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器材建设建议书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老器材建设建议书(推荐9篇)

养老器材建设建议书 篇1

4.1建设内容: 14 4.2建设方案 15 4.3土建设计方案 16 4.4公建配套工程 17 30

9.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1 9.3工程施工与管理 32 米;配套设施建筑面积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46平方米。建900平方米活动场1处。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全部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地:21亩;

项目建筑面积:拟建三层砖混结构环型楼1栋,建筑面积6276平方米;一层砖混结构餐厅1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配套设施建筑面积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46平方米。

活动场:900平方米; 绿化率:40%; 总容积率:0.55。1.5编制依据

⑴《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⑵《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 ⑶《办公建筑设计规范》(GBJ11-89)⑷《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⑸《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⑹《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⑺《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⑻《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6编制原则

通过对该项目的基本概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XXX县老人赡养现状及老年人总量和预期老年人总量发展,经考察,认为项目可行。并根据XXX县城总体规划要求,对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条件、技术方案、投资估算、资金筹措、项目运营情况及财务评价进行分析。

1.7项目定位

本项目定位为中档,目标客户为县城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部分家庭老年人、乡镇部分比较富裕的家庭中的老年人和作为社会慈善部救助的部分孤寡老人。

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3′—105°18′,北纬22°48′—23°33′.县境东北部与富宁县、广南县两县接壤,北部与西畴县相邻,西南部与马关县毗连,东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文、安明、官坝、渭川、黄树皮、河江五县一市接壤,国境线长277公里。

②气象条件

XXX县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看气象台。③水文条件

XXX县是个多水地区。有地下水资源 ④工程地质条件 XXX县地处山区。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该工程按7度地震烈度设防。

3.2外部条件

该项目工程所在地交通便利、通讯畅通、电源方便充足。但是需要控制施工噪音、扬尘、处理建筑垃圾等。

3.2.1交通

拟建项目在XXX县城,交通较为便捷地段。3.2.2电力

项目用电利用由XXX县电力公司供电系统提供。3.2.3供水

由XXX县供水公司供水。3.2.4排水

设单立管排水系统,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阅读、健身等综合服务功能室。楼内设计无障碍通道。

餐厅一座,为一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配套设施建筑面积70平方米。活动场900平方米.绿化率36%.总容积率0.55。4.2建设方案 4.2.1总平面设计

本项目地块东西长108m,南北宽130m,占地21亩。环型楼位于项目区南侧,东西长83米,南北宽44米,南侧楼与北侧楼间距24米,东西间距65米,中间空地15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276平方米。

餐厅位于主体楼北侧,为砖混一层结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锅炉房位于东北角,为砖混钢屋顶一层结构,建筑面积70平方米.餐厅西侧为面积900平方米活动场。

并做出审计结论,接受各部门的全面验收。

响,吸引各界对于社会化养老的重视、关注和积极探索,同时通过良好的示范,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尊老敬老的风尚。

第十三章 结 论

养老器材建设建议书 篇2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打基础的起步阶段,投资主要侧重于机构床位等硬件设施的数量扩张,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里仅从投资的角度提出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财政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且不稳定

根据民政部提供数据,“十二五”前四年中央和地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总规模,仅占财政在社会服务领域全部支出的约1.7%。此外,从“十二五”前四年中央和地方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情况来看,2012年以来各年度的增幅或高到126.2%,或低至-31.8%,显示出资金规模的高度不稳定性,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状态。地方政府提供的养老领域财政支出①数据,同样显露出以上特点。如北京市2012—2014年养老支出增幅分别为163.2%、-11.3%和177.4%,年度间增长波动巨大。

(二)设施建设投资的地方配套不足,影响建设进度和成效

目前,每年中央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额度一般是既定的,仅对各地申报上来的项目进行有限的补贴,并对东、中、西部采取20%—30%、50%—60%、70%—80%的梯次补贴方式,不足部分靠逐级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来填平补齐。各地若要完成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规定的床位数目标,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对于地方财力薄弱的欠发达地区而言,中央投资的地方配套一般都难以实现,尤其是县市级财政更加困难,使得一些项目半途搁置。按照地方配套40%,每个县每个养老院200张床位计算,土建要2000万资金,地方配套就要1000万左右,再加上装修购置设备,缺口就更大。

(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标准普遍偏低

目前我国省级行政区多已制定了对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政策,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则多由地市及以下级别政府制定,少数省级政策也包含这项内容。但是,将现行补贴标准与实际建设成本进行比较,会发现很多地区的补贴力度仍然較小,对社会资本投资成本的补偿作用不够显著。根据调研了解到的部分地方情况,如果按照建设成本低于北京市50%的较低水平估算,补贴占比最高可达到15%,而最低则仅为0.5%。综合考虑,估计按现行各地补贴标准,平均比例难以达到10%。从地方提供的年度社会办养老机构投资总规模和建设补贴支出的实际数据,也会发现建设补贴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或开办补贴政策也存在类似问题。

