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日常监管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妆品日常监管(精选10篇)

化妆品日常监管 篇1

为做好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日常监管工作,根据省局2017年保化监管工作重点,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参照市局《2017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责任目标考核实施意见》,结合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环节监管的总体要求及各项专项检查工作通知,确保经营环节日常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制定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如下:

一、检查范围

辖区内所有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单位。

二、工作分工及安排

马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负责对辖区内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对保健食品零售单位每年监督检查至少1次,对化妆品零售单位及美容美发机构监督检查每年至少1次。将每次监督检查的材料整理归档,健全日常监管档案,切实全面推进“一户一档”建设。

三、检查内容

(一)经营合法性。查看保健食品经营单位是否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是否包含保健食品,查看化妆品经营单位是否办理有《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是否包含化妆品。

(二)产品合法性。所经营的产品是否是合法企业生产,保健食品是否取得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进口保健食品还应当索取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国产化妆品是否由取得有效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企业生产;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是否取得“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是否取得“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凭证”;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是否取得“进口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经营的进口化妆品是否在卫生许可批件或备案凭证有效期内入境;进口化妆品是否经过检验检疫部门检验。是否存在经营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三)标签标识情况。所经营保健食品名称、标识是否符合《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和《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化妆品是否符合《化妆品命名规定》和《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及其它化妆品标签标识相关规定;是否有销售盗用、假冒批准文号保健食品及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的行为。

(四)进货查验制度。是否执行进货查验制度,查验记录是否完整真实,是否索取供货企业的相关合法性证件材料,是否建立供应商档案,是否建立购销台账。

(五)广告宣传。所经营保健食品化妆品是否存在宣传疗效和夸大虚假宣传行为。所经营保健食品是否宣传疾病治疗功能,所经营化妆品是否使用医疗术语;店内宣传材料是否存在宣称预防、治疗疾病功能等违规行为。

四、工作方式 现场检查按照省市局制定编写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工作指南》、《化妆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工作指南》组织实施。实施监督检查前应制定检查方案,确定检查目的、检查范围、检查方式、检查重点、时间安排等,同时根据省市局下发的专项整治文件灵活调整,迅速部署进行检查。检查人员应按照检查方案实施现场检查。检查组进入被检查单位应按照程序开展工作,检查中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对发现不合格的项目,能整改的,应当监督企业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并督促整改。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联系县局稽查队立案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实行三化监管。网格化:细化岗位职责,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监管网格体系。痕迹化:现场检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监督检查记录录整理归档,并完善“一户一档”的监管档案。标准化:明确监管事项和重点,确定监督检查内容和标准,统一监管尺度和执法标准,使企业无异语。

(二)遵守廉政规定。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得接受被检查单位及个人的宴请及馈赠。

化妆品日常监管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市场化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抽检和送检的日常化妆品样品200份, 所有样品均为保质期内产品, 标识符合卫生要求, 对样品进行使用前采样、使用30d后采样和使用60d后进行采样。

1.2 检测项目

对所有样品进行菌落总数、粪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检测。

1.3 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 (2007) 进行检测[2], 6项指标中的任何1项超出卫生标准即为不合格产品。

2 结果

本次检测样品200份, 使用前采样的化妆品微生物合格率为99%, 其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9%, 粪大肠菌群合格率为99%, 铜绿假单胞菌合格率为99%, 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合格率均是100%。使用30d后采样的化妆品微生物合格率为97%, 其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1%, 粪大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合格率均是99%。使用60d后采样的化妆品微生物合格率为94%, 其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为81%, 粪大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合格率均是99%, 霉菌和酵母菌合格率是95%。结果表明, 使用前、使用30d后及60d后的化妆品, 微生物合格率随其使用时间的延长而依次降低。可见, 化妆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 使用时间越长, 污染越多。

3 讨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对103件47个品牌化妆品的检测结果显示, 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92.23%[3]。本次检测的200份化妆品样品的合格率较高, 可见化妆品生产厂家重视产品的卫生质量, 对生产中的卫生质量管理比较严格。但菌落总数超标率较高, 需要生产厂家对生产化妆品所用的原料、用水、工具、设备、厂房、工艺等各方面加强卫生管理, 保证化妆品的卫生质量, 使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得以保障。

根据本次使用30d后及60d后的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结果表明, 化妆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 使用时间越长, 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合格率越低。化妆品中普遍含有防腐剂, 它对可能污染化妆品的微生物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使微生物不能长时间存活, 以防止微生物对化妆品的污染。但通常人们在使用化妆品时, 化妆品经常暴露在空气中, 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不断地落入化妆品中, 使其受到污染。再者使用时不注意卫生, 将化妆品放置在潮湿环境, 多人使用同一化妆品等都会引起二次污染。所以, 人们在使用化妆品的过程中, 要注意自身及化妆品的卫生, 以免污染及发生相关皮肤病。

参考文献

[1]张朝武.卫生微生物[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76-185.

