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感恩教育(精选9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可是,当下的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行为普遍缺失,不感恩的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造成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很多,包括家庭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和学校教育过于形式化,以及社会观念给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带来的负面效应。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立体推进,作为班主任应该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从榜样中学会感恩。其次,班主任应该在日常教育中多渗入感恩意识,比如说引导学生接触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或者是开展感恩的主题班会,寓教于乐。第三,班主任也应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联系现实做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最后,在教育的过程中,感恩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联合家庭社会,循序渐进。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等诸方面的配合,同时又是一个艰巨的工程,需要持久地进行。的确,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的灿烂;没有父母,就没有人生的辉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因为人生在世,我们无时不在接受着来自各方的恩惠,父母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国家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人人都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可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友情,社会的救助等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他们普遍缺乏感恩意识,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青少年感恩教育意义重大。不知感恩的现象在当今部分青少年中确实存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的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不断碰撞冲击,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美德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许多孩子变得自私冷漠,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贪婪吝啬,对父母、老师、他人和社会、自然都缺乏感恩之心。在他们心中,他们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他们并不认为别人对他们的那些付出就是恩惠,他们也就不会产生感恩之情,最终也就没有做出感恩之举。许多青少年一方面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另一方面却随意破坏周围的环境;他们一方面享受着父母长辈无微不至的疼爱,另一方面却又沉迷玩乐,肆意挥霍,荒废学业,很少考虑家长的感受;他们一方面接受着老师呕心沥血的谆谆教诲,另一方面却无视纪律,不思进取,甚至顶撞老师。事实表明,感恩意识在今天的许多青少年心目中已经淡化。没有了感恩意识,各种消极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腐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让他们做出许多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事情,甚至使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请看下面的事例:
1、湖南衡阳逸夫中学初三学生颜某残忍杀害父亲
据2004年5月24日《三湘都市报》报道,因怕偷不着钱上网,衡阳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颜某竟将父亲活活弄死。颜某随即被警方刑事拘留。
2004年5月20日上午9时40分,衡阳市公安局石鼓分局接到报警,称演武坪29栋航运公司职工医院一平房内发现一具男尸,由分局刑警大队、潇湘派出所组成的精兵强将、刑事勘察技术骨干组立即驱车赶赴发案现场。
现场留有带血的铁锤、太平斧、水果刀、钢锯条等作案工具,房内无搏斗、翻动迹象,房门、窗户完好无损。从整个发案现场看,被害人是在熟睡中被人用铁锤、水果刀、钢锯条杀死的。
专案组民警从调查走访中得知,被害人叫颜和祥,40岁,与妻子及儿子颜某同住。
刑侦队员经技术侦查,初步认定被害人的儿子颜某犯罪的嫌疑最大,遂将其抓获。经审讯,颜某交待了杀人原因和经过。
案发当天,颜趁母亲外出、父亲颜和祥还在熟睡中,想拿点钱出去玩,便翻了翻父亲挂在床架上的裤子口袋,由于父亲当时翻了一下身子,颜以为父亲醒来了,就连忙用铁锤砸、水果刀刺、钢锯条锯的办法杀死了父亲。父亲死后,颜将身上的血渍洗净,从父亲的裤口袋里拿出140元钱,离家出走。
