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共8篇)
八上语文第六单元 第30课
课题:《古诗四首》
(主备:稼轩中学 李德智)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古诗词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2、本文是第六单元的古诗。《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登岳阳楼》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衰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教材重点】品读赏悟诗歌
【教材难点】吟读品味,在明确背景基础上,整体感悟,赏析重点词、句。【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杜甫诗歌炼字炼句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情怀。思维目标:
通过对关键词的品味,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一、教学导入:
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时年四十一岁。后世称“靖节先生”。
二、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语文活动一:读出诗韵
(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教师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教师点个别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并且由学生解说自己这样读的想法。(3)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各读,教师做重点的指导,并适时范读。(4)学生个别读。(5)学生齐读。
语文活动二:绘诗境。
读诗歌,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园田”的景象。教师导学:
明确:我在南山下种豆,豆地里野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稀疏。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在月光下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道路狭窄,路边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在我的衣服上(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语文活动三:悟出情感 教师导学: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教学参考】
明确:“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意思。表明诗人要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生活。
【综合建模】
教师导学:
结合《归园田居》其他四首古诗,谈谈陶渊明的主要思想? 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板书设计】
愿
方法
整体把握悟诗情
生动形象绘诗境
炼字赏句品诗韵
【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2、自读《归去来兮辞》,体会陶渊明的思想。
《使至塞上》
【构建动场】
一、教学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走近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纪行诗。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bō)的河西副使崔希逸,但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二、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语文活动一:读出诗韵
(1)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教师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教师点个别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并且由学生解说自己这样读的想法。(3)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的各读,教师做重点的指导,并适时范读。(4)学生个别读。(5)学生齐读。语文活动二:绘诗境。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王维在“塞上”的所见所闻。教师导学: 明确:
我轻装简从出使边塞,来到居延以外的地方,慰问边疆的将士。就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出了汉朝的边界,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走到萧关恰巧遇到侦察兵,说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语
文活动三: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使至塞上》诗中有什么样的画面?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活动四: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学诗一节中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直”“圆”换成另外两个字,看看效果如何?
明确:
这句精于炼字,“直”字、“圆”字用得好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诗歌以烽烟之直、落日之圆突出大漠的辽阔无边、空旷荒凉。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用笔简洁却意蕴无穷,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综合建模】
教师导学:请大家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
明确:
就像飘飞的蓬草随风飘出了汉朝的边界,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板书设计】 直 圆 征蓬 归雁
方法
整体把握悟诗情
生动形象绘诗境
炼字赏句品诗韵
【作业】
1、背诵、默写诗歌。
年青的人啊, 让我和你一起去流浪
把这故园乡村的记忆打包
把这重重的心事收拾停当
让我们用无羁的脚步
去追随那自由的风
随风穿越这些山林和田野
城市和村庄
年青的人啊, 让我和你一起去流浪
等我把这颗破碎的心包好
容我把梦笔书剑装进行囊
我们催马前行, 何须彷徨
他乡自会有旅店供人歇息
自然喂马有料、拴马有桩
年青的人啊, 让我和你一起去旅行
你要横渡江河湖海,
寻找那彼岸的白鹿
我要踏遍群山,
登上离星星最近的高峰
让我们凭栏对酒、踞岩观瀑、倚天拔剑
让我们一路高歌、五洲跑车、四海行船
年青的人啊, 让我和你一起去航行
让我们的足迹遍布这个古老的行星
让我们一起遨游这璀璨的银河
让我们一起巡航那浩瀚的星空
冒险的路上, 等待多少奥秘和惊喜
这尘世上, 将留下我们永恒的传奇
2.西园秋雨思
徘徊在秋雨斜织的西园,
吟一首小诗来描摹思念。
栀子树枝叶葳蕤,
久回味那栀子花的芬芳,
遍忆画那栀子花的容颜。
广玉兰绒披厚绿,
难忘却那曾经的花苞挺秀,
依怀想那玉莲花捧出夏满。
山合欢结出长荚,
就用丛丛对生的小叶,
来比拟这密密的情愫。
常记得那匀开的红蕊,
恰好似那份天真烂漫。
秋雨斜织独立西园,
往夕历历是真如幻。
既已相逢确信今生有缘,
再见应有期每询问燕雁。
西园里秋雨摇风散落珍珠帘,
思念伴随着雨声响彻天地间。
火红的相思凝成石榴水晶颗,
一包包一枝枝一日日一年年。
待西风落尽愿望之叶,
大雪苍茫覆盖了山原,
这思念是仍然奔跑着的河流,
不顾高崖前跃成瀑布!
