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篇1

2013-06-19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一)背景与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是以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政府为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建立一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通过多项措施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予以强调,在全面免费义务教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标准和保障办法。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若干年实践之后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有可能改进的方向,进行认真的调研和思考。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而是对制度性供给不均、财政供给不均和成果享受不均的克服,具体包括机会均等、标准相同和结果相当三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面向公众的政策措施,其评价除了考察各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感知效果和对未来的信心。本次调查主要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教育和环境保护六个方面对公众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进行评价。

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是指公众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将其与自身的期望进行比较之后所形成的满意或失望的主观感受。

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信心指数,是指公众基于对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结合对经济社会形势的判断和对政府相关服务部门的行为预期,对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基本公共服务变化趋势的预测。

(二)研究发现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主持开展了“2012年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态度调查”,这次调查所拟推论的总体是中国城镇地区居住的16岁及以上的人口,具体操作定义为中国大陆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中居住在社区(居委会)辖区中的16岁及以上人口。抽样方法采取四阶段(市辖区、县级市—居委会—家庭户—个人)复杂抽样设计,调查在2012年4月到5月间实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070份。调查数据显示:

1.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和信心较高

总体来看,公众对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基础设施、基本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得分较高,均超过3分(满分为5分),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偏低,平均得分为2.84。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到3.07。

在信心指数方面,总体信心指数为79.4,且各类公共服务的得分均超过50分,即公众对各项服务的前景都持积极预期,认为其未来三年将会变得更好。相比而言,公众也依然是对基础设施的信心最高,信心指数达88.7,对环境保护的信心最低(65.2)。但进一步细化分析后发现,不论哪个地区、哪种身份属性的人群,都对食品安全不太满意,对其未来的改善状况也不乐观。这说明,食品安全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偏低、信心严重不足。

2.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对西部的扶持方向应有所调整

东、中、西部各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感到很满意,满意度平均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对基础设施、基本教育和社会保障。但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居民的满意度要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居民,医疗卫生方面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医疗卫生的不平衡是当前地区间最为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同时,各地受访者较低预期的一致性和东部地区的积极预测则说明,这种地区间不平衡的状况在未来三年并不会有多大改善,并且发达地区的优越性将会继续保持。此外,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基础设施和基本教育满意度最高,且对其前景预期也是最乐观的。

3.由制度安排造成的不均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区域和居民户籍

主城区居民的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非主城区居民。可见,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分割不仅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体现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而将六大类基本公共服务按照是否受到户籍限制进一步细分为普受型和差异型时发现,普受型基本公共服务无论任何户籍类型的人群,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因此居住在城市中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满意度差别不大;而差异型基本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户籍类型(农业、非农业)和户籍属地(本地、外地)的限制,居住在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的满意度均高农业人口。此外,在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方面,本地居民的满意度评分和对未来的预期均高于户口在外市县的居民,尤其是本地非农业户口居民,满意度和积极预期都高于其他类别人群。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类别的设计和供给存在制度性区隔,主要还是从本地城市户籍居民的需求角度出发,而对外地农业户籍居民,即农民工群体的考虑较少。

4.年龄较大的城市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年轻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预期较为消极

总的来说,各年龄组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基本呈正态分布,并且即年龄越大的城市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水平越高。但年轻人的满意度较低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结构和压力感受造成的,在老年人最为需要的医疗卫生方面,老年群体的满意度并不太高。对六项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前景方面,不同年龄段的预期在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明显差异。并且对这两类公共服务的预期都与年龄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的群体,做出的预期越积极。

5.教育程度与对部分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预期负相关

受访者的教育程度与他们对基础设施、基本教育、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呈负相关。不过,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却正好与这一趋势相反,随着教育程度的上升,其满意度略微上升,但差异并不显著。而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前景预期的预期方面,教育程度与对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的前景预期呈正相关,即教育程度越高,对这两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预期越积极。此外,教育程度可能和就业状况以及工作单位交互作用,而加深了教育程度较低人群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时的弱势地位。

6.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性差异不显著

就职于不同性质单位的人群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在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基本教育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异,而对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的评价则与单位性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属于体制内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是所有群体中最高的,其次是社会团体,而国有企业职工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是所有群体中最低的,甚至略低于自由职业者。关于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国有企业职工的评价均分最高,而就职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群最为不满。

7.工作状态与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预期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各个群体对于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预期大体还是比较相似的,都是对基础设施和基本教育最乐观,对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最悲观。但具体而言,不需要工作的人群,包括离退休和在家持家的人表现得最为乐观;没有工作或工作部稳定的人群,包括失业下岗和有临时工作的人群表现得最为悲观,尤其对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等于经济能力和就业单位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前景感到相对悲观;而有固定工作的群体,对于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预期都处于中间水平。

8.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人群对基本公共服务较满意

人们的收入水平与他们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满意度评价均有显著相关。具体而言,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满意度越高,但月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群体之间对医疗水平满意度没有什么差别。这说明医疗水平的不均等问题在低收入群体中比较严重。而对各类基本公共服务信心指数最高的人群也主要集中在中层和中上阶层,除环境保护外,底层民众对各类服务的信心指数都是最低的。尤其是对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预期。

(三)政策建议

1.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需加强

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持不满意态度的人群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公共服务,许多公众认为已有的改善措施和未来规划还有欠缺,对其未来的改善程度持保守态度,并且这种不满意和低信心也是跨越地域、户籍和社会阶层存在的普遍现象。这说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主要不在于地区或群际的差别,而是整体水平的不足。

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活生产安全都是公共安全服务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关于公共安全的关注和投入都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方面,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偏低、信心严重不足。因此,食品安全的管理和服务力度应是全国和各地政府在今后中的公共服务建设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

2.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对西部的扶持方向应有所调整

一方面,中央财政应当继续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扶持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并促进转移支付制度下地方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中央政府转移支付项目目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在重视教育开发的同时,应当将公共安全和医疗卫生领域也纳入重点扶持领域。尤其在医疗卫生方面,西部地区的政府财政投入和居民满意度都与东中部地区有明显差异。此外,还应注意推进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相适应的财政配套体制。

3.城乡统筹发展仍然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努力方向

为了从机会均等、标准一致、效果相当三个维度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第一,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统筹规划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的项目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农村居民逐步纳入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的全民共享;第二,解除户籍限制,在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负担能力的前提下,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在城务工的农业户口人群逐步开放所在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三,在服务项目和内容的设施上,扩大民意征询范围。

4.体制性公共服务差异化改革初见成效,对非正规就业人群保障仍然加强

从人们的主观感受来看,体制内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社会保障方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优越感也仍然明显。目前已有的改革都是依托就业单位推进的,而许多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都比较松散且不稳定,自由职业者又没有雇主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这些人群大多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缺乏制度性保护。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是加强对非正规就业人群的劳动权益保护,关注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通过相关管理规则和监督措施的建设,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将这些人群纳入基本保障的范围,并落实到具体部门监督实施。

5.加大对底层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提升均等化水平的关键

社会底层群体在教育程度、就业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存在一致性且有相互强化的作用,从而使得这部分人群面临自身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和制度性保障相对欠缺的双重困境。而对基本公共服务,尤其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缺乏信心的人群正是主要集中在低教育程度、非正规就业、低收入和低自我认同的底层群体。因此,无论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宗旨还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针对底层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关键。此外,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隐性匮乏的特殊人群,也应予以相应救助获基本社会福利服务。

6.医疗卫生均等化是当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紧迫任务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医疗卫生的不均等在地区性差异、制度性差异和群际性差异上都有所体现,问题比较突出。基本医疗卫生虽然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建设项目,但对地区性倾斜和对特殊人群的额外补助涉及较少。考虑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因此对特殊地区和人群应当有不一样的扶助政策,才能实现最终的结果相当。

2016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一、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现状

从2016年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以来,我市城镇社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一是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861万元,用于解决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问题。二是建立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5万人,全市普遍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为其进行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三是就业服务成效显著,截止2016年底,共组建了33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创建充分就业社区3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240个,引导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049人。四是卫生计生服务质量大大提升,截止2016年底,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室68个,建成社区计生服务室73个,配备专职计生专干87人,社区计生协会433人,城镇社区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五是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的保安服务网、群防群治防控网和技防工程网。六是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卓有成效,全市建成社区文化活动室45个,有21个社区拥有健身场所,42个社区配备体育设施。与此同时,城镇社区商业服务发展势头强劲,各类便利店、餐馆、美容美发、家政等生活服务项目进入社区,形成了以社会福利和商业性互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

二、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近年来,尽管我市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如社区“一部三室三站一场”的建设尚未完全达到要求,城镇社区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尚未真正列入建设计划,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刚刚起步,信息化建设不尽人意,爱心超市建设未达要求,社区内机关单位的体育、文化设施一般不对社区居民开放,服务热线电话不健全,社区民间组织较少等等。

三、加快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在社区建设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社区服务、居民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第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是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对社区认同感的增强,广大社区居民不仅关注社区的事务,而且参与社区的活动,推动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邻里互助、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社区安定祥和、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氛围。

