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推荐8篇)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篇1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身体健康问题。有的留守儿童特别是监护人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的儿童,有时温饱得不到保证,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并缺乏必要的卫生、保健、医疗条件。

(二)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胆怯、行为孤僻、情绪消极等特征。并极易受到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在外打工的家长以多给钱作为爱的补偿,养成了部分留守学生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乱花钱、比阔气的坏习惯以及吸烟、迷恋网吧、打架、早恋等不良行为。

(三)学习成绩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的存在和农活、家务活的增多,而且作业无人辅导,往往学习成绩下降甚至逃学辍学。

(四)安全保障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管护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又很容易成为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容易酿成许多伤害事故。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教育机制。首先要依托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有关政府部门及县、镇、村有关干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其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统计、监测、督查、评估和激励机制,注重总结推广基层先进经验,及时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三要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加强对“代管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加大对留守儿童课内课外的管护力度,让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照管、学习有人辅导。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努力构建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二)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切实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留守儿童俱乐部、留守儿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和参加社会、集体、文娱活动的需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保障和指导、管理工作,努力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同时,可制定有关政策,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符合一定条件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并可考虑给予一定标准的政府补贴。

(三)积极开展各种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定期举行夏令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留守儿童生活在欢乐的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学校等设立免费电话,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可视电话,让留守儿童可以定期给父母打电话,听听父母的声音,看看父母的身影,了解彼此的情况,让孩子能随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篇2

延边州留守儿童问题是国际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多种矛盾、冲突的综合性表现之一, 是延边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必须面对的发展中的问题。较之国内其他省份地区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数量大、比例高, 朝鲜族居多;二是留守期长;三是反复留守;四是分布相对集中, 城乡结构差异性较大;五是经济条件相对优裕, 贫富悬殊。

二延边州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大多数留守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家务;代管人有的年事已高, 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 无力教育孩子, 家庭缺少文化氛围,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二是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教育“合力”被消解, 削弱了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 学校教育不到位

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 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 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 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 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3. 社会教育的缺乏

目前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 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 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 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 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明显, 专门扶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三对今后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建议

1. 政府层面

第一, 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保障措施。一要健全组织保障。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监督检查和考核标准, 明确检查考核的内容和办法。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和对县市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监督考核体系, 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二要建立资金保障。加大对留守儿童工作的投入, 政府应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设立专项资金, 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确保留守儿童工作保障性经费的支出。

第二, 完善留守儿童管理服务体系。延边州中小学留守儿童人数众多, 分布面广, 面临多方面的困难,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协调小组, 统筹领导和协调全州留守儿童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专题会议, 统筹解决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 完善留守儿童救助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医疗保健工作, 加强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工作, 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确保困难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加强留守儿童医疗保健工作, 积极开展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和健康咨询服务。

第四, 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建立留守儿童利益维护平台, 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做好违法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强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法律援助, 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集中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2. 学校层面

目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引起重视, 但多数学校没有制定具体的措施。因此, 建议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第一,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备查制度。学校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 了解和掌握本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第二, 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 (年级) 每季度召开 (联系) 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 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

第三, 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 重点教育监管, 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 落实责任, 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和心理障碍问题, 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进行心理矫正工作, 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 解决心理问题, 弥补家庭亲情缺失, 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 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3. 家庭层面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会了解孩子, 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 更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掌握每一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变化, 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真正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肩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 社会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建议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建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引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仍是一个既严峻又影响长远的问题。本文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1.农村留守儿童的内涵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由一张提出,当时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1]而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2]根据留守儿童所处地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该文主要探讨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从提出留守儿童问题至今,有单从心理健康方面研究的,如曹加平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3]有单从犯罪方面研究的,如郭津、衣晶、朱宏斌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4]也有单从学习方面研究的,如姜强强、陈晨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5]我认为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变得孤僻、抑郁,出现了一系列的留守综合症,如厌学情绪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

2.2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这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而监护权的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学习不好的直接原因。[7]

2.3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于家境的贫寒。父母为了让孩子过上稍微好点的生活,背井离乡,在各个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漂泊。留守儿童中的一部分孩子能够体谅自己父母的辛劳,省吃俭用,营养就跟不上,甚至生了病也不愿意花钱去看,宁愿自己扛着;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会走上相反的极端,认为自己被父母抛弃了而自甘堕落,花钱大手大脚。

