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精选3篇)

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1

现代经济社会中,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现已基本形成了以汇票、支票、本票和银行卡为主体,汇兑、定期借记、直接贷记、网上支付等结算方式为补充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但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制约因素

(一)使用主体方面

1、公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识偏差。在多数人看来,现金结算直观方便,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而且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现金结算已经是习惯成自然,加上金融机构宣传不到位,这种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予以改变。

2、个体工商户资金运作呈现模糊性。一方面,很多个体户为了逃避银行监督,将经营性的资金混同于自己储蓄资金,通过储蓄账户频繁地存取现金进行业务交往。另一方面由于个体户面广量大、经营灵活、运作快速等方面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对这类账户尚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客观上为个体工商户大量使用现金进行交易创造了条件。

3、企业单位对现金使用有较强需求。由于现金结算具有钱货两清、避免拖欠的“优越性”,部分企业认为现金结算最为理想。一些企业单位为提高资金回笼的速度和效果,有意识地对现金结算比非现金结算提供更多的优惠,助长了现金结算的不正之风。个别企业经营不景气,为逃避银行收贷收息或是偷税漏税,人为地使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坐收坐支,超库存限额保留现金。

(二)使用客体方面

一是现行的支付结算体系不健全和支付系统覆盖面不大,相比现金结算,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环节相对较多,在途时间长,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运作。

二是一些票据如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其要式性和文义性较强,填写签章稍有不慎,便会导致票据无效或票据权利丧失。

三是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却也常常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欠缺,在运行中出现交易和清算阻塞现象,这给客户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是支票使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种种条件制约,支票基本上只能在同城范围内使用,个人支票的社会认知度较低,使用较少,还未成为居民的日常支付工具。

(三)管理监督方面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淡化了现金管理。从目前情况看,开户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中心环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的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支现用途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不把关,登而不审,敞开放行,对开户单位违反现金管理的行为不敢抵制,致使企业坐支、超限额使用现金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为了完成由上至下的存款考核任务,金融机构大多奉行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以松散的现金管理换取客户和存款的稳定,具体采取允许非基本账户提现、超范围使用现金、大额提现不审批等诸多形式去迎合客户,使现金结算量居高难下。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的建设

(一)尽快修订现有的现金管理法规制度。现金管理法律法规滞后,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生活的客观实际情况。目前,我国现金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是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人民银行相应制定的现金管理实施办法,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有力地强化现金管理和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应尽快修订《现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重新规定金融机构对企事业单位现金管理的职权、范围及要求,适当降低非现金支付结算金额起点,同时逐步推行现金结算的收费控制措施,使现金管理规定更加适合推行非现金结算工具发展的需要。

(二)有效发挥营业窗口的宣传引导作用。各金融机构网点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的作用,加强柜面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现金管理的政策和非现金结算工具的运用,并将各种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范围、特点以及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张贴公示,让客户清楚明白,真正被社会所接受。要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创造出一个诚实守信的有利环境,推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发展。

(三)积极规范和创新非现金支付工具。一是要积极优化并大力推广应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改善信用卡用卡环境,鼓励刷卡消费,对网上支付和银行卡等电子支付工具的业务规则进行规范。二是要积极鼓励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创新。通过深入研究,以电子货币为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和规范支付工具,为市场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支付结算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充分发挥个人结算账户的功能效用。鼓励和引导个人通过结算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办理汇款,支付水、电、话、气等基本日常费用,代发工资等转账结算服务。

欠发达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的难点及建议

----对临夏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状况的调查随着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的不断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商品经济活动中实现货币所有权转移的重要载体。非现金支付工具作为现代化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经济行为人安全、快速转移资金的需要,提高了金融机构和用户抗风险的能力,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了社会支付成本,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从西部欠发达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情况看,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地理环境闭塞、经济环境先天不足、思想观念落后等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一、基本情况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财力捉襟见肘,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主要依靠信贷支持。辖内没有大型企业,经济成份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商品贸易相对活跃,结算方式多以现金为主。近年来,辖内银行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功能,建立了以支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卡为主体,以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为补充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三票一卡”为主体的结算工具中,本票业务发展空白。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的特点是:支票、电子汇兑、银行汇票的交易数量小,单笔交易金额大,分别占总交易数量的20%,总金额的60%;银行卡业务交易数量大,单笔交易金额小,分别占总交易数量80%,总金额的40%。银行卡作为使用范围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种类日趋增多,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方便了用户的资金结算。虽然银行通过宣传、多方培育进行营销,但由于受中小商户拓展动力不足、持卡消费意识尚未形成、刷卡消费环境差等因素的制约,支付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全辖现有POS机仅26台(其中18台供加油站使用),ATM机11台,形成了以借记卡为主、以现金为主办理结算业务的模式,刷卡消费环境差,局限性大。加之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受宗教信仰(《古兰经》规定个人所得收入不能存入银行收取利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多以现金方式进行交易或融资,导致大量现金在民间流通。调查显示,临夏颇具规模的皮毛、木材、茶叶、中药材、牲畜和粮油等商贸交易,大都采取现金方式进行交易。

