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透镜讲解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透镜讲解(通用10篇)

八年级物理透镜讲解 篇1

一、引入

用摄像机将现场的学生的活动画面投入到大屏幕上。

师:“什么仪器将大家搬上了屏幕”?

生:摄像机

教师指出摄像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透镜,生活中有很多透镜,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的透镜的例子。——引出课题

二、建构本课知识框架

通过学生的回答的生活中的透镜,加上教师补充的用图片呈现生活中的透镜的例子,范围涉及到尽量多的方面,生活、军事、科技、自然等。

师:这些透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像,我们根据成像的不同特点选择三典型的代表学习。我们将共同探究他们成像的特点,分析成像的原理。(简单介绍加上板书,勾勒出本课的学习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本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填补,完善板书)

板书呈现:

成像的特点 成像的原理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三、新知识学习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从内容上看三者是并列关系,内容上都包括成像的特点和成像的原理,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可以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照相机是学生做熟悉的,教学素材的来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从照相机进入比较容易。通过照相机的学习,打开学习思路,形成实验、观察、描述、质疑的方法,那么后面的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学习就顺利了。

(一)照相机

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成像的特点”的理解可能仅仅局限于“像的特点”,因此在照相机的教学中,需要迁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框架。既要探究出像和物的关系,又要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需要教师在此处有学法的指导。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布置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自然而的形成学习思路方法。为后续两个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活动如下:

活动内容:利用照相机模型观察景物

将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直到磨砂玻璃上出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比较像和物有什么不同?此时像距和物距有什么关系?(有明确的操作指示和观察的内容,学生能写出来,回答语言不会偏离太多)

将凸透镜从对着远景改到对着近景(窗台上花盆,明天弄两盆摆上),纸筒不动,观察磨砂玻璃有什么现象?如果想在磨砂玻璃上看到近景清晰的像向哪个方向调节纸筒?

多做几次实验,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有什么特点?(像和物比较,相距和物距比较,学生能否从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出去出来?不知道的话需要提示迁移平面镜)

设计说明:

1、2是有指向的实验操作——培养有目的的观察,且1和2是有梯度的。

1是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知识内容“像的特点”“相机和物距”的关系,在具体的实物上熟悉像距和物距,明确其确切含义。明白像的特点是和物体的比较的结果。

2是扩展实验操作,重点突出在过程。这一步的操作不需要得出“往哪儿移”的结果,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物距变化,光屏不移动想就不清晰,知道像距的确定是由清晰的像的位置而确定的,体验物距变化时,像和像距都会变化。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操作,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具体的实物说出实验中是怎样调节的即可。

3、是总结概括——训练总结概括能力,语言表达。形成教学内容结论,板书。

教学操作说明:

分段完成。防止活动时间太长学生的目的性不强,贻误教师教学指导的时机。

先完成1大约用2-3分钟,将本课主要内容完成。明确像、物、像距、物距,通过描述像和物不同这个实验事实,回归结论得出的过程是依据实验事实。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指导。

在完成2、3,大约是2-3分钟。

此活动环节设计学生小组研究汇报展示,将尽量多的小组到台前展示,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二)投影仪

投影仪的教学采用教师和学生共演示的形式。用实物投影仪,将幻灯片投影到天花板上,观察像,容易得出像的特点和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清晰的指导“倒立”的含义,指的是像与物比较方向颠倒,演示的时候通过纵向的横向的颠倒让学生体会加深对“倒立”的理解。

改变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位置、调节透镜等操作,体会投影仪中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

(三)放大镜

仿照照相机教学环节,再次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教学重点突出“虚像”,这是与前面两种成像不同的地方,是新的教学点。

(四)实像和虚像

前面对于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为什会成像?成像的原理是什么?这就上升到理性思考,学生的学习的程序体现出来了。通过光路图显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通过成像原理光路图,自然的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对于三种典型的成像像与物居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也就自然的生成了。

