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师的故事(通用12篇)
它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像天线一样接收知识。它还戴着大大的眼镜,好像很有学问的样子。而且它还涂了一层像霜一样的口红。它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它还戴着一条紫色的围巾。
有一天蚂蚁老师刚走进教室,猪猪尿裤子了,旁边的小熊大叫,猪就哭了起来,蚂蚁老师走到了猪猪面前安慰它,还给猪猪换上了新衣服。又一件事情发生了,小河马放了一个屁,大家都嘲笑它,蚂蚁老师没笑,而是让大家安静,并安慰 它。
这就是蚂蚁老师。
石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 围绕着“初学铺垫”这个训练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第一阶段叫“链接生活, 明确目标”。石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具体的实例, 引导孩子领悟什么叫“铺垫”, 并且初步感觉到在一段话里有没有“铺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铺垫会使得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第二阶段, 借助教材, 消化目标。以教材为例子, 让孩子们感受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铺垫作用, 引导孩子更好的消化“铺垫”这个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阶段, 超越文本, 落实目标。通过写铺垫, 评铺垫的训练,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这堂课我虽然没在现场听, 但是通过反复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实录, 仔细回味石老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真是独具匠心, 奇巧无比。细细品味, 怎一个“妙”字了得。
一、一课一得, 巧设学习目标
看了石老师很多的课堂实录, 发现他的课堂导入语从来没有什么花架子, 也许这一个细节也正是他“求真务实”的细微体现。所以经过反复研读, 我发现他的课堂导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为目标而导入, 他的导入语直接体现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非常明确课堂上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二是为生活导入, 导入语所用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产生兴趣, 容易调动气氛;三是为知识导入, 他的导入既是课堂的引领, 又是一种知识的体现。比如说石老师在执教这一堂课时, 就是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问题。课前他说自己把一件衣服晾到阳台上, 被风吹掉, 跑下去却找不到了, 问学生碰到这样的事, 心里怎么想。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 学生很随意地回答说那是可惜了。接着石老师又说这件衣服, 是出差到北京在耐克专店买的运动服, 那颜色特鲜艳, 老远就给人有醒目的感觉, 那款式穿在身上真是酷, 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 那简直是一个贝克汉姆, 用手摸一摸, 那手感特好, 滑滑的、软软的, 真舒服。这样一件衣服, 洗了晾在阳台上, 风一吹, 掉下去找不到了。大家觉得——, 听完这番描述, 此时学生已经是急切地回答: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到此处, 不禁要问:为什么石老师要对同样一件衣服进行两种不同的设置?如此对衣服的描述又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有何干系呢?说实话, 我作为老师尚且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学生更不必说。当我正期待着石老师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一样, 立马解答学生的疑惑, 道出他这样设置的意图, 并引入课题时, 石老师仍是不紧不慢地专门设置了分析训练。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前面回答的是“可惜”, 而后面回答的却是“太可惜”。学生非常自信地分析道:耐克衣服是名牌呀, 颜色又那么鲜艳、醒目, 款式又那么酷, 摸起来的手感又那么好, 这样的衣服掉了, 肯定是“太”可惜啦。对于这样的回答, 可以想象得出, 石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分析, 于是到此时才给学生小结说刚才对耐克衣服做的一番描述, 叫铺垫。并且在黑板中间的最上方板书“铺垫”二字, 还补充道:“铺垫”呢, 就是写一件事, 为了使别人感觉更强烈, 在前面所做的一番描述就叫铺垫。石老师还特意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铺垫”, 当然, 对于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回答是否定的, 所以石老师在铺垫前面加上“初学”二字, 告诉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初学铺垫”, 并且将通过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来完成这个目标。
石老师经常强调:课堂学习不是简单地为文本内容而设置, 不是为教教材而教学, 从来都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通过传授方法, 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细致品味, 石老师的教学设置真是妙不可言!竟然能在悄无声息之中通过和孩子们聊家常, 聊孩子们最熟悉的一件衣服这样的话题, 从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微妙的是通过对衣服的补充描述, 又引导孩子们对前后两次情况的分析, 引出了最要紧的学习目标, 真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本写法两不误, 巧设衔接
当学习目标如此巧妙地生成之后, 我的好奇心就更强烈了!因为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如何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其实想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也不难, 直接找出文中的“铺垫”, 然后分析给学生听就行。可是文本呢?这还只是第一课时呀!课文内容也得学习呀!总不能直接揪出“铺垫”进行讲解吧?那不成了应试教育的练习课了吗?
