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精选10篇)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大元帅朱德》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当时朱德任军长,带领红四军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一直进入粮食紧缺状态,每天都有一部分战士下山运粮食,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五六十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于是和同志们以期把他挑粮食的那根扁担给藏了起来,谁只朱德军长竟连夜赶制了一根带有“朱德记”三个大字的扁担,同志们看后更是钦佩他,再也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朱德军长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生活条件优越了。有的同学学习上比文具:迪斯尼、喜羊羊„„有的同学在穿着上比名牌:牛仔裤、米奇„„生活上比生日蛋糕的大小,但是,我认为比什么都不如比成绩。

朱德家庭清贫,但是母亲省吃俭用,节衣素食,支持朱德同志上学读书,为朱德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联想到我自己,每个双休日,妈妈都带我去儿童城游玩、喝奶茶、吃肯德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朱德却吃着粗茶淡饭,用肩上的扁担和红军战士一起下山挑粮食。和朱德相比,我感到十分惭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毛主席、朱德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新中国。如今胡主席、温家宝等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我们少年儿童像鲜花一样在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幸福成长。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篇2

一、利用插图,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形象直观的东西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 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 这些课文的插图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往往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上《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时, 我就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插图入手, 首先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 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只看到了朱德挑了一担粮食。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中朱德的穿着, 通过观察, 孩子们发现朱德戴的帽子与我们生活中的不一样, 孩子们就很自然地理解了“斗笠”这个与现代生活遥远的词语。经过提醒, 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 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带头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挑的箩筐里装的满满的粮食, 一定特别重, 要花很多力气;有的说他们走的路上长满了杂草, 而且路也不平, 一定特别难走, “山高路陡”的意思孩子们也理解了。通过引导孩子们看图, 原本陌生的内容, 孩子们一下子有了许多话要说,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在孩子们的看看说说中呈现出来。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在插图的帮助下, 变得形象有趣了。

二、讲述故事,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 故事对他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根据孩子的这一认知特点, 我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将课文的内容改编成简短的故事, 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 将远离生活的内容传递给孩子们, 顺利地将孩子们领进课文, 原本遥远的、陌生的、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 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

三、创设情境,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语文情境的创设必须扎扎实实地为孩子理解语言、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 让孩子在有效情境中习得语感, 积淀语感, 形成语感。《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描述的内容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 如果不把孩子们带入情境当中, 孩子们就成为了旁观者。在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时, 我抓住“劝”字创设情境, 感受朱德的品质。其中, 我扮演朱德, 孩子们就是一个个战士, 引导孩子们说说你怎样劝我。我说:“明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去茅坪挑粮食。”孩子们说:“你年纪大了, 挑粮食这种重活就交给我们年轻人去做。”我又说:“这么重的活, 我不能让你们去做, 我自己必须和你们一起去做。”有的说:“你是首长, 晚上还要研究打仗到很晚, 就歇一歇吧。”在不断的对话当中,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再次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孩子们更深地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 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了, 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朱德的扁担”之考证 篇3

1960年代上小学时,语文课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担》,我们都能背诵: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文章写得很朴实,表现了朱德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的优秀品德。到了1990年代,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在我面前背课文:

朱军长找来了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我说:“背错了。”孩子说:“课本就是这么写的。”我就想:怎么语文课本也知道与时俱进呀,历史故事还能改来改去啊!

《朱德的扁担》Ô¬作者是朱良才上将。这是他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最初发表在1958年出版的《星火燎Ô¬》第1卷:

¡¬¡¬那年,朱德同志已¾¬四十多岁了,他也跟大家一道去。他着双草鞋,戴顶斗笠,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大家看到朱军长整夜整夜地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又讲他不过,只好把他那根扁担偷去藏起来。本来,藏扁担的同志以为这样一来朱军长就可以休息了, 哪知道朱军长却另找来了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把扁担削平,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 “偷”了,同志们挑米的劲头也更高了。同志们还编出了这样一首歌子:“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米爬山爬累了的时候,大家就用这歌子互相鼓励。

问题又来了,朱德扁担上变成了五个字。同一条扁担,怎么会有三字、五字、八字三种说法呢?

后来我到了井冈山,纪念馆里陈列的红色文物,有朱德的扁担。上面写的是八个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细心的同志突然发现:那个“乱”字是个简体字。那个年代可没有简体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些疑问引起我的好奇。觉得有必要刨根问底,考证一番。

井冈山挑粮的由来

朱德為什么要挑粮?

