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几年食品发展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未来几年食品发展(精选6篇)

中国未来几年食品发展 篇1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

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48.7%。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2009-10-06 11:32:23 华声在线932名网友正在讨论设为主页

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

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

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

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趋势之四: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融资中介”为核心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存钱罐”和“贷款批发商”,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银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三分天下”。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中国未来几年食品发展 篇2

一、商家团队化

微商开始于朋友圈的信任, 属于个人小范围商业行为。随着加入微商队伍的人逐渐增多, 产品“撞脸”化日益严重, 渐渐的这种“单打独斗”一批批被淹没, 取而代之的大规模团队异军突起, 因其雄厚的资本实力使得广告媒体得以介入。一夜崛起的大品牌如金欧莱、伊卡璐等品牌打破了个人微商的创业梦。从个体面向个体转向团队面向个体的商家越来越多, 规模化和集体式的作战方式加剧了竞争的激烈性, 规模化耀眼的光辉背后也可能是一个黑洞, 团队化使得大多数微商在卖图片而不是产品。在未来这种低门槛的商业行为可能使得人人都有微店。

二、客户社群化

基于信任经济是微商区别于其他经济的最重要一点。这种客户群体是必然是有相似的喜好和价值观, 它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也不可能拥有海量的用户。微商实际是对自己喜好的一种推荐更多的是充当代言人的角色。商家也是客户、客户又是商家, 形成了资源交换。这种循环式的社群, 使得微商得以兴隆。

基于“朋友圈”的电商离不开社群, 但社群类型的固定化使得商品在拓展和更新上受到限制。如何扩大社群和拉动社群传媒成为微商的首要课题。

三、销售的多渠道化

随着微商逐渐向专业、正规化趋势发展, 势必呈现立体化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从工厂、批发、零售、代理形成一个一个规范的网络系统。在此网络销售系统中, 厂商为主体渠道, 批发、代理、零售为子体渠道。通过专业的销售平台建立系统化的渠道“面”提高整体网络的效率。最终无论是渠道主体还是渠道子体都得到优化。扭转了之前层层代理、层层压货、随便清仓、价格无序的乱象。囤货和压货成为历史, 各级渠道子体通过平台分销就可在线交易。

虽然腾讯公司多次表示要去除微信的中介化, 但是生意追求的就是利润, 对于传统零售行业来讲利润的来源正是中介化和信息不对等化, 因此只存在在管理和流程上做规范的可能, 如果想根本上做到制约化中介化是不现实的。

四、技术的规范化

技术的规范化可以帮助繁杂的渠道销售端处理全套交易流程。目前圈中卖货由于门槛过低已成为了阻碍微商发展的根本原因, 为了追求发展兴隆摆脱这一弊病微商无疑需要借助技术来规范操作, 规范化的分销平台为其大展拳脚提供了舞台。例如微盟就通过SDP平台控制分销商散乱、管理失控、恶义压价、市场混乱等问题。

技术的规范所带来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昂贵的开发成本和推广费用的微商的门槛大大提高, 负担不起的CTOC微商势必会寻求第三方来发展, 如果不能严格监管, 假冒伪劣现象会重蹈覆辙。

五、产品个性化

产品个性化将是微商区别于传统电商的一个很大特性。这种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小而美”的产品会逐渐兴起。目前微商还基本是年轻人的市场, 新一代的年起那人追求个性解放, 微商想要沉淀客户其产品必须要风格独特和个性鲜明。根据去年微信购物的调查报告显示, 位居第二的个性淘货占到整个消费的五分之一, 与此同时, 追逐个性消费的用户对非标产品情有独钟。

虽然现在很多大V都在强调:产品独特化。但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几个少数自媒体。个性化的产品定要有意见领袖或大咖去推广, 传播才会获得认可。试问哪个哪个大V愿意用失去信任度和被“拍砖”的危险去引导和推广自己不了解的产品或不认同的产品?产品个性化会使得用户的分散化, 各种达人、专业买手会身价会越来越高。

六、营销媒体化

圈子内的贸易本质上是信任交易。微商并没有改变传统电商的交易模式, 商品还是“图片”, 只是营销方式和展现手段改变了。传统的电商是需求后淘货, 用户基本不能累积, 而微商是一种先认同后购买, 这种销售对商品对人都有及高的要求, 只要经营的好用户很容易积累。

微商对营销和传播的要求非常高, 好的经营前提是有良好的朋友圈基础, 发动社群的力量和粉丝的力量的成本是人格魅力。产品除了具备好的品质还要具有亮点比如:意境、年代感、时尚元素等。品牌符号是冷冰冰的, 而品牌所有者是活生生的, 你的品牌想要获得更多的美誉度, 就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自明星, 毕竟粉丝经济时代来了!

这种用传媒的逻辑去做微商的手段是一种精明的营销方式。然而自媒体也仅仅是吸引眼球无法做到信任。媒体电商是有效的变现模式, 微信本身就是盛产媒体内容的平台, 只是能够玩转这种方式的机构或自媒体有多少呢?

