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教案(高二选修)(精选9篇)
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3、了解欧阳修在北宋词坛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常用意象的含意,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欣赏探究名句,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
2、北宋早期婉约的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教学重难点】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2、通过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章,体会古代诗词的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回忆所学欧阳修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2、引入两首词
二、听两首词录音
三、朗读,体会情感
四、质疑、讨论 《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
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
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 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外是春山,春水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象了。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角的探讨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关 键在下阕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 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小结: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 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ā,长,路长)。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 水上槎(chá,竹排)。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蝶恋花》: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小结:就时代论文
王 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 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五、读晏殊词,比较: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 齐读三首词。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时令,也表现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六、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量淡出抒 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 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 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
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七、布置作业:
教材“阅读提示”里认为,晏殊词“理深旨远”,有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看法。请你再选读几首晏殊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诵三首词。
八、教后笔记
《蝶恋花》教案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词在怀念亲人的文面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2. 理解词作的浪漫主义色彩。二. 重点难点把握
重点 词人奇特的想象和典故在词中的表现力。难点 怀亲的内心情怀与宏阔的社会历史相统一。三.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1.杨开慧(1901-1930),乳名霞,字云锦,湖南长沙县清泰都(乡)人,毛泽东恩师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的夫人,1901年9月26日生于长沙东乡板仓。1913年到长沙读书,1918年随父杨昌济到北京1920年回湘读书,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当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遭受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叛徒任卓宣向何键献策称:“杨开慧如能自首,胜过千万人自首。”于是,审讯官提出,杨开慧只要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自由。杨开慧则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这时,杨母找到蔡元培等,请他们发电报保释。军阀何键接电后,马上下令行刑,并回复蔡元培等诡称接到电报前已经处决。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此时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2.本词写作背景
1957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5月11日回信,寄上他的这首《蝶恋花》,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故毛泽东上来就回答了烈士去处的问题。
(二)品味词义,体会感情: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首句“失”字是实写,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同失爱侣,两个“失”字表达了共鸣
之情,体现了对李淑一的革命情谊。
“骄杨”如何理解?为何不用“娇”? 毛泽东解释道:“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词中开篇称杨开慧为“骄杨”,就是借“骄阳”的谐音书写了杨在自己心目中的如日中天的生命形态,为革命洒尽热血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透露了自己不无骄傲的内心自豪与积聚多年的无限怆痛。
(1962年,当友人章士钊请教作者“骄杨”一词寓意时,毛泽东无限崇敬的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稍后,当二儿岸青、二儿媳邵华请求父亲把《蝶恋花。答李淑一》手书给他们时,毛泽东当即铺纸握笔,沉思有顷后,挥笔题写:“我失杨花君失柳……”岸青邵华还当是父亲笔误,询问道:“爸爸,不是‘骄杨’吗?”毛泽东满怀爱慕和怀念之情道:“称‘杨花’也很贴切。”)
