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9篇)

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城市绿地面积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城市的宣传名片。生态城市的建设重点就是城市绿化建设,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则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是设计偏离实际,实际情况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其次是规划设计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比如选择树苗时不注重生长规律,设计绿化带时没有考虑公交站牌的用地需要等;此外,在树苗品种选择上也缺乏合理性,比如选择一些与当地气候不适宜的品种,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

针对以上情况,就要求规划设计上必须认真考察当地实际情况,包括道路状况、气候状况、城建长远规划等,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长远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保证设计的效果最终得以实现,施工队伍需要领会设计者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2.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是施工单位管理不严,要求不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建设效果;二是施工者素质较低,施工团队大都是临时拼凑的,施工者大都缺乏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要求施工团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管理施工,并签订责任书;其次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包括管理人员和苗木种植人员;最后要注意加强沟通,协调好各单位施工。3.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景观易遭受人为践踏破坏,有些植物长期无人修剪导致景观缺乏整体性和美感,苗木死亡后不补植或者补植效果差等是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养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道路绿地,整体规划,对策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居民接触最密切的生态景观,是净化城市空间环境的首要屏障,是整个城市用地系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能够有效地降尘、防风、除噪、杀菌、降低路面辐射、吸收汽车有害尾气,对改善城市环境、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美化市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建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是创建绿色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

1 衡水市城市道路绿地现状

随着衡水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道路系统快速建设,城市框架快速拉大,与之配套的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得到相应发展,90年代初完成市区第一条绿化美化样板街——中华大街的建设,1996年~1998年在人民路、和平路、京大路、红旗大街、榕花街等街道及火车站广场进行绿化,共植乔木2.99万株,灌木29万株,草皮约7 hm2,道路绿化率达90%以上。从此,城市道路的面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就整体的城市道路绿地建设而言,这种改善是相对孤立的,不是系统的,是相对局部的,不是整体的,只是重点对新建及扩建的道路进行了绿化美化,而对大部分道路绿地建设重视不足[2]。通过对衡水市道路绿地现状进行调查,现对其主要状况分析如下。

1.1 人民路

人民路是贯穿衡水市中心区的主要街道之一,属于城市生活性街道,人、车流量较大。其主干道宽度为14 m,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宽均在7 m左右,道路的主要形式为三板四带式。人民路是衡水市绿地景观及养护管理较好的街道,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应用植物种类较少,仅白蜡一种行道树,灌木有月季、大叶黄杨、桧柏、石榴几种,种植形式单一,造成景观缺少变化;2)种植设计缺少人性化,由于人民路为东西走向,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未种植乔木,造成夏季北侧非机动车道内没有遮荫,许多行人为求遮荫在南侧非机动车道逆行,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3)作为衡水市区东西走向最重要的主干道,其现有设计宽度已不能很好的适应交通增长需求,而道路沿线为城市繁华地带,拓宽空间已经没有,其三板四带模式亟待调整。

1.2 前进街

前进街界于衡水市桃城区与开发区之间,道路中央以胡堂排干渠隔开,形成以水景为特色的花园式水街。渠两侧栽植金丝柳构成宽38 m的中央绿化带,两侧机动车道宽12 m,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绿化带宽15 m,主要种植植物有桧柏、龙柏、连翘、紫叶李、银杏,道路总宽度130 m,是衡水市目前最宽的街道。道路夹水而行是前进街特有的景观,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把水系设计在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基本不能发挥水系的景观作用,也影响了水系附近的土地开发利用,降低了水系景观和水系两侧土地的使用价值。因此,应及时调整前进街道路与水系的布局结构,将道路安排在水系的一侧,为市民提供更多的近水亲水条件。

1.3 京衡大街

京衡大街位于衡水市区东部,宽46 m,为一板两带式,构成现阶段市区交通的东部环线,交通流量较大,从一个侧面展示着城市的形象。由于道路两侧旧城区、城中村较多,该路段车辆主要为市区交通性车辆,车行速度较快,现有一板两带模式由于道路功能分区不明显而产生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为保障交通安全与顺畅,同时考虑该道路作为市区东环线的景观要求,道路各功能区应进一步加以区分,考虑到道路两侧可扩展空间相对较大,应调整为三板四带模式。另外,道路绿化树种仅白蜡一种,没有形成乔、灌、草立体种植结构,季相变化少,冬季落叶后,景观萧条[3,4]。

2 衡水市道路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加快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多考虑道路通行功能,对城市道路绿地的生态作用、景观作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造成道路建设与道路绿地建设脱节。有些道路的规划建设,往往是先进行道路的建设,在预征土地时,没有留出足够的绿化用地,路建成后发现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够,再重新征地,甚至有些土地已无法征到,达不到预期的绿化效果和景观,形成残缺不全、形态不整的景观。有些地块重复建设,使本来已经很紧张的绿化经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 缺乏整体规划,功能分区不尽合理

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停留在简单绿化的层面,未上升到应作为城市重要景观的高度,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规划设计,未能与衡水市整体定位和衡水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内涵密切关联,导致城市道路绿地主题不突出,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思想性和特色性。同时,市区道路绿地具体摆布和功能分区不尽合理,有的存在盲目性,有的已经落后于城市发展需求,有的缺乏前瞻性。

2.3 绿化植物种类单调、配置不合理

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种类单调,常用于道路绿化的乔、灌木不过20余种,绿地建设尚未形成有线有面、有高有低、有主有次、灵活多样的乔、灌、草立体种植结构,季相变化少,夏、秋季节开花的花灌木种类少,设计手法单调,达不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效果。应该加大常绿、半常绿乔灌木及宿根花卉的应用力度,充分发挥道路绿地的潜在生态效能[5]。

3 衡水市道路绿化发展对策

3.1 严格执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规定标准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过程中,应认真按照相关行业法规文件之规定,科学摆放绿地位置,严格落实面积标准,为营造优美道路绿地景观和良性绿地生态系统留出空间。