[2]郑萍, 陈西平.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19 (10) :2405-2406.

化妆品添丁:牙膏监管与国际同步 篇3

两大亮点受关注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100号局令。《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下称《规定》)正式颁布。《规定》2007年7月24日已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2007年8月27日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规定》具体包括总则、化妆品标识的标注内容、化妆品标识的标注形式、法律责任、附则共五章三十八条,涵盖了立法宗旨、依据和意义,调整范围,管理体制,化妆品标识的应当及禁止标注内容,化妆品标识形式要求等方面的规定。该规定还增加了对化妆品实际生产加工地、全成分标注的要求。

据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报道说,这是国家质检总局作为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认真,具体贯彻落实国务院近日发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一项有力举措,是切实履行职能,确保产品质景安全的现实需要,是强化产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是对我国产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规定》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对化妆品标识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并根据各种违法行为性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同,分别对违反各项规定的行为规定了处罚措施,以使化妆品标识的监管工作能够得到落实,进一步保障化妆品消费安全。该规定的出台将有助于加强对化妆品标识的监督管理,规范化妆品标识的标注,有效地防止质量欺诈,切实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

经过卫生部两次征求意见稿的《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还未正式出台,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便提前出炉,自然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指出,新版《规定》有两点最受关注,一是要求化妆品标识要标注全成分表,二是把牙膏正式列入化妆品的管理范畴。

对于第一点,《规定》的第十二条明确要求,化妆品标识应当标注全成分表。标注方法及要求应当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全国化妆品质量工作管理委员会秘书长齐昆鹏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之前国家并没有要求化妆品标识需要全成分标注,因此这一条规定应该是对行业影响最大的,这意味着化妆品企业必须对之前的产品包装进行重新调整。

卫生部化妆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疾控中心杜达安同样非常赞同实施全成分标注。他说:“早在多年前,业内专家就提出化妆品要实行全成本标注,现在终于正式实施了。”他认为,实行全成分标注首先是给予消费者知情权,让他们知道化妆品含有的成分,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二是更便于国家有关部门对化妆品进行管理,以打击化妆品企业吹嘘成分的现象。

据悉,目前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实施了全成分标注,而且对于全成分标注的相关规定也非常明确。比如欧盟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如因体积、大小等原因无法做到全成分标注时,可印在宣传资料、标签或卡片上;基于商业秘密的原因,可要求在成分目录中不标注1种或多种化妆品成分,但应向生产地或最初进口地所在的成员国的主管机关提交成分保密申请……”因此,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还应继续完善具体明细,让企业能更容易执行。

与《规定》要求的化妆品标识要标注全成分表相比,《规定》中第一次对牙膏的属性身份进行认定则更具有深远意义。

明确牙膏归属

与卫生部之前颁布的《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不同,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规定》把牙膏列入了化妆品的定义之中。在《化妆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化妆品标签注明的产品使用说明必须符合化妆品定义规定的使用方法(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和使用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部位)。”而在《规定》中,“所称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皮肤、毛发、指趾甲、口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产品。”由此可见,牙膏等作用于“齿”的产品被纳入了化妆品。

今年无疑是我国牙膏产业的多事之秋,先有—直影响牙膏市场竞争的牙防组被查出为非法认证机构,随后又产生了我国牙膏出口的“二甘醇”风波,对于我国牙膏的出口和市场竞争等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甘醇”风波的诞生虽然与不同国家对牙膏安全标准的要求不同大为相关,但也暴露出了我国当前在牙膏监管和属性认定上的不足。

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牙膏身份属性的尴尬,造成目前牙膏市场的混乱。

据了解,以往如牙膏、牙刷、牙线等用于牙齿和口腔黏膜的产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这对质量的监管、市场的规范等带来不少隐患。《规定》填补此类产品管理上的空白,对于整顿市场,尤其是保护品牌有很大作用。

与国际惯例接轨

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某位负责人表示,口腔用品属于化妆品,这是一个国际共识。把牙膏归入化妆品来监管,限制其功效宣传,是大势所趋。而由于牙膏身份—直游离在几个产业之间,很多牙膏成了可以包治百病的良药。对此,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科技委员会一位委员表示,宣传医疗效果,必须提供数据和临床试验支持才行。但是往往这些数据和资料又是企业提供的,国家对于数据和试验的认证和检验方面,又没有专门的机构。于是很多民间组织便成了牙膏企业的认证机构,但这些民间组织往往缺乏权威性。

医学界同样对很多牙膏宣传的功效也持怀疑态度。北京口腔医院的李医生指出:首先,目前牙膏的包装上没有要求成分含量的标注,这些成分的真假与其在牙膏中的含量多少无法考究。即便有些模棱两可的标注,也没有几个消费者明白它们到底有什么功效。其次,即使牙膏中确实含有这些成分且含量较高,但在短短的刷牙时间里,也无法有效作用干人体。

