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材料投放心得
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细细想来,自己真的是心存愧疚。作为幼儿教师,关注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是我们应该有的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关注一日活动,研究幼儿一日活动,也是我们一日最主要的工作,出现这样的情况,真的是违背了初衷。
其次,是心存惰性。每次开学初布置创设好各区角后,就很少再去动脑筋翻花样,心里总存有一种侥幸心理——领导一般不会再来检查,只要过得去就行,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上级布置的工作也不够重视,偶尔还有一种敷衍的心态。另外,自己总是给自己找借口,借着“忙”的理由,很少去关注区角的更新、添置和创新,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以上种.种的问题。以后活动区角要切实做到日新月异、常设常新,切忌一成不变、一劳永逸,要确保幼儿的浓厚兴趣。
最后,作为一名年级组长,对组内各班的检查力度还不到位,平时对组内各班区角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与老师沟通。通过这次检查,我觉得在今后就区角游戏的创设和材料投放方面还要多组织研讨,考虑如何将主题和区角活动材料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让区角“活”起来,让区角活动在各班开展的有声有色。
一、区域材料须兼具游戏与学习的双重功能
对于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既是游戏也是学习,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 好的区域材料应该同时兼具游戏和学习的功能。如我班“超市”区域中,摆放了各种“商品”和收银台等,所有商品都标上价格,在1元~10元之间, 同时为小银行提供的是面值为1元、5元、10元和1角、2角、5角的货币。借助这些简单的材料,幼儿可以玩买或卖的游戏, 感知超市中不同人员之间的关系,体验到角色扮演的乐趣,同时还能进行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的练习。为了体现材料的层次性,我们设计了各种体现不同难度计算要求的优惠购物单, 如用10元钱买三件商品的购物单 (要求幼儿画出所想购买的商品)和用5元钱买两件商品的购物单,给能正确使用优惠购物单的幼儿以奖励(如一支铅笔)。再如在语言区,教师将幼儿的姓名制作成“姓名”拼图,有平面式拼图,也有立体式拼图。幼儿玩“姓名”拼图时,不仅可以初步认识自己和同伴姓名的文字, 还可以进一步感知物体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区域材料须对幼儿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好的材料要能带给幼儿持久的兴趣, 让幼儿久玩不厌,低结构材料就具有这一功能。低结构材料最大的特点是有多种的操作方法并能得到不同的操作结果。对充满好奇心的幼儿而言, 低结构材料的持久吸引力在于其操作方式的无限性和操作结果的新异性, 幼儿可以自主而创意地使用材料。
如围绕“数的分合”学习,我们在数学区为幼儿提供了相关的材料,过去提供的是分合式点卡、分合式数卡和1~9的数字娃娃卡片和各种房子 (幼儿根据每座房子的号数, 选择相应的数字娃娃作为该楼的居民)。教师用了许多心思和时间, 将这些材料制作得既美观又精致。初见这些材料时,幼儿很感兴趣,但不久,教师就看到幼儿不再用这些材料玩分合游戏而是干其他事了。询问幼儿原因,他们说会玩了,不玩了。现在,我们提供的是画有不种品种、数量的水果图片,幼儿可以利用这些图片卡来玩数字4~10的分合游戏, 可两人玩,也可多人玩。玩法是从数字4开始,两个游戏者各出一张卡片, 当出示的两张卡片上相同水果的数量合起来是4时,谁先发现就拍响桌上的小手鼓,如果答案正确就赢取对方的一张卡片,错误则给对方一张卡片,最后获取了所有卡片的游戏者就成为这一轮游戏的赢家,可以升级玩数字5……这样的游戏既让幼儿乐此不疲, 又使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巩固了4~10数的分合知识。再如,我们收集了多条不同材质的旧围巾投放在表演区,幼儿玩表演游戏时,既可以用它们当头饰、盖头,也可以当披风、舞裙等,让幼儿百用不厌。
三、区域材料适当跟随主题活动的推进
我园实施的是主题教育课程, 我们尝试在区域材料上适当体现主题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例如:在大班社会主题活动“注意食品安全”中,我们在相关的区域中投放了许多提供食品安全教育信息的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开展主题活动。如请幼儿各带一个有包装的食品作为“超市”的商品,教师组织幼儿寻找不同的食品包装袋上图案和标志的共同点。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所有的食品包装袋上都印有一个S形。幼儿对此十分好奇, 进行了热烈讨论, 出现了多种猜测。教师适时地告诉幼儿这个S形是食品安全认证的标志,只有通过卫生安全检查的食品,它的包装袋上才能印有S标志,食用这样的食品才是卫生安全的。在对食品包装袋上各种标志的进一步探究中, 许多幼儿对教师介绍的食品保质期格外感兴趣。于是,教师通过组织小组学习,指导幼儿认读和记录每种食品的保质期,学习计算一个食品的保质期的具体天数; 在图书区投放了各种食品安全的标志和相关的书籍, 以拓展幼儿关于食物安全的知识和经验。
又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有用的水”中,我们在图书区投放了各种关于水的书籍;在科学区投放了水箱、小桶、洒水壶和各种管道,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做有关水的流动性实验。在中班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我们在建构区提供了丰富的建构材料, 方便幼儿建造动物园;在图书区增加了关于动物的书籍,方便幼儿查阅;在美工区投放了绘画、泥工、折纸等材料,方便幼儿进行动物造型活动;在棋类区投放了动物棋,等等。
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设置新的小型活动区。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在语言区里投放了许多关于重庆的各种桥、轻轨、代表性的自然景观、现代化的高楼以及特色美食等图片。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幼儿对重庆各种各样的桥、轻轨以及火锅特别感兴趣, 于是新增设了三个小型区域: 在结构区增设了“城市规划馆”,让幼儿用各种积木材料搭建“我梦中的重庆城”;在科学探究区增设了“造桥工程师工作室”,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究各种材质桥面的承重情况;在角色区增设了“快乐星火锅店”,帮助幼儿认识、了解重庆火锅种类的丰富多样。
四、材料的来源与运用须简单和共通
班级中各个区域材料的收集、制作和投放等工作,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特别是那些操作性较强的区域材料更是需要随时更新, 又给教师增加了许多的工作量。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以下做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收集、制作和投放区域材料的压力和负担。
1.材料来源的生活化 。每一种区域材料最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并且是容易收集到的物品。生活化材料的收集既不费时又不费钱,如各种包装盒、包装绳、纸袋、纸板、废旧的大小轮胎、幼儿的旧衣物等。
2.材料来源的多元化 。教师应该将幼儿及其家长视为收集区域材料的合作者,同一种材料,如果每个幼儿提供一份, 一个班就可以收集到几十份; 不同的材料, 如果每个幼儿提供一种, 一个班就可收集到几十种。教师请幼儿和家长收集材料时,应该提前通知。通知上不仅要说明材料的种类, 还要说明对材料的卫生和安全要求。需要提醒的是,教师不能硬性规定幼儿带这带那的,不要增加家长的额外负担。
3.材料使用的共通化。材料使用的共通化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同一种材料可以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使用; 其二是指同一种材料在同一区域中有不同的用途。如矿泉水瓶的瓶盖,作为数学区的材料,幼儿可以用来练习各种形式的数数:逐一点数、双数、分类数,可以用于练习数量守恒,还可以用于练习有规律排列,等等;在美工区里,矿泉水瓶盖可以用来粘贴成为车轮、动物的眼睛,还可以将它们串起来成为艺术挂件,用来装饰环境,等等;在“娃娃家”,可以用来当饼干、豆腐干等食品;在运动区,瓶盖可以串起来成瓶盖串,做运动的器材,等等。另外,纸盒、纸板类、易拉罐类等物品同样也是很好的共通化区域材料。