第四,目前,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弱势群体和部分职工的生活困难、人口老龄化、城市外来人员激增等问题都比较突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就是要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需要着重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社区服务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轨道。第二,要解决困难群体生活和社区就业再就业问题。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社区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通过采取临时救济、减免学杂费和提供廉租房等多种措施,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要大力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要积极做好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第三,要把完善居民自治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一是城市基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二是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依法自治。三是社区居民要增强自治意识,广泛参与。第四,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培养和建设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多渠道、多形式选聘优秀人才,并通过法定程序充实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和大力提倡、鼓励有抱负的青年干部到社区去工作。要保证社区组织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工作条件。第五,要把加强社区党建作为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社区党组织要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保障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要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适时、适宜、适度地组织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

三、加强领导,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第一,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完善居民自治,健全社区队伍。要经常研究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推进社区建设中的困难,保证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第二,各有关部门要在社区建设中要找到自身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指导做好社区党建、社区教育、科普、文化、体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法律援助等工作。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第三,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履行好自身职责,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民政部门作为各级政府具体负责社区建设日常工作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履行职责,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民政工作的重点来抓。

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市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市民政局、双创办、汉滨区政府组成调研组,采用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安康市社区公共服务现状,重点是对中心城市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城市社区129个,涵盖人口近50万。其中:汉滨区47个,汉阴县8个,石泉县10个,宁陕县9个,紫阳县15个,岚皋县6个,平利县4个,镇坪县1个,旬阳县26个,白河县3个。社区类型划分为:居改社型(由城区内的老居委会过渡而成)有61个,占总数的47.3%;村改社型(在城中村或乡镇集镇村基础上设立社区居委会)40个,占总数的31%;小区型(由新建居民小区构成)28个,占总数的21.7%。现有社区工作人员515名。其中:党员34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65人,占12.6%;高中(含中专)411人,占79.8%;初中39人,占7.6%。30岁以下的51人,占10%;30至50岁之间的407人,占79%;51岁及以上的57人,占11 %。全市城市社区共注册备案各类社会组织79个。其中:家政服务队22个,舞蹈队7支,书画社6个,老年人协会14个,各类便民服务队30个。另有365个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与村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二、工作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省有关加强社区工作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理念,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八大工程”,大力推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

(一)社区共建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强化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建设。按照以“以党建促社建”的工作思路,修订完善了《党员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社区党组织活动。采取“从上面派、从内部找”等途径,选优配强了社区党组织书记。制定完善了《居民自治章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居民公约》等一系列民主规章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意识。2008年,通过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成功选举出社区居委会干部515人,新一届社区居委会干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得以优化。二是建立各级政府指导社区工作制度。市县区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深入社区走访调研,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2009年,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安办发[2009]34号),要求各级财政拨付“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主任每月不低于1200元报酬,社区一般工作人员每月不低于800元报酬”。目前,除汉滨区、紫阳县略低于上述标准执行外,其余县对社区干部的工资报酬及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均已得到落实。同时,按照一般规模社区每年不低于10000元的标准(规模较大的社区适当增加)拨付了公用经费。市上还对工作表现突出、落实社区资金到位好的县区给予奖励性补助。各级都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文明创建以及“双创”工作等重大先进评选上,广泛征求社区意见,树立社区工作权威。

(二)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加强。一是形成了多元投入机制。针对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建立了市级引导、县区为主、社会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特别是按照“一部三室三站一场”(即党支部办公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低保和劳保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的要求,采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建设资金的办法,对部分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进行新建和改扩建,从2007年开始,这些项目总投资达3450万元(其中:中省市投资920万元,地方投资2530万元)。二是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设施条件有所改善。全市129个社区居委会中,已得项目支持的有115个,占88%,新建的公益性用房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最多达650平方米,室外健身场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共建成社区服务站124个,“一站式”服务大厅5个,社区计生卫生服务站125个,社区警务室129个,社区图书室(阅览室)117个,文体活动站78个,慈善超市1个,残疾人服务设施15处,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14处;结合“双创”工作,各级加大了对社区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力度,仅中心城市就新建和改造公厕33个,购置活动公厕7座,配置健身器材550件,新建室内垃圾站12座。这些建成的社区基础设施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服务载体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民本”纽带。

(三)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一是构建了以服务困难弱势群体为核心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各社区均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建立了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市近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广泛开展“入户摸底,进厂寻岗”的活动,为下岗群众“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千方百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生活来源问题,建立了以关爱下岗失业人员为核心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网络。仅2010年全市实现4009人再就业。二是构建了以服务居民生活为核心的便民服务网络。通过整合民政优抚、司法治安、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电信等各种服务资源,按照“一居一亮点”分别建立起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科技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家政服务、律师服务站等多种类型的服务网点,对计划生育、再就业服务、低保手续办理等社会事务实行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的目标。

三、存在问题

我市虽然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经济较为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围绕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难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加之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制约了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今后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一)社区职能划分不清,行政化倾向严重。据不完统计,我市社区平均承担10多类近百项工作,既有治安、文体、教育、卫生、救助、再就业、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也有物业管理、家政、餐饮维修等便利性服务,还有上级布置的禁毒、流动人口管理、商业维权等专项任务以及开会、学习、参观、检查等临时性事务,而且其中很多工作都有考核评比,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例如,仅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就有“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管理与精神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40多项。在调研中,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最多是,弄不清自己承担了多少项工作,哪些应该管,哪些不应该管。有的工作不仅占用大量人力,还要挤占社区捉襟见肘的工作经费,不堪负重。例如,在中心城市静宁社区调研时反映,该社区每年要承担背街小巷路灯、下水道维修等费用1万多元,市政部门则认为这些道路的产权不属于国有,谁的路谁维护。在当前普遍要求“工作进社区”的口号下,有的部门实际是“工作交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和人员保障并没有跟进,将社区居民委员会这一法律上规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视作“准行政性机构”,将政府及派出机关对社区“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变成纯粹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客观上造成了社区居委会组织主动为居民服务和及时向上反映社情民意的职能弱化,社区的自治作用难以发挥。在调研组走访中,不少居民认为居委会干部是“给政府办事”,而不是“为居民议事”,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感、认同感。

(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薄弱,公益性用房政策难以落实。近几年,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解决了大部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但全市仍有23个市区办公用房为租用或借用,占到总数的18%。老的居民区大多位于繁华地带,存在土地的限制,即使已经列入改扩建项目的,很难找到合适地块,办公用房、室外健身场地面积普遍达不到3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要求,一些社区找地比找钱还难。例如,中心城市后张岭社区320平方米办公用房,就是通过水电三局实业公司、张岭派出所协调来的,由于未取得产权,该区域面临拆迁,新的社区办公用房选址重新成为棘手问题。同时,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由于管理缺位、监督不力,新社区的公益性用房政策形同空文。国务院要求“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但我市至今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按照规定办理,导致社区公益性用房严重不足,损害了社区的健康发展。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的问题日益突显,以中心城市为例,城区仅建成农贸市场8个,且分布不合理,多数居民小区无小型蔬菜超市,部分人员居住较集中的区域有市无场,形成了一些马路市场。早期开发的居民小区没有建设配套的停车场,背街小巷也没有设计停车位,停车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由于社区缺少老年活动室、公共活动场所,许多有益的群众性健康文化体育活动无处可去,不得不放弃或占用人行道等公共交通场地,而一些单位、学校的活动设施利用率不高,有的长期闲置,却以安全为由,不愿意向社区居民开放。

(三)社区资金短缺,影响工作正常运转。由于绝大多数社区没有经济实体,主要靠政府下拨经费和向辖区内共建单位筹集,严重的经费不足,导致社区很多正常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社区主要是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民政、计生、公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为主,而居民大量需要的物管、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极为欠缺。以汉滨区为例,除了位于中心城市的双堤、静宁、教场等社区有社办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有保障外,其它社区的工作人员工资普遍在每月600至800元之间,低于全市城镇居民平均工资,并且都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过低的收入无法吸引素质较高的人员加入社区服务队伍,当前从事服务的主要是退休职工、家庭妇女、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管理的主要是民选社区支书、主任。从社会上招聘的大学生,因工资报酬偏低,不能安心于社区的工作,不断出现人员流失,导致当前社区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直接影响了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四、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安康城市化步伐,全面提升社区自治功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顺社区工作职能。针对当前社区服务行政化倾向严重和工作任务超负荷的实际,必须理顺社区工作职能,创立新的工作模式。现有的社区服务内容较为混杂,有社区代政府部门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有社区应该承担的公益性、福利性和互助性自治服务,还有社区内的商业服务等。只有在“行政归行政,社区归社区,市场归市场”的前提下,实行“政社分离”、“市社分离”,才能理顺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搞好社区服务。建议参照苏州、深圳等地经验,实施社区体制创新、组织再造。采用“一个核心三大体系”,即以党工委为领导核心的,政府主导下社区工作站的公共服务体系、居委会主导下的居民自治体系、市场主导下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对原有的社区服务站职能进行整合,各部门在社区原有的办事机构统一并入社区工作站,实行“一站式”办公,主要承办部门下派的具体任务,以便社区能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集中力量搞好群众性、公益性的自治服务。将履行政府职能的社区工作站从居委会组织体系中剥离出来,有利于节约政府行政资源。例如,退休老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民政系统在各个社区推出星光老人之家服务,社保系统又有一套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制度。虽然同是落实到社区,却是两头管理,分开出资,各自开展活动。今后的社区工作站可分别对两个部门负责,工作合二为一,经费统筹调拨,以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政府确需社区居委会配合的工作,则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实行政府发包或购买服务,并为社区组织配备相应的工作设施、设备。二是建立“双向”评议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召开评议会,由社区对政府各职能部门服务社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一项指标。同时,统筹建立对社区工作的考核考评办法,减少社区行政性工作考核项目,完善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评议制度,社区的自治工作和财务状态必须及时向居民公开,接受居民对社区的监督、评议,政府可将评议结果与社区公共经费、项目扶持等政策挂起钩来。