2.4安全保护问题

范先佐把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分为三类: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三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此外,由于父母的“缺席”,缺少亲情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见。[8]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一些离校大龄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野孩子。

2.5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教育,造成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以致留守儿童对“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认识模糊。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与社会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首先要继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其次,政府可以购买教育服务。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美国的“特许学校”等,虽然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其政府对教育服务购买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我国目前实施购买教育服务政策的整体环境还不成熟,但是一些地区的购买行为已悄然兴起。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委托管理东沟中学、某些地区对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给予公共财政的全额或差额补贴等。这些都为政府更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带来了启示。[9]

再次,政府要继续不断地扩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定向农村留守儿童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严格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专用资金到位,避免盗用资金或者其专用资金挪作他用的现象发生。

最后,政府应该努力发展当地的经济,为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创造优良的环境,争取使他们能够尽早的在不需要背井离乡就可以过上相对幸福的日子的条件下返乡就业,回到自己的孩子身边。只有尽快的改变农村的经济条件,才能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们早日团聚,才能让父母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家长应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0到16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应尽可能的陪在儿童的身边,不能为了挣大钱而牺牲了孩子们的未来。学校可以与家长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或者集中举办讲座,使家长和监护人们能够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等等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3.3家长和监护人们受到了相关的教育培训,那么实施这一培训的主体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又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呢

第一,要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要提高心理教师的比率。农村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得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孩子们整个人生的发展。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心理咨询室,并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辅导教师开设相关课程,留守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也可以来旁听,共同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阴霾。第二,学校还要关注留守儿童多方面的发展。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指导下,加强学校的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吸引留守儿童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发展的个性,把那些迷失在道德边缘的孩子们拉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第三,要注重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集体互帮互助的精神,既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又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同学们的温暖和关心,利于其积极心态的形成。

3.4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環境

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是指由其家庭和街坊邻居构成的居住环境,因此要改善农村的人文生态环境,对村民们进行文化和法律宣传,唤起在家务农村民们的爱心,使各家相互帮扶,共同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疑难杂症”,使他们感受到来自街坊邻居的关爱,让他们能够缓解对在外打工亲人的思念之苦;另一方面就是指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居住环境。因此要始终遵循《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3.5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大社会帮扶的力度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我们可以通过媒体舆论报导、社会宣传、志愿者服务等多种途径来唤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一张.留守儿童[J].瞭望,1994,(45):37.

[2]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84-2086.

[3]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69-72.

[4]郭津,衣晶,朱宏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1):371-374.

[5]姜强强,陈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70-73.

[6]冯华,李向中,钟建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 http://www.jyb.cn人民日报,2010-12-02.

[7]谭绍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4,(10):56.

[8]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80-86.

[9]周翠萍,范国睿.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何以可能[J].教育学报,2011,(1):93-98.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篇4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政府、家庭、学校都不可袖手不管,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在发挥其中坚作用的同时,更要适当协调好三者的角色和定位。从政策的制定的角度来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政策应主要涉及到如下几点:

(一)加快户籍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制度限制。

丧失了居住和迁徙自由几十年的中国农民, 大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居住权和迁徙自由权, 他们误以为中国历来如此, 世界普遍如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吴霓博士指出,“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保障剩余劳动里的自由流动。政府应指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因此, 致力于户籍制度创新, 使其有利于降低公民生活成本, 关心和体现弱势群体的需要,已势在必行。留守儿童之所以成其为一个突出问题, 从根本上说, 是现行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的。户籍制度承载了不该承载的附加功能, 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所以, 专家们普遍认为, 单纯放开户籍是没有意义的, 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各种不公平政策, 为户口“松绑”, 比放开户籍登记更重要。

值得高兴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户籍制度的不合时宜性, 一些户籍改革试点工作正在进行。消除户籍壁垒将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扫清制度障碍, 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制定专门法律或完善有关法律。

通过制定或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具体职责。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对于责任者来说, 应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责任体系。同时, 应特别重视家长对儿童的监护责任, 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中突出父母亲情的重要性, 相关部门要出台保护儿童享受父母亲情和关爱的明确条文, 并制定强制措施, 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完善已有法规的配套措施。