2、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弑母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母亲吴凤是金华县食品公司职工。由徐父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的。初中升高中时,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高一上半学期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名。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到了班上第10名。吴凤仙喜出望外,要求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之内。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悲剧就从这时候埋下了种子。2000年1月17日中午,被告人徐力放学回家吃过中饭后,因对其母吴凤仙当天又对其学习上加以管束不满,便从家中鞋柜里拿了一把铁榔头,趁其母吴凤仙正在卧室织毛衣不备之际,用铁榔头朝其母吴凤仙头部猛击。吴凤仙喊叫并用手捂头,被告人徐力则用铁榔头朝吴凤仙的头部连续猛击,致使吴凤仙死亡。作案后,被告人徐力清理了现场,将吴凤仙的尸体藏放在家中木箱内,将墙上的血迹用剪刀刮掉,并为其母向单位领导请假和对其父等人谎称其母外出。同月26日,被告人徐力在家中给其父留下字条后逃往浙江义乌,当晚在义乌商城凤凰旅馆被公安机关抓获。最后,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5年。
3、中国某政法大学毕业生王力挥刀杀死父亲
王利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人,属“80后”,毕业于中国某政法大学。他从小性格内向,不抽烟、不喝酒,喜欢喝饮料,不爱说话。2010年2月21日晚,因向父母提出购车要求遭拒,他大打出手。
2月22日中午12时许,怀揣弯刀的王利给父亲王平打电话,说有事面谈。在乌拉特前旗一单位门口,王平开车接上了王利,来到城外的乌拉山镇陵园西南方向。此时的王利有意坐在父亲的后面。
轿车停下后,王平从身上拿出2000元钱递给王利,让儿子将借单位同事的钱还掉。王利把钱装进口袋后,又向父亲提出了购车的要求,没想到遭到了父亲的拒接。索钱无望的王利产生了杀父的念头。就在王平发动汽车的瞬间,王利从怀里抽出弯刀,朝父亲的脖子上划了一刀,又往脖子上连砍数刀。此时王平意识到儿子要杀他,一边大喊“救命”,一边扳动车锁,从轿车里跑了出来。
王利从后面追赶上来,朝父亲的后背捅了几刀。此后,陷入疯狂的王利又将父亲的左手动脉割断,又将颈动脉砍断„„直到父亲彻底没了动静。当晚,王利被公安机关抓获。
王利是王平的养子,平时,王平对王利疼爱有加。
1985年11月22日,王利出生在鄂尔多斯市一个农民家中。不久,他就被王平夫妇抱养。王平在乌拉特前旗信用社工作,王利上面有两个姐姐,在邻居眼中,王平夫妇对儿子非常疼爱,“要星星不敢给月亮”。
王利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打工,但没有挣到钱,花销仍由家里支出。王利打工到哪里,王平都会动用当地关系,为儿子找工作。但凡是父亲找的工作,王利大多选择辞职。他不愿受父亲的庇护,但没有父亲的关照,在外打工的王利处处碰壁。
2009年10月,王利再次说服了母亲,南下广东打工。王利在包头没有买到卧铺票,只能坐硬座前往广东。王平得知后,开车将王利送到呼市,并从呼市为王利购买了去广东的飞机票。
几个月后,王利打工失败返乡。后在父亲的关照下,进入乌拉特前旗红旗信用社工作。在王利看来,在外地上学多年,没有任何出息,又回到乌拉特前旗工作,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于是他决定要父亲为他购买一辆车,以在同学和熟人中挽回一些面子,没想到一向百依百顺的父亲这次竟然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酿成了这起人间惨剧。大家绝对想不到父亲在临终之前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儿子,拿上钱快跑!”
以上事例虽说是一些个别的、极端的事例,没有普遍性,但是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引发这些悲剧的原因,固然有家庭的、社会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这些青少年的人格缺失,即青少年不知恩,不感恩!由此可见,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现象 在我们的部分青少年身上的确存在,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引起深刻反思和高度警觉!
二、青少年不知感恩的原因
1、家庭缺乏感恩教育。中国自古就有“水往下流”的传统,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最无私的。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的驱使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也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例如兰州女子杨丽娟自16岁始,一相情愿地疯狂追逐男明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不找工作不谈恋爱,一心痴迷于刘德华,因而陷入走火入魔难以自制的非理智状态。她的父亲为了帮助女儿实现与偶像零距离接触的梦想,竟然荒唐地变卖家中的全部家产,千里迢迢陪女儿去香港见刘德华,明星自然不会接见这种不懂事的女儿,女儿却还在吵闹,父亲心力交瘁,不堪重负,跳海自杀。面对父亲的冰凉的尸体,这位女儿却无动于衷,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丝悔意!这位父亲可能至死都没有明白,这杯苦酒实在是他自己一手酿造的啊!
