年龄介于18~55岁间,平均年龄(28.7±3.6)岁。其中中专学历5人、大专学历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7人。护士10人、护师6人、主管护师4人、副主任护师1人。

1.2方法

将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我院实施常规管理模式的门诊护士21名设为对照组,另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间实施品管圈管理之后的门诊护士21名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护士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包括日常业务培训,上班责任制划分,月终业绩考核等。观察组护士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具体包括:

(1)成立品管圈小组。首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QCC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品管圈小组。圈长由学历和资历高的护士来担任,进行统一管理,其它护理成员为圈员。圈长负责对整个小组的管理和协调、上传下达,对圈小组的工作情况随时向医院汇报,把小组的诉求及时传达给上级,对于小组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请求医院其他部门帮助。护士长同时担任组织协调工作,配合圈长。

(2)每月进行问题总结。小组要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在一起互相交流,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报,然后一起互相交流,讨论出解决方法和对策。然后到下一次会议的时候,再对上一次会议所讨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反馈,看是否成功解决,解决方法是否得当[3]。总结有效的改进方法并做好记录。

(3)改善护士的待遇。小组成员可以一起讨论奖励制度,并按照这种制度来激励自己。由圈长像医院提出申请,取得医院的财务支持,然后圈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协调和考核,充分利用奖金的激励作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进行人性化管理。由小组人员对目前的近况进行讨论,对遇到的问题,比如职称晋升、培训机会、奖励制度等进行汇总,由圈长统一向医院汇报。为圈员争取更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加强对护士的关心,让护士感受到医院的关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取t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经过一年多品管圈管理措施的实施,观察组21名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护士的懒惰情绪相比于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每位护士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科室工作氛围更加和谐;中专学历5人中有3人已报考大专学历,大专学历9人中有4人已报考本科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7人中有2人已报考在职研究生学历;经过品管圈管理的观察组护理投诉事件相比对照组而言显著下降,护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2.2每组随机问卷调查50名住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x100%。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48.0%,远远低于观察组的90.0%,两组差异明显(P<0.01),具体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品管圈的管理措施应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质量管理活动。这个活动让护士发挥了主体作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规章制度,而是参与到管理中来。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然后定期召开会议,由小组成员一起,首先对上次会议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汇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本阶段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并互相探讨,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对需要协助的由圈长统一向医院汇报[4]。这样,每一个护理人员都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改善护理工作中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价值,激发了问题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5]。

在本次实验中,经过一年多品管圈管理措施的实施,观察组21名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护士的懒惰情绪相比于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团队协作更默契,科室工作氛围更加和谐,护理投诉率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所以说,品管圈对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和主动性,提高自我人生价值都要重要意义。同时对提高医院门诊的整体护理水平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品管圈在提高 篇5

摘要: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提高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为主题,对本病区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现状进行调查,进行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低的原因分析。实施有效对策,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从 42.5 %提高到 77.5 %,并进行持续改进,最终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提高至86.25%,完成预期 85% 目标。

关键词:品管圈;压疮;健康教育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关联的人员,为了解决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结合成一个小团体,然后分工合作,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下,运用品管的简易统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中的障碍问题,以达到改善工作品质、提高工作效率及降低成本的目的[1]。品管圈在20 世纪 90 年代被引入医院管理领域,现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医院中开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2-3]。有文献报道[4-5]家属对压疮的认知程度可直接影响到压疮的防治效果。为了提高压疮高危患者及家属对压疮的认知,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率,减少压疮的发生率,我院脑系科于2013年3月成立了品管圈,开展了提高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为课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

对2013年4月-2014年3月我科收治的 240 名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后,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为品管圈管理前组,即未给予QCC;B组为品管圈管理后组,给予QCC;C组为持续改进后组,给予QCC,并加强对患者的评估及健康教育力度。

其中品管圈管理前组中,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35.5岁,文化程度最低文盲,最高大学本科,高中以下25人,高中33人,大专22人,平均住院日12.3天。患者ASIA分级情况为,A级38例,B级32例,C级10例。Braden评分均小于或者等于12分,为压疮高危患者。

