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房地产行业现状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房地产行业现状(精选8篇)

传统房地产行业现状 篇1

近年来以限购、限贷、限价等为手段的行政化调控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形之手无处不在随时显现。行政手段简单灵活反应直接,出手快见效也快,容易实现短期目标,这是其突出优点。

目前全国已经出台限购令的城市共有45个,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26个省会级城市和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无锡、苏州、三亚、佛山等热点城市。

以“限购令”为代表的行政手段退出,也是渐进的过程。以广州为例,广州在年底刚刚加码楼市限购措施,随后又提出2014年将继续加大住宅用地和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探索逐步取消限价、限购等行政干预措施,很明显,关于限购何时退出房地产市场又成为市场焦点问题。

二、2014 年将是行政性调控向市场化改革的过渡

2014年区域分化的态势将延续,一二线供求格局难改,房价上涨压力下仍是调控焦点区域,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问题的解决在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力度。房地产调控继续收紧,地产调控政策在2014年处于摸石头阶段,各地开始试点。事实上,新一届政府一直在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不提“调控”不代表不调控了。

2014年,楼市调控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价变动,尤其是不动产登记、房产税如何实施以及对农村土地入市的推进,都将给这个敏感行业带来更多的未知数。同时,要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监管,坚持开展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研究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远机制。此外,包括经济降速、制度变革、需求透支等风险进一步积聚,在2013年商品房量价创下历史新高后,成交量已接近潜在上限,未来理性回归势在必行。

2014年是我国整个房地产新一轮改革的元年,我们未来整个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众多房企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非常期待。毋庸讳言,在现实版的调控政策诉求上,我们显然过多地强调了短期调控目标,尤其是房价控制目标。

三、2014年不同城市的量价走势和政策导向的分化继续加剧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各个城市也都密集的推出了“京七条”、“沪七条”、“深八条”,这些热点城市响应国家政策,都在做区域性或者自发性的调控,这些动作到2014年还是会产生一些后续性作用。从大经济环境来看,经济会议上释放的信号也是稳中求进,货币政策不会很宽松,或者马上流动性增强,这就意味着房地产这种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回归到市场层面,2014年楼市走向会更趋向于市场化,尤其是北京市场,未来会向着更加尊重市场的角度发展。政策调控这只无形的手会慢慢的撤出市场,并通过自住型商品房等改变供应结构来实现市场的自我平衡。

面向2014年房地产市场将继续趋凉,全年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跟去年相比不会有起色,所以2014年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速几乎没有或者略微下降。

2014年房地产将会出现新的量价走势,每个地区的房价走势和当地的政策将继续加剧。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供不应求压力将持续,房价上涨压力依然突出,政策有加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多数二线城市供需均衡、价格平稳;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供应充足,部分城市需警惕供应过剩和价格下行风险,少数城市或将继续松绑政策鼓励需求。

四、房地产宏观调控受《决定》的影响仍将持续

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还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本次会议相关文献提及房地产的内容有限,有关表述往往简明扼要甚至轻描淡写,如何推断和预测三中全会后房地产政策的新趋向?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所有领域均须遵循这条规律。可以预期,去行政化调控,回归市场化方向将成为房地产政策的必然选项。

由于房地产的特殊行业属性,这些从宏观全局到相关专门领域的综合系统改革将不同程度地对其产生影响,甚至将深刻改变行业发展格局。比如《决定》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厘定,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强调将有助于扭转房地产调控中的行政化偏向;提出鼓励金融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必将改变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推进将根本改变我国城乡格局、城市格局从而改变房地产市场格局等。

注重短期目标,忽略长期诉求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容易导致政策的短期化取向,关注短期效应,追求短平快,忽略中长期的供求平衡问题和结构调整问题,忽略基础制度的完善优化,忽略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改进。

2013年上半年的低利率环境和下半年至今的高利率环境

传统房地产行业现状 篇2

1、房地产业轻资产模式概述

轻资产模式,又称轻资产运营模式,是指企业紧紧抓住自己的核心业务,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减少自身投入,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轻资产运营是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

轻资产本质是企业在资产回报降低、行业竞争加剧的时代,通过效率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行业整体效率水平和优势企业的市场空间。轻资产战略无疑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效率,创新服务,通过代开代建、技术管理或品牌输出、与资本市场结合、与金融资产挂钩等,将重资产转化为轻资产经营,这是目前不少房企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战略途径。

可以说,轻资产模式是房企在当前市场情况下被迫的选择。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行业调整逐渐深入,土地成本依然高企下,房企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竞争日益激烈。“轻资产”纷纷成为房企应对激烈竞争、分散风险、维持发展的选择,万科、金地、远洋、绿城等房企明确提出轻资产转型,而更多的房企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轻资产转型,却也是在这么做。而以万科为代表的房企在变得更“轻”的同时,还以此基础创造更为多元的收入。如万科、万达以品牌和管理输出收取管理费,远洋地产成立基金平台,除了可以接收地产板块剥离的资产,还增加了基金管理收入。

根据房地产的价值链形成过程,按照风险收益特征大致可以分成四个主要环节:投资、建造(或改造)、运营、退出。因此房地产的“轻资产”也就可能针对这四个环节的风险收益属性而产生四种模式:投资环节对应的是地产基金模式,建造环节对应的是代开代建模式,运营环节就是资产管理模式,退出环节就是销售管控模式。

2、房企实现轻资产的主要方式

就目前市场上的轻资产方式来看,既有万科、万达以品牌和管理输出收取管理费,也有绿城代建模式,同时远洋地产成立基金平台也运作较为成功。总结下来轻资产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纯品牌和管理输出,基本不投资或极少的资金投入,以收取管理费为主,如绿城代建和万达模式;二是与其他房企、基金、险资、其他投资方等合作拿地或合作开发(商业、住宅、产业也地产皆有),自己负责操盘;三是将培育中或成熟的持有型物业(主要是商业物业)整体出售或部分出售予私募基金、REITs,自己负责运营管理;四是成立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实现地产与金融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类似“凯德模式”。

其中“品牌和管理输出”和“成熟物业出售”模式,都对房企的品牌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实现投资者的目标回报,则难以实施。而“地产”+“基金”模式的要求则更高,不仅要求企业在地产行业具备较强实力,还要求企业具备金融运作能力,但从国际上一流地产商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仍将会是中国房企的重要方向。

3、未来轻资产模式的趋势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房企轻资产化的主要路径就是金融创新,就国内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房企成立或参与地产基金,推动转型。目前国内已经不少房企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地产基金平台,如金地集团、远洋地产等;或者与基金公司展开合作,如龙湖、万科。未来房企成立自己的基金或参与基金,将会使得企业运作更加灵活,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多元的收入。作为上市公司的房企,还可以通过”私募基金+上市公司“的方式,即类似凯德的模式,将成熟的项目注入上市公司,也可以构建很好的资金退出通道。二是发展以并购为主的基金。并购基金除了可以参与房地产行业横向和纵向并购外,还可以参与到涉房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在基金的运作方式上,将由过去主要以债券类业务向股权类业务转型,更多向国际领先模式靠拢。三是资产证券化。对于重资产运营的商业地产、养老地产、产业地产等,回收期长,资金沉淀压力较大,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是缓解资产压力和撬动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私募REITs已经试点,未来3~5年有望普及。