所以难就难在既要完成这个学习目标, 还要带领孩子们顺利地学习文本知识。也就是如何做好导入语与文本内容学习的衔接问题。为此, 石老师在这堂课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巧妙的学习范本。他先通过过渡语:“那好, 今天石老师就教你们初学铺垫, 我们借一篇课文为例, 来学这种写作技巧,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借”字就把目标和文本很自然地拴在了一起, 接下来他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环节, 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的同时, 思考一个问题:小村庄的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石老师竟然让学生先从村庄的结局开始思考, 带着这种好奇感,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村庄被大水冲走, 最终消失的原因。通过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 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那种“太可惜”的情感。于是石老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重点阅读第一自然段, 这个段落也正是学习铺垫的要害所在。通过让学生概括和背诵小村庄那曾经的美丽, 渐渐的……无论是对小村庄的怜惜还是对“铺垫”二次感知, 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得到升华。
先从课文结尾开始学习, 如此安排既照顾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 又巧妙地引出事情发展的原因, 巧妙衔接“铺垫”这个学习目标。就好像在不知不觉之中树立了一个靶子, 让学生瞄准这个目标, 学习这个目标, 突破这个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箭无虚发。
三、思维辩证, 巧设质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揭示了村庄里的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 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围绕这一中心主旨, 很多老师都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上直接把它当成思品课去教学。“环保”这一主题, 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学习重点自不必说, 关键问题出在很多老师对待文章, 对待学生的一些极端做法, 为教教材而教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思考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原因, 当学生找出“环保”这一主旨之后, 老师的教学过程要么戛然而止, 转而讨论另外的话题;要么顺势拓展, 让学生说出身边类似不环保的同类现象, 由此就觉得课上成这样就算是完成了。
然而, 在这堂课上, 石老师却是让孩子们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问题。他先是问学生:村子里的人为什么要砍树?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因为村子里的人要盖房子、做家具、做工具、当柴烧。石老师紧接着话题, 又问学生砍了树怎么就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 学生依然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那是因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砍, 树砍光了, 山上土地裸露了, 才会出现这样悲惨的结局。学生把问题思考到这里还是不难, 可是接下来想要对土地裸露之类的生态问题进行理解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阅历。考虑到毕竟只是三年级的学生, 所以石老师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最终让学生明白老百姓盖房子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住茅草房;砍树做家具也是应该的, 不可能让村民们永远像原始人那样用石头当桌子、当凳子;老百姓要耕地种庄稼, 没工具不行, 所以树可以砍, 关键在于砍了后, 更应当把树种好, 砍的应当是少数, 种的是多数, 这才是真正的环保, 这才能永保我们的地球是绿色的世界, 这才是大自然的良性的循环发展。看完石老师安排的这个环节, 真是让我获益匪浅。石老师竟然训练三年级的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名师就是不一样。由此, 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的能力是不能低估的, 我们在课堂上应当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告诉我们, 语文课也是思维训练的主场地, 并不是只有理科性的学科才能训练思维, 用石老师讲座中的话来说, 老师就应当通过课堂训练孩子的思维, 思维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 通过这些“课例”达到训练思维的真正目的。
四、联系生活, 巧设强化练习
这堂课刚开始就以衣服从阳台上掉下后却找不到为例子, 引出学生对衣服在失去后通过不同的描述, 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程度的体验, 继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其间为了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易于理解土地裸露、水土流失的危害, 又列举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合理砍伐树木的事实, 从而训练学生辩证思考树木砍伐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铺垫”的写作掌握透彻,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先后安排了三次情境训练。如有一位同学的一支钢笔掉了, 要使别人感觉到很可惜, 前面该怎么铺垫;再如有一位同学没吃早餐就到学校来上课, 要使这位同学到了中午感觉很饿很饿, 前面该如何铺垫;又比如班级劳动委员工作很负责任, 有一天开完运动会, 该扫地的那一组同学都跑了, 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干净, 要使人感觉到他很累很累, 该怎么铺垫。
这些例子都是源自生活, 贴近生活, 学生易于理解。在不知不觉之中, 通过“巧识铺垫”、“巧学铺垫”、“巧练铺垫”这几个过程, 学生便掌握了“铺垫”这个知识。由此可见,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的事例中得到强化是多么的巧妙, 多么的有趣, 多么的有效!
五、前后照应, 巧设教学环节
石老师听年轻老师的课有点古怪!他从不做笔记, 却非常重视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记录。他喜欢评判每个教学环节占用了课堂多少时间, 产生了多少效果,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 时间用得值不值。他曾经说过, 课堂之上不能省的环节绝不能少, 没有价值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多。上课绝不能浪费时间, 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悲哀,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孩子, 如果在课堂环节上浪费时间, 那将伤害到多少生命。所以课堂上关于每个环节的设置一定要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回顾石老师这堂课的每个环节, 那真是充分诠释了惜时如金的含义。从感知“铺垫”到解读文本, 到辩证思考环保再到分析课文中的“铺垫”, 最后到“铺垫”的巩固训练, 无不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如果再浓缩了之后看课堂每个环节的要点, 无非就是三点:感知, 分析和强化。从导语开始到文本解读到巩固训练都是运用感知分析强化这三个方式, 做到前后照应, 简单易行。真所谓把课堂时间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直截了当、明确目标, 照顾周全、兼顾知能, 辩证发展、训练思维, 前后照应、惜时如金, 简明扼要、易于仿效;从学生的角度来听石老师这节课:那真是一课一得、学有所成, 既学知识又得能力, 善思善辩、学会成长,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一天,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讲起了他们的老师,在校时,他们都曾受到老师的器重,现在,他们大小都成了点气候。行人提议,教师节那天,去看看老师吧,要带上自己的车,给老师壮壮脸儿。提议得到了几位同学的赞同。他们都是有车的人,虽然那是公车。
教师节这天,他们坐着自己的车,先后到了老师的家,唯独小喜还没到。小喜是老师这个村所在乡的乡长,上任还不到半个月。一个戴眼镜的同学不满地说,小喜最近来得最慢。眼镜说着,就拨打小喜的手机,但总占线,眼镜就一遍遍重拨。他终于与小喜联系上了。打过手机,眼镜说,小喜马上到。
说话间,就有车声传来。他们迎到门口时,小喜的桑塔纳已停院门口了。小喜下了车说,对不起,对不起,路上遇到了点儿麻烦。
老师关切地问,啥麻烦?
