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无公害食品标准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叶无公害食品标准(精选9篇)

茶叶无公害食品标准 篇1

所谓无公害食品,指的是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食品,在国外称无污染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在我国,无公害食品生产地环境清洁,按规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并通过部门授权审定批准,可以使用无公害食品标志的食品。

无公害食品标准要求

《农产品安全质量》产品安全要求GB18406-2001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1-2001)本标准对无公害蔬菜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国家标准,同时也对各地开展农药残留监督管理而开发的农药残留量简易测定给出了方法原理,旨在推动农药残留简易测定法的探索与完善。

2.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GB18406.2-2001)本标准对无公害水果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国家标准。

3.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GB18406.3-2001)本标准对无公害畜禽肉产品中重金属、亚硝酸盐、农药和兽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并对畜禽肉产品微生物指标对给出了要求,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和试验方法采用了国家标准和相关的行业标准。

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18406.4-2001)本标准对无公害水产品中的感官、鲜度及微生物指标做了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这些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国家标准和关的行业标准。

判断无公害食品的标准

无公害食品标准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技术依据和基础,是判定无公害农产品的尺度。为了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按照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消除不同标准差异,树立标准一致的无公害农产品形象,农业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产品标准以及包括产地环境条件、投人品使用、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技术规范等通则类的无公害食品标准,标准系列号为NY 5000。

在现实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要生产出完全不受到有害物质污染的商品蔬菜是很难的。无公害蔬菜,实际上是指商品蔬菜中不含有有关规定中不允许的有毒物质,并将某些有害物质控制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们的食菜安全。通俗地说,无公害蔬菜应达到“优质、卫生”。“优质”指的是品质好、外观美,Vc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符合商品营养要求。“卫生”指的是3个不超标,即农药残留不超标,不含禁用的剧毒农药,其他农药残留不超过标准允许量;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一般控制在432ppm以下;工业三废和病原菌微生物等对商品蔬菜造成的有害物质含量不超标

正确识别无公害食品避免忽悠

普通百姓只能通过肉眼识别食品品相,而无法辨别农残、施肥、水土污染等情况,怎样挑选放心的食品呢?那就要学会辨别无公害食品标志。

产品包装上印有或贴有全国统一的无公害食品标志或标签,这是目前识别无公害食品的主要依据。在一些商品包装上同时也可以看到无公害农产品批准编号,其含义为:

WGH--XX--XXXXXX

标志代码--批准年--批准序号

以铁岭东升食品有限公司的无公害农产品酸菜为例:

WGH--07--03027含义为:无公害农产品--07年批准--第3027号产品代码。

茶叶无公害食品标准 篇2

1 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概况

福安市是国家林业总局命名的中国茶叶之乡, 全国农业 (茶叶) 标准化示范县, 全国十大产茶 (县) 市之一, 是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原产地。现有茶园面积2万公顷, 2008年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面积8133公顷, 基地位于东经119°23′-119°52′, 北纬26°41′-27°24′之间, 覆盖社口、潭头、上白石、晓阳、范坑、穆云、甘棠、松罗、坂中、城阳等乡镇。辐射全市茶园标准化生产及生态茶园建设。涉茶人口42万。2013年毛茶产量2.78万吨、产值14.96亿元, 茶叶商品总值35.85亿元, 分别比2007年创建初期增长8.7%、96.3%、88.7%, 基地单产比增10%、产值比增50%, 人均收入比增31.78%。近年来, 福安市依托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坦洋工夫”品牌建设带动, 大力推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标准化应用推广和完善茶叶标准化服务体系, 促进了现代茶业生产发展步伐, 给茶叶产业带来新的飞跃, 实现了茶叶安全生产、增效, 茶农增收的良好局面。截止2013年, 全市共培育省 (市) 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 茶叶专业合作社200多家, 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8家。

2 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领导重视, 强势推进。

2007年以来, 福安市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 连续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列为重点工作。把以茶叶为主的食品加工列为第三大主导产业, 积极组织实施茶业发展“五个一”工程。先后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 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和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领导小组, 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协调体系, 加大了茶叶生产的组织领导, 确保了工作机构健全、专人负责, 重点落实, 成效十分显著。2.2建立制度, 制定标准。严格按照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求, 制定《基地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确立基地责任人, 并与乡 (镇) 、村、农户逐级签订基地建设责任书, 任务层层分解, 责任落实到人, 确保基地建设顺利进行。详细制定了茶叶生产管理制度、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基地技术推广和管理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以及基地农户培训制度等。按照《绿色食品农药化肥使用准则》要求, 严把肥料、农药关, 开展不定期检查, 加大对各个农资销售点监管力度, 同时, 对生产和销售的茶叶农药残留监督抽查和监测力度, 每年抽检基地春、夏、秋茶农残700多批次, 有效监控基地茶叶农残, 严禁绿色食品禁用农药、化肥进入生产基地。