第二句“杨柳”用谐音和比喻,两位烈士的英魂像杨花柳絮一般轻轻飘飘地直上天去。其革命精神将传布四方,鼓励生者,教育来人,直至感动天上神仙。这里用“轻飏”二字,首先架设了从实到虚的一个连接通道,其次,把感情从首句中表现得悲痛转向对烈士革命精神永生的歌颂,这是这首词的重心。所以,“轻飏”二字使词的上半阕从地上到天上,从现实到幻想,产生了一种奇特的飞跃,很自然地完成了感情的转变。这句用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写烈士到天上后受到的热情款待。从表现手法上看属于用典。前一句写烈士一方面向月宫仙人问好,另一方面又询问仙家有什么特殊的东西,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烈士乐观豪迈的性格。后一句写吴刚捧出月宫里特有的礼物桂花酒来款待烈士,表现了烈士壮烈牺牲,仙人都为之感动的情景。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嫦娥伸展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长空中献舞,这两句是承上阕继续写仙人的敬意。后两句写想象英烈们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获得成功,他们激动、兴奋,以至于喜极而泣。“泪飞顿作倾盆雨”,烈士思想感情的巨大波涛借助这夸张的想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忽报”二字把词义从天上带回人间,这种奇特非凡的想象,是浪漫主义的象征。没有这种丰富灵动非凡的想象,就不能充分体现烈士轻飏飞动的灵魂和精神,词作者的悲痛哀婉与思念之情也将难以达到言近旨远的美学境界。
(三)比较阅读,理解本悼亡词的与众不同之处。
《蝶恋花 答李淑一》本是一首悼亡词,诗人却使之升华,成为一曲忠魂颂。杨开慧不仅是妻子的角色,她和柳直荀一样是无数烈士的光辉代表,词中运用浪漫主义想象勾勒的烈士远赴天国受到的礼遇,正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英雄的美好情怀和高尚品格的崇敬。这一构想,使作品的情感空间一下超越了家人私情的狭小格局,升腾拓展出宏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怀念亲人的内心情怀与宏阔的社会历史达到了统一。
比较苏轼的《江城子》苏词表达了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很感人,但毛泽东没有像苏轼那样仅仅表达夫妻之情,他的情感属于他那气象万千的伟业。所以苏轼“惟有泪千行”,而毛泽东则“泪飞顿作倾盆雨”,因为英烈们的事业感天地,泣鬼神。
(四)本词的艺术特色:
本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手法有: 1.想象与夸张 2.谐音与双关 3.用典:
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首词,作者冥想吴刚、嫦
娥两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迎接烈士的盛情,正具备这种增容的多层次感:人民对英雄的拥戴,对英雄业绩的敬服,作者本人的领袖豪情(连广寒宫里的非现实的人都如此归顺)等,词意境界因而超越了字数的限制而更加开阔,词的内蕴也因而丰厚起来。
(五)作业 1.背诵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2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能力目标
历史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
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德育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重点: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流程
(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二导入新课
“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三整体感知(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今天我们学习《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5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二)解疑合探
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上任务: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做出批注。勾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品位的语句,并简要评述。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老师总结
1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
3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4“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四语言及写法品读
(一)设疑自探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体会,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二)解疑合探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预设问题:
1孔子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2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类型?
3背诵名句名篇
4检查落实
5小结回顾
(三)质疑再探
学习之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和当今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
预设问题
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
五运用拓展
1请大家结合《课堂新坐标》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解答。
2今天如何看待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
六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苏幕遮
景德镇昌江一中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yàn《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语;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
与水形成氢键)。(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
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
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③ 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④ 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⑤ 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 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1)气态: ① 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② 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3cl,沸点为-24.2℃)氟里昂(ccl2f2,沸点为-29.8℃)氯乙烯(ch2==chcl,沸点为-13.9℃)甲醛(hcho,沸点为-21℃)氯乙烷(ch3ch2cl,沸点为12.3℃)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甲醚(ch3och3,沸点为-23℃)*甲乙醚(ch3oc2h5,沸点为10.8℃)*环氧乙烷(,沸点为13.5℃)
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己烷ch3(ch2)4ch3 环己烷 甲醇ch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2h5br 溴苯c6h5br
乙醛ch3cho 硝基苯c6h5no2
★特殊:
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3)固态:一般n(c)在17或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如,石蜡 c16以上的烃
