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欣赏(共11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的海子
我到哪里找你
把我 遗落凡世的 海子
我到哪里找你
不要说太阳中心的虚无
不要说天堂和凡世的天梯
我找不到 我到不到
腐朽的树木 衰老的岩石
你们铸成的
深蓝忧伤的星球啊!
哪里---有我的海子
我觅着你的踪迹
在那棵 你幸福一是的花楸树
东张西望
长满夏日风光的花楸花
一朵又一朵
把我身上一粒又一粒细胞灌醉
我的海子 我找不到你
阳光 破碎散落在
这个破碎残缺的春天
没有嫩嫩的草 飘飘的云 柔柔的风
只盛开了十个一样的.海子
一模一样的
都是我的海子
我找不到的 海子
那里 回忆女神在尖啸
我也在
我伏倒跪在肮脏的土地上
祈求一个金光闪闪的 散发诗人香气的 海子
没有任何选择 犹豫
伊甸园的金苹果
劈开走出的一定是海子
一定是
我对山楂树发誓
一.原始质朴的特征
1.以词、句方式对古代乃至原始部落生活印记的复现。从“坛子”“鼎”“石头”“水勺子”“羊皮筏子”等生活生产器具到“山洞”“穴居的人群”“泥草筑起的房屋”等意象反映的居住方式, 从“打下果实”“鱼筐”“柴刀”“牧猪人”“猎鹿人”“渔夫”等意象暗示的劳动方式到“羊群”“野牛”“鱼群”“狼”“野花”“火种”等古代常见物, 从“原始的妈妈”“女巫”等称谓到“村民像牛一样撞进屋子, 亲他的妻子/又数着/十二粒麦种”的行为, 及对村庄的吟唱, 都使人看到遥远先人们从其诗中以文字为身体切近走来, 带着泥土气息和质朴情感。这些给我们带来的有新鲜, 也有对原始与现代、简单与复杂的思考、回味。
2.对“以血亲指认的、温馨古老的诗性精神空间” (2) 的建造。经济日趋蒸升的20世纪80年代, “文革”暴露的人性弱点以商业形式展演。一些诗人迷茫, 忧伤, 失望, 海子远离繁华退回古代。他想“喂马, 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想在远离当下的时空建立供精神漂泊者栖居的家园, 召唤日渐走失的心灵真善美, 引发对现状的深省, 激起物欲压榨下日益减退的激情、热血、超越的勇气和壮志。
海子诗中, “母亲”“妻子”“姐姐”“妹妹”“父亲”“兄弟”“亲人”等是多次出现的词。这些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概念是其温馨诗性家园的基石。海子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村庄》中“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我妹妹很美丽”, 他如天真小童, 津津地向人讲述母亲、村庄和妹妹。“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打听你……”, 这类诗也很快将人抓住。在这家园, 他是天真善良的孩子, “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这是你母亲给你的嘴唇/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他说“我是多么爱你/不爱那些鬼魂”、“我爱你的生病的女儿, 陌生的父亲”。其爱情表达还会是“冬天的人/像神祉一样走来/因为我在冬天爱上了你”或“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或“反复抱过的妻子是枪/枪是沉睡爱情的村庄”的独特感受。他旧情难忘,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在这家园, 春天含情, “两个温暖的水勺子中/住着一对旧情人”;树林像兄弟姐妹, “对着原野和她/整齐地跪下/妈妈——她们嚷着——妈妈”;煤也充满温情智慧, “这没有泥土的日子/但是煤说:/火/闪着光”。
海子在这家园思考、质询与追求:“我们/活到今日总有一定的缘故/兄弟们……是谁活在我的星辰上, 我的故乡?……”他说:“我俯伏在太阳上/把赤道紧紧拥抱/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你在何方?”即使他作为“圣斗士” (3) , 其诗仍含着血亲的温馨古老的情感并以此展开“对于家园、情义、良心的追诉” (4) , 这也正是原始古朴的表现。
3.表现出民间倾向。如“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这首谣曲让人想到北朝民歌中的情歌:质朴、大胆而直率。从内容看, 它像保留原始风情地区的相亲方式。又如“月亮月亮慢慢亮/照着一只木头床/河流河流快快流/渡过我的心头肉……”也像流畅的民歌。而“天亮我梦见你的生日……那片我曾经吻过的地方”及“平原上有三个瞎子/要出远门……”等, 都可见民间文学影响。
二.植根大地的特征
1.表现在海子走进农耕社会而对生长万物大地的无限亲近。他把自己看成大地的孩子:“从地里长出了/这些温暖的骨头。”
海子以大地之子的赤诚对“麦子”内涵的挖掘使麦子意象牢牢确立。他对“养我性命的”麦子心存感激, “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他满怀赤诚欲入“麦地”内部:“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入麦地时历经苦痛, 他却说“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挚诚执着令人下泪。麦子作为农耕社会缩影, 与父辈以土地为纽带有血缘般的默契:“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麦地以博大慈爱唤起情义与宽容,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 “我”“仇人”被麦地化为一体, 坦然而心存感激。进入麦子, 思考如荷重负, 其《一颗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说“一粒麦子停在我们的手掌/我们不能/翻转手臂”;因麦子是我们存在的见证者, “它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麦子穿越时空, 让人看到历史的沉重及大地上的苦难和坚毅。这些与劳动相连, 劳动使生存获得意义。这意义涵盖下的人不只珍惜麦穗光芒, 也能面对苦难和死亡时心如止水:“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此时的大地使灵魂获得依托。