2.3 加大投入, 保障落实。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的若干意见》等系列促进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从2003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茶业发展, 2008年起增加至530万元, 对相对集中20亩以上的茶树品种结构调整示范片亩补助300元, 2011年增至600元:并对购买大小茶叶机械予于补助: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给予奖励。在技术投入上, 充分利用各项惠农、支农政策, 结合“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场会等形式, 对农户进行宣传、培训, 几年累计编印《绿色食品原料种植规程》、《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手册》、《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书籍5万多册, 各种茶叶技术光盘、挂图、宣传单等10余万份, 年培训基地农户3000多人次。同时, 还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合作, 开展适用农业技术培训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

2.4 培育龙头, 增强带动。

通过基地建设, 结合主导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扶持茶产业龙头企业, 鼓励它们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实行订单农业或自建基地等方式、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合作社的生态茶叶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加快基地绿色生态茶产业的发展步伐, 以增强其辐射带动。共培育扶持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 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8家。龙头企业规模壮大, 带动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有效组织千家万户生产者与大市场对接, 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

2.5 突出特色, 实施品牌。

依托“坦洋工夫”证明商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突出区域特色、实施品牌建设是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客观要求, 对消费者、生产企业、茶农、地方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可以实现多方共赢。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加强品牌管理、实现品牌共享“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带”使茶叶产业布局区域化、加工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市场化的目标。

3 基地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极大推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使绿色食品原料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机结合, 延伸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完善了“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 (农户) ”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成效显著。

3.1 全面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

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制定了较全面、系统的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有利于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 从源头上规范了农业生产投入, 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 基地连片规模建设, 有利于集约化生产管理, 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与劳动效率, 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3.2 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益, 增加了茶农收入。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 培训了茶农综合技能水平, 增加了基地茶叶产量, 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与质量,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 完善了经营机制,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基地建设为茶叶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 做到了“原料车间与加工车间”有机结合, 使“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 (农户) ”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更趋完善, 可以组织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 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绿色食品发展整体水平。

“坦洋工夫”红茶采取政府大力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的形式, 建立品牌、培育品牌。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拓市场, 先后培育了“茗红”、“一园春”、“东顶云雾”、“友缘”等14个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以品牌占市场, 以品牌宣传企业, 广泛赢得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信赖和认可。

4 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建议

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环境要求严格, 内容多, 涉及面广, 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各部门的大力配合。

4.1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服务保障体系, 加强引导和扶持, 加大政府推动力, 落实好相关的扶持政策, 制定统一的绿色食品栽培技术规程和管理制度指导生产, 确保基地绿色食品产业从技术、人员、机构上有机统一, 促进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

4.2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 进一步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 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其品牌宣传、市场开拓、产业技术提升、辐射带动等方面起到龙头作用, 其经营规模与经营模式, 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建立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品以及带动农户等方面起到领军作用。

4.3 注重品牌, 培育品牌, 宣传品牌。品牌是地域文化, 品牌是宣传窗口, 品牌是企业名片。将企业自身品牌与公共品牌紧密结合起来, 共同宣传、共同推介, 共同建设和培育, 对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知名度, 增强绿色食品竞争力, 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是实现企业品牌与公共品牌的双赢。

4.4 建立可追溯制度,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茶叶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管理措施, 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跟踪记录, 加强对茶区农药、肥料等农资和茶叶的质量抽检, 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应及时查处。同时, 形成完整的茶叶质量安全信息链, 做好相关资料的档案管理, 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茶叶无公害食品标准 篇3

1、无公害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指产地生态环境清洁,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规定标准内,并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

2、绿色食品

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产品的洁净。

在申报审批过程中将绿色食品区分AA级和A级。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A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标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有机食品的基本要求。

3、有机食品

根据有机认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最显著差别是,前者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后者则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这些物质。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比其他食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

二、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有何区别

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部门推广的认证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从本质上讲,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

有机食品是指以有机方式生产加工的、符合有关标准并通过专门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它食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如绿色食品对基因工程技术和辐射技术的使用就未作规定。

第二,有机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第三,有机食品在数量上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生产其他食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总之,生产有机食品比生产其他食品难度要大,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和监控体系,采用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地力保持、种子培育、产品加工和储存等替代技术。

1、目标定位

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

绿色食品——提高生产水平,满足更高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机食品——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质量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中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

绿色食品——达到发达国家普通食品质量水平

有机食品——达到生产国或销售国普通农产品质量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关系

1、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经质量认证的安全农产品;

2、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注重生产过程的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侧重对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控制,有机食品侧重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控制。

一、有机食品 定义: 有机食品是指以有机方式生产加工的、符合有关标准并通过专门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

实质:绝对安全和环保。目的: 强调的是产品来自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目的是改造遭现代化农业破坏的农业生产环境,通过转换培育出健康、平衡、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系统。生产、加工标准

强调以生态学原理建立种养结合、循环再生的完整体系,尽量减少对外部物质的依赖;强调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防腐剂和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强调种子何种苗都来自自然界,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使用基因种子或种苗。管理方式

1、强调生产加工全过程的管理;

2、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的转换期;

