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精选8篇)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 篇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0 年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

企 业国际化发展,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从宏观上来看,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的因素是指以培育核心竞争 力为目标,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及培育人才来融入国际化的过程。从微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是指国外市场目标的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选 择、竞争方式选择等具体市场操作。

一、企业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

现在对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一些行业的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价格疲弱导致市场机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积累的资本、技术、和产品需要更新、更大的市场容量。在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大为减少,大大改善了企业的国际经营环境,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战略不清晰。

许多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有的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不仅没有获得预想的收益,反而付出了 巨大代价。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很多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而不是可持续发展,这肯定创造不出国际品牌。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的、科学 的过程,需要用严谨的手段和务实的精神来塑造品牌。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如海尔走的是分销战略,它在美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 伴为其作分销,通过分销方式打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了一杯羹。现在很多企业的战略虽然做得不少,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 国内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战略,还不多见。

2、管理体制落后。

企业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投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海外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业务发展的需 要。近些年来,海外投资经济效益较低、重大投资损失事件时有发生,正是管理体制落后的直接反应。如果说战略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的大方向,管 理体制则在更广泛的操作层面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的兴衰成败。

3、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

企业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项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的风险。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国外企业并购后 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可以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

4、人才问题。

人才 问题可能是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 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国内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目前国内无论国企还是民 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很难有效实施企业 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造成了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加上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现在很多企业很难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而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 人才,国际化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很多以失败告终。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一)从宏观战略上,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设定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 化的中心环节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核 心是培育别人所没有或别人具有但力所不及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国际范围内各大跨国公司的竞争也都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展开。企业核心 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使企业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导的核心性能力。这种能力可以 使企业不断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或更高的投资回报。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以下 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 先,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力 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能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就是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自身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要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

最后,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在具体市场战略上,从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竞争战略选择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1,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说是海外目标市场筛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2,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对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此,国内企 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渐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渡。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贸易方 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3,充分运用利基战略。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利基战略是 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可以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结论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 篇2

1.1 中国三大石油企业在海外业务方面成果显著

在过去的一两年中,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并购和重点技术引进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9年, 中国石化成功收购瑞士Addax公司等项目, 海外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1.1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793亿立方米, 新增原油产能851万吨;5月, 中国石油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股份;11月, 中国石油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联合收购年产原油超过500万吨的曼格什套油气公司。截至2009年底, 中国海油已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77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91个合同和协议, 并正在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27家石油公司执行33个合同和协议。这些海外并购及合作明显地增加了中国石油企业的竞争优势。

1.2 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人力资源丰富,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有一定优势。所以我国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相比于欧美等国家的大型石油公司要少得多。而且我国石油企业员工普遍具有吃苦耐劳、拼搏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生产效率也相对较高[1]。

1.3 广阔的消费市场

一国石油石化产品的需求状况, 会对该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目前,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原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52%。可见, 一方面我国石油需求与供给之间差距很大, 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巨大的需求使中国石油企业面临广阔的市场, 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化经营,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需求。

1.4 炼油能力跃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 随着原有炼厂的改造升级以及新建炼厂的陆续投产, 中国石油企业的炼油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截至2009年底, 我国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4.77亿吨, 居世界第二。其中, 两大集团凭借27%的炼厂数量占据全国76%的炼油能力。作为中国最大的炼油企业, 中石化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的世界第三大炼油商。

2 中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劣势

2.1 净进口量大, 对外依存度高, 不利于国家石油资源安全。

石油对外依存度和石油的净进口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两个方面[2], 在2009年, 中国石油消耗量和进口量都排在第二位, 其中石油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 达到2.04亿吨, 原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52%。由于国内资源瓶颈制约将进一步加剧, 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 这不仅表现在原油上, 而且开始反映到化工轻油上。

2.2 创新的技术水平低, 生产成本较高

在正常情况下, 石油生产成本应该在10美元/桶左右。而我国的原油生产成本很高, 业绩较好的大庆油田生产成本也高达17-19美元/桶。而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生产成本只有3.73美元/桶。沙特阿拉伯是石油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 每桶为l-2美元, 发现石油的成本更低, 每桶约10美分[3]。我国炼油化工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有10-15年的差距, 石油化工工艺尚未形成成套技术, 炼油企业技术水平低, 导致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产品油吨油炼费一般比国外大石油公司高50%左右。

2.3 石油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及盈利能力较低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三家石油巨头, 虽然具备了全球性资产规模, 但是仍然并非全球性企业。这是因其最主要的业务和主要的市场都在中国, 在国内垄断市场上获得的营业额, 并不能说明它们就比欧美石油企业强。

2.4 管理方式粗放, 职工队伍冗员严重

我国石油企业目前职工队伍冗员严重, 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2010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石油雇员人数高达167万, 中石化的雇员人数也超过100万, 而国际大石油公司雇员人数一般不超过10万, 例如, 埃克森美孚公司仅有80800名雇员, BP公司与雪佛龙公司拥有97600名和65035名雇员。职工队伍冗员严重, 影响了企业活力, 加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成本负担, 不利于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5 环境保护观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目前, 石油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环境保护的工作还处于被动的不自觉状态, 环境保护的难点应该说不在技术, 而是在于观念的转变。很多员工还一直认为, 在石油工业的生产过程中, 产生污染必不可免, 从而不免陷入了“生产-污染-治理”的高环境成本模式。

3 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快改革, 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立足国内石油市场, 发展国际石油市场, 要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 走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4]。

3.1 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本着多元化、全球化的原则, 在立足国内、努力保持国内油气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 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实现资源全球化、来源多元化和品种多样化, 关注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技术积累, 提高资源的获取能力, 夯实发展基础。

