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报道范文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报道范文(共9篇)

信息报道范文 篇1

——学雷锋纪念日信息报道 今天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发表50周年纪念日。东北中山中学德育处、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内容包括:

1、举行“讲文明礼仪,树中山新风,传承雷锋精神”主题升旗仪式。

2、学生会发起“讲文明礼仪,树中山新风,校园雷锋精神传承周”活动。活动参与者以校学生会、学生团委成员为主体,吸纳学生志愿者,活动内容有:

(1)每天半小时

每天中午利用半小时时间,小志愿者义务清理校园内及校园周边小区内的生活垃圾。

(2)每天一广播

利用校园广播站,每天广播宣传传承雷锋精神内容。

(3)人人献爱心

学生会号召全体同学为学校的“爱心超市”捐献学习用品,援助家庭贫困学生。

3、制作招募“学雷锋志愿者”、“讲文明礼仪,树中山新风,校园雷锋精神传承周”、“献爱心”等海报,广泛宣传雷锋精神。

总之,学校将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学习雷锋活动,加深同学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同学生们自觉主动地在学习生活中时刻关注雷锋精神,形成长期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

信息报道范文 篇2

灾难本身就是一种新闻, 以前的“救灾才是新闻”是宣传理念桎梏影响下的刻板认识。讨论灾难新闻报道与信息公开的问题, 自然不能离开讨论对灾难新闻的理解, 这种理解的变迁恰恰反映了报道理念的嬗变, 而背后的政治环境和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往往起了决定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灾难新闻报道理念走过了不同的道路, 粗略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1979年, 这个阶段的报道理念是“灾难本身不是新闻, 救灾才是新闻”;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1999年, 其报道理念为“首先是灾难本身, 其次才是军民救灾”;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2010年, 虽然这个时期的灾难事件都不尽相同, 不同事件中的媒体操作也各显差异, 但这时期的总体报道理念可用“报道及时、全面, 立体化、多层次, 灾情保密成为历史”概括 (3) 。

政府垄断信息, 媒体如履薄冰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闻媒体曾一度敢于正视和报道阴暗面, 但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 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揭露阴暗面的报道, 基本上被排除于报纸之外, 这样在新闻报道中就形成了一个“报喜不报忧”的框框, 重大灾难事故成为报道的禁区。

第一阶段时期的新闻报道理念的形成完全是在政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 那个时期政治宣传就是铁的纪律, 违反新闻纪律是要受处分的, 徐铸成、彭子冈、范长江等人的经历就是明证。执政者往往认为公布死亡人数会引起社会不安定, 抹黑政府形象而使人们失去对政府和党的信任以危及政权的掌握, 所以死亡人数和灾难情况往往成为绝密。一旦被贴上了政府内部保密信息的标签, 政府就有理由说是不能公开的。当时的传媒理念自然也就是只能报喜, 充当“党的喉舌”, 为党唱颂歌, 即使批判也是为了强化歌颂。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 政府也隐瞒了饿死的人数, 《人民日报》三年仅有的20条消息都是正面的, 报道模式更是皆为“轻描淡写的灾情+党的领导关怀+灾区人民的决心” (4) 。

无论在第一阶段时期还是第二阶段时期, 于政府方面, 信息公开的意识都是没有明确树立起来的, 第二阶段的突破是不再以救灾为新闻而是报道灾难本身, 其原因在于新闻人认识的进步, 新闻人想冲破以往灾难新闻操作的藩篱而进行的初步尝试。在这方面, 《中国青年报》1998年对洪灾报道进行了一次非常大胆而具有历史意义的尝试, 当时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在洪灾发生3个小时后便给编辑部发回了一条不到80字的简讯, 之后每半小时就给编辑部发一条短消息, 第二天中青报把记者发回的均不到百字的8条消息原样刊发在报纸上, 让人民全方位、多侧面、较及时地了解到灾情本身。 (5) 后来有学者评价“像这么快速地报道重大灾难, 在新中国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青年报》作为当时灾难新闻深度报道的先驱媒体, 成功地把之前“只报救灾不见灾”的报道理念扭转过来变成“首先是灾难本身, 其次是军民救灾”, 这显然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前一个时期的媒体在灾难报道上的诸多偏失致使中国政府曾经承受了巨大的国际社会舆论压力, 故在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吸收了曾经面对巨灾而在国际社会中媒体缺失的教训, 争取国际舆论的话语主导权, 也渐渐放松了对媒体的控制, 不再回避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 这恰恰又说明了政治环境的宽松才会有言论自由的发展。因此, 国内媒体开始加大了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力度, 各种灾难新闻开始频繁见诸报端。

政府信息逐步公开, 新闻专业主义回归

新闻专业主义本来就是一种公共服务的理念, 而政府职能转变也是向着服务型政府方向发展, 二者本质上就是殊途同归的。但是, 政府毕竟是由人组成的政府, 人的利己性决定了政府不可能自觉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必须要在完善的监督体制下才能最大可能地服务于公众。而且政府也是一个团体, 乃至是一个掌握着大权力的“经济人” (6) , 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为自己谋取最大化的利益。除此之外, 政府权力过大控制了信息的流通, 造成信息在民众、媒体和政府三者之间严重不对称, 我国80%以上的信息掌握在政府机关, 且大多处于封闭和闲置状态, 这无疑给新闻专业主义的报道理念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在灾难新闻报道理念变迁的第三阶段中, 政府信息公开的不断往前迈进则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提供了必要的良好培育性的政治土壤, 乃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 2004年的董铭案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第一案, (7) 案件的审判和结果无疑都令人振奋, 也是从董铭案乃至此前广州率先颁布的信息公开条例开始, 公众的知情权和媒体获得政府信息有了初步制度性的保障。

