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单元备课计划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英语单元备课计划(精选9篇)

小学英语单元备课计划 篇1

一、课题: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去哪里度假”这一话题展开教学,从度假形式,地点、活动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假期的相关内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交际性语言目标是: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 ?、Who did you go with?、How did you like it?以及针对与每个问题的答语。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不定代词:someone;anyone;something;anything;everyone;everything;nothing;不定副词:somewhere;anywhere;反身代词:myself;yourself;动词:seem;decide;try;wait;dislike;形容词:wonderful;few;most;bored;enjoyable;wet;enough;hungry;名词:hen;pig;diary;activity;bird;bicycle;building;trader;difference;umbrella;hill;duck等。本单元的语法如下:

1.一般过去时

2.不定代词

本单元Section A部分的活动有:

1a.Match the activities with the pictures(a--g)根据图片来学习假期活动的英文表达,并且根据课本上所给的短语让学生对动词的过去式进行复习。

1b.Listen and number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1--5).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来判断出课本上给的这些人假期中都做了什么,直接是听和看相结合,重点听动词短语

1c.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根据1a的短语和1b的句子学生自由组队练习对话。

2a.Listen.Where didi the people go on vacation? Complete the chart.2b.Listen again.Check Yes, I did.or No, I didn’t for each question.2c.Role-play conversations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2a~2c主要是围绕目标语言展开的听说的训练,并且对话中出现不定代词,让学生从句子中慢慢慢体会不定代词的用法。

2d.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一段对话给学生展示了真实的生活场景,更具体的运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Grammar Focus 是语法的归纳和总结

3a.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and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3b.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e-mail message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3c.Ask your group questions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Them tell the class your results.这一部分主要的不定代词的练习,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定代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本单元Section B部分的活动有:

1a.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 below.(形容词的理解)

1b.Look at the words in 1a again.Write nice words on the left.Write bad words on the right.(对形容词好坏感受进行分类)1c.Listen.Lisa is talking about her vacation.Answer the questions.1d.Listen again.Fill in the blanks.1e.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Lisa’s vacation.Being your questions with: 1c~1d的听力训练,让学生能够根据听到的内容来写答案,并且给学生一个示范如何对某事或某物发表自己的观点,1e的活动则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2a.Discuss the question with your partner.(对问题进行讨论引出2b的文章)2b.Read Jane’s diary entries about her vac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通过Jane的两篇旅行日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c.Read Jane’s diary entries again.Fill in the chart.2d.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about Jane’s trip to Penang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dairy entries.2e.Imagine Jne went to Penang Hill again and had a great day.Fill in the blanks in her diary entry with the correct forms of the verbs in brackets.2c~2e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一些问题分析文章中的内容。

3a.Complete the diary entry about a trip to one of these places.U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box to help you.(通过填入一些词或短语完成一篇旅行日记)3b.Answer the questions to make notes about a vacation you took.(通过回答问题写出作文中要用到的句子)3c.Write a travel diary like Jane’s on page5.Use your notes in 3b.4.Imagine you are all foreigners on vacation in China.You meet each other at the airport on your way home.Talk about what you did on your vacation.B部分是A部分的延伸和拓展,由两人面对面谈论假期生活,到把自己的旅游经历写成文章,把一个个孤零零的句子连成一篇文章。

三、学情分析

一般过去时是七年级下册最后两个单元学习的内容,这一单元可以说是七年级的一个延伸,学生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回到学校后最想和同学们分享的就是自己的假期经历,说的内容有了,关键就是怎么说。假期中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状态比较放松,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暑期作业,对于复习以及预习很少能够做到,所以开学之初学生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以及思维状态可能都不能跟上节奏,这些都可能造成学生表达的障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一些与度假有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型。

2.了解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教学难点:1.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2.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

四、本单元基本教学思路

本单元主要是对一般过去时进行复习,所以在单元之初可以让学生把动词的过去式进行复习,然后掌握住本单元中出现的动词短语及基本句型,先让学生能够用短语和句型表达出完整的句子,进而可以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习旅行日记的书写,把句连成文章。学生七年级对一般过去时已经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要明白要用什么样的时态去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根据以往学生的做题出错情况来看,学生在一般过去时的运用中,动词的形式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动词的过去式进行复习,以及学生在写过之后的纠错。

五、课时划分及教学内容

六、本单元综合学习活动设计

开学之初,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组织年级部或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说英语比赛,内容就是谈论自己的假期生活。要求:内容真实有感情,禁止抄袭;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流畅;有适当的肢体语言等。

