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共10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1

龙里县第四小学 罗林群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高级的脑力劳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功夫要下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有效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努力构建“自主、智慧”课堂,出来,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引领下,发挥好主体作用,乐学善学,有效发展。

一、目标与要求

1、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真正让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

2、掌握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调控课堂教学生成及随机应变,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成为胜任自己本职工作的称质教师。

3、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认真总结,认真体会,认真反思,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按时上交。

二、学习形式及要求

1、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和缺旷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自学过程中要认真做学习笔记。

三、学习内容:问题4如何有效完成实践活动的教学?问题5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达到标准

1、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提问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总体设计。课前,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弄清问题实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中心,针对重点难点,着重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这些提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二是要选准突破口。提问,最忌大而空和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应把突破口选在一个牵一个而发动全身的关键上。

三是要给思考时间。提问之后,要让学生动动脑筋,想一想,尔后在适当时间回答提问,以期达到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四是要注意最佳角度。应该从针对学生实际疑难,开扩学生的思路,落实文道统一三方面去考虑。

五是要有应变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2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育的现状

1.1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践

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停留在数学知识点的灌输,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熟练掌握,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了解,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数学教学没有生活化,小学生只是掌握了课堂知识点,没有做到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例如:甲乙两辆火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100公里,乙车每小时80公里,经过三小时,两车相遇,请问此段路程一共多少公里?这样的应用问题就不切合实际,两辆火车不会在同一铁轨上相遇,这样就相撞了,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掌握数学公式,对于解决问题教学没有任何帮助。

1.2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规划无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只有充分掌握数学规律和解题思路,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课堂上、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保证数学逻辑思维的正常发展。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规划中,往往局限于教材知识的诠释,首先考虑的是数学知识的普及性、基础性,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这种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导致教学目标只能是教学知识点的重复,很难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泛泛而谈,只能是导致学生的思维空间有限,学生学起来昏昏欲睡。

1.3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解析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标榜着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具体到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教学过程,则大多遵循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老师是采用现场板书,根据课堂教学制定教学问题,教师罗列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没有课堂的交流互动,违背了教学大纲对于教师教学主导地位的要求,课堂教学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从教学实践可以得出,教师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解决的并不是“实际教学问题”,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空洞知识点,更谈不是对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基础概念知识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概念知识,是提高自身学习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条件。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教学情境、探寻问题答案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基础概念知识教学,指导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架构,从而实现数学解题思路的日渐清晰和完善,而通过扎实的基础概念知识,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成果。

2.2加强应用题学习策略

应用题的学习和解题,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需要教师根据一定的数学思想,采用有效的数学公式,所采用的综合性的解题策略,需要教师充分结合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方案、方法和手段,采用诸如:观察与比较、分析与实验、类比与对比,归纳与总结等不同逻辑思维策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体验,分析应用题的数学规律,采取对应的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2.3加强几何图形学习策略

小学生还处于生长期,他们对待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都很不完善,反映到小学的数学学习,他们往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习题理解和解答,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思维理解还处于过度阶段。因此,在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问题解决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策略,加强平面图、立体图、线段图等不同几何图形的学习和运用,保证课堂教学立体生动,具有非常鲜明的专业特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是重要的知识点,教师通过组织大家深入学习问题解决的策略,规划课堂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数学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摘要:小学数学问题多是指数学算术应用题的解决,它一般需要运用到生活道具来诠释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基础概念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应用题学习策略,帮助学生采取对应的数学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几何图形学习策略,保证课堂教学立体生动,具有非常鲜明的专业特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高敏.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

[2]刘利利.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研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案例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篇3

关键字: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

【分类号】G623.5

引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比重也是很大的,“应用题”即“解决问题”,在其各个领域中,解决问题作为呈现数学问题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如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理解数学概念,运用数学中的定义与理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最终教学目的。

一.课题的提出

在教学中,解决问题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成功的解决问题也就意味着学生对数学中知识点的掌握比较熟练,有良好的思维模式,同时解决问题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素质,对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与应用能力。