对于消费者将牙膏摇身变为化妆品表示不解的现象,业内专家表示,化妆品按照词义的解释是为“修饰”和“装扮”而使用的制品,概括化妆品的作用为,使皮肤感到舒适和避免皮肤病;遮盖某些缺陷;美化面容;使人清洁、整齐、增加神采。

目前,国际上对化妆品尚无统一的定义,各国依据本国的情况,定义均有所不同。如日本医药法典中对化妆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化妆品是为了清洁和美化人体、增加魅力、改变容貌、保持皮肤及头发健美而涂擦,散布于身体或用类似方法使用的物品,是对人体作用缓和的物质。

在日本,以清洁身体为目的而使用的肥皂、牙膏也属于化妆品。而一般人当作化妆品使用的染发剂,烫发液,粉刺霜,防干裂、治冻伤的膏霜及对皮肤或口腔有杀菌消毒药效的,包括药物牙膏,在医药法中都称为医药部外品。

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对化妆品的定义为,用涂擦、洒布、喷雾或其他方法使用于人体的物品,能起到清洁、美化,促使有魅力或改变外观的作用。其中不包括肥皂,并对特种化妆品作了具体要求。

我国《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中,化妆品的定义为,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化妆品日常监管 篇4

2012年,全市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要紧密结合实际,始终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以保健食品化妆品产品质量安全为第一要务,以整顿规范保化品市场为重点,加强日常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创新监管方法,完善监管机制,努力开拓保化监管工作新局面。具体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加强日常监管工作。一是以科学监管为依托建立与辖区企业特点相适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二是以提高监管效率为目标建立切合实际的监督检查制度。三是以电子监管为技术支持建立科学动态的监督检查模式。四是以弘扬企业诚信提高质量意识为理念推进建立企业综合信用档案。

二、着力规范市场秩序。以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为重点,切实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原料采购和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以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为重点,查处以公益讲座、免费体检、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形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以规范保健食品广告为重点,整治保健食品夸大宣传、普通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等行为;以保健食品化妆品抽检工作为重点,继续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违法添加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在保健食品化妆品中添加药物及未经批准成分的违法行为。

三、着力创新监管方法。一要加强三档建设工作,构建

全市统一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做到对产品、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监管情况实时动态了解,实现监管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能。二要以示范创建为抓手,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保健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三要推行“风险排序压力传递”监管模式,制定和推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分类管理制度。四要实行保健食品安全责任制和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结果通报制度。与各县区局签订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责任书,与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签订生产质量责任书。

五、要继续推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制度,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六建立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约谈制度,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落实保健食品安全责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四、着力促进产业交流与合作。一是对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重点品种提前介入,通过组织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做大做强我市保健食品企业。二是积极引线搭桥,加大引进力度,鼓励外商对我市保健食品行业的投资,以带动我市保健食品产业群集聚和产业链形成。三是聘请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就产品研发注册、实施保健食品GMP、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方面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自律意识。

五、着力提高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梳理保健食

品化妆品的监管依据和执法依据,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整体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监管人员监督检查、服务企业的真本领、硬功夫,培养一支能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接受新挑战、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服务保化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化妆品日常监管 篇5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科学监管理念,不断创新监管方法,完善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措施,有效地巩固了全县药品安全工作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现将上半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药械专项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市场消费环境日惭优化。一是开展了新版GSP的贯彻实施工作。本年度,为全面落实新版GSP各项规范性要求,我们将GSP跟踪检查、与GSP专项检查相结合,紧扣规范增加的新条款,对全县40家药品零售企业药品购进渠道、质量验收、储藏条件、养护设施、人员培训等重点环节进行了全面检查,对检查不符合要求的4家的药店进行了责令整改。二是加强了规范化药房复查工作。年初,我们对全县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后期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复查,指导县人民医院药库整体布局设计及搬迁工作,督促10家乡镇卫生院购置了空调设施、完善了冷藏运输设备,完成了阴凉库建设工作,确保了阴凉储存药品存放和冷储药品运输质量管理工作。三是全面完成了

1基本药物抽验任务。本年度,我们继续采取摸源头抓终端的工作模式,将基本药物专项检查与规范化药房复查及基本药物抽验工作打包进行,顺利完成了市局分配的9批次基本药物抽验任务。四是启动了中药材中药饮片“百日执法”专项行动。从6月1日专项行动启动近一月以来,我们已对2家县属医疗机构、****诊所、************房等中药材中药饮片经营使用重点单位购销渠道的合法资质、供货票据、检验报告等档案资料及药品质量进行了检查,4家涉药单位中药饮片购进供货企业建档率100%、索证索票率100%,来源可追溯100%。同时,对2013年抽验不合格率较高、监督检查中发现涨价幅度较大、同品种价格相差较大、假冒品种较多的5种质量可疑中药饮片进行了监督抽验。四是巩固了各类专项检查整治成果。上半年,我们继续组织开展了非药品冒充药品、质量负责人在岗履职、药品电子监管、疫苗、计生药具等专项检查,检查涉药单位家(次),检查覆盖率%,查处无证经营二类医疗器械案1起、经营超过有效期药品案1起、使用超过有效医疗器械案1起、销售药品不为顾客提供销售凭证案1起,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5份,涉案金额元,收缴罚没款元,有力促进了全县药品市场消费环境的不断优化。