七、本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每节课都要注意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2.注意调整学生状态,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摆脱假期是松散状态;

小学英语单元备课计划 篇2

小学科学教师日常集体备课采用教材解读、课堂观摩、课例研究或主题报告等。我们发现:这些形式虽然信息量大, 但基本是“口耳相传”的单向信息传递。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说,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过程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科专业精神等难以用“口耳相传”的渠道进入他们的内心, 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小学科学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如何让每一位科学教师最有效地参与集体备课?我们借鉴美国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 提出了“做中学”集体备课模式。

二、“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目标

“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是基于学与教两个维度进行重构的体验式学习, 以关注教师的现实世界为前提, 以教师动手亲历的体验活动为学习内容, 以疑难问题的研讨解答为认识提升, 以教师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标。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师, 就是希望通过“做中学”, 使教师科学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展。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前提, 让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 (特别是兼职教师) 都能提前备好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 做到先备课后上课。

◆以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为基本方式, 让教师下水操练科学技能, 在做中学中体悟科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 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移情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经验分享, 让专业精神在团队活动中习得。

三、“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设计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活动指向, 以“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的主题设计, 创设基于学生科学课堂的真实情景, 辅以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形成每一单元约120分钟的参与培训时间。活动一般可分为组织、体验、研讨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 单元集体备课的活动设计:整体规划探究与研讨内容

以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 谈谈具体的过程设计:

这样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过程设计, 实际上是该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的活动浓缩。

(二) 具体体验活动设计:精选“疑、难、简、土”四类内容

一“疑”:教材中的重点疑难问题。例如《形状与结构》单元, 教材共有8课15项学生活动。我们认为其中的6项活动特别重要, 于是就相应地设计了6项教师动手的基本活动, 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精选其中2~3项如活动一、活动三和活动五进行体验, 其他活动以主讲教师演示讲解为主;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参训者分成三大组, 每一组在30分钟内亲历两项活动, 然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由教师汇报交流, 在分享中实现对整个单元活动的理解。

二“难”:教师“不会”的内容。很多科学教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出身, 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或活动教师自己也不会做。例如用一次性筷子“搭一个正方体框架”,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做法, 我们就要在体验活动中让老师学会这些“不会”的技能。

三“简”:教材中语意不详的内容。教材中有一些观念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很有帮助, 但是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学生活动。比如, 圆顶形这样的结构, 教材上只呈现一句话“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我们补充设计了“探究组合拱形的力量”的体验活动,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 将一个拱条插入圆圈,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2) 加上一个拱形, 与第一个拱形交叉而置,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并与一个拱形承受的力做比较。 (3) 如果将三个拱形叠在一起, 先预测, 再实测承受的垫圈数;再叠放一个, 它将变成什么形状呢?测量, 并做记录。随着拱条的不断增加, 教师体验到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过程, 达到了目的。

四“土”:与本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由于教材要面向全国, 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本土科学教育内容, 不可能全部进入教材。所以, 在“做中学”学习中, 要拓展这样的关注本土科学与生活的内容。例如泰顺廊桥是温州著名的桥,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搭一座不用铆钉的廊桥”就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拓展的一个体验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1. 环境创设: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准备上

“做中学”模式要求现场有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材料, 主讲教师就得“背着行囊去上课”。如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 我们列出的材料清单, 并备有与参与人手一致的实物份数。

我们准备的材料清单是:

主讲教师备好单元的全套材料, 提供样本或者介绍来源时, 都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握好材料准备的难易尺度, 这种类似于“现身说法”的方式最能赢得教师信赖, 让教师明确每一个活动怎样的材料最适合教学实际, 又最大限度减少教师备课时间。

2. 过程指导:注重在细节中渗透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活动的提示和步骤进行, 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描述, 及时做好真实的科学记录。并要求主讲教师相机追问: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是在你的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会怎么说?当我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时, 很多教师就会联想自己的课堂, 审视自己的过去, 并在相互启发中体悟科学教育的本质。

3. 研讨交流:设计基于学与教的问题提升

在体验活动后, 我们均要设计一组基于学与教两个层面的问题交流与研讨。在互动讨论中, 鼓励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以《抵抗弯曲》为例, 研讨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为什么不先出示桥梁、房屋的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2) 为什么从体验直尺的平放和立放来感受直尺承受力的不同开始教学?

(3) 公平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4)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测和解释?

