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名言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叔本华名言(共8篇)

叔本华名言 篇1

2. 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在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3. 骄傲总是遭到指责和诋毁,但指责和诋毁它的,主要是那些没有任何东西值得骄傲的人。

4.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5.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6.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7. 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8. 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9. 机遇之神以无与伦比的技巧向我们表明,与它的恩惠和仁慈相比,任何才华能力都是罔效无用的。

叔本华名言 篇2

叔本华的理论体系主要由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组成。但他的理论中心是意志论, 其本质意义是世界上的万物是任何变化和发展, 从深层次讲, 是由事物的自身的意志所决定的。

叔本华的认为即意欲之表现, 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的意志性会繁衍出无穷的欲求和渴望, 而要实现这些各种的欲望, 在这一过程中, 必然要遭遇诸多的困苦和艰难, 这些都是痛苦的源泉。但当欲求实现了, 也仍然无法填补内心的空白和空虚, 当旧的欲求结束后, 又会有新的欲求产生。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此消彼长, 源源不断。因此, 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 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 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认为人的本质便是意志。人世间的各种困苦、劳碌、和焦虑都是由意志繁衍而生。所以, 意志是人生苦难的源泉, 人的一切欲求都来自于不满足。人类没有永远持久的幸福和快乐, 生命的本身就是不幸和痛苦的, 既然人类的一切都是因为对自身的存在状态的不满足而产生, 那么如果不满足得不到充分的完善, 痛苦便是持久的。在他看来, 人生最后的两种成分就是痛苦和无聊。总而言之, 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就是痛苦。

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 盲目命运导致的败局和社会地位相对立导致的悲剧, 这和以前的悲剧理论不同。具体的讲:第一种悲剧, 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的坏人, 或者说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有可能是某一据中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 这时, 这个角色就是肇祸人;第二种悲剧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 也就是说是偶然的机缘与错误;第三种悲剧它可能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 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悲剧。叔本华认为悲剧就是人生的本质, 生活本来就是悲剧性和充满罪恶的。当叔本华讲意志论看做是悲剧的原体时, 悲剧的意义就显而易见, 万物充溢着意志, 而意志是非理性的、是盲目而冲动的, 是意志导致了人生必然所要遭受的痛苦和烦恼。在三种类型的悲剧中, 叔本华欣赏第三种,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破坏幸福的力量随处可在, 因为, 悲剧即罪恶, 罪恶即人生的本质, 也即世界的本质, 将普通的众生放置与相对的社会环境中, 由于社会地位的压力, 彼此间便会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 这样, 矛盾由此而产生。

但叔本华也提出了从痛苦解脱出来的两种途径, 首先是艺术;其次是伦理。叔本华认为, 悲剧是艺术的展现, 人生的极致, 演绎出了人生诸多的不幸、悲伤、痛苦和彷徨。悲剧的真正价值在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存的荒诞性, 人生的悲剧最先在于人生的本身状态注定是痛苦的。当通过人的心灵去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去认识人的意志, 艺术的想象可以让人暂忘却尘世的烦恼和忧愁, 人们陶醉与艺术的美好想象中, 体验艺术带来的暂时快感, 完全脱离平日里意志对人类自身的束缚, 从而摆脱俗尘的纷扰, 获得解脱。但艺术的解脱只是暂时性的, 只有依靠伦理的解脱才是长久的, 意志的自我扬弃是无欲, 它将人类从尘世间解脱, 也因此使得悲剧理论的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叔本华认为, 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 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 真实的本质是说明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 从而让人将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 自觉地放弃和否定生命意志。

三、审美意义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有着重要的审美性。他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意志的客观化, 并且把非理性的意志确立为悲剧的本体, 因此, 在他的悲剧理论中将人的主体性看的十分重要, 并且关注人生, 重视审美自由。把人类的悲剧从伦理中解脱, 也体现对生命无欲无求的一种自由境界, 达到如此境界, 人类便可以永久的摆脱尘世间的纷扰和不安, 所有的欲求都化为灰烬, 在生命意志的牢笼中, 人类的意志总是被无穷尽的欲望所追逐, 权势、名利、金钱、和地位, 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人本身的原罪, 当被欲望的意志控制, 所有的不满足便成为一个无底洞, 欲壑难填, 而这种欲望会繁衍出许多矛盾和不足, 更重要的是矛盾使人的生命状态出现断裂和停滞, 如此, 人的天性和本质便被束缚在欲望泥淖中, 不可自拔, 但这一切欲望都是抹杀生命能量的刽子手。只有从万千欲望冲破束缚, 才能获得生命巨大的能量, 返回生命最纯然的本真状态。