品管圈后组中,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6.4岁,文化程度最低文盲,最高大学本科,高中以下27人,高中35人,大专18人,平均住院日11.2天。患者ASIA分级情况为,A级34例,B级34例,C级12例。Braden评分均小于或者等于12分,为压疮高危患者。

持续改进组中,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0.1岁,文化程度最低文盲,最高大学本科,高中以下24人,高中36人,大专20人,平均住院日11.2天。患者ASIA分级情况为,A级36例,B级30例,C级14例。Braden评分均小于或者等于12分,为压疮高危患者。

三组患者在疾病种类、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住院天数、压疮危险度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方法

2.1成立品管圈小组

由护士长担任圈长,负责组织统筹工作,制订计划、培训、组织活动。由业务能力及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护士4人组成压疮干预小组,负责具体执行护理计划,协助制订方案,效果评价及患者反馈意见总结分析。每月活动1~2次,每次1~2 h。活动前给新老圈员进行品管圈知识培训,使每位圈员能熟练掌握品管圈活动的理念、程序和方法。2.2 主题选定,选定理由

经过调查发现,成立压疮品管圈前,选取的80例压疮高危患者对压疮知识的知晓率为42.5%。通过小组全体成员讨论,认为以“提高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为此次活动课题,符合QCC活动的5M选题法,即力所能及(manageable),有效可查(measurable),需时适中(moderateduration)、医院赏识(management appreciation),圈以自豪(members pride)。2.3原因分析

针对改善重点,运用思维冲击法,大家从对象(患者)、人员(护理人员)、方法、其他等方

面出发,寻找出造成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低的因素:患者本身受到年龄、学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压疮的认知障碍;宣传内容太多,患者学习意愿低;宣传内容专业

性强;护士责任心不强,缺少耐心,不善沟通;护士缺少培训,知识掌握不全;宣传方

法单一,宣教 缺少连贯性。2.4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为压疮高危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从活动前的42.5%提高到85%。2.5制定对策

2.5.1培训学习

针对原因分析中护士缺少培训,知识掌握不全,加大对护士压疮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强调住院高危患者压疮评估和上报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增强护士对压疮相关安全的重视。

2.5.2考核

科室建立奖惩机制,将压疮相关知识考核及与绩效挂钩,激励护士掌握相关知识。

2.5.3制定压疮防治小组人员职责

针对护士责任心不强,制定压疮防治小组人员职责对压疮高危患者提早干预和追踪,预防和减少院内压疮发生。2.5.4 制订“住院患者及家属对压疮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或陪护次数、患者所患疾病;②调查对象对压疮知识的了解程度,包括压疮的概念、压疮的分期、发生原因、危险因素、好发部位、预防措施等。③调查对象对压疮防护工作的态度及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这些调查表的结果,了解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健康教育。

2.5.5加强对患者的评估及教育力度

患者入院时给予压疮高危因素评估及认知评诂,发放压疮健康教育宣传单,提高患者对压疮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手术前1d安排患者在小房间进行集中专题宣教,鼓励家属参与,对理解及接受能力差的患者个别、重点宣教。手术当日晨、术后6h内、术后1d,责任护士依据压疮认知情况调查表结果分别评估患者对宣教内容的接受程度,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循环再教育,达到逐渐提高的目的。

2.5.6悬挂压疮风险标识

将标识悬挂于患者床尾,在口头提醒宣教的基础上,用书面标识提醒患者,起到警示强调作用。3 结果

3.1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见表1。表1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表1 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例(%)

项目

压疮的概念

压疮好发部位

压疮的原因

A组(n=80)不知晓 31(38.75)部分了解 13(16.25)了解 36(45)不知晓 35(43.75)部分了解 12(15)了解 33(41.25)不知晓 37(46.25)部分了解 15(18.75)了解 28(35)

B组(n=80)

12(15)5(6.25)63(78.75)8(10)7(8.75)65(81.25)8(10)9(11.25)63(78.75)