3.2 加强城市道路绿地的整体性设计

树立“大绿地”观念,以营造山水园林城市景观和形成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加强城市道路绿地整体性设计以及城市道路绿地与城市其他绿地系统的整体性设计和关照通连,努力形成城市绿地系统浑然一体,四通八达,气运通畅,绿树连绵,繁花似锦,绿草如织,点、线、面有机结合,高、中、低错落有致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成为城市动植物繁衍更新的生态乐园。同时,注意道路绿地具体功能区划分的科学性,既考虑现在,又兼顾长远,注重积累,综合协调,实现绿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3.3 丰富绿化树种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东南黄河冲积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冷暖、干湿差异显著,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沛,雨量集中。全年平均气温12.7 ℃,极端最低温-23.0 ℃。年均降雨量为496.4 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6月~8月。土壤主要是潮土和盐土土类[6]。根据衡水市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衡水市的道路绿化树种中行道树可选择栾树、枳、沙枣、五角枫、银杏、苦楝、臭椿、黄连木、楸树等以丰富行道树种类。灌木可种植推广的有:平枝子、黄刺玫、红瑞木、流苏、女贞、棣棠、锦带、金银木等[7,8]。

3.4 合理植物配置

3.4.1 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

分车绿带可以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种植结构,乔木宜靠近自行车道种植,灌木宜靠近机动车道种植且高度以不遮挡司机视线为佳,这样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噪声并将汽车尾气阻挡在机动车道上,使干道两侧人行空间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在车辆转弯处不宜种植妨碍视线的乔灌木。

3.4.2 行道树绿带的植物配置

行道树的配置应注意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复合结构,形成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之间没有绿化带的道路,不宜配置树冠较大、高空容易郁闭的树种,否则,不利于汽车尾气的扩散。

3.4.3 路侧绿带的植物配置

由于绿带宽度不一,植物配置各异,如果街道两侧建筑景观较好,在绿化选择上,可选择草坪、花坛或低矮的绿篱,栽植乔木要选择树冠较小、树干较高的品种,株距适当加大,不遮挡行人观看建筑景观的视线。

3.4.4 增加街旁游园绿地,拓展绿色生态休憩空间

街旁小游园应作为相对狭长、封闭的道路绿地的有益补充,应与道路绿地融为一体,互相帮衬,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丰富景观、美化市容,提高道路绿地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参考文献

[1]吕正华,马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10.

[2]徐文辉,范义荣,朱坚平,等.杭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3):289-292.

[3]韩丽雅.廊坊市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8(sup):262-264.

[4]韩洛川,杜德鱼.咸阳市世纪大道生态景观绿化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151-153.

[5]郑西平.北京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1(1):43-45.

[6]张长禄.衡水市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及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科学,2003(6):30-32.

[7]唐红,孟瑾,吴明军.兰州市道路绿化现状调查与对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1):92-97.

市政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一、前言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道路的畅通才能够保证城市的正常运作。在现代化城市中,道路交通建设高度的发达,交通和环境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原有的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需求。城市内的交通逐渐出现各种问题,单一的城市道路的设计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因此,需要對我国的市政道路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道路设计工作者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针对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可行的科学的市政道路设计方案。

二、市政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道路功能分析不足

当前我国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中严重缺少道路功能的相关分析,同时市政道路的交通流分析也很是缺乏,通常情况下只是使用简单的套用固定的模式,使得在道路建设中造成整个道路的横断面的形式和使用功能不能匹配。因此,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对整个道路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其在规划路网中的交通组织、功能、机动车的交通特点、各种交通的出行方式、周边的用地特性和服务对象等很多的因素,对这些方面进行很细致的分析,合理的规划。

2.分隔带的设置没有进行使用功能分析

很多的四幅路断面因为道路中央位置的隔离带的宽度很小,大致为1m—2m左右,不容易布置道路的附属设施,很难在路段上设置行人过街的安全位置。这不利于行人和机动车辆的交通出行的安全,不能设置调头车道,也严重的阻碍了交通的秩序。现状机非隔离带一般情况是2m左右,这样的距离难以设置公交港湾式的停车站,使得公交车在停靠的时候几乎会隔断了整个相邻车道的车辆通行,严重的影响了交通的出行能力。但是如果公交车在非机动车道上面停靠,同时也会严重的干扰了非机动车的通行。如果沿着人行道进行拓宽,会在拓宽的过程中遇到沿街用地的限制,压缩人行道,同样也会阻碍行人的出行。

3.路边停车没有合理的安排

路边的停车主要包括路边存车和路边临时停车,如果在路边临时停车但是没有划分停车泊位的路边进行,这样会严重的阻碍整个交通的正常秩序,这样的方法不可取。然而在有停车泊位的地方进行停车,这样的事情就很普遍,尤其是在中心城区的地带,因为停车场的配置不足,私家车不断的增多,使得停车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道路建设中的问题。

4.非机动车道的位置没有交通构成分析

城市中的大多数的道路均是采用一幅路的形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用划线来分隔,但是随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的数量的不断增多,这种组织方式出现的弊端越来越严重,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是自行车的交通主流和机动车的交通主流出现严重的重合,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出现相互干扰,严重的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出行的安全。

5.道路网络结构不合理

由于道路设计者在道路设计过程中,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设计,而忽略城市的整体道路网络,使得设计出的道路无法与整体的道路网结构匹配起来,从而造成了城市道路网络结构不合理,严重地导致道路交通功能紊乱。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都集中于几条贯通性的主干道、立交方面,而忽视支路系统的建设和规划,特别是贯通性支路的建设。城市中的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以及行人都集中于贯通的几条主干道上,加重道路的交通负担,在不利于交通分流的同时也增加了行人过街的危险性。

三、市政道路横断面设计改进措施

市政道路的横断面的设计是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景观绿化设计和市政工程几者的综合体,而不是简单的几何道路的设计,其中横断面的基本布置形式主要有一下四种:①一幅路布置,这是将所有的车辆都集中在同样的一个车行道上面行驶,将车道布置在道路的中央,是一种混合行驶的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小的地方,或者是其中的一种流量大,但是在高峰时间两者能够错开的道路上,或者能够用在具有潮汐式的交通特点的道路上面。这种形式的造价低,组织简单,主要应用在流量小的支路或者次干道上面。②二幅路布置,这主要是利用中央分隔带把整个车行道分成两部分,让车辆对象分来行驶,主要应用在主干道、快速路和机动车的流量较大的道路上,但是自行车的流量不大的次干道上,这种形式的设计应用较为广泛。③三幅路设置,这种道路的两侧主要是使用分离带将一幅路的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有双向行驶的机动车,两边均是单向行驶的自行车,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都比较大的主、次干道上面。④四幅路布置,这种形式是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利用中央分隔带把中间的机动车道分割成两部分,分向行驶。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道路等级较高、红线宽度大、景观的要求高、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都比较大的重要城市的主干道,也可应用于城市内部道路的快速路上面。