(二)规划社区公共服务。鉴于现有的社区工作很多是解决开发商撤走后的遗留问题,十分被动和滞后。要将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科学统筹制定全市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好配套的公共设施建设。根据社区人口状况、区位特点、居民需求,确定社区服务发展目标、实施阶段和工作方案等,综合考虑社区建设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开发与管理等关系,整合卫生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教育、救助、再就业、法律援助、便民利民、绿化环保等社区服务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针对社区公益性用房不足的问题,结合规划和建设管理,从源头抓起,抓牢抓实。一是在规划新小区时,详细规划中应有公益性用房的位置、楼层和面积的说明,开发商应当同时向民政部门备案,建立规划、住建、民政、房管四部门联席制度,小区建成后公益性用房应先移交民政部门指定的社区居委会,规划部门才能验收。没有移交的开发商,应没收其保证金作为开展社区服务的工作经费。二是社区办公用房现为租用、借用,没有产权的,规划部门要认真查找过去的相关资料,对已规划为社区用房而开发商擅自改变用途的,要责成开发商归还,并将其不良行为纳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对原来规划时就没有提出要求,且现在已无法规划建设的,要通过安排“民生工程”项目的方式尽快解决,并在旧城改造工作中,优先解决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和办公用房问题。调查摸清社区现有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公共设施,开放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通过改造、置换、帮建、共建等多种途径,增加满足民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提供社区经费支持。经费是社区建设的难点,落实经费,促进社区管理全面发展。一是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人员工资、社区服务经费及工作经费等列入预算。按照新增财力逐年递增,保证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养老、医疗及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水平,确保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落实好“费随事转”的要求,政府工作延伸到社区,凡需经费和大量人力完成的工作,经费一定要落实,切实减轻社区的经费负担。应将社区办公经费配套资金直接拨付到社区,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二是采取社会集资、个人捐赠、有偿服务等多种渠道筹资方式。以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筹集的福利基金,应更多用于社区福利事业。建立社区服务基金,鼓励社区共建单位、个人和优秀企业家为社区服务捐赠,用于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和资助贫困大学生、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推动社区举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给予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确保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和谐建设。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法,笔者制定了比较合理的社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的筛选、相关调查问卷网址的发送、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笔者主要除规定的网上“问卷法”,还以“非结构式访谈法”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就需探知的被调查者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等若干选项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金华市本级范围选择了5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公众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尤其在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教育。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住房保障的问题 在对于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的调查中,根据受访者的反应,可以看出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保障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城市保障性住房保障的对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或个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中部地区大批农民工涌入浙江省,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融入城市,他们却往往不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也无法或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他们的基本住房保障成为普遍性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各地开始积极新建公租房,但仍然存在供应量不足、摇号配租等待时间长、配套设施不健全、贫困人群聚集等问题。二是居住空间分异,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目前保障性住房大多为集中建设,这样极易产生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低收入群体过度聚集并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由此会引发大量问题,如拥挤、公共设施匮乏等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甚至是犯罪率提高、失业、严重依赖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问题。

小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医院、学校、绿化带等等,或因政府财力有限,或因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往往容易遭到忽视,导致投资不力,进展滞后。且保障性住房通常地处城郊,地理位置不合理,结果造成入住居民工作、生活极为不便,影响了小区的入住率,甚至出现退租现象。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性住房,却成为居民的“鸡肋”,整体满意度大打折扣。

(二)基本医疗卫生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最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这一项70%受访者都关注了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够。在浙江省基层的一些社区,尤其是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很少,社区医院的规模也不大,很多还是私立诊所,在疾病高发的时期,经常出现看病排队的现象,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人手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社区门诊只有一个医生。并且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能力不够、设备不全,不少居民得了病之后虽然不是大病却也要去大医院治疗。

(三)基本公共教育问题

对于公共教育问题,受访者对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当前主要存在的“入园难”和中小学择校难,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虽然本市有多家小学和幼儿园,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别很大,如果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必需要花大量的钱择校,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能进入好学校。

三、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思考

(一)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应当增加公租房的供给,保障外来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需求,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房源的充足,对于经济状况得到提高,不在适用该类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应让其及时退出。要认真研究当前保障性住房在配套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按规划完善和落实配套建设;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在交通、电力、供排水、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增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比如社区医疗机构的设施标准、人员标准等,对于人员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或者内部培训来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的供应,不仅是数量,还要有质量,建立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是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三)规范公共基础教育

政府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做到公民对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了如指掌,避免学校乱收费。另外,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软硬件的投入,提高乡镇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办学能力,至少让每个公立学校的办学实力基本均衡,规范学校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真正实 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办学的效率。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即了解了浙江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致状况,也了解了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一起。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己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金华市本级范围选择了陆平范等5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大体上说是可以的,但是,在基本住房保障的服务提供上其满意度存在很大问题。

二、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存在问题

从我市的现实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可分为基础型、广泛型和迫切型等几种。通过本次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我认为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这几项是广大城乡居民当前最关心、最迫切的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人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保障问题

基本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构建规范稳定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五题问卷。分别为“请问当地中小学校的学杂费免收情况”“您本人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医疗保险?”“如果您目前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您认为自己所参加的医疗保险方式有何不足?”“您参加了以下何种养老保险?”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社会保障基本做的还是可以的,绝大多数公民参加了一项或多项保险,但也有部分偏远山区的人员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没有参加保险,或者有参加保险但却对取保方式不甚了解导致错过补偿机会。

(二)公共安全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其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着安全保障。公共安全是一门科学,它关系一种伦理道德,反映一种文化,是一门管理艺术和操作技术;它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特定和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私利益的安全。

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您对您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如何?”“您认为在公共区域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等安防设施对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帮助?”“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公安见警率如何?”“ 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治安问题主要由什么原因引起?”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我市市民对地区安全总体上是满意的,电子监控设备对公共安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出现事故时对事故的事后调查有很大帮助。当然问题还是有存在的,特别是外来人员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共安全管理的难度。

(三)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决定着每个家庭的生计。对劳动者而言,就业和再就业是他们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权利;对社会而言,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对经济发展而言,就业关系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对国家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稳定之基,也是安国之策。

而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当地政府就业服务”“就业岗位获得途径”“希望政府有何种提高就业率的措施”及“影响就业的障碍性因素”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群众对政府就业服务满意度欠佳,表示就业信息严重不足,人们获得就业岗位的途径多数是通过自己寻找或依靠各类广告媒体,极少数是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就业的;民众对政府在就业方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更多的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多牵线通过召开劳动力招聘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三、关于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思考

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体制,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问题是当前民众最为关心也是最急需政府花力气解决的。当然除了这几个具体问题外,从整体而言,公共服务的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地区在无论是资金投入、基础设备还是居民整体素质都明显优于农村地区,这种软性差距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最后笔者就依据此次调查后所得到的反馈对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高做一点思考,并给出一点小建议。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它的实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另一方面,逐步推进中国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消除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福利政策的工具,虽然不是整体政策的制定者,但却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对地方基层政府的认识。

因此,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转变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以人为本。

(二)合理布局社会治安,确保百姓安居

公共安全问题若不能妥善处理将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消极影响。

首先,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经济;其次,公共安全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面对公共安全问题,如果不能依照法律办事,不能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尊重公众的知情权,那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只会越来越低;最后,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社会公众。当公共安全问题突然出现时,由于人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恐慌。再加上谣言的传播和信息不畅,和周围公众不安行为的影响,处于对自身和亲人的安全的担心,人们往往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使恐慌进一步蔓延。„„

因此务必要处理好公共安全问题,笔者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相关部门到镇、村、社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整治措施。镇政府、派出所和村委实行“捆绑式”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体系。严厉打击吸毒、贩毒等违法行为,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的管理,从“抢”、“盗”案件发生的源头进行整治。

充分发挥各村治保会的作用,加强治安人员村里村外各路段的巡查,同时有关部门重视对治安人员的培训,增强治安人员防护的意识和技能。

在多发地段安装治安摄像头。

(三)加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公共就业服务是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是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帮助,包括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和招聘信息发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等内容,以提高供求双方选择的成功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还面临就业难。另外招工难也困扰着企业,企业需要一定技术的工人社会上又满足不了,面临着双向矛盾的情况,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社会各界都应倾注力量: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快施行“资源共享、城乡对接、高速快捷”的服务方式。在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接续社会保险、劳务管理服务及维权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对就业困难对象,全力实施就业援助,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建立健全失业预警预报制度,完善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既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又让我学会了如何开展一次科学的社会调查,并透过调查来看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整个调查实践过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让我获益匪浅,非常感谢学校学院给我们这次活动的机会,也希冀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进行更多的类似调查活动,让我们更加的充实。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社会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时间安排

依据省电大及市电大关于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综合实践的相关规定,笔者于2012年X月-X月参加了以“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第一阶段:2012年X月X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会,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阶段:2012年X月X日——X月X日确定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完成问卷录入、完成对调查对象的访谈、社会调查问卷整理和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10月18日完成社会调查活动报告的撰写。

