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共8篇)
在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会有很大差异。在美国,他们交流方式比较注重现在、自我和实际行动。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作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直接对谈判的议题作出决策,他们期望中方代表也有类似权力。但是在中国决策机制往往不是这样。中方谈判员通常比美方要多,其行政级别也较美方复杂,甚至真正具有决策权的人却并不是谈判组成员。谈判过程中谈判组通常要将每一阶段的谈判结果向上级报告,上级领导需要一段时间审批,或同意或提出新建议,这些意见再传达给谈判组成员。这种决策机制延长了谈判时间,美方对此往往不理解。他们的时间观是直线型的事情都按顺序排列在这条直线上。而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循环往复的,中方会用长远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在广泛的范围内综合分析议题和衡量议题的重要程度,并且希望能够充分了解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通常比较注重合作的促成而对完成谈判的时间长短不会有非常严格的限制,通常不愿将整个谈判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议题去分别进行讨论。对中方来说,同时讨论几个议题是正常的。
一、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1.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人们的交流方式, 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目前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语言。除了语言之外, 谈判者还使用非语言交际方式, 如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服饰、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 在这一领域, 文化同样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美国是个典型的低语境 (low-context) 国家。在这种文化中, 大部分信息是用明确而具体的语言或文字传递的。美方谈判者推崇以明确、坦率、直接的方式交流。而我国则属于高语境 (high-context) 文化, 在高语境文化中, 非语言交流是传递和理解信息的重要因素, 如用体态、眼神、外貌、音调、位置、距离、环境等非言语因素来进行沟通。要理解话语的含意, 领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是必要的。非语言表达方式, 不像语言和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符号和意义, 很容易产生误解, 不同文化会产生不同的非语言交流方式。
中国人常用沉默表示认可, 或表示对某问题有看法, 或者不同意某条款, 以此表示礼貌和尊重, 这对沉默持有消极看法的美国人来说, 自然很难接受, 他们把沉默看作拒绝。一般情况下, “笑”被看作高兴, 而中国人有时会用“笑”表示无奈, 不认可, 这是美国人很难理解的。美方代表在答“I’m sorry”的同时双手摊开, 耸耸肩膀, 表示“不知道”, “我无能为力”, “这种状况毫无希望”等;表示上述含义时, 中国人的习惯动作是摇头或摆手。中国人说“对不起”的同时会微微一笑表示歉意;美方则可能误认为笑着表示歉意是虚假。可见, 对非语言表达方式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唯有如此, 谈判时才不会感到困惑, 乃至产生误解。
2.思维方式差异
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导致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即思维方式。以中国和美国文化为例, 两者在思维方面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 英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二是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 英美文化偏好分析思维;三是东方文化注重统一, 英美文化注重对立。基于宏观存在的思维差异, 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 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 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小任务, 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 每次解决一个问题, 从头到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然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注重对所有问题的整体讨论。不存在明显的次序之分。通常要到谈判的最后, 才会在所有问题上做出让步的承诺从而达成一连串协议。
3.价值观念差异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隐蔽得深, 因此也更难以克服。
在美国, 人们交流方式比较注重现在、自我和实际行动。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 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他们期望中方代表也有类似权力。
但是在中国决策机制往往不是这样。中方谈判员通常比美方要多, 其行政级别也较美方复杂, 甚至真正具有决策权的人却并不是谈判组成员。谈判过程中谈判组通常要将每一阶段的谈判结果向上级报告, 上级领导需要一段时间审批, 或同意或提出新建议, 这些意见再传达给谈判组成员。这种决策机制延长了谈判时间, 美方对此往往不理解。
美国人十分看重时间, 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和财富。美方通常希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成协议, 习惯按照顺序开展复杂的谈判工作, 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比如依次解决价格、包装和交货等问题, 最后的协议就这些小协议的总和。对他们来说, 要衡量一个谈判的进程如何, 就是看解决了多少小问题。他们的时间观是直线型 (Monochronic) 的事情都按顺序排列在这条直线上。
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循环往复的, 中方会用长远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 在广泛的范围内综合分析议题和衡量议题的重要程度, 并且希望能够充分了解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通常比较注重合作的促成而对完成谈判的时间长短不会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通常不愿将整个谈判割裂成一个个单独的议题去分别进行讨论。对中方来说, 同时讨论几个议题是正常的。
4.中美谈判风格的差异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 在谈判桌上, 美国人常常表现出热情、诚恳、信心和积极性, 常准备去讨价还价, 同时会做出让步达成协议。对充满逻辑的争辩情有独钟。他们为了达到目的, 不惜工本——使用包括威胁、警告、强迫在内的各种手段。他们直言快语, 惯于对抗, 说话口气断然。虽然美国人的谈判风格与英国人十分相似, 但是他们比英国人更少使用沉默这一非言语行为, 因为对美国人来说, 沉默代表较为消极的意义。
相反, 中国人则显得温和, 他们不喜欢争辩, 很少对抗, 但对别人的行为常常不敢贸然相信。虽然灵活多变, 但爱面子, 重感情, 重友情, 常常把对方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整体人来对待。他们说话间接隐晦, 而且常常使用沉默这一非言语行为, 对某问题有看法, 或者不同意某条款时, 有时不直接说“no”, 而用沉默来代替, 以此表示礼貌和对对方的尊重。
中国人在谈判桌上是很有耐性的, 他们是有所谓“东方的耐性” (oriental patience) , 他们不妥协, 很“固执”, 在很多问题上可以长期等待下去。实际上中国人的耐性既有文化上的原因, 也有组织上和具体的原因。
另外, 美国人在谈判桌上和做其它事情一样, 非常重视法律程序, 而中国人则非常看重道德和伦理, 美国人还把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截然分开, 而中国方面常常把这三者混在一起。
二、中美商务谈判中消除文化差异的对策
