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重要作用(推荐8篇)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应用题教
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决定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
键之一。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通过应用题的结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由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应用题的结构训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 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补条件、提问 题及找有关的条件和问题的训练。
1.根据条件,说出可求量的名称及数量关系式
如:①有白色粉笔60盒,彩色粉笔80盒,____?
②每天做82套,做了5天,____?
③有3.8吨煤,平均每天烧去0.2吨,____?
④有3.5吨煤,用去3/5,____?
2.根据问题,说出要求问题所需的条件及数量关系式
如:①加工这批零件用了多少天?
②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③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3.根据算式补条件和问题(这是当学生学习某些应用题后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除了
具有结构性功能,还具有思考性功能)
如:学校买来一批科技书和故事书,其中科技书买来300本。
300×2/3____,____?
300÷2/3____,____?
300×(1+2/3)____,____?
300×(1+1+2/3)____,____?
结构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条件与问题间的逻辑关系,熟悉一些基本数量关系,以提 高发展学生的思维 水平。
二、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纲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要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心理学家认为:借助语言表达,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 步完善。
几年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跟着学说到独立
叙述,逐步提高。在训练中,主要采取下列两种形式: 1.说题意
说题意,就是要求学生在审题时,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训练时,我引导学生把题中 的一些数学术语通俗化、具体化,去掉情节性的描述。如:“一堆煤共 45吨,运走了20%,运走了多少吨?”可 以说成“45吨的20%是多少?”训练学生用简
洁的语言途述题意或数量关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加深 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2.说思路
说思路,就是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能够用一定的数学术语有理有据有层次的表达
解题的思维过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带有分率的一句话,让学生弄清
它的含义并说出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在 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讲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如:“某钢厂去年产钢64000吨,今年比去年增产1/4,今 年产钢多少吨?”,引导学生说出:
根据“今年比去年增产1/4”,说明把去年产钢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 年产钢量相当于去
年的(1+1/4),求今年产钢多少吨,就是求64000吨的(1+1/4)是多少,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算式是:64000×(1+1/4)。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整数应用题的
解题思路来分析,可以这样说:根据“今年比去年增产1/4”,说明今年产钢多,去年产钢
少,求今年产钢多少吨,就是求比6 4000吨多它的1/4的数是多少,所以算式是:64000+64000 ×1/4。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解题思路,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题意 的理解,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思路,使学
生形成了见题就想理,知道算法也懂理 的好局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通过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防止学生片面地模仿例题,死扣“关键性词语”,死套类型,逐步达到独立地分析
问题,并能根据数 量关系的分析去解决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我加强了对比教学,如: 在教学“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 行了全程的3/8,正好是42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
距离是多少千米?”教这类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先把它改编 成“甲乙两地相距112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行了全程的3/8,已经行了多少千米?”的分数乘法 应用题作
为准备题,导入新知识的教学。先让学生找出这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是
把全程看 作单位“1”,并且都行了全程的3/8;不同点是:准备题中已经告诉我们全程是
112千米,但行了全程的3/8是 多少没有告诉我们,是要求的,列式为112×3/8=42(千米),而例题中告诉我们行了全程的3/8是42千米,全 程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我们,是要求的,设全程为x千米,则x×3/8=42。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明确,分数乘 除法应用题是同一
个数量关系的两个方面,设未知数以后,就可以把两种应用题统一起来,逆思考就转化为顺 思考。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事
物的规律。在布置 作业时,不是教什么类型就布置什么习题,对于有联系的易混淆的或者
互逆的应用题,就混在一起布置给学生,使他们通过比较和对照,认识异同,辨别其特征,掌握其解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一题多解
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放影队为育红小学同学放映两部科学教育影片。第一部影片长580米,放映了23.2 分钟,第二部影片长 75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影多少分钟?