(二)调查内容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三个基本点来展开。

(三)调查方法

为使此次社会调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能取得最真实的数据反馈,用作调查报告的撰写,笔者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调查对象、发送调查问卷网址、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最后对问卷数据进行整

理和分析。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此次调查报告,笔者还专门研读了赵淑兰编写的《社会调查方法》一书,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四)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是浙江省义乌市18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包括: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问卷调查对象人员分布均匀,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布均匀;年龄段在20-5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小学以下、高中和本科;有学生、公务员和个体户职业;收入在1万以下到10万之间;本地城镇和农村户口。

二、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的综述

从我市的现实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可分为基础型、广泛型和迫切型等几种。通过本次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我认为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这几项是广大城乡居民当前最关心、最迫切的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人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障问题

基本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构建规范稳定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五题问卷。分别为“请问当地中小学校的学杂费免收情况”“您本人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医疗保险?”“如果您目前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您认为自己所参加的医疗保险方式有何不足?”“您参加了以下何种养老保险?”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社会保障基本做的还是可以的,绝大多数公民参加了一项或多项保险,但也有部分偏远山区的人员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没有参加保险,或者有参加保险但却对取保方式不甚了解导致错过补偿机会。2.公共安全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其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着安全保障。公共安全是一门科学,它关系一种伦理道德,反映一种文化,是一门管理艺术和操作技术;它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特定和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私利益的安全。

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您对您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如何?”“您认为在公共区域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等安防设施对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帮助?”“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公安见警率如何?”“ 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治安问题主要由什么原因引起?”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我市市民对地区安全总体上是满意的,电子监控设备对公共安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出现事故时对事故的事后调查有很大帮助。当然问题还是有存在的,特别是外来人员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共安全管理的难度。

3.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决定着每个家庭的生计。对劳动者而言,就业和再就业是他们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权利;对社会而言,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对经济发展而言,就业关系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对国家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稳定之基,也是安国之策。

而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当地政府就业服务”“就业岗位获得途径”“希望政府有何种提高就业率的措施”及“影响就业的障碍性因素”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群众对政府就业服务满意度欠佳,表示就业信息严重不足,人们获得就业岗位的途径多数是通过自己寻找或依靠各类广告媒体,极少数是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就业的;民众对政府在就业方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更多的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多牵线通过召开劳动力招聘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三、关于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思考

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有利于健

全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体制,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问题是当前民众最为关心

也是最急需政府花力气解决的。当然除了这几个具体问题外,从整体而言,公共服务 的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地区在无论是资金投入、基础设备还是居民整体素质都明显优于农村地区,这种软性差距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最后笔者就依据此次调查后所得到的反馈对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高做一点思考,并给出一点小建议。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 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 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它的实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另一方面,逐步推进中国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 消除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福利政策的工

具,虽然不是整体政策的制定者,但却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对地方基层政府的认识。

因此,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转变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以人为本。

(二)合理布局社会治安,确保百姓安居

公共安全问题若不能妥善处理将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消极影响。

首先,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经济;其次,公共安全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面对公共安全问题,如果不能依照法律办事,不能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尊重公众的知情权,那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只会越来越低;最后,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社会公众。当公共安全问题突然出现时,由于人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恐慌。再加上谣言的传播和信息不畅,和周围公众不安行为的影响,处于对自身和亲人的安全的担心,人们往往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使恐慌进一步蔓延。„„

因此务必要处理好公共安全问题,笔者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相关部门到镇、村、社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整治措施。

2、镇政府、派出所和村委实行“捆绑式”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体系。

3、严厉打击吸毒、贩毒等违法行为,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的管理,从“抢”、“盗”案件发生的源头进行整治。

4、充分发挥各村治保会的作用,加强治安人员村里村外各路段的巡查,同时有关部门重视对治安人员的培训,增强治安人员防护的意识和技能。

5、在多发地段安装治安摄像头。

(三)加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公共就业服务是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是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帮助,包括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和招聘信息发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等内容,以提高供求双方选择的成功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还面临就业难。另外招工难也困扰着企业,企业需要一定技术的工人社会上又满足不了,面临着双向矛盾的情况,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社会各界都应倾注力量: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快施行“资源共享、城乡对接、高速快捷”的服务方式。在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接续社会保险、劳务管理服务及维权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对就业困难对象,全力实施就业援助,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建立健全失业预警预报制度,完善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

四、总结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既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又让我学会了如何开展一次科学的社会调查,并透过调查来看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整个调查实践过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让我获益匪浅,非常感谢学校学院给我们这次活动的机会,也希冀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进行更多的类似调查活动,让我们更加的充实。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3267.htm.百度词条关于公共服务的解释

<2>《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与综合绩效评估》.陈昌盛 蔡跃洲

<3>《社会调查方法(高职高专)》.赵淑兰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法,笔者制定了比较合理的社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的筛选、相关调查问卷网址的发送、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笔者主要除规定的网上“问卷法”,还以“非结构式访谈法”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就需探知的被调查者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等若干选项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

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嘉兴市本级范围选择了8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公众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是特别高,尤其在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教育。整个国内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地方政府公共职能的“缺位”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尚未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普遍将经济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大量资金投入竞争性领域和那些投资多、见效快和周期短的公共服务项目,不能体现公民的真正需求!

(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

许多地方政府因整体财力不足,以致在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无法满足辖区内居民对基本公共产品的需求。

(三)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公平性

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缺乏公平性,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例如,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少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要求没有当地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缴纳“借读费”以在当地就读,这就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差异。

(四)公共产品提供模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某些公共产品的提供模式单一,完全由市场或者政府提供。政府完全包揽的单一主体模式下,政府高度垄断的公共产品供给行为会破坏稀缺资源趋于最优配置的过程,造成交易成本增多和社会资源浪费,产生严重的“政府失灵”,另外也会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呈现所谓“短缺经济” 的特点,而公共服务的过度市场化,会使得公共产品的提供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偏离了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性质。

(五)地方政府间职权不清

导致公共服务的提供出现重合或者缺位。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权分配不清,承担的责任与其财政能力不相匹配,导致了某些政府无力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从而造成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 ;同时,有些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上存在重合的情况,导致公共产品的重复供给和公共资源的浪费。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住房保障的问题

在对于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的调查中,根据受访者的反应,可以看出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保障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城市保障性住房保障的对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或个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中部地区大批农民工涌入浙江省,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融入城市,他们却往往不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也无法或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他们的基本住房保障成为普遍性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各地开始积极新建公租房,但仍然存在供应量不足、摇号配租等待时间长、配套设施不健全、贫困人群聚集等问题。二是居住空间分异,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目前保障性住房大多为集中建设,这样极易产生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低收入群体过度聚集并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由此会引发大量问题,如拥挤、公共设施匮乏等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甚至是犯罪率提高、失业、严重依赖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问题。

小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医院、学校、绿化带等等,或因政府财力有限,或因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往往容易遭到忽视,导致投资不力,进展滞后。且保障性住房通常地处城郊,地理位置不合理,结果造成入住居民工作、生活极为不便,影响了小区的入住率,甚至出现退租现象。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性住房,却成为居民的“鸡肋”,整体满意度大打折扣。

(二)基本医疗卫生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最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这一项70%受访者都关注了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够。在浙江省基层的一些社区,尤其是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很少,社区医院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很多还是私立诊所,在疾病高发的时期,经常出现看病排队的现象,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人手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社区门诊只有一个医生。并且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能力不够、设备不全,不少居民得了病之后虽然不是大病却也要去大医院治疗。

(三)基本公共教育问题

对于公共教育问题,受访者对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当前主要存在的“入园难”和中小学择校难,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虽然本市有多家小学和幼儿园,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别很大,如果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必需要花大量的钱择校,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能进入好学校。

三、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思考

(一)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应当增加公租房的供给,保障外来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需求,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房源的充足,对于经济状况得到提高,不在适用该类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应让其及时退出。要认真研究当前保障性住房在配套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按规划完善和落实配套建设;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在交通、电力、供排水、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增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比如社区医疗机构的设施标准、人员标准等,对于人员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或者内部培训来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的供应,不仅是数量,还要有质量,建立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是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三)规范公共基础教育

政府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做到公民对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了如指掌,避免学校乱收费。另外,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软硬件的投入,提高乡镇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办学能力,至少让每个公立学校的办学实力基本均衡,规范学校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真正实 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办学的效率。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篇2

在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衡量标准及实现条件的基础上, 本文建议:一是分“三层次——三阶段”逐步推进均等化;二是打破传统供给模式, 注重政府在不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三是加快完善我国财政体制, 着力推进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四是建立与政府公共服务核心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架构, 推动政府内部组织重组与创新;五是加强公共服务规范化管理, 分类别制定“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六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结果导向型”绩效评估体系与激励机制;七是针对基础条件和单位服务成本地区差异, 建立起相应的补偿机制。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指明了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目标和任务。但是, 关于什么是基本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如何界定, 均等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在复杂的公共服务供给系统中创造这些条件, 找到一条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均等化的行动路径?等等, 这些问题都亟待进一步深入讨论和研究。

