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共8篇)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篇1

第一章、项目概述

南汇滨海森林公园位于浦东国际机场南滨海平原的端部,距市中心人民广场约60公里,距芦潮港镇约20公里,距浦东国际机场约18公里。整个基地面积为2619356.5㎡。

第二章、场地自然现状及保护评价

一、气候因素

南汇区位于北纬31°21′,东经121°4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6.7℃,最高温度35.4℃,最低-3.9℃,年平均无霜期254天,日照全年1717.4小时,相对湿度79%,年平均降雨量1290.8毫米,大气平均气压101.6Kpa,八级以上大风年平均5天。

二、地形条件

基地原有地形较为平坦,竖向变化小。东侧有一狭长水系穿过。

三、土壤因素

基地土壤含碱较重,土质疏松,已出现大面积的盐碱地现象。

四、现有植被

基地杂草丛生,无保留价值的乔灌木。第三章、现状评价

一、有利条件

基地交通便利,南侧的白玉兰大道现已修建完毕。西侧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且基本成林,为本次规划将来的景观效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绿色背景。而基地的东南侧有海环绕,为将来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南汇区各种服务设施配备齐全,为游客解决了后顾之忧。

二、不利条件

原有地形变化很小,且基地没有任何保留植物,给营造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难度。基地碱性较强,对植物的配置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第四章、社会经济分析 南汇位于黄浦江东岸,杭州湾畔。西与闵行区接壤,北与浦东新区毗邻,西南与奉贤区交界,东南两侧濒临东海,海岸线长45公里。区治惠南镇,西北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8公里,距浦东国际机场24公里。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国际集装箱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陆地区域就在南汇芦潮港镇。

南汇优惠的投资政策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着中外客商纷至沓来,到目前为止,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542户三资企业落户南汇区。区内开发区的建设成绩斐然。市级工业区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区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而成为南汇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2001年康桥工业区完成了工业总产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增加值2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上缴税收4.5亿元,增长21.6%。区级工业区南汇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也已形成规模。全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南汇形成了以汽车组装及零部件加工、新型建材、食品、精细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贸易、房地产、旅游、服务等产业,也已形成大流通、大贸易、大市场的格局。

南汇的城市化建设已跃上了新的台阶,随着深水港项目的启动,南汇已经构画出了海港新城、惠南新城、3个中心镇和若干个一般集镇的宏伟蓝图。正在上马和即将启动的沪芦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铁路等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兴现代化城区。第五章、规划依据与构思

一、规划依据

⑴1992年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应通过旅游等“非破坏”使用来提高森林的价值

⑵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中,将森林公园列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⑶1999年《上海市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修编)⑷GB 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二、规划构思

1、迎接城市的到来,阻止城市的扩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与郊区的分化越来越弱化,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大量的原始绿地被混凝土森林所取缔,严重地危害着地球的生态环境。而通过欧洲国家一些先进的经验来看,通过预留绿地,提前发展城市园林,可以有效地阻止城市大规模的扩张,此时绿地系统就象挡土墙一样,成为园区与周围的分界。待城市扩张到此区域时,这个绿地系统已发育成一稳定的生态群落,成为该地区不可忽缺的绿肺系统。因此,我们本次规划构思之一就是“迎接城市的到来,阻止城市的扩张”。

2、“地平线”的思想 众所周知,上海在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进程中,大量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而周围的高层建筑数不胜数,这样的混凝土森林给人们形成了狭隘的生活空间,人们的视线范围极其有限,长久下去,压抑的情绪自然产生。因此我们在本次规划中,重视了“地平线”的概念,希望人们来到这个将来的景区后,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海面,有一个宽广的视线范围,使人们心情愉快,得到放松,与在城市的混凝土森林所产生的压抑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对比。

3、中医针灸的思想

整个基地就象人的身体,由于以前没有得好很好的规划,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的破坏,这就是基地的“病情”。根据航拍图片与实地调查,我们在规划中理清病脉,运用中国传统的中医针灸的原理,抓住关键的穴位,进行系统的规划,努力恢复基地的生态环境。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在本次规划中,道路系统的规划我们遵循了以下的规定:

1、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地选线,同当地景观和环境相配合;

2、对景观敏感地带,应用直观透视演示法进行检验,提出相应的景观控制要求。

3、不得因追求某种道路等级标准而损伤景源与地貌,不得损坏景物和景观。

4、应避免深挖高填,因道路通过而形成的竖向创伤面的高度或竖向砌筑面的高度,均不得大于道路宽度。并应对创伤面提出恢复性补救措施。

我们在本次规划中,道路规划划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主干道,二级次干道,三级游步道。

同时,我们在本次规划中,我们进行了创新的规划,其一是架空通道的设计。架空通道贯穿全园,表面为木板铺装,下面基座为混凝土结构,保持其稳固性。人们走在上面,可以直接观赏景区的景色,同时减小了人们对景区所产生的人为的破坏。其二是浮桥的设计。我们在本次规划中,在一些水域,我们采用了浮桥的交通形式,随着季节水位的变化,浮桥的位置也随着变化,从而让游客每次来了以后都有着不同的感受。

第七章、景观规划

基地处于浦东国际机场飞机升降的航线上,因此,其平面构成对于高空的鸟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次规划中,我们对整个景区的总体构成运用了大地艺术的手法,我们把草坪看成水,运用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整个基地规划了三个小岛,立于草海之中,同时通过架空通道将三个小岛进行连接。整个基地平面构成犹如一双微笑着的眼睛——smile like a friendly eyes。乘客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必然会为此所吸引,从而为游客下次的到来埋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们本次规划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在盐碱地上,我们并不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外科手术”,治病只有治本才能完全康复。因次,我们保留了盐碱地原有的景观,保持其野草丛生的野生状态,通过周围三个小岛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若干年后,基地盐碱度下降,土质得到有效改善,各种原生小灌木自然会露出地表,这一自然演变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景观。同时在盐碱地中,设计一些游步道,游客漫步其中,亲自体验自然景观的演变。三个小岛,犹如基地的绿肺,有效地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居住小岛