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动物油脂在常温下为固态
★特殊:苯酚(c6h5oh)、苯甲酸(c6h5cooh)、氨基酸等在常温下亦为固态
4.有机物的颜色
☆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 2,4,6—三溴苯酚 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3+
☆ 苯酚溶液与fe(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 多羟基有机物如甘油、葡萄糖等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溶解生成绛蓝色溶液; ☆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 甲烷 ☆ 乙烯
无味
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汽油的气味 无味
芳香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不愉快的气味,有毒,应尽量避免吸入。
无味气体,不燃烧。有酒味的流动液体 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 无嗅无味的蜡状固体 特殊香味
甜味(无色黏稠液体)甜味(无色黏稠液体)特殊气味 刺激性气味
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芳香气味
令人愉快的气味
☆ 液态烯烃 ☆ 乙炔 ☆ 苯及其同系物 ☆ 一卤代烷 ☆ c4以下的一元醇
☆ 二氟二氯甲烷(氟里昂)☆ c5~c11的一元醇 ☆ c12以上的一元醇 ☆ 乙醇 ☆ 乙二醇 ☆ 丙三醇(甘油)☆ 苯酚 ☆ 乙醛 ☆ 乙酸 ☆ 低级酯 ☆ 丙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1)有机物
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
、—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2)无机物 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2 + 6oh-== 5br-+ bro3-+ 3h2o或br2 + 2oh-== br-+ bro-+ h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1)有机物:含有
、—c≡c—、—oh(较慢)、—cho的物质
与苯环相连的侧链碳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与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1)2al + 6h == 2 al + 3h2↑
2al + 2oh-+ 2h2o == 2 alo2-+ 3h2↑(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2 alo2-+ h2o(3)al(oh)3 + 3h == al + 3h2o
al(oh)3 + oh-== alo2-+ 2h2o
+
3+
+
3+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 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nh4)2s + h2so4 ==(nh4)2so4 + h2s↑(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7)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若在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3)2oh2 ag↓+ rcoonh4 + 3nh3 + h2o 【记忆诀窍】: 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 hcho + 4ag(nh3)2oh乙二醛:
ohc-cho + 4ag(nh3)2oh甲酸:hcooh + 2 ag(nh3)2oh
(过量)
4ag↓+(nh4)2co3 + 6nh3 + 2h2o 4ag↓+(nh4)2c2o4 + 6nh3 + 2h2o 2 ag↓+(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
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g↓
+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6)定量关系:—cho~2ag(nh)2oh~2 ag
hcho~4ag(nh)2oh~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
(4)实验现象:
① 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② 若有机物为多羟基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
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
2hcho + 4cu(oh)
2hcooh + 2cu(oh)
rcooh + cu2o4h2o
co2 + cu2o
ch2oh(choh)4cooh + cu2o
ohc-cho + 4cu(oh)
↓+ 2h2o co2 + 2cu2o↓+ 5h2o hooc-cooh + 2cu2o↓+ ↓+ 3h2o ↓+ 2h2o
ch2oh(choh)4cho + 2cu(oh)
hcho
7类(包括蛋白质)。
(6)定量关系:—cooh~? cu(oh)2~? cu2+(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cho~2cu(oh)2~cu2o ~4cu(oh)2~2cu2o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是: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
hx + naoh == nax + h2o
(h)rcooh + naoh ==(h)rcoona + h2o
rcooh + naoh == rcoona + h2o 或 8.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是:酚类化合物。9.能跟i2发生显色反应的是:淀粉。
10.能跟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的是:含苯环的天然蛋白质。
鉴别有机物,必须熟悉有机物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要抓住某些有机物的特征反应,选用合适的试剂,一一鉴别它们。
1.常用的试剂及某些可鉴别物质种类和实验现象归纳如下:
2.卤代烃中卤素的检验
取样,滴入naoh溶液,加热至分层现象消失,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确定是何种卤素。
3.烯醛中碳碳双键的检验
(1)若是纯净的液态样品,则可向所取试样中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2)若样品为水溶液,则先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溴水,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若直接向样品水溶液中滴加溴水,则会有反应:—cho + br2 + h2o → —cooh + 2hbr而使溴水褪色。4.二糖或多糖水解产物的检验
若二糖或多糖是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的,则先向冷却后的水解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作出判断。
5.如何检验溶解在苯中的苯酚? 取样,向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向水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再滴入几滴fecl3溶液(或
过量饱和溴水),若溶液呈紫色(或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苯酚。......