要达到一个平和自由的审美自由状态, 主体必须摆脱意志的束缚, 成为一个纯粹认识的主体, 从而达到一种无欲无求得精神境界。这样, 才能最终达到审美自由的生存境界。当人们在观照悲剧时候, 看到人世间的烦恼和不幸, 从而想逃离诸多烦恼和痛苦, 正因此, 审美的主体在观照世界中忘却自己, 主体不在属于个体的人, 而是成为认识的纯粹主体, 观照者与观照对象便互相映衬, 相得益彰。

四、小结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在西方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悲剧理论既阐释了悲剧主义人生观, 又提出了人类如何去摆脱这种世间的痛苦, 就是用艺术和伦理去拯救人类, 但是艺术的拯救只是暂时让人们摆脱痛苦, 只有伦理的拯救才是永恒的。叔本华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烦恼和无聊都是基于意志之上, 然而意志是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源泉。在谈到悲剧时, 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其次是盲目命运导致的败局;最后是社会地位相对立导致的悲剧。在这三种悲剧中, 叔本华认为第三种悲剧与我们现实最为贴近, 在人们的生活中, 毁灭幸福和生命的力量无处不在, 随时有可能发生。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要达到一个平和自由的审美自由状态, 主体必须摆脱意志的束缚, 成为一个纯粹认识的主体, 从而达到一种无欲无求得精神境界。这样, 才能最终达到审美自由的生存境界。他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的研究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摘要: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 他的悲剧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又是一种人生观理论的另外一种形式, 从而说明了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斗争。而当他的悲剧理论所衍生的三种悲剧类型, 对后世研究也有极大的影响, 并且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悲观主义,悲剧理论,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瑞士廊桥寻踪叔本华 篇3

——叔本华(1804年旅行日记)

古往今来,但凡举世闻名的城市。总会有一条河流与之相伴,比如巴黎与塞纳河,伦敦与泰晤士河,以及开罗与尼罗河。独享一方山水的瑞士人,更加深谙城市与自然相辅相伴的关系,几乎每口朱珊一个著名城市都逐水而建,卢塞恩也不例外。

卢塞恩不仅有罗伊斯河穿城注入四州湖,更有峻伟的皮拉图斯山在城边围绕绵延。在雪山和湖水的映衬下,显示出不同一般的超凡脱俗。而与瑞士其他城市相比,以卡佩尔廊桥为代表的中世纪古建筑使得盧塞恩更加古朴,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似乎更胜一筹。

在一个风轻云淡的清晨,来到横跨在罗伊斯河上的卡佩尔廊桥。秋日暖阳下,斑驳的黄色瓦片,彷佛昭示着曾有过的辉煌,深褐色的老旧木头透着幽静,桥两侧鲜艳的天竺葵有着蓬勃的生机。卡佩尔廊桥古老,却又生生不息。

这座桥长约200米,建于1333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木质廊桥。桥的横眉上绘有120幅宗教历史古画,每幅画下配有一首德文题诗,不仅描述了瑞士联邦和卢塞恩的历史,也记录了曾经黑死病的肆虐。靠一侧岸边的桥身旁还有一座八角形水塔。古时曾用作军方嘹望台,也曾作过水牢。

可惜的是,这座木桥曾在1993年遭遇一场火灾,几乎全部被烧毁,所幸水塔并未受影响。瑞士人深知对历史和环境的保护有多么重要,两年后,经过政府巨资修复,经典的“水塔花桥”重新出现在罗伊斯河上。

如今的卡佩尔桥上,120幅古画依旧述说着古老的故事。踩在老旧的木板上,还会发出吱吱的响声,仿佛是岁月的回声。桥下三五成群的白天鹅自在地游弋,悠闲的人群或临湖而坐。或面向天鹅喂食嬉戏,抑或手握咖啡与朋友轻声聊天,一派安然享受上天恩赐的和谐景象。

立于桥中,凭栏而望,湖光山色,水塔花桥,如诗如画。遥想200多年前的青年叔本华,也曾这样悠闲地走过古老的木桥,为这片山水迷醉,也曾这样倚靠着老旧的栅栏,写下了上面那段文字。彼时彼刻恍若此情此景,彷佛时光不曾流过。

叔本华名言 篇4

2、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3、一个人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他的自我意识只会不停地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

