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的诗歌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不能忘记的诗歌(精选14篇)

不能忘记的诗歌 篇1

只是在我襁褓的时候

野蔷薇的芬芳---

仿佛是我尿布上回响的

摇篮曲,于是

我开始咿呀学语

--

我怎能忘记你啊,母亲

那康乃馨的绚丽

在春天的晨光里浮动

好似你向我吹来的

爱的芬芳,成熟我

多姿多彩的幼稚

--

我不能忘记母亲

那粉红的莲荷

在夏日的骄阳里玉立

好像是母亲高洁的身躯

告诫我要不染于淤泥

--

我不能忘记你啊,母亲

碧蓝高远的天空

皎洁的月光布满天际

映照金灿灿的黄菊

好像是母亲慈祥的目光

坚强我不屈不挠的意志

--

母亲啊,我怎能忘记你

窗棂上凝挂的雪花

点燃我夜读的油灯

仿佛是你期望的眼睛

告诫我,人啊

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

--

终于,母亲的身影

随五月蒲公英纷飞的晨曦

离我而去,我用无奈的哭泣

挽留母亲,母亲告诉我

儿啊,我已带你走过四季

教会你做人的道理

不能忘记的诗歌 篇2

已经是下午两点五十分。

阳光努力地挣脱了乌云的束缚。

一束暖暖的阳光照进了余姚市人民医院的一个产房,时针和分针在这最后几秒钟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九十度的直角。这时,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宣告了一个男孩的诞生。

他的外婆正急匆匆地从家里往医院里赶,她早已为自己刚刚诞生的小外孙准备了黄连汤,因为按照余姚的风俗,每个初生的婴儿都要抿上一口黄连汤,意味“先苦后甜”。

他的外公白天工作忙碌,只有晚上才能抽时间来看看他的外孙。可来了三次,他的小外孙都是闭着眼睛睡得正香,对外公不理不睬。外公便又好气又好笑地给他起了一个“闭眼老虎”的绰号。

他那骄傲的爸爸正忙着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因为护士告诉他,他老婆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六斤八两的胖儿子。

在他未出生前,产检医生估计他大概只有六斤重,只不过这个原本应该在一星期前就出生的小家伙又在妈妈肚子里待了七天。这个小家伙胃口很大,才出生七天,就已经能喝下小半瓶糖水了。他妈妈说,醒了就吃,吃了就睡,可真像一头小猪!为了保证他有足够的奶水吃,他妈妈只好喝下了无数碗她并不喜欢的猪蹄汤。

他的老爸每天下班后,总是弯着腰,轻轻地抚摸着他那藕节似的小腿。事过多年以后,他才知道,原来他爸爸是担心他那个小粗腿,担心他将来成个矮脚虎呢!

十三年过去了,当初那个六斤八两的小毛头如今已经长成了一个一米六的大男孩。

他从妈妈口中知道了自己出生后的点点滴滴,在外人看来,这些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他来讲,却是永不能忘记的……

(指导教师:徐华军)

教师点评

不能忘记的逝去 篇3

中国,仿佛一颗老树,每一个时代的记忆都是一圈年轮,她阅遍世事,历尽沧桑。当鸦片战争的第一声炮火在海上响起,古老沉郁的中国从此被印上屈辱的痕迹。自比一代代中国有志之士为变法图强而奔走,多少次变革转瞬即逝,多少段传奇名留青史。刀枪火炮中的他们,宣讲奔走的他们,奋笔疾书的他们,为的都是同一个信仰——中华之崛起!而如今,历史已成往事,他们和他们的故事已成为我们课本中的一页字,中国的富强也已在一代代人的更替中顯现,过去的事是否不需提及?不。往事不意味着消散,它只是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凝固,它还是铁的事实!而这些故事留给我们的不是仇恨,是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看着习近平主席和一身红旗袍的夫人站在端门迎接外宾的时候,故宫的红墙碧瓦仿佛一位见证历史的老者,伫立在他们身后,让人顿时感到穿越时空的无限感慨。

大型解放卡车承载着走过枪林弹雨的苍发老人缓缓驶过天安门,他们虽已饱经世事,却依然留下了泪水。他们之间,有的抬起手擦掉满是皱纹的脸上的泪水,有的颤颤巍巍的举起手想要向大家敬礼,有的挥着早已萎缩的手致意。对于他们而言,这是无上的荣耀。习近平主席起立致敬,或许这一刻他只是一个儿子,他会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辈们口中讲的烽火连天;然而这一刻他也是人民的儿子,也和我们一样,是抗战英烈的后人。当这个特别的方阵驶过广场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我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纪念碑是石碑,更是这些活着的英雄;石碑冷冰坚硬,他们早已老态龙钟,可是,无论是哪一个,其背后的故事都是激扬壮烈的,都洒满了中国红。

战争是炼狱,亦是熔炉;

人民如大地,亦如钢铁;

英雄为脊梁,亦为国魂;

勋章铸传奇,亦塑精神;

