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巨大成就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巨大成就(精选5篇)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巨大成就 篇1

大成就

内容摘要:2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已经基本摆脱了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行政管理体制正在形成。主要成就表现在四个方面: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迈出重大步伐,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取得很大进步,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正在逐步推行。

关 键 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就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深入持久地进行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1、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迈出重大步伐

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地推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1.1我国经济管理的民主化。

经济管理民主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业已取得重大成果。邓小平早在1980年8 月就指出:要“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他把经济管理民主化作为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行我国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是在对以往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深刻和痛苦的反思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新中国建立以来,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对新中国迅速恢复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建立起新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体系,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管得过多、管得过死的严重弊端,以及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严重官僚主义作风,使企业事业乃至农村等基层组织很少有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自主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智慧和创造精神受到严重压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困难;同时,官僚主义的

日益严重也给政府的人民公仆形象带来严重的伤害。旧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同时必须实行经济管理的民主化。邓小平指出:“我想着重讲讲经济民主的问题。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放权的基本内容就是: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农村、企业事业、街道等基层放权,向人民群众放权,使地方、企业等基层和人民群众有必要和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这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根本性措施。1.2我国行政管理重大决策的民主化。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业已取得可喜的成绩。首先,我国行政管理中的重大决策,不仅在国务院系统本身需要通过民主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须提交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大讨论通过。其中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财政预决算等重大事项,此外,还包括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如长江三峡工程等。在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财政预决算等重大事项的决策问题,同样需要提交本级人大讨论通过。其次,即使在国务院本身,各个部门需要起草一些新的行政管理制度,一般要有国务院几个部门牵头,同时还要有全国人大、中共中央以及人民团体的有关部门参加。这些重大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就是广泛 发扬民主的过程,本身就是体现民主决策的精神。1.3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参政议政活动。

按照国家法律和政府法规的规定,由各级政府依法提供渠道,使我国人民群众的参加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渠道日益增多。一是,对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对于行政管理中的决策、决策实施等,特别是关系自己和自己所在社区利益的管理问题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有的是自己直接向政府机关反映,有的是通过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向政府机关反映;二是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工作,对于腐败和

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批评斗争直至诉诸法律;利用宣传舆论工具,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行为等。三是由于政府机关纷纷采取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制等现代管理制度,使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更宽广起来,也更有利于加强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1.4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

我国在农村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村民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推进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在城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根据国家《企业法》的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包括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了企业和车间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与改革和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民主选举单位领导人,民主决策企业单位生产经营重大问题。在城镇,认真发挥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作用。

总之,经过20年的改革,原先由政府机关代行的基层单位的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管理权力,现在已经移交给基层单位自己行使。换言之,国家已经将基层的自主权交给基层单位及其职工群众行使。1.5政府机构经过了四次改革。

邓小平把权力下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

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四次机构改革促进了政府机构不断精简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交给企业,把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力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机关包揽逐步转交给市场,把原来政府机关对企业直接行使的众多经济管理权力转交给市场,即使仍然需要政府对企业行使的权力,也主要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采取间接的、经济的手段为主,同时,辅助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现在已经大体形成“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调控市场”的总格局。

四次机构改革也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据中央编办介绍,1982年机构改革,以精兵简政为原则,大幅度减少了政府部门的数量,以及政府部门内部司局、处、科的机构数量,减少了各级行政领导副职的数量和在编人员数量。

1988年机构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呼声日高的状况而开展的。这次改革着力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1993年机构改革,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的迫切要求,这次机构改革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70个减为59个,机关人数由3.67万人减为2.92万人。

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通过“拆庙搬神”,大幅度精简了政府机构及人员编制的数量,从而为政府机构转变职能创造了条件。改革进展顺利,实现了预定目标。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人员编制总数被减少一半,机关建设和工作作风出现了新的气象。

我国各级政府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正在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把综

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将要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2、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取得很大进步

2.1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政府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政府管理是否科学,首先看行政管理的目标是否对头,管理的方式是否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重新确立起“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正确方针。应当说,二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工作一直坚持了这样一条正确的路线前进,这是一条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管理的正确路线。这是我国行政管理能够实现科学化的基础所在。

政府行政管理要实现科学化,就要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中心来进行,要切实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邓小平指出: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要“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随着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的正确认识和定位,以及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实行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不再包揽企业事业单位具体事务,企业等基层单位拥有了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在管理国民经济方面,政府主要职能是在于通过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规范市场;搞好宏观调控,搞好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2.2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这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任务。