这几个问题则是对教材乃至课程思考的理性提升。

4. 活动组织: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

我们在活动前的人员组织, 角色分配, 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组织中常用的手段, 在这里也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一次培训中, 主讲教师让教师做一个“找对子”的游戏, 抽到同样号码的对象被自然编为一组。大家相互认识, 组建小组, 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团队学习活动就会彰显同伴互助的魅力, 专业精神在彼此交流中浸润。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师发展研究, 2008, (15~16) .

[2].陈素平.参与式培训:小学科学教师集体备课新模式[J].科学课, 2009, (11) .

“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初探 篇3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在上学期对集体备课这一传统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单元小组化”备课。下面,就此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不当之处,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单元小组化”备课分“分组合作、研讨整合、示范辐射、二次备课”四个步骤。第一步分组合作,是按照“老、中、青”相搭配的原则兼顾“经验、钻研、精力”三位一体,将同组的十几位同事(除备课组长外)分成4小组,每小组3—4人,每人承包1篇文章,各小组承包一个专题。在研讨整合阶段,各合作小组一改集体备课的纵向按序备课的常规,而是四小组承包四个单元,横向并进。单元备课内容包括单元目标、单元重点与难点、单元课时、文本课时、课堂设计、专题研究活动设计方案以及教后感悟(一般是由年轻同志执笔,小组共同探讨,集体定稿)等。这一阶段就是要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团队力量,经验丰富者整体把握,钻研能力强者立足钻研,精力足、干劲大的多做辅助、整理工作。在1—2周的时间内,各组基本完成本单元的备课、授课任务,然后将备课、上课材料装订成册,形成“第一教案”,接着转入第三阶段——示范辐射。示范辐射以借班上课为主要形式,按照小组推荐和组长确定的方式确定上课人选。在此,笔者以第一单元小组为例来示范操作程序。上学期从第三周开始,其他三组从第一单元开始上课,第一小组的成员借班授课,演绎本专题部分篇目的教学设计。而已学完第一单元的学生,此时在老师的组织下落实专题研究的活动设计方案或围绕专题进行户外实践活动。示范结束后,集体备课依然按照“定时、定点、定主讲人”的原则召开,主讲人阐述教学设计思路,其他小组根据本班的学情和个人教学风格,结合第一单元小组的教学反思与感悟,再对教案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属于自己的“第二教案”。其他单元的教学依此推进。

自从推行了“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之后,阅读教学的效果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我们认为,这一模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操守的提升。“单元小组化”备课,比以前的集体备课责任更明确,减少以前互相推诿或交差事的现象发生,明确和强化备课的个体责任意识。在备课阶段,这种模式牵引教师重视编者角色,使之在单元意识的引领下,强调对文本的钻研和对教学的反思,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提高专业水平,响应全社会所提出的“科研导教斟研兴校”的教改风尚。尤其是在备课中,我们推行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引领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观照、检阅与反思,为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另外,实行借班上课,锻炼了教师的应变、调控、驾驭能力,积累借班上课的经验,快速地促进教师对新班级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有利于课堂精减时增实效。在“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中,我们本着“单元一盘棋、一册一整体”原则,分解和落实单元目标,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在“有什么”与“教什么”上做好对接,减少以往对文本过度的阐释,养成精讲少讲的意识。较之以前,我们更注重对文本的研究,引领和加深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提高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创新意识的训练质量。同时,以书面的形式,对语文课外探究活动或主题活动进行策划与设计,并予以组织和实施。多样的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学期,我们组织了“护圣火、反‘藏独”’演讲比赛、“川之上、国之殇”抒情诗朗诵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之余,拓宽了阅读背景和宽度,加深了理解深度,砥砺了探究思维。

第三,有利于落实和推进学校“青蓝结对”工程。“单元小组化”备课模式按照“老、中、青”划分小组,以单元为承包区。这就为“青蓝结对”工程圈定培养对象和实验领域,老同志对年轻同志“传、帮、带”,走进课堂找问题,走出课堂谈得失,在教学中互相探讨,在形成本单元最优化教案中磋商与提高。教学感悟与反思的备课环节又为教师停下来思考、提高反思能力落到实处打好基础,增浓了学校的教研氛围。

当然,在落实和推进这一备课模式时,我们碰到了几点困惑。例如,复习课备课怎么转接这一模式。这种备课模式更多适用于新授课,对于复习课,尤其是以复习为主的初三教学怎么转轨,我们正在思考。再如,这样教学进度不统一。俗语有日:“早晏上床,一起天亮。”话虽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学进度不统一,对考试命题内容的统一有一定的难度。

小学英语单元备课计划 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复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较复杂的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三)情感目标:提高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难点: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增强统计意识。

四、课时分配:

条形统计图2课时

折线统计图3课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篇5

太平镇南亢小学 孔祥虎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白鹅》、《猫》是精读课文,《白公鹅》、《母鸡》.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四》是综合性训练。

《白鹅》和《白公鹅》,同一种动物有不同作家来写,虽然选材不同,语言风格不一样,但他们笔下的“鹅”都是一样的高傲和活泼,让人喜爱。

《猫.》和《母鸡》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不同的动物。他用拟人化的语言将性格古怪的猫和慈爱尽职的母鸡刻画的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本组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动物的喜爱和真诚赞美。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按照整组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用综合观察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语文园地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地排在观察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热爱动物教育融为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以此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颈、郑”等25个生字,会写“颈、郑”等25个生字。积累词语,要求会读会认25个词语,会写会运用2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描写动物的词语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与主题实践、整体感悟”的方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在单元各篇课文 和课外资料进行联系阅读,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

2.在体会课文所描写动物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寻找动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在阅读、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动物由衷的喜爱之情,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5、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6、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措施: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动物的了解,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动物专题安排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动物。“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动物的精彩描写。

六、教学课时:

1、《白鹅》

两课时

2、《白公鹅》

一课时

3、《猫》

两课时

4、《母鸡》

一课时

5、《语文园地四》

小学英语单元备课计划 篇6

时间 3月8号 地点 办公室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主发言人 周丹丹 发言主题

出席人员 数学教师

缺席人员 无

讨论内容

1、分数应用单元的反思:刚刚学习完百分数的四个应用,结合学生在五年级的学习过的百分数知识,由于这是在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学习百分数,也即是说学生已经把所有的有关百分数的内容进行一次整理,把百分数的知识点与以前学习的倍数、分数也包括在一起。因为倍数、分数、百分数在这里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就抓住了他们之间的相同点进行了归纳。把整个四类问题归纳为求分率、已知分率、利息。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抓住分率是否知道,来区分求分率还是已知分率,再利找单位“1”的时候,单位“1”的已知还是未知来区分对应分率的寻找的列式的差异。

比较前后两个班级的教学,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在进行整理复习的时候,单纯的采用整理是显然不行的,如何有效地把知识的整理与配套的练习整合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是先练习再让学生发现整理,还是整理之后在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还是把两种方法组合起来,这样的话又如何解决大量的练习于仅有40分钟之间的矛盾呢?还有是在进进行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把有针对性,明确一道练习的关键的训练点在哪里,练习的深度由该如何把握。像课堂上采用的两道练习题,第一道练习的关键就是体会单位“1”与运算乘除之间的关系,而第二题就是体会关键句与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

小单元集体备课的几点做法 篇7

一、什么是小单元备课

教材的编排大都按章节或单元划分, 这是自然的单元。小单元备课就是在自然单元的基础上, 将教材大的章节或单元按知识结构或学生的认知水平, 再细化为更小的单元实施备课。更小的单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有的学科自然单元已经很小, 就不必再划分。每个小单元的教学除了教、学案外, 必须有一份小单元练习题和测试题, 做到“小单元清”。

小单元备课的前提是做到一次性备完一个小单元的所有课程。要由一个主备教师负责完成小单元的所有教学设计工作, 绝对不能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割裂、分解, 由几个教师来备。一个小单元完整备课结束后, 再进行这个小单元的课堂教学。小单元教学便于把握教学节奏的轻重缓急, 教师可以在实施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下一个小单元的备课, 这样交错进行, 可以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小单元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小单元备课的实施依赖于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可以概括为六步, 四十八个字:“划分单元、确定主备→一人主备、形成预案→集体研讨、定教学案→个性修改、实施教学→课例研讨、改进教学→小单元清、查漏补缺。”这种小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实现了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共享。基本流程如下:

1. 划分单元、确定主备

学期初, 在教务主任的指导下, 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制定学期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就是按照每学期18周教学时间将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以小单元为单位具体计划到周和日, 并预留复习和考试的机动时间, 分配教学内容, 确定主备教师。

2. 一人主备、形成预案

主备人提前教学内容一周完成教学设计。在备课时要求主备教师钻研教材, 搜集相关信息, 设计教、学预案。并将预案提交学科领导审阅, 学科领导审阅后签条, 主备教师复印给备课组人手一份。辅备教师须在活动前熟悉教材, 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 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对主备案做适当调整, 包括对主备案教学目标的确认和完善。并在学校统一印制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上记录调整意见, 为组内集中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集体备课后, “主备案研究记录”要夹在相应教学、案的前面。)