开启历史的封尘,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我不能忘记的朋友 篇4

在我认识的朋友当中,丽君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而且她做过的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

上周星期天的时候,我到丽君家玩。我们玩了一会儿,丽君的妈妈就对丽君说:“丽君,今天就由你去买菜吧!”“好啊!好啊!”丽君一口答应。“阿姨,我可不可以和丽君一起去买菜啊?”“好吧!”阿姨回答。

因为丽君家离菜市场比较远,所以我们只好乘公交车过去。我们上公交车时,发现还有最后两个座位,我就说:“幸好还有两个座位。”我们便马上坐上去。可是,正当司机准备开的时候,突然进来了一位身穿深绿色衣服,头戴浅绿色帽子的`老大爷。可惜没有座位了,老大爷就只能站着。

这时候,丽君不知为什么把座位让给了老大爷。车上的人看见了,都纷纷鼓励丽君。

《不能忘记的屈辱》说课稿 篇5

黑河市第三小学 张凤明

我是来自黑河市第三小学的教师张凤明,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题《不能忘记的屈辱》的第一课时。

一、设计意图

本单元是以近代史与现代史中的典型事件为载体,让学生去探究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屈辱、觉醒、反抗和振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了解清末中华民族所受屈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实现自主探究的有效性教学,为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山河破碎;知道外国列强曾在中国烧杀掠抢,残害生命,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技能目标:学会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学会从生活中去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中国曾经山河破碎,家园被劫,人民受辱的悲惨命运。

三、教学重难点

为切合《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为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这一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教学难点是:分析旧中国遭受屈辱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因此,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交流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其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张扬与提升。

将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学生通过搜集、汇报的方式,在活动中自主体味、自主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激活思维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我首先出示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直观的激活学生思维,证明今天的祖国正在走向强盛,激发出潜藏在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并顺势揭晓课题,引领学生共同去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二)知识交流,丰富体验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因此,课前我将学生分为国土、国民、国宝三个学习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基础。课中,则同样以此为交流汇报的主线。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提出了: “你还知道哪些曾经被侵占或割让的国土?” “你能想象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中国人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吗?” 以及“你知道这一群强盗的战利品还有什么吗?”这样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交流汇报。并适时的出示课件,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华民族曾遭受的屈辱。

首先,在国土小组汇报后,我出示了中国明末与清末的对比版图及相关统计数据。给学生以最直观的震撼,初步认识“屈辱”。

然后,在国民小组汇报时,我以一块出现在清末上海租界的指示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屈辱”的理解。

最后,在国宝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我以一段“火烧圆明园”的短片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这段历史的屈辱!

在此,递进式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屈辱的认识逐步加深,情感形成递进,从而达到了 “体会屈辱,不忘国耻”的教学目的。

(三)讨论互动,情感升华

但“体会屈辱,不忘国耻”仍不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此前提下,让学生真切的认识到,今天的祖国还远远不够强大,帮助学生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出示了一组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中掠走的国宝图片,并以一则新闻告诉学生,这些原本属于我们的国宝,却是中国人用了2000万买回来的。至此,学生已然是怒火中烧,我立刻提出问题:“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今天的祖国还远远不够强大,屈辱仍然在继续。最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出造成这段屈辱史的原因——落后就要挨打!并立刻追问:为了不让这样的屈辱重演,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此问将学生的思维重新带回到现实生活,以自身出发去规划“振兴中华”的蓝图!

本节课,我通过图片及影象资料,为学生再现了已经逝去的历史,给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补上这重要的一课。并通过递进式的知识交流,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幼苗。但毕竟“学无止境”,我的教学设计还有待于改进,还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指点。

六、板书设计 :

