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篇1

再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本课生字词;2.感受大潮的奇特与壮观;3.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重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只有目标一是需要着重提出来学习的,目标二和三都是在课文学习中领悟到的。一篇课文的重点要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正是犯了什么都抓的错误才导致这篇课文的讲解如此长,效果却不怎么好。

然后,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教学语言。我是一个善于找茬,但是一般不夸奖人的人,但是现在我的职业告诉我,我要多多的去表扬身边的人,尤其是我的学生。课上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还是少些,他们毕竟是孩子,大人都喜欢好听的话,何况是孩子,他们更加需要鼓励。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篇2

片段一:导入新课, 学习生词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 通过预习, 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吗?

生:观, 就是“看”的意思。潮, 这里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自古以来, 它被誉为天下奇观。

师: (板书“天下奇观”) 这里也有个“观”, 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呢?

生:“观”是景观或景象。“天下奇观”是天下奇特或少见的景象。

师:理解非常到位。你们看, 准确理解词义, 就要结合语言环境。课文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请把这一美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吸引我们前往观看,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观赏它。请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2.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怎样的印象? (引用课文的词语说)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学生读文后, 教师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生1:需要重点注意的读音有“崩、鼎、蒙、称”为后鼻音;“薄雾”的“薄”, “笼罩”的“笼”是多音字。

生2:需要重点关注的字形有“蒙”不能少写小短横, “昂”左下不能加点, “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另外, 是草字头, 要与竹字头区分。

师:自由轻声再读读这些词语, 把易错的字音、字形记住。 (学生自由读词语, 大部分学生边读边书空。)

师:观察词语, 说说老师是按照什么规律分类的?

生:前6个词写潮来之前的景象, 接着的5个词写潮来之时的景象, 最后4个词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师:你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还特别善于概括, 能把法宝让大家分享吗?

生:我看了课后练习, 练习2中有提示, 课文就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介绍大潮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 能够利用一切资源帮助自己学习思考, 希望大家共享这一法宝。

反思:已经具有初步预习能力的四年级学生, 不止一遍地读过文章, 对其中的知识有所知晓, 直接导入是尊重学生、关注学情的明智之举, 也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出手简简单单, 直截了当, 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当教给方法。学习生词时把理解词义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 如, 特别注意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字形。理解词义要结合语境;识记词语可以归类等。发现学生能关注课后练习帮助阅读思考这一亮点, 即刻引导学生分享成功的方法。

片段二:细读想象, 背诵积累

师:请大家自读第3、4自然段, 用一个词概括潮来时给你的印象。 (壮观雄伟、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等)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壮观气势呢?圈圈画画, 再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它的壮观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师随着学生的朗读, 投影出示句子, 教师相机点拨, 导读。

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导读:“白线”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整个江面。来, 把它的变化读出来。)

2.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导读:一丈是3.3米, 两丈相当于三四层楼那么高。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 直扑过来, 真是蔚为壮观。来, 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3.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导读:说说“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再读出这样的气势。)

4.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导读: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这响声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学, 模仿三声:轰隆隆, 轰隆隆, 轰隆隆, 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对, 闷雷滚动, 写得多形象啊, 我们再来读出闷雷滚动的情境。)

5.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导读:想象一下, 人群又沸腾起来, 大家会怎么说, 怎么做?)

生1:人们会踮起脚尖, 伸长脖子, 说着:“潮来了!潮来了!”“大家快看啊!快看啊!”……

生2:人们一个个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涌过来的大潮, 叫着:“太壮观啦!”“不愧为天下奇观!”

生3:我想有些人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 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对, 书上用哪个词形容此时的情景? (人声鼎沸)

师:刚才大家抓住一些语句, 通过想象、朗诵, 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如果老师请你按照一定的规律重新排排这五个句子, 你准备怎样排列, 为什么?

生:我想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 即4、5、1、2、3, 因为课文写大潮来时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的。

师:说得理由充分!现在老师按顺序把这些句子连成一段话 (出示下文, 括号里的词或句不显示) , 谁能加上一些词语或短句, 使这些句子更连贯、更通顺?

生: (午后一点左右)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很快地) 向我们移来, (逐渐) 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再近些) ,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一起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连起来读读第3、4自然段,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可以帮助记忆。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学生自由依据第3、4自然段内容配解说词。)

反思:以读为本, 熟读成诵, 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 我精简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 交流感受, 多读, 读懂, 读好文章重点语句, 读出大潮来时的变化和气势, 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之后通过排列句子的练习, 了解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再利用播放录像, 为其配上解说词的练习, 巧妙地让学生享受背诵记忆的成功, 懂得熟读自然就能成诵。

片段三:巧设练习, 重在运用

师:同学们, 本课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好词佳句值得积累。你能归类摘录哪些好词呢?

