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计生工作汇报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计生工作汇报(精选8篇)

村计生工作汇报 篇1

大家好,首先对各领导亲临我村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较快,大量流动人口流入我村,截止目前,全村总人口为655人,常住人口382人,流动人口273人,其中流入人口270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119人,重点三查对象78人。近年来,围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我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领导重视,健全网络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我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计生专干为副组长,设立中心户长、治安中心户长、村服务室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流动人口办公室,负责村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二、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方式

随着我村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大,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增多,针对此种情况,主要做了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即以村人口学校为培训基地,经常组织流入人员学习有关生殖保健和优教优育知识,让流动人口中的新婚夫妇、孕妇和婴幼儿家庭在流入地能享受到免费的“优生、优育、优教”即“三优”方面的培训。二是加强优质服务。我村还以致流动育龄妇女公开信、发放流动人口服务需求意见表等方式,关心、关爱流入育龄妇女。寓管理于服务中,有效弥补了以往流入人口中新婚、孕妇、婴幼儿家庭这一特殊人群生 1

育管理的空白。实现了对祖国未来一代以经验性养育到科学性养育的转变,达到了“抓一代、促两代、影响三代”的效果。

三、实行“以房管人”,创新了管理渠道

针对以往流动人口管理难到位的情况,我村对流动人口实行“一卡”上墙式管理。人在卡在,人走卡走,并建立信息平台,每年与村民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协议书,实行“谁租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管理原则,租房户对新租住的人员和离开的人员及时上报中心户长,并签订管理协议书,对长期租住的流动人员如有新婚、怀孕、流引产、婴儿出生、节育变更等信息变动也要及时上报中心户长,以便村流动办随时掌握流动人口信息,进行孕产服务跟踪;中心户长、村服务室人员经常深入到各租房户对流入人员开展“零距离”的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和生殖健康指导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倡导流动人口实行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四、实行均等化服务,创新了服务形式

为了进一步做好村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向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让流动人口在我村居住感到舒心、开心、放心;近年来免费为流动人口落实节育措施 10例,免费健康检查240人次,免费就业培训指导到 45人次,用工中介免费服务68人次,帮助外来人口解决子女就近入托、入学15人。每年对生活困难的流动人口进行慰问,成立帮扶对子,取得了他们对计生工作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村计生工作汇报 篇2

一.建立长效机制, 保障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开展

1. 建立“电子书包”项目管理机制

为保证电子书包项目的有效实施, 我们首先建立了管理组织架构。成立了由校长亲任组长的“电子书包项目推进领导小组”, 负责项目决策、实施与保障等。下设“项目实验工作研究小组”和“电子书包项目专家组”———“项目实验工作研究小组”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 负责项目策划、组织、协调、指导、监控与评估, 对重点需要突破的问题合力攻关;电子书包项目专家组”定期到校进行调研及指导, 保证项目科学性。此外, 学校出台了《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学“电子书包”项目实施方案》, 为实施电子书包项目提供了可行、可操作的行动纲要。

2.建立“电子书包”项目教研评价机制

为保证电子书包项目的良好运作, 学校建立《实验教师“电子书包”管理制度》, 《学生“电子书包”管理制度》, 《“电子书包”项目实验家长承诺书》等系列规章制度, 规范项目研究的开展;与清华同方建立联系机制, 形成了研究-实践互动的新型教育研究模式, 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建立子项目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项目总结表彰制度, 建立长效的过程性评估体系, 提升项目研究质量;建立项目教研交流制定, 定期组织校内外的交流、研讨与展示活动, 深化项目研究的层次;建立项目推进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项目推进小组会议, 总结阶段工作, 分享优秀经验;建立简报制度, 每季度以简报形式发布阶段研究情况及实施指导意见;逐步建立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数字化作业系统、智能测评系统、电子学档系统等, 构建学校各部门、教师、家长、社会之间的管理服务平台。

3.建立“电子书包”项目奖励机制

对于电子书包这一新生事物, 学校除了以任务驱动老师积极开展实验工作外, 还建立奖励机制, 提高师生运用电子书包的积极性。

(1) 教师奖励机制

实验教师每学期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 奖励300元/人, 并在评先评优中加分奖励;积极上传各类资源完成规定的数量, 研学稿 (学案) 、作业、测试题、互动模块论题等每超1份奖励10元, 200元封顶;每学期评选“电子书包优秀实验教师”若干名, 奖励300元/人。

(2) 学生奖励机制

根据利用电子书包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要求, 每学期末各实验班评选10名“电子书包实验优秀生”予以奖励;在互动讨论模块, 能积极参与讨论, 进行有意义的回帖, 每学期各班评选10名“互动讨论积极分子”予以奖励。

二.强化培训力度, 保证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质量

1. 阶段性校本培训有的放矢

在项目开始阶段, 部分实验教师对运用电子书包实施“研学后教”理念的认识不够, 对利用电子书包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信心不足, 表现在教师培训时技术学习的低效性, 他们从心理上排斥新技术, 认为电子书包实验对自己教学没有实质性帮助等。这不仅影响到了教师培训效果, 还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子书包创新教学应用及推广受阻。基于此, 我们通过强化培训更新观念。开展了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的培训活动:在探索实验阶段进行应用通识培训, 为参与项目实验的教师提供系统培训, 进行全面周到教学理念与平台应用指导;在深化应用阶段持续推进以案例观摩研讨为主的教师研训, 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指导, 形成有效研训案例;同时,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教师、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将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之中, 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