2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始终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坚持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明确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关键,发展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搞好社会稳定,搞好改革开放,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0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机关沿着邓小平指引的方向前进,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按照“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标准选拔公务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关普遍建立、健全和正在逐步完善公务员 制度,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3、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20年来,我国在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上迈出了重大步伐。邓小平一再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也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把行政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治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健全国家机构组织制度、惩治腐败、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如环境保护法、教育法、体育法、国籍法、统计法、科技进步法等行政管理法律,并且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国务院颁发和施行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我国加快了行政管理立法,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立法。截止到1996年9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先后审议通过了300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700多个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4200多件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还制定发布了一系列行政规章。到目前,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国家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法律的颁布和执行,使得广大企业事业等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可以和政府机关“对簿公堂”,“民”可以告“官”。这体现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人人平等。各级政府机关通过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保证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人民公仆的身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我国将继续加快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进程。一方面,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的法律体系的建设,使每一方面的行政管理都能够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我国各级人大将加大法律的执法监督检查,督促政府依法行政,使各级政府能够认真遵守已经建立的各项法律,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4、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正在逐步推行

2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我国政府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广泛采用现代国际经济管理惯例办事;同时,也采取现代国际通行的有关行政管理做法。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日益迅速和广泛地融入世界大市场经济之中。邓小平指出:“至于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效率,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比我们好一些。”在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经验,学习外国有益经验,以提高我国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效率,尤其必要。这不仅在我国参加世界市场经济的活动中需要这样做,而且在进行国内市场经济活动中也需要这样做。唯此,我国经济才能够走向世界,才能够不断开拓世界经济大市场,才能够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

其次,近几年根据我国现实国情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政府机构,先后引入了一些当今世界不少国家正在实行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新做法。比如,推行了政务公开制、社会服务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竞争行业项目招投标制,以及政府采购实行招投标制等新做法。政府部门通过推行这些新做法,把本部门行政管理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期限、违规处罚办法、监督办法等向社会公开明示,规范行政工作行为,接受社会监督;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能部门,积极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把服务的内容、办事标准、办事程序、完成时限、违约责任公开向社会承诺,做到

承诺必践,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政府的综合部门实行政务公开制,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取得基层、群众的信赖;竞争行业和有项目管理职能的部门以及政府采购自身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实行招投标制,真正体现公平竞争。对于那些社会和群众关注、容易引发腐败行为的政务工作,实行公开的原则,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标准,依法行政。这样做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造就一批优秀的、淘汰一批能力差的,使公务员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有利于各级政府机构高质量、高效率地为人民服务;从而提高和恢复各级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既包括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机构设置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重大关系。政府要保证市场能够充分地发挥对于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作用;政府要规范好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搞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要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搞好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收入分配的合理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这些方面的改革依然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我国3G网络建设成就巨大 篇2

叶林说,移动互联网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将是我国通信生态链上各个主体的一个新兴增长点,有望推动我国通信业转型,带来新的发展高峰期。

据叶林介绍,近两三年来,我国3G网络发展非常迅速。“三种3G网络技术在网络建设、用户发展、投资拉动、终端完善、业务市场培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表示,特别是TD-SCDMA的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对于3G网络技术建设取得的成就,叶林分析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3G基站建设取得了平稳增长,截止到今年4月底,三大电信运营商累计建设3G基站69.7万个(含室内分布)。其中,中国移动建站3G基站21.1万个,中国电信建成3G基站21.8万个,中国联通建成3G基站26.8万个。二是3G投融资计划稳步推进。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3G累计投资已经达到2890亿元。其中,中国移动投资超过1450亿元,中国电信投资达798亿元,中国联通投资达673亿元。三是3G网络运行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据叶林透露,目前,三大运营商3G网络的接通率、掉话率,2G/3G网络切换率等相关指标,都已接近2G网络指标。

“三家运营商的3G网络接通率都达到了97.6%以上,掉话率都在0.47%以下,2G/3G网络切换率都在97.8%以上。”叶林说。

叶林还表示,在网络之外,两年来,我国移动终端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此前,我国移动终端产能已经排名全球第一,移动终端产量超过全国50%,但是从终端类型来看,我国的智能终端相对滞后,特别是高端智能终端产品,主要是国外企业在制造。

“自去年底以来,广大终端企业,都开始在智能终端领域不断向前迈进。”叶林说,特别是3种网络的3G终端、3G智能终端,不论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在不断增加,并不断通过入网测试,进入市场。

叶林指出,尽管两年来客户的业务应用体验都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电信行业在应用服务方面仍然相对滞后。而随着用户的移动互联网需求的不断增加,从去年以来,不论是应用服务开发商,还是业内大企业,对应用服务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开始不断创新应用服务。

叶林认为,未来一两年,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将有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三个主因 篇3

