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地方作文(精选8篇)
春天,万物复苏,花儿争奇斗艳。遍山的桃花、梨花还有叫不上名的野花,它们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优柔的姿色。最美的是那油菜花,当我置身油菜花田时,仿佛自己也是一朵油
菜花,那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就像我美丽的裙子。花丛中蜜蜂为我采蜜,小蝴蝶飞到我身边,欣赏我美丽的裙子!一阵微风拂过,我开始跳起舞来……好一会我才想起我不是油菜花啊!
夏天,绿树成荫,小河的螃蟹都出来了。花朵般大小的螃蟹都躲在石头缝里!我翻开一块小石头,啊!有两只螃蟹,它们被我吓得四下逃窜!我玩得兴高采烈怎么没觉得热呢?原来这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就连小河两边的有绿树葱葱,这里的平均温度比荆门低三到五摄氏度。夏天到这里避暑是个不错的选择。
秋天,果实累累。看那成片的稻谷都垂下了头,那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柿子压弯了大树……栗溪盛产板栗、核桃、香菇、木耳。秋天可以来这里感受收获的喜悦,也可以采摘一些绿色食品喔!
冬天,白雪皑皑。北风带来了雪花,它把一座座山装扮成银白色,一眼望去不见尽头。
葬花吟
风中,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下,终于落成了一地的残花。你担着花锄,瘦弱的身子在风中似乎要倒,单薄而又无助。你也多想化成这一地落花,去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那里没有寄人篱下的痛苦,没有孤单与落寞。你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道尽了你清高而短暂的生命;你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说尽了你叛逆而孤傲的性格;你的“眼空蓄泪泪空垂,抛珠滚玉却为谁”诉尽了你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对宝玉的无边思念。杜鹃啼血,可是你千年未变的咏叹词?
柳絮词
青石上沉酣的倩影惊飞花无数,你挽一髻蓬松松的青丝吞吐你心中的豪气。你没有悲天悯人的长吁短叹,亦没有世故圆滑的左右迎合,你永远保持着一份超然,一份诗意。琉璃世界的割腥啖膻彰显你巾帼红颜的豪情,你心直口快的性格为这冷清清的园子平添几分妩媚。但坎坷的命运依旧抚不平你嘴角漾开的笑意,你微笑着,面对昨天与今日,柳絮翻飞,你童真的歌谣摇开了一方新的天地。
螃蟹咏
冷香丸的清香压低了你上清苑的傲骨,你不得不莲步微移,做你大家闺秀的典范。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滚滚而来的骂名使你不得不讥讽螃蟹却依旧无济于事。你也许是一朵紫红色的牡丹,高贵而华美,繁花尽谢之时,你在那里张扬地开放,芳香弥漫。你的平易近人被说成是世故圆滑,你对宝玉的爱被说成是从始至终在成就婚姻。你亦是无奈的,背负着滚滚骂名却依旧款款地微笑。牡丹的华美,许是你一生的写照吧。
合上书本,徜徉在这雍容美丽却又异常熟悉的大观园中,我再一次看到许多的风景,黛玉葬花、湘云沉酣、宝钗讽蟹,伴着我长大,亦伴着我无数次地落泪。红楼女儿的迷梦谱成了一首新歌,这泪的痛、血的痴可有钟子期在听?