4、“所有的爱恋激情,无论其摆出一副如何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只是植根于性欲之中”、“这种强劲的动力,仅次于对自身生命的爱”。

5、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得意。

6、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7、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8、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相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9、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10、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11、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12、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

13、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14、风格是心灵的外观。

15、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16、种族的事务,即受精一旦完成,对每个动物而言,接踵而来的是一切能力瞬息的涸竭和衰竭,对大多数昆虫而言,甚至继之以迅速的死亡。

17、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18、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19、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0、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21、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22、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

23、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惟一形态。

24、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25、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26、在文学中,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谷物,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他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27、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28、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29、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30、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31、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32、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33、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34、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35、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叔本华的名言名句 篇5

2. 但是,“现在”往往一转眼即成过去。“未来”又茫然不可知。所以,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 --叔本华

3. 通常“骄傲”总是受到指责,可是我想只有自己没有足以自傲之物的人才会贬损“骄傲”这种品德。 --叔本华

4. 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 --叔本华 《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5. 人的幸福和顺遂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6. 我的思想虽没为我赚进一分钱,却替我节省了不少开支。 --叔本华

7. 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和那些受到愚弄、欺骗的大众在一起就类似这种情形:他的手表指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但全城钟塔指示的都是错误的时间,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正确的时间。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所有人都听任错误钟塔的指示,甚至包括那些知道这个人的手表指示了唯一正确的时间的人。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8.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叔本华

9. 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叔本华

10. 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 --叔本华

11. 事实上,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让我们迷途知返。绝大部分,甚至是几乎所有人,其构成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是快乐的,无论他们如愿置身何种世界。一旦这一世界免除了匮乏和劳累,人们就会陷入无聊之中,而随着无聊得以幸免,他们也就落入了匮乏和需求、烦恼和苦痛的魔爪。 --叔本华

12. 人类使用的字词是维持至为长久之物。一旦诗人、文学家把自己匆匆即逝的感受化为精确、恰当的字词,那这些感受就能在这些词语里存活,历经数千年,并能在每一个敏感读者的内心重又唤起这种感受。 --叔本华

13.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叔本华

14. 最好的礼物通常最不被人赏识;世上的大部分人,把最坏的视为最好。 --叔本华

15. 叔本华说:“世上命运好的人,无疑地是指那些具备天赋才情、有丰富个性的人。他们虽然不一定是辉煌灿烂的,却是最幸福的。” --叔本华 《爱与生的苦恼》

16. 人由于受意志的控制,总是充满着痛苦。可以说,人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陷入到痛苦之中;即使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非常短暂的。因为,人接着就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新的痛苦。但是如果没有了欲望,人又会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 --叔本华

17.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8.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9. 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 --叔本华 《关于朋友》

叔本华经典语录 篇6

叔本华经典语录1

1、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2、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3、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4、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5、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6、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7、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8、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9、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10、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11、疲劳象疼痛一样,它的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12、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13、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14、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15、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16、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17、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

18、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19、意志就是求生意志,它永久的敌人是死亡。它能用生殖的策略和牺牲生殖来击败死亡。生殖是一切生物体的最终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

20、人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本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本文中加添注释。

21、无价值的事物总是不断增加:由于频繁的重复,许多起初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事物逐渐变得毫无价值。

22、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23、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24、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

25、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26、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

27、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采取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

28、阴郁而充满忧虑个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须克服的困厄苦难多半是想象的,而欢乐漫不经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实在的。因此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却常常不能如愿。

29、在文学中,有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谷物,使它们枯死。它们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他们不能读好书做高尚的事情。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

叔本华经典语录2

1、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 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5、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 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6、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 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7、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8、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9、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和那些受到愚弄、欺骗的大众在一起就类似这种情形:他的手表指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但全城钟塔指示的都是错误的时间,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正确的时间。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所有人都听任错误钟塔的指示,甚至包括那些知道这个人的手表指示了唯一正确的时间的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0、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1、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人————总是露出其中的一面。——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2、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这些人很容易就会获得心地很好的美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喜爱找一个借口,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3、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4、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人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人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5、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6、客观上,名誉是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于他人看法的顾忌。——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7、谦虚是美德——这一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说成像一个傻瓜似的,这就巧妙地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8、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19、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过着在个人生活之外,还过着另一种思想上的生活,后者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只有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生存才会被视为生活的目标,精神卓越的人首要关注的是精神上的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0、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1、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2、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3、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4、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5、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之中:野蛮人互相吞食对方,文明人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6、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 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人大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恩怨,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7、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8、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9、常人在这一方面跟小孩相似:如果我们娇惯他们,他们就 会变得淘气、顽皮。所以,我们不能太过迁就和顺从任何人。 一般来说,假如我们拒绝借钱给一个朋友,那我们不会失去这 个朋友;但如果借钱给他,那我们反倒很容易失去了他。同样, 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 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 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 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0、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1、It is difficult t find happiness within neself, but it is ipssible t find it anwhere else.