小喜人坐后说,到这个乡报到后,秘书建议我换台车,要不就换换车牌子。我想,换了好像要与前任乡长势不两立一样,影响不好,就没换。今天,我坐这车来到刘村村口,一台拖拉机迎面开来,路虽不宽,但完全可以会车。可拖拉机硬是占养路中间不靠边。拖拉机手瞪着眼,凶凶地看我们。司机让他往一边靠靠,他脖子一拧说,好人不给坏人让路。我听了这话感到好没道理,就下车问他,你认识我吗?他摇头。我说,你不认识我怎么说我是坏人?那人看一下车牌说,坐这车的没好人。司机说,这是新来的乡长。乡长有急事,你这位大哥行行好,让我们过去吧。那人看看我,很不情愿地让了路。路上,司机给我吐露了真情,原乡长看上了这个会的两个女人,乡长夜间经常自己驾车在村头轮换着与这两个女人约会,这车成了那乡长的活动别墅。我恍然大悟:难怪秘书建议我换车换牌号呢。
小喜的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眼镜说,那开拖拉机的恐怕是乡长情人的丈夫,他没捧你一顿就不错了。
众人哄一下笑起来。
老师摆了家宴,请学业入座。洒过三巡,话过情谊,话题不知怎么就又拐到了车上。同学又讲了几个有关车子的奇话、趣话。老师只是听。一个学生们冷落了老师,就打断话题,给老师让酒。老师喝了酒说,我也讲个车的故事吧,学生们连声说好。
老师问。知道农科所的老黄吗?
学生们说知道,有名的玉米育种专家。他前一段升了,正处。
老师点头。
老师说,这个村,是农科所的一个玉米育种繁育基地。老黄要升官的消息那天传到了村里。这村的大人小孩没有不认识老黄的。那年,村里玉米苗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玉米苗由青变黄,由黄变枯,然后大片大片死去。村里去请老黄,老黄来了连口水都没喝,就直接列大田察看苗情,然后配制农药。经过几天几夜抢救,苗保住了,这年秋季,还获得了丰收。在这之后,老黄将这个村定为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使农民每亩地的收入翻了一番……老黄对这村有恩哩,黄要升官了,他们咋不高兴呢,可他们心里却不想让老黄离开。村长和几个已知消息的人却和老黄话别……一位老人拉着老黄的手说,走吧,人往高处走,水往海中流。走后,甭忘了咱村,这儿是你的家,村里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啥时想家了,就来看看,啥时育出了好种子……也甭忘了……给咱家的田留一些,咱的田肥哩……老人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
村长说,哭啥,老黄升了,喜事哩。村长劝说着别人,自己竟也落起泪来。
后来,村长问老黄,走前,有啥让村里办的没有?
老黄想想说,明天给我找台拖拉机吧。
村长一时不解,上面不是派轿车来接你吗?
老黄说,我想再坐一次咱村的拖拉机。
村长说,老黄,只要不嫌弃,甭说一台,十台也行。
第二天清早,老黄起床开门一看,大门口外蹲了好多人,他们身后,停了一大片拖拉机。
他正纳闷,村长走过来说,听说你要走,大家都要来,就都来了。
老黄说,这不行,不行。这么多拖拉机,交警不让上路的。
村长说,老黄,不让他们上大路,让他们开车送你到大路口总行吧。
老黄拗不过大家,便上了一台拖拉机,其它就一字排开送老黄赴任……
我在那个秋天初见数学老师时,她个子不高,扎着低马尾,言语中尽显温柔。刚开学时,我的学习并不怎么好。记得,有一次因为做的习题作业而被数学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在办公室中,老师指出了我习题中存在的问题。她说:“你所有的题都做得对,但为什么没有加上负号呢,孩子?”老师平和的说着,耐心的在指导我改正错误,我也细心的听写。心里想我一定要改正啊。
在那次以后,我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可是,我仍旧没有改掉马虎大意。又是一次试卷中,我错了好多不该错的题,本以为数学老师会很生气的。可是后来老师来找我,脸上少了些往日的温柔但多了几分严肃。她对我说:“孩子,你如果还这么马虎的话,以后会吃亏的。”老师的言语中满是担忧。老师又道:“我相信你,一定会改掉这个坏毛病的对吗?”此刻,正低着头的我抬头间看到了老师眼中充满了温柔和期待。我使劲点了点头,有力的“嗯”了一声。自那以后,我每次都做的很认真,只为不负老师那最美的期待。
然而,努力并不是总有回报。初二时我的数学进去了困难期。经历了几次挫败后的我开始没有了信心。一次,快临近考试时我的成绩依旧那么不如意。而我的内心是那么的迷茫。但不知为什么每次数学课时老师都会让我回答问题。有次老师对我说:“知道为什么总是让你回答问题吗?因为老师想让你知道,你不差,你很棒。”听到数学老师的话后,我无处安放的心像找到了温暖的港湾,好暖。那次的月考,我的成绩很好,我因爱又重燃起了斗志。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一天。天空中的太阳像是一个出了许多汗的老伯,新的老师来到了教室,开始介绍学习要求说:“现在我们不能用修正带,而是用那种钢笔橡皮擦……”班级里便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的说:“什么,钢笔还有橡皮擦。”有的半信半疑地说:“真的有吗,能擦干净吗?”有的担心地说:“会不会很贵。”还有的自豪地说:“哈!哈!我家里有一大堆呢!”……我心想:钢笔橡皮擦真的比修正带好吗?到了下午,我在回家的路上,又在想:钢笔橡皮擦到哪买呢?当我回到家,对妈妈说:“妈妈有铅笔橡皮擦吗?”“不知道,我记得你台子上好像有一个是姐姐送的。”“什么,说来就来真神”。我来到了台子上,果真看见一块钢笔橡皮擦正安静地躺在台上。真是说来就来。