什么是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

虽然“公共服务”在现代经济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但遗憾的是无论在理论研究中, 还是在现实应用中都异常混乱。据Ver Eecke (1999) 的统计, 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独立使用并具有公共性的产品和服务概念有18种之多, 而且具体所指也不尽相同。其中, 应用最多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两个概念, 而且二者常常被视为等价。而最为经典的定义就是萨缪尔森的界定, 认为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即为公共服务。但是, 由于这一概念过于抽象, 使得其在现实中难以指导实践。与现实中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相比, 真正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极其有限。很多人甚至质疑, 即便是通常认为的纯公共产品——国防, 也并非真正所有地区都享有同等的防务;相反, 基础教育既不满足非排他性, 也不满足非竞争性, 然而当今绝大多数国家却都将其视为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正是由于理论界定上的莫衷一是, 使得现实中各国对公共服务的界定采取了更为务实的做法。有人主张在市场和政府二分法框架下, 从市场的角度看, 凡是市场不能提供或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 都属于公共服务, 政府应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责任;或者, 从政府的角度看, 凡是政府职能范围所在, 都称为公共服务。但是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 也不总是很清晰, 而且很多人认为政府职能应比公共服务更宽泛。所以, 现实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列举法, 通过具体列举公共服务的清单来界定公共服务的范围。然而,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之间, 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服务清单, 会发现这份清单的内容和覆盖范围同样存在差异。福利国家的公共服务清单通常比非福利国家的清单长, 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清单一般又比发展中国家丰富。

虽然理论未达成共识, 但通过现实情况比较, 公共服务一般具备四个共同特征:社会性、公共性、公平性、动态性。基于此, 本文在给出一个描述性概念的基础上, 也采用列举法来匡定公共服务范围。认为所谓公共服务通常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为实现特定公共利益, 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性别、居所、收入和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从我国当前所处阶段看, 公共服务的范围清单应包括:国防、外交、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科技、文化娱体、一般公共服务等十一个方面。而基本公共服务则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为实现特定公共利益, 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 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 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 其规定的是一定阶段上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从清单范围看, 其应该是公共服务清单中最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其受特定阶段制约和需求层次要求, 体现为各类公共服务和各类公共服务内部各层次服务中, 最应该且可以得到优先保证的部分。

如何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凝聚力, 虽然不少国家在宪法或基本法中, 对保障一国居民享有基本一致的生活条件作出了规定。但明确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国家政策目标, 则属于我国首创。综观国际实践, 多数国家都强调在提供各类公共服务时应力争正义和平等, 而且在多级政府下, 为了确保下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存在明确的"财政能力均等化"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而且在财政分权理论 (多级政府财政关系) 框架下, 财政能力的横向和纵向均等化都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但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则鲜有研究。

而我国属于单一制集权国家, 地方政府更多的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与英、法等单一制国家不同, 我国政府间存在层层委托关系, 低层政府主要对上层政府负责, 选民集体选择和偏好表达的机制并不健全, 或者运行缺乏效率。现实的结果 (或者说现实的政府治理结构) 是, 中央政府对全体人民负责, 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负责, 地方政府遵照中央的政策原则为辖区内居民提供服务。无论从我国行政体制特征和历史传统看, 还是从地区间发展的巨大差距看, 由中央政府直接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不仅有利于提高执行效率, 有利于中央政府更好地执行再分配政策, 而且也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促进地区间和人群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围和优先顺序

公共服务的阶段性特征决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也将是阶段性的。由于受政府财力、能力和市场发育程度等综合因素的限制, 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类别的公共服务和各类公共服务的所有项目都全面实施均等化, 而是需要在均等化推进过程中区分出轻重缓急, 确立行动的优先顺序。

根据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从个体角度看, 人类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 一般而言在前一个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 后层次的需求将上升为主要需求, 依次类推。其实, 从集体角度看, 人类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样具有层次性, 对各类公共服务需求的紧迫性和对其均等化的重要性并非完全一样, 其将随现实条件的改善而逐步提高。以上, 我们列举的主要九类公共服务, 结合国际经验, 可以根据需求的层次性分三个层次 (见图) , 第一层次包括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三类, 主要确保人的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满足;第二层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三类, 主要为了改善人们生存的软硬环境, 提高生存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第三层次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科学技术和文化娱体三类, 主要为了确保政府有效履行职能和更高层次的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 在各种约束条件下, 对这九类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中, 优先顺序也应按照需求层次推进。

除了各类公共服务存在层次性, 各类公共服务中还涵盖有丰富的服务子类 (项目) , 这些子类之间同样存在层次性。比如公共卫生至少还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基本医疗、食品安全、艾滋病防治、特殊人群健康服务等等。同样受现实条件的限制, 这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可能同时同步均等化, 需要有一个优先顺序。那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做出这种排序呢?

可供选择的标准至少有三个:效率标准、公共利益标准和外部性范围标准。第一, 效率标准。各子类公共服务项目不能同时同步推进的原因, 主要是受资源、财力等约束限制, 所以用效率标准, 通过比较既定投入下的产出状况, 有利于将公共资源投入最有效的地方。但是, 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在于, 很多公共服务的产出是难以准确测度, 使得效率的比较很难准确。第二, 公共利益标准。由于不同服务项目间公共利益的大小有区别, 或者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公共利益不同, 公共利益最大的项目自然应该置于最优先的顺序上。但是公共利益大小的确定同样很难, 甚至比产出的测度还困难, 常常需要间接通过集体投票来决定那些项目应该置于优先顺序上。第三, 外部性范围标准。一般公共服务都有一定的正外部效应, 但外部性范围有差别, 例如传染病控制的外部正效应就大于基本医疗的, 所以二者在优先顺序上传染病控制应居前。但外部效应同样难以测度, 使得有时这种比较很难有效进行。由于没有最好的标准, 现实中混合使用这三个标准可能更为实际。

根据各类公共服务的需求层次 (纵向) 标准和各类公共服务内部层次 (横向) 标准, 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勾画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优先顺序。例如, 根据需求层次, 第一层次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应该得到最优先的保障;然后根据外部性、公共利益等标准, 又可以将其中的基础教育细分类别分三个阶段保障, 第一阶段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 也就是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 (A1) , 第二阶段则可以考虑推广到高中教育和扫盲教育 (D1) , 第三阶段可以考虑推广到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子类 (G1) 。其他八类公共服务也依此类推。

(二) 均等化的标准选择

从国际经验和操作性看, 均等化并不等于绝对平均, 并不是强调所有国人都享有完全一致基本公共服务, 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差别的前提下, 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 其实质是强调“底线均等”。均等化的主体是地区、城乡和个人, 客体是以上分层次和分阶段的各类 (各项) 基本公共服务, 目的要使地区间、城乡间和个体间享有大致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所以, 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先界定清楚均等化的“标准”, 根据什么标准实施均等化。若标准定得太高, 不切实际, 难以实现;若标准定得太低, 又可能难以达到均等化本身预期的, 缩小差距、推进平衡发展的目的。而且这个标准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现实参照。

总体而言, 均等化标准的确立方法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平均水平法, 第二类是基准法。另外, 无论采用以上这两种方法中的哪一种, 都面临一个测度指标选择问题, 即到底均等化标准测度的是“投入 (input) ”、“产出 (output) ”还是“效果 (outcome) ”?从国际实践看, 在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测度中, 长期使用的是投入指标, 同时规定严格的程序控制。但从新世纪的发展趋势看, 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 越来越重视对产出和结果的测度, 而且逐渐开发出一系列测度各类公共服务产出和结果的核心指标 (key indicators) , 用于评估公共服务的水平。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篇3

摘 要:从教育和文化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服务6个方面构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5—2014年西部地区12个省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其差异,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也存在波动;各省区市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显著,可划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各层级内部的差距也较大,并呈现“从北向南递减”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决定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强弱,但并不直接决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主要受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率的影响,并与区域人口及人力资源状况、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强度等有关。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和文化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服务;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294;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5-0051-10

一、引言

基本公共服务是一种为了维持社会的基本正义和经济社会稳定,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由国家向全体公民提供的社会条件;它包含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的就业、最低生活水平、最低社会保险等保障,满足公民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需要的教育和文化及环境服务,满足公民基本健康需要的社会医疗保障等三个层面的服务。一个国家或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水平,与它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财政水平密切相关,并随其进步而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全社会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这种需求水平的提升不仅体现为力求公平(即服务均等化),更是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全社会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质量的新要求,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区域间、城乡间、不同社会群体间非均等化日益突出的新现象,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相继强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及其均等化对缩小区域及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作用,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均等化作为关键要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更体现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已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路径和举措。

我国国土按区域可划分为东、中、西和东北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区域,也是少数民族聚集、自然及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西部地区幅员占全国国土面积71.5%;2014年末,总人口数为36 83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93%;国内生产总值为138 099.79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1.71%。可见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落后于东部地区。尽管我国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投入上对西部地区大力扶持,但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财政供给能力有限,西部地区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高;且西部地区内各省份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较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明显。

目前,国外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理论研究、水平测度、供给模式、制度保障等方面(Massey et al,1988;Kim et al,2013;Jian Zhao et al,2013;Riccardo et al,2004;Chang,2012)。而国内对于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研究则主要从财政学和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石光,2011;曾红颖,2012;宋小宁,2012;袁媛,2014)。安体富从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体制性原因,探讨了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常修泽(2007)指出,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有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协调发展制度、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等作为保障;贾康和孙洁(2006)认为应该在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层面正确区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这将有利于我们对于不同的公共产品合理选择不同的提供方式。

