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最新城市规划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市最新城市规划(推荐8篇)

重庆市最新城市规划 篇1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12月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59号公布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第二章 建设用地

第四条 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1)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2)的规定。

第五条 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并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规划条件。

因用地狭窄或者与城市道路不相连等原因,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用地,按照零星用地管理。

第七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未明确规划控制指标的中小学用地(A33)、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等公益性设施用地,在符合相关专业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其规划条件可以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在设计方案中审查确定。

第八条 建筑楼面标高不高于室外场地最低点标高1米的,该楼面以下部分为地下建筑。

除地下建筑以外的建筑均为地上建筑。

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应结合地形,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以不合理堆土形成掩埋的建筑,不视为地下建筑。

第九条 容积率指建设项目计容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表达公式为:

容积率=计容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计算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地上建筑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二)地上建筑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楼层,其非掩埋外墙对应的小于或者等于16米进深的部分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其大于16米进深的部分,除用作车库和设备用房并有实墙与其他功能用房完全隔断的,应当纳入容积率计算;

(三)地下建筑均不纳入容积率计算。

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按照本规定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附录2)执行。第十条 建筑密度是指一定地块内,地上建筑的水平投影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表达公式为:

建筑密度=建筑投影总面积÷建设用地面积×100%。

建筑投影总面积为以下两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迭加部分不重复计算):

(一)四周均未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

(二)局部被室外地坪掩埋的地上建筑,其非掩埋外墙对应的16米进深部分;进深不足16米的,据实计入。

除雨篷、挑檐、构架之外的建筑物各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均计入建筑投影面积。

第十一条 详细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规划条件的建筑控制高度均应当符合本规定建筑控制高度指标表(附表3)的规定。

建筑限高时,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建筑控制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0米时,平屋顶建筑的室外场地最低点至建(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控制高度,坡屋顶建筑的建筑计算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控制高度;

(二)建筑控制高度大于1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时,其建筑计算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控制高度;

(三)建筑控制高度大于100米时,建筑的室外场地最低点至建(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不得超过建筑控制高度;

(四)建筑控制高度为绝对高程的,建(构)筑物最高点标高不得超过该绝对高程。

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中,建筑楼面标高不高于室外场地最低点标高1米的,该室内外高差不纳入建筑控制高度。

建筑限低时,其建筑计算高度不得低于建筑控制高度。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配建停车位,其停车位数量应当按照建设项目各使用功能分别计算后进行累加。具体配建标准按照本规定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附录3)执行。

第三章 建筑间距

第十三条 建筑间距指相邻建筑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最近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建筑半间距指建筑布局时,相邻建筑的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各自应当退让的最小水平距离。

第十四条 居住建筑半间距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建筑计算高度24米及以下的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且不小于4米;山墙面半间距为4米。

(二)建筑计算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40米的,半间距为13米;面宽大于40米的,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且不小于15米。

(三)建筑计算高度大于6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的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40米的,半间距为15米;面宽大于40米的,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

(四)建筑计算高度大于100米的超高层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40米的,半间距为16米;面宽大于40米的,半间距为50米。

非居住建筑半间距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建筑计算高度24米及以下的非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且不小于4米;山墙面半间距为4米。

(二)建筑计算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非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2米;面宽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半间距为13米;面宽大于60米的,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且不小于15米。

(三)建筑计算高度大于60米、小于或者等于100米的非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3米;面宽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半间距为15米;面宽大于60米的,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

(四)建筑计算高度大于100米、小于或者等于15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5米;面宽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半间距为18米;面宽大于60米的,半间距为50米。

(五)建筑计算高度大于15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8米;面宽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半间距为21米;面宽大于60米的,半间距为60米。

第十五条 居住建筑之间、非居住建筑之间、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相对布臵,夹角小于或者等于60度的,不小于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相对面各自半间距之和。

(二)相对布臵,夹角大于60度,建筑计算高度均为24米以下的,不小于12米;其他建筑计算高度的,不小于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最小退让值(见下表)之和。

附:建筑最小退让值表 单位:米

┌───────┬────┬─────┬─────┬──────┬────┐ │建筑计算高度H │ │ │ │ │ │ │ 最小退让值 │ H≤24 │24〖H≤60 │60〖H≤100│100〖H≤150 │ H〗150 │ │ 建筑类型 │ │ │ │ │ │ ├───────┼────┼─────┼─────┼──────┼────┤ │ 居住建筑 │ 4 │ 13 │ 15 │ 16 │ 16 │ ├───────┼────┼─────┼─────┼──────┼────┤ │ 非居住建筑 │ 4 │ 12 │ 13 │ 15 │ 18 │ └───────┴────┴─────┴─────┴──────┴────┘

(三)错位布臵的,按照第(二)项执行。

第十六条 下列各类建筑的间距,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中小学教学楼、四班及以上托幼建筑、医院病房楼之间,以及与其他相邻建筑的间距,除应当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外,还应当在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执行;

(二)居住建筑与建筑计算高度4米以下的门卫房、车库人行出入口等独立设臵的附属建筑物的间距,应当符合相应设计规范,且不小于4米;

(三)工业建筑、物流仓储建筑之间的间距,按照相应设计规范执行。第十七条 相邻建筑底层标高不一致时,其间距按照相对高度确定,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栋底层室外地坪标高以下的,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建筑间距不作要求。

第十八条 建筑平面不规则的,以各立面宽度与其延长线形成的剖面宽度之和为建筑间距计算面宽,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至第十七条的规定分别确定其间距要求。

第十九条 一栋建筑的主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主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的,或者两栋建筑主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的,均按主采光面相对确定间距。

第二十条 建筑退台时,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至第十九条的规定,视其不同建筑计算高度分别确定间距。

第二十一条 建筑与高度大于1米的堡坎相对时,其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与堡坎的距离不得小于堡坎高度的0.4倍,且不得小于3米。与堡坎的间距计算值大于18米的,按照不小于18米控制。堡坎退台时,可以分阶计算。

第二十二条 超高层建筑不得拼接,其他建筑需要拼接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居住建筑沿江、规划路幅宽度大于32米的道路、大于1万平方米的广场或者公园绿地布臵时:

1.计算高度大于60米的建筑不得拼接;

2.计算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8米的建筑之间,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不得超过80米;

3.计算高度大于18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建筑与计算高度小于或者等于60米的建筑之间,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不得超过70米。

(二)居住建筑在第(一)项规定的范围外布臵时,计算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8米的建筑之间,在满足本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的基础上,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不作要求;其他拼接情形的,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不得超过70米。

(三)非居住建筑不得与居住建筑拼接。

(四)拼接后的建筑面宽为立面宽度。

(五)两栋建筑的拼接面迭合宽度不得小于6米。计算间距和退让时,拼接后形成的凹槽宽度小于15米的,凹槽宽度计入建筑面宽;大于或者等于15米的,建筑面宽分段计算。

第四章 建筑退让

第二十三条 临城市道路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其退让道路控制边线的最小距离,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 │ 路幅宽度W(米)│ │ │ │ │ 退让距离(米)│ W≤16 │ 16〖W≤32 │ W〗32 │ │建筑计算高度H(米)│ │ │ │ ├──────────┼────────┼────────┼───────┤ │ H≤60 │ 2 │ 3 │ 5 │ ├──────────┼────────┼────────┼───────┤ │ 60〖H≤100 │ 3 │ 5 │ 7 │ ├──────────┼────────┼────────┼───────┤ │ H〗100 │ 5 │ 7 │ 9 │ ├──────────┴────────┴────────┴───────┤ │注:不同高度的建筑,按各自建筑计算高度退让道路控制边线。│ └────────────────────────────────────┘

新建剧院、游乐场、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大型商场、大型旅馆、大型医院、中小学校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退让道路控制边线的最小距离,在满足国家相关规范前提下,应当在上表基础上适当增加,且最小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0米。

第二十四条 道路交叉口转角处建筑退让道路控制边线的最小距离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 │ 路幅宽度W(米)│ │ │ │ │ 退让距离(米)│ W≤16 │ 16〖W≤32 │ W〗32 │ │ 建筑计算高度H(米)│ │ │ │ ├─────────────┼───────┼───────┼──────┤ │ H≤60 │ 3 │ 5 │ 7 │ ├─────────────┼───────┼───────┼──────┤ │ 60<H≤100 │ 5 │ 7 │ 9 │ ├─────────────┼───────┼───────┼──────┤ │ H>100 │ 7 │ 9 │ 11 │ ├─────────────┴───────┴───────┴──────┤ │注:1.不同高度的建筑,按各自建筑计算高度退让道路控制边线。│ │ 2.位于不同等级道路交叉口的,按较高等级道路的退让标准执行。│ └────────────────────────────────────┘

第二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退让本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情形以外的建设用地红线、道路中心线的最小距离,按照以下标准控制:

(一)建筑外墙面与建设用地红线、道路中心线夹角小于或者等于60度时,退让距离不小于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该面半间距。

(二)建筑外墙面与建设用地红线、道路中心线夹角大于60度时,退让距离不小于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最小退让值。

建设用地红线外有永久性建筑物的,还应当符合建筑间距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退让城市绿地、广场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按照以下标准控制:

(一)退让公园绿地(G1)、广场用地(G3)边界的最小距离,应当在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

(二)退让防护绿地(G2)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小于3米。

第二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退让相邻中小学用地(A33)、医疗卫生用地(A5)、体育用地(A4)边界的最小距离,应当在本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基础上增加3米。

第二十八条 除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外的其他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沿城市道路布臵时,其地下建(构)筑物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

第二十九条 除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外的其他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地下部分与建设用地红线的距离,应当满足安全要求,且不得小于3米。

第三十条 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臵,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阳台、飘窗、外廊、外包柱、门廓、围墙、踏步、花台、采光井、橱窗、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

(二)雨篷、挑檐等外墙设施,其下部离室外地面净空高度小于或者等于3米的,不得超越建筑控制线;净空高度大于3米的,可以超越建筑控制线,但不得超越道路控制边线。

第五章 公共空间

第三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以及城乡规划确定的用地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或者广场、重要河流水体等公共空间周边的建筑布局、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天际轮廓线等内容,应当专题论证。

第三十二条 广场、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应当统筹规划、集中布局,保证公共空间的开敞性,符合服务半径要求。

商业设施用地(B1)、商务设施用地(B2)集中布局的,应同时规划广场用地、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在片区绿地面积总体符合要求的原则下,其商业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的绿地率指标可根据项目功能实际合理确定。

城市公共空间应当与城市道路、轨道车站合理连接。广场、绿地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场地标高应当与道路自然衔接。

第三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项目用地一侧沿城市道路的长度超过400米时,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设臵城市公共步行通道:

(一)与用地周边城市道路或者公园绿地、广场连通,连通后的公共步行通道(含城市道路)之间的距离应当小于或者等于400米;

(二)宽度大于或者等于3米;

(三)入口位臵应当设臵醒目的标识、标牌。

鼓励在滨水区域设臵具有休闲、健身、观景功能的公共步行通道。第三十四条 在公园绿地内进行建设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园绿地配套建筑的设计应当符合〘公园设计规范〙,其占地面积之和不得大于公园陆地面积的3%。其中,用地面积小于或者等于2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仅允许建设为公园绿地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用房和公园管理用房。