此题可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题。
①先求出每米影片需要放映多少分钟?再求出750米影片能放多少分钟?最后求出所 求问题。算式是:23.2÷580×750-23.2=6.8(分钟)
②先求出每米影片需要放多少分钟?再求出第二部影片比第一影片长多少米?最后求
出所求问题。算式是 :23.2÷580×(750-580)=6.8(分钟)
③先求出每分钟能放影片几米?再求出750米影片能放多少分钟?最后求出所求问题。
算式是750÷(580÷2 3.2)-23.2=6.8(分钟)
④先求出第二部影片比第一部影片长多少米?再求出每分钟能放影片多少米?最后求
出所求问题。算式是 :(750-580)÷(580÷23.2)=6.8(分钟)
⑤先求出第二部影片的长度是第一部影片长度的几倍?再求出第二部影片能放映多少
分钟?最后求出所求 问题,算式是:23.2×(750÷580)-23.2=6.8(分钟)
⑥还可以先求出两部影片共长少米和每分钟放映多少米?再求出两部影片共放映多少 分钟和第一部影片放 映的时间,最后求出所求的问题。算式是:(750+580)÷(580÷ 23.2)-23.2-23.2=6.8(分钟)
通过一题多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沟通了数量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 效地培养了学生的 思维能力。
五、通过编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编应用题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练习。有计划地进行编题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 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编题训练中,除了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看图编题和根据数量关系编题以外,我又根据不
同年级、不同知识、不同要求,采取以下几种训练形式:
①根据式题编题
由教师提供算式,指导学生把式题表示的数量关系,组织到一定的内容和情节中去,编 成某种结构的应用 题。
如,根据算式120-20×4编题:
引导学生编出:一本故事书共120页,小红看了4天,平均每天看20页,还剩下多少 页没有看?
……
这种编题,有助于加深理解数量关系,保进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求异 思维能力。
②根据文字题编题
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名词术语、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文字题编题。如,根
据“一个数是200,减去它的1/4,还剩多少”编一道应用题:
引导学生编出:修路队要修一段2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全程的1/4,还剩下多少米没 有修?
……
这种编题,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名词术语及其意义,培养学生概括数量关系的能力。
③根据问题编题
老师提供数学问题,让学生推导解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内容,安排情节,把数量关系编
入题中。如,根据 “科技书比故事书多百分之几?”编题:
引导学生编出:学校买来故事书120本,科技书15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百分之几?
……
这种编题,有助于学生建立“问题—条件—解法”的联系系统,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推 理的能力。
④根据基本题编题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或学习的需要,可以把一道基本题中的直接条件,改编成间接条件,使其成为所需要 的多步计算的应用题。
如,基本题:修路队计划修路1400米,已经修了800米,还要修多少米?
(1)改编成二步计算应用题:修路队计划修路1400米,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 米,还要修多少米?
(2)改编成三步计算应用题:修路队计划修路1400米,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 米,剩下的3天修完,平均每天还要修多少米?
(3)改编成四步计算应用题:修路队计划修路1400米,已经修了5天,平均每天修160 米,剩下的每天多修4 0米,还要几天作完?
……
这种编题,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题与多步题的联系,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可以发挥学 生的聪明才智,唤 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未来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培养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条 件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那么,学生的比较、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和
一、相关式联想的训练和应用:放飞联想翅膀———由此及彼、思接千载
相关式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写作的构思活动常常伴随着丰富的相关式联想, 其中涉及有关概念 (“爱”) 、思想 (爱是人类发展的润滑剂) 、事件 (爱的故事) 、情境 (爱在天堂) 、感受 (爱是美) 、体验 (爱是骨头里冒泡泡) 等。可以这样说, 构思阶段就是联想思维活动的过程, 联想越丰富, 文思就越活跃, 可供选择的材料和观点就越多, 就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掌握相关式联想的方法,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其类型特征。
1. 外在相关的联想
这种联想常常是由事物的外在相似引发的, 应用这种联想构思的关键是找到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 可以在类比中进行, 也可以在排列中发散。总之, 联想的方式不拘一格。例如:要求学生写作《大树与绿荫》一文前, 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联想。大树洒下一片绿荫, 应理解为歌颂奉献精神。从相似角度联想, 自然界具备这一特点的物象非常之多, 如“小草”“蜜蜂”“明月”, 小草增添一分春色, 蜜蜂酿造一份甜蜜, 明月呈现一天银辉……联想可以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 由“形似”到“神似”, 沿着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 就能引发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议论。
2. 内在相关的联想
这种联想就是要找到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考察事物的部分与整体、原因和结果、历史和现实等关系,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相互比较、正反思考、纵横联系都是这种内在相关联想的实际应用。应用这种联想方法的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根据结果推断原因。例如:2011年3月, 受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 全国多地出现群众排队抢购食盐的现象。如果根据这一事件写作《由“抢盐”闹剧引发的思考》, 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抢盐”闹剧背后的诸多原因:是谣言惑众, 还是从众心理, 抑或是一种商业策划行为等。