四、路线设计改进措施

对于市政道路建设中的路线设计工作,首先是需要研究平曲线半径的取用问题。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研究道路附近的运行速度,以及在前后相连接的地方的线性指标的连续性和均衡性,这些都不是越大越好的。其次,需要考虑同向圆曲线之间的直线线段的长度问题。如果在道路中老路的改造过程中,总是过分的强调6v的最小直线的长度,那么将会严重的浪费大段的老路,出现很多新的拆迁工作,提高了整个工程的造价和工作量。

对于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路线设计的改进的建议,主要是平曲线的半径能够超过8km,这样就和长直线类似,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的感觉和单调感,所以一般情况下的平曲线的长度选择在1-3km。其次对于同向圆曲线的直线部分的长度取值的建议是:①在直线的考虑中可以将那些大于不设超高的缓和曲线的长度纳入其中。②要降低6v的要求,最小可以降到3v。市政道路中由于具有特殊性,需要更多的考虑到道路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需要注意排水和防洪的问题,不能只考虑工程的造价问题,为了利益降低整个纵断面的设计标准。还有对于老路的改造,需要尽量的安装拟合老路的原则,在条件受到限制的时候,可以不“平包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建设的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市民需要综合化越来越高的道路,市政道路设计作为交通建设中的关键部分,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好坏。因此,在市政道路建设中不仅需要安全、实用、美观、舒适和便捷化的需求,还需要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市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小群,朱德宏.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探讨[J].科技信息,2010(7).

[2]王峰.浅析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不足及改善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1(5).

[3张林志.市政道路存在的问题与规划改进设计分析[J].民营科技,2011,(9).

[4]王叡.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建筑与规划设计,2011.

[5]杜宁,高海燕.对城市道路设计中常见问题的简要总结[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网络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网络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技术推动了网络社会道德的进步.由于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道德建设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广大德育工作者应及时研究对策,防患于未然,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

作 者:彭权群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广东,湛江,524048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B82-052关键词:网络 网络道德建设 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城镇,对此城镇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这就是先进性。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

整体上高水平、高起点看待城镇建设,要超前规划,这样才能使城镇有广阔的发展的空间,不要到有能力来发展的时侯,而没有空间。

二、从资源、产业、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统筹设计城镇规模。特别是从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和支撑。

三、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关系构筑功能互补型的城镇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之间的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由于城镇发展水平不高,比较重视单个的城镇建设,面对城镇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随着交通和现代通信的发展。缩短了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可以统筹城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设计城镇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而不是建立小而全的城镇,已就是说构建城镇体系,实现共享,而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发展,而是一个区域共同发展。

四、从城乡协调发展来考虑城镇化建设。现在建设城镇背景与过去不同。主要变化是现在的城镇处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建设要考虑与各级城镇的关系。因为城市的扩张,对周边的乡镇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要从与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筹城镇建设,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系统。有的小城镇可以提升和纳入县级城市的一部分,使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有的地方根据产业的特色可以新建一些小城镇。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稳步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高起点修编规划,各乡镇要抓住我省优先扶持发展皖西北及沿淮县市的历史性机遇,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纲,从全新的县城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打造特色。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

(二)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加强对各级工业园区特别城镇的工业聚集区的分层分类别指导扶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平台。

(三)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二是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改善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来。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四是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不断完善政策。一是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农民的进城落户的限制。二是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城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持。积极引得农民转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使其更好地向城镇转移,三是完善投融资政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带资进城、集资进镇,企业与个人参与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是完善拆迁政策。县级部门要研究制定农民集体土地拆迁安置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指导性意见,推进规范化拆迁,使拆迁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提高城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即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内涵。只有城镇居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软实力,一是加强城镇意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教育阵地,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二是强化综合管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出“居民行为规范”、“居民道德规范”等居民行为准则来规范居民的行为。

让更多的人到城市生活,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必将任重而道远,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运用超前的发展理念,吸收先进的经验,以民为本,开创城镇化建设新局面。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新小城镇,这样小城镇的建设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小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建设低水平的小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整体上高水平、高起点看待小城镇建设,要超前规划,使小城镇有广阔的发展的空间。

二是从资源、产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统筹设计不同的城镇规模。特别是从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

三是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关系构筑功能互补型的城镇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之间的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由于城镇发展水平不高,比较重视单个的小城镇建设,面对小城镇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随着交通和现代通信的发展。缩短了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可以统筹城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设计小城镇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小城镇体系。而不是建立小而全的小城镇。

四从城乡协调发展来考虑城镇化建设。现在建设小城镇背景与过去不同。主要变化是现在的小城镇处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小城镇建设要考虑与县级城镇关系。县级城市的扩张,对周边的乡镇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要从与县级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筹小城镇建设,形成以县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系统。有的小城镇可以提升和纳入县级城市的一部分,使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有的地方根据产业的特色可以新建一些小城镇。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稳步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高起点修编规划,各乡镇要抓住我省优先扶持发展皖西北及沿淮县市的历史性机遇,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纲,从全新的县城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打造特色。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

(二)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加强对各级工业园区特别城镇的工业聚集区的分层分类别指导扶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平台。

(三)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二是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改善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来。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四是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不断完善政策。一是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农民的进城落户的限制。二是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城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持。积极引得农民转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使其更好地向城镇转移,三是完善投融资政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带资进城、集资进镇,企业与个人参与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是完善拆迁政策。县级部门要研究制定农民集体土地拆迁安置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指导性意见,推进规范化拆迁,使拆迁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提高城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即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内涵。只有城镇居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软实力,一是加强城镇意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教育阵地,大力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二是强化综合管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出“居民行为规范”、“居民道德规范”等居民行为准则来规范居民的行为。