(二)公园绿地配套建筑不宜临城市道路布局,除塔、亭、台、阁等景观建筑小品外的建筑高度不得大于8米。

(三)动物园、植物园、盆景园等专类公园,因使用功能需要,经专题论证后,其配套建筑占地面积及建筑高度可以另行确定。

(四)市政管线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经论证确有必要的,可以使用公园绿地。第三十五条 城市道路的绿化在保证交通安全前提下,应当结合道路等级以及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布臵。

人行道绿化沿街应当充分开敞,多种植高大乔木,创造更多的树荫空间和休闲活动场地。行道树距路缘石的距离宜为0.5-1米。不得设臵阻碍行人通行和影响视线通透的花池、灌木等。同一道路宜种植统一树种,以形成整体感。

第六章 市政及管线

第三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建筑控制线应当按照以下标准划定:

(一)临规划路幅宽度小于或者等于16米道路的,退让2米。

(二)临规划路幅宽度大于16米、小于或者等于32米道路的,退让3米。

(三)临规划路幅宽度大于32米道路的,退让5米。

(四)临不同等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以较高等级道路的标准退让。

(五)隧道洞口周边建筑控制线的划定标准为:

1.位于隧道洞口上方的,以隧道拱顶中心线与隧道顶部现状地形相交点为基点,垂直隧道方向形成计算基线,隧道顶部现状地形坡度大于1:1.5的,按照1:1.5放坡后与现状地形的相交线即为隧道顶部的建筑控制线,该建筑控制线距离计算基线大于50米的,按照50米划定;隧道顶部现状地形坡度小于或者等于1:1.5的,建筑控制线距计算基线的水平距离按照20米划定。

2.临隧道洞口两侧的,其建筑控制线与隧道结构内边缘距离按照20米划定,该建筑控制线须延伸至隧道洞口以外,其延伸段与计算基线的距离按照30米划定(如附图1所示)。

3.隧道上方或者隧道两侧结构内边缘50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的,应当进行结构安全论证,并报有关部门审批,确保现状隧道安全及规划隧道具备建设条件。

(六)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的,按照本规定第七十条执行。

(七)位于建设用地内规划保留的自然水体周围的,从自然河床外边线起算退让10米;渠化的,从渠化工程外边线起算退让10米。

(八)有其他控制要求的,按照专项规划划定。

建筑控制线为最低退让要求,绿化、河流、建筑等有严于此退让要求的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城市交通设施、公用设施在用地条件受限时,在保证现状建筑结构及管线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布臵在道路控制边线与建筑控制线之间。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的建(构)筑物地下部分与建设用地红线的距离,应当满足安全要求。

第三十八条 在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其建筑控制线、防护绿带按照以下标准划定:

(一)位于高速公路正线两侧的,建筑控制线距高速公路中心线不得小于66米,其中防护绿带不宜小于50米。临高速公路立交匝道的,建筑控制线距立交匝道外路肩边缘不得小于50米,该范围为防护绿带。

(二)位于国道两侧的,公路红线距道路中心线10米,建筑控制线距道路中心线不得小于30米,之间为防护绿带。

(三)位于省道两侧的,公路红线距道路中心线10米,建筑控制线距道路中心线不得小于25米,之间为防护绿带。

(四)临立交匝道的,建筑控制线按照相交公路中等级较高的标准划定。

(五)公路隧道的建筑控制线按照本规定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执行。在城市规划区内,相关规划控制标准严于上述规定的,从其规划。因高边坡、地质条件等原因,公路用地距离建筑控制线小于10米或者突入相邻用地建筑控制线的,该相邻用地建设时应当进行结构安全性评估,确保公路安全。

防护绿带内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设臵架设杆路、埋设管线、道路、公厕、垃圾站、轨道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出入口、风口、冷却塔、区间线路、试车线)等市政基础设施。

第三十九条 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综合管网设计,并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时,自身应当配臵的水泵结合器、消火栓、室外消防环管、各类检查井等工程内部管线设施,不得超越道路控制边线,且不宜高出相邻人行道标高。

与城市道路相接的车行道,其车道变坡点标高应当与相交城市道路中心线标高一致,其位臵不得超越道路控制边线,且距离不小于5米,其竖曲线不得超越道路控制边线(如附图2所示)。

建设项目配建的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等环境敏感项目应当先期建设或者与项目同步实施。第四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基础与现状给水、排水、燃气管(沟)道的净距不应当小于3米(与建筑配套的相应管线除外),与现状电力电缆或者其管道、通信电缆或者其管道的净距不应当小于1.5米。

第四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外墙(含阳台、飘窗、外廊)与架空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在满足有关法律规定及技术规范的前提下,与档距小于或者等于200米的架空电力线边导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按照以下标准控制:

(一)1千伏至10千伏的,不小于5米;

(二)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小于10米;

(三)220千伏的,不小于15米;

(四)500千伏的,不小于30米;

(五)超过500千伏的,需专题论证。

建筑外墙(含阳台、外廊、飘窗)与档距大于200米的架空电力线边导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除满足上述规定外,还应当征求电力部门意见。

在铁塔周边(有地形高差时以相邻的坡顶或者坡脚起算)1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确有必要建设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铁塔安全,并征求电力部门意见。

新建架空电力线、变电站与现状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应当征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四十二条 除人行天桥、轨道、电力设施外的其他架空市政设施距现状建筑物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架空市政设施顶面标高低于现状房屋底层标高的,不得小于5米。

(二)架空市政设施顶面标高高于现状房屋底层标高的,不得小于10米。因建设条件限制不能符合规定的,应当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

第四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架空电力线;与现状建筑之间的垂直距离,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设计规范的要求,并征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在城市规划区新建、改建、扩建的架空电力线,其导线在最大计算弧垂条件下,与现状建筑及规划地面、道路的垂直距离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10千伏的,不得小于9米;

(二)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得小于15米;

(三)220千伏的,不得小于18米;

(四)500千伏的,不得小于21米;

(五)500千伏以上的,需专题论证。

架空电力线跨越铁路、轨道、航道、等级公路的,应当征求相关主管部门意见。

第四十四条 轨道交通线路应当设臵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其范围包括:

(一)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50米内;

(二)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以及轨道线路外边线外侧30米内;

(三)出入口、通风亭、车辆段、控制中心、变电站等建(构)筑物外边线外侧10米内;

(四)跨江河的轨道专用桥梁上、下游各200米内。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确需建设的,应当征求有关主管部门意见。

第四十五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除铁路管护必需的外,其他建(构)筑物的外墙与最外侧钢轨的保护距离:临高速铁路的,不小于50米;临干线铁路的,不小于30米;临支线及专用铁路的,不小于15米。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确需突破该保护距离的,应当进行专题论证并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

(二)除铁路管护必需的外,下列建(构)筑物应当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

1.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危险品仓库、高大构筑物(如烟囱、水塔)等外墙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临高速铁路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70米的,临干线铁路大于30米、小于或者等于45米的,临支线及专用铁路大于15米、小于或者等于25米的;

2.建筑高度24米及以下的建(构)筑物外墙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临高速铁路大于50米、小于或者等于60米,临干线铁路大于30米、小于或者等于40米的。

(三)跨越或者穿越现状及规划铁路,以及涉及铁路道岔、桥梁、隧道、高切坡路段的工程设计,需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

(四)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确需跨越铁路的,宜与铁路正交并优先采用下穿方式,同时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市政桥梁原则上不得上跨高速铁路;确需上跨的,必须采取封闭措施。第四十六条 现状道路位于规划道路控制边线之外的,现状道路的功能未被已实施的规划道路取代前,项目建设不得占用现状道路,其建(构)筑物应当按照以下标准退让:

(一)无人行道的,按照车行道边缘起算退让3米。

(二)有人行道的,人行道宽度小于3米时,按照车行道边缘起算退让3米;人行道宽度大于或者等于3米时,按照现状人行道宽度退让。

第四十七条 城市的主要次级河流的主流、主要支流及其蓄水水面均应当予以保护。

在河道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不得侵占主行洪断面,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除修建道路、桥梁可以横跨外,禁止封盖;

(二)在河道两侧和水面四周,应当按照规定留出污水截留管道位臵,以及供人行、车行使用的连续道路用地和绿地;

(三)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建筑控制线距主行洪区边缘的距离,以渠化岸线、自然河床、水面线为序,按照次级河流不小于20米、主要支流不小于10米、一般冲沟不小于5米划定;

(四)改变河流性状后,原控制的水面面积与绿化控制面积之和不得减少,蓄水水面以琐顶标高(无坝的以泄水口标高)起算,向岸侧后退距离不小于10米;

(五)确需在河道内布设管线工程的,应当采取措施,确保管道不渗漏,不得阻碍河道行洪,并应当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四十八条 规划及现有特大型桥梁,以桥梁边缘起算(规划桥梁按照双向8车道计),50米范围内为禁建区,50-100米范围内为大桥陆域安全保护区,上游300米、下游150米范围内为大桥水域安全保护区,水域与陆域分界线为滨江路(含规划滨江路)或者桥台。

在禁建区内,除该桥养护必需的设施外,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其他建筑,确需建设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应当专题论证:在陆域安全保护区内从事建设行为,应当征求看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市人民政府对大桥保护作出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 在长江、嘉陵江等河流上规划、建设桥梁时,除轨道交通专用桥外,桥梁两端必须同时建设不小于30000平方米的桥头绿地。

第五十条 因道路工程放坡、拆迁等原因,超出道路建设用地红线外的用地可以作为道路临时用地;相邻建设项目的实施,应当保证道路设施安全。

第五十一条 公交停车港的设臵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同侧停车港的间距宜为500-800米。

(二)港湾式停车港直线段有效长度不宜小于30米,其宽度不得小于7.5米;划线式停车港有效长度不宜小于30米,其车道宽度不得小于3.5米。

(三)停车港出入口单边渐变段长度不得小于30米。

(四)对向设臵的停车港以渐变段起点起算,应当朝车辆前进方向错位30米设臵。

(五)停车港区域人行道宽度原则上不得小于该道路人行道宽度。

(六)交叉口附近设臵的公交停车港,一般设在出交叉口方向,距路缘石圆角切点不小于50米。

第五十二条 公交首末站宜结合公交停车港相对集中设臵,每处用地面积宜为3000-4000平方米。第五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有较大客运车流需求的大型公共建筑,应当在其建设用地范围内设臵专用的小型客车候客车道,每个候客车道宽度不小于3米,每条车道长度不宜小于30米。

第五十四条 在城市道路上架设人行天桥时,天桥的宽度不得小于3米,天桥下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4.8米。天桥上及梯道下,均不得设臵经营性设施以及其他与人行交通无关的设施。

用地条件受限时,人行天桥可以超出道路控制线布臵。独立设臵天桥(含梯道)结构外边缘距现状建筑物外墙(含阳台、飘窗、外廊)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3米。不能满足时,需专题论证,并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