1.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 树立跨文化意识
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应该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建立和加强跨文化意识, 树立全球文化观, 摈弃文化本位论。正确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以及谈判风格和决策上的不同, 了解并熟悉对方文化, 灵活多变, 使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适应对方的文化。
2.尊重和宽容不同文化
中美商务谈判中, 谈判双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一些在一方看来合情合理决不可更改的原则和礼俗在另一方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切不可片面理解在自己国家里得到认可的东西在其他国家也同样行之有效。同时要学会尊重并接受异国文化, 不妄加评论和指责。同样也不要随意让对方评判自己的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
3.提高外语运用能力, 灵活运用语言策略
中美商务谈判中, 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当障碍出现时, 要及时地克服沟通障碍, 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以确保谈判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谈判人员对谈判方的语言熟练掌握且灵活运用, 克服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语意理解的障碍,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力争用准确而得体的语言表达己方的意愿, 以免在谈判双方之间设置不必要的沟通障碍。一位成功的商务谈判者的言语表达要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有所变化, 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针对不同的谈判对象, 语言运用的策略就要有的放矢, 区别对待。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商务谈判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谈判的成败。在实际操作中应掌握好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委婉、含糊、幽默、赞美等语用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语言, 促使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CHARLES MITCHELL.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SAMOVAR, LARRY A;ET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0.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李品媛.现代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 国际商务谈判 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商务谈判逐渐成为中国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进出口贸易及国际合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除了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一些必要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外,文化差异也成为商业合作取得成功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全盘考虑。
1.谈判前要了解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谈判准备工作包括:谈判背景;对人和形势的评估谈判过程中需要核实的事实;议事日程;最佳备选方案和让步策略。其中谈判背景又包含:谈判地点;场地布置;谈判单位;参谈人数;听众;交流渠道和谈判时限。所有这些准备必須考虑到可能的文化差异。例如,场地布置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合作可能会有微妙的影响。在等级观念较重的文化中,如果房间安排不当、较随便,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恼怒。
2.谈判方式也因文化而异。美国文化倾向于众人一起来“敲定一个协议”;而日本文化喜欢先与每个人单独谈,如果每个人都同意的话,再安排范围更广的会谈;俄罗斯人喜欢累计的方法,和一方先谈,达成一项协议,然后前面的两方再邀请第三方,如此进行下去。
谈判时限的控制也很重要。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如北美文化的时间观念很强,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对时间观差异应有所准备。
3.谈判过程中理智控制谈判进程和选择谈判策略。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含四个阶段:一是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二是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三是进行说服;四是作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进入正式商务谈判之前,人们一般都对商务谈判的进程有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往往影响着谈判进展的控制和谈判策略的选择。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思维决策方面存在差异性,使得他们所持有的预期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预期又会引起这些谈判者在谈判各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差异。
二、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文化差异
1.寒暄。这里的寒暄意旨为建立关系或者彼此相识而进行的与谈判“正事”无关的所有活动,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户的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就美、日文化差异而言,美国文化强调“把人和事区分开来”,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因此,美国商人花在与工作不相干的交谈或了解外国对手上的时间很少,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则来得很快。美国人在谈判桌上会讨论一些与生意无关的话题,如天气、家庭、体育、政治等,但他们这样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礼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钟以后就会进入下一阶段。相反在看重相互关系的日本文化中,却常常在这一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着力于先建立舒适的私人关系,然后再谈业务。
2.交流工作信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信息交流往往呈现种种不完全性特征。
(1)语言差异和行为差异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错误。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讲话者讲话内容的80%~90%——这一事实意味着有10%~20%的信息被误解或听错了。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讲第二语言时,误解或听错的百分比将会急剧上升。而且当第二语言能力有限时,甚至整个会话可能全部被误解。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较为隐蔽,难以被意识到。当外国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
