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大纲(精选9篇)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熟练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名词和术语。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熟练掌握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实质。熟练掌握各种热力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式及其应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内能、焓、熵、热量、膨胀功、技术功、推动功。
第三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性质、状态方程及其应用。熟练掌握气体常数、通用气体常数、比热等。掌握理想气体及理想气体的混合物的内能、焓、熵的计算。
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基本过程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的计算及其在坐标图上的表示。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实质。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循环、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熟练掌握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可用能的损失及计算。
第六章. 实际气体的性质
掌握实际气体方程。熟练掌握范德瓦尔实际气体方程。掌握压缩因子、通用压缩因子。
第七章. 水蒸气
掌握实际气体方程。熟练掌握水蒸气图表的构成和应用。
第八章. 气体和蒸汽的流动
掌握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熟练掌握喷管的计算。掌握绝热滞止、绝热节流。熟练掌握促使流速改变的条件。
第九章. 压缩机的热力过程
掌握压缩机的工作原理、热力过程的计算。掌握余隙容积对压缩过程的影响。掌握多级压缩中间冷却的压缩过程。
第十章. 活塞式内燃机循环
掌握各种内燃机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循环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十一章. 燃气轮机装置循环
掌握各种燃气轮机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循环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第十二章. 蒸汽动力循环
熟练掌握郎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的分析、计算。
第十三章. 制冷循环
掌握空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分析、计算和循环相应在坐标图的表示。掌握提高制冷系数的方法和途径。了解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喷射式制冷循环。第十四章. 湿空气
一、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的意义
1.完善教学文件,规范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对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指导师生教与学,明确学习目标。教学大纲有助于规范和指导教师的教学,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重点;有利于教师明确培养学生什么,怎样培养学生,达到何种培养效果。教学大纲是学生“知情学习”的基础[2],使学生明确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地位,该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学习效果,对将来职业有何意义。
3.提供评价依据,保障教学质量。教学大纲也是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它使教师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测量和评价,让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这些信息进行教学反思,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保障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
二、目前我校课程教学大纲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不足[1]。学校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少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大纲的关注度不够,致使许多学生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认识,课程学习存在盲目性。
2.对课程教学大纲的认识不足[4]。教学大纲的编制者对教学大纲的地位和编制目的不够明确,只是把课程教学大纲作为一个教学文件存放在教学管理部门,以应付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检查,所以在编制过程中不够重视,有形式主义倾向。在审核过程中,学校层面更多的是形式审查。
3.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大纲在编写过程中都是以教研室为单位,对于同一专业有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中重叠部分内容不能很好的归纳,有重复现象出现;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明确的区分,往往只是在课时数上的压缩,而具体内容的区别不大。
4.课程教学大纲存在重内容轻方法的现象[5]。在教学大纲中往往是长篇累牍的教学内容,而对于教学方法往往是一笔带过,这不利于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参与。
三、美国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的实践经验[6,7]
1.概念的界定。美国高校将课程教学大纲视为“a contract between the student and professor regarding course expectations and policies”(即学生与教师就课程预期及政策达到的契约)。相较于中国许多高校将“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涵义”界定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指导教师课题教学的法规性文件,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美国高校教学大纲的当事人更明确,对象更明了,利益更直接。
2.美国高校的教学大纲使用主体明确,内容针对性强。美国高校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主体,教学活动由‘教’和‘学’两个部分组成,‘教’是为了‘学’。”在这个观念的引导下,美国高校的教学大纲使用主体明确,即学生,绝非为了应付学校上级管理部门检查之用。大纲强调程序性,即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遵循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有叫做“学生责任”的一栏,在该栏里规定了学生课前应该准备的资料,课中需要参与的活动以及课后要做的调查。为帮助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取得良好成绩,有些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课程的情况在大纲中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信息。
3.美国高校的教学大纲具有法律效力。美国人的法律意识非常强,即使是师生之间也会用教学大纲这样的契约规范彼此的权利和责任。一旦课程教学大纲发到学生手中且学生无异议时,该大纲就对师生具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力,须严格遵守所规定的内容。
4.美国高校的教学大纲注重师生的沟通和互动。通常会在每门教学大纲中公布教师的联系方式,方便学生与教师探讨学术问题。大纲中会列明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课业任务安排、每次上课内容和时间安排等,学生在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就能知道自己本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的任务,以便提前做好预习和研讨准备工作。
四、对我校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的启示
1.理念更新: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学生是课程教学大纲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在制修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大纲确定后要求学生反复研读,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指导性作用,以更好地指导后期学习。
2.定位准确:课程教学大纲应是学生与教师的契约。“教”是为了“学”,“教”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的质量上,师生是学术共同体。课程教学大纲应是学生与教师的契约,绝不仅仅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行政文件。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师生共同编制完成,大纲需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育制度的权威与教师和学生直接得以交流传递,并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形成契约。
3.内容创新:将课程学习指南加入课程教学大纲。大纲除了常规性、规定性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评分标准、课堂纪律、课后阅读材料等,还应该再加入课程学习指南的内容,如建议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记笔记,如何上课;提供课堂常用专业术语表;列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的参考资料。[6]
4.注重评价:大纲引入形成性评价。进行课程教学大纲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学习者是否达到了大纲既定的目标,如果发现某些方面尚未达到,就要调整或完善大纲的内容。Richards将形成性评价定义为某一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确定其有效性如何,如有问题,指出问题的所在。这是一个过程性的完善和发展。引入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大纲更好更及时地得到改进。
5.过程动态:教学大纲编写应该具有动态性[8]。教学大纲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稳定的教学质量。但教学大纲也要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同时也要将学生对教学大纲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融入,因此教学大纲要有一定的动态性,以更好地体现其“适应性”。
6.举措落实:以项目推动建设。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如学校可以设立优秀教学大纲建设项目,立项标准既要体现出新旧大纲的差别性和创新性,又要具备合理性。[5]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学校教学大纲的整体水平提升。
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要实现框架上从内容性向程序性转变,用途上从行政教学文件向学习指南转变,评价上从知识回忆向能力考核、从终极评价向校调教学作用转变。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的编制,做好学校的教学基本文件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剖析了目前教学大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美国高校教学大纲的实践经验,对学校教学大纲的编制提出见解。
关键词:教学大纲,编制,启示
参考文献
[1]魏泽.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2]冯大鸣“.知情学习”:主动学习的基础——美国的学生版教学大纲解读[J].中小学管理,2009,(7).