鼓励人行天桥、地面上轨道车站通道与建筑物合理连接。

第五十五条 人行地下通道的净宽不得小于4米,净高不得小于2.5米,通道顶部覆土厚度不得小于1.5米并满足管线布设的要求。在地下通道两侧布设商业设施的,人行通道宽度不得小于8米且应当全天候对外开放。

人行地下通道露出地面的结构外边缘与相邻底层建筑外边线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3米。不能满足时,需专题论证,并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

用地条件受限时,人行地下通道可以超出道路控制线布臵。鼓励人行地下通道、轨道车站通道与建筑物合理连接。

第五十六条 设计城市道路时,应当遵循设臵无障碍设施的有关规定。第五十七条 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站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设臵卫生防护绿带。

在人口密集区域内设臵的污水处理厂,其对环境景观影响较大的设施应当做加盖、密封、除臭等处理。

在人口较密集区域内设臵的变电站,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10千伏及以下开闭所、配电房应当结合建设项目同步实施;

(二)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应当设臵为室内变电站,并宜设臵为地下、半地下变电站;

(三)500千伏变电站周边30米范围为卫生防护绿带,防护绿带内应当种植高大乔木,减少对环境、景观的影响。

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站等城市公用设施宜先期建设。

第五十八条 各类市政工程管线应当与道路绿化、盲道等统筹协调,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新建城市道路,宜建设管线共同沟。

(二)车行道为4车道以上的,在道路两侧均应当布臵雨水管道。

(三)各种城市市政公用管道(电力、给水、污水、天然气、雨水、路灯、通信等)在城市道路双侧布臵时,其布臵形式参见附图3;单侧布臵时,其布臵形式参见附图4。

(四)各种城市地下管线宜布臵在人行道下。当管径或者检查井平面尺寸较大,管道沿途接口很少或者无接口时,也可以布臵在车行道下。

(五)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不能满足相关规定时,须采取工程措施保证安全运行及检修要求。

第五十九条 在城市主、次干道上埋设管道,需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的规模埋设,除临时施工管道和直埋电力、通信电缆外,不得低于以下数量及规模:

(一)电力电缆沟及管道6条(孔);

(二)通信管道12孔;

(三)天然气管道100毫米;

(四)供水管道200毫米、排水管道400毫米。

第六十条 各种地下管道横向穿越车行道时,其覆土厚度应当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并否得小于1米。

沿城市道路路缘石埋设的城市公共照明系统的低压电源线路,其覆土厚度不小于0.4米。

与城市道路平行埋设在车行道下的其他地下管道线,其覆土厚度应当满足管道最小覆土的技术规定,并不得小于1米。

在人行道下设臵的管线沟道,其盖板装饰应当与人行道铺砌统一,其顶面标高应当与人行道设计标高一致。

各种检查井、手孔等附属设施,其顶面标高应当与地面设计标高一致。第六十一条 在城市道路上,除确需架设110千伏及以上等级的电力杆路外,不得新设其他架空线杆路。

在城市道路上,架设110千伏及以上等级的电力杆路的,应当经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审查论证。

新设臵的各种电力变压器、通信交接箱、燃气调压器(箱)等设施,不得占用现有城市道路人行道。

现有人行道上的架空线杆路和设施,应当结合道路改造,按照本规定要求逐步规范。

第六十二条 桥梁、高架道路、高架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架空部分,应当采取必要的防噪、防眩等措施,以降低对相邻建筑的影响。

第六十三条 轨道车站周边建设项目应为轨道车站出入口及其连接道、风亭、冷却塔等附属设施的设臵提供条件。编制详细规划时,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客运码头、机场、公交站场、公交停车港、社会停车场(库)等应当与轨道车站合理衔接。

第七章 特别规定

第六十四条 城市建筑设计应当发扬重庆建筑风格,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滨江头排地块建设项目应当遵循前低后高的一般原则,其临江一侧宜布局一定规模的体现重庆建筑风格的低、多层建筑。

第六十五条 同一组建筑的主体色调应当统一,一般以不超过两种相互协调的主体色彩为宜,颜色的明度、彩度应当与周边建筑相协调,提倡采用柔和雅致的灰色调。

建设项目应当充分利用环保科技饰材,鼓励使用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材料,不得使用白色、黄色、粉色瓷砖等效果较差的外装饰材料。

第六十六条 航空港、气象台、电台、电视发射台和无线电通信(含微波通讯)及监测设施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高度应当符合有关净空保护控制的规定。

第六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应当按照城市规划有关规定控制天际轮廓线,并符合规划条件确定的建筑控制高度要求。对城市天际轮廓线有重大影响的,其高度和体量应当经过专题论证。

高层建筑成组群布局的,应当结合地形高差和周边环境,形成富于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地形高差不大的,不宜采用同一或者相近建筑高度的布局方式。

第六十八条 居住项目的内部环境应当对城市开敞。滨江或者临规划路幅宽度大于16米道路布局的居住项目,其建设用地沿江或者沿道路长度大于或者等于100米的,该侧应当留出不小于建设用地长度30%的开敞空间,各开敞空间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宽度不得小于20米;

(二)进深自建设用地红线起算不得小于20米;

(三)地面以上不得布臵建筑;

(四)场地标高应当与城市道路标高自然衔接。

第六十九条 跨江桥梁、轨道车站、立交桥、高架桥、人行天桥、滨江防洪堤岸工程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应当进行专题建筑和景观设计,与城市空间形态和山水环境相协调,体现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特色。

第七十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确定的传统风貌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内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有关保护规划的规定,其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专门的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间距等,并对建筑高度、体量和风貌作出具体要求,经依法审定后执行。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街巷和民居宜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维护街巷传统格局、尺度和风貌,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应当重点保护。

鼓励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吸纳传统建筑在总体格局、空间尺度、风貌塑造和环境特征等方面的精髓,丰富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第七十一条 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包括抗战遗址)、优秀近现代建筑及工业遗产,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利用。

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现代建筑应当原址保护,因公共利益需要迁移的,优先采用原地迁移方式;确无条件的,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可以异地迁建。

建设项目中保留的文物保护单位及优秀近现代建筑,可以不计入该项目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指标。

第七十二条 城乡规划确定的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生态廊道、组团隔离带应当严格保护。除排危抢险、农村村民住宅、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军事设施建设活动外,严禁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建设活动。

第七十三条 规划编制应当符合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和重要目标安全控制有关要求。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应当明确避难场所、应急通道、人民防空警报、消防站等公共安全设施的数量、布局、规模、服务半径、用地范围等。

应急避难场所的地下空间禁止规划和实施与应急避难无关的建设项目。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重要目标安全控制区专项规划中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用途、形式、高度,均应当符合专项规划和有关规定。

第七十四条 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内,禁止从事与地质灾害防治无关的建设活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除进行危岩滑坡整治、绿化和必不可少的市政工程外,严禁其他建设活动;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内确需建设的,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

第七十五条 以原始地形为准,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河床为主行洪区。在主行洪区内严禁修建建(构)筑物;确需修建的,应当经过论证。

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和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用地为限制使用区。在限制使用区内,严禁修建影响行洪的建(构)筑物。建设工程的防洪标准按照国家防洪标准的规定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六条 本规定有关名词含义,以本规定名词解释(附录1)为准。

第七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2002年8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32号)和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93号)同时废止。

本规定施行前,已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继续有效;已取得的且在有效期内的方案审查意见函及其附图继续有效;未取得方案审查意见函的,除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确定的各项指标要求继续有效外,其余应当按照本规定执行。申请对本规定施行前已取得的且在有效期内的方案审查意见函及其附图进行修改,其修改方案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保证使用安全的,可以按照原技术规定执行。

附录1:名词解释 1.建设用地面积

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规定划定的建设项目用地范围闭合界线围合的面积,其计算精确到平方米。

2.零星用地

规划人口大于20万的城市,零星用地指小于3000平方米的居住用地(含与其他用地性质混合的居住用地)和小于2000平方米的非居住用地。

规划人口大于5万、小于或等于20万的城市,零星用地指小于1500平方米的居住用地(含与其他用地性质混合的居住用地)和小于1000平方米的非居住用地。

3.建筑控制线

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限。4.居住建筑

指住宅、宿舍、休(疗)养院住宿楼等供居住使用的建筑。5.主采光面

建筑计算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各外墙面。建筑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建筑,开设有起居室(厅)、卧室、办公、客房等主要房间门、窗的外墙面,以及宽度大于16米的外墙面。

建筑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建筑,宽度小于或等于16米的外墙设计有槽口,且槽内开设有起居室(厅)、卧室、办公、客房等主要房间门、窗的,其建筑外墙面视为主采光面(见下图)。

与起居室(厅)、卧室、办公、客房等主要房间相连的阳台视为主采光面。(编者注:此处图形见原稿)6.山墙

建筑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平面呈矩形、L形、T形、十字形、U形的建筑,其端墙宽度小于或等于16米,未开设门、窗或仅开设公共走道、厨房、卫生间的门、窗的外墙。

居住建筑山墙上可设与厨房相连的生活阳台。7.建筑计算高度

平屋顶建筑的建筑计算高度指各立面对应的室外地坪最低点至屋面结构层面的高度(见下图)。

坡屋顶建筑的建筑计算高度指各立面对应的室外地坪最低点至檐口或屋脊的高度。屋面坡度小于或等于30度的,计算高度算至檐口;大于30度的,计算高度算至屋脊。

屋顶上的水箱、电梯机房、楼梯间、烟囱等不计入建筑计算高度。(编者注:此处图形见原稿)8.相对布臵 建筑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的正投影面与相邻建筑的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相交的,为相对布臵。(见下图)

(编者注:此处图形见原稿)9.错位布臵

建筑任一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的正投影面与相邻建筑的各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均不相交的,为错位布臵。(见下图)

(编者注:此处图形见原稿)10.建筑相对面

建筑相对布臵时,产生相对关系的面。若A建筑A1面的正投影面与B建筑的两个或以上面(即:B1面、B2面……)相交,则B1面、B2面……中与A1面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的为A1面的相对面;与A1面夹角大于60度的,视为与A1面不产生相对关系,不是A1面的相对面。如图所示,B1面是A1面的相对面,B2面不是A1面的相对面。(见下图)

(编者注:此处图形见原稿)11.相对高度

相邻布臵的两栋建筑在计算建筑间距时所使用的立面计算高度。相对高度按以下方式确定:建筑相对布臵且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相对高度为建筑相对面各自的计算高度(如图1、2);建筑相对布臵但夹角大于60度或错位布臵时,相对高度为两建筑最近点所属外墙面各自的计算高度(如图3、4);同一裙楼屋面上的建筑相对高度为相邻外墙面所在的裙房屋顶结构面至各自屋面的计算高度(如图5)。

(编者注:此处图形见原稿)注:1、2、3、4、5、6点的计算高度分别为H1、H2、H3、H4、H5、H6;计算间距时,建筑A和建筑B的相对高度分别为HA和HB。

12.重庆建筑风格

具有重庆地方传统建筑特色,体现重庆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建筑风格。

13.优秀近现代建筑

一般是指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设的,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建筑。