七、运作资本化

据统计目前微商已达到1000多万, 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微商以个体散户存在, 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团队效应, 总是有自称月销过亿营业额的出现, 而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卖面膜的。可见这个市场已经注入了巨额的资本, 如此混乱的局面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规范, 整个市场就会做乱做滥, 在未来这种趋势还会更加激烈。

微商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 面对这种现象有人说是无限商机, 有人说是疯长的泡沫。对于新的事物出现总是会出现认同、批判再认同的曲线循环。但毕竟有了淘宝成功案例, 现在有人愿意尝试微信的微商对于发展毕竟是好事。

八、政策的弹性化

政策的弹性化主要表现在微商营销管理层面和微商政策制定层面:在管理层面国家和腾讯官方会表现出比较刚性的一面。一些微信的营销已经与传销无异, 上线通过不断发展下线一级一级层层扒皮, 如果国家再不规范管理任由其发展, 对整个行业甚至社会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面对暴力刷屏、恶意经销, 干扰用户体验的不良行为, 腾讯官方方面面为了客户积累一定会通过技术手段, 如封号操作全面整治。相对于管理层面在政策制定层面, 国家和腾讯团队还是会表现出比较柔性的一面, 过去的一年腾讯也为进一步商业化打下了基础, 通过以下几个事件就可以看出:1、腾讯3.5亿果断投资口袋通;2、腾讯给东京商城顶级流量入口3、新版微信的红包和转账等功能的开通和推广为微信进一步商业化打下基础。综上均证明了微信官方对于微商政策上的支持。

暴力刷屏的日子一去不返, 柔性的政策能给微商带来大繁荣吗?谁也没有答案。不过, 未来的微商发展趋势一定不再是当你打开朋友圈时蹦出一条条直白、扰人的广告, 也不再是买了假冒伪劣商品无处维权的无序市场, 而是一个完善的交易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洪涛.电子商务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与企业营销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6) :11.

中国未来几年食品发展 篇3

1.绪言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依靠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是其重要的考量指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但社会的发展却远远的脱节,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深入研究我国社会工作并提出一些见解之前,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做一些总结性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伦理

社会工作特有的伦理价值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中国社会工作来源于西方,但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其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有着自身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黎也指出中国社会工作实践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脉络,这决定了一些社会工作伦理议题、伦理困境与西方有所不同。

从概念上来看,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一套指导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活动的道德指引,是在其哲学理念与价值取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何厉宇认为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福利思想与民主价值观等,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工作伦理根源于西方宗教理念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其注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受助者个人价值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主张个人自决,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时也明显受到了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可见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注重个人,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与中国文化中注重集体利益以及儒家的仁道思想宣扬人要节制自己,遵从社会规范等是不相符的。有学者指出,文化冲突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者目前遇到的主要伦理困境之一。

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不一定需要基督教伦理作为支撑,社会工作的伦理资源也不会仅仅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以及自由民主思想。在中国社会也能找出一套适合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3.国内社会工作热点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个在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相关技巧去帮助案主的过程。它针对的是目前社会中的某些群体,以及一些特殊的问题。因此关于老年人、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及其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成为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除此之外,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相关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重点。3.1老年社会工作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反映了我国必须面对严峻的老年人问题。凌小萍、张景美把我国老年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为生理问题、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社会生活问题和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体制问题。王放将我国老年人社会问题归结为四个要点,第一家庭规模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第二,人口流动性增强,子女照料老人的难度越来越大;第三,老年抚养比上升,老年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第四,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照顾家中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对家庭结构的冲击,女性参与工作的普遍化等原因将亲人从老人的身边逐渐的拉走,政府养老支出也不断增加。可见过去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主要依靠家庭内部的亲属成员负责关照)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的需求,因此发展老年社会工作,依靠专业的方法,从老年人口群体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差异出发是我国解决养问题的关键。近来,关于我国养老问题,主要是围绕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问题展开,这也是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口。

3.1.1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运用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以及在目前年轻一代难以随身照顾老人的一个社会中,采用大型院舍模式所进行的家庭以外住宿照顾的养老机构服务正在各地出现。而在推广这一服务的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提供个案辅导、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层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以介入机构的行政管理、服务的制定和评估等工作。例如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帮助老年人疏导情绪,缓解老年人之间以及老年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老年人能够保持独立和尊严,发掘自身潜力,找到周围的资源,以积极的心态安度晚年。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存在着各科区老年人之间沟通交流少的问题,由于区与区之间界限分明,所以院内老年人一般只和自己科区内老年人交往,不愿意或者觉得“不适合”去其他科区。针对这一状况,院内社工部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一次专题社工小组活动(相亲相爱一家人),参加过本活动的老人,在对该问题的认识上都有了相应改善。

3.1.2老年社会工作在居家养老中的运用

在我国的传统的“土”文化下,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多有着对家的思念,许晓晖在对吉林省不同地区20个农村的调查中显示农村老人喜欢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包括传统家庭养老(这里指仅依靠子女提供帮助的养老方式)和居家养老。

社工介入居家养老主要有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两种方式。直接介入就是与机构养老类似,通过个案老年社会工作(采用缅怀往事疗法、人生回顾法等提供服务)帮助老人舒发感受,调整心情安度晚年,以及通过小组老年社会工作拓展社会生活功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处理个人、家庭的问题。间接介入指采取老年社会工作行政的方法,借助一定的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传递服务。3.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将更多的农村人口推向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市一个重要的群体。来到繁华的都市打工,然而他们面对的却是另一番苦涩的境遇。由于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非工非农”的身份使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遭遇重重关卡。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加上打工者本身素质较低,使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了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为帮助这一部分群体,许多学者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社工如何介入,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是其中关注的一个热点。

张文霞在对深圳市宝安区外来打工青年的研究中指出家庭支持系统、亲友支持系统、职业支持系统以及政策和管理制度等制度性支持系统构成了外来务工人员主要的社会支持网络。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亲友发展计划”以及发展社区咨询来强化外来务工人员是个人网络功能。同时通过小组工作开展一些治疗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志愿服务小组以及通过社区层面的介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存和工作状况、获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资源。

3.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指政府把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方式,交给有资质的企业或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企业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2003年上海市禁毒办等部门以每名社工四万元/年向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等三家机构购买服务,开始了我国地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探索。近来也有许多学者对社会工作如何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寻求一条自身发展的道路做了相关研究。