非典初期的媒体失职反映出来的并不是媒体报道灾难新闻操作的不成熟, 而是“权大于法”的行政思维依然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广州本来在当年元旦已经开始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按照《规定》, 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政执法事项, 对当地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等必须公开, 不按规定执行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事业单位将会被追究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然而, 这些地方性的规定根本无法与权力抗衡, 形同虚设, 不过一纸空文。鉴于这个教训, 国务院在2004年5月中旬制定和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灾难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规定国家建立灾难的信息发布制度, 向民众及时、准确、全面发布信息。 (8) 此举标明了国家高层执政者决心以国家层面上的行政命令督促政府对民信息理念的转变, 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政府形象。

目前地方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和定期新闻发布制度。一些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还规定, 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蓄意隐瞒重大疫情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 将受到严厉查处, (9) 这就是所谓的官员“问责制”。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施行, 进一步从制度上保证了政府及时有效地披露灾难事件的信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 政府就通过政府网站、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立即对震中、震级作了准确报道, 使公众充分知情, 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 不但境内媒体报道及时迅速、生动客观, 同时, 政府对境外媒体也表现出欢迎的态度, 这表明政府对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进一步弱化。正是政府的不断开明和理念的转变, 才有了学者对这个时期新闻媒体的报道理念定位“报道及时、全面, 立体化、多层次, 灾情保密成为历史”, 而这种定位恰能反映国内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媒体操作的努力与成熟。

民众权利意识觉醒, 打破信息失衡局面

德布罗意是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以一篇博士论文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他在研究了大量的自然现象之后发现自然界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 但那是在自然状态下信息自由流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种对称, 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却很少有这种情况。政府掌握了对信息“生杀予夺”的大权, 使得信息不是自由流通而是闲置和封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信息归属认识错位。很多行政人员认为, 政府信息是政府行政的结果, 当然归属于政府所有, 政府有权决定信息公开的范围。二是我国民众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缺失。因为公众还未完全意识到自己才真正是信息的“最终所有者”, 没有意识到政府垄断信息和随意伸缩信息公开边界是侵犯公民知情权。 (10)

民众应该正确认识政府的服务职能定位, 如林肯说政府应该是“民治、民享和民有”的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 , 《独立宣言》中也有“政府的正当权利是经人们同意被授予的”, 凡是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是需要社会大众参与的事务的各项信息, 民众都是有权利知道的, 民众才是信息最终所有者, 《国际人权公约》也已将知情权列为一项基本人权。在民主社会里人民才是执政的主体, 通过正当渠道向政府获取关乎切身利益的信息不但是一种需要, 而且是一种责任, 这种责任就是督促政府加强服务民众的意识, 促成社会信息流动的规律化、制度化, 打破政府垄断信息资源而造成的社会信息失衡的局面。

民众权利意识的进步, 对政府宣传思想有冲击作用, 为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实践中回归本位充当社会信息传播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语

新中国成立在初期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社会背景下, 政治力量控制对灾难新闻操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当今党执政理念的开明与政府关注民生的改善以及一系列诸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 给我国媒介生态的改善与良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培育的土壤”与“保护的阳光”。

这个“培育的土壤”是让新闻事业能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而开明的政治环境里面蓬勃发展, 而“保护的阳光”则为媒体进行新闻操作提供了法律层面上的保障, 告别了过去灾难新闻“戴着令人不能动弹的镣铐跳舞”的局面, 也回应了部分学者和专家早年提出的“信息公开要有法律救济”的建议, 公民的知情权已经有法可依, 有法救济, 这无疑是信息公开进程的一个莫大的进步, 也给了灾难新闻报道理念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回归以极大的推动。 (11)

参考文献

①南香红:《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南方都市报汶川地震报道全纪录》,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年版。

②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③④皇甫雯:《我国媒体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理念之嬗变》, 《新西部》, 2010 (06) 。

⑤赵淑萍:《当代电视新闻采访教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⑥林爱珺:《在信息公开中建构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现代传播》, 2009 (2) 。

⑦赖洪川:《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析——从董铭案谈起》, 《新闻记者》, 2005 (7) 。

⑧林爱珺:《5·12震灾报道与信息公开》, 《新闻记者》, 2008 (6) 。

⑨雷刚、张真真:《灾难报道与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2005年8月第九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大会宣读论文。

⑩诸松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新视野》, 2003 (3) 。

信息报道范文 篇3

关键词:信息公开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 历史性进步的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播手段日益丰富、高效,各国、各地区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已很难被局限在一国或一地区的范围内,任何信息公开延迟都会给事件本身、政府形象及媒体评价造成负面影响。正因如此,共同担负着维护国家公共安全责任的政府和媒体,在对待危机事件信息处理和发布这一问题时,应如何有效配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四川汶川为例谈谈看法。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艰难前行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法律等授权和委托的组织, 公开的对象为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 公开的范围为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合法公开的所有信息, 公开的方式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

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在北欧、北美及澳洲的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相对而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步较迟。直到2002年初,我国才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 专家建议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文简称《条例》)于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总体而言, 我国政府正在努力建立完备的信息法律体系, 逐步确立信息公开制度, 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级政府推行的政府信息公开在对象、形式、执行机构等各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法律指导和规范, 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二是目前实施的政府信息管理法律多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政府信息, 而且普遍强调保密,忽视公开,各部门间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协调, 信息公开工作效能较低。