在自己的内心求得幸福很难,但在别处则不可能找到幸福。——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2.对下面这一朴素道理的认识,会对增进我们的幸福大有益处: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他并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3、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是丰富,那么他对他的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4、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5、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并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6、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我们的幸福十占其九依赖于我们的健康。只要我们保持健康,一切也就成了快乐的源泉;但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处——无论这些好处是什么——都不再具有意义,甚至那些属于人的主体的好处,诸如精神思想、情绪、气质方面的优点等,仍会由于疾病的缘故而被大打折扣。——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7、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8、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橡树,长得既慢,活得也就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一夜里长满了四野,很快便又枯萎。

39、——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0、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1、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2、“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的人生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3、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 现的并没有两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4、在圣经《旧约》里,贤哲们的说法同样令人莫衷一是:“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越有智慧,就越烦恼。”在这里,我不会忽略提及这样的一类人:他们由于仅仅具备了那常规的、有限的.智力配给,所以,他们并没有精神智力上的要求,他们也就是德语里的“菲利斯坦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经典语录3

1、大多数人在智慧、道德及肉体上,都有瑕疵,结婚时原就无法基于爱情或纯粹的选择,往往是从各种外在的顾虑而决定,或在偶然的状况下结合。

2、只有知道了书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3、结婚就意味着平分个人权益,承担双份义务。

4、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5、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6、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7、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8、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9、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10、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11、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12、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13、人类所能犯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14、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15、伟大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16、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17、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18、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19、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20、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

21、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22、人从来就是痛苦,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23、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身价。

24、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25、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26、美“是高级的”善“,创造”美“是最高级的乐趣。

27、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28、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29、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经验来生活。

30、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31、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32、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33、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

34、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35、疲劳象疼痛一样,它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36、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我们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视下恣意欢愉。

37、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3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39、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40、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41、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42、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43、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44、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45、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46、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47、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麽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48、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49、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来回摆动,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50、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叔本华经典语录4

1、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2、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叔本华

3、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叔本华

4、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德.叔本华

5、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叔本华

6、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叔本华

7、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叔本华)

8、当一个人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他相信,某些事必然会发生,只因为他不希望它们发生,而他希望发生的那些事情却永远不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就称之为“自暴自弃”。叔本华

9、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叔本华

叔本华名言 篇7

一、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的缘起

启蒙时期以来的西方伦理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来摆脱传统宗教哲学的神学模式, 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强调人的理性本质, 宣扬理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力图发挥其伦理价值。这无疑是对以往宗教哲学的批判和颠覆。在19世纪德国对宗教的批判运动之中, 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对理性提出了怀疑, 并认为把宗教置于理性的基础之上, 实际上是要宗教去经受它根本经受不起的考验。随着黑格尔把理性推到绝对的权威地位, 理性必然重新燃起宗教批判的战火。叔本华在神圣同盟的时代中第一次把“意志”提升到世界的本体地位, 并由此建构出不同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非理性主义。叔本华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性”批判了以往的神学证明、自然神论、泛神论、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无神论、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战斗无神论。叔本华认为康德的哲学表明, 关于论证上帝存在的证明方式是毫无根据的, 是根本不可能付诸实现的。康德以实践理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伦理学实质是神学伦理学, 沿着康德的思路必然会推导出黑格尔“绝对理念”的理性神学。人们最终的依托仍然是神而不是人自己, 神最终成为最后的主宰。叔本华同时批判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在创立哲学体系时都采取了本质上归属于宇宙论证明的原则。他们只是以绝对来替代上帝, 把宇宙论证明换上绝对理念的名称。康德坚持自律论, 认为在有效的宗教伦理和有效的哲学伦理之间没有区别。上帝和人类必须遵循同样的道德原则。但在叔本华看来, 康德之后的所谓理性主义论证的手法都是以宇宙论证明为基础的。叔本华认为康德和黑格尔从理性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基督教, 但与此同时他们并未因此而真正走出基督教的传统。黑格尔把精神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 从而批判了基督教, 但同时又为精神的发展演化设立了一个终点即绝对精神, 从而又回到了基督教, 他们都未真正地否定基督教, 同时又是对基督教的拯救和完成。叔本华扬弃了以往的宗教伦理思想, 以其意志哲学为基础, 建立了“无神论”的宗教伦理思想, 开启了西方宗教伦理的第三次转向。叔本华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 对整个世界作出解释并试图探寻一条解脱的途径。他在猛烈地抨击以往荒谬恐怖的宗教的同时, 却从美德到禁欲的转变过程中不自觉地再次踏入了宗教的领域。与以往的宗教伦理思想有所不同的是, 叔本华剔除了神的存在, 他力图用人本身具有的因素来解释人的存在。同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以“意志”取代了上帝, 从叔本华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中必然推导出“意志”将成为新的上帝。

