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精选8篇)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1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1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一.教学效果: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二.成功之处: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合了一节节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把大自然中的风,水,动物比作音乐家和歌手,通过形象、生动的声音描绘大自然中那美妙的音乐,让人对大自然油然而喜爱之情,那声音是那样的美妙。

课文在构段结构是总,分,在段落中也是以这种结构来写的。全文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在二,三,四自然段中分别介绍了大自然中的三位音乐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很多的写作方法值得讲一讲。一是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的结构,可以让孩子们仿写。二是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微风与狂风的不同,孩子们会记住这种写作方法。三是运用了顶真得写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去发现这种写法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写,相信大部分孩子以后会运用这写法。四是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写法,在次复习排比句的特点,让孩子们记住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才是排比句。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3

本课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会背诵第2—3自然段。

《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中有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细化标准。

正确: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流利: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

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现出文中人物心理、态度、心情、精神、认识等方面的变化。

以上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朗读要求以及细化,根据学段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唱读、不指读;第二学段要做到读准停顿、不词化。

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语言非常生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先布置了预习,课上小组内检测朗读情况,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熟读课文。这样一来,对课文的朗读目标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只能把课文分解,先进行第二自然段的熟读成诵。

班里有三四个女生朗读很好,让她们范读的时候,也出现了字音不准影响发挥的情况。看来,预习的作业需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了。

其实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他们知道“微风”“狂风”的区别,在朗读的时候也会想要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区别,只是大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只能我带着他们读。

先让他们克服每个字的节奏一样的问题,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带着他们读,我朗读让他们边想象边跟着我不出声读……反复几遍之后,集体朗读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接着进行了5分钟小组内赛读,看谁能背下来。5分钟后,有13人学会背第二自然段,但是在背诵的时候,朗读要求很明显又降低了。

经此一课,对于朗读目标的落实有以下改进措施:

1、制定预习检测标准,让学生能自我监测。

2、课堂上多领带学生进行朗读,把朗读要求以及标准让学生掌握熟练,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3、多布置一些片段背诵,让学生经常练习,使背诵和朗读达成一个水平。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好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小组汇报时,我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水的声音”,抓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朗读、体会,然后观察发现“顶针”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当然“顶针”这样的术语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只能让他们去发现句子的结构特点“前一个句子的末尾成为下一个句子的开头,自然连接”,进而有规律地背诵。

另外两个自然段我采用扶、放的过程,“风的声音”侧重对比的写法,“动物的声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声音的魅力,我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最后又回到全文,引导学生发现全文的构篇特点和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从整体上对全文有一个把握。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5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1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我相继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1自然段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段,而它又是第1自然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第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6

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

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

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我相机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学会这种写作手法。这篇课文语段优美,要让学生把2---4自然段流利有感情的背下来。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7

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就和学生相互强调了上课的规则,整堂课如果一次手都不举那将会被扣操行分。举手次数有一次或者两次以及三次以上的分别将有不同程度的操行分加分。

上课时,由一段大自然的声音来导入,请孩子们听听,从这些声音当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可能是因为课堂一开始的声音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从一开始孩子们都在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

在学习词语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了两排词语。在请两个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我都对他们进行了鼓励性的评价,并且在第一个学生教读完成以后,我发现孩子们的声音非常的响亮,甚至有一些吵闹,于是我就借助出示的词语里面的三个词语来提醒孩子们。这三个词语分别是“温柔”、“感受”、“激动”,我提醒孩子们读的时候,不要太激动,声音不用那么大,可以稍稍温柔一些,学会用心去感受这些词语。这让我想到了李主任讲的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教学评价相结合。