4.材料使用的共享化。 平行班级之间可以有计划地相互交换使用区域材料, 使一个班级的区域材料能为其他班级所共享。教师还可以借用其他班级暂不使用的材料, 或者将本班暂不使用的区域材料借给其他需要的班级, 减轻自己和其他教师制作区域材料的负担。
5.材料投放的适宜化。区域材料的适宜性可以有效激发幼儿选择和操作的兴趣,体现材料的使用价值,避免材料因为无幼儿或较少有幼儿使用而造成的浪费。材料的适宜性特别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托小班幼儿具有从众心理强而专注力差的特点, 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品种可以不多,但是同种材料的数量要多;中大班幼儿更追求材料的新异性和操作的创意性, 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应该种类丰富多样, 但同种材料的数量不多,满足不同幼儿个体的使用需求。
一、材料投放的思路
班里的小动物玩具很受孩子们欢迎,这些小动物种类较多,有螃蟹、龙虾、海星、章鱼、海豚、企鹅等,它们颜色鲜艳,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橙色的等(见图1)。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教师根据这些玩具的特点,预设了匹配、点数、按数取物三方面的教育内容。结合小班幼儿喜欢在游戏情境中学习的特点,教师设计了“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在设计小动物的家时,考虑到材料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教师设计了由不同颜色组合而成的塑封背景板,如红、绿两种颜色家的组合(每种颜色各占1/2 ),红、绿、黄三种颜色家的组合(红、绿各占1/4,黄占1/2 ),红、绿、黄、橙四种颜色家的组合(每种颜色各占1/4 )等。幼儿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小动物送回对应颜色的家中,然后数一数家里住着多少个小动物,还可以送一定数量的小动物回家等,从而实现按颜色匹配、手口一致点数、按数取物的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还有可能发现家的大小与居住小动物的多少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二、观察并指导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后,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主要表现为把同样颜色的小动物全放到相应颜色的家里,把家里摆得满满的(见图2)。幼儿喜欢尝试运用多种背景板来游戏,比如尝试完两种颜色家的组合后,还想要尝试三种、四种颜色的组合,并且基本能按颜色将小动物正确匹配。幼儿在尝试运用不同背景板操作时明显受到游戏情境的影响和带有情感倾向。有幼儿在操作时出现了找不到匹配对象的情况,如一个幼儿想要把黄色的海星送回家,但背景板中没有黄色的家,她就按自己的意愿把黄色的海星放在了绿色的家中,“那让海星跟海龟住在一起吧”(见图3),体现出幼儿想将所有颜色小动物分完的愿望,尝试按颜色分类。有的幼儿在操作时会倾向于把同种类的小动物放在一起,如有幼儿拿到两只颜色不一样的龙虾时会说“它们两个是好朋友”,也有幼儿喜欢把所有海星挑出来放在一起(见图4),体现出幼儿按照动物名称给小动物分类的初步尝试。还有幼儿喜欢按自己的意愿送一种小动物回家,如有的幼儿只送不同颜色的海豹回家,将红色的海豹送到红颜色家中,将蓝色的海豹送到蓝颜色家中……因为“我只喜欢海豹,我要送它回家”,体现出幼儿想尝试从颜色和动物名称两个维度进行分类(见图5)。
观察到幼儿与材料的初步互动后,教师引发幼儿讨论:“家里住了这么多小动物,实在太拥挤了,怎么办呢?”进而引导幼儿在小块颜色的家中放2~3个小动物,在大块颜色的家中放4~5个小动物。幼儿基本都能送2個小动物回家,并且手口一致地进行点数和说出总数。在点数3个以上小动物时,个别幼儿出现了手口不一致而导致数错的现象,如将3个小动物数成了5个。这时,教师一般会通过示范或手把手跟幼儿一起点数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也有幼儿出现点数顺序错乱导致数错的现象,如把同一个小动物点数了两次,或者漏数了某个小动物等。这时,教师一般会点数一遍,询问幼儿:“怎么我们两个人数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引导幼儿重新点数。能正确点数的幼儿在点数顺序上体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如从起点横向或纵向数到终点,或者从起点转着数一圈再回到起点(见图6)。在教师引导幼儿送2个小动物回家时,幼儿往往会一次同时拿2个小动物,然后把它们一起送回家(见图7)。当教师引导幼儿送3个及以上的较多数量的小动物回家时,幼儿一般会送一个数一个,直到送完规定数量的小动物。
在游戏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有幼儿在跟同伴游戏时出现了自发比较数量多少的现象,如一个幼儿送小动物回家后跟好朋友说:“我家里的小动物比你多。”而好朋友却说:“不对,我的比你多。”这时,教师会通过引导两个幼儿分别数一数自己的家里有多少个小动物的方式,或者通过引导两个幼儿将小动物一一对应摆成两排的方式,比一比谁家的小动物更多、多几个。也有个别幼儿在多次游戏后,对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不再感兴趣,而是喜欢把小动物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排队,但往往是按自己的喜好来摆放。这时,教师会尝试引导他们按照AB模式给小动物排排队,如“一只企鹅、一只青蛙,一只企鹅、一只青蛙……”(见图8)。
三、评价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了解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和适宜,需要教师在观察指导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质量及效果。观察和评价幼儿与材料互动情况的维度可一致,在评价幼儿与该益智区材料的互动质量和效果时,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幼儿对材料是否有持续的操作兴趣。幼儿的兴趣能否持续,取决于材料和游戏是否有趣,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幼儿对小动物玩具本身以及“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教师介绍完游戏后,几乎每个幼儿都愿意主动尝试送小动物回家,并且想要尝试多种颜色组合的背景板。在尝试完所有背景板后,幼儿对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逐渐失去兴趣,有的幼儿开始探索其他玩法,也有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挑战新任务,如点数、送不同数量小动物回家等,才能对材料和游戏保持持续的兴趣。幼儿要保持兴趣,更多依赖于教师不断提出新任务,以及任务完成后获得的及时表扬,而非探索材料本身。
二是幼儿与材料是否产生了多样化的互动。多样化的互动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开放性:是否具有多种操作和游戏的可能,是否能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玩颜色匹配游戏之外,还初步尝试按小动物颜色分类、按小动物名称分类等。在教师引导幼儿点数和按数取物之后,幼儿又出现了自发比较谁家的小动物更多、给小动物排队等玩法。可见,由于材料和游戏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自主探索出更多的玩法。材料和游戏的开放性给幼儿提供了选择适合自己游戏的机会,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可以参与到游戏中,从而产生多样化的互动。通过观察也发现,要满足幼儿与材料的多样化互动,该材料的投放还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nlc202309081910
三是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是否实现目标并获得发展。教师设计材料的目标有三个:按颜色匹配、点数、按数取物。幼儿基本能在材料和游戏情境的提示下实现按颜色匹配的目标,但在教师引导之前几乎没有幼儿出现自发点数的行为。在材料投放过程中,幼儿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才能有意识地进行点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点数和按数取物的目标。可见,材料虽能支持幼儿实现预设的发展目标,但材料自身的引导性较弱,需要借助教师的不断引导,这也是幼儿兴趣的保持需依赖教师的重要原因。值得肯定的是,材料和游戏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使幼儿的发展更加具体和动态化。从匹配和分类来看,幼儿可以先尝试按颜色匹配,进而尝试按小动物颜色或名称进行分类。从数与数量关系来看,幼儿可以先尝试点数和送2个小动物回家,逐步发展到送3个、4个、5个小动物回家,获得5以内手口一致点数和按数取物的经验和能力,进而逐步关注数量关系和学习比较数量的方法等。可见,该材料投放的目标涵盖了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更多可能,當教师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和引导时,幼儿就能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逐步实现目标,获得发展。