二、市场监管措施机制不断创新,部门监管合力逐步增强。一是机构改革完成后,我们积极与县政府分管领导进行

沟通协调,根据部门职能及人事变动情况,县政府对原县药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重新调整,制定了《****县药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对各成员单位药品监管职责进行了再明确、再细化。二是为落实各部门监管责任,县政府与成员单位签定了《****县2014年度药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对本年度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和量化。三是为强化部门间沟通协作,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查处移送力度,形成各方有序参与、企业规范经营的共治格局,制定出台了《****县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四是局机关按照条块结合、网格化监管的相关要求,出台了执法人员AB角岗位责任制度,对每人责任单位进行了明确划分,落实了监管人员责任,形成了人人出力、个个担责、互相监督的监管机制。

三、从业人员教育力度不断加大,整体自律意识得到提升。一是坚持以会代训的方式,先后召开了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例会2次、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药库保管员培训会议1次,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上半年监督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通报,药品从业人员守法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坚持送法上门、现场培训为手段,利用乡镇召开卫生工作会议、乡村医生例会等时机,对全县5个乡镇卫生院、76个村卫生所涉药人员进行药品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和法律

法规培训,及时解决了部分乡镇、村医疗机构因人员变动导致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衔接脱节的问题;三是开展了新版GSP专项培训会议1次,对全县47名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员进行了GSP专项培训,就新版GSP新增条款进行了逐条分析讲解,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对新版GSP的操作能力,为规范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药品科普宣传工作不断深入,群众维权意识显著增强。一是努力开辟科普宣传新阵地。以新组建的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为基础,建立了**********食品药品科普宣传站,将全县范围内热心公益事业、管理规范、诚信度好的****房等4家药品零售企业确定为全县药品安全科普宣传定点单位,配备统一标志、宣传用品和宣传资料,做为药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的新阵地,为全县广大群众近距离普及药品安全知识。二是积极参与集中宣传活动。在全县集中组织开展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科技宣传周、食品宣传月活动等集中活动中,我们共设立宣传咨询点5次、发放药品安全宣传单3000余份、接受咨询群众300余人(次),大力宣传药品安全科普知识与法律法规。三是全力做好部门规定动作。在全县12331投诉举报宣传月活动中,在水之印广场设立宣传咨询1处,在全县乡镇政府、村委会、人流集中的街道、广场、社区、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张贴12331举报投诉电话宣传海报2000份、发放《食品药品投诉举报手册》3000册;以食品药品安全知

识大讲堂活动为主题,------科普宣传活动4场次,促进了公众建立科学的药品消费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食品药品监督,努力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五、药品安全责任得到全面落实,农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各乡镇政府与各行政村、社区签定了药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对药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尤其是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的成立,全面破解了往年工作措施落实打折扣、工作制度执行走过场的困境,切实实现了政府对药品安全监管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全面监管。结合日常督查工作,5月份我们对9个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各乡镇政府对药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对涉药单位监督检查频次1次以上,覆盖率100%,开展药品科普宣传工作2次以上,农村个体诊所使用超有效期药品、不按储存要求存放药品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农村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同时,我局与16家县乡医疗机构签订了《2014年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目标管理责任书》,与全县药械经营企业和城区个体诊所共60家单位签订了药械安全责任书,全面落实了涉药单位首负责任。

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能力逐步提高,报告质量数量实现突破。在加大药品不良反应检查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宣传的同时,利用企业例会、年初工作会议等时机,采取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举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班2期;同时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中,将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情况列为必查项目,增强了企业主动监测、主动报告的意识,1-6月,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50份,为国家有关部门开展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工作提供了基础和翔实的资料。

河道日常巡查监管制度 篇6

为了加强河道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共同创造良好而和谐的生态环境,特制订河道日常巡查监管制度。

一、河道巡查监管工作由负责,每周不定期进行巡查;

二、日常巡逻主要沿各自负责河道进行,做到巡查到位,无视线死角。

三、每次必须全面检查本岗所负责的巡查路线,注意河道内、河道两岸的环境卫生等情况,并做好书面巡查记录;

四、在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如遇不听劝阻,自己不能处理的,要第一时间报告该河段河长或者段长,并及时向街道主要领导报告;