2、学校德育缺乏感恩教育。多年来,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教学和育人之间远远地向教学倾斜,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被评为校、县乃至市“三好学生”,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范围。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与学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
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这是学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感恩意识”淡化的不良影响。由于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了匮乏的状态,金钱和利益的诱惑、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且蚕食着人们的良知,给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例如,北京保安冯志飞为救一落水女子被河水吞噬,面对逝去的恩人,获救女子反问“谁让他救我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救了19人,有的获救者不但不感恩,反而还说救人者是为了奖金;沈阳一名17岁的少年韩磊,为了救一名溺水的20岁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获救者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英雄家属明确表示不要赔偿,只希望对方能提供证明,可获救者始终不肯露面。丛飞救助了100名多残疾人和贫困大学生,然而当他病重时,有一些曾被丛飞救助过的人明知丛飞病重却不来看望他,没有半点感恩之情,这是何等的悲凉啊!„„这样的社会环境怎能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呢?
三、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知感恩,是人格的缺失,心灵的荒芜,情感的窖藏;不加强感恩教育,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将没有健全的人格,他们将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体会不到人生的快乐。
其实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知恩图报的民族,而在这众多的美德之中,知恩报恩可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突出的一种美德,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韩信报恩”的故事相信大家也烂熟于心。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年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洗衣服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将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故事则更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国出生入死;刘备死后,尽管后主“乐不思蜀”,诸葛亮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知恩报恩方面,古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然而当今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缺失、情感缺失和信仰缺失给社会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的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控。像开头我们所提到的颜某、徐某、王某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我们要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让青少年一代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否则,青少年一代的人格将不健全,他
们将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体会不到人生的快乐,同时,知恩报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得不到传承和发扬!
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感恩教育,马克思曾经说过:“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良好的纽带,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的确,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感恩教育。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却是如此的难以施行呢?为什么不断出现被救者冷漠绝情的声音?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越来越少?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一代不知感恩,我们的祖国就没有未来,我们的民族就没有希望。还是让我们 先来读一封《伤心老爸给儿子的一封信 》吧。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里几代人唯一的一个大学生之后,我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到大学报到,到挂蚊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三封信,加起来比一封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你恋爱了,你一封又一封的催款信接连而至,言辞之迫切、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毕业之后可以当一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你老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母。虽然我得知真相后并没有发作,可我一想起这件事就痛苦、失眠,成了我的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伤心老爸读了这封信,谁不会为这位老爸动容?谁不会为这位儿子的不孝而气愤?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必须是从爱父母、爱亲人开始的。一个人如果能对他人、对社会、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永存爱心和感激之情,那么他每时每刻都会得到爱和情感的回报,他的一生将充满快乐与幸福。反之,一个连父母都不懂得孝敬、连亲人都不懂得关爱的人,走向社会,他肯定不会帮助和关心他人,同时他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前苏联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
族。”是啊,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人人都成了“孤家寡人”,人人都变成了冷血动物,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未来和希望吗?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这是我们懂得感恩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 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 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 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 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实施感恩教育, 首先需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 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2 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 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 “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 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 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 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 在家中是“小皇帝”, 在学校则目空一切, 眼中只有自己, 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 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 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 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 自主成长”, 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 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 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 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 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 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 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 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 只知道索取, 不知道奉献, 这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 是多么的危险, 多么悲哀, 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3 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 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 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 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同时, 感恩教育也需要学校, 家庭和社会的三者的合力才能够顺利完成。