四、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材料
区域材料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应基于幼儿与材料互动时的表现,以及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需要。
观察发现,要实现材料投放的预定目标,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材料自身的引导性还比较弱,不能引导幼儿自主点数和按数取物。因此,材料需要重新调整以增加其对幼儿点数、按数取物的提示功能。教师可以在每个小动物的家中标上不同数量的圆点,表示家里居住小动物的数量(如小家标2~3个圆点,大家标4~5个圆点),引导幼儿通过点数圆点的数量,实现按数取物的目标(见图9)。
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幼儿与材料产生了多样化的互动,其中既有幼儿自主探索的玩法,也有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的拓展。
在颜色匹配操作中,有幼儿尝试按小动物颜色或者名称进行分类,还有幼儿尝试同时按颜色和名称对小动物进行分类,但可以看到,材料并不足以支持幼儿的多种分类游戏。因此,教师需要继续补充支持幼儿探索多种匹配和分类方法的材料,如提供分块并且有动物图标提示的白色背景板,让幼儿探索按动物名称进行匹配(见图10);提供只有分块的白色背景板,让幼儿尝试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
在给小动物排队的操作中,由于缺乏材料的支持,幼儿起初只能在桌面上随意排列小动物。对此,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模式排序提示卡,引导幼儿按照卡片提示的模式进行排序,如“一个红海马、一个蓝鳐鱼,一个红海马、一个蓝鳐鱼……”(见图11)。
在送不同数量小动物回家的操作中,幼儿开始对“谁家的小动物更多”产生了兴趣,但在比较方法上缺乏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并提供可支持幼儿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多少的卡片式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谁家的小动物更多、多几个(见图12)。
材料的调整和完善并不是材料投放的结束。区域材料的投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不仅需要经历设计材料、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评价互动质量与效果、调整与完善材料的过程,还需要经历互动效果的再观察、互动质量的再评价、材料的再调整……本文仅呈现了区域材料投放过程的一部分,希望我们对这一过程的观察评价能引发教师对区域材料投放的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潘德兰
益智游戏灵活多样,能开发幼儿潜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之一,但益智区的创设相对又是比较难的,投放什么材料?这些材料孩子是否感兴趣?能发展孩子哪些能力……?都需要我们去观察,去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个别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合理地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兴趣,对此我们先从投放材料开始:
一、根据主题活动,科学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延伸,根据孩子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与之相关的材料。如:在主题“绿色奥运”活动中,开始,孩子的兴趣点是奥运会的运动项目,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各种运动项目的资料、图片,在了解奥运项目的基础上,让孩子用动作表现出来,并说出运动项目的名称,为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针对孩子好玩的特点,在益智区我们投放了奥运小魔箱,在魔箱内放入许多写有奥运会项目名称的卡片。在投放奥运项目卡片时,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全放进去,而且根据孩子对运动项目了解的程度,分批不断更新,由易到难,先从幼儿最熟悉的运动项目开始,慢慢深入,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现状,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需求,观察幼儿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观察幼儿在活动中哪种能力得到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能主动参与魔箱游戏活动的占1/3孩子,而有2/3孩子因为不认识卡片中的字词,每次想玩却不敢玩只能放弃,发现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在卡片字词的背面画上运动项目图标。这样孩子在玩游戏时不但能根据图标做出相应动作,同时也认识了不少字词。奥运小魔箱成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游戏,你表演我来猜,你说名字我来表演,你输了你得一个哭脸,你赢了你得一个笑脸。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生生互动、自主学习。
二、材料的投放与集体教学活动相结合,培养幼儿多种技能
在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先到区域活动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目的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使教师更好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问题,如:在学习6的组成分解前,在益智区投放了与主题、教学内容相关的大树卡片、树叶、各种水果,大树卡片上写有数字6,幼儿通过老师为他们创设的情景,为大树粘贴与6的组成相应的带有数字卡片的树叶或苹果,孩子们对数的组成熟练后,老师观察孩子的兴趣有所降低,就在这些卡片上钻了几个洞,指导幼儿用线穿过洞与数字苹果固定,并系好。同样是数的组成,但难度增加了,幼儿的兴趣又提高了,这样,孩子们不但掌握了对数的组成的认识,还提高了幼儿串、系的技能,因此我们在投放材料时,要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加难度,幼儿经过观察、思考、反复操作,直到成功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判断智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幼儿的多种能力。
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发展水平有目的的投放材料
1、在益智区,我们还投放了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需要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迷宫,帮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迷宫,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努力来完成,体验成功的感受,在迷宫这一活动内容进一步深入后,我们就提供给孩子纸、笔,让孩子可以试着自己来设计迷宫。你瞧,董文博、邓斌、韩季余拿着自己设计的迷宫,互相欣赏、互相交流、讲述,他们讲的头头是道,虽然在我们看来是乱七八糟看不懂的多种线条,但在孩子眼里,这就是自己的创作、宝贝。