生:我摘录观潮者神态、动作的词, 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

生:我摘录描写大潮声音的词, 如:“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描写大潮样子的词, 如:“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师:通过词语归类积累语言真是个好方法, 这些词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检验一下。你们能不能在下面一段话的括号里填上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 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出示:农历八月十八, 我在海宁观潮。潮来之前, 江面上 () 。可潮来时, 却一浪一浪 () , 一浪一浪 () 。潮水声犹如 () , 海堤上尽管 () ,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 潮过去了, 消失在 () 的地方。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农历八月十八, 我在海宁观潮。潮来之前, 人们 (昂首东望) , 江面上 (风平浪静) 。可潮来时, 却一浪一浪 (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一浪一浪 (像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 。潮水声犹如 (山崩地裂) , 海堤上尽管 (人声鼎沸) ,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 潮头过去了, 消失在 (水天相接) 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两个一浪一浪用得真有水平。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 (浩浩荡荡) , 一浪一浪 (齐头并进) 。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一浪一浪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 (漫天卷地地涌来) 。

师: (圈画出“人声鼎沸”) 这个词可以换成“人山人海”吗?

生:不能。因为后边写“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应该和声音有关, 所以要用“人声鼎沸”。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练说。)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3

一、一读到底无所求

诚然,语文课堂少不了朗读,以读为主来设计教学亦不乏成功的先例。“读”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培养语感,熟悉内容,体会情感,分析形象……尤其是诗词的教学和散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读”占螯头的,比如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就无需一读到底,一读再读。而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诵读、美读、品读、速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竞赛读等等。

读时还要注意目的与功效:速读有利于感知文本大概内容,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感染力,精读有利于品味语言,默读有利于思维训练,齐读有利于面向全体,分角色读有利于凸现人物性格,竞赛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朗读的方式。那种不管什么文体,不顾文章语言风格,不讲语文教学目的,不顾朗读效用,一读到底的做法是需要反思的,甚至说,是应该抛弃的。

二、品味语言表象秀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或者上成音乐舞蹈课,或者上成综合实践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荒谬行为在反思中得到了纠正。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味儿,而体现语文味儿的关键之一就是品味语言,于是语文课上品声一片。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将品味语言理解为对修辞的判断。在一次“教学能手”的比赛中,不少老师对《揣摩幸福》中的语句“有的人把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常青的;有的人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清纯的;有的人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畸形的;有的人把朝三暮四、寻花问柳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丑陋的……”停留在比喻排比句的判断上,句子的情味根本没品出来。幸福观的多样化,作者对正确幸福观的倾向没有品出来。

其实品味语言,不仅仅是要品语言的隽永之美,还可以品出情感的丰富之美,人物的形象之美。

一位教師在讲《羚羊木雕》时,抓住文末“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话进行品味,将“我”的无奈、屈从、后悔、不满、疑惑等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品味出来了。父母的重财轻义,奶奶的明理无奈,“我”的重义轻财但软弱求全,在对这句的品味中逐渐凸现出来。

洪镇涛先生在教《荷花淀》时,抓住水生嫂的一句话来品味,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通过品味,发现作者塑造了一个支持丈夫革命、善解人意而又面临困难的善良农家妇女形象。若将其中的冒号改为逗号,“水生嫂”就成了一个表面支持丈夫革命,实际上刁蛮难缠的不觉悟者形象。

三、轻视思维让人愁

新课标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终极目标的理念,如果说,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重要标志,那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认识不深刻,联想不丰富,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得到终身发展。

在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着重积累轻思维的现象,课堂上读得多,说得多,背得多;思得少,辨得少,争得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存在着随意性和断续性,片面性与盲目性。

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创造性。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质疑问难、比较求异、驰骋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鄂教版教材《长河落日扁》中,“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一句中,“咦”后为什么用叹号不用问号呢?原来,用叹号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惊异之情,与文章的观点“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相吻合。小小标点学问大。