现代型政府应该是一个有限责任政府,政府行使的也只是有限的权力,政府不再是全知全能,公众也不再是被动无力,随着公民社会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事务从政府职能中让渡出来,由政府和公众共同担当,成为参与解决危机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做到及时公开信息,并向公众坦诚哪些工作正在做,哪些问题需要公众配合共同解决,并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公众监督。新闻媒体则是实现这种配合的沟通工具:媒体应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平台,要正确引导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二.媒体在政府信息封锁下的求索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形象,以及党领导下的政府形象,在中国相当程度上就是国家的形象”。我国的媒体一直是“党管媒体,所以党的传媒有责任树立党的形象”,“ ‘要帮忙,不要添乱’,主动为树立党和党领导的政府的良好形象而努力工作” 。然而,我国媒体的性质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当在接受党领导的同时更要对人民负责。如今,媒体正在面临体制改革,长期以来作为党政权力机关一部分的观念难以丢弃,公权力的约束意识难以摆脱。因此,“现行的管理制度是一种将重点放在‘控制舆论风险’,而非着眼于‘提升舆论水平’的管理”。在这次被给予充分好评的汶川地震报道中,媒体的一些“纰漏”依然值得关注:

1.“路透社第一”

“有资料显示,第一个对汶川大地震做出报道的新闻机构并不是中国自己的媒介而是路透社, 路透社的地震报道整整快了20分钟以上。在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要关头,我们这20分钟的时滞到底耗费在了哪里,是中国传媒人的专业意识和操作不够到位,还是某些制度安排阻滞了如此重要信息的发布呢?”

2.“又被凤凰抢先”

“我们也要注意到其间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此次信息的公开也并非发生在第一时间。地震发生之后,有人做了搜索,只有凤凰台在播《中国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时事连线;大陆的电视台,竟然没有一家播报地震的新闻;上网查询,连国外的网络上都发布了这个消息,而我们自己的官方网络上仍然没有信息。在那个第一时间,我们的新闻媒体延续了审查与自我审查的好习惯:遇到灾难,都是要有上级批示之后才能报道。这里,我是要说明:信息公开的法则在中国,即使在传媒的管理者那里,也远远没有深入人心。”

在我国,政府和媒体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是服务的途径和方式不一样, 两者理应实现互补。据《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现状》白皮书披露,“我国政府掌握的信息占社会整体信息总量的80%以上” , 政府如果不遵照“以公开为常态, 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 那势必增加媒体工作的难度。然而,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上的失实, 也给政府工作造成了麻烦。“学会和媒体打交道, 善于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信息, 从而实现政府, 媒体的良性互动, 是现代政府的必修课之一”,同时,媒体也应以专业的精神和深切的社会责任感,面对事实和报道。这次汶川地震报道, 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互动做得非常好:政府信息公开程度高,媒体总体上反应迅速,信息发布权威、详尽,不但抚慰了国人的心灵,推动了抗震救灾工作一步步有效进行,而且,境外媒体的报道信息源也多数来自中国媒体,因而牢牢掌握了话语权和报道基调。

三.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传播的历史性进步

信息公开已成为历史的主潮流。在汶川地震中,两个足以彰显时代进步的产物,在信息公开与有效传播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一,我国己逐渐步入以网络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方便快速;第二,民主政治制度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汶川地震发生后,仅过2分钟网上就出现网友的询问,十几个省市的网民迅速反映有震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官方的权威信息如不及时发出,不仅被动,还势必会造成混乱。因此,只要事关公众利益,政府部门就要自觉地、负责任地予以及时公布。强大的互联网传播技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及在此环境下,日益培养的公民民主参与意识,都共同促使了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与传播的成功进行。

信息公开和媒体报道有序并行运作。这次地震报道,信息采集渠道多样,信息内容丰富,掌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部门繁多, 还有大量境内外记者前往灾区采访,然而值得称道的是, 一切都“忙而不乱”:这次地震和抗震救灾的信息, 统一由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发布, 总指挥部的信息则由发改委、民政部、卫生部等职能部门汇总;国务院新闻办每天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向中外记者提供最新信息和回答记者的问题;震中地区的四川省政府也每天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介绍当地的最新情况。这些“运作程序”和制度性安排, 不仅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权威和发布的及时, 同时也使媒体传播有序。

媒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地震和抗震救灾的报道,不但政府和媒体的有效配合得到了认可,公众也在这次事件中得到了锻炼和洗礼,他们对自身享有的知情权,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涉及公民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信息,一定会得到越来越顺畅地公开和传播,公众获知信息后的行为也会更趋理性。现在对于掌握信息的部门和传播信息的媒体来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清理已经过时的观念和做法,在制度的保障下以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挑战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刘恒.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

[2]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9[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7

[3]李季冰.《“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J].《新闻记者》,2008,(8):29-31

[4]喻国明.《地震大考:关于传播体制建构的若干思考》[J].《现代传播》,2008,(4):54-55

[5]杜俊飞.《通往公开之路: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J].《国际新闻界》,2008,(6):34-38

[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现状:之八[EB/OL].[2008-01-10-].http://old.sheyang.gov.cn/2004/12- 21/15010175491.html.

[7]张持坚.《信息公开传播的革命性进步—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J].《新闻传播》,2008,(9):6-8

纪实报道的范文 篇4

“在一场球赛后没让观众记住名字的裁判,才是真正称职的裁判。南来北往的中外乘客,不会记住一个服务到位的出租车司机的名字,但会对那个国家和城市留下美好的印象,这就是对我们这个行业的最高褒奖。”

××,首推“无痕迹服务”的××出租车司机,面对记者的提问说出了这番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位全国劳模的背后,已崛起了一个全国服务行业的品牌,他所在的××首汽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立了××车队、××班。

小事点点滴滴留心

“阿拉上海人。”得知记者来自《新民晚报》,在上海出生的××立马用一句挺刮的上海话表示欢迎,这是××拉近与陌生人距离的方式之一。正如同他主动问候上车乘客的第一句话“您好,咱去哪?”一个“咱”字拉近了与乘客的距离。把出租车方向盘已有了,××的许多工作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慢慢琢磨、领悟出来的。