14.传统风貌区

传统风貌区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区域: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具有传统格局、尺度和形式;有明确范围,形成一定规模,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公顷;建筑密度较大,体量较小,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3层;采用重庆建筑风格。

15.工业遗产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各阶段的近现代工业建设所留下的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文化遗产。

16.安全控制区

为保护党政军要害机关或部位、国防科研和军工单位、电信枢纽等重要目标的安全而划定的一定范围的控制区域。

17.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城市范围内道路、桥梁、隧道及其他交通设施;排水、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处臵及其管网工程等公用设施。

18.城市道路

在城市规划区内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是城市市政管线工程设臵的载体。

19.高速铁路

新线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250公里/小时、旧线改造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200公里/小时的铁路。

20.干线铁路

除高速铁路、支线铁路、专用铁路外的铁路。21.道路控制边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是道路用地与其他规划用地的分界线。22.港湾式停车港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其间设有隔离带的公交停车港。23.划线式停车港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其间没有设臵隔离带的公交停车港。

24.城市规划区的主要次级河流

重庆主城主要次级河流有:盘溪河、溉澜溪、寸滩河、栋梁河、童家溪、桃花溪、清水溪、跳磴河、花溪河、海棠溪、竹溪(曾家河沟)、柏溪(九曲河)、廖家溪、张家溪(白杨沟)、梁滩河、御临河、龙凤溪等。城市规划区的主要次级河流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参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以及相关要求确认。

附录2: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计容建筑面积指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一般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规定的计算方式执行,出现下列情况的,执行本规则。

一、居住建筑层高大于3.6米、小于或者等于5.8(即3.6+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层高大于5.8米、小于或者等于8(即5.8+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层高大于8米的,以此类推。

跃层式居住建筑,其门厅、起居室、餐厅的通高部分不超过该层套内建筑面积的35%且小于或者等于7.2米的,该通高部分的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1倍计算;通高部分超过该层套内面积的35%或者大于7.2米的,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则计算。除门厅、起居室、餐厅、与起居室相连的封闭式阳台之外的其他部分出现通高情况的,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则计算。

二、商业建筑(含各类配套服务建筑)按照单元式划分,单元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层高大于5.1米、小于或者等于7.3(即5.1+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层高大于7.3米、小于或者等于9.5(即7.3+2.2)米的,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层高大于9.5米的,以此类推。

商业建筑(含各类配套服务建筑)按照单元式划分,单元面积大于或者等于3000平方米,层高大于6米、小于或者等于8.2(即6+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层高大于8.2米、小于或者等于10.4(即8.2+2.2)米的,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层高大于10.4米的,以此类推。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需专题论证。

三、办公建筑、酒店建筑层高大于5.1米、小于或者等于7.3(即5.1+2.2)米的,不论其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层高大于7.3米、小于或者等于9.5(即7.3+2.2)米的,不论其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层高大于9.5米的,以此类推。

四、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等有特殊功能需要的建筑通高部分按照一层计算计容建筑面积。

五、居住建筑底层架空部分净高大于或者等于3.6米,且仅用于绿化、公共休闲活动空间、公共通道等非经营性用途的,其面积不计入计容建筑面积,但计入项目的建筑面积。

六、阳台计算。

(一)套型建筑面积小于或者等于60平方米的住宅,其阳台进深大于2.4米的,或者每户阳台结构底板投影面积之和大干10平方米的,超出部分按照全面积计入计容建筑面积,未超出部分按照一半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二)套型建筑面积大于60平方米的住宅,其阳台进深大于2.4米的,或者每户阳台结构底板投影面积之和占该户套内面积的比例大于17%的,超出部分按照全面积计入计容建筑面积,未超出部分按照一半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三)住宅的空中院馆、空中花园、入户花园等,均按照本条前两项计算计容建筑面积。

(四)公共建筑的封闭式阳台、封闭式走廊,按照其结构底板投影面积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五)空调室外机搁板沿阳台长边外侧设臵的,该搁板按照阳台计入计容建筑面积;沿阳台短边外侧设臵的,其宽度大于0.8米的部分按照阳台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七、飘窗计算。

符合下列条件的飘窗,不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一)突出外墙面;

(二)窗台板与室内地坪高差大于0.45米;

(三)窗台板外边线至建筑外墙面距离小于或者等于0.8米。

不符合以上条件的,或者设臵在外墙、楼面结构层投影面以内的飘窗,按照窗台板投影面积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八、花池计算。

(一)建筑计算高度小于或者等于24米的住宅建筑在外墙外或者阳台外设臵花池时,花池底板高于室内地坪或者阳台地坪0.6米的,花池不计入计容建筑面积;花池底板距室内地坪或者阳台地坪小于0.6米的,或者在阳台结构底板内设臵花池的,花池按照阳台规定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二)建筑计算高度大于24米的住宅建筑在外墙外或者阳台外设臵的花池,按照第六条的阳台规定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九、住宅建筑的地下采光井(槽)周边,除用作集中车库外,均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附录3: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

一、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建筑的停车位配建,改、扩建建筑的停车位标准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专题论证确定。

二、住宅建筑应当在室内配建停车位,室外停车位不计入住宅建筑的配建指标。商业、办公、医院、旅馆、文化艺术馆建筑室外停车位数量应当为其配建停车位数量的10%-30%。

三、特大城市中心区、大城市中心区的建设项目设臵机械式停车位的,其停车位数量均计入配建指标。其中,剧院、展览馆、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设臵机械式停车位的,其停车位数量按照普通车道式停车位计算。

特大城市中心区、大城市中心区范围外的建设项目设臵机械式停车位的,其停车位数量按照普通车道式停车位计算。

机械式停车位应当与项目同步实施。

四、剧院、学校、旅馆、展览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每配建50个停车位中应当配建不少于1个大客车停车位。

建设项目每配建50个停车位中应当配建不少于1个残疾人停车位。

五、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位原则上应当独立设臵。均设臵于地下时,确需连通使用的,其出入口应当分开设臵。临街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库)出入口宜临街设臵,其中,地下车库出入口不得直接开向城市道路。

六、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客运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项目,在设计方案阶段应当编制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其停车位配建标准依据审定的交通影响评价报告确定。

七、临城市道路独立设臵的公共厕所,应当配建不少于2个临时停车位。

八、区县(自治县)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特大城市执行本标准;

(二)大城市不得低于下表标准的80%;

(三)中等城市不得低于下表标准的70%;

(四)小城市不得低于下表标准的60%。

除区县(自治县)政府所在地之外的建制镇停车位配建标准参照本标准执行。

停车位配键标准表

┌──┬─────────────────────┬────────────┬───┐ │序号│ 建筑使用功能 │ 单位 │指标 │ ├──┼──┬──────────────────┼────────────┼───┤ │ │ │中高档住宅(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1.0 │ │ │ ├──────────────────┼────────────┼───┤ │ │ │普通住宅(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8 │ │ 1 │住宅├──────────────────┼────────────┼───┤ │ │ │公共租赁住房、安臵房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34 │ │ │ ├──────────────────┼────────────┼───┤ │ │ │廉租住房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2 │ ├──┼──┴──────────────────┼────────────┼───┤ │ │幼儿园、物管用房、社区组织工作用房等住宅配│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7 │ │ 2 │套用房 │ │ │ ├──┼─────────────────────┼────────────┼───┤ │ 3 │商业、办公、医院、五星级旅馆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1.0 │ ├──┼─────────────────────┼────────────┼───┤ │ 4 │四星级及以下旅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7 │ │ │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 │ │ ├──┼──────┬──────────────┼────────────┼───┤ │ │场馆〔不包括│会展中心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6 │ │ │设在学校内的├──────────────┼────────────┼───┤ │ 5 │体育场 │大型体育场(馆)│车位/100座 │ 4.0 │ │ │(馆)〕 ├──────────────┼────────────┼───┤ │ │ │其他体育场(馆)│车位/100座 │ 2.5 │ ├──┼──────┼──────────────┼────────────┼───┤ │ │ │中小学校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3 │ │ 6 │学校 ├──────────────┼────────────┼───┤ │ │ │大中专院校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5 │ ├──┼──────┴──────────────┼────────────┼───┤ │ 7 │工业、物流仓储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1 │ ├──┼─────────────────────┼────────────┼───┤ │ 8 │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客运码头、机场 │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 0.5 │ ├──┼─────────────────────┼────────────┼───┤ │ 9 │公园 │车位/100平方米公园用地 │ 0.05 │ ├──┴─────────────────────┴────────────┼───┤ │注:1.本表中停车位均指小型汽车的停车位。计算出停车位数量不足1个的,按1个计│ │ │算。│ │ │ 2.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客运码头、机场等交通枢纽项目,场馆、工业、物流仓│ │ │储的配建标准为规划参考值;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楼字工业等项目配建标准按照办公建│ │ │筑标准执行。│ │ │ 3.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停车位配建按扣除教学用房以后的建筑面积│ │ │计算。│ │ │ 4.宿舍建筑停车位配建标准按该宿舍所服务的建筑(如工业、学校等)确定。│ │ │ 5.未列入附表中的建筑停车位配建标准,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参│ │ │照有关标准确定。│ │ └─────────────────────────────────────┴───┘

附表1: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 │容积率、建筑密度│ 中心地区 │ 一般地区 │ │ ├─────┬───────┼─────┬───────┤ │ 用地类型 │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 │ 一类居住用地 │ 1.0-1.2 │ ≤40 │ 1.0-1.2 │ ≤40 │ ├────────┼─────┼───────┼─────┼───────┤ │ 二类居住用地 │ 2.5-3.5 │ ≤45 │ 1.5-2.5 │ ≤40 │ ├────────┼─────┼───────┼─────┼───────┤ │ 商务设施用地 │ 3.0-5.0 │ ≤55 │ 2.5-4.0 │ ≤50 │ ├────────┼─────┼───────┼─────┼───────┤ │ 商业设施用地 │ 3.0-4.0 │ ≤60 │ 2.0-3.0 │ ≤55 │ ├────────┴─────┴───────┴─────┴───────┤ │注:1.中心地区、一般地区的划分,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结合城市规划实施的实际│ │情况合理确定。│ │ 2.中心地段、轨道车站周边等特殊区域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确需突破上述指标│ │的,经专题论证可合理变化。│ │ 3.当居住、商业、商务等用地性质混合使用时,其容积率不得突破各用地最大│ │容积率的平均值。│ │ 4.商业设施用地包含商业、餐饮、旅馆、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 │地指除政府机关团体以外的金融、保险、证券、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写字楼用 │ │地。│ └────────────────────────────────────┘