[3]方华明.中美高等教育学专业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以福建师范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
[4]胡蜂,莫降涛,兰继斌.新设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修订)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部),2007,(29).
[5]张勇,张晓辉.高校教学大纲编写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经济师,2011,(1).
[6]祝吉芳.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执行——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J].社会科学战线,2010,(1).
[7]樊萱,借鉴美式教学大纲%创新我国高校课程教学大纲[J].科教文汇,2011,(6).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近代物理实验是继普通物理实验和无线电电子学实验后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技术性。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近代物理实验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物理思想,培养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了解实验物理在物理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作用,学习了近代物理中的一些常用方法、技术、仪器和知识,进一步培养正确的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独立工作能力。
1.学习如何用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物理现象与规律,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学习了近代物理某些主要领域中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掌握有关的仪器的性能和使用。
3.通过实验加深对近代物理的基本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解。4.巩固和加强有关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方面的训练。
5.培养实事求是,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实验素养。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教学中提倡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教学过程分为预习、操作和撰写实验报告三个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是以平时成绩为主,期终采取笔试或口试或操作考核,最后综合评定成绩,按百分制给成绩。
二、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为一学年。其中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各8个实验,共要求学生完成16个实验。
114
三、实验题目及其目的和实验内容
原子、分子与量子物理:钠原子的发射光谱,CCl4分子振动拉曼散射光谱,黑体辐射,塞曼效应;
核物理与相对论:核磁共振,NaI(TI)闭烁谱仪和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相对论效应; 真空物理与致装冷技术:高真空的获得与测量,真空镀膜及铜膜的霍尔效应和电阻率的测量,汽液两相致冷机;
微波与光学:反射速调管工作特性,Properties of Klystrons and wave-guides 速调管和波导管特性,Optical Properties of microwaves 微波的光特性,光拍法测量光速;
固体物理: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衍射,用椭圆偏振仪测定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铁磁共振,热电子发射规律研究,红外分光计应用,紫外分光计应用,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microwaves 微波介质介电常数测量,光磁共振,穆斯堡尔谱仪,扫描隧道显微镜;
先进测量技术:锁相放大器应用-PN结电容的测量,工业CT,计算机自动测量,Virtual Instruments 虚拟仪器,光纤光栅传感实验。
一、原子、分子与量子物理
实验
一、钠原子的发射光谱 实验目的:
对钠原子光谱的观察与拍摄,分析测量计算其谱线的波长、量子亏损及光谱线的固定项,绘制能级图。实验内容:
1、钠原子光谱的拍摄;
2、辨认和测量钠原子光谱;
3、数据处理
实验
二、CCl4分子振动拉曼散射光谱 实验目的:
通过对一些典型分子的常规喇曼谱进行测量,达到对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实验内容:
(1)基本实验:记录CCl4 分子的振动喇曼谱;(2)选做实验:测CCl4 分子的偏振喇曼谱并求其退偏比;识别某些化学样品。
115
实验
三、黑体辐射 实验目的:
(1)掌握黑体辐射的基本规律,(2)了解黑体辐射实验装置的原理和结构。实验内容:
(1)验证斯特藩 —— 玻耳兹曼定律;(2)验证维恩位移定律;(3)验证普朗克定律。
实验
四、塞曼效应 实验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的分光仪器--法布里-铂罗标准具去观察一条谱线的塞曼效应,测量它分裂的波长差,并计算出电子的比荷值(即荷质比)。实验内容:
调整光学元件共轴与磁场强度B,获得分裂的汞谱线,用微机求出谱线的分裂波数差和电子的比荷值。
二、核物理与相对论
实验
一、核磁共振 实验目的:
掌握NMR的基本原理和稳态吸收的实验方法,测定一些样品的核磁矩,并学会用NMR方法测定磁场。实验内容:
(1)观察氢核H的NMR现象;(2)利用水样品H的共振吸收,测定电磁铁的励磁电流与磁场的关系;(3)用聚四氟乙烯样品测定氟核F的磁矩。
实验
二、NaI(TI)闭烁谱仪和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 实验目的:
了解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特性;学会测量物质对γ射线的吸收系数μ。
实验内容:
(1)调整实验装置,实现窄束测量条件;(2)测量Pb和Al对137Cs和60Co的γ射线的吸收系数。
实验
三、相对论效应 实验目的:
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之间的相对论关系;了解β磁谱仪的测量原理。实验内容:
(1)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2)测量快速电子的动能;(3)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之间的关系符合相对论效应。
三、真空物理与致冷技术
实验
一、高真空的获得与测量 实验目的:
(1)了解汽液两相致冷机的工作原理;(2)研究致冷机致冷循环的各个工作状态。实验内容:
(1)测量无热负荷时致冷剂正常用量条件下汽液两相致冷冻室降温特性。(2)研究汽液两相致冷工质循环的热力学状态。(3)测量致冷机冷冻室的保温性能;(4)研究降温特性(5)研究致冷剂对致冷效果的影响。
实验
二、真空镀膜及铜膜的霍尔效应和电阻率的测量 实验目的:
(1)了解真空(蒸发)镀膜机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2)掌握真空蒸发法制备金属薄膜的方法;(3)测定铜膜的霍耳电压,判断和计算铜膜中载流子的极性和浓度;测定铜膜的电阻率。实验内容:
(1)抽真空并测量真空度;(2)在玻璃衬底上制备铝薄膜和铜薄膜;(3)观测铜膜的霍尔效应并测量其电阻率。
实验
三、汽液两相致冷机
四、微波、光学
实验
一、反射速调管和波导管工作特性(Properties of Klystrons and wave-guides)实验目的:
学会用频率计测量微波频率,用微瓦功率计与功率探头测定微波功率。学习和使用驻波测量线测定波导波长和驻波比。通过观察反射速调管振荡模,了解其工作特性。实验内容:
(1)频率测量;(2)功率测量;(3)波导波长和驻波比的测量;(4)反射速调管式输出特性的测量。
本实验实行英语教材、英语讲授的双语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英语过四级。实验报告要求用英语撰写。
