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阅读附答案(共9篇)
那天晚上停电时,我正在电脑前写材料。
我每天都会有写不完的材料。我没有存盘,感觉世 界 末 日来了一样,惊讶地叫出了声,然后,下意识地用手拍了桌子,气恨得把烟狠狠掐灭在烟缸里。
妻子和女儿也很诧异,那会儿她正在辅导她功课。
我们一起望向窗外,才发现小区变压器那儿已经聚集了一些人。我们听得真切,是有人放炮,不小心嗤到变压器,短路了。
我抄起电话就想给供电局打,妻子拉住我说:“这事儿还用得着你这个大笔杆子?早有人打了,即使没人打,物业的人也会管的。”
想想也是,不过,我很担心供电局的办事效率,而且我也很心疼,我那刚刚想好的思路不知是否还能想起来?
“别想你的破材料了。”妻子理解我什么似地捶我一拳。
家里没准备蜡烛。妻子让我带女儿去楼下的超市买,我叹了口气,领着欢蹦乱跳的女儿去了超市。
女儿在路上居然问起我作业来。我不厌其烦地回答了她,女儿很高兴。
妻子把蜡烛放在了客厅,招呼女儿到客厅写作业,又把站在窗前傻愣的我也叫到身边。我知道自己这会儿没别的选择。
妻子眼睛居然放起光来:“真难得,要不是停电,我们一家三口还真难有在一起交流的机会。”
“是呀是呀!”女儿高兴地拍起手。我不置可否。许多事我也是身不由己,材料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的前程,而我的前程也将影响到家庭。
我们一起辅导起女儿的功课,我第一次发现女儿的领悟力超强。然后,也不知是谁起的话题,我们聊到了童年时的一些事。
女儿始终瞪着眼睛倾听,她说,她从没听我们谈起过这些。妻子深意地瞅我一眼:“不是一直没停电嘛?”
又聊起恋爱,聊起我们刚生下女儿时的艰辛,女儿听得入了迷,干脆把两条胳膊放在了我的膝盖上。
聊得兴奋时,灯却突然亮了起来。窗外也是一片欢呼声,我听到女儿叹了口气。
我摸摸她的头,回到书房继续写材料。妻子冲女儿做了个鬼脸,有些不舍地吹灭了蜡烛。
好在我的记忆力超强,那份材料很快就顺利交差了。但我发现,随后的几天晚上,妻子和女儿都一脸的心事重重。起始我没太在意,直到一天晚上再次停电。
妻子拿出了早早就预备好的蜡烛。女儿则高呼万岁,把我弄得傻愣在那里。
“伟大的家庭谈心会现在开始……”妻子俏皮地冲我眨眨眼睛。
我无奈地摇摇头:“一家人有话,饭桌上不是可以聊嘛!”
女儿撇撇嘴:“每天吃饭,你都急三火四地等着坐电脑前写材料,或者打游戏!”
女儿的话触到了我的软肋,妻子得意地抿嘴乐了。我一直认为自己在写材料之余,放松一下没什么不可,没想到居然会成为妻子女儿的垢柄。
在我和妻子的辅导下,女儿的作业很快写完了。我们谈起了女儿的学校,谈起了她的学习,然后又谈起了我们上学的往事……这回,妻子把头靠在了我的肩膀上,小鸟依人似的听我说。
女儿没经历过那些坎坷,她好奇地不断喊叫出声,惹得我们两个也不时要笑上一笑。
她娘俩好像适应了这样的夜晚,这之后没有停电时,她们就会丢魂一样地来回踱步。我试探她们,我说:“再停电,我们就不交物业费!”
女儿率先跳了起来:“物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电,停电了,他们还要和电力单位沟通,还增加了工作量呢!”