(一)对学生的影响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太过被动,学生所接受新知识的手段基本上都是通过死记硬背,强制记忆,无法使学生做到主动学习,兴趣学习。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的封闭性,导致一些现象的出现,如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之间联系不紧密等。因此,“解决问题”的出现,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去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学习新知识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教师的影响

由于新课程教材内容中“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使“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成为很多教师在教育改革后最焦虑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多方面来讲如:学习目标的制定,教材的体系结构,课程的编排与呈现以及授课模式的改变等,都对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提出,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和任务混淆,对于“解决问题”来说,它主要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为核心,比“应用题”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更好的思维模式。在以前的“应用题”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意其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从而忽略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通过认真探索,积极实践,来研究总结出“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得到有利于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建立的理论依据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真正的去解决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问题,例如下面的例题:“新光小学书画班有75人,舞蹈班有48人,书画班人数比舞蹈班多百分之几?”; “食堂运来600千克大米,已经吃了4天,每天吃50千克.剩下的5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等等来讲,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题中的一些数据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了解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起基本的思維模式,这就充分发挥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和变化的复合型社会,很多人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难题,因此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983 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表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化的,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最核心的是新型智能观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三:为自己的归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在这种智能观的形式下,将人的思维抽象化,使多元智能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在这个背景条件下,使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大的引导,使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科学性依据。

三.“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四个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当以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和定义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一)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要做的只是一个流程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则需要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看待原有的问题,对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需求都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现实情景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应结合超市里一些熟悉的商品的单价(面包一个2元,牛奶一盒3元),使学生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达到真正的启迪作用。

(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例如:“ 一件衣服打八折出售卖100元,实际90元卖出.实际几折卖出?” 学生在做此题时,应当首先收集题中出现的有效信息,并考虑每个信息之间存在的联系,以此来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时,对其过程和结果进行多次验证,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与讨论合作相融合的好习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达到学习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究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发现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而且从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强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精神,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总结语:总而言之,“解决问题”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通过教师与学生进行科学与合理的互动,不但能使教师轻松教学,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科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九诠.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4

课题实施方案

延安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组

为了提升我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了打造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根据我校实际和教科处的要求,依据小课题“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抓住一个实在的问题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特制定《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数学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2011版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

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标准》提出的上述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以往的解答数学习题,特别不是通过“识别题型,模仿例题,套用解题”的解题,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知学情谈需求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提升学生的的做题能力,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灵活变通,更谈不上方法的创新了。

在小学几大问题中,从学生平时上课举例和做题中发现,喜欢举

行程方面的例子然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又经常出错。因此,我们就抓住学生学习需求,抓住行程问题的要点进行突破,以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为切入点,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在解决行程问题上有共同提高,促使今后的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行程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画线段图和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对自主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促进问题解决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让学生以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

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二)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三)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四)不仅要教会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断探索其他问题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一)行程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行程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二)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行程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行程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三)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四)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行程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行程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一)研究“课标教材”和考题中解决行程问题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行程问题的心理特点。

1.我们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解决行程问题教学的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行程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行程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六年级学生解决行程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行程问题时的动作、表情、书写的规范程度等表现,询问学生实际问题解决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心理特点。

(二)设计符合解决行程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探索有效的解决行程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行程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行程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画图分析过程,思考各个量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三)对学生学习解决行程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关于行程方面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实施我们的小课题:

(一)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14日)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2.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对行程问题掌握的现状。

4.拟定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方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二)研究阶段(2014年3月17日——2014年6月中旬)

1.制定三个研究阶段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从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过桥和渡船等综合问题着手,从基础题、变式题、综合题和创新题逐层探究行程问题解决策略)。

2.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思维和方法并重。

3.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中旬——2014年7月)

1.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小课题的所有资料、数据。

2.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接受评审组的评估鉴定。

七、研究设想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设想

1. 通过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学生在解决有关行程问题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 通过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成功体验

3.我们对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创新之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国内外也不少,但是从我们这样城乡结合的学生入手研究的并不多,并以学生常举例而又常犯错的行程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因此,本小课题具有“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本小课题研究与2011版新课标相关理念的研究,其共同联系是“问题解决”策略优化的特点。