二、影响和制约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的主要原因原因一:宣传不到位,客户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了解甚少。在支付结算业务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今天,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手段与力度不断增强,结算方式、种类推陈出新。但由于银行对结算工具的方法介绍、宣传不力,导致客户对非现金支付工具了解程度偏低,认知度不高。客户不能熟练掌握、合规应用非现金支付工具,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先进性未能得到体现。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对开办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促进自身经济效益的作用尚没有更深的认识。从一些新型支付结算工具推广情况看,现状不容乐观。如:小额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公用事业费用定期代收业务和支票圈存业务的推广因得不到银企和群众的支持而发展缓慢。原因二:信用环境和结算环境不佳。一是由于辖内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建设不完善,银行风险控制不力,导致商业银行放宽或降低标准为一些信用等级低、经营状况差的企业办理商业汇票业务,使票据担保不落实,造成票据支付能力减弱,票据纠纷不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票据的推广应用。二是辖内农村信用社除联社作为间接参与者接入现代化支付体系外,二级法人社之间尚未形成一套功能齐全的支付网络体系,相互之间的资金结算大多处在手工处理阶段,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导致部分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不得不舍易取难,更多地以现金方式进行支付结算。原因三:银行卡受理环境有待改善。一是特约用卡商户少。由于临夏经济不发达,很多商户由于自身经营实力的局限和盈利水平的制约,现金收付量较小,所以不愿安装POS机,不愿以刷卡方式结算。二是个人信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各家银行的银行卡品种结构均以借记卡为主,贷记卡为辅,各行对贷记卡发展十分谨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信用环境欠佳,持卡人恶意透支的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贷记卡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发卡行对持卡人的信用状况缺乏真实的了解,必须拿出人力、物力进行专门的资信调查,因此加大了发卡行的经营成本,同时,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评定没有通用的法则,发卡行在信用审查时感到无据可依,客观上也制约了贷记卡的发放。三是银联卡质量不稳定,客户使用不便。目前发行的银行卡质量不稳定,容易出现磁性条码损伤或失磁,造成部分银行卡在ATM机上拒绝使用或吞卡,影响银行卡的正常使用。原因四:经济发展不平衡,持卡消费的观念尚未形成,群众自主用卡意识淡薄,影响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受文化、意识的影响以及现金交易的简捷性和使用范围的广泛性,使得现金交易仍然是目前主要的交易手段。持卡人用卡愿望不强,对银行卡这种支付工具认识不足,即使日常支付数额较大,支付频繁的用户也没有使用银行卡的意识,从而影响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原因五:用卡环境欠佳,银行卡市场尚未有效开发。由于目前尚未实现所有网点完全联网,银行卡还不能广泛受理。临夏有23万人口,18万多人居住在农村,而在农村,目前只有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信用社没有发行银行卡,邮政局发行的绿卡还实现不了农村联网,在基层邮政储蓄网点不能使用银行卡存、取款,巨大的银行卡市场尚未有效开发,支付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银行卡主要用于存取款,现金交易仍在消费中占绝对优势。原因六:信用卡业务逐渐萎缩。自1992年信用卡进入临夏地区以来,信用卡发展速度较慢。原因是信用卡收费比例偏高(现金手续费1%,转账手续费1‰),授权耗时多,透支金额小,加上宣传不力,用卡环境不理想,从发售初期的3112张下降为现在的1403张。现有的信用卡大多已按借记卡使用,成为个人支取现金、办理转账的工具,信用卡业务随着授权风险和管理难度的增加,业务逐渐萎缩。而借记卡的发卡数量和交易金额随着代发工资、储蓄存款户向个人结算账户的转移,近年来逐年增加,年平均增加28,169张。原因七:政府对银行卡产业扶持政策不到位。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中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协调与配合。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并加以扶持,如: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商户自行购买POS机终端设备,协调电信部门对银行卡交易通信费进行优惠等。