C组(n=80)4(5)8(10)68(85)3(3.75)7(8.75)70(87.5)4(5)5(6.25)71(88.75)预防方法

翻身方法

压疮护理

营养与压疮关系 不知晓 部分了解 了解 不知晓 部分了解 了解 不知晓 部分了解 了解 不知晓 部分了解 了解 30(37.5)16(20)34(42.5)25(31.25)23(28.75)32(40)28(35)13(16.25)39(48.75)27(33.75)17(21.25)36(45)8(10)12(15)60(75)6(7.5)8(10)66(82.5)7(8.75)13(16.25)60(75)6(7.5)15(18.75)59(73.75)5(6.25)7(8.75)68(85)6(7.5)5(6.25)69(86.25)4(5)6(7.5)70(87.5)7(8.75)5(6.25)68(85)

3.2将健康教育7项指标知晓率合并后,健康教育总体知晓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平均知晓率提高至86.25%,达到预期目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对压疮认知程度比较 例(%)

活动前

活动后 持续改进后

X2 P值 例数 80 80 80

了解 34(42.5)62(77.5)69(86.25)

部分了解 16(20)10(12.5)6(7.5)43.223 <0.01

不知晓 30(37.5)8(10)5(6.25)讨论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住院患者普遍缺乏压疮知识。表1显示活动前51.6%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是压疮;61.6%的患者不知道压疮发生的因素;56.6%的患者不知道压疮的预防方法。有资料表明[6],压疮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及家属掌握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的多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住院患者及家属有关防治压疮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教育方式可采用宣传广播、图片示教、护理人员下病房亲自示范操作、组织患者及家属之间互相交流经验等。以护士亲自下病房示范操作为主。

品管圈活动近年来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集思广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提高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科室通过调查并分析2013年7月-2014年6月科室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将提高压疮高危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原因并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发放知识手册,利用口头教育等多形式提高了患者对压疮知识的知晓率。

在品管圈活动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强调团队作用和圈员共同参与,每次活动都由圈员轮流担任会议主持和记录,这种模式为护士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展示个人价值的平台,使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升。在活动中培养了护士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的意识,学会了运用原因分析、对策寻找和效果确认的系统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幸国,赵青威,李盈,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药

物与临床,2009,12(4):233-235.

[2]王玉琼,郭秀静,雷岸江,等 .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

修杂志,2009,24(21):1945‐1946 .

[3]孙莉,尹安春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 .医学与

哲学,2013,34(16):94‐96 .

[4]万蓉,冯丽梅.顾丽磊.晚期肿瘤患者家属对压疮认知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

杂志,2009,2(26):32~35.

[5]徐蕾,姚丽文,侯黎莉,等.老年患者家属压疮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护理干预[J].上

海护理,2006,7(6):38~40.

品管圈活动提高术后器械预处理 篇6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提高;器械预处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97-01

品管圈(qualitycontrol circle,QCC)是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组成一个小团体,集思广益、相互启发,运用QCC管理工具,针对问题逐步攻克,以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将QCC运用在提高手术后器械预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术后器械合格率明显提高,提高了病人的安全保障,手术器械使用的寿命,每位圈员也参与工作中各有所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7月成立蝴蝶圈,由3名护士长,9名护士共12名护理人员组成,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手术室术后器械。本次活动科室手术室护理人员全部参加。

1.2 方法:

1.2.1 活动实施日期为2015年8月至1016年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取名蝴蝶圈,推举圈长一名(手术室护士长)指导工作,圈员各有分工。每周进行1-3次圈员活动,每次1-2小时。利用头脑风暴法,结合各科室重点、存在问题和困惑,确立蝴蝶圈活动主题为“提高手术后器械的预处理”。

1.2.2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随机抽查2015.8.13—2015.9.1手术室术后器械共计1000件,对手术器械实施器械预处理相关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和数据采集。器械预处理不合格件数140,占14%,合格件数860占86%,分别利用柏拉图,鱼骨图等图例分析出现存状况的主要原因为:未冲净污物,未喷酶保湿剂,未擦污物,器械有锈迹、斑驳。

结果如下:

1.2.3 目标设定 明确重点内容后,拟定改善目标。

目标设定=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140-(140×85%×63%)

≈65

1.2.4 要因分析 运用头脑风暴、鱼骨头分析,制作为何未喷酶保湿剂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如下: 1无规范培训和考核标准