实验
二、微波介质介电常数测量(Measurement of Dielectric constant under microwaves frequency)
实验目的:
学会用示波器观察速调管的振荡模和反射式谐振腔的谐振曲线,加深对速调管和谐振腔工作特性的理解。实验内容:
(1)观察反射速调管震荡模;(2)观察放射式谐振腔的谐振曲线;(3)观察样品放入后放射式腔的谐振曲线。
本实验实行英语教材、英语讲授的双语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英语过四级。实验报告要求用英语撰写。
实验
三、Optical Properties of microwaves 微波的光特性 实验目的:
(1)了解和验证微波的光特性;(2)了解微波相对功率的测量方法。实验内容:
(1)电磁波反射定律验证;(2)单缝衍射;(3)双缝干涉;(4)迈克乐逊干涉;(4)
布拉格衍射。
本实验实行英语教材、英语讲授的双语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英语过四级。实验报告要求用英语撰写。
实验
四、光拍法测量光速 实验目的:
学习一种新的测量光速的方法,了解声光调制的基本原理,衍射特性等声光效应。实验内容:
测量超声频率F和光拍波长Δλ,计算光速及其标准差,并与标准光速值比较,具体分析实验误差.五、固体物理
实验
一、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目的:
掌握顺磁共振谱议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际操作熟悉EPR技术及调试,培养创新意识;通过测量观察过渡金属离子化合物CuSO4.5H2O 单晶体中的Cu2+ 离子的超精细结构的EPR谱线及晶场影响的各向异性,学会金属离子Cu2+的g因子,线宽及弛豫时间T2的测量技术。
实验内容:
(1)耿氏二级管V-I特性及边限振荡现象的观测;(2)EPR谱线受晶场影响的各向异性观测。
实验
二、电子衍射 实验目的: 验证德布罗意假说;2 掌握真空蒸发镀膜及镀底膜的方法;3 更进一步熟悉真空及真空操作。实验内容:
(1)预抽真空;(2)制底膜并镀样品膜;(3)观察电子衍射、照相并测量电子波长。
实验
三、用椭圆偏振仪测定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实验目的:
(1)掌握光线经薄膜反射以后状态的变化规律;(2)掌握椭圆偏振法的基本思想和测量方法。实验内容:
(1)测量TiO2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2)测量ZrO2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3)测量金属Cr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实验
四、铁磁共振 实验目的:
(1)认识铁磁共振的物理本质;(2)实验观察和测量铁磁共振现象;(3)进一步熟悉微波电路。实验内容:
(1)调整微波系统;(2)测量微波频率;(3)观察和测量多晶样品的铁磁共振曲线及其半宽度。
实验
五、红外分光计应用 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区的划分、红外光产生条件和原理;(2)掌握红外光谱图的测试的分析方法;(3)掌握利用红外光谱来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实验内容:
(1)测试和分析聚苯乙烯薄膜的红外谱图;(2)测试并分析未知薄膜样品的红外谱图。
实验
六、紫外分光计应用 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分光计的结构和原理;(2)掌握用紫外分光计对物质定性鉴定的方法;(3)学习光吸收的郞白-比耳定律。实验内容:
(1)熟悉紫外分光仪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测量不同浓度时有机发光材料八羟基喹啉铜的丙酮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3)验证溶液光吸收的郞白-比耳定律;(4)研究不
同溶剂对八羟基喹啉铜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实验
七、光磁共振 实验目的:
(1)掌握以光抽运为基础的磁共振光检测方法;(2)认识光磁共振现象的物理本质。实验内容:
(1)调试仪器;(2)观测光抽运信号;(3)测量g因子。
实验
八、穆斯堡尔谱效应 实验目的:
(1)认识穆斯堡尔效应的物理本质;(2)验证穆斯堡尔效应。实验内容:
(1)熟悉多道脉冲分析器的操作,了解PHA和MCSR二种工作方式的功能;(2)用PHA方式接收57Co放射源的能谱;(3)利用多道分析器的上、下别甄别器选择14.4 KeV 的γ射线成分;(4)测量α-Fe和不锈钢的穆斯堡尔谱。
实验
九、扫描隧道显微镜 实验目的:
(1)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和结构;(2)观测和验证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 实验内容:
(1)观测石墨(HOPG)样品的原子分辨图像。(2)计算机软件处理原始数据图象。
六、先进测量与传感技术
实验
一、锁相放大器应用-PN结电容的测量 实验目的:
了解相关检测原理,锁相放大器的基本组成,以及掌握锁相放大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内容:
锁相放大器的工作特性和参数测定。
实验
二、工业CT 实验目的: 掌握CT成象的基本原理。2 熟悉仪器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3 弄清楚CT成像和一般照相的区别。实验内容:
(1)扫描样品密度分布的灰度图;(2)灰度图分析与处理。
实验
三、计算机自动测量 实验目的:
了解利用IBM PC系列微机进行自动控制的原理;学会自动控制的基本编程方法。实验内容:
(1)测量AD转换器的转换曲线;(2)直流电压的精确测量;(3)交变电压测量;(4)D/A转换;(5)发光二极管I-V特性测量(选做);(6)RC电路充电、放电过程测量(选做)。
实验
四、Virtual Instruments 虚拟仪器 实验目的:
(1)学习虚拟仪器设计思想;(2)掌握用LABVIEW设计虚拟仪器的基本方法。实验内容:
(1)建立基本的虚拟仪器框架;(2)分析和存贮信号。
本实验实行英语教材、英语讲授的双语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英语过四级。实验报告要求用英语撰写。
实验
五、光纤光栅传感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光纤光栅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领域;(2)掌握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和温度传感特性。实验内容:
(1)测量应变光纤光栅反射波的波长分布(手工测量);(2)测量光纤光栅特征反射波长与其应变之间的关系(手工测量);(3)光纤光栅应变传感测量(半自动);(4)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测量(半自动)。
122
四、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教科书
兰州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室自编讲义,参考书
——工业设计命题设计(4小时)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设计作品围绕特定的设计目标展开,理念前瞻,创意构思独特,形态与结构细节把握准确,表达技法选择得当,人机关系论证充分,材料与工艺分析运用科学合理。本科考试主要考察同学的创新能力及表现能力.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特定设计题目完成设计方案2-4个,优化、选择1个最终方案,完成1张表现因素全面的效果图,说明设计的创意、灵感来源及产品的功能,并从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语义、造型方法、材料与工艺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说明。
设计草图30分;全因素效果图40分;设计说明30分。
三、考试形式、细则及时间
考试形式:命题设计设计,A2图纸2张。
细则:
1、针对给定目标,完成2-4个设计构思方案,并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其理念要点;
2、优化、选择一个最终方案,完成一张表现因素全面的效果图;
3、撰写详细的设计说明(600字左右);
4、考试时间:4个小时,满分100分。
四、参考文献
[1]何晓佑,《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