四、学习小结

板书完善知识框架,在画出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图。

总结知识、方法。

五、作业

八年级物理透镜讲解 篇2

首先说提取公因式法, 我们把一个式子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 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 从而把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这种方法叫提取公因式法。提取公因式法的步骤:一、找出公因式。二、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个公因式。在此过程中并且要注意, 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 公因式的系数应当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的相同字母, 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取相同的多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取最低的。

下面我们看几个利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例子。

再介绍公式法, 由于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有着互逆的关系,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 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组分解是因式分解中的一种简洁方法, 我来介绍一下这个方法。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 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 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 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假如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 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解因式。原式= (am+an) + (bm+bn) =a (m+n) +b (m+n) ,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它分解因式, 还要继续分解。原式= (am+an) + (bm+bn) =a (m+n) +b (m+n) = (m+n) (a+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分组分解法。由上例可知, 如果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 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例如:a2+ax-b2+bx= (a2-b2) + (ax+bx) = (a+b) (a-b) +x (a+b) = (a+b) (a-b+x)

十字相乘法相对来说就有些难度, 对于mx2+px+q这种形式的多项式, 利用关系a×b=m, c×d=q且ac+bd=p, 则多项式可因式分解为 (ax+d) (bx+c) 。例如分解因式7x-19x-6, m=7, q=-6, p=-19, 把7拆为1和7的积, -6拆为2和-3的积时才能保证1×2+7× (-3) =-19=q, 所以7x-19x-6= (7x+2) (x-3) 。当这类二次三项式的二项式系数为1时, 这类多项式就简化为x2+px+q, 这时常数项是两个数的积,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的和的因式。上面的式子中a, b, m都取1, 所以此关系变形为:c×d=q, c+d=p, 此多项式分解为x2+px+q= (x+c) (x+d) 。例如x2+3x-10, q=-10, p=3, 把-10拆为5和-2的积且保证了-2+5=3=p, x2+3x-10= (x+5) (x-2) 。

待定系数法是一种常见的解题方法, 它的指导性作用贯穿于初中、高中甚至于大学的许多课程,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种方法是将一个多项式表示成另一种含有待定系数的新的形式, 这样就得到一个恒等式。然后根据恒等式的性质得出系数应满足的方程或方程组, 再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的系数, 或找出某些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 称之为待定系数法。例如分解因式x4-x3+4x2+3x+5, 这是一个关于x的四次多项式, 可以考虑用待定系数法将其分解为两个二次式之积。x4-x3+4x2+3x+5= (x2+ax+1) (x2+bx+5) =x4+ (a+b x3+ (ab+b) x2+ (5a+b) x+5由恒等式性质得:

由 (1) 、 (3) 解得a=1, b=-2, 代入 (2) 中, (2) 式显然成立。

假如设原式= (x2+ax-1) (x2+bx-5) , 由待定系数法解题可知关于a与b的方程组无解, 所以设原式= (x2+ax+1) (x2+bx+5) 。同时说明初设形式非常重要, 若得方程组无解, 则说明原式不能分解成所设形式的因式, 应改设其它形式。

在因式分解中, 还会经常用到拆项添项的方法, 但是拆项添项的方法不止一种, 可谓多种多样, 灵活变化, 用这种方法来分解因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是大有益处的。

上述方法的特点就是把多项式拆成若干部分, 再进行因式分解。

我们再看几个例子, 还可以发现以上这些方法在应用上是相互依存的。

摘要:本文介绍因式分解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及其各自具备特点, 领会因式分解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因式分解的方法灵活, 学习这些方法与技巧, 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透镜讲解 篇3

(1)the results of ……的结果。如:

the results of the English contest 英语比赛的结果

(2)as a result 由于,因此。如:

As a result, Tsinghua becomes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

因此,清华成为一流的大学。

(3)at Green High School 在格林高中

在学校用介词at。如:

at Junior School 在初中

at Primary School 在小学

2. Most students exercise three or four times a week.

大多数学生一周锻炼三或四次。

(1)exercise v. 做操; exercise n. 体操; do exercises 练体操

(2)time次数

time and time again 屡次

(3)three or four times a week 一周三四次

表示一周/月/年多少次,可以用…times a week/month/year。注意有两个词有单独的表示法,“一次”用“once”,“两次”用“twice”。

3. as for homework 谈及到家庭作业

as for sth./sb. 谈及某事/某人。如:

(1)as for the book Harry Potter 谈起《哈利·波特》这本书

(2)as for my father 谈到我的父亲

4. She says it’s good for my health. 她说它对我的健康有益。

此句中含有一个宾语从句,says后面跟的从句的时态必须和主句中谓语动词时态保持一致,都用一般现在时。如:

She says both of us are good students. 她说我们俩都是好学生。

5. I try to eat a lot of vegetables. 我尽量多吃蔬菜。

(1)try to do sth. 尽最大努力做某事。如:

I try to beat him in the round. 这个回合我尽力打败他。

(2)try doing sth. 试着做某事。如:

I try doing this difficult experiment. 我试着做这个实验。

6. Good food and exercise help me to study better.

健康的食物和锻炼帮助我学得更好了。

(1)help sb. with sth. 帮某人做某事。如:

Stella helps me with my history. 史黛拉帮我学历史。

(2)help sb. to do sth. better 帮某人把某事做得更好。如:

Hui Yi helps me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for going abroad better.

惠毅帮我更好地了解到出国的信息。

7. I think I’m kind of unhealthy. 我想我有些不健康。

kind of后加形容词,表示“有点儿,有几分,稍微”。如:

kind of lovely 有几分活泼

8. What’s the matter? 你出什么事了?

询问某人出什么事或怎么了,在英语中用What’s the matter?来构成疑问。可以表示同一意思的还有以下问法:

(1)What’s the matter with sb.?

(2)What’s wrong (with sb.)?

(3)What’s the trouble with you?

(4)What’s your trouble?

9. I have a sore throat. 我嗓子疼。

(1)病人述说症状和病情时可用I have…,后面可以直接加名词。如:

I have a fever. 我发烧了。

(2)也可以直接加表示身体部位的词+ache。如:

I have a stomachache. 我肚子疼。

(3)如果是第三人称单数作主语,则要把have改为has,have在这儿为实义动词。如:

He/She has a toothache. 他/她牙疼。

10. Maybe you should see a dentist. 可能你得去看牙医了。

(1)maybe, adv. 副词,意思为“可能,也许”。注意和may be的区别,may be是情态动词may+动词原形,共同构成谓语。如:

1)Maybe you should go to bed. 可能你得上床睡觉了。

2)You may be a good boy if you listen to me.

如果你听我说的话你有可能是个好孩子。

(2)should为情态动词,与should意思相近的词有ought to, 用于表示职责、义务,提出建议、劝告或一般说来应该去履行的事。不管主语的人称为何,谓语始终用should+动词原形。如:

1)You should/ought to see James sometime; he is badly ill.

你应该抽空去看詹姆斯,他病得厉害。

2)He/She should obey the order. 他/她应该服从命令。

should的否定形式为shouldn’t,用法和should一样,表示“不应该,不可以”。如:

3)You shouldn’t waste rice. 你不应该浪费粮食。

11. I hope you feel better soon. 我希望你早日康复。

此句中含有一个宾语从句,其构成为:主语+谓语+从句,从句为独立的完整的句子,注意主句中谓语动词和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保持一致。此句结构为I hope+从句,从句中谓语feel和主句中谓语hope均为一般现在时形式,表示“我希望……”。如:

(1)I hope the seeds grow better and better. 我希望种子越长越好。

(2)I think it’s outstanding. 我认为它太杰出了。

12. for example 举例

表示举一个例子可用for example,表示举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例子可用such as。如:

(1)My mother has many hobbies, for example, reading.