这个熟悉的地方,风景很烂漫。
[简评]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那星光初露时,被晓雾缠绕的山是那样的沧桑。秋风徐来,只见满山的红叶,千枝万枝摇曳于清凉的风中。清凉的风中沁透着一丝丝的朦胧,隐隐约约的就像飘逸在远方的摇篮曲,柔和中带着飘逸的沧桑美。原来,在那座熟悉的山中,也有一道沧桑着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那晴朗的清晨,欢游于苍穹的云儿是那样的自由。闷热的夏,我喜欢站在家中的阳台上,看风轻轻地吹,云悠悠地飘,喜欢这种风轻云淡的感觉,阳光洒在阳台上的味道。蓝天里白云朵朵,游动着像河里畅游的鱼儿,抒写着人间向往的自由。原来,在熟悉的那片天空,也有一处洒脱的美景。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那古老的桥,随着时光的流逝,她模糊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我成长的岁月中,但她的顽强却怎么也挥之不去。在很多的时间里,我站在桥的一旁,看着桥上每天总是那么多人熙来攘往,一串脚印刚刚留下,又很快被另一串脚印覆盖,仿佛它们从来都未留下一样,然而那座古桥却一直无言地奉献着,顽强地坚持着。我惊叹于古桥的无私,钦佩于古桥的顽强。原来,熟悉的古桥,顽强也是一道风景。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总会在适时或偶然忆起那熟悉的山,熟悉的蓝天,熟悉的白云,熟悉的桥,这些唯美的风景往往在不经意中被遗忘,只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我们眼睛细细观察,便会发现熟悉的地方处处都有风景。
感谢这暮色降临,感谢这夜阑人静,让我把那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重新拾起。希望在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当我再次回首时,那深深浅浅、粉粉紫紫的风景仍然立在城中,提醒我,熟悉的地方处处都有风景。
点评
这篇满分作文作者从考生所熟悉的地方入手,描述了发现的快乐和视野的“创新”。构思新颖,别具一格。
“只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我们的眼睛细细观察,便会发现熟悉的地方处处都有风景”等语句十分鲜明地扣准了材料,把“创新和创造”的另一侧面含义演绎得清晰明了。
首先,我们到了山脚下。那里树上挂满了红叶、黄叶。这时,一阵风吹过,枫树叶似一团正在熊 熊燃烧的火焰,一边燃烧一边滚动,而黄叶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还有的正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一些树叶被秋风吹落了,这些树叶有的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有的像弯弯 的小船;还有的像一位敬业的服务员,即使被吹落了也不忘记向我们挥手告别。
接着,我们来到了轮滑广场,那里的人们自在地滑着轮滑。广场旁 的树,像一位位士兵,将我们团团包围起来,它们的衣服有火红“红衣”;金黄的“金光衣”;也不知道是哪位大师给它们特别设计的。山上还有益寿泉,那里的水 清澈见底,水平如镜,我看着看着,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水面荡起层层波纹。
桂林有许多迷人的景色,象鼻山,漓江,龙脊梯田……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象鼻山的前端有一座天然的石拱桥,酷似一头大象在喝水。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头大象因为犯了天条被天兵天将追赶,大白象跑了好远的路,又累又渴,便在漓江边饮水,天兵天将趁其不备,就把大象杀了。可那头顽强的大象千万年来一直矗立在那里,化为石像,就是现在的象鼻山。
漓江的水又清又绿,没有一丝杂质,水草在水底悠悠的摇摆着,似乎你一伸手就可以抓住它一样。漓江两岸长满了凤尾竹,翠绿的竹影倒映在碧绿的水里,显得竹更翠了,水更绿了,再加上江上漂流的竹筏,两岸绵绵不绝的青山,坐在竹筏上的你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耳边时不时还飘来船夫那极有韵味的山歌,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龙脊梯田是少数民族勤劳的人们在大山上修建的一层层农田,远远望去,像一级级楼梯,非常整齐美观,简直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那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让人肃然起敬。
春天,白云湖的树木长出嫩绿的叶子,嫩黄的迎春花轻轻向我们招手,粉红的桃花向我们微笑,柳树的花像麦穗似的挂满了枝头,在微风中轻轻地摇动着。碧绿的湖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纹。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草丰木茂。晚饭后,人们三五成群地摇着扇子来到湖边散步,他们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着夜色。一阵阵微风脸旁吹过,觉得心旷神怡。
秋天,很多树叶变黄了,纷纷飘落了下来到,一些鲜花枯了,但菊花却在阳下盛开怒放,有黄的、白的、紫的,真是五彩缤纷,百花争放。几阵风吹过,使人感到身上有些凉意。
冬天,到处冰天雪地,而浩渺的白云湖却从不冻。宽阔的湖面依旧波光冰烁,显出无比的活力和生机。
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将基于理解层面的“悟课文”和基于运用层面的“会表达”这两个教学的旨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近期, 我上了一篇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伊索寓言》, 以“会表达”为旨向, 带领着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找到了更多的风景。
第一步, 导入文本。让学生联系实际, 说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的意思;抛出“课文如山, 从不同的角度去研读, 每读一遍, 就会有新的收获”。
第二步, 讲述故事。要求学生按照三种要求讲述故事, 一是携手课文讲故事———我模仿, 要求学生忠实于原文讲故事, 这是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二是三言两语讲故事———我提炼, 要求学生用更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三是添枝加叶讲故事———我创造, 将预先拓展好的寓言故事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评价改编后的“寓言”与教材文本的异同。