三、发展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现金支付收费机制。银行可考虑建立大额现金支出收费制度。参照资金汇划手续费的标准,对1万元以上的单笔现金支付,按万分之一的比例收取手续费,从而增加现金交易的成本,引导客户采用转账结算,减少现金需求。

(二)加快农村信用社支付工具发展。农村信用社用来支撑大额支付系统的网络设备较国有商业银行落后,资金汇划速度相对较慢。农村信用社辖内往来仍采用原始手工联行方式进行资金清算,汇划速度慢,不适应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发展要求,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建议组织成立全国农村信用联社资金清算协会,为加速农村资金清算创造条件,实现基层农村信用社的网间互联和银联卡互联,通过发售借记卡、信用卡,为客户提供跨系统、跨区域资金清算,加快全社会资金周转速度,解决农民资金汇划难的问题。

(三)改善受理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支付环境。一是针对硬件设施不完善,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的现状,探索银商合作的新途径,努力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推动银行卡在商业流通领域的作用。促进银行卡在税收缴纳、公用事业缴费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改善宾馆、商场等商户的受理环境。二是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用卡环境投资,增加网点的设臵,在选择特约商户时要适当考虑与中小商户的合作。与此同时,应加强银行卡交易系统的维护,保证其正常、稳定运行。通过提高交易质量,充分调动商户使用银行卡结算的积极性。三是拓宽用卡领域,扩大使用范围。在巩固已有特约商户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保险、水电费、养老金、电话费、手机费等收费领域,形成一个数量多、质量高、行业全、布局合理的特约商户网络,不断扩大银行卡用卡范围,努力提高受理质量,为持卡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用卡环境。

(四)政府应加大对银行卡业务的扶持力度。银行卡产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如:引导舆论加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商户特别是中小商户受理银行卡;规定达到一定年销售额度的商户必须受理银行卡;规范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持卡消费行为;大力推行政府公务用卡等。

(五)加大银行卡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银行卡使用效率。发卡部门应改进目前银行卡条形码或开发智能IC银行卡,尽快解决因银行卡质量问题引起吞卡或无法刷卡的问题,真正做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提高客户对银行卡使用的积极性。

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2

一、盘锦地区经济概况与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现状

(一)辖区基本概况

盘锦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稻米产区,拥有丰富的浅海、淡水和湿地资源。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中华绒螯蟹养殖、浅海水产养殖、芦苇种植为支柱产业,并延伸产业链,带动了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辖盘山、大洼2个县,29个乡镇,32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9.4万,占全市人口的53.38%。2010年农民年人均收入975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5倍。

(二)农村支付结算机构设置情况

盘锦辖区仅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3家机构在部分乡镇设有营业网点,其余金融机构网点均退出农村市场。截至2010年9月末,盘锦市金融机构农村(县城以下)营业网点(以下简称农村金融网点)95个,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27%,农村金融网点有90%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且覆盖率仅为32%。

(三)支付结算系统农村网络接入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9月末,盘锦地区有3个农村金融网点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占全部农村金融网点的3.1%;有91个金融网点接入行内清算系统,占全部农村金融网点的95.7%;有13个金融网点接入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占全部农村金融网点的13.6%。

(四)农村支付结算工具使用情况

现有涉农金融网点均以传统的存、贷款及汇兑业务为主,支付工具以现金结算为主,少数涉农企业以支票转账为辅。由于受传统消费意识的禁锢,银行卡、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未能占据农村支付结算的舞台,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2010年9月,盘锦市全部农村金融网点的现金结算金额和笔数分别达到支付业务总量的67%、78%;非现金支付工具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票据结算金额和笔数分别仅为支付业务总量的23%和4%;银行卡及其他新兴支付工具的结算金额和笔数分别只占支付业务总量的10%、17%。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应用的单一性制约了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发展。

二、农村支付结算体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户对支付结算工具使用上的认知度较低

农户对银行卡转账、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结算手段认知度较低,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操作流程不了解,不认同,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从100份农户问卷调查显示:80%的农户未使用过银行卡,均习惯使用存折办理存取款业务(存折上标注的存取金额一目了然),90%的农户不了解ATM的使用方法,100%的农户认为现金结算更安全可靠。

(二)农村金融网点从业人员素质低,阻碍其系统使用和推广

一、农村金融网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农村金融网点业务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低下,年龄偏大现象。样本金融机构业务人员平均年龄45岁,大中专学历者占比40%左右。二、近年来,基层各金融机构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结算等金融知识的宣传,但由于从业人员本身认识有限,对新兴支付结算系统介绍讲解不透彻,致使部分农户缺乏结算知识。