3.1 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情怀, 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很多现象和调查表明, 多数的孩子不懂得去关爱他人, 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 攀比心理强, 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受助一年多, 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 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 让资助者寒心的事屡见不鲜, 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 不愿感激, 不会感动, 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3.2 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从个人而言, 会使其心胸恬淡,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 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3 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效祖国, 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 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 精神的支点是感恩, 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 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 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 使人胸襟开阔, 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感恩报德”为荣, 以“忘恩负义”为耻, 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使学生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感恩报德”为荣, 以“忘恩负义”为耻, 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
氛围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为学生创設了感恩为主旋律的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1. 让学生讲感恩故事。小学生年龄小,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就让学生找一些具有感恩情节的小故事,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讲故事。学生在“找、讲、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从故事情节中受了感恩的教育,当他们遇到相类似的情况时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2. 让学和搜集感恩格言。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从课外书和网上搜集有关感恩的格言,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进行交流。“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羊跪乳,鸦反哺”“可怜天下父母心”“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等一些含义深刻的格言在交流的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能背相关的格言语句,同时对句子中的道理也深入理解,对他们的行为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切忌讲大道理,而应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使他们受到教育。我让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在诵读的基础上我又给配上音乐让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进行表演,动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加,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大增,既记住了古诗,又从古诗中学会了报恩。除了读古诗外,我还让学生读一些感恩的文学作品,如冰心的《荷叶母亲》、朱德的《我的母亲》、海伦的《我的老师》等。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专心揣摩,自然会感同身受,意韵深长,学生学会了报答,学会了感恩。
4. 让学生学唱感恩歌曲。我引导学生多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爱的奉献》、《感谢你》等等。通过歌唱,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感恩
1.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我在教育过程中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寓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账”、“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等。假如开展“算算亲情账”的活动,我要求学生把一个月中父母给自己的花费记下来,包括买书本钱、买衣服钱、买零食钱,总之包括一切为你花的钱,等到月末算一算你的花销占全家总花销的多少,就会知道父母为你付出了多少,从而学会回报父母,学会精打细算。同时,我还结合“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在“三八”节时,让学生给妈妈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业演绎人间的亲情。通过亲身体验活动,学生深深地体会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情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为自然之举。
2.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感恩。我们除了与父母、同学、老师打交道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时还会与父母的同事、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交往。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另外,生活中发生的大事,我们同样应该教育学生加以关注。比如,在同学在跑步时摔倒了,你要主动上前去扶起;在过马路时,遇到红灯在让身边的人停下来;当某地发生水灾或地震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献出零花钱或是将衣物用品捐出来让他们度过难关。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在别人有难时伸出爱的双手。
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感谢有你,伴我一生给我勇气„„”其实,每个人在获得关爱后,也有回报他人的情感需要,包括我们的孩子,我们把这种回报他人情感的过程,也称为感恩的过程。作为家长是非常舍得为孩子付出感情,有些家长甚至于是在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忽视了孩子回报他们的感情需要,泯灭孩子们那颗感恩的心。长此以往,孩子的这种情感会变得麻木而又自私。所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孩子那颗感恩的心,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身边开始。
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抓住学生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情感的快乐。