2、益智区的材料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一个学期制定好的,而是根据主题的变化不断更新和调整,我们总是在一次活动结束后,进行自由讨论:在益智区还可以玩什么?还需要什么材料?在讨论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次活动还需要补充的材料。比如在迷宫游戏中,当一部分孩子玩的比较熟练后,我们要求孩子来设计迷宫,一开始孩子们只在纸上画迷宫,后来他们想到的是立体的迷宫,用实物来制作,如:用积木、冰糕棍、小棒来制作迷宫,充分激发了幼儿创作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及想象力。
四、幼儿操作过程与教师的指导,挖掘材料的多种教育价值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强调要让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因此,在投放材料过程中,指导不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的幼儿按照不同要求选择材料。材料要追求多功能性,教师应对每一种材料的用法、功能有明确的认识,使之为不同教育目标和内容服务。如:在益智区我们创设了为手指戴戒指的游戏活动,目的是加深幼儿对数的组成、数的加减法的巩固和认识,在活动中总是单一的玩法,难免幼儿会失去兴趣,一物多用,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通过观察、研究,得出不同的手型可以让幼儿区分左、右,这与教学目标相吻合。而戒指的制作,幼儿自己剪成粗细、颜色、长短不一样的纸条,写上10以内算式或数字,粘贴成戒指的形状,与美工区域有机互动起来。不但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按粗细、大小、长短、颜色进行排序比赛的游戏,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正如《纲要》所说,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五、师幼互动,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益智区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以前活动区的材料大多以教师准备为主,并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现在,我们让孩子自己想,你可以提供什么物品?可以怎么玩?和原来完全是不一样的意义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象棋、跳棋、五子棋、游戏棋……,区域游戏中,孩子们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主动参与活动。每天早晨,为了占到位置,有的幼儿早早来到幼儿园,为对手摆好棋子。但我发现参加棋类游戏的孩子并不多,而且一直是那几个平时爱动脑筋、比较活跃的孩子。我们两位老师就有意识的参加到下棋的行列,我们的举动引起了孩子的注意,渐渐的下棋的孩子多了,观战的、参战的,热闹的很。
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都会下象棋了。但每天重复玩这些游戏棋,时间长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热情也随之减退。在一次总结评价中:“你们今天下棋谁赢了?赢了几次?”有的孩子竟说不出来,为激发孩子的兴趣,我们就与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张“幼儿下棋统计表”,每天下棋的小朋友可以在上面记录,写上自己的名字,下什么棋?可以画图案做标记来表示,赢的小朋友在名字相对的一栏中画上小红花、笑脸或五角星。有了统计表,老师在讲评时一看就知道谁赢了,赢了几次,并为赢了的小朋友奖励。征得孩子们的同意,以此作为本期末评选“小棋王”的依据,为了得到“小棋王”的称号,孩子们参与棋类游戏的劲更足了。
在益智区,孩子们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我们心里高兴,家长更是见人就问:“你们的孩子会下象棋?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下象棋……”肖健波的父母为了检验自己的孩子下棋的水平,亲自坐在一边观战,为孩子加油。韩季余的爷爷每天早晨来问我们:“怎么办?自从韩季余学会了下象棋,每天缠着我们下棋,他爸爸、妈妈下不过他,我又不会下棋”。从家长的话语中,我们听出家长满意、骄傲、自豪的话语。我们趁热打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建议家长在家里创设棋类游戏氛围,丰富孩子在家的生活内容,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有许多家长都说:“我们孩子现在变得爱动脑筋了,以前总是一回家就看电视,没个完,现在就想着下棋,玩迷宫……”,这就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结果吧。
益智区材料要有层次性,并且经常更新,只有新的知识才会带来新的发展,新的提高。这些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延伸和升华,是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不断变化、更新,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主要帮助幼儿发现、了解,并展开探讨的区域,每种材料的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因此,我们会注重挖掘活动材料的多样性,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努力为幼儿创设“愉快、充实、自主、有序、发展”的区域环境。
在赫尔辛基出席儿童健康论坛的芬兰专家普遍指出,儿童缺乏足够的运动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中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孩子们也整天沉湎于电视、电脑,缺乏一定的肌体运动,据调查近年来幼儿园中肥胖儿正呈递增趋势发展。
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在幼儿动作发展和思维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来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在二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中,其户外体育活动时间占幼儿户外活动时间的一半,如何让孩子在这段时间中得以充分锻炼,在活动中提高其非智力因素?除了制定必要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目标以及教师的指导外,在其活动中如何正确、科学、有效的提供各种体育活动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一、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的依据
1、 根据幼儿活动兴趣投放活动材料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材料色彩鲜艳、器材新颖或有声响,都能极大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他们会来尝试一番,仔细琢磨这些器材的玩法,教师在活动前应充分考虑到这点,如:我们在活动前准备了小动物套圈,其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动物形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好多幼儿,而且每次活动总是人流不断。当场地上放置许多色彩缤纷的跨栏时,小朋友一见就涌了上去。可见,在材料投放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2、 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目标投放材料
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准备时教师往往不知所措,不知该选择那些玩具和活动器材,这时可以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目标来投放材料。如果是同龄幼儿进行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则可依据小中大幼儿不同的年龄段的体育动作发展目标进行设计活动选择活动器材,同时能体现出各年龄段不同的层次要求。
3、 根据各活动区功能需要配置活动器材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这是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因而在活动形式上区别于一般的户外体育活动。它是全园性或年龄段的体育活动,并且划分了一定的活动区域。如:钻爬区、投掷区、跨跳区、自由活动区等。因此,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可依据这些不同区域的特点,有选择地投放。如:钻爬区,可放一些便于幼儿钻爬的垫子、桌子、椅子或是在挂着的绳子上吊一些小铃铛、气球,让幼儿练习钻爬动作。