海子诗中, 麦子凝聚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在农耕时代积蓄的生命力和情感、幸福与苦难, 这些在海子挖掘下像质朴麦子的根须裸出泥土, 人不得不讶然于大地上这真实存在。如西川所说, 读海子诗能“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 (5) 。海子对麦子的吟唱使一系列相关意象 (“谷”“青稞”等) 也在中国生长成“一个时代出版物上的诗歌” (6) 。
2.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挚诚贴近。花草树木河流山川走兽飞禽被海子安置诗中, 如和谐宁静的自然画。即使写爱情, 如“我爱你……马睡在草上/月亮照着他的鼻子”或“洁净的脚印/沾满清凉的露水……春天是风/秋天是月亮……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小溪”, 也充满自然的芬芳、神秘、美丽和宁静。“海子含着泥土, 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 具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 (7) 其诗“是大自然在心脏中所讲” (8) 。这大地之子的声音令人想起自称“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的叶赛宁说的“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 面对大地我们应怀神圣与感激。
三.神秘与深邃的特征
1.这缘于海子对存在的思考。他受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影响, 要做“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 照亮存在, “当众人齐集河畔, 高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存在隐于日常生活深处, 去表象入内部才能靠近存在, 这靠近使其诗拒绝了肤浅。“那些是在过去死去的马匹……它们在今天的湖泊里饮水食盐”, 诗人让“它们”作为存在而现身。入本真世界的海子发现“丰收后荒凉的大地……太丰收/也太荒凉,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荒凉”外表下是存在物“太丰收”的实质, 此发现使其倍感充实, 放声歌唱。这体现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无中富含有。若对海德格尔哲学一无所知, 这样的诗 (包括其对麦子和大地的歌唱) 不易理解。“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也不仅有感慨时空邈远无垠的中国诗人传统情怀, 更寄予了存在主义思考。
2.表现在海子对沉积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诗性挖掘上。如《亚洲铜》的“鸟”“海水”“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黑暗中跳舞的心脏”等意象都富含象征意味, 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 诗中“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正是民族集体与个体的归宿。海子对敦煌、青海、北方草地等意象蕴含的东方文化的开掘也多显出神秘深邃。
上述三特征不是孤立的, 多是交织渗透的。“麦子”意象正是这些特征的凝聚, 成了海子诗的代名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的海子以其诗三大特征与同路者界分开, 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中最耀眼的一环” (10) 。
参考文献
①⑤西川《怀念 (代序二) 》, 见西川《海子诗全编》 (以下称《全编》) P10, 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2月第1版。本文所引, 凡未注出处者皆出自《全编》。
②燎原《重返“家园”与新古典主义》, 见《星星》98/11。
③④⑥⑩燎原《从“麦地”向着太阳的飞翔》, 见《星星》98/10。
关键词:海子视角静谧意境村庄体验
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的一段铁轨上,25岁的天才诗人海子匆匆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这个创造了中国新诗奇迹的少年,这个从南方的水泽河流走出来的流浪诗人,这个从庄子、屈原、民间谣曲起步,走向印度、希腊、埃及等人类文明源头的殉道者,这个精神上的纯洁者,就此远离我们而去!而他留给我们的,是那极端纯净的诗歌。《村庄》就是其中纯净得尤其特别的一首。
村庄
——海子
村庄中住着母亲和儿女
儿子静静地长大
母亲静静地注视
芦花丛中
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
我妹妹叫芦花
我妹妹很美丽
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之魂牵梦萦的东西。让海子为之魂牵梦萦的,无疑只有他的故乡,只有他童年纯净的村庄、野花、虫声、蝉鸣、树影、鸟语、初晨、黄昏……《村庄》一诗,也不例外。我们在《村庄》里,可以读到海子特有的纯净,芦花丛中,白色的船一般的村庄,让我们感受到海子特有的纯净到极端的情怀。
海子的诗歌,总体特征是纯净。但是,海子的每一首诗歌,都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村庄》是纯净的,然而这种纯净,和海子其他诗歌的纯净不同,这种纯净,是一种非同寻常的静谧。
诗的第一节,连续用两个“静静地”,初步彰显了村庄的静谧意境,儿子的成长,母亲的注视,都在“静静地”三个字上得到了诗意的描画。读完第一节,一种安宁,一种乡村才有的安宁,便于不知不觉中,悄然进驻了读者的心灵中。于是我们初步获得了一种安宁、静谧的村庄体验。
可是对于诗人来说,这远远不够。作为生长于农村的诗人,海子对村庄有着独特的非凡体悟。村庄、母亲、儿女以及儿子的“静静长大”、母亲的“静静注视”等诗意要素,只是初步表达了海子记忆中的村庄,但还不足以表达出诗人心中那种纯粹。所以,海子任由思绪流水般静静流淌,悄然开启了诗歌的第二节。
在诗的第二节,诗人隐蔽地设置了一只眼睛。这一节的开始两句说,“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这里,事实上存在一个“从哪个角度看”“谁在看”的问题,即:是谁看到了芦花丛中的村庄?是从什么角度,才能看到芦花丛中,村庄宛如一只白色的船?