二、旋转的花园

位于基地的中部。为基地景观的核心部分。整个小岛中间高,两边低,在顶端种植大乔木,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而在低部,我们种植一些花草,同时根据季节性的变化,播种相应季节的花草,使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观。在这个区域,我们规划的核心就是这是一个展览的区域。通过国外一些国家的一些经验,可以看出,在一个景区内设置一展览的区域,对景区的收入,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很好的作用。针对该地区有许多科技创业单位,同时还有一科教园,每年,我们规划在这个小岛上举行专题展览,主要展示一些企业的先进科技成果,同时也可展示一些大学院校的科研成果,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个很好的措施。同时,通过对展览调查,可以观察到什么事物对人们有着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为以后的展览积累经验,展示什么所喜爱的东西,让人们在游览景区的同时,有着意想不到的惊喜。此外,我们在这个岛上,还规划了一个露天舞台,定期进行文艺演出,沿坡设置休息石凳,其排列有序的石凳也成为了景区中所独特的景观。同时,我们在此区域规划了一片野营区域,人们可以在这个地方烧烤,家人或朋友在一起,笑声满天。

三、(敞开的天空)

位于景区的南端,对这个区域我们进行了地形处理,营造出一个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形。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植物配置,努力营建出一个森林景观。而在这个小岛的中间区域,我们规划大面积的草坪,人们躺在草坪上,沐浴着阳光,其乐融融。在局部,我们进行规格的地形处理,沿着地势设置台阶,可供人们休息。

四、架空通道

将三个小岛有机的连接起来。这个小岛贯穿全园的南北,表面为木质结构,下面为混凝土基座。人们走在上面,在周围草丛的掩映下,犹如陷入海洋的包围中。同时,通过一些节点,我们设置一些小的通道与这个架空通道相连,让人们去接触自然,认识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第八章、植物配置 一、五行学说的应用

在本次规划中,我们设计了三个岛,在这三个岛上,我们根据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进行植物配置,使游客在观赏景区的同时,使他们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植物材料:全部选用无毒、无害、保健和适生的种类;乔木以色叶、开花树种为主,辅以常绿树种,花木和开花地被丰富,植物群落配置细致,注重近赏效果和保健功能的发挥。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与植物挥发药效对应理论进行布置。一般在建筑西北侧种植常绿的乔木,东、南、西侧种植落叶乔木,南侧种植低矮的花灌木。这样就有利于夏季的通风,冬季的采光。

1、不同植物能散发不同气体,通过肺部及皮肤进入人体,起到防病、强身、益寿的作用,有些保健植物有杀菌素、抗生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物质,松柏类植物的枝叶散发出来的气体对结核病菌有防治作用,樟树散发芳香性挥发油可帮助人们祛风湿、止痛等,银杏树散发出的黄酮类物质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2、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根据南汇的气候情况、景区周边的环境特征及景区内的立地条件,结合景观构想、健康功能和当地居民的游赏习惯确定,做到充分绿化和满足多种游憩及审美的需求。合理地规划空地及高大植被,以便利用太阳能和地形条件。利用太阳能、空气流动特点,在夏天利用阴影和空气流动来纳凉,在冬天尽量减少太阳阴影,低矮植被、开敞空间、停车场和化粪池应集中起来,给建筑朝南的方向造成的阴影最小。

3、当植物与人类相作用,产生了增强体质、防止疾病或治疗疾病的能力,这就是保健型植物生态空间。

4、根据不同植物对人体不同器官的效应,营造对心脑血管、肝、肺、肾、睥、胃有良好功能的不同的植物群落,分别种植在本期场地相应的方位。

5、经长期测定研究,选出部分经实践证明在南汇地区生长良好,观赏性强,便于日常养护,可降低管理费用的树种,根据其对人体产生的不同健康效益,按方位布局。

5.1、中部,归脾胃经。栽种植物如:广玉兰、白玉兰、银杏、垂柳、无花果、合欢、香椿、臭椿、桂花、乌桕、七叶树、石榴、红叶小檗、火棘、贴梗海棠、木槿、麻叶绣球、枇杷、金钟花、栀子花、鸡血藤、石菖蒲、马齿苋、芡实、麦冬、沿阶草、向日葵、鸢尾、芦苇、苏铁、华山松、黄山松、马尾松、黑松、油松、云南松、杉木、香榧、杨梅、垂柳、板栗、麻栎、白榆、构树、桑树、厚朴、腊梅、香樟、莼菜、枳实、莲、芍药、猕猴桃、油茶、枫香、桃、梅、榆李、樱桃、木瓜、山楂、李、梨、野蔷薇、玫瑰、珍珠梅、锦鸡儿、皂荚、槐、桔、佛手、金桔、构桔、花椒、苦楝、漆树、凤仙花、构骨、大叶冬青(苦丁茶)、卫茅、扶芳藤、枳椇、枣、葡萄、木槿、胡颓子、柽柳、菱、丁香、喜树、山茱萸、柿、枸杞、凌霄、桔梗、白菊花、蒲公英、慈菇、萱草、玉簪、沿阶草、石蒜、鸭跖草、芦竹、白茅草、淡竹、慈竹、菰、棕榈、菖蒲、荸荠、芭蕉、生姜、兰花

5.2、东部,归肝经。栽种植物如:女贞、香樟、侧柏、枫香、合欢、桂花、喜树、臭椿、国槐、垂柳、苦楝、樱桃、广玉兰、枫杨、杨梅、山麻杆、卫矛、大叶黄杨、紫荆、石楠、山茶、木瓜、麻叶绣球、南天竹、常春藤、芍药、牡丹、决明、芭蕉、玉簪、石菖蒲、蒲公英、苏铁、马尾松、黑松、赤松、油松、侧柏、杨梅、胡桃、垂柳、杜仲、构树、桑树、花菜、莲、猕猴桃、茶、桃、梅、樱桃、山楂、枇杷、石楠、李、月季、金樱子、野蔷薇、玫瑰、珍珠梅、麻叶绣球、皂荚、槐、桔、佛手、金桔、构桔、香椿、漆树、七叶树、凤仙花、构骨、大叶冬青(苦丁茶)、卫茅、扶芳藤、大叶黄杨、酸枣、木芙蓉、木槿、胡颓子、喜树、山茱萸、络石、栀子花、枸杞、车前草、蒲公英、慈菇、芦荟、萱草、玉簪、石蒜、狗牙根、箬竹、慈孝竹、菰、棕榈、菖蒲、香附(回头青草)、芭蕉、生姜、兰花