4、房企轻资产模式的典型案例

第一:绿城的代建模式

正在筹备上市的绿城代建,按市盈率估值法计算估值已达60亿~80亿元。绿城代建是绿城集团最为赚钱的板块,目前毛利为60%,净利润做到了30%以上。绿城创始人宋卫平此前表示,绿城管理要在2018年上市。目前代建项目总规模有超过200个,与行业第二名只有20多个项目的规模比较,处于遥遥领先位置。

绿城是以契约形式向委托方提供房地产项目全过程开发管理服务,导入绿城品牌、派驻绿城团队、执行绿城产品标准、打造高性价比产品体系,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这种打包输出人力资源和品牌的方式,曾被宋卫平比喻为“长工”。对于代建费用,一般是按照销售额的6%~12%收取,具体要因项目而异。从2015年开始,绿城也有些商业代建项目采取溢价分成的模式,有些类似销售代理公司的跳点形式。2015年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低至9.4%;相比之下,代建的利润高达30%~50%,代建业务将是绿城以后转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二:万达的管理输出模式

所谓万达轻资产,主要指万达核心业务——商业地产,即投资建设万达广场,广场的设计、建造、招商、营运、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都是万达做,使用万达品牌,但投资全部由别人出,资产归投资者,万达与投资方从净租金收益中分成。对于新建项目。2015年,万达推出轻资产战略后,大批投资者上门,愿意出地出全部投资,万达出品牌,负责设计、建设、招商、运营;租金收入分配,投资者占七成,万达占三成。这种分成比例在世界商业领域很罕见,一般做品牌管理,分成最多15%~20%。但这一年,在北京、大连等地就签约3个这种项目。此前万达开发资金组成中,20%左右是万达通过销售住宅、写字楼和商铺取得流动资金来实现滚动投资;约有60%资本通过银行贷款取得的,剩下的20%一般由有实力的品牌主力店商家自行投资——如沃尔玛。王健林要求未来投资万达广场70%的资金都来自于社会资本。

对于即将建好的万达广场。按照成本价卖给投资者,收回投资,租金也是投资者和万达七三分成。2015年开业的25个轻资产万达广场,20个已与社会资本签署投资协议。

这种轻资产模式有两大好处:首先是零风险,地是净地,钱别人出,而且万达要求合作项目建设时,施工队伍必须是万达指定的队伍,所有设备必须使用万达品牌库中的优秀品牌;其次是不用资本化。只管建好管好项目,不用考虑资本化。

第三:万科的小股操盘模式

小股操盘指项目经营管理方(操盘者)在合作项目持有一定的股份,但不控股,而其他的投资人包括控股股东都不得干预项目具体的经营管理,操盘者获取项目管理费、正常的项目利润分配以及项目超额收益的分红奖励。

资料来源:企业年报

以万科昆明云上城项目为例,2012年万科以0.23亿元获得该项目23%的股份,通过小股操盘,万科在该项目中获得三部分的收益:一是项目收益分配0.84亿元,二是管理费收入1.26亿元,再加上万科融资渠道及手续费0.17亿元,收益总计2.27亿元。也就是说万科用0.23亿元的资金投入和操盘能力,获得了2.27亿元的收益(其中半数以上的收益来自管理费),投资回报率高达987%。所以说,小股操盘可以明显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净资产收益率。

股操盘讲究合作,但合作也就要面临合作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样在运营和分红阶段就容易产生矛盾。

第四:铁狮门的“地产+基金”模式

铁狮门是世界一流的房地产开发商、运营商及基金管理公司,业务领域包括投资与开发、设计与工程、物业租赁、物业管理、投资管理(基金投资与管理)等房地产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地产+基金”一体化综合经营模式加速了铁狮门的扩张,也为铁狮门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通常铁狮门作为GP(普通合伙人)只需要1%~5%的资本投入,通过募集资金和借助债务杠杆,就可以撬动20倍以上的资本进行房地产的投资开发或者收购改造,迅速放大规模。在盈利模式上,铁狮门获取包括物业管理费、监理费、开发管理费、基础管理费、收购管理费、资产转让费和高额业绩奖励等多项收入。

铁狮门基金所投资的项目,项目开发(改造)阶段,基本都由铁狮门自己的房地产开发部门、设计建造部门、物业经营管理部门来操作,这些环节的相应利润都由铁狮门“单独享用”,仅有基金的投资收益是与外部投资者进行分享。在所有运营成本、开发和再开发成本实报实销的基础上,铁狮门还将提取相当于年收入2.5%~4.0%的物业管理费(在改善性投资中提取相当于施工成本2.0~4.0%的监理费,在新开发项目投资中提取相当于施工成本3.5%的开发管理费)。

项目后期运营阶段,铁狮门基金部门除了收取稳定的基金管理费,还享受高额的业绩奖励。以铁狮门旗下2004年12月在澳大利亚交易所上市的REITs Tishman Speyer Office Fund(TSOF)为例,作为TSOF管理者,铁狮门和旗下管理公司TSManager每年将提取相当于TSOF总资产0.5%的基础管理费。除了日常的管理费收入,据协议,自成立起,TSOF每5年进行1次业绩分享,只要5年的年均总回报率(包括租金收益和资产升值收益)超过10.5%,超过的部分铁狮门将提成30%。

传统房地产行业现状 篇3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 资源的开发重心已由物质资本的开发和利用转移到以知识、信息积累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来。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归跟结底是房地产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 谁就拥有市场的主动权; 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谁就可以吸引、留驻人才, 创造适应需要的产品来引导和占据市场。对于飞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来说, 人才流动频繁, 高素质复合人才紧缺,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现实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本文将结合房地产市场发展背景,分析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为处于高度竞争中的房地产企业探讨有益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了积极的态势。诸多房地产企业在人员招聘、战略规划、工作分析、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培训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制约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很多深层次问题。

(一)从业人员知识层次和专业素质整体较差。现阶段房地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许多房地产企业并不具备建筑施工、物业管理等相关员工队伍,从业人员主要由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构成。员工的知识层次和专业素质总体偏低,缺少高层次的项目策划、融资、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即便是战略多元型房地产企业,大部分员工并不是出身于房地产相关专业,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即使是作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领军队伍———深圳万科集团,其从业人员出身于房地产专业的仅占员工总数的30%左右。在工作中,从业者普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缺少政策和理论学习,有一定的盲目性,人与人之间存在戒备心理,缺少民主气氛和凝聚力,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二)人才测评技术和绩效考评应用不到位。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房地产企业中,人才测评常常有四种比较实际的用途: 招聘时用人才测评技术评价应聘者对于未来岗位合适程度; 晋升时用评价技术来预测候选人在目标职位上成功的可能性; 进行员工培训之前用人才测评技术了解培训对象的发展和培训需求; 规划人力资源时用人才测评评价和诊断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人才测评所关心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责任心、灵活性、全局观等比较稳定的特性。绩效考核也关心诸如责任心方面的东西,但它强调人才在一定时间段里有关责任心方面的实际行为表现。虽然人才测评可以用来客观评价人才的能力和动力以及个性,但是,人才测评和绩效考核所关注的点是非常不同的。绩效考核指的是一种行为方面的表现,能够从外在的言行或者数据指标来观察表现。因此,不能将人才测评简单地替代绩效考核,应采取人才测评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房地产企业完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激励企业人才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三)缺乏有效适宜的利益驱动机制。员工流失各有不同,利益动力机制是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益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薪酬模式,二是绩效激励体系的设定。战略专业型房地产公司的利益动力机制比较完善,员工满意度较好。这类公司的一般员工以及专业员工的薪酬水平较高,流动率很低,而小部分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对个人工作以及生活稳定性的考虑。中层管理人员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加之他们丰富的专业水平和经验令一些小型的房地产公司青睐,此类中层人员流动性较高。专业项目型房地产公司的员工满意度相对较低,流动性大。虽然薪酬制度灵活,能够很好地激励员工,但是他们忽略了员工在追求货币收入的同时对于个人发展空间稳定性的追求。这类公司的利益动力机制没有长期性,结构性也不好,因此员工一般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逐渐向大型房地产公司过渡。