在讲到“琴”这个字的时候,出现的词语是手风琴,我随机抽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其它的琴类,学生一一列举出了有小提琴、钢琴、电子琴、胡琴、竖琴等等。这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归类组词,这也是受李主任讲到“花”这个字的时候的启发。在讲授给“花”组词时,可以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花,学生可能会答出玫瑰花、菊花、太阳花等等,教师再总结这些都是花的不同种类;接着问学生你见过哪些颜色的花,学生可能会答出红花、白花、蓝花等等,教师再总结这是不同颜色的花;还可以问学生花由哪些部分组成,有花瓣、花蕊、花籽等等;最后还可以问学生你在生活中知道哪些像花但不是花的东西,比如火花、水花、心花等等。引导学生学会归类组词其实也是对学生一种思维的训练。

在讲我会写的生字的过程当中,我摒弃掉以前的我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变化成了全部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分享。首先让学生观察所有生字的结构,将生字的结构搞清楚并进行归类,然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哪些生字容易写错,并说说容易写错的地方在哪里,最后在我觉得有必要范写的生字上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书空。

在整堂课的过程当中,我感觉课堂氛围非常的愉悦,整堂课上下来也很流畅,自我感觉很舒服。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一开始被我调动了兴趣;第二,在整堂课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评价与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单调;第三,整个过程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做引导。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对课文的读还没有进行一个基本的回顾。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我相继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饿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1、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不够。

2、在备课方面没有精心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过渡语过于生硬,不能起到引导作用。

3、上课教师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应对措施:1、在平时上课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2、上课前对教案多钻研,设计教案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3、备课时要注重细节,过渡语设计符合本年级学生学情。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9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巧妙解释总分关系。

本文的构段关系是: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又叫总起段。第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是分写,是具体描写。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样的构段关系,我巧妙地采用这样的方法:请班长站在讲台上,告诉同学们,班长好比是第一自然段,而其他小组长就是分写,是围绕班长这个中心段来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这样一比方,学生就清楚了总起段和分写的关系。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也有总起句和中心句,像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关系一样,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很快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2、以课本为本,大胆想象。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风”的声音,当学习“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句型:“……的声音……,好像……”,然后告诉学生:介绍一种声音除了模仿它的发音,还可以大胆地运用想象,把与它发音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再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让朗读实实在在走进学生心中。

课堂教师范读,常常是教师“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学生听着是茫茫然,效果甚微。教师的朗读课文,学生“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次教学中,我变换一下方法,由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而变为让学生闭眼倾听,捕捉文中感点,大胆想象,我要求:“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中都讲到了哪些声音,然后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声音谈谈你联想到什么,大家说好不好?”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是闭着眼睛,比较容易专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种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写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声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写了风的声音,作者先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分写“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中用了四个“不一样”,写出了声音的不同。在指导朗读时,缺乏指导,缺乏方法。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不一样”,读出语调语气的起伏变化。用师生对读或男女生互读等方式,读出“微风拂过”时的轻柔“狂风吹起"时的热烈,来体会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加强拟声词、描写声音的短语的积累。这篇课文表示声音的词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也有“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等形式的短语。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摘抄喜欢的词、句段,把它们进行归类,然后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落实了单元目标。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10

10月31日,我在双周的语文备课中上了一节展示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虽然展示课有很多很多的不足,在准备这次展示课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也是对自己今后上课的一些告诫。

一、课前准备

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借助多媒体玩听声音,猜画面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多声音的辨识,以此来达到老师想要学生们关注自然界声音的变化这样一个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们虽然知道这些大自然的声音分别是谁发出的,但对于文字中关于声音变化的句子并不能理解表达,并且对老师说的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种方法理解不足。

2、学生们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课堂上实际发生的,很值得我思考,它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设的学习方向去走,所以我们需要给予学生犯错的机会,在掌握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后才能更为有效的进行指导。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教学目标,主要是抓住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变化,并借助多媒体动画让文字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展示声音的变化,也带动学生根据不同的颜色读好句子,感悟大自然中不同的声音变化特点。

四、作业布置

我布置的第一项作业是基础性作业,让学生们完成课后生字;第二项作业是拓展性作业,让学生们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制作大自然声音的明信片。两项作业既有顾及全班学生的基础性作业,也要适当的拓展性作业,兼顾到了班级的所有学生。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11