3、有机土地的周围要有隔离带,以避免临近地块的污染,在数量上,有机食品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定产量。

二、绿色食品

定义:绿色食品是按特定的生产方式并经权威机构认定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实质: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乡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在国外根本就不被承认。

目的:强调的是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利用没有污染的生态环境,原料产地和制作过程都要作到无污染、无公害。

生产加工标准:产加工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对基因工程技术和辐射技术的使用未作规定。

管理方式:

1、注重生产环境和产品检测结果;

2、没有转换期的要求;

3、没有地域和数量上的限制。

三、无公害食品

定义:无公害食品是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符合通用卫生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食品

实质:无公害食品是食品的一种基本要求,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目的:安全

生产加工标准:只要达到食品要求就行。

管理方式:不限任何管理方式,只要生产出能吃的对人体无毒的食品。

1、质量标准水平不同。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同于国内普通食品卫生标准;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其质量标准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有机食品采用欧盟和国际有机运动联盟(1POAM)的有机农业和产品加工基本标准,强调生产过程的自然性,与传统所指的检测标准无可比性,其质量标准与AA级绿色食品标准基本相同。

2、认证体系不同。

这三类食品都必须经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特定的标志,但是认证体系有所不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由农业部牵头组建,目前部分省、市政府部门已制定了地方认证管理办法,各省、市有不同的标志。绿色食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各省、市、自治区及部分计划单列市设立了40个委托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的有关管理工作,有统一商标标志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日本注册使用;有机食品在国际上一般由政府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民间或私人认证机构认证,全球范围内无统一标志,各国标志呈现多样化,我国有代理国外认证机构进行有机认证的组织。

3、生产方式不同。

茶叶保健食品的研究现状 篇4

黄元相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茶叶在我国种植很广泛,主要分布在云南、浙江、河南和福建等地。现代科学已证明茶叶不仅能品饮还具有药用、食用等功能。本文就近年来我国对茶叶保健食品的研究现状做一番叙述。

关键词:茶叶;保健食品;研究现状

The Status quo of Tea fanction Food Research

Huang Yuan phas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Tea cultivation is widespread in China, 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Zhejiang, Henan and Fujian and other places.Modern science has proved not only to tea drinking also has medicinal materials, food, and other functions.This paper on the tea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on the

status quo of health food products do a narrative.Key words: tea;health food products;Research Status

我国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这个传说使茶这种植物首次被人们以药物形式所认识,所以历代茶学家、医学家都认为,茶不但是一种生津解渴的饮料,而且还是一种富含营养和药理功能的保健品。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茶起源于我国,传播于世界茶从唐朝传入东亚地区的朝鲜、日本,到十六世纪传入西方各国,成为世界性的饮料。我国茶树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当前,世界茶叶种植面积约在260万公顷,主要产茶国为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我国茶树种植面积约为120.7万公顷,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6.4%。我国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根据加工方式不同分为六大茶类:绿茶(green tea)、红茶(black tea)、乌龙茶(oolong tea)、白茶(white tea)、黄茶(yellow tea)、黑茶(dark tea)。另外,还有再加工茶,如花茶(flowered tea)、紧压茶(brick tea)、速溶茶(instant tea)等。绿茶、红茶、黑茶等来自于同一原料即茶鲜叶,而不是来自不同颜色的茶树,仅是加工工艺不同。

现代人们饮食追求健康保健自然,讲求营养机能嗜好的时尚,随着对茶叶药理保健功能的深入研究,现代科学已证明茶叶不仅能品饮还具有药用,食用等功能,茶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比如糖类、蛋白质和氨基酸、游离有机酸、脂肪及类脂!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H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被人体吸收后可为人体生理调节提供物质和能量以及补充人体营养;茶叶中的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活性多糖、茶叶皂甙、咖啡碱、维生素及Fe、Sn、γ氨基丁酸、茶氨酸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防辐射、抗菌、抗氧化、抗癌、降胆固醇、溶血、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药效功能!还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心血管疾病、改善视觉、降脂减肥、防治疑难病症、保护脑损伤、醒酒等也具有一定作用。因此!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以茶叶为基材或配料开发茶叶保健食品!适合现代人饮食保健观念!可以促进茶业发展!使我国茶业在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市场切入点,将传统的喝茶变为吃茶,充分利用茶叶做成各种保健食品,可以大大提高茶叶的经济价值。

1.茶叶乳晶(1)配方 白砂糖62%、饴糖30%、绿茶原汁35%~40%或茶叶精粉15%~25%、琼脂1·4%、防腐剂0·05%。(2)加工方法 先称取白砂糖和饴糖放入锅内,加入少许水,加热溶化后,过滤去除杂质。琼脂放入温水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加热使其溶化,再过滤去除杂质。然后合并糖和琼脂的滤液后,继续加热熬制,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加入茶汁或茶粉、防腐剂等,再加热一定时间,经喷雾干燥成颗粒状或加热烘干后粉碎成大小均匀一致的颗粒,再经冷却后包装。