八、课题的组织和管理

组长:董博涛

组员:高晓艳

石榕

课题任务分工:

董博涛: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和选题(相遇问题)、负责组织第一阶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策略和经验,结题报告和汇报材料。

高晓艳:填写立项评审表,撰写第二阶段工作计划和选题(追及问题)、负责组织第二阶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策略和经验。

石榕:制作学生问卷,撰写第三阶段工作计划和选题(过桥和渡船及综合问题)、负责组织第二阶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策略和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 1.领导组织,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分别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教科处对本课题的研究做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

考虑,保障了课题实验有序、高效开展。

2.前期积淀,理论保障。

建校后,学校主抓教科研,通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等形式狠抓小课题研究工作,围绕《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课题,我们还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搜集了许多与新课程及高效课堂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核心概念问题解决的认识和界定。紧扣新课程标准理念、内容和要求,着力推动课题《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为构建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多样化教学的研究》“1+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讲三练,边教变练;举一反三,拓展提高的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力求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健全校本研修机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3.学情调查,真实保障。

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深入细致地进行学情、教情调研,寻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通过对修订后的课标进行深度学习与对比学习、开展教师大讨论、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真正领会高效课堂的本质和高效课堂制度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讲人作用,先让研究课做“样板”,以抛砖引玉,其他教师先“临帖”,再创新从而形成教师人人探求、研究高效课堂的良好氛围。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5

研究总结 马街小学 陈国慧

结合我校县级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活 动;结合我教的年级,从我自身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认真教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事探讨,并积极参与课题组组织的活动,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活动,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我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的需要,每年都自费订阅1——2份专业报刊杂志加强自学,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的活动并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

二、目标定位 明确方向

1、认真分析 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习。

2、抓住重点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3、以学定教 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

4、注重过程 有效选择学习方法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

5、模拟创新 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练习、谈论、独立钻研,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 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

(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竟识。

(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

(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5)易混知识对比练。

(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细化环节 提高质量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6

内容提要:

本文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主要从“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

“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等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最后附上教师案例和学生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所以完全有理由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视为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会思考的同时,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效的、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某些弊端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比较突出。同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远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学生,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实小学数学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根据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改革数学课程和教学方法。2000年修订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提出: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部分提出: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提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面对实际情景自己阅读、收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角度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用数学的逻辑推理把获得的结果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检验,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二、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一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情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二)数学问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问题解决: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智能。还有其它七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能理论多将智能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三)、从学习心理学看问题解决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一般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所谓问题解决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认知操作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问题解决是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根据上述分析,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二)研究内容

1、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其次是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侧重于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如怎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理解他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等。

4、在回顾基础上,分析自己在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

五、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

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2、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二)经验总结法:

有的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三)交流法:

定期(每月一次)开展10---20分钟的袖珍交流即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全方位、全空间、全员的互动式交流,及时汲取他人先进的想法和做法,丰富每个人的自我认识。

(四)行动研究法:

设计课题方案——付诸行动——及时反馈——合理调整——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每一阶段进行论证(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五)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六、研究的措施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可以说,研究计划的制定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类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有层次、高效地展开。

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将课题组成员按年级分成三大组:低段组(一、二年级);中段组(三、四年级);高段组(五、六年级)。各组在研究同一内容上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使研究有一个纵向的比较,有利于科学的分析。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在教研组的支持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每学期的教研计划,使课题的开展得到了保证。开展每月一次地教研沙龙活动。教研沙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传统形式,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灵感顿现的场所。在活动中,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滋长着智慧,丰富着经验。

2、聆听大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经常请专家来校讲学,安排老师外出学习

。这为我们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七、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初步总结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应该把学生的问题解决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问题解决一般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1、理解问题

问题解决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字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学生不明确他们要做什么,下面的步骤也不可能做好。这一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问题,解释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圆的认识”教学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出示问题:小青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却不慎被邻居家的小孩弄坏了一部分(如右图),你能想办法把原来的圆画完整吗?