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这是中共党史上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但是一个现实问题产生了:毛泽东的队伍有2000人,朱德的队伍有2000多人。另外,跟朱德上山的湘南农民多达8000人。这些人中有穿长袍的,有拿大刀梭镖的,有老人和女人,还有抱在怀里、坐在箩筐里的孩子。没有作战能力的农民和家属一起上山,给Ô¬本资源贫乏的井冈山地区造成沉重的压力。井冈山区人口稀少,耕地不多,¾¬济落后。众多兵马齐集山上和山下小块平Ô¬,吃饭、穿衣等,都成了大问题。毛泽东5月2日在永新给中央的信中抱怨:“岂有此理的(湘南)各县县委和县政府 , 带领了一大批农民一起跑来,现有一万人在这里 。”

因为生活困难,湘南农民军也不愿意长住,一个月后陆续回家乡去了。但是井冈山还是养不活这么多军队。½¬西省委知道这些情况,派人传达指示,要红四军下山到湘南地区去发展新的根据地。毛泽东不愿意离开井冈山,朱德和陈毅愿意执行省委的命令。于是,7月中旬,朱德带着28、29两个团下山去湘南,毛泽东带着31团在井冈山周边活动。

没想到去湘南后,湘南农民军组成的29团不听朱德指挥,非要打郴州,结果遭到优势的国民党军反击,29团溃散,28团2营营长袁崇全叛变,À¬走了部分队伍,打死了团长王尔琢。朱德、陈毅遭此损失,只得收拾队伍重回井冈山与毛会合。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称之为“八月失败”。

“八月失败”引起连锁反应,使井冈山的形势发生了逆转。红四军兵力削弱,只能守山,无力出击。山下永新、遂川、酃县等地被国民党重新占领,对井冈山形成包围。毛泽东Ô¬来在永新打土豪、分田地,结果反动派一回来,农民或逃上山,或反水,田地又被地主夺回去了。当时正是稻谷收获时节,结果变成“农民种田,地主收获”,真是倒霉透了。

红四军困守井冈山,生活越来越困难,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井冈山地区方圆五百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食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于是红军中掀起了一个挑粮上山的运动,这就是朱德挑粮的缘由。

挑粮持续了多长时间?据《朱德年谱》记载,朱德和毛泽东是在9月底回到井冈山的。随后在宁冈、遂川一带游击作战,打击进犯的国民党军,这期间行动飘忽不定。到11月中旬,部队在宁冈砻市一带整训,挑粮应该在这个时期。12月,彭德怀率部上井冈山,国民党军随即对井冈山进行了包围和封锁,红军进入困难时期,挑粮的事情应该结束了。

老红军杨兴顺又有一说:当时红军从外地运来的粮食,集中到宁冈。国民党军即将围剿井冈山,所以要抢在敌军到来之前将粮食全部运上山。部队全体挑粮,实际用了三天时间。到第三天下午敌军到达永新之前,粮食已全部转运完毕。说明朱德挑粮不是长期的工作,而是临时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

故事的产生和演变

“朱德扁担”故事的作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在耒阳遇见朱德,加入红军。上井冈山后,他在军部当通信员。建国后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7月,为Ó¬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向全军老同志征文,编¼¬革命回忆录“星火燎Ô¬”丛书。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写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四篇文章。

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说:在写作期间,朱良才发现问题不少。《朱德的扁担》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有关人物、细节写得较多,也较具体,但与当年一起在红四军军部警卫连当排长的肖新槐(开国中将)等几个老同志一聊、一对证,大家的记忆都不一样。终究是30年前的事情,ˬ能把挑粮的细节记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晰。朱良才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简化,最后形成了600多字的定稿。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大家认为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被教育部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个红色¾¬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到了1980年代,另一位当事人范树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有记忆错误。1928年朱、毛会师后,范树德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成为红军最早的后勤负责人。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范树德被留在½¬西苏区。1935年4月在汝城打游击时受伤被俘。因曾就读黄埔军校,转为国民党军官。抗战后任郑州绥靖公署少将副处长。1948年中Ô¬战败后,逃回桂林做小生意。1954年被桂林公安局逮捕,以战犯身份长期在开封、西安监狱关押改造。1975年获特赦释放,1980年当上了桂林市政Ь委员。