二、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的原则:开放型、可变性
活动中,将幼儿发展所需的基本动作在有限的环境中呈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能让幼儿自由选择,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使活动场地和材料具有开放性。
如果活动材料具有可变性,那么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就会增加,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不断变化玩法。如:跳圈、走梅花桩等,
当幼儿玩了好几次后,他们会改变材料的用途,把两只手臂和头伸入圈内当成小乌龟;幼儿还会把梅花桩重新组合,使之呈现出新的活动方式,既提高了活动的难度,又能重新激起幼儿玩的兴趣和再探索的愿望。
三、 体育区域活动中因地制宜调节活动器械
活动中,当幼儿出现出汗、活动次数减少等现象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活动器材,使其在活动功能上起到调节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如在跑跳区中的跨栏改为小桥,把跨栏翻过来放引导幼儿走“铁索桥”,这样让幼儿适当地得到休息,同时也灵活地运用了活动器材,使幼儿得到更多地启发。
当幼儿在活动中,把体育玩具挪作他用时,教师不应马上制止,而应该顺应幼儿的思维加以启发引导,因为说不准哪个幼儿发现了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某一种创新玩法。
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各区域活动器材的摆放往往会受到场地限制和制约。在每次的活动中,我们根据场地的不同和区域的.性质和活动情况加以调整。使园所的每个场地得到充分的运用,并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
四、 材料的投放,应注意活动的强度、密度的协调性
适量的运动负荷是指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时。教师应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身体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运动后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提高,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身体锻炼时,应注意活动中的强度和密度的协调,以“低强度、高密度”为原则。
在活动前期,教师在各区域的材料投放时,适当降低一些动作要求,如:在钻爬区可把绳索放高一些;跑跳区中的跨栏低一些;投掷区的目标距离近些或者垂吊物降低一些高度。在活动中期,通过器械的调节摆放增强幼儿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在钻爬区可把绳索降低至目标要求;跑跳区中的跨栏可增加高度和密度;而投掷区也相应的根据动作目标适当调节高度和距离。到了活动后期,可以恢复到前期的器械摆放,使幼儿的活动过程呈现一条波浪曲线。
摘要: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可以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
关键词:大班:科学区;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65-02
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大量的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探索。幼儿在操作游戏时主动去操作,不但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更能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幼儿园每日一次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科学角里的孩子也很多,他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很强,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所以材料的投放在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现、思考
学龄前儿童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不是在“听科学”,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而是主动地探索科学。所以操作的材料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材料的引导性。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五花八门,对操作没有任何意义,对幼儿的探究就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我们班的科学区域里投放的材料都是根据我班幼儿实际能力准备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实材料的引导性,不在教师的语言和帮助,而是材料给孩子一个指引方向,所以活动中准备与结果相关的材料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地探索、发现、思考。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在教师投放的提示卡中探索、发现、思考。这个提示卡就是教师准备的引导性材料。在整个操作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操作,基本不需要教师提示,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教师可适当提醒。但这些起着重要引导性作用的材料教师要因人而异,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水平,有针对性地投放,并考虑怎样让幼儿将这些半成品变成成品。所以说活动中教师准备的提示卡或示意图等操作材料是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的。在区域投放材料时一定要投放和实验或活动相关的提示卡。如《会变得水》中我班提供的提示卡片上,有几组不同的图案。幼儿根据提示卡片上的图,知道自己做到了哪一步,用了哪些材料。教师也可以从提示卡片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操作。有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做不完,可以下次接着做实验,从提示卡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做到哪一步。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耐性,做事要有头有尾。
二、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趣的,有可操作性的材料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只有提供有趣的,并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的教玩具和可操作性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我发现《斜坡上的发现》科学小实验,孩子们很感兴趣。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为他们提供了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让他们自由地玩。大家开始动手了,他们把所有的材料一一放在斜坡上,结果是圆柱形和球状的物体可以从坡上滚下。我增加了难度,如果让相同的物体从两个高度不同的斜坡上滚下,谁快?大家讨论了半天,开始动手。虽然有的幼儿完成得不是很好,但是孩子的探索欲很强,对活动很感兴趣。
三、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