(四)财政资金投入与服务需求对应性不够强

一是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投资偏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等社区居家型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多由较低层级政府负责,在基层有限财力中对用于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投资和建设补贴的比例更少之又少。二是建设投入结构性引导滞后。例如,对社区养老服务投入缺乏足够引导。如居家养老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因缺少财政资金支持还未有普遍的实质性推进,对社会需求很大的医护型床位建设缺乏统一的扶持性政策,对助餐服务、老旧楼房自动升降设备配置等紧缺的居家养老设施配置,以及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服务机制基础性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缺乏更加细化的导向性专项补贴。三是补需方的政策覆盖面相对狭窄。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类财政资金的基本投向是补供方,而补需方的政策对象范围多是集中在城镇“三无”及农村“五保”老人,或扩大到一定年龄以上的低保及低保边缘老人、经济困难(支出性贫困)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计生特扶老人及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养老服务券等补贴形式对带动老年人群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效果不甚显著。

(五)设施建设不均衡问题突出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等于30张的省市有10个,占全国(31个省区市)的32.3%;全国有13个省市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小于2014年底全国平均水平(27.2张);水平最低的省份每千名老年人只有18张床位,差距显著。二是城乡差异显著。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明显高于农村养老服务大院的覆盖率。在养老服务对象覆盖范围和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方面,差异同样显著。

(六)设施建设投资后续运营缺乏资金支持

由于“十二五”期间的中央财政侧重支持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环节,不承担运营环节的资助和补贴,尽管各地根据国家政策程度不同地安排了运营补贴,但总体上还重视不够、补贴力度不足,导致硬件设施闲置的问题开始凸显,既有几千张床位的大型机构设施无人经营运转,也存在基层乡镇敬老院或床位普遍空置或运转艰难,缺乏后续经费支持。

(七)民间力量的发展仍存在体制和政策约束

目前,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多以“民办非企业”机构注册,但“民费”身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企业市场融资和担保被法律禁止、无法进行连锁化经营等诸多政策制约,陷入“公益”与“营利”的尴尬博弈之中。在对民办机构扶持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在土地、税费、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既有部门间的阻隔,也受局部利益的羁绊。

二、“十三五”养老服务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

“十三五”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方向和重点的选择和确定,应以这一时期养老服务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变动为基本依据。

(一)老龄化程度加深对养老服务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预计从现在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100万以上,总量将达4亿人左右,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年均增长100万以上。孤寡、失能、空巢、贫困、高龄等老年群体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的提高,尤其是高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老年失能和半失能人群比例的增加,调查显示,我国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近50%失能或半失能,而女性这一比例接近六成。老龄化程度加深,将对社会养老服务产生不断扩大的新的需求。根据全国老龄委《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22%,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4%,需要聊天解闷的占13.79%,需要法律援助服务的占2.25%,但是总满足率只有15.9%。

(二)养老方式既有格局和选择意愿对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

多项调查已证实,目前我国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在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四川省的调查显示,57.7%的受访者表示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和家庭具体情况,倾向于选择自行居家养老;34.3%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居家式社区(即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结合的养老模式);仅有8.0%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参与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在北京市西城区的调查中,约12.5%的被访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其中以中低龄的老年人居多;高龄老年人中仅有8.1%的老人愿意入住养老院;失能老年人中也只有不足17%选择机构养老。具有基本相同的选择倾向。尽管,影响这种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体现出以居家和社区服务为主要依托的下沉式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是我国未来5—10年间的主流选择。这意味着,在这一时期,社区需要承负至少几千万个空巢老人及其家庭的服务供给,老年人将逐步成为社区活动的主体,客观要求住宅和社区通道、医疗健康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文化健身活动场地、生活服务设施等,能更加适合老年人的需求。对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

(三)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政策对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影响

养老保险保障了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经济支付能力,随着城乡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养老金待遇标准的提高,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之间的有机结合将是成为必然;医疗保险将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医养结合将成为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将明显提高,以保障老年人康复护理需求为宗旨的长期照料护理保险将有可能出台,这些都将促进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十二五”以来,密集出台的国家系列相关政策,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重点、路径、方式等方面的政策更加清晰,尤其是对民间资本进入的政策扶持力度空前加大。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逐步落实,全社会合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局面将会尽早出现。