范树德的坎坷¾¬历,使他到获得自由后才能开口说话。他看到《朱德的扁担》后,作为亲身¾¬历者和见证人,他在《文史通讯》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忆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一、朱德扁担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这几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的是“朱德扁担”,另一端写的是“不准乱拿”,共八个字。二、朱德挑粮的路线,朱良才说是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实际上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三、挑粮重量,朱良才说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当时一担通常为100斤),实际上是40斤左右(当时范树德20来岁,也才挑了30斤左右)。

nlc202309040505

½¬西地方党史和博物馆研究人员¾¬过验证,认为范树德说的情况是准确的。当年在井冈山,毛泽东住在茅坪(就是八角楼所在地),朱德的军部住在桃寮村。茅坪在井冈山半山腰上,山下的粮食是运不到那里的,只能在宁冈砻市以下的地方。从砻市往下走,就是柏露村。这里是永新通往井冈山上的必¾¬之地。朱德挑粮是从柏露到桃寮村,往返60华里,都是弯曲不平的盘山小路,因此,红军战士都是挑个三四十斤左右。朱德军长年岁大了,可他“挑粮时,担子一头是行军时背米的三个白布米袋,另一头是一个用粗厚布缝的北方人叫做‘捎码子’的米袋,两头共计装40斤,再加上他¾¬常佩带的一支德造三号驳壳枪和一条装有约百发子弹的皮子弹袋,总共约四十六七斤”。这已¾¬是体能的极限了。

至于那根扁担,就是朱德让范树德给他做的。范回忆说:“我当即带名勤务兵到桃寮村张家祠附近找到一个姓张的老板娘(当时红军对当地中年以上妇女的称呼),用一个ͬ板向她买了一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着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八个字。朱德笑着说:‘好啊,明天就用上了。’”

范树德的回忆被认定后,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了复制这个文物,派专人带着一根井冈山毛竹扁担,前往广西桂林,请范树德在扁担上重新题写这八个字。范在扁担上书写后,来人高高兴兴地返回井冈山。一位细心人突然发现“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乱”字,当年必定是繁体字,而范树德却写成了简体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件不真实的复制品。为了还历史Ô¬貌,又派人带着扁担赴桂林让其重写。然而范树德已¾¬去世,现在井冈山博物馆展出的朱德的扁担,就是范树德书写的带有简化“乱”字的八个字。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这点遗憾,同时也留下了朱德扁担故事背后的故事。

2001年6月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过去回忆中的错误:“小学课本有《朱德的扁担》一文。文中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那时,朱总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敌情,白天和战士们下山挑粮。我是他的通信员,担心他累坏身体,就和其他战友劝阻他,但ˬ也劝不住。后来,我出了个‘鬼点子’,干脆把朱总司令用的扁担藏了起来。可他仍不罢休,找到军需处长范树德,让他花一个ͬ板买了一根毛竹,为自己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

挑粮没有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朱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历史事实证明:挑粮只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红军到山下向老百姓买粮食,是需要钱的。“八月失败”回到井冈山后,红军遭到国民党军的围困,不能四处游击,打土豪筹款子。买米的钱越用越少,红军生活陷入了困境。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给湖南省委的报告说:“给养问题: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现在军中的生活则相反,恐怕什么人的生活都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因为现洋缺乏,每天每人五分大洋的伙食钱(米归地方供给),时常难乎为继。‘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士兵的谚语表示了他们的苦处。耐得苦,比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仅仅发伙食钱,此外一切费用都省掉,每月都需现洋万元以上,出发全靠打土豪。但一则打过的地方,没得打了;二则敌人围得紧紧的¡¬¡¬打土豪也不许你打远。三则敌情之严重,单独一两营兵简直不能出去筹款。要筹款须得多兵,问题就不是简单的了。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虽得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大家又都懂得是为了无产阶级受苦,因此又不怨恨什么人。虽然如此,¾¬济问题始终是很严重的。” (这是毛泽东报告的Ô¬始版本,后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修订时,删去了这些话——作者注)

五分錢的伙食是什么概念?井冈山老战士黄达回忆:“那时的五分钱和现在的钱不太好换算。我小的时候,一块银元可以换八百个ͬ板。一分钱就是一个银毫子,等于一百文。所以那时红军五分钱的伙食,每天只能吃三钱盐、四钱油,常吃野菜、南瓜,很少吃肉,生活是很艰苦的。”