首先科学区域活动具有层次性。在操作活动中,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前先思考后投入的材料。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让活动更具有层次性。如活动《斜坡上的发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游戏成功后,教师可层层递进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不同高度的斜坡,用两个一样的物体同时下滑,哪个球先从斜坡上滑下来?这对孩子又是一次提高,又是一次挑战。其次,科学区域活动具有针对性,可以让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在活动进行的同时他可以弥补集体活动中的不足,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所以要针对特点投放材料。在活动小实验《发光的电灯》一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地安装电池,让电池和线连接灯泡就亮了。大家在一起讨论还有什么要安装电池,汽车、钟、手电筒,大家议论着。好我们来说说钟,钟分为机械钟、电子钟。我第二天带来了手表,大家观察了几天。一天孩子们问我为什么有手表不动了,是没有电了吗?是的,那是电子钟,它没有电池了。你能帮它安装电池吗?几个孩子开始忙碌起来,有的表开始动了,有的还是没有动。我解释了正负极后他们又一次的试验,终于手表又开始走了。孩子们开心极了,在游戏的同时学会了区分正负极,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把一个高难度的活动通过操作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从这个活动来看幼儿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探索,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再次,科学区域活动具有生活性。班上科学角里的小磁铁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我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物品:有木制的,有铁的,有塑料的。游戏时大家还会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去寻找哪些东西是铁做的。幼儿可以自由探索,快乐尝试。在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上我们也使用了日常的物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制作操作的用品,如:钓鱼的杆子,是筷子做的。大家搜集来的不同材料的纸张:报纸、卫生纸、油面纸、皱纹纸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的科学区域活动更生活化。但在制作一些材料的同时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如:易拉罐,钩子,铁丝等坚硬的物品。制作时,不但要清洁彻底,而且要用彩色的绳子或材料将其包裹起来进行装饰,又安全又美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1.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原则。
对于幼儿来说, 其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长期的注意力, 如果教师忽视幼儿的这些学习特点, 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幼儿时期, 对于外界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区域活动时,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 将幼儿摆在区域活动的中心位置, 让幼儿在兴趣的引导下发挥自身的探索能力, 在游戏和娱乐中掌握必要的教学知识。例如, 在开展“创意空间”区域活动时, 教师首先将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和工具摆放在讲台上, 然后让幼儿按照顺序依次上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材料和工具,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出美工物品。通过这种方式, 一来丰富了活动材料的种类, 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材料;二来提升了幼儿的创作和动手能力。活动开始后, 幼儿通过平时学习的活动知识, 有的利用画笔和画板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品, 有的利用橡皮泥做出了简单的泥塑作品, 还有的利用积木搭建成各种形式的小房子。
2.活动材料的差异性原则。
每个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智力发育水平都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在选择区域活动材料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特点, 避免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出现“一刀切”。除了考虑到每个幼儿在活动材料上的喜好因素外, 还应当注重活动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 理想状况下的区域活动材料应该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即由易到难, 由简入繁。一方面通过活动材料, 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另一方面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 不断地提升活动难度和深度, 从而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选择差异性活动材料时, 应以幼儿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参考标准, 准确把握材料的难度系数, 保证区域活动的教学效果。
3.活动材料的动态性原则。
游戏材料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灵活更新。每个区域该投放什么材料、投放多少材料, 需要观察幼儿的活动。投放材料并没有那么难, 只需要留下孩子喜欢的, 撤走孩子不喜欢的, 然后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不断调整、改进。每个孩子在某个时期可能对某一个区域感兴趣, 忽略了其他区域的学习, 可以在每个区域中提供一个活动过程记录表格, 孩子在里面完成过后, 可以用图章盖一个“小手”, 表示来玩过。探索成功后, 盖一个“大拇指”, 表示已经获得成功。还可以提供插卡和记录表格,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符号记录自己探究的结果。投放了这些材料, 孩子们可以一眼看出自己和同伴探究的进程, 这样可以调动孩子探究的积极性。
二、加强幼儿活动观察, 掌握幼儿活动兴趣
区域活动的观察工作包括两方面:活动前的准备观察工作和活动时的过程观察工作。
首先,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调查与准备工作, 一方面能保证区角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开展, 实现活动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对哪种类型的活动材料比较感兴趣。因此,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及课下活动中, 密切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 例如幼儿喜欢哪种形式的活动, 可以据此安排相关内容的区角活动;幼儿喜欢哪种类型的活动材料, 可以在活动前准备好相关材料等。
其次, 在做好充分的前期观察与动态了解之后, 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制定科学的活动计划和合理的材料投放顺序, 不仅要使活动内容有趣丰富, 还要兼具教育和指导意义。规划好区域活动中所用到的活动材料的数量、大小和型号, 制定活动规则和活动内容, 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要注意做好活动引导和内容讲解工作, 时刻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性, 对于遇到困难的幼儿要进行及时的帮助, 同时, 协调好幼儿之间的活动材料分配, 避免出现抢夺现象。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材料的有效投放, 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校园文化生活, 提升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感兴趣程度, 而且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必要的生活常识。教师通过科学设置区域活动内容、有效投放活动材料, 还能够起到开发幼儿智力、挖掘幼儿潜力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广大幼儿教师通过加强自身学习, 摆正教学态度, 增强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把握尺度, 掌握幼儿的客观活动需要, 进而帮助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姗姗.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材料有效投放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03) :13-14