如果这一节单独出现,那么,这只隐蔽的眼睛,最多也就是诗歌技巧的运用而已。但是,紧挨在第一节之后来设置这只隐蔽的眼睛,已经不能再说是技巧了,或者说,这里技巧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第一节最后一句是“母亲静静地注视”,于是,我们似乎具备了母亲的身份,具备了母亲的视角,正是以母亲的身份,从母亲的角度,我们跟着诗人一起看到了,村庄宛如一只白色的船,正在芦花丛中轻轻荡漾、摇摆。
这是一种慈母的情怀。
可是,如果仅仅如此,技巧还说不上浑然天成。事实上,诗人想要的是一种天籁般的村庄形象,天籁之音之形是最忌讳做作的,所以技巧的使用一定不能刻意,必须使用得若无痕迹。此外,诗人异常清晰地明白,读者永远是读者,读者可以被引导到其他角度其他身份,但是读者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身为读者的身份和角度,诗人所要做的,不是改变读者对自己的这种潜在定位,而是引导。
所以,第一节里,不仅仅是母亲在静静地注视,其实读者也在静静地注视。这一节里,诗人对于读者的身份,没有作刻意的诱导。但是在第二节里,最后两句“我妹妹叫芦花/我妹妹很美丽”,诗人则悄然完成了对读者身份的引导:读者即“我”,“我”有个妹妹叫芦花。
大巧若工,说的就是这种情形。诗人在这里肆意运用了视角转换的技巧。可是,一切是如此自然而然,读者不知不觉中就在诗人引导下完成了视角转换。诗人做到了使用技巧,但不刻意;做到了用心雕琢,但若无痕迹。一切,浑然天成。
不需要读者去刻意寻找,全诗第一句“村庄中住着母亲和儿女”,说到了母亲、儿子、女儿三个人,至此出现了母亲,出现了妹妹芦花——那么,“我”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在诗人的引导下,读者的身份不知不觉和“我”重合,和“儿子”重合,和“哥哥”重合——或许这里的“儿女”只是泛指,甚至“母亲”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泛性意象,但是作为一种暗示而言,诗人已经完成了任务。我们理智上知道诗句未必是这样机械的理解,但是潜意识里却已经接受了这种暗示。这就是诗人对读者阅读心态的引导。
于是,不需要诗人去刻意牵引,芦花丛中,村庄宛如一只白色的船,“看”到这一幕的人,在读毕全诗的瞬间,具备了多重身份定位:母亲、儿子、哥哥、读者、藏身暗中的作者……
于是,多重视角、多重身份下的村庄体验,在心头的安宁中,荡漾开来,化作一圈圈无声的波纹,一种静谧,一种非同寻常的静谧,由此完成。读罢全诗,一种叫做泪流满面的感觉,一种叫做无声胜有声的感受,一种直接抵达灵魂的静谧,瞬间便势不可挡地俘虏了我们。
“我以山为兄弟,水为姐妹。”海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写的。海子的心可以与大地私语,可以和万物沟通,参悟大自然的秘语。感谢诗人,是诗人让我们听到了大自然这般非同寻常的静谧秘语。
3月26日来,3月26日走
我相信,你的走是一场阴谋
钢铁碾过你身躯的时候
你笑了吗
你真的成了亚洲铜上的一棵草
你仅是那个时代的诗人单纯脆弱
连青春的爱情都让你受难
只有山楂树、麦子、阳光是你的
走不出缪斯神殿的你
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你只能选择了逃
我知道,属于诗歌的你不想走
你舍不得那200万字的诗文和未竟的巨著
你要的不多,你只想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一、麦子:美丽负伤的麦子
“麦子”意象居于海子诗歌的核心地位,麦子涵盖了海子所有尘世的幸福和痛苦。海子“麦子意象”的构成元素包含了“麦子”以及由“麦子”衍生开来的一系列词语——麦地、黄土地、土地等。不断地经受工业文明冲击的麦地孤独无靠,面对麦子,海子感到了无力偿还的负疚和惭愧。在动情的书写中,他渴望获得信心和勇气。从海子的“麦地”诗歌中可以发现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对故土的亲近与热爱。麦地成为了诗人承受痛苦与感激的载体。
土地是海子诗歌“麦子”主题意象的构成元素之一。海子可以说是大地的赤子,在他的思想里,土地是生命的发源地,是生命诞生的基质,对于土地的歌颂与赞美,表达的其实是对生命的赞美,对一切生生不息的沃土的赞美。海子试图通过语言的某种神秘力量,进入到大诗的境地。
二、远方:我要做远方忠实的儿子
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在海子的诗中经常出现远方这一意象。“远方”是一种理想家园与理想人生状态,他是海子人生寄托所在,但远方是遥远而不可知的,希望也是很难达到和实现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是不协调的,有差距的,这正是海子孤独感和痛苦的来源。作为一个工作在城市、定居于都市的知识分子,他本质上已经不是个农民了。1989年初的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他成了自己村庄的陌生人!由大地之子到陌生人,这种强烈反差对于天性敏感的海子来说,苦痛是无以复加的。对于海子定居的北京来说,他生活在别处;对于海子生长的乡村来说,他生活在别处。
在海子抒写“远方”的诗歌中,他以优美的诗情赋予了远方纯洁、自由的品质,使它与躁动的尘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方似乎又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使人们纷纷踏上了通向遥远乡土的路程,海子认定自己就是“远方忠诚的儿子”。
三、太阳:就是要变成太阳的一生
海子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建立大诗即是渴望永恒,为此诗人歌唱太阳,太阳即诗。按海子自己的话说,他的一生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海子的“太阳意象”的构成元素包含了“太阳”以及由“太阳”衍生开来的一系列词语一—火、血、真理等。海子在死之前将他的全部长诗列在一起,取名《太阳》,“太阳”在他的体系中,一方面意味着自我拯救,意味着他所呼唤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光明与黑暗既相互对抗又相互转化的总的象征,它暗示这种拯救是徒劳的。
四、死亡:倾心死亡不能自拔
死亡,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哲学命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整个世界都临于贫困的危机时,只有真正的诗人才思考生存的本质和意义。”海子的诗从不回避死亡意识,在他的诗歌里弥漫着自觉而浓重的死亡意识。海子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折磨,海子有着太多的困惑与疑问。海子不只一次想用死亡来解脱自己的痛苦,没有死亡意识,诗歌也难以切近生命的本质,进入不了人文和生命终极关怀的最高层次。在海子的诗歌中死亡是无处不在的,他是这样一位不断拷问生命的诗人。
五、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海子”应是诗人对应于时代而创造出的自己心目中的神。海德格尔曾说:“当将自身置于艺术作品中时,美就呈现了。”追求永远圣洁的海子,正是选择了这一种方式成就了自我反思,进入了唯美的永恒意象的世界。在《春天,十个海子》这绝命诗篇中,“海子”成为诗人笔下永恒的意象,拷问着诗人脆弱敏感的灵魂。可以按自己的内心写作,却不能按自己的内心生活,是这个时代的无奈,因而诗人真正的解脱永不存在。总之,“海子”代表着诗人的一切,是永远存在的信念和力量。海子的死并不代表着“海子”的终结。海子用生命求证的东西距我们并不远,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或许可以看得更为清楚。
海子将生命诗化了。生命即诗,诗即生命。他的诗歌意象构成系统的纷繁复杂,正是因此才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多侧面、多维度的特点,使他成为不多的能与世界沟通的中国当代诗人之一。这位真正的用生命去写诗的诗人,带领我们接近真理,探索生命的本质,寻找一片诗意栖居的大地。
摘要:海子短短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创立了仅属于自己的意象,形成了独特的诗风。本文从意象入手,进入诗歌的文本中,对其中出现的诗歌意象进行梳理,力图找出世间万物在海子心灵中折映出的光辉。
关键词:海子,意象,麦子,远方,太阳,死亡
参考文献
[1]西川.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2.