这既是一个来自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实际问题,更是一个学生乐于探索实践的问题。同学们在读完该题后,便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但大多数同学不能寻找到问题的突破点,也就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师问:请谈谈你们对问题的看法。

生A: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圆,又由于这里缺少的是圆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原以为有了圆规就能把圆画完整。

生B:缺少的一部分倒是很容易画出来,但旋转一周后其他部分不能完全重合。

生C:我们曾几次变换了圆规针尖的位置,调整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但每次所画的圆和原来相比总是相差那么一点点,就是不能重合,真是急死人。

生D:我用生C的方法不断的尝试,最终完全重合了,但我总觉得有些偶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师:刚才探索的过程使同学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你们认为把圆画完整的关键是要先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C:关键是要先找到圆心。

生E: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一下子就能准确地找到圆心啊!

原来,理解问题也是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这其中放射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2、选择计划

这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必须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确定一个解题的计划或策略。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确定或选择合适问题解决的策略。

如上节课学生明确了问题之后,针对问题的解决展开了一番激烈地讨论:

生F:假如能找到圆的直径,就能找到圆心。

生H: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生I:直径是圆上两点间最长的线段。

生A:所有的直径都是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

生C:(异常兴奋)老师,有了,我们只要找到这条最长的线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同学们马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产生了多种方法:

第一种:在圆上取一点A,再在A的对面取点B和C,B和C要有一定的距离,保证<BAC内有直径,然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着A,另一端对着B,并向着C点旋转,找到最长的线段。

第二种:把圆对折,并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里虽然缺了一部分,但并不影响),这条折痕就是直径,以此痕迹剪下这个圆,进而找到圆心。

……

这一阶段会通过一个关键的概念,或者把一个问题和相似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逻辑推理,寻找问题解决的计划。

3、实践、优化计划

在这一步,学生要对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比较,优化。有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几种策略并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操作,这时应尝试放弃或改进,最终得到最理想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上述课例中,学生通过比较排除了第一种,优化了第二种,得到如下的方法:在第一次对折重合后,我们可以适当变换角度,在对折重合一次,这样两条折痕就有了一个交点,这就是圆心。

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手、口、脑并用与自主探索拓展了空间,也为同学们展示才华、体验成功提供了舞台。

4、反思做法

一旦问题解决了,就应该让学生做下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方面

(1)、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是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在课题实施之前,笔者曾对本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下面两个问题的调查:

1、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

2、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是某位教师在《新教室里的方砖问题》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看到过铺地砖吗?你知道铺地的哪些情况?

(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情况)

生:我们需要选择喜欢的图案。

生:还要考虑价格、美观等。

师:在铺地砖之前,你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

生: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生:我们选择的地砖的大小

1、量一量,算一算

师:请几个小朋友帮助我们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指名几个同学伸开手臂拉成一行贴着教室的墙面估计出教室的长和宽)

师:现在谁能帮助我们估计出长和宽?

生:我们教室的长大概是8米,宽大约是7米。(板书:教室长:8米,宽:7米)

师:你能算出教室的面积吗?

学生计算后回答:面积是56m22、选一选,算一算

师:老师提供了几种地砖(电脑出示三种地砖),让大家进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铺设教室.

普通地砖

花岗岩地砖

木地板地砖

20cm×20cm

40cm×40cm

100cm×100cm

(5

元/块)

(20元/块)

(125元/块)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表(1)我们开始活动,请你们四人小组边活动边整理这两个问题:(1)我们是如何进行计算的。(2)计算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开始活动。

方案汇总表

教室面积

地砖规格

普通地砖

花岗岩地砖

木地板地砖

地砖块数(块)

所需金额(元)

你最喜欢的方案

小组交流设计方案,并检查是否正确.学生汇报答案

师:前两天老师到市场上了解了地砖的一些情况:

电脑出示:

地砖规格

普通地砖

花岗岩木板

木地板地砖

使用年限

20年

质量情况

不耐踩

耐踩

耐踩

外观

较美观

美观

很美观

师:通过这些材料,你对地砖的选取又有了什么意见呢?你认为哪种地砖最合适?把原因用文字或数学式子写下来.(小组讨论交流并做汇报)