5.3、南部:归心经。栽种植物如:香樟、柿、鸡爪槭、杏、桃、合欢、桂花、牡丹、木芙蓉、木槿、连翘、葡萄、麦冬、沿阶草、菖蒲、银杏、华山松、黄山松、马尾松、油松、云南松、侧柏、木麻黄、五味子、莲、牡丹、茶、郁李、梨、枣、酸枣、木芙蓉、青桐、柽柳、柿、络石、栀子花、忍冬、百合、沿阶草、万年青、水仙、白茅草、淡竹、石菖蒲

5.4、西部,归肺经。栽种植物如:银杏、山核桃、枫杨、青桐、木瓜、桑、白玉兰、广玉兰、紫玉兰、罗汉松、木芙蓉、狭叶十大功劳、枸杞、葡萄、棕榈、鱼腥草、葫芦、百合、麦冬、芦苇、淡竹、沿阶草、苏铁、赤松、红松、马尾松、油松、云南松、杉木、侧柏、香榧、木麻黄、山核桃、胡桃、枫杨、麻栎、白榆、无花果、桑树、厚朴、五味子、腊梅、安徽小檗、莲、山茶、油茶、茶、枫香、桃、梅、杏、郁李、樱桃、枇杷、梨、硕苞蔷薇、锦鸡儿、决明、皂荚、槐、山麻杆、乌桕、桔、佛手、花椒、臭椿、香椿、盐肤木、大叶冬青(苦丁茶)、葡萄、木芙蓉、木槿、胡颓子、柽柳、石榴、柿、桂花、栀子花、牵牛花、枸杞、车前草、忍冬、桔梗、白菊花、慈菇、芦荟、天门冬、贝母、玉簪、百合、麦冬、万年青、石蒜、水仙、鸢尾、鸭跖草、芦竹、白茅草、箬竹、慈孝竹、芦苇、茭白、浮萍、孛荠、生姜、兰花

5.5、北部,归肾经。栽种植物如:湿地松、银杏、山核桃、枫香、榔榆、构树、樱花、桔、木瓜、李、石楠、山茶、桃、凌霄、牡丹、葡萄、爬山虎、石竹、何首乌、络石、油松、马尾松、赤松、云南松、侧柏、木麻黄、山核桃、胡桃、板栗、麻栎、白榆、杜仲、构树、桑树、五味子、枳实、莲、牡丹、猕猴桃、茶、枫香、楠、李、硕苞蔷薇、金樱子、野蔷薇、锦鸡儿、决明、山麻杆、乌桕、桔、花椒、盐肤木、构骨、扶芳藤、葡萄、青桐、丁香、女贞、牵牛花、枸杞、车前草、慈菇、天门冬、萱草、黄精、鸭跖草、白茅草、芦苇、浮萍

二、湿地植物的应用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篇2

关键词:森林规划,调查,设计

根据国家多部关于森林管理和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 为了保证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健全森林采伐的管理机制, 维护林农森林资源的处置权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建立基于森林规划的森林调查设计方案, 既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又要满足人们生活中对森林资源和林业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稳步实现森林资源常采常新, 采种结合, 长久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在对森林进行规划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调查设计方案, 用最少的人力, 物力, 财力获得尽可能多的森林信息。努力将先进技术和设备融合到森林调查工作中来, 提高森林调查的效率和质量, 取得良好的调查效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林业生产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森林调查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时期林业的生产需求, 根据实际情况和森林规划改进森林调查设计方案刻不容缓。

1森林调查的现状和概述

在森林调查前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森林规划制定合理的森林调查设计方案, 力求以最小的成本, 最小的误差得到最多的可用信息, 确定最佳样品单元数和样品单元面积。森林调查设计方案的具体制定主要取决于调查目的, 只有明确调查目的, 才能制定合理的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案。调查的目的应由调查成果的使用者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单纯由使用者或由专家制定都是不可取的, 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调查效果。森林调查的基本目的在于掌握森林质量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并结合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具体的调查目的, 以达到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森林调查设计的方案还用考虑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同时达到规划目的。调查涉及的方案还应充分结合以往的调查经验和调查地区的自然情况, 选用合理的机械设备和调查方法, 避免受到相关气候和地形的干扰。

2如何合理制定森林调查设计方案

第一, 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 将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引入到森林调查设计中来, 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 开拓思路, 勇于创新。比如, 在传统的森林调查中, 绘制森林平面图是一项重要但繁重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携带分度仪, 罗盘仪, 缩尺等工具进行野外作业, 人工测量方位角和距离等数据, 再逐点绘制在方格纸上形成最后的平面图。手工绘图不仅工作繁重, 效率低, 并且还存在误差大的缺点。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电脑作图逐步取代了手工绘图, 不仅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准确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卫星的使用更是免去了工作人员实际探测的繁重工作, 足不出户就可以对部分森林信息加以探测, 方便又快捷。

第二, 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林业生产的具体要求制定采伐强度。我国曾经历了一段乱砍乱伐的时期, 不注意采伐强度, 一味索取, 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雾霾, 沙尘,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无一不与乱砍乱伐息息相关。为了环境不受到破坏, 同时还要确保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林业产品的需求, 必须制定合理的采伐制度, 积极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各个省市对采伐强度的标准是略有不同的, 以吉林省为例, 采伐强度不得大于采伐前林木蓄积量的40%, 更新采伐不得大于伐前林木蓄积量的30%;对商品林, 公益林等还有其他不同的具体要求。其他省份的采伐强度标准也大都基于伐前林木蓄积量, 一定要确保采伐强度的合理性, 积极补种新树苗, 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执行时, 还应根据伐前密度灵活制定采伐强度。对于伐前密度较低的林分应采用低密度择伐, 而对于伐前密度较高的林分则采用高密度择伐。对于名贵树种以及蓄积量较低的树种, 应在小范围进行择伐。总之, 采伐强度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制定, 不能能生搬硬套。