[2]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5.
[3]崔卫平.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南海子 为麋鹿而生的一片水
在北京的南五环边上,有一片深深浅浅的湖泊沼泽,这里因为一种特殊的动物而名声响亮,这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北京的家——南海子麋鹿苑。
麋鹿苑里用原生态的方式散养着100多只麋鹿,它们有着传奇的身世。几百年前,它们就是南海子里资深住客。后来到了清朝末年,麋鹿因为兵荒马乱,数量在中国越来越少,仅存的几只被传教士带到了欧洲,饲养在了英国的乌邦寺动物园,就这样,麋鹿当了一百多年的海外华侨。1985年,麋鹿重新回归,20几只又重新选择住在了麋鹿苑。
麋鹿苑因为麋鹿而得名,这个好理解,但南海子这个名字就需要追问一下了。众所周知,“海子”是古人对“水域”的昵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城里的中海、南海、北海、什刹海,这些曾经都被元世祖忽必烈称为“海子”。但是它们的的确确是片水面,这南海子麋鹿苑充其量算是个动物园,为什么它也叫“海子”呢?
话说南海子这个地方,历经辽金元明清,一直都是皇家猎苑。辽金的都城在现在的莲花池附近,离这里不算太远,这里自然就成了“城市后花园”;而元朝时,这里叫“下马飞放泊”,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元朝皇帝的活动项目:骑马、飞鹰、游水泊。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当时的南海子确实有水,而且足够人们进行游水活动的;于是,明朝管这里叫“南海子”,并且把这里增补进了“燕京十景”,取名“南囿秋风”;清朝更加重视了,把这里更名为“南苑”,是皇家专属的游猎度假村。
皇帝围猎对动物的要求非常高。动物太少,跑半天没猎物,没劲;动物太多跟动物园一样,也没劲。动物太凶猛,伤了皇上不行;动物养得太乖,没了野生的乐趣也不行。在南海子里,麋鹿并不是唯一的住客,更不是皇帝唯一的猎物,园子里还有老虎、梅花鹿、黄羊等不少飞禽走兽。古代的宫廷画师很多都以南苑围猎作为题材,把动物画得栩栩如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这里是先有南海子,后有麋鹿,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以前南海子的水很丰沛,水深有五六米。六十年代的时候,当地人每年都能打上来一万多斤野生的小鱼。在八十到九十年代期间,由于南海子上游的涞水水源永定河断流,再加上周边环境的过度开发,这一系列的海子不是干涸了就是被污染了。
1985年,曾经背井离乡、远赴欧洲的麋鹿重返中国,但麋鹿苑的糟糕环境却令人堪忧。90年代中期,由于南海子这片湿地的污染和干涸,所以麋鹿几乎都生活在了干地上,它们的营养状况差、繁殖率低、死亡率高。更为严重的是,周边的非法垃圾场的存在,造成每年都有麋鹿因为误食塑料袋而死亡。
2008年,麋鹿苑重新整饬湖底,在原有干枯的湖盆上开凿了弯弯曲曲的水路,同时截断了污水,引附近水厂处理过的中水,重新为麋鹿造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海子。因此,现在的南海子这一片也算是为麋鹿而重生了。
麋鹿百年之后重新回归,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家的感觉,南苑恢复了几百年前波光粼粼、芦花飘荡、水草丰美的一派景象。可咱们北京有北京动物园,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都有自己一片小的天地,为什么单单麋鹿的待遇这么高呢?
麋鹿 怎么都来跟我抢地盘?
为什么古今的人们都选择在南海子养麋鹿呢?这就跟这种动物的一种特殊习性有关系了。
麋鹿在古时候和大熊猫一样,都是中国的特产。早在春秋时期,史料里就有关于麋鹿的记载,在长江南北都有它的踪迹,古时候出土的麋鹿骨头和猪骨头数量差不多。《北齐书 李绘传》里写道:“麋有四足,走便入海”,这“海”指的就是海子湖泊。
麋鹿和一般的鹿有一个区别——会游泳,所以它喜欢在湖泊沼泽一带生活。而择水而居的这种生活习性,恰恰和人类一样,于是人类跟麋鹿抢地盘的事件时有发生,获胜的肯定是人类。于是麋鹿的生活圈越来越小,以至于到了元明清,野生的麋鹿几乎绝迹,北方仅剩的一些被围进了南海子,从而成了最早一批被保护起来的濒危动物。
虽然南海子是皇帝围猎的地方,麋鹿也是射猎目标之一,但明清两朝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猎杀麋鹿、偷吃麋鹿肉要受八十鞭刑。于是那时候的南苑,也成为了最早的麋鹿保护区了。
咱们往往只看到南海子给麋鹿提供了不错的生活环境,却很少意识到,恰恰是麋鹿为咱们保护下了南海子这片特殊的水域。说它特殊是有原因的,因为南海子不是普通的海子,而是一片湿地。究竟这湿地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湿地有一个雅号,叫做“地球之肾”,它有着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如今的南海子麋鹿苑利用湿地的这种优点,利用芦苇、荻花这些挺水植物等几道天然的湿地净化系统,使中水为麋鹿提供清洁、安全的水源。
南海子不仅是麋鹿的家,野鸭、天鹅甚至是周围的鸟类都不约而同的把这里当成了栖息地。在北京城的南边有了这样一片水域,对于人们来说,它不仅仅是一处公园、一道风景,更是北京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麋鹿有的人可能没听说过,但“四不像”这个名字大家应该是早有耳闻,其实这“四不像”就是麋鹿的外号,可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呢?