3.2 提高国际竞争力

国内石化业应继续坚持走降本增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把提升国际竞争力贯穿于提高炼油和化工生产能力的全过程, 积极应对高油价下的激烈竞争, 并要实现与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3.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石油石化企业不仅是能源资源的生产者, 也是能源资源的消耗者, 应牢固树立节约优先、效率为本的观念, 大力推进节油、节水、节能、节地、节材,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要进一步优化, 资源配置, 做到资源与装置构成相匹配;继续发展深度加工,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坚持油化一体化, 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加强区域资源优化, 不断完善原油、成品油、化工原料等产品链的整体资源优化;大力开发和应用各种节能技术, 搞好资源综合利用, 降低石油石化行业自身的能源消耗和加工损耗。

3.4 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大力开发并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开发和应用环保新技术, 实现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终端消费的全程清洁化, 增产清洁燃料和“绿色”石化产品;搞好末端治理, 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尤其是要重视污水处理和废水回用;结合结构调整, 彻底关停“三废”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或企业, 实现石油石化行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良.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 2002, (4) :11-13.[1]胡晓良.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 2002, (4) :11-13.

[2]徐承巴.对提升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竞争力的几点看法[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2, (6) :25-32.[2]徐承巴.对提升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竞争力的几点看法[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2, (6) :25-32.

[3]段进鹏, 周媛.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4) :89-91.[3]段进鹏, 周媛.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4) :89-91.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 篇3

关键词:国际会展 企业 国际化

国际展会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行业人士(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市场企划和销售服务人员、采购人员以及专业教育、专业媒体等)云集参与的大型商业活动。

企业通过参加国际展会可以实现多个目标:及时了解和追踪国际上本行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收集本行业产品在世界各国的市场销售状况;更直观地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倾听国际用户在消费贵公司产品的反馈意见;寻求企业产品和技术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展示企业兼并重组后的新形象,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更宽、更完善的产品、技术、服务供应能力;企业选择在重要国际展会发布新产品新技术信息,以达到产品技术促销的目的,为今后的市场营销铺平道路;寻求国际战略合作伙伴,推进国际化布局。

企业产品销售与成交的经济有效的平台:展览会的宣传效果和收益价格比高于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而且比广告宣传等形式节省40%以上的费用。没有任何其他传媒提供比之更直接有效与潜在客户接触的机会。据统计多数企业超过60%的客户是通过参加展览会结识的,因此不少企业把国际展览会作为产品销售与成交的最有效渠道之一。通过参加展会建立完善的客户网络,结识新客户、拜访老客户,调整完善市场销售、服务体系。省时、省钱、省力。

重视展会评估和选择

企业出国参展首先要做好展会的评估和选择,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参加的是什么样的展览会,展会的主题是什么,展品范围是哪些,在什么时间、地点举办,主办方是否具有权威性,展馆条件、布局怎样,参展公司都来自哪里,观众来自哪里,以往展会的历史、展会业绩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影响,是否适合企业的出展目标……这些都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不管是专业展还是消费类展会,还要看该展会是否有行业的龙头企业参与,一个好展会肯定是龙头企业聚集的有影响力的展会。展会的规模、观众组织、观众数量,特别是国际观众的数量,都关系到展会的效果。好的展会都会有展会的报告提供给参展企业参考,对于观众的组成和地域来源,都会有详细的数据列举,企业应该详细了解这些数据再作定夺。

另外,出国展览花费很大,一定要把参展费用搞清楚再做选择。

选择组展单位服务品质是关键

目前,除了一些大型的公司集团外,大多数企业还是选择参与一个展团来实现出国参展,因此选择一个专业的国内组展单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有能力的组展机构可使企业享受专业化的服务,更好地实现自己出展的目标。

在组团单位的选择上,一定要对组团单位的资质进行考察、评估,如组团单位以往的业绩如何,组团单位是否有足够的对外交往渠道,是否能够保证参展企业实现参展目的,综合服务能力如何,在对国家政策的运用能力方面,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经验能力如何,是否有能力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一方面帮助企业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应对好在展会期间遭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

对组展单位的服务品质一定要认真考量。专业化的组展服务有两方面:一是常规性的组展服务,包括:组展实践经验、选择好的展览项目、预定展位、争取较好的展位位置、展位设计和搭建水平、安全及时的展品运输、团组出国签证、国外的生活安排等等。二是深度的专业服务,包括:展会当地的产品市场调研,当地贸易习惯、外汇管理制度、税制及贸易投资法规等信息的提供,贸易合作渠道介绍,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措施等等,这是企业选择一个组展单位要考虑的最基本内容。

另外,组展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很关键。我们在组展过程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2010年的冰岛火山灰,就对参加汉诺威工博会和慕尼黑建筑机械展览的展团造成很大的冲击,企业花了很多钱订了展位,但由于冰岛火山灰的影响,大量赴欧航班取消,企业无法按时参展。面对这类突发事件,作为组团单位应想尽一切办法把企业带过去,哪怕有一定的损失也应实现企业的愿望,这就需要组团单位有足够的应变突发事件的实力和主动协助解决问题的意愿和专业水准。在出展时还会遇到突发人身事故、严重受伤和被抢被盗等事件,组团单位能否妥善处理和尽最大努力帮助当事人解决困难,这也是对组团单位能力的考察标准之一。

这里我要着重提醒出展企业,不要只看组团单位的报价,一定要看服务能力和质量是否能够满足你的需要。要保持一个成熟的参展心态,避免陷入片面追求低参展价格的误区。当然这些参展企业包括销售人员都有很大的成本和参展效益的压力,但是企业一定要对组团单位的资质和各方面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进行全面考核,哪怕收费相对高一些、能够得到物有所值的服务,才是最佳选择。