钢笔橡皮擦真是说来就来。
--一名随班就读辅导老师与三名残疾学生的故事
闫老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5年调入小学并担任语文教学工作。2007年9月开始担任小学一年级一班班主任兼语文任课教师,至今已5年。作为一名普通学校的老师,她没有想到的是:她在高质量完成普通学生教育的同时,她用阳光般母亲情怀温暖着班级里那三名不幸的孩子,用无止境的专业追求书写下了她在特殊教育事业上的新篇章。这里讲述的就是闫承环老师与三名残疾学生之间的故事。
当时的一年一班有46人,其中有两名智障学生,一名听障学生。由于我县没有特殊教育学校,加之当年三名学生已经9岁,其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象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为保障这三名学生受教育的权力,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接收了这三名学生,并安排他们在闫老师的班级就读。
林林和颖颖是孪生智障儿童,家境贫困,其父亲在本县做零工,其母亲智障无劳动能力。林林性格好动,爱打人骂人,有向同学老师吐口水不良习惯,上课随意下位,大嚷大叫,扰乱课堂的正常秩序,好做爬高等危险动作;颖颖性格内向,不善表达,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爱哭,哭起来没完没了。
1两兄妹生活均不能自理;政政是听力残疾儿童,唯有大声讲话才能听到,其家境同样贫困,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在本县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
因为担心教不好这三名残疾学生,闫老师在接手该班级之初背上了思想包袱。后来在学校的鼓励支持下,闫老师服从大局,迎难而上。为此她做了大量细致繁琐的工作。
那是刚入学不久,闫老师在上课时看到颖颖周围的同学捂住了鼻子。她赶紧走到颖颖的身边,发现颖颖把大便排在了裤子里,于是她赶快安排好学生,顾不上难闻的气味领着颖颖来到厕所,为颖颖清理身上的粪便,并打电话通知其家长送来干净的裤子。从此以后,每到课间休息,她都会不厌其烦地提醒林林和颖颖及时去厕所。
打扫班级卫生时,林林跟着同学们打来打去,对着同学又吐口水又做鬼脸,追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跑作一团。这时,闫老师发现在教室的门口有垃圾还没有清扫,于是她拿起笤帚把垃圾扫在一堆,对一位同学说:“来,把簸箕拿来,咱们把垃圾倒了。”谁知,这句不经意的话竟然被林林听到了,林林赶紧抢在同学的前面把簸箕端过来放在垃圾的旁边,并且夺过闫老师手中的笤帚把垃圾扫进了簸箕里,闫老师趁势感谢了他,并进行了表扬,林林听了老师的话以后高兴地笑了。整个下午他居然没做任何让其他学生告状的事情。从此每到打扫卫生的时候,林林就显得特别积极,尽自己所能的做些事情,班级里的脏活累活,林林从不推辞。在劳动的时候再也看不到林林调皮的样子了。
为了提高林林和颖颖的智力水平,闫老师想尽了一切办法,阅读了许多有关书籍,在教学中耐心的摸索着适合这两兄妹的教学方法。渐渐地,闫老师发现林林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只要老师一表扬他,他一高兴就能跟着其他的学生一起学习知识,从最简单的a、o、e到背诵古诗,从1、2、3到简单的加减乘除,林林和颖颖都努力的学着,机械的重复着自己学过的知识。现在林林能和其他学生一起背诵学过的古诗词,能写出简单的汉字。闫老师在辅导两兄妹学习的时候,她发现颖颖喜欢模仿她说话的口型,于是,每到课间闫老师就走到她的身旁,一遍一遍的教她,用尽各种办法教颖颖体会嘴唇舌的变化,帮助她活动脸部肌肉…功夫不负有心人,颖颖在闫老师的教导下也有所变化,颖颖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了,还记得颖颖的爸爸在听到女儿第一次叫出爸爸时兴奋的表情,颖颖的爸爸来到学校对闫老师说:“老师,颖颖叫我爸爸了”,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政政这个弱听的孩子,闫老师把他的位子安排在最前面,每到讲课的时候,闫老师总是站在他的身边,力求她讲的每一个字,政政都能听到,现在的政政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流利地朗读课文,就连写一篇较通顺的小短文也难不倒他。
对于残疾孩子和普通孩子的相处,闫老师时常会向普通孩子强调:三名孩子也是我们班集体中的一员,要友好相处,给予他们尊重,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也时常与残疾孩子谈心,告诉他们:你们是我们集体当中的一员,不必过于自卑,自己能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吧!
春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 人人欢呼雀跃, 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 为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 一起来了解吧!