★若向样品中直接滴入fecl3溶液,则由于苯酚仍溶解在苯中,不得进入水溶液中与fe3+进行离子反应;若向样品中直接加入饱和溴水,则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解在苯中而看不到白色沉淀。
★若所用溴水太稀,则一方面可能由于生成溶解度相对较大的一溴苯酚或二溴苯酚,另一方面可能生成的三溴苯酚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之中而看不到沉淀。
6.如何检验实验室制得的乙烯气体中含有ch2=ch2、so2、co2、h2o? 将气体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饱和fe2(so
4)3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检验水)(检验so2)(除去so2)(确认so2已除尽)(检验co2)
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ch2=ch2)。
牢牢记住:在有机物中h:一价、c:四价、o:二价、n(氨基中):三价、x(卤素):一价
(一)同系物的判断规律
1.一差(分子组成差若干个ch2)2.两同(同通式,同结构)3.三注意
(1)必为同一类物质;
(2)结构相似(即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或相同的官能团种类和数目);(3)同系物间物性不同化性相似。
因此,具有相同通式的有机物除烷烃外都不能确定是不是同系物。此外,要熟悉习惯命名的有机物的组成,如油酸、亚油酸、软脂酸、谷氨酸等,以便于辨认他们的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1.碳链异构 2.位置异构
3.官能团异构(类别异构)(详写下表)4.顺反异构
5.对映异构(不作要求)
常见的类别异构
(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书写时,要尽量把主链写直,不要写得扭七歪八的,以免干扰自己的视觉;思维一定要有序,可按下列顺序考虑: 1.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列邻、间、对。
2.按照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官能团异构的顺序书写,也可按官能团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
异构的顺序书写,不管按哪种方法书写都必须防止漏写和重写。
3.若遇到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时,可先定两个的位置关系是邻或间或对,然后再对第三个取代基依次进行定位,同
时要注意哪些是与前面重复的。
基、丙醇有2种;
2(四)、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记忆法 记住已掌握的常见的异构体数。例如:(1)凡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分子均无异构;(2)丁烷、丁炔、丙(3)戊烷、戊炔有3种;(4)丁基、丁烯(包括顺反异构)、c8h10(芳烃)有4种;(5)己烷、c7h8o(含苯环)有5种;(6)c8h8o2的芳香酯有6种;(7)戊基、c9h12(芳烃)有8种。.基元法 例如:丁基有4种,丁醇、戊醛、戊酸都有4种
3.替代法 例如:二氯苯c6h4cl2有3种,四氯苯也为3种(将h替代cl);又如:ch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新
戊烷c(ch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4.对称法(又称等效氢法)等效氢法的判断可按下列三点进行:(1)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2)同一碳原子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
(3)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相当于平面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
(五)、不饱和度的计算方法
1.烃及其含氧衍生物的不饱和度 2.卤代烃的不饱和度 3.含n有机物的不饱和度(1)若是氨基—nh2,则(2)若是硝基—no2,则(3)若是铵离子nh4+,则
八、具有特定碳、氢比的常见有机物
牢牢记住:在烃及其含氧衍生物中,氢原子数目一定为偶数,若有机物中含有奇数个卤原 子或氮原子,则氢原子个数亦为奇数。①当n(c)︰n(h)= 1︰1时,常见的有机物有:乙炔、苯、苯乙烯、苯酚、乙二醛、乙二酸。
②当n(c)︰n(h)= 1︰2时,常见的有机物有:单烯烃、环烷烃、饱和一元脂肪醛、酸、酯、葡萄糖。③当n(c)︰n(h)= 1︰4时,常见的有机物有:甲烷、甲醇、尿素[co(nh2)2]。
+
④当有机物中氢原子数超过其对应烷烃氢原子数时,其结构中可能有—nh2或nh4,如甲胺ch3nh2、醋酸铵ch3coonh4等。
⑤烷烃所含碳的质量分数随着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大,介于75%~85.7%之间。在该同系物中,含碳质量分数最低的是ch4。
⑥单烯烃所含碳的质量分数随着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不变,均为85.7%。
⑦单炔烃、苯及其同系物所含碳的质量分数随着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减小,介于92.3%~85.7%之间,在该系列物质中含碳质量分数最高的是c2h2和c6h6,均为92.3%。⑧含氢质量分数最高的有机物是:ch4
⑨一定质量的有机物燃烧,耗氧量最大的是:ch4
⑩完全燃烧时生成等物质的量的co2和h2o的是:单烯烃、环烷烃、饱和一元醛、羧酸、酯、葡萄糖、果糖(通式为cnh2nox的物质,x=0,1,2,……)。
九、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1.取代反应 酯化反应
水解反应
c2h5cl+h2oc2h5oh+hcl
?naoh
ch3cooc2h5+h2o?无机酸或碱ch3cooh+c2h5oh
2.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4co2+2h2o 2c2h2+5o2??