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形式性购买,即民办公助;二是非竞争性购买,即公办私营;三是竞争性购买。第一种模式:以上海新航、阳光、自强社会服务站为代表的形式性购买模式,即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方实际上是购买方在职能上的延伸,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方不是独立的决策主体,买卖双方不构成契约关系,因而只能是形式上购买。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政府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管理力度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问题,并有助于培养一批社会志愿者。其缺点表现在:一是政府与被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民间组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附关系。第二种模式:以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为代表的公有私营(非竞争性购买)模式。1995年,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兴建了罗山市民休闲中心,为了提高休闲中心管理效率,该局不是依靠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等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协商,委托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出面管理,并于1998年接受政府养老服务的委托。第三种模式:竞争性购买模式,即合同双方是两个独立决策的主体、有明确的社会工作服务购买目标、有可选择性的竞争市场和公开的竞标程序等四个条件,从而实现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达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目的。政府通过竞争性购买的方式提供了多种社会工作服务。

4.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困境 4.1亟待解决的本土化问题

熊跃根认为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进程呈现出专业实践先于专业教育、民间专业组织实践先于政府介入的发展路径,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明显超前于本土的专业实践。这种专业教育先于专业本土化的病态发展至今仍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弊病。

纵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历史,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时,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等专业被取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进入了一个长达36年之久的停滞期。36年的停滞不仅使社会工作专业几乎在中国社会中被抹去,更令重生的社会工作教育困难重重。史柏年早在2004年就总结到,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存在后生快发、教育先行、师资滞后、拿来即用的特点。36年的停滞,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至2009年,220多所高校就已经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其速度不可谓不快。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走完其他国家和地区上百年里走过的路,根基不稳的弊病已渐渐展露出来。第一,专业教育上本土化理论严重滞后。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为例,自1980年以来,中文期刊上收录的文章标题含有“社会工作”一词的文章一共只有2007篇,而同期含有“社会学”一词的有9319篇,社会工作的文章只有社会学的1/5左右,如果与文章标题不含有“社会学”一词但也同属社会学类的文章相比,社会工作类的文章不足社会学1/15,且绝大部分社会工作类文章是近十年才有的。另一方面,在社会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我国的高校培养出了一批“专业型”的社会工作队伍,也灌输了相关社会工作理论,但理论上的拿来主义,使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严重的缺乏,社会工作人员在实务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二,师资滞后,教育模式单一。在师资方面,36年的社会工作教育中断,使老一辈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人才流失,而新一代社会工作人才又尚在孕育中。但为发展社会工作教育,许多教师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支柱力量,他们没有受过社会工作的专业训练,无论是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体认方面,还是在社会工作知识结构的拓展方面,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了解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教育模式上,颜翠芳及其他学者对社会工作教育到底是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展开了探讨。史柏年教授认为, 所谓的“专才教育”就是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在很窄的范围内。而所谓“通才教育”就是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巧, 选用系统理论的解决问题方法, 运用不同角度的分析, 不同层次的介入, 综合不同的工作手法, 达到多元化的处理效果。目前高等院校社会工作教学宜采用通才教育的模式。李迎生教授认为中国地区差异大,社会服务领域多元以及社会工作者个体上的差异性,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单一的通才模式不能满足这种多样性的需求。而且不同层次、类型、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差异不明显,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性。4.2被“下放”的学科地位

何雪松在《社会工作理论》一书中指出,目前国内有一种倾向就是简单地将社会工作视为社会学的应用或应用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即社会工作是社会学的一个下属学科。李迎生也认为在社会学学科框架下发展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西方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高校中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一般设立独立社会工作学院。而在中国高校中,社会工作成为了社会学以下的二级学科,常附属于社会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甚至是哲学院。在中国高校教育中的这种区别对待,使社会工作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边缘性的社会科学专业,在招生、教学资源配置、就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即使在国家大力推动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现今,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度还相当简单。例如有人把社会工作当作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志愿性、不计酬劳的服务工作,还有人误以为社会工作者就是民政部门、社会福利院之类的工作人员,甚至认为就是社区的大爷大妈。由于存在以上模糊认识,加上传统上上述工作一般从业要求不高,甚至没有什么具体要求,似乎只要愿意,未经任何训练的人都可以胜任这类工作。因此,这类工作职业声望较低,工资收入处于底层。4.3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从国际经验看,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成规模的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二是政府和民间机构要重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社会工作人才本身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

首先,上文提到我国目前已有220多所高校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已形成规模,但在社会工作教育方式和质量以及对社会工作学科的重视程度上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其次关于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这个概念来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这是一个在通常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中找不到答案的概念,是一种国情化的概念。这里的社会工作人才一类是民政体系中的工作人员,他们了解国情,熟悉政策,善于沟通,拥有解决问题的经验性知识和本土性知识.另一类是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王思斌也曾将中国社会工作分为以民政部门为代表的实际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两种类型。从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国的待遇来看,目前,在全国民政部门中有45万人在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应的工作。这些工作人员平均每人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他们的工作繁琐但与其相应的激励机制却不完善。只有在薪酬水平和社会待遇方面制订相应的标准,使这一职业不仅仅是社会所认可,也为人们所追求,使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生愿意从事这一行业才能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