现有的涉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法律法规大多具有很强的原则性, 但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具体情况差异很大, 不可能用统一的管理标准, 这就需要各地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制定出相应的、地区性和易于操作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同时,政策内容应向留守儿童中的“特殊群体” 倾斜。在政策内容上应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以保证留守儿童政策能够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对“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给予有力支持和特殊关注。

(四)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

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规划,增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增加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数额。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此,政府部门要划拨专项经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充实师资力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广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

安排资金1057.54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安排资金82亿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支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这些都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1、设立留守儿童专项经费。

设立留守儿童专项经费, 并以法律形式保障其用途。鉴于我国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和“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用和基本建设投资, 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的实际, 为彻底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所需的经费, 建议设立专项的教育经费预算, 国家考虑列出专项经费, 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及其经费纳入社会发展计划, 而不仅仅是教育发展计划。

2、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基金。

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逐年增加, 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 并用这些捐赠的资金作为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基金,形成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补充。

3、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会议强调,要加强学生食堂管理,严格食品供应准入,确保食品安全。制定中小学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学校营养指导。补助资金严格用于为学生提供食品,严禁直接发放给学生和家长,严防虚报冒领。全面公开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经费账目及配餐标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五)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多元协作机制,统筹安排学校教育资源。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留守儿童自身相结合的协作教育。县级政府在留守儿童发展中应该担负主要责任, 建立公安、教育、劳动、卫生、农业、民政等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作的工作运行机制,建议由农村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构立体式社会保障网络。把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之间能相互支持。组织专门人员搞一些替代性的活动,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让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能多有些问长问短、情感安慰、辅导等综合性的情感慰藉,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这些都必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群体是互为流动的。因此,在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的时候,我们要加大力度,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提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就业地入学,这样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

绝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将留守学生纳入常规管理,也没有引起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等问题制订指导性的政策文件,要求各个学校结合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促使学校充分关注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实效。

(六)建立留守儿童安全与心理问题关爱机制。

学校、社区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安全保障上应建立责任机制。学校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安全的保护教育, 在儿童饮食、住宿、课余生活、交友等方面给予全面关注和关心;社区和家庭配合学校做好留守儿童安全防护工作。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中, 一方面学校、社会、家庭应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 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另一方面学校和社区应设立“心理咨询室”, 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 及时排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的苦闷。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篇5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望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有些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在外经商、务工,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1.心理问题。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等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首先让班主任做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3、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

4、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

5、代理家长制。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

6、提升教师自身修养。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 篇6

《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留守儿童,两会关于留守儿童热点解读》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记者 宋向乐)9月1日,大河网记者从河南省高院获得消息,由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八单位联合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城乡孩子手拉手”活动,将于九月下旬启动,整个活动持续至明年3月。据悉,河南省法院张立勇院长将根据此次活动开展情况,联名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两会”提交保护留守儿童相关议案和法律修改建议。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

徐哲介绍,活动期间将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对农村困难家庭留守儿童信息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信息资料库。每县(市)区确定100名农村困难家庭留守儿童为重点帮扶对象,从本市城市学校中选出与此数量相应的热心公益事业的家庭,进行结对组合。

同时,全省少年审判法官家庭分别与一名留守儿童结对。各省级以上文明单位确定5个城市儿童家庭与5名帮扶村留守儿童结对,预计共结对38000对。

活动期间还将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爱心大使”评选,协调女童保护项目负责人,省内外保护女童专家就女童保护问题进行座谈研讨。从青年志愿者中精选100人,由优秀少年审判法官和女童保护项目专家对其进行培训,然后青年志愿者赴各省辖市对学校教师、留守儿童进行专项辅导。在活动的后期,将邀请部分留守儿童赴郑或进京参加女童项目寒假训练营活动。

“今年省法院心得体会、河南日报

报业集团编绘了《成长路上,我们与法同行》的第二季《关爱留守儿童 城乡孩子手拉手》普法漫画图书,向全省城乡儿童免费赠送。本次活动将向全省15万名中小学生(城市、乡村各万名)免费捐赠图书。”徐哲说。