(四)财政支持力度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影响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跃升为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财政实力在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各级财政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空前提高,“十三五”时期,仍应将公共财政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引导力量,在财政收入增幅可能下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性投资力度不减,这对于在“十三五”时期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调整优化养老服务体系结构,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适度增进养老服务的普惠性,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上新台阶,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五)国际先进经验示范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向的影响

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养老服务投资方面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显示,在养老支出方向上,重在服务能力建设,不仅包括养老院的建筑、设备建设,更为重要的是照料、护理、医疗等能力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护工、护士以及医生的配备,这也是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核心区别所在。在服务设施建设上,政府基建投资主要集中在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设施建设标准对公众基本需求全覆盖,其中包括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相关投资多不体现为单独的政府养老投资。养老机构多数是由慈善组织、私人机构遵循市场化规则经办,公立机构占绝少比重。在养老支出方式上,政府较少进行直接投资,购买服务是政府履行义务的主要渠道。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政府减少了对养老服务的投入,相反,越来越多的政府支出通过支助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流向非公立养老机构。显然,在我国目前制度体制下,投资方式的调整绝非一日之功,但这个发展方向已是大势所趋,必须迎头赶上。

三、对“十三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工作建议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十三五”时期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应继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体制建设方向。

(一)加强中央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投资结构合理化

“十三五”期间,建议将养老服务明确为省级事权,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区域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安排财政资金投入,统筹协调本区域内养老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中央政府在全国层面统筹协调,为省级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适度加大支持力度。县市级政府负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落实,并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财政困难地区的县市允许按照规定免于配套。建议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补贴的核定方式进行调整,变单纯按床位数核定为按机构给予定额补贴,将养老机构按床位规模归类分档确定补贴标准,重点向解决重点困难人群养老问题的公益性床位和医护型床位倾斜。建议中央财政对不同区域养老领域投资分配方案进行调整,在继续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地区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和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提高中央财政投资分配的合理性和瞄准度,进一步缓解地区间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不平衡的矛盾。

(二)建立稳定的财政投资机制,确保对公益性养老支撑作用

针对目前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仅有少量福利彩票公益金和预算内补助资金投入的现状,建议在中央和省级层面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增强上级对下级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在规划中建立与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额等指标挂钩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资水平”的约束性指标,确保财政性资金对公益性养老服务的主要支撑作用。

(三)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比例,改进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前四年,养老设施预算内基建投资来自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比例都在1:2左右。考虑到经济下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建议“十三五”时期保持这一比例大体不变,同时引导省级适当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应进行一定调整,一是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差距,对财力较为薄弱的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补贴政策。二是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地方政府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创新吸引社会资本的政策措施等形成激励。结合地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以中央财政资金发放奖励,继续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探索以中央财政资金发起设立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参股设立地方性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通过这种创新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资金滚动使用,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四)增强财政资金投入适用性,引领社会养老投资方向

为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和活力,财政资金投入要做出灵活性安排。建议财政资金适度降低固定资产直接投资比例,增加购买养老服务支出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加强对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对小微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消防设施改造补贴和租金补贴,支持建立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对养老服务机构技术人员、护理人员给予岗位补贴,增加对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训补贴,增加以奖代补的比例,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其对社会养老服务投资的引领作用。

(五)消除政策障碍,完善和落实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实际情况,协调各部门工作,将已有优惠政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落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收费、土地、融资等政策。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不依提供服务主体的属性和类别作区别对待,而是以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类别为依据,对公办机构和民办机构一视同仁。增设经营场地租赁补贴,满足通过租赁方式获取经营场地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对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有效增加养老设施用房用地供给。减少对符合标准用房用途转化的人为障碍,鼓励企业利用存量或闲置用房开展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政策购买养老服务的目录和办法,通過政府确定符合条件的服务主体,老人及其家属在政府确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服务主体,根据老人及其家属的选择,由政府向服务主体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助老服务和养老机构服务。为鼓励社会组织的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政府可延长购买服务的时间,酌情采取多种购买服务的方式。

(六)科学确定养老服务项目公益性等级,规范公私合作发展过程

对于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应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政府发挥托底保障职能;对于中高端养老服务项目,政府通过政策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完全依照市场规则运作;对占据主导地位的准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应以吸引民间投资为主,政府可给予政策和适当的资金支持,通过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公私合作方式,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与效率。 “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选择公私合作项目模式的决策机制与方法,明确民办公助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和范围、资助条件、资助方式、资助标准及用途等。根据不同养老服务项目的投资回报实现情况,科学确定政府对项目的资金支持规模,建立合理的项目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对于已有公立养老机构,可采取公建民营的运作模式,通过承包、委托管理、联合经营、管理运营PPP等方式,引入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开展运营。对于新建和改扩建养老机构,鼓励民办公助的运作模式,政府通过资本金注入、权益入股、投资补助、运营补贴、以奖代补、需求方补贴等方式,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扶持和引导。鼓励地方探索多种财政资金支持途径,完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和运作环境,以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企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养老服务行业,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扩大效应。