(四)缺乏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竞争力。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房地产市场由于同质化严重,竞争主要表现在品牌优势和附加值上,因此,优秀的房地产企业文化已成为房地产项目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贯穿房地产实践的全过程。但我国一些房地产企业的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趋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房地产企业的奋斗目标经营理念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留住人才。目前,房地产从业人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他们正处于一个强烈需要自我发展与提升的阶段。房地产行业是以薪资高而著称,可是优厚的薪水、福利可能在一段时间促进员工的工作热情,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个人的发展与自我提升的要求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要依据组织的战略,在与员工全面沟通的基础上,为员工设计富有弹性的职业生涯,尽力为员工创造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空间,包括升迁、培训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其未来的发展空间、自己在企业实现战略的过程中的责任与重要性,不断发挥员工的知识以及技能,使员工切实地成为企业的长期合作者,谋求共同发展。

(二)建立动态、公平的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房地产行业要根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运营特点,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动态的绩效管理体系与薪酬体系,增强体系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考虑绩效考核的机会成本,要避免为了考核的全面而增加考核的难度或者增加考核的投入,使考核缺乏可操作性。第二,考核方式不必完全一致,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第三,避免完全量化状况的出现。第四,绩效考核要服从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绩效考核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战略要求进行不断地调整。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准确地识别和明确客体,并在此基础上注意薪酬设计的多样化。面对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复杂工作环节,管理者必须仔细推敲企业某些业务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房地产企业营销过程中策划与销售之间的关系。成功的项目策划会使销售工作仅限于形式,销售工作量大幅度减少,资金回笼速度加快。反之,不具有顾客导向的项目策划则会使销售工作困难重重,销售人员必须在销售过程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项目进行二次策划、重整。策划与销售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房地产企业会因项目的不同而不同,是动态变化的,这与其他性质的企业策划决定销售之静态关系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只根据销售结果这一表面现象轻易下结论,而必须分清和识别其结果是策划人员的成绩呢,还是销售人员的功劳大。根据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在其业务中具有这种动态关系的还有销售进度和施工工期之间互为条件的关系,物业管理对销售的促进关系等。另外,房地产企业各经营业务性质相异、经营复杂的特点也要求其薪酬设计的多样化。如,为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管理者应在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环节根据员工的劳动量来分配薪酬,在房地产集团公司可以根据出资额或所占股份进行利益分配,对销售人员可以按其销售业绩发放薪酬,对策划类人员可以根据其策划方案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薪酬的分配,对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公司的贡献进行薪酬的分配,必要时还可以附以期权激励,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

(三)企业文化是房地产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房地产行业应该真正的从本企业的实际入手,要对公司发展历程进行提炼,培育适合自身运营特点的企业文化。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育建立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员工归属感,这需要领导者与员工充分沟通,共同寻找企业的价值观,有效帮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战略以及企业的领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努力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当然忠诚度是建立在员工自身价值观的基础上的,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可以影响并引导员工的价值观,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向着为组织发展战略服务的价值观方向靠拢。另外,这种在企业文化氛围下的沟通,还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领导者的领导风格的完善,形成更适合员工的领导方式。

(四)吸纳人才。吸纳人才提高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将是新市场形势下房地产业竞争的焦点之一。就我国目前房地产企业的情况来看,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企业内部应用人才测评技术选拔和挖掘本企业员工中具有培养潜力的人才,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二是吸纳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本,外部的人力资本的吸纳方式,应灵活掌握,如针对高端人才可以实行长期激励措施,分享企业业绩增长的增值价值。三是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不要让人才顶着“天花板”工作,要给人才一个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

三、结论

在我国,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房地产企业缺乏充分开发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激励人才的观念。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必须要未雨绸缪,随时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方法,为企业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房地产企业要生存、搞活和发展,首先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兴旺发达、基业常青。

参考文献:

[1] 彭翔. 网络时代的房地产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房地信息,2002 ( 5) : 14.

[2] 陈睿. 房地产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 2) : 62.

传统房地产行业现状 篇4

近几年,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刺激内需拉动经济等政策的引导下,我市房地产行业得以蓬勃发展,《2000-2009年洛阳国税分产业税收收入情况表》显示国税系统房地产行业税收收入(企业所得税)从2000年的2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0796万元,十年增幅高达490.73%。现结合我区房地产税收管理现状,谈谈就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房地产企业经营特点

房地产企业项目运作特点 :一个房地产项目从开始立项到销售结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工前期):通过土地交易中心组织的土地挂牌、招标、拍卖程序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取得计划委员会印发的正式计划书→规划部门批准的→建设用的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局核发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其中在核发施工许可证时,建设局将对房地产企业所开发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合同、施工合同、勘察合同、分包合同、监理单位以及资金量是否备足等情况进行审查)。

第二阶段(组织施工期):通过正式的招标程序,组织安排施工企业进场施工。第三阶段(预售期和产权转移期):根据国家规定的完工程度或投资比例,办理预售证组织房屋销售。预售房屋时必须取得房屋主管部门批准的预售许可证。房屋产权移交给购买者,必须到房管部门办理产权交易手续。

房地产企业在税金计算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有:

1、房地产企业采取预收款或预收定金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销售不动产的,月末按“预收帐款”贷方发生额的5%交纳营业税及附加,对出租开发产品的出租收入,按5%交纳营业税,同时按规定交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或房产税。

2、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确定及缴纳情况根据国税发【2003】83号文规定,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其当期取得的预售收入先按规定的成本利润率(不低于10%)计算出预计营业利润额,再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统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待开发产品完工时在进行结算调整。

二、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部门在征管中存在漏洞

1、税收的辅助制度不健全,涉税信息失真,计税依据可信度不高,导致房地产税收流失。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房地产评估制度,使得在房地产的占有、使用和转让等各环节,计税依据难以合理确定。例如,对房地产销售的房户面积等数据是建立在房管部门的售房合同数据基础上的,而当前部分房地产业纳税人与购房户为逃避纳税私下协定减少面积,致使税务部门在此方面的工作比较被动。