2.茶叶糖果 茶叶糖果的加工最好是利用糖果工业的设备和工艺,将茶叶提取出来的原汁或茶叶精细粉加入糖、奶、果汁、巧克力中制作而成。

(1)茶叶花生糖的配方 花生仁22%、白砂糖21·5%、猪化油0·8%、上等麦芽糖4·8%、绿茶原汁10%~15%或茶叶精细粉4%~5%、水适量。

(2)茶叶花生糖的加工 将花生仁炒熟,摊凉后搓去表皮,并将其捣成四瓣。然后将清水放入锅中,随后放入白砂糖和麦芽糖,加热并不断搅拌,当糖溶化后用猛火煮沸,再过滤去除杂质后回锅煮沸,加入猪化油熬制,待温度达160~180℃时,移火后投入花生仁瓣和绿茶精粉。若用茶叶原汁需再熬至温度上升到150~160℃时方可移火加入花生仁瓣,最后搅拌均匀后,将糖坯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成型格板或模具内,擀匀抹平实,经冷却后切成规定的外形尺寸后包装即可出厂。

3.茶叶蛋糕(1)配方 鲜鸡蛋30%、精面粉30%、白砂糖28%、茶叶原汁5%~6%或茶叶精细粉2%~3%、食用香精0·5%、香甜泡打粉0·35%。

(2)加工方法 先将面粉置入不锈钢打蛋器中,缓慢加入白砂糖,并进行搅打,直至体积增大到2·5倍左右,再加入茶叶原汁或茶叶粉,继续搅打至适度时,再进入事先备好的蛋糕模具内,最后置于180~200℃的箱中烘烤20~25分钟即可包装出售。

4.茶叶面包(1)配方 上等小麦粉75%、绿茶原汁5·5%或绿茶精粉2%~2·5%、白砂糖6·5%、食盐2·2%、奶油6%、酵母2·8%、发酵促进剂0·001%。(2)加工方法 先将小麦粉、茶叶精粉、酵母、白砂糖、食盐、发酵促进剂等混合后,加入茶叶原汁和奶油等,再加适量水和粉,发酵2~3小时后投入固定的模子内成型,然后放入180~200℃烤箱内烘烤25~30分钟即可包装成品出售。

5.茶叶果冻(1)配方 白砂糖75%、果汁6%、茶叶原汁6%~8%或茶叶精粉1·5%~2·5%、柠檬酸3%、琼脂4·5%、海藻酸钠4%。

(2)加工方法 先将绿茶精粉加工浸提并过滤,浓缩后得茶叶原汁,再将白砂糖加入果汁中,然后将果汁与茶叶原汁、柠檬酸、溶解后的琼脂、海藻酸钠等溶液混合后,将混合液倒入耐热容器中兑少许水加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成均匀体,最后将其倒入果冻杯中,再放入冷冻柜或冰箱中冰冻、凝结。此外,以茶叶原汁或茶叶精粉为原料,还可以制成茶叶冰琪淋、茶叶月饼或饼干、茶叶豆腐、茶叶奶以及各种茶叶菜肴,使人们在食用茶叶保健食品的同时达到了预防和控制诸如心血管疾病、抗辐射等医疗保健效果。

6.干茶原汁

干茶:沸水比为1:10-12,为提取水溶物质,得到浓度为1%-2%的茶汁。在60-70℃条件下第一次真空减压浓缩K浓缩比为1:4得到6%左右浓缩液。再经第二次和第三次真空减压浓缩可得到40%左右浓度的茶汁;

热加工茶汁:做法是首先将2Kg绿茶放入干燥机内加热30min,成为热加工茶.将热加工茶2Kg用 5.4L4水分次煮沸抽提,过滤合并液为茶汁.7.鲜叶原汁

茶叶经杀青后用饲料粉碎机粗切, 再用LTP锤击机细切,将碎叶装入布袋或用布包起来置于立式压榨机下在9-10Mpa压力下反复压榨直到榨不出茶汁为止,接着可加沸开水再榨 2次最后经真空低温浓缩后可得40%左右浓度的茶叶原汁.8.绿茶精粉

若选用干茶作原料K则经超细微粉碎机粉碎成细粉末即可备用.若选用鲜茶叶则应在鲜叶表面喷洒1.5%的护色剂经40min左右杀青、揉捻后再在120-140℃温度下干燥,控制含水率在4%左右,经冷却后用超细微粉碎机粉碎后备用。

8.茶叶蛋

一种是传统的茶叶加工中药材调理的水煮茶叶蛋,蛋壳呈茶色(另一种是台湾开发的茶叶焗蛋,是利用茶叶与蛋一起烘焙的干式茶叶蛋。其成品蛋壳仍维持原有的白色,而蛋白呈茶褐色。食之满口茶香与水煮茶叶蛋风味不同茶叶蛋经真空包装可较长时间保存。

9.茶味牛肉干

配方以鲜牛肉1Kg计算-食盐25g、白糖50g、速溶红茶粉15g、姜20g、白酒375g、大茴香18g、味精3g、桂皮15g。加工工艺:原料肉选择--处理-腌制-滚揉-烘烤-脱水-切坯!涂

