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作文650字(精选3篇)
在人生道路上,我一般都是目视前方努力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朝着自己的理想挺进。但在今天我蓦然回首,回想起我小学生活中一路的艰辛历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整整6年,我到底经历了多少不平凡的事情,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全部回忆起来了。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有那么一丝丝的激动,又有一丝丝的忧虑,这两种味道掺合在一起,就是那样一种苦中带甜的感觉,浸湿了整个心头。我可以想象得出,今年的暑假我这种心情一定会进一步发酵,使这次暑假成为一个咖啡味的暑假。
我又将思绪放飞到不远处的山影――在今年夏天一个日后,我会开始新一段历程,不知会跨入哪一所学校呢?我仿佛站在山头上,俯视过去从一年级开学到现在1669天走过的路。我曾经在哪块泥潭栽过跟头、又在哪片草原上一路顺风呢?
哦,我想起来了!大概在两年前的今天,我数学考试只得了64分,当时我是多么伤心多么沮丧啊。差不多是在3年前的今天,我科学期末考试在和别人校对答案,被扣去20分,当时我是多么后悔多么懊恼啊。最严重的是在半年前,我因为做错了事被留校留到了5点多,那个滋味我已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当然要说好事那也不少:也许是在4年半前吧,我的一篇小短文被老师第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大表扬了一番,心里别提多开心了,不过在我现在看来那篇文章也实在太幼稚了;应该是在5年半前吧,我的期末考试各项都得了满分甭提多高兴了,不过最近我问了一下同学,那次考试考成这样的同学也并非我一个……
像前文说的那种事例还有许多,现在回忆起它们,有的让我开怀大笑,有的让我黯然神伤,有的让我气愤不已,还有的让我不堪回首,我的心情也是高低起伏,苏轼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在过去6年里已经深深体会到了。于是我想翻翻以前我写的那些作文,用过的那些书,做过的那些作业,也许这些宝贝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回忆。
姚家祖籍安徽贵池,清代文学家姚鼐的后人曾刊刻姚鼐诗文集分赠族人,姚家也得到一套。这套诗文集经代代相传曾存于大姑姑处,可惜“文革”中因抄家遗失。19世纪中期,太平军进入安徽波及贵池,姚家先人为避祸携家迁至江苏 茶。
1928年,爷爷姚国玖病逝,年仅33岁。爷爷书法颇佳,在南京国民政府里做薛笃弼的机要秘书,与南通实业家张謇颇有交往。堂哥冠华至今存有张謇题赠给爷爷的一副对联,联曰:“泉流分布从无绝,枝叶扶疏不 芟”。字好,内容也好。爷爷去世时奶奶缪月伯有孕在身,那时大姑姑11岁,底下还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生活顿时跌入低谷。无奈之下,奶奶只好投靠尚有几亩薄田和杂货店的娘家。在照顾疾病缠身父母同时,还要养活5个小儿女。寄人篱下滋味不好受,大姑姑岁数虽小,却懂得分担奶奶辛劳,除照顾弟弟妹妹,还编织手套、围巾出售补贴家用。大姑姑18岁时只身从 茶到几百里外的南通唐闸大生纱厂做工,每月12元薪水,要省下三分之二交给奶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飞机对南通狂轰滥炸,纱厂停工疏散,大姑姑回到 茶,与教师周寄萍成亲。
20世纪初, 茶创建免费的“启秀学堂”,使大姑姑和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得以完成小学学业。父亲姚洛生于1923年,是三兄弟中老大,1935年小学毕业后,大姑姑托人安排他到大生纱厂附近协大祥绸布店学徒。父亲不喜欢做生意,常给顾客脸子看,不久索性辞工回到 茶。看到父亲喜爱读书,大姑姑又资助他到乡儒蔡明观办的“国故专修学社”专修古文。1941年春,随着新四军东进来到 茶,父亲积极参加本镇青年救亡协会和农抗会工作,不到18岁就加入共产党。1941年夏,父亲随军而去,直到1951年8月才返回 茶。如无大姑姑支撑家庭,估计父亲很难下决心投身革命。设若如此,父亲的历史必将改写。1948年9月,父亲在江苏东台县委宣传部长任上考入马列学院一期,赴河北平山西柏坡学习,这与他当年打下的国文基础不无关系。跟父亲同期的学员有许力以、张香山、李琦、陈泽然、范若愚、洪禹等120人,后多成为共产党理论宣传干部。