1985年初,25岁的坦克兵××从部队复员,经考核成为首汽公司一名驾驶员。当时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令人眼馋的热门岗位,男青年谋职成功后连媳妇都好找。身高不足1.7米的××,面试时还多穿了两双厚线袜以增高,最终成了百里挑一的幸运儿。

驾驶员工作不轻松。在运营间隙,××阅读了大量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杂志。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一次[本文自看到乘客晕车呕吐后,第二天他就在车上准备了塑料袋;突遭暴雨乘客下车被淋湿,他就想到了在车中备把雨伞;儿童上车爱抢前座,为防止意外磕碰,他耐心地将孩子哄到后座以便家长看管……。

乘客也是他的“师傅”。中国人民大学李春秋教授和××聊天时谈到,服务的最高境界是超前服务、无痕迹服务。真诚、自然地为乘客提供服务,让乘客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到真诚,而出租车司机却可能得不到表扬,甚至连名字都不会让人记得,但乘客的心里却记住了这个国家、这个城市。为了达到李教授说的最高服务境界,他开始注意观察、总结、记录一些乘客的乘车习惯,以及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社会层次的乘客有特殊需求时的不同反应和语言暗示,在超前服务中的言行尽可能弱化“为您服务”的痕迹。

在××,乘出租车的外地游客不少,他买了介绍××周边景点、特色餐饮和购物指南的书籍放在车内明显位置;受过多年“外事纪律”熏陶的××养成了一个习惯,出车前不吃生葱、大蒜、臭豆腐等异味食品……××总结的许多无痕迹服务方法,如今已在××车队推行,而由高水平驾驶员组成的××班组还有不少绝活:起步不“闯”(××话:意思是猛),刹车不点头,拐弯不晃。特别是“一杯水”功夫更是了得,在整个运驶过程中,车上置放的水杯中不能晃出水来,刹车时乘客的头不会朝前一冲。

名片党徽佩戴胸前

“每辆出租车出一趟活儿,都是流动的广告,驾驶员素质高低、服务好坏直接影响着首都和祖国形象”,这是××车队驾驶员始终牢记的一句话。本网版权所有

一块长方形的红色塑料标牌,上书“首汽××车队”,安放于副驾驶座前位置,这是××车队的“名片”。××班有12名成员,个个都是首都出租车行业的“的士之星”,其中有8位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名片”是胸前始终佩戴的党徽,这既给乘客安全感,也为自己接受社会监督加压。

××市民认可××车队成为×ד新名片”,缘于“非典”时期。成立才一年多的××车队碰上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出行者大量减少,驾驶员面临做一天亏一天的尴尬境地。出租车公司不少司机要求退车,还有的司机不愿载送上医院的乘客。××等优秀驾驶员向首汽全体出租车司机发出倡议:“恪守职业道德,坚持运营不停车”。他们呼吁同行,只要××大街上有出租车在跑,就能给广大市民增添信心,并告诉全世界:××没有倒下。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首汽”是在××大街上跑得最多的出租车品牌,××市民知道“首汽”司机不怕送客到医院。

从此,这支国内第一个以全国劳模名字命名的出租汽车车队声誉鹊起,首汽××车队成为“外国人看中国、外地人看××”的第一张名片。为了迎接××奥运会,××车队司机目前正加紧熟悉各个奥运场馆分布方位和行车路线,有的还加码学习外文,争为××城市形象增光添彩。

秘诀有理也让无理

2月5日,××所在的首汽三分公司八队被命名为××车队后,至今153名驾驶员没有接到一位乘客投诉。这有什么秘诀?有理让无理,这是××车队的工作信条。有些乘客不懂交通规则瞎指道,让司机违章超速、抢行超车、闯禁行线等,不依着他就声称要投诉。××车队司机碰上这些堵心事,不急不火耐心解释,实在说不清也不正面冲突,宁愿自己受委屈、吃点亏,也不激化矛盾。

上月,一位女士乘上徐永良师傅的出租车,到长安大戏院对面便要停车,

而××交通法规明确规定长安大街沿线不准上下乘客。徐师傅建议再开一段路,但女乘客认为他故意绕路而怒气冲天。受冤枉的徐师傅仍然笑着回应,“为了您的安全考虑我不能在此停车,我先把计价器按下,再到建国门立交桥调头把您送到长安大戏院门口。”那位女乘客反而不好意思了,一再向他道歉。本网版权所有

有容人之量,不怕遭遇乘客的暂时“无理”。××车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遇到不能停车的路段或单行线,驾驶员会主动立起空车牌,免收多出来的费用。有时哪怕乘客不听司机意见而造成多绕路,也会主动提出少付费,任何行车路程中的问题都会在互谅互让的氛围中解决。用真情构建和谐、用诚信打造文明、用温情感染乘客,擦亮了××车队的“金字招牌”。很多××市民一见到××车队牌号就报个目的地,之后自顾自在车上小憩,他们知道这些爱岗敬业的“的哥”是最可信的人。

更多乘客的温馨“回馈”带给车队驾驶员许多感动。节日里,乘客们会说一句“师傅,平安吉祥”;雨雪天,乘客们会多一声“慢点开”的贴心叮嘱;拥堵的路上,乘客们会安慰几句“不着急,没事”。今年一个酷热的夏日,有位乘客非要塞一瓶冰镇饮料给驾驶员。柴玉杰师傅把这瓶饮料摆在车里好几天,作为激励自己更好为乘客服务的动力。

劳模、党代表、服务明星,却不是车队队长、班长――

××干嘛不挂个一官半职?

全国劳模、××市第九届党代表、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十大明星……翻开××的履历,发现各种荣誉称号数不胜数,但不见一个“官”的职位,哪怕是××车队队长、××班班长,也和××毫不沾边,××干嘛不当“官”?