布速溶茶粉-烧烤-包装。

10.化学型的茶叶保健食品

茶叶的提取物如茶多酚$茶多糖$茶皂素等%制作功能性食品,天然的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色素等。茶叶中提取的叶绿素可制得的叶绿素酸铜钠盐作为天然食品色素,茶多酚中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是一种天然高效安全的抗氧化剂,用茶多酚处理极易氧化变质的糕点如月饼、桃酥、米花糖等可延长1倍以上的保质期。以茶多酚为主要成分配制的抗氧化剂,能防止类胡萝卜素的氧化褪色,很好的保持海鲜的鲜红色%使切片红肠色泽诱人。茶多酚还可以做添加剂添加到沙拉、饼干、蛋糕、雪糕、口香糖、巧克力等。起到抗衰老保健等功效茶多酚还可以制作成片剂和冲剂等茶多酚冲剂。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使体内脂肪明显减少降低血浆中的甘油三脂和有害的低密度胆固醇,经提取的茶多酚可制作颗粒冲剂,配方为茶多酚、糖粉、着色剂、香精、薄荷脑等。经过称量、混合、湿润、制粒(14目)、干燥(63℃热风2h)、窖香(加香料长时间密闭)包装等工序制成茶多酚冲剂,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病,还有降压、去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茶叶保健食品保留了传统食品原有的风味与特色,又增加了营养价值和保健性能,但是茶叶保健食品的开发应用。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仅广大消费者对茶叶食品的认识不足而且茶叶食品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也不成熟,为了茶叶保健食品的发展和应用特与大家讨论如下:

1.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

研究指出:利用膜分离技术超滤茶汁制得的茶叶抗氧化剂产品,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可比传统工艺制品提高,用卷式反渗透设备浓缩茶叶提取液,可较好的保持茶叶色香味离子交换树脂法适于从茶叶中制取高纯度高活性茶。多酚抗氧化制品可用超临界二氧碳萃取茶叶中得脂溶性色素,另外应研究瞬时超高温灭菌技术和冷杀菌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高压脉冲杀菌技术和超声波杀菌技术在茶叶保健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积极开发新产品

利用茶叶的药理作用开发各种茶叶保健食品如抗衰老食品、防龋齿保健品、降脂减肥食品、降血糖食品等还有开发绿色和有机茶叶保健食品,以适应人们对健康自然保健食品的需求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保健品领域为各相关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为我国茶叶及其副产品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3.加大科研投入

发展茶叶食品还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茶叶保健食品,使茶叶食品的独特风味和保健性能更好的结合,并应加深茶叶与食品结合后对人体的保健性能的机理方面的研究以促进茶叶保健食品的开发和研制。

4.加大宣传

向大众普及茶叶科学知识,使茶叶食品的保健性深入人心同时开展商业化经营生产,以推动我国茶叶食品生产,从而深层次的发展我国的茶叶产业。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篇5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了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根据农业部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沈阳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市县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菜篮子”为突破口,以加强生产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完善保障体系为重点,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的有效形式,建立起**市无公害食品管理体系,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和控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与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质量检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我市到2005年基本实现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主要目标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2003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达到有标准可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300万亩;无公害养鱼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占总面积的33%,无公害畜产品中肉、蛋、奶产量占总产量比重达到30%;无公害饲料生产占生产总量的50%;全市建立20 个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每个区县至少要建立一个畜牧标准化出口示范基地(乡镇),50%的大场(户)、饲养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全市五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五大超市试行市场准入制度。2004年,全市力争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工作,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4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食品生产面积达到600万亩,无公害养鱼面积达到18万亩,占总面积的60%;无公害饲料生产实现100%,在2003年的基础上八个区县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要翻一番,在全市的主要批发市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2005年,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比重达到10%以上;无公害养鱼面积达到24万亩,占总面积的80%;50%的畜产品达到绿色或有机产品的标准;饲养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实现市场准入制度。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无公害茶叶栽培管理技术 篇6

关键词:无公害茶叶,栽培管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公害茶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无公害茶叶对产地的土壤、水源及空气质量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在茶叶的加工、包装等环节以及茶叶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害微生物等指标必须符合无公害标准;生产过程中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本文针对无公害茶叶的栽培管理技术问题进行了总结。

1 科学地规划与建设无公害茶园

无公害茶园最好选择在海拔较高、水质清洁、空气清新、附近有机肥源较充足、土壤没有受到污染、茶叶的生长环境良好、植被丰富、能充分满足茶树生长的山地。在茶园与四周山地、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防护林带和隔离沟, 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茶园水利设施要做到蓄水、供水和排水功能相结合。

2 合理选择、种植茶树良种

选择优质的茶树品种, 要具有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制优率高的优势。为充分提高茶叶的品质, 增加茶园的经济效益, 要将不同发芽期和特性的品种按发芽期的早、中、晚一定比例进行搭配, 比较合理的比例为特早、早生品种约占40%左右, 中生、晚生品种约各占30%左右。