五、遇到突发事件(如大面积污染等),首先要制止事态的发展,并迅速向有关部门及领导报告。

注重日常监管严格依法行政 篇7

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大局稳定

——双峰县安监局依法行政典型材料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近年来,双峰县安监局以强化日常执法监管为手段,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做到“法之必行”,推动全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安监系统依法行政示范窗口单位。

一、铺好“三块基石”,打好日常执法监管基础。

一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日常执法工作。一直以来,双峰县安监局充分认识到加大行政执法日常监管力度,是预防事故、保证安全的重要条件,将强化日常监管始终摆在安全生产工作突出位置,克服人员少、职能多、任务重、责任大等诸多困难,建立健全、完善了一系列日常监管工作制度,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与倾斜。二是突出法制意识,规范执法行为。近年来,该局积极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年”活动,对所有的案件,从现场检查、责令改正、整改复查、立案审批、调查取证、案审委审议、告知、作出处罚决定、送达、执行等各个环节,都严格做到程序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罚适当,确保了行政执法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下达的每一份执法文书、开展的每一次监察活动、处罚的每一起案件,都基 1

本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三是将执法人员素质提升作为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制定了执法人员学习培训计划、培训制度,坚持局机关周五政治业务学习制和每年的乡镇安监员业务培训制,积极组织参加由省局、市局组织的各种安全生产理论与业务培训活动,领导干部自觉带头学法、用法、守法;针对职责多、新人多、业务生的实际,邀请有关专家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专题培训,使全县安监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鼓励相关人员报考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凡考取了资格证的报销所有学习和考试费用,目前,局机关干部有10人、乡镇安监员有9人考取了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

二、把好“三处关口”,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力度。

“三处关口”分别是事前监督、事中监管和事后监察。首先,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前移,放在事前监督、事中监管上,把住安全准入“门槛”,坚决把那些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或者不安全因素多、事故隐患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排除在安全准入“门槛”之外,认真编制切实可行的执法工作计划,规定对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及规模以上工商贸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检查安排,并严格落实到位。其次,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和重大危险源监控的力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依法采取监督措施、处罚措施,下发整改指令书的,一律

按期进行复查验收,凡到期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一律根据法律依据在法律规定的条款和限额内进行处罚,严厉打击矿山企业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的非法、无证生产经营行为,2010年共依法下达整改指令书829份,立案调查116起,行政处罚罚款共计127万元。最后,坚持事故调查“四不放过”原则,重点查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且导致事故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凡发生重伤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监局都牵头组织公安、监察、工会、检察院等单位组成事故联合调查组,认真查找事故原因,准确分析事故性质,严格认定事故责任,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科学制定防范措施,严防类似事故发生。

三、坚持“三项结合”,推动日常执法监管深入。

一是日常执法监管与优化执法环境相结合。通过日常执法监管,利用各种场合,积极宣传安全生产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让所有的企业都清楚明白倡导安全生产、严格依法行政,就是服务企业的本质安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使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安全生产依法行政意识等,进社区、进乡村、进工矿、进学校,让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二是日常执法监管与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相结合。《错案追究制度》、《案件审理规则》、《安监员职业准则》、《执法监督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学习会议制度》、《案件办理时限制度》、《案件归档

制度》等规章制度,在日常执法监管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凡涉及安全生产日常执法的事项,都有制度作出相应规定,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三是日常执法监管与各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既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定期或不定期协调国土、公安、交通、质监、工商、电力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深入一线,对辖区内的重点行业和领域逐个排查,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措施近移,又注重集中整治与长效监管相结合,日常监管持之以恒,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全方位到位。

四、突出“三个节点”,创新日常执法监管方式。

一是扎实做好委托乡镇安监站开展行政执法。早在2006年,双峰县安监局即与县法制办联合行文,将安全生产部分监管职权委托给乡镇安监站,开展简易程序的行政执法,对启动一般程序的行政执法,实行一事一委托、一事一审议,全面加强对各行各业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日常安全监管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二是塑造安监行政执法良好服务形象。近几年来,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该局十分注重安监执法队伍形象建设,注重执法与服务相结合,坚持执法公平、公正、公开,积极防止暴力抗法,注重人性化执法,突出效能执法、诚信执法、廉洁执法,做到了执法顺畅,确保了全县有一个好的执法环境,在企业和群众中赢得了广泛好评,2010年全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测评中,安监局获第二名。三是建立了广泛的依法行政群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的关注

程度越来越高,群众参与、监督安全生产工作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为此,该局端正思想,在认真接受县委、人大、政协以及上级安监主管部门监督的同时,真诚、热忱对待群众和其他各方面的监督,鼓励群众监督举报执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安全生产参与权、知情权和举报权。

五、树立“三类典型”,巩固日常执法监管成果。

文化市场日常监管调研报告 篇8

新形势下,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等广泛应用,我国网络、动漫、3D电影、数字电视等新生文化市场不断涌现,给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日常监管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改革全面结束后,作为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自