扫尘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 据 《 吕氏春秋》记载,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清洗各种器具, 拆洗被褥窗帘, 洒扫六闾庭院, 掸拂尘垢蛛网,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守岁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天”, 除夕之夜, 全家团聚, 吃过年夜饭, 围炉闲聊, 辞旧迎新, 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 这种习俗最早见于南北朝。 “是夜, 禁中爆竹山呼, 声闻于外, 士庶之家, 围炉团坐, 达旦不寐。 ”以后逐渐盛行, 到唐朝初期,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 ”
古时, 守岁也叫“照虚耗”,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 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 屋外时鸣鞭炮, 人们在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 笑语连连。
贴年画的故事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都很普遍, 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 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的单调的主题, 变得丰富多彩,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 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成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后来发展成挂历, 至今风靡全国。
放鞭炮
《荆楚岁时记 》载:“正月一日, 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避山臊恶鬼。 ”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 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 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记载, 古时候, 人们途经深山露宿, 晚上要点篝火, 一为煮食取暖, 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 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 就想出在火中燃爆竹, 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 这里所说的动物, 名叫“山臊”。 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 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 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 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 瘟疫四起, 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 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 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 制止了疫病流行, 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以后火药出现, 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 产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 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 “编炮” (即鞭炮) 。
压岁钱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 名字叫“祟”, 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 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 孩子吓得哭起来, 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 几天后热退病去, 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 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 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 夫妻俩老年得子, 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三十夜晚, 他们怕祟来害孩子, 就逼着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 拆开包上, 包上又拆开, 一直玩到睡下, 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 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 一阵风吹开了房门, 吹灭了灯火, 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 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 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 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 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 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 因而, 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 又因“祟”与“岁”谐音, 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年的故事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 头长触角, 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 每到除夕这天, 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 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正处于匆忙恐慌的状态,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 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 我一定把 ‘年’ 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 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 “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的门上贴了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 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 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年”浑身战栗, 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 婆婆的家门大开, 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 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 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 十分惊奇。这时, 老婆婆才恍然大悟, 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 人们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邂逅在那个冬季
就这样,苦闷、孤寂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2002年一天,我居住的宿舍楼一下搬回好几台电脑,跟随潮流我也买了一台,这种枯燥与乏味的生活节律才被打破。刚开始。我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每天都坐在电脑前敲打着自己的“零言碎语”,生活中感到了一丝丝的充实与忙碌。但没过多长时间,新鲜感一过,便不再眷恋。于是,沉溺于各种游戏,在“刀光剑影”间寻求刺激来慰藉空虚与孤寂的日子。
真正邂逅网络是在那个冬季。电信局为了迎接验收,工作人员便极力动员并表示以最优惠价格帮我们电脑接上宽带。爱人起初并不同意,她认为网络不过是孩子们玩游戏的天堂、大人们寻找无聊的栖息地,而我信誓旦旦说要用网络来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于是,我的电脑也如愿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先前对于网络。完全是菜鸟一只,什么也不懂,一旦爬上就如同打开“潘多拉盒子”。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展现在面前,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份神奇与惊诧使我拾起了久违的激情,开始在网络间流连。由于对她的陌生,所以在各种纷繁的网站前,我大多只是蜻蜓点水,翩跹而过,倒是QQ令我情有独钟。因此,几乎把生活的空闲时间都荒废在现在想来无聊至极的地方。我恋上网聊。每天都与天南海北的网友胡侃乱聊,聊得天昏地暗。爱人见我违背上网的初衷,便不再同意我上网。我一时难以割舍众多的聊友,又悄悄地来到网吧。时间久了,爱人便同我争吵,为了家庭的和睦,我只好忍痛割爱,不再聊天。为此,我郁闷了好长时间。以后的日子,生活图景依旧。
因为有你而改变
网络真正改变我缘于一次朋友聚会。一位教育事业有成的朋友向我们介绍他的成长经历时,反复提到网络,认为是网络改变了他、造就了他的今天。听后,我热血澎湃,于是,也开始下意识地关注一些教育网站。时而走马观花,一览而过:时而稍作停留,沉吟静思。就这样穿梭在网间却丝毫不觉得累。这样的举动也得到了爱人的大力支持。初涉教育网站,使我的生命有了新的起色,感觉自己视野开阔了,见识广了,思想活跃了,生活顿时变得充实而忙碌。
这时上网,只是一味阅读和学习,并不知道论坛为何物,总认为它不过又是一个聊天室而已,由于历经上次QQ风波,所以一直没有涉足。后来经人介绍,抱着观望的态度登陆“凤凰语文论坛”,呵!原来这儿又是怎样一片精彩而广阔天地啊!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心中无比激动;同时又感到十分懊悔,怎么没有早一天发现她。步入而立之年的我,突然感到一种难以遏制的冲动,积蓄已久的压抑如火一般爆发,我仿佛看到自己原本麻木、枯萎的心灵如清泉涌进又适逢春日甘霖。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填补早已纵横的心壑。我开始在那里安营扎寨。这时,恰逢“凤凰语文点击十万”举办征文活动,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以前涂鸦的几篇文章贴上去。没想到过了几天就收到管理员的短信通知。祝贺我的一篇文章《语文,呼唤一种平衡的教育》获得一等奖,接着我还意外地收到省教研室给我发来的信函,邀请我去南京参加颁奖和网站的庆典。我万分惊喜,没想到自己初试牛刀竟能获此殊荣;更没想到,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农村小学工作,竟能被省教研室邀请。我真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兴奋之余,我踏上去省城的班车,开始了我与凤凰的结缘之旅。
来到凤凰网友聚会的宾馆,就像走进一个热烈而舒展的激情天地。感觉生命融入一种和谐音韵之中的从容和温馨,众网友兄妹般的情怀让我无比温暖。我们一见面就是朋友,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交流着对人生的憧憬、对教育的痴情、对语文的浪漫……会议期间。我荣幸地见到一大批仰慕以久的专家,聆听他们对教育、对苏教版、对网站的随想,并有机会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两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使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看清了自己前进的道路。从此,无论多忙,我都坚持上网阅读和学习。
起初,我只是一个寂寞的看客,贪婪地阅读着网友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构想与反思。渐渐地,不再满足一直在网外徘徊观赏风景,时常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叩问撞击着心扉,一种要倾吐、要交流的渴望逐渐占据了理性的天空。于是。不再顾及自己言语的稚嫩与平庸。决定融入这多彩的世界。我开始大量地发帖、跟帖。来诠释我对教学的理解、困惑。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非常荣幸地成为凤凰论坛“读书空间”的版主。多了一份工作,便多了一份责任和义务。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作为“读书空间”的版主,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能博览群书、知识丰富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为网友营造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搭建好平台,进行对话交流。于是,我开始涉及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成长着,进步着……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在那个属于自己的时空里,我的生活图景也一下变得绚烂而敞亮。
栖息凤凰,心中便存了一份期盼和牵挂,愿意默默守望、无怨无悔。每天晚上。在凤凰。各位朋友如约而至,共同攀登小学语文这座高山。彼此间忘却了生活中诸多的烦恼。忘却了时钟的脚步,大家在一起各抒己见,既有热烈与尖锐的语言与思维交锋,又有舒展与悠长的情怀演绎。每每这时,我都能感觉到融入这个大家庭中的幸福与快乐,为自己没有早一点认识她而悔恨。
其间,领略了网友们的一篇篇精彩的教育随笔,我好生羡慕。再顾影自怜。主题帖三言两语毫无底蕴,回帖一味地跟前跑后。缺乏鲜明的观点。我汗颜,如坐针毡。“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置身于如此温馨与激昂的氛围,我怎能无动于衷?