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现阶段,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等。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应自始至终应围绕着我院教学科研的需要,围绕着读者信息需求来开展。因此,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了解掌握广大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分析研究目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研究对策,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进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也才能克服信息资源建设的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馆藏资源绝对数量不足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财经政法类高职高专院校生均图书80册为合格标准。低于生均45册将被亮黄牌限制招生。而截止到2008年9月,我馆馆藏纸质图书为53.9万册,按在校生12000人计算,生均图书刚好达到45册,已经濒临亮黄牌的边缘。另外标准还规定,图书馆生均年进新书量要达到3册,而我馆目前生均年进新书量不足2册。所以本次读者问卷调查中,读者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就是图书陈旧,新书数量少,品种少,面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经费不足,经费不足是制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根本原因。

2、藏书结构有待于更加合理化,专业图书、特别是新开设专业图书需要加强

藏书结构主要是指馆藏专业性图书与非专业性图书以及各学科之间藏书的比例。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主要由专业用书和非专业用书两大部分组成。专业用书是为了满足专业教学、科研的需要;非专业用书是为了满足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提供以满足读者本专业或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图书为主。如果馆藏图书与读者专业相对应的图书所占比例较小,即可说明藏书结构不合理。我院在改建高职院校以前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专业图书以法律类为主。改建高职院后,我院近几年增加近二十几个新专业,这些新增专业馆藏图书基础比较薄弱,但图书资料需求都很强,由于经费有限,不能短时间内满足这么多学科的需求,而以前专业还需要保证图书收藏的系统性、连续性,如此以来供求矛盾日益凸显。而由于专业图书总体利用率不高,采访图书时就偏重于借阅率较高的 1 人文社科类文学书,致使专业书所占比例偏低。

另外,新书比例小,内容陈旧过时的书偏多也同样可以反映出一种藏书质量上的不合理。一部分专业性图书的时效性很强,特别是计算机等科技类图书,和一些英语、计算机、公务员和司法考试类的图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类的图书将成为观点陈旧、知识老化的旧书。藏书内容过时的旧书长期压架,会影响读者的借阅和藏书的利用率。这些问题也是本次读者问卷调查中读者反映相对集中的问题。

3、藏书利用率特别是专业藏书利用率偏低

藏书利用率是指馆藏图书被读者借阅图书的册(次)数占总馆藏或者某类图书总册数的百分比。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普遍比较低。前苏联规定一般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要达到140%~300%,日本市民图书馆则期望达到400%,而我国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通过对我院图书馆近几年来图书和期刊借阅情况的统计分析,馆藏图书平均每天借阅大约1000册左右,期刊平均每天借阅70余册次,藏书平均利用率在40%左右。读者利用最多的依次是I(文学)、H(语言、文字)、F(经济)、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K(历史、地理)、D(政治、法律)、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8个大类。调查结果表明,总的来看,图书流通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的幅度不很均衡。另外,从图书流通量的的统计结果看,我院图书馆历年来流通率遥遥领先的是I(文学)类,占总流通率的45%,而与我院所开设的各专业相关的图书,如法律、外语、计算机、经济、管理、园林园艺等各类图书的借阅量总和仅占全部借阅量的45%左右,专业图书的借阅量明显偏低。

专业图书借阅量偏低从我们馆藏结构的分析来看,主要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读者与技术型、应用型学生读者的多方位信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总体定位。我院作为一所普通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学术型和研究型主流读者群体不同,我们的藏书结构要从不同角度分别满足教师学术型和技术型双重信息需求以及学生读者的基本阅读需求。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我院读者对于案例分析、各种考试的题集、教学辅导材料需求比较大,而我们购买的专业图书多偏重于理论性,这也是造成专业图书利用率偏低的一个原因。

4、校区分散导致书刊资料的收藏分散,且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我馆的图书采购实行统一采购,然后根据各校区的专业设置对分编后 的新书进行统一分配,由于校区较多,经费有限,为增加采购图书的品种,复本量一般限制在专业图书为2--4本,综合性图书为6本,有限的复本分散在三个校区就显得更少了。由于目前我院三个校区分属三个不同的网,校本部是教育网,西院为电信网,新校区为网通,致使三个校区不能联网,也就不能实现图书的通借通还和解决馆藏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和购书经费的浪费。

5、读者群体素质偏低,学习风气不高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主要是学生,藏书利用率的高低与学生直接相关。在图书馆藏书规模、藏书质量和管理水平确定的情况下,藏书利用率的高低则直接取决于作为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的学生读者队伍群体的状况。我院学生的主体是专科生,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读者群体中阅读型和研究型的读者比例很小,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较差,对专业性图书的利用和吸收能力较低,学生所借的绝大部分图书都是小说、历史、健康、娱乐、美容、美食等业余欣赏性图书。这就造成了专业性图书利用率低,文学类图书利用率高这样一种局面,这与我们馆藏建设的初衷又是相违背的。

6、对电子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利用率不是很高

从本次读者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纸质图书和期刊的利用率最高,基本达到了60%以上,而电子资源方面,中国学术期刊网达到35%,而其他电子资源利用率才在20%左右,这就说明了我们对电子资源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许多读者还不了解我们图书馆有哪些电子资源和怎样使用这些电子资源,这就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7、工作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对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不够。

目前工作人员还习惯于被动服务,局限于简单地借借还还,主动服务、个性化深层次服务方面还不够。图书馆还没有形成特色馆藏,也没有建成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另外,随书光盘、随书磁带等一部分视听资源还没有纳入规范化的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改进和加强:

1、继续加大图书经费的投入力度 为使我馆的馆藏数量早日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的标准,即符合生均80册图书、生均年进书量3册的条件,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图书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且随着文献价格的增长而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考虑到学院目前搞新校区建设资金比较紧张,我们经过测算,年购书经费达到100万元比较适合,可基本满足新增图书、报刊以及电子资源的需要。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图书经费来源渠道,采取开源节流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图书的招标采购,实洋结算的办法,最大限度提高图书经费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利用电子阅览室的创收来补充部分图书经费。

2、采取有效措施,建成适合我院专业发展需要的馆藏体系

(1)根据学院的建设方案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结合学院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方案,全面加快馆藏资源建设,科学合理地整合校区间的馆藏结构,积极开展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创建随书光盘数据库,逐步形成以法学类图书为支柱,以农林类、经济类、管理类图书为支持的特色鲜明的馆藏体系,力争使我馆成为河北省法律文献信息中心。