记得我刚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以前的班主任老师,正准备生孩子。有一天上课,我发现孩子们非常高兴,而且有些心不在焉。最后一个孩子实在按捺不住了,他对我说:“老师,吴老师生宝宝了。”听到这个消息,班级更是热闹起来。“嗯,我知道了。”“你们有什么想法”“甘老师带我们去看看,好吗?”“当然!这也正是我想要做的。”面对孩子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我非常高兴地答应,班级中再次一片欢呼。那一刻我看见的是学生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后来,全班同学都去了,他们见到了自己想念的老师。
在孩子们的礼物中,我看见了孩子们亲手折的近六百个幸运星。那一刻,我想无需什么言语,无需什么道理,孩子们对老师的一片真情已经在活动中得到反映,同样他们也体验到了付出自己真情的快乐。当然,在后来的主题队会中,我又将这个活动的意义在班级中进行了讨论,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课堂中得到了应有的提升。其实,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要在平时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学会关心别人,这里包括关心他的老师、同学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们体验到付出真情的快乐。
二、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建立以感恩为主旋律的班级文化。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吸引许多学生,使大家自觉不自觉地遵守一个良好的传统。所以,我借助班会、晨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多样感恩主题活动。例如,借助母亲节,我让大家选择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有的学生说勤奋、唠叨,有的学生说母爱、勇敢,有的学生说体贴、无微不至等等,在这些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中,包含着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其实,活动的本身已经帮助孩子重拾了就在他们身边的最朴实的情感———母子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温这种情感,唤醒孩子们那颗感恩父母的心。
同样通过这样反复的教育,使得弘扬感恩情怀也成为我们班级的主旋律,这也很好地抵制了一些不良的思想,教育了更多的学生。
三、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学习祖国悠久的文明史。其实,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经渗透着感恩教育,“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羊跪乳,鸦反哺”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
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等,在这些传统美德中渗透着感恩情怀。让学生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也可以很好地熏陶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大感恩情怀,所谓大感恩情怀,是指感恩对象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人,还应该教育他们要心怀祖国,懂得感恩社会和整个民族。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让他们知道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和不断努力,等到将来学有所成,才能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班主任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怀安中学:曾永花
课题结题报告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班主任如何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面对如今的社会人文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研究背景]
感恩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恩已经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他们总以“理所当然”来搪塞父母、亲戚、朋友、他人的关爱„„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悄然的影响着小学生们。当今部分小学生每天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每天接受着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却对之视而不见,甚至有的学生还对父母和老师恶语相向。事实上,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将来爱事业、爱国家?因此,“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研究目的]
小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的一段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教会他们学习固然重要,但教会他们生活,教会他们做人一样重要。通过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反思、体会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思索对父母的报恩之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报恩之行。
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意义]
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父母付出的心血,更加深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深意,从而更好的配合父母的要求和学校教育的规定,做到更加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学会自主管理;同时学校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针对以上指导性意见,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高度重视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开学初,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认真学习并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参与其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确定了各自的研究重点。
二、认真做好课题开展工作
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并着手进行课题准备。事先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对各自的分工作了具体的布置,研讨了课题计划方案。
三、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开题以来,我校紧紧围绕德育课题《班主任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常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党和国家关怀之恩;常怀报效党和国家之心,报效父母之心,报效师长和同学之心。学生的思想转
化了,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我认为一个怀着感恩理念的学生,感受到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读书学技术,为的是让他成为有用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时,他能不努力学习,以优越的成绩报效父母吗?一个怀有感恩理念的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教育他成长时,能不刻苦钻研,力求以最好的成绩回报老师吗?
(一)、德育活动感恩先行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的重大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人际和谐应从学会感恩开始”,将感恩理念大胆引入学校德育,开展感恩教育和活动,为此学校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共建和谐校园,努力打造学校“特色德育”。
(二)、开展感恩教育 注重涵育性灵
为了净化学生心灵,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轰轰烈烈开展了感恩、友爱教育系列活动。
(1)、重视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大队部利用国旗下讲话,对胡锦涛同志对于勉励新时期少先队员要做到的要求作了报告。学校张贴和悬挂了标语,利用升旗仪式、校广播站、班会、黑板报等反复介绍学校典型学生的事迹,宣讲“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的内容。学生处还发了告家长书,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开展了学
生消费情况调查。由此,学校内形成了浓浓的感恩、友爱的教育氛围。
(2)、动手实践,亲身体悟。
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让学生感受亲情,感恩父母。大队部利用“