四不像 都是自然惹的祸
“四不像”这个名字如今已经跟麋鹿画上了等号,不过它可不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民间叫法,而是在麋鹿出国之前被临时编出来的。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的一个秋天,一个叫爱尔温·大卫的法国人在南苑发现了一种自己从没见过的动物,顿时眼前一亮。
这个叫大卫的博物学家,当时看到的正是全世界仅存的一群麋鹿。因为麋鹿只在中国出现过,外国的科学家从没有见过,所以大卫买通了当时看守南苑的軍士,以20两白银的价钱买下了一对鹿骨和鹿皮。当时大卫操着不流利的中文问军士:“这种动物叫什么呢?”不耐烦的军士哪儿研究过动物学,胡乱说了一个名字:“这个,这个叫四不像。”可大卫就当真了,后来他在西方发布消息说,发现了新物种,一时间引起了轰动。按照外国以发现者名字命名的规矩,麋鹿的英文名字就叫“大卫鹿”了。
nlc202309032052
麋鹿长得怪全世界都知道,可它为什么会与普通的鹿区别这么大呢?其实一切都是自然惹的祸。麋鹿,角似鹿非鹿,一般的鹿角分叉是向前长的,这样才更有攻击力,而麋鹿的角分叉在主干的后面,就跟人梳了一个大背头一样。这是因为麋鹿要经常在水边的芦苇荡里穿行,这种鹿角的长法不容易勾到植物;脸似马非马,因为它生活在湿地,为了便于在水里捞水草,同时眼睛还能够露在水面上观察四周情况,保持警惕性,所以它的脸很长;蹄似牛非牛,这全是为了在水边沼泽行走方便,这样的蹄子在河边行走,如履平地,甚至在游泳的时候当蹼来使用;尾似驴非驴,这则是为了防蚊,麋鹿的尾巴非常长,能够长达膝盖以下,湿地多蚊蝇,所以到了夏天就看出来了,它用长长的尾巴不断地驱赶蚊蝇。
无论是哪种特殊的长相,原因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适应自然的选择。正因为麋鹿依水而居、选湿地为家的特点,才让它们在自然的选择之下慢慢地长成了“四不像”。
法国人大卫当年听信了南苑的军士随口编的一个名字也不足为奇,好歹这个人是在园子里当差的,没理由连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这个军士,因为在清朝后期,麋鹿这种动物的名字已经因为乾隆皇上的“博学多才”变成了一桩说不明、道不清的公案了。
制造混乱 乾隆皇帝的麋鹿论文
乾隆皇帝是南苑围猎的常客,一向自恃博学多才,没事儿也写一些动物科普文章,彰显一下自己的才华。乾隆二十七年,他就率先发表了一篇研究麋鹿的论文《鹿角记》,批驳古代的观点。在《礼记·月令篇》里有这么一句“仲夏之月鹿角解;仲冬之月麋角解”,意思是一般的鹿在夏天脱角而麋鹿要到冬天才脱角,但乾隆皇帝却说:“鹿与麋皆解角于夏不于冬”。
到底谁的研究成果正确呢?其实麋鹿真正的脱角时间在农历十一月,也就是每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很显然古书上得记载一点错都没有,反而是乾隆皇帝错了。不久之后他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耿耿于怀,五六年之后的一个冬天特意派人到南苑视察,果然发现了冬天脱落的角,这只角如今就收藏在麋鹿苑的博物馆里,上面还有乾隆皇帝特意写下的另外一篇科学论文《麋角解说》,专门澄清自己的错误,“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意思就是知识无穷多,身为皇上也有疏漏,得活到老学到老。人们常常因为这句话夸赞乾隆皇帝知错能改,但殊不知,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本質,反而把当时的科学界搅得越来越混乱了,此话怎讲呢?