有时候,一个词语里面也藏有玄机。在武昌区名师工作室的一次阅读研讨课中,笔者将《归来吧,从容》里“草原逶迤的裙裾从车后窗渐淡渐远”一句中,“逶迤的裙裾”进行了挖掘,认为“裙裾”一词极具画面美,让学生展开联想。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美丽,草原的魅力,在学生的想象中,宛如一位衣袂飘飘、婷婷玉立的少女,那份美感永驻心中。此时学生联想越丰富,想得越美,心中的缺憾就越大,作者对从容的渴望也就体现得愈加急切,文章的中心就更加突出了。

当然,比较求异也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手段。《故乡》一课中,通过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年闰土话语少,讲话断断续续,充满等级观念,木讷、呆滞的原因让人深思: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地生活着;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课堂上,只要抓住了思维点,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语言品位和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重点,犹如鸟的两翼,扑棱任何一边的翅膀,鸟都无法正常飞翔。

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在新理念的武装下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任重道远,理应不待扬鞭自奋蹄,努力探索出佳绩。

三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学反思 篇4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篇5

近处――江面风平浪静

师:听到响声,意味着钱塘潮很快就要到来了。

远处――响声越来越越大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白线

观潮人――沸腾

师: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潮的声音、形态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3、分析第四自然段

师:钱塘江潮终于到来了!作者接下来,具体描绘了潮来时的近景。

形态――白线移来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飞奔

声音――山崩地裂 大地震得颤动

师:抓住潮的形态、声音、颜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潮到来时越来越大的气势。

四、潮头过后的景象

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描绘了潮头过后的景象。我们看到,钱塘潮,潮来时气势汹涌,潮头过后是不是无声无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说,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头过后 余波漫天卷地 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涨了

师:可见钱塘潮气势很大,即便潮过后还是留有余威,不管是潮来时的,还是潮头过后的景象都显示了钱塘潮作为“天下奇观”的奇妙与壮观。

五、小结

师: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颜色。

既正面描写了钱塘潮,又写了观潮人的反应。文中怎样写观潮的人?请学生复述,教师补充。(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人声鼎沸 沸腾)观潮人很多,大家都很激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钱塘潮的奇妙,大家为它所吸引。

六、练习

1、请结合所收集的有关钱江潮的资料,为大家直播钱塘潮观潮的景象。

2、请按时间顺序描绘一处景物。

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推荐:

观潮教学反思 篇6

我以“天下观奇”为线索,并围绕它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教学中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在进行分段训练的同时,也复习了分层的知识,使旧知识与新知识较好地进行衔接。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我们以“潮来前”为例,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宽阔的钱塘江静静地横卧着,江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江边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着,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样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我想,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一定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读后不禁令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心里的爱国情怀也会油然而生。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反思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習,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观潮》教学反思 篇8

1、突出朗读训练。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挖掘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通过情绪的变化体现“天下奇观”。如潮来前引导学生抓住“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词语,说明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观”的风采。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好,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提高。

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 篇9

我在第一课时安排学习潮来时两个小节,重点体会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揭题时,我抓住“观”字,理解在“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不同意思,让学生通过自己去理解,这样学生容易记得住。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来了钱江潮的录象,学生观看时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被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而折服,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方面,我采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个人读,小组读,竞赛读,老师范读,但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需要花大力气训练,争取到期末时有一定的突破。

在指导背诵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一个听的练习。

课件出示有关句子。

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语,填在括号里。

课件出示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请学生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引读这段话,留下括号里的词,请同学们一边看潮水录象一边背诵,这样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减轻了学生背诵的难度,因此,背诵的效果是良好的。

在词语积累和运用方面,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先让学生抢答(老师说意思,学生说词语)一边答,一边出示相应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进行领读,最后投影出示一段话,让学生把刚学到的词语运用到段落中去,训练较扎实。

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0

但就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无论可立的现象。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几乎普遍存在着形式化、概念化,不但语言雷同,用词造句更难于理解,病句违反语法和语言规律的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和网络上流行的离奇搞怪的言辞也常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受此影响,学生的心灵被扭曲,出现了一种新的“八股文”现象。比如:做好事、献爱心,大都用同一表现形式和手法。开头、结尾,中间的故事情节毫无新意和变化,语言失去了多样性,笔下的人物只有共性,失去了个性,丰富多彩的生活,被写得无趣、无味。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活跃,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排除的,中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个人的志趣、爱好和心理素质各不相同,作文的风格自然不同。而现在中小学生笔下的作文,手法过于老练早熟,往往不是空发议论就是老气横秋,目空一切的大话,说是抄袭又指不出具体出处,但粗略一看却似曾相识。