二、发散式联想的训练和应用:挖掘写作材料———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发散式联想是指由一个联想中心发散出一系列联想的思维活动。从思维发散方位来看, 发散式联想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多向式的。它围绕一个中心, 思维向不同方向平面扩散。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即围绕“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联想到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而发愤著书的事例。
二是立体式的。这是围绕一个中心立体式发散, 思维的发射点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李斯的《谏逐客书》围绕“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其思考范围既向历史的纵深处延伸, 想到秦国的历代君王依靠“客卿”使国家富强的历史;又向事物的四周扩散, 想到秦王喜爱的物品也来自异国。
三是多棱式的。它是指思维围绕一个中心向不同的角度发散, 既可以是正反方向的发散, 也可以是不同侧面的发散。例如:史铁生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中有一段人生与四季的感悟, 就是从不同角度———时间、乐器、声响、景物、心绪、艺术形式、梦境等发散联想, 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独特理解表达得丰腴而深沉。
在写作教学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文题型,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发散式联想挖掘材料和使用材料, 并获得良好思维品质的训练。
1. 主题指向型作文题———多向式发散联想获取写作材料的思维训练
主题指向型作文的题目或材料给定的是一个写作的主题方向, 因为主题有具体指向, 围绕主题进行多向思考和联想, 是扩展思维空间、获取丰富材料的有效方法。
例如:《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就是一道典型的主题指向型作文题。根据这一主题, 层层向外扩散联想, 可以获取为数众多的写作材料, 可以想到许多名人名言, 也可以想到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的事迹。
2. 主题探讨型作文题———立体式发散联想获取写作材料的思维训练
探讨型作文题没有具体的主题指向, 题目本身或设疑或提问, 有探讨的空间, 如《由……引发的思考》《……的启示》《我看……》等, 能够引发写作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思考和探究。
比如, 写作《由“抢盐”闹剧引发的思考:从众心理———月亮走我也走》。横向思考可以联想到:从狂放鞭炮到喝绿豆汤, 从抢购板蓝根到抢购食盐;迷信盲从风靡一时, 抢购大潮横扫南北。纵向思考可以层层深入:迷信以谣言形式传播, 属狼狈为奸, 但是还有一个助纣为虐的“帮凶”, 那就是———从众心理。至于原因, 专家说是因为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 导致一个人的受暗示性极强;也有的学者称是因为心理状态比较脆弱。作为写作者的“我”应该怎样看待呢?问题将会顺着这样的思路继续深入下去。
3. 主题开放型作文题———多棱式发散联想获取写作材料的思维训练
主题开放型作文的题目或材料是一个话题或者概念, 只有一个范围, 但没有明确的主题指向性,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确立主题、选择材料。因此, 主题开放型作文题尤其适用多角度发散联想的训练。
例如:《财富》就是一个没有明确主题指向的作文题, 可以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财富”既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指有形的, 也可以指无形的。金钱、收藏、书籍是财富, 知识、本领、特长是财富, 青春、乐观、自信是财富, 甚至贫穷、艰难、坎坷从磨炼的角度看也是财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财富”, 就有不同的立意、不同的材料。
三、逆向式联想的训练和应用:突破思维定式———另辟蹊径、推陈出新
“文章最忌随人后”, 人云亦云是写作之大忌。要想写出好的文章, 就必须有新意, 有独到见解。应用逆向式联想法, 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框架和定式, 求异求变、另辟蹊径, 从而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1. 逆向求证
就是在思考和论证问题时, 一是变肯定为否定, 或变否定为肯定, 使两者形成矛盾关系, 如“知足常乐———知不足常乐”“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二是运用反义词, 使两者形成对立关系, 如“玩物丧志———玩物长志”“皎皎者易污———皎皎者难污”。只要大胆地从事物发展的结果出发, 逆流而上, 追溯原因, 由后写到前, 从果写到因, 往往就能发现人们不曾发现的东西。
2. 逆向发散
有些文章若用顺向思维就难免落入老生常谈的窠臼, 而逆向发散则可以找到突破口和立意点。例如:要以《方法与效果》为题写一篇文章, 很明显, 如果以“科学的方法能够获得好的结果”立意, 则难出新意。于是构思的时候就可以将思维的触角向反向发散:科学方法没有获得好的结果, 正确方法招致不良效果, 不良方法获得的好结果, 他人的方法对自己没有起到实效, 以前的方法现在失去了作用。发散点越多, 文思越流畅, 也越能出新意。
3. 逆向引申
逆向引申是将材料或观点向相反的方向引申、开拓, 从而得到相反的结论。例如:2010年, 腾讯与奇虎360的企业大战, 升级到腾讯公司“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随后网民开始模仿腾讯公司的公开信改写“QQ体”。例如:我们是电力公司, 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因我们与自来水公司吵架, 我们决定对所有自来水公司客户停电, 我们把断电还是断水的选择交给您来决定。文字虽有恶搞的成分, 但却非常有创意, 它将腾讯公司的公开信进行了逆向引申, 从而收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
摘要:联想思维是写作思维的核心。重视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能够使他们在写作构思时, 突破思维定式, 写出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形式新颖的文章。
【关键词】 声乐演唱;形象思维;表象再现;二度创作
形象思维,顾名思义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定的创作规律,从而在脑海里形成特定的人物、场景等具体表象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成功艺术家必备的艺术想象的感知能力。声乐演唱中的形象思维,同任何一项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一样,总是和演唱者或创作者自身的感受、体验紧密相关。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通过对歌曲的内容、情感、情绪、形象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己文化修养的艺术想象,进行二度艺术创作,主要依靠声音的表现力,把声乐作品形象化,让欣赏者能在歌声中捕捉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种生动的情感表达、甚至一个具体事件的发展等等。声乐演唱中的形象思维有许多的表达和提示方式,在歌唱者的演绎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出色的歌唱演员能够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把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给予人们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歌曲词义提供的直观性形象思维