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活动,从调查、走访、实地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行动中、生活中,认识了妈妈、老师的辛苦,有的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例如,他们为妈妈洗脚、为老师唱歌、帮奶奶梳头等体验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之情;中年级学生精心设计、自己动手制作有意义的贺卡送到妈妈、老师、爸爸受里,在贺卡的传递中,让他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高年级学生参加军训,在字里行间中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体验到:感谢有你,伴我我一生、给我勇气等本次活动不论是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还是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都给学生以启迪教育,使之学会敢恩,懂得关爱。
(3)、珍爱校园,珍爱友谊。
学校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对象,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学生中广为宣传;要求学生起身离座后,把椅子放回桌子下面;看到地面上的垃圾、纸屑拣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去,按时关好门、窗,开展活动后,把活动现场收拾干净再走。同时各班寻找家庭困难的学生,在经济上开展“一帮一”活动。通过这些实实在在、力所能及的体验活动,养成学生文明、卫生、守纪、助困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同学之间友情,创造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课题开题以来的活动开展和总结情况
一、课题开展以来教育实践列表
五、存在问题及其反思
1、感恩教育如何更加深入的细化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与学科
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这是一个困扰大多数班主任的问题。
2、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这一点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在不断地研究探讨中继续摸索。
4、在“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德育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如何使师生日常教育教学,学生日常家庭生活情况,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努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认识到了感恩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行之有效地将道德教育自然地运用到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自发的将自己的爱心传递出去,这与我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德育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将此次研究为起点,更加广泛的推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带动各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育人,构建和谐校园。
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通过感恩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中记载:“飨赐之日, 可人人别进, 问其燥湿, 加以密意, 诱谕使言, 察其志趣, 令皆感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二、加强孤儿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 感恩教育助孤儿学生完善人格
孤儿学生的来源复杂, 有的学生的双亲病亡, 有的是被父母遗弃在福利院, 有的父母是在监狱长期服刑的罪犯, 还有的是父母在车祸或海难、矿难中意外身亡的。错综复杂的身世背景, 让孤儿学生过早地见到了现实的黑暗, 过早地感受到悲凉与孤独, 因此, 猜忌、情绪暴躁、内向、孤僻等成为孤儿学生的性格缺陷。在孤儿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虽有老师们对学生提供的关爱, 有外界人士对学生付出的爱心, 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需求, 却使部分学生对来自他人的爱麻木, 并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部分学生又过分依赖教师, 缺少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来自教师、学校、社会不求回报的爱使部分学生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学生”。由此, 加强孤儿学生的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讲公德的高尚品质, 能更好地促进孤儿学校的学生道德教育, 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完善个性。
(二) 感恩教育助孤儿学生适应社会
孤儿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份子, 学会感恩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只有这样, 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 感恩教育助孤儿学生传承文化
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孤儿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 是祖国的栋梁, 中华优秀感恩文化传统需要由他们来传承。
三、如何对孤儿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 培养孤儿学生的感恩认知
感恩教育是孤儿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之一, 学校应集中力量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将感恩教育真正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二) 提升孤儿学生感恩情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 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 缺乏热情, 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 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所以对孤儿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要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感。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 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 而应把手插入水中, 用力推动, 且越是持续推动, 则后浪推前浪, 水势汹涌, 激发学生的感恩心, 也像击打浪花一样, 要深入水中。具体做法, 可以是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 了解孩子平时表现, 发现并树立懂得感恩的榜样, 加以宣传,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们看到同龄人的做法, 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同学、好朋友为他人服务等情景时, 一种强烈的报恩情感会被激发出来, 内心的波澜自然会撞击出行动的火花。
(三) 鼓励孤儿学生感恩行为
一是在日常管理中鼓励学生的感恩行为, 对不知感恩行为予以惩罚, 比如取消其节日费和评优评奖资格等。二是通过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庆祝的方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让学生表达感恩之情。三是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让孤儿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和同学、感恩国家和社会, 诚实做人。让学生学会感恩是一个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吉林省孤儿学校是一所集养教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单位。这所学校收养了近千名的来自吉林省的孤儿, 他们的年龄段在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生活来源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许多的爱心人士对孤儿学生捐款捐物, 以表达对孤儿学生的关爱。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 孤儿学生应有比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更有感恩之心, 以回报社会。但是部分孤儿学生却对他人的帮助无动于衷, 他们的感恩思想越来越被现实淡化。因此, 对孤儿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孤儿,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淑芬.谈孤儿教育中的“三心”培养[J].成才之路, 2008 (25) .