本次活动具有突出的网络特色。譬如,依托省法院豫法阳光微信,建立结对帮扶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二维码扫描,为结对帮扶活动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同时,在大河网、天涯论坛、映象网等知名网站开设专栏,就关爱留守儿童话题进行热议,发表见解,引领舆论。

此次活动也有望形成保护留守儿童的一套机制,据介绍,活动结束后,将根据对全省留守儿童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考、探索、实践等问题的调研结果,形成专题报告,印制社会调查报告白皮书,提供给政府机构、社会援助组织等部门,为关爱留守儿童提供第一手资料。

同时,全国人大代表、省法院张立勇院长也将根据此次活动开展情况,联名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两会”提交保护留守儿童相关议案和法律修改建议。

相关资料:

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人,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也就是说超过了600万人。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显示,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已达到2570万人,也就是说,10个农民中就有4人外出务工了,差不多3个外出务工人员中至少有一名留守儿童

腾讯娱乐讯(文/小方芳)今日(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正式开幕,每年的此时,免不了总是群“星”闪耀,明星政协委员的的提案和议案,备受大众的关注,也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今年依旧有赵本山、成龙、张国立、宋丹丹、宋祖英等146位明星作为委员代表出席。据记者了解,赵本山、张国立等明星均在昨日前准备好提案,其中包括留守儿童、农村问题、娱乐底线、春假、网络版权等话题。

两会正式开幕,“明星委员”成焦点 所谓两会,自1978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

“两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范文内容地图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因此,除了主掌各个领域的官员和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平日经常现身荧屏、舞台、赛场或书籍封面的“明星”们。

今年包括宋祖英、赵本山、张国立、宋丹丹、成龙、冯小刚、赵宝刚、濮存昕、姜昆、莫言、刘兰芳、陈凯歌(微博)、徐沛东、陈思思(微博)等146为明星作为委员代表出席“两会”。这些明星委员代表们今年将关注什么,在两会期间他们会做出什么样对社会有价值的“明星提案”也成为焦点。

话题不局限娱乐圈,赵本山关注农村韩红(微博)(微信号:hanhongweixin)聚焦儿童

之前关于“明星委员”也曾有过批评声音,养尊处优的名人究竟知不知晓民间疾苦,能不能代表民众、上传民意?他们提案是否经过深思熟虑等质疑声在今年的两会前也被网友们提出。腾讯娱乐了解到,所有的明星已经抵达并完成报到程序。从了解的提案内容看,话题多样不局限娱乐圈,其中关于民生、老人、儿童、网友版权、文化娱乐等多种话题。记者采访多位明星了解到,有的明星多年来坚持一个话题,如备受关注的赵本山今年坚持提出农村问题,并在2016年多次组织本山传媒的演员进行“中国美

丽乡村快乐行”公益巡演。韩红即将第7次关注留守儿童,去年她提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性侵保护,工作总结我提了六年,觉得没有改善。”看来这也是她继续提出该话题关键原因。

同样有的明星提出多份提案。如韩红除了留守儿童外,还将在提案中谈到“雾霾问题”,据悉与柴静的雾霾报告相似。另外陈思思同时提出“关于建议适当延长义务兵假期”、“关注青少年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关注农民工建议适当延长春节假期”等多份提案;著名歌唱家郭瓦·加毛吉除了“遏制烧钱晚会,反对舞台浪费”提案之前,增加了文化方面的新提案,她表示“我希望从2016年开始,荧幕上多一些知识性、文艺性的节目,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好节目还是偏少了。”

巩汉林根据2016年越来越火爆的真人秀节目,他提出了“某节目赢得收视率和金钱而没有良知的去娱乐,不能通过这种形式让未成年人赚钱”,他希望每一个

演员不能丧尽天良、违背良心、没有良知的去娱乐,换取大家的眼球,换取收视率和金钱,并强调“今年关注的是艺人的责任,过去一年演艺界不消停,出来很多事儿,如果连最基本的法律都不遵守还谈什么名人。”尤其他提到了涉毒,他认为“封不封杀,应该用到底的尺度去衡量,让生活奢靡的人站在那里去娱乐大家,娱乐不能无法无天。” 另外,随着网络文化的突飞猛进,著名编剧高满堂与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联合提交了关于网络版权保护的议案,其中提到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及如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等话题。尤其提到:“网络存在的盗版层出不穷,维权难度不断增大”等问题,并给予“完善网络版权保护的法律环境”、“多元化治理为核心的联动协调机制”等建议。