乾隆皇帝在文章里特意说了,“月令之误,误在以麈(zhǔ)为麋,而不在冬之有解角之兽也”,意思是我当初是说过错话,可古书月令错的更离谱,脱角的这种动物应该叫麈,可古人却把它认为成麋了,大错特错。为了宣传科普知识,乾隆皇帝还特意颁布诏令,全天下都去改古书里的错,这种冬天脱角的动物统一叫做麈。实际上乾隆皇帝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麈”指的并不是某一种鹿,而是指麋鹿群里的鹿王。结果这种冬天脱角动物的名字彻底混乱了,是鹿?是麋?还是麈?大家彻底迷茫了。在清朝后期,麋鹿到底叫什么更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
【2】: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 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 我寂寞地等,我阴沉地等 二月的雪,二月的雨 --海子 《黎明》
【3】: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海子 《秋》
【4】: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 --海子 《新娘》
【5】: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海子 《九月》
【6】: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海子 《以梦为马》
【7】:明日天寒地冻 日短夜长 路远马亡 --海子 《枫》
【8】:我要挥霍青春的岁月 然后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海子
【9】:你说你孤独,像很久很久以前火星照耀十三个州府,你那种孤独。你在黑夜里哭着,像黑色的土散发着香气。 --海子
【10】:我坐在一棵木头中,如同多年没有走路的瞎子 忘却了走路的声音 我的耳朵是被春天晒红的花朵和虫豸 --海子 《我们坐在一棵木头中》
【11】:什么季节,你最惆怅 放下了忙乱的箩筐 大地茫茫,河水流淌 是什么人掌灯,把你照亮 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 奔向远方,你去而不返,是哪辆马车 --海子
【12】: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海子
【13】:今天有家的 必须回家 今天有书的 必须读书 今天有刀的 必须杀人 草原的天空不可阻挡 --海子 《我飞遍草原的天空》
【14】:长花短草 贴河而立 --海子 《春天》
【15】: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 当我痛苦的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海子 《麦地与答复》
【16】: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 --海子 《在昌平的孤独》
【17】:成群游来鱼的脊背 无始无终 只有关于青春的说法 一触即断 --海子 《海上》
【18】:总是有孤独的日子 总是有幸福的日子 然后再度孤独 是谁这么告诉过你: 答应我 忍住你的痛苦 不发一言 穿过这整座城市 --海子 《太阳和野花》
【19】:春天 ,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 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户 它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 大风从东刮到西 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 (略)》
【20】: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双肩 --海子 《麦地》
【21】:有时我想过 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 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 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将你看清 --海子 《八月之杯》
【22】:明天,明天起来后我要重新做人 我要成为宇宙的孩子 世纪的孩子 挥霍我自己的青春 然后放弃爱情的王位 去做铁石心肠的船长 走遍一座座喧闹的都市 --海子 《眺望北方》
【23】: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海子 《日记》
【24】: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 极为短暂 极为短暂 匆匆熄灭 愿我从此不再提起 再不提起过去 痛苦与幸福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海子 《秋日黄昏》
【25】:在劈开了我的秋天 在劈开了我的骨头的秋天 --海子 《幸福一日 致秋天的花楸树》
【26】:我走到人类的尽头 也有人类的气味-- 我还爱着。在人类尽头的悬崖上那第一句话是: 一切都源于爱情。 --海子 《太阳·诗剧》
【27】:水抱屈原是我 如此尸骨难收 --海子
【28】: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海子 《亚洲铜》
【29】:我感到魅惑 小人儿,既然我们相爱 我们为什么还在河畔拔柳哭泣 --海子 《我感到魅惑》
【30】:我清求熄灭 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 我请求下雨 在夜里死去 我请求在早上 你碰见 埋我的人 岁月的尘埃无边、秋天 我请求: 下一场雨 洗清我的骨头 我的眼晴合上 我请求: 雨 雨是一生过错 雨是悲欢离合 --海子 《我请求:雨》
【31】: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海子 《四姐妹》
【32】:如果我中止诉说 如果我意外的忘却了你 --海子 《七月的大海》
【33】: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 --海子
【34】: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海子 《黑夜的献诗》
【35】:北国氏族之女 北国之秋住家乡 天寒地冻 日短夜长 路远马亡 --海子 《枫》
【36】: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海子 《黑夜的献诗》
【37】:那时候你是愉快的,忧伤的,混沌的。 --海子 《遥远的路程》
【38】:菩萨,是一个很愿意帮忙的东方女人,一生只帮你一次。 --海子 《写给挂在脖子上的菩萨》
【39】:到南方去 到南方去 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 --海子 《阿尔的太阳》
【40】: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1】:愿我从此再不提起,再不提起过去,痛苦与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惟黄昏华美而之上。 --海子 《秋日黄昏》
【42】: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海子
【43】: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拍打面颊。 --海子
【44】:那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义 而爱情房屋温情地坐着 --海子 《房屋》
【45】: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海子 《九月》
【46】: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 极为短暂 --海子 《秋日黄昏》
【47】: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海子 《活在珍贵的人间》
【48】: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海子 《以梦为马》
【49】:在黑暗的尽头,太阳扶我站起来。 --海子
对这首诗的理解,重点在其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理解了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就基本理解了这首诗。
诗中提到“众神”“远方”的死亡,词虽不同,含义基本相同,海子是在为诗歌精神死亡而痛惜。
“众神”的存在,无论东西方,都是人类初期的特征。到了后期,则进入到“一神”,中国由于深受“不语乱力鬼神”的儒家影响,未像其他主要文化那样,创造出一神的基督、佛、真主。
从众神到一神,可以看做人类从感性到理性的旅程。感性和理性都有双面性,感性好的一面是诗意,坏的一面是愚昧;理性好的一面是思想,坏的一面是精明中的庸俗。中国现阶段,把理性发展到坏的极致——没有思想,只有庸俗,也是众神死亡后出现的最坏结果。
·“远方”是海子一生吟唱的对象,在早期的作品《龙》(1984)中,就吟唱道,“远方就是你一无所有的地方”;到了88年,又吟唱道,“远方就是你一无所有的地方/——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但尽管这样,作者在《祖国》一诗中,开头就坚决吟唱出,“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追寻梦想中的远方是诗人的本质特征,抛弃远方就是抛弃诗歌,远方死亡就是诗歌死亡。
野花是海子最喜欢吟唱的对象之一。海子几乎不吟唱有名有姓的花,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只有在人生尽头,海子曾经吟唱过梅花和桃花,但那是作为鲜血的意象来写,也可以看作,是作为死亡的意象来写。
但对野花的吟唱,则贯穿了一生的所有作品,从《诗全集》中的第一首《亚洲铜》——“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到最后的作品《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羊群和花朵也是岩石的伤口”(这儿的花朵必然理解为野花的花朵),中间还有过许多吟唱野花的诗作,单单以野花作为诗题的就有三首,《野花》、《太阳和野花》、《无名的野花》。野花是和大地最亲近最密切的花,也就是和诗最亲近最密切的花。诗歌精神虽死,但伟大的作品犹在,犹如野花一般开满草原。这是诗人依然留恋草原,留恋人生的主要理由!