当然,中小学生初学作文,模仿一些范文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大部分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了心目中的负担。是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对作文失去了兴趣,故有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寻章摘句,学生的书包里,课桌上摆放着如何作文的范文、范本,几乎人手一册,多的更达数册。作文不动脑、不用心,不用自己的语言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而照抄、转抄、互抄也是随心所欲。

对中小学生的作文,当然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什么文风、文体、文艺思潮之类的标准对他们显然是不适宜的。但学生迟早要离开学校步入复杂的社会,而社会上的官话、套话,“假”、“大” 、“空”的文章也不能不影响到他们,这样下去,大家都用同样一个腔调,开口闭口都是一成不变近乎外交词令,又如何去做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工作,如何去同群众交流,如何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要改变目前学校广为流行的这一普遍现象,必须从中小学生的作文入手,我个人认为,一般还是少用命题作文为好。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作文课堂应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创造和能力的培养,开放思维。作文前,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收集、处理信息,对资料信息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联想,探究新内涵,构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开放体裁,不拘形式,说写结合的作文课堂,应设立手口并举、协调运用的语言交流实践天地。比如即兴演讲、辩论会等等,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这样使口头表达、笔头书写、思维训练、文章构思同时得到训练,学生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升。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去写,打破传统式的“八股文”,克服新式的“八股文”。倘若思想不自由,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去作文,结果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但形成新八股,是不可能产生有独立、创新的思想家的。

在教育改革中,要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改革,绝非易事,因为,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提出问题容易,但解决问题很难。要改变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应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写起,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不宜过多地使用形容词和过分的情节描写,以学生自有的心灵特征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刻画人物。要用通俗自然的文字,开展对各种各样事物的描写,不要游离于事件和人物的中心。描写只是一种手法,为主题、为中心情节服务才是描写的目的。

观潮教学课后反思 篇11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观潮》语文教学有感 篇12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用“情”字贯穿始终,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

一、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呢?可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把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直接受到情感的感染。

三、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极为重要,我们就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讨论、辨论及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浓”,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拓展知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

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篇13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能力;教学

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传统的教学理念枯燥乏味,教师应该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结合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展开教学。鼓励学生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数学生家长忙于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学生的业余生活过于单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愿意主动接触教师,引导学生接触新鲜事物,主要围绕学习语文知识,展开潜移默化的教学。然后,教师要尝试与学生多接触,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样能使教学过程更加愉快,学生也不会觉得学习有压力。语文教学内容涉及方面广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么简单,需要师生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如果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整个教育过程就不具备任何教学意义。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与教师接触,但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或者因为老师平时与学生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造成学生遇到老师“不敢说话”,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多与学生沟通。“沟通”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善于与学生沟通,能够拉近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欲,只有教师的讲课,没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具备科学与合理性。教师可以围绕语文教学的重点,延伸课外知识的学习,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小学作文多数要求学生写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真情流露。有时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写去过的地方,如果学生的课外生活不丰富,或者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有一段时间,印象已经不深刻,但教学内容又需要完成,所以,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去户外参加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感受,才会在作文中真情流露。

二、提高创作能力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要从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开始,只有掌握大量词汇,再进行合理运用才能将作文更加充实。没有良好的基础,无法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描述出来,教师应该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多去图书馆,查阅书刊,多了解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知识,可以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更容易吸收学习内容。通过作文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词汇、表达能力等,还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不要立刻帮学生解决,而是让学生与同学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再进行引导式教学。

写作文需要结合日常生活,提高学生听、说、读的能力,激发其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多注重身边发生的小事,引导学生感悟小事中包含的思想,并将身边发生的事情讲给同学听,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对事情进行评价,这样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学生逐渐愿意接受语文知识,将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通过教师的培养与发现,可以将学生的长处最大化。

三、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写作题材处处在我们身边,有心人就会发觉,从生活中的小问题,懂得大道理。贴近生活的故事,更适合小学生的写作,这些事情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给学生的感触也会更多,写出的作文更具有生命力。每次班会、运动会、联欢会之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平时每周写一篇日记,长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还可以将身边发生的新闻进行描述,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写成作文,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考试的分数只是一次验收。

总之,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将身边的点点滴滴记录,最终每一名学生都会受益匪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一篇包含學生真实感受的作文,是教师教学成果的最好验收。

参考文献:

[1]齐小伟.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尝试[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5).

[2]梁立辉.创设情境在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语文课文《观潮》的教学设计 篇14

语文课文《观潮》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潮来时――如临其境

上一篇: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下一篇:“我与小树同成长”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