制定计划从容参展

对于参展企业来说,及时地决策制定参展计划,能够使出国参展更加从容。大多国内企业参展往往比较仓促,经常是拖到最后,失去了拿到较好的参展位置的机会,甚至失去参展机会。企业应提前制定参展计划,尽早预定展位,以保证较好的展览位置。

企业参展最重要的是展示其品牌产品,对此要慎重做好选择。第一,针对性,确定参展的目的,选择符合展览会本身主题特点的,有明确市场目标的展品。这些产品是能够代表企业实力的系列产品,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并有足够的供货能力。中国企业参展往往喜欢带很多展品,把展台挤得满满的,反而不能突出重点,很难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就很难突出企业的优势。第二,展品还应该有独特性,特别强调企业新产品、改良后的产品、销售较好的产品和在同行业有优势的产品。第三,合法性,应避免可能引起知识产权、商标等方面纠纷的产品、样本及图片。不要急于推销自己,应实事求是。最好将进入该目标市场所需的产品安全、环保和相关技术管理标准认证的产品和证书一同带去参展。第四,针对主导展品,进行特别的美术和灯光效果和展台设计装饰,占用较大的空间,布置在最显眼的位置。

对参展企业来说,提前做好参展广告宣传尤为重要。企业应提前邀请展览会举办国家和地区的老客户以及预先所了解到的潜在的客户,前来展位参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国际公司早就提前在与展会相关的杂志和媒体上发布广告,寄出信函,标明自己的展馆位置和展台号,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在展会的官方网站做企业产品的宣传是重要的宣传方式,可以享受展览会各项广告宣传服务,提供企业的各种信息,包括广告宣传、展览手册。除此之外,选择在当地受众比较广泛的、行业知名度比较高的刊物上刊登广告,也有很好的效果。

展前还应精心设计和制作企业的宣传材料,特别是产品图片,一定要突出产品特点、技术性能,使过往的观众能够一目了然,而且要做的有观赏性、可接受性,能够抓住眼球。不要做得花花绿绿,重点不突出,那样会降低宣传效果。涉及的图案和颜色一定要考究,经过专业公司来策划,要醒目得体,语言精炼,切忌文字过多。另外,为了促销,企业还要制作一些有公司特色标记的小礼品,以扩大宣传。有实力和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设立吧台招待客人,甚至设立现场舞台,以文艺表演扩大声势和吸引观众。

参展风格不容忽视

新颖的展位设计和企业高品质的产品对参展效果至关重要。要根据参展的费用预算,制定摊位的设计风格和搭建档次,选择实用的展品道具。有时候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参展,却对展台的设计非常不重视,甚至不做展板,这就使客户对该企业的实力、水平产生质疑,影响了企业的参展效果。因此,在展台设计方面,一定要做好预算,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协助企业做好展台、展板、样本和展品展出的设计,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的设计风格要相对固定,久而久之使企业风格深入客户和观众内心。

慎重选择参展人员

当然人员的结构根据企业的大小和需要来设计,但无论企业本身规模如何,一定要有拥有决策权的领导,资深的销售人员,这是最基本的。如果展品比较多,还要有展品展示、安装及演示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这些人员的业务能力一定要有明确的选择,他们应熟悉本公司产品的技术特性和国外市场客户情况,具备一定的对外交流经验和语言交流能力。

参展人员一定要注意仪态仪表。到国外参展你会发现,国外公司都非常重视仪态仪表,他们通常会有统一的服装,不穿随随便便的衣服,这样才能对企业促销、洽谈起到很好的形象宣传作用。其次,参展人员健康状况要良好,参展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一些专业展览可能要长达7-8天。

另外,一定要注意严格按照展会主办单位的要求和组团单位的具体安排做好筹展工作。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参展是一拨人,筹备展览是另外一拨人,中间衔接沟通不充分,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筹备人员和参展人员的沟通和衔接一定要做好。

最后,要认真做好参展的每日小结和展后总结工作展期会收到很多名片,一定要分类整理好,与潜在客户保持联系,也许这些客户不一定当时就决定签约,但是坚持不断地给他们传递企业和产品的信息,能够逐渐加深客户对企业的印象,从而为以后的销售做好准备。对参展效果要从展会选择是否对路、展品是否有针对性、展出形式是否有效、参展人员结构是否合理,有哪些直接和间接效果(市场调研、结识客户、现场签约、合作洽谈、展览学习等),展后需要继续开展的后续跟踪工作,下次参展需要做哪些改进等等进行总结。

作者简介: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 篇4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资金筹集和运用方面而发生的风险,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成果与预计财务成果相背离,因而可能蒙受经济损失。中国烟草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随着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展,企业的业务面向国际市场,将面临着多方面风险的威胁。在现有体制下,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财务风险的管理。

1、财务风险防范

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走出去”的中国烟草企业要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国际宏观环境及其变化的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彻底抛开原来固有的观念和做法,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国际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国际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为适应和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财务管理环境,中国烟草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中国烟草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来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推动自身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将面临的更多的风险;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并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对他们提出的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还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和准确的职业判断力。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为防范财务风险,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以防止因决策失误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这样做出的决策,产生失误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因财务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理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关系

理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必须理顺企业内部的各种财务管理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责任,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2、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的组合

在投资经营或国际贸易中,采用有效的多样化经营来达到分散投资和外汇风险的目的。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获取收益,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收益最大化。如可采取联合经营、兼并与合并等组合方式来实现。