不能忘记的屈辱

破碎的山河 被掠走的国宝

不能忘记的过去初三作文 篇6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不能忘记的诗歌 篇7

张洁是这样一种人, 她对理想爱情追求不得的痛苦比别人更加强烈和深刻, 由此她想要超越这种痛苦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通过作品, 她力图表现和摆脱这种痛苦, 这种痛苦虽然被外界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寻觅爱情寄托不得实现的苦恼, 但在张洁的内心世界中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琐屑的烦恼, 而是一种关于人生的终极价值、终极归宿的痛苦, 是一种即使得到了金钱、地位、爱情和家庭温暖后依然弥漫心头的痛苦, 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 正是这种痛苦迫使她无休无止地想要弄清楚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爱, 是不能忘记的》描写的是男女主人公虽倾心相爱, 无奈既成婚姻和道义的约束使他们的爱情无法结合的故事。“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答应。这个爱情故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爱情观呢?通过对钟雨不幸婚姻和老干部以道义为基础的婚姻的否定, 表现了作者所追求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的观念。她不断地在提醒人们一定要去追求真爱的结合, 强调一种比法律和道德更牢固的基础来维系婚姻。在如何看待婚姻价值的问题上,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给了张洁很深的影响, “如果婚姻不是建立在强烈的爱情基础上, 那不是一个大笑话, 就是一个大悲剧!”在这篇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小说中, 作者向我们提出了维系婚姻的基础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作品通过两个相爱而未能结合的人物的悲剧命运, 展现出了人们灵魂深处对爱情的追求和迷惘, 指出了社会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婚姻与爱情分离的不合理的现象。故事的结局以男女主人公双双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蕴涵了作者的深切愤怒和无奈的屈从, 反映了“建立在妇女不能使感情和现实相一致的妇女文学中的矛盾。”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没有生命、没有血肉的文字, 而是一颗灼人、充满爱情和痛苦的心, 我还看见那颗心怎样在这爱情和痛苦里挣扎、熬煎。”“她那迷恋他, 却又得不到他的心情有多么苦呀!”“她一定死死地挣扎过, 可是想要拔掉这生了根的东西实在太难了, ”随着老干部的故去, 钟雨灵性中的一部分也随之而去。作者对这段感情的评价极为复杂, “那简直不是爱, 是一种疾痛, 或是比死亡更强大的一种力量。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不朽的爱, 这也就是极限了。她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她真正地爱过, 她没有半点遗憾。”她对他的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尽管这份爱被封闭、被隔绝、被禁锢, 可是这并不妨碍她固守自己那颗灼热、痛苦、不断受熬煎的心;尽管这段无法冲破封锁的感情掩盖不住刻骨铭心的凄凉和悲哀, 仍不足以妨碍她甘心情愿将自己终生禁锢在这用爱构造的囚笼中。钟雨那种强烈的爱情感觉已经强烈到足以奉献一切的地步, 由此产生了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为爱追逐一生而终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

作品中的母亲钟雨为一份无法实现的爱折磨终生, 女儿又因找不到真爱一直未嫁。两代女性的婚姻爱情悲剧除了现实客观的原因外, 其根本在于她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和憧憬。仅就爱情本身而言, 它真诚、美好, “是任什么都不能使他们分离的。哪怕千百年过去, 只要有一朵白云追逐着另一朵白云;一棵青草傍依着另一棵青草;一层浪花拍打着另一层浪花;一阵轻风紧跟着另一阵轻风……相信那一定就是他们。”这样的爱情不应该被指责, 更不应该被否定, 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种超越一切时空界限将爱人置于圣地的信仰。我们都知道爱情这种特殊的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美好也是最动人的感情, 爱情不仅是古往今来文学内容的恒读恒新的主题, 也是生命价值存在的明证。

但是“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答应”, 英国作家哈代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沉痛感言一直深深地困扰着她的思想。既成婚姻和传统道德的约束使他们本来单纯真诚的爱情失去了夺目的光彩, 不仅束缚他们的爱情愿望最终无法得以实现, 而且对于他们美好的爱情呼唤给予严厉的批判。当他们真挚的感情和传统道德并列于人们眼前时, 那种无论多美好多纯洁的激情都不可能得到回应。这不是对爱情本身的怀疑, 而是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规则所不允许的结果。《爱, 是不能忘记的》是张洁思考女性悲剧的起点。它反映了婚姻和爱情分离的社会现象, 再现了这种分离对人造成的感情痛苦和精神摧残。探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 指出了避免这类悲剧需要勇气和斗争。揭示了爱情和婚姻的矛盾, 实质上就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

摘要:张洁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作品著称的女性。她把创作的焦点放在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环境上, 努力探寻当代妇女不幸的多种原因。她在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时注入了浓烈的情感。她的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她写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爱情、婚姻和事业, 写出了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觉醒、挣扎和抗争, 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寻找前进的道路。本文以《爱, 是不能忘记的》为代表, 试图探寻出作者爱情观的变化轨迹, 进而从她最具代表的婚恋作品的分析中去理解张洁特殊的心灵历程。

爱,是不能忘记的 篇8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爱的教育    教学方法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爱,全人类共同的追求;爱,全人类共同的期待。勃朗宁说:“将爱拿走,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人间需要爱,需要爱那伟大的力量,人间的真情,需要爱那崇高的精神。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完美的教育;充满爱的智慧的教育,更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本文从教师自身修养、人文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手段等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爱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而且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关注学生的人性和个性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渴望与人交流、沟通、得到他人的认同的人,期望与在班级集体中取得应有地位,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赞赏的人……这些愿望正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内驱力,学生就是在这些欲望不断得到满足,调节、提升的过程中,通过语文课特有的人文教育方式,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健全人。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爱”、体会“爱”

我们发现,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主要责任的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已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生命意识放置其中,大量歌咏人世至爱真情的作品进入语文教材,以情感浸润的方式作用于学生心灵。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材的文本价值,引导学生学会体会各种情感,感悟爱的真谛。