(七)向贴近家庭的社区化养老服务设施倾斜,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根据发达国家现代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模式发展变化的历程,以及我国现阶段养老服务现实需求,“十三五”时期,应避免财政资金过度投向大型养老设施建设,把更多的财力物力向贴近老年人家庭的社区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倾斜,并鼓励探索租赁式、连锁式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新型运营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促进养老服务更加适应老龄化加深形势下的需求特点。

注:

①地方对养老服务领域财政资金的统计,通常既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也包括地方彩票公益金用于这一领域的部分。

养老器材建设建议书 篇3

党的十七大围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主题,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五个有”的目标任务。区委十二届十次会议提出了“老有善养”的目标,这是顺应我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所提出来的,为今后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老龄事业,就要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为中心任务,紧密围绕“老有善养”描绘蓝图,规划发展,探索实践,做好文章,使每个老年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和分享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目前,从全国各地来看,养老服务工作尤其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发展经验,结合本区实际,对余杭区“虚拟养老院”建设工作做些思考。

一、兰州虚拟养老院的发展经验

所谓虚拟养老院就是政府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虚拟养老院实现了居家专业化养老,把老人的需求和社会资源做有效对接,从而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与传统养老方式相比,“虚拟养老院”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投资少,服务范围大,老人不必住在养老院中被动接受服务,在家就可以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老人从心理上完全能够接受,更具安全感。由于虚拟养老院的规模化运作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它必将成为今后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新的趋势。目前,兰州的城关区在虚拟养老院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1、体系架构: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成立于2009年12月,以政府搭建的网络通信平台为支撑,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呼叫指挥中心。主要任务是汇总老年人服务需求,组织企业为老年人服务,了解服务效果。呼叫指挥中心使用“温暖夕阳居家养老管理系统”,由信息管理系统和语音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呼叫指挥中心目前有坐席话务人员22人,接入号码为965885。二是接待中心。主要任务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扩大用户量,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服务,管理为老服务志愿者。接待中心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和法律援助热线。三是金色晚年服务中心。主要任务是协调有关政策落实到虚拟养老院,考察确定服务企业并建立企业信息库,管理服务人员,考核加盟企业服务质量,确定服务项目价格,拨付政府有关补贴,与加盟企业结算。

2、服务分类:兰州市虚拟养老院共注册老人4万余人,政府按分类服务给予补贴。将加入虚拟养老院的老人们划分 为ABC三类。

A类人群:包括空巢老人、三无老人等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对这类人群政府部门将每月补贴180元的专项资金作为服务费用,老人在享受服务后,相应的费用将在这笔钱中扣除。

B类人群:是指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老人,比如科研工作者等人群,这类人群则享受每月50元的政府补贴。

C类人群:有经济收入或生活条件较好的人群,此类人群将自己购买服务,但在购买服务的同时,服务价格将会比市场价优惠20%左右,而这部分优惠,则由政府部门补贴给提供服务的企业。

3、服务内容:老年人通过注册纳入虚拟养老院,由加盟企业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物业维修、娱乐学习、应急救助等9大类400多项服务,并确定了每项服务的收费标准。目前已加盟服务企业13家,服务网点16个,专业服务人员560人。

4、服务程序:用户拨打965885接入呼叫指挥中心提出服务要求,呼叫指挥中心向加盟服务企业发出派工单,服务企业派遣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服务人员向呼叫指挥中心报告服务开始及结束,用户对服务人员进行评价,呼叫指挥中心对服务情况进行回访,金色晚年服务中心进行服务质量考核。从兰州城关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主要有:一是依托科技、管理创新,实现管理信息化。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获取老人需求,快速编制计划,及时组织服务,有效进行监督,规范实施管理等方式,虚拟养老院既拥有机构养老所缺少的个性化管理,又实现了机构养老所具有的专业化服务。二是政府推动、机制创新,实现运作市场化。政府在虚拟养老院发展中起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具体的服务工作由企业操作,实行市场化运作。三是分类服务、内容创新,实现服务标准化。虚拟养老院服务中心以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分为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求助等项目,分类细致,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服务项目,同时,由专业人员开展服务,实现了服务的标准化。