但国内学者从区域差异角度对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内部的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尚不充分。王晓玲(2013)从六个方面构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分析测算了201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探讨其区域格局和区域差异,但1年的数据不足以分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变化趋势;杨颖和穆荣平(2012)构建了一个测度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以实际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对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但对于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其他因素,如财政投入力度和利用效率等未做探讨;蓝相洁和文旗(2015)分析了财政支出力度、城镇化程度、居民收入水平三个因素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内在关系,并对2006—2013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面板检验;刘斌等(2010)选取10个综合指标对西部12省区市2007年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测度,但从指标覆盖范围的广泛度及时间序列上可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曾国平等(2010)采用2009年和2000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我国西部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及其地区差异。

西部地区自然及生态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鉴于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已有成果,以西部地区12个省级单位为研究单元即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析2005—2014年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及其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本文根据基本公共服务本身具有的福利性、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和实现过程的渐进性等特点,在分析西部地区各个省域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演变轨迹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以期能够为西部地区提升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新的政策思考。endprint

二、指标数据与研究方法

1.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借鉴众多研究成果(王晓玲,2013;蓝相洁 等,2015;韩增林 等,2015;史卫东 等,2015年;赵林 等,2015;马慧强 等,2011),依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界定,遵循侧重评价省域间均等性、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和针对性等原则,在众多指标中选取并构建了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其中,一级评价指标包括教育和文化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服务6个方面;通过指标的初选、优化筛选、指标合成,最终确定28项二级评价指标(见表1)。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西部各省市区2005—2014年的统计公报。

2.综合评价指标的合成方法

(1)指标无量纲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其中28个二级指标由33个原始指标合成得到,详见表1。在综合指标的合成过程中,为了去除指标量纲的影响及指标归一化,需要对综合指标中由原始指标计算得到的二级指标进行标准化的无量纲处理,再根据综合指标体系的划分合成一级指标。本文中的指标无量纲化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正向指标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正向关系,逆向指标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反向关系。无论正向指标还是逆向指标,标准化处理后都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正相关,且各指标都处于0~1的区域之内。本文具体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西部地区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

根据均方差决策方法,可计算得出西部地区各省份2005—2014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值(见表2)。总体上,西部地区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10年来略有波动,整体呈缓步上升趋势。12个省份综合评价值的均值从2005年的0.415 1增加到2014年的0.429 2,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0.442 5。同时可以看出,10年间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排名变动不大,水平较高的宁夏、新疆、内蒙古、重庆、青海等省份一直处在较高水平,而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如2005年新疆(0.672 9)和宁夏(0.554 5)排名第1和第2位,而云南(0.241 0)和贵州(0.158 1)排名第11和第12位;2014年,宁夏(0.651 7)和新疆(0.605 7)排名第1和第2位,而贵州(0.209 2)和云南(0.186 1)排名第11和第12位。分省份来看,宁夏、重庆、贵州等省份10年间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上升较为明显,而广西、新疆、四川、云南等省份10年间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略有波动,且上升不明显。

从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六大方面来看(见图1),西部地区各省份10年间在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方面的成效较为显著,综合水平的均值达到0.091 3,尤其是水、电、气的普及成效显著;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水平均值仅有0.048 6,尽管中央财政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逐年增加,但是西部地区的医疗机构及技术人员仍然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生态环境服务在近10年的发展中整体水平较为稳定,综合水平均值分别为0.079 1和0.077 3;教育和文化服务、信息化服务综合水平均值居中,分别为0.063 4和0.069 5。

从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看,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权重系数最大(0.221 2),其余各项指标权重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保障服务(0.181 2)、教育和文化服务(0.177 1)、信息化服务(0.151 8)、生态环境服务(0.131 8)、基本医疗服务(0.136 9)。相比较低权重系数的指标,较高权重系数的指标在与之相对应的服务领域中体现出较高的成效,对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贡献度较高,综合评价地位也较高。

2.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空间格局

本文运用系统聚类法,利用2005年—2014年西部地区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平均值,将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划分为三个层级(见表3):新疆、宁夏、内蒙古、重庆、青海属于基本公共服务高层级,陕西、西藏、四川、甘肃属于基本公共服务中层级,广西、云南、贵州属于基本公共服务低层级。其中,高层级10年间综合评价值的平均值为0.5804,中层级为0.3879,低层级为0.2326,高层级综合评价值的平均水平是低层级的2.49倍,可见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较大。显示在图形上,可得到西部地区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布(见图2)。

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层级呈现“从北向南递减”的态势。除甘肃省外,靠近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处于基本公共服务高层级;向南推移,除重庆外,西藏、四川、甘肃、陕西处于基本公共服务中层级;而西部地区的最南端,即贵州、云南、广西处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低层级。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内部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异不仅存在于省级单位之间,还存在于不同层级之间。

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呈现出本文所反映的高、中、低3个层级,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是本文所选取的28个综合评价指标中有18个指标与各省份人口相关,因此,像陕西、重庆、四川等省份,从原始指标看总体公共服务水平较高,但引入人口因素后其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人均水平)较低。所以,对于西部地区相对比较发达的西南、陕西等地,应重视对偏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二是自1996年7月国家启动部分东部发达省份对西部各省份对口帮扶工作后,帮扶效果的不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西部各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三是国家对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少数民族聚集、较为偏远的省份和区域在基本公共服务扶持力度上给予了倾斜,在本文分析结果中,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占比都较高。endprint

3.西部地区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从图3中2014年的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柱状图代表的西部地区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与折线所代表的人均GDP变动走势比较一致,两者变化趋势的拟合度较高,可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对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较高,而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都较低,由此可以认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直接导致了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进而也导致了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从图3中我们也看到,部分省份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本文认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但政府投资不一定会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正比例、甚至同比例地用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上,而投资的多少则直接决定着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水平。

4.西部地区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公共服务投入的关系

从图4不难发现:

(1)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固然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率有关。从图4可见,西部各省区中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广西、贵州、重庆、新疆等省市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水平都较高,而甘肃、西藏、海、宁夏等省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水平则相对较低;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水平较高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却较低,故这些省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较低。相反的,西藏、青海、宁夏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区,其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却较高,因而这些省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较高。

(2)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的大小及其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高低,还与各省市区的人口状况以及中央财政对该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的强度有关。除财力投入外,各省市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还与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关。从图4中可见,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最高的西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值并不最高,这与西藏自治区从事基本公共服务的人才短缺有关,这实际也是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的问题。研究发现,四川、陕西、重庆等从事公共服务事业人才和其他资源聚集较多的省市,虽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是最高,但是其全面的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却远远高于其他省区。

四、结论与启示

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对我国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和总结有关研究基础上,从教育和文化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服务6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决策法对2005—2014年西部地区12个省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索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投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在10年间有波动,但总体水平在提升;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差异较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从北向南递减”的态势,可划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且各层级内部省份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也较大;同时,西部地区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各个方面之间的水平差距也较为明显。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但经济发展成果并不一定同比例地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上;地区财政支出力度大小并不直接决定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主要受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率的影响,还与各省份的人口及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中央财政对该省份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强度有关。

根据上述评价分析和研究结果,本文对进一步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以及有效缩小其省域间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西部各省份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体制能够对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高低产生重要影响,因各省份不同的财政支付能力和财政权利制度,在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提供上的效率和结果也有显著差异,财政体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居民承担的公共服务提供成本进行调节。同时,西部地区各省份应根据自身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尤其是具有公共服务水平优势的省份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例。

(2)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并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具有明显差距,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基础,在短期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很难。同时,经济的增长不一定带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应的提高。因此,西部地区各省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更注重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3)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处于主导地位,尽快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更多地关注发展质量,关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总体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较为落后,且内部省域差距明显,基本公共服务不同领域的差距也较为显著。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并根据各省份具体情况从不同方面把握提升的重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的领域十分宽泛,本文的综合评价指标选取不能覆盖所有的方面,因此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本文对于空间维度上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的关系未做更深入的探讨。上述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都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出更有效和更科学的政策建议。endprint

参考文献:

安体富.2007.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财经问题研究(3):88-93.

常修泽.2007.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66-71.

韩增林,李彬,张坤领.2015.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研究(11):2035-2048.

贾康,孙洁.2006.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12):60-66.

蓝相洁,文旗.201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6):67-73.

刘斌,余兴厚,罗二芳.2010.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省际差异研究——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3):87-91.

马慧强,韩增林,江海旭.201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212-217.

石光.2011.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改革论坛(5):150-152.

史卫东,赵林.2015.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测度及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研究(6):32-37.

宋小宁,陈斌,梁若冰.2012.一般性转移支付:能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7):33-43.

王晓玲.2013.我国省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5):23-29.

杨颖,穆荣平.2012.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1):96-101.

袁媛.2014.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1):51-57.

赵林,张宇硕,张明,吴殿廷.2015.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时空格局演化与形成机理[J].地理研究(3):36-44.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2011.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5(11):36-44.

曾红颖.2012.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及转移支付效果评价[J].经济研究(6):20-32.

CHANG K. 2012. Digital Governance:New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public service and particip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7(2):175-178.

JIAN ZHAO Z,PAN H. 2013. Research on basic public services policy main points and space model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Based on empiric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subject[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1-6.

KIM S,VANDENABEELE W,WRIGHT B E,et al. 2013. 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cross populations:Developing a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and addressing issues of measurement invari-an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3(1):79-102.