2.“引进来, 走出去, 促成长”的培训方式

在自我不断培训的过程中, 我们也并不闭门造车, 而是广泛交流, 实施“引进来, 走出去, 推开去”的政策。

请进来, 专家引路———为了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提高, 我们以实验校为契机, 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谢幼如教授对项目教学进行实地指导和顶层设计。有了名家的指引, 我们进一步明晰了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方向。

走出去, 取经同侪———为了让我们的实验老师能进一步了解我区兄弟学校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经验, 学校除了保质保量完成区级培训的规定动作外, 还主动要求同方联系电子书包实验工作比较成熟的学校, 开展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实验老师参加仲元中学承办的“六校电子书包交流活动”, 富丽中学组织的“四校数学微课专题研讨”。同时, 学校借助教研室举办的“研学后教”现场会, 先后组织实验教师到番禺实验中学、石楼中学、石碁二中、石碁四中等学校取经, “走出去”的系列动作让我校的实验老师心里有了底, 减少各位老师心理的排斥感, 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实验教学。

推开去, 交流提高———我校借承办区级“研学后教”现场会的东风, 特别安排了语文、英语、物理三堂电子书包课, 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其中赵志娟老师利用电子书包“互动讨论”平台开展名著辩论, 向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展示了一堂别具一格的语文名著复习课;雷晓丹老师利用电子书包给学生们准备了视听盛宴;物理科的黄晓君老师利用电子书包平台的资源推送和互动讨论等模块上了一堂被区教研员何老师评价为“听过的最好的电子书包课”。在2014学年“番禺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 我校推荐了语文学科邓惠娜老师和英语学科杨柳老师的电子书包课参赛。这都为我们的实验教师提供了展示提升的平台。2015年4月10日举办了番禺区电子书包实验项目现场会, 孔卓敏老师利用电子书包上了一节初一英语听说教研课。会上, 谭雯副校长对“电子书包”实验项目在我校的开展情况作了详细报告。区教研室主任黎耀威回顾了我区开展“电子书包”实验工作三年以来的工作成果。区教育局副局长吴岳冬在会议上表示, 钟村中学的经验以及教师代表所分享的感悟和收获都让这场“电子书包”现场会“太给力了”。

三.探索课程建设, 推进电子书包实验工作的实施

1.课程活动, 扎实有效

针对前阶段我校实验教师数量少、教师利用率低、使用间隔长、学生利用率低”等问题, 在2013学年第二学期, 我校推出“增教师, 加培训, 抓教研, 建特色”的十二字工作方针。实验教师由原来的4位增加到22位实验教师, 每学期安排不少于22节电子书包常态课、5节汇报课、3节展示课。

2. 常态课程, 实验保障

常态化的应用是项目实验与电子书包真实改变教与学方式的保障, 在教师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我们的实验教师能保证每周使用终端上课或应用平台与终端开展相应的活动, 并在课前、课后广泛的应用平台配合教育教学。

我们的的常态课向全体教师开放, 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教师们能共同参与常态课的研究, 共同去发现、去探讨、去总结、去实践。实验班除了严格按照计划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日常教学外, 教师们也能主动带领实验班的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以此进行设备及平台的培训和练习, 使电子书包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3. 汇报课程, 主动提升

每学期安排的三节电子书包汇报课, 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互动课堂, 提供实验的生动案例, 为实验教师搭建了团队研讨的平台。通过汇报课, 使广大教师检讨正在开展的实验工作, 从学科角度分析适用性与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提高了实验工作的效益。

四.课题引领, 构建电子书包的学科教学应用模式

构建“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主要为两个向度, 一是以电子书包某一功能模块为支点, 建立与不同教学内容的联系, 构建成电子书包某一功能模块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教学应用模式;二是以某一教学内容为支点, 建立与电子书包多个功能模块的联系, 构建成教学内容整合电子书包多项功能模块的教学应用模式。

为使我校的电子书包实现常态化发展, 我们将电子书包实验研究与学校区级立项课题“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三为主’体验式课型模式的研究”有机融合。根据“研学后教”教学理念, 我校对“电子书包”应用模式研究重点放在两种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上:一是自主协作学习模式, 二是以写促读展示模式。如下图:

自主协作学习模式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协作性为主要特征.教师利用平台, 制定学习任务, 创设学习情境, 并在推送的任务 (研学案) 中, 提示方法、提供资源 (微课) ,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帮助并促进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通过平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如有疑问, 可以通过“辅导答疑”模块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 其后通过在线检测进行反馈提高。

以写促读展示模式则是教师进入“在线作业”模块,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个性化的品读任务, 同时提供“优质资源” (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和指导评价;学生进入“我的作业”模块完成习作, 借助“互动讨论”平台跟帖、互评,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佳作的汇编。

将电子书包融入研学后教的课改理念, 应用于“先研后导, 三为主”教学实践, 逐步实现互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这毕竟是新的尝试。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会发现不足, 遇到困难, 产生困惑, 例如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学科特色, 如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精选素材, 如何设计恰到好处的研学问题等都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共同解决。

五.展望未来, 对电子书包实验工作充满信心

电子书包在我校三年多的实践运用, 为我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模式和宝贵的经验。这是探索的三年, 更是收获的三年。或许, 在探索中我们曾迷茫过、彷徨过, 但这也恰恰说明我们在思考进程中、反思总结中。有理由相信, 在区教育局的关怀下, 在专家们的引领下, 我们将继续以“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应用为契机, 不断探索更先进的电子书包有效应用模式, 建构高效的现代互动课堂, 促进我校乃至我们整个区域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春种一粒子, 秋收万颗粮”, 电子书包这粒种子, 已经深深地播种在我们每一位实验者的心田。我们坚信, 它将会在不久的金秋时节, 结出更甜蜜的丰硕果实, 谱写“智慧教育”的新篇章!