当时在28团当连长的粟裕回忆:“本来井冈山的¾¬济基础就差,加上敌人的封锁 , 就更困难了。部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布很难买到,军衣都是自己动手作。领到白布,用锅灰煮成灰颜色,裁好后自己一针一线地缝。我第一次做裤子时,不会裁,就把自己身上穿的一条裤子拆开来照样子裁,然后再缝起来,做一条裤子缝两次。穿着自己做的裤子格外高兴。衣服很少更新,全身破破烂烂的。到了冬天。棉衣很少,号召共产党员、团员不穿棉衣,让给伤病员穿。所有干部、战士都会打草鞋,用稻草打。吃得也很苦,每天的伙食除粮食外,油盐菜金五个ͬ板。基本上餐餐吃红米、南瓜。南瓜吃了涨肚子,不好受。最困难的是部队吃不到盐。不吃盐,行军、作战没得劲。后来自己熬硝盐吃。硝盐就是把房屋墙角下长的一种白毛刮下来,用水熬。那东西又苦又涩,但毕竟比没有盐好一些。”(《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毛泽东也意识到井冈山可能坚持不了很久,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谈到了“以赣南为退步”的想法。他说:“非¾¬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¾¬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平½¬起义的红五军上了井冈山。彭虽然只带来了800人,但每天要吃饭,更加重了朱、毛的负担。冬季来临,井冈山的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粟裕说:“井冈山¾¬济基础薄弱,地区比较狭小¡¬¡¬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

在这个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山区呆着,早晚会被困死。所以,1929年1月,朱、毛在山下柏露村开会,决定带红四军主力下山,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开辟新的根据地。此后,朱、毛红军开始了进军瑞金的征程。

新发现的史料

“朱德的扁担”已¾¬考证清楚,应该可以定论了。作者最近突然发现了一则新史料,不胜惊喜。

为了搜集研究资料,我去图书馆查阅民国时期的旧杂志,看到1936年上海出版的《逸¾¬》半月刊第11期上,有篇介绍朱、毛红军的文章,署名“柳云”。这是个化名,但从文章内容看,是个¾¬历过井冈山生活的人。估计是后来脱离了红军,为杂志写写稿子。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说朱德在井冈山与红军“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去往桃寮挑谷子,“朱确与众同挑,有人在其扁担上大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字,至今赤军中犹传为美谈”。

这是有关“朱德的扁担”的最Ô¬始记载。《逸¾¬》在上海是个颇为特殊的杂志。社长简又文,号“大华烈士”,早年当过冯玉祥的秘书。他既是文人,又是政客,和政界、军界及文化界人士都有关系,交际很广。《逸¾¬》¾¬常刊登一些有特色的稿件,但作者和稿件的来源是绝对保密的,连总编谢兴尧都不了解。瞿秋白牺牲前写的那篇著名的《多余的话》,就是首发在《逸¾¬》上。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特科人员、红色牧师¶¬健吾陪同美国记者斯诺秘密潜入陕北,采访毛泽东和红一方面军。¶¬带回了红军长征的回忆录,据此写成两万字的长文《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署名“幽谷”,也在《逸¾¬》上发表。这是国民党统治区首次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比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早一年。柳云写朱、毛红军的文章,发表在1936年,距井冈山朱德挑粮的时间仅有8年。他的记载是清楚准确的,也可以为“朱德扁担”的争议作一个裁决了。

(作者系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4

2.学习课文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 y 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1、2自然段。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13朱德的扁担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教材简析】

《朱德的扁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认读书上的词串,做到读准字音。【教学难点】

能准确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且写好生字。【教学准备】

挂图、田字格小黑板、生字卡、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 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环节意图是通过引导质疑,以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亲自感受来使学生自己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好奇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预习展示,梳理质疑

1、在课前的预习中,大家一定学会了本文的许多生字,有哪些生字你想提醒大家呢?

2、对于文章的词语你觉得哪些想和大家一起交流呢?

3、在课文内容方面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呢?(要求:按顺序仔细看图。出示个生字词卡)1)请小朋友们给10个词卡找个位置坐下来。2)借助挂图画面,看拼音,练读词语。3)自由读,相互读。4)学生汇报、教师纠正

“朱、志、守、产”是翘舌音,“碎”是平舌音,“冈、攻、并”是后鼻音,“扁、产、粉”是前鼻音。

5)齐读,指名读、去掉拼音读。

三、精读感悟,自主探究

要求:按要求找词语归类并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再读一读。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什么是“山高路陡”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四:回顾反思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五、布置作业

朱德的扁担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全文虽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知道挑粮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的崇敬之情。