3 无公害茶园施肥技术

3.1 合理选择肥料品种进行科学施肥

首先, 严禁使用工业废料和污染物超标的城市垃圾及氯化铵、硝酸铵等化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采用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 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等类似物质, 于当年秋茶结束后开沟深施, 施肥深度20cm以上。具体的肥料选用要根据茶园土壤特性而定, 新植的幼龄茶园, 要多施纤维素含量较高的草肥、厩肥和堆肥;土壤有机质丰富、保肥能力较强的茶园, 应多施含氮丰富的饼肥;对于土壤质地黏重、通气性差的茶园, 可多施土杂肥;而质地粗、沙性重、通气性较好的茶园, 则要多施塘泥、湖泥、河泥等。

3.2 合理搭配, 平衡施肥

对无公害茶园的施肥要做到以有机肥为主, 其他肥料为辅的原则, 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幼龄茶园中, 氮、磷、钾的比例以1:1:1.5为宜, 随着树龄增长, 逐步提高氮素比例。无公害茶园宜使用的农家肥料主要有堆肥、家畜粪尿、厩肥、绿肥、沼气肥、秸秆、泥肥、微生物肥料及茶树专用肥等。

3.3 合理间作和使用绿肥

对不同树龄的茶园套种不同的绿肥作物, 绿肥收获后应及时刈青及埋青。此外, 对每次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叶要埋入茶园的土壤中当作肥料, 也可铺于茶园土壤表面, 这样可以保持土壤疏松, 提高土壤的肥力, 还可减少茶园的杂草。

4 茶园的修剪与采摘技术

4.1 茶树的修剪方法

科学修剪是培养高产茶树, 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 还是消灭茶叶病虫害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修剪时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为保持树冠的基础应采用定型修剪, 轻修剪、深修剪是为树冠面调整、维持生产力的修剪, 重剪是为树冠再造的修剪。

4.2 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可分为幼龄茶园采摘和成龄茶园采摘2种。幼龄茶园采摘:实行打头采摘, 按以养为主、以采为辅、采养结合的原则, 采用打顶留侧、打高留低、采中留边的方法。成龄茶园采摘:一是按标准采。名优茶的原料以采摘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初展的幼嫩芽叶为标准, 大宗茶的原料以采摘1芽2、3叶的正常新梢和幼嫩的对夹叶为主。二是要做到及时分批采摘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调节好采摘与制茶设备和劳力的矛盾。三是做到留叶采摘, 不要采摘过度。

5 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茶园的病虫害防治要做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及“综合治理”, 积极采用农业、生物、物理机械防治等相结合的原则, 以有效控制害虫的蔓延, 减少由于茶园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5.1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 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

如用食虫昆虫、寄生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害。

5.2 采用适当的物理防治措施, 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

物理机械防治如诱杀法和人工捕杀;用植物源农药防治, 如苦参碱、鱼藤酮、除虫菊等;用矿物源农药防治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硫悬浮剂、矿物油等。

6 无公害茶叶的加工技术

在无公害茶叶的加工过程中, 要防止茶叶的2次污染, 严防铜、铝、铅、等重金属的残留, 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在茶叶加工时, 注意加工厂区、加工工艺、茶叶的包装等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为确保茶叶不受污染, 保证茶叶达到无公害的要求, 在运输和贮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卫生要求。

7 结语

除了茶树的以上管理外, 茶叶的采摘也是茶树管理的一部分, 对茶叶的采摘也不能随意盲目进行, 要根据茶树的具体生长情况来进行科学的采摘。总之, 只有对茶树精心呵护, 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才能保持茶树良好的生长, 提高茶叶的产量。

参考文献

[1]姚朝富.无公害茶园病虫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 2003, 16 (1) .

[2]陈良君.原生态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07, (2) .

[3]傅真鹏.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J].宁波农业科技, 2003, (4) .

无公害茶 绿色食品茶 有机茶 篇7

无公害茶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含义包括了低残留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三个名称,都属于生态安全型茶叶,但他们之间又有较大的区别,其生产技术是不完全相同的。

有机茶 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其要求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获得有机茶标识的茶叶。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肥料、农药、除草剂、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不受重金属污染。我国有机茶近几年开始起步,并有了一定发展,主要在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等省,主要供出口。如何辨别有机茶?