3. 集体研讨、定教学案

集体研讨分统一活动与分组活动。统一活动即学科领导阶段性地对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以讲座辅导的形式, 对学科教研组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指导。分组活动即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进行的研讨:研讨前备课组长将小组教师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交学科领导统一审阅, 签字后方可实施集体研讨。研讨中, 辅备教师根据所做的“研究主备案记录”的调整意见, 对主备教学、案设计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师将讨论中形成的“共识”记录在复印的主备案的空白处。

4. 个性修改、实施教学

在讨论交流中, 执教教师结合并吸收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并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修改主备人的预案, 形成个性化的、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案。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目标不能再随意改动。以个性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后, 要及时进行反思, 特别是加强学情的反思, 以此作为编写“小单元清”的依据。

5. 课例研讨、改进教学

课例研讨即主备教师选取一节精备课进入课堂面向组内教师上教研课。每次进行教研活动, 都坚持上课、评课、反思的研讨制度, 将每节课的得失进行分析, 对教学设计进行补充、完善。从而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 保存下来的完善的教学设计也为下一届教师备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6. 小单元清、查漏补缺

“小单元清”的形式灵活多样。对于学案、作业, 可以采取面批、个别辅导的形式, 以个别辅导为主, 集中辅导为辅;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每个“小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小单元练习巩固, 并进行测试, 统计成绩, 分析学情, 提出整改措施。我们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 并要求教师编写“小单元清”测试题时做到三分之一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学生错题集中的错题及其变形或拓展。

三、集体备课的管理评价模式

集体备课实效的发挥, 科学、得力的管理评价措施是保障。几年来, 我校不断摸索, 构建了对集体备课实绩的管理评价模式, 并将备课组备课实绩纳入小组教师个人“两评四考”的过程考核。备课组团队成绩的合理使用, 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

我校对备课组备课实绩考评模式如下:

集体备课组的成绩=集体备课过程得分+备课组的成果得分+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得分。

1. 集体备课过程管理评价

备课组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等于备课组内所有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平均分。这样能更好调动备课组每一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个人潜质, 实现共赢。所以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备课组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评价。

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主备案得分+个性备得分+“研究主备案记录”得分+听、评课得分+ (集体备课组奖分-个人罚分)

具体操作: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集体备课督导评估小组”。采取学科领导平时检查督导, 教务处月查和期末检查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平时由学科领导具体负责对日常集体备课的行为进行监督, 对集体备课质量, 对听、评课反思情况进行评估。集体备课的行为主要观察参与研讨的过程和参与效果。集体备课质量主要评价书面教学设计, 为此我们制定了有效的备课评价标准。听、评课采取填写联系卡和学科领导预约, 听、评课后, 学科领导及时签字。每学期期末督导评估小组根据学科领导平时检查和教务处督导检查的结果为每个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奖分, 并对不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的个人进行罚分。

2. 集体备课成果管理评价

学校为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成果奖分”, 如教案、论文、优质课、教学能手评比等。备课组团体备课成果的管理评价, 促进了每一位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3. 教学成绩管理评价

集体备课的效果, 最终是教学成绩的提升。我校把备课组团队的教学成绩作为对备课组评价的终极指标。从两个方面评价:

备课组教学成绩=校际评价得分+校内评价得分

校际评价:备课组教学成绩与其他五所规模学校的同学科联考成绩对比, 按名次赋分进行评价。

校内评价:对同学科的三个备课组的教学成绩的方差按名次赋分进行评价。

备课组教学成绩的团队管理评价、学科备课组教学成绩的方差管理评价, 有利于备课组每一个成员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质。

小学英语单元备课计划 篇8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小学英语单元备课计划 篇9

单元备课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较上一单元稍有难度,是对上一单元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对一般过去时基本形成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语感。而且他们对于主动争取表现自我机会的热衷情绪有所减弱,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怯于把自己学会的新语言、新知识表达出来。因此,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把学习所得表现出来是我们所追求的。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义务教育PEP小学英语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围绕Where did you go?即你去了哪里和做了什么展开,教材创设了去吐鲁番、三亚游玩两个场景,并附加一个场景和一个趣味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去过哪里和做了什么这些话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较广。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地点和行为动词的词汇,在本单元学习中,重点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主要交际语言: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等去过哪里,做了什么的交际用语和相关功能词汇,并能通过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去过哪里和做过什么的问题。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本单元出现的:went, camp, rode, bought, gifts等单词和词组,并熟练朗读和运用。

(2)通过对话学习能够掌握主要句型:Where did you go? Did you go to Turpan? How did you get there? We went there by plane.What happened? 等,并能熟练运用于实际交流中。