这课生字不难,所以采取了集中识字的办法解决识字。学生学生字的差距就很大,会的人是不教就已经都会了,尾巴上的几个同学明明预习过了,但连字词都读不对,只得用笨办法:越不会读,越叫起来读,课上读完,课后再写两遍拼音再到讲台上单独读给我听。要是还不行,有必要对这几位同学单独检查预习情况。

高老师的文章里说过,当学生基本上能做到“自主扫除阅读中的字词障碍”这一要求后,要进一步提出第二项预习要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了解它们的意思。如今第一学期已经到了最后两个单元,我准备开始在预习作业中增加一项词语解释,所以今天铺垫了一下怎么写词语解释,为此额外花了几分钟时间。

照例让学生来说生字的书写要点,最近同学们写字的进步普遍很大,我也特地选了几个进步很大的同学来说。“器、演、柔、琴、感、滴”都说得不错,也复习了“激”的笔顺,对比了“敲”的右半部分和“支”的区别,第一个说“奏”的同学说下面的“天”捺变点,很快有同学指出不是“天”而是“夭”,观察还是很细致的。字可以集中识,但词还是要放在句子中理解。前几个单元学的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不能丢,“呢喃”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汇聚”是同义构词,理解“汹涌澎湃”和“波澜壮阔”时借助了图片,追问了一句这两个词都可以形容大海,那么又有什么区别,问倒一片。小沈同学说得最清楚,“汹涌澎湃”强调水势急,“波澜壮阔”强调水域广,这种对词义的敏感是大量的阅读培养出来的。“轻柔”和“温柔”放在句子中进行辨析,又当堂出题检验了一下,希望她们都记住了。

这一单元要赏析生动的语句,但不能进行生硬的修辞手法概念填鸭,这一课又有足足两段需要背诵,课堂上要是读不够,老师又不教怎么背书,孩子一回家,少不了要让家长孩子齐齐把头发薅秃。所以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就教怎么背诵。怎么背呢,说起来复杂,其实跟上一个单元的内容是有衔接的。路径还是一致的,先读,读完思考每个句子讲了什么,再找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找关键句,借助找到的关键句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这是背诵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背诵,还要借助工具,课堂上,板书就是工具;

回家后,铅笔橡皮草稿材料纸原样模仿。

课上怎么练的呢,一句一句读,“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学生已经很敏感了,不等后面读完就大声说:关键句!音乐家做了什么呢?第二句告诉我们了。“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分别理解“他”和“手风琴”指的是什么,然后多做一步,回到上一句,问这两句话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两句话先说风是音乐家,再说音乐家做什么。紧接着问,那么这句和下一句的关系呢?聪明的孩子已经会说了,树叶就是琴键啊,所以翻动树叶,读到“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孩子又发现了,这句话尾巴上的“不同”和下句话里的“不一样”是对应的。那么下一句话里有几个“不一样”呢?数数都是会数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说有四个,那为什么分号只有一个呢?有一个同学读错了,读成了“有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有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赶紧抓住这一点追问,为什么这么读的话就错了?小朋友对比着把这句句子又读了几遍,读明白了,它不是并列的四个小分句,里面其实藏着因果关系,因为树叶不一样,所以声音不一样;

因为季节不一样,所以音乐不一样,这是两个“因为所以”。这时候再让小朋友单独挑战背这一句话,就再没有像刚才那样读错的了。后面是一个超级长句,把它拆分成两半,一半是微风,一半是狂风,这时候就开始用“工具”:先读微风,把“拂、轻柔、好像、让人感受到……”写在一侧黑板上,借助这几个关键词来背这半句,每抽一个同学,就擦去一个词,到第四个,已经能把这半句背出来了。再用同样的方法背狂风,这次让学生来说可以写什么关键词,大家依葫芦画瓢,说“吹起、激动、雄伟、令人……”就这样,用同样的方法又背了后半句。教到这里,告诉孩子,在家也这么背,一开始不记得,可以先写几个关键词,再遮住或者擦去,多读几次,这句话就背出来了。这一句背完,还要回到上一句,微风和狂风一样吗?不一样,对呀,这就是解释前一句说的“不一样”,所以每一句和每一句之间都有关系。一句一句地背,就能把一个段落背出来了。