附表2: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 │ │ 特大城市、大城市 │ 中等城市 │ 小城市、建制镇 │ │容积率、建筑密度│ 规划人口〗50万 │20万〖规划人口≤50万│ 规划人口≤20万 │ │ ├────┬────┼─────┬────┼────┬────┤ │ 用地类型 │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 │ │(%)│ │(%)│ │(%)│ ├────────┼────┼────┼─────┼────┼────┼────┤ │ 一类居住用地 │1.0-1.2 │ ≤40 │ 1.0-1.2 │ ≤40 │1.0-1.2 │ ≤40 │ ├────────┼────┼────┼─────┼────┼────┼────┤ │ 二类居住用地 │1.5-2.5 │ ≤40 │ 1.2-2.5 │ ≤40 │1.2-2.0 │ ≤40 │ ├────────┼────┼────┼─────┼────┼────┼────┤ │ 商务设施用地 │2.5-4.0 │ ≤50 │ 2.5-3.5 │ ≤50 │2.0-3.0 │ ≤50 │ ├────────┼────┼────┼─────┼────┼────┼────┤ │ 商业设施用地 │2.0-3.0 │ ≤55 │ 2.0-3.0 │ ≤55 │1.5-2.5 │ ≤50 │ ├────────┴────┴────┴─────┴────┴────┴────┤ │注:1.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划分,依据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中城市颊划│ │人口规模确定。│ │ 2.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心地段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确需突破上述指标的,│ │经专题论证可合理变化。│ │ 3.居住、商业、商务等用地性质混合使用时,其容积率不得突破各用地最大容积痒的│ │平均值。│ │ 4.商业设施用地包含商业、餐饮、旅馆、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指除│ │政府机关团体以外的金融、保险、证券、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写字楼用地。│ └───────────────────────────────────────┘

附表3:建筑控制高度指标表

重庆市最新城市规划 篇2

关键词:重庆市,鸟类,分类,分布名录

重庆市是中国目前幅员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广、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 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市内自然资源丰富, 其中鸟类资源长期引人关注。本研究对近些年重庆市鸟类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分析了重庆直辖市鸟类的物种组成和分布名录, 现报道如下:

(一)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关于重庆市鸟类的资料, 对其进行归类、总结。依据郑光美 (2005)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的分类系统,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结合近年来发现的新分布记录, 确定重庆市鸟类名录;鸟类物种的区系类型、居留型和中国鸟类特有种依据资料确定。

(二) 重庆市鸟类资源

重庆市目前鸟类总数为417种, 隶属17目65科, 具体名录见附录。重庆市鸟类种数占全国鸟类1332种的31.31%;其中, 非雀形目鸟类32科, 186种;雀形目33科, 231种 (见附录) 。鸟类区系分析得:重庆市鸟类以东洋种为主, 共213种, 占全部物种的51.08%;其次为古北种, 共188种, 占全部物种的45.08%;广布种16种, 占全部物种的3.84%。居留型分析得:全市留鸟物种最多, 达183种 (43.88%) , 夏候鸟96种 (23.02%) , 冬候鸟83种 (19.90%) , 旅鸟53种 (12.71%) , 迷鸟2种 (0.48%) 。

重庆市国家级保护鸟类共54种, 其中属国家珍稀保护种I级的有黑鹳Ciconia nigra, 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hpus, 白尾海雕H.albicilla, 金雕Aquila chrysaetos,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 白头鹤Grus ciconia 6种, II级保护鸟类有彩鹳Ibis leucocephalus,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 大天鹅Cygnus Cygnus, 鸳鸯Aix galericulata, 隼形目除I级外所有种,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鸮形目所有种等48种;CITES名录 (2007) 物种共48种, 其中附录I有游隼Falco peregrinus, 绿尾虹雉, 白头鹤, 白尾海雕4种, 附录II有黑鹳, 白琵鹭等44种。国家鸟类特有种有灰胸竹鸡Bmabusicola thoracica, 绿尾虹雉,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等24种, 占全国鸟类特有种的22.9% (见表1) 。

(三) 分析与讨论

重庆市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位于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 (张荣祖, 1999) , 因此鸟类资源以东洋界鸟类为主, 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古北种和广布种, 这与重庆市地处东洋界华中区, 南邻华南区, 而北接古北界的华北区有关, 故在区系组成上呈现一定的南北混杂现象。

重庆市内江河众多, 以长江干流为轴线, 汇集起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及其他大小支流上百条, 因此水域鸟类占绝对优势。本研究中非雀形目中的鸻形目数量最多, 其次为雁形目, 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 重庆市地貌类型多样, 以山地为主, 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八大类, 因此森林和灌丛鸟类也十分的丰富。本研究中非雀形目中的隼形目和雀形目中的鸫科种数最多, 充分说明了这点。

总之, 重庆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雨水充沛, 气候湿润, 孕育着丰富的鸟类资源, 反映出重庆有很好的鸟类栖息环境。

注:*:中国鸟类特有种;O:东洋种, P:古北种, C:广布种;R:留鸟、S:夏候鸟、W:冬候鸟、P:旅鸟、V:迷鸟;国家保护级别:Ⅰ级和Ⅱ级;CITES名录: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参考文献

[1]黄强, 张虹.重庆市鸟类简况[J].四川动物, 1998, 17 (3) :122-124.

[2]《四川资源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四川资源动物志 (第三卷)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3]唐安华.重庆四面山林区鸟类资源[J].重庆林业科技, 1989, (1) :l7-3l.

[4]张家驹, 熊铁一, 等.三峡库区鸟类区系及其演替预测[A].中国动物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胨桢教授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1994:90-112.

重庆市最新城市规划 篇3

关键词:重庆市;城市垃圾分类;法律问题;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50-02

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概念

垃圾分类,顾名思义,即依据垃圾的属性、成分、价值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以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而在当下语境中,本文所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有其自身的特定含义。

首先,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针对特定区域规划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制度。以重庆市的相关规定为例,《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管理办法》第2条第1款规定:“本市城市、镇规划区的建成区范围内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而《重庆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第2条第1款亦指出:“本市主城区的城市建成区和主城区以外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区以及建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因此,就重庆市的情况而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主要针对城市、镇建成区的单位和个人。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第一层含义;其次,城市生活垃圾仅指特定种类的垃圾。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2-2004)1.0.2项规定,该标准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运和分类评价,而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建筑垃圾不适用于本标准。此外根据《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管理办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该办法所称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和为生活服务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废物,不包括建筑垃圾、渣土、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因此,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指的是单位和个人的日常生活垃圾,不包括建筑垃圾、渣土、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第二层含义。

综合以上分析及重庆地区的立法实践,笔者认为,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较恰当的定义应是:为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而对城市、镇建成区的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为生活服务中产生的除建筑垃圾、渣土、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以外的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制度。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全国范围内立法情况。

目前,我国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立法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就法律层面的立法而言,对垃圾分类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该法第42条规定:“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逐步做到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而其他与垃圾分类相关的规定则散见于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由建设部颁布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对垃圾分类制度作了进一步规定。该法第15条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逐步实行分类投放、收集和运输,具体办法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区实际制定。”该法第16条第2款还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分类要求,将生活垃圾装入相应的垃圾袋内,投入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另外,部分地区根据自身实际也制定了与垃圾分类有关专项制度,如《深圳市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施方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通知》、《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等。值得注意的是,建设部于2004年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详细规定了垃圾分类的分类方法、评价指标等事项,但该标准仅是行业标准,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效力。

(二)重庆地区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立法情况。

目前,重庆地区暂未制定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专项法规、规章,相关规定主要体现于《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该条例第58条第1款规定:“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标准化收集管理,并逐步实行分类回收,综合利用。”此外,在《重庆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中也有零星规定,根据该办法第8条第1款第2项,餐厨垃圾应与其他生活垃圾分类,实行单独收集、密闭储存。就此看来,重庆地区的立法主要也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层面上,并未有更为细致的、可操作性的规定。

三、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我国目前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比较粗疏,基本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层面上,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垃圾分类立法主要由地方予以推进,并且仅是全国少部分发达地区,如广州、北京、深圳、南京等,全国范围内尚无法律位阶较高的专门性立法,这无助于垃圾分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而目前重庆地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规范依据也非常局限,仅在零星立法中有所体现,而且仍然属于原则性规定,缺乏细致的配套措施,执行难度较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配套法律、法规不足。

现行的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偏重于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及相关管理活动,很少涉及到垃圾的分类回收。仅有的几条规定也是鼓励性、倡导性的,仅仅停留在原则上而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城市虽然制定了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规范性文件,但是并没有上升到立法高度。我国其他法律法规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规定上基本也是一片空白,现行的法律、法规存在原则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和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等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一个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体系亟待建立。

2.地方性法规不到位。

垃圾分类制度在全国各地已实施良久,但却收效甚微。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有力的政策扶持和配套的执行措施;市民对垃圾分类具体办法不了解,无法具体实施等。在法律方面,则存在地方性法规不到位或立法有空白、各地立法内容过于笼统、缺乏法律责任的规定、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除法律、法规之外的一些规定和意见,规定得过于笼统,也因此难以执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

3.缺乏政府和政策扶持。

要建立垃圾分类的立法体系,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分析和厘清我国目前垃圾分类法律关系的各主体,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公众、政府主管部门、居委会、物业部门等主要主体,都属于义务主体。其中政府主管部门的角色较为特殊,它既作为执法者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又要作为一个守法者具体组织实施垃圾清运和最终处理处置。所以,它一方面是权利主体,一方面又是义务主体,具有双重身份。 而废品回收者,看上去不是一个单独的主体,但事实上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垃圾分类收集的工作。要建立垃圾分类的立法体系,必须分析目前这几个主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公众而言,何为垃圾分类、如何分类等观念不清;居委会、物业则被资金来源、人员等问题困扰;废品回收者的规范管理存在问题;环卫部门究竟是要监督管理还是服务,其角色是执法者,还是守法者定位不清。此外,垃圾分类回收必须要进行企业化运作,而政府部门则应该是间接管理,履行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

四、重庆市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法律路径

基于以上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中存在的问题,特对重庆市目前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有以下路径可供参考:

(一)完善现行立法体系。

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出发,必须尽快制定《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类回收管理条例》,以法律形式确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条例应号召全体市民增强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让垃圾分类从源头进行,加快可回收利用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二)增强公民环保意识。

政府的工作需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采取更多的手段增强公民的垃圾分类回收意识。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就提高公民的环境道德水平和环境资源意识。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社工等的宣传作用,组织大量志愿者宣传垃圾分类投放的重要意义,让大家了解各类垃圾回收利用的价值和分类的常识,在普及环保知识的基础上再实施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回收,分类投放就会变为全民的、持久的自觉行动。

(三)明确相应法律责任。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相应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应在立法中得到明确体现。对那些拒不执行垃圾分类投放者,在多次劝说无效之后,必须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同时进行罚款或强制性担任卫生执法志愿者。只有法规和执法的队伍还不行,必须要认真严格地执法,需要有一支铁面无私的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对每一个知法违法的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严厉的行政处罚,自律意识薄弱者只有依靠“他律”,才有可能体现法律的价值。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制裁机制约束执法者严格执法,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四)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的回收利用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政府可以通过全力支持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企业的经营,给予地方财政的补贴,让这些企业看到有利可图。如能采用奖励性的有偿收集和主动上门服务,则回收的数量必定大增。企业也必将利用最大效率支持垃圾分类,也因此对于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废弃物回收率提高的同时,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地解决城市垃圾危害生态和浪费资源的问题。

至此,笔者认为,在全国范围内的专门立法尚未出台的背景下,重庆市地方立法应考虑借鉴当前已经展开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立法实践,尽快建立起切合自身实际、具备可操作性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以完善制度环境的方式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市范围内的推行。

参考文献:

[1]林静.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下的垃圾分类回收立法[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

[2]冯之竣.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C].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循环经济立法问题专题研究[C] .科学出版社,2007.