(3)学会用英文写关于自己去过哪里及做了什么的日记。2.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学习及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能够掌握本单元词汇及主要句型,并运用其写日记及流利地与别人谈论自己去过哪里及做过什么,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能养成主动用英语交际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四、单元重难点

1、能够听、说、读、写五个有关周末活动的词组: rode a horse, rode a bike, went camping, hurt my foot, went fishing。并能够正确运用上述五个词组谈论周末活动。

2、能够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及意群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表演。

3、能够听、说、读、写,并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听说读写单词和词组:ate, took, bought, gift, took pictures.4、理解Let’s talk部分的内容并能听说认读学习目标中的句子。理解It was a bad day but also a good day!的意思。

5、掌握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

6、学生能用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用所学句型简单介绍自己的winter holiday.能够根据提示从日记中获取关键信息;能够利用上述信息仿照教材中的日记,并根据所提供的内容补全短文,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

五、教学措施

针对六年级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在词汇和句型上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让A层次的学生发挥潜能,要求阅读相关英语篇章和介绍自己曾经参加过的假日活动。让B层次的学生理解动词的过去式,并简单描述一次活动的经历。让C层次的学生知道动词的过去式形态,能说出本单元几个基本的词组和句型。

六、单元课时安排:共分6课时

第1课时: A Let’s learn/Listen, answer and write 第2课时: A Let’s try/Let’s talk 第3课时: B Let’s learn/Look and say 第4课时: B Let’s try/Let’s talk 第5课时: Read and write 第6课时: Let’s check/Let’s wrap it up/Story time

第一课时

A Let’s learn/Listen, answer and write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五个有关周末活动的词组: rode a horse, rode a bike, went camping, hurt my foot, went fishing。

2.能够正确运用上述五个词组谈论周末活动。3.能够完成听录音填写所缺信息的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听、说、读、写五个有关周末活动的词组: rode a horse, rode a bike, went camping, hurt my foot, went fishing。并能够正确运用上述五个词组谈论周末活动。

难点:学生能用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

三、教法学法

教师在本课时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动场景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练。同时积极参加小组探究活动,进行小组竞争。

四、教学准备:课件、单词卡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Step 1.预习温故

Show the pictures and Go over the phrases of Unit 2.S1: watched TV S2: I watched TV S3: I watched TV last weekend.同样的方法复习cleaned my room, washed my clothes, stayed at home, read a book, saw a film, had a cold and slept.Free talk.---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I watched TV./...Step 2.新课内容展示 1.教学短语

(1)Show the picture of ride a horse.教读短语T: ride a horse I often ride a horse.(学生跟读)Go camping, hurt my foot,go fishing.(用同样的方法复习这些词组)(2)呈现句子T: I rode a horse last weekend.同样的方法教学短语rode a bike, went camping, hurt my foot,went fishing.(3)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s: I rode a horse/ went camping „(学生多操练)2.T: Where did you go last Saturday? I went to a forest park.师生互答。3.Play the tape of Let’s learn.学生跟读,然后分角色朗读对话。Step 3.合作交流:

Play a game.叫一名同学到讲台前表演动作,其他的同学说出短语。学生灵活运用本课时词组,自由编对话。

Finish Listen, answer and write.齐读这些句子。学唱歌曲《Tell me about your holiday》.Step4、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四会短语。2.用本课时句型写一个对话。

七、板书设计:

Unit 3 Where did you go? rode a horse, rode a bike, went camping, hurt my foot and went fishing.ride – rode go – went hurt--hurt Zhang Peng: Where did you go last Saturday? John: I went to a forest park.Zhang Peng: What did you go there? John: I rode a bike.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以旅游为主题的语篇教学,其教学内容多而零散,词汇语法知识都比较难。要将这些词汇紧紧地联系起来教学,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通过这节课,我发现需要精心设计这些内容,将其非常流畅、巧妙地布局在一个大情境中。大情境中又暗含着很多小的情景,自然合理,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

第二课时

A Let’s try/Let’s talk

一、教学目标

能听懂Let’s try并完成Tick and cross.能理解Let’s talk并能听说认读下列句子: What happened? Are you all right? I’m OK now.Where did you go? It looks like a mule.Did you go to Turpan? Yes, we did.能听说认读单词 fell off, mule, could, till, Labour Day, Turpan。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够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及意群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表演。能够听、说、读、写,并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难点:理解句子:I fell off my bike last Saturday and hurt my foot.三、教法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视听唱来掌握单词,再通过小组活动对知识进一步地巩固。