最后从民间机构来看。民间组织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是民间组织比较发达的国家,加拿大现有人口3150万,各类民间组织人数总和超过1.3亿,平均每个加拿大人加入的各类社会组织超过4个。在我国香港地区1.2万多名注册社工里,在民间机构工作的有7614人,占61.6%。在内地率先开展社会工作的上海市,社会工作人才也主要供职在几个大型的民办机构,目前在其中工作的社工达1400多名。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年《民间组织蓝皮书》中指出,我国民间组织增长速度持续走低,整体增速创历史新低。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44.6万个,增长速度又下降了0.6个百分点。民间组织的缺少使刚步入社会的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也是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5.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潜力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特有的积极因素。首先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上述中我们多次提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政府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措施,据昆耶塔的观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工作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例如,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的国有企业市场化使大量的工人失去了铁饭碗,在面对失业的压力而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社会保障制度断裂的情况下居民逐渐产生失落感。同时面对医疗、学校的利益化,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强烈的剥夺感油然而生,居民社会凝聚力、社会认同和政治认同逐渐弱化。这些社会变化单从政府宏观管理方面已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要求我们以新的方式来提供社会服务。这就使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工作职业成为制度变迁的一种功能需求。目前政府主张的公业创投,鼓励民间组织发展的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其次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状况来分析。虽然过去过度的政府依赖,以及行政力量的干涉,阻碍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我国依旧拥有一大批从事非专业社会工作的各级福利管理人员和社区工作者,他们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更加了解中国社会的情况,他们是社会服务的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因此如何促使福利行政者与职业社会工作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互补,就成为社工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潜在力量。在这一问题上,我国著名学者王思斌和孙莹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前者表现为对于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后者表现为对于社会工作的学生进行职业化的训练。

最后我国社会工作运行机制的多样化也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有着乐观积极的作用。“政府购买,民间运作”的社会工作服务新机制作为新形势下运作机制上的有益尝试和创新,为我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国未来几年食品发展 篇4

中顾法律网报道 11月19日电在一线城市房价高速上涨持续一年多之后,多位知名地产巨头依然表示,未来几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将继续上扬。

19日,在“《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的一场夜话论坛上,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表示,据粗略计算,北京目前的房价已经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但是目前上市的楼盘“根本不够卖”。供不应求的状况明显。

对于需求如此强盛的原因,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毛大庆在同一论坛上分析称,每年北京新增户籍人口约60万,新增常住人口约50万,新增结婚家庭也有10多万人。但新房和二手房叠加,每年的供应量只有20多万套,“还不到一年新增人口的几分之一”。

除大量新增人口带来大城市集中的购房需求外,毛大庆认为,不同城市间资源不均等是大城市房价飞涨的深层次原因。以教育资源为例,毛大庆称,据其测算,中国中学100强中,仅上海和北京就占了60个名额,剩下的40个在其他几百个城市间分配。

公共资源的严重不均等也导致城市对人口的吸聚能力截然不同,带来中国目前热点城市与三四线中小城市楼市冷热分化的状况。

内地一些知名房地产开发商今年以来重回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策略也印证了这一点。不过,房企在土地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也促使热点城市的地价房价进一步加速上涨。

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资银行执行主席蔡洪平也在这场夜话上表示,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未来三年住房奇缺的情况将持续存在,房价上涨动力仍存。此外,他认为,之前的每轮楼市调控政策都打压了供应或贷款,而之后都出现了报复性的反弹,这也是今年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之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近期出台的改革文件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针对农地入市对土地市场和楼市的冲击,任志强认为,不宜过早下定论。他指出,真正落实中央政策还需要破除法律、规划以及户籍制度等多重限制,可能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先把法立了,再讨论对房价和税制改革其他问题有什么关联”,期待改革政策一蹴而就地立刻发挥作用并不现实。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董事长刘晓光也在此间表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对于城市边缘土地价值的影响可能比较大,特别是对周边曾经拍卖过的土地。“关于加快房地产税改革,可能还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出台。”

未来我国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趋势 篇5

1、树立品牌效应是休闲食品企业成功的关键

许多企业已经明白,拼产品、价格,打渠道战、终端战、广告战等,拼来拼去,打来打去只有死路一条。休闲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产品和技术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经过多年打拼,休闲食品企业已经认识到品牌经营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企业开始在品牌经营方面下工夫。据了解,越来越多休闲食品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开始主动牵手“外脑”,并且由阶段化合作走向全程化合作,服务内容也由营销咨询扩大到品牌战略规划等领域。这些都说明企业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休闲食品行业竞争升级的重要转变。

2、差异化是休闲食品企业发展的方向

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休闲食品行业已进入完全竞争阶段,企业利润日趋平均化,并且行业整合、市场细分也即将完成。一览食品英才网

因此,休闲食品企业应抓住机会跳出产品同质化的圈子,实施差异化战略,用差异化特征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用产品的内在优越性将消费者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新产品、建设品牌和拓展市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3、发展有益于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休闲食品是全社会的愿望

如今人们在对休闲食品的需求上趋向于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这是普通老百姓的追求,更是休闲食品生产和经销者孜孜以求的发展方向。健康型休闲食品的概念涉及低钠,低盐,低饱和脂肪酸,非油炸型烘烤型,无添加剂,无防腐剂等。调查数据显示,58.4%的人在选择休闲食品时会更注重食品的绿色、天然和健康,此外对富含维生素及具有其他功能特性的食品也非常感兴趣。休闲食品在满足消费者娱乐和休闲需要的同时,正在成为“一日三餐”中的第4餐。在现有休闲食品保持良好风味、口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营养均衡。促进休闲食品向营养型、功能型和健康型转变应该是休闲食品企业努力的方向。

近几年中国劳动力调查与分析 篇6

2007年第一季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15706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人员为67884人,求人倍率1.68,最大匹配率0.48,最大求职成功率0.80。数据显示,本季度需求大于供给,“两节”影响劳动力供需的规律依旧存在。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量继续回落

本季度累计需求各类求职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67884人,与上季度相比,各类需求人员减少了37287人,下降了24.59%;各类求职登记人员减少了27742人,下降了29.01%,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年初是各用工单位生产筹备,制定全年工作计划的阶段,对用人的需求并不明显;二是由于“两节”的来临,外省市来京务工人员大量离京返乡,与上季度相比,外埠求职登记人员下降了42%;三是农历春节是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过节”冲淡了失业人员寻求就业岗位的积极性。