甘做一个“标杆”

首汽三分公司党委书记陈一凡透露,其实以前公司曾有提拔××当车队长的意思。但××认为,他当“官”对车队建设的推动作用,有可能还不如自己当“标杆”对同行的促动作用大。

20初,公司在市政府统一安排下购进了一批使用天然气的索纳塔出租车。由于购置成本高,“车份”也较原来车型有所上涨,而且车身颜色为黑色。老百姓认不认这种车?活儿好不好拉?新车性能怎么样?“单气”车会不会给运营带来不便?许多问号,令大家不敢接车,随之而来的“非典”更使出租车经营陷入困境。这时在××的带动下,一批优秀司机主动站出来,向公司表示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说,××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师傅当了班长

××班里有不少人都是为首汽工作将近30年的老师傅,他们经验更丰富也更适合管理。最后,××的师傅朱国志当上了××班的班长。朱国志师傅为人非常随和,他在首汽工作27年了,与班组成员都非常熟悉,每月8日和18日的例会,都会和大家共同探讨最近的安全行车注意事项。他告诉记者,××班有不少是复员转业军人,根子正作风好,因此整个团队一直很和睦。

徐永良师傅连续5年不曾有过违章记录,朱国志师傅还保持着车队150万公里安全行车无事故的最高纪录……××说,自己是在首汽老师傅们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周围许多非常优秀的同志都值得他学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他的一种幸福。

榜样力量无穷

××车队成立之初,××觉得压力很大,个人能百分百保证做好,可一百来号人的车队全都挂××的名,要是有谁一旦出了纰漏,不是让他担骂名吗?公司领导和车队老师傅们打消了他的顾虑:个人成绩的取得本身就离不开集体的帮助,成立××车队等于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促进的机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汽三分公司许多驾驶员都以走进××车队、××班为荣,处处以劳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曾经开过“黑车”司机的柴玉杰来自郊区密云县,进入××车队后化压力为动力,从以前的“游击队”转变成为素质过硬的“正规军”。××车队还成为××10万出租车司机的榜样,有人笑言这个品牌效应比××当上××出租车行业的“大官”还管用。

拾金不昧为何还要自责?

――××车队的更高服务标准

拾金不昧一直被认为是出租车司机的美德,但记者在采访××车队时,要“挖掘”有关拾金不昧的新闻素材还有点难度。难道××车队驾驶员碰不上“马大哈”乘客?其实答案很简单,超前服务和无痕迹服务,大大减少了拾金不昧的可能性。

好事已成往事

若问××印象最深的一件拾金不昧好事,得追溯到1988年。当时,两名游完故宫的老外,下车时把一个价值上万元人民币的佳能牌照相机遗落在后座上。直到××开车拐弯离开饭店,听到后座有东西滚动的声音回头看时,才发现照相机,他马上返回交还给失主,前后不过5分钟。一位老外追着和他握手道别时,往他手心里塞了30美元,被他婉言谢绝了。以后,××捡到的乘客失物都是不起眼的小物件,哪怕是月票夹他都设法及时交还失主。

失物及时归还

首汽车队最难统计的就是拾金不昧,因为很多驾驶员早就有这个习惯:能够设法归还失主的一定要亲手送达,而不会把失物上交给车队处理,因此不少拾金不昧的好事车队都不知道。

李顺国是××班的一名普通司机,几年前的一个深夜,他在收车打扫车厢时发现了一个小包,里面有合同书、现金等物。按照文件上的地址,他在凌晨1时多赶到失主住处送还失物,要不是十分感激的失主向车队反映,大家都不知道这事呢。

未尽提醒责任

超前服务,要求司机提醒乘客下车时带走身边物品。××车队司机现在都认同:乘客不慎在车上遗忘东西,是司机未尽提醒责任犯了小错,及时送还失物只能算作对自己工作疏忽的补救,不值得大张旗鼓表扬。

××班坦言,他们还没完全做到服务零失误。一次,有位乘客的手机掉落车座底下,听到手机铃响才找出失物的驾驶员马上联系到了失主。高东峰师傅却为此自责不已,他说,没注意到乘客下车时遗落手机,否则早提醒一声就不会给他添麻烦了。

家长助教活动报道(范文模版) 篇5

——记北庄幼儿园“家长助教”活动

为了更好地拉近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开阔幼儿的眼界,拓宽幼儿的思维,使家长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进一步做好家园互动工作,不断拓展家园互动的新思路,城关北庄幼儿园隆重推出了家长助教活动。

活动前,园领导组织教师们对每一个家长的职业与特长进行摸底,向家长发出调查问卷及活动倡议,家长积极报名参与活动。我们充分借助家长的职业、兴趣、爱好特点,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邀请他们进入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课堂。

活动中,张偌汐的妈妈借助常用的理发工具,将理发的情景形象的搬进课堂;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董宇博妈妈优美的舞姿带动着幼儿们翩翩起舞;李佳鑫的妈妈手把手的教幼儿们折出一个个漂亮的扇子;肖静怡的姑姑生动的给孩子们再现了“厨师的一天”……丰富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度过了难忘而愉快的时光,也在家长的记忆中留下了美好的一页。

信息报道范文 篇6

近期,校园小广告铺天盖地,久治不绝,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增强广大同学热爱劳动的意识,进一步加深爱校荣校观念,引导教育广大新同学加入到美化校园的行列,为广大师生营造更为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2011年5月28日安全工程学院团总支青年志愿先锋团联合我校全校各系志愿者进行了一次主题为“爱我华科、美我校园”的校园小广告的清理活动。