身优势,化“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化“被动执法”为“主动监管”,积极探索县级文化市场监管的长效办法。下面,笔者结合xxxx县文化市场的一些现象,就如何做好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存在的问题

xxxx地处xxxx西北部,下辖23个乡镇,总人口65万人,地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全省版图面积最大的县。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经营单位越来越多,截止目前,xxxx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349家,其中:网吧134家、游艺娱乐场所28家、音像制品店15家、书报刊店22家、印刷及“三印”企业26家、美术品店2家、文物流通经营单位3家、经营性文化艺术培训机构15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3家、各类网站22家、广播电视及网络传输类经营单位51家。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摊子,过来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了各类执法,起到了一些震慑作用,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一些制约日常监管相对共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集中表现如下。

1、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当前,由于审批权与处罚权分离,致使市场管理责任不清,譬如:广电市场监听监看,文化行政执法部门与行政审批部门均有监管责任,易造成“重复监管”现象;“网乐潇湘”在线监管,负责审批的与执法的业务不相来往,若遇经营地址变更,便无法监管,势必出现“监管真空”地带;“扫黄打非”工作监管,虽是宣传部牵头,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广新局,具体工作由文化执法部门来承担,势必造成工作形式和内容严重脱节,不利于工作开展。

2、队伍管理培训滞后。当前,县级文化执法部门因组建不长,队伍管理培训模式滞后。在管理方面,大部分县级局因执法人员稀缺,只设一个执法队,有的又没有对执法人员进行具体市场分工,日常监管行动均听队长安排,工作主动性不强,造成市场监管相对被动;在培训方面,由于县级文化执法人员构成复杂,队伍整体素质与办案技能参差不齐,业务培训无非是每年参加一次省市召集的执法培训以及一年单位内部组织几次法制培训,那种“听会式”的学习形式效果不佳。

3、监管态势时紧时松。当前,对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县级文化执法部门一般是在干部上班的正常工作日之内开展进行;而在周末、国务院规定的节假日等时段,县级文化执法部门通常则放松了对市场监管的任务要求以及对执法人员的值班要求。在此期间,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基本流于形式。这样一紧一松的监管模式正好让一些市场经营户、尤其是网吧业主有机可乘,他们往往利用这一时段是无忌惮的超时经营、甚至违法违规经营,社会受众反响强烈。

4、监管装备严重不足。以前,县级文化市场因“点少摊小”,日常监管仅靠人力就能解决。现在,随着市场不断的壮大,市场呈现“人少面宽”局面,日常监管费时费力,监管取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因此,强化装备配置是新形势下文化执法的硬性要求。时下,县级文化执法部门普遍面临监管装备严重不足的局面,有的没有执法车辆;有的取证器材配备不足,就连取证照相机都不是数码的。最典型的是没有广播电视监听监看设备,这是当前制约广电市场日常监管正常开展最棘手的问题。

5、城乡监管步调不一。县级文化市场要面向农村,日常监管线长面宽。文化体制改革前,乡镇文化员、广播员隶属原文化局与原广电局业务领导,对乡镇文化、广电市场起到监督作用。体制改革后,新组建了文化执法局与文广新局,原文化局与原广电局则自然消失,而“两员”对乡镇文化市场的监督业务又未能得到对接,使其与文电监督职责脱沟,给县级文化执法部门对乡镇文化监管增添了压力,大乡大镇还能每年确保巡查几次,一些小乡每年监管无法保证次数。这使得乡镇宽松监管与县城高压态相比势格格不入。

二、解决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问题的对策

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所暴露出来的以上问题现象,不仅仅是由于我们在以往工作中习惯于用管理的思维去监管市场、习惯于用“麻雀战”的方式进行市场执法、习惯于去对照目标考核任务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与当前的文化市场体制、日常监管机制、日常监管模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想做好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还需从“日常监管机制、队伍管理培训、日常监管态势、监管执法设备、监管覆盖网络”等方面狠下功夫,积极探索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的具体可行办法与长效实用机制。

1、破除日常监管机制障碍

。日常监管机制障碍,是造成县级文化市场“多头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破除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的机制障碍,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着手。一是要划清部门监管责任。可以由市级宣传部门牵头,对全市各类文化市场日常监管所涉及的部门责任进行一次摸底,明确划分各方监管职责。二是要建立日常监管致函备案制度。行政审批部门要对新审批的文化单位与文化企