附:ppt文档

摘要:2012年11月, 在建设“智慧番禺”的大背景下, 钟村中学成为番禺区第二批“电子书包实验学校”。通过四年的摸索与实践, 在机制建设, 模式建构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文章包含“建立机制”“强化培训”“课程建设”“课题引领”“展望未来”五部分。

创新工作方法 提升整村推进水平 篇3

江西省龙南县有效贯彻落实上级的扶贫政策,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精心组织项目实施等措施,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不仅加快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步伐,而且促进贫困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创新绩效考评激励机制,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热情

为提高重点乡镇、村领导干部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认识,引起他们对工作的重视,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龙南县在2006年出台的《龙南县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制订下发了2008年度重点乡镇、重点村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方案中明确了考评得分与下一年重点村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对考评前3名的重点村增加下一年度资金。2008年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兑现了奖励,对工作积极主动、高标准完成2007年度扶贫开发任务的杨村镇五星村、东江乡新圳村、夹湖乡花树村分别奖励了8万元、6万元、4万元。由此激发了基层干部的争先创优意识,形成了“以考评论成效、以成效争扶持”的资金投入良性竞争机制。

农民群众是推进扶贫开发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干部有了积极性远远不够,真正的主体还应落实在农民群众身上。我县扶贫开发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群众参与、管理、监督、组织作用。为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强化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我县在《重点村扶贫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中把群众参与度量化成具体指标进行考评,占重要分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走访群众、与群众座谈、项目监督小组全程监管等形式,提高群众对村级规划、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等环节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尤其是贫困农民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引导鼓励他们出谋、出资、出力。如我县武当镇大坝村高排路理事会在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实施项目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坝村高排组为争取把高排路硬化列入当年扶贫项目,早早地成立了高排路理事会,还把理事会成员的合照粘帖在宣传栏上,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多次召开户主大会,集体讨论解决缺口资金、无劳动力等问题的办法。在他们的组织下,村民们踊跃捐款,男女老少积极投工投劳,累计捐款3万多元,投工600多人次,把路基工程完成。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县扶贫项目自筹资金达98.9万元,投工投劳13357个工日。

二、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形成整村推进强大合力

扶贫资金是有限的,贫困乡村群众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要想把项目做大做优,使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就要想办法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为此龙南县充分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的作用,多渠道整合资金。一是争取定点扶贫单位的重视和帮扶。积极与县委村建办、新村办沟通协调,争取了26个县直、驻县单位挂点16个重点村,有的重点村多达5个单位,年内与16个重点村取得联系,开展了帮扶工作的省、市、县各级单位共有30个。通过勤督察、发通报、广宣传等措施,定点扶贫单位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据统计30个单位到位帮扶资金57.9万元,帮扶物资折款2.1万元,帮助争取项目2个、资金19万元。如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2008年支持临塘乡临江村扶贫资金17.3万元。二是捆绑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也是其它涉农部门的工作难点。财政扶贫资金充当起“粘合剂”作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各部门和行业的优势,形成叠加效应,共同做好整村推进工作。县扶贫办与交通、水务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共商计谋,为共同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形成合力。2008年,捆绑交通、水务、卫生、组织等部门资金253万元实施道路、改水、改厕、村部建设等34个项目。三是鼓励动员非公经济参与扶贫。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促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利用农村资源与非公企业资源互补的优势,在全县开展了村企结对共建帮扶活动,全县参与村企结对共建的45家非公企业中6个企业与5个重点村结成对子。已累计向结对的重点村捐赠帮扶资金69.6万元,为结对村开发项目3个。

三、创新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是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龙南县围绕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提高效益的目标,在管严用活上下功夫,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更大的扶贫效益。

1、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县财政统一设立一个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直接从国库支付到施工单位账户,改变了以往多头管理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消耗,有效地防止了专项资金滞留、挪用、渗漏的现象。我县实行财政扶贫资金两次付清到位,即项目由施工单位全额带资完工,经竣工验收和项目审计后,一次性支付财政扶贫资金的90%,剩余10%作为质量保证金,在一年后支付,明显加快了施工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项目提前申报制。我县在项目申报上突出“启动早、把关严”,对规划内群众参与度高、要求迫切的项目,或是水利、桥梁项目需要利用冬季枯水时节实施的,重点村通过会议讨论确定项目,经公示后,提前向县扶贫办申报。扶贫办安排专人实地踏勘、调研,指导做好项目设计预算后,批复提前实施。我县在严格执行项目三级申报的基础上,灵活把握了项目启动时间,既严把了立项关,杜绝人情项目、套取项目,确保扶贫资金用在群众最急、最盼的地方,又为尽早完成项目、尽早发挥项目效益赢得了主动。在2008年的32个扶贫工程项目中有17个项目实行了提前申报,实现了所有工程项目在当年年底竣工验收。