[2]高亚华, 杨宏.试析孤儿心理疏导的意义及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
一、识感恩教材释感恩内涵
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所表现的“恩”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有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有祖国对我们的呵护之恩;还有大自然对我们的滋养之恩…… 因此,我们应明确教科书中的感恩教材,为学生诠释其感恩内涵。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我让他们从家里带点秋天的果实来,然后用卡片标出“水果类”“粮食类”“蔬菜类”“干果类”等各种类农作物,先让学生先想想自己带的东西属于哪类,再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接着让同学们看看、摸摸、闻闻,感知各种果实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些丰富的果实是怎样来的,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从而让学生感谢劳动者,感谢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魅力。
二、用感恩教材导感恩意识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它并非与生俱来、非生而知之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各個角度、多层面地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例如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我设计“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在爸爸或妈妈的帮助下,进行家庭自我服务劳动,如收拾餐桌、洗碗筷、喂小动物等。还有意识的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与父母早晚问好、打招呼;扶爷爷、奶奶散步、为其他长辈捶背、端茶;听老人讲讲昨天的故事等,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了感恩意识。
三、化感恩教材引感恩行为
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进而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一)时时带领学生参与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经常结合教材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如下做法:
1、讲述“感恩”的故事。通过对自已身边“感恩”故事的收集、整理和提炼,并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表演“感恩”的小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得到熏陶。如在教学《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时,我就结合他们日常生活中该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找同伴合作表演。唱响《祖国你好》、《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把自己在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化为一种感恩行为,同时感念自然之恩的种子也在孩子的心中深深埋下了。
(二)适时带领学生“体验”感恩的真情实感
结合节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家中,在社会的大范围内进行感恩的自觉活动。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的活动;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时,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如:给老师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话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祖国的生日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看图书、看画册等途径,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英雄的事迹,崇敬人民英雄。
(三)及时引导学生“升华”感恩情怀
1、定期召开以《我会说谢谢》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平时感恩的点点滴滴,进行感恩行为的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难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有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给过自己关爱。由单纯的感激父母,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从而学会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2、把感恩教育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来加以实施,给每个学生建立感恩档案,把自己感恩行为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每月一评,评出班里的“感恩之星”,让学生每天都提醒自己做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3、写感恩日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资源,看看厨房里的炊事阿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家乡的巨大成就……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记下来。
4、生日祝福:建立学生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那天由班长主持,大家一起给他唱生日歌,让他感受来自同学的祝福;让自然的美带给大家好的心情。
总之,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记得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其中有几句印象深刻: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因爱而生的感恩之心则是爱的升华: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真诚的鸣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亮起一盏永恒的感恩之灯。
——陕西师范大学面向2007级免费师范生开展感恩教育
2008-05-16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把花朵顶过自己的身躯。感恩不辞冰雪,感恩如花飘香!”2008年5月7日晚,在由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主办,理工科基础教学部承办的第二届感恩教育活动月“让感恩在春天苏醒”颁奖晚会上,该校2007级免费师范生用深情的诗朗诵表达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诉说着对党、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陕西师范大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在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用感恩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感恩教育引发学生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树立感恩社会、自信自立、践诺责任、立志成才的人生态度。“感恩中思进取,进取中明责任,责任中做奉献”正成为这座西北桃李园中一曲优美的旋律。
·感恩中思进取·
对于2007级入校的首批免费师范生来说,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也有个别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因缺乏职业理想而导致的“思想贫困生”。还有个别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免费师范生相关政策,把有关制度简单地看作是“义务捆绑”,于是心存浮躁,少了感激,多了抱怨,致使学习激情和动力缺乏,丧失了理想和抱负。针对这种情况,该校在2007级学生中积极倡导“观一部感恩片、开一次感恩会、唱一首感恩歌、打一个感恩电话、写一封感恩信、捕捉一个感恩瞬间、传一颗感恩心”的“七个一”感恩行动,让学生在身边小事中接受心灵的洗涤与进化,以情理交融、催人奋进的激励引导,点燃学生心中的感恩之情,唤醒进取意识。
“感恩成长”活动中,同学们感恩父母与师长多年来的培养教育,学会了换位思考;“换位体验·感恩后勤”活动中,同学们感念政府和学校为保障同学们正常生活而进行的伙食补贴,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感恩之行·环保之旅”活动中,同学们感恩大自然赠予人类的青山绿水和阳光雨露,激发了朴素的生态感恩思想;“感恩思进·励志成才”活动中,学生们感恩生活中所有的挫折磨难,树立了塑造辉煌人生的信心„„渐渐地,我们欣喜地发现,免费师范专业的同学们学习变得积极主动,普遍表现出勤奋刻苦、争当先进的良好风貌。走进课堂,可总会发现靠前排的座位一个都没有了。”同学们总是发出这样的感叹与遗憾。置身免费师范生的寝室,仔细留意同学们的宿舍布置, 一摞摞书籍、一张张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匠心独运的舍徽,积极向上的舍训,到处洋溢着一股青春朝气。“学好专业,报效祖国”、“拥抱青春,展翅翱翔”、“笃志好学,博文广识”等舍训,凝聚着同学们的才思,也表达了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刻苦学习的志向。即使周末,同学们的日程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上自习、听讲座、参加社团活动„„紧张而又充实。
2007级生物科学1班的王龙娃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感恩是一种心态,犹如口渴时喝一杯绿茶,甘甜解渴,清香沁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
操。感恩教育活动并没有让我们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而是让我们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感恩教育活动健全了我的人格!”