二、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于2007年,梅堰社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梅堰社区作为一个老城区,存在老年人多、特别是独居老人多的特点,社区通过“服务券”的形式,对持券人可享受到社区指定家政服务单位的家政、理发、洗澡、代送煤气、水等服务。同时,根据老人的意愿,共给13名独居老人、1名患中风后遗症、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人家庭安装了紧急求助电铃。应该说,这个服务项目很是受老年人欢迎。在此试点基础上,2009年4月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全 4 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意见(试行)》文件,从机构配臵、人员配备、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标准、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有了政策的支撑,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截至目前,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管理体制已基本成型,区民政局建立了区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21个镇乡(街道)建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中心,320个城、乡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对特殊贡献老人、特殊困难老人、高龄独居老人和其他有困难老人这四类人群开展了诸如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自开展以来,老年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窄化。居家养老服务包括政府购买服务,也包括家庭照料、老年人为自己购买服务等内容,但目前,大家好像都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政府购买服务,致使居家养老服务在实践中无形地被狭义化了。

(二)市场运行机制发育滞后。目前,我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培育滞后,所开展的一些服务基本上由社区工作人员兼职从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不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肯定是不长久的。以社区老年食堂为例,用低廉的价格为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固然受到老年人热烈欢迎,但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很难维持。

(三)服务队伍建设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尽管我们在服务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对居家养老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应的培训,但不论是服务人员的素质、数量还是服务质量,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服务资源缺少有效整合。由于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之间互联、互动、互补不够,各种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市场的资源共享衔接亟待完善,满足多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的综合利用工作步履缓慢。

四、加强“虚拟养老院”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的引导作用。居家养老作为一项社会工作,首先必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把居家养老的所有事情包办下来,而是要将其职责作用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一是要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要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居家养老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构建组织运行体系。在区、镇乡(街道)、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领导、实施服务主体、服务标准界定和监督评价等机构的工作关系和职责任务,实行居家养老服务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三是要搭建信息支撑体系。政府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支持系统,将社区与政府、市场和老年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四是要构建服务质量监督评估体系。为保证居家养 老服务质量,必须制定实施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规范服务、规范管理。对居家养老服务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对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使用效果,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通过政府指导、行业规范、社会监督,进一步强化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运作和监督管理。五是要积极倡导居家养老服务理念。作为制度倡导者,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宣传我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宣传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倡“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同时,通过宣传倡导也可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于养老服务事业,增加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力量,逐步形成供需两旺的格局。

(二)大力培养服务机构组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由政府、民间组织、企业、社区、服务队伍和老年人等元素构成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按照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积极转变职能,尽可能多地将居家养老服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一是要制定积极的措施,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建立准入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以“购买服务”、“合同外包”、“委托”等形式,积极培育、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团体、非营利机构、服务性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采取招投标的形式,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承接政府委托的居家 养老服务项目,进行市场化、社会化、项目化运作。二是要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通过减免税费等方式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和服务商提供比较宽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要建立奖励机制,对社会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规模、服务内容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考核后,以奖代补,给予支持,更好地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四是要鼓励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三)整合资源拓展服务项目。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一是要统筹谋划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付出、支持,需要整合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齐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二是充分发挥社区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实现各类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市场的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乡镇敬老院的功能,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三是开创居家养老服务新项目。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要对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老年人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将群体性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物质服务与精神服务、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化手段等有机结合起来,查缺补漏,创新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位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新项目,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实现居家养 老服务的全面长效发展。

(四)建设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入开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这是居家养老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软件支撑。一是要建立一支专业服务队伍。通过竞争招标比选,建立服务准入制,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公司和企业加盟到服务队伍,如选择一些家政公司、餐厅、商店、理发店等等,还可以自建队伍,如自建家政公司、爱心护理队等。二是要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志愿者队伍。可以通过招募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与相关单位联系建立志愿者队伍;也可以动员低保家庭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做义工,使低保家庭的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通过种种方式,把志愿者的队伍发展壮大起来。三是要建立对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消防器材年检协议书 篇4

甲方:

乙方:永嘉县瓯北镇民安消防器材经营部

经甲乙双方协商就维修年检甲方消防器材的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消防灭火器维修年检时限

二、乙方负责为甲方上门服务,乙方维修后的灭火器必须符合温州市消防局的标准。

三、质量保证期一年,一年内如出现非人为的灭火器漏气、泄压、喷射性能问题乙方免费维修。

四、乙方维修后为甲方按标准合理的把消防器材摆放整齐。

五、甲方将对灭火器存放于易取、干燥、通风、常温下并能正当使用。

六、其它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代表:

体育器材室建设方案 篇5

1.1 器材的借、还制度:借还时必须由教师和指定人员(每班班长或体育委员二人负责)进行,非指定人员不得进入器材室。借、还时必须登记,并且由管理人员认可后方可离开。为保证活动时间,器材的借、还必须在课间课后进行,不在该课中进行,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出来乱跑现象,否则不予办理,器材归还时要整理好,并且摆、放整齐。

1.2 器材室破坏时的赔偿制度:器材必须正确使用,正常老化无须赔偿,遗失或非正常破坏照价赔偿;个人借的由个人负责赔偿,集体借由集体处理赔偿。

1.3 器材的整理、补充与保养制度:建立体育器材账册,详细登记每件器材;器材存放做到条理化、系统化,以方便使用和管理,及时补充器材,并为学校购买新器材做好参谋工作

科技养老的思考与建议 篇6

目前世界正处于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21世纪就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象征,因此,在养老问题上我国可以虚心学习,大胆尝试,利用高新技术在多领域的发展,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日本目前已进入“超老”社会。它在2003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19.24%。日本人口众多,而且又是一个比较长寿的国家。他们的平均寿命在78岁以上,作为全世界最高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发达国家中也成为是最快的。日本老龄人口从7%增长到14%只用了24年,是其它发达国家的2到5倍,居于世界首位。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日本采用了许多方法,从不同方面缓解养老压力,日本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科技养老方面有一些成就。如提供应对紧急状况和确认安否的高质量服务(出租住宅);生活空间面积符合东京都独自制定、比较宽松的建设标准的都市型养老住宅;在社区内设置一天24小时,365天的综合服务窗口。设计危险呼叫警报器具,提高医疗水平,用科技手段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用先进的方法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构建以科技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模式。在我国兰州已开始构建一种虚拟养老院的模式,被称为“兰州模式”。该模式将企业、社区、家庭联系在一起,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用户拨打规定的服务电话后,呼叫中心会向相关企业派发服务订单,企业下派服务人员进行上门服务,服务人员在服务结束后要向呼叫中心报告服务结束,呼叫中心及时联系用户对服务进行评价。政府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规范监督服务企业行为,对于操作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的企业将予以处理。这种模式操作简单,方便易懂。老人在家里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服务,它以家庭为载体,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网络服务为平台,在整合社区资源的基础上,使得养老实现高效化、便捷化、全面化。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尊重了我国在家养老的传统观点,同时缓解了我国目前421家庭结构的养老压力,还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目前,“兰州模式”虽然没有普遍展开,但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会成为今后科技养老的一种趋势。目前我们已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养老体系,设立养老保障门户网站,这是利用科技手段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基础。另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服务机构将其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和服务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把原本的服务流程和服务管理电子化、信息化,建立完整的线上与线下的服务体系,通过 PC 端口实现服务点单操作。

以提升科技支撑力发展科技养老模式。近年来,国家颁布并实施了多项科技扶持政策,用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改善人民生活。在科技养老方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占据着核心地位。科技养老模式需要一个先进的系统平台,这个平台中既要包括服务器主机、电脑终端、视频监控等硬件设施,还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软件程序,发展科技养老模式的基础就是配备好这些硬件设施,研发好软件程序。在未来科技养老模式发展完善的进程中,要继续以发展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力,综合各方资源,实现科技养老的全覆盖。

养老协议书 篇7

张x,男,49岁,公司干部;

张x,女,46岁,中学教师;

张x,男,43岁,商店营业员。

被赡养人:刘,女,70岁,无业,赡养人之生母。

被赡养人:刘,年老多病,无经济收入,独自生活困难很大。为了使被赡养人安度晚年,经其子女张聪、张明、张伶、张俐协商意见一致,特订立本协议如下:

一、自年1月1日起,赡养人轮流接被赡养人回家共同生活,全面负责照顾被赡养人的生活,并负担其同生活期间被赡养人的全部费用开支。被赡养人的生活水平不得低于任何一位家庭成员。赡养轮换期为每半年一轮换,赡养次序依次为张聪--张明--张伶--张高。

二、未轮到接被赡养人共同生活的赡养人至少每月亲自或委派家庭其他成员探望被赡养人1次。赡养人患病住院或遇到重大事件时,由共同生活的赡养人通知其他赡养人,共同轮流护理或商讨处理办法。共同生活期间,如被赡养人因特殊原因,费用开支大幅度增加,可由其他非共同生活的赡养人予以补助。

三、被赡养人现居的住房以及拥有的现金、财物任由本人处置,赡养人不得干预。

四、本协议不尽之处,可随时补充修改,但须经各赡养人一致同意。

五、本协议一式五份,赡养人、被赡养人各执一份。

赡养人:张x(章)

张x(章)

张x(章)

张x(章)