3、招投标制。扶贫项目的设计、预算、招标须知经技术主管部门审核把关,县监察局审批后,进入县招投标中心进行邀请招标或公开招标,投标单位都必须具备建筑施工总承包三级(含三级)以上施工资质,开标会除项目单位、扶贫部门参加外,纪检、技术部门、乡镇分管领导和扶贫专干、项目监督小组共同参与,有效杜绝了工程项目串标、围标现象,通过竞标,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金。

4、项目监督制。我县在扶贫项目实施前后、各个环节、整个过程都加强了监督。一是坚持项目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所有财政扶贫项目在上级批准下文后,在县电视台、县人民政府网上公示。重点村将申报项目情况、资金批准情况、招投标情况、项目验收情况等在村务公开栏和居住集中的地方向群众公示,取得群众支持和参与。二是项目监督小组行使监督权。为让广大群众参与项目监管,选举村民代表、贫困户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赋予监督小组“三权”,即知情参与权、向上汇报权、签字认可权。他们全程参与监督项目申报、招投标、隐蔽工程验收、竣工验收和发票审核。如东江乡新圳村实施寨下公路硬化项目,监督小组跟随施工队上下班,对材料进场、原料配比、施工工艺等严格监督,百般挑剔,施工队不厌其烦,超标准完成项目。项目完工后,项目质量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三是加强督查。县扶贫办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名义向项目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11份,限期整改。通过层层相互监督,保证了资金全额用在项目上和较好的工程质量。

5、工程结算送审制。项目完工后,县扶贫办、技术部门、乡镇分管领导和扶贫专干、村项目执行小组、监督小组等组成扶贫项目验收小组进行竣工验收,做出工程结算书。工程结算书须经村委会同意、乡(镇)政府认可、县扶贫办审核后送县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中心进行审计,最终公认的数据以审计报告为准。工程经过专业部门审计,都核减了工程量,为节约资金严把了最后一道关。2008年32个扶贫工程项目经审计节约了7.6万元资金。

2008年16个重点村共完成规划项目68个,投入资金707.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项目41个、资金209万元。硬化水泥道路 34.1公里,新建桥梁3座,新建水坝6座,修建水渠2410米,铺设饮水管道8630米,改水1125户,改厕784户,新建村部2座400多平方米,明显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大型种养基地6个,引导农户种植脐橙、李、桃等果树面积1500亩,1200多农户种植蔬菜2400亩,460户农户养殖生猪,年出栏生猪2.9万头,大力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强了农业产业发展后劲,贫穷落后的重点村正迈大步走向富裕文明。

[作者简介] 袁晓徽,女,江西省龙南县扶贫办主任;邓淑琴,女,龙南县扶贫办工会主席。

村工作汇报 篇4

一、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引人瞩目

XX村位于望城区丁字镇的最北端,湘江之滨,2005年由原古城与和尚桥两村合并而成,因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长沙铜官窑位于我村,故取名XX村。全村面

积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80亩,山林绿视量85%,人均建设用地225.47平方米,水域2690亩。下辖40个村民小组,共855户,3458人。村党支部有党员105人,下设4个党小组。

XX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北上郭亮大道与京珠复线连接;东与京广铁路及武广高铁毗邻,距绕城高速入口12公里;长沙窑大道经黄乔大道连接长湘公路,距长沙市中心27公里。

XX村生态环境优美。一条发源于茶亭镇九峰大山汇集108冲水源长8公里的彩陶溪贯穿东西,溪水清澈蜿蜒,两岸树木葱郁,村民大部分集中居住在溪流两岸,以十五座桥梁连接两岸交通,特别是一些河谷淤地夹在丘陵之间,远接开敞农地,空间进退有序,一派田园风光。

XX村历史文化底蕴及其深厚。村内的长沙铜官窑系唐至五代时期重要的制瓷遗址,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民窑。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铜官窑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塑、诗词、谚语融入陶瓷的艺术之中,以造型美观,装饰雅致、釉色匀润、工艺多样、题材丰富而闻名于世。其产品在当时就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以及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具有及其重大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是湖南省最有可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关于“长沙铜官窑”在当时的繁荣景象,唐代杜甫的《铜官渚守风》和李群玉的《石潴》都作了生动的描述。三国时关羽大战长沙时留下的古战场遗址在觉华山上还依稀可辨,至今还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后人为纪念他修建的“关公庙”在文革中被毁,关于“关公庙”的很多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极具旅游开发潜力。近年来,XX村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步伐,积极申报旅游特色名村,2009年7月评为湖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0年4月确定为长沙市城乡一体化示范村,2011年7月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随着报纸、电视、网络的报道和传播,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XX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村级事务有序推进,效果明显

1、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村党建工作汇报 篇5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农村带领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

导核心。

狮桥党总支非常注重对各支部书记及村两委领导班子的教育培训,坚持每月一次的学习制度,学习党的先进模范事迹,学习党员带头致富在农村的成功典型、新农合政策和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等,提高村两委及各支部书记的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同时利用典型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养党员干部争做先锋模范,通过召开支部会议等方式加强全村党员的党性锻炼,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更好地服务我村的经济建设。