四、教学准备:课件、单词卡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Step 1.预习温故

复习Let’s learn.Eg: rode a horse.I rode a horse last weekend.Free talk.--Where did you go last Sunday/ Saturday?--I went to a forest park.--What did you do there?--I rode a bike./...Step 2.新课内容展示

教读并理解重点单词和句型fell off, mule, could, till, Labour Day, Turpan What happened? Are you all right? I’m OK now.Where did you go? It I fell off my bike last Saturday and hurt my foot.2.学生听录音,老师教读对话。3.学生小组阅读对话并回答问题。(1).What happened to John?(2).Where did John go over his holiday?(3).What did he do? 4.学生讲解对话,教师补充答疑。Step 3.合作交流

Role play.学生灵活运用本课时句型和所学词组扮演John和Amy打电话。2.Finish Let’s try.Step4、布置当堂作业 1.熟读Let’s talk.2.抄写教学目标中的句子。

七、板书设计:

Unit 3 Where did you go? fell off, mule, could, till, Labour Day, Turpan---What happened?---I hurt my foot.---Are you all right?---I’m OK now.---Did you go to Turpan? looks like a mule.Did you go to Turpan? Yes, we did.---Yes, we did./ No, we didn’t.八、课后反思:

课堂以学生的成长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口语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检查和反馈。每每学习了新词组或句型,我会安排一个学生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交流的环节。通过个人汇报、小组汇报等形式进行检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的能力。

第三课时

B Let’s learn/Look and say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四个描述假期活动的词组:ate fresh food, went swimming, took pictures, bought gifts。

2.能够正确运用上述四个词组描述自己的暑假生活。3.能够看图描述Andy 的暑假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说读写单词和词组:ate, took, bought, gift, took pictures.难点:掌握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

三、教法学法

教师要通过情景创设,来激励学生对知识的输出。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操练。

四、教学准备:课件、单词卡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Step 1.预习温故

齐读P25,师生互译重点短语和句子。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What happened? Are you all right? I’m OK now.It looks like a mule.Did you go to Turban? Yes, we did.Step 2.新课内容展示 教学短语

(1)教读短语T: Eat fresh food.I often eat fresh food.同样的方法教学 take pictures, buy gifts, go swimming.(2)呈现句子:I ate fresh food last Sunday.同样的方法教学went swimming, took pictures, bought gifts(3)T: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Ss: I ate fresh food.(学生多操练)3.T:How was your summer holiday? Ss: It was good.I went fishing every weekend and took lots of pictures.师生互答。

4.Play the tape of Let’s learn.学生跟读。Step 3.合作交流:

学生两人小组读短语:一人做动作,一人用动词的过去式说短语。Role play: 学生灵活运用本课时词组表演Amy和Wu Yifan的对话。Finish “Look and say” and read these sentences.全班齐读 P27.Step4、布置作业

抄写并背诵本课时四个四会短语

七、板书设计:

Unit 3 Where did you go? ate fresh food, went swimming, took pictures, bought gifts.eat—ate take—took buy--bought--How was your summer holiday?--It was good.I went swimming every weekend and took lots of pictures.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单词较多,并且有几个较长的句子,学生一下子掌握有些难度,因此,学习课文之后,如果能把几个较难的句子单独拿出来,用填词的方法个别训练,会对学生掌握重、难点有些帮助。

第四课时

B Let’s try/Let’s talk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图片和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对话大意,并回答读后问题。2.能够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及意群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表演。3.能够听、说、读、写,并在情景中运用句型 Where did you go „? How did you go there? What did you do? 谈论假日安排;能够通过对话学习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

4.能够在语境中理解生词beach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5.能够运用所学句型谈论自己的寒假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Let’s talk部分的内容并能听说认读学习目标中的句子。难点:用所学句型简单介绍自己的winter holiday.三、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利用手中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使用单词。

四、教学准备:课件、单词卡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Step 1.预习温故

1.Show pictures and go over the phrases: Eg: ate fresh food, I ate fresh food...2.Free talk: T: How was your holiday? Ss: It was good.T: What did you do? Ss: I went swimming./...Step 2.新课内容展示 1.板书并教读重点句型

T: Where did you go last summer holiday? Ss: I went to...T: How did you go there? Ss: I went there by plane./...T: Sounds great!2.学生听录音,老师教读对话。3.学生谈论P26的五张图片。.4..Re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Where did Amy go last winter holiday?(2)How did she go there?(3)What did she do there?(4)How was the beach? 5.学生讲解对话,教师释疑。Step 3.合作交流: 1.Role play.2.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及词组句子谈论自己的winter holiday.S1: Where did you go last winter holiday? S2: I went to...S1: How did you go there? S2: We went there by...S1: What did you do there? S2: I...S1: Sounds great!3.Finish Let’s try.Step4、布置作业 1.熟读Let’s talk.2.抄写第三单元的句子。

七、板书设计:

Unit 3 Where did you go?