开辟第一个教育随笔专栏——“我教学的星星点点”,使我踏上了幸福的教育快车道,让我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状态,从而坚定自信地行走在教育的广袤田野上。随着我教育随笔数量的不断增加,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因此充满了许多美丽的色彩。由于执着与勤奋,我的第一个教育随笔愈来愈受到大家的关注,或赞许、或批评、或质疑,跟帖愈来愈长,访问量愈来愈多。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教育随笔日臻完善,被省教研室组织的专家评为“省十佳教育随笔”。于是,我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教育随笔专栏“我的教学日记”、“我的教海漫记”也陆续登陆凤凰。期间,我的多篇教学随笔和论文在各类杂志上纷纷亮相、在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渐渐地,我看待孩子的目光也在一天天地变化着,从讨厌慢慢变为欣赏和喜欢,这一切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学生们也似乎从我期盼与欣赏的目光中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舒适。他们感觉到学语文不再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他们的改变使我品尝到另一种幸福与快乐的滋味。
如此大型的活动只有学生来负责当然是很难完美地将最好效果呈现给大家。元博老师一直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他把事情放手交给我去做,但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给我机会锻炼,还帮我收拾残局……
活动当天临近结束的时候下大雨,我们让班级、社团匆匆离去,留下了满操场的“狼藉”。老师和我们一起在雨中收拾。收拾干净了,回到办公室,老师不顾自己衣服也是湿的,而是让我们去拿新团服换上。
七点钟,我们都没吃晚饭。老师和我们一起在会议室算分数,录入电脑,整理资料……八点多,终于是搞定了所有。我们一起走出校园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透了。
我有一个好老师,她上课时非常严肃,下课却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她就是我们的朱老师。她长着一张瓜子脸,留着一头短发,戴着一副眼镜,样子非常精神。说话的声音非常好听,读感叹句时,语气非常强烈。当我们有字读错时,朱老师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帮我们纠正,直到我们读到正确为止,才让下一个同学读。朱老师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很喜欢朱老师。
每次春游或秋游时,朱老师就会说:“拉住扶手,要晕车的小朋友坐在前面。”当我们坐好时,朱老师会重新给我们安排座位,还会帮我们准备垃圾袋,到了要去的地方,朱老师帮我们安排位子,等我们铺好毯子,朱老师才铺自己的毯子。当我们有东西打不开又没带剪刀的时候,朱老师就会来给我们帮忙,我们和朱老师一起玩得很开心。最让我感到记忆深刻的是:“记得有一次,我买书的钱忘记带了,心里有点害怕,我以为会被朱老师骂,可是我却听到一句温暖的话:“明天把钱带来好吗?”我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我说:“好的。”原来我在班里胆子算小的,可是有了朱老师的培养和支持,胆子大了好多。因为朱老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所以我们接触的时间比较多,朱老师也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老师。
朱老师非常关心我们,当上体育课时,朱老师总是说:“安全第一。”当我们当中有人摔跤了,朱老师会问:“谁摔跤了呢?疼吗?摔那儿了呢?自己揉一揉。”当我们中有人感冒了,朱老师会说:“多喝点水。”这就是我们的好老师。
初登三尺讲台
1982年7月,我毕业于从前的江津师范专科学校,带着满腔热情走上了三尺讲台。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心里默默立下了“把教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的誓言。1982年至1993年,我一直在凉山州喜德县工作,教高中英语,也是在那时,我遇到很多优秀、刻苦的学生,至今我们仍保持着联系。
喜德县中学的教学条件很差,学校所收的学生中,有彝族孩子,也有来到凉山州后再也没有走的知青的孩子。彝族孩子几乎没有英语基础,这些用功的孩子几乎是从零开始。你想啊,他们原本生活在山上,大多数彝族家庭可能从来都不会下山,下了山读书的孩子,都是佼佼者。读书,是那时候的孩子心目中最好的出路。
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36.5元钱,钱是不多,但没地方花,周围连一个像样的百货商店都没有。
班主任不是那么好当的
1993年,我从凉山州调入了成大附中,从此就在这所学校扎了根。在成大附中工作期间,我既是初中英语老师,又是班主任,当班主任所要付出的心力,真不是常人想得到的。
当了班主任,每个班至少收58人,我要管理学生的学习,也要管理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还要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有些孩子很调皮,他们不懂如何尊敬父母,对此父母既感到头疼又拿他们没办法。我作为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和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得先尊重父母。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不能光讲大道理,要想让他们明白,得拿最小的事情举例。我会跟他们说,当你们放学回家时,试着跟父母打声招呼,早上上学时,跟父母说声再见。慢慢的,他们就开始懂得体贴家人,懂得如何尊重父母。我不能强迫一个学生去做什么,我只能给他时间,给予他我作为一个老师的爱,而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许多家长认为,学校就是一个托儿所,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一切都得由老师负责。某天晚上,我已睡着了,接到两个家长的电话,原来是他们的孩子放学后并未回家,打电话时他们已经在我家楼下等着了,两位家长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找孩子。我本来想告诉他们,放了学,学生做什么都与老师无关,但家长认为,你是班主任,你必须管。凌晨1点钟,我和家长一起找遍了学校周围所有的网吧,直到找到孩子。后进生、单亲家庭的孩子、纪律与成绩“双差”的学生,如果我都不给予关怀,谁来关心他们呢?