(2)非语言交流技巧差异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有时为了从谈判对手那里搜集信息,会采用“单向型”谈判策略——让外国对手提供信息。由于不同文化间客观存在着交流技巧差异,如沉默时段、插话次数和凝视时间差异。特别是当这种差异较为明显时,信息不对称就自然产生了。例如,日本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视和插话出现的频率较低,但沉默时段较长;而法国谈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会在对方沉默时填补这些沉默时段。
(3)价值观差异所引起的信息反馈速度及内容不对称。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或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单一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专时专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和德国人具有此特点。而多种时间利用方式强调“一时多用”,如中东和拉丁美洲文化则具有此特点。在多种时间利用方式下,人们有宽松的时刻表,淡薄的准时和迟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馈的延期。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类型的买方和卖方关系: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买方和卖方关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买方和卖方关系依赖于买方的信誉,注重直率和讲心里话。例如,报盘中的价格 因文化而异,美国商人希望事情迅速地完结,所以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与他们的实际要价比较接近。但是,在巴西文化中,巴西商人希望谈判时间相对长一些,他们的初次报盘往往会过分大胆。
3.说服就是处理“反对意见”,去改变他人的主意。说服是谈判的要害所在。但是,人们对说服的认识、说服方式的选用往往因文化而异。在注重垂直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往往趋向于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上,说服阶段要“争论”的内容就很少。即便进行说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会选择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说服的方式和结果还与地位关系有关。
相反,在注重水平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信奉坦率、竞争和平等价值观,认为说服是最重要的,谈判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暴露不同意见以便加以处理。例如,美国商人喜欢在谈判桌上摊牌,急于从信息交流阶段进入到说服阶段。
4.让步和达成协议。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然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要在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和承诺,达成一揽子协议。
最后,因文化而异搞好后续交流。国际商务谈判后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续交流行为。不同文化对合同的内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
强调客观性,注重平等观念的文化,往往依赖界定严密的合同来保障权利和规定义务。如美国企业之间的合同常常长达百页以上,包含有关协议各个方面的措辞严密的条款,其目的是借此来保障公司不受各种争端和意外事故的伤害。此外,这种文化中管理者一般将合同签订仪式视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举动,因此合同常常是通过寄发邮件来签订的。他们感兴趣的主要为实质性问题,所以往往不太注重后续交流
注重关系的文化,其争端的解决往往不完全依赖法律体制,常常依赖双方间的关系。在这些文化中,书面合同很短,主要用来描述商业伙伴各自的责任,有时甚至写得不严密,仅仅包含处理相互关系的原则的说明而已。此外,注重关系文化的管理者常常希望举行一个由各自执行总裁参加的正式签字仪式。而且,保持与大多数外国客户的后续交流被视作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部分。在合同签订很久以后,仍然会进行信件、图片和互访等交流。
由此可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商务谈判中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谈判技巧是商务谈判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Porter 跨文化交流(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Kitty O. Locker,商务沟通(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3]全英: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曹菱:商务英语谈判[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成为国际市场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的显著特征,它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主要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
而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观念认为,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必需的商务知识,学生就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顺利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
因此,在实际商务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商务文化的渗透。
然而,在实际商务活动中,很多交易的失败往往源于商务文化意识的缺乏。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
而这种感情上的不愉快很容易导致商务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从而给贸易双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成了商务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20世纪代,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在“language”一文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观念。”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能反映文化,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
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法和词条等基本的规则,还要深刻理解影响语言使用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必须包括商务文化教学,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学生商务文化能力的培养。
换句话说,商务英语教师应在确保学生掌握商务知识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商务文化的渗透,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促使他们主动涉猎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习惯介绍的书籍,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样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地地道道的商务英语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商务文化意识,从而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常见的商务文化差异
1.商务时间观的差异。