(1)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历史上的新记录。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种根本性转变,表明中国经济由供给约束为主的阶段转变为由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由此引起宏观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2)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作了一系列改革,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重大变化。中国已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已进入对外开放发展的新阶段。从1993年起,中国利用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始终居首位。中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已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的国家转变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国家。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巨大成就 篇4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1.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统筹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3.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五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主要是: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发展活力;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我们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对食品、药品等的监管。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怎样认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2010-12-

21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风险挑战,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夺取了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斗争的胜利,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第一,这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9.9%,“十一五”时期前4年即2006—2009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11.4%,目前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经济平均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700美元,2010年可望达到4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口径,我国正在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同时,这5年是我国节能减排力度和成效最大的时期之一。2006—2009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9.99%,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3.14%,已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5.61%,也十分难得,表明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二,这5年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社会保章体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形成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国有单位扩大到各类所有制单位,从正式职工扩大到城乡居民,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提高,推进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科技投入明显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新成就。

第三,这5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这5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略高一点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实际增长38%。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明显,在消费支出中吃穿用比例下降,住行比例上升。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由45.5%下降到41.0%,汽车迅速进入家庭,私人载客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的1384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3808万辆,人均住房面积持续扩大,居民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这5年是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有望在“十一五”期末进一步接近或略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外贸出口额从2005年的世界第三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国家外汇储备从2005年的世界第二位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其他许多经济指标在国际上的排位也有进步。特别是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对世界经济稳定和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这5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继往开来,全国各族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会议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审查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家一致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大家强调,要认真学习规划纲要,全面实施规划纲要,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

吴邦国说,会议认真总结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家强调,要坚持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更加注重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吴邦国最后说,我们奏响的时代凯歌强劲而嘹亮,我们绘就的发展蓝图绚丽而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

准确领会了全会精神实质 一是要深入领会和把握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创造的精神财富。二是要深刻领会把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便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便必须全面准确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便,全面准确领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宝贵经验。

5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十一五”时期,既是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最为困难、最为复杂的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面对接踵而至的干旱、严重雨雪冰冻灾难、洪涝灾难等自然灾难,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紧紧捉住发展第一要务,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齐心协力,沉着应对,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这5年,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发展良好势头,实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重大项目和交通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合作、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的“六个突破”;全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将实现翻番。

在取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成便的同时,积累了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宝贵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的基础;取得的经验十分宝贵,是我们应对新情况、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必须全面领会,认真总结,深刻把握。

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便和经验,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新特点新趋势,科学判断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形势,对我们捉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领会“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便,既要全面、准确地总结成绩,弄清楚“家底”,认清发展的有利条件;也要对不利因素、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坚持已被发展实践证实是有效的宝贵经验和做法,并进一步完善,更要认真分析总结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发有为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夺取新胜利。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取得巨大成就 篇5

祝宝良

《 人民日报 》(2017年09月17日 05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发展理念正确指引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稳的格局在巩固,进的走向在延续,好的态势更明显

近5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增长的包容性和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3—201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2%,大大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就业形势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价格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2%左右的通胀率和5%左右的失业率,是世界各国梦寐以求的宏观调控目标。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6.9%,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为2008年以来最低,经济向好态势更加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接近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过去4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质量效益提升。消费持续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达54.1%,服务主导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明显快于传统产业,2016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2.9%和12.4%,比2012年提高4.7和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比2012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17.9%。结构调整深化促进了经济质量效益提高。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财政收入增幅达9.8%,为2013年以来同期最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动能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比2013年提升13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第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2014—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4400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362万户,年均增长30%。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四梁八柱性改革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5年来采取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局面,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在2016年超额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到今年6月末,钢铁去产能5636万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1.11亿吨,完成目标的74%。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稳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营改增等税制改革成效显著,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直接减税8500多亿元,实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稳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开展专业化重组,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快落地。

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持续提升。5年来,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出口贸易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保持在11%以上,2012—2016年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长8.1%。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2013—2016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894亿美元,年均增长3.1%,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915亿美元,年均增长21.6%。我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民生事业持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已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精准扶贫成效卓著,2013—2016年累计脱贫5564万人。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民生投入继续增加,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为17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或护理补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级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等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总结成功经验,正视突出问题,把握经济工作着力点

毋庸讳言,我国经济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除了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还有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风险有所积聚、一些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民营企业投资活力不足等新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在加快改革发展中得到解决。过去5年,我国已经积累了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也是未来克服风险挑战、解决矛盾问题、继续做好经济工作的着力点。

用新常态的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以新常态的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应该看到,经过近40年持续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完备,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等孕育巨大市场需求,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我国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收缩;国内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日渐式微,亟须培育增长新动能。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使我国经济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多依靠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来推动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无论是解决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老问题,还是解决结构性失衡、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积累、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等新问题,都必须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手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要素。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制胜要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动力。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能不断补齐发展短板、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上一篇:财经法规综合题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会议讲话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