有些当家长的为生计而奔忙,可能对孩子疏于关照,而读初中的孩子,生理与心理都在经历巨大的变化,我看在眼里,便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家长多给自己的孩子一点时间。有时候我觉得,我这个班主任当得,真是比家长还“家长”。
我知道学生爱我
我当了30年的老师,脾气倔,不肯听人劝的学生,我见得多了,还见过学生对女老师破口大骂说脏话的。他们是学生,是小孩子,我不能对他们发火,更不可能对骂。遇到学生对老师骂脏话的,只能等他冷静了再和他谈话,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谈一次,学生依然不改,那就谈第二次,我这个有耐心的人,苦口婆心地把一个个叛逆的学生说服,直到他们愿意道歉。
对学生生气毫无意义,我是一个班主任,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从初一开始便和我每天相处,发一通脾气撕破脸皮,我与学生从此就不相处了么?再顽劣的学生,我一面对就是几年,当老师,就是一个“忍”字。
曾经,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女孩,虽然她反应慢,学不了什么东西,但她特别粘老师,尤其粘我。这个女孩第一次来月经,是我和另外一个老师教她如何使用卫生用品。这个女孩表达不了复杂的感情,但有时我走在教学楼走廊里,她从背后抱住我把头靠在身上,她叫我“崔妈”。可爱的是,这个女孩特别害怕另外一位老师,当我和那位老师走在一起时,女孩会跑到我们面前说:“崔妈,你真漂亮,X老师,你真丑。”她以此表达感情。
许多学生叫我“崔妈”,这是我们师生之间感情的证明。我教学生的,是知识,学生教我的,是常识。真要感谢我那些信任我,肯和我大方分享的学生们,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时代变幻如此之快,稍不注意便会脱节,而我的学生总是乐于和我分享他们的生活。他们告诉我最近发生了什么,他们喜欢玩什么,学到哪些新鲜的词。每次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东西,我便向儿子显摆,结果,现在我的儿子叫我“90后”。
每一年,都有往届的毕业生邀请我参与他们的同学会。我刚当老师时的学生如今已为人父母,他们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我玩。我喜欢古筝,喜欢唱歌,甚至报名学习过收费100元一堂的声乐课,也喜欢旅游。学生们知道我的这些爱好,他们虽然不会动不动就对我说肉麻的话,但他们邀请我一起去KTV,一起去自驾游,我知道,他们爱我。
关键词: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全面化,多样化
儿童故事是我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 儿童故事一般篇幅比较短小, 情节紧凑而生动, 语言通俗易懂, 比较符合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 因而, 儿童故事历来被他们所喜爱。在小学教学中, 儿童故事自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师范院校是未来小学教师的摇篮, 对师范生进行儿童故事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现结合小学教学, 对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如下思考。
一、师范院校中儿童故事教学对象应全面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儿童故事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相比较其他儿童文学体裁来讲, 它在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 甚至是集体活动中都有着较强的应用性。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且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教学方法, 广为众多小学教师所喜爱。
首先,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 我们可以看到, 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儿童故事, 尤其在低、中年级, 儿童故事占的分量最重。作为小学教师, 不了解儿童故事的文体特点, 不掌握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不懂得如何讲、编儿童故事等相关知识, 就无法从容熟练地来讲好这些课文, 更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因而, 师范院校中的儿童故事教学首先要关注文科方向的学生。
其次, 在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大量的儿童故事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教师经常要运用“故事法”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思想。
“故事法”就是借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它早就被世界上许多伟大教育家所使用, 并成为了现代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 故事法的重要依托就是儿童故事。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 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枯燥无味的知识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很多小学老师通过编故事、讲故事, 甚至是演故事的方式来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作形象化的处理, 融故事与知识于一体,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也善于用儿童故事的形式表现一些英语单词、短语、句子等, 让学生在参与故事表演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厦门大学的纪玉华教授为此提出了“三文治故事教学法”, 提倡让儿童在故事的体验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学习。毕竟, 英语是外来语种, 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陌生和无味,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把母语汉语与英语联系起来共同演绎一个儿童故事, 既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 同时, 又让英语学习变得情景化、趣味化、生活化,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学习英语更加轻松。
从以上来看, 在小学各科教学中, 儿童故事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中进行, 适合了小学生的接受心理。为此, 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的师范生, 不仅是文科方向的学生需要儿童故事的学习, 理科、英语等众多方向都需要进行儿童故事的熏陶。可以说, 在师范院校中, 对各种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儿童故事的教学势在必行。
二、儿童故事教学内容不应忽视数量庞大的儿童民间故事资源
儿童故事从作者角度分可以分为儿童民间故事和创作儿童故事。儿童民间故事是集体的创作, 它的主人公多是成人, 创作儿童故事是为儿童写的, 现实针对性较强。为此, 后者自然成了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事实上, 从艺术角度看, 儿童民间故事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锤炼最终形成的, 它们在结构安排、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方面都相对来说更加成熟, 更值得我们细致推敲和研究。
首先, 儿童民间故事的结构往往比较程式化。或者采用“单纯式”按时间顺序单纯地叙述事件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线索比较清晰;或者采用“三段式”的叙事结构, 写主人公经历三次考验或三次历险等。前者往往运用于短小简单的故事, 后者则多见于一些情节比较曲折离奇的, 如《狼外婆》的故事中, 狼吃了外婆扮演成外婆的样子来敲三个孩子家的门, 老大老二老三三次考验狼外婆是不是真的外婆。不管是“单纯式”还是“三段式”的叙事结构, 儿童在接受过程中都能够一目了然, 很快掌握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