被赡养人:刘(章)

居家养老现状及建议 篇8

一、社区居家养老是老龄社会的迫切需求

(一)居家养老提出的背景

老龄问题是公认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 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2009年天津市老龄人口已经达9.49%,预计203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数将达到330万。具体到铃铛阁街,2009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人,占总人口的%,其中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就有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与高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目前天津市社会化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受传统观念所影响,很多老人和子女对养老院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与有限养老设施以及人们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在这一形势下,居家养老概念的应运而生,它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专指老年人在家中得到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相关服务,它是借鉴了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居家养老方式一经推出,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并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规模推广。由于居家养老能够有效缓解现有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主要矛盾,从而提升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整体水平,成为迎接老龄化挑

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居家养老的优势

首先,作为中国传统家庭赡养方式的补充,居家养老具有集约、高效的优点;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又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因此,居家养老方式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是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有效的缓解了两者的矛盾。

其次,据统计,目前天津市社会化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供养比例相比,差距甚大。政府和社会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兴建养老机构,增加国办养老院的床位,然而,短期里养老机构建设跟上需求不太现实。而民办养老院受费用过高、居民信任度不够、发展受制约首先等问题的制约,短时间内也还不能承担起社会养老这一重担。因此,大力发展居家养老不失为一个高效率、低风险的好办法。

最后,在调研中发现,虽然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和尊老传统仍然根深蒂固,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尽管其理解孩子在外工作繁忙无暇照顾的无奈而愿意选择进养老院来减轻孩子的负担,但从其内心来讲,还是愿意在熟悉的地方养老,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老院的照顾再周到,仍然代替不了家的感觉。通过对一些辖区部分子女的走访调查发现,困惑同样存在。对于子女来说,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而由于工作等各方因素的影响,自

己又长期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不能给予父母最及时的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父母年岁越来越大,父母独自在家又不放心,陷入两难的境地。今后随着独生子女一代进人婚龄,4-2-1家庭的出现将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当一对按年青年人要照料至少两对老人的时候,必然会觉得力不从心。而居家养老作为传统家庭赡养的变通和延续,有着一定的生命力,使老人既能够在家中安度晚年,又不会过多的依赖子女的照料;既能够使中国历来的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得到保留,避免青年一代家庭责任感减弱,又能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

二、我街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在老龄化压力下,根据区委、区政府、市区民政局的安排和部署,铃铛阁街已经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没有相关的经验,在摸索中前行,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没有形成规模,还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下面就是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资金支持力度还应加大

虽然政府大力推广居家养老,建立以各级民政部门为主管机构的各级社区居家服务网络,但目前区民政局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纳入的保范围内且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按照程度不同每人每月给于100或200元的补贴。固然解决了部分老人的一些困难,但老人们普遍反映服务有限,能享受的服务太少,尤其是对于特定的服务对象(符合条件的独居、困难老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同时,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有限,不在服务范围内的许多老人无法享受服务,对于居家养老项目的扩展和大规模推广有着一定的限制。

(二)条块分割,资源分散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街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居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与家政公司、辖区养老院、社区卫生院等部门的合作,解决了老年人的一些问题日常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等。但是,养老问涉及方方面面,养老服务资源分散,分布于各部门,难统一管理,导致有限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低。而现行的条块管理,使得民政部门无法整合其他部的资源,面临诸多尴尬。

(三)服务项目有待拓展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养老资源并不丰厚,铃铛街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家政服务)为主,对于很多老人和子女提出的希望有紧急援助服务方面,目前还无法提供。对于独居、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问题容易出现真空,而这也是子女最担心的,一旦发生意外需要帮助时,如何才能及时、有效救助?传统方式不可能做到24小时监控,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查阅其他省市的经验,香港也早已形成了连接独居老人、医院、消防、警察局等各个社会应急单位的“平安钟”服务网络,部分省市也已尝试针对体弱多病的老人已经开展“爱心门铃”服务项目,但由于资金和服务平台的限制,目前我们这一服务无法

开展。此外,由于居家养老的发展刚刚开始,服务项目更多的是集中在保障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方面,但对于老人精神慰藉服务方面比较欠缺。

三、对于居家养老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把“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现行的规章制度要随着市场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予以完善。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必须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判断,制定出既严谨又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保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健康地发展。同时,按公共财政的框架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且确保优惠政策和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其中,也要借助慈善组织及福利彩票公益金等途经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资金,实现多元化筹资机制。

(二)整体联动,各方配合要改变单纯由民政系统来负责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格局,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协调、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盘活闲臵资源,连通所有为老人服务的社会机构(医疗卫生资源等)和专家。比如,整合民政部门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部门医疗保健服务资源,发挥区域内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