(二)创设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四)精读领悟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齐读、小组读、师生读、表演读、配乐读,让读成为情感体验的快乐过程。通过多读来揣测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把握、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解读第二自然段

(有因才有果,正是因为粮食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才会有这个故事的来源,所以首先要学生明确粮食的重要性。)

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的形势,让学生明白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险。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险。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只有身强力壮的人才能担任挑粮食的重任。接着再联系学生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山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

-这个难点很好地解决了。

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2.感悟第三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问: 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这幅图片的句子吗?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着装与其他战士们一样吗?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这个时候我介绍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4-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的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朱德记)

①理解“记”是记号的意思。

②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在读中感悟。

③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

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

①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到的精神。

②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

-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3.拓展延伸

(1)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六、说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尊敬热爱

朱德

做扁担

同甘共苦

丰盛坝完小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7

1、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 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二、 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下面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同志 坚守 井冈山 粉碎 敌人 围攻

必须 生产 一块儿 山高路陡 翻山越岭

扁担 一担粮食(指名读、齐读)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并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理解“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守什么地方?)

三、细读课文:

1、过渡:这篇课文的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朱德军长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板书: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

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2、红军去挑粮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交流

(1)出示句子: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指名读、齐读)

(2)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可以画图)”、“非常难走”理解。“五六十里”会有多远?(把操场与六十里相比,等于300个操场)

(3)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 ;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3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4、(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你瞧,朱德军长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学生交流)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让学生完成填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齐读句子)

(1)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是的,朱德军长没有因为自己是军长就穿的好一点,只是穿草鞋戴斗笠;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军长就挑的少一点,他挑的是满满一担;同样的,他也没有比别人少走一点路,他是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可以画画)。你能根据插图和课文内容用“一样…一样…一样…”把朱德同志挑粮的场面描述出来吗?

(3)完成句式练习: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一样(挑起满满一担粮食),一样(翻山越岭走完一百多里的山路)。

(4)朱德同志虽然是军长,但他和战士们没有什么区别。他平易近人,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吃苦,真是“同甘共苦”。(出示卡片)

5、那么战士们看到敬爱的军长这样辛苦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请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来说说。

6、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学生交流。(联系到挑粮的累)

7、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8、战士们的想法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9、朱德同志为什么不睡觉连夜赶做,还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记”三个字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10、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11、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朱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1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四、指导学习生字:攻 记 劝

2、齐读生字

3、你发现了什么?

4、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五、作业

1、把《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板书: 朱德的扁担

挑粮上山 以身作则

藏扁担

《朱德的扁担》练习题 篇8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ēnɡ chǎn tónɡ zhì huì shī quàn shuō zhū hónɡ

( ) ( )( ) ( )( )

hónɡ jūn ɡōnɡ jī bì dìnɡ shǒu hòu rì jì

( ) ( ) ( )( )( )

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扁担 一( )队伍 ( )的斗笠

一( )粮食 一( )草鞋 ( )的工作

( )的扁担 ( )的朱德 ( )的花朵

三、连线。

穿 粮食 监守 敌人

戴 山路 粉碎 部队

挑 草鞋 储备 根据地

走 斗笠 带领 粮食

四、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1.红军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 )

2.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 )

3.山上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 )

4.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 )

五、照样子写句子。

例:天上飘着白云。 (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1.黄叶落下来。 ( )的`黄叶( )落下来。

2.小鱼游着。 ( )的小鱼( )游着。

六、乱句成段。

( )那顽皮的小孩摘下柳条绕成大项圈。

( )它悄悄地把柳芽抽成一条条细丝在微风中起舞。

( )他骑上牛,吹起柳木做的笛子,悠悠地走向村外。

( )初春,柳树最早露出春的生机,带给人们春的消息。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1.这段短文共有 句话。

2.云的颜色有 、、……

3.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还会有 。

4.是 把云染成了各种美丽的颜色。

5.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脸 ( )地往下沉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

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同志、带领、部队、

会师、生产、草鞋、敬爱”等9个词语的意思。

3.仿照例句,把有“更加”一词的句子补写完整。

4.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难点: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三、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

挑、争”这十个生字。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

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 y 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

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深受人民的爱戴。

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

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 ),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 ),( ),非常难

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

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1、2自然段。 。

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段,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跳粮的事迹,体

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学会第3段有关字词。

3.能有感情地熟读第3段。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听写词语:

扁担、朱德、同志、部队、挑粮

(2)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在,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

2.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②书上是怎么写的?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⑦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仍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太累劝藏因此又找来

②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 )。从此,更加敬爱朱德

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3.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有关生字:

鞋:左右相等。

戴:左下“ ”写得扁小些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2.指导背诵课文第3段。

3.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带( )记( )桃(

戴( )纪( )挑(

(2)听写词语:

带领会师草鞋敬爱

2.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部陪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一块儿( )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 )的高尚品质;我

们( )。

3.指导背诵第3段:

(1)自由读第3段,想想哪几句话写了同一个意思?