[学生汇报]:(1)从质量和外观上:选择木地板地砖,因为美观耐踩,使用年限长。

(2)从每年所花费用上看:

普通地砖

560000÷(20×20)×5÷10=700元

花岗岩地砖560000÷(40×40)×20÷15=467元

木地板地砖560000÷(100×100)×150÷20=420元

木地板地砖所花的钱最少,所以选择木地板地砖。

(3)从总费用:

普通地砖560000÷(20×20)×5=7000元

花岗岩地砖560000÷(40×40)×20=7000元

木地板地砖560000÷(100×100)×150=8400元

普通地砖和花岗岩地砖价格一样,随自己爱好选择。

…………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数学素养明显得到提高。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A、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戴上“数学”的眼镜深入到了实际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一年中,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实际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到各个数学问题中去。

B、课题的实施,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性质掌握其中。不仅体验的深刻、而且学的到位。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思想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成了称职的引导者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地方式来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我们热情倾听,适时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自己的合作者,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即使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互帮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不再是最后结果的定夺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研究 篇7

一、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利于转变传统数学教学思维定式,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交互对话模式,即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情境中自主探究提炼数学问题,通过不断分析反思,得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课程之一,是一门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课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是数字的计算,更是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剖析,而对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帮助小学生分析解决生活问题,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价值,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小学生数学兴趣.小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多样化解决方法时,同样培养了小学生创新性数学思维,故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是真正的教与学相长,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创新学生思维,实现小学数学真正教学价值.

二、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

(一)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数学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引导学生以生活视角思考问题情境,梳理出数学问题,进而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多样化问题解决.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形式到抽象思维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实现生活问题转为数学问题,通过多样化问题解决直接应用于具体数学问题,实现生活和数学教学紧密相连,在多样化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趣味性的启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围绕数学问题进行多样化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活跃的思维,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利于接受的生活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接受和理解数学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多样化方法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需要考虑小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化差异,在教学中主动激活学生兴趣,以兴趣为教学突破口,趣味性启发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利于思考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

(三)多样化解题

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可以理解为多样化算法或一题多解的数学方式,需要小学生以多样化思维,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多角度解答数学问题,实现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目标.多样化算法或一题多解属于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具体包括:活用题型特点,实现多样化解题;灵活解题方法,增强解题灵活性;理清解题思路,实现有效解题;巧用解题标准,实现多向性解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可以有效拓宽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学生多样化数学解题思路,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实现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地解题,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实践

教学设计:结合关于分数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视角考虑本题,将分数应用题转化为生活问题,灵活思考题型特点,引出分数学习和生活内在联系,得出解题答案.

小学数学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必然产物,亦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选择,实施多样化问题解决方法教学,也利于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故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趣味性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多样化解题,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徐洪武.小学数学学科问题的多样化解决方法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4(12):2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然而对于每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征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加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力度,是本文重点讨论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现实背景

根据笔者这几年来对小学数学一线教学的深入研究,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之又弱,整体的表现情况分为以下三类:①学生遇到数学实际问题,彷徨无措,无从下手;②学生遇到数学实际问题,苦思冥想,努力找寻的办法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③学生遇到数学实际问题,喜欢求助学长(姐)或者父母,形成依赖性心理。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小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培养策略。