如同许多诗歌散文一样,语言文字的直抒胸臆常常最能直接地表达人物的心情、性格、思想和各种事物的美与丑,爱与憎。听过一首好歌后,常会听人们说:“这词太美了。”可想而知,歌词可以激发人们无限遐想。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常常就是一首好的诗词,演唱者在演绎作品过程中,语言文字的提示介入是演唱者最初接受的心灵体验,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怀,常常因词而来。如施光南、任志萍的作品《多情的土地》,首先,歌曲的开篇“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是一种情感的直接表达,因为“我深爱”而显得“多情”,紧接着就是“多情土地”的描写,如“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足迹,一层层金黄翠绿……”字里行间深切表达着作者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眷恋和热爱,景物动人而形象,情感细腻而深沉。作品通过具有浑厚柔美音色的歌唱家关牧村的演唱,更是让这首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优美的词意和旋律曾让多少游子为之动容,让听者思绪飞扬,仿佛身临其境,让唱者情真意切,犹如自身经历,达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再如,《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的词主要是建立在“夸家乡”的基础上。首先是描写家乡的山、水、梯田、果园等景物,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秀色宜人的美丽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俨然是一幅迷人的青绿山水画,当我们在心目中领略到如此美丽的景物时,怎能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因此,字里行间的美景描绘很自然地就将歌曲推向高潮,热情赞颂:“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如果说丰富的形象思维源于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那么一首好词则是人们最初的艺术体验和提示,它不但可以直抒胸臆,让人一目了然,同时也可以蕴藏暗示,让人浮想联翩,恰到好处地为歌曲提供生动的形象思维信息和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展示歌曲魅力的作用。
二、不同风格的曲调可以使不同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表象再现
特定的地域风俗、人文历史、劳动习惯等客观因素促成特定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形成典型的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形象和民族特色,由此滋生出的许多歌曲及其演唱形式和表演方式也常常深入人心。因此,当一个歌者在演唱类似于这些歌曲时,典型的音乐形象就在眼前呈现,往往使欣赏者和演唱者在音乐的延绵起伏中,仿佛置身于似曾相识的画面中。像这样的歌曲有很多,例如歌曲《信天游》系列中的《兰花花》,音乐形象鲜明,曲调高亢抒情,“旋律中高低走向一呼一应的对比句极富有表情,生动描写了封建制度下的农村妇女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1]53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歌唱者常常在歌曲的开始的第一句高音就能捕捉到歌唱的画面,把悲愤而无奈的兰花花形象十分鲜活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信天游》高远辽阔的音乐、腔宣扬的歌声早已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黄沙扑面、一望无际的陕北边区。再如在人民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其主要用途是用来统一劳动节奏和劳动情绪,从提高劳动效率的,多是采用一领众和或齐唱的歌唱形式,旋律极富节奏感,结构极为工整,在劳动中起着很好的协调作用。如《打硪歌》,歌曲中的领唱者就像劳动中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而合唱者就是所有劳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当类似于这样歌曲在十分有力、紧凑的音乐节奏中展开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个热火朝天而井然有序的生产劳动的场面,逼真动人,极具感染力。此外,还有许多极具秀丽江南景象的歌曲,如《茉莉花》、《采茶舞曲》、《江南瑶》、《梦里水乡》、《桥》等等,歌唱者在演唱如此优美动人而朗朗上口的歌曲时,心中的景物无需用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典雅精致的音乐旋律仿佛让人置身于风景如画的美丽江南。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音乐和歌曲,因为它们极具地域、民族、风俗等特性,使歌唱者在形象思维上往往有先入为主的感觉,能凭借自已丰富的想象力和感知力,进行二度创作,并且更具画面感。
三、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的形象再现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故事和人物传奇,在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中,人们通过各种记录手段,让这些感人的人物和事件代代相传,音乐也是其中的手段之一。人们通过歌剧、清唱剧、情景剧以及歌曲的创作,再现了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在塑造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和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中,典型的人物和事件的印证显得格外重要。“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家在着手创造艺术形象之前,先经过一个体验或构思的过程,将要创造的形象,已经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自发和自觉地活动起来。”[2]153因此,演唱者利用形象思维上进行再创作,并通过深入体验和理解人物事件的发展轨迹是成功演绎好角色的必备条件。如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江姐》中的江姐、《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党的女儿》中的田玉梅等等,还有许多根据历史传说描写的叙事歌如《木兰从军》、《昭君出塞》、《文成公主》、《牛郎织女》、《孟姜女》,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而创作的歌曲《松花江上》、《嘉陵江上》、《北京颂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些脍炙人口、经久传唱的歌曲中,不乏深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咏叹调、生动表现历史事件发展的抒情曲,以及再现传奇人物精神面貌的优美旋律。当这些人物形象、历史事件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演唱者的思想和内心的准备在这些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尤为重要,所谓“入戏三分”就是对一个好的歌唱者在成功演绎一部声乐作品的最好评价。有很多时候,在歌唱的舞台上,并没有歌曲所要表现的人物及事件的环境背景和故事情节的铺垫,更多的只是一个歌唱者的独自表达和表现。只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和形象思维上的准备,深入理解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把角色和自身融为一体,用动人的歌声再现这些妇孺皆知的事件和人物,相信表演者和欣赏者同样在心灵深处会产生共鸣,收到满意的艺术效果。