2、税收征管力度和深度跟不上房地产行业发展,征管漏洞较为明显。一方面企业申报敷衍,单纯依赖税务机关去检查辅导;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征管力量薄弱,管理面不够。由于房地产企业核算复杂,从开发到项目投资时间跨度很长,而税收管理员只就当年情况进行纳税辅导,因此对房地产企业的核算没有连续性,无法正确计算其开发成本和销售成本,不利于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

(二)房地产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一些企业未按照房地产会计的核算要求进行会计处理,账务登记不及时,按照收付实现制即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数进行登账,而不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账务处理,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另外,记账凭证不规范,原始凭证中存在不合法的凭证较为普遍,提取的各项预提费用随意性较大。这些现象加大了房地产企业的征管难度,影响了税收的及时足额入库。

2、房地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缺乏制约机制,造成税基难以核实。同时由于开发项目时间长,占压资金额巨大,房地产企业往往通过调节税收入库时间以补充开发资金的不足。

3、房地产企业的税务违法行为分析

(一)隐匿收入

1、“预收帐款”结转销售收入的时间滞后。部分企业将收取的房款在“预收帐款”或 “其他应付帐款”科目中长期挂帐不作销售处理,通过推迟“预收帐款”结转“销售收入”的时间,有意识的延缓销售收入实现,影响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造成企业所得税申报纳税滞后。

2、提供虚假或不完整的销售面积。销售面积不属于企业纳税申报中必须填写的内容,但该数据却能直接及时反映出企业销售的进度,为初步估算销售收入实现的状况提供依据。所以企业有关人员有意识隐瞒、不肯如实提供实际销售面积,增加税务人员核算企业收入的难度。

3、以物易物隐匿收入。在大额费用支付中常用其开发的商品房抵顶其所欠施工款、材料款、广告费、职工福利等费用,而在商品房“销售收入”中却不记载,造成了税款的流失。

4、假代建、真开发。即:开发商以土地所有方的名义报建,所需资金由开发商“借给”对方使用,实际操作却有相当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转让部分房屋的所有权为代价,换取了部分土地的使用权,而土地所有方以转让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取得部分房屋的所有权。

(二)虚增成本方面

1、利用成本核算特点虚增成本。目前多数房地产企业结转销售成本的方法是以每平米的单位造价×销售面积的金额来结转成本。由于项目开发周期跨度一般在1年以上,企业开发项目中的单位项目较多,对口的施工单位、供料商多,项目开发早期财务不能及时的取得各项目的“工程结算单”,所以在会计核算单位造价时往往使用以预算造价计算单位成本的方法。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利用这一特点,自行加大早期单位平米的计划预算造价,从而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2、关系单位虚开发票,虚增企业成本。房地产开发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一个项目的开发包括设计、建筑施工安装、加工业、建材商贸、房屋销售代理业、广告、物业管理等诸多部门。不仅使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日常处理票据的工作量大、成本核算也容易混乱,也给房地产企业虚增成本带来了可乘之机。

3、以收据支付工程款、材料款偷欠税款。

4、房地产商自用房产、出租用房产不及时从“开发成本”结转至“固定资产”,而是混入“开发产品”科目中,直接转增“经营成本”。

(三)超标准列支费用

1、利息支出问题。

(1)未在成本对象中分摊借款利息。由于房地产公司借入资金量大,利息支出较多。部分企业财务处理为将其作为财务费用全部直接在税前扣除,影响了当期的税前利润,造成纳税滞后。

(2)高利率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超国家规定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标准扣除费用;同时往往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销售费用列支问题

(1)销售人员的人数以及提成工资未如实纳入企业正常人员工资管理,而是直接混入其他销售费用中列支,销售人员的人员数量随意性大,工资支出较多,造成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计算不准确。

(2)虚增代理费用。由于对销售代理费提取比例税法尚无明确规定,各代理公司取费标准不一致,一些房地产公司通过支付销售代理费的形式,将收入进行转移隐匿;或将一

些“灰色”成本(如无票支出、非法支出)以代理费的形式支出、转帐,挤占税前利润。

(3)广告费、业务招待费超支。超标准的广告费、业务招待费支出企业混入“会议费”、“销售费用”等其他科目中,减少“业务招待费”等明细科目的账载金额。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征管辅助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房地产销售房明细申报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房地产评估制度。加强与财政、建设、房管、国土、计划等部门的协作,加强对房户数据信息的管理,防止房地产业中存在的开发企业及购房户单方面或是合作虚报数据,保障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日常监管。在开发初期,税务机关可要求房地产开发公司上报项目立项书、项目规划图、建房方式、主要材料供应方情况、与建筑公司的承包合同、销售方式、开工时间、预计竣工时间、项目总投资额等,总体掌握工程的开发情况,为后期的监管打下基础。项目竣工后,要求企业及时上报成本费用分摊办法,防止企业私自转移利润,逃避纳税。同时,要求企业按季度上报季度存量房产盘点表,以便税务机关对其销售情况实施过程监控。建立企业日常监控管理动态台账,逐户分季度反映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情况、预售收入纳税情况、账面收入、成本、利润情况及税务机关调整情况。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检查调整,对应缴未缴的税款进行补征。

(三)对税源科学管理,提高征管质量。一是对税基不真实,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不能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纳税资料,可以采取核定征收管理方法,包括定额征收和核定征收。主要是指挂靠房、承包户,应采取按照同行业同规模水平从高核定征收。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按照核定应纳税所得率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按商品建筑面积乘以市场价格核定计税营业额等方法;二是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纳税户的税法宣传、辅导以及审核评税工作,发挥税收预警,提高申报率、入库率、申报准确率、税务登记率等指标。

(四)加强依法诚信纳税宣传,提高企业的税法遵从度。在广泛宣传各种税法和税收政策的同时,有侧重地开展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税法宣传,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纳税咨询服务,既要使纳税人进一步明确依法纳税是应尽的义务,又要使纳税人充分了解和掌握如何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让纳税人充分了解税收在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提供财力保障和调节分配、调节经济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依法纳税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五)建立部门协作机制,通过对房地产业涉及的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划分,在各环节有针对性地寻求各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发挥职能部门的最大管理优势,堵塞各环节的税收管理漏洞。

一是取得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配合。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及时传递的存量地和非存量地的用地信息,地税机关对相关用地人的有关税收及时进行跟踪介入,实现土地税收的监控管理。

传统房地产行业现状 篇5

摘要: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进程,探讨了我国在1998年之后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在国内外经济处于周期性下行时,国内地产泡沫破灭的根源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基于当前形势,出台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目的是稳定宏观经济、保障就业,却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信贷风险。政府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时,应当保护银行独立的市场地位,由银行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自主安排信贷,控制风险,为市场经济服务。