时间观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时间观,它是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这使得时间观对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交际行为乃至民族性格都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对时间语言的运用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
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时间观。
在此情况下,如果忽略对方的民族时间观,而只按自己民族的时间观行事,必然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从而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
预约是西方人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恰恰是西方人对时间精确要求的一种文化表现。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说:“准时的观念在美国人的生活中被十分看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守时,就常被看做是傲慢或不负责任。”因此,西方人无论是约会还是会朋友、看医生都会提前预约。
而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对时间的使用往往遵循模糊原则,他们注重的是对时间的适应。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兼顾几件事情,并且可以视情况调整做某事情的时间。
2.商务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特定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集体意识的集中反映,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商务活动,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贸易双方对“人和事”进行区分的程度集中体现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和睦,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商务谈判时,中国谈判者总是把人和事当做一个整体对待。
他们认为只有先与对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确保谈判的顺利进行,而这种和谐的关系还会为以后的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因此,为了与对方先成为朋友,中国谈判者经常把谈判延伸到餐桌酒桌之上。
而西方人认为人和事物是完全独立的,注重实用主义。
在他们看来,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不应该把人际关系和商业活动混为一谈,而应该在商言商。
因此,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往往不在意那些表面仪式性的东西,他们语言坦率,分毫必争,不讲情面,着眼于尚未解决的问题。
3.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活动中,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刻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通常有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如喝茶、喝咖啡、宴请等。
这些活动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并制约谈判的进行。
例如在社交活动中,邀请对方喝咖啡是阿拉伯人的习惯,客人拒喝咖啡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在商务谈判中,如果不清楚阿拉伯人的这一习俗而拒绝他们请喝咖啡的要求,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商业损失;又如德国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穿礼服,但无论穿什么,都不会把手放在口袋里,因为这样做会被认为是粗鲁的。
德国人很守时,如对方谈判者迟到,德国人就可能会冷淡;法国人习惯在吃饭时称赞厨师的手艺,而不喜欢在餐桌上谈生意。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差异,这样才能扫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
四、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途径
1.课堂教学导入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
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环境进行文化教学,因为课堂是学生系统学习商务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
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渗透,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比如称呼语、介绍、宴请等。
总之,在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上要增加充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度及洞察力,促使他们真正灵活、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交流。
2.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与学的分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商务英语课堂注入了活力。
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应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沉闷局面,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主导地位,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以各种教学方法为辅助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进而让他们总结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最终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处理商务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多渠道了解异国文化。
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只通过教材这一渠道了解异国文化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因为这些材料覆盖面广,包含的文化信息量大,而且独具特色,是提高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能力的好教材。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接触原汁原味的商务文化。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看电影、听歌曲或者浏览网页等途径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各国的商务习惯、商务礼仪等,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商务英语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质量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教学引导者,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深知让学生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商务英语教师要使自己达到跨文化交际应用的要求,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修养。