MASSEY D S,DENTON N A. 1988. The dimensions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J]. Social Forces,67(2):281-31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查报告 篇4

(二)健康教育。 发放健康资料500多份,更新宣传栏每2月1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2次

(三)免疫规划。 按时完成卫生院下达的各种免疫通知,通知到户。督促儿童完成免疫规划。

(四)传染病报告与处理。 未发现传染病病历,上报数为0

(五)儿童保健。 积极完成新生儿家庭访视并做好了家庭访视记录

(六)孕产妇保健。积极发放孕产妇保健手册

(六)老年人保健。全镇对6 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67人,健康管理率100%以上,督促完成健康体检率达95以上

八)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登记高血压患者数31人,已纳入管理31人, 糖尿病:登记糖尿病患者数2人,已纳入规范化管理2人

(九)重性精神病管理。本村未发现重性精神病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健康档案建档 个人基本信息缺少联系方式, 健康体检存在缺漏项,如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用药情况、健康问题、健康指导选项等项目填写不完整,不够规范、已建电子档案使用率低,更新慢等

(二)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慢性病 规范管理率不高,控制达标率不清。随访次数欠缺,随访工作开展不够细致,内容填写较为随意

总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理清思路,查找不足,按要求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李连屯村卫生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查报告 篇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规范我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均等化,我北王乡中心卫生院对本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来,我院就将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为重点工作来抓,并成立了公共卫生科专项开展此项工作,以确保此工作顺利实施。此次自查内容主要以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为主。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我院通过集中建档、入户建档等方式来提高建档率,进一步提高了重点人群健康档案的建档率。截止6月份,我乡建立电子档案5523份。

2、健康教育:根据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截止6月份共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45次,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街头宣传等形式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健康宣传资料入户率、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度提高。

3、预防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我院为全乡适龄儿童全程接种一类疫苗,定期开展查漏补工作,为适龄儿童及时建证、建册、上卡,将接种信息及时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区疾控中心的组织下,开展了疫苗强化、查漏补种等接种工作,对重点人群进行了针对性接种。

4、传染病防治: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措施,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强化疫情的调查与处理。按照疾控中心的要求,我院建立了传染病报告制度,配备了专门的疫情报告员。按照传染病管理要求,建立了传染病门诊,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传染病报告及时率、报告率100%。定期对院内人员和村防疫医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根据卫生日的主题开展了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治知识的宣传。

5、儿童保健与孕产妇管理:通过对各村医的培训指导,在各村村医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每月村级上报制度,加强了我院妇幼保健管理率。

6、重点人群管理:积极开展重点人群筛查工作,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人实施规范管理和随访;掌握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关信息并建立管理档案。经自查核实,高血压规范管理1135人,糖尿病规范管理140人,随访2556次;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6人;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管理1499人。

二、存在问题

1、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不健全。由于我院人员不足,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较少,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工作需要。

2、项目执行水平有待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覆盖面存在不足,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率偏低,已建档案存在诸如:缺项、漏项,健康体检不及时等不规范现象。

3、慢性病人系统管理不规范,随访不到位;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围产期保健、体弱儿筛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部分居民电话变更,未能及时更新信息,导致部分档案无法核实。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作为我院工作的重点,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工作目标。

2、进一步明确负责人职责,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纳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充分发挥我乡疾控、妇幼对村级工作的指导、培训职能,扩大培训范围,规范居民建档技术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3、规范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流程,认真学习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规范,加强人员培训,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全面掌握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使用等基本知识,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确保今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标的完成。

2012年7月3日

北王乡中心卫生院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篇6

2018年第一季XX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工作自查报告

2018年第一季度,按照既定工作计划,我镇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于第二季度初,组织了公共卫生部相关人员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完成情况: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要求,以重点人群为切入点,认真做好健康档案原始信息的调查、采集和录入,稳步推进了健康档案建档工作。至3月31日,全镇累计规范建立居民档案 20113 人,规范化居民建档率85%;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 19085人,规范化电子建档率 80.9 %。

2.健康教育

我院设置了健康教育宣传栏5个,村卫生室设置宣传栏11个,通过张贴宣传板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咨询活动、个体化健康教育、音像播放等多种形式,对辖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有所提高。本季度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8059 份;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 20 种,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 675 小时;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固定宣传栏 15 个,共更新宣传栏 26 期。开展公众咨询活动 1 次,累计参加咨询人数 35 人,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3 期,参加讲座群众共 70 人。

3.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接种门诊能够积极加强预防接种管理,规范计划免疫流程,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全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做好预防接种服务工作。建证率和疫苗接种率均达到预防接种规范要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剂1417人次,接种率 95%;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100 %。

4.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制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按相关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并协助疾控中心做好结核病、艾滋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居家隔离治疗病例管理工作。本季度报告传染病 26 例,传染病报告率 100 %,及时率 100 %,准确率

%;报告及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0例。

5.孕产期健康管理

加强与村医的联系,主动掌握辖区内孕产妇人口信息,按照国家孕产妇保健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孕产妇全程追踪与管理工作。加强宣传,在村卫生所和卫生院公示孕产妇健康管理免费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育龄妇女愿意接受服务,提高早孕建册率。严格标准,完善农村孕产妇分娩补助手续,提高了孕产妇健康管理依从性。孕产妇早孕建册64人,早孕建册率 98%;孕产妇产前健康管理 64 人,产前健康管理率 100%;新生儿访视 64人,访视率 98 %;产后访视64 人,孕产妇产后访视率98 %。6、0-6岁儿童健康管理

加强与妇幼卫生网络、预防接种系统、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联系,取得配合,按照国家儿童保健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儿童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886人,健康管理率 92%,系统管理率 92 %。7.老年人健康管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脑、肾等各个脏器生理功能减退,代谢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这些疾病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早期发现疾病,早期开展治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及时动员村医及时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情况,广泛宣传政策,广而告之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体检服务。规范老年人建档管理人数2410人,本季度进行老年人免费体检

240人,规范化健康管理人数 240 人,健康管理率10.16 %。

8.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能够通过日常门诊、健康体检、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等途径,加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筛查和发现力度,及时将发现的患者纳入健康管理,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随访评估及分类干预,同时对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开展中医辨识和中医诊疗服务,进行低盐膳食干预、随访和健康指导,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和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逐步提高。高血压筛查 683人,高血压建档人数1529人,管理人数 982人,管理率 27.78 %;糖尿病筛查 330人,已建档588人,管理 415 人,管理率 25.15 %。

9.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工作

建立健全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工作重心下沉,能够按照管理规范的要求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等服务,做到有记录、有档案。考核期内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建立辖区内生活饮用水档案 7 份、学校卫生档案6 份、建立医疗机构档案数22份。辖区内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医疗卫生单位巡查 3 次,及时报告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异常情况信息 0 次。

10.中医药健康管理

结合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加强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和能力。已建立65岁以上老年人专档2410人,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238 人,健康管理率10%。0—36月龄儿童842人,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189人,健康管理率22 %。

11.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113 人,规范管理 97 人,检出率 0.48 %。

12.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肺结核管理人数17人,管理率100%,规则服药人数17人,服药率100%。

二、资金使用情况:

第一季度,县财政拨付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

533288.83 元,其中支付本院公卫人员工资、办公经费、耗材等共计

0 元,本季度结余项目资金 396856.83 元。

三、存在的问题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需进一步规范。

个别村医在对重点人群及普通人群进行体检时仍然出现不真实信息、虚假检查等现象,没有及时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要求更新电话等信息资料。部分档案填写不规范,不完整,有空项、漏项、涂改,整体健康档案合格率较低。136432元,其中健康教育经费支出 7045.68元,拨付村医项目经费

2、慢性病健康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因农村人员多数到外地务工,部分慢性病人只能以电话随访为主,但电话更换又较频繁,或者电话空号无法联系,不能开展一年4次面对面的服务及年度体检,慢性病管理质量需要提高,个别慢性病管理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少数档案仍然存在着无电话,或者电话未及时更新,出现空号、错号等。目前仍有少数慢性病人缺乏健康意识,不愿沟通,不愿配合村医的随访和体检工作,但是又不愿意签字取消慢性病专档,给我们的慢性病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卫生监督协管工作需进一步落实。

由于人员较少,卫生监督协管力量相对不足,致使部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要求,卫生监督协管效果不突出。

4.项目执行水平有待提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覆盖面存在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不能积极配合建立档案。已建档案存在诸如:缺项、漏项,随意涂改,健康体检不及时等不规范现象,部分居民电话变更,未能及时更新信息,导致部分档案无法核实。老年人保健意识薄弱,害怕抽血体检,或体弱多病,无法忍受空腹抽血,多数农村老年人无电话,家属外出务工,未将电话告知老人,这些均成为我们每年开展老年人体检项目的困难。慢性病人系统管理不规范,随访欠真实;妇幼保健及体弱儿筛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欠规范,部分档案仍无疾病证明书。

四、第二季度工作计划

(一)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进一步完善电子健康档案,提高档案的真实性、规范建档率和电子档案的动态使用,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40%以上;继续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继续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和重性精神病的规范管理,提高发现率、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加强流动孕产妇和流动儿童管理;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二)加强服务内涵建设。