早上九点,各系志愿者头戴青年志愿者的帽子,手举系旗按计划集合在中区篮球场。活动任务布置后,志愿者们进行了友谊合影,随即展开了此次意义深远的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对我校中区、北区的海报张贴栏、电线杆、围墙、垃圾桶等地方的广告进行了一一清理。他们五、六人一组,有拿着桶提水的,有拿抹布的,还有拿小铲、垃圾袋的,可谓“全副武装”,工具齐全,俨然就像一支支清洁队,看上去十分专业,遇到张贴比较牢固的广告也能做到随心应手。经过志愿者们两小时的辛勤付出,绝大部分广告被清除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清爽干净的校园。

此次活动意义深远,各系志愿者精诚团结,真正做到了摒弃系部之间的隔阂,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了此次活动任务。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们有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进一步学会了合作与分工。他们不仅践行了志愿与奉献精神,向全校师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形象,更起到了以点带面的宣传作用,倡导了广大师生敢于对校园“牛皮癣”说不,充分发挥了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安全工程学院团总支

青年志愿先锋团

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运用 篇7

一、“信息”的概念

1948年, “信息”这个词作为一种科学概念被提了出来。20世纪50年代, 信息论开始传入我国, 渐渐地, “信息”一词真正被广大群众熟知, 并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用语。

现代科学当中, “信息”一词指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信息”在日常生活用语当中, 指的是消息、情报、指令等, 并没有具体的概念, 它的概念十分的广泛。一般来说, 信息是通过文字、图像、信号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

二、新闻采访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新闻采访报道中, 要注意新闻和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不能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混淆。新闻最为直接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这种信息具有确定性, 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不能进行虚构。新闻传递信息, 但新闻却又不能等同于信息, 信息是发生过的事情, 以某种形式表述出来, 它包含了新闻信息。新闻播放过程中, 不会将所有信息全部传递, 它有着自己的侧重点, 将一些重要信息传递。

新闻有许多功能, 但是其最根本的功能则是进行信息传递。新闻进行传递信息过程当中, 挑取重点, 将信息完美的传递出来。新闻传递信息的过程当中, 并不会削弱信息的政治作用, 这是新闻最根本的功能决定的。政治信息是以宣传政治立场为基本的信息, 其主要体现在关键问题上, 所以新闻不会削弱政治信息, 反而会以简便的形式, 加强人们对政治信息的印象。除了传递信息的功能之外, 新闻还具有引导、宣传等作用。

新闻采访报道中, 要注意新闻开发和传播资源的关系, 这是新闻采访报道的重点, 也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在信息时代, 信息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新闻对信息进行传递, 对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来说,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闻进行信息传播之前, 首先就要对信息进行挖掘, 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经过一定的整理之后, 再将之传播出去, 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正因为如此, 信息的开发变得尤为重要。信息开发, 首先就要对信息进行发现, 这种发现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 同时, 信息意识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信息时代发展到今天, 如何掌握庞大的信息量, 这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和报道来说, 意义重大。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进行运用时, 身为一名记者, 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 要有广泛的新闻信息来源。新闻信息的来源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下, 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新闻信息来源来自于人民群众生活, 一个记者要有着敏锐的信息意识, 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重要的信息, 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新闻信息的来源,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 能够更快更多的获取信息资源, 这对于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来说, 有着积极作用。广阔的人脉、深入群众这是获取信息源的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 信息化时代下,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容量。因特网的迅猛发展, 让全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 每天都将无数的信息传递开来, 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实事信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 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巨大信息源, 通过对因特网上传递的信息进行整理, 再次被人们更为深刻的接受和认知。例如两伊战争、科威特战争、中东石油危机等信息, 通过记者对重要信息整理, 再次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的时候, 依旧会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广泛的新闻信息来源, 需要一个记者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 将信息意识更好的应用在这上面, 无疑将积极推动新闻采访报道更加丰富。

第二, 增加新闻的信息量。信息意识可以增加新闻的信息量, 这个“信息量”是指不同信息的数量, 而并非是单一信息增加更多修饰或是不必要的言语。新闻增加信息量, 要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为主, 不能以空泛的理论或是对一件事情的赘述来增加“信息量”。信息量的增加, 无疑将增加更多的关注, 这对于新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量的增加, 将要依赖记者信息意识, 只有记者能够发现更多的有用信息, 才能够增加信息量。

第三, 注重信息的含金量。新闻的采访和报道, 随着信息化发展,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信息量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如何选取含金量高的信息, 是当下新闻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什么是含金量高的新闻?说得直白一些, 就是能够引起人们兴趣和关注, 能够很好反映社会实际状况的信息, 这种信息可以说具备着很高的含金量。例如当下, 某某高官因为贪污腐败,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被双规, 这样的信息, 无疑极大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样的新闻信息就是含金量高的信息。除此之外, 还有涉及到民生的新闻, 例如政策补贴、民心工程等新闻信息, 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总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的含金量对于新闻的价值来说, 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身为新闻工作者, 必须要以独特的信息意识发掘更具含金量的信息,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新闻信息质量。

第四, 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意识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递的速度, 第一时间发现信息, 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反馈, 这对于新闻采访报道来说, 意义重大。因为第一时间的信息, 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过期的信息就相当于垃圾一样, 不会被人们重视。

第五, 加强信息的综合利用。信息的综合利用, 对一个记者的信息意识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何能够有效将一些信息串连在一起, 将信息整合后爆发出更加强劲的冲击力, 这将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报道的质量,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传播是否会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信息整合, 综合利用, 对于新闻进行宣传和监督等作用, 将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意识对于新闻的采访报道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利用信息意识, 把握有用信息, 将其传递开来, 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当今世界, 谁掌握了信息, 谁就掌握了世界, 由此可见信息的重要性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这句话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住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含金量, 在采访报道时实际运用, 无疑将大有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闻采访报道中, 信息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产生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如何针对这些信息量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分析, 挑选出更具含金量的新闻信息, 这对于新闻记者来说,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翔, 浅谈怎样做好电视新闻采访[J].新闻传播, 2012, 2 (6) :123-125