声乐演唱中的艺术形象思维所表现的也许只是作品中的一种情感、一幅画面、一则故事、一个人物,当欣赏者能够清晰地从歌唱者的歌声中捕捉到生动可感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或是一个场面的时候,正是一个声乐作品成功的形象再现,也是作曲家与演唱家共同的追求目标。与绘画、雕塑、设计等艺术门类相比,声乐缺乏具体可感的事物参照,更多的是生活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最终活跃在演唱者的形象思维中。因此,声乐演唱中的形象思维是一个长期学习、体验、积累、沉淀、升华的过程。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储备、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历练是成功塑造各种音乐形象的条件和基础。只有心中充满情感,你塑造出来的形象才会更丰满。
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1、逆向思维的根本就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键在于什么“角度”的思考。2、出人意料的角度:如果把一件东西或事物或语言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黑白、颠倒一下就会出现了倒着、逆向思考。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角度思考。
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 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实践中使用这一方法,可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终身读书成了我的习惯,一次偶得,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讲烈日下,一群饥渴的鳄鱼陷身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种情形,只有一只小鳄鱼起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的绿洲。塘中之水愈来愈少,最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地吞噬身边的同类,苟且幸存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然而却不见有鳄鱼离开。池塘似乎完全干涸了,惟一的大鳄鱼也耐不住饥渴而死去了。然而,那只勇敢的小鳄鱼呢,它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这是我读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内容。读后,我获得了不小的启示。试想,如若不是小鳄鱼勇于尝试,寻求另一条生路,那它也难逃丧生池塘的厄运;而其它的鳄鱼,如果它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尝试,那么它们又怎会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结局!由此可见,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多么重要!在教学中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应勇于创新,才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在这教育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对于创新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便要求处于这一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否则,就必定会被飞驰的时代所抛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充实自己,为将来的创新奠定海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不忘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求同思维为主,从众心理,群动行为,标准答案都是这种思维模式的表现。这种思维模式心理学上称之为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固然有它的优点,但不能不看到它抑制人们创造性的一面。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集中思维相对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极为复杂,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常常是多种形式互相重叠交错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想像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在学习诗句时: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外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它由“厚而精”变为“少而精”。例如:学习完一篇文章,让学生去评价,去写作,去联系生活,去感悟生活。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其次,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他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培养大胆而合理地怀疑。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
三.评价机制的“创新”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老师对学生评价有着导向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同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极积的一面,要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壤。老师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身上, 这是一种偏见,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创造力的高低。成绩好的同学,基础知识学得扎实,有利于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但学习成绩不等于创造力,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是潜在的发明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从小开始,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激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重视,也应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较小学生来讲更易带来创造性的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不断引导。教师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尽力开发每个同学创造的天赋,人人都是创造之人。爱因斯但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作为教师,更加要注意保护好学生好奇和创新的“幼苗”,尤其是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因为他们更“脆弱”。