关键词: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泡沫信贷风险

一、房地产价格的十年跃进

1、住房制度改革三十年简要回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一向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国策。建国后三十年,我国在城市构建了以企事业单位为核心、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的福利分房体制。该体制下,房屋的产权为国家所有或企业所有,城市职工承租房屋,按照房屋面积逐月交纳定额租金。但是三十年的制度实践显示,这种和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分房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在该制度下,分房办法是同一企业把职工按照工龄、职称等指标综合排名,依照先后顺序分配房屋。有些效益好的企业,青年职工可以很快就分到住房;而在困难企业中,有些职工甚至等到退休也不能分到房子。这在社会上造成了贫富不均,而这种不公平是由体制造成的,与个人劳动努力程度无关。另外,住房的租金很低,公产房承租人上缴的租金不足以支付地方房管局支出的房屋修缮费用,企业产权的房屋干脆就没有房租,修缮费用全由企业承担,这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二次负担。

福利分房政策实行了三十年,不但弊端颇多,总体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解放初期,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4.5平方米,到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变成了3.6平方米,反而下降了0.9平方米。城市住房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显然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为了改变当时城市住房建设的滞后局面,邓小平在1980年4月明确提出要改变现行住房制度,拉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在此后十余年,住房改革大致经历了试点售房、提租补贴和以租代售等改革阶段,直到1994年正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可见,住房改革主要围绕着两条思路展开,一方面是以价格(租金)改革为重点,另一方面是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但是改革进展缓慢,福利分房体制仍然大行其道,各地出台的公房出售机制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中央终于决定从1998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商品化,促进了我国房地产业大发展。这一政策从长期看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从短期看,当时中国为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住房消费就自然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利器。这也是我国首次把房地产行业和宏观经济联系起来。此后十年,房地产业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开始了靠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费支持财政的发展模式,并靠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各地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各大中城市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

2、城市房价长期居高不下的表现和原因

1998年新一轮房改启动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始了跳跃式发展。1996年和1997年全国住宅开工面积只有1亿平方米,而到了1998年,开工面积跃升到1.6亿平方米,超过了此前的峰值 1.3亿平方米。随后,开工面积不断上升,1999年达到1.8亿平方米,2000年达到2.3亿。行业不断提高房屋供给量,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另外,住房建设市场化和房屋需求货币化,推动着房价不断攀升。2002年至2008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平均销售价格从2250元上升到4013元,上涨了78.4%(见图1)。而且,这一数据的统计口径包括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二手房交易价格,因此数值远低于全国商品房新房实际售价。图1 :2002年至2008年,全国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7月。

自1998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借由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春风,确实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房价的飞速增长不利用市场的平稳发展。我们更应着重分析房价暴涨的原因,为调整行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一是我国在1998年开启住房商品化改革的序幕,在2000年彻底废除福利分房制度,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随之而来席卷全国的各个城镇的危旧房屋动迁和老城区改造,以及地方政府采取的货币分房模式,使居民主动或被动地加入购房大军,进一步扩大了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需求。

二是国家出台金融政策和相关制度鼓励居民进行商品房消费——国务院设立公积金制度,商业银行也推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按揭)业务。1999年2月,央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鼓励商业银行为个人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同时,央行把个人住房贷款最长期限从20年延长到30年。这些金融服务的涌现和完善,刺激了房地产需求的全面爆发。

三是经济适用房建设缺位,地方政府没有建立起与住房商品化相配套的、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内的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不完善,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也要全部由市场解决,本来层次分明的社会需求结构被打破,巨大的需求全部涌入市场,造成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扬。

四是地方政府财政结构畸形,过度依赖土地税收。在分税制下,地方政府有动力大力开辟税源发展地方经济,土地转让收入逐渐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2006年我国房地产税收在地方税收的比重约为20%至25%,如果加上土地出让收益,将达到地方财政的50%,是名符其实的卖地财政。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缺乏动力去控制房地产价格。

二、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迷

1、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导火线

房地产业在2005年经历了较为严重的低谷后,在2007年中期,繁荣程度达到了顶峰。当时国内消费市场通货膨胀严重,CPI和PPI先后超过3%的国际警戒线(图2),除了食品涨价,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通货膨胀“贡献”良多。政府为了控制物价,连带挤出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央行和银监会在2007年9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对商业型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规定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政府从调控货币政策层面减少对房地产消费者的资金供应量,抑制投资型购房冲动,防止房地产行业泡沫的过度膨胀。

图2:2006年末至2009年初CPI和PPI的走势(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从商品房生产者方面,政府也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10月,国土资源部发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规定受让人依照出让合同约定,付清全部出让金后,才能领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同月,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 年修订)》,将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行为全部列入“限制”行列。这两项政策实际上提高了房地产行业的门槛,把一大批资金实力薄弱的小型房企摒弃在外。这些地方性中小企业,自有资金量小,主要依靠小部分保证金,从政府手中拍到土地后,依靠土地批文申请到银行贷款,再拿贷款偿付土地出让金,然后通过出售期房回笼货款,支持后续开发。这些房企都是通过高超的资本运作,利用较少的自有资金维持运营,最终获得高额的房屋开发利润。商业银行受宏观调控政策指引,预期到房地产市场中的投资型行为会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增幅将受到负面影响,因而在2007年10月之后严控房地产市场的新增贷款。在当年年末,房地产商面临资金结算和还贷压力,只能降价售房期望快速回款,获得现金流。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低谷。

2、房地产行业疲软的深层原因

房地产行业历经十年的飞速发展,从1998年到2007年中国房地产业的投资从3600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年递增21.5%。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确定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此后,各大城市房价飞升,虽然政府曾经出台了一些遏制房价短期快速上涨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成效不大,涨价的趋势一直未变。但是,潜藏的危机并不会因为表面的繁荣而销于无形,房地产行业的非理性繁荣在国内外经济危机的夹击下终于在泡沫中湮灭。泡沫破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房价收入比长期背离正常水平,以及金融危机下,公众对经济的信心和预期收入下降,推迟房屋消费支出。

支撑中国房价的两个重要支柱,一是房价收入比,一是未来收入预期。从这十年的情况看,房价收入比过高,居民收入提高的部分被过高的房价吞噬了。当房价收入比超过临界点时,市场就难以继续支撑下去了,再加上全球经济下滑,收入预期下降,支撑房价的两个支柱全都失去了作用。

199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发展高潮中,在200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房价几乎呈单边上扬的走势,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推动房价不断上升的根本动力。这十年中,城镇居民增加的收入中相当一部分均被房价增速吞噬。在2003年,房价增速甚至达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1.8倍。2007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那么三口之家每年总收入为27571.6元,他们若在2008年6月以4013元/平方米的均价购买100平方米住房(实际居住面积只有80平方米左右),房价收入比就达到了14.6。但是,上述结论中的房屋价格是全国平均水平,无法反映中心城市房价成倍上涨的情况以及给公众带来的经济负担。上海在1998年房屋均价为3026元,2008年7月的成交均价为13200元,上涨了4.3倍。而在2007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3632元,按照上述方法计算,2008年7月的房价收入比高达27.9。

这样的高价格既超过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更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低收入阶层因为经济适用房短缺而无力购买商品房,中产阶级购房后负担了庞大的债务,导致消费能力低下,内需不足,高收入阶层虽然有能力消费商品房,但其投资倾向大于消费倾向。整个社会消费潜力被高价房地产压制,造成内需严重不足。显而易见,超过大多数居民支付能力的高价位是不可能支撑该产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没有足够高的收入上涨支撑的物价上涨最终都是昙花一现,也会对宏观经济稳定造成威胁。房地产价格泡沫在2007年达到顶点,终于在2008年破灭。现在的价格下跌是市场正常的自我修复行为,甚至还没有回归到理性价位。