我母亲有很多爱好,例如,读书。

(2)I like eating meat, such as chicken, beef, mutton, pork and so on.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课件 篇4

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并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3) 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类成像情况;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思路: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胶片、放大镜、

学生制作器材:模拟照相机,滴管、玻璃片或透明直尺(三角板)、盛水烧杯、试管、胶带、铁丝、卡纸、薄膜、凸透镜镜片。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

展示故事 :《谁放的火?》

既引入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又为新课打开思路。提出生活中有好多地方应用到了透镜。(进入学生活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到了透镜?)。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能调查学生的学情,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放大镜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我的手指被课桌划了一下,感觉扎了一个刺,可眼有看不太清,怎么办?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求:只观察总结放大情况。

关键:用光屏能收到吗?(为下面的实像、虚像教学做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板书。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放大镜能成放大的像,给同学们的这台仪器也能成放大的像。它的主要原件也是凸透镜。

演示——————放大作用

学生观察:凸透镜位置(暂不接触螺纹透镜,但可观察),介绍其构造。

演示方向变化——————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上台:激发探索欲望。

教师提醒: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像?再次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总结:能在光屏上呈倒立放大的像

师生互动,板书。

延伸知识:使学生对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的初步认识

活动三:照相机成像探究

情境引入: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那照相机能呈什么样的像呢?

1、现场调查活动: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学生小组活动

先观察可以在光屏上成像 ,了解基本原理

后拿出课前准备的模拟照相机;让学生说出模拟照相机的制作过程。

猜想:像的情况。

再制作模型—————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学生再次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结合实物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

师生互动:总结规律。(板书要点)

(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思考实践: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提示以一种变化的角度看待问题。

3、作品展示: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仍然沉迷于作品,影响学习新知)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归纳

情境引入:我提醒了大家三次成像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思考?—————分散难点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

(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五:自己制作凸透镜

如果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凸透镜,但是手头上没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手边的器材)————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八年级物理透镜讲解 篇5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八年级物理透镜讲解 篇6

一、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凸透镜的成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二、新课讲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c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测出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总结实验: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二)虚像和实像(板书)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会聚成的。【想想议议】

教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 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学生: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教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学生: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学生: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教师:投影仪的构造及作用。

学生: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

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光反射到屏幕上。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u>2f,f<v<2 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f<u<2 f,v>2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八年级物理透镜讲解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制定探究计划和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竺光学仪器的用途。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与态度:体验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眼睛的视物原理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原理。探究器材:

分组器材:幻灯机(1台)显微镜(1台)、凸透镜(2个)、凹透镜(1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奇妙的微观世界和宇宙天体,激发兴趣。欣赏几幅照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细微物体在显微镜下的图片,最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体的一部分;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天体的图片。

这些物体用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或者是无法看清楚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楚这些细微的物体,又怎样才能清楚的观察遥远的天体呢?学生观察并思考。

二、讲授新课: 1.放大镜

透析: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放大镜是利用u

警示:⑴使用放大镜时,必须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⑵物体越靠近焦点,成的像戛大。2.显微镜的结构:

⑴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⑵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即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放大镜,把这个成在它焦点以内的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了。拓展:显微镜实质上是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经物镜所成的放大的像。

3、望远镜(难点)

透析:与显微镜很相似,望远镜也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靠近眼

睛的叫目镜。它与显微镜不同的是,望远镜上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即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物镜成在它焦点以内的像广大。

拓展:望远镜实质上是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经物镜所成的缩小的像。

4、照相机和投影仪(重难点)

透析: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照相机后面的胶片上,形成了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了;胶片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小船坞印就可以得到相片,这就是照相机的原理。

投影仪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使用的教学仪器,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投影仪上发出的光通过这个凸透镜后,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光在前方的屏幕上成像,易误点1: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是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应用,个别同学误认识只要用手持凸透镜观察物体就是应用了放大镜原理。易误点2:照相机的使用

照相机是应用了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原理,所以要使所成的像变大,应使物体靠近镜头,同时拉大暗箱距离,这也是凸透镜规律中“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实际应用;若要使所成的像变小,则应进行相反的操作。青海省同学因不能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而不能正确操作及判断情况的变化。

教学小结:提问

作业布置:练习册2、3、5、8、9 板书设计: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 2.显微镜 3.望远镜

八年级物理透镜讲解 篇8

法布尔的《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学性比较强的说明文),为了把说明对象蝉的生活习性及其成长过程说得形象生动,让读者更加充分地了解蝉,同时也让文章耐读有味,作者在语言上做到了趣味盎然、感情浓烈。