在反思中如此详细地把这部分记下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课上教了,但肯定还有孩子回家又不记得怎么背了,在此进行记录,可以让有需要的孩子重新回顾课堂上教的方法;

第二,是正好晚上和田林的沈成老师进行了对句子关系的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一段文本很适合用来让孩子一边读一边发现句子之间的联系。

在我的预设里,学生对拟声词是很熟悉的了,因为平时课堂中没少接触过,之前疫情期间给孩子们读故事的时候还专门读过一篇里面有大量拟声词的童话呢。但是借助练习册上的习题一检验,才发现部分学生还不明白,把“汹涌澎湃”也当作拟声词了。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个知识点敲实。再加上前面一起背书花的时间,今天来不及写小练笔了,只得挪到明天。

以往教小练笔,我自己不写,就等着用学生写的来讲。后来观察吴老师不是这么做的,吴老师每次都先自己写,写的过程中,就知道学生哪里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也学着先自己写“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第一次写的句子写了夜莺、麻雀和喜鹊,用了拟人和排比,但是没有用拟声词,经过吴老师的提醒,增加了拟声词,这时发现选的写作对象不行,叫声不够有特点,不是啾啾就是叽喳,吴老师提示可以说猫头鹰或布谷鸟,于是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这个改句子的过程中,也可以预测学生一定也会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如果我自己不写、不改,就很有可能忽略这些,练笔的效率和效果必然会不尽如意。“厨房是一个音乐厅……”也是如此,厨房里会发出声音的东西可不少,选什么来写呢,我会经历的思考过程,也是学生将面对的过程,如果老师能想在前面,教的时候自然就胸有成竹了。

今天还和沈成老师交流了关于第六单元围绕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他说他是把最后的关键句先拿出来,然后借助这句关键句去看一看每一段话是不是这么写的,比如《海滨小城》写的是海滨小城既美丽又整洁,然后就拿着每一个小节的内容来看是不是围绕着这个美丽或者整洁去写作的。但是高老师提出了异议,她说不是为了印证,而是应该抓住这句话去理解这个部分的意思。沈老师很慷慨地和我分享这段记录并问我的想法。在我的理解中,关键句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的一个工具,但并不是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我们找关键句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读文章的意义是读懂,那么搞懂每句话的意思也好,找关键句也好,都是为了读懂而服务。因此,读的目的从来就不是找关键句本身,而是通过找关键句的过程,理清楚句子的意思,如果有关键句,那么用上这个找到的关键句来概括段意,有的段落甚至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提炼。三上还没有概括的要求,那么就应该是能说一说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找关键句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我们读文章的目的就是读懂文章的意思,能借助关键句把一段话的意思说清楚,而不是去不断印证文章是不是围绕着关键句来写的。

我也不确定我的理解对不对,所以暂时先记录下来,留待日后继续讨论。不管怎么样,能有这样的跨区研讨,是相当幸福的,能有小伙伴这样一起捋一捋思路,很多东西会在讨论中变得清晰。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12

今天上了《大自然的声音》的第二课时,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有些不尽人意。

下来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一开始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我明明可以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来改善当时的课堂氛围的,但是当时的我却什么也没有做,一直就是按照我自己的进度来讲。

以至于到最后,学生的兴趣已经降到一个极低的点,整堂课的氛围就显得有一些沉闷。其实这篇课文十分有趣,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篇课文,可是由于我的没有调动,再加上学生本身的精神状态不是特别好,导致今天的这堂课上下来很不满意。

下午在上选修课的时候我特别选择了这篇课文的课后的小练笔来作为讲课内容,没有做过多的准备,但是在孩子们的通力合作下,我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这堂课我叫学生围绕“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这一句话来写一段话。首先让学生抓住这一句话的关键词“鸟儿”还有“歌手”,那很明显是要写鸟儿的声音。那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够成为歌手呢?鸟儿的声音会有哪些变化呢?