(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配置不足,金融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一、硬件设施配置不足。农村金融机构基于对生存与发展的考虑,普遍存在“重城区、轻乡镇,重商户、轻农户”的现象,对农村地区电子化建设投入积极性不高。据统计:ATM自动存、取款机、POS机等新型机具在农村推广极少,POS刷卡交易也只限于大型农资专营店使用。农村支付结算效率低下,业务量萎缩。二、网络设施不健全。由于农村地区科技投入力度不大,未实现网络设施的全覆盖,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现代化支付需求满足率低。

(四)农村地区系统利用率低,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一、农村信用社及邮储银行未开通电子商业汇票系统,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移存和解付均需国有商业银行代理,代理业务周转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速度慢的问题相当突出。

二、农村支付结算费用居高不下,阻碍了农民使用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积极性。收费制度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

三、农村金融网点由于受结算渠道不畅等因素制约,大多不能为当地个体及私营企业提供资金汇划实时支付以及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金融服务。在城区金融机构开户的乡镇企业占农村地区企业总数的4.4%左右。

(五)多层次的支付结算工具尚未得到开发和使用

调查显示,目前盘锦地区农村支付结算仍以现金、支票和汇兑等传统结算工具为主,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网上银行业务等一批方便快捷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较慢,适应“三农”需求的小额信贷类产品以及电子银行等先进的产品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或营销

三、推广和完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大农户对农村支付结算知识的了解

一是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从法律法规及各项基本制度入手,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大对各项业务流程及管理办法的学习力度,找准业务处理中的风险点,提高规范化意识。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户支付意识,引导农户正确选择支付结算渠道和工具。由各金融机构业务骨干组成支付宣传队,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充电”。要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熟悉账户的使用规则,充分利用账户的结算功能。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板、宣传单、服务公示等多种农村公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了解的形式,做好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讲解支付结算的种类、手段、程序等,逐步培育和引导客户农村市场的结算服务需求。

(二)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搭建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

一是加大网络与系统建设力度。各金融机构要从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快自身行内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网络,在改进行内业务处理系统和加快网络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的支付系统优质资源,尽快将各支付系统的服务延伸至各乡镇网点;逐步扩大同城清算范围,把农村金融机构纳入县辖同城清算范围,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网点之间的横向联网;改进票据的传递方式,借助支票影像系统,缩短资金汇划的在途时间,提高同城间票据的传递速度。真正构建多层次、低成本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网络,从而提高农村资金结算速度,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结算功能。二是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农村金融网点的运营成本。建立政府对涉农金融服务机构的财政补贴机制,通过税费减免、财政直补等方式,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络设施、自助设备等提供财政支持的平台,鼓励涉农金融机构降低结算费用,提高其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促进农村金融体制的良性循环。三是各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应提高对机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以满足现代化支付系统对计算机软硬件的需求。

(三)推出适合农户使用的特色支付结算工具,培养非现金结算意识

一是大力推广银行卡,努力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盘锦辖区城乡差别逐渐缩小,交通便利,为银行卡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借鉴盘锦市农行为农户量身定做养老保险惠农卡的方式,满足农户融资、理财和支付结算需求,受到了广大农户的热烈欢迎。建议相关部门出台针对农户银行卡的优惠政策,如免收年费及手续费等用卡成本;将银行卡与国家粮食补贴、惠农政策的财政补贴资金的发生相结合、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报销结合,赋予其更广阔的服务功能和活动空间,推进农村地区银行卡的普及。重点加大对种子销售点、化肥销售点、农村大型集市等POS机具的摆放力度,逐步提高刷卡率。同时加大对信用卡诈骗犯罪、电话诈骗犯罪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提振农民用卡信心,推动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的改善。二是大力推广票据业务,针对农村经营户资金需求量大,周转频繁的特点,积极引导其使用支票及商业汇票办理资金划转,让农户真正体验现代化支付工具的便利。三是以企业及私营业主为重点,大力推广网上银行业务,解决其资金往来频繁、距离金融机构较远的业务需求。四是以农村种、养殖业大户和农副产品收购户为重点,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业务。目前手机在农村已经较为普及,90%以上的40岁以下的农民,均持有手机,每农户拥有手机至少有一部或数部,农户手机拥有率达到100%。结合以上特点,笔者认为,在农村地区应重点推出手机银行业务。从当前现有的支付工具看,手机银行能真正实现“Whenever、Wherever(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银行业务的办理,能够满足农户随时随地的资金结算需求。电话银行相比手机银行安全性更高,适用于农民大额支出如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对相关商品验货付款的交易。