[4]杨明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中国环境年鉴,2009.

[5]王子灿.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

[6]王群,张叙原.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法律化的措施[J].北方经贸,2011(1).

重庆市最新城市规划 篇4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16〕第7号

《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已于2016年3月31日经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年3月31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章 生育调节

第四章 奖励与社会保障

第五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六章 胎儿性别选择限制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行计划生育,调控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单位)以及户籍地或者居住地在本市的公民。

第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四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以及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以及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有关部门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宣传教育、科学技术、综合服务、奖励扶助、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促进妇女就业、消除性别歧视和增进公民健康等措施,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依法办事,文明执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以及有关市级部门对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九条市、区县(自治县)人口规划行政部门应当依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十条市、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口发展规划,制订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应当规定调控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生殖保健、保障经费投入、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社会保障等措施,以及有关部门、单位、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综合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职责。

第十一条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本辖区内负责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其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第十二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与人口有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时,应当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并征求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第十三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管理职责。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通过村民和居民自治规范,依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单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责任制。

第十五条市、区县(自治县)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十六条有关行政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经常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及指导工作,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第十七条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宣传教育、药具管理和技术服务等机构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免费避孕药具供应、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工作。

第十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卫生和计划生育、公安、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民政、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应当互相提供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规定填报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由各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汇总并逐级上报。

第三章 生育调节

第十九条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第二十条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夫妻自主安排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

前款夫妻在子女出生前到夫妻一方户籍地或者女方现居住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进行生育登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办理。

第二十一条 有两个子女的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子女经市或者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患有非遗传性疾病,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子女患有遗传性疾病,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是经医学干预后,市或者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可以生育正常婴儿的。

再婚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但是复婚夫妻除外:

(一)再婚前双方合计育有一个子女,再婚后共同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再婚前双方合计育有两个及以上子女,再婚后未共同生育子女的。

符合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形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

第二十二条 收养子女不得违背有关收养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

将子女遗弃的,不得申请再生育;将子女送养的,不得以送养子女为理由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再生育子女。

第二十三条申请再生育的夫妻,应当填写再生育申请表,经双方户籍地所在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核实生育情况并签注意见后,报夫妻一方户籍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接到再生育申请后,应当将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公示两个工作日,并在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将申请和公示材料报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

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和公示情况等有关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再生育的决定。决定批准再生育的,发给再生育服务证;不批准再生育的,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对涉嫌违法生育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必要时,市或者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当事人进行技术鉴定以查清事实,当事人应当配合。

技术鉴定结果证明当事人违法生育的,技术鉴定费用由当事人承担;技术鉴定结果证明当事人未违法生育的,技术鉴定费用以及当事人由此产生的交通费、误工费由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承担。

第四章 奖励与社会保障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利于女孩成长的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第二十六条 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享受婚假十五日。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在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增加产假三十日。产假期间享受在岗职工同等待遇。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产假期满后可连续休假至子女一周岁止,休假期间的月工资按照不低于休假前本人基本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发给,但不得低于当年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产假期间,男方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护理假十五日,护理假期间享受在岗职工同等待遇。

第二十七条职工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计划生育手术假期视为工作时间。计划生育手术住院期间确需护理的,根据手术单位建议,给予其配偶护理假,护理假视为工作时间。

第二十八条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分别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享受以下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一)独生子女父母从取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之月起至子女十四周岁止,每月分别发给二点五元至五元的奖励金,或者给予总额不低于三百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在招工、录(聘)用、解决住房、扶贫、救济以及子女入托、入学、养老、医疗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

(三)居民年老后,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办理养老保险、发给奖励扶助金等方式,对其生产、生活、就医等给予照顾;

(四)职工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后增发百分之五的退休金;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后按照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增发基本养老金;

(五)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夫妻双方不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扶助保障制度,通过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办理社会保险、按照规定发给特别扶助金等方式,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帮助。

独生子女死亡后未生育或者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继续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待遇。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财政拨款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开支,企业单位列入成本税前开支。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第二十九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收养或者生育子女的,应当注销并收回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依法收养残疾儿童者除外。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被注销的,应当从注销的次月起停止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待,违反规定生育、收养子女的,应当退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第五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三十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三十一条市、区县(自治县)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综合服务制度,普及相关科学知识。

第三十二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改善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第三十三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的宣传教育和孕情检查、随访服务工作,承担计划生育技术、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并接受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个体医疗机构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

第三十四条 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当指导育龄人员自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

第三十五条 实行围产期保健和出生缺陷筛查监测制度,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夫妻一方经医学鉴定患有不宜生育疾病的,应当在医师指导下采取长效避孕措施。

医疗、保健机构对产前诊断其胎儿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或者严重缺陷的孕妇,应当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建议。

第六章 胎儿性别选择限制

第三十六条 严禁利用超声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介绍妊娠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

第三十七条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实施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

(一)取得从事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行政许可的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

(二)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和技术标准。

第三十八条实施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应当由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实施机构三人以上的专家组集体诊断作出。确需终止妊娠的,经实施机构审核同意后实施手术。鉴定及手术结果应当通报被鉴定者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三十九条施行非选择性别需要终止中期以上妊娠(妊娠十四周以上,下同)手术的机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并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

(一)依法取得从事施行终止中期以上妊娠手术行政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

(二)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和技术标准。

第四十条符合法定再生育条件妊娠的妇女,因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不批准再生育。已发放再生育服务证的,由发放再生育服务证的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

第四十一条 终止妊娠的药品,仅限于在获准施行终止妊娠的医疗、保健机构使用。禁止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

药品生产、批发企业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得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资格的机构和个人。

第四十二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超声波诊断仪和染色体检测机构备案登记、超声波妊娠检查诊断登记、人工终止妊娠登记、终止妊娠药品使用登记、婴儿出生以及死亡登记报告等管理制度,并定期将登记情况上报主管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不符合再生育条件,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子女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对男女双方分别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按照当事人生育行为发生时,政府统计机构公布的其户籍地所在区县(自治县)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二至三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二)违法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依照第一项规定的计算基数(以下简称规定的计算基数),按照违法生育子女的人数为倍数,征收社会抚养费;

(三)一胎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按照生育一个子女计算征收社会抚养费;

男女一方无能力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其社会抚养费由另一方缴纳。

第四十四条 婚外生育子女的,对男女双方按照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收入水平分别征收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第四十五条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征收决定,也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决定,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指定的银行按照规定一次性缴纳。

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征收决定的机构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作出征收决定的机构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的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分期缴纳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当事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千分之二的滞纳金,但是滞纳金不得超过欠费本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收取的社会抚养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四十六条 符合再生育条件,但是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再生育审批手续的,处二千元罚款。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拒绝接受技术鉴定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组织、介绍妊娠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单位和个人,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施行终止中期以上妊娠的机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准施行终止妊娠的机构、个人或者药品零售企业的,以及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经销药品货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上述规定中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视情节依法给予直接责任人员和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分。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吊销执业证书和执业许可证;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记过直至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

(二)利用超声技术等技术手段非法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

(三)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登记、报告等管理制度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发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有过错且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二条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缴假证明或者注销,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注销其计划生育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三条阻碍、干涉他人实行计划生育或者协助、包庇、纵容他人违反规定生育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记过直至开除的处分。

第五十四条对不履行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和义务的部门,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对未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单位,按照责任书的约定追究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经济、行政责任。

第五十五条拒绝、阻碍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国家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办事,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三)索取、收受贿赂的;

(四)截留、克扣、挪用、贪污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的;

(五)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六)对不符合再生育条件的人员,发给再生育服务证的;

(七)拒不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优待的。

第五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其他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按照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归国华侨、出国留学人员和涉港澳台、涉外居民的生育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重庆市最新城市规划 篇5

是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重庆市教师涨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提案解读》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16政府工作报告,他指出,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

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教师工资三年一调基本工资标准将提高10%

李克强总理再次明确强调,广大基层公务员的工资调整方案必须尽快落实到位,工作总结而教师等事业单位的工资调整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教师的工资应该采用“教龄+其他+绩效”动态评价三元结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变为现实。

今年年初,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

示,国务院已经下发了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费的三个方案。具体来看,本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普涨,重点是向基层倾斜。像公务员中最低级别的办事员,基本工资标准是由630元提至1320元;事业单位中最低级别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分别由610元、630元、3150元,提升至1280元、1320元、6940元。中小学教师、医院护士的基本工资标准提高10%。此外,不同级别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也都有提高。

两会代表: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将关注点放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上。刘希娅认为,如今教师职业吸引力有所降低,应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切实保障编制外教师、合同制教师、代课教师及偏远贫困地区教师 的福利待遇,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将教师合法权益纳入法律保障。

重庆市最新城市规划 篇6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孙政才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 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决议》

11月5日至6日,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召开。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市委书记孙政才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决议》。

党的十八大后,市委就着手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组织了七个专题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召开了多个专题座谈会,用一年多的时间形成了《意见》初稿。在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反复修改《意见》稿,市委常委会两次审议,逐条研究审改。市委以不同形式征求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法律工作者、老同志以及各区县各部门的意见。起草组认真吸收各方面修改意见,数易其稿,最终形成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意见》稿。

会议向每位与会同志发放了《宪法》、《党章》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与会同志带头学习、崇尚、敬畏和遵守宪法和党章,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全会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局上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逻辑联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路径。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全会指出,重庆直辖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不断探索实践,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重庆肩负的使命任务相比,法治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依法治市还存在明显差距。当前,重庆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迫切需要法治的精神、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法治的力量,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确保国家宪法和法律严格执行,努力实现法律规范更加完备、法治实施更加高效、法治监督更加严密、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党内法规更加完善,全市各级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切实增强,全面提高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市全过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全市人民推进依法治市;坚持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着力破除制约依法治市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全会要求,要做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各项重点工作。一是确保宪法和法律全面正确实施。要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执行宪法法律实施和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贯彻宪法和法律的原则、精神和规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二是全面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要坚持有效管用、切合实际,坚持慎立多修、立改废释并举,完善地方立法体制,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机制,创新地方立法工作方式,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推进地方立法科学化、民主化,增强法规规章的针对性、有效性、操作性。三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合理划分市和区县政府管理职责及权限,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四是切实保证公正司法。要坚持正确方向,遵循司法规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强化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五是着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全面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六是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七是大力推进全民普法守法。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全市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会强调,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组织和人才保障。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完善法治专门队伍职业准入制度,畅通法治专门队伍选拔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严格执法司法队伍监督管理,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执行铁规禁令,依法依纪惩治执法司法腐败。把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基本要求,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党的建设。完善律师诉讼权利保障机制,提升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健全司法鉴定人员、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质量跟踪反馈、诚信执业评价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规范执业行为。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最根本的保证。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市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市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崇尚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要健全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民主集中制规范化、程序化,坚决反对“家长制”“一言堂”,决不允许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要切实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强大合力。