妻子在一旁附和,我只有苦笑。
似乎一切又都回到了原来的轨道,那之后再没停电,我们在夜晚依然各忙各的`……
结果,有那么一天女儿下楼买笔回来后,居然又停电了。
我没太在意,随后连着两天晚上都停了电,到第三天我发现对面楼的窗口都是亮着的。
见我发现了对面楼的情况,女儿眼神复杂地望着我说:“是我把楼下配电箱里的开关拉下来了……”
我没有责怪她,我把她搂在了怀里,妻子也嗔怪地点了一下女儿的鼻子。
没有开饭,房间里却飘满了莫名的香味,我们都醉了。
(选自田洪波小说集《会呼吸的痛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以“我”为视角观照生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既是观察者,又是亲历者,却不是小说的核心人物。
B.“停电”打乱了“我”一家三口的生活节奏,在生活节奏的重建中,“我”与妻子、女儿的感情得以回归,然而随着“来电”,人物关系重又归位,人物情感重又回归。
C.女儿是小说中着墨较多的人物,她单纯聪明可爱,但又任性自私;妻子虽然着墨不多,但她以自己的温柔体贴,慈爱贤惠,把“我”从生硬的文件堆里拉回到温馨的家庭氛围中。
D.小说结尾处写女儿有意拉下开关,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女儿反常的行为包含着合理的心理诉求,再一次触动“我”的心弦,结尾可谓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E.小说
写的虽然是家庭生活,但引发我们的思考则是多元的。如亲人之间如何沟通,家庭幸福的内涵,事业或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如何达到和谐一致等等。
(2)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情节发展过程。(4分)
(3)文章开头两段话分别采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夜宴”为题,却没有一次提到夜宴,这样拟题好吗?请说说你的理解。(7分)
参考答案:
(1) D E(5分,选对一个3分,全对5分)
(2)(4分)停电——来电——再停电——人为停电。
(3)(6分)开头两段分别采用了平淡朴实的叙述和简洁传神的描写。(2分)
作用:①叙述直接呈现矛盾,巧设悬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又为情节的合理发展铺垫(或张本)。(2分)
②动作、神态、心理(答对其中两种即可)描写表现人物遭遇意外停电的激烈反应,突出“我”遭遇停电的烦躁,与后文“我”收获家庭的温馨形成对比,突显小说主题。(2分)
(4)(7分)以“夜宴”为题好。理由:
①小说将停电之后家人之间的温馨夜谈比作一场宴会,旨在表现家人之间正常交流机会之难得。
②以“夜宴”为题,却未着一“宴”字,让读者在多次停电后的期待中恍然而悟,如此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③以“夜宴”为题,强化了人物的心理诉求。一场寻常的家人交流让孩子体会到父亲的爱,让妻子体会到丈夫的爱,让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让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我”在体会到家庭幸福真正内涵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
回 家
我站在城市边缘,低头。
小溪正以一种欢快的脚步奔向它的家——大海。断木阻不了它的去路,泥土挡不住它的脚步。它是怀着怎样一种期待啊!当初它是为了观赏景色而离了家,现在却发现没有在家的自由:它可以依偎在浪花的尖端眺望;它可以在涛声中大笑;它可以与礁石拥抱;它还可以与鱼群嬉戏„„而如今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使它留恋,它只想尽早钻入家的怀抱,随风浪去遨游,随船舶去探险。我的心便多了一份憧憬。
我站在街道边缘,抬首。
小鸟正以一个轻盈的身姿奔向它的家——树梢。高楼扰不了它的方向,阳光夺不了它的眼眸。它是怀着怎样一份迫切啊!当初它为了躲避树下的蛙噪而离了家,现在却发现没有哪里比家更安宁:它可以在蝉鸣中睡午觉;它可以在蛙声中数星星;它可以在风声中亲吻月亮;它还可以在自然的交响乐中歌唱、舞蹈„„而如今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使它驻足,它只想尽早偎在家的臂弯,随春风去郊游,随花瓣去舞蹈。我的心便多了一份感念。
我站在楼道口,回眸。
云朵正以一种迅捷的姿势奔向它的家——天际。它是怀着怎样一份焦急啊!当初它为了追随太阳而离了家,现在太阳回家了,云朵也该回家了吧?它想到可以在黄昏中映彩,可以在晨曦中微笑,好像它就是天地中最美丽的新娘„„
好了,我站在家门口。掏出钥匙转一个神圣的弧度,听着金铁交鸣的声音,打开门,轻轻退出钥匙,抬起眼,动作浑然天成。任洋洋暖意抚触心房,感受到一团温暖包裹身体,让脚步飘一般迈进。语言无法描绘的美丽——我,回家了。
(1)简要评述本文的主要优点。(至少两点)
(2)文章在中心立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请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参考答案:
(1)本文以自己回家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我站在城市边缘,低头”“我站在街道边缘,抬首”“我站在楼道口,回眸”分别写了小溪回家、小鸟回家、云朵回家,最后写“我”回家,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很完整。为写自己回家,先写了小溪、小鸟、云朵的回家,内涵丰富,又意味深长。(能扣住线索、构思、结构等评点即可)
(2)立意不明确。小溪、小鸟、云朵的“回家”都间接给出了离家的原因,而“我”为什么要离家,又为什么要回家,几乎一点也没有提及,因而使本文中心不够明确。
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大学,被安排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教初中。结果,上课还不到一周,由于解不出一道数学题,被学生轰下讲台,灰头土脸儿地回了家。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找找别的事,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呢。
后来,女孩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出外打工。糟糕的是,没几天她又被老板赶了出来,原因是裁剪衣服的时候太慢了,别人一天可以裁制出六七件来,而她仅能做出两件来,而且质量不过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的,别人已经干了好多年了,而你初来乍到,怎么快得了。说完,便为女儿打点行装,准备让她到另一个地方试试。
女儿先后到过几家工厂公司,当过编织工,干过营销,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时间不长都半途而止了。然而每当女儿失败后沮丧地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说过抱怨的.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孩受聘于一所聋哑学校当辅导员,这一次她如鱼得水。几年下来,凭着学哑语的天赋和一颗爱心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后来,她自己申请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又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如今她已经是一位爱心和资产一个都不少的女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已经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很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那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时候,撒上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之后,女儿落泪了,她明白,实际上母亲恒久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最坚忍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生长结出的果实。
1、从文中找出与第一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女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怎么看待文中的母亲这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文章取一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相呼应的句子:“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2、成功的原因:母亲恒久的信念和爱 或:母亲的鼓励、女孩的天赋和爱心等。(意对即可)
3、坚强、乐观、宽容、富有爱心、朴实、拥有恒久的信念等。(意对即可)
4、别人的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要包容别人的失败,并给予鼓励;面对失败不要灰心,“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坚持就是胜利等。(意对即可)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小题1: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3分)