(2)合理确定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投入比例,按照优先重点学科和专业(即法律事务、司法助理、法律文秘3个学院重点专业)、确保新增专业、兼顾其他专业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系、专业文献经费投入比例,依据各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采购文献。合理确定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的投入比例,合理确定图书与期刊、中文与外文的投入比例。

(3)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继续实行和完善图书招标采购机制。坚持和把握文献资源建设的特色性、适用性、针对性、系统性、思想性、少复本多品种的原则。

(4)成立图书采购小组,聘请学科带头人担任采购顾问,定期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读者问卷调查,广泛征求读者意见。设置学科联系人,与各系部保持联系与沟通,交流信息,以确保馆藏资源的适用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采编部要有各系部的教研室主任、学术带头人、课题主持人的联系方式,每次将新书目录和采访数据以及新书通报通过邮件发送给他们,并电话通知,这样可以加强与老师的沟通,提高图书采购的专业性和适用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5)加强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新书通报、网络宣传等形 式开展馆藏信息资源的宣传,提高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强化信息服务职能

(1)开展定题信息跟踪服务。定题信息跟踪服务就是根据科研人员某一特定研究课题的专门需要,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文献信息,编制专题性题录、索引、文摘或综述等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原文服务。该项服务要根据课题进展情况提供阶段性和连续性服务,要一跟到底不能中断,直到课题完成为止。

(2)图书馆要为教师提供他们迫切希要的本专业最新的、最先进的科技资料和动态信息。要大力开展SDI服务(计算机化的定题服务),把有关检索课题输入计算机建立需求文档,通过校园网络向师生提供定期服务。

(3)编译综述性信息资料。期刊论文的内容广泛,知识新颖,情报含量高,但是,全面收集和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应利用馆藏期刊编译有情况、有分析、有对比、有见解的综合述评或专题研究报告,使教学科研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其制定规划、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开展情报信息服务。

(4)抓好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的信息资源建设。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建设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围绕重点学科发展,搞好馆藏建设,提供优质充分的信息资源保障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任务。因此,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突出重点,有所倾斜,优先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的信息资源建设,对于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图书馆将协助它们建立起专业资料室。

4、有计划地适时剔除旧书。

我们计划在明年校本部搬家前,把校本部书库过时破损较严重的图书剔除后再打包,剔除的图书和要上架的图书分开搬运。这样开架的书库不再有太多过时的图书,尤其是计算机方面、英语考试题和一部分流通量大、磨损较严重的文艺书等,保证流通书库的图书是流通量大的、有用的书籍,也节省了馆藏空间。

5、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

一是确定每周一上午为固定的业务学习时间,每学期我们制定一个学习计 5 划,鼓励大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提高馆员素质。二是职工的继续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对工作业绩突出、业务能力强、具有发展前景的职工派出去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等;三是采取定期岗位轮换制度,进行岗位培训,以强化职工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对图书馆各个工作流程的了解,使职工成为工作上的多面手。一个人常年在一个岗位上容易产生惰性,准备明年搬新校区时重新调整部分人员岗位。

6、早日解决各校区信息资源通借通还、共建共享的问题。

随着明年校本部整体迁入新校区,新校区和西院的联网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实情况证明,校区之间不能联网,给校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带来诸多不便。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大学校园必须接入教育网,而目前西院和新校区接入的都是电信和网通的宽带,校本部迁入新校区后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建议学校早日与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将新校区与西院通过专线接入教育网,将解决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7、加强对馆藏电子资源得的宣传,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1)、通过举办讲座和培训;技术部工作人员到系部、处室上门宣传;文献检索课课堂推介等形式,加强对馆藏电子资源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并且会使用我们的电子资源。

(2)、尽快完成远程访问系统的软件和设备的安装工作,并向广大教工读者开放,使教工读者在家里就能访问我馆的电子资源。

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1 楼观台实验林场地理资源状况

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位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1]。海拔510~525 m,地理坐标为北纬34°6′,东经108°18′。陕西省林业厅唯一直属管理的国有林场,距离西安市区70 km。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东望骊山,西顾太白,是中国道林张本之地。总土地面积44 174.1 hm2。其中:国有林面积37 951.3 hm2,占林场总面积的85.9%。森林覆盖率为82.56%,楼观台实验林场管理体系为场部—工区—管护站—哨所四级管理体系,主要开展野生动物抢救、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旅游服务等工作,在中浅山开展育苗、造林和天然次生林抚育、森林培育,实行综合培育,同时在楼观台森林公园还开展了南竹北移、空气质量检测、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林业科学试验研究[2]。

1.2 楼观台实验林场现有林区道路建设情况

一是防火道路。楼观台实验林场现有道路大部分为森林防火道路,路面宽度、厚度、强度等标准不高,无严格标准。二是营林生产道路。主要依靠20世纪80年代采伐、运输木材的道路为基础,主要为田峪工区的九焰路,后山原来营林、运材道路,实施天保工程后营林道路使用次数减少,大部分道路已经无法满足营林生产使用[3]。三是森林旅游道路。楼观台实验林场旅游道路主要为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道路、田峪景区道路,大部分道路路面宽度、厚度、强度等基础设施情况较好,平时有专人养护、管理,为森林旅游、森林研究、森林防火提供便利[4,5]。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标准低,道路质量差。道路路面窄、弯道多,道路修建多为非专业人士,日常养护不足,导致使用质量下降,深山区大部分道路已经无法使用。二是道路建设往往缺乏长久考虑,基本都是防火、旅游观光需求时才进行修建。三是道路总量少,道路建设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开设,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大部分道路已经损毁,从而造成道路建设资金的浪费。四是国家对林场内林区道路投资较少,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对国有林场大部分投资为森林资源管护费用,没有专项资金对道路进行投资,造成国有林场道路处于边缘化状态[6,7]。

3 对策

3.1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将林区道路修建、森林资源管护、道路管护相结合,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进行改善,从而实现资源管护、道路养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价值。增加资金投入以延长林区道路使用寿命,提高道路使用效率[8]。