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村党总支同样注重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党员的建设培养工作,不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纳新党员、壮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目前已有5人即将转为正式党员,又有10名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面对党员的老龄化,我村积极培养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年轻人入党。不仅是形式上入党,并要求他们从思想上真正的入党,特别是双培双带的示范作用,我们村出现了一大批能人,就像陈义才、陶世兵、蒋红兵、王强、何劲松、竺小阳等人,他们都是双培双带的先进典型。

我村的党员先进典型陈义才,2010年12月11日,渔塘组村民五保户陈李何由于本人不慎,把自家的房子烧着了,一场大火都五保户烧的一无所有。我们村党员,也是村民组长陈义才,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在短短的十天就把五保户的房子建起来,还给他添上了一切生活用品,就光陈义才本人就为五保户捐了近千元的人民币,还有工钱那就更不用说了。

当村两委来看望这们孤寡老人时,老人那感激的场面,以及老人那幸福的表情,不得不让我们从心里产生由衷的敬佩。陈义才就是我们村的党员先进典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大家树立了一面很好的旗帜。说真的,在狮桥村这样的党员还有不少呢,他们默默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这也正体现了我们村的党员在发挥他的先进模范作用。

二、改进作风,营造亲民为民的良好风气。

作为基层党组织,我们工作和生活在农村的基层,党政策需要我们去落实,党和政府温暖需要我们去传送,密切党群关系需要我们去努力。因此,在工作决策上,我们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群众的意愿和需求作为狮桥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在文化休闲广场兴建、廊桥加固修建、乡村道路亮化等事关本村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时,村党总支不搞独断,充分发扬民主,并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分析群众的意见,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要求村两委及各支部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严谨的生活作风,工作求真务实,力求高效,通过自身努力,营造亲民为民的良好风气。

三、全村同力,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2010年,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在我们全体干部群众的齐心努力下,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村创建“美丽和谐乡村”和“星级村”共投入了一百多万元,主要有八个项目:农民文化广场、集镇标志物建设、农民休闲长廊、集镇“两纵三横”柏油路的建设、集镇下水道工程、太阳能路灯建设、老街旧房改造工程、村大楼内外装饰工程。各项建设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积极响应上级指示,在富民工程的沼气池建设中我村积极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全部任务,除此之外,我村还完成了一百多口改厕任务。

三、我村主张节约,把部分资金投入到村大楼的建设及改善办公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党小组长的作用,积极当好各类信息员,2010年全村综治工作在全镇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五、我村的基础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道路建设,我村已完成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的覆盖率达99%。

六、我村在精神文明方面一直走在全镇前列,发动广大妇女组织了农村腰鼓队,文艺表演队,尤其2011年创建“美丽和谐乡村”巡演,我们村的短剧《说唱新农村》,得到大家一致好评,这就是我们村的党总支书记带领大家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还有精彩的相声也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赶赴各地表演,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很好的宣传了我们村的形象。2010年我村同时被评为巾帼示范村,这些荣誉都是我们村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而取得的成果。

七、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今年我村整体经济比上增长了11%,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全村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趋势。在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广大共产党员的身影。

村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篇6

杨宇新

韩川村位于宫前乡中部,下辖7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179户,570口人,属于省级贫困村。全村土地面积10.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660亩。

一、贫困户基本情况

全村贫困户共86户、244人。其中前组12户、27人,中组12户、26人,后组25户、76人。张山沟组7户、24人,师家山组8户、20人,前河组4户、15人,后河组7户、29人,青石沟组7户、13人,岭南组4户、12人。2016年脱贫3户,10人,自然减少1户2人,2017年现有贫困户82户,232人,致贫原因调查情况。缺技术41户,146人;缺劳力24户,50人,因病12户24人;因残5户,12人。

二、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在2016年韩川村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共申报项目3个,一是韩川村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7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有道路硬化1.3公里(3米宽、0.18米厚);农户门前硬化2086.03平方米,0.15米厚;广场硬化1285.72平方米,0.15米厚;安装路灯6套。目前所有项目,包括道路硬化、农户门前、广场硬化和路灯安装已经于11月底全面完成,并初步通过区、乡相关部门验收。该项目实施后,彻底解决了韩川村部分群众出行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二是养殖小区项目,投资23万元(其中争取革命老区促进会项目建设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8万元)。目前已经建成牛舍6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可解决6户贫困户养殖肉牛的没有牛舍问题。三是核桃栽植项目,栽植核桃树250亩,该项目年前面积已经落实到户到地块,并进行了整地挖坑,今年2月份从卢氏购买优质核桃树苗15000株,由村干部组织贫困户实施,于今年3月份全部栽植完成。同时,在2016年积极实施了易地搬迁18户 54人,其中县城安置4户11人,乡安置14户43人。教育扶持5户5人。其中师家山1户1人,青石沟1户1人,前组1户1人,中组2户2人。