[2]刘传凯,《产品创意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次印刷;
[3]应放天,《设计思维与表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4]吴翔,《产品系统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面试:
一考试内容
1.函数与极限: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几种常见性态反函数与复合函数初等函数极限的概念及运算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函数的连续性
2.导数与微分:导数的概念、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隐函数的导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函数的微分
3.导数的应用:微分中值定理(Rolle 定理、Lagrange 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及其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
4.不定积分:不定积分的概念、性质与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5.定积分及其应用: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关系牛顿(Newton)—莱布尼茨(Leibniz)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
6.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齐次、线性)
7.多元函数微分法:多元函数的概念偏导数全微分复合函数的微分法
8.二重积分: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直角坐标与极坐标)
二基本要求
1.函数与极限:
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理解函数极限(左、右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极限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对极限的N,定义,不作要求);
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用变量代换求某些简单复合函数的极限;
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阶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和最大、最小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2.导数与微分:
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 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了解高阶导数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会求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导数.3.导数的应用:
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
掌握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不定式极限的方法;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
掌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的方法,会求简单的最大和最小值等应用问题.
4.不定积分:
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
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
5.定积分及其应用: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关系;
掌握牛顿(Newton)—莱布尼茨(Leibniz)公式;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
会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
6.微分方程:
了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齐次、线性)的解法.7.多元函数微分法: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 会求多元复合函数的一阶偏导数.
8.二重积分:
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与极坐标).
三参考教材
研究生考试《材料测试技术》考试大纲
1.考试课程名称:材料测试技术
2.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3.主要参考教材:
1.周玉,武高辉.《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2.杨南如.《无机非金属材料测试方法》,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4.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150分。
5.试卷题型:
主要包括概念题、简答题、辨析题、综合问答题和计算与作图题等。
6.考试内容与要求:
6.1X射线衍射技术
掌握X射线产生的基本理论、x射线的吸收和应用。连续X射线和特征X射线产生原理及特点。X射线的吸收及特点,掌握吸收限的概念及应用。掌握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布拉格方程及应用。掌握德拜相机法和XRD 法的衍射规律,物相分析方法。了解XRD仪器的基本构造。
6.2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了解透射电子显微的结构、原理、分析技术及使用方法,掌握投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及特点,衬度及衬度分类。了解复型技术及特点。掌握金属薄膜的衍射原理及应用,掌握电子衍射及指数化方法。
6.3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参考书:
《工程热力学》廉乐明等编
《工程热力学》沈维道等编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1·1系统
系统、外界、边界;开口系统(控制容积)、闭口系统(控制质量);绝热系统;孤立系统;简单可压缩系统。
1·2平衡状态和状态参数
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的充要条件;平衡与稳定;平衡与均匀,状态参数,状态参数的特征;强度量与广延量;状态参数图与平衡状态。
1·3温度温标
温度的物理概念;热力学温标、国际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的关系 1·4压力
压力、压力的单位、系统绝对压力、大气压力、真空度。
1·5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气体常数、通用气体常数;范德瓦尔方程、范德瓦尔常数,临界点,维里方程。
1·6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
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可逆过程与准静态过程的联系与区别;可逆过程和准静态过程在状态参数图上的表示。
1·7循环
循环、循环特性、正向循环(动力循环)、逆向循环(制冷循环和热泵循环);可逆循环。循环的经济性指标
1·8功和热量
功和热量的定义、特征;可逆过程中的容积变化功(膨胀功或压缩功)及在p-v图的表示;可逆过程的热量及在温熵图T-s图的表示。
第二部分气体的性质
2·1理想气体及其混合气的性质
理想气体、标准状态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的比热容、理想气体的比定压热容与比定容热容;理想气体比热容比(理想气体的比热容比等于绝热指数);迈耶公式。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以前称内能)与焓、任意过程的热力学能及焓的变化量Δu、Δh;理想气体熵变的定义、计算式与适用范围。