3.2 保证道路建设综合效益

修建道路应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并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意加强对地表植被的保护,保护区内一般建设森林公园,道路建设则较少[9]。

3.3 对林场道路进行专业设计

根据不同林区道路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对林场现有道路进行设计,具体根据不同区域进行道路设计,保证道路的建设与区域要求一致。同时应结合道路建设所在区域的地理状况与生态环境,综合设计,避免在地理状况复杂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进行道路建设[10]。

3.4 加强林区道路养护

在护林防火期内组织护林员参与林区道路养护,以提高道路使用年限,夏季防汛期内对容易损毁的道路进行加固修复,提前对高填深挖路段进行边坡防护治理;合理建设排水沟等,避免水土流失,在森林公园制作道路标示,限制大型车辆进入,以保护现有旅游道路[11]。

国有林场道路建设是道路规划设计与林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综合性问题,设计过程中要从营林生产、森林资源管护、流域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12],充分体现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书成.楼观台生态游[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3.

[2]周晓虎,李成.楼观台实验林场森林生态效益分析[J].陕西林业,2011(5):37.

[3]李建新,王卿,陈才清.林区道路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2008(2):37.

[4]迟富娇.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护林员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5(6):127-128.

[5]涂庆丰.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网的合理布局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1998(3):39-40.

[6]邓金梅.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科技,2014(14):170-171.

[7]牛永革.林区道路规划思路[J].内蒙古林业,2011(4):24.

[8]张志伟.国有林区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5):194.

[9]吴维,李红俊,张继红.淳安县林区道路现状与规划建设思考[J].热带林业,2015,43(1):40-43.

[10]徐映霞,王红利.小陇山林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科技,2016,32(1):6-7.

[11]朱堂林.浙江省义乌市林区道路发展建设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13(1):22-24.

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控制;施工管理;对策分析

0.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公路事业正突飞猛进的向前展开,道路桥梁工程中质量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施工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1.道路桥梁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道路桥梁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重视调拱调坡层的施工质量,在该层施工时,特别要抓好各材料的规格、级配及配合比,确保该层的有效宽度内的平整度和压实度,是保证基层施工质量的基础。

②在基层施工中,严格抓好松铺厚度,在最佳含水量的碾压尽量减少基层成型,经初压后进行人工整修,特别要加强基层边缘立模处的压实度,对因特殊情况碾不到位的應采用工人锤和振动夯,分层夯实,以确保其结构层的质量。

③加强基层养护,在基层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养护,也可以采用喷洒沥青乳液保护。应注意其他交通设施对基层的损坏。

④严格控制基层平整,面层铺筑前用3M直尺对基层进行平整度检测,平整度差且大的路段应进行整平。面层摊铺前认真清扫基层表面,如有泥土应采用压力水冲洗干净,确保基层表面整洁,没有松散浮料和杂质。

1.2裂缝的形成

裂缝是混凝土工程中最普遍的病害之一。裂缝的出现,致使混凝土强度下降,承载力减弱,在持续的受力作用下,其结果更为严重,同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如果裂缝小于标准要求的极限,一般不会影响工程结构的承载能力、使用功能和耐久性。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多,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a.水泥标号低,或放置时间过久,致使水泥变性,或受潮而性能低下。b.骨料品种质量差,为了降低成本,对骨料就近采挖,不经过检验就用于施工。②在施工时,对混凝土的配合比不规范,随意性大,不按标准规定进行配比操作。③在浇筑灌浆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振捣过猛或不足,使混凝土结构整体不均匀,局部骨料沉塌,混凝土干膜后出现蜂窝、麻面状。④在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混凝土在水化热自干过程中受到混凝土结构不均衡的预应力制约而形成裂缝。

1.3局部蜂窝、麻面和气泡现象的出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结果,主要是使混凝土结构大大降低了结构的严密性,其疏松的结构强度几乎降低到最低点,在使用过程中其承受能力极大地减少,并且容易遭受腐蚀而造成重大的损伤,严重地降低了工程的承载力和耐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①在施工时,不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配比,施工工艺差,在操作上不按程序操作,随机性调整时有发生。②在浇筑混凝土后,进行振捣不规范,不均衡,使得振捣不足部位的结构疏松,不密实,在撤膜后容易出现蜂窝、麻面等现象;在振捣过多部位,骨料易下沉,混凝土浆泌干表面,混凝土体中间段(层)砂浆富集,易发生由表及里塑性裂缝和干缩裂缝。③对混凝土模加工的精度不够,或周转次数多,导致局部变形漏洞,接缝不够密封而漏浆,从而使骨料间隙无浆,干硬后形成稀疏状蜂窝现象。④从搅拌到浇筑之间的时间过长,混凝土水灰分发生离析,混凝土结构不密实,在浇筑时不加以振捣或振捣不均。由此可知,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和蜂窝麻面等现象。

2.道路桥梁施工控制措施

2.1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及进度控制

2.1.1施工过程的控制

施工过程就是施工质量的形成阶段,控管过程务必严格。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作业过程构成,每道工序严格受控,按照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步步到位,由相关的质检部门以及项目部的人员负责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与检查,全方位实现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的落实。

2.1.2施工工艺的控制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关于施工工艺的控制主要点在于施工方法的选择,尤其是保证选择施工方法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等。合理地施工工艺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同时对于实现工程计划成本及进度目标起到基础性作用。另外,施工工艺的选择在施工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施工情况随时检查其适用性和对施工质量保证的状况做相应的调整或及时更换。

2.1.3施工进度的控制

保证施工进度不落后是建立在施工质量和安全能够得到完全保障的基础上的。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进度是以总的进度网络计划为根本依据,通过分析实际施工条件及施工能力按照不同的施工阶段和工序对不同专业工作分解制定不同的进度分期目标,以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控制,最终达到按期完成工程任务的目标。

2.2资源及材料配置优化

2.2.1人员保证措施

组织管理精干、专业素养高的技术人员入场,并配足具有持证上岗资质各专业、各工种的技术工人数量,从人员配置上来保证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