风的意象最为飘渺,诗人说,“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寻找对实体的接触(《河流》原序)》)土地,水,空气都是实体,风不是实体,却是我们感受空气最直观最飘渺的对象,或者说,最富有诗意的对象,所以才会“比远方更远”。
当然,“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确实难以理解,但我喜欢西川说的,“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因为海子是个天才。套用一句西川的话(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你可以嘲笑一个天才的浅白,你不能嘲笑一个天才的隐晦。因为天才的隐晦,往往是天才天马行空的表现,而他的浅白则是想融入世俗的努力。有人会批评,笔者过于崇拜诗人,近于盲目。记住,盲目地崇拜天才,犹如盲目地崇拜上帝,情有可原,至少比盲目地崇拜金钱好一万倍。
而海子,就是一个性急者。在这个春天,我正在山城重庆,某一座公寓的19层发呆,远处的太阳,仿佛一朵浪花,被高高地抛上太空。我摸了摸了自己的额头,没有发烧,和一个逝去的人相比,我活得很好。那个逝者在20年前的这个下午,还活在北中国。今天,我并非无端地想起他。海子,这个活在记忆里的诗人,如不弃世,应该人到中年,娶妻生子,他或许像现在大多数诗人一样,参加各类诗会,甚至当上了各类诗歌奖的评委,接受崇拜者的献花并弄出一点绯闻。
海子之死,理由颇多,但没有一个是确切的。但,海子试图以一己之力对抗一列火车却是事实。
海子死得寂寞,却又死得轰轰烈烈。客观地说,海子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他的诗歌所能给他带来的荣誉。我们对海子才华的承认,多少带有一些悲伤与忧戚甚至同情的成份。海子生前,除了15岁考上北大算个闪光点之外,别的时间基本过的是一个凡人世俗生活。他在今天斩获如此大的名气,以至于在他逝去20年后的3月26日,不少报纸和博客不得不把版面给他。这只能说明,海子的死确实不再是他个人的事,而是一个时代的事,如果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许可以这样说:海子的死,既终结了一个时代的迷茫与纯洁,也开启了另一个时代的喧哗与骚动。自此之后,那些主动结束生命的诗人,只是海子这篇文章中的句子或标点。更有房地产商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作广告,海子的这句诗,甚至有意无意地抬高了房价。但我们这个时代,纪念一个死去的诗人,好在还是用他的诗,而不是他的绯闻,谢天谢地谢谢缪斯。
我们在每年的3月26日,想到这个叫海子的人,他的死,并不是逃避现实——我的意思是说,不要把海子的死,赋予太多的伟大或者渺小的意义。与其说是海子的主动自杀,不如说是火车的一次变态加速。这列火车你可以说它是具体的某一列车,也可以说时代——我们不是常常爱把时代比喻为一列火车吗?从屈原、李白到海子,哪一列名为时代的火车能够容忍一个走在铁轨上的人,哪一列火车能够因为一颗头颅而嘎吱一声紧急刹车?
海子诗歌中出现很多意象, “死亡” ( 《死亡之诗》) 、“太阳” (《祖国, 或以梦为马》) 、“麦地” (《讯问》) , 还有这首诗出现的“葵花”。熟悉的意象, 会让人联想起——凡·高。从诗歌中一直反复提到的“死亡”与“葵花”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首诗与凡·高有关, 即生与死。葵花象征信念和光辉, 花姿永远勇敢高傲地面对着太阳, 充满了生的活力, 很难与死亡并存。这是一个贯穿全诗的悖论。
细读诗歌第一节:“雨夜偷牛的人/ 爬进了我的窗户/ 在我做梦的身子上/ 采摘葵花”, 第一个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雨夜偷牛的人”形象, 与“我”对立。他们分别对应的是谁呢?是作者自己?凡·高?第三方?还是诗歌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的超自然的神灵呢?
“我仍在沉睡/ 在我睡梦的身子上/ 开放了彩色的葵花/ 那双采摘的手/ 仍象葵花田中/ 美丽笨拙的鸭子”。我们知道, 海子一向很崇拜凡·高, 将凡·高视作精神上的良师益友, 那么, 如同“美丽笨拙的鸭子”的手, 就不会是凡·高的, 那么, “开放了彩色的葵花”的身体, 大概就是凡·高的了。不过, 鉴于诗歌的“死亡”主题以及海子对凡·高热爱和在精神上产生的共鸣, 这个“偷牛的人”, 应该就是指海子自己。作者想在凡·高的身上采摘葵花, 是指海子想从凡·高的向日葵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活着的理由。
接下来是诗歌的后半部分, 也是诗歌的重点所在:“雨夜偷牛的人/ 把我从人类/ 身体中偷走。/ 我仍在沉睡。/ 我被带到身体之外/ 葵花之外。我是世界上/ 第一头母牛 ( 死的皇后) / 我觉的自己很美/ 我仍在沉睡。”
“偷牛人”成功地将“我”从身体中偷走, “被带到身体之外”“葵花之外”。诗人这里用了“复义”手法, 它有两重含义。第一, 海子成功地从凡·高身上汲取到了生命的力量, 活着的理由, 他偷走的是凡·高的灵魂, 与自己的一样, 高傲、炽热、光辉、勇敢, 却又孤寂, 这是海子与凡·高灵魂的碰撞与共鸣, 充满了张力。第二, “偷牛人”“葵花”等意象使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赫尔墨斯在刚出生之时, 偷走了太阳神阿波罗的牛, 非常符合“偷牛人”这个形象特点;“葵花”又常被称为“太阳之花”, 也与太阳神阿波罗联系到了一起。神话故事中赫尔墨斯偷走了阿波罗的牛, 正好在宗教意义上与诗歌中作者偷走的是凡·高的灵魂的表述相符。凡·高年轻时一度沉迷于宗教和神秘主义, 所以他的画中常带有宗教的意义。这里除了“复义”, 也像一种隐喻。海子诗歌中的“偷走身体”除了像是隐含了一个神话故事, 也像是一个宗教密仪, 不仅与凡·高灵魂中的神秘性与宗教精神相应, 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凡·高灵魂的向往与追求, 以及从中汲取到的生命的力量。
诗中一直在用比喻的手法, 将海子自己比作“偷牛人”, 将“我”比作“第一头母牛”。除了比喻, 这里还运用了“复义”手法。如前所述, “偷牛人”既是海子本人, 也是赫尔墨斯。而“第一头母牛”也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凡·高画中的动物形象——母牛, 象征高尚美丽、温柔纯洁的母牛形象, 同时也是凡·高和海子两人共有且相同的高尚的灵魂;另一层意思象征希腊神话中的女性, 从后面“死的皇后”不难推测, 她也许是欧罗巴, 但我认为更可能是伊娥。宙斯将她变成一头小母牛, 被赫拉派百眼怪物看守起来, 赫尔墨斯将伊娥解救出来。恰好与上文对应起来, 赫尔墨斯 (海子自己) 既是一个“偷牛人”, 也是牛的解放者。