理想气体混合气体、折合分子量、折合气体常数; 质量分数、摩尔分数、体积分数及相互关系;折合分子量和折合气体常数计算。
理想气体混合气的分压力定律和分体积定律;利用摩尔分数计算分压力。
混合气体的比热容、热力学能、焓及混合气过程的熵变计算式。
2·2水和蒸汽的性质
饱和状态、饱和状态的温度和压力;水定压汽化过程的p-v图及T-s图:临界点、饱和液线饱和干蒸汽线、未饱和液区、湿蒸汽区和过热区、过冷液、饱和液、湿饱和蒸汽、干饱和蒸汽和过热蒸汽;干度、湿饱和蒸气比体积、热力学能、焓及熵的计算;汽化潜热。
2·3湿空气
湿空气、水蒸气的分压力及干空气分压力;饱和湿空气、未饱和湿空气;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含湿量d、湿空气的焓h,湿空气的密度ρ,湿空气的露点温度与干球温度;湿空气的焓和焓—湿图 ;湿空气状态参数的确定。第三部分气体的热力过程
3·1理想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
多变过程、定压过程、定温过程、定熵过程(可逆绝热过程)、定容过程及过程方程、在p-v图和T-s图上的表示;理想气体多变过程中热力学能、焓及熵变计算;多变过程中气体的比热容;多变过程中的容积变化功、多变过程中的技术功、多变过程的热量;p-v图及T-s图各参数的变化规律与多变过程的分析。3·2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
水蒸气定压过程、绝热过程、定容过程、定温过程的计算与分析;水蒸气的压力和干度;水蒸气的节流。
3·3湿空气的热力过程
湿空气加热过程、冷却去湿过程、绝热增湿过程、绝热混合过程、干燥过程、等温加湿过程、蒸发冷却过程的表示与计算、热量和加湿量计算。
第四部分热力学第一定律
4·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4·2膨胀功、技术功、轴功和流动功
可逆过程的容积变化功;技术功、技术功的计算及在p-v图上表示;轴功、技术功、膨胀功、流动功的联系与区别。
4·3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表述和一般表达式;闭口系第一定律的解析式及在过程、循环和孤立系中的应用;稳流开系第一定律表达式和应用;能量方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4·4喷管内气体的流动
气体在喷管(或扩压管)内流速变化的压力条件和几何条件;滞止过程、滞止参数;音速、马赫数;临界截面、临界压力、临界温度、临界压力比;喷管内流速和流量分析及计算、背压和背压对收缩喷管及缩放喷管的流速和流量的影响;气体在扩压管中流动;速度系数和能量损失系数及气体在喷管内不可逆流动。4·5绝热节流
绝热节流的特征、气体的焦耳—汤姆逊系数、转回温度和转回曲线。4·6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压气机分类和特征;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理论耗功;余隙容积、余隙容积百分比、容积效率、余隙容积对压气机理论耗功的影响;多级压缩级间冷却及各级的增压比、多级压缩级间冷却耗功计算、活塞式压气机定温效率;叶轮式压气机绝热效率及压气机所需的功。
第五部分热力学第二定律
5·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及其一致性
5·2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卡诺循环的组成、卡诺循环的热效率、卡诺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和卡诺热泵循环的供暖系数;卡诺定理及其推论。
5.3平均吸(放)热温度和多热源热机的热效率
系统在可逆过程中的平均吸(放)热温度、概括性卡诺循环(如斯特林循环)的热效率。
5·4克劳修斯积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克劳修斯积分不等式和积分等式、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及过程进行判据。
5·5熵和熵方程
熵的定义、不可逆过程熵变的计算; 熵流、熵产;一般开系熵方程、闭口系熵方程、稳态稳流系统熵方程。
5。6作功能力损失与熵产
热量的可用能、闭口系的作功能力、稳流开系的作功能力、系统作功能力损失和熵产。
第六部分热力学一般关系式及实际气体性质
6·1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亥姆霍兹函数F和吉布斯函数G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6·2麦克斯伟关系
吉布斯方程;麦克斯韦关系;体积膨胀系数、等温压缩率、压力温度系数及其相互关系。
6·3熵、热力学能、焓及比热容容的一般表达式
第一ds方程及第二ds方程;热力学能的一般方程、焓的一般方程、的一般关系。
6·4普遍化状态方程和通用压缩因子图
压缩因子及其物理意义;对比参数、对应态原理;通用压缩因子图。第七部分热力循环
7·1循环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循环分析的目的和方法;第一定律分析法、第二定律分析;空气标准。7·2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基本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构成、p-v图和T-s图、利用图或表确定各状态点参数、朗肯循环的热效率;蒸汽参数对热效率的影响分析;再热循环构成、p-v图和T-s图、利用图或表确定各状态点参数、循环的热效率和分析;抽汽回热循环构成、p-v图和T-s图、抽汽量、利用图或表确定各状态点参数、循环的热效率和分析。
7·3 制冷装置循环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试大纲(初试)
(2011年7月修订)
一、考试要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笔试科目。它要求考生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掌握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的有机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巩固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全民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2.题型结构
(1)简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2)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3.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第一、二章占20%左右
第三、四章占10%左右
第五、六、七章占30%左右
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占40%左右
四、参考书目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一)【第一部分 理论类必修课】
专业理论基础课系列
建筑概论 建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旅游专业低年级教学(36学时)
1、教学目的
了解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2、教学内容
什么是建筑(4学时)1 房屋、建筑物、建筑 2 著名建筑师论建筑 3 建筑与空间 4 人与建筑 建筑的基本属性
建筑的物质性(8学时)1 概述 建筑的物质构成 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 4 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 建筑的社会性(8学时)1 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2 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3 建筑的文化艺术性
建筑的艺术性(14学时)1 建筑与艺术文化概述 2 绘画艺术的修养 3 雕刻艺术的修养 其他艺术的修养(最后2学时为考察)
建筑设计初步
一、教学要求
掌握建筑学专业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一般方法,为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一)建筑制图工具的介绍及其使用方法
(二)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建筑平、立、剖面形成及其 表达方法
(三)建筑的模型表达与模型的制作
(四)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建筑色彩