现在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这种一言堂的形式导致数学课堂变的越来越沉闷,而且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数学复习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数学复习的要求。因此如何能够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破掉,使数学复习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关注。
1.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
1.1复习教学设计工具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利用做好归纳整理教学复习思路、重点分析课程单元、分析复习课程体系等工作。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内容等都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处理呈现出一种可视化的形式,这样就等于让教师在虚拟的环境中将一次复习教学过程完成,从而能够对复习内容进行更好的组织。
1.2复习实施的工具
首先在正式复习之前,教师要将需要复习什么以及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复习目标告诉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意义,作为一张很好的知识地图,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数学复习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创设情境,展示复习内容,从而能够发挥出非常有效的导向作用。
1.3复习导向的工具
作为一种总结性的工具,思维导图在数学课复习课中的应用具有极大优势。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的知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将一种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更深地理解知识,更加清晰地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对小学知识领域的全貌具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在复习课中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1.4复习的评价工具
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首先,学生可以利用复习导图开展自我评价,从而能够对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具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在以后的复习中做到积极的反思和修正,做到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复习,确保个性化复习的实现。其次,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通过对学生思维构图的观察就能够对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具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将其不足指出,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复习中积极的加以改进。
2.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实施对策
2.1在复习整理中用思维导图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复习课中往往会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而且复习的跨度越大,学生对知识的盲点越多,就越容易出现知识的混乱。这样不仅会影响复习课的复习效率,而且也难以达到应有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整理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的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使教师掌握复习课的主动权,也能够使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例如在期末复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整个学期的知识点列举出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印象。例如将人教版2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列为5个方面:长度单位、100以内加减法、 角的初步认识、乘法、观察物体。再让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继续补充,直至完成整个思维导图。
2.2在错题集的建立中利用思维导图
错题集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收集、整理错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作业中的错题收集起来,并且利用思维导图来形成规范的错题集,由于错题的知识点各不相同,要提高对错题集的利用效率,就应该将其进行分类。按照知识点、题型等方式对其进行整理。
一些小学生对于整理错题的积极性不高,错题整理的效率也难以提高。教师可以引进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对收集来的所有的错题进行归类,这样学生也无需重复的抄题。 整理之后,可以让学生将所有错题绘制成一张思维导图。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利用错题集,而且还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必然要对题意、题型以及知识点进行分析辨别,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为了使这些错题在思维导图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学生也必须对其进行仔细的辨别,这也不仅达到了建立错题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语