三、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2017年韩川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将严格对照贫困村和贫困户退出标准,重点对照村“六通五有”和贫困户“户户有产业、有增收渠道”的要求。按照“长短结合、户户参与、多策并举、确保脱贫”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一条主线,抓好两项重点工作,努力打造两大产业基地。一条主线。即到2017年底实现户脱贫、村摘帽的目标。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完成村内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设,确保完成58户173人年底前搬进村内安置小区;二是村公共设施建设,实施村文化广场及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安装健身器材。两大大产业基地,即500头肉牛养殖基地和3000亩连翘采摘基地。

作为2017年工作重点的韩川村脱贫攻坚肉牛养殖基地位于宫前乡韩川村委南300米处。该养殖基地规划占地30亩,总投资221万元,分两期实施,2016年一期投资21万元(其中争取革命老区促进会项目建设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目前已经建成牛舍6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可解决6户贫困户养殖肉牛的没有牛舍问题。2017年计划实施的二期项目,计划投资20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投资73万元,企业自筹127万元,规划建设标准化牛舍1500平方米,储藏室500平方米,饲料青储室500平方米,粪化池200立方米,并建设办公用房100平方米,对基地内外道路进行硬化,建设相关的配套设施。目前该项目正在顺利实施,计划于6月底建成,10月份以前肉牛进场。运作模式:由韩川村党支部进行招商,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70万元,作为韩川村集体投资,企业有偿使用基础设施;贫困户申请到户增收项目资金购买肉牛,由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合同,提供技术指导,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销售;企业计划发展肉牛养殖500头,实现规模化经营,规范化运作。该养殖基地建成后,一是企业可实现年利润50万元以上,二是韩川村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三是带动韩川村86户贫困户养殖肉牛,每年户均增收4000元,四是可以带动周边200余户贫困户种植玉米、牧草等1000亩,户均增收3000元,五是可以解决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0人左右到养殖基地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每年人均2万元以上。从而实现企业、村集体和贫困户多赢。

3000亩连翘基地计划投资30万元,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合作社,对韩村村集中连片的3000亩野生连翘进行集中管护,在主要上山路口建设围栏,连翘成熟后组织贫苦户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以最大利用野生连翘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可实现产值200万元。三个基地建成后,可实现86户贫苦户人均增收8000元、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从而实现韩川村2017年贫困户顺利脱贫、贫困村成功摘帽。

另外针对该村长期以来,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发展缺乏动力的现状。为彻底改变该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等、靠、要思想,推动村民风淳朴、村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形成全村干群齐努力,比模范、争致富的良好氛围,有力推进韩川村脱贫攻坚村工作,使群众从依靠政府,变为主动发力。2017年1月份,由韩川村党支部组织的韩川村第一届道德模范评比活动正式打开大幕,本次活动以弘扬正气、传承美德为主题,以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为建设“文明韩川、和谐韩川、奋进韩川”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两个月时间,开展第一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设立“好媳妇”、“好公婆”、“好家庭”、“好妯娌”、“好邻居”和“致富能手”六种类型的道德模范。经过宣传发动、村民推荐、代表评比、支部决定等程序,最终评选出了8名群众为我村第一届道德模范,本活动已经于2月27日举行了颁奖大会,目前已经进入学习宣传阶段,努力在全村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彻底转变我村的社会风气,全力推进韩川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城中村暨农村消防工作之我见 篇7

1城中村、农村防火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低

我国多数的农村都有着较长历史,虽然个别富裕的农民新建了砖混结构的房屋,但是多数不是按照正规设计建造,布局不合理,存在房屋低矮、屋与屋之间的间距极小,没有消防通道,也不设置防火墙,火灾隐患随处可见。况且,农村现有的建筑多数为砖木、土木和石木结构,其门窗、屋架多为木制材料制成,且有的内隔墙、楼梯、楼板也是使用木材等可燃材料。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迅猛,极易酿成大面积火灾,在建筑物的可燃构件中梁、柱、楼板、门窗燃烧后,在一定时间内,会因失去承重能力造成建筑物倒塌,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1.2 村镇发展缺乏消防规划

村内房屋布局密集、建筑的随意性大,无防火间距,消防车辆在村庄内根本无法正常通行。有些村庄道路狭窄,弯道坡道多,部分路段未硬化;有些村庄在道路上设置路障,阻碍了消防车通行;有些村庄道路宽度可行,但横穿道路的电气线路架设偏低阻止了消防车的正常通行。

1.3 消防设施缺乏,自防自救能力差

农村地域广、范围大,有些村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通讯设施差,信息不畅通,常用的灭火工具非常简陋,灭火设施奇缺,不少农村还缺水严重,自救能力差。据了解,大部分城中村、农村,消防车大多只能到达乡镇一级政府所在地,乡村也没有可供消防车加水的水源。很多乡镇没有配备简单的消防车,配备的乡镇消防车很多派不上用场。一旦发生火灾,由于报警不及时、消防扑救力量不能及时到位,或者灭火装备差,不能够有效控制初期小火而酿成大灾。

另外,通讯设施较差,信息不畅通,报警不及时,一旦发生火灾,由于报警不及时、初期处理不力而贻误战机,造成火灾蔓延。

1.4 电气线路不符合要求

输电线路私拉乱扯,用电设施陈旧老化,违章用电随处可见,随时可能“摩擦起火”。一农户家中,一个房间里乱接乱拉电线有十几处之多,且断口接口处均用普通药用白胶布包捆着。大多数农村的电线是最初通电时架设的,由于年代久远,电线陈旧老化;加之有动物啃咬,电线绝缘破损严重。农民安全用电常识的缺乏,电线乱拉乱接、接头松动等现象严重;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设备增多,电气线路不加任何防护措施敷设在屋顶内,造成电线过负荷现象严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贪图便宜兴利的影响,致使不合格的电器设备大量使用,这些原因极易造成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等火灾事故的发生。