大姑姑不但照顾弟弟妹妹,还精心培养下一代。1950年,大姑姑的丈夫不幸因病辞世,留下三子一女,最大的不过12岁。1951年9月6日,奶奶又因病去世。1950年代初,大姑姑和乡人缪言信结婚,对方带来三子。后他们又生育一子克勤,一女丽霞,加上1955年出生后仅8个月就被大姑姑从北京带回 茶抱养的我的小弟弟姚止平,大姑姑夫妇共同辛勤抚养了来自3个不同家庭的10个儿女。继姑父在供销社做会计,工资微薄,大姑姑1958年才在联合诊所找到一份挂号兼会计的工作。虽然父亲每月寄给大姑姑二三十元止平的生活费,仍不能摆脱生活窘境。最困难的时候,大姑姑为了让孩子们多吃一口,早上常饿着肚子上班,出门会客甚至要向隔壁邻居借外衣。尽管如此,大姑姑的子女穿着虽简朴却总是衣冠整齐。
大姑姑家教甚严,屋里挂着《朱子家训》,随时温习对照。她常拿奶奶爱说的“穷不失志,富不癫狂”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知耻”——耻愚、耻弱、耻顽、耻伪、耻无公德……做对社会有益的人。“文革”前,大姑姑家培养出两个大学生和一个中专生,这在当时 茶可称罕见。大姑姑颇具侠肝义胆,被打成右派的表弟缪泰1960年代末解除劳教回到 茶,无人收留。大姑姑见状,无私地收留了这位走投无路的表弟。缪泰后来撰文写道:“我遇到这么好的表姐,几乎要跪下磕头,我不禁流下两行热泪。”“文革”期间流行“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镇领导动员大姑姑等离开 茶下放农村,还美其名曰“政治思想好的才批准下放”。大姑姑一眼看穿领导借机整人的心机,她在说明自己年过半百,孩子未成年有困难的同时,对领导补充道:“你们先去,我向你们学习。如果人数不足,轮到我,也无法奉陪。”
在大姑姑教育下,我的小弟止平从小爱读书,懂礼貌。1994年,当教师的止平担任了 茶中学校长兼书记。他带领师生励精图治,把这所普通乡镇中学打造成江苏高级中学,连续7年高考平均成绩居江苏前十名,2004年更勇夺江苏第一,被教育界同仁赞为“ 中神话”。2007年10月23日,止平在从 茶赴南京开会途中因车祸不幸去世。大姑姑听说后不顾亲人劝阻,执意要在追悼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坐车到百里外的掘港殡仪馆去看止平最后一眼。大姑姑视止平如己出,连百年后事都嘱托由止平主持。她最小的儿子克勤前几年因病去世已让她伤心欲绝,如今又逢白发人送黑发人,情何以堪?!止平追悼会那天,如东县掘港、 茶两地上万人为止平送行。2008年1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该报记者撰写的止平事迹。1月30日,《光明日报》“人物副刊”整版刊登了我写的“怀念弟弟姚止平”一文。“人物副刊”用稿历来严格,以整版篇幅刊登一位乡镇中学校长事迹,实属难得。
大姑姑历经风雨九十六载,虽屡遭电打雷劈,却如老树挺立,且绽新枝。她勤于学习书法和太极拳,还拍了一张前倾弯腰的照片,双手几可触地,功夫比有些年轻人都强。她每日早晚以粥代饭,极为清淡。睡前热水泡脚,白天常晒太阳,生活节奏缓慢有序。
大姑姑一生乐于助人,光明磊落,随遇而安。她活得简单、活得坦荡、活得硬气。反观如今有些年轻人,以缩短生命为代价,为了位子、票子、车子、房子和孩子忧心忡忡,日夜操劳。有些官员当官无极限,捞钱无底线,还包养二奶、三奶……如此欲壑难填,想要健康长寿,岂非南辕北辙。
(责编:田茵)
小时候,住在村子里。每天早上,都是在公鸡洪亮的打鸣声中醒来。走出家门,是扑面而来的凉爽的清香空气。那空气,有时带着雨后泥土的香味,有时带着应季而开的花香。
农村里的男人们,早起出门后,都喜欢四处走走,左邻右舍间互相串串门,说些嘘寒问暖的客套话;老人们则是边咳嗽边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或者劈柴、烧水;小孩们要么睡懒觉,要么在大人身边凑热闹,问题极多,也一直有人回应着;妇人们则是忙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
在朝阳初露光芒时,袅袅的炊烟都已散尽。入耳的,有人们欢快的聊天声,还有鸡鸭鹅狗猫的吵闹声,空中偶尔还会传来一些鸟儿的鸣叫声。
太阳有了温度后,村子里的声音便消失了不少。入眼的,是人们扛着锄头或是提着菜篮走向田野的身影。他们穿着朴素的旧衣服,戴着帽子,步履悠悠。若有同行的,则会一路聊着天,开着玩笑。独自一人时,有的还会独自哼着小曲儿。
待劳动力都下地后,村子里变得十分安静。鸡鸭鹅都跑进竹林里抓虫子、玩沙去了;狗儿们要么四处闲逛,要么蹲在家门口静候主人归来;猫儿们有的睡大觉,有的去寻伴欢闹了。带小孩的妈妈和奶奶们总是十分忙碌,要么在哄小孩,要么在吼小孩。而小孩子呢,可爱之余,都是一副调皮的模样。