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为教师提供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的机会,如推荐有潜力的教师到英语国家的高校去工作或学习;与外资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向教师提供在外企企业体会不同的商务文化的机会;鼓励教师适时地以各种方式进修,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通过丰富的阅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聘请一些国外商务英语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对英语语言文化与商务英语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是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最为有效的交流工具。
商务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能力。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不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误解和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并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E.T.Hall.The Silent Language[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2]郭遂芝.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33).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摘要: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跨文化谈判是我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重要商务活动之一。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总结出跨文化谈判中迥异的思维和决策方式,从而帮助我外经贸企业提高谈判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谈判;影响;对策
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加速了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外经贸企业在跨国谈判中寻求国际合作,部署着全球战略,但是,中西文化差异引发的迥异的思维和决策方式却对谈判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一个合格的谈判者,应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把握对手的思维过程,研究对方的决策方式,提高适应性,掌握主动权。这样,才能在谈判中不辱使命,取得收益。
一、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的对立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我们可以将两者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跨文化谈判由于建立在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势必造成谈判双方思维方式的迥异。
1.和谐型文化思维方式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这种和谐观念,培养了国人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文化品格。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中国文化重群体轻个体,强调纪律性和群体观。因此在谈判席上,中国人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而是迂回曲折陈述自己见解,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久合作。
2.抗争型文化思维方式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企图做自然的主人。“和谐来自斗争”,“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在天人相分的`二元思维模式支配下,一方面,西方人具有直面挑战,追求胜利的精神品质,他们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人更为崇尚个人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生命和尊严,所以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偏向于个人主义。以美国人为例,谈判桌上,他们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对于争辩,他们情有独钟,语言更具对抗性,这些都是富于开拓精神、求胜欲望的欧洲移民后代的典型特征。另外,他们的谈判小组是一个松散的团体,谈判争执时,每个成员可以竞相发言,不像中方谈判团那样由首席代表一人发言,其他成员全力支持。
二、化解对立推进谈判的对策
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外国文化就一定比中国文化先进。和谐型文化造就了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服从集体、坚持原则;与此相反,抗争型文化孕育了西方民族以个人为中心的本位主义,他们追求民主、注重细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客观的说,中西文化各具特色,各有优劣。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利影响,努力寻求化解文化对立的有效办法,主动适应,扬长避短。 1.民主与集中
如何分配决策权以达到利己的谈判的目的是一件难事,决策权分配的差异是跨文化谈判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都会把民主与集中作一定的结合,但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西方人追求个性独立,强调个人责任和集体权力,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中国人含蓄内敛,强调个人权力和集体责任,集中观念更加符合国人处事原则。
在涉外谈判中,表面看来西方代表团的决策者就是出面谈判的一至两人。实际上,在他们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决策链,既有幕后决策机构,又有信息咨询团体,还有人数可观的智囊团,他们共同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可以说西方人发挥了个人参与权的极致,把个体的智慧升华为集体的决策。相反,中方谈判团惯于众人谈判,“一把手”拍板,谈判中往往对不同看法保留意见,把“一把手”决策看成是集体意志的集中,这样,权威的思想就成了谈判的决议。试想,如果拍板的人是外行,其他成员又保留不同意见,那么谈判是注定要失败的。
因此,在涉外谈判中避免决策权的过分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简言之,就是要统筹兼顾民主与集中,牢牢把握集中的度,提高谈判的有效性。
2.细节与原则
中西方谈判策略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西方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他们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西方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从整体到局部,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可能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入世关键一役的中美谈判是注重细节的成功典范。
因此,跨文化谈判中要善于把握细节,敏锐洞察对手的需求,力争从细节上寻求突破,赢得谈判主动。
总之,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国外经贸企业积极应对跨文化谈判中遇到的诸多复杂问题,寻求有效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优势,积极借鉴对方谈判技巧,提高跨文化商务谈判的适应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 强:1992,《谈判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0.