1.5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管理差,火灾隐患凸显

由于长期对城中村、农村消防工作的遗忘,致使消防培训不到位,消防管理水平基本为零,消防知识相对贫乏,消防组织建设、消防制度不健全;多数农民缺乏消防常识,小孩疏于教育,玩火致灾的事远多于城市;不懂安全规程,违章操作,盲目蛮干遭灾的事情时常发生;无视法纪报假警、打骚扰电话、泄私愤报复放火事件多于城市;不会报火警,认为消防队救火要收费等问题仍然存在。另外,利益驱动,城中村、农村“三合一”现象尤为突出,有的农户在家中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或存放可燃、易燃材料和货物,或维修中、小型农业机具等小作坊,同时,取暖采用火炉或电热扇,有甚者还在屋内电焊、气焊,使得城中村和农村的火灾隐患凸显,火场情况趋于复杂,扑救难度增大。

1.6火场有爆炸和产生毒气的危险

现在农村部分农民使用液化石油气为燃料;多数农民还拥有机动车辆如摩托车、农用车等,家中储存汽油、柴油;多数农民家里存放有化肥、农药,起火后,这些物质不仅燃烧猛烈,而且有发生爆炸和析出有毒气体的危险,给救援带来一定的困难。

2城中村、农村防火对策

2.1建立健全消防组织

一方面,各城中村、居民小区要创新思路和方法,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行政负责人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党支部向党员、村委会向党支部、向村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另一方面,要依托综治办、安监办等设立消防管理工作机构,配备消防专(兼)职干部,组织并督促落实消防安全工作;督促社区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确定消防专、兼职管理人员,整合保安、巡防以及社区民警等力量,建立基层火灾综合防控体系,在城中村、居民小区构筑“防火墙”。推动落实区、乡、村三级消防队伍建设责任,解决农村火灾扑救“远水不解近渴”的问题。

2.2严格执行《农村防火规范》,夯实消防设施建设

1)必须留有防火间距,着力解决农村建房的防火问题。要在进行城镇改造、村庄整治和人居环境改造的同时,以社区和农村路改工程为契机,拓宽防火间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级,疏通消防安全通道,杜绝在宅基地上随意乱建,杜绝将农用地改建住宅并出租而造成的“多合一”危房,在村庄内外道路设置足够的宽度,沿道路两侧架设电气线路高度保持4 m以上,以保证紧急情况下消防车辆出入畅通。

2)加大消防投入,增建消防水源,逐步改善农村消防基础设施。以村庄水改工程为载体,大力加强消防水源建设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证公共消防器材配置,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切实解决城中村消防工作滞后的状况。在村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和相对重要的建筑集中区设置储水设施(可以与饮用水源合用),同时充分利用村庄内各种天然水体作为消防水源,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结合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充分利用天然水体作为消防水源,因地制宜修建消防取水码头、消防水池等设施。

3)严格农村的电源、火源。要严格管理村民住宅炊事、取暖用各类柴灶、煤炉、燃气炉和管道的用火安全,积极发展沼气业。有液化灶的家庭,只知使用,如何预防液化气的安全知识根本不知道。大多家庭将气灶、气瓶置放于柴火灶间,柴灶煮饭、气灶煮菜是大多数有液化气灶村民的习惯。往往在烧火煮饭时,熊熊的火光常将冰冷的液化气瓶“温软”。

2.3创新管理,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1)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物业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网格”化排查隐患长效机制,以乡镇和社区为基本单元,逐级细化“网格”,逐一明确责任人员,组织消防、治安、公安派出所全警参与,发动基层安监办、工商所和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力量,分片包段,拉网检查,形成全民围剿隐患的强大攻势。

2)各乡镇、街道办要建立火灾隐患发现、报告、整改、督办等制度,制定各级各类防火公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消防工作,分层级、高密度地开展防火检查和巡查,重点清查随意停放车辆占用、堵塞消防通道、违规设置隔离墩或限高栏以及消防设施无法正常使用等问题,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消防设施完好有效。切实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

3)做好城中村、农村消防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文艺团体等资源,开展突出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消防宣传教育,尤其是在农业收获季节、国家传统节假日和乡村民俗活动期间加大宣传频次,提高宣传针对性。农村中小学校也要加大消防教育力度,将消防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内容,形成“教育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良好社会氛围。

4)夯实队伍建设,筑牢初期火灾“防火墙”。积极依托城中村、社区现有治安巡防队伍,加强对保安人员的消防业务培训,广泛发展志愿、义务消防组织,整合村级协管人员,建设专、兼职精干消防队伍,最大限度地拓展基层消防力量的覆盖面。同时要建立队伍管理机制,明确“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建设标准,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装备,有效发挥志愿、义务消防队贴近群众的优势。