点燃
??2ch3cho+2h2o 2ch3ch2oh+o2??
550℃ag网
?? 2ch3cho+o2??
65~75℃
? ch3cho+2ag(nh3)2oh??? 锰盐
4.还原反应
↓+3nh3+h2o +2ag
5.消去反应
24??ch2═ch2↑+h2o c2h5oh??? 浓hso
170℃
??ch2═ch2+nabr+h2o ch3—ch2br+naoh??
?乙醇
7.水解反应
卤代烃、酯、多肽的水解都属于取代反应
8.热裂化反应(很复杂)
??c8h16+c8h16 c16h34?
?
??c14h30+c2h4 c16h34c12h26+c4h8 c16h34?
?……
9.显色反应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与浓hno3作用而呈黄色
10.聚合反应
11.中和反应十、一些典型有机反应的比较
1.反应机理的比较
例如:
+ 氢(氧化)反应。
和键。例如:
(1)醇去氢:脱去与羟基相连接碳原子上的氢和羟基中的氢,形成。o2???羟基所连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不能形成,所以不发生失(2)消去反应:脱去—x(或—oh)及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形成不饱
与br原子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所以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3)酯化反应:羧酸分子中的羟基跟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例如:
2.反应现象的比较
例如:
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现象:
沉淀溶解,出现绛蓝色溶液???存在多羟基;
沉淀溶解,出现蓝色溶液???存在羧基。
加热后,有红色沉淀出现???存在醛基。
3.反应条件的比较
同一化合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例如:
??ch2=ch2↑+h2o(分子内脱水)(1)ch3ch2oh???
170℃浓h2so4
??ch3ch2—o—ch2ch3+h2o(分子间脱水)2ch3ch2oh???
140℃浓h2so4
??ch3ch2ch2oh+nacl(取代)(2)ch3—ch2—ch2cl+naoh??
?h2o
??ch3—ch=ch2+nacl+h2o(消去)ch3—ch2—ch2cl+naoh??
?乙醇
(3)一些有机物与溴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十一、几个难记的化学式
硬脂酸(十八酸)——c17h35cooh 硬脂酸甘油酯—— 软脂酸(十六酸,棕榈酸)——c15h31cooh 油酸(9-十八碳烯酸)——ch3(ch2)7ch=ch(ch2)7cooh 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ch3(ch2)4ch=chch2ch=ch(ch2)7cooh 鱼油的主要成分:
epr(二十碳五烯酸)——c19h29cooh dhr(二十二碳六烯酸)——c21h31cooh 银氨溶液——ag(nh3)2oh
葡萄糖(c6h12o6)——ch2oh(choh)4cho 果糖(c6h12o6)——ch2oh(choh)3coch2oh 蔗糖——c12h22o11(非还原性糖)麦芽糖——c12h22o11(还原性糖)淀粉——(c6h10o5)n(非还原性糖)
来凤一中 覃和平
教学目标:
1、复习话题知识;
2、学习体会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3、体会素芭形象的悲剧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体会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泰戈尔的诗句
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
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飞鸟集》)(节选)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别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二、整体感知:
(一)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场景:
结合文章标题,将全文粗略地分为六个场景。请概括小说各场景内容并拟定标题
1 素芭的身世 --------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2 素芭的生活 --------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3 素芭的朋友 --------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4 素芭的同伴 --------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5 素芭的婚事 --------残酷的现实,孤独的哭诉
6 素芭的悲剧 --------悲伤的眼泪,凄苦的结局
三、人物分析
1、父母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父母对待素芭的句子并分析)
A.“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B.“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女儿身上的任何疵点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C.“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所以她是父母心中的压力、残疾、污点、包袱,对她冷漠、欺骗。
2、村民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回答)
A、“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
B、“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没有过多的同情,似乎也把她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3、素芭唯一的人类朋友、玩伴,古赛家的小儿子帕勒达帕,他能理解素芭吗?他真的关心素芭?(找出能够表现帕勒达帕对素芭感情态度的句子并分析)
A、“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
B、“不管什么事,若有个同伴参与,帕勒达帕总感到十分高兴;尤其在钓鱼时刻,有一位不会说话的同伴,那是再好不过的。”
C、“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素芭生活的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那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没法从那些会说话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
4、阅读小说第三章,感受素芭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十分温馨;素芭与这些动物朋友彼此依恋、彼此关怀、彼此理解。这一切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素芭的不幸。齐读这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明确: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
5、素芭形象
素芭是如此可怜,小说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怎样的素芭?)