不顾严寒冻结成冰川!
谁的心在囚牢里长期服刑?
一缕阳光就能够打开锁链。
独自徘徊在秋雨斜织的西园,
看千丝万线飘摇在天地之间。
3.请让我和你们一起去飞翔
你们一年中南来北往的大雁啊
——请让我和你们一起飞翔吧
情愿忍受凄雨冷风、雪寒霜冻
还有遥远和艰辛、饥饿和疲惫
哪怕毒气或污水、捕网或枪口
就让我和你们一起飞翔吧
有一些护雁的人们又如何?
他们能走得出一个个漩涡?
贪婪的心已变成了可怕的黑洞
刀俎屠夫和夹网枪弓都被雇佣
———所以我们还是逃离人群吧
逃离石漠的城市和欲望的村庄
向你们学习飞翔, 做好严密的规划
何处水源林峰, 何时停靠出发
满月下的征程, 雁鸣响遍四野
星夜下的露营, 天宇洪荒无涯
那忆江南的风竹韵,
那前出塞的铜琵琶
那宿鸭湖的芦苇荡
那兴安岭的红白桦
千里太行虎踞, 是上天着保佑中华
万里长城龙盘, 是苦难铸就的伟大
就让我和你们一起飞翔吧
给我讲讲祖辈相传的神话
听说石炭纪的节肢类很大
蜻蜓如老鹰, 群飞是什么阵势?
马陆如长蛇, 爬起来多么可怕!
人类和大雁、小燕和野雉等等
都是远古的遗留、宇宙的演化
人们啊要除去恶念、停止破杀
要余一条生路留给自己和其他
饱饭后, 还有饥饿的稚童和幼鸟
华屋外, 还有漏雨的茅檐和树巢
绿色出行, 为了孩子和孩子的孩子
保护水质, 为了下游的自己和亲人
权外有权不能任, 子孙也有权弱日
富上更富怎能骄?后代难免为难时
让我和你们大雁一起去飞翔吧
希望所到之处, 人们闻声张望
弓网枪夹不见, 镜头调焦纷忙
智慧的用途不是来捕杀而是保护
人生之义在于通融天地协理阴阳
我和你们一起飞翔,
在蓝天下自由徜徉
像孩子一样, 享受童年时光
前方的弓网枪, 请不要开张
我若因此失去了生命
请在村东北的祖坟旁
用薄棺将我浅层土葬
头枕黄土聆听雁翔
他们一声声的鸣叫
必将我的灵魂唤醒
然后随雁一起飞翔
让我们的心随大雁一起飞翔
人们啊, 千万不要伤害大雁
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童年和童年的我们
因为他们是自然的精华和人类的灵魂
4.看你哭红的眼睛
看你哭红的眼睛, 会让谁的心最痛?
昨晚又碰伤紫晶, 棱角划破了黎明。
垂珠园里未及拭, 嫩叶上清滴盈盈。
林崖下小溪才发, 冰冷石丛间穿行。
永无止息的民工潮
一浪抬高着一浪,涌上了北上的南下的火车
这才仅仅是春节过后的第一天
他们最清楚时间就是金钱,无论如何也要挤上去
让一场又一场现在进行时的暴雨涤清贫穷
一群群扛着大包小包的进城务工者
火柴一样,迫不及待地需要将生命擦亮
这一群人,将苦难毫无保留地刻在了脸上
还有命运的鞭子抽打过的痕迹
穷人不懂得掩饰,像一块泥巴一样躺着坐着
像一个窘迫的词,活在一个并不算精彩的句子里
多少憔悴和叹息,多少似水流年
像錯别字。永远夹在城市卑微的肋骨中间
民工潮。中国一节节的社会问题
多少苦涩的人生段落。多少不甘与无奈
充满流水一样的焦虑、困惑、忧伤、挣扎、迷惘
当你看见一浪又一浪的农民工涌进了火车站
你会不会将脚步停一下。多看一眼
那黄土地一样的脸庞中,有没有我们的父老乡亲
把故乡带在身上漂泊
永远的漂泊,把故乡带在身上
一袋行李,满满的叮咛,系着一缕炊烟的忧伤
思乡的梦真的很长很长
我的心儿啊,这一路走得真的好辛苦
我是故乡的沙粒,硌痛的是母亲的眼睛
我是都市季风里忙碌的布谷鸟
中秋夜是不能回家团圆的夜,故乡离我还有多远
陌生的都市不能安放我灵魂的翅膀
我那挂念中的母亲,呛出眼眶的泪水
乘着电话线。就给故乡的亲人道一声平安吧
如果我的声音足够大,如果我站得再高一些
我就可以顺着电话线到家了
多少年来,我抬头望乡,低头吟诗
故乡生锈的耳朵啊,你有没有读过我泣血的诗篇
那跳舞的月亮,一颗思乡的心脏
当我举起杯盏,醒着的永远是月光的眼泪
在南方打工的青蛙
这是一群打工的青蛙,均来自乡下
过着朝夕相处的候鸟生活,有无知的快乐
当日子在慢慢生锈,十年的汗水像拧开的水龙头
要在南方的工业文明里一天拼命似的流完
有的十五岁就出来了。背井离乡
像误入水泥丛林的羔羊。坐在自己的影子里哭
打湿了青烟和云朵。看两只鸟蹲在电线上
民工没有明天。泪水躲在衣服里
绵绵的春雨,没有缠绵的故事只有潮湿的心灵
和发霉的梦境。诗歌盖不起房子,你只能面朝大海
但不能春暖花开
你迎着风,风吹弯了你;你迎着雪,雪扑倒了你
艰难的打工生活啊,度日如年
你突然想起了母亲,想起了炊烟,你哭了
可你的肚皮还在底层叫唤,你的心还在工地上跃动
苍凉的时间在漫长地流逝。南方下雪了
雪很纯,很白。这样的棉被却很冷
建筑工,都市丛林中最卑微的麻雀
沙子、水泥、石灰、人、钢筋、梦想、搅拌机
高高的脚手架上,一群忙碌的民工像不像
一群蚂蚁,像不像一群灰色的麻雀
像不像一把洒出去的生锈的铁钉,扎在卑微的命运中
请阳光扶好摇晃的梯子,顺着玻璃爬上去
生活挤压下的骨头在城市的边缘,艰难地拔节
坚硬的水泥丛林中显然筑不起属于自己的巢
也扎不下漂泊的根,一群灰色的麻雀带着泪花和牵挂
为他人作嫁衣裳,即便汗水打湿了身子
一旦大厦在呻吟中建好了,它的高度却把民工的目光
再一次撞伤,请收藏起你的泪水和屈辱的一生吧
这城市凌乱的舞步比想象的还要疯狂
空荡荡的世界只剩下风,却不能把民工的泪花吹灭
城市在蹦迪,为一座城市哭泣也许不值得
可拿不到工钱的打工者啊,命运比落叶还荒凉!
你啃着馒头就咸菜,突然又想起了揪心的故乡和儿女
也许,明天拿到了工钱,就能卷着铺盖回家了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目标定向: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1
三、教师释疑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四、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 王维
目标定向: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自学生疑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了解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教师释疑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四、拓展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五、迁移探究
1、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2、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第三课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目标定向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二、自学生疑
1、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师释疑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 5 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五、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第四课时 登岳阳楼 陈与义