·进取中明责任·
感恩意味着责任,责任意识会激励每一个人表现得更加卓越。因为感恩,所以负责;因为负责,更加感恩。
2008年4月6日,理工科基础教学部、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联合在西安市烈士陵园举行了以“感恩·责任·奉献·成才·报国”为主题的成人宣誓仪式。仪式上,同学们用铮铮誓言表达着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远大抱负,唱响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旋律。大家纷纷表示:满怀信心地去迎接时代赋予的机遇和考验,用执着的理想,用只争朝夕的精神,用如火如荼的青春,为振兴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而奋发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辍奋斗。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的爱国教育基础上加深了对“成人”含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学生奋发进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的首批免费师范生,肩负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任重而道远。
200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班的梁建文同学参加成人仪式后深情地说:“在电视上看到国家领导人对基层民生的关心,在生活中我们享受着学校给我们发放的伙食补助,这都让我感到温暖。我们在享受温暖的同时,更要怀感恩之心,发奋图强,主动担负起振兴西部农村教育的历史使命,决不辜负国家对我们大学生的期望!”
·责任中做奉献·
感恩于责任,报恩于奉献,在承担责任中感恩,在学会感恩中奉献。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是承担肩负的责任,感恩意识与奉献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都需要注重养成,自觉践行。只有懂得感恩、学会奉献,才会真正懂得尊重、肩负责任,我们的社会才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和谐和温暖,多一份真诚和团结。该校在感恩教育中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将“德”与“行”相统一,让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提高,让扎根基层的志向在服务与奉献中得到彰显。义务家教、志愿献血、爱心募捐、绿色环保、助残行动等公益活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普遍很高。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在图书馆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教学部3000余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值为图书馆提供了图书整理与编目等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阳光起点”师艺社的同学们,在陕西勉县周家山镇中学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为山区学校开展义务支教;“为创”电脑协会的会员经常在校园里为全校同学答疑并义务维修电脑;“海燕”爱心社的青年志愿者经常到西安市盲哑学校,为孩子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为失聪、自闭、哑口的儿童送去无私关怀和精神慰藉。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感恩的心化作对生活释然的微笑,对学业尽心的微笑,对同学友好的微笑,对未来自信的微笑。
该校校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解勇国老师在颁奖大会上勉励同学们牢记学校“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教导,做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的师范生。
学校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马晓雄老师被现场的热烈气氛所感染,即兴赋诗一首,勉励同学们履行承诺、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全面成长。
源头在高山之上的泉水,才有成为大江大河的可能;根系在厚土之下的树木,才有挺拔参天的希望;成长在感恩之中的青年,才有把握未来的力量。该校让德育渗透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感恩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让心灵获得满足的享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播一粒“感恩”种,孕一朵“报恩”花,结一颗“施恩”果,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芽迸发出真正的光华。
【进行感恩教育】推荐阅读:
哪些进行挫折教育05-25
开学如何进行收心教育05-26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07-16
别忽视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07-26
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12-15
如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德育07-12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06-12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09-26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10-28
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