财务风险的转移

通过风险性资产或理财活动本身向他人转移风险;如为风险性资产购买财产保险,或通过经济合同条款转移作为风险根源的经济责任,来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例如:出口业务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加入统保,将公司的一般出口业务统一纳入到统保范围,根据双方的约定获得出口信用保险,这是目前最好的转移和分散收汇风险的办法。而对于中长期项目,在执行中实行出口信用保险一票否决制,没有保险的项目一律不做,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收款风险。又如:分散国内原材料涨价的风险。对原材料成本较高的产品,建立国外客户、国内生产企业及自身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在对外合同谈判过程中要考虑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因素。比如在一定范围内由我方承担,超出一定比例后由外方承担一定比例。同样如果材料出现回落,我们也对客户进行优惠,形成一个互利机制。另外,对于利率和汇率的变化,主要采用银行提供的多种金融产品来转移和转嫁风险,利用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与贴现率的率差,利用外币贷款利率与人民币贷款利率的率差,通过使用相关的金融产品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财务结构的优化

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确定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建立稳健的财务结构体系。适时进行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建立各项资产与相应负债、权益之间平衡关系,化解财务结构风险。

加强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风险管理

通过加强现金流的预测管理,建立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加强信用管理;通过建立应收账款的定期通报制度,将应收账款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业务人员,业绩考核与货款回收挂钩,确保货款的回收;通过加强预付账款的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存货管理,以销定进、以销定产;通过加强合同管理,控制业务执行中的风险。

基于国际市场经营发生的财务风险,中国烟草企业可以采取以上相应的控制方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 篇5

(一)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各类创新产品的涌现和应用方式的改变,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伴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改造,新型移动设备和智慧型产品普遍进入课堂,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将持续引发各国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普遍关注。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扭转教师低效的教学形式,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形态。

(二)数字鸿沟和技术环境将加剧“全球学习危机”

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全球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然而“全球学习危机”正在涌现。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13-2014)》指出,在全球6.5亿小学适龄儿童中,依然有至少2.5亿人没有学到基本的读写和计算技能。其次,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因数字鸿沟产生的学习者信息素养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机会具有明显差异,从而阻碍了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妨碍学习者未来体面就业所需各种技能的培训。第三,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环境支撑下的教学模式也并未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各种教学模式在很大比例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因此,缩小数字鸿沟、加强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设计才能进一步完善“全球学习危机”的境况。

(三)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信息化看作是关系到本国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并采取一系列行动措施。为保证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连续性,各国政府均重视顶层设计,以分阶段、渐进式来解决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问题。

(四)不同国家政策导向差异导致其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特征日趋明显

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战略发展重心与各国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始转向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上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各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还比较大,但是都已步入综合协调发展的轨道中并与上述四个阶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五)“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将成为全球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共同强化的研究主题

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研究体系中,“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已被当作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很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普遍形成了实力雄厚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家层面构建了系统化的支撑体系。不论是研究经费投入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与该领域研究价值相匹配,凸显各国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六)全球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呈多极化

世界五大地区北美、欧盟、亚太、南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因其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等不同导致教育信息化态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多极化特征。北美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整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欧盟相继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计划很大程度推动各成员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欧盟各国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向。亚太地区表现出极富特色的发展态势,其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在于不断的探索创新。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虽然存在瓶颈,但这并未阻碍南美各国紧跟教育信息化进程步伐。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21世纪虽有显著提高,但仍面临重重困难,在社会稳定发展中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该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思路。

(七)“教育公平”在各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明显

各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公平问题,区域之间、种族之间教育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有日趋严重之势。为避免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结合自身国情,纷纷制定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采取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措施。

(八)政府引导下的多方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以联邦政府投资为主,各州、基金会和社会捐赠也占有一定比例。此外,美国政府还以项目的形式鼓励和资助各州和学区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日本实行“公费”“私费”并举,官民共同分担的政策,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社会参与、民间支持成为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九)信息产业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信息产业领域的企业对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创新的软硬件研发、教育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攻关等,无不得到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的支持。

当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为确保面向教育的企业能够长期支持该领域的发展,各国政府在政策、投资模式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应的设计,从而有利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 篇6

发布时间:2009-6-14信息来源:

摘要: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优势不强、国际知名品牌较少、资金不足、国际化经验欠缺,总体竞争实力较弱,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地区扶持中小企业的做法。

中国的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它们已成为中国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看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取决于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发展状况。随着国家、省、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中小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小企业的发展,因其具有的独特非公经济、富民经济特性,愈来愈成为各地经济社会骨干支撑力量。以青岛为例,2005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327.73亿元,占全市GDP的49.2%;实现税收收入146亿元,占全市的28.5%;中小企业吸纳了全市新增就业的70%以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当前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小、弱、散,处于原始成长期,存在层次不高,结构偏低,创新力、竞争力不足,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战略导向研究偏少,指导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思路方向还不够明确等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小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综合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中采取的富有特色的措施,希望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所借鉴。当然,因各自的情况不同,各国和地区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措施也不完全一致,但大体上都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资金援助

中小企业大都资金短缺,因而提供资金援助是各国和地区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通行做法。如美国就制定和实行了国际贸易信贷计划(ITL)和出口周转资金贷款计划(EWCP)等,对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其中,根据国际贸易信贷计划(ITL),小企业管理局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周转资金提供高达125 万美元的信贷担保,其中周转资金部分不得超过75 万美元。在德国,为鼓励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政府在最近几年从国家预算中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优惠贷款,贷款额最多为250 万马克,但不得超过投资额的50 %,贷款期限为15 年,年利息在2.5 %~3.5 %之间。欧盟则对人员少于50 人的小企业,在贷款额低于2500 万欧元时,欧盟投资基金可提供50 %的担保,如资本是跨国的,基金可提供70 %的担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曾在两年时间内,通过工业技术和地区发展部,向小企业出口促进拨款1970 万澳元。2006年,意大利政府所属的对外贸易协会与意全国商会联盟签署协议,计划在年内投资600万欧元,以帮助本国更多的中小企业增强竞争力,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针对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意大利政府将重点加强对本国农产品的保护政策;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意大利投入的重点则集中在珠宝首饰、室内家具、冶金和航海设备等方面。