在阅读《一碗清汤荞麦面》过程中,身处逆境的母子三人咬紧牙关,互相激励,终于度过艰难岁月迎来成功的故事让学生感动;老板夫妇淳朴仁爱、善解人意的举动让学生感动;小面馆暖暖的人情氛围让学生感动。有的学生说,小说传达出一种坚定不屈的信念和暖暖的温情;有的学生说,心中有绿洲,世界就不尽是沙漠;有的学生说,每个人都应有一颗感恩的心,生命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有的学生说,每个人都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问学生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诗有什么感受时,学生发言说,这是一种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所以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全诗的学习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沉重地叩击学生的心房,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引发学生共鸣。明白了我们要从爱脚下的土地出发,推及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及建立在这块土地上的国家。

在引导学生阅读《好雪片片》时,看到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却没有磨灭善良的本性。污秽的外表,遮不住他明净的善意;油腻的双手,挡不住他温情的传递。循着那笨拙的双手,学生仿佛能感受到那美艳的红色塑胶奖券封套,就是一簇跳跃着的火焰,烘烤在我们的心头,让人感受温暖。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释放“爱”、学会“爱”

在讲授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当全班集体朗诵最后一段“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时,我发现学生对作者那种内疚而又惋惜不已的哀痛也感同身受地叹着气,还欲言又止时,我及时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感恩常在——讲述我与父母的故事”,鼓励心灵,激发情感。有个学生上台后这样述说:“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还是父母。当我离开父母,来到了学校,母亲问我会不会想家的时候,我很坚定地说:‘不会,肯定不会!’可是来了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我好想哭。正心烦意乱的时候,家里来了电话,母亲恰到好处地问我好吗。我的眼泪很快就下来了,强忍着才没让她发觉。”讲到这里的时候,这位女学生的声音有些哽咽了,很多学生的眼睛也有些发红,最后,大家纷纷表态:虽然我们还是学生,不能用物质报答父母的爱,但要感谢父母给予的一点一滴。五一劳动节就要到了,我们都要跟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啦”。这样通过情感交流,真正达到使学生深刻体会亲情,感悟到父母的爱,懂得要感恩父母情的教育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语文教师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用爱塑造生命,奉献他人,实现教育情感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7.

[2]陈文洁.“天高任鸟飞”——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激活中职语文课堂[J].语言文学研究,2010:66-67.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 篇9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圆明园的诉说”,让学生了解从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晚清中国的侵略罪行。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了解侵华战争的有关历史,了解战争的罪恶,了解面对民族灾难史自己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3、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尤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

4、总结历史教训,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振兴中华的遗志。

教学重点:

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本单元的课时安排:

《圆明园的诉说》 1课时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1课时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课时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圆明园的诉说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渐丧失了主权,遭受了巨大的民族空难。

2、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园林今昔

1、师简介圆明园

2、播放圆明园今昔风光。(课件出示)

二、谈体会、质疑,深入课题

同学们,看完这段录相,你想说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指生谈体会。

2、老师和学生一起提炼出学生提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如:(1)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2)清朝政府和军队干什么?

(3)当年圆明园被抢走的珍宝有多少、现在去向如何?

3、小组同学结合了解到的有关清朝历史知识,讨论问题。

4、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小结:一座经营了150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和焚烧后化为乌有了。这还只是中国百年屈辱中的小小的一页。

三、拓展延伸,了解历史

1、你们看,这是鸦片战争前和鸦片战争后的两张地图,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2、学生发言,谈感悟。

3、那我们的领土哪里去了呢?

4、学生结合所查资料讨论。

5、小结:是啊,1840年,英国用鸦片、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屈辱求和,于1842年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赔款二千一百万两,此后又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下面让我们来浏览一下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吧。(课件出示条约)

6、同学们你们看了想说点什么?

7、“落后就要挨打”,那么我们如何摆脱“挨打”的处境呢?

8、学生讨论发言。

过渡:现在很多人提议重新修建圆明园,你们认为是否需要修建呢?我们来展开一次辩论,一同探讨这个问题。正方观点是同意修建,反方观点是不同意修建。

四、开展“圆明园是否重建?”小辩论。

1、小组内讨论

2、班内辩论。小结:无论建还是不建事实上并不重要,关键是作为每一个人中国人我们都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我们的五星红旗增光添彩!

最后让我们在《红旗飘飘》优美动听的旋律声中结束这节课,为着我们的五星红旗能永远飘扬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振兴中华。

五、课后拓展

在教室的后墙上贴一张圆明园遗址图片,并在旁边挂一本感言本,让学生再上网或到书籍中寻找一些与这段历史相关的资料,好好阅读,并且可以粘贴图片,发表感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

2、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活动重点: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真实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渲染情境

1、放雄壮浑厚的大合唱《黄河大合唱》。

2、谈话:“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嘹亮的歌声唱出了我们中华儿女几代人的心声,保家卫国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中,有多少我中华儿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尤其是八年抗战,那是用血肉之躯筑起来的万里长城,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日本,这个与我们只一水之隔的近邻,大面积发动了对华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野蛮、可耻的一页。尤其是1937年12月13日,一个血腥的日子,一个震惊世界的日子。这一天,日本侵略军攻陷了南京城,一场野蛮的屠杀开始了,30多万中国人倒在了血泊中,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请看大屏幕)