明确:小说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景物、环境、动物等)和反面衬托(父母、村民、帕勒达帕等)的手法,通过对素芭的眼睛、心理、神态和行为描写来刻画这一人物,表现了一位感情丰富、善良孤寂、命运悲惨的美丽姑娘。
6、眼睛是素芭表达感情的主要渠道,齐读第一节最后一段,体会并学习小说生动传神的描写。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素芭的眼睛?
明确: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素芭美丽而迷人的眼睛。
7、人物类型
本单元话题将小说人物在人物性格上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请问,父母、村民、帕勒达帕、素芭分别属于哪一类?
明确:父母、村民、帕勒达帕------圆形人物
素芭-------扁平人物
四、合作探究
阅读最后一节,素芭被逼远嫁他乡,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素芭反而顺利地通过了“考官们”的检验。但是没过多久,婆家就发现她是个哑巴。末段“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此后,素芭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的结尾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代表发言。
引导: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板书设计
视角
场景 身世、生活、朋友、同伴、婚事、悲剧
圆形人物(父母、村民、帕勒达帕)
人物 冷漠、欺骗、厌恶、
正面描写(外貌、心理、神态、行为)
扁平人物(素芭)侧面烘托(景物、环境、动物)
反面衬托(父母、村民、帕勒达帕)
(眼睛) 比喻、排比
课题 《湘夫人》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讨论,师生问答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预习检查
1、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渚 眇 罾 潺
袂 汀 遗 搴
(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3、能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饧日拧
(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三、诵读指导
1、此诗为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本诗的基调是幽怨、哀婉。
四、内容梳理
《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
人如愿相会的情景。最后一段,写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五、问题探究
1、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分析一下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和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之情。这一切也正是屈原自身的写照。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屡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
2、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开头所表现出来的凄凉、冷落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3、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面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描写越细致,愈见湘君对湘夫人之情深。
六、反馈练习
1、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
A、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B、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
C、登白X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D、闻佳人兮召予,将滕驾兮偕逝。
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属于白描,表现出了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九歌》中的内容大多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内容以叙事为主。
C、“鸟何萃兮X中,罾何为兮木上”。这两个问句表现了自然现象的错位和颠倒,比喻诗人评价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D、主要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加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
参考答案:1、D2、B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总起来说,诗中情景交融的地方,都是诗中感情最强烈、最动人的地方,都是湘君感情起伏最大、心理活动最鲜明的地方。用古人话说:“寓情于景而情更浓。”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诗,理解诗意。
B类:这首诗也有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预习布置 预习《拟行路难》(其四)。
板书设计 基调:幽怨、哀婉
寓情于景而情更浓
教学目标:
1.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2.体会洛夫魔术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意象内蕴,乡愁的丰富性、独特性。
教学难点:
语言的奇妙组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诵全诗,熟悉内容
三、细读全诗,作旁批点评
1.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意象、情感、表达效果进行点评
2.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做记号,思考,分组讨论
3.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讨论
理解困难句子:
1.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2.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
教师补充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内涵
3.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
四、拓展阅读体会现代诗意象奇特、语言奇妙的特点
1洛夫《午夜削梨》
那确是一只
触手冰凉的
闪着黄铜肤色的
梨
一刀剖开
它胸中
竟然藏有
一口好深好深的井
刀子跌落
我弯下身子去找
啊碌囟际
我那黄铜色的皮肤
2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
3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
君问归期
归期早已写在晚唐的雨中
巴山的雨中
而载我渡我的雨啊
奔腾了两千年才凝成这场大雪
落在洞庭湖上
落在岳麓山上
落在你未眠的窗前
雪落着
一种复杂而单纯的沉默
沉默亦如
你案头熠熠延客的烛光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
4洛夫《杭州纸扇一把题赠痖弦》
五作业
第二课时
六、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说说从第一、第二部分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娜塔莎。
七、解读第三部分。
1、纯真的小女孩有青春的美好,却也有致命的弱点,阅读第三部分,根据娜塔莎的表现,你觉得这致命的弱点是什么?