3要加强公安消防部门对城中村、农村消防安全监管力度

3.1加强对城中村、农村消防安全监管

1)公安消防部门要严格按照《农村防火规范》审核验收农村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从源头上控制火灾隐患。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地区消防监督执法和服务指导,严肃查处各类消防违法行为。2)针对火灾多发季节的特点,公安消防部门要督促乡镇政府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治理,做好预防、排查和综合整治。3)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人员聚集地区的重点治理,加强重点区域和行业的治理,严格按照“七个一律”加大“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结合农民居住集中和流动务工人员集宿管理等工作,大力整治出租屋、“城中村”等场所的火灾隐患。

3.2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优势

各地公安机关要明确消防监督工作分工,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派出所贴近群众的优势,广泛开展农村消防监督工作,指导村(居)委会开展消防工作。重点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和小型商铺、歌舞娱乐、餐饮、浴室、网吧等场所的消防监督检查、防火巡查和消防违法行为的查处。

4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开展好城中村、农村消防工作,从源头上、管理上提高农村抗御火灾的能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城中村、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城中村、农村地区的防控水平,夯实农村消防安全基础,营造良好的农村消防安全环境,做好城中村、农村消防工作的常态化任重道远。

摘要:从当前城中村、农村的消防现状工作着手,分析了城中村、农村的消防安全问题,探讨了预防城中村、农村火灾的有效对策,为营造良好的农村消防安全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城中村,农村,消防,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GB 50039-2010,农村防火规范[S].

[2]陈浩,张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消防安全问题的探讨[J].理论科学,2008(1):16-71.

[3]张凯.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消防工作[J].科技信息,2010(31):89-92.

村计生工作汇报 篇8

【关键词】农牧村 中小学 管理

随着国家在农牧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县农牧村的政治、经济及教育环境正发生着非常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农牧村中小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诚然,农牧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与学校管理者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做好中小学的管理工作,已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管理者始终要保持自信、自律和自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在德育教育还是在教研教学方面,管理者一定要身先士卒,一往无前,否则就无法带好教师队伍,更谈不上搞好农牧村教育。换句话说,连学校领导对待工作都被动应付,敷衍搪塞,甚至不时寻找机会想调往别的单位,还有哪个教师肯安心工作呢?因此,作为农牧村中小管理者,要时刻为广大农牧民学生家长着想,要为学校负责,为学生负责,要以管理者的岗位职责严格要求自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管理者要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建章立制,规范办学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单位,一个机构,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农牧村中小学校长要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各项工作计划,规范办学。也只有建立较严密、合理,而又切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才能真正抛开“人管人”的累赘,才可以做到按章办事,以规管人,就事论事,事半功倍。但要注意的是,制定规划,既要有近期规划,还要做好远期规划。要结合本学校实际,制定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规划,要在不断实现短期目标的情况下,再去追求远期目标。另外,要在强调实施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注意强调人本管理,即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规范办学。

三、管理者要带好教师队伍

农牧村学校地处偏僻,条件落后,待遇低下,要想留住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过多的责怪、发牢骚都是徒劳的。我们要主动出击,对症下药。要从各方面关心教师、激励教师,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是要用人唯贤,不拘一格降人才。二是要让能者多劳,优劳优酬。要让有限的资金尽量倾斜在他们身上,要保证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物有所值,人尽其才。要慷慨地把荣誉给他们,有机地提升他们在学校的地位。三是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在这方面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力创学习型学校。要鼓励全体教师将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并把它作为一种责任;要在精神上、物质上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函授与培训工作;要切实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以校本教研带动教师再学习的积极性。四是管理者要多听、多看、多走、多说、多交流。多发现教师的优点,适时鼓励。如果发现不足,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情结合,要让每位教师感到,校长心中有我。闲暇时找教职工谈生活、谈工作、谈业务、谈兴趣等等。要及时为教师排忧解难,让教师把学校真正作为最可信赖的坚强后盾。总之,要让广大教职工体会到在农牧村工作生活,虽然简朴一点,但是能感觉到踏实、温暖。

四、管理者力求要办出学校特色

一所成功的学校,必然是具备自己特色的学校。也就是它必然具备有个性特点、有很好办学理念的优秀领导班子,有一支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有一群思想活跃且有特点的学生。要想做到这一点:一是管理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很好地解读素质教育而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要全面理解均衡教育的概念,既要做好培优工作,让每个优等生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又绝不放弃“转差”工作,让他们有进步的喜悦,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攀登。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开齐开足课程”的重要性。管理者要有广泛的健康的体育文艺等方面的爱好,要敢于开拓创新,要善于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组织一系列兴趣组活动。诸如开办语、数、英、体育、书画兴趣小组等等。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三是要明确职责范围,适当为自己减压。在当今教育环境下,维稳工作、校园安全、教学质量、开源节流……都是学校的重要工作,管理者的压力确实不轻。但是,作为管理者,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明确自身职责,适时为自己减压:一是管理者要有层级管理理念,制定科学而实际的管理制度,自上而下,上通下达,要明确班子成员乃至老师的职责范围,该由谁负责的事,就由谁去负责操办,但这不等于置之不理,撒手不管。二是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聚众之长,去解决一些棘手的事或自己很难考虑成熟的事。三是要学会推辞。例如,不必自己亲自到场的各种检查、调查,迎来送往,或一般会议、汇报等,应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多交给下属去做。这样你就可做得有模有样,轻松洒脱。

上一篇:校园安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