TOP100范文排行花边:开会前一天他们在干嘛?有人紧急备案,有人“约”起老友

今天下午两会正式开幕,明星们开始逐步精化提案内容,但很多网友提到,昨天来自各地的146位明星代表都在做什么?腾讯娱乐走访了铁道大厦、北京友谊宾馆、北京会议中心等驻地。除了因脚伤无法出席的金铁霖外,大多数明星均在紧急备案,如赵本山为了认真准备提案,连到政协报到及签到、领取大会资料和证件等也是由艺术总监刘双平代办。

还有张国立、濮存昕、赵宝刚等明星,关机的关机、呼叫转移的呼叫转移,记者从周边人处了解到,他们现在拒绝采访及一切打扰,都在准备提案资料,尽量让所有提案在深思熟虑下提出。另外,记者了解到有的明星也趁此机会“约”起老友,大家应该没有忘记赵本山原本要参加北京卫视综艺节目《造梦者》,昨天腾讯娱乐记者看到北京卫视副台长徐韬现身刘老根大舞台,并且徐韬还约了另一位好友“丹姐”,记者询问刘老根大舞台工作人员,“徐韬口中的丹姐

是否是宋丹丹”,该工作人员并未否认

关于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篇7

一、造成留守儿童现实困难的原因

1. 来自家庭的原因

首先,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其只能与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然而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常以家庭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把“教育无用论”和“读书无用论”这样的偏激思想灌输给学生,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 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习惯是从小培养的, 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在这个最佳时期, 很多家长却忽略了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 祖辈们灌输给学生的价值标准,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 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 要寓德育于言行中。如果只把品德教育当作是学校的事, 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最后, 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得当。有的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 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 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诂, 体罚折磨, 以至于其产生严重的心理隔阂;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 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 令孩子无所适从, 处于教育的矛盾之中;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 事事依从, 久而久之养成了其自私自利、不尊敬父母的不良习惯。这些教育方法都不可取, 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2. 来自学校的原因

首先,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教师可以适当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或在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 建立学校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沟通渠道,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让学生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其次,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 其中情感缺失的问题是最现实也是最为严重的。事实表明, 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焦虑紧张、缺少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 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最后,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 不能同家长及时进行有效沟通, 在情感上缺乏关爱,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从社会适应方面看, 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 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不擅长与人交往, 内心压力大。因此, 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为此教师必须对其加强品德教育。

二、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解决策略

1. 爱而有度, 恩威并重

孩子是一棵幼苗, 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精心呵护和耐心教导, 与此同时, 他们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 这样才能傲然挺立, 茁壮成长。因此, 家长要恩威并重, 关爱与严厉结合, 必须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为其今后的人生带来负面影响。

2. 改掉陋习, 做好榜样

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 分不清是非对错的, 父母是他的第一位教师, 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 良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 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刚刚崭露头角时, 家长就要明确指出并坚决制止, 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家长的言传身教开始。

3. 保持沟通, 相互关怀

对父母来说, 抚育子女不仅是义务, 更是责任。家长出门在外的同时, 不要忘记在家的子女, 要经常以电话或信件等方式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多跟监护人和教师沟通, 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家庭教育的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的大问题。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教育, 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虽然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我们已无法改变, 但减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 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却是教师和家长力所能及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不仅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9)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72-0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说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是20世纪末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国情的话,那么大量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是21世纪初的中国最具特色的另一种国情。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目前,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有1.5亿,农村留守儿童3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关注并改善这一被称作城乡二元体系发展下形成的“制度性孤儿”的生存状况,也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都由祖辈一般是爷爷奶奶抚养。祖辈抚养和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淡出,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儿童期是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实际情况是:多数农民工常年累月在外忙于挣钱,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而且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便成为一种特殊的残缺家庭。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使孩子易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照顾留守儿童的农村家长,尤其是老一辈人没有教育意识,也没有相关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与理念。老人与孩子的交流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一种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就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不和谐或缺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因缺少父母的热情、关爱和肯定,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便容易滋生心理上的自卑、胆怯、孤僻、敏感、封闭、抑郁和焦虑等。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和情感趋于生疏和淡漠,交流的可能性被限制,使他们难以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和满足亲子间的情感需要,因此,在道德情感方面往往会出现某些偏差和缺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因为缺乏培养而受到压抑和限制。所以说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