二、叔本华“无神论”的宗教伦理观

叔本华在否定神学宗教伦理和理性宗教伦理的同时, 认为“每一个自然的原因都是一个偶然的原因, 只提供机会, 提供契机使那唯一的, 不可分的意志得以表出为现象;而意志乃是一切事物自在的本身, 它的逐级客体化就是这个整个可见的世界。”[1]植物的生命也是如此, 生命形式越低级, 理智的作用就越小, 但是意志的作用并不减少。他从“意志”作为人生的痛苦和悲剧命运的根源及与它作为人的自由、道德和解脱的根源的关系中得出:意志的自我分裂和不断客体化创造出了各种表象, 把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 于是造成了意志的自我分裂和自我斗争, 造成了个体之间为物质而互相吞噬和争斗。从而推导出人生悲剧的两层含义:其一, 本源上意志的无止境, 经验中欲求的无止息;其二, 对生命欲求的本质 (痛苦) 的清醒认识。以“意志”作为事物与人发展的原动力, 彻底摆脱了人以外的力量, 而回到了人本身, 同时彻底消解了在任何意义上存在的“神”。

叔本华极力推崇印度的佛教教义, 并且从自身的主观需要出发去阐释佛教教义, 他认为自己的学说与佛教的教义无有相悖。叔本华认为佛教根本没有“神”的概念, 所以根本不是“有神论”。他认为不能把印度教的“梵”和中国人的“无”译为“神”, 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佛教崇尚的是“无”, “梵”与“无”都具有“无”的规定, 以“无”为本就不是以“有”为至上。按照叔本华的逻辑, 这就是“无神论”。其次, 叔本华极为赞赏基督教的“原罪”概念, 他的“意志”就是吸收了基督教的“原罪”概念, 而“个体化原理”是直接继承了基督教的教义。叔本华在批判神学的同时, 又从东方佛教和基督教新约精神中吸收他所需要的因素, 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宗教。这个工作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消除宗教的虚幻性方面, 恢复宗教的真实性方面。

三、叔本华宗教伦理的原动力——同情之说

叔本华对传统的伦理学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 他认为传统的伦理学体系有哲学上的, 也有依傍宗教教义的。前者依据“根据律”或“矛盾律”或将幸福和美德等同起来, 或使幸福成为美德的必然结果。后者主张在经验可能认识的范围以外有一个世界, 以此来联系幸福和美德。叔本华认为这些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即便康德的道德法则也不例外, 其中包含着防止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力, 所以首先要确立一个普遍的立法原则。因此叔本华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幸福论, 仍然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叔本华确信伦理学应从寻找道德的基础、伦理的源泉为目的。他从分析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 探讨了人类道德的基础及道德的原动力。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利己心, 即希望自己快乐。恶毒心, 即希望他人痛苦。同情心, 即希望别人快乐, 将别人的个体及别人的命运和自己的完全等同起来。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 只有基于同情才可称为是真正的道德行为。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 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为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 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 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 再有本质的发挥, 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内在的本质。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作是绝无可能之事。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的基础, 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极为困难的难题。由于同情心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 也就是认为人与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者看来, 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 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之处。因此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 这即是同情的基石, 也是道德的基石。他认为:“善人生活在一个现象互相亲善的世界里, 每一个现象的安乐都是他自己的安乐。所以说, 即令由于他认识到人类整个命运, 没有给他的情绪带来愉快的气氛, 然而经久不变地认识到在一切有情中的都是他自己的本质, 却为他提供了情绪上一定的稳定性, 甚至欢悦的气氛。”[2]展开而去, 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 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 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恰恰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的与众不同, 是不可思议之事。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绝对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 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 而不是安逸。因此, 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 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 直到高尚无私, 慷慨大量, 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他。由此可以得出, 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总体上可概括为:从万物间无差异到人、我间无差异, 及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 然后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导致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 最后到道德的建立。叔本华认为他所寻找的道德基础和源泉可以概括为印度佛教的“梵我同一”思想, 即“那就是你”的经典表述, 这正是道德真正的源泉, 同时也是其伦理和宗教思想连接的纽带。