第三步, 比较明理。小结三种讲述故事的方法, 让学生找到最喜欢的方式, 并说明理由。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课文不采用“添枝加叶讲故事”的方式, 把寓言故事写得更精彩, 更生动, 更富文采?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得出寓言的文学特征。
第四步, 创编寓言。先投影“添枝加叶讲故事”的段落和相对应的原文, 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感知寓言故事语言简洁精练的“度”, 知晓对于揭示寓意和故事人物个性表达有关键作用的情节。接下来, 利用第一则寓言故事进行创编———狐狸吃到葡萄了, 反复强调语言特点和故事的最后一定要用一句话点明寓意。学生的故事创编十分精彩, 不仅仅语言基本符合寓言故事的特点, 其中的寓意也是比较准确的, 得出了如“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努力, 就会成功”“狡猾的人永远改变不了本性”“有付出才有收获”等寓意。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 将理解层面上的“悟课文”和运用层面上的“会表达”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 体现了我对从“悟课文”到“会表达”的三点理解。
一、“悟课文”是“会表达”的基础工程。要让学生“会表达”,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表达才算是“会表达”。这需要给学生一个“会表达”的范例, 而这个范例就是学生手中的教材文本。因此, 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文本“讲了什么”“怎么讲的”,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悟文本”。对于“讲了什么”, 我们并不陌生, 因为我们几乎在所有的阅读教学中都确立了“知晓文本内容, 了解写作意图”的目标, 而且每一节课下来, 我们都会用这样的目标检测教学效果。对于“怎么讲的”, 我们也不陌生, 过去我们理解为“写作特点”或者是“写作特色”, 着重从写作的技巧上进行分析。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 我想“怎么讲的”应该就是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话语图式”, 即作者的写作路径。当然, 对于小学生而言, 我们不可能教给他们这些专业名词, 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说话———按照要求把意思表达清楚, 做到有重点, 有条理。这节课中, 三个层次的“讲述故事”, 就是给学生指明了“如何表达”才是“会表达”———用两三句话讲, 按照原意讲, 添枝加叶讲。这三种讲述方式, 都是在“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提出第一种和第三种讲述要求时, 都是在与原文的比较后进行的。特别是在学生的生成过程中, 我时刻不忘紧扣“讲述”50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4.6的要求, 提醒、纠偏、引领学生。这样的教学, 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一定会形成“本我”的话语体系, 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也就会水到渠成。
二、一定要按照文本的特点寻找言语训练的点。叶圣陶先生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过去, 我们的理解就是“举一反三”, 即通过一篇文本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回答相关问题的技巧, 以应对相似文本的分析。因而, 也就有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条分缕析”, 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无味。结果, 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提高了, 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却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递减, 特别是学生的言语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我们选进教材的文本无论从内容还是语法, 应该都是些精品, 为什么学生学了之后言语能力反而得不到提高呢?个中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希望立竿见影的教学得到的往往是高耗低效的结果。我相信, 这三则寓言故事对学生而言, 在寓意的理解上是没有任何难度的, 即使我们不讲, 学生自己也一看就懂。因而, 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更多的应是让学生知道文本的用语特点, 能够让学生在每一节阅读课课堂中接触一个言语的方式。长此以往, 日积月累, 学生的言语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要刻意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而必须按照文本的特点给学生寻找言语训练的一个点。我在这节课上的言语训练是很明确的———解构寓言体裁的话语图式并学习创编寓言故事。这样的“点式”训练, 让学生知晓并获得了如何讲寓言故事、如何创作寓言故事的能力。一节课一个训练点, 一本教材十余篇文本就会有数十个训练点, 学生6年的学习就有了数百次言语训练。如果我们将这些点抓扎实了, 就会真正地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实现精神的建构。学生的言语训练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在场的语境中, 这个语境的基调必须是积极向上而富有张力的, 必须让学生在言语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敞亮和人格的熏陶。虽然是异校借班上课, 但课堂让我明显地感觉到我和学生的真性在场———学生的表达是个性化的, 具有“异构”的特征和趋势。就拿学生创编寓言来说, 几位学生的创编不仅符合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 而且体现了学生在道德情感、社会价值方面的正确体认, 丰盈了精神世界, 提升了人格品位。这是因为, 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氛围———没有刻意规定创编的方向, 学生赋予了狐狸更多的品性———正面的、负面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样的创编使得学生经历了“从公共话语到私语再到公共话语”的训练过程, 克服了传统意义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私语”权利、被动接受公共话语的教学弊端。