(二)农村缺乏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

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儿童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三)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学校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使得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情感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监管,与父母交流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个别孩子较难教育,内向、敏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又重养轻教。因此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但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又是极其欠缺的。我们应抓住孩子情感直接、易表露、不稳定、可塑性强的特点,重点实施情感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情感教育与留守儿童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2003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各国教育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及情绪。它关注包括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意能力的质量。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这便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

(二)学校中的情感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键在于把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其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内化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情感。情感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营养,留守儿童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情感教育中,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师生情感投入,情感交流是实现民主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它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的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突破口,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已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目的;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情感作为动力,已成为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在情感教育过程的中,师生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需要而且可以创造;而且必须要培养情感。师生间因为情感而形成一种默

契,没有担忧,没有媚俗。因为情感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留守儿童真正地沟通心灵,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学习。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情感教育恰是这样一种教育。

(三)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以感情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它利用理解、信任、赏识、关爱等精神手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以期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留守儿童加强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情感教育加强了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师生间的友谊,师生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畅通无阻。教育在情感的滋润下,演化成了真诚的协作与自然的互动。

其次,情感教育增强了教学凝聚力,提高了教师的威信,降低了管理难度,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偶发事件,也可以在情感所营造的温和环境中得到解决。

再次,情感教育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亲情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良好的环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成功地营造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老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尊敬并热爱老师,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留守儿童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与鼓励之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教育细节是情感教育的特点

情感教育应该从关注和体察细节开始做起,充分开放教育细节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发自内心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由衷喜悦,为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深感担忧,倾己之力提供帮助。对留守儿童来说,教师的细微感情投资尤为重要。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尊重和爱护,在公开场合要多讲些鼓励性的话,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与鼓励,以此建立他们的信心。平时不但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听取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还要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切困难。注意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谈心以积极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日常生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

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善于触动学生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即学生的情感世界。用自然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教他们关心社会、学会付出,建立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塑造自我。教师要用关心、爱心、耐心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做到“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行动;多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不定期与他们的监护人沟通;适时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沟通,不定期与社会各界人员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情况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支持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之间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节假日团聚等方式,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弥补因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成长,在责任中体验。在假期去投奔父母的留守儿童,应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父母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写出感受,以此为亲子沟通搭起桥梁,使子女在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要体会到长辈养育子女的艰辛。有许多留守儿童们尽管孤独尽管渴望享受亲情,但他们心里还是装了好多对家人的关心、体贴以及责任感。他们会告诉在外的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很乖很努力,他们会关心在外的爸爸妈妈有多辛苦有多累。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的情感和善良的品质正是城里孩子所缺失匮乏的“原生态”的东西,这是他们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我们要让拥有它的孩子看重它,让缺乏它的孩子拥有它。

(五)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给学生以爱、关心、尊重,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他们也会予以他人关爱和尊重。他们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助人为乐,并能与不良的事物作斗争,将这种感情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自发地努力求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教师要用父母一样的爱心、热心和恒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实现心灵沟通。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像父母一样的亲情,那么亲情的缺失会得到补偿。在对待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时,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批评说教上,要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七)结对帮扶,倾注关爱

组织“手拉手”结对活动,挑选一些品学兼优、年龄相仿的非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尽量消除父母远离后形成的孤独感。在家庭缺位的情况下,同辈群体给了他们很好的补充。“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的手紧紧相握,共同搀扶着跋涉人生。”相信这种来自同伴的浓浓的关爱会不断地融掉留守儿童心中的孤独与自卑,使他们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成长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是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其性格表现、生活学习态度也不一样,学校在对其教育时就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孤独者给其以温暖,自卑者给其以信心,胆怯者给其以鼓励,厌世者给其以希望。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不同的帮助,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最需要的帮助。以往的教育,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理性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情感教育的渗入,既使教育摆脱了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下一篇:幼儿园特色班级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