趣味盎然

【课文在线】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含英咀华】

这句话既说明作者有研究蝉的习性的良好环境,同时也说明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一个“占据”生动说明了蝉就像一个已养成习惯的不请自到的客人一样,虽然主人不想理它,它还是那么一如既往地热情地和主人打招呼。【课文在线】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蜕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含英咀华】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估量”将蝉人格化,“溜”则生动地再现了幼蝉的活泼可爱,情趣盎然。

感情浓烈

【课文在线】

谁都以为蝉的幼虫用有爪的脚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含英咀华】

这里作者把蝉挖掘隧道的工作同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和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坚固的工作相媲美,赞美了蝉的聪明智慧,饱含着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课文在线】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含英咀华】

面对蚋的野蛮入侵,蝉只是依着自己善良的本能生存,宁愿牺牲自己的家庭,也不愿用自己锐利的爪子把入侵者的卵轧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小小生命的悲悯。【课文在线】

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含英咀华】

初二物理透镜教案 篇9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2、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3、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4、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实际上都是因为玻璃对光的 作用而产生的。

5、如图是一束平行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八年级物理 篇10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八年级物理 .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是()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2.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罐,要求在钢罐内表面牢牢地压接上一层0.25mm厚的铝膜。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提出了以下方案:先把铝膜紧贴到钢罐内表面,排出铝膜与钢罐之间的空气,冉向钢罐内灌满水并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铝膜就可以与钢罐接触牢了。对于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方法,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铝膜与钢罐之间的水把它们冻牢了

B.水结冰时放出的热量使铝膜焊接在钢罐表面上了 C.大气压的作崩把铝膜压接到钢罐上了

D.水结冰膨胀产生的压力把铝膜与钢罐紧紧地压牢在一起了

3.炎热无风的夏天,小宇走在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看见前面的路面已被一辆洒水车洒水淋湿了。他认为走在淋湿了的路面上一定比走在干燥的路面上感到凉爽,于是赶快走过去,结果在洒过水的路面上,他却感到更加闷热了。你认为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后,内能增大,温度很高 B.地面上的水使被反射的阳光增多,身体获得更多热量 C.洒水后使附近的空气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 D.地面上的水蒸发时把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4.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升华

5. 2010年1月2日起,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遭遇大范围降雪天气袭击。大雪严重影响了民航、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在遇到这种天气时,为了尽快清除积雪,常用的办法是撒“融雪盐”,这是因为()

A.“融雪盐”与少量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冰雪熔化 B.“融雪盐”产生“保暖层”,使冰雪吸收足够的“地热”而熔化

C.使雪形成“含融雪盐的雪”,“含融雪盐的雪”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

D.“融雪盐”有利于冰雪对阳光的吸收,从而加快冰雪的熔化

6.去年暑假小明参加学校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野外生存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比如获取饮用水,如图1所示,用大塑料袋套在树叶浓密的嫩枝上,扎紧袋口。随着植物中水的不断 和,经过一段时间,塑料袋的内表面上就会出现一层水珠。

7.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1)火箭发射时,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如图2)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

(2)分析“大水池”对发射台起到保护作用的道理。

8.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风挡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风挡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9.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有用“番薯、酒曲、水”做原料酿造“地瓜酒”的习俗。首先将番薯煮熟,晾到一定的温度后,把“番薯、酒曲、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经发酵40天左右,其间每天搅拌一、二次;最后在“酒料”中分离山“地瓜酒”。图3是从“酒料”中提取“地瓜酒”的装置示意图。

小驯同学利用放假期间,在家协助爷爷完成了酿造“地瓜酒”的最后一道工序。①在小锅中加入冷水;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②取适量酒料放入大锅里加热; ③在大杯中得到“地瓜酒”; ④适时用冷水替换小锅中变热的水; ⑤把“渣”取出.重复以上步骤。

请你说出酿造“地瓜酒”的这最后一道工序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

10.(09年物理竞赛)豆腐本来是光滑细嫩的(如图4甲所示),经冰冻再解冻以后,就会出现许多小孔,成为美味的“冻豆腐”(如图4乙所示)。请你说明“冻豆腐”中产生许多小孔的道理。