二、情境再现、回顾历史

1、课件播放南京大屠杀有关图片。

2、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3、回忆历史,我们的心情是沉痛的,亲手去揭自己身上的伤疤很疼,甚至会疼到骨子里。但我们必须去揭,只有永远会痛,才会永远不忘历史的耻辱,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下面请同学们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同学听。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亲历者”、“日本老兵的回忆”、“国际友人的见证”三个专题来搜集。)

4、开展读书交流会。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资料的类别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分别组成三个专题小组,进行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5、教师补充中日甲午战争资料,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历史,激发起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6、小结:从以上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日本对我国发动了多次战争,在历次的侵略战争中,大量地掠夺了我国的财富,并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阅读课本50-51页,进一步了解战争的后患。

三、组织“热点新闻”追踪讨论会

1、师生结合资料交流:(1)齐齐哈尔遗毒事件(2)中国劳工刘连仁的故事(3)731部队细菌战

2、面对这铁证如山的史实,大家知道现在的日本政府是什么态度吗?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说南京大屠杀是为了排除抵抗,甚至说纯属捏造;而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等等,在日本,许多无知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日本曾经侵略过中国!日本首相小泉每年都要去参拜靖国神社,大家知道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吗?

(1)课件展示-罪恶的焦点-靖国神社。

(2)看一则新闻。标题为“我国就日本首相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强烈愤慨。”

3、介绍“苏向祥”事迹,进一步了解当今日本政府对此的态度,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四、拓展升华

1、有人说,过去了的不要再提,也有人说,我们要世世代代记住民族的仇恨,你怎么看?

2、为了让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为了让那些不知情的人永远不忘记他们的祖先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请拿起你的笔,让心中的话流淌,给日本不知情的小朋友写一封信,把你最想说的话告诉他们。

3、学生写信。

4、交流一至两封信。

五、延伸活动

1、把搜集的资料做成剪报,办一期班报展览。

2、把今天课堂上你印象最深的事讲给你的亲友听,要求他们听后在你准备好的本子上写上一句他们最想说的话,并请他们签名,一星期后交流。

教学内容: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活动目标:

1、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

2、爱戴革命先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活动过程:

一、唱响国歌

1、教师激情谈话: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都会唱起那首雄壮而又催人奋进的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学们,当你唱起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二、回顾历史

1、从列强闯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斗争。他们不屈不挠、奋发图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故事。

2、观看教科书配套光盘(1)三元里人民抗英故事(2)五四运动

3、学生交流从以上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和感受。

4、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然后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5、教师补充英雄故事集名言(1)吉鸿昌的故事。名言: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2)冯玉祥的故事。名言:救民安有惜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

三、难忘的日子

1、每年我们都会度过这样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5月4日,7月1日,8月1日,10月1日┅┅ 为什么在这些日子人们都要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和纪念它呢?

2、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这些日子的故事。

3、在这些日子当中最值得我们纪念的那个日子?为什么?

4、播放《开国大典》短片,重温“10月1日国庆节”读58页的文字,了解国歌的来历。

5、交流对国歌的了解。

四、故事会

1、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这样的电影,比如《小兵张嘎》,你还看过哪些?

2、学生上台讲自己看过的抗日英雄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1、把自己了解到的抗日英雄故事讲给自己的小朋友听

2、看一部爱国电影,并写出观后感出一期专栏。

教学内容: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活动目标:

1、总结历史教训,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振兴中华的意志。

2、教育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每当我们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当我们听见庄严雄壮的国歌声,每当我们看到一幕幕浸透着民族优秀精神的感人场景„ „我们都为之激动,为之肃然起敬。在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奋斗中,有许多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们的故事。

二、寻找建设者的足迹

1、学生汇报,建国以来我们的先辈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努力,汇报收集的人物以及故事(如李四光、时传祥、袁隆平等)。

2、出示有关名人的故事课件。

3、读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贾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范仲淹

问:你对这些名言是怎样理解的?你想到了什么?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收集的材料。

三、揭示 “振兴中华”之内涵

1、指导学生读教材,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名人故事。

3、开故事会

(1)讲解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2)简介梁启超生平,阅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3)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的事迹。

四、“振兴中华”我先行

1、提出问题:(1)现在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谈谈自己如何对振兴祖国作贡献。

2、小组活动,制作“振兴中华”卡片。

3、集体交流卡片内容。

4、启发学生谈本次活动的感想。

不能忘记的历史600字作文 篇10

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南京到处充满了战火和硝烟,日本侵略者对南京进行长达一个月的血腥大屠杀。最大、最残忍的一次集体屠杀发生在草鞋峡。18日,日军将从城内逃出被困的男女老少59000多人,全部用铁丝捆住了双手,驱赶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包围扫射,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59000多人全都丧身在此地。他们为了毁灭证罪,竟然把这些尸体抬到事先挖好的大坑里埋了。看到这里,我的心在流泪,在滴血。“日本,狗娘的!”我忿忿地骂道,真想上去一拳把他们打死。