从外观上看,有机茶和常规茶很难区分。就产品质量的认定来说,有机茶与常规茶有以下3点区别:

1.常规茶叶通常是对终端产品进行质量审定,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生产和加工过程,而有机茶的质量审定不仅要对终端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还要审查产品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

2.常规茶叶种植过程中通常使用农用化学品,如化肥和农药,而有机茶在种植和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农用化学品和所有人工合成的助剂,不仅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而且实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3.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的有机茶,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有机产品的质量跟踪记录系统,追查到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茶园和农户),这是常规茶难以具备的。

绿色食品茶 是根据我国国情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产品面向国内市场,是由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绿色食品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茶与有机茶要求相近,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物质。A级绿色食品虽可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但他有严格的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标准(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目前全国有17个省、市、自治区63个茶叶生产企业、83个茶叶产品经过认定获得绿色食品的标识。

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的区别 篇8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图案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字样组成,麦穗代表农产品,对勾代表合格,金色寓意成熟和丰收,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辨别真伪时,揭开或刮开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通过标志上的16位防伪数码,用下列查询方式就可以判定是否为无公害农产品:1.拨打全国统一电话16840315或(010)64451885查询;2.手机短信查询,移动用户将16位防伪数码写短信发送到3315,联通用户将16位防伪数码写短信发送到93315;3.登录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查询。通过查询,不但能辨别标志的真伪,而且能了解认证产品的生产厂家、产品名称、品牌等相关信息。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是广阔田野上初升的太阳,中心是蓓蕾,下方是植物伸展的叶片。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鉴别绿色食品的真伪主要是“两看”:首先查看“绿标”,此标志是指“绿色食品”、“Green 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三者的组合体四种形式,并标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字样;其次查看产品编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进行统一编号,并颁发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证书编号由三部分组成,以“LB—XX—XX XX XX XX XX A”为例(X代表数字),LB为标志代码,横线两边的两位数字为产品分类,再后面的一排数字则表示认证时间、产地、产品序号、等级。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辨别有机食品时,首先应看销售产品包装上是否使用有机产品国家标志,并同时标注有机码、认证机构名称或标志。有机产品的包装通常使用由木、竹、植物茎叶和纸等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和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也可向销售单位索取认证证书等证明材料,查看所购买的有机产品是否在证书列明的认证范围内,还可登录国家认监委的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核实生产加工企业是否已经获得认证以及证书是否已经过期等信息。此外,还有一些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和生产企业开发了防伪标志、可追溯代码等,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验证查询。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均经专门认证机构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考核认证,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认证,绿色食品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认证,有机食品的认证向社会开放,只要是经国家认监委认可的认证机构都可以负责有机食品认证。

绿色消费理念下茶叶的无公害营销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我国茶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居民对自身消费的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间或发生, 让居民对绿色消费理念也越来越重视。居民宁愿承受更高的消费, 也要保障消费品的品质。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 但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环境却变得越来越差。这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关,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粗犷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是各种资源被低效率的开采利用,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趋势, 居民使用的各种消费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 很多居民宁愿承受更高的消费支出, 也要坚持绿色消费的选择。绿色消费的理念不仅在我国受到居民的推崇, 在国外也是很多居民的选择。在欧美国家当中, 大概有70%的居民在购买食物时, 会优先选择绿色食物。所以, 绿色消费理念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同时, 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的茶叶也开始向全球开始供应, 而欧盟市场是我国茶叶的重要需求市场, 它们的消费额大概占我国茶叶出口额的百分之二十。然而为了保障居民的安全, 欧盟对我国茶叶实施了更为严苛的检查标准。这相当于是在我国茶叶出口面前树立一道绿色壁垒, 对我国茶叶的出口额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茶叶生产企业不仅在出口茶叶时面临国际茶叶生产企业进行竞争。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也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让我国的茶业发展变得更加严峻。我国茶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 就应该针对消费者的需求, 以绿色消费理念为突破口, 实行茶叶的无公害营销。这样茶叶产品才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通过无公害的营销方式, 也能帮助企业占据稳定的市场份额。

2 无公害营销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我国茶叶的竞争力

顾客就是上帝, 只有满足顾客的需求, 才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 大多数消费者都倾向于选择绿色消费的理念, 在这种趋势下, 如果茶叶生产企业能够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 树立自身的绿色企业形象, 通过无公害营销手段打造绿色品牌效应, 这对提升顾客的信任度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企业生产的茶叶产品为顾客所信赖, 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因此, 实行无公害营销对提高我国茶叶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有利于缩小与国际先进茶叶企业的差距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茶叶产品也面临着来自全球各国茶叶产品的挑战。茶叶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出口商品, 对很多茶叶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与国际先进茶叶企业的竞争中, 对我国茶叶企业的经营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所难免, 我国茶叶企业只有通过竞争, 应用无公害营销手段, 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无公害茶叶。才把缩小与国际先进茶叶企业的差距,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营销份额。

2.3 有利于攻破绿色壁垒拓展茶叶市场

欧盟等国家作为我国茶叶重要的进出口国, 对我国茶叶的出口提出更高的检测标准, 这种行为在本质上就是制造绿色壁垒。这对我国茶叶企业的产品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茶叶企业在加强无公害营销手段的同时, 更要加强对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通过对绿色技术的应用, 从源头抓好绿色、有机产品, 结合无公害包装, 再配合无公害营销的理念, 能够让我国的茶叶产品达到欧盟国家的检测标准, 也能吸引欧盟国家消费者的注意力, 这对进一步拓宽我国茶叶的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无公害营销的策略