之后是全诗最后一节:“雨夜偷牛的人/ 于是非常高兴/ 自己变成了另外的彩色母牛/ 在我的身体中/ 兴高采烈地奔跑”。海子“偷走了”凡·高的灵魂, “偷走了”世界上第一头母牛, “自己变成了另外的彩色母牛”, 在凡·高的身体里兴高采烈地奔跑。他非常高兴, 因为他从中找到了一种活着的理由, 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 得以在凡·高的精神世界中安放自己的灵魂。这里重复了诗歌里关于“生与死”的悖论, 也重复了神话的“隐喻”和“复义”。“偷牛人”虽然找到了精神上的宁静与永恒, 并且解放了凡·高的灵魂, 但他最终还是死了, 因为他变成了另一个凡·高, 一个孤高、勇敢、光辉的凡·高, 同时也是一个孤寂、沉默、死亡的凡·高。在作者眼中, 这不是死亡, 而是一种诗意的附身, 海子正是通过这种方式, 委婉地死去, 又浪漫地重生。
阅读海子的诗歌, 向来是一个神圣又艰涩的历程, 因为这是一种永恒浪漫人性的自然抒发与流露, 在此过程中, 生存与死亡并存。
摘要:海子的诗歌带着一种原始神圣的意味, 浪漫而隐晦, 我采用英美新批评的方法之一——“文本细读”, 对海子诗歌《死亡之诗 (之三:采摘葵花) 》进行分析性地细读。
关键词:海子,生与死,细读法,希腊神话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海子.海子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
这是海子于1985年1月写下的诗。海子一生钟爱阳光, 钟爱露水, 他用自己的热情拥抱着她、亲吻着她。对于他来说, 这些就是他生命的全部。四年后, 在一个黄昏时分, 海子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情躺在山海关的轨道上, 静静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他临死前也渴望得到阳光的亲抚。这位天才诗人, 把阳光的温暖留给了人类, 却只给自己留下一个落日黄昏。我想, 海子死时, 一定是睁着他那大大的眼睛, 张开他那大大的嘴唇。他不可能不留恋这个尘世。他太热爱这个世界了, 可是这个世界不爱他。
海子没有能够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我想, 这是诗人的幸运, 或者说是一种历史的宿命。90年代的喧哗与庸俗无法接纳这位单纯而又天真的诗人。他的早逝, 也让今天的人们仰望到了世俗之外的另一种美丽。虽然今天的人们无法得到, 可也能够让干枯的情感世界得到一种无言的安慰。
海子的死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想这个社会真的堕落了, 它走向一个欲望的深渊, 那是一个无底洞。沙尘会掠夺掉人类所有的情感。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世界人类将怎样生存。这个世界欢迎葛郎台式的人物, 而拼命拒绝着单纯而天真的海子, 拒绝着真实的美丽和善良。它需要的是狡猾的眼睛和沾满铜臭的心脏。当今天的一些小学生都开始接触恋爱教育时, 海子的天真单纯的诗歌, 实实在在是一个奇迹。
海子的死让我想起了两千多年前的屈子。这两个文人虽然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年代, 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是何其相似!他们都是文人当中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幻想用诗歌来改造世界, 可是现实的丑陋与他们的理想相去甚远。他们无法承受恶的打击, 同时又不愿同流合污, 于是选择了自杀。从中国文学史看, 他们的这种行为不是特例, 而是中国文人的共同特点。中国文人的内心大都较为脆弱, 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现实, 于是选择了逃避, 或者如屈子一般殉道, 或者如陶潜一般归隐。他们的诗词, 或者游山玩水, 或者满腹牢骚, 躲在自我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忧愁百生, 所谓“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是这种情形的写照。愁使得中国文人的心灵之光走向暗淡, 生命的活力和激情走向崩溃, 他们缺乏面对现实、反抗丑陋的勇气。而西方的诗歌, 则不是这个格调。他们的诗歌大都洋溢着一种美、一种力, 使人看到希望的曙光、得到前进的动力, 比如普希金的诗:“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 你的海湾/你的闪光, 你的阴影, 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 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诗人生活的世界不是没有丑恶, 然而诗歌赋予了他对抗现实的资源——爱、希望、阳光与露珠。
真正的诗歌应该如此。举世闻名的特蕾莎修女坚信这样一句话:“一颗纯洁的心, 会自由地给予, 自由地爱, 直到她受到创伤。”这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诗句。爱自己的朋友、家人, 爱自己的恋人, 即使爱到受伤, 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到。然而, 要我们去爱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 谈何容易啊!可是这位痛弱的女子真正地做到了。虽然她所生活的年代充满了丑陋与肮脏, 但是她最终用爱战胜了这一切。这位女子本身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诗歌。印度诗人泰戈尔虽然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可是在诗歌的家园里, 他却一头扎进了蝴蝶、百合、茉莉与浪花交织的美丽世界里。爱使他超越了恶。这正是诗歌的力量!
【海子诗歌欣赏】推荐阅读:
诗歌纪念海子09-21
诗歌欣赏:海子呀12-07
论海子的诗歌11-01
海子11-09
读海子诗有感11-06
海子的经典语句01-14
摘选海子的语录05-28
海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05-26
小海子镇纪委班子述职述廉报告07-26
元旦诗歌新年诗歌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