(1)引导探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对外界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鉴于此种心理发展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地指导,让学生感知到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分数的含义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一块麦田分为了两半,其中一半就是二分之一,然后将这二分之一麦田再一分为二,那么它是整个麦田的多少呢?我们在这片地中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等农作物,是否可以合理进行种植?学生通过教师的这种生活问题的引导,就会意识到原来农民伯伯种田也是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画图讨论,要求学生分析问题。当小学生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出现生活类的应用题目的时候,教师要传授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尤其是做线段图、条形图等各类型图,通过图形的直观表达来分析应用题,杜绝拿到题目左顾右盼、无从下手的情形;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理顺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试卷分析的过程中,专门将应用题分为不同的专题:行程问题、浓度配比问题、工程问题、银行存款问题等题型,每一类题型教师都组织学生讨论,自我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每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加强操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测试学生的数学水平最好的方式是实践,教师要善于营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氛围,给予学生自我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量角器的时候,引入一些实际的角度测量的生活案例,学生便会清晰地认知到原来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可以这样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尽管如此,如何将量角器的使用技巧掌握,就需要不断地练习,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练习使用数学工具的时间,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下亲自拿量角器去测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更新理念,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应试,教师要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让自己学有所用,真正地将数学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通过教师潜移默化地教导,让学生从潜意识中深刻体会拥有问题解决能力是当下社会人们成才的标准,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意识的提高。

不难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际问题的解决活动,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加有利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更新与进步。本文通过总结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几种表现,着重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希望大家都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共同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严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顾泠沅.评价教育——教师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斌.小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6(12)

[4]吴海涛.小学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策略[J].山西小学数学教育,2009,2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案例 篇9

教“总价=单价X数量”的前三天至一个星期,教师就布置学生调查商店、饭店、地摊等地点的各种商品的价格,了解如何算总价。上课时教师首先请学生报告单价情况。有的学生说,一只钢笔是10.5元;有的说,地摊上的气球1元买3个……学生争先恐后地报告自己的调查情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尽情地投入,为计算公式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单价表示的多样性,是教师难以一时说清的,而学生在自己的调查中却轻而易举地弄懂了。这正是“问题解决”所追求的教学情境。

再如学生学习了四则计算后,就可以创设商品购买的情景,让学生说说怎样购买物品最合理;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些旅游点的价格,然后制定一份最精简的旅游计划。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后,可以请学生在家里设计一些家电的外壳包装的材料等。有一教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当学生接触这道题时,积极性十分高涨。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的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大面积减小面积等求面积的方法进行选择,看着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这样,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又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点(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开题报告 篇1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与学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蒋世雷彭卫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脏,问题是数学知识的心脏。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解决问题既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一个重要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布鲁纳(J·S·Bruner)提出的“认知结论”理论、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理论、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戴尔(E·Dale)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奥苏伯尔(D·P·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学习”与“先行组织者”理论、加涅提出的“内外结合”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理论、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为解决问题的教学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0年4月, 以美国数学教师全国联合会(NCTM)的名义,公布了一份名曰《行动纲领-80年代数学教育的议程》的文件,首次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中小学数学的核心。在1980年8月的第四届国际数学会议上,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了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行动计划的八点建议,指出8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焦点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种力量衡量个人和国家数学水平的标志。到1988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则将问题解决列为大会的七个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课题报告中,几次明确提出问题解决、模拟化和应用必须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数学课程的一部份。这样,在美国和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推动下,问题解决受到了世界各国数学界普遍重视,不仅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是继“新数运动”和“回到基础”之后兴起的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

我国对“解决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即基本涵盖此

部分内容。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传统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这样说,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内容与要求,教法与学法等等方面,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作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如宋淑持等著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等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下的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对“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甚至很少相对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的内容,而是渗透在各学习领域的学习中,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数学教育界的专家及使用教材的一线教师都对“解决问题”教学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1.新课标制订团体对“解决问题”部分的目标、设计意图及教学设想的研究:如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

2.教材编写者对编排体系、教学情景、学习素材、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如各种版本的实验教材、宋乃庆教授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等。

3.专家学者的系统研究。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数学课程改革2005:审视与展望》中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反思,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的“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等。

4.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及数以百万计小学数学基层教师对“解决问题”每一课时教与学的研究。

我校使用西南师大版实验教材也近6年,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感到: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西师版教材此部分内容非常有特色:

1.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情景中学习,体现出固有的数学特性。

2.内容直观,呈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特别感兴趣。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留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力求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还有一些感到困惑之处,还存在不少问题:

1.在编排体系上,“解决问题”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再按传统应用题教学逻辑关系呈现,显得零散而不系统。