在选用调查方法时应结合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注意当地的气候和地形, 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如调查地区有新摄影的大比例尺航空图片, 就可以直接应用图片调查。如果没有, 则应考虑不用航空图片的调查。调查方法也因地况, 林况的不同, 而有所不同, 不能将一种调查方法硬套到多个地区的调查当中。在抽样设计中还应正确划分总体和单元。总体是单元的集合体, 单元是观测或调查的单位。森林调查是以调查对象为总体, 把每个地块作为一个观测单位, 但在不同情况下, 单元和总体也会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采伐前蓄积量的调查是森林调查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蓄积量的调查方法有全林每木调查, 标准地调查, 机械抽样调查等, 这些方法如果得到合理利用, 将准确快速的获得森林资源信息, 但如果利用不合理, 则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增大工作强度, 降低调查精度。

此外, 还应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人员应掌握森林调查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 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熟练运用多种新技术和手段, 进而提高森林调查设计工作的效率。全面提高森林调查设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加强人员考核。同时, 应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升级相关专业设备, 减少调查误差, 得到更加准确全面的调查结果。

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 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既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又一适应时代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 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多种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林业生产中, 可持续发展更是关乎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环境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 将科学发展观全面应用到森林调查设计方案中, 在森林规划的基础上, 按照森林规划的要求, 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合理科学的森林调查设计方案, 真正做到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保护环境, 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 也要满足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日常需要,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建设生态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利民.浅析森林调查设计和森林可持续经营[J].节能环保, 2013 (5) .

[2]韩东俊, 徐京江.谈森林调查设计方案[J].农林科研, 2010.

[3]张宜军.森林调查设计方法之讨论[J].中国农业信息, 2014 (3) :204.

[4]牛美玲.浅析森林可持续经营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 133 (3) .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篇3

摘 要 镇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要注重充分挖掘森林风景资源潜力,合理设计“小而精”的森林游憩景点,并注重进行植被改造工作,不断提升森林风景资源质量。

关键词 陂面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广东省阳春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环境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息和科学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1]。广东省林地面积1 096.25万hm2,森林覆盖率58.69%,具有建设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镇级森林公园是广东省森林公园体系中的基础部分。要使森林资源得以保护并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2]。本文以阳春市陂面森林公园为例,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总体规划设计突出镇级森林公园的资源特点与功能特色,使其如何更好地发挥各项效益。

1 项目概况

陂面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阳春市陂面镇,总面积37.2 hm2(合558.0亩)。公园由黄牛岗山及近邻的三座那雄石山组成,山体最高海拔172 m。植被类型以常绿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为主。公园内有茂密的森林、俊秀的黄牛岗山体、奇特的那雄石山、临山流过的西山河等风景资源。

2 规划内容

2.1 功能分区

考虑公园森林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构,将公园规划为管理服务区、密林游览区、休闲观光区和石山观赏区。每个功能区具有不同的森林游憩服务功能,详见表1。

2.2 景点规划

2.2.1 密林游览区

密林游览区位于黄牛岗西面。植被以马尾松林、相思林为主,视野开阔,规划“森林氧吧”“登山健身径”“翠雅轩”等景点。

2.2.1.1 森林氧吧

在黄牛岗西面安置木桌椅,秋千,吊环和点缀景观小品。通过林分改造种植樟树、阴香、大叶樟(黄樟)、八角等分泌各种杀菌物质的树种,供游客沐浴身心,锻炼身体。

2.2.1.2 登山健身径

自公园北部山脚到南面山腰。两侧种植能分泌杀菌物质的树种及芬芳植物,如柠檬桉、樟树和鹅掌楸等,增强保健效果。

2.2.1.3 翠雅轩

位于山腰处,规划占地面积为30m2,亭子采用四柱四角单檐式,是游客消闲静摄的颐养之地。

2.2.2 休闲观光区

位于黄牛岗东部,种植了大面积的木棉、小叶榄仁等树种。规划修建“木棉园”“舒澜亭”和“疏林草地”等景点。

2.2.2.1 木棉园

位于该区北部山腰,对原有的木棉林进行保育与改造。种植其他不同品种、不同色系的木棉,形成片状的木棉景观。

2.2.2.2 舒澜亭

修建在该区东侧山顶,规划占地面积20 m2。建成田园风光方向的观景点。

2.2.2.3 疏林草地

按照原有地形,点缀吊床区、烧烤场、草亭、花廊和景石等景观小品,供游客休息、健身。

2.2.3 石山观赏区

石山观赏区为喀斯特地貌,有三座山峰相连,怪石嶙峋,形状独特。规划“环山教育径”,“一线天”。

2.2.3.1 环山教育径

环石山修建游览步道并配置展示牌,介绍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等自然知识。

2.2.3.2 一线天

石山东侧绝壁处裂开一缝,仰望洞上,一线蓝天,故此为“一线天”。在此处规划修建通向石缝的台阶。

2.2.4 管理服务区

位于森林公园的西南部,用于接待游客与公园管理。修建公园大门、入口广场及生态停车场等设施。

2.3 植物景观规划

植被景观是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规划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强植被景观的利用[3]。

2.3.1 观赏性植物景观

在休闲观光区及密林游览区等游憩区域,通过丛植、孤植和片植荷花玉兰、白兰、黄兰、观光木、盆架子和火焰花等树种,形成优美的游憩环境。

2.3.2 功能性植物景观

选用枝、叶、花香气的挥发性强的芳香类树种,如樟树、阴香、大叶樟(黄樟)、八角、绒毛润楠、半枫荷、三叉苦和土沉香等树种进行植被改造,营建具有保健作用的森林环境。

2.4 道路规划

公园道路建设不仅要满足交通需求,更要融合生态与景观环境。规划中要尽量采用游览环路,避免走回头路,险要地段加设护栏。公园规划主游览步道和次游览步道两级。主游览步道连通各个功能区,长3.6 km,宽4.0 m。次游览步道连通各景点,长1.4 km,宽2.0 m。

3 结语

镇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需注重挖掘森林风景资源潜力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景点设计则体现“小而精”的特色,满足森林游憩需求。同时,大力开展植被改造工作,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植被景观,从而不断提升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更好地发挥镇级森林公园的生态功能与游憩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3-4.