[2]孔云凡.幼儿园区域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J].幼儿教育.2012 (14) :59-60
【关键词】区域活动 废旧材料 投放 使用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07-01
《纲要》中指出: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就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但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发现买来的材料有的只具有观赏价值,操作性不强;有的材料比较死板,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有的材料过于昂贵,不够实际。怎样才能既节约成本又保证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性呢?因此,“区域活动中注重废旧材料的投放”成了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目前,我园在开展的区域活动中,存在着材料贫乏或是投放的材料与幼儿发展不适应,各班在活动区的材料投放较欠缺,形式较单一,种类不多,数量不足,投放目的不明确,教育目的性不强等现状。有些区域的材料长时间无人问津或只有部分幼儿使用,致使不少班级存在个别废区现象,这主要集中在计算区、操作区等处;还有部分幼儿偏区,如建构区少有女孩光顾,表演区则难见男孩参与。由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材料的可变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够,孩子们总是玩一次、两次就失去兴趣了。另外,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比较随意,材料比较杂乱且目的性不强。
因此,如何贯彻《纲要》精神,充分开发利用废旧材料的资源,丰富幼儿区域活动的材料,让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探索,促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收集材料,源于生活。
材料是幼儿园区角活动的重要支柱,离开了材料,区角活动几乎难以进行。丰富充足的原材料不仅会丰富幼儿区角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孩子活动的构思,引起幼儿的联想。因此,本着让教育源于生活的原则,发现、收集生活当中的我们随手可得的一些废旧物品,再次挖掘它的价值。动员每个孩子和家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生活当中的瓶瓶罐罐、碎布、毛线、果核、彩色电线、衣服夹子等等一些垂手可得的可利用资源,甚至是我们饭桌上吃出来的海鲜壳类,这些贝壳形状各异、形象美观,都是很好的活动材料。孩子们积极把所收集的材料带到幼儿园,与大家一起分享。收集的材料安全、卫生、经济、实惠,这些成品或半成品都给我们开展区域活动提供了素材,节约了教育经费,更突出了我们的环保理念。
二、科学引导,探索创造。
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新生事物,对同一种物品的专著时间很短,可以说他们时刻在搜寻不同的东西。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引导到主动参与,由模仿制作到创造发明的原则,开始先由教师制作一些半成品玩具,由幼儿添加完成。
在做蛋壳玩具中,教师制作的娃娃头需要幼儿通过观察添加鼻子、眼睛或者耳朵才能完成;当操作一段时间后,教师提供的半成品手续逐渐简化,内容逐渐减少,这样孩子添加的部分就越来越少,直到幼儿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幼儿的操作也就由生到熟、由慢到快、由乏味到有趣,制作的作品也由粗糙变精致。随着区角活动的深入开展,区角中孩子的作品越来越多,幼儿的手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也逐渐加强。
三、变废为宝,丰富区角。
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教师应拓展思维,对废旧材料运用进行科学估量,尽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运用率,使我们的废旧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1.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中的使用。
我们以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宜性为特点,挖掘一种材料的各个年龄段中的不同使用,充分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获得发展。如我们利用废旧的毛线在编织让孩子进行传统游戏——翻绳,两人玩,一会变飞机,一会变晾衣架,孩子们乐此不疲。不过翻绳有一定的难度,只能在大班进行,中班幼儿则可以让他们来编花辫,小班小朋友可以拿着毛线画画,或是绕毛线。
2.一种材料递进延伸使用。
材料依次使用后,我们还有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为其他区角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小朋友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幼儿园里每天积累下来的报纸就是我们小朋友非常好的玩具,表演区中的报纸做的衣服,是美术区小朋友裁减出来的!磨损的报纸折起来的小棒可以当做体育区中的接力棒、金箍棒;即使它再破,我们还可以利用,体育活动中,投掷的球就是小朋友捏出来的,小班小朋友的水墨印染等等。
3.各种材料相互组合使用。
我们避免只有同类材料的单一组合,让不同的材料之间相互自由组合,各种废旧材料在小朋友的一次次尝试、探索、操作中相互组合,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和有趣的游戏玩具。教师启发引导幼儿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撕、剪、拼摆、粘贴等方式,展开想象,巧妙构思,各种材料相互搭配,创造出精美、更加生动有趣的画面或图案。
4.废旧材料可以循环使用。
在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每一种材料并不是单一使用,往往具有多功能的作用。例如:在建构区用来搭建过房屋的纸箱又会被立刻投入到美术区当作幼儿画画的桌子。在语言区玩插塑的泡沫板,经过幼儿的分解就成了“爱心小医院”里药瓶里的“药”了。我们在美术区用废旧的挂历纸作为幼儿特殊的画纸,画完以后又用幼儿画过画的挂历纸做为大树的树干,幼儿在树干上粘贴花。树干上有自己的画,幼儿十分感兴趣,也节约了成品材料。如果能让这些废旧材料循环利用起来,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一定会更高涨的。
摘 要: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该给幼儿们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给每位幼儿提供参与尝试的机会,并鼓励、支持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经验。区域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及幼儿发展水平,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环境,投放材料,让幼儿依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以摆弄、操作为主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行为活动。作者根据自己在幼儿园的工作实践进行分析,并探讨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现状,同时总结具体对策。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幼儿园 环境创设 材料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重在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选择有趣的内容,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让幼儿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做的事情,因此,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都非常重要,它并不意味着投放的材料越多越好,更应该注重合理性和安全性原则、启发性和趣味性原则、互动性和实操性原则、计划性和针对性原则,确保幼儿可以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操作、获得知识,促进他们观察、记忆、思维等各方面能力开发。