2.2.2设备保证措施

道路桥梁工程工序比较繁杂,需要动用大型的机械设备配合人工作业。现场施工必须统一组织,统一调度,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各种机械的最佳效益。施工机械设备进场前均需进行维护、保养,并配备数量足够、技术全面、工种齐全的修理力量,加强施工中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各类机械设备均实行机长负责制,并制定奖惩措施,以保证机械设备具有良好的利用率。

2.2.3材料供应保证措施

道路桥梁工程拟建地段的交通一般都不便利,材料供应能力有限。因此,能否提前备足各种施工材料,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物资部门应严格调查材料的质量情况和运输供应能力等,尤其是要确保材料运输的进场道路通畅。施工用材应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提前编制各施工材料的分期需求计划,物资部门要与生产商或供应商签订一份长期的生产或供货协议,以确保材料供应不影响施工进度。

3.道路桥梁施工管理对策分析

3.1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①工程开工后,项目部在工程目标的指引下,要形成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项目目标的指导思想。其次,项目部建立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及体系,形成一套健全的质量、安全管理网络。

②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熟练度,提高对机械的掌握运用程度,增加施工人员的信心,减少安全隐患,提高生产效率。

3.2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①完善奖罚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工程质量项目经理要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建立工程质量奖惩制度,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隐瞒质量、弄虚作假、擅离职守等人员行为所造成的事故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工作积极认真,事前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人员或班组要给与表彰奖励,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②做好机械保养与维护。机械的维护工作要通过专业机修人员给与维护,机械操作人员要做到配合并在日常操作中要对机械认真观察,做到“一日三查”对设备进行基本保养,谨慎操作。

3.3做好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检验控制功能。实验室是工地质量管理的直接依据部门,是质量保证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在桥梁建设过程中,应设立具有完善检验功能的工地实验室。并且配备进行试验所需的设备仪器和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实验人员。对工地实验室要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报告反馈制度,用试验的数据监控施工的质量。

4.结束语

道路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级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各地村级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村级班子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是事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的一件大事。本文就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以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之目的。

一、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虽然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初步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但班子中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村干部“源头”不畅,一些村班子建设缺乏优秀的“领头雁”。目前,村级班子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基层班子的战斗力,特别是有些后进村,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班子瘫痪,党员干部严重老化,村组干部后继无人。班子调整时,选不到合适的干部,有的只好降低要求,这些干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便撂担子,造成群众人心不稳,怨声载道,工作严重滞后。

2、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一些村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定势和工作方法,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强。许多村干部遇到计划生育、征收农业税、群众纠纷之类的棘手问题,不是积极的想办法解决,而常常是绕着弯子走,兜着圈子转,遇到问题就患得患失,觉得当村干部太吃亏。

3、公仆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一些村干部看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不是以群众利益为重,而是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有利则干,无利就推。在重大问题上,不走群众路线,不集中群众智慧,凭一时冲动或想当然办事,最终导致失败或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有的干部只喜欢对上级组织负责,很少深入农户,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处事不公,私心严重,在税费征收上加码,在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金上,挪用截留,甚至吃、拿、卡、要,以权谋私。

4、急功近利,工作作风不实。一些村干部为了完指标,创实绩,只做表面文章,汇报时只讲成绩,不讲缺点,对存在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上报农业产值,粮食产量等方面,欺上瞒下,玩数字游戏,搞浮夸。

5、法制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淡薄,强制落实种植计划,哄骗处理矛盾纠纷和群众上访,对群众做工作缺乏耐心,甚至个别村干部“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群众稍有微词,就采取过激行动,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6、班子内部不团结,内耗也较严重。部分村级班子涣散,搞“窝里斗”,拉帮结派搞团伙,今天你拆台,明天他挑刺,你吹你的号,他唱他的调,造成了工作不协调,捅漏子,不团结出乱子的混乱状况。这就难以很好的发挥村干部的组织领导作用。

(二)虽然农村集体经济已有一定发展,解决了“有点钱办些事”的问题,但班子整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还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较弱,大多数村属于“温饱型”,有少数后进村经济发展是“空壳”村,村班子成员威信不高,工作难以开展,公益事业更是无力兴办。

2、近年来,有些村虽然也办了一些村办企业或集体经营项目,但对于发展经济缺乏远见,思路不清,管理不善,还是得不到较快的发展。

3、村级班子制度不健全,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组织不完善。不少村服务功能很差,不能为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农村基层班子面临着许多矛盾,工作的主要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影响到农民个人与班子集体的密切联系,使许多工作开展困难。少数农民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较深,使本来就存在的狭隘利益观更为严重,致使这些农民不能很好地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有的只要权利,不尽义务,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集体利益,有的对基层班子抱着“有田有事不靠你、有吃有喝不找你,参军招干不求你,不批不斗不怕你,解决不好就骂你,不达目的就告你”的态度,不积极配合村干部的工作。

2、农民负担较重的现状仍然存在,减轻农民负担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的重大决策,天水市制定了减轻负担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但有些村干部依然我行我素,为了早出成绩,搞短期行为,超出群众负担能力铺摊子、搞项目。有部分仍然存在村组班子巧立名目,硬性收费,少数村级班子不从实际出发,经济发展没有一点成绩,却开展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向农民搞摊派,群众为此非常反感,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另外,随着村民自治的依法推行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要求日益增强,但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狠办法”、“硬办法”去推动工作,使群众产生抵制心理,有的违法施政,激起民怨,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有的办事不公,不民主,甚至搞宗派势力,逞权势,耍威风,愚弄群众,欺压老实百姓,有的大吃大喝,侵占公款公物,甚至以权谋私,严重损坏了村级干部班子的整体形象。

(四)在村级班子教育管理和干部选拔任用上走调变样,不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一是有的有教育管理阵地,但没有具体的教育管理内容。就拿天水市来说,全市各乡镇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都设立了党校和文明市民、村民学习教育管理阵地,但由于经费紧张,工作太忙,领导抓得不力,这块阵地大多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培训村级基层干部的作用,有的虽然开始教育、培训,但也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制度和学习制度来管理约束。二是有的农村党员队伍管理松散,有的乡镇党委抓党员冬训也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起到教育党员干部应有的作用。同时,个别村级支部班子建设中班子不齐,没有制度,年青党员更是了了无几。在有些村还出现了有村党支部而没有支部书记的情况。三是有些乡镇直接任免村委会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第十一条又规定:村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的成员。这说明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免权不在乡镇政府,但有些乡镇党委的个别领导不依法行政,对村委会班子建设是一人说了算,选谁和免谁权力都在他的手里,难以保证村干部的质量。