3.1 倡导无公害营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世界环境却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这也让消费者产生了绿色消费的需求。一些国家对我国茶叶产品的检测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我国茶叶的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 在我国居民对绿色消费的理念也越来越重视, 这让我国国内的茶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茶叶生产企业要想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必须顺应时代潮流, 实行无公害营销。各级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加强对无公害营销理念的宣传, 让我国茶叶企业意识到无公害营销的必要性。同时, 政府可以加大无公害营销的扶持政策, 制定严格的无公害茶的检查标准。这样, 既可提升我国茶叶企业对无公害营销的重视, 又能切实提升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通过倡导无公害营销的理念, 并配合完善的监督手段, 能有效提高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 确立无公害质量标准保障茶叶质量

产品的质量是保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无公害营销能否有效的实施, 重要的基础在于产品质量是否过硬所决定。消费者对于茶叶产品质量的判断主要从两个角度去度量。一是茶叶的饮用价值及营养价值;二是产品的卫生质量。我国茶叶企业对于第一点有着充分认识, 但对第二点却没有足够的认识。然而在消费市场中, 消费者对产品的卫生质量问题更为看重, 而且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们对饮食的卫生质量也会越来越重视。消费品的卫生质量是否过硬也成为消费品能否获得消费者青睐的首要因素。在这种趋势下, 我国茶叶企业更要对茶叶的卫生质量给予足够的认识。只有对茶叶产品安全质量有足够保障的前提下, 才能有效提升茶叶的饮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 必须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保证体系, 切实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茶叶, 才能让消费者对茶叶产品放心消费, 这也有利于我国茶叶企业的壮大发展。

3.3 创立绿色品牌

品牌效应在市场中的效用十分明显, 很多国际化的大品牌提供的产品质量与我国有些产品的质量相比, 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然而这些大品牌企业生产的产品却销售价格高昂, 同时又为消费者所青睐。这就是品牌带来的效应。对于我国茶叶企业来说,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发展壮大, 必须要打造自身的品牌效应。我国是最早形成茶文化的国家, 在打造茶叶品牌效应方面有着重要的优势。在目前的市场下, 要想打造我国茶叶的绿色品牌效应, 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要提升产品的质量, 这是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二是要提升包装水平, 这是打造品牌的外在手段;三是提升服务质量, 再好的产品都需要通过良好的服务推销出去。因此, 我国茶叶企业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从整体层面提升产品的质量。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我国茶叶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商标, 这是打造品牌的必经过程。最后, 还要对茶叶产品进行必要的绿色品牌宣传, 再好的产品不经过宣传也很难被消费者所熟知。通过从这几方面综合入手, 有利于帮助我国茶叶企业创造绿色品牌, 也有利于我国茶叶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同时, 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对外贸易出口额,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4 因地制宜进行目标市场定位

在目前市场上, 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理念极为推崇, 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自然水涨船高。因此, 在茶产品消费层面上, 消费者希望能够消费到安全、天然的产品。这也是在新的环境下, 人们对于消费品的基本需求。质量更高的产品对应的消费水平也更高。在目前的茶叶消费市场上, 消费者对于茶叶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本文在鼓励我国茶叶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打造茶叶品牌的同时, 并不意味着让所有的茶叶企业都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改善产品质量, 提升包装水平以及服务质量。这对一部分企业来说, 也是不现实的。因此, 我国的茶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 以及市场的需求。对自身得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不同茶叶企业由于资金技术水平不同, 能够生产的茶叶质量也会有所差别。对于一些规模较大, 资金较为充足的企业, 可以通过生产等级较高的茶叶产品。例如有机茶和AA级绿色茶。而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且技术能力不足的企业可以选择生产产品等级相对低一些的茶叶。比如A级绿色茶或无公害茶。企业通过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避免所有企业不计成本的共同开发有机茶, 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也会造成茶叶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导致一些在巨额的资金投入之后, 却无法形成有效的销售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对于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同时, 不同的茶叶生产企业根据自身的定位, 生产不同等级的茶叶, 也容易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 毕竟等级越高的茶叶价格也会更高昂, 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会愿意承担这么高的价格。因此, 我国的茶叶生产企业只要保障茶叶的生产质量与卫生标准, 通过加大无公害营销的工作, 可以帮助不同规模的企业占据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通过这种准确的自我定位, 也便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们对自身饮食质量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绿色的消费理念, 食物要求是绿色食品, 日常吃的蔬菜也需要是绿色蔬菜。在这种绿色消费理念下, 人们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绿色理念下我国目前的茶叶面临的环境进行分析, 然后提出无公害营销的策略, 这对我国茶业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关键词:绿色消费,茶叶,无公害营销

参考文献

[1]陆燕等.走进WTO—中国企业入世必备[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年.

[2]黄继仁.减少农药污染发展无公害茶[J].茶报, 2000 (3) :11-12.

[3]武晓歆.“绿箱”政策与政府农业保护政策的转变[J.世界农业, 2000 (4) , 3

上一篇:护士服务礼仪考试下一篇:安庆市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