孩子们回答鸟儿的声音可能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还有一只鸟儿和一群鸟儿发出来的声音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鸟儿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于是我交给学生两个写作的角度,第一个角度可以先从一只鸟儿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歌一样来写,然后再写一群鸟儿发出的声音又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一样。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不同种类的鸟儿发出的声音不同来写。

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道: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当一只鸟儿在那里独唱时,那声音叽叽喳喳的,是那么可爱,那么淘气。当一群鸟儿在一起合唱时,森林里就开始了鸟儿们的大合唱,那声音有时大,有时小,有时高,有时低。就这样,从一只鸟儿独唱一直唱到鸟儿大合唱,那声音多么洪亮,多么美妙,我真喜欢鸟儿们的歌声啊!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2

一、选取生活化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大部分小学生害怕写作文,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素材和内容可以写,他们不知道写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最真实的写作素材。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可以引导学生记录下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记录的内容可以包括感人的事、有趣的事件、感动的瞬间、人物的神态变化、快乐的时刻,等等,记录方式可以是日记、小作文、拍照等。

如“礼物”这一单元学习完成后,为了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内容,也为了提升学生写作技巧,组织学生模仿、创新课文写作方式,展开对“礼物”这个话题的写作。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的“礼物”“翻”出来,写出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礼物”作文。有的学生翻出自己的日记,将“同桌分享食物”的过程写在作文本上;有的学生叙述了自己的“犯错”过程,认为老师的原谅、谦和与指导他改正是最好的礼物;有的学生则在日记本上配上了一张图片,并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一文,文中写道:“生日时,来一场畅快的足球赛是最美的礼物。”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日记习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可以更好地丰富写作内容。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作文创新

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实物、图片、语言创设生活化情境,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户外,贴近真实的生活,倾听生命的声音,感受自然的美妙,在宁静中沉思,在户外探索中实践,在互动中交流,在运用中创新。总之,创设生活化情境,对于写作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创新写作内容,有必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在真实的生命与自然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雪”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化情境,展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与独特魅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印象中的四季,并展开写作过程。总之,教师要在生活化情境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三、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作文素养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探索生活的奥秘,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作文记录下学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如《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告诉学生现阶段环境的污染严重,让有益的鸟儿再也飞不起来了。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探索真实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实践中,教师设计任务主题,任务一:这四份侦察报告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鸟儿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我们能给鸟儿什么帮助呢?请提出自己的策略和建议。任务二:地球妈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严峻的环境威胁,地球妈妈急需要我们的保护,请提出策略和建议,表达我们该如何善待地球?任务三:搜集关于鸟儿的一些资料,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再写一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侦察报告。

在这些任务的引导下,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任务,展开身边环境、生态的调查分析,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谈、实验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以作文的形式写了出来。他们分别从节约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动物、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不焚烧垃圾、参与环保宣传活动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写作完成后,再组织公益视频播放、环保宣传栏文章展示、环保演讲等活动,号召全校学生一起参与到环保活动中。通过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倾听自然与地球的召唤,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此提升学生作文素养。

倾听生命的声音,感悟自然的美妙。通过在生活中寻求写作素材,探寻写作情感,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能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表达,从而写出有内涵的文章。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使得课内外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契合了学生写作的需求,同时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具有很大帮助。实践证明,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中展开写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活是巨大的知识宝库,要想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让学生言之有物,作文含情,就需要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以真实的生活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提升作文感染力。本文从选取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这三个方面,探索了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朱鑫昱.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9).