2.在内容选择上,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认识水平不够同步,过分强调生活化(现实性)而缺乏解决的实效性,没有注重“现实性和趣味性,挑战性与思考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即只着眼学生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终身发展。

3.在教与学的方法上,淡化传统应用题教学所倡导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及解题策略的提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削弱,教师普通感到难“教”,学生也感到难“学”。

针对我校的这些教学现状,面对一线教师们种种困惑,我们感到: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于改进此部分的编排体系、优选学习素材以及提升教与学的策略水平,都显得非常的迫切和有价值。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本实验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西师版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对“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策略进行研究,预期达到:

1.通过实验,系统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技巧,提炼、总结在“解决问题”部分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学习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切实落实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部分中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甄别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决问题中编排体例、学习素材等方面的优劣。并在实践中注重搜集实验素材,提出调整、增删等修订意见。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及方法

根据各年段的不同实际情况,以全体数学教师为研究主体,采用西师版教材,总体上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典型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进行研讨。注重调整修订“解决问题”部分的编排体系及学习素材,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部分教与学的策略。“解决问题”中问题集中之处可采取“案例分析”进行典型研讨。

2.实施步骤

该课题的研究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5.9——2006.9)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部分内容的教与学的得失,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06.10 ——2009.6)

制订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

3.总结提高阶段(2009.6.——2009.9)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提交研究论文、典型教学案例及调整修订意见。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及经验推广。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1.相关研究成果

参加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承担一级子课题《小学数学学科学习策略教材实践》实验研究。参加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新课程学科学习策略的系统开发与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实验,承担一级子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教学》实验。获总课题组和西南师范大学社科处颁发的组织一等奖。论文及案例多人次获奖。并参与实验教材《学会学习·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初级版)》和《学会学习·小学数学学习策略(高级版)》的编写(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和《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编写(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蒋世雷的论文《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7-8期,并为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小学各科教学》2003年第11期转载。吴世彬的论文《生成学习策略,提高创新能力》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11期。蒋世雷、傅玉蓉《小学数学学习策略教材实践对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影响实验报告》发表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并将实验成果运用在日常教学中,使我校数学在教与学的策略水平上均得以提升,形成“教得活,学得活”的教学特色。

2.主要参考文献

⑴宋淑持等著.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9

⑵(美)琼斯,拉斯玛森,莫菲特著;范玮译.问题解决的教与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⑶(美)琳达·托尔普,萨拉·塞奇著;刘孝群译.基于问题的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⑷董世斌,张庆林.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7

⑸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⑹[美]波利亚.怎样解题[M].科学出版社.1982

⑺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2005:审视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⑻刘电芝.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策略[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⑼李光树,朱福荣,张健,陈祥彬等.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⑽刘显国,任文田等.小学数学解题训练艺术 [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 ⑾朱德全.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⑿呈德,王琦.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困惑和思考 [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4

⒀叶琪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4期。

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⒂宋乃庆,杨豫晖.小学数学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教学实践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3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课题负责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十多年,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研能力。先后参加并通过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夜大)、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自考)和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等学习。其间参加了重庆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班学习,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任命为市级骨干教师。于2005年参加了重庆市首批科研骨干班培训学习。曾主持或主研了多个区、市以及国家级课题。参编和主编了多部教育教学类书籍,由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出版。主研成员大多在教学赛课、教学科研论文在区、市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区、市等核心期刊、公开刊物上发表。研究成员中含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一名,绝大部分老师均具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研究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具备良好的科研意识及研究能力,均先后主持或参与《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科审美化研究》等区、市、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教学与科研成绩显著,具备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能力。

(三)完成课题的保证条件

本课题以西南大学为依托,图书馆有丰富的资料提供,教科院有我校特聘众多专家学者作坚实后盾,加上北碚区进修校各位专家的亲临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受到西师出版社和西师西南基础教育中心的高度重视,由学校直接领导,保证了研究经费的投入,同时也得到我校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加上全体数学教师的积极参与,有充足的研究力量和时间的保证,在各个方面为课题研究准备好了条件。

上一篇:经验之关于保研下一篇:我想要个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