除上述欧美国家外,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积极从资金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在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在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74 年底,对出口型企业的贷款比率达到总贷款的40.2 %。80 年代后,为了通过增加中小企业制成品的附加值,实现其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出口的持久化,对出口型企业“中小企业特别资金”的供给规模又逐年有了进一步扩大。金泳三政府上台后,则更加大了对小企业国际化的金融支持,如提高“中小企业外销贷款”的融资额度,即由原来出口1 美元货物融资650 韩元提高到700 韩元;准许中小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及到海外发行债券,准许商业银行办理中小企业外币贷款;增加对中小企业出口关税的退税等。

二、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中小企业走向世界不仅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难,还面临着信息、人才、市场调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种困难,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美国除有发达完善的各类信息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外,还有专门向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如由小企业管理局、小企业发展中心和退休经理志愿者服务团设立的向出口企业提供重要市场数据的计算机数据系统———SBAtlas 系统。为改变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小企业管理局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7 个“美国出口援助中心”,同时,小企业管理局还与商业部、联邦律师协会共同建立了出口法律帮助网络(ELAN),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法律顾问。意大利的真实服务体系的一个典型代表是第三意大利的为服装业服务的CITER(Centro Informazione Tessile Emilia-Romagna),它位于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主要提供五种服务:一是每半年报告一次国际市场趋势和国内外同行业竞争者的情况;二是向生产者提供有关市场上纱线的价格与品质的信息;三是收集相关机器的技术工艺及相关信息,使成员企业获知技术发展的情况;四是向成员企业提供CAD/CAM使用站;五是向当地生产商家提供时尚趋势。由于与很多大商场联系密切,CITER能够获得市场上各种服装的消费时尚,搜集消费者品位、审美观以及购买动机的数量。

在日本,建立了庞大的中小企业情报体系,能够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和市场情报搜集整理,及时提供给中小企业。同时,日本还通过“贸易振兴会”专门为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提供各种服务。一方面“贸易振兴会”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和有关海外企业信用的调查,组织和派遣对国外投资的中小企业赴海外考察。另一方面,“贸易振兴会”通过其驻国外富有经验的人员为中小企业提供在海外搜集到的信息资料,以及提供有关贸易机会、市场动向、商品动向、贸易实务、处理索赔等国外投资问题的咨询。中小企业若委托“振兴会”进行海外市场调查,日本政府承担50 %的调查费用。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近些年也强化了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社会化服务。在韩国,政府机关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有关出口情报,派遣海外市场开拓团,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和展示会。韩国政府还大力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化事业团”的职能,支持其进行海外市场、海外投资调查,支持其帮助中小企业将闲置设备转移到海外,及与美国、欧洲、中国、俄罗斯等国之间建立技术协作。新加坡为帮助中小企业在国外市场寻找商机,生产力与标准局制定了业务发展计划和商业联网计划,建立资料数据库,收集各方面资料,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机票和其他资助等。台湾当局通过完善中小企业辅导机构和辅导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指导行销业务、举办商品展等,协助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和设计

中小企业由于其人才、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企业国际化的行动计划和战略步骤,从而使其难以打入国际市场或在国际市场上不能稳定、持续发展。因此,鼓励和组织某些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帮助中小企业设计其国际化进程的行动方略,就成了一些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幸福》杂志不仅评选世界最大的500家大公司,而且还每年报告美国增长最快的500家小公司。德国为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顺利发展,曾拨出过400 万马克用于鼓励一些学会和企业协会牵头从事部门和结构研究,开阔商品市场视野,分析西欧各国消费趋势和特点,以便协助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根据国际市场状况,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策略。从事这项工作支出低于8 万马克的,政府补贴65 %,超过8 万马克的,补贴50 %。此外,德国经济部还经常举办各种研讨会,帮助中小企业家解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促销及巩固与国外企业的联系等问题。

四、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美、日、英、法、德等主要工业化国家,长期以来更是十分注重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尤其是多方面、全方位地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较强竞争优势,很多产品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早在60 年代以前,台湾当局就注意以优惠待遇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和设备,奖励引进先进技术的企业,重视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60年代起台湾当局在高雄港、高雄楠梓、台中潭子建设了三个出口加工区,进一步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而1980 年台湾当局又在新竹建立了科技工业园区,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科技资源充沛。同时政府提供多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经营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电脑及其配件、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1987 年,新台币大幅升值后,产品出口竞争力也随之下降,为此,当局在鼓励一部分中小企业向中国大陆、美国和东南亚投资外,制定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等,通过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留在岛内的中小企业致力于产业升级,即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而逐渐扭转了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下滑的局面。

除以上政策措施外,一些国家还通过改革和完善进出口管理制度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创造条件。如韩国近年来开始逐步给予中小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简化进出口通关手续,分段废止外销品检验制度,放宽对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及外汇进出入管制等,这些措施使中小企业赢得了较为宽松的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环境。

综上所述,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选择有特色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策略,以提升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

参考文献:

[1]周立春.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战略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2,5:6.[2]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89-102.[3]路易·斯特拉特.走向全球化:中小企业腾飞之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6-163.陈 虹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篇7