这样的场景,在我眼前循环放映了二十余年,在不知不觉中,已深藏在脑海中。只要轻轻一回首,便能涌出许多生动的画面和熟悉的声音。
在家乡待着的那许多年,我极少出门,也极少与村子里的人沟通交流。那时,心中一直怀着梦想,一直想要去看看远方。总期待着,离开家乡出去闯闯,看遍了世间繁华后,还能荣归故里,说说大话。
也许,只要心中有追求,有渴望,并稍微努力了一把,命运都会大方地将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让你过上你想过的生活。
所以,大学毕业后,我就远离了家乡,来到了遥远的城市。刚来到这座冬天不会下雪的城市里,觉得一切都是那样新鲜,那样美好。在这里,每个人心中都有更深更远的梦想,都在努力,都在奋斗。感觉每个人都像那雨后的春笋,有着极强的爆发力。我慢慢隐藏起自己内心深处的羞怯,也将自己投身进这拥挤的人潮里,拼命地工作,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到工作里,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初入职场,热情很高,用情很深,被伤得也很深。可是,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可以悲叹,哀怜。在这密密麻麻的人群里,每个人都是那样忙碌。累了,错了,受委屈了,都只能独自吞咽。作为一个平凡的人,生活在大城市里,真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翻了,也没人会在意。以前,很厌恶反感农村里的人在背后嚼人舌根,论人长短。而今,才发觉,那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纯洁。因为,他们有什么说什么,不藏着掖着,也没有在私下捅刀子。只是过过嘴瘾,打发一下时间罢了。而且,一旦有了困难,这些人都是会鼎力相助的。在外面,不出名的`,没地位的,背后几乎没人会提起你。一不小心能为他人带来些许价值或帮助了,就会被热情的微笑和甜蜜的话语捧起;若是不小心触犯他人利益了,要么被臭骂一通,要么被明嘲暗讽一阵。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一种信任与温暖。心与心之间,多了许多隔膜与猜测。
这样的日子过久了,脑海里只剩忙碌与疲惫。放假了,便极为渴望清净,渴望独处,渴望与大自然亲近。
偶尔,与家里人通通电话,问问近况,又会生出许多牵挂。
随着年岁流逝,家里那些年迈的至亲愈发苍老。最怕听到他们生病的消息,最希望他们的身体每天都如我印象中那般硬朗,最渴望他们每天都能开心欢笑。
然而,岁月不饶人,我的脸上都已被岁月刻上了皱纹,家里的老人便更不用说。每回老家一次,心就会痛一次。家里老人那蜡黄的皮肤上布满道道沟壑,道道沟壑上面爬满颗颗斑点,他们的眼珠变得混浊了,笑容都变得僵硬了,连那些他们说了几十年的关切话语,都显得有些生硬了。
凝望着他们老去的身影,我不忍承认,这就是我从前渴望的长大后的生活。
而今,我远离故土,难得回去一次。夜深人静时,孤独寂寞时,生病难过时,都会深深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一切。就连家乡的一些猫狗,都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可是,离开家乡容易回去难。很多事情,都与我们想象中是不同的。不仅仅是理想与现实存在差异,我觉得一切想象的都与现实有差异。爱情、友情、亲情,皆如此。思乡情,更是如此。小时候,我是那样渴望离开家乡,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看了外面的世界后,我却发现最美的地方永远是家乡。
城市的高楼再美,生活再方便,都不是我的故乡。我时常望着我眼前的高楼大厦,想念我的家乡。我想,无论此刻外面的夜晚多么热闹,家里的人都已安然入睡。
作为一个在外面经常失眠,经常头痛得想吐的人,怎能不思念家乡呢,思念家乡又能如何呢。凡事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远离家乡的人也不止我一个,我也只能时常安慰安慰自己罢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作文650字】推荐阅读:
回首伤情处散文07-02
回首那段记忆作文800字09-10
《回首》中考满分作文600字10-29
最新精品作文:初二的回首_900字作文10-13
再回首作文10-28
关于回首初二作文07-12
再回首诗歌07-24
回首青春展望未来05-26
蓦然回首的 优秀范文06-11
回首已不在的散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