(四)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架构,扩大支付结算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3

1 非现金支付工具及其优势

1. 1 非现金支付工具

非现金支付工具是相对于现金而言, 传达收、付款人支付指令、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载体。根据《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 2009) 》, 我国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分为票据、银行卡、汇兑等支付方式以及电子支付, 形成了以票据、银行卡为主体, 汇兑、电子支付为补充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非现金支付工具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手段, 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日趋重要。近年来, 随着支付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成和完善、支付服务组织的健全以及社会信用的发展, 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所接受, 其对现金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

1. 2 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势

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快捷、高效的特点使其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是能减少社会成本, 提高安全性。非现金支付工具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 具有安全卫生的特点, 其推广有利于降低现金流通产生的大量社会成本, 消除假币带来的危害, 减少消费者携带大量现金所带来的风险隐患, 确保资金安全。二是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支付效率, 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非现金支付突破各种交易的时空限制, 节约交易时间, 提高交易效率, 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 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 增加了支付方式的可选性, 逐步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支付需求, 支付工具品种的多样化也增强了支付工具之间的替代性, 提高使用者分散风险的能力。三是非现金支付工具促进金融创新, 提高服务水平。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 催生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众多现代化服务渠道, 拓展了金融服务对象, 延伸了金融服务领域, 丰富了金融服务产品, 为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银行机构竞争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四是非现金支付增加交易透明度, 有效遏制违法行为。非现金支付对于资金的流动路径有详细的记录, 使资金交易留有痕迹, 不仅有利于打击洗钱犯罪、预防腐败、防止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 也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 增进社会文明。五是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诚实守信理念,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在货币政策传导, 流动性管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2 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 城乡经济进入了一个较为高速的发展时期, 金融市场日益做大做强, 非现金支付工具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在传统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如票据、汇兑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新兴非现金支付工具如银行卡、电子银行等新工具层出不穷、方兴未艾。同时, 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归纳起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比例失衡、对私与对公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比例失衡、城区与乡镇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比例失衡、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比例失衡。

3 制约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的因素分析

3. 1 主观方面的因素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不想用”。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有限, 普遍受传统支付观念的影响, 如“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钱货两清”等传统支付观念; 农民习惯现金支付, 认为现金支付具有看得见、摸得着、避免拖欠的优点。二是“不能用”。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 农民收入不高, 还要负担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各种费用, 结余有限, 据一项调查显示, 有六分之一的农民从未办理过银行卡, 农民没有办法了解和享受非现金支付带来的便利。三是“不会用”。农村地区受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 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接受能力较慢, 对银行卡、非现金支付工具了解不多, 不愿学习多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四是“不敢用”。一方面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识有限, 使用时有心理负担。例如, 使用ATM机时唯恐使用不当, 发生吞卡现象或吐出假币; 转账时担心转错账或对方不讲信用否认收到款; 另一方面是受金融案件特别是银行卡犯罪案件频发的负面影响, 觉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没有现金安全。

3. 2 客观方面的因素

3. 2. 1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少, 金融支付网络和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行, 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 商业化运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减少费用开支、节约成本, 防范经营风险大力压缩和撤并营业网点, 尤其是撤并农村基层营业网点, 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相对单一,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但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电算化、网络化程度低, 硬件设备、环境配备不到位的问题, 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覆盖面小, 许多乡镇网点甚至没有直接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3. 2. 2 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受理环境亟待改善

近年来, 各金融机构为了抢占银行卡市场,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将银行卡发行数量作为重要的业务考核指标, 与员工收入挂钩, 导致各行银行卡发行量大幅上升, 但是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 银行卡的配套设施很少, 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大部分没有安装ATM机等设施, 生活消费领域的特约商户也很少。

3. 2. 3 支付成本及效率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

支付成本是客户选择支付方式的重要考虑因素, 现金支付的零成本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银行机构名目繁多、标准各异的非现金支付收费,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办一个银行卡, 一般要工本费10元, 年费10元, 即使是惠农卡也要工本费5元, 年费5元, 对经济还不是很宽裕的农民来说, 这也是一笔负担。此外, 一些非现金使用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的复杂性也制约了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如转账支票、委托收款结算环节相对较多, 在途时间长; 商业汇票背书及签章专业性强, 一旦误操作可能带来很多麻烦, 农民也不知道怎么操作和使用。