[2]张倩,王中华,李春友,等.承德五指山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河北林果研究,2015(12):394-397.

[3]杨兰.植被景观在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有效运用[J].福建农业,2015(8):263.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篇4

2009年开展森林资源 规划设计调查单位工作方案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是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把森林资源落实到山头地块的一种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其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和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和评价森林资源及其经营管理现状,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意见。其目的是查清、查实森林资源本底,准确掌握森林资源消长状况,为编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进行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界定、研究制定林业政策、进行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数字林业提供基本依据,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最基础工作,也是《森林法》赋予各级政府的一项法定职责和义务。

二、调查范围

2009年开展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甘南等五市(州)及迭部林业局、洮河林业局、舟曲林业局、白水江林业局以及太统崆峒、尕海则岔、白水江等3个保护局共53个县级调查单位的二类调查,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25.8%。

三、调查方法

(一)卫星遥感数据的选择

根据调查区域的植被分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本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购买最新时相的法国Spot5卫星5米分辨率全色数据和10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进行融合作为遥感数据源。

(二)小班调查方法

1、小班区划

根据调查区域的森林分布特点,调查采用Spot5卫星(5m分辨率全色数据和10m分辨率多光谱数据融合)作为遥感数据源。在将遥感数据校正处理后作为区划底图基础上,结合已有档案、近年来各类作业设计及检查验收等有关资料,利用计算机目视解译判读并通过人机交互进行小班区划,对未成林地、经济林等难以判读区划的小班应到现地进行区划,然后抽取5%以上的小班到现地验证和修正界线。

2、小班调查

林地小班采用实测与目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各项因子,林网及四旁树小班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现地调查,其余小班可利用有关资料判读各项调查因子。

3、调查等级(1)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和经营强度高的县级行政单位,商品林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A”。

(2)县级行政单位的商品林小班、所有单位的一般生态公益林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B”。

(3)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C”。

(三)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

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所属迭部林业局、洮河林业局、舟曲林业局、白水江林业局以全局为单位,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蓄积量抽样控制,其余单位不进行抽样控制。蓄积量抽样控制可利用2006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资料。

(四)多资源专题调查

各调查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可对湿地、野生动植物、森林旅游等资源,以及森林更新、森林灾害、荒漠化土地、森林健康等内容进行调查。自然保护区可对被保护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进行专题调查。

(五)界限确定及面积量算与平差

县级行政界限以省测绘局提供的最新勘界界限为准;其它单位界限以林权证为准,没有林权证的以国家正式批复的有关文件和图面资料为准。利用计算机对各类界线进行数字化处理,由GIS软件计算小班面积,根据总体面积进行小班面积平差。

四、工作安排及时间要求

(一)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4月—5月)

制定2009年度全省二类调查工作方案;审查批准各调查单位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地形图以及有关仪器设备、软件的购置;收集、整理相关调查数表和有关资料;落实确定各级界限。

(二)技术培训阶段(2009年5月)

省二类办举办省级培训班,同时委派有关技术人员指导各市(州)、单位分别举办技术培训班,为各单位培训技术骨干。

(三)遥感数据处理阶段(2009年4月—9月)

Spot5遥感数据的购置、处理及交拨。

(四)判读区划及外业调查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0月)

建立解译标志、计算机目视解译判读,开展小班区划与现地验证、外业调查等工作。

(五)内业汇总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4月)

小班属性逻辑检查,面积计算及平差,数据处理、统计汇总与分析,成果编制等。

(六)成果审定阶段(2011年5月)

完成各单位二类调查成果的审定及补充完善。

(七)上报成果阶段(2011年6月)

完成各种成果编制、印刷及报批。

(八)全省二类成果汇总阶段(2011年7月—8月)

完成全省二类调查成果的汇总。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保证全省二类调查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省林业厅成立“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省二类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高清和 省林业厅厅长 副组长:高 攀 省林业厅副厅长 陈浩文 省林业厅计划财务处处长 田葆华 省林业厅资源林政处副处长 王建宏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 成 员:王作谊 省林业厅办公室主任 李万江 省林业厅科教宣传处处长 刘锡良 省林业厅植树造林处处长 马志强 省林业厅资源林政处副处长

李海涛 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谢忙义 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 王华连 省林业厅生态林业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 马崇玉 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局长 洪 涛 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 谈克平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常务副院长 领导小组在省林业厅资源林政处设立办公室,负责二类调查的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主任由田葆华兼任,王建宏、马志强、谈克平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办公室下设协调组、技术组、检查验收组三个组。其中: 协调组:负责各方面衔接及协调工作,组长由马志强兼任。技术组:负责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组长由谈克平兼任。检查验收组:负责二类调查的质量检查及验收,组长由马志强兼任。

厅资源林政处负责制定二类调查工作方案,购置遥感数据和调查设备,审批各调查单位的工作方案及技术方案,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检查验收,审查各调查单位的调查成果等工作。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审查各调查单位的工作方案及技术方案,处理、交拨遥感数据及校正调查设备,组织开展各调查单位的技术指导和全省统计汇总等工作,配合厅资源林政处开展技术培训、检查验收及调查成果的审查等工作。

(二)经费筹措

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省厅筹措省级工作经费,主要用于设备、数据购置、数据处理及省二类办、厅直单位工作经费。各市(州)、县(市、区)负责落实各自的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外业调查、出图、成果印刷及评审。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电〔2009〕39号)精神,高度重视二类调查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将二类调查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三)调查队伍组建