(2)同桌互相讨论课堂作业本第3题。

(3)根据第3题的提示,自由试背第3段。

(4)指名检查,齐背。

4。指导完成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4题:

①读题,三个句于里都有一个什么词?“更加”可以换什么词?表示

程度怎么样?

五、教学准备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同志、队伍、会师”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1.重点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第3自然段的内容。

2.知道朱德同志让人在扁担上写“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原因。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①。[句导读: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句导读:“不远”点明了当时敌人随时都会进犯井冈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朱德带领队伍与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上出产②的粮食不多。红军常常③要抽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句导读:“常常”表明去茅坪挑粮的次数多。]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④,非常难走。[句导读:“五六十里”说明挑粮的路远,“山高路陡”说明路难走。]可是每次挑粮谁都争着去。[句导读:“每次”“谁”说明总是这样,从不例外,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苦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红军常常要到茅坪去挑粮。虽然山高路远,但每次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句导读:“也”表明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⑤,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句导读:写朱德同志的穿戴和他挑粮的情形。]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⑥怎样跟敌人打仗。[句导读:写出了朱德同志的辛苦。]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⑦藏了起来。[句导读:因为大家心疼朱德同志,怕他太劳累,所以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让人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句导读:“不料……又……还……”点明了朱德同志敢于吃苦、敢于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大家见了,越发敬爱⑧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句导读:“越发”写出了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并在扁担上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

字 词 导 读 ☜

①会师: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②出产:本文指人工生产。

③常常:经常

④山高路陡(dǒu):形容地势险要,行走困难。

⑤斗笠(lì):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

⑥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例句)爱迪生经过不断研究,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

⑦担

⑧敬爱:尊敬热爱。(例句)她是一位值得我们敬爱的老师。

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同志、队伍、会师”等词语。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带有扁担图的卡片;生字卡片;朱德同志带领的红军队伍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时的图片资料。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扁担图。

(1)教学“扁”“担”,并用“担”做扩词练习。

(2)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1)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2)教学“德”。字形指导: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半部是“一心”。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并板书)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呢?

二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汇报,老师点评。

三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对照拼音,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来。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教案。

(1)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朱德扁担同志一支队伍井冈山出产草鞋斗笠打仗

(2)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学生汇报。

3.认读词语。

4.指导学生书写。

(1)按照生字的间架结构分类

(2)重点指导“扁、担”的书写。

(3)学生各自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1)播放课件(会师时的图片),简介背景: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五百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看,他们多么高兴啊!(看图)

(2)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3.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1)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①(),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②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3)教师小结:红军会师后,面临着吃粮的困难,经常需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山下还有敌人,这种危险和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4)大家为什么都争着去挑粮?(引发学生讨论)

4.朗读第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字词作业

1.本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学生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讲课前教师要简单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可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以身作则的革命精神。

2.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时,教师应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感人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词语卡片;朱德和红军战士们共同挑粮的图片;歌谣投影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词语。

2.课文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3.填空练习,训练学生有顺序地表达。

(1)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2)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4.检查朗读,纠正学生的读音。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朱德的高尚品质

1.(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1)走在最前面的是谁?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2)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2.学习前两句。

(1)朱德爷爷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2)指导学生用敬佩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的前两句话。(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3.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呢?

(1)轻声读后面的课文,画出答案。

(2)谁能用上这些词,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心疼藏又找来写上)

(3)“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不料”的语气。

(5)口头填空:

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4.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一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1.由于低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教师针对性地指导,如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更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课文。

2.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为说话提供了材料和内容,课堂训练为说话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还要善于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大舞台,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给多音字组词。

斗 难

2.比一比,再组词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教案。

3.语文趣味练习。

(四)面(八)方+(一)心(二)用=(五)光(十)色

(百)家争鸣×(十)万火急=(千)载难逢

4.战士们开始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一名人名言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 二走近伟人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推荐阅读:

上一篇:英语作文中国教育下一篇:锚杆支护工操作规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