二、招聘职业匹配率偏底

本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匹配率为0.48,与上季度比较,本期最大匹配率又有所下降,需求大于供给矛盾仍比较突出。0.48的职业匹配率表明招聘单位只有48%的岗位可以匹配到合适的人选;最大职业匹配人数仅为54642人,与企业招聘总人数114374的要求相差甚远,缺口达到46490人。

影响最大职业匹配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

一、本季度正值全年劳动力市场的“淡季”,职业匹配条件不充分;

二、本季度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分别占职业需求的前两位,而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受工作条件、工作时间、薪酬分配结构等条件的影响,求职于商业和服务业职业的人员大量减少,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从业者多数使用外埠来京务工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匹配能力不足,又多集中在本季度离京返乡,造成供给数量明显回落。

三、交通、仓储、邮政需求增长

从交通需求来看,随着北京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对北京交通状况进行了各项梳理整治工作,大力提升了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特别是公共交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随之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对此行业人员的需求增长。

分析仓储业需求增长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仓储业正处于传统仓储模式向现代物流管理转化的过渡阶段,北京作为经济文化的中心,需求变化更为明显。另外,元旦、春节期间,节日商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的增长带动了物流及仓储人员的需求增长,为具有仓储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对邮政人员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效率的生活节奏打破了以往人际交往的模式,使邮政行业中的速递业从无到有,由弱转盛,加入“WTO”后,中外合资和民营性企业加入了速递行业,扩大了劳动力市场需求。

四、商业、服务业供求缺口明显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国家为拉动需求,扩大消费,采取了多项增加百姓收入的有效措施,提高了百姓的消费能力,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本季度正处在“两节”期间,受“假日经济”效应的影响,商业、服务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巨大,对营销、导购类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加,但需求大多集中于临时性的促销类岗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人员难免会对短期促销工作的职业不稳定性和非固定性产生一定的顾虑,加之春节对于人们返乡回家、亲人团聚的吸引力,在供给没有明显增多的情况下,需求的增长导致供求出现了明显的缺口。

第二部分 专家视点——关注劳动力市场“热点职业”

会展行业的生力军——会展设计师(海淀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勾巍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月11日在上海召开第八批新职业信息发布会,会展设计师、珠宝首饰评估师、创业咨询师等10个职业正式被认可为新职业。根据北京市会展行业的现状,我们对会展设计师这一全新的职业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1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贸促会正式发布《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内地各类展览会的直接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会展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城市面包”,经济越发达,会展活动就越丰富多彩。作为首都北京,近些年来举办的各类会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影响上都居全国之首。北京现有展馆12个,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但现有的展馆数量和面积已远远无法满足目前火爆展会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近千家公司直接从事会展业务,北京会展业的就业前景极其广阔。而作为会展业核心人员的会展设计师则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一、职业定义

会展设计师:是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从事大、中、小型会展、节事活动空间环境的展示设计、施工并提供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感染力的视觉化表现服务的人员。

二、职业描述

会展是一种实用的、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空间设计。会展设计师用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布置会展,最终达到突出产品主题和吸引观众的目的。

会展从工作范围上可以分为会议和展览两大块。展览非常好理解,包括在室内外举行的各种产品的展览展示活动。例如2006北京国际车展、2006亚洲建筑展、珠宝玉器展、以及一年四季举行的房展等等。

会议则包含公司、单位举办的各类新闻发布会、研讨会、洽谈会、年终总结会、答谢会等。例如去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大会、2006年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GOOLE 中文名称发布会等。

会展设计师工作会因这两项内容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对于展览,会展设计师的工作是:

(一)选展:通过与客户方的交流,深入了解品牌的特色和客户的要求,提供出几个设计方案供客户选择。

(二)布展:

⑴ 现场观察展位位置,测量展览位置的占地面积。

⑵ 构思展位的主题,展览形式,主要的结构框架,展架的布置以及展架所用材料的初定。

⑶ 设计制图,制图包括:平面图、立体图、剖面图、透视效果图及施工大样图等。

(三)监督施工质量达标情况,实施展会过程监督。

对于会议,会展设计师的工作是:

(一)通过与客户方的交流,了解会议的主题与客户的需求。提供出几个会议方案供客户选择。

(二)对会议的主题进行设计、包装,制定会议的流程。

(三)对会场的设计、布置和搭建。还包括人员的邀请、舞美工程等。

会议和展览可能是互相独立的,也可能是相互交叉的。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展览会当成了进行主题公关活动的好场所,除了展览本身以外,他们还在展览会期间同时举行各种各样的会议、研讨会、表演或招待会等活动。当然一些公司也会在产品发布会、客户答谢会上把公司新的产品拿出来进行展览展示。

会展设计师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完全是根据展会的时间和流程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会展设计师的工作异常忙碌,加班对于这个职业来说如同家常便饭。从事这个行业的大多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他们才有精力和活力来应对工作。电脑和网络对于会展设计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大一点的会展公司几乎都会给他们的会展设计人员配置笔记本电脑。会展企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企业。在会展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包括模型、车辆、装饰装修材料、灯光音响等等。由于每个展会的要求不同,随时还可能会有许多特殊的需要。但会展公司本身并不具备这么多工具和材料,大部分东西都需要向其他公司租赁或订购,会展公司会赚取一定的附加值。这就是为什么会展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三、职业环境

会展设计师的工作场所通常不固定,会议和展览的场地决定了会展设计师的工作场所。前期的设计工作通常在办公室完成,后期的布展、施工、监督等工作则会根据会展举办的场所而定。大部分的会展都会在展览馆、会所等地举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好。但有个别举办方为了突出效果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在公园、湖中、山腰等地举办活动。