业向行政执法部门致函备案,确保工作正常对接。三是要建立部门联席会制度。由县级宣传部门牵头,组织文化执法局与文广新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重点解决一个时期市场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2、打破队伍管理培训模式。当前,文化执法队伍管理培训滞后是因沿袭了原文化局与原广电局的模式。因此,强化管理培训是提升执法人员“实战能力”的根本。为此,笔者认为可依次着手。一是创新队伍管理模式。可以效仿“警队管理”的模式,即在执法队配备教导员,负责队员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着重训练好执法人员的“行动力”。二是创新队伍培训模式。可以开办“案例讲坛”,通过邀请专家开讲、组织内部执法骨干开讲等形式,让广大执法人员不但“被动受训”,还要“主动授课”,让他们向行家取经学习以及内部相互交流执法办案技巧,引导他们主动去办案。三是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可以对执法人员实行“月考季评”,即通过每月一次法制考试、每季一次办案评比,定期检查执法人员日常学习与工作情况,并将其纳入干部管理目标考核内容,长期坚持下去。

3、打造日常监管高压态势。县级文化市场在节假日等时段频现违法违规问题,是因为这一时期,我们放松了对市场的监管。故此,笔者认为,应该着眼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的“反弹现象”,着力开辟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的“假日战场”。具体可这样去操作。一是要出台《县级文化市场假日监管方案》。从监管时限、监管重点、监管方式、工作报酬等多方面加以规定与明确,使得假日监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二是要制定好《县级文化市场假日值班表》。以每周或者每月为基数,分期分批安排执法人员值班,对“每周周末、每月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晚黄金剧场播出时段、每天凌晨零点后以及凌晨2点后”等时段进行开展不定期的日常巡查监管。借助轮流值班,确保日常监管的高压态势。

4、配置监管必须硬件设备。根据国务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湘文稽[2011]168号文件、文市发[2010]39号文件等具体规定,县级文化执法装备应该配置:执法车辆1队1台、广播电视监听监看设备1套、数码相机2人1部、摄像机至少2台。当前,县级文化市场日常监管急需要以下四方面硬件设备。一是文化执法用车。如今,全市绝大部门县级文化执法部门都很紧缺,有的县级局连一台执法用的车都没有。二是广播电视监听监看设备。现在,县级文化执法部门一直没有配置,从而使广播电视市场局部领域放任自流,日常监管的效果不给力。三是执法取证摄像机。当前,县(市、区)局基本没有,一些重要的案件执法取证受影响。四是执法取证照相机。目前,各县级局所用数码照相机严重配备不足,许多县级局执法行动还是用的老式照相机或者执法人员家用数码相机。

5、构建城乡监管覆盖网络。当前,县级文化市场“点多摊大”,日常监管线长面宽,要统筹城乡监管,就得构建城乡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网络。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城乡分类监管工作机制。根据城乡两类文化市场的监管特点、监管难点、监管重点等内容,对城乡市场分别建立市场监管的跟踪台帐,努力做到市场的日常动态心中有数,使日常监管工作横向覆盖到边。二是要恢复乡镇“两员”业务职责。可由县级宣传部门来牵头,组织文化执法部门通过与乡镇党委、政府协调,恢复乡镇文化员、广播员相应的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他们”对乡镇文化市场的撑控优势,积极的做细、做深、做实乡镇文化市场监督工作,使乡镇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纵向覆盖到底。这样,城乡监管就能做到步调一致,齐头并进的深入开展。

化妆品日常监管 篇9

来源:浙江省政府网站

日期:2009年10月10日

访问次数:

【大 中 小】

浙政办发〔2009〕100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行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08〕46号)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县(市、区)政府负责本地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具体实施工作,是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处置的第一责任人,承担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

设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本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宣传和协调指导工作,监测分析并防范本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

第三条 县(市、区)工商部门是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部门,在县(市、区)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合法合规经营。金融办、人行分支机构、银监、财政、公安等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做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监管工作。

各监管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推进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信息共享和监管人员队伍建设。

第四条 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可以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等形式。现场检查是指监管机构在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场所以及其他相关场所,采取查阅、复制文件和资料、谈话及询问等多种方式,对检查对象进行的监督检查行为。现场检查主要由工商部门组织实施。

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机构在采集、分析小额贷款公司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监测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及贷款流向、贷款利率等合法合规经营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限期整改、分类监管等措施的监督管理行为。

第五条 县(市、区)工商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的主要职责有:

(一)开展日常巡查、信用监管、检查等工作。

(二)指导并督促小额贷款公司依法依规办理公司设立、股权变更、公司注销和备案等事项。

(三)定期分析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数据信息,检查其报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评估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经营情况。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应要求其补充更正,必要时实施现场检查。

(四)依法查处违法广告、虚假宣传行为、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资金和超范围经营等违反工商法律法规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五)依法查处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擅自以小额贷款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行为。

(六)完善监管网络和社会监督体制,加强动态监控,重点防范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金融违法行为。

(七)对小额贷款公司违反有关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实施风险提示、约见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谈话、警告、公示,或者经县(市、区)政府同意后实施责令其停办业务和限期整改等措施。