二、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干部思想理论基础差。由于平时注重村里的具体事务,加上家庭负担较重,往往忽视了理论学习,对新时期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得不多,领会得不深,特别是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致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好,缺乏正确地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二)村干部工作宗旨意识淡薄。由于一些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得不牢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定没有很好地坚持把村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有时为了完任务,出成绩,工作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现象,往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有的干部在摸清民情、了解民意、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方面做得不够及时和富有成效。

(三)村级班子经济基础薄弱。虽然近年来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有的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有的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干部很想给村里办些公益事业,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没有经济实力,致使村干部许多很好的设想,各级政府给的一些好项目、大项目难以实施,从而失去了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机遇。

(四)村级班子干部的党性修养较差。一些村干部由于缺乏必要的党内生活的锻炼,致使工作原则性不强,在组织生活会上不能有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廉洁自律意识差,其形象连普通党员的要求都达不到,与人民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相比就差得更远了。

(五)实施村民自治的进程慢。由于有些乡镇领导干部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影响较深,对村民自治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指导,使之村上的大部分工作由乡上统一安排,甚至统一管理,致使村民自治的要求远未得到落实。

三、解决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解决好村干部的选拔问题。任何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人。这几年“有人管事”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班子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选人用人问题、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始终应该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问题。一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广开选人渠道,真正把一些党员和群众拥护的年青、实力强、有本领的回乡知识青年和复员退伍军人选拔到党支部中来,尤其是要选拔好党支部书记。二要把乡镇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的经济能人大胆吸收,充实到村级班子中来。要敢打破地域界限,同企业引进人才一样,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经济能人到村级班子中任职,发挥他们管理和领导经济工作的特长,成为村干部的领导骨干。三应稳定现有村干部队伍,特别是对群众信任,群众满意的村支部,他们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对村情、民情都非常了解。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切合本村实际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方法。因而,对他们不能随意任免。另外,要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标准,遵循程序,加强培养,真正地把一些有理想、肯奉献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不断为农村班子建设输入新鲜血液,加强班子的活力。

(二)加强对村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理解政策、执行政策的能力。一方面,要分批地组织现有村干部到党校、干校或大专院校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让他们深入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公仆意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习有关党的农业政策法规,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水平。要有针对性地举办后进村干部培训班,专门解决一些后进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利用适当时间组织村干部到本地的先进村或外地的先进村进行考察学习,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有人可选,好中选优,应当抓好后备干部的培训,对他们应重点培训,保证能及时更换“接班”。

(三)加强对村级班子的管理,完善各种责任制度。

1、要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建立村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任免事前备察制度,防止因出现乡镇主要领导变动而出现村支书大换班和更换过于频繁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无功即过,不进则退的更替机制。对在村级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村支部书记,公开选拔到乡镇干部岗位,解决他们的政治待遇和后顾之忧,以此调动其他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素质能力已发挥到极限的村干部要及时调整下来,换上新人,保证村级班子的战斗力。

2、要切实落实好村干部报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在村级工作完成任务好,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创办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村干部,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报酬,同时,要对全体在职的村干部进行养老保险,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

3、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突出乡镇党委抓班子责任制落实,各乡镇主管领导要分别与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签订村级班子建设目标责任书,年底进行严格的考核。同时对打击报复村干部的行为,应旗帜鲜明地坚决制止,对构成犯罪的送交司法机关依法严惩。

4、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科学规章理事,依法行政。一是要建立健全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支部大会制度》等各项制度。二是要依法行政、以法治村,认真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建立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农村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三是要建立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制度。要求新上任的村干部向全村人民定出他的任期奋斗目标,如任期内不能实现,村民有权罢免或另选他人。四是要建立村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每年按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政 绩。

(四)通过分类指导,重点帮助,应抓好班子的整体素质。为了保证农村基层班子建设的成效,要依据农村基层班子建设的新问题,改进部门包村工作,实行蹲乡带村,帮助村干部创办经营性实体,转变干部思想观念,促进工作作风的好转,从思想上解决班子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确保问题不积累、不激化。应该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推动全盘。

1、抓先进,树旗帜,推动先进更先进。对于基础好、起步早、班子强、发展快的班子,上级党委要组织他们外出学习、参观,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发展经济的思想,引导他们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要继续在找准路子、强化服务上下功夫,在完善体制、输血活筋上做文章。

2、抓中间带两头,促进中间变先进,处于中间状态的班子,是先进的基础,又是后进的源头。

3、抓后进、搞整顿,在转化上下功夫。每年可以对后进班子进行分析排类,在掌握实情、分析解剖的基础上,制定整顿和转化目标,同时要巩固整顿成果,并使之切实达到转化提高的目的。

(五)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化解干群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要求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加,要求加强农村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要通过推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化解农村班子建设中的干群矛盾,以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公开反映村里的经济状况,财务收支,年初的工作设想及全村计划生育情况,让每个村民都有一本账,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要坚决根治一些村干部贪污腐化的丑恶现象。对当时所犯的错误,要一查到底,决不能姑息迁就,给群众一个信任,给其他干部一个教训。此外,要让干部树立掌权为村民服务的意识,多做农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一要建立干部考核管理档案,每年对干部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考核打分。二要建立为村民服务规划,通过可操作性制度、规划,让为村民服务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三要实行群众评议放心卡制度。四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而干部又一时难以答清楚的问题,乡镇党委和信访部门,要在弄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不能互相推诿扯皮,给群众一个明白的回答。

(六)理清思路,找准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实力,同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是增强村级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村级班子:

1、必须认真克服研究,仔细分析,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及实现目标,兴办集体企业,闯出一条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做到集体、个体、私营经济一起上,农业、工业、服务业一并上,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本地特色的经济。

2、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

3、必须始终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体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在稳定农户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村级干部要积极引导,领办示范服务基地,从种、养、加工起步,通过创建“公司+基地带农户”的新型格局,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路子,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减轻农民负担。

上一篇:祈祷经典诗歌下一篇:城市信息化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