按照《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调查队伍必须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市(州)、单位要抽调工作作风扎实,责任性强,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组建调查队伍;技术力量薄弱的市(州)、单位要尽快与有关技术力量强的调查单位衔接联系,采用合作调查、聘请技术外援等灵活方式来充实自身调查力量,确保调查工作的及时开展;资质等级不够或没有调查队伍的单位要抓紧聘请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调查工作。各市(州)、单位要将调查人员名单上报省二类办备案,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不得随意更换,确保调查队伍的稳定。

(四)技术人员培训

本次二类调查采用Spot5卫星影像资料作为调查底图,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制图,运用GPS进行定位,使用PDA进行数据采集,是全新的调查方法。省二类办在5月举办省级培训班,为各市(州)、单位培训技术骨干。各市(州)、单位也要举办培训班,使调查人员熟练掌握技术标准和调查方法,以便开展工作。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经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准参加调查。

(五)技术指导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作为二类调查技术责任单位,全面负责调查和最终调查成果质量。应统筹安排,合理摆布人员,及时向各调查单位派驻足够的技术指导人员(其中:向天水、平凉、庆阳、陇南、甘南等5市、州及白龙江林管局各派驻技术指导人员4名;向白水江、尕海则岔两个保护局各派驻技术指导人员2名),技术指导人员名单要向省厅备案,不得交叉工作,也不得随意更换,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派驻各地、各单位的技术指导人员作为技术责任人,要严格工作纪律,明确责任,全程参与调查工作,切实做到“谁把关、谁签字、谁负责”,确保调查质量。

(六)质量管理

省二类办要采取前期指导检查、中期跟踪督查,后期抽查验收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对各调查单位的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各调查单位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严格执行《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确保调查成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要建立健全质量分级负责制、技术经济责任制、质量通报制等质量管理制度,层层签定责任书,将调查质量与调查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直接挂钩。要严格技术自查互查,在调查中发现的重大技术性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一律由省二类办统一研究答复,不得擅自对技术标准进行任意性解释。要严格按照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界定林地,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列入规划的宜林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明显的农田、牧草地以及水域、雪山、冰川、岩石赤裸地不能界定为林地。各调查单位在外业调查工作结束后,必须向省二类办上报初步统计结果和自查报告,由省二类办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由省二类办组织外业检查验收。

(七)奖惩制度

严格执行质量奖惩制度,对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调查质量高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调查工作中不负责任,违反技术规定,或弄虚作假造成数据不实等调查质量事故的,在进行返工的同时,还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根据《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效绩考核办法》(甘林资函字〔2003〕330号),对承担调查任务单位的调查资质予以降级或吊销处理。对于工作经费不落实,不能按期完成二类调查年度工作任务的,省厅将按照目标责任书,在年终考核时进行扣分,并通报批评。

(八)信息报告制度

各调查单位建立完善调查工作定期报告制度,每月20日将二类调查工作进展情况、好的经验做法、发现的问题、建议等情况报省二类办。省二类办要重视和加强《简报》编印工作,及时传递有关信息,总结和交流经验,解答有关技术问题,通报各调查单位工作进展。

(九)安全责任制度

二类调查外业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工作条件艰苦,各地各单位要将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措施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严禁为赶进度而违章、冒险作业。严格落实每个作业组必须配备2人以上方可外出调查,一个人不得单独野外作业的规定,确保调查人员的人身安全。

(十)资料与成果管理制度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调度会会议总结 篇5

会议就沅陵国家森林公园的主题元素、总规编制的规划设想、编制细节、时间节点等进行了充分讨论。

会议认为,沅陵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森林康养的重要载体、林下经济的重要平台,保护森林的重要阵地。景区规划要整体统一,各具特色。

易中华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抓紧时间,早出成果;二是全力配合,作好沟通,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地满足规划要求,既要符合沅陵的实际,又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并对总规编制提出了七个建议:一是起点要高;二是理念要新;三是定位要准;四是结合要深;五是预留要足;六是纳谏要广;七是实施要严。

市森林公园规划座谈会会议总结 篇6

会上,各地汇报交流了国有林场改革以来所做工作以及森林公园建设经营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杜跃强副局长部署了下步工作重点:一是明确现代国有林场创建目标。前,全市10个国有林场全部完成现代国有林场创建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争创1个以上国家森林公园、4个以上省级森林公园,各县(市、区)要新增2个以上金华市级森林公园。二是要落实具体工作举措。各地要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工作举措。三是要加快培育森林资源。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大力实施珍贵彩色森林和木材战略储备林建设,同时要加强森林消防和病虫防治工作。四是要加快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各地要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特色,要加快森林公园总规修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宣传推介,推进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朱飞局长要求:一是各地要明确目标抓创建,迟创不如早创,越早创建越有优势;二是要找出短板,补齐短板;三是抓项目促创建。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并利用好项目推进创建工作;四是强化队伍建设,提振精神面貌。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抓推进落实。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篇7

随着近几年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城镇化程度越高, 城镇居民对回归大自然越是向往。森林公园有着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 易于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开展森林旅游。我国部分森林公园已经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 最终全面免费开放是森林公园的必然趋势。森林公园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多的森林公园在陆续被批准建立。因此, 从规划的视角探讨新建森林公园保护森林资源、维持生态系统、开展森林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龙窝寺的现状特征

2.1 良好的区位条件

安徽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是2010年8月在来安县半塔林场的基础上由省林业厅批准建立的, 公园面积238hm2。公园距312省道9km, 距宁淮高速公路19km、宁连高速公路23km, 距江苏省南京市100km、扬州市108km, 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区域优越。

2.2 丰富的森林资源

公园内林业用地面积220hm2, 其中有次生林地150hm2, 水域与园地面积达38hm2, 公园森林覆盖率93%。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00多科300多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江淮分水岭独特的地理环境, 造就了龙窝寺生态旅游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 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 异彩纷呈的植被类型构成了生态旅游区绚丽的森林景观。森林公园内分布着天然次生林主要有黄檀、黄连木、麻栎、枫树和朴树, 亦有杉木、金钱松、杨树、板栗、马尾松等人工林。绵延的黄檀、朴树、黄连木、栎类天然林展示着大自然的风采。尤其在密密匝匝的天然林中, 历经200多年风雨的名木南京椴, 珍贵的金钱松、七角枫, 更展现森林风景资源的壮观。