[2]许华闽.走向生活,表达生活——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索[J].小学语文教师,2015(12).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3

下面浅谈笔者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的教学决策的思考与反思。

一、教学决策

1. 巧妙地应用追问艺术,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

在分组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教师应提供各种器材并使之发声,学生先猜想后交流“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的猜想有很多:敲打、碰撞、摩擦、弹拨、振动等,但没有想到根本原因,甚至有的学生说声音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教师追问:“例证呢?”,生1:弹簧变形后恢复原状也能发声;生2:敲打锣面会发声;生3:弹拨吉他能发声;生4:弹拨钢尺也能发声……师:“能否想办法让它不发声?”待学生亲自体验后,教师演示敲锣,请一个学生按住锣,学生按在边上,锣声变轻,还有余音;教师点拨:“按中间试试”,锣声戛然而止。师:“刚才没有敲击,锣声还在响,紧紧按住后,就没声音了,这是不是敲打引起的呢?”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自然得出“锣声是由于敲打引起振动,锣面振动发声”的结论。通过巧妙的追问,很好地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逐步探究。

2. 巧妙运用对比实验,加强辩证思维培养

第一,通过敲击锣发声与按住锣面不发声进行对比。

第二,空气传声和真空不能传声实验对比。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很难抽成真空,在引导学生观察声音强弱的变化后,展开推理,再将空气重复通入容器,观察声音的变化。声音由强变弱再变强,有效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声音的传播要依赖媒介。

第三, 土电话游戏:棉线传声时“听到”与“没听到”的对比。

对比,让教学更加丰满,更加有效,与无声处加强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相信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会主动应用对比实验,使实验更严谨。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学生实验中,由于每组都有不同的器材,可让相邻的组间学生自主交换器具,交流心得,教学器材取自学生常见或常用的乐器或材料,这样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固然重要,但我们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例如,在土电话游戏中,要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是不可能的,可安排三个学生参与,一个送话,一个用听筒听,另一个站在棉线附近通过空气听,送话者面对大屏幕,听音者背对屏幕,全体学生看得见整个游戏过程,非常专注,刚开始送话者声音稍大,通过空气大家都听到了,随着声音放低,拿着听筒的同学报出了正确答案,其他同学均听不到,从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自然能理解棉线也能传声。在游戏过程中,全权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4.媒体使用多样化,多媒体使用与教学内容结合恰当

故事、成语、游戏、活动和视频,媒体多样而有效。除上述土电话游戏中用过多媒体,还在真空不能传声时用多媒体播放“嫦娥一号”撞月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时发现撞月时并没有听到巨大的声响,使时空进行了转化。敲击锣发声和按住锣面不发声对比实验可先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在推理之后,再通过多媒体再现真实场景,结合热点问题,充分体现STS思想,这也符合教育心理学规律,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皮亚杰、维果茨基都强调:“只有当先前的概念与新信息不一致,个体经历不平衡的过程中,认知变化才能发生”。

5. 提问小结,继续挖掘好奇心,为下一课时生成资源

小结时应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你还想知道关于声音的哪些知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声音的速度有多大?”、“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哪个快?”、“无线的手机为什么也可以传播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为什么有些声音在远的地方就听不到?”、“声音有能量吗?”这些经过思考的提问,也证明了这节课的有效性。

6.最简单的演示,彰显最精心的设计

在演示音叉振动时,我有点像变魔术的动作吸引着学生的眼球:面对全体学生出示白纸——滴加红墨水的有色水盛满烧杯放在白纸上——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听音——再击,迅速放入水中——移去烧杯,面对全体学生再出示白纸。整个过程言语不多,只邀一生见证整个过程,由于音叉振动溅出的水在白纸上形成如梅花般鲜艳醒目的水迹,即使最后一排学生也能清晰可见。最简单的演示,彰显教师最精心的设计,透析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反思