11.(10年物理竞赛)“鸳鸯火锅”是用金属片将锅的内部空间隔成相等的两部分,一边放清汤卤,一边放红汤卤,清汤和红汤的质量、主要成分以及初温几乎相同,但是清汤卤一侧液面没有油层,红汤卤一侧液面有一层麻辣风味的油,如图5所示。吃饭的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把食物放入不同的汤料中进行烫测。但小新注意到每次使用这种“鸳鸯火锅”吃食品时,总是红汤卤一侧首先沸腾。最初,小新认为这是由于红汤卤一侧的火更大些,但观察发现,两边的火焰相同。试分析为什么总是红汤卤一侧先沸腾。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12.我们常常说“下雨”、“下雪”,那是真的能看到雨和雪从空中下落,可是我们也说“下霜”,但是从来没看到霜从天而降。是不是因为霜都是夜间下的我们看不到?

13.课本做升华和凝华实验用的是萘和碘,为什么不用常见的固体物质如冰、塑料等?

14.平常我们使物体变干是放在太阳下晒,可是我看到有“升华干燥食品”,不用晒,就能使食品干燥,这是怎么回事?

15.世界上每一天都有地方下雨,可是雨一直这么下,将来有一天,天上无水可降,地上植物不都干死了?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16.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循环的形式,为什么景象不同呢?

17把一块正在熔化的冰放入一大桶0℃的水中,则()A.有少量的冰熔化成水 B.冰全部熔化成水 C.有少量水凝固成冰 D.冰和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18、如图所示,生活中经常炖食物,碗不与锅底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19、请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和水的物态变化有关。当温暖潮湿的地面空气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时,由于那里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多姿的云朵。

有时候,在湛蓝的天空中也会出现一条长长的白色云带,这是高空飞过的喷气式飞机“描绘”出来的。由于飞机喷出大量的烟粒,这些烟粒起着凝结核的作用,使水蒸气凝结后附着在烟粒上,形成云带,在阳光的照射下,云带呈现出白色。问题: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1)在形成云带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什么?

(2)炎热的夏天,剥开冰棍儿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棍儿周围出现了“白气”,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3)在某些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雾天比其他地区要多,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0、据媒体报道:8月的一天晚上(当时气温20℃左右),厦门市一辆运送液化石油气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车上气罐内的液化石油气泄漏,泄漏的液化石油气急剧汽化。消防队员在施救过程中,无意间发现泄漏孔附近潮湿的棉纱结了冰。于是消防队员用潮湿的棉纱堵住泄漏孔,不一会儿棉纱居然也结了冰堵住了泄漏孔。

看了这则报道后,小王猜想泄漏孔附近的温度应不高于0℃;而小王的母亲则猜想泄漏孔附近的温度仍然为20℃左右。

(1)根据上述报道中描述的现象,你认为___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这样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解释为什么堵泄漏孔的棉纱会结冰?

21、阅读下列短文,完成文后问题。大厅里的雪花

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俄国首都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而大厅外面竟然月明如镜。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科学解释。⑴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 ; ⑵舞会上小姐晕倒的原因是 ;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⑶读过此文后,你对物理与生活、物理与自然的认识是。22、水银温度计中封闭着一定量的水银,在用这种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水银发生热胀冷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计中水银的状态不变 B.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不变 C.温度计中水银的高度不变 D.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不变

23、如图3所示,放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的两支温度计a、b,加热时,b温度计的示数始终比a温度计的示数高,其原因是_________。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答案:

1、【解析】液体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真空环境下气压非常低,水的沸点也随之大大降低,这样蔬菜中的水分能在低温条件下迅速汽化,防止了高温对蔬菜营养的破坏,因此答案为D。

2、【解析】技术人员的目的是利用水凝固成冰时体积膨胀,把铝膜与钢罐牢牢压在一起,因此答案为D。

3、【解析】水洒在温度很高的柏油马路上迅速蒸发,使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大大增加,湿度增加,人体汗液蒸发减慢,因而感到更加闷热,答案为C。