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暴涨是房地产陷入低谷的内因,而美国由房地产行业崩溃而蔓延开来的经济危机,通过国际贸易领域影响了中国的实体经济,打击了民众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降低了收入增加的预期,这是国内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外因。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致使国内的房地产行业陷入困境。

3、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

2007年下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初露端倪,但是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到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金融衍生品CDS巨额亏空,陷入破产危机,只得被摩根大通集团收购;9月份,雷曼兄弟倒闭,危机全面爆发,影响波及世界各个经济大国。中国在2007年下半年,为挤压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没想到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又打击了国人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信心,使房地产行业的处境雪上加霜。

在2007年第三季度,房地产行业的景气指数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2007年第四季度之后,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均陡然下降,显示市场和行业投资人的信心不断下挫(见图3)。

图3:2003年至2008年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在2008年下半年,国务院等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在政策的短期刺激效应下,几大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在11月有了小幅反弹,但是基于金融危机下公众对未来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预期降低,房地产市场的短暂小幅回升没能长久持续,也无力改变2009年房市继续下挫的趋势(见图 3)。从全年房地产行业销售情况看,房屋销售持续低迷,公众持币观望,巨大的潜在房屋需求没有转化为实际购买力。2008年年末,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呈现负增长,房企被迫纷纷调低销售目标,并把新项目开工计划延后,导致企业新房和土地储备存货大增。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侵蚀,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应会持续到本年年末。

房地产市场萧条,导致大企业纷纷在2008年下半年调整销售目标,以期符合市场现实,降低投资人对市场的过高期望。以几家大型上市公司为例,保利由2008年初确定的240亿下调到190亿,中海由320亿下调到270亿。截至11月中旬,碧桂园年销售额仅为150亿,不及年初目标350亿的一半。截至2008年年末,仅有四家房企全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分别是万科478.7亿、中海270亿、保利205亿以及未上市的绿地,估计去年销售额约为300亿。大型房企的市场处境尚且如此艰难,更不要说资金链异常紧张的中小型房企了。

房地产行业建设周期较长,当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企业难以快速做出战略调整。在当大量在建工程在2008年完工投入市场时,卖方市场已经变成买方市场,市场成交量大幅萎缩,大量新房旋即变成积压的存货。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73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今后共有2836亿存货,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完全消化掉。而且,在2007年房地产市场高涨时,大量新项目开工,随着这些工程依次竣工,商品房的空置率会大幅上升;开发商通过政府拍卖囤积的地块,到2008年也成了烫手山芋,有些开发商宁愿承担违约金,也要把土地退还当地政府,还有些只能暂缓开发购入的新地。

2008年年底,房企会就各项支出与供应商进行资金结算,房企的资金压力增大。消费者预期到开发商急于回笼货币,房屋价格会进一步下跌,因而并不急于购房,导致市场在岁末年初销售情况更加黯淡。冬天已经到来,但是春天还很遥远。

三、政府的“救市”措施和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

1、中央政府带头出台多项措施,拉动购房需求

2008年第四季度,各级政府和央行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希望在外贸增速趋缓的情况下,靠刺激房地产需求推动经济稳步增长。10月23日后,政府降低首次购房者的银行信贷利率及首付款、降低购买住房的契税、免征交易印花税等。对于这些房地产优惠政策,政府希望通过对首次购买住房者的税收优惠及信贷优惠来帮助住房困难的居民进入房地产市场,激励自住型房屋消费者进入房地产市场,以便做到既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又达到扩大居民消费、保证经济增长的目的。

政府救市也是无奈之举,并不是最终目的。房地产行业产业链很长,连接上下游近40个产业,也与宏观经济具有极强的关联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会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政府实际上被房地产市场“绑架”,若要维护经济平稳发展,就只能运用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防止房地产行业崩盘,最终目的是保持宏观经济和就业量平稳增长。政府在2008年下半年的救市政策内容也表明了,政府的政策思路是很清晰的,政策的直接受益人群不是房地产商,而是消费者。

但是,即使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宏观经济,但是某些刺激经济的短期举措,在政策效果上也造成了顾此失彼,降低首付是把房地产行业的风险转嫁给了商业银行。政策实际上降低了银行对贷款人的信用水平要求,这为未来几年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的攀升埋下了隐患。

2、商业银行面临潜在信贷风险

房地产价格在2007年已经脱离了公众的实际购买能力,此前的红火实际上是在资本的追逐和推动下的狂热发展。此前高地价、高房价的房地产产业政策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启动房地产市场的商业化改革,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又再次祭起了房地产这一法宝,出台政策加强经济保障房的建设并降低房屋交易税费来拉动内需。中国的两次住房改革都是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短期政策,而没有建立起住房保障的常规政策。缺乏保障性住房常规制度,会导致房地产市场需求结构混乱,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也由市场解决,短期内有利于宏观经济复苏,但在长期会压制消费,催生地产业泡沫,造成银行坏账。当前,不应再走单纯依靠刺激商品房消费来扩大内需的老路,国家应建立起常规化的住房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之外扩大消费品需求,这是中国未来扩大内需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另外,现在的“救市”政策有可能损害中国的银行体系。之前,宏观政策要求银行严控土地购买和开发贷款,并把第二套商品房的首付提高到40%,希望银行回避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当前政府为了拯救宏观经济,刺激房地产,允许第一套住房首付降低到20%,等于是把过去遏制全国房地产泡沫的经济政策全都否定了,又把银行重新拉进了高风险行业,把银行和房地产又绑在一起了,而且更紧密地绑在一起了,意味着未来银行将面临巨大的房地产信贷风险。

实际上,只要房价将来下跌20%,就意味着抵押房屋的市场价格小于贷款现值,市场可能大量出现断供,银行会产生大量次级按揭,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也可能出现资金雄厚者在房市低迷时,大量买入房产作为投资,待市场回暖再高价抛出,降低首付政策助长了市场投机,为房地产行业出现新一轮泡沫埋下了隐患。我们不能以未来坏账增多为代价,换取GDP的增长,因为国有控股银行的坏账很可能是由政府买单,所有损失将由全体纳税人负担。

因此,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注意保护经济主体的自主权利。政府应该在自身的职权范围内,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但是要避免把商业银行当成财政的出纳,应该尽可能留给商业银行信贷自主权,使它能按照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制定信贷产品,运用市场规则处理信贷存量调整和增量资金配置,规避风险,获取利润。事实上,银行已经根据市场情况,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信贷风险,进行资产保全。在个人购房贷款方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率先对存量房贷利率实施七折优惠,降低贷款者负担,鼓励客户按时还款,减少银行发生断供的可能性,降低了未来的坏账率。国有大型银行也在年初实行了七折优惠政策。对于增量房贷,银行已按照央行新实施的利率水平放贷。

在房地产开发贷款方面,银行在2007年9月之前,在大型房地产商较为集中的城市,以各种融资设计及优惠利率,竞相吸引优质客户。但是,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国家货币政策已经转向宽松了,但是许多银行已经停止向任何具有流动性风险的大型地产商增加贷款。对存量贷款,银行允许开发商对短期贷款进行转贷或展期,但要附加条款,譬如必须对楼盘降价,以期降低信贷风险。