盲目、执拗、冲动,容易受骗。
2、这一部分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手段是对话。请找出最能表现她以上特点的对话。
“三天,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我没有意志了,……我爱他!”“你记着,人不能干预这种事情的……”“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他!……不是高尚的人?你要知道他是什么人,那就好了”“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除了他,我什么人也不需要,我什么人也不爱。你怎么敢说他不高尚?你难道不知道我爱他吗?索尼亚你去吧,我不想和你争吵,你去吧,为了上帝的原故,你去吧:你知道,我多么苦恼。”
八、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娜塔莎的性格特点。
她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但又有点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
2、在她身上的这些特点中,哪些是可爱的,哪些则不是太好,需要改进?
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是可爱的;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则需要改进。
3、介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托尔斯泰并没有因为娜塔莎是小说的主角,就把她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相反,她的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展现出复杂又独特的个性特点。在小说中,这种具有复杂个性的非类型人物,我们称为“圆形人物”,与之相对的是“扁平人物”,就是那种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的类型人物,也被称为漫画人物,是那种性格特点单一,某方面特性特别突出的人物。
两者相比,圆形人物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这样的人物往往更能体现生活本真的面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矛盾的。举例:《乱世佳人》斯佳丽、瑞特、阿希礼,《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红楼梦》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扁平人物因为性格单一,相对来说,缺乏变化,比较单薄。但他们并非没有价值。一般来说,在讽刺小说里较多见,对于某方面性格的放大,可以增强戏剧效果,起到讽刺作用。举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等。
4、“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般的长篇小说这两种人物往往是缺一不可。举例:
《水浒传》宋江、李逵、林冲与戴宗、李鬼等。
《红楼梦》王熙凤与焦大、刘姥姥、傻大姐等。
作用:扁平人物能衬托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品主题。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只是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九、课堂小结:
1、本单元的话题是人物。请你说说人物在古典小说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来表现小说主题。
2、人物刻画的手法有哪些?、小说人物刻画的手法:正面描写,如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等。
王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体会词的音韵美;
2、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3、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3、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第一节
一、 导入:
歌曲《虞美人》班上有些同学会唱,大家知不知道这首歌曲的作词是谁?李煜你熟悉吗?谁能介绍介绍他?
二、词人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Z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四、词文学习:
1、学生自读词文,弄清词意:
2、教师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五、诵读:
1、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师评点并作诵读技法指导: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把握节奏:
重读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一江。(这些词特别
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所以要重读。)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六、李煜为什么而愁,又是怎样抒发愁情?我们具体研习诗句: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春花秋
月”的美景容易让作者睹物思人,想起过去美好的岁月,令人伤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点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可能是过去后宫佳丽的簇拥,锦衣玉食的生活,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已经消逝了。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5、“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6、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
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
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社稷。
7、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隔句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
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隔句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 运用比喻将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显示出愁思多得像那江水奔
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大
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9、我们讲解了全文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七、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A、 比喻:
B、 对比: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往事短暂无常的对比;小楼东风的永恒与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的对比;雕栏玉砌的常在与朱颜改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
C、 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蝶恋花教案(高二选修)】推荐阅读:
将进酒(高二选修)(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6-07
高二英语选修7全教案01-11
孟子《民为贵》教案(高二选修)10-01
庖丁解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26
高二物理选修3-1库仑定律教案设计01-16
蝶恋花随笔01-02
柳永《蝶恋花》翻译06-04
蝶恋花苏轼注释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