孙政才在全会结束时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既要态度坚决、抓紧实施,又要积极稳妥、分清主次;既要抓好深化改革这个根本措施,也要狠抓干部守法这个关键环节,又要夯实全民守法这个基础工作,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定方向、保持定力,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扎扎实实把全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认真组织传达学习,吃准吃透全会精神,广泛开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严格落实责任,强化考核评价,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个阶段、各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

孙政才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对党依法执政、依法管党治党提出了新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从严治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全面改进党的作风,使好的作风成为一种信念、一种习惯、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干部执行力和制度约束力。一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二是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打好“持久战”和“保卫战”。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善于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将反腐败斗争纳入到法治化、常态化和制度化轨道。各级党委和纪委要认真贯彻落实“两个责任”,不断筑牢反腐防线。

孙政才要求,各区县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一要打好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收官战”,圆满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为明年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要加紧督促、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保证改革力度不减、干劲不减,同时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结合起来通盘考虑,通过改革全面提高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通过法治巩固改革成果,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三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四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全力做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时刻绷紧安全生产的弦,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城市低保的最新发展研究 篇7

城市低保, 在1999年完成了“制度全覆盖”, 到2003年基本上完成了“对象全覆盖”。之后, 保障人数一直保持在2300万人上下, 资金规模从2003年的150亿元逐渐增长到2006年的224亿元。但到了“十一五”期末, 资金规模又几乎翻了一番, 2010年增长到525亿元;2011年更剧增至617亿元。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的原因何在?还存在什么问题?发展的前景如何?这就是本文欲加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城市低保的实施现状及特点

从民政部的官方网站 (http://www.mca.gov.cn) 公布的与城市低保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看, 可以大致了解2006年以来这项制度的基本走势。

(一) 城市低保对象人数先升后降

2006-2009年, 城镇低保对象的规模先是呈逐渐上升的势头:2008年突破2300万人, 2009年达到峰值, 2346万人。但此后又逐年下降, 2010年降至2311万人, 2011年更是跌破2300万人的关口, 再次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 (见表1)

(二) 城市低保经费持续快速增长

城市低保经费则是一路高歌猛进, 2007年接近300亿元, 2008年接近400亿元, 2009接近500亿元, 2010年超过了500亿元, 2011年则已经突破了600亿元的大关。2011年的城市低保经费比2006年增加了175%。 (见表2)

城市低保经费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财政投入的增加, 尤其是中央财政投入的增加。2006年到2011年6年间, 各级财政投入城市低保的经费增长了175%, 共计2518亿元。其中, 中央财政投入城市低保的资金2010年比2006年增加了169%, 地方财政则增加了81%, 5年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投入1289亿元和612亿元。 (见表2)

(三) 经费增加的结果是低保标准的提升

城市低保对象人数基本保持稳定, 而城市低保的经费却大大增加, 其结果, 必然是城市低保的标准大大提高了。

就全国而言, 2011年年底的平均标准是288元, 比2006年年底的170元增长了59%。2011年, 在平均线以上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15个, 以下的有16个;最高的上海为505元, 最低的新疆为200元, 基本属正态分布。 (见表3、表4)

从2006-2011年6年间每年的变化来看:增长的幅度从9%到15%, 基本上是稳定的。最有趣的是, 从2008到2010年3年间, 每年的增长额度都是一个定数—23元, 不知是有意的控制还是偶然的巧合。 (见表3)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 。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 。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 。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 。

从2011年年底低保标准的绝对金额看, 标准在500元及以上的有2个直辖市, 即上海和北京;在400~499元的有1个直辖市和1个省, 即天津和浙江;在300~399元的有9个省和自治区, 即江苏、西藏、内蒙古、山东、辽宁、河北、江西、陕西和海南;在200~299元的有18个省和自治区, 即重庆、安徽、湖北、广东、黑龙江、福建、贵州、山西、吉林、云南、宁夏、湖南、四川、广西、青海、河南、甘肃和新疆。其中, 最高的上海为505元, 最低的新疆为200元。 (见表4)

从低保标准的增长幅度看, 2011年比2006年的增长幅度在100%及以上的有7个省和自治区, 即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海南、河北、陕西和湖北;在80%~99%的有4个省和自治区, 即山西、浙江、贵州和吉林;在60%~79%的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即辽宁、江苏、安徽、西藏、广西、四川、重庆、山东、湖南、北京、河南和天津;在40%~59%的有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即上海、福建、云南、新疆、甘肃和宁夏;在39%及以下的有2个省, 即广东和青海。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内蒙古是155%, 最小的青海是34%。 (见表4)

(四) 低保标准的提升使低保的人均补差增加

讨论低保问题, 其实最值得关注的指标是“人均补差”, 因为中国的低保制度是一种“差额补贴”制度。低保对象最终得到的低保金, 实际上是低保标准减去低保家庭的人均收入后的差额, 圈内称为“人均补差”。实际工作部门会把低保对象分为两类:一类实行“差额补贴”;一类实行“全额补贴”, 后者大多是“无经济来源, 无劳动能力, 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对象”。其实, “三无对象”也可以算作实行“差额补贴”的对象, 只是家庭人均收入为0而已。

2006年, 就全国而言的人均补差为84元, 而到2011年, 人均补差已达225元。后者是前者的2.68倍, 大大超过低保标准的1.69倍。这意味着, 6年间, 每个低保对象实际得到的补贴大大增加了。 (见表5)

从2006-2011年6年间每年的变化来看:前两年, 2007年是23%, 2008年是40%, 然后又进入一个增长幅度稍低的阶段, 2009年和2011年都是19%, 夹在中间的2010年则是10%。 (见表5)

如果将低保标准和人均补差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如前所述, 低保标准减去人均收入等于人均补差。那么, 反过来, 保障标准减去人均补差就等于人均收入。按这样的思路, 我们发现, 低保家庭的人均收入在这6年中一直走低, 从2006年的86元减少到2009年的56元, 然后再略微攀升到2010年的62元和2011年的63元。

二、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以上我们描述和分析了城市低保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也看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们要进一步讨论这种现状和问题的形成原因。社会政策理论告诉我们, 任何社会政策都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 其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犹如一个钱币的两面, 不可分割。低保制度当然也不例外, 显而易见, 低保制度有其优点, 但也有缺陷。

(一) 低保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为显见的优点是:能够保证将有限的低保经费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社会救助最为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家庭经济调查”, 对低保申请者要通过一整套行政程序进行审查, 只有在确认申请者确实因为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而难以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水平时, 才能动用纳税人的钱进行施救。同时, 受助者在享受低保待遇的过程中, 还要接受跟踪调查。一旦受助者的收入超过救助标准, 即告一段落。正因为有了严格的审查制度, 才能确保纳税人的钱不至于被滥用。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 低保制度并不能帮助低保对象脱贫。低保制度的政策目标是维持受助者最起码的生活水准, 其理念及政策措施都是被动的, 并没有考虑帮助受助者脱贫。其二, 低保制度需要花费大量的行政成本。作为低保制度实施的前提的家庭经济调查, 以及贯穿实施过程的跟踪调查, 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去做, 因此, 包括人工在内的行政成本较高。其三, 低保制度容易同时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攻击。社会公众对这项制度的行政效率和效果十分敏感, 一部分人会十分在乎这项制度是否养懒汉, 同时另一部分人又对这项制度的苛刻的审查程序提出指责。遭受两面夹攻的尴尬处境, 常会使低保制度进退维谷, 无所适从。

以上所述的低保制度的缺陷, 造成了现实中低保制度面临的问题。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 。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 。

(二) 通货膨胀和城市低保

毋庸置疑, 2011年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就是通货膨胀。对于物价上涨的冲击, 低保对象更加难以接受。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低保对象的日常消费支出, 是由政府按“最低标准”计划好的, 基本上没有什么回旋余地。据国家统计局列出的“菜单”, 其中“食品类”和“居住类”, 是低保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居民消费价格1~9月的涨幅同比为5.7%;而与人民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食品类”消费价格的涨幅是12.5%, “居住类”消费价格是6.0%, 涨幅最大, 这让低保对象叫苦不迭。

如果拿城镇居民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低保标准作比较, 可以发现, 低保标准实在是非常之低。就全国的平均数而言, 低保标准仅占一般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 只有5个地区是超过20%的, 包括西藏、天津、黑龙江、江西和青海;在16%~19%之间的有14个地区, 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湖北、海南、上海、安徽、山东、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在15%及以下的有12个地区, 包括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四川、云南、新疆。其中最高的是西藏, 最低的是广东和福建。

以上的统计结果非常令人失望。按照欧盟的规定, 贫困线应该在社会平均收入的50%~60%之间。即使是一贯比较保守的美国, 贫困线也在社会平均收入的33%上下。现在中国的数字15%, 仅为欧盟标准的1/3到1/4, 美国标准的1/2弱。

拿国内各地区的数据来作比较, 更令人大跌眼镜。低保标准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第一档的, 即超过20%的, 除了天津, 都是中西部地区的省市区;像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地区的省市区, 却都在第三档, 即15%及以下;而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中国经济的领头羊, 表现也不怎么好, 处于中档, 北京是18%, 上海是16%。以上的统计分析说明, 以“低保标准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个指标计算,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值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少数省市区例外。这是否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在低保标准上更趋于保守, 而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要顾及低保标准要起到“保底”的作用, 相对来说, 反倒表现得更为慷慨。

(三) 关注城市低保与养老保险的衔接

近年来, 低保对象的“清退”问题引致高层的重视, 一些省份有数万低保对象被“清退”, 似乎表明这项制度在实施中出现了极大的纰漏。实际上, 这可能是一些地方民政部门为了夸耀“政绩”——制度实施公正、节省政府开支, 等等——而用词不当, 对绝大部分低保对象来说, 规范的说法应该是“退出”。这是因为, 世纪之交时的“40-50”人员, 到现在正是“50-60”, 到了退休年龄了。在转制并轨时由“下岗”转为“失业”的人员, 他们的养老保险费是交过了的, 所以他们现在应该享受养老保险金了。一般来说, 在领取养老金之后, 他们的收入水平应该上升一大块。因此, 他们退出低保是正常的制度交替衔接的结果, 不应该大惊小怪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 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 。

表7的数据可能有助于说明以上的理论假设:对比2010年和2009年城镇低保对象的具体分类, 可以发现:在7大类低保对象中, 2010年的低保对象中, “在职人员”和“登记事业人员”分别下降了10.8%和17.4%, 这可能与当年的“40-50”人员现在已经是“50-60”人员, 亦即进入退休年龄相关, 因为低保对象中相当一部分人虽然没工作岗位或没有稳定的工作, 但当他们进入退休年龄后, 就可以领取养老金。因此也就不再享受低保待遇。

在了解了上述的实际情况之后, 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部分城市低保对象领取养老金后, 原来享受低保的低保金应该如何处理?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可以同时享受社会保险和城市低保两项待遇?二是目前养老保险所提供的养老金, 如果标准低于低保标准, 在同时享受两项待遇的情况下, 保险金是否应该计为收入?