另外,银行为了控制表内业务风险,也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试图将房地产贷款变为表外业务,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银行通过下属投资公司购买上市地产公司股权,以此发行理财产品,以私募形式为房地产企业融资。这样自主创新的市场行为也获得了国家的鼓励。在2008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当然,金融创新要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要慎重防范这种以转移风险为目的的创新产品的自身风险。

房地产行业简历表格 篇6

在写个人简历的时候一不小心进入误区之后,就很难求职成功,面对个人简历的一些问题要能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下面就来盘点人们在编写个人简历上常步入的误区。工作经验是用人带在招聘上的要求之一,也是如今发展的一种现状,尤其是一些私企,都喜欢以“有经验者优先”。不管你是不是应届毕业生,在个人简历上都需要写工作经历环节,于是就有人会认为在个人简历的上将工作经历写的越多越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所写的工作经历一旦超过四次,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跳槽频繁、不稳定等等,这样对求职自然非常不利。

写工作经历要以重点来写,并且次数得到控制上以三到四个为主。个性化简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之后,也就不再是个性化了,在众多的普通简历中,另类的简历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并不是说个性化的个人简历就一定是花哨的,简历的个性化可以是从字体上、排版上,以及个人简历的形式上来创新,过于花哨反而可能带来反作用。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yjbys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71年12月18日
证件号码: /jianli 婚姻状况: 已婚
身 高: 168cm 体 重: 65kg
户 籍: 福建泉州 现所在地: 福建泉州
毕业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学 历: 专科
专业名称: 土建类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毕业年份:  
工作经验: 二十年以上 最高职称: 中级职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工程/机械/模具

 

建筑装饰工程

传统房地产行业现状 篇7

(一) 房地产行业捆绑了中国GDP

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不含农户) 436528亿元, 其中房地产行业投资值占所统计的19个行业中比重最高, 达到111424亿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占投资总额25.53%;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568845亿元人民币。从GDP支出法构成来看:最终消费28.4万亿, 其中商品房销售额为8.1万亿;固定资本形成总额30.92万亿, 房地产行业占7.9万亿, 二者相加共为16万亿, 占我国56.8万亿GDP的28.17%。即2013年房地产行业产值占GDP已经接近30%, 这还不包括与之相关的附属行业对GDP的影响。房地产业是关联行业最多的超级行业, 受房地产业影响行业有三大类共计一百三十多个行业, 加上其受影响的附属行业对中国GDP的实际影响将远远超过30%。

(二) 房地产行业捆绑了中国政府

国家财政部2014年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 (中央和地方政府) , 再加上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9亿元, 中央和地方政府综合财政收入总额为181382亿元人民币, 其中和房地产行业直接相关的财政收入明细如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1266.88亿元、房地产营业税5411亿元、房产税1581.5亿元、建筑业营业税4315亿元、房地产企业所得税2850亿元、财产转让所得税664亿元、契税3844亿元、土地增值税3294亿元、耕地占用税1808亿元、城镇土地使用税1719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3420亿元、政府从房地产行业财政和基金收入总计为70173.3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综合财政收入181382亿元 (含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9亿元) 的38.17%;占地方综合财政总收入116976亿元的60%;由于上述房地产业相关税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征收, 即是说房地产行业早已经成为各地财政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这也就决定了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不想也不会愿意房价下跌致使地方房地产市场步入萧条。”

那么地方政府的生存是否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在2013年房地产行业已经捆绑了中国GDP和地方政府, 这造成了中国经济面临着非常大的行业集中度风险, 更使房地产行业的兴衰荣辱, 很大程度决定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走向。

二、从房价收入比来看, 我国房价确实存在着较大泡沫

房价收入比是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即假设一户家庭在最高购买力水平下用多少年可以购买一套住房。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 全国平均房价为6237元每平米。如以一户双人家庭为例:该户家庭最高可支配收入为53910元, 如该户家庭购买一套100平米住房, 价格为6237元每平米*100平米=623700元, 那么该户家庭房价收入比为:623700元/53910元=11.5693倍。

上述的11.5693倍房价收入比是理论数值, 并不是实际数值。实际上, 一户年可支配收入53910元的家庭, 如果想要购买房产其必然通过银行贷款。如果通过贷款, 加上利息的房价要远远超过623700元。笔者举例说明如果通过银行贷款的话房价收入比是多少:首付为房价的30%即187110元+银行贷款本金436590元+贷款期限25年1.1倍基准利率 (等额本息) 利息为506748元=1130448元。那么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房价收入比:1130448/53910元=20.9692倍。目前, 联合国房价收入比标准是3:1, 世界银行的标准是5:1。世界银行在2013年公布各国房价收入比为:美国3:1、日本4:1, 发达国家城市中最高的是温哥华为11.7:1, 世界其他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为:悉尼8.5:1、纽约7.9:1、东京7.9:1、首尔7.7:1、伦敦6.9:1、多伦多6.7:1、新加坡5:1;而20.9692倍房价收入比仅为全国平均房价收入比, 如以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数据为例还要更高!经过测算:北京84倍、上海62倍、广州40倍。

事实上, 房价收入比并不是用来预测房价走势的, 而是用来衡量房价有无泡沫和泡沫大小的。这些指标可进而转化为相应的负担能力指数 (Affordability Index) 。先不说负担能力指数越高, 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就越低;仅从金融角度上来说:负担能力指数越高, 对实体经济就越不利, 离金融危机也就越近。美国爆发房产次级贷款金融危机前最高的房价收入比仅为5:1。

从北京、上海、广州和世界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对比来看, 这三座城市房价确实存在着较高的价格泡沫。

三、2014年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拐点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2014年7月25日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目前, 中国社会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 最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全国家庭财产总量的1%。我国家庭净财产基尼系数已达到0.73。家庭财富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房产仍然是我国城镇家庭财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报告能推出这一结论:中国最富裕的1%的家庭至少构成了中国总房产需求的30%, 而这30%不是住房刚性需求完全是投机需求。这类家庭买房并不是为自住, 这是我国目前房价居高不下最主要原因, 房价至少有30%的价格泡沫, 而始作俑者就是占中国最顶端1%的家庭对房产市场的过度投机需求造成的。尤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这样的投机交易最为明显, 才造成北上广40倍以上的房价收入比, 北京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4倍的房价收入比。其中贪污受贿者对房价下跌尤其敏感。贪官往往拥有多套住房, 而在2014年10月份即将实施的不动产信息登记制度使其多套房产与收入不相符合的曝于阳光之下。因此, 北京房价如果一旦进入下行通道, 加速降价抛售房产。这必将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大北京二手房供应量, 从而加剧北京房价的整体下跌幅度。

因此, 中央政府的反腐力度和即将实行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是剔除房地产市场中30%投机泡沫最为有效的法宝。在不动产登记制度正式实施后, 短时间内会大量增加二手房市场的房源供给量。