1. 引入不只是吸引眼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乒乓球跳迪斯科”引入,任课教师以为会引来学生一片惊叹,可是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学生只是观看。可能教师设计时没有深层的要求,抑或怕影响下面的教学,急着进入“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环节,期间距离太大,教学的流畅性不够。如果多放几次,要求学生观察什么时候乒乓球跳“迪斯科”,什么时候乒乓球不跳“迪斯科”?学生自然有目的地观察,激起好奇心,与下一环节的活动衔接更加自然流畅。科宁认为有效教学应保持教学的流畅性,没有过渡就直接从一个活动跳到另一个活动,会引起“活动流程的突然中止”。因此,课题的引入不能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要为后续内容的过渡搭桥铺路,从而保持教学的自流流畅。

2.观察要充分调动人体的各个器官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观察中运用的器官越多,活动的有效性越好。观察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手去触摸和感知,更要用脑子思考。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只观察到敲打、碰撞、摩擦、弹拨等发声,没找到真正发声的原因。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活动前教师要求过于笼统,“用你手头的器材制造声音,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由于目的不够明确,学生自然不会主动想到去探究其他的。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有效引导呢?笔者认为活动之前,应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触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从而更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会比由教师“谆谆善诱”观察得出更牢固。

3.应关注生成资源,深化教学目标

对于本课生成资源,教师还可以挖得更深些。如“真空不能传声”抽气实验,教师为了避免教材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采用钟罩实验,而是将发声器放入试管中,试管再放入加塞的玻璃瓶中。发声器放入装置中,抽气前声音变轻,抽气后声音更轻,教师只是简单地为教而得出结论。如果活动前引导学生观察整个过程的声音强弱变化,学生可能会认识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能量损耗是不同的。同样,土电话游戏中,有几次两个学生没拉紧棉线,导致听不到声音,教师只是指导“要拉紧棉线”,却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一现象并进行探究。虽然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也许无法给学生一个答案,但至少可以使探究更深更广些。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更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原理: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知识。教师可以提供梯子使学生通向更高层次的理解。当然,学生必须自己爬梯子。而要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必须做一个“有意识的教师”,加强教学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4

《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中有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细化标准。

正确: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流利: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

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现出文中人物心理、态度、心情、精神、认识等方面的变化。

以上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朗读要求以及细化,根据学段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唱读、不指读;第二学段要做到读准停顿、不词化。

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语言非常生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先布置了预习,课上小组内检测朗读情况,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熟读课文。这样一来,对课文的朗读目标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只能把课文分解,先进行第二自然段的熟读成诵。

班里有三四个女生朗读很好,让她们范读的时候,也出现了字音不准影响发挥的情况。看来,预习的作业需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了。

其实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他们知道“微风”“狂风”的区别,在朗读的时候也会想要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区别,只是大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只能我带着他们读。

先让他们克服每个字的节奏一样的问题,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带着他们读,我朗读让他们边想象边跟着我不出声读……反复几遍之后,集体朗读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接着进行了5分钟小组内赛读,看谁能背下来。5分钟后,有13人学会背第二自然段,但是在背诵的时候,朗读要求很明显又降低了。

经此一课,对于朗读目标的落实有以下改进措施:

1、制定预习检测标准,让学生能自我监测。

2、课堂上多领带学生进行朗读,把朗读要求以及标准让学生掌握熟练,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习作业。感受生活中其他美妙的声音。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情境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能看到小花、小草、小鸟、小鱼等有趣的动植物,在美丽的大自然里还能听到什么呢?你们可要听仔细啦!

(看大屏幕,播放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学生回答。)

2.同学们可真会倾听。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还有哪些有趣的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课文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知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情况。)2.检查学生自学课文的情况。

(1)如果我们要去参加大自然的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自由读一读。

美妙 演奏 呢喃 雄伟 打击乐器 汇聚 叽叽喳喳 手风琴 温柔 感受 激动 滴滴答答 敲敲打打 虫鸣

(2)先看第一行词,谁愿意读?(评:你不仅字音读得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全班一起读一遍。

/ 6

再看第二行词,谁来读?(评:他的字音读得很准,很有节奏感。)全班一起读。像“敲敲打打”这样的词语,我们叫它AABB式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这种形式的词语?(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课件展示一些AABB式的词语,全班齐读。