3. 2. 4 农村金融机构临柜人员素质偏低, 服务水平有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正逐步萎缩, 农村地区金融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的现实问题, 办理现金业务省事、熟练、差错率低, 同时自身学习不足, 对新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一些业务人员都是一知半解。有的业务人员以为老百姓对支付业务了解不多, 更加不注重支付服务质量, 阻碍了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业务的正常发展。

4 改善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措施建议

4. 1 政府重视, 构建强有力的工作保障机制

在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 尤其是偏远的山区乡村, 更是难上加难, 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很难推进。所以, 要以地方政府为依托, 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 结合县级人民银行贴近农村和农民的天然优势, 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的协调作用, 加强与银行机构、农村企业、农户的沟通协调, 构建以县 ( 或县级市) 地方政府为主导、人民银行为协调, 银行机构和银联公司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工作保障机制。可成立由县 ( 市) 人民政府、人民银行、银行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 明确工作目标, 以政府的名义下发实施方案, 制定工作规划, 确立工作职责, 加强检查监督, 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确保取得实效。

4. 2 夯实基础, 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

一是完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体系。应加快对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调查, 合理增设涉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 尽快实现涉农营业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 使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既分布合理, 又相互补充。鼓励商业银行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增设营业网点, 发挥商业银行在支付系统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优化支付结算服务环境, 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促进有序竞争, 满足对公业务需求。在网点设置方面, 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中心位置的自然村设立营业网点, 缩小农村之间金融服务距离, 扩大辐射范围。从而形成镇、乡、村三级由商业银行、涉农金融机构组成的支付结算组织体系。

二是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优化非现金支付工具受理环境。各金融机构应在金融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分期分批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加快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网络建设, 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 增强渗透能力, 确保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畅通, 满足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需要。加快农村地区ATM机和POS机等银行自助设备的投放, 不断优化支付结算服务环境, 为非现金结算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打好基础。利用“家电下乡”的机遇, 在各乡镇积极发展特约商户, 并在落后的农村地区逐步建立移动POS机, 扩大收单范围, 降低农村地区现金交易量, 切实提高支付结算受理环境。

4. 3 积极创新, 推广适宜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农村地区支付体系的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关注民生”, 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必须在与农民生产生活联系密切、需求迫切的支付领域和支付品种上寻求突破。在服务对象上, 针对种植户、养殖户、加工户和个体经营户的交易特点, 创新适合农村地区经济特色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如银行卡、电话支付终端等, 不求大、求全。同时, 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非现金支付工具, 加大对农村小额存取现等金融服务突破和创新, 鼓励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完善业务操作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前提下, 先行试点, 逐步推广, 以多种创新方式积极解决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率偏低的问题。

4. 4 以点带面, 开展 “示范县”、“示范村” 创建活动

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整体规划,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要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 创建示范县, 对如财政补贴惠民一卡通改革、自助转账终端等整体推进, 使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提高银行卡在农村的覆盖率。在农村地区开展银行卡示范村创建工作, 结合特定的银行卡产品, 可以开展“惠农卡村”、“绿卡村”、“大海卡村”等银行卡示范村, 以点带面, 全面开展银行卡村建设, 方便农村地区农副产品收购、家电下乡、政策性补贴、新农合、新农保、代发农民工工资、上学、就医等惠民补贴实行非现金结算。

4. 5 加强宣传, 提升农民群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

一是充分采用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广泛宣传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功能, 新业务、新工具的发展状况, 提高农民群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度。二是进一步加大现代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受益的群体, 进而加大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三是针对目前受服务群体整体观念落后, 持卡受卡意识较差的现状, 农村银行机构点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推动工作, 选择好客户目标进行示范, 带动更多群众改变使用现金交易观念, 增强用卡意识和能力。四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 使所有支付结算从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 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五是普及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知识培训, 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入了解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作用, 掌握非现金结算工具基本操作流程, 有效防范支付结算风险, 正确使用安全、高效、多层次、低成本的支付工具。

4. 6 营造农村地区安全支付的社会氛围

要把安全用卡宣传以及其他支付工具安全使用的知识宣传深入到农村地区, 加大对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监控设施投入, 一旦有诈骗案件发生, 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 减少农村地区金融犯罪特别是银行卡犯罪的发生率, 消除农民群众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疑虑心理, 在农村地区创建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2012)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3:35-50.

[2]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25-40.

[3]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2010)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20-30.

上一篇:积极分子转为预备党员思想汇报下一篇:远程教育工作自检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