[2]王庆, 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2 (7) :55-57

信息报道范文 篇8

近年来, 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公开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有效与最直接的发布手段,中国也不例外。在政府网站层面上,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早在2006年《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摘要)》中已经明确提出:“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要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一般而言, 政府信息公开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则的公开,也就是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的公开;另一个是事件的公开,特指政府工作和重大事件的公开,包括重大灾害性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的公开。而从目前大量研究结果来看, 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的公开目前90%的地方政府网站都能做到, 尽管更新与规范程度不够,但总体结果是令社会满意的。但是, 对于重大事件的公开——特别是涉及本地区重大灾害性突发事件的公开, 结果就远不令人乐观。由于这方面信息的瞒报、谎报、迟报, 每年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满,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强烈的不和谐之音。

为了考察各级政府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程度,我们特地选取了2008年8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之间发生的矿难事故作为考察样本,主要出于三点考虑:第一是我国矿难事故屡禁不止, 事故频发已经成为中央重点监管对象,作为突发事件有相当的代表性;第二是一定时段内矿难事故样本较大,分布较广,有利于综合分析;第三是矿难事故在民众与媒体中间影响大,社会关注度极高。

通过网站访问和网下访谈两个渠道,我们对上述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问题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2008年8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所发生的矿难事故共有28件(以百度搜索引擎所搜到的静态网页为准,并非这段时间发生矿难事故的实际数量),其中被市级政府网站报道的共13件,被省级政府网站报道的共17件,被国家级网站报道的共23件,另有5件没有从政府网站上找到相应的报道。(数据来源于新华网等媒体网站)

为了慎重起见, 在上述网络信息采集的同时,我们还专门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有关负责官员进行了访谈, 进一步了解国家对于突发事故、事件报道的政策和流程。访谈结果揭示, 中央对于地方突发事件的发生始终抱着鼓励公开且要求地方政府公开发布。突发事件报道的一般流程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正式渠道是从地方安监局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核实后通过各自的网站对外正式发布;非正式渠道是安全监管总局为更快、更广泛地掌握事故信息,转载公共媒体对事故的报道(详见下图)。

从流程图可以看出,国家级政府网站的报道与地方政府网站的报道是独立进行的,中央政府虽然要求地方政府公开信息,但并没有对地方政府网站的报道进行直接的干预。这恰好为我们的观察结论带来了便利——由于中央和地方网站报道存在差别,通过这些差别可以分析更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我们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网站报道的差别上可以看出三个特点:

(1)及时性(无明显差异)

从时效性来看,中央和地方没有明显差异,有时中央快于地方,有时地方快于中央,均属于合理时滞范畴。这说明在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上, 主要的问题是报与不报的决策问题,及时性至少在技术手段上早已不成为各地的问题。

(2)主动性(中央>省级>地市)

从信息公开的主动性来看,中央大于省级,省级又大于地市,这说明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公开信息,而地方政府中的省级政府又比地级政府更有动力公开信息,这里反映出的更深层次的地方利益关系值得我们关注。

(3)选择性(中央<省级<地市)

从信息公开的选择性来看,中央政府的报道最为全面,地方政府则更多的是有选择性的报道,特别是地级政府的网站,所报道的主要是正面消息——比如被困人员顺利脱险,事故中未有伤亡等等, 而对于负面的消息即可能连累其政绩或造成其他不安影响,则能不报则不报道。透过这种选择性,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差别也就一目了然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以信息公开为指标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下一个基本判断了。我们可以把政务信息公开按其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APEA:可得性(availability),及时性(promptness),有效性(efficiency & effectiveness),责任性(accountability)(见下图)。

信息公开的第一阶段为可得性,也就是有没有信息公开的问题。这是信息公开的原始阶段,从我们采集的突发事件或者应急管理的数据结果来看,中国大多数政府网站已经迈过了这个阶段。

信息公开的第二阶段就是及时性,也就是能否及时公开信息的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网站也基本做到,则只要他们想报道,就完全能够在第一时间见诸网络。

信息公开的第三个阶段是有效性,在这一阶段,信息公开要讲究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也就是说信息公开的目的是向公众提供有效的信息,信息公开的内容是提供公众关心的信息。从这一点来说,地级政府网站达到要求的寥寥无几。许多地级政府网站报道的矿难事故,或者是伤亡特别重大以致无法回避的,或者是被困人员全部脱险可以用作正面宣传的。这说明这些地方政府对于信息公开的理念还停留在宣传层次,把信息公开当作一种宣传手段而不是一种常规的信息服务手段,即公民应该享有的政府信息服务的权利。

信息公开的第四个阶段是责任性,这是信息公开的最高阶段。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公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而且还要把信息公开作为一种明确政府责任的手段,让政府真正承担起信息公布应负的职责。从中央级政府网站报道的程序和实际报道的事件数量来看,他们基本上是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着眼于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来报道突发事件的。可以认为中央级政府网站已经达到第四阶段,并且还担负着对地方政府在突发应急事件报道上的示范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按照我们的APEA四发展阶段理论(或者说四发展层次理论),可以认为,中央级政府网站已经处于责任性层次,省级政府网站处于有效性层次,而地市政府网站还停留在及时性阶段;

(2)大多数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还是一种政府为中心的导向式发布,重宣传轻服务,更轻公民的知情权力;

(3)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中,越往基层的政府责任越重大,也越容易卷入利益之中,这种利益关系影响到信息公开的选择性。