四、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事会展行业的既有专业的展览展示公司,也有一些广告、公关和文化公司在从事各种会展活动。事实上会展属于活动的一种,而广告、公关和文化三种形态同为企业市场服务。最开始如果广告或公关公司的客户单位有活动的要求,广告或公关公司会代为联系会展公司来做。由于会展行业的利润比较大,一般都会在25%-35%之间,因此后来许多广告或公关公司便成立自己的会展部门来从事会展活动。另外,一些经常举办会议的报刊、杂志社和社会团体也需要会议设计和策划人员。

从地域分布来看,因为会展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甲方提供的场地内进行的,所以对会展企业自身的办公环境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北京的近千家会展公司,遍布于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分布在各个写字楼内。会展公司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选择办公场所、办公环境、地理位置等都会有所不同。但因会展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大部分会展公司都会把办公场所设在城区,远郊区县只有少量的会展公司分布。

五、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

由于是新职业,会展设计师目前还没有国家职业标准。但重庆、广东等一些地方省市已经开始了会展设计师这个职业的培训,学员毕业后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颁发资格证书。到目前为止,北京市的大部分会展公司对职业资格认证还不是很重视,相比而言公司更加重视员工的从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

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会展业真正的发展时间只有20年左右。之前北京没有专门的会展相关专业。当前的会展设计人员都是由室内设计专业、装饰装修专业或环境艺术专业毕业后转行而来的。由于会展设计师需要把创意和设计转化为平面或3D图,所以对美术功底有一定的要求。还应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掌握各种用于会展设计的软件,包括AotoCAD、Photoshop、3Dmax、CoreDraw等基本软件。

对于学历和素质的要求:目前各会展公司招聘的新员工大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个合格的会展设计师应该熟悉会展的基本流程,具有独立的设计能力和策划能力。会展设计师还要和客户进行交流,然后和他的项目组一起完成布展、施工、撤展等整个会展流程。因此还要求会展设计师性格外向,有亲和力,有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除此之外,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品牌、客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和独特的创意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会展设计师仅仅做到上面所说的几点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一点是兴趣。会展设计师只有对他所从事的行业有强烈的兴趣,才能在忙碌中不断激发灵感,产生好的设计与创意。

七、职业薪酬状况

一般的会展公司实行固定月薪或“基本工资+项目提成”的薪酬支付方式。但“基本工资+项目提成”的支付方式占绝大多数。公司一个会展项目的利润一般会控制在30%左右,能拿出利润的5%左右作为项目组的提成。一般新进入的员工都要从项目助理开始干起,干一些最基础的工作,如后勤、接送人员、车辆等,试用期后工资会在1500-2500元之间。一至两年后可以升为项目经理或者主任,工资可以达到3500-5000元。再往上做便可以升为项目总监,项目总监便不需要亲自做项目了,它只需要总体上把握各个项目的进度,项目总监月薪一般都在8000元以上。总体上讲,会展设计师的薪酬水平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讲还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

八、职业供求状况

作为一个全新的职业,我们无法从劳动力市场获得具体的供求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从两个侧面来了解供求状况。

一方面,从劳动部的统计数看需求量大。目前全国会展从业人员在100万以上,其中从事经营策划、设计、管理的人员约15万人,而会展设计人员不足1%。会展设计师有着巨大的供给缺口。会展设计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展览业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从2003年度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会展专业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上海10:

1、北京8:

1、广州8:1。据业内人士预测,我国今后3年内会展市场需要的会展设计人员达200万人以上。

另一方面,从企业用工需求看供不应求。北京紫天鸿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会展公司。2005年7月本科毕业的高卓先生是紫天鸿公司的前项目经理,从事会展业一年半高先生已换了三家会展公司。不管是通过朋友介绍还是通过网上招聘,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家这中间几乎就没有间隔期。这充分说明北京的会展行业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展设计人员供不应求。

九、职业风采

会展设计师是属于年青人的一个职业。200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杨弋磊可以说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在这个行业做的如鱼得水。他毕业后就进入会展行业,从最开始的助理到现在的客户经理。三年来,他为索尼爱立信、强生公司、GOOLE、联想等几十家中外知名企业作过会议策划和市场推广策划等各种活动。目前他的年薪可以拿到10万元左右,这远远高于和他同时期进入会展行业的同龄人。2006年10月,杨弋磊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职场栏目《绝对挑战》第139期并最终获胜。但他并没有接受那个待遇优厚的职位,因为他发现他无法离开会展这个行业,他热爱着自己的职业。在会展行业中还有很多很多像杨弋磊一样的年轻人在忙碌、在奋斗着,在实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杨弋磊只是众多年轻的会展设计人员中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会展行业,走进会展设计师这个职业!

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企业信息管理师(海淀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丁霞)

21世纪,是信息化浪潮急剧翻卷的世纪;21世纪的企业,是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敏捷、及时地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企业。企业信息化是席卷全球的信息化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加入WTO后,为应对和赢得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国内的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尽快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现代化,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瓶颈的制约,这个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的匮乏。可以说人才的匮乏严重困扰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极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此在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催生出“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人才”,他们就是企业信息管理师。

一、职业定义

按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稿),企业信息管理师指的是: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

二、职业描述

企业信息管理师主要工作是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以企业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可见企业信息管理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人才,具有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对企业的资源管理、部门协调、发展战略等方面都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产业知识,能够了解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潮流趋势,及时掌握最新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与功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根据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企业信息化进程大致经历如下阶段(按照计算机应用的规模):

(一)单机的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管理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实现计划统计、生产调度、物资供应、人事劳资、设备、机械配件、成本核算、产品销售、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信息化;在基本完成企业“计算机化”过程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有效信息管理。