(五)建筑渲染工具介绍及其使用方法,裱纸技法介绍
(六)建筑的测绘,测量的方法和步骤,绘图的步骤
(七)建筑的配景与建筑图
(八)工程字体与建筑图
(九)建筑方案文本制作,图面构图安排,封面设计。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徒手画训练教程》 自编教材(正在编)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一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初步〉 清华大学田学哲编
建筑设计原理(1-2)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旅游专业(1学时/周)
一、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以及建筑设计原理的 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
(一)形态与设计 1、建筑形态设计基础(1)概述
(2)形态构成
(3)基本操作和形态力(4)形态的组织(5)空间形态 2、建筑空间认识(1)空间的特性(2)空间的关系(3)空间的限定(4)建筑空间的组织 3、建筑形态的基本要素(1)形态:比例和尺度(2)形态的技术要素(3)形态的环境要素
(4)场地的概念与环境的处理
(二)功能与设计 1、建筑概述
(1)建筑的分类与分等(2)建筑的功能(3)建筑的物质构成(4)建筑的内部环境(5)建筑的外部环境 2、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的内容(2)建筑设计的过程(3)建筑设计的外在条件(4)建筑设计的内在依据 3、建筑的平面设计(1)主体的平面设计(2)辅体的平面设计(3)交通枢纽的平面设计(4)平面的组合设计 4、建筑的剖面设计(1)结构形式的确定(2)层数的确定(3)竖向尺寸的确定(4)剖面的组合(5)结点的构造处理
(三)造型设计
1、建筑单位空间的塑造(1)建筑空间的构思与创意(2)建筑空间的分隔与联系(3)建筑造型的艺术特征(4)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5)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6)建筑装饰对空间塑造的作用 2、建筑群体空间的塑造(1)建筑的群体组合(2)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3)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3、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同济大学建筑系编,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建筑构成,南舜薰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设计基础,(日)山口正城等著,中国工业美术协会 4、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城规学院各专业低年级教学(共27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建筑的源流与变迁,把握历代建筑类型与风格变化及其背景的一般常识。
二、教学内容
(一)绪论
1、中国建筑体系概说 2、学习的内容与要求 3、学习的重点与方法
(二)古代建筑 1、基本特征(1)历史分期(2)空间布置(3)类型与结构(4)装饰艺术 2、都城与宫殿(1)都城制度(2)宫殿形制
(3)都城与宫殿的关系 3、坛庙与陵寝(1)祭祀建筑(2)坛庙形制(3)陵寝形制 4、住居与园林
(1)住居地域类型与特征(2)园林所属类型与特征(3)住居与园林的关系 5、宗教建筑(1)佛教建筑(2)伊斯兰教建筑(3)道教建筑
(三)近现代建筑
三、习题
1、典型历史建筑抄绘 2、建筑历史小论文
四、学时分配(总学时:27学时)
(一)绪论
1学时
(二)古代建筑
1、基本特征
7学时 2、都城与宫殿
3学时 3、坛庙与陵寝
3学时 4、住居与园林
5学时 5、宗教建筑
5学时
(三)近现代建筑
3学时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全国建筑学专业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城规学院各专业低年级教学(共27学时)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古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各个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建筑技术、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古代美洲以及中古伊斯兰建筑。
(二)了解以欧洲及美国为中心的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把握现代建筑的技术、类型、尤其是各个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一)外国古代建筑历史 1、绪论
世界建筑历史发展体系概述 学习目的、内容与方法 2、原始社会的建筑
3、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筑 古代埃及的建筑 古代西亚洲的建筑 古代爱琴海地区的建筑 古代希腊的建筑 古代罗马的建筑
4、中古封建时期的建筑 拜占庭与中古俄罗斯建筑
西欧早期基督教、罗马风与哥特建筑 西欧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古典主义建筑 5、其他
中古伊斯兰建筑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古代美洲的建筑
(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1、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美的建筑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19世纪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2、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探求现代建筑的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欧洲新艺术运动
奥地利、荷兰与瑞典的探索
钢精混凝土在法国的推广与运用 德意志制造联盟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派建筑 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概况 一次大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
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装饰艺术派 现代派建筑的四位大师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 勒-柯布西耶 赖特与有机建筑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概况 二次大战后的主要建筑思潮 “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的倾向 新粗野主义
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高技派
5、其实年代以来的主要建筑流派与思潮 后现代主义建筑 欧洲新理性主义 解构主义建筑 新乡土派建筑 “新现代”建筑
高度技术与当代建筑
三、作业
各时期典型历史建筑抄绘
四、学时分配(总学时:27学时)古代部分:
1、绪论(1学时)
2、原始社会的建筑(6学时)
3、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筑(5学时)
4、中古封建国家的建筑(1学时)
5、其他
近现代部分:
1、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的建筑(2学时)2、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探求现代建筑的运动(2学时)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派建筑(3学时)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4学时)5、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建筑流派与思潮(3学时)课外作业:各时期典型历史建筑抄绘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外国建筑史(19世纪以前)》,高校统编教材,陈志华编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图说(古代-18世纪)》,罗小未、蔡婉瑛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高校统编教材。(建筑工业出版社)2、参考书: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S.B.Fletcher 《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N.Pevsner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L.Benevolo 建筑设计原理(3-6)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教学
一、教学目的
深入掌握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黄鲸设计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建筑
设计课程学习中
二、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空间论
(一)空间限定
1、空间限定的要素
(1)用水平要素限定的空间 基石 基石抬起 基石下沉 顶面(2)用垂直要素限定的空间
垂直的线要素 空间中的柱 独立垂直面 L形面平行面 U形面 围合面(3)空间限定的形式
围 设立 覆盖 凸起 凹进 架起 肌理变化
2、空间限定度
(1)限定要素的部位与限定度(2)建筑空间的特点
(二)空间具形
1、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
2、功能对于空间形状方面的规定性
3、功能对于空间质的规定
(三)空间组合
1、形式及空间的组合
2、空间的关系(1)空间内的空间(2)穿插式空间(3)邻接式空间
(4)以公共空间连接的空间
3、空间组合(1)集中式组合(2)线式组合(3)辐射式组合(4)组团式组合(5)网格式组合
(四)空间与结构
1、梁板结构体系
2、框架结构体系
3、大跨度结构体系
4、悬挑结构体系
三、参考书目
《“空间原理”述要》,冯纪忠,同济大学学报(1978年第二期)《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 K-D-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部分:环境论
(一)环境和生态
1、人的身心与环境(1)人类与环境(2)人体与环境
(3)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4)环境和人的关系
(5)居住环境的评价和意义(6)人和都市的居环境
2、人类文明的生态学实质
(1)文明社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流(2)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布局--网(3)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调节--序
3、生态控制论原理(1)胜汰原理(2)拓适原理(3)生克原理(4)反馈原理(5)乘补原理(6)扩颈原理(7)循环原理
(8)多样性及主导原理(9)生态设计原理(10)机巧原理
(二)环境的认知
1、对环境的认知和感觉(1)视觉空间(2)听觉空间(3)嗅觉的作用(4)其他感觉的作用
2、认知环境的空间属性(1)对广度、高度的认知(2)对距离的认知(3)对空间的印象
3、认知环境和个人空间
(三)室内环境及其调节
1、室内环境的形成
2、湿度与温度
3、通风与换气
4、音质与色彩
5、采光与照明
6、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
(四)都市的环境
1、人类与环境
2、人类-都市-环境
3、理解都市环境的关键词
4、都市环境与适用、坚固、美观
5、绿化与环境
6、都市的安全 参考书目
《环境心理学》 相马一郎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编 科学出版社 《建筑环境设备学》纪谷文树等 彰国社 《环境设计的思想》三轮正弘 彰国社
《都市计画》 都市计画教育研究会编 彰国社 《室内环境的计划与设计》 小原二郎等 彰国社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36学时)
一、教学目的
了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一般原理,学习和掌握室内设计各个环节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室内设计的含意
1、室内设计的含意
2、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门化的过程
3、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概况
4、国外室内设计的发展概况
5、现代室内设计的一些概念
(二)室内设计的依据和要求
1、室内设计依据的要素
2、室内设计的特征和要求
(三)室内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1、社内设计的内容与有关科学技术的因素有密切关系
2、室内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四)室内空间的组织和界面处理
1、室内空间的组织和界面处理
2、功能分析、功能分区和空间的感受
3、工程技术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4、空间界面的分析和设计
5、各类界面的视觉感受
(五)室内色彩
1、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色彩的三要素
2、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3、室内色彩设计
(六)材料质感及其运用
1、不同类型装饰材料的质感和运用原则
2、不同类型装饰材料的结构特征
(七)自然采光、人工照明和室内光影效果
1、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基本概念与要求
2、室内日光采光方式和人工照明方法
3、光影和室内环境气氛
(八)家俱、陈设和装饰品和室内织物
1、家俱的类型以及他们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室内陈设、装饰品和室内织物
(九)室内绿化和庭院设计
1、室内植物的选择、布置和感受
2、室内植物的分类、景观特征和视觉感受
(十)人类工效学和室内设计
1、人类工效学的发展、意义和研究方法
2、人类工效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十一)环境心理学和室内设计
1、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和意义
2、环境的认识和感知
3、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十二)室内设计中的微观环境
1、微观环境的意义及其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2、热、声和气流对室内物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室内设计基本原理讲座》,统计大学建筑系自编教材
(二)《室内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
城市规划原理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共36学时)
一、教学内容
(一)总体规划
1、城市和城市规划
城市的本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 规划的阶段划分;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 划学科的发展。
2、城市的性质与规模(2学时)
城市性质确定的依据;城市性质的分析与论证;城市人中的调查与分析;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常用方法;城市用地的构成;城市用地规模的估算。
3、城市用地评定(2学时)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调查与分析,城市用地的评定;城市用地条件的综 合评价及选择。
4、城市工业用地的规划布置(2学时)
城市工业用地的要求,城市工业布置的基本原则,工业区规划。
5、城市对外交通及仓库用地的规划布置(2学时)
铁路、水运、机场、公路在城市中的规划布置,仓库用地在城市中的布 置。