(三)以人为本,拓宽服务内容

养老器材建设建议书 篇9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课活动;服务理念;全民阅读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1】。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2】。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时代。南岸区是也是人口老龄化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区60岁以上户籍人口12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6%左右,今年老年人口已达到12万以上,占我区总人口的16.56%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老年人群中90%以上仍然喜欢居家养老,6%左右喜欢社区养老,大约的老人最终4%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问题已为各级政府所关注。

一、南岸区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一)政府主导 探索有效路径

2004年以来,南岸通过“规划布点落实一批、改建扩建改造一批、房屋开发商提供一批、社区共建解决一批”,大力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一方面,各养老院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到位,成为许多老人选择养老的港湾;另一方面,自启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及实现城乡社区居民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建有老年活动中心。

为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覆盖广泛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我区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首先让城市“三无”、独居、空巢、经济困难的老人在家享受到各类专业、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可以享受每月200元、100元的免费服务。在政策引导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并引进社会组织积极承办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需求多元 难以面面俱到

就我区老人实际享受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28.9%的老人需要社区日間照料(托老所),受到服务的只有1.5%;46.8%的老人需要保健服务指导,得到服务的老人占29.3%;32.5%的老人需要家庭病床,只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45.1%的老人需要应急服务,得到服务的老人约占1%。在今后几年里,南岸的老龄人口正以每年0.5%的比率上升,几乎每5个南岸人中差不多就有一个老年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更需要统筹规划。目前南岸区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很多都并不是没有儿女,往往是老人自己要求住养老院减轻儿女负担;而另一大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则属于临终关怀型。即由于疾病、孱弱等原因,在被动或意识模糊的情况下,被子女送入养老机构。对于这部分老人来说,不是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照料专业性有待加强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也拿出了相当大的资金来做这项工作,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社区主要提供打扫卫生、陪聊等服务,另外一些如诸如家电维修、代购、水电维修、上门理发、送餐服务提供的却很少,而这些服务却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无法提供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需要的服务没有人提供,而提供的服务又不是老人最需要的。另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老年人精神慰藉成为一个重要内容。据调查,老年人非常需要精神慰藉,但是,陪聊的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大多与他们缺乏共同的话题,缺乏专业性。

(二)硬件设施普及化有待提高

虽然政府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住房的老旧,以及经费的有限,在一些硬件上仍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如居家绝大部分社区不是无障碍的设计,社区内没有公共活动的空间,没有护理的设施及空间,房间的呼叫设施不够等。如通过走访,在社区,由于没有给老年人安装相关呼叫设施,老人都已经去世几天才发现,往往都是在发现问题之后,才向民政部门申请呼叫器,硬件上的先天缺陷使得居家养老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

三、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政府要积极争取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我区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待,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长期规划,尤其是要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列为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着力改变把社区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仅仅是救济事业的狭隘观念。要逐步形成街道(镇)民政办统揽社区养老这一工作的格局,并从整个辖区范围、乃至周边来规划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一)建立高素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一是广泛建立老年协会或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又是社区服务的参加者和组织者。在一些老年人集中生活的地区,让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为,既可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困难。

二是建立“义工”制度,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有赖于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自己的长辈的责任;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广泛建立“义工”制度,对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三是强化专业服务队伍,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学习如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学、养老设施的经营与管理、护理专业等课程,增长知识和才能,并建议从社会中、各大医院等公开引进、招聘一批懂专业的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一支能够为居家养老提供经常性、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将社区志愿者有效组织起来,搭建新的服务平台,如:成立“法律援助、健康咨询、文化娱乐、家政服务、应急救援”等服务队。

(二)统筹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必需的设施

一是增加社区老年福利设施。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社区老年服务福利设施是整个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社区旧城改造和小区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造和同步投入使用。

二是充分利用已有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注重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积极利用专业养老机构已有的服务网络、管理人员、设施优势,开展对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和上门服务。

三是探索试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多种运营模式。运用市场机制,引进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对一般离退休人员根据实际承受能力,实行以有偿服务为主,合理收费。配合政府老购买服务的措施,做到既有利于社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相应服务,又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实现良性发展【3】。

四是构建全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按照高效、便捷和广覆盖的原则,建立完善区级居家养老信息和呼叫服务网络,真正做到“让老人生活舒心、安心,老人子女放心、省心”,从而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全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http://www.taiwan.cn/taiwan/roll/201506/t20150615_10037068.htm.

[2]陈莹.中国孤寡老人的社会养老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

[3]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改革与开放,2010,10.

作者简介

上一篇:介绍个人品质常用词汇下一篇:住院自费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