目标定向: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迁移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竹条二中张敏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 喜爱。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教 2.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 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③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④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⑤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⑥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⑦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讲授《母亲》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三、学生理解诗歌的所包含的情感。
歌颂“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
四、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授《纸船》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重点学习与训练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提示,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2.第一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明确: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来已久。关键词语有:从不肯 总是 一只一只(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
3.第二节中,诗人精心叠出的纸船抛入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令人心碎的,作者自己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明确:愿望能否实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能否寄托思念,能否排解孤独、忧伤。只有她自己不停地叠寄托自己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小纸船,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在第三节中,作者运用了想象的写法。这种写法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梦中看见 不要惊讶 含着泪叠的 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5、诗中的纸船有什么象征意?(指名几名学生朗读,重在体味诗歌的情感)明确:纸船象征了作者爱母亲、爱祖国的那一片诚挚之心。6、引导学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明确本诗的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7.选几名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
(四)梳理、总结、扩展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诗歌朗读起来,感情深沉浓郁,令人回味悠长。[布置作业] 把你对同学、伙伴以及长辈的思念之情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写出来。字数500字左右。
《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准备: 补充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成功的花》 一.导入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别人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3. 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4. 集体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你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二.课文内容讨论
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参考小结]: 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四.当堂背诵 五.作业
1.根据《成功的花》所表达的意思创作一幅画或一组画,并把这首诗工整地写在画上,然后在班级上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嫩绿的芽儿》,巩固背诵《成功的花》。
(二)教学《成功的花》
检查朗读《嫩绿的芽儿》,教师简单评价,全班齐读。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对我们讲话,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话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腔调,小孩有自己的语言,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形象特征,我们看看这三个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参考答案] 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4.“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四.作业
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2、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时数】: 1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有关“雨果”及其代表作的资料,确定向学生介绍的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能很好地读出课文第十六段后“简短有力的对话”的语调、语气。
3、准备好投影仪,写好投影片。
4、准备好课堂研究的话题。
学生:
1、借助工具书,熟悉课文中的字词,编好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借助图书室、网络等查阅“雨果”的相关资料,摘抄在本子上,课上交流。
3、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话题,自行选择,并学会与同学共同研究。【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作者“雨果”,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有选择的投影出来,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补充。此时,教师要通过询问获得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地位,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学生默读课文(时间3分钟),了解全文情节,准备复述。