当时在南京的一个德国人看到这一惨不忍睹的情景称日军是一群“兽类集团”。

可是今天,还有些日本军国主义者想逃避事实,掩盖历史真相,公然在他们的教科书上否认和歪曲这一史实。然而历史终归是历史,谁也无法篡改得了的。日本侵略者,你们永远不能偿还这一笔血债的。

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篇11

同一时刻,无数恐惧中的犹太人拥挤到中国总领事馆门前……

938年,欧洲大陆笼罩着战争的阴霾。3月12日,希特勒纳粹军队在这一天越过了德国与奥地利边境,出现在了维也纳的街头。这次入侵将奥地利绑上了纳粹的战车,无数奥地利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位于欧洲中部的奥地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号称欧洲的心脏,其居民组成有95%为日耳曼人,有18万犹太人,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

纳粹德国军队开进奥地利后,希特勒宣布将其纳为德国的一个省。奥地利失去了独立,各国外交使团的公使馆一律撤销,降级为总领事馆。

中国派到维也纳担任一等秘书仅仅一年的何凤山临危受命,升任为总领事,受中国驻柏林公使馆领导。此刻,没有人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何凤山需要做出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决定数千人的生与死。

在这个被历史湮没了六十多年的人物背后,隐没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恐怖之城

1901年夏秋之交,何凤山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贫困的家庭。1926年,成绩优异的何凤山申请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奖学金留学德国,1932年以优异成绩获得该校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1937年,36岁的他被派往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公使馆担任一等秘书,后升任为总领事。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反犹运动在奥地利肆无忌惮地展开,维也纳变成了犹太人的恐怖之城。根据希特勒上台后颁布的法律,犹太人属于劣等民族,被剥夺了公民权,禁止担任社会公职,被排挤出经济部门,犹太人的商店一律关闭。

自1939年起,纳粹当局强迫犹太人大规模移居国外,1941年7月,纳粹对犹太人实施最后解决方案,即种族灭绝。德国本土以及被德国占领的奥地利、捷克、波兰、苏联等国约600万犹太人在最后解决方案中被杀害,占战前欧洲犹太人总数的60%以上。对犹太人来说,留下,意味着集中营和死亡;离开,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前提是必须拥有外国的签证才能离境。

当时欧洲由于历史等原因,有影响的大国中英、法实行绥靖政策,意大利等国是德国的盟友,美国保持中立政策无心卷入欧洲争端。同时,由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深受失业困扰,因而排斥外来移民。英、美、法都制定了十分苛刻的条件严格限制犹太移民的数量。

各国领事馆前,每天都聚集着排成长龙心急如焚的奥地利犹太人申请签证。履行了繁琐的手续,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后被告之移民数额已满,签证遭拒!

几近绝望的人们也来到了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馆前,令他们担心的是中国总领事何凤山会怎样答复他们?这里,会为他们发放性命攸关的签证吗?

在何凤山晚年的回忆录《外交生涯四十年》里有这样一段话:“此时排斥犹太人之风甚炽,许多犹太人的店铺都被纳粹黄衣挺进队打毁,老板被捕入集中营。奥籍的犹太人大都想法离开奥国前往美国,然而美国容纳移民的数目有限,而且条件苛刻,所以大多是来中国领事馆签证,前往上海。”

面对无数犹太人迫切的签证申请,当时的何凤山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据何凤山的家人介绍,1933年希特勒上台初期,在德国烧书、迫害犹太人,迫使很多著名的犹太人离开德国逃离异乡。

当时的何凤山对此还心存怀疑,认为在德国这样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民族中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随着耳闻目睹犹太人遭到歧视、毒打,德、奥“合并”尚未满一个月,第一批犹太人被押送到达豪和布肯沃德这两个臭名昭著的集中营……

越来越多的残酷事实使善良的何凤山渐渐认清了纳粹的本质,希特勒掀起的纳粹主义狂热让他发自内心地厌恶。

随着纳粹的迫害逐步升级,何凤山对纳粹愈加反感,对犹太人愈加同情。

种种迹象表明,希特勒已经对犹太人举起了屠刀。

何凤山决定做些什么来帮助犹太人。

危险的抉择

作为一名外交官,发放签证是何凤山当时拥有的唯一资源。

当无数充满生存渴望的犹太人拥挤到中国总领事馆门前,决定为他们办签证逃离虎口的何凤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来自纳粹的威胁。

尽管外交官具有外交豁免权,但在纳粹肆虐的年代,任何被纳粹视为与他们作对的人以及他的家人都可能面对难以预料的风险,包括秘密警察的人身威胁。

此外,给予犹太人帮助的外交官会在某一天深夜的睡梦中接到反犹分子的恐吓电话、拆开的信封里或许有一颗子弹……

20世纪30年代中期,蒋介石十分推崇德国的军事体制,在聘请德国高级军事顾问的同时选派优秀的青年军官到德国受训。1937年,他把儿子蒋纬国派往德国慕尼黑军事学院学习军事,获受德国陆军少尉军衔。中国驻柏林公使馆曾经对下属有过明确的训示:切勿因犹太问题影响中德邦交。

作为一名外交官,何凤山不可能意识不到在当时的条件下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的风险:可能会惹恼纳粹当局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生命危险;可能会被指责为破坏中德邦交,危及自身前途。摆在何凤山面前的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抉择。面对纳粹的猖獗,面对犹太人遭受的苦难,面对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压力,是什么让何凤山甘冒风险,挺身而出?