[2]王洪耘,宋刚,,《商务谈判》[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3]赵伟君:2002,《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J].湘潭:湘潭大学学报.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
在2 1世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 国际商务谈判受到各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其中最难以把握的就是文化因素。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碰撞甚至冲突, 相当一部分谈判因此失败, 直接影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正确把握文化因素至关重要。
一、语言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 当两种语言都有类似的表达但含义却有很大差别时, 以及某种表达只有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时, 极易引起沟通上的混淆。如在中国, 政府管理企业的方法之一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及企业规模等评定企业的等级, 如“国家级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等, 在美国则没有这种概念。简单地将“一级企业”、“二级企业”解释为“first class enterprise”和“second class enterprise”, 很难让对方理解这种表达的含义, 起不到在国内谈判中同样表达所能起到的效果, 并且有可能使对方产生误解, 如将“二级企业”理解为“二流企业”。
即便是在使用同样语言的国家, 如使用英语的美国、英国, 在某些表达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first floor在英语时指二楼, 而美语则指一楼, 英语指一楼时要用ground floor.“corn”在英语里指谷物、小麦, 等于美语的“wheat” (小麦) , 美语的“corn” (玉米) 等于英语的“maize” (玉米) 。
在拟定谈判协议时, 语言差异问题值得予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行为语言差异
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往往较为隐蔽, 难以被意识到。当外国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 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有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同时, 伴随着大量的动作语言;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则不习惯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运用幅度较大的动作语言。对行为语言认识和运用的差异, 同样会给谈判中的沟通带来许多问题。
如:日本商人的交流风格是最为礼貌的, 较多采用正面的承诺, 推荐和保证, 而较少采用威胁、命令和警告性言论, 他们礼貌讲话的风格最突出的是他们不大显示面部凝视状态, 但常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巴西商人谈判风格较为放肆, 且在谈判中较为不甘寂寞, 不时地凝视对方并触碰对方;法国商人谈判风格更为放肆, 他们使用威胁和警告语言的频率较高, 还很频繁地进行插话, 常做面部凝状。
可见, 惟有弄清楚这些差异, 方能避免对日本人的沉默寡言, 巴西人的过于热心或法国人的威胁和误解, 取得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
三、沟通方式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群有其所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双方经常属于不同的文化圈, 有各自习惯的沟通方式。习惯于不同沟通方式的双方之间要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 往往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中国、日本等, 人们的表达通常较为委婉、间接;而在美国、德国等, 直截了当的表达则较为常见。中国、日本的谈判者比较注重发现和理解对方没有通过口头表达出的意思, 而美国、德国的谈判者则偏爱较多地运用口头表达, 直接发出或接受明确的信息。来自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进行谈判时, 一方可能认为对方过于鲁莽;而另一方则可能认为对方缺乏谈判的诚意, 或将对方的沉默误解为对其所提条件的认可。
四、思维方式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 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往往会遭遇思维方式上的冲突。以东方文化和英美文化为例, 两者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 英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 英美文化偏好分析思维;东方人注重统一, 英美人注重对立。如中国哲学虽不否认对立, 但较强调统一方面, 而西方人注重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
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是“以己度人”, 即主观地认为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愿, 我们的习惯去理解我们的发言, 或从对方的发言中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曾经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商务谈判。在谈判中, 美国人很高兴地发现, 每当他提出一个意见时, 对方就点头说:“Yes”, 他以为这次谈判特别顺利。直到他要求签合同时才震惊地发现日本人说的“Y e s”是表示礼貌的“I hear you”的“Yes”, 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实际上, “Yes”这个词的意思是非常丰富的, 除了以上两种以外, 还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的“Yes”和“I'll consider it”的“Yes”。“No”的表达方式也很复杂。有些文化的价值观反对正面冲突, 因此人们一般不直接说“No”, 而用一些模糊的词句表示拒绝。
总之,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任何一个谈判人员都必须认识到, 文化是没有优劣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 人们的谈判方式也迥然不同。只有我们意识到文化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懂得文化对谈判的作用, 尽量避免模式化地看待另一种文化的思维习惯, 才能有助于在我们商务谈判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园著:国际商务谈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 (英) 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3]唐德根著:跨文化交际学.中南大学出版社
[4]张河清著:谈判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商务英语;商务文化
一、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
1.语汇中的文化因素
在英、汉民族文化中,对应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却引起不同联想。例如,英语smuggled goods和汉语“ 水货”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表示“ 走私品”这个意义。但在汉民族文化中,“ 水货”还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即“ 质量低劣并无保证的商品” ,甚至指“ 徒有其表而无真才实学之人” 。另外,在英漢商务语汇体系中,各有大量的文化语汇。在英语中有些词有文化意义,而汉语对应词却没什么文化涵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指“ 大而无用的东西” 、“ 废物” 。而汉语“ 白象”就没有英语中的文化意义,它往往象征珍贵而稀有的东西,并预示发财,因此,有些商品商店取名为“ 白象” 。
2.语用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在语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自然有着独特的商务语用文化。例如,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称呼语与结束语的选用是有讲究的。换言之,写信人要根据不同称呼选用恰当的结束语,如较正式的称呼语(Dear Mr./Mrs.Satterby)要与比较正规的结束语[Yours faithfully,(British usage); Sincerely yours,(American usage) ]相匹配。较亲密的称呼语(Dear John)要求使用较随便的结束语(Cordially,Best regards)。
3.语法系统中的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属正式书面语体。商务英语信函倾向于专业和半专业词汇的使用,如clean bill of lading (清洁提单)、forward (send)take the liberty of writing (write)等。另外,商务英语信函倾向于名词化短语、介词短语的使用,如our blanket is a perfect(combination) of(warmth),(softness) and easy (care) 这句中括号中的名词化短语和with reference to、upon receipt of 此类介词短语。最值得一提的是,商务英语倾向于复合句、长句的使用。
二、国际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商务文化差异
1.时间概念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持单元时间观,认为做事要严格按明确的时间表进行。中国、中东国家以及拉美国家的文化则为多元的时间文化,认为时间是由点构成的,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做几件事情,只强调在最终期限内完成所有任务,并不看重阶段性的结果。许多人认为历史悠久的礼节有助于建立友善的关系,是商业洽谈的先决条件。工作时间不同。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还要注意不同国家地区有各自的工作时间,适当地避开当地重大的节假日。
2.商务价值观的差异。
作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商业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分歧。通过对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主义取向程度的调查表明,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取向占第一位。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分别占二、三、四位,而香港和台湾分别占三十二和三十六位。可见中英文化在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相差甚远。东方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英语文化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这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经常有明显体现。美国的谈判代表往往握有实权,可以在被授权的范围内作决定。个人敢于负责在美国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上进向上的表现。而中国或日本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一再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有时还需要请示上级,决策常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要尽量避免擅做主张。
三、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首先要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包括它们的政治、经济、历史、教育体制、宗教习俗、风俗习惯等。作为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渗透。此外学校还应该开设一些有关西方文化、英美概况、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课程,在文化渗透的同时进行知识渗透。
2.其次是要掌握一些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商务礼仪是通用知识,无论哪个国家,商务礼仪虽然具体的要求不同,但基本的常识是相通的。像是求职面试、工作着装、头衔称呼、业务联系、商务会议、公众演讲、商务旅行、协调与客户同事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多共性。只有了解了这些共性,才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商务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4),47-49.
[2]何维湘.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J].吉林商业学院学报,2003( 2):15 - 16.