小题2:“……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3分)
小题3: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参考答案
小题1: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小题2:不是。这一句议论表明作者从父亲的“踌躇”中感受到了父亲一直把我当孩子关怀照料的深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2分)
(1)食: (2)尽:
小题2:用竖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1分)(断两处)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文中揭示千里马不能发挥才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分)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喂,现在写作“饲”(2)吃完
小题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1:(1)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驱使他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小题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阅读天地。擦不完的灰尘
空气看起来是透明的,其实里面夹杂着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比如粉尘啦,烟灰啦,人们把这些小东西叫尘埃。
空气中的尘埃有的大,有的小,随着空气的流动在空中飘荡。一有机会就会落到地面上、桌椅上,附在各种东西的表面上。特别是风沙大的地方,空气中的灰尘非常多。因此,今天把桌子上的.灰尘擦掉,明天又会有新的灰尘,天天擦,天天落,天天有。就像你手上、脸上、衣服上天天沾上灰尘,天天要洗手、洗脸和洗衣服一样。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透明——( )
流动——( )
2.“附”是( )结构的字,组两个词是( )( )。
3.根据短文判断正(√)或误(×)。
(1)空气是透明的。( )
(2)风沙大的地方,空气中的灰尘就多。( )
(3)灰尘是可以被永远擦掉的。( )
4.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混沌 静止
2.左右 附近附加
3.(1)× (2)√ (3)×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 )
(2)学而不思则罔( )
(3)死而后已( )
(4)勿施于人( )
2、翻译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反省 (2)迷惑 (3)停止 (4)强加、施加
2、(1)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2)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意对即可)
月夜
韩少功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⑥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⑦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
12.文章②③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3.请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
14.“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2. 城里的月光暗淡、短暂、呆板(没有神采)、稀少。(可结合“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分析)(每点1分)
13. ①都将视觉上的月光写成听觉上的,化静为动,使用叠词、拟声词(答到其中一点即可);(1分)②“叮叮当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轻盈灵动,诗意盎然;(1分)③“哗啦哗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态;(1分)④表现了作者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终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身心俱醉、无比惬意之情。(1分)(手法共1分,特点2分,情感1分。)
14. 内容:①凸显月光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要标志。(2分)②写出作者对于乡村月光的喜爱和自豪。(2分)
结构:③统领全文,引出城市和乡村的月光的对比。(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4分)
伤 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①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他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写着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②恰逢一曲终了,他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水。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恤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③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T恤衫穿好。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再也不肯说话。稍顷,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17期)
小题1:标题解读——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伤口”为题,有哪几层含义。(2分)
小题2:感知人物——本文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生动,其中吹口琴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你简要概括一下他的形象。(3分)
小题3:词句品味——文章画横线处都写到了吹口琴者的“笑”,请揣摩三处“笑”有何不同之处。(3分)
小题4:手法欣赏——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例谈谈这样写的作用。(3分)
小题5:拓展延伸——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材料一:亲切不可抗拒,但它应该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微笑或伪装的面具。——奥列利斯
材料二: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谢了黔敖又向前走去,最终饿死在路边。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是指吹口琴者伤残的`肘部;二是指男人的不信任给吹口琴者所带来的尊严与内心的伤害。
小题1:诚实,有骨气,自强不息,乐观面对生活。
小题1:①体现了吹口琴者的真诚乐观;②对男人和男孩的好心的感激;③对男人道歉的宽容。
小题1:示例1:男人的固执、疑虑与男孩的善良、纯真构成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衬托出男人行为的极端性,从而更有力地体现出男人对吹口琴者的伤害。
示例2:男人的一意孤行与吹口琴者的忍让宽容构成对比,这样更好地突出了人应当真诚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主题。
小题1: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用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人。
小题1:学生应理解“标题”的双关义。“伤口”一语双关,既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即伤残的肘部,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即男人的不信任给吹口琴者所带来的尊严与内心的伤害。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小题1: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三种不同意蕴的“笑”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1:明确对比手法的表达作用,即能突出表达人物的某一品质;在这里写“男人”是为了突出吹口琴者的品质。
【夜宴阅读附答案】推荐阅读:
家具夜宴活动策划05-26
海龟阅读附答案07-28
三点阅读附答案05-24
马道士阅读附答案07-15
《社戏》选段阅读附答案12-13
为农阅读答案附赏析06-19
《梅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9-22
湿地阅读理解附答案09-26
望江南古诗阅读附答案10-16
《羚羊哪儿去》阅读附答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