关键词:思维 创设 领略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任何创新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新。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创新者才能拥有将来。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培养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能否以较少的精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毕业之后能否以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大的成绩,都取决于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在这方面的技能就越强。但知识不等于技能。掌握的知识多,实际操作技能不一定就强。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9月4**,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看望全校师生并在学校主持召开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温家宝总理严肃指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温总理深刻揭示了培养创新思维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有人认为只有在类似于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进行这样活动的机会,结果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看来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这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的。其实,学生在课上每一次相对独立的思考,课下独立解决一个问题,都在相当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只要在教学方面有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
我在教《机械基础》中凸轮机构这一章时,针对这一章中等速运动和等加速等减速运动,前者会产生刚性冲击,后者会产生柔性冲击,这两个规律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的:1、提供思维材料。事先安排学生分别乘坐老式样双速电梯和新式调频调压调速电梯,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乘坐两种电梯的感受一样,老式电梯起动和到站时为什么会震动厉害并有较大的冲击?新式电梯起动和到站为什么很平稳?以此引出所要讲的课题。2、启发学生思考。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大胆设想,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激发学生平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3、讲解答案,揭示谜底,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延伸。告诉学生,老式电梯只有两种速度变化,行驶过程中只有两种速度的等速运动,新式电梯通过调节电机的输入频率和输入电压,使电梯在起动阶段处于等加速运动,中途作等速运动,要到站时又作等减速运动,很显然前者的冲击大,后者的冲击小,因为前者的舒适感差,已逐步被淘汰。这与我们所要讲的凸轮机构这一章中这两种冲击很相似,其原理相同。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还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骑自行车过一尖坡和过一圆弧坡时哪种冲击明显、直接?很显然过圆弧坡冲击小,课后再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一下,由此可真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4、诱导学生课后举一反三,学会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讲V带传动时,V带尖角为400,那么轮槽夹角为什么要略小于400呢?我同样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然后再进行开导启发,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样不光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启示
培养技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善于抓住几个特点:一是激发性。要善于用教材因素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动机。二是多向性。要善于激发学生进行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等思维活动,把思维推向创新境界。三是超越性。要引导学生从一般常识性中解脱出来,创造想象出有充分根据的合理的新形象,形成有超越性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二是教会学生创新地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创新学习。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要教会学生探索求导,学会开放性学习,注意从多方面获取知识。要教会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多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教师的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合理因素的猜想,并善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是加强学生思维锻炼。培养求异思维,提倡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要讲究提问的内容和方式,提供更多的训练求异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仅习惯于单向思维,而且要善于进行多向思维,更好地诱发求异思维,以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五是抓好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储备热能。基础打牢了,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才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勤于推理、敏于概括,并精于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技能、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受社会欢迎的新一代技术工人,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努力的方向。
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学发展历史比较长,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道路,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从根本上作出改变。
2、我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
【思维的重要作用】推荐阅读:
创新思维的三个重要特征09-24
专业教学中艺术思维训练的重要性11-15
工业计量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10-23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1-18
团队精神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09-25
低成本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范文12-08
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10-07
思维方式有关的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