第六条 工商部门实施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名,并应当出示执法证。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配合现场检查,保证提供的有关资料真实、准确、完整。检查人员少于两名或未出示执法证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有权拒绝接受检查。

检查人员必须依法办事,不得干预检查对象正常经营活动,不得利用职务便利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泄露所知悉的检查对象的商业秘密。

检查人员与小额贷款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小额贷款公司认为检查人员与其存在利害关系的,可以向检查机构申请回避。

第七条 工商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检查的,应当至少提前2个工作日告知小额贷款公司,要求其准备有关文件、资料,确保相关人员在场配合检查。必要时,可以实施临时检查。

第八条 县(市、区)工商部门于季度、半、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日常监管报告报送县(市、区)政府和市工商局,并抄送同级相关监管部门。市工商局汇总后上报设区市政府和省工商局,并抄送同级相关监管部门。

省工商局按半、向省政府报送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情况分析报告,并抄送省金融办、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省财政厅、省公安厅。

第九条 县(市、区)工商部门发现小额贷款公司存在涉嫌违法违规情况,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按照以下程序处理:

(一)发现擅自增资扩股、原有股东之间股份转让、主发起人发生变化、股份转让比例累计超过5%以上的,责令其限期报县(市、区)政府同意后送省金融办审核。发现擅自更换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令其限期将任职资格报省金融办审核。

(二)发现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情形的,应当以书面方式抄告县(市、区)政府和所在地银监部门。其中所在地未设置银监部门的,抄送上一级银监部门。

(三)发现涉嫌发放高利贷或变相超额提高贷款利率的,应当以书面方式抄告县(市、区)政府和同级人行分支机构。其中所在地未设置人行分支机构的,抄送上一级人行分支机构。

(四)发现小额贷款公司有严重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可能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应当及时报告县(市、区)政府和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

(五)发现小额贷款公司在设立及变更登记过程中有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等弄虚作假情形的,除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外,还应及时报告县(市、区)政府和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

第十条 人行分支机构、银监部门主要采用非现场监管方式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监管,主要职责有:

(一)人行分支机构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及时准确上报有关利率、资金流向等相关信息,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流向的动态监测,强化对贷款利率的监督检查,及时认定高利贷违法行为。

(二)银监部门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准确报送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的相关信息,认定小额贷款公司非法集资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

(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相关信息的内容、渠道和方式。对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审核登记、分类汇总、分析评估。对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应要求其补充更正或者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进一步核实确认。

(四)人行分支机构发现小额贷款公司存在发放高利贷或变相超额提高贷款利率等行为的,应责令其限期整改。银监部门发现或经相关部门移交的小额贷款公司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情形的,应及时进行认定,并报告当地政府。

(五)市、县(市、区)人行分支机构应当撰写季度、半、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流向监测报告和利率监督检查报告,及时报送上一级机构,并抄送同级相关监管部门。

第十一条 省处置非法集资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协调全省非法集资的处置工作;县(市、区)政府负责对本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从事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活动的案件处置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第十二条 经认定属于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情节较轻的,由县(市、区)政府责令小额贷款公司限期完成集资款的清退,报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后取消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责令董事会重新选举董事长、聘任总经理;对违规金额巨大,且超过注册资金50%的,县(市、区)政府应当拟定资产重组方案,变更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对小额贷款公司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拒不执行县(市、区)政府处置决定的,县(市、区)政府应报告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经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决定取消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的,工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相关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因从事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活动被勒令清算关闭的,由县(市、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个人债权进行甄别确认,经设区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复核后,县(市、区)政府按国家对金融风险个人债权处置相关规定组织清偿。

第十五条 省金融办会同省工商局、省财政厅、浙江银监局和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部门,每年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分类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小额贷款公司享受扶持政策、增加业务范围、推荐改制村镇银行的重要依据。日常监管记录纳入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价体系。

化妆品日常监管 篇10

发布时间:2011-6-2 16:04:41作者:佚名来源: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近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印发了《广东省餐饮服务监管部门日常检查制度(试行)》,对从事餐饮服务经营活动的日常检查作出规范。《制度》共十六条,明确了制订本制度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及日常检查的原则、频次、方式、程序、结论等问题,并附《餐饮服务日常检查记录表》,规定检查的具体内容。明确检查主体。结合我省机构改革实际,《制度》规定省局主管全省餐饮服务日常检查工作,开发统一监管信息平台。市、县级餐饮服务监管部门负责本级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日常检查。明确检查频次。结合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度》规定对同一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日常检查,每年不得少于一次,不得超过四次,以此防止执法人员渎职,杜绝执法人员执政扰民。明确检查程序。开展日常检查是行政机关一项重要执法工作,因此,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日常检查。《制度》规定检查的程序分为五步:

(一)出示执法证;

(二)告知检查目的;

(三)现场检查后如实记录;

(四)作出检查结论;

上一篇:勾股定理内容分析下一篇:大寒简短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