2手术多、工作量大

3护理人员担心被感染

1.2.5 对策拟定与实施 针对以上的主要原因拟定改善方向,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

1、制定工作制度、操作评分标准和流程 。编制术后器械预处理“三部曲”和口诀。

2、通报抽查情况,分析原因,及时整改,并行效果评价。

3、规范培训和考核,严格督查,使其掌握并合理应用。对低年资和接受能力差的护士行“一对一”指导。

4、定专人“净护天使”术毕规范处置。

5、处置间张贴温馨提示牌及术后器械预处理流程图

6、按标准要求配备防护用品,规范着装,防护到位。

2、结果

2.1 随机抽查手术室术后1000件器械,术后预处理合格器械件数为965,占96.5%。术后器械预处理不合格件数35件,占3.5%。器械预处理率明显上升。其中未喷保湿剂为0%。

2.2器械预处理的流程得到标准化三部曲:一擦→二冲→三喷。

3、讨论

3.1提高器械预处理对保证医疗安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目前,手术病人不断增加,连台时因忙于清点、整理、检查工作,常忽略了器械预处理的及时性和必要性。工作流程未规范,极易造成器械预处理不及时,器械未处理,为下次使用带来隐患,从而降低器械使用率和使用寿命。品管圈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最根本的原因,针对要因制定对策、实施对策,通过效果确认、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规范了手术后器械预处理的工作程序,有效的规避了医疗风险。

3.2提高了护士团队协作精神及综合能力开展品管圈活动,开动了大家的思维,不但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与安全意识,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更在品管圈中学习到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统计方法和图标有效的分析来解决问题。

qcc品管圈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品管圈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64-01

品管圈为一种全员参与的工作方法,立足于尊重人性角度,运用愉快、轻松的管理方式,有效改善工作场所,提升护理质量[1]。笔者对我院产科实施的品管圈活动的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有30名护理人员,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3.3±1.7)岁;职称:10名护士,5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工作年限:8名1~5年,6名5~10年,9名11~20年,7名20年以上;学历:3名中专,12名大专,15名本科。本组研究孕产妇共500人。

1.2 方法

1.2.1 建立品管圈小组 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品管圈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品管圈的特点、原则、方法等,使护理人员熟悉品管圈的应用;然后建立品管圈小组,将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十人,主要包括孕产妇护理品管圈、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和健康教育品管圈。

1.2.2 品管圈活动 ①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制定严格的巡视制度,有效解决孕产妇在医院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护士、助产士在待产过程中及时将患者情况告知主治医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注重患者隐私,由于孕产妇情况比较特殊,避免随意将产妇躯体暴露出来,如有需要,护士和助产士要和孕产妇及家属加强沟通,有效防止侵犯患者隐私权[2]。②新生儿护理品管圈:由于新生儿易出现胸牌、手圈脱落的情况,因此,要集中讨论整改措施,讨论结果表明,发生风险缺陷的关键原因在于孕产妇和家属不够重视手圈、胸牌,护士没有系紧手圈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整改方案:第一,将存在的情况告知医院采购科,购买质量好的手圈、胸牌;第二,对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培养其运用标准、规范的手法将胸牌、手圈系到新生儿手部;第三,嘱咐孕产妇、家属平时多加注意新生儿的手圈和胸牌,避免发生脱落。

1.2.3 健康教育品管圈护理 加强产科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措施:①制定健康路径表:护理人员通过运用查阅资料、专家指导等方式,为产科孕产妇编写出健康教育资料,将其交到护理部门,经护理部负责人员审定后,编制为健康教育路径表;②有计划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和方法;另外,注意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③为孕产妇讲解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取得孕产妇的配合;责任护士严格根据路径表要求,对孕产妇和家属进行分期、分段以及计划性的教育和评价[3]。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4] 对实施前后的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知识掌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其中,新生儿护理缺陷主要指的是胸牌、手圈丢失等;孕产妇知识掌握率以超过80%为基准;护理满意度将孕产妇填写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的新生儿护理缺陷率对比 实施后,新生儿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1。

2.2 實施前、后的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施后,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3 讨论

产科是医院中的高风险科室,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发生护理纠纷、医疗事故等。因此,为有效降低风险率,保证医疗护理安全,需要有效加强产科风险管理。本组研究中,通过对我院产科护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通过建立新生儿护理、孕产妇护理、健康教育等品管圈小组,确保使科室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品管圈活动中,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推进管理,保证工作场所的规范化,进而不仅使工作人员获得成就感,而且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率[5]。结果表明,实施后,新生儿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

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进行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和知识掌握率,并能够降低护理缺陷率。

参考文献

[1]贾慧琴.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9):163-164.