三、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即有人说得不够清楚,可以由会说的接替),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四、分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动的语段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交流感悟。(时间10分钟)
五、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要读出语调、语气,并分析处理的理由。教师根据同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特别是重点阅读第十六段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和文章结束对船长的描写,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对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六、研究性学习:
(1)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2)去年的高考题,面对危难时,首先丢掉的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
(3)[探究·练习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课前对这三个话题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与同学合作交流,课堂上由每个专题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余同学可以提问、质疑。通过研究学习,从中认识到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对职责的态度。
七、自主学习:请学生投影课前准备的关于字词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从中发现的掌握较差的学生要加强指导。
八、布置作业:写一段对“生命·职责”的感悟的话,要求真实,字数不限。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对作家“雨果”的学习指导,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着重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对生命、对职责的态度,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为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作基础;研究学习的话题讨论则是对课文中心的拓展。字词练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资料搜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时间
内容
备注 年.月.日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 想要(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度其足
(duó)量长短
(duó)量长短
度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
(dù)尺码
而置之其坐
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三、布置作业。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1、听录音,听清读音 2、正音
涉 坠 遽 契 惑 3、散读,读准字音 4、齐读
5、再听录音,边听边划好停顿、重音 6、跟读录音,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7、复述故事大意
四、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1、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涉江:渡江 其:他 坠:落、掉 遽:急速 契:同“锲”,刻 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 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 惑:糊涂
2、再读课文
五、学生逐句朗读,解释意思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六 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 没有
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看十四晚登月电视直播
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峨眉。
——苏轼《待月台》
今夜天宇开画图,
五星红旗映月陆。
伐桂吴刚停斧斤,
搗药玉兔抛下杵。
蟾宫一夕顿觉暖,
姮娥三拜喜不孤。①
个中最是望舒逗,②
无言只讶六轱辘!
癸巳冬雾霾频发叹
一冬盼雪竟成奢,
雾霾频袭挟尘沙。
望山空吟祖咏句,③
渴雨情过应璩札。④
舆论急吁减排放,
传媒亦呼禁烟花。
尴尬一时当猛省,
人自造孽非天罚!
习奥庄园会
加州阳光醉棕榈,
安纳伯格草芊芊。
回眸公报三路标,
风风雨雨四十年。
当年握手须跨洋,
而今信步漫聊天。
有幸最是庄园湖,
辉映历史一瞬间。
端 阳
时序快若过山车,
清明刚过又端阳。
葵榴争艳花盈川,
龙舟竞渡歌满江。
天下吟友怀屈子,
草野闲人哀孟嘗。{5}
如今插艾包米枣,
万户千家角粽香。
注:①姮娥,即嫦娥。因汉文帝名恒,妲、恒两字形音均相近,汉代人避讳,遂改姮娥为嫦娥。
②望舒,神话中为月神驱车的御者(见《广雅·释天》)。
③祖咏句:即唐诗人祖咏的名诗《望终南余雪》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④应璩札:即三国(魏)诗人应璩有与广川县岑文瑜书
札,其中写道:“顷者炎旱,日更益甚,沙砾销铄,草
木焦卷……”为民求雨如渴之情,跃然纸上。
教案示例 《致大海》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30《诗四首》】推荐阅读:
杜甫诗四首教案07-04
李白诗四首解析10-03
诗四首八年级上教案05-24
五年级《冰心诗四首》的教案05-25
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10-29
咏物诗四首教学设计(高二选修)06-01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练习09-14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07-20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