一是加强绩效考核和管理,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工分制,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责任医生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能力建设,稳定专业队伍,合理人员配臵,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完善基本公共卫生团队服务工作机制。认真做好所有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打造公共卫生服务全员化,特别要加强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员综合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乡村医生国家医改政策的宣传,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乡村医生转变重医轻防的思想观点,提高村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参与。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宣传力度,从不同层面多形式持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宣传活动,对辖区居民重点进行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免费政策的宣传,以争取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对医务人员重点进行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知识的宣传,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实施。通过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各级各部门领导、社会各界、广大群众重视和支持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奠定社会基础。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促进工作落实。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管理,建立完善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应用,严格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各村卫生室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基本公共卫生各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科室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内容和整改时间,加强跟踪督办,确保整改落实到位。要重视并经常性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社会满意度调查活动,广泛收集社会意见,认真疏理整改落实,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树立良好卫生形象,提高社会群众满意度。

五是规范经费使用,不得挪作他用。所有公共卫生补助经费用于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一方面要按完成公共卫生数量、质量、满意度发放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不得截留;一方面要投入公共卫生服务耗材、公共卫生服务印刷资料和培训等,为规范项目开展创造必要条件,让群众享受到优质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XX镇卫生院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中部六省中,随机抽取两个省份:安徽省和江西省,在两省内各随机选择两个经济欠发达县,每个县各随机抽取3个乡镇,调查对象为所选乡镇中随机选择的在本地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常住居民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对农村常住居民和医务人员均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情况和满意度情况的调查,知晓度分为三个程度:非常了解、了解一些和完全不了解;满意度分为三个程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采用统一设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利用情况问卷对农村居民进行调查,问卷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统一设计,内容涉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已婚妇女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7类3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 D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导出。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农村常住居民624人,其中安徽省307人,江西省317人;调查医务工作者38人,其中安徽省24人,江西省14人。在所调查的农村常住居民家庭中,337人家中有0-10岁儿童,其中安徽省75人,江西省262人;388人家中有60岁以上老人,其中安徽省127人,江西省261人;218人家中近5年内有孕产妇,其中安徽省34人,江西省184人;171人家中有慢性病患者,其中136人家中有高血压患者,49人家中有糖尿病患者,27人家中有重性精神病患者,32人家中有残疾人,家中有脑卒中患者和结核病患者的均25人。

2.2农村居民和医务人员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情况和满意情况

农村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较高,但均低于医务人员,见表1。农村居民中,仅3.7%表示非常了解,7.6%非常满意;医务人员中,63.1%对此非常了解,57.9%非常满意。

2.3农村居民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接受利用情况

由表2可见,在本次调查涉及的7类32项服务项目中,总体利用率高于60%的有4项,占总项目的12.5%,分别是儿童6岁以前按计划预防接种接受率、高血压患者登记率、糖尿病患者登记率和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其余项目的总体利用率均低于60%。江西各项服务项目利用率高于60%的仅前述四项中的后三项,占总项目的9.4%;安徽各项服务项目利用率高于60%的除上述四项中前三项以外,还有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和体格检查接受率、产前随访服务接受率以及妊娠糖尿病筛查率,占总项目的18.8%。已婚妇女开始妇科检查的平均年龄为25岁。

注:*代表农村居民和医务人员的知晓率以及满意度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注:*代表两地各项服务项目的接受率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代表样本量较小。

3 讨论及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了解较少,仍有约四分之一的居民对此不了解和不满意;此外,各服务项目开展利用不均衡较为严重,安徽和江西虽各有优势,但总体很多服务项目利用率较低。整体来说中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不甚理想,农村居民与医务工作者之间知晓率与满意度的差距也表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利用存在一定问题,这可能与中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农村居民预防保健意识薄弱、公共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分布不均以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不深入有一定关系。

为了实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农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缩小城乡差距,真正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首先,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通过大众媒体、公益广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加强疾病预防重要性的宣传,让农村居民了解一些疾病的可预防性,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改变健康观念,树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认识到防“未病”才能真正减轻家庭医疗经济负担,从而提高疾病预防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居民宣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背景、意义和内容,加深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与重要性的认知,增强信任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参与度,真正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其次,加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国农村地区卫生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及性都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现象,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资源明显不足,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加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对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至关重要。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的一线人员,直接面向广大的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当前农村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也存在结构分布不合理、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广泛吸引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才参与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去,对现有的卫生服务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优化并壮大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公共卫生;公立医院;满意度;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一项公共事业。我国权威机构界定认为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但又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成为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十二五提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重庆市政府积极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重庆市委、区政府推进基本医疗进社区,以病人为中心,进行调查居民就医满意度调查。通过对住院患者和家属以及街道委员会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研究居民对公立医院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医院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是评价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评定是近年来普遍开展的一项工作,各大医院的满意度评定多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法对重庆市A区公立医院满意度进行探讨,构建了病人满意度测量量表,研究对象分为街道委员会和医院病患。

本次患者满意度调查研究内容分为六大维度,分析各项目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患者总体满意度分为六个一级维度指标,共十六个二级研究指标。满意度调查表中根据5级李克特标度法将满意程度分为5个等级,由正向到负向分为5个等级依次赋予相应分值。其中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基本满意3分、不满意1分、不了解0分。

住院患者大体分为门诊部和住院部两个科室,平均每层抽取5~8人,年龄限制在18周岁以上,低于18的岁的病患对于自身感受表达不到位,容易造成测量出现偏差。另外,对于住院部的病患则要求住院时间达到三天以上,并且病情稳定,有意愿接受本次调查。对于一些无法阅读和理解问卷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基本由陪护家属代为完成问卷或调查人员采用口述讲解完成问卷研究。调查员采用暗访,以此用来打消患者的思想包袱和顾虑,从而保证病人意见的真实表达。出院病人调查分析通过采用电话回访和街道居委会座谈会问卷的形式收集意见。收回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统一编码,用软件SPSS经进行满意度处理。本次研究中,抽取110例患者和58街道委员会为样本,总计168份有效问卷。有效收回率100%。通过计算得出,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平均率为78%,同比去年的患者满意度调查77%,是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说明患者对于医院的总体医疗服务质量是相对满意的。而街道委员会满意度为75%。总体相比去年没有变化。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医疗技术水平与患者满意度

本次的调查关于医院医疗质量这一标准打分均较高,从而能反映出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满意度程度较高,毕竟医疗技术水平是關乎医疗机构重点,其他因素都是此为基础存在的。患者如果在医疗技术水平上面感到满意,就会增加对其治疗方案和医学建议的确信,因为医疗操作技术与患者的痛苦以及健康息息相关。

(二)就医环境与患者满意度

本次后勤调查包括后勤保障与膳食服务,关于这项得分都较低,大部分患者反映饭菜没有营养,甚至有的病患还未入院就听闻医院饭菜很差,所以倾向于从家里带饭吃。关于医院环境,患者不太满意的地方主要有卫生状况、空气质量、舒适度及病区布局等。病患的休息、治疗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从而安心程度、舒适度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满意程度。

(三)就诊流程与患者满意度

本次调查关于问诊流程项目打分比较低,通过分析调查我发现主要是因为医院的建筑太过于陈旧,并且布局不够合理、看病的流程冗长,由于病人看病时间完全依照自己的空余时间,所以造成就诊时间一致,出现门诊高峰现象。但A医院近年来改善了医疗和服务质量管理并优化服务流程,比如建立服务等待电子叫号系统,以及增加服务窗口,延长门诊服务时间等,还有实行先诊疗后结算的一系列管理措施,进而减少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奔走时间,相信会对医院就诊流程有所改善。

(四)服务态度与患者满意度

服务态度导致的医患纠纷可以占到大半医闹事件。本次调查中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打分均较高,表明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临床医生倾听患者陈述病情、解释、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觉得服务态度很好,最终提升满意度。

(五)医疗费用与患者满意度

看病费用过高一直是患者百姓当前对医院医疗服务的普遍感受。除此之外,医疗价格明细项目不清楚、收费价格不合理、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的医药费呈现快速上涨的情况,远远超过了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在这次的调查中,此栏是患者对就诊过程中最不满意的一项。

四、总结与建议

(一)大力发展改善就医环境

不仅要加强医院保洁工作的管理、还要大力监管医院的环境卫生状况,以免出现感染等现象。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患提供整洁、安静、舒适的就诊环境。

(二)优化患者看病、就诊的流程

为方便病者快速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院可以达利发展预约挂号服务,还可以安排部分患者,比如行动不便者、年龄过高者在非高峰时段来就诊看病,同时,医院方面可实行就诊窗口弹性制,可以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使医院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更趋于合理。

(三)完善医院收费明细单

应当加强医疗收费的公开度与透明度,最好可以提供一日清单,方便医院与患者之间对于各种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进行公示,对患者不明的项目应当及时给予说明,对患者因医疗收费产生的误解应以耐心解释,消除患者疑惑和误解。(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庆钰.公共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2月9卷1期

[2]唐铁汉.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2008年2月.

[3]李娜.我国政府卫生医疗广告服务供给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0

[4]田禾.外来人口对城市公共教育、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刘静.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浙江大学.2012

[6]王峦.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D].复旦大学.2012

[7]马慧强.我国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D].辽宁师范大学.2014

[8]张文礼.西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基于宁夏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证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49卷3期

[9]赵帅帅.A县公立医院患者满意度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10]侯素青.2011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山东大学

[11]杨盛.鞍山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

[12]董婧.现行医疗体制中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9

[13]向鹏程.某三甲医院危重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与研究.[D].中南大学.2014

上一篇:保护环境中队主题会下一篇:搅拌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