(二)全企业范围以网络数据库支持的计算机应用综合系统

它形成了客户/服务器分布式结构,这一阶段把企业各个单元的计算机应用集成起来,如车间管理和控制、质量保证、以及办公、辅助决策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运行,使企业产品上市更快、质量更好、成本更低、服务更优。

(三)广域网、互联网支持下的企业间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

这一阶段信息化突破了企业间的界线。它利用因特网实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自动化,提高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而且也使企业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将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

可以说企业信息化第一阶段是技术创造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经营、生产、管理需求出发,量力而行的过程,不一定从第一阶段开始。根据信息化进程的演变,企业信息管理师这样的复合型岗位应运而生,通过他们的流程整合,在企业的管理与当前信息化发展中找到最好的结合点。

三、职业环境

企业信息管理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对工作环境的要求相对简单,保证室内,常温即可。当然为保证服务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转,还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散热。

四、职业分布

企业信息管理师工作多涉及高级信息管理领域,对人才要求的标准高,目前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或者中央企业。在大多数中央企业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最敏感的神经。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和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中央企业开展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函[2005]21号),在中央企业开展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据调查,在2005和2006两年先后有近2000人分别取得了企业信息分析师三个级别的职业资格。他们遍及石油、石化、电力、航空航天、烟草、电信、通讯、建筑、金融等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

而作为六成GDP的创造者、七成就业的吸纳者,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活力源头之一。但是由于其规模的限制、人工成本的控制等因素使得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缓慢,极少设立专职企业信息管理师的岗位,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信息管理师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五、职业资格

企业信息管理师根据《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稿),共设三个等级:1.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2.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3.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操作型人才,主要是指信息化建设中的初级人才即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在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时,各层次的人才也要及时跟上才行;应用型人才,主要指企业信息管理师,他们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业务骨干”,与信息管理中的“领军人物”相比其需求量更大;战略型人才,主要是指业内被炒得火热的企业信息主管即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作为一个企业战略层面的信息化“军师”,目前做得较好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六、职业素质

企业信息管理师是集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企业信息管理师除基本要求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外,更看中综合素质:

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能够遵纪守法,恪尽职守;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为出发点;在技术操作上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秉承诚信为本的观念,尊重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在管理水平上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其次,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管理基础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企业管理概论;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市场营销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生产与运作管理基础知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经济法基本知识;知识产权法基本知识等。

最后,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判断问题,查找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应变能力强;善于沟通与协调,与客户的合作意识强;语言表达清楚准确。

七、职业薪酬状况

作为定位高级管理及技术人员的职业,从业人员主要为: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主管(CIO)或主管副总、信息中心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信息管理人员; IT公司从事有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和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因此,企业信息管理师的月薪酬在万元左右。

八、职业供求状况

作为新兴职业——企业信息管理师日益走俏,许多企业可以说是求贤若渴,那么目前该行业的供求特点是什么呢?可以说企业信息管理师供不应求,属稀缺职业。

据调查,2003年4月至6月份,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首期及第二期企业信息管理师、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示范性资格认证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大中型企业的300余名CIO和高管人员参加了培训鉴定。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紧缺。一方面反映了该领域在社会经济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另一方面也预示着该领域在人员培训、人员招聘及人员任用方面即将全面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和科学化。

对企业而言,企业信息管理师是“雪中送炭”;对个人而言,企业信息管理师是“黄金职业”。我国上规模的企业在百万家以上,每个企业搞信息化建设平均最少需要两名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那么全国对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在200万以上。由此专家指出,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依托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朝阳职业”,人才需求由低端到高端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九、职业风采

毫不夸张的说,企业信息管理师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们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损耗,促进企业扭亏为盈。

某公司采用神州数码的实施易飞ERP系统来进行信息化管理,此项目的负责人以企业信息管理师的身份,采取“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循环往复,持续变革,持续改善”的策略,配合ERP系统,安装了标准化的顾问辅导程序、持续监控的客户满意度调查、顾问全程辅导文件及进度监控、完整的辅导过程报告、详实保留辅导轨迹、客户内部知识库的建立等,实现了持续地推进“业务流程改善”。

吴邦国同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2001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现场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一大批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面对企业的大量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于2007年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修订稿),目的在于为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提供科学规范和法律依据,从而积极、健康地推动我国优秀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大批涌现。黄金职业正召唤有志之士,在信息化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大显身手。

第三部分 专家点评 浅析高学历求职群体的就业服务策略

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李大成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流动市场化趋势逐渐形成,为适应这一局面,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在为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伴随着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拥有高学历的人才辈出,进入职业介绍机构求职的人员素质也呈整体上升的趋势,通过2004—2006年季度数据的对照分析,高学历求职群体人数在各季度基本占劳动力市场求职总量的15%--20%。因此,这一就业群体将成为当前职业介绍机构开展就业服务所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主攻方向。为创建和谐社会,更好地开展人本服务,下面我就高学历求职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谈一些具体的思考与分析:

一、当前高学历求职群体的就业现状

(一)大学扩招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随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人数在短期内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难度加大。据有关部门数据,2006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长22.2%,毕业生供需比例从2005年1:0.93下降到2006年1:0.83。而2007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00万人,供需比例还将进一步下降。北京地区从第一批扩招生进入就业市场以来,应届高校毕业生2003年为10.4万人,2004年为12.4万人,2005年14.9万人,2006年17.5万人,2007年将达到20.3万人,逐年递增16%以上。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而由经济发展规模所决定的需求总量不能同比例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二)高学历求职群体就业走向大众化。就业大众化是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有效措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所提供的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精英”岗位或“白领”职位类的高级工作岗位,也将随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发生变化,从而引发了传统意义上“蓝白领”界限的模糊和标准的变更、“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融合。“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人才市场的日臻成熟,人才流动已从个别现象发展为常见的社会景象, “精英岗位”在转变为面向第一线的“大众化岗位”。