尽管地方政府网站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尚不能令人满意,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政府网站,比如河北省政府网站、吉林省政府网站。上述两个省级政府网站上凡是被中央级网站和主要媒体网站报道的矿难事故能找到相应的报道,且还找到未曾被中央级网站和主要媒体网站报道的矿难事故的报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政府网站上(http://www.jl.gov.cn/zt/yjgl/)有两个亮点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其一是不但省政府网站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得好,其所属的地级市政府网站也在此方面表现突出,比如吉林省采集到的突发事件比较集中发生在延边州和白山市这两个地级市,通过对他们的网站的访问都找到了相关事件的报道,这说明政府网站有上行下效的导向——地方看省,省监督地方;其二是吉林省政府网站的应急管理专栏做得很好,既规范又详尽,特别值得其它地方政府网站学习和借鉴。

信息报道范文 篇9

前言

今年9月,本报联合深圳市人民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大型医院,共同推出了大型特刊《深圳人体检报告》,对深圳人的总体健康状况、多发病种类、易发病人群、健康走势等进行了全面介绍与分析,并明确指出,深圳人正处于颈椎病、肥胖症、脂肪肝、高血脂、妇科疾病、各类结石、心脑血管、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高发疾病的包围之中。

这是我市首份由主流媒体和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共同推出的全市性健康报告,也是第一份全面介绍深圳人健康状况的大型权威报告。

报告一出,立即引起了市民和专家的强烈关注。他们在通过来电来信高度评价本报公益行为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的健康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关注。他们表示,没想到深圳人存在这么多健康问题,是这份数字翔实、证据确凿、点评权威的报告唤醒了他们的健康意识,强化了他们的健康观念。更重要的是,市民纷纷提出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常见疾病的问题,并希望我们和专家一起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相关各方尤其是医疗机构和药品、保健产品厂商的齐力参与,只有在大家的努力下,一个一个待解的健康问号才能变成快乐的感叹号。

为给大家搭建一个奉献健康力量、健康智慧的平台,为市民提供全面、详实、权威的健康指导,本报继《深圳人体检报告》之后推出又一大型健康专刊——《深圳高多发疾病诊疗手册》。在内容上,该刊将以介绍各类疾病的治疗手段、治疗技术和最新药品、保健品和特色医疗机构为主,突出指导性和实用性,从而使该手册成为深圳市民必备的就医指南。

诊疗手册相关内容 【特刊名称】 《深圳多发疾病诊疗报告》

【特刊版数】 16个版

【出刊形式】 大型特刊,随深圳晚报发行

【出版时间】 11月16日

【报道内容】

 综合消息(封面版,1个版)

A、题目:《十大高发疾病围困深圳人》:介绍《深圳人体检报告》中发现的深圳人的若干健康问题,指出困扰深圳人的十大疾病,列举相关疾病的高发人群,强调日常保健、定期体检和及时就医的必要性。

B、题目:《多家医疗机构(厂商)争取为市民健康效力》或《众医家药商心忧市民健康》:介绍《深圳人体检报告》推出后,多家医疗机构和厂商为深圳人健康状况担忧,纷纷表示要尽一已之力,为深圳市民解决相关健康问题。

 专病治疗篇(12个版)

A、综合部分

题目:《小节不注意 大病缠上身——专家谈日常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针对深圳人易患得的几种多发病如肥胖症、脂肪肝、高血脂、颈椎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与日常行为、饮食习惯有关的特点,访谈我市知名医学专家。

B、颈椎病部分

题目:《颈椎病治疗进入“超市”时代》:介绍颈椎病治疗的多种手段,突出介绍当前该病治疗的最新技术、最新药物和发展趋势。此篇可针对广告客户自身情况设计报道角度或扩展报道内容。

C、肥胖症部分

参考题目:《小小银针,打开“绿色减肥”新通道——中医减肥成时尚》、《新科技为减肥加速》、《健康小贴士:这些药可能引发肥胖症》等,介绍目前常用的或最新减肥手段、减肥理念、减肥产品。

D、脂肪肝部分

题目:《得了脂肪肝 千万别撑着》、《脂肪肝治疗:慎防陷入误区》、《警惕脂肪肝“升级”成癌》、《健康小贴士:脂肪肝患者八项注意》等,介绍脂肪肝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治疗方法及其危害性等。

E、“三高”及糖尿病部分

题目: 《随时可能“行凶”的“杀手”》或《威胁健康的“定时炸弹”

——专家谈“三高”的危害》、《“三高”治疗从防开始》、《“三高”防治的N种策略》、《远离“甜蜜”生活其实很简单》、《控制糖尿病从“防高”开始》等,介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危害性及防治办法,最新药品、保健品及生活方式。

F、妇科疾病部分

题目:《高新技术完美对抗“红颜杀手”——谈宫颈疾病的最新治疗手段》、《XX疗法:还你做母亲的权利——介绍不孕不育诊治术》、《平衡才能健康——介绍女性日常保健的多个注意事项》、《乳腺癌遭遇新“克星”——XX医院治疗手段国内领先》、《乳腺疾病一“钼”了然》、《乳腺癌治疗进入微创时代》等,全面介绍各种女性常见疾病的诊疗手段、诊疗技术、最新药物。

G、结石部分

题目:《中西医并用“顽石”让路》、《微创术,终结手术取石时代》、《健康小贴士:结石预防十招》等。

H、心脑血管、冠心病部分

题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从年轻时开始》、《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心脑受损》、《打好心血管秋冬“保卫战”》、《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十大前兆》、《十二种为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等。

I、亚健康部分

题目:《休息调养治疗三管齐下——保健专家谈亚健康治疗》、《健康关键点:改善微循环》、《健康小贴士:日常保健小窍门》等。

 相关医疗机构、健康产品推介部分(2个版)

 深圳主要医疗机构分布图(1个版)

注:部分报道内容可针对广告客户撰写。

深圳晚报健康周刊

上一篇:遐想的天地心情随笔下一篇:副高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