2.3 独特的人文历史条件

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来安县国有半塔林场Abstract:境内, 因景区内有龙窝寺遗址而得名。当地有关于老龙安居于此并服务百姓的传说, 龙窝也因此传说而得来。明朝初年, 大臣刘伯温经过这里, 听了当地的传说很受感动, 便下令调集能工巧匠建造了一座庙宇, 起名为“龙窝寺”, 以此永久纪念那个善良的为民办事的老龙。现在的龙窝寺遗迹仍然保存在公园内, 尚存石础、石香炉及寺庙墙基。

清乾隆癸酉科 (1753年) 举人武家彦作《偕友宿龙窝寺》诗一首“落日明西岭, 相携访翠微。涧迴寒潦洑, 山静暮禽归。古寺参差合, 残烟黯淡飞。僧情能不俗, 珍重欵双扉”。这首古诗无疑增添了龙窝寺的人文底蕴, 也影射出龙窝寺的悠久历史和其周边良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 对于龙窝寺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公园总体规划的探讨

3.1 功能分区与总体布局

功能分区以现有风景资源的分布状况为依托, 突出主体风景资源, 开发主导旅游产品, 然后以次要风景资源开发辅助性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应满足市场的需求, 并依赖于市场发挥作用, 实现其价值。各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应根据不同的景观资源条件, 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并与其他功能区实现协调互补。功能分区强调地理区位上的一致性, 即同一功能区内的各个游览点空间距离不能相距太远, 要充分考虑功能分区时的地理完整性, 以便于管理。规划将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划分为游览区、接待服务区、休疗养区、行政管理区、观光体验区5大功能分区。

根据森林公园内用地空间的连续性以及景观资源的特性, 将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划分为龙窝寺景区、凤凰台景区、磨盘山景区和老虎洼景区共4个景区。规划布局为“一心、两带、三片”的格局。一心即龙窝寺景区, 该区为景点建设最为集中的区域, 是游客的主要活动区域。两带即分别为“度假休闲带”和“植物观光带”, 其中“度假休闲带”连接老虎洼景区和凤凰台景区, “植物观光带”位于磨盘山景区与龙窝寺景区的交接线附近。三片即除龙窝寺景区以外的其他3个景区, 这3个景区围绕龙窝寺景区, 使整个森林公园浑然一体。

3.2 植物景观规划

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 应贯彻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原则, 现有的森林植物景观, 具有生长稳定, 功能持久的森林群体, 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为目的, 规划对现状林相良好的林地进行严格保护, 保护其自然环境条件, 维护自然的、充满原始气息的森林景观, 规划对生态质量较差的次生林及景观效果较差地段的植被, 进行林相改造。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用地范围内的林地均具有风景林的意义。对现状良好的森林景观进行严格保护, 同时结合造林和森林抚育工程, 加强林地景观营造, 做到植物群落多样、层次错落、季相丰富, 林缘线与天际线起伏变化, 形成富有魅力的景观效果。

3.3 保护工程规划

开发与保护是森林公园建设中相互联系有相互制约的两大方面, 若规划和实施的好, 能使森林公园得到持续发展, 否则情况将会完全相反。本规划中要坚持以保护为主, 开发为辅的原则, 开发与保护并重, 实现健康、休闲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目前园内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山体保护面临着威胁;设施建设影响到观赏效果;环保意识还需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必须注入可持续发展理论, 要实施保护、培育合理利用的框架以达到旅游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的目的。公园着重保护珍贵的古树南京椴、直径1m的大朴树以及人工金钱松林。

良好的景观资源是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基础条件, 景观资源保护包括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 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保护在原址上重建的龙窝寺, 以龙窝寺为中心划定200m的范围为公园重点保护区。公园内禁止进行任何对景观资源有负面影响的工程建设。将景观的治理和营造作为公园旅游开发的重点工作, 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优化林分, 使公园整体景观得到进一步提高。

3.4 景点规划

新建的龙窝寺森林公园有着大量的森林资源以及人文资源, 规划在森林公园的各类资源的同时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景点。景点的建设必须在充足的前期分析的基础之上, 依托地形地貌, 结合自然景观, 主要规划景点有以下几点。

(1) 龙窝寺的原址重建。龙窝寺森林公园得名于龙窝寺遗址, 据记载明清时期的龙窝寺最高峰僧人达100多人。龙窝寺是公园的核心, 以其对周边城镇的知名度新建后将会吸引大量游客及香客。

(2) 修复寒潦古井。寒潦古井位于龙窝寺遗址东北部, 据记载为龙窝寺僧人所建亦有200余年历史。古井增添公园的文化气息与活力。

(3) 南京椴。龙窝寺遗址东南部有南京椴一棵, 树体完整无缺, 其姿态高耸, 树冠整齐, 枝叶茂密。由于此南京椴为天然生长且为珍稀树种, 在当地极其稀少, 并且有200年树龄, 极具欣赏和科考价值。

(4) 朴树王。在龙窝寺遗址西北部有一片大朴树林, 由于林中朴树为自然生长且普遍高大, 景观甚好。其中一棵朴树由于其体型高大, 直径约达1m, 为公园内最大朴树, 故称其为“朴树王”。规划建直径10m树池, 以保护其不受外界人为破坏。并在朴树周围设立石凳、石桌, 供游客休息纳凉之用。

(5) 小型动物园。规划小型动物园引进鸟类、鹿等小型兽禽, 易于控制与管理。小动物可以处于原生态环境中生长, 使得动物生长环境好, 更是增添了整个景区的活力, 使整个景区更加朝气蓬勃。

(6) 森林浴场。规划在龙窝寺景区东南部, 将保持原有的地形, 结合水域与周边环境建造小型浴池, 形成一个小型的森林浴场。绿化的树种选用本区地带性植物, 使之与原有的森林环境保持一致。森林浴场景区的南部, 有大面积的林地, 树木种类繁多。此外在森林浴场中增加辅助设施, 包括室外健身器材, 休息站, 长凳等, 供游人健身和休息。