一、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培养学生观察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口语交际的博学资源,教学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大大调动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兴趣。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桥》时,课前,我问学生:“在我们美丽的溪滨公园刚建起一座桥。你们知道吗?”“知道!”我的话音刚落,一个个稚嫩的声音便在教室里响起。紧接着,我问了第二个问题:“你们知道这座桥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吗?底下有几个桥墩?那斜拉着的是什么绳子?桥正中有几盏灯?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一连串的问题问出,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片刻,几个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上周末我刚去溪滨公园玩,怎么就没注意观察呢?”“这个周末我一定要让爸爸带我去,这一回我一定仔仔细细地观察,还要做好笔记,恨不得现在就去溪滨公园。仔细看看斜拉桥……”看着学生们一脸急切的样子,我开心地说:“孩子们,别着急,台山大桥、濑下桥、闽清大桥,还有你们家乡的桥,你们都要去仔细看看。”“哦,太棒了!’,学生们情不自禁热烈欢呼起来。课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察了城关溪滨公园的斜拉桥,还有自己家附近的桥,有的甚至还拍了桥的照片。在下一堂课上,他们踊跃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我想,学生的学习之所以这样活泼主动。是因为教师讲的就是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桥。这样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激发学生交际欲望
教师要合理开发地方资源,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城镇的农贸集市、农村的山峦田野……各有地方资源优势,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据文字记载,我县的桥梁建设始于宋代。《闽清县志》就有记载,旧时有大小桥梁一百六十多座。从记载中的桥梁看结构和类型,大致分为拱型式桥、木拱桥、木梁桥、石拱桥、石梁桥、浮桥、索桥等,它们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有着较深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从中看到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上《未来的桥》一课时。我把从各个乡镇拍摄到的有代表性的桥,分类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再加上轻柔的音乐、鲜艳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l紧紧地吸引住了。他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哇……哇”嘴里不停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是一个具有孩子个性的风彩的精彩画面。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家乡、自己身边的桥,一切那么陌生,一切又那么熟悉。我想此时,他们一定产生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兴奋。果然不出所料,当我问到“此时,你们心中有什么话要说的?”一双双小手齐刷刷举了起来。“家乡的桥太多、太美了,我真佩服那些建造桥的工人叔叔、阿姨们,长大了。我也要像他們那样为家乡建造出更多、更美的桥。”有的学生说:“要不是今天看到。我还不知道我们闽清县有这么多的桥呢!”“刚才见到的桥有木桥,有水泥桥,还有石桥,我觉得石桥最有意思。”还有的学生说:“各种各样的桥展现在我眼前,你看那石潭溪的吊架桥,真像一条巨龙卧在江面上,溪滨公园的斜拉桥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帆船……”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真真切切、无拘无束地表达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表达的语言丰富多彩。这不能不使人深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交际欲望。
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启学生创新之门
利用各地区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资源,整合美术、音乐、社会、自然等多种学科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追求的最高境界。小学生喜欢画画,质朴的点线面,编织出他们成长的梦幻;明快艳丽的色彩,勾起了他们无限遐想。就这些简单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组合,创造了孩子的梦幻世界。
【风景如画的地方作文】推荐阅读:
长征公园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作文300字07-18
一个地方的作文06-08
关于地方的作文09-25
心中最美的地方写景作文06-18
一个好地方的作文初三06-30
在梦想起飞的地方作文07-02
在那樱花盛开的地方作文05-27
最美丽的地方作文300字06-22
梦开始的地方作文1300字06-25
我心中的好地方作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