客观地来说, 虽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实践开始较早, 但真正受到各方关注, 成为经济界研究与政府政策关注热点问题之一的时间, 则不早于“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提出。我们知道, “走出去”战略是由中央最高决策层提出的, 因此属于国家战略。国家战略中所说的“走出去”, 主要指企业跨国投资与经营, 属于前述狭义的企业国际化范畴。值得注意的是, 在酝酿与最初实施阶段, 国家“走出去”战略曾经较为明确地提出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 将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主体企业定位于国有企业, 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但后来随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尤其是绕过政府审批与监管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 这一定位受到挑战, 逐渐趋于淡化。目前无论在中央政府主管部门那里, 还是在沿海有条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地区政府那里, 对于“走出去”企业, 均强调其是否“有条件”, 即具备外向扩展的实力, 而不再强调企业所有制。由此正在将民营企业的自发性“走出去”纳入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总体框架之下, 作为实施国家战略的一个新的支撑点。

二、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 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发生的。它是随着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再生与重新崛起而发生的。最初的国际化尝试, 发生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十数年之后。第一家涉足海外投资的中国民营企业, 当属广西桂林的一家企业。1992年, 民营性质的“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以73万澳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老牌电缆公司——Electra Cables, 成立了一家带料加工型海外企业, 这属于有据可考的第一家进行跨国投资的中国民营企业, 由此开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之先河。自那以来, 民营企业国际化从无到有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2年开始, 到2000年之前告一段落, 为民营企业国际化自发性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民营企业国际化从对外货物贸易起步, 最后发展到对外投资等更高程度的国际化。但即使在外贸行业, 由于民营企业在进出口经营权、商品出口配额的获得等方面一直受到较为严重的不公正待遇, 行业进入限制较多, 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缓慢, 到2000年, 在全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 集体、私营企业仅占13家, 只有总数的2.6%。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 从中共“十四大”开始, 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更多外向发展机会, 部分民营企业开始由原来单纯的商品货物输出转向对外直接投资, 如1994年浙江万向集团在美国正式成立子公司, 此后陆续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设立了18家子公司, 到1998年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的销售额已达4000万美元。但这类企业毕竟是凤毛麟角, 实际上, 直到国家“走出去”战略推出之前, 民营企业国际化受到种种限制, 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 须获得中央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因此, 民营企业的国际化, 既带有非正轨探索的特征, 也带有自发性探索的迹象。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2000年前后, 迄今仍然在延续, 为民营企业国际化被纳入国家战略下的探索阶段。2000年初, 中央推出“走出去”国家战略, 强调“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 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 开展跨国生产与经营”。这个战略促成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以民营经济超前发展的浙江省为例, 自1999年到2003年, 仅官方审批的浙江民企在境外近70个国家设立了516家企业, 占同期新增境外企业总数的60.2%。2004年以来更出现加速增长势头, 截至2006年初, 境外投资规模和项目数量都翻了一番以上。

三、遇到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时间的探索, 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已获较大成效。但由于民营企业在成长环境、从事主导产业, 内部制度, 以及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固有弱点, 面对国际市场国内化与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局面, 暴露出了不少有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 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还面临着一些现实障碍, 这些问题与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民营企业的国际化。

其一是, 缺乏国际化的要素支持, 最迫切的是国际化人力资源支持。其中国际化经营人才是制约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瓶颈。缺乏高素质的涉外经营人才, 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经营技能和管理理念, 企业在面对全新的国际市场经营环境时往往显得茫然无措、力不从心。

其二是, 缺乏政府政策与非政府中介组织的支持。由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和引导尚不到位, 民企开拓海外市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付出的成本较高。如由于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渠道, 很多急于想走出国门的企业存在着饥渴症、盲目性, 容易上当受骗。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宏观层面上指导和组织企业“走出去”已经是一个当务之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伟: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政策取向与典型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赵伟:中国区域经济开放:模式与趋势[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钟山:中国式跨国公司成长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 篇8

中国企业在提升竞争力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全球化进程才刚起步,需要抓住机遇,大胆探索创新迈大步。最近,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徐浩洵与《创新时代》编辑分享了他对中国企业在新一波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应对挑战、提升竞争力并加快全球化步伐的洞见。

《创新时代》(以下简称“创”):如今,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它面临着什幺样的新环境呢?

徐浩洵(以下简称“徐”):首先,现在谈这个问题有着中国企业已有竞争力提高之表现的现实背景。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现在对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只要是一个外企,只要它来投资,中国基本上都欢迎。但今天,我们不会欢迎高能耗的外企,如果外资缺乏特有的先进技术,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无论是在服务或是在生产、技术上,中国对跨国公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外部环境来讲,通过这次经济危机以后,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有了彻底的改变。过去,很多市场并不认为中国拥有技术、资金、人才、产品上的优势,因此,无论是对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是封闭的。现在,它们至少认同我们的企业在资金上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不是只是靠着低成本,高能耗的方式去竞争,它们已经通过兼并或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拥有了自主技术。几乎所有的大型IT设备制造商现在已把研发基地办到了国外,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风能制造厂商也都在国外设立了研发中心,而且很多都在国外并购研发能力甚至最新技术。大概三,四年前,大型的太阳能设备制造厂商几乎每一家也都開始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现在,外国越来越欢迎中国的投资,它不仅能够带去资本,同时也能够让那些市场享受到中国企业在成本上制造上的优势以及新的技术优势。另外,这样做还能反过来带动未来的中国市场。

第四,尤其是就增长比例而言,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最近在考虑如何重新评定中国的重要性。因为在很多行业里,中国市场的增长占了其全球增长比例中的50%-60%。所以说,中国市场整体重要性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这让人开始有了一点“举足轻重”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才有一种说法,把Made in China改成Made with China。我想,Made in China是一个标志而Made with China则是一个事实。我相信,今天很少能够看到有产品不是Made with China比如苹果最新的产品,其实制造就在中国这包括整个的价值链,包括最后的组装,都在中国。

《创》:对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而言,全球金融危机是增大还是减少了这种大环境的有利因素呢?