一、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现状
1.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现状。“环境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创设与利用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常规要求和空间设施等都应该有利于引导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部分地方因为经济欠发达,幼儿园数量少造成生源较多,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活动空间更无法满足幼儿们的需求。幼儿园的活动室大部分是密闭空间,活动室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这种封闭的环境将师生的活动局限在教师讲、幼儿听的层面,没有重视材料、环境与幼儿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区域环境的操作空间较为单一,基本以桌面为主,在如此单一又局限的环境中,幼儿只能重复和被动地进行教师预设的活动游戏,忽视创造性与主动性,阻碍幼儿的创造与思维,打击幼儿的操作激情。
2.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现状。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合理使用和投放幼儿园材料要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做好材料选择工作,及时、科学地更换,多层次、递进性展现材料的层次性,因此材料的选择并不是越丰富越好,也不是越精美越好,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投放合适的材料。目前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主要存在以下方面:(1)材料使用人数较多,幼儿间的纠纷不断增加,这类投放量小的材料很难实现活动目标;(2)材料在活动过程中反复使用,慢慢出现破损,材料的完整性影响幼儿们使用材料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对孩子的审美产生反作用;(3)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存在安全隐患,难易度不均匀,难以合理科学地实现活动目标。
二、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造与投放材料的优化策略
1.优化升华区域活动环境创造。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狭窄或有限的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开拓三维空间和户外空间,从而拓展活动范围。区域活动要突破室内与桌面空间,合理利用地面、阳台、窗台、走廊和其他户外资源,如可以将一个简单的阳台“打造”为一个秋千小花园或者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给小朋友们提供学习和观察的乐园;第二,切实了解幼儿们的需求,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提供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空间,如可以创设主题节日区,让幼儿了解不同节日的来源和习俗,特别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建军节、中秋节、春节等专区,增强幼儿民族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第三,区域环境要合理,也要开放。例如,阅读区应尽量保持安静,远离喧闹的表演区,美工区则应该与盥洗区相连;第四,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既要有利于幼儿们充分自主地玩游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保持和融入良好秩序。
2.改良改进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指南》提出:“关注幼儿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注重学习和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由各个角度促进幼儿们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个方面或者几方面的发展。”要想保障区域活动过程中材料的投放,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注重投放的材料是否有互动性与有效性,可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观察和分析,不追求材料的多和繁,或者俭和省,而应该把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摆在第一位,力求符合当下幼儿们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经验,让材料起到积极的指导和辅助作用,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操作或演示,发挥支架作用;第二,重视区域材料投放的动态性和层次性,区域里的材料摆放时间过长或者长期不更换,会导致幼儿们的心理倦怠,所以教师应该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准备不同材料,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的活动材料应该及时更新,从而提高材料的动态性和层次性,如可以根据当下流行元素投放材料,如《捉妖记》里的胡巴或者动漫里的小黄人等流行元素,提高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参与度;第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及主题需要,组合性地投放安全卫生的活动材料,师生选择和收集区域活动材料的时候,应该根据特点有针对地性投放一种或者几种组合材料以有效实现教学活动目标,同时教师事前必须做好安全卫生工作,选择源于大自然、无安全隐患的材料,以免发生意外。
三、结语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功能体系,在区域活动环境创优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幼儿间的互动,注重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重视展现投放材料的教育价值,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幼儿生活、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幼儿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引导和激发。实践证明,只有优化区域活动的环境和科学投放活动材料,才能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变化与发展特点,把握环境材料的重要价值,科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区域材料投放心得】推荐阅读:
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07-28
区域整改材料10-16
大班区域活动材料05-27
益智区域材料纸牌游戏方案12-20
区域销售主管实习心得10-08
区域问题总结05-23
小中班区域06-28
区域活动参考06-30
区域介绍板10-09
区域协作机制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