6、城市生活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2学时)
生活居住用地的构成,生活居住用地的布置,公共活动的组织和公共建 筑物的布置。
7、城市总体布局(2学时)
城市形态、城市结构、空间布局。
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2学时)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道路分类、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形式、城 市道路横断面、交叉口处理。
9、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主要工程规划(2学时)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城市给水、排水、供电 系统在城市中布置的基本要求。
(二)详细规划(以居住区规划为例)
1、居住区在城市中的地位;
2、规划的阶段与工作方法;(3学时)(1)规划阶段的划分;
(2)规划工作的思维方法与图示;(3)居住行为与规划内容。
3、居住区的构成(2学时)(1)用地构成;(2)工程分类;(3)行政管理;
4、居住区的组织(3学时)(1)简史(2)街坊
(3)邻里单位(4)居住小区(5)综合区(6)综合体(7)发展的趋向
5、住宅群规划(2学时)(1)住宅群的构成;
(2)居住水平与标准拟订;
(3)住宅的分类,住宅的面积构成与关系;(4)住宅的户室比;
(5)住宅群规划的一般原则(2学时)
a、通风;b、朝向;c、使用空间;d、日照;e、地形;f、安全要求; g、管线埋设;h、空间组织;I、分期建设;j、主要的技术指标; k、分期建设要求。
(6)常见几种布置形式的优缺点。
6、公共建筑物规划(2学时)(1)常见的几种公建分类;
(2)公共建筑物定额指标的制定因素;(3)公共建筑物布置的一般原则;
a、服务范围;b使用的时空安置;c、兼顾公建合理规模与使用的方便; d、公建分布与交通组织;e、分期建设与多功能建筑的设计。(4)常见的几种公建布置方式 a、线的布置;b、点的布置;c、面的布置;d、步行街的布置。第二次幻灯课
7、居住区道路的规划(1)道路的功能分类;(2)道路的一般技术要求;
a、红线;b、建筑线;c、建筑后退;d、道路的端面组成;e、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侧石半径与中心线;f、排水与竖向设计。(3)道路定线规划要求
a、用地划分;b、交通要求;c、景观的组织。(4)常见的几种道路布置方式
8、几个居住区规划的评价 第三次幻灯课
二、学时分配
(一)总体规划 18学时
(二)详细规划 14学分
(三)三次幻灯课利用辅导课时间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等合编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出版 1981年
(二)参考书
1、《小城市总体规划》 同济大学城规教研室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出版
2、《城市规划汇刊》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共36学时)
一、教学内容
(一)绪论
(二)园林的功能与作用
(三)中国园林概述
1、中国园林在世界的地位
2、皇家园林
3、寺庙园林
4、风景点
5、祠园
6、私家园林
(四)外国园林概况与特征
1、日本园林
2、西方园林
3、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园林、法国园林、英国园林。
(五)景素
1、自然景素
2、人文景素
(六)组景
1、名词释义
2、视觉和园林心理活动规律
3、景观空间构成
(七)构图
1、园林结构层次
2、构思立意、意境设计
3、规划布局
4、构园内容
(八)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及实例简介
二、参观与作业
(一)参观城市园林绿地实例(如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参观调查报告每人一份。
(三)建筑外部空间景观设计。
三、教学参考书
(一)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同济大学等编
(二)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卢原义信(日本)
(三)中国园林建筑 冯钟平
(四)园治 计成(明代)
建筑理论与历史--外国建筑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学专业高年级教学(54学时)
一、教学目的
在低年级已经掌握外国建筑通史的基础上,对外国建筑历史作更多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外国建筑各个历史时期之间的纵向关系,并且了解各个国家与地区建筑之间的横向影响。教学中“以史带论”,通过建筑历史让同学了解一些建筑理论的重要命题。
二、教学内容
(一)古典时期(6学时)
1、欧洲古典文化与古典建筑:古希腊与古罗马
2、古埃及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的相互影响
3、古西亚洲建筑与欧洲古典建筑的相互影响
4、欧洲古典建筑的基本法则:古典柱式等
5、欧洲古典建筑理论:《建筑十书》
(二)中世纪(9学时)
1、基督教文化的产生与早期基督教建筑
2、拜占廷建筑:西亚洲传统的影响
3、中古伊斯兰文化与建筑
4、中古印度建筑
5、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6、罗马风建筑与哥特建筑: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及其它国家
(三)文艺复兴时期(9学时)
1、文艺复兴早期建筑与文艺复兴思想
2、文艺复兴盛期建筑与文艺复兴艺术
3、文艺复兴晚期与手法主义
4、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
5、巴洛克建筑与艺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及其它国家
6、法国古典主义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四)18-19世纪(6学时)
1、启蒙运动与古典复兴
2、浪漫主义
3、学院派建筑与艺术:新古典主义与折中主义
4、工业革命与新技术及其对建筑与艺术的影响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9学时)
1、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2、新艺术运动
3、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
4、荷兰与北欧
5、美国:芝加哥学派与赖特
6、混凝土及其它新的建筑技术
7、德意志制造联盟
(六)现代运动时期(6学时)
1、现代派艺术及对建筑的影响
2、装饰艺术派及其它
3、勒-柯布西埃
4、德国:青年风格派、表现主义、包豪斯
5、荷兰:风格派
6、俄国:构成派
7、意大利:未来艺术
8、北欧:阿尔托
9、CIAM
10、赖特及美国的现代建筑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9学时)1、40-5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传播与转变 2、50-70年代:对建筑形式的追求 各种新建筑流派
战后西方文化与建筑多元化 3、70-80年代: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与欧洲的新理性主义建筑高技派 新乡土主义 4、80-90年代:解构主义 新现代
5、后现代时期的思想、文化及其对建筑的影响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S.B.Fletcher:《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20th ED
(二)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大纲】推荐阅读: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07-19
南京工业大学分析化学11-16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吧07-03
南京工业大学分析化学试卷07-26
南京工业大学专业 历史 历任院长简介12-18
南京工业大学预备党员考试二十二期12-15
探访南京民国建筑12-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9-14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06-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