4、【解析】飞机留下的“烟”并非气体而是雾状小液滴,早晨的高空温度偏低,飞机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液化成了许多雾状的小液滴,就像“白烟”一样,因此选B。

5、【解析】融雪盐吸收少量水后熔点大大降低,可达零下10℃左右,所以0℃一下的气温下含有融雪盐的雪也会很快熔化,故答案为C。

6、【解析】植物中的水分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夜间温度降低,水蒸气便液化成水。答案为蒸发和液化。

7、【解析】⑴火箭点火产生的高温火焰几乎会使大水池中的所有水迅速汽化,汽化后的水蒸气升到空中温度降低又液化成雾状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色气团。⑵高温火焰水蒸发,水会吸收大量热量,对发射台起到保作用,同时水还会起到减震的作用。

8、【解析】冬季早晨,前挡风玻璃上的“哈气”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前挡风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司机打开暖风提高车内温度,加快了玻璃上水珠的蒸发,同时挡风玻璃温度升高后,防止了液化的再次产生;夏天大雨后,车外温度低,车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挡风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形成“哈气”,打开冷气,使车内温度低于挡风玻璃的温度,这样车内的水蒸气就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形成“哈气”了。

9、【解析】加热酒料,酒料汽化加快成为酒气,酒气上升遇到温度低的小锅液化成液体酒,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导管流入大杯内。

10、【解析】豆腐中含有水,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小冰块把整块豆腐挤压成蜂窝形状,冰块熔化后豆腐上就留下了许多小空洞。

11、【解析】两侧锅内汤的质量和初始温度几乎相同,锅体两侧的火焰也相同,相同时间内两侧汤吸收的热量几乎一样多,但由于红汤表面漂有一层油膜,大大减缓了水分的蒸发,蒸发带走的热量少,因此红汤温度升得快,首先沸腾。

12答: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气里形成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草叶、土块等的温度急速下降之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直接在这些物体表面凝华形成霜。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13答:升华和凝华是特殊的物理现象,是指气、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相互转化的现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的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就像酒精比水容易蒸发,奈和碘比常见的固体更容易升华。

答:用升华“干燥食品”是先把新鲜食品放到急冻冷库里进行速冻,然后再把速冻过的食品放到真空干燥机中。由于食物上的冰在低温、低压下升华,便把食品中残余的水分去掉。食用时,只要把这种食品放入水中一泡,就能还原成新鲜食品,并仍保留原来的味道和营养。这种经升华干燥的食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保存,在军事、野外勘探、登山、航天等领域广为使用。

15、答:自然界中的水一刻不停地循环着。太阳照耀着大地,让地面上、植物叶子上、江河湖海上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达到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形成雨和雪,再落回地面。在这个水循环过程中,太阳起着“抽水机”的作用。

16、答: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傍晚时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地表附件的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改变未来

思源教育咨询电话:0371-67228663

***

19、答案:⑴先汽化后液化;

⑵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白气”;

⑶烟尘起着凝结核的作用,容易使水蒸气液化后附着在烟尘上,形成大雾。20、答案:⑴小王 水结冰时的温度不高于0℃;

⑵液化石油气急剧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潮湿的棉纱温度下降而结冰。

21、分析:题目中的情景确实罕见,令人惊奇,为什么一般的情况不会形成雪花呢?要形成雪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空气里要含有大量的水蒸气。题目中的大厅里有“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会产生水蒸气;“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这么多人会呼出大量水蒸气;“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汗水蒸发会变成水蒸气。二是水蒸气必须遇到很低的温度才能凝华成雪,题目中“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就提供了这个条件。小姐晕倒的原因也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这么多人拥挤在封闭的空间造成缺氧有关。第三问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答案:⑴大厅内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到寒冷的空气发生凝华现象。

⑵蜡烛燃烧且大量人员拥挤在封闭的空间,造成大厅缺氧。

⑶在生活、自然中会有许多神奇的现象,要善于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不要搞封建迷信。

22、A

上一篇:实用的个人承诺书下一篇:春天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