徐:危机增加了机遇,尤其是对民营企业而言。这可以从几方面来看。首先,政府进一步体会到了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在整个国家的GDP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它们是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一批企业。

第二,经济危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过去,民营企业在国际上不大可能获得提升自己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能力的机遇。经济危机使很多海外企业面临窘境——市场萎缩,现金流压力剧增,与此同时,资本成本上升,企业融资难度增加,一些企业不得不放下身段,考虑接受更低的估价。此外,来自中国的并购者能够为其提供本土市场以外的新的增长机会,这也增加了对目标企业的吸引力。现在,整个经济危机还没有过去,国际上很多企业从现金、市场发展、兼并的价格诸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而难得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第三,不仅政府会认识到民营企业的重要性或民营资本的重要性,将来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从消费端拉动中国GDP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将来要进一步提升出口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需要,也为民营企业如何进行产业更新换代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创》:中国企业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既可抓住这些机遇,又能帮助自己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徐:中国企业有着传统的成本优势,有着新近得到认可的资金优势,还正在竭力打造自主的技术优势。

视行业的不同,国企和民企各有所长。在被监管的行业当中,民营企业没有任何优势,比如说,在银行业、大的电信行业、甚至在能源行业中,它们没有任何政策优势,政策基本上是向大型国企倾斜。

但在非监管行业里,与国企相比,民企在机制、体制上和灵活度上,都有太多的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企大幅度退出竞争性行业,因为它的机制、体制不允许在一个非常竞争的过程中有那么快的反应速度。在这些非管制行业中,跨国公司还有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劣势,民营企业在这里有很多优势,特别是如何管理渠道?如何透彻解读中国消费者?如何应对公对公的企业客户?民企的机制及其方式方法可能更符合中国这块土壤。民营企业今天的优势,是在中国长期积累起来的,是它们与跨国企业、与国企在中国市场竞争过程当中获得的,而且它们发展得非常好。

《创》: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面临着什幺样的挑战?

徐: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最大挑战在于,中国企业已习惯了的、在国内环境中游刃有余的优势,大都可能会变成劣势。政策优势在别国的环境中可能鞭长莫及,或力度递减。

在人文环境方面,中国企业在国外会遭遇跨国公司在中国经历过的“人生地不熟”的同样尴尬。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最大挑战是它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企业的优势一走出国门去复制,可能都变成劣势。到了国外,机制、体制已不再是优势,对中国的了解也不再是优势,到了国外,得用当地人才,原有的成本优势也丧失;像民营企业人为治理的机制,长于通过更多的关系,在一个法律不完全、不健全的情况下去整合资源,这种做法复制到国外,往往可能会成为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如何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通过现代化治理结构去管理企业,管理职业经理人,特别是在文化、背景,做法都非常不同的情况下实施管理,这是对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里并购,成功几率不到50%。最主要的失败原因是文化上、管理上的差异。中国企业现在进行的是跨国兼并与并购,它已经不仅仅只涉及一个国家,也不仅仅只是在一种体制下并购和运营。所以,这种成功的比例更会大幅度下降,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不得不跨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障碍。

此外,对中国制造厂商而言,如何最快速地到国外去兼并技术,如何能够在

国外把最领先的技术最快在中国应用,如何快速切入行业价值链上最有价值的环节,这是整体并购他人技术之后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此外,中国的民營企业(也包括国企)过去有制造成本的优势,但是没有渠道优势,没有品牌优势。如何结合着中国成本优势,能够通过新获得的渠道和品牌,走向世界,这不仅仅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正在变成一种生存挑战。

《创》:中国企业应在哪些关键领域着力提升竞争力呢?

徐:首先是要把握机会。随着世界各国从这场经济危机的不断复苏,有很多的机会可能会慢慢地丧失。

其次,要练好内功。这包括几方面的能力提升。

第一方面是提升品牌管理的能力,如何建立和管理品牌,这是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当前要务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二方面是提升整个创新能力,特别是产品的创新。目前,很多中国民营企业还是在拷贝,或者说是对国外的技术进行本地化应用,而不是真正的通过创新,通过自己的研发或技术兼并和并购来拥有自主产权而创新能力不仅仅包括产品的创新,还有文化的创新、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

第三方面是提升运营能力。运营能力的提升包括精细化管理技能的提升。在与中国国企和民营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旭是,这些成本优势在将来,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后,会慢慢减弱。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成本上升得很快。不断攀升的房价对整个中国的人工成本优势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看一看20年前的香港和今天的香港,当年,香港也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但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土地和原料价格及人工成本的快速攀升,香港作为加工制造基地的优势逐渐消失,加工制造的机遇越来越多地转移到更具成本竞争力的中国内地,香港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所以说,无论是跨出国门,或是在中国竞争,中国企业都需要大幅度地提升从事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的能力。

第四方面是能效管理能力的提升。我们最近在跟一个大型钢铁企业合作,这个大型金属企业通过精益生产管理,能较大地提高自己的能效。可能的降本增效杠杆包括重新设计流程、简化程序、优化资产管理、强化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能效提高所创造的价值不是一千万、一个亿,而是几十个亿。

从节能减排的企业社会责任感而言,提高能效管理能力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一方面,政府监管会不断地加强,更严格的监管会使企业成本有较大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费者正在不断地接受环保概念。麦肯锡过去十年对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就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多次调查,1999年,65%的美国受访者声称,在价位相近的情况下愿意更换一个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品牌,这一比例在2004年上升到86%。所以说,无论是从营销,还是销售而言,不尽社会责任、特别是不尽环保责任的企业将面临来自客户方面的极大挑战。同时,我们发现,整个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可以降低排放的杠杆的净现值(NPV)都是正的,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可以做利国、利民、利企业的工作。研究表明,约有三分之一的清洁技术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这些清洁技术既包括家用照明、商用照明等楼宇建筑节能技术,也包括节能电器(如节能冰箱)、节能办公器材等应用技术,还包括小型水电站等发电技术,以及保护性耕作、养分管理等农业技术等等。

《创》:在提升能效管理能力方面,中国企业应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昵?