[2]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3]李凤琴.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4,14(6):265-266.

[4]闵丽华,温贤秀,李蓉,等.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4,1(4):69-72.

[5]张春芳.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10(4):356-357.

qcc品管圈工作总结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实际过程中的效果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100例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工作,观察组使用品管圈的方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出现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人员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虽均有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发生,但观察组的意外针刺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4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开展品管圈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针刺的情况,对于护士自身防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意外针刺;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21-02

品管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是由相类似或是能够互补的工作场所中的人群自发组成的一种小团体[1]。通过这种形式,团体中的成员能够通过相互合作以及集思广益等形式灵活的运用活動中的理论方式等[2]。因此能够较好的改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欠缺以及主要问题等[3]。更好的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4]。品管圈的方式在国外的到了较好的应用,有研究显示国外的品管圈应用率达到了98%以上,同时使用品管圈的方式解决了70%以上的护理问题,在实际的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针刺伤而言,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意外事件,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发生意外刺伤的概率高达50%以上,其中护士高达44%,在暴露方式上,主要也是针刺伤最多,占56%。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针刺伤发生时,仅需要0.004ml的血液就足以感染HBV,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但在我国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较好的使用品管圈的形式,因此国内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我院通过开展品管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减少了意外针刺的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职护理人员100人,其中护士90人、主管护师10人,其中本科学历76人,专科学历24人,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为22-40岁,平均年龄为30.26±1.52岁。随机将所有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护理人员护士45人、护师5人,本科学历38人,专科学历12人,年龄为22-39岁,平均年龄为29.89±1.57岁。观察组护理人员护士45人、护师5人,本科学历38人,专科学历12人,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为30.76±1.62岁。两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工作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使用品管圈的培训方式进行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需要建立起品管圈小组,并在小组制定完成后,在小组中通过头脑风爆法建立起相关的活动主题以及活动计划,主要课题为减少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过程中出现意外刺伤发生率。首先在小组中讨论由于意外针刺而造成的相关危害以及提升的护理风险,然后将活动后的目标进行相应的确定。在确定完成后,对于目前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针刺的实际情况现状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的意外针刺的发生率,同时需要注意对意外针刺的发生状况以及出现时机进行相应的讨论以及记录。并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出造成实际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针刺的原因。在本次研究中讨论出的结果:护士自身的防范意识不高并且操作不规范;患者对于治疗不配合;对医疗废物的处理不合格以及安全制度没有得到落实等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品管圈小组需要注意对这些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并制定出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出现意外针刺的情况,并制定出相关的监督措施以及执行标准,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这些标准进行护理。

1.3 疗效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需要使用曾华[5]的研究方式,对两组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针刺情况进行相应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PSS18.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均有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发生,但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意外针刺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48%,差异为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

3.讨论

护理是治疗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流程,也是患者能够得到较好恢复的前提条件,因此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的操作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但目前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如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针刺伤事件就是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意外事件,对于护理人员的健康以及患者的正常护理以及治疗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常规的护理方式并不能够较好的避免出现类似的意外事件。而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通过品管圈的形式也能够较好的进行解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晶,李雪,吕召莉等.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中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4):147-148.

[2] 孙莉,尹安春.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3,34(16):94-96,封3.

[3] 彭翠娥,王卫红,谌永毅等.品管圈活动在肿瘤患者疼痛护理中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30):3866-3869.

[4] 樊学英,李洪娥.品管圈护理管理对普外科手术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1):2943-2945.

上一篇:平面设计总监的主要职责描述下一篇:从前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