四、叔本华通往善恶之彼岸的救赎之路

叔本华在其著作《自然界中的意志》中, 叙述了一个故事:当但丁于狂欢节消失在假面舞会的人群之中, 曼狄西公爵下令要找到他时, 那些受命的人怀疑能否找到这个同样化装了的人, 于是公爵要他们对每一个像是但丁的人提出一个问题:“谁认识善?”在他们同时得到了许多愚蠢的答复之后, 终于有人回答:“认识恶的人。”于是他们就认出了但丁。所以任何的“善”在本质上都是相对的, 叔本华认为耶和华乃波斯教中善神的化身, 而撒旦则为波斯教中恶神的化身, 善之神和恶之神是不能相离的。这是因为“善”只在欲求的意志的关系中才有它的本质, 所以“绝对的善就是一个矛盾, 最高善、至善都意味着矛盾, 也就是意味意志最后的满足, 此后再无新的欲求出现;意味着一个最后的动机, 实现了这一动机就有了一种不再破没的意志的满足……一个持久的, 完全而永远使意志冲动宁静下来的满足是意志所没有的。”[3]由此可知, 叔本华的善与恶是相对而言的, “对于意志并没有什么最高的善、绝对善, 而是永远只有一时的善。”[4]叔本华认为纯粹的利己主义的善恶是相对性的善恶, 并提出了与此相对的绝对性的善恶, 认为利己动机会导致恶行, 利他动机则会产生善行, 利己主义和邪恶是恶的基础, 同情是善的基础;在本体论根源上, 意志本体的单一性和冲动性造成了意志自身的同一性和表象的分立性之间的矛盾, 同一性是善的根源, 而分立性是恶的根源, 在认识论的根据上, 局限于“个体化原理”的认识是产生恶的根据, 而看穿“个体化原理”的认识则是产生善的根据。因此, 看穿了“个体化原理”就产生了公道, “一切真正的、纯洁的仁爱, 甚至于一切自发的公道则相反, 都是从看穿个体化原理而产生的。”“而意志的完全自我取消和否定, 真正的无所欲求称为绝对的善、至善, 看作唯一根治疴的良药, 而一切其他的善都只是些治标的轻减剂、止痛剂;因为唯有这才使意志冲动永远静默安宁下来, 唯有这才提供那种不可能再破坏的满足, 唯有这才有解脱尘世之效。”[5]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的基础有两方面: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 并且共同构成世界, 但意志是决定性的, 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于是世界的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 所以从逻辑上说, 它永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 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 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 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 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 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 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没有彻底的意志之否定, 真正的得救, 解脱生命和痛苦, 都是不可想象的。在真正解脱之前, 任何人都不是别的, 而是这意志自身。”[6]在宇宙意志即轮回图景之中, 意志作为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 盲目的冲动, 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之中, 即审美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同时, 浪漫主义的宗教观从纵情感伤中流淌出来的令人沉醉的宗教深深吸引着叔本华, 因为这种宗教所展现的不是启示和道德规范, 而是展示了一种体验自我和世界的方式, 这种方式还可以给人以审美享受。第一眼看上去, 艺术和宗教之间的和谐对于两者都有好处。作为艺术的宗教使自己从教条中解放出来, 并成为内心的启示;而作为宗教的艺术则赋予这些“启示”以超世俗的庄重。艺术宗教使我们得以“大胆地悬浮于可怕的深渊之上, 盘旋于天地之间。”陷身于困惑之中的叔本华将希望寄托于这种艺术宗教, 他试图“轻轻迈开脚步, 穿越丑陋的尘世生活, 不让双脚陷入尘土之中。”意志解脱的另一种方式便是禁欲, 彻底消灭意志, 以获得可能的拯救。叔本华的解脱思想最终得出:亲证“梵我同一”是解脱轮回的唯一途径。“谁能对一切存在物说, 那就是你, 谁就拥有幸福和美德, 走在通往得救的道路上。”[7]人只有从万物间的无差异, 人、我间的无差异及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之中, 升起同情之心, 最终达到解脱。在叔本华的思想体系之中不难看出, 意志才是解脱的最终根源, 而善恶完全是道德之外的事情, 善与恶的问题, 仅仅与生存相关, 而与道德无关。叔本华的宗教伦理思想并非是消极的, 在揭开摩耶之幕后, 人类便要承担起全世界的苦难, 生命能否得救, 成为叔本华思想的核心问题。叔本华提供了人类解脱的途径, 即审美艺术中的物我相忘及禁欲思想。在二者之中, 都是对“意志”的否定, 从而打破了“生存个体化原理”, 最终从悲剧的现实世界中解脱出来。与以往有所不同之处在于, 叔本华的解脱思想并不是从“善与恶”出发, 而是从人本身的“意志”出发, 脱离的善与恶的束缚, 从意志的肯定到对意志的否定, 最终到达了彼岸的自由世界。