多年之后,人们从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的对话中读到了他的内心世界:“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

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今天的人们已经无从知晓当年何凤山内心的彷徨、犹豫、挣扎,直至坚定的过程。但,他最终做出了一生中最性命攸关的抉择——向危难中的犹太人伸出救援之手!

在何凤山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1938年7月,绝望的气氛笼罩在奥地利犹太人的周围,大批的犹太人被公开或秘密逮捕,剩下的犹太人聚集在各国使领馆前苦苦等待逃生的机会。其中有一个17岁的犹太青年艾瑞克?歌德斯塔,他的10 名亲人刚刚被抓入集中营,如果能在限期内拿到出境签证,亲人们还可以获救。情况十分危急。辗转于各国大使馆、领事馆的艾瑞克吃到的都是闭门羹。几近绝望的他找到了中国驻维也纳总领馆,找到了何凤山。最后,他从何凤山那里拿到了11个签证。

这11个签证意味着11条人命。

在获得何凤山签证而得救的犹太人中,有各种各样身份的人。

有一位名叫罗生特的医生,是奥地利的一名左翼人士,1939年他孤身逃离纳粹的魔爪来到上海,不久便参加了新四军,和中国人民一道抗击日本法西斯。后来他成为四野一纵的卫生部长,被誉为新四军中的白求恩。1952年,罗生特在以色列病逝。他的侄女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罗生特当年的护照上发现,他的签证是何凤山签发的。

何凤山给犹太人发签证的消息终于传到了中国驻柏林公使馆,驻柏林公使以影响中德邦交为由向他提出严重警告。他顶着压力继续有求必应。不久,何凤山引起了纳粹当局的注意,随即,驻奥总领事馆租住的楼房出现了麻烦,纳粹当局借口它原是犹太人的产业而没收拆毁。失去了领事馆,何凤山向上级申请搬迁经费,但上级早已迁怒于他,托词拒绝。身陷困境的何凤山只得自己掏腰包,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在很困难的条件下继续顶着压力颁发签证。

从1938年到1940年奉调回国,何凤山发放了两年的生命签证。两年里究竟有多少犹太人因此而免遭纳粹毒手,何凤山本人从没有做过统计。从他给犹太难民发放的签证号来推算,大约有几千份之多。

据联合国最新统计,“二战”期间,有80多位外交官从纳粹德国手中营救出25万名犹太人。有学者认为,何凤山是通过发签证拯救犹太人最多的一名外交官。

“随其手也,千百家庭得以绝处逢生;随其笔也,沉溺之身攀上救命方舟;随其声也,域外人士惊识中华文明;随其形也,离乱生命重建人世信心。” 余秋雨在墓志铭中对何凤山功绩的概括精当至极。

何凤山拯救犹太难民的义举受到了整个犹太民族的尊敬与感激。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有两万多名曾经帮助过犹太人的国际义士被铭刻于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里的“国际义人园”中,供世世代代的犹太人缅怀和感恩。

不能忘记的历史600字作文 篇12

记得五个月前爸爸给我带回了这本书,我捧着它,轻轻地翻了翻,原来,这是一本历史书,它讲述了从远古一直到民国的这段长久的历史。里面有讲到众所周知的故事,如鸿门宴、赤壁之战、杨家将等等。顿时间,我感叹了,更况且,这本书还是珍藏版,顾名思义就是非常珍贵,卖的地方并不多,看来爸爸也是费了一番苦心给我找到这本书。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身为炎黄子孙,我是应该好好看看祖**亲千百年来的事情,按我的话说,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不等拿回来的那一天,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中国通史》,津津有味地通读了起来。在这里面,我也学习到了不少知识,比如在《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损害其他的人的利益,否则倒霉的是自己;以及在《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个故事中知道,以前的英国人是多么令人可恨,竟用毒品来与我们作交换等等,每一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一个小小的道理,它没有明表,而是等着你去发现。

除此之外,我也知道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在尽情地享受快乐之时,渐渐将不容忘却的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渐渐忘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是什么?准确的说是我们身后的永久岁月,历史的足迹在中华大地上行走了约五千年,它定能给我们启迪,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道理。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从小就应该好好学习历史,应该明白几千年来中华母亲所经历的一切!《中国通史》正是一本给了我知识与道理的一本书。无论在什么时候,翻翻它,立马便会被里面的故事情节吸引进去,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如果能做到这般对我国历史的热爱,谁能不说好呢?