徐:中国企业有着巨大潜力,中国在提升能效管理能力方面应该引领世界。理由有四:

第一,中国有需求的规模优势。很多的基础设施在国外不会有新的需求但是,在中国会有这种需求。比如欧洲和美国对能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能源)的消耗增长是负的,所以说,它们不可能建很多核电厂,也不可能建很多清洁煤技术(IGCc)的发电厂。因为没有这种需求。它们只能把过去能耗高、不经济、效率低的厂关掉以后,来增加一部分需求,但整体的需求是下降的。而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会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中国有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

第二,中国有成本优势。在国外,无论是基础设施、资本成本,还是劳工成本,都要比中国高得多。比如,在国外建一个核电站跟在中国建一个第三代技术的核电站相比,中国的成本大概是外国的三分之一。

第三,中国的标准化程度非常高。以智能电网为例,美国每一个州对智能电网都有自己的法律,每一个州也都有自己的体系。但是在中国,现在只有两家: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我们可以在整个系统中以标准化的形式来进行推广,像这样的一种优势,全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有。

在美国建核电站的成本非常高,因为核电站进入任何一个州,都必须要满足该州的法律,要满足这个法律,就必须对核电站的制造、设计、施工进行非常大的改动,那里不存在标准化的这种优势。

第四,中国政府在法律法规上的推动力度要比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在美国,如果推出一个新法律法规,需要有层层立法还要不停地与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协调。中国政府在推动法律法规上要比别国强有力得多。整体来说,中国在降低能耗方面有引领世界的可能性。

《创》:除此之外,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什么新的途径?

徐: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多种方式去探索。

过去的发展几乎是基于中国吸引外资、吸引技术的模式。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去兼并国外的企业,这大概跟我们20年之前把外资引进来,走的是完全相反的一条道路。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联合发展,如何就中国企业的优势,联合国内外的企业一起来提升我们的价值,尽管我们今天看到的实例还不是太多,但这是一条非常有潜力的途径。

比如,我们正在帮助一家大型国企策划到国外发展农业。它有几种选择:当地主,就是拥有土地;或做农民耕种农产品;再者,做土地一级发展商,提升土地的价值。我们考察了一个南美的国家,那里土地价格提升的幅度非常快,似乎任何人跑到那里去做地主,都会赚很多钱。但是,我们非常仔细地分析后发现,事情并不全然如此。这个国家的交通设施欠发达,过高的交通成本是影响其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配套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大幅降低交通成本,提升其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提升农业项目的吸引力。进而推动农用土地价格的上升。我们的财务模型和敏感性分析表明,在该国发展农业项目的经济收益与土地单产密切相关,如果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去经营农场就会有财务风险。土地升值跟基础设施紧密联系,基础设施到位后,土地价格会大幅度上升。

该企业首先有一种发展模式,就是我自己走出去,而事实上,如果能以三方联合的形式走出去。价值会大大提升。

第一,可以联合中国基础设施的企业,也就是说,我不仅仅去做地主,还要为地

主提供非常有效的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整个土地的价值。

第二,应该跟当地的农场进行非常有效的结合,如何真正地利用当地的气候环境、对当地农作物的深刻了解、以及对当地政府和监管环境的透彻认识。像这种联合发展或者说联盟发展,是中国企业——无论是国营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应该考虑的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

这种联盟还包括把中国的低成本资本带出去。联合发展往往能最大程度地提升价值,但是反过来,联手竞争的挑战也是最大的。尤其是文化融合的问题,从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法律监管架构、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外企业联手,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方面的巨大差异乃至冲突无疑将构成这种联手竞争模式的一道高门坎,这是中国企业必须要过的一关。

《创》:全球化竞争的口号在中国企业界已经喊了多年,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徐:中国企业在垒球化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化的定义是多元的。第一,市场国际化,也就是说,你有多少的市场是来自于国外。

第二,企业员工的国际化。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把产品从中国卖到国外,甚至拥有50%的海外市场,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彻底的国际化企业,因为生产布局,员工,文化并没有彻底的国际化。

第三,企业整体生产布局的国际化。我们都知道,经济危机后有很多贸易壁垒,在日本汽车行业发展非常快的时期,日本与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在贸易上产生很大的摩擦,日本公司今天在日本以外销售的汽车基本上都不是出口,而是本地化生产的。

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层的国际化。如果一个企业管理层的高管100%都来自同一个国家,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国际化。在成功的国际化跨国企业里,最高管理层(比如說执行副总裁之上)的国际化程度很高,50%以上的这些高级管理人员可能都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比如,中国的联想集团就做得很不错。联想在兼并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前是一个彻底的本土企业。但在兼并后,无论是从市场占比、生产布局、管理层和董事会构成,还是整个企业文化或员工构成,国际化程度都非常高。2007年,联想的海外资产占比达到56%,海外销售的占比为52%,海外融资占比为51%,高管团队中非本国人占比为63%,海外雇员占比为27‰而这些指标在2002年分别为4%、6%、43%、0%、0%。

如果用这四、五个指标去衡量中国企业,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某一方面可能做得非常不错,比如说产品销售市场,但在其他方面,可能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国际化公司。

上一篇:学期活动计划下一篇:2024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