五、结语

叔本华虽对神学加以否定, 对宗教投以鄙夷的目光, 但他的学说体系最终以寂灭、涅槃、禁欲这样的思想为终结。“意志”的解脱在于对意志肯定的否定, 在于彻底的清心寡欲。意志在审美艺术中只是短暂的解脱, 意志的彻底解脱在于神秘的禁欲之中, 这使他的理论最终无法摆脱宗教的神秘色彩。这些神秘的色彩源于叔本华对印度佛教的极力推崇, 并将其收纳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叔本华在晚年开始从事某种宗教实践, 并从宗教教义中看出深奥的意义。他认为佛教比基督教更为深刻, 因为他把“意志”的毁灭作为宗教的全部, 宣称“涅槃”是一切个人发展的目标。叔本华建议人们去读牧师博辛纳的杰出著作:《佛教徒的冥想禁欲和寺院生活》。总之, 只有人类还承受着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压迫, 宗教始终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灵、情感上的需要及命运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信仰力量。正如列奥·托尔斯泰在《宗教与道德》中说的那样:“没有宗教就没有真正的、真诚的道德, 就像没有根须就没有真正的花朵。”

参考文献

叔本华哲学与瓦格纳歌剧 篇8

东方的佛陀认为,尘世是个欲望横流、灾难不断而又瞬息万变的幻相世界,人因为有欲,因此有求,而求有不得,因而有生老病死、痛苦贫困和战争,这是人作为人的命。叔本华在东方神的教化下,竟以人的命运来与黑格尔的绝对相抗衡。人生来不幸,因而涅就只有靠超越尘境才能达到,这不是要靠修炼到心境空明、尘埃不染,而是要靠否定尘世的我、常人的生命;艺术家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审美创造中,哲学家可以在对天国的沉思中得到解脱,这种全身心的审美创造活动是一种直觉,是对尘境的升华,尽管艺术家哲学家内心在体验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直觉由于没有自我意识,因而痛苦也就不存在了,尘网冲破了,这正如圣徒和苦行僧冲破了自我的樊篱——不建立和执着于某一自我、主体性——而达到出世一样。

重视人是西方的传统,但人一开始却被当天使般看待。人之所以象人,就在于人的圣洁。例如人们公认了一套约令:爱情的美酒应该怎样呷饮才能合乎人之标准。古希腊人是迄今为止唯一能自觉自愿地对女性之美从猥亵的感受和欲念中升华出来的人;在中世纪,靠这希腊精神的熏陶和基督教文明的教化,骑士们用刀剑维护着爱情的圣洁。向来的女子兼有弱者和被崇拜者两重身份。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在物欲的刺激下,人的整个身心都激动起来了。文艺复兴在要求人道的同时,竟然也在唤醒人的欲望。人只有尘世,而且后来的心理学又说,尘世生活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块,人最深层的欲念匿而不现。匿者要见天日,露者却在阻压。概而言之,当代的人表现了一个立体:从隐匿的潜意识冲动、经平日的尘世纠缠、到艺术直觉和天国理想的沉思。

人们就是这样来看待瓦格纳的。当现代心理学还没有揭示出人的内心隐秘、或这些隐秘还被人们认为是不合理的时候,瓦格纳遭到白眼和辱骂。有的专家说他“色情地感受着、色情地思考着”;他的歌剧改革被看成违反歌剧美学原则。总之一句话,瓦格纳的音乐和戏剧,从表现技巧到表现主题被彻底否定了。现在人们把科学所揭示的一切、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近乎麻木地视之为当然,因而终于首肯“瓦格纳是超时代的”。