对于第一个问题, 就社会保障理论而言, 一个人同时享受社会保险和城市低保是正常现象, 因为在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中这两项制度应该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国际经验表明, 低保制度的一项功能就是对领取了社会保险金后仍不敷家用的家庭作“收入维持”的补贴。

对于第二个问题, 一般来说, 享受城市低保唯一的标准就是家庭人均收入是否低于当地的低保标准。如果低保家庭中有人领取了养老金, 应该计为收入。然后再按家庭人口计算平均收入, 假如还是低于低保标准, 就仍然可以享受低保的差额补助。

三、低保标准的调整及建立与物价挂钩的联动机制

在2011年年初的两会报告中, 温总理提出, 要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根据两会精神, 随着2011年物价上涨不断创新高, 各地区也频频传来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得到调整和提高的“利好”消息。

(一) 近年来各地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努力

从“社会救助网”获得的数据中, 可以看到从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一年中全国各地区低保标准的调整频度和幅度。

资料来源: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 。

在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 自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的一年中, 城镇低保标准调整过两次的有北京、太原、长沙、海口、西宁等5个城市, 从没调整过的有福州、武汉、南宁、青岛、宁波等5个城市, 其余26个城市, 包括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济南、郑州、广州、重庆、成都、贵阳、昆明、拉萨、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大连、深圳、厦门等, 都进行过一次调整。从调整的时间和频数看, 2011年6月公布的数据为最, 有14个省市区进行了低保标准的调整;其次2011年3月, 有9个;再次2010年12月, 有8个;还有5个是2011年9月公布的。要论调整幅度, 最大的一次是乌鲁木齐2010年12月公布的数字, 从156元调整到256元, 提高了整100元。

历次调整后, 低保标准最高的, 2010年9月和12月是天津和上海, 450元;2011年3月是北京, 480元;2011年6月和9月是杭州, 525元。低保标准最低的, 2011年9月是乌鲁木齐, 156元;2010年12月和2011年3月是西宁, 213元, 2011年6月和9月也是西宁, 238元。

从2011年9月的数据看, 低保标准在500元以上的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4个城市;在499元~400元的有天津、广州、济南、大连、宁波和深圳等6个城市;在399元~300元的有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合肥、南昌、福州、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成都、贵阳、昆明、拉萨、西安、兰州、青岛、厦门等22个城市;在299元以下的有重庆、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4个城市。

表8的统计数据表明, 低保标准的调整, 若从绝对数看, 还是发达地区的标准高, 低保标准在400元以上的10个城市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当然也有例外, 是福州、青岛、厦门等3个城市, 虽处东部沿海, 但都在320元~350元之间, 可能偏低了。

从媒体报道看, 2011年10~11月, 又有一些城市对低保标准进行了调整:重庆, 从290元提高到320元;长春, 从350元提高到375元;石家庄, 从340元提高到375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 民政部网站 (http://www.mca.gov.cn) 。

(二) 建立健全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努力

据媒体报道:在2011年年初的两会报告中, 温总理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3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局五部委就联合发出通知, 部署各地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建设工作。据媒体报道, 有记者作了统计, 发现2011年全国31省区市已提前“完成任务”, 都建立了“联动机制”。其中, 有22个省市区是以CPI涨幅作为启动联动机制的条件。

如今各地区都已经在考虑根据物价上涨的幅度调整低保标准, 这是一大进步。然而, 如前所述, 以“居民消费指数”作为调整的依据, 这样的政策思路仍然是有缺陷的。“居民消费指数”中, “食品类”和“居住类”, 与低保家庭最为利益攸关, 但同时又是物价上涨幅度最大的。如果按全部八类来决定调整的时机和计算调整的幅度, 其他作用有限的六类会大大“稀释”作用最大的两类的影响, 实际上会使调整的幅度偏小。多年积累, 就造成了低保标准仍然越来越偏低的发展趋势。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在设计低保标准的调整机制时, 都从技术上考虑了这个问题。具体的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种。其一, 在用八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 用加权的方式重点考虑“食品类”和“居住类”的影响。其二, 用专门对低收入群体采集数据的方式, 建构一个“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指数”, 以实事求是地反映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另外,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考虑, 即用“居民消费指数”和“社会平均收入”构成一个综合指数, 作为低保标准调整的依据。目前这种方法还没有进入实际运用的层面, 但应该可以考虑。

摘要:城市低保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2006年以来的城市低保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 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城市低保,低保制度,低保标准,最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Z.[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229896/229904/15575399.html, 2011-03-17.

[2]叶鹏煌.全国超7成省份建立社会救助与CPI联动机制[N/OL].法制日报, http://news.qq.com/a/20111107/001167_1.htm, 2011-11-07.

[3]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EB/OL].

重庆市最新城市规划 篇8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1990年首次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构想,这是以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结合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理论提出的,是对目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科学设想。其中心思想是“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山水城市的最大特色是使城市自然风貌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求山水环绕形意统一的意境。吴良镛说道:“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重庆市长寿城区依山傍水,山驻城中,水绕城行,但是在城市规划中怎样做到“显山露水”,达到“山水城市”的要求,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

一、山水格局现状

(一)长寿城区山体景观

长寿城区以丘陵、平坝为主,城郊三面环山,包括西面的明月山,东面的阳鹤山、求雨山和南面的黄草山,构成了近城翠屏式山体景观面,加上位于城中的菩提山、牛心山及众多小型山体,形成了城市生活和建筑环境的特色背景。

(二)长寿城区水体景观

长寿城区水系发达,以长江、龙溪河、桃花溪为骨架,穿插有晏家河、锅罗河、干滩河、龙桥水库、河泉水库、龙岗水库、五华水库、高产水库等河湖库塘,滨水岸线非常丰富,具有滨水景观特色。

(三)长寿城区山水景观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山体绿化保护不够,缺乏公园绿地

近几年,长寿城区开放建设速度较快,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山体保护和绿化建设,一味的追求“平整”,忽略了山地城市特有的地形地貌特征,“逢山开山”,却没有还“绿”于“城”,供市民休憩的公园绿地非常缺乏。

2.水体景观利用率低,缺乏统一规划打造

长寿城区水系发达,但却不注重水体岸线的规划和打造,水体岸线没有吸引市民的休憩设施和绿化景观,缺乏公共性,从而使整个城市有“灵”而无“动”,浪费了整个城市的水体资源。

3.山、水、城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相互联系之通廊

由于缺乏统一的景观规划及山水打造,整个长寿城区虽有山水,却远远达不到“山水城市”的要求,山、水、城各自为政,不成系统,缺乏联系,尤其是缺乏相互联系的通廊。

二、显山露水规划策略

(一)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指城市中一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如山川丘陵、河湖水域等,它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也是城市景观体系规划的基础,完全可以规划顺应和利用这些城市自然环境要素,以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1.山体: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是构筑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位置适中的山体往往成为城市景观的焦点和核心。2.水系:河湖水域既是城市的命脉,也是城市景观的焦点,同时又是城市环境的净化器。3.植被:保护良好的植被、丰富自然的树木花卉绿化品种,给城市带来了生气,也为城市增添了优美景观。4.田野:现代城市快速的节奏、封闭的环境,使人们更加渴望接近自然。城市周边甚至楔入城市内部的田野,使城市景观生动宜人,也净化了城市环境。

(二)保山护水

在确定了规划区内的山水资源后,要确定山体永久性生态绿地高程值,在其高程值以下的区域,结合城市建设用地确定缓冲区,缓冲区内以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为主;结合缓冲区面积,设定建设用地占缓冲区的最大比例,严格控制城市建设;水体的保护要结合河道蓝线,结合地形地貌及20年、50年一遇洪水位线划定水体保护区,水体保护区内以绿化为主,严格控制城市建设。

(三)渗绿引水

在尊重山水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依据山地城市特点进行改造和规划。通过梳理河道,规划绿化廊道、视线通廊等,将自然山水意境在城市中完整的呈现出来。

(四)显山露水

在将山水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引入城市以后,要研究山、水、城三维空间尺度,确定城市建筑的高度、密度,保证背景山体和前景水体的可见性,构建和谐天际轮廓线,达到显山露水及山、水、城自然交融的目标。

(五)游山亲水

注重山体缓冲区、水体保护区及绿化廊道内的景观打造,结合城市居民生活习惯,设置公共活动空间、游憩设施、休闲步道等,吸引人流,激活城市山水景观,从而达到游山亲水的最终目标。

三、显山露水规划建议

(一)规划目标

突出山水城市景观特色,以水岸景观、绿色山体、城市景观轴线为基本骨架组织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塑造“一江两河水碧波,满城山色绕长寿”的城市景观特色,达到山、水、城、人交流互动的规划目标。

(二)规划措施及建议

1.控制绿化廊道,促进山水城相融

规划利用山水资源,利用山边水岸,构建特色绿化廊道系统,顺延明月山、黄草山及长江规划区域性绿化廊道,使长寿城区生态绿色空间尽可能与乡村衔接在一起,使田园风光融入城市文明。利用城市内部山水资源,打造菩提山—牛心山—长江、桃花溪、求雨山—阳鹤山—长江三条一级绿化廊道,联系区域性绿化廊道;利用绿地广场开敞空间和景观道路,布置“三横两纵”五条二级绿化廊道,联系区域性及一级绿化廊道,从而形成整个长寿城区的绿道系统。结合绿道系统,打造城市的慢行系统,享受城市山水田园风光。

2.控制蓝线及水道,打造丰富滨水空间

结合城市控规,控制蓝线及水道,严格保护50年一遇洪水位线以下的水体景观,以生态修复和植被绿化为主,尽可能保留溪河水面自然岸线,不宜改道和大面积进行人工岸线改造。长江岸线应加强保护和绿化建设,开发滨江路,打造滨江景观平台,增强可达性及亲水性;龙溪河、桃花溪滨水空间应注重用地功能,保持河道自然性,在河道两侧结合地形打造慢行系统、休闲空间,注重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可用性和丰富性。

3.控制建筑高度,形成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

临山建筑要尊重自然地形,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以不超过山体2/3的山腰为建筑最高高度限制原则;滨水建筑高度采用斜线控制方法,不得大于其建筑边线与滨江路中心线距离,增加滨水公共空间的开阔性,采用现代简约、轻松明快的建筑风格,并注重与水体尺度相协调。

4.完善开敞空间,达到山、水、城、人四维一体目标

求雨山、阳鹤山作为长寿城区东背景山体,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主;牛心山、菩提山东、西、南三侧以生态防护为主,东侧可开发为山体公园,供游人休闲、健身。通过城市绿化廊道及水道,将绿化、水体引入城市居住区,完善各类绿地广场布局,强化城市步行空间的联系,实现“出门10分钟之内到达公园”的目标,最终达到山、水、城、人四维一体的目标。

四、结语

城市显山露水规划是为了充分利用城市山水资源,通过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规划绿化廊道、打造丰富滨水空间、控制城市建筑高度等手段,达到山、水、城、人和谐共生、四维一体的目标,最终塑造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建筑学报[J],1993(06)

[2]倪云飞.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初探——以吉安市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04)

上一篇:诺贝尔文学奖阅读答案下一篇:初中800字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