申银万国证券2014年发布的房地产行业报告称:全国住宅市场目前供需基本均衡。全国供需比为119%, 但城市之间分化严重。其中, 一线城市供需比仅65%, 供给不足状况仍旧严重, 具体来看,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二线城市供需基本均衡, 供需比为116%, 具体来看, 太原、西宁、济南、武汉供给严重过剩, 过剩比例为44%;三四线城市供给轻度过剩, 供需比为125%, 具体来看, 营口、鄂尔多斯、张家界过剩最为严重, 但仍有部分城市供给不足。

在调查的70个城市中42个城市房产需求已达到饱和以上。以目前的房产供给速度, 两年左右全国房产市场将出现供给过剩。

四、房地产行业下行的趋势下, 政府可能做出的宏观调控行为

如果说十年前房价上涨是大势所趋, 那么十年后2014年房价的下跌也是历史的必然。房价的涨跌一直蕴含着一只无形的手在控制, 即房屋的供求关系。而房屋的供求变化造成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兴衰并不是政府主观努力所能阻挡的趋势。政府所能做的不是救市而是逐步削弱地方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中国经济在未来二到三年内在房地产行业衰退的大环境下实现软着陆。

但是, 由于地方政府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GDP增长率都过于依赖房地产行业的贡献, 这就造成地方政府会竭尽所能抵挡这不可逆转的房价下跌趋势。如2014年七月份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取消行政性限购, 限制房地产商降价等措施。这些行政措施的效果将会十分有限。在行政措施干扰房价下行无效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将转而对中央政府形成新的“倒逼机制”即地方政府为保证各地的GDP增长率的条件下, 要求中央政府采取一定宏观金融手段“救市”:要求央行超额度增发货币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给房地产企业融资“输血”以达到刺激投资目的。可是, 即使再次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在房地产行业整体风险上升的情况下, 对商业银行来说又会将多少新鲜的“血液”会切实的流入到房地产开发商身上?降低利率提高整个中国市场的流动性以刺激消费, 汇率方面使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增长, 强化投资、消费、出口驱动GDP增长。

参考文献

[1]北大社会调查中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一个传统行业的非传统产业链 篇8

其实一直以来,在茶行业最习以为常的做法,是种植端(茶农)、生产端(茶厂)和渠道端(茶商)各自为政,很少出现有某家企业控制全产业链的情况。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品牌商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渠道商,他们并不参与种植,只是从茶农手里购买茶青,然后交给工厂生产制作,或者干脆直接从茶厂手里购买茶叶。这样的形势既说明中国茶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契机,同时又暗示现行的茶叶质量体系下隐患丛生:因为生产与销售脱离,造成了生产源头缺乏切实有力的监督,茶叶产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中国茶业进步的绊脚石。因为茶叶品牌的基础是产品品质,而茶叶作为一种食品,其品质的最关键之处就是安全性,如果这一条件不满足,其他任何都是空谈。但是这种现象并非一日之寒。因为在目前的茶叶产业链上,只有渠道商最赚钱,他们占据了绝大部分利润,其次是茶厂,而位于源头的茶农能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是属于最不赚钱的环节,但就是这一环节,直接决定着茶叶的质量和品质。经济利益正极大考验着“靠天吃饭”的中国茶农的道德底线,各种不择手段的行为背后所反映的,正是茶叶产业链的不健康和不完整。

鉴于此,国内有不少企业和企业家都开始反思这一问题。在素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而著称的杭州西湖龙井产地,就有一家名为山地茶业的企业正着手于实践。

杭州山地茶业董事长刘志荣,有十年的医药行业工作经历,作为浙江大学的EMBA校友,他的思维高度活跃。在他看来,西湖龙井是一面称得上无价的“金字招牌”,必须要对品质进行百分百的控制和监督,才谈得上传承和发展。若让其品质完全依赖于茶农的生产态度,将导致操作不可控,西湖龙井的品质也会好坏不一,市场陷入混乱。

那么要如何做?如何才能符合西湖龙井品牌的未来追求?刘志荣决定以制药的流程化和质量控制手段来为茶叶生产把关,让茶叶也和药品一样,拥有专属的身份标签,借此来追溯茶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确保其品质的安全。也就是说,他要从源头开始控制监管品质,打造西湖龙井茶的一条全产业链。

于是乎,在山地茶业坐落于杭州西湖龙井优生区的1200余亩茶园里,开始实行规模化的科学管理。在山地茶业的茶园里,从茶树的栽培开始,各个环节都有行业的权威部门跟进进行认证,所有信息均记录在案,以确保原叶的品质。山地茶业还出资与茶农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使茶农种植的茶叶接受其统一管理,销售环节则主要由山地茶业通过品牌化集中运作。在技术层面上,山地茶业首创了国内先进的“FNIT”原叶茶包技术,独创性地研发出了原叶茶的全自动微量充氮分装技术,利用全自动茶叶充氮微量分装机,高效、清洁地一次性完成茶叶的称量、充氮和分装。这样生产出的充氮西湖龙井能保存完好,彻底解决了西湖龙井茶易变质、难保存、不便运输的难题。

到如今,成立才短短数年的山地茶业,已成为首家资本化、产业化运作的西湖龙井茶企业,其生产的西湖龙井共分为七个品级,分别按照原叶品质、炒制手法和产地加以区分。山地茶业的这套分级标准还被浙江大学茶学会采用,成为学会的新教学标准。因此可以这样说,“山地牌西湖龙井”正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经营。

说到全产业链,记者有话要说,有以下几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首先企业发展的侧重点在哪里,有哪些是企业在产业链中掌握的最优势部分,还有产业未来的战略制高点在哪里,这些都要目标清晰。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消费趋势层出不穷,作为品牌企业,一定要把握整个社会在茶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以及流行趋势等方面的变化。最后,企业要对消费群体的整个快速变化有所预估,就是打提前量,让企业来引导消费者而不是后知后觉地跟在消费者身后讨市场。

其实远不止山地茶业,放眼神州,已有相当一部分品牌企业,投入到了对茶叶产业链的重新整合中:在安溪,被视为铁观音企业风向标的八马,早在2001年年底就着手建立可追溯体系,如今在安溪管理着2.5万亩铁观音茶园,这些茶园分布在安溪铁观音最好的西坪、感德、祥华等产地,由自有、合作、协议三种经营管理模式组成,按不同条件分别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和GAP认证,其中有10000亩茶园是农业部GAP示范基地。为保持自身产品的品质稳定、安全又独具风格,八马茶业自2002年开始采用原材料生产供应管理体系,保证原料来源清楚、记录完整,实现追根溯源。

在浙江,来自武义、起步于京城的更香茶业,投资1200多万元改建了3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园区,并经农业部批准设立了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经浙江省科技厅和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更香有机茶研究院,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有机茶绿色产业链”。

在山东,后起之秀日照碧波茶业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源头茶园的重要性,一直大力发展茶叶基地建设,截至到目前,农户加基地一起有10000多亩茶园,其中,公司自有茶园为1000多亩。与其他中小茶叶企业不同的是,日照碧波从一开始就重视机械化生产,确保标准化和产业化,曾先后投入巨资按照ISO9001、14001国际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的标准要求,建设有机茶标准生产车间10000余平方米……

上一篇:互联网项目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小学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