《中国通史》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祖国的悠久文明历史,更是让我们知道了:历史不能忘怀!这本书我花了将近五个月,终于“啃”完了,现在,我也把它推荐给你,因为我们都是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有着中国心,有着华夏情,我们要以历史为目标,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用双手托起飞翔的希望。

不能忘记的记忆五年级作文 篇13

在前几年,我的爷爷去世了,在一片啼哭声中,爷爷似乎把所有的事物都带走了,但事实却不是,爷爷并没有带走我们对他的想念,也没有带走我脑海中的美好回忆。

小时候,爷爷总是带我出去玩,爬金斗山,到湖边去打水漂,捉蚂蚱,捉螳螂。那时候我还小,只顾着玩,并不知道爷爷已深患肺炎。在爷爷病重被送进医院的那一刹那,我懵了,我被眼前的一切给吓懵了,我没有应付得了这一连串的改变。当时,我还在做着甜美的梦。在清晨到来时,我才发现,家里只有我自己一人,不一会儿,奶奶从病房回来了,我问爸爸妈妈去干什么了,奶奶撒谎说,他们有点事出去了,这使我了然无疑,因为我小时候最相信我奶奶的话了,但是纸里包不住火。在第二天的早晨,我醒来后发现,爸爸妈妈和奶奶在说什么事,于是我侧耳在门上偷听,妈妈说:“咱爸得重病了,是肺炎。”这时,我怒气冲冲地出来盯着妈妈,然后转身出门了,在路上,我不时地听到妈妈的喊声,顿时,我的眼里泪如雨下,随后我擦掉眼泪,一路奔向了医院。

爷爷虽然走了,但是他给我的记忆一定会万古长存!

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篇14

欧美国家的航运保护机制非常成熟,相关法律及法律服务已形成相当完整的体系。对于从事远洋运输的国内船公司,或是接受外国船舶所有人订单的国内造船厂,面对海事、海商官司应积极面对,不能退缩,只有突破才能求生存。

例如,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船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将一艘二手船卖给希腊某船舶所有人,双方按挪威版二手船买卖合同签订合同。船舶在营运中遇到大风浪,且因装卸港雨雪天气而贻误交船期5天。买方见航运市场不景气,便借故拒绝接船。纠纷产生后,根据合同约定,争议在伦敦仲裁。买方委托律师利用伦敦仲裁庭不管程序进展的缺口,在仲裁程序上大做文章,以拖延官司进展。这一船舶买卖争议仲裁前后延续两年半之久,又逢航运萧条,争议船舶价格在原价542万美元的基础上下跌50%。最终,仲裁院不仅裁定卖方全输,还裁定其赔付买方245万美元并承担逾150万美元的高昂律师费。

再如,我国南方某著名造船厂曾为希腊某船舶所有人建造4艘巴拿马型散货船(总价达1.2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冲击航运市场,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从点狂泻到约600点,大批散货船闲置。该希腊船舶所有人即对在建船舶的监造过程“横挑鼻子竖挑眼”,拖延交船时间,以期度过航运萧条的难关。不仅如此,该船舶所有人还以船厂选用设备不符要求为由,在伦敦仲裁院起诉船厂,要求索赔5 200万美元。这场诉讼历时近3年。在“中国因素”影响下,国际贸易量快速抬头,散货运输业“阴转多云”,迎来货运小高潮。船厂赔付希腊船舶所有人万美元,并支付律师费用近300万美元。船厂所有损失合起来相当于赠送1艘巴拿马型散货船给对方。

上述两个典型案例充分表明,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和造船强国,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标准合同作支撑,在争议发生时常常要到第三方国家打官司。受制于人,没有话语权,没有法律管辖权保护自己,并因此被国际上一些专打官司的无赖船舶所有人任意宰割,或被对方当作转嫁危机的工具。对方的手段是残酷的,给我国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无论是我国航运企业或是造船企业,也无论是国企或是民企,如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到恶意诉讼等问题,要到海外维权,都不应“单打独斗”,有关部门也需要“给力”。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CMAC)标准造船合同是我国与西方抗衡、开拓海外市场的一次“亮剑”式的尝试,有利于我国造船产业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有关部门应该像CMAC一样大力协助国内企业开展海外交易,支持国内企业正当的维权行动。通过创建以中国特色标准合同为主的海外交易维权机制,增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力量和底气。

此外,西方国家造船合同以及二手船舶买卖合同的相关法律,要求合同与国家利益相联系。目前国内企业在海外的维权几乎都是“单打独斗”,力量较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成立国内企业海外维权的常驻联系机构,为国内企业在涉及合同、提单、海事、海商等争议的海外维权中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国内航运企业、造船企业在海外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进行交涉,降低国内“走出去”企业的维权成本。

上一篇:英语教师学期工作计划2020年最新版下一篇:爱心衣物捐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