全面评价瓦格纳是历史的任务,我只想略谈一下叔本华哲学与瓦格纳后期思想的关系。瓦格纳风格的歌剧,除了《名歌手》之外,都是悲剧,或许有人会感到它的近乎荒诞。他四十年代的两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和一八五○年完成的《罗恩格林》,都是悲剧式地处理了爱情这一永恒主题。主人翁必须牺牲才能得救,爱情在尘世中是得不到的,英雄们死去在彼岸相会,或在情人死去的时候,英雄才懂得了爱情的崇高伟大和可贵。这足以令正在享受爱情的人或正在渴望爱情的人悲悯哭泣。早期瓦格纳的这种倾向使他易于接受叔本华否认生存意志和尘世生活的哲学。

标志着瓦格纳歌剧改革成功、瓦格纳风格成熟的于一八六五年完成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很好地体现了“命”的思想。康瓦尔国王的侄儿特里斯坦曾杀死过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的丈夫,又奉国王的命令来接伊索尔德去当国王的妻子,但由于两人都喝了爱药,竟彼此相爱,真情泄露,特里斯坦被国王侍从刺死,在国王的赐福下,伊索尔德离开世界与情人相会。这一歌剧是古希腊悲剧精神与叔本华哲学的绝妙结合。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误杀母亲的情人、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又娶王后伊俄卡斯忒为妻,真相大白后王子刺瞎双眼流落故乡。这是神示,是命。它在世人心中引起的岂止“悲悯与畏惧”之情,这简直是对人的否定。人不仅会担忧自己的命运,而且担忧人类的命运;人感到无法掌握自己,感觉了天命的淫威,更有人觉得人生来荒诞,这是爱和英雄主义的苦果。希腊悲剧太伟大了,因而人们都害怕去读悲剧本身,怕它是对自己厄运的预言,是通过将人撕开对人的隐奥的揭示。

瓦格纳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于一八七四年最终完成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歌剧史上的杰作之一,它是根据德国古老的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和“条顿神话”这两部传说加工而成。法力无边的魔指环是命运和神示的象征,谁得到它就享有权力和财富,但代价是要献出生命。主人公齐格弗里德与被神王浮旦从天仙贬谪为凡女的勃伦希尔德由于命运的播弄只能在彼岸结合,最后“大自然用水和火把大地洗干净了”,巨人家族、骑士家族、神的王国统统毁灭,权力和财富化为虚无,指环又回到了莱茵河底。这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是人生的荒诞剧。权力和财富欲望、情爱和英雄主义的荣誉并不是人尘世生活的象征;生意味着死,快乐伴着痛苦。人就是这样一个怪物:一半天使、一半野兽。野兽是自然长成的,天使是装扮教化出来的。与其在痛苦中享受短暂的欢愉,还不如不活下来更好。但瓦格纳只接受了叔本华的结论。佛陀靠引导人们修行而普度众生;叔本华要人们沉醉于艺术和哲学而摆脱痛苦;而瓦格纳却肯定了欲望的追求和自我毁灭,这倒很好地体现了东方出世与西方入世精神的结合。

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完成于一八八二年,并首次在他心爱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上演。瓦格纳称它为“节日圣剧”,这是一部宗教剧,主要人物都是教徒,但却新加了世俗伦理的内容。正因为教徒的圣洁与世俗情欲的冲突构成了全剧一主要线索,尽管最后仍是宗教胜利了,剧本还是遭到许多人的非议。西班牙蒙萨尔瓦特城堡是为保卫圣杯而建,圣杯骑士的首领阿姆斯塔福在战胜异教徒克林索后,却中了克林索的计,受佳人孔德丽的引诱丢掉圣戟负了重伤。只有“正直的傻子”帕西法尔一人能拯救他,帕西法尔打败了克林索,夺回了圣戟,没有受到孔德丽的引诱,因而最终用圣戟拯救了阿姆斯塔福,自己作了骑士首领。他给孔德丽施洗礼,在耶稣受难日的圣杯揭幕式上,孔德丽感受了圣杯的光辉,她慢慢地死去洗清了自己的罪孽。从剧情及主题来看,它是对叔本华哲学的反动。因为它进一步揭示和肯定了人身上潜藏着的欲念,出于基督教圣洁和慈爱的理想,欲望虽然否定了,但矛盾披露了出来。瓦格纳的超时代性也在此剧中有充分体现。然而我们从结局孔德丽的死亡中依旧可隐约感到,叔本华哲学和基督教一道共同扮演了蠹耗生灵的卫道士。

上一篇:关于清明节的学生演讲稿下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