例: S1: Where did you go last winter holiday? S2: I went to...S1: How did you go there? S2: We went there by...S1: What did you do there? S2: I...S1: Sounds great!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环节间连贯自然,贴近学生思维;教学内容逐渐增加,层层递进。通过介绍老师的旅游经历给予示范,引出新授内容,学生模仿进行介绍。介绍时,从一问一答到自由介绍,从单句话的描述到一个小句段的交流,使学生的知识进行滚动输出,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五课时 Read and write

一、教学目标

1.理解Read and write的内容并完成后面的练习。2.能听说认读单词basket, part, licked, laughed

3、能听懂,会说句子Max sat in a basket on the front of the bike.We dressed up and made a funny play.It was a bad day but also a good day!4.能够懂得凡事都有好坏两面,只要努力坏事也能转化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听懂会说学习目标中的句子。

2.理解It was a bad day but also a good day!的意思。

难点:能够根据提示从日记中获取关键信息;能够利用上述信息仿照教材中的日记,并根据所提供的内容补全短文,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

三、教法学法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通过小组竞赛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更要通过听力训练培养自己耐心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课件、单词卡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Step 1.预习温故

1.Go over phrases: rode a horse, rode a bike, went camping, hurt my foot, went fishing, ate fresh food, went swimming, took pictures, bought gifts 2.Free talk: T: How was your last Sunday? Ss: It was fine.T: Where did you go? Ss: I went to...T: What did you do there? Ss: I rode a bike./...Step 2.新课内容展示

1.T: Something may happen everyday.Something is good and something is bad.But Wu Yifan had a bad but good day.Then, What happened? Please turn to page 28.Read the passage and finish the task of page 29.You ca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2.教师板书讲解单词及句子:basket, part, licked, laughed.Max sat in a basket on the front of the bike.We dressed up and made a funny play.It was a bad day but also a good day!教读。

3.学生小组阅读并讲解课文,教师答疑,完成后面的练习。4.Play the tape to listen to the passage.Step 3.合作交流:

1.领读Read and write 中的句子并纠正读音。

2.师生互译下列单词及句子:basket, part, licked, laughed.Max sat in a basket on the front of the bike.We dressed up and made a funny play.It was a bad day but also a good day!3.Write about students’ bad but good day.Step4、布置作业 抄写第三单元短语及句子

七、板书设计:

Unit 3 Where did you go? basket part licked laughed

八、课后反思:

整节课教学容量大,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师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将整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个语段。不仅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环境中快乐的学习、交流,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灵活使用这些词句,为学生自信的口语表达提供扎实基础。

第六课时

Let’s check/Let’s wrap it up/Story time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片信息中推测考查点,做到有目的地去听录音,并完成判断任务。2.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活动归纳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

3.能够通过阅读趣味故事,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语言,增加学生语言的输入。4.能够理解故事内容;能够朗读故事;能够表演故事;能够恰当运用故事中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复习并掌握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子 2.借助图片理解Story time中的故事。

难点:能够通过阅读趣味故事,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语言,增加学生语言的输入。

三、教法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趣味故事,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语言,增加学生语言输入。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角色来体验其中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课件、单词卡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Step 1.预习温故

1.读课本三单元单词和句子

2.T: How was your winter holiday? Ss: It was fine.T: Where did you go? Ss: I went to...T: How did you go there? Ss: By...T: What did you do there? Ss: I...Step 2.新课内容展示 Main scene 1.T: John had a good Labour Day holiday.Please turn to page 22.Read the dialogue and tell me “What happened to John? ”

2.Read and explain the dialogue.4.听录音,读对话。

5.Role play.分角色表演对话。

6.Finish let’s check and let’s wrap it up.Step 3.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阅读Story time.每个小组阅读一幅图。2.小组代表讲解,教师答疑 3.表演故事。(时间允许的情况)Step5、布置作业

复习第三单元单词及句子。

七、板书设计:

Unit 3 Where did you go?---Where did you go?--I went to the moon.---How did you go there? –-By spaceship.---What did you see?--I saw the rabbit.八、课后反思:

上一篇:led照明行业分析报告下一篇:斑羚飞渡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