[3]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 34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 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7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38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 39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0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 43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44 现代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比较研究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46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47 寻找自我——浅谈《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解放 48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49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50 从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看中国高校名称的翻译 51 分析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2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5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56 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58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59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60 《洛丽塔》主题与艺术技巧之探析 61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62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63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 64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挣脱枷锁,走向自由——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 66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 68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69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 71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73 Scarlett’s Pragmat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urs in The Great Gatsby 75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76 游戏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8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79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 80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83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84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
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87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88 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91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
理雅各与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的比较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 95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 96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诠释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98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 99 《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小学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比较研究
The Gener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Novels into English 102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104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105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107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英译方法
Analysis of Social Condition from American Gold Rush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110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112 从英语演讲的修辞运用看语言性别差异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 114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11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7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118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11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0 《最蓝的眼睛》的叙述声音和视角
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122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物性格 123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24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126 浅谈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A Study of Maggie’s Traged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12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31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32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及美国梦的幻灭
A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Elizabeth—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Jane Eyre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34 Chinese Auto Companies’ Cross-border Acquis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s on the Chinese Auto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Geely’s Acquisition of Volvo 135 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 13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137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139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40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41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纳撒尼尔•霍桑《红字》 144 差异、对立与和谐——浅析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 145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46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南方与北方》中玛格丽特·黑尔的人物分析 149 汉语动词和翻译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国际商务合同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151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152 中美企业广告文化对比研究
153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154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15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56 浅析中西文化数字含义的差异与原因
157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 15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59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
160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61 约翰•欧内斯特•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 162 查尔斯•弗雷泽《冷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6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64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
165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 166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167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168 论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69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
170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171 从翻译美学角度评析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本的得失 172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73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 174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175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176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177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178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179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180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18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 182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83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84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185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186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87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188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 189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190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191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 192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193 王熙凤与斯嘉丽的对比研究
194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 195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96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197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推荐阅读:
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11-02
商务谈判中的礼仪04-17
浅谈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论文12-05
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04-01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06-17
商务谈判答案11-22
商务谈判简历12-24
商务谈判方案04-21
商务谈判礼仪论文07-10
商务谈判的礼仪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