(7) 公园内优化林分, 建立竹园、金钱松林、茶园、马尾松林、白杨树林、黄连木林等等森林景观林园。并规划建竹风亭、栖凤亭、茗品阁、凤凰台等休息亭阁及观景平台。

3.5 基础设施规划

龙窝寺森林公园为林场基础上新建, 因此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园同时为林场厂部所在地, 有职工50人居住在此, 道路、给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基本有但比较落后。作为新建的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注重其合理、生态、环保等内涵。规划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规划仅有的一条车行道在原有沙石路基的基础上修建6m宽沥青路面车行道, 从主入口一直延伸到龙窝寺, 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以游步道为主, 避免大规模的道路建设。

(2) 由于公园的开发与开放吸引众多的游客, 给水站予以扩建, 给水管通向各个需水景点及设施。由于地形所限规划两处小型污水处理站分片收集处理污水, 采用生态环保污水处理工艺, 减少资金投入并且环保。

(3) 电力电信线沿路地下敷设, 避免影响公园自然景观。

(4) 规划在主入口与龙窝寺这两大人流较大区域各建设生态厕所一座, 规模与预测游客量相适应。

4 森林公园的效益

4.1 生态效益

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一直坚持对森林植被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合理地开发利用, 强化旅游区的绿化、美化等生物工程建设, 使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滞留尘埃、杀菌等多种防护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森林公园的建设, 有序的开展森林旅游, 创办绿色产业, 一切开发利用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森林旅游区周围禁止兴建一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 杜绝了对森林的砍伐, 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防止了乱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

4.2 社会效益

(1) 为当地居民提供一处生态旅游环境, 满足旅游者亲近大自然的身心需求。人们可以在天然森林公园里观光、爬山、旅游, 尽情放松, 愉快锻炼, 体验返朴归真的乐趣。

(2) 在这处天然大森林里, 旅游者可自由地享受大自然的风光, 同时可得到有关森林、花、草、鸟、兽等自然知识的科普教育, 还可以得到有关生物、生态、景观等环境保护的知识, 以及接受卫生保健、科学试验的宣传教育。可以说, 大大提高旅游者的生活质量, 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贡献。

(3) 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开放, 必然导致林场附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部分农民的转产, 林场产业结构将面临市场的更科学的调整。对经济发展, 社会建设, 社会福利, 社会就业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 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完善, 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 对于当地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为周边地区与外界物质文化的交流, 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为提高周边社区人们绿化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 结语

森林公园的建立建设及对公众的开放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新建的森林公园其总体规划至关重要, 规划应当以保护森林资源为首要责任, 以为公众提供森林游憩为目的。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规模地搞开发建设, 并且在适当的开发同时应当注意合理地建设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 从而使得森林公园得到保护, 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唐丽.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展刍议[J].湖南林业科技, 1999 (1) :41~45.

[2]赵建宇.浅谈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8 (2) :88~92.

[3]中国林学会.21世纪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 篇8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

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防灾构造而建设的具有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用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国外城市防灾公园的发展

城市防灾绿地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有许多建于地震区的城市,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为了防灾减灾的需要,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改变了原来的城市形态: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并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与之相连,使之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

1871年,美国发生了著名的芝加哥火灾,10万人无家可归。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开始考虑建造公园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随后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在南部公园区的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设计中,规划了连接两个公园的公园路。路中间一条连续的水渠,连通了杰克逊公园的咸水湖和华盛顿公园的人工池,起到了疏导洪水的作用。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883年,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的规划建设中,昆·布朗提出了“关于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的建议”,他认为该市拥有丰富的水系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又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园系统的建设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防止火灾和传染病蔓延等作用。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发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江户幕府时期,江户城中设置火除地,通过将沿街的建筑物往两侧后退,空出类似广场一样的空地,作为在火灾时的避难场所,阻止大火蔓延,起到防火带的作用。火除地具有防灾、集散、社交娱乐等功能,已经具备了城市公园绿地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入快速的城市化时期。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众多问题,191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人城市规划。

我国防灾公园的发展

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灾害较多。1976年唐山市大地震,是400多年来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震后重建的绿地系统规划为避难、减灾提供了重要条件,扩大了市级公园面积,这些公园都与市区抗震通道相接,万一发生地震能使大型救灾专用车辆通行,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通畅及时,居民能迅速疏散到绿地中去。

2003年10月,北京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39个疏散区,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应急广播功能。北京已经计划在八大城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已建和在建的共有27处,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所。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对防灾公园的建设也予以高度关注,并着手开展准备、规划和建设工作。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积极推动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建设思路、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议。2004年开始实施的《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各相关部门和各区县依据北京城市规划,在市民生活、工作地点周围,规划、建设和维护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在紧急情况下为市民提供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极为敏感。台湾“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强化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随着灾后重建展开,根据城市遭受地震灾害所可能产生的避难行为与救灾作用,制定了都市防灾规划。在都市计划防灾空间六大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储备空间。

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一座城市应当合理配置各种类型的防灾公园。通常主要根据避难人员停留时间与需求来进行规划,配置具有二级避灾据点机能的防灾公园作为中心防灾公园或固定防灾公园,合理布局并规划建设一级避灾据点机能的紧急防灾公园。由避难通道紧密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公园的综合防灾功能,是安全避难的重要保证。

中心防灾公园是容量较大的城市和区级公园绿地,为多个居住区

的受灾市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此类公园规划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因此,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如需要有较完善的“生命线”工程要求的配套设施,如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另外,还要预留救灾指挥房、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的用地、直升机停机坪等。

固定防灾公园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主要以暂时收容无法直接进入中心防灾公园的避难人员为主,以等待救援的方式,经由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中心防灾公园,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此类防灾公园是整个防灾公园体系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难以及避免和减少伤亡来说十分重要。

紧急防灾公园是灾害发生3分钟内人员寻求紧急躲避的场所。针对这种个人自发性避难行为,指定区域内现有的开放空间为主要对象,设置在居民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区附近。

上一篇:6.我家住在大海边 教案下一篇: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