二、高学历求职群体的特征

(一)高学历本身抬高就业门槛。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认为通过艰苦的努力达到学业有成理应有所发展,到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就业就能实现自身价值;到国家机关就业脸上有光;认为到专业对口岗位工作就能发挥优势;到外资企业就业就能得到更大的锻炼;到大型企业就业就不埋没人才,从而对就业地区、行业、岗位等有较高期望值。

(二)年龄低、思维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专业优势,虽然年龄低、实际工作经验少,但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能够较快接受和适应,学习知识的能力较强;思维普遍活跃,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且不易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对事物有领悟力,敢想敢干;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成为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应不会很难。主要是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遇,创建更好的舞台和氛围,以促使他们顺利成长。

三、高学历求职群体的难点分析

(一)个人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完善,社会上原有大学生称之为“天之娇子”的光环正逐渐退却,一些大学生们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这样在走入社会后,由于自身的抗压性较差,一旦遇到困难,不是放弃,就是停滞不前,甚至消极面对人生。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定位不准、眼高手低,普遍对薪资要求偏高,而自身对价值的表现欲很低等。

(二)用工单位对个人缺乏足够的认可

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存在,找工作时“经验准入”门槛过高,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企业为了减少新人入职培训所需的成本支出,尽量避免录用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有了几年工作经验以后,他们则感受着更大的“不进则退”的压力。当感到在目前的企业中无法达到目标时,“跳槽”则成为首选,此时企业往往通过制定苛刻的招聘条件来降低员工流失的风险。

(三)劳动部门参与就业服务有难度

劳动力市场因自身缺乏对外宣传,与人才市场的融合不够,使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认可度受“人才市场管干部、劳动力市场管工人”的意识影响,使用人单位和高学历人才认为人才市场才是他们解决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现有劳动力市场面向高学历人才组织的招聘洽谈会普遍存在着职位吸引力不够、匹配针对性不强等种种弊端,一些招聘企业参加招聘会更多是为了展示企业,而非是招聘员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需双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性。

(四)教育部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接轨

教育部门在自身学科结构的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与劳动力市场供需形势不相适应的关系。例如就业较困难的经济、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中要么颇为吃力,要么主动放弃而改行。另外,一些理工科学校为适应教育市场需要转型为综合类大学,设立了文科专业,而学生到了毕业时,就业市场对这些学校毕业的文科生认可率不高,这就给大量的优秀大学生造成了就业难。

四、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随着拥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多项优惠政策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并根据这一就业群体的特征积极地开展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对缓解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打破了原有的“统、包、管”等集中管理模式,已经充分地走向了市场。大学生就业是综合性的工作,为给这一群体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应继续完善鼓励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逐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政策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国家、单位、个人利益的协调,实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由于市场的自发性所带来的盲目性以及它不能反映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等固有的缺陷,对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这种调控主要是通过政策咨询引导求职者的择业行为更为合理,克服择业中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以优化稀缺的专业人力资源配置。

(二)发展首都现代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现代服务业是吸引高学历专业人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五”期间,北京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由2000年的338.2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84.7万人,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市新增就业人员总量的95.3%,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各界应充分发挥首都效应,升级服务业结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优化首都的经济结构,丰富和完善首都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北京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偏高,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不愿意离开北京就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主观原因。这就需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范围除了继续进行就业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服务外,还应介绍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测定职业兴趣,提高求职技巧,分析求职情况,做好职业规划,培养正确的求职观念。通过定期发布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及时反馈就业状况信息,有效帮助学校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将来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条件,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有关部门、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为改进人力资源配置创造条件。同时,使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能够根据当前就业的客观形势,结合自身条件建立积极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战略,把社会需求和自己的求职愿望有效对接。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高学历人材的技能培养

前些年来由于职业学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职业教育资格认证体系不健全、就业准入门槛高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级技工需求增加,职业教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硕士易找,技工难求”的局面,经过职业教育的高级技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受欢迎的人才,甚至有高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合适工作到职业学校“回炉再造”。当前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完善职业教育认证体系,鼓励部分高校学生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材培养结构,强调技能培养,分流部分高校生源,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五)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介绍水平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从事高学历人才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工作,应全面掌握供需双方的需求,了解高学历人才就业心理动态,及时收集相关职业技能专业条件和入职要求。结合高学历人才群体的特征,指导用工单位合理设计人力资源招聘方案。

(六)搭建专业网络供需平台,实现信息高效传递 完善的管理离不开相关的技术支持,通过开发网络支持平台,依托网络实现信息化共享,探索良性运行机制,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能够及时地沟通和消化出现的问题,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1)建立职业指导问题解答园地;(2)发布最新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动态及就业信息;(3)开设虚拟招聘室,通过多方视频组织供需双方面试洽谈;(4)建立供需双方电子档案,确定就业信用评价等级。

(七)创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注重选拔和指导工作的双重推进

选取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成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搭建就业实习基地的成员企业与其期望的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通过召开定期“实习基地见面会”、优秀学生推荐等多种形式协助企业与理想生源的有效对接,减少和缩短双方盲目选择的时间,提高针对性。调查显示,各类企业对于引入本单位的实习生不单单只要求专业对口,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更是希望通过此举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优秀人选,如何“择优”成为把握进口的一项关键任务。这项工作需要学校,劳动部门和企业三方共同配合。由学校提供对口专业的生源,劳动部门选择适合的学生推荐给实习单位,经单位统一筛选后留用符合单位要求的学生实习,以保证生源质量。

(八)建立就业预警机制,防止大学生供需失衡

上一篇:公共场所礼仪下一篇:爱玩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