其次, 儿童民间故事情节更富于传奇性和意外性。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 年龄越小, 儿童的好奇心越强。柏拉图说:“好奇心是知识之母。”喜欢猎奇的心理实际上代表着儿童对知识的一种渴望。儿童由于对周围世界缺少认知, 这便决定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觅探索, 越是不知道的, 他反而越喜欢。儿童民间故事在情节设置上恰恰适合了儿童猎奇的阅读心理, 很善于制造传奇、制造意外。很多故事往往借用夸张、变形、巧合等艺术手法, 使情节发展离奇曲折, 富有怪异性、巧合性, 既符合了生活规律, 又超乎人的想象。如《吝啬鬼的故事》讲三个吝啬小气的人林先生、石大先生、石二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 林先生去拜访石大先生, 见面礼是“空蛋壳和一束稻草”, 石二先生款待客人林先生用“望梅止渴”, 用手指蘸涂抹在盘里画饼“画饼充饥”, 石大先生回家后提议“圈饼充饥”。三个人通过各自的言谈举止, 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各自的吝啬水平。故事构思绝妙无比, 极尽夸张和对比。而《巧媳妇的故事》中公爹考验四个儿媳妇:“用两种料的菜做出来十种料的菜, 用两种粮食蒸出来七种粮食的饭。”结果, 巧媳妇做出了“韭菜炒鸡蛋”和“绿豆蒸米饭”。故事情节在有意识地借用变形制造矛盾, 但矛盾的解决却又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感觉意外, 却又合乎情理。谐音手法恰当地连接了矛盾和结局, 可谓精妙!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儿童民间故事的情节设置之巧妙绝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编故事的技巧和方法。怎么样让自己编出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更吸引儿童?儿童民间故事在故事开端、发展、结局上的处理着实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少实惠。
最后, 儿童民间故事的语言更符合儿童口语表达的习惯。儿童故事的接受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儿童, 他们正处于学习语言阶段, 本身掌握的词汇量又不多, 而且往往是口头语言, 另一方面, 儿童故事是要讲述的, 这就决定了儿童故事必须呈现出强烈的口语性。而儿童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就是在民间流传的, 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 大量的拟声词、歇后语、俗语、谚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这足以给我们当前的创作儿童故事提供了大量鲜活、丰满的语言素材。
综上所述, 儿童民间故事虽然产生于古代, 但并不代表它们已经变成历史, 失去了现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相反, 儿童民间故事以其成熟完善的艺术性仍可以在我们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发挥它的功能, 实现它独有的一片天空。
三、儿童故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而制定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在高校中, 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儿童故事教学而言, 因为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要让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儿童故事的能力, 并且要学会生动形象地讲儿童故事, 熟练地为学生编儿童故事。”它的教学明显地具有实践性和特殊性, 这就使得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文学课的教学方法有着极大的差异, 它不能再习惯性地借用其他课程单一的教学方法, 而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在儿童故事的教学中, 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教育指南。他认为教育方法要遵循生活的实际需要, 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 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 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自己的行动。儿童故事教学不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讲故事、编故事甚至是演故事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教学。这是一种融理论与技能于一体的训练。为此, 我们主张儿童故事教学方法应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1.精心为学生选择高质量的儿童故事, 通过情景熏陶让学生充分体味儿童故事独特的美,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说以人物为主, 故事以情节取胜。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选择构思巧妙, 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作品至关重要。这一方面可以改变一些学生认为儿童故事很“小儿科”, “是写给儿童的”, “没意思”等不良的观念, 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有意创造的故事情境中去, 真正感受儿童故事情节的巧妙、迷人之处, 从而得到美的陶冶, 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理性分析和学生讨论, 使学生掌握儿童故事的基本理论知识。
儿童故事虽然篇幅短小, 但往往构思巧妙。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文本, 学生讲或教师讲之后, 提出一些问题, 如“这个儿童故事很可笑, 它的趣味性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么制造这种效果的?”“它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等, 让学生理性地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主动地掌握知识。
3.给学生提供平台, 通过亲身体验, 训练讲故事、演故事的能力
小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 并且也要具备指导小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因此,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我们要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讲故事的技巧, 然后让他们在课下自选儿童故事, 进行充分的准备, 可以自己讲, 也可以几个学生合作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故事给大家。教师提供课堂时间给他们展示, 而班级内部由部分学生组成评委, 给他们打分, 教师也可以作适当评价。在体验中, 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4.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故事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儿童故事的特征进行儿童故事的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小学生的观察及学生对儿童生活的体验, 选择主题进行创作, 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故事的生动性。
参考文献
[1]尤丽洵.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
[2]郭晓玲.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3]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方卫平, 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关于老师的故事】推荐阅读:
关于赞扬老师的名言05-29
关于老师的200字作文07-18
关于老师的爱的作文09-29
关于老师眼神目光为话题的小学作文07-19
关于直播节目《老师好!》的观后感心得06-26
关于邀请老师聚会的邀请函模板汇总09-07
关于老师面试自我介绍06-15
关于2020争做四有好老师演讲稿10-28
感恩老师的故事07-22
一个老师的感人故事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