“琴”字在古代原指拨弦乐器,上面的部分表示琴弦,下面的“今”是后来加进去的,表示字音。来,跟老师一起写一遍(老师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提示笔画要点,撇捺要舒展,学生书空)。

(3)现在字音读准了,我们把这些小伙伴带入到文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和学生互相点评朗读情况,随机板书:风 水 动物)

3.大家真会读书。文中写了大自然里的风、水、动物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其实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况了全文的所有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美妙)

三、精读课文,感受风声

1.那么风的声音哪里美妙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告诉老师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话)

2.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特别喜欢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那么风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

3.【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的三句话,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看,读出美妙的感觉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感受)4.师生交流:

预设A——“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生1:我从“像歌手一样”感受到了风翻动树叶的声音很美妙,像歌声一样。师:把你的感觉带入朗读中,读给我们听听。(生读)

生2:我从“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感受到了有许多的声音,十分有趣。师:风果然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美妙。(齐读)

/ 6

预设B——“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生1:我好像听到柳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梧桐树叶发出的“唰唰”的声音。

师:你的想象真美。

生2:春天的音乐是轻柔的,冬天的音乐是雄壮的。

师:风这个音乐家的手风琴演奏可真美妙哇!齐读这句话,表达出我们的喜爱之情吧!

预设C——“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生1:当微风拂过的时候十分温柔,而当狂风吹起的时候,让人害怕。师:你最喜欢哪个词语?

生2:呢喃细语,因为风好像在轻轻说话一样,很温柔。师:你把这种感觉用朗读来让我们感受一下。(生读)

师:你的声音多柔和呀,多舒服哇!当狂风吹过来时,风声越来越大,森林里的小树们都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呀!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狂风吹起的部分?(找一生读)

师:“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全班一起读。

师: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准备好了吗?(生读)师:风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5.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自然段,微风的声音,狂风的声音,还有翻动树叶的声音,实际都是围绕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写的,我们把这样的一句话叫做总起句(课件显示“总起句”)。后面的三句话围绕着这句话,在具体地描写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我们叫它们分述句(课件显示“分述句”)。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写法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的构段方式,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学生说一遍“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样写可以让我们的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

/ 6

6.下面让我们合作读读这个自然段,老师读第一句总起句,你们读后面的分述句,让我们在读中进一步感受风演奏出的美妙声音。(配乐)

四、抓住重点,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奏、琴、柔、受、器”五个字,引导学生认读并组成词语。

2.指导学生整体观察,发现规律。

利用课件演示,将五个字放大,并将字的撇捺部分用红色显示,从而让学生发现下面的书写要点:(1)撇捺要舒展;(2)撇捺要放平。

3.教师边范写“奏”字,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发现这两条规律。4.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这五个字,亲自感悟字的写法。5.组织学生在班内展示书写作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

6.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改改自己的字。(在练习本上把每个字再写两遍。)

五、自主小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美妙的声音。2.布置作业:

(1)听写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2)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里有许多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们将举办一场有趣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声音(齐读课题)。

2.大家想去听吗?不过,要去参加音乐会,听美妙的声音,还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美妙 演奏 呢喃 雄伟 打击乐器 汇聚 叽叽喳喳 手风琴 温柔 感受 激动 滴滴答答 敲敲打打 虫鸣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说出“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二、自主探究,感悟水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4 / 6

是全文的总起句、中心句,它是哪一句呢?(课件出示: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大家一起读。

2.上一节课,我们感受到了风声的美妙,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吧,齐读第二自然段。(重点读出两种风声的对比)

3.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让我们继续走进大自然,用心去聆听吧!

4.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三小节,思考,为什么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读出感情,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生自学,教师巡视)

5.师生交流:

(1)为什么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2)你最喜欢哪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A:“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师:想象一下,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噼噼啪啪、淅淅沥沥、叮叮当当等)师:这么热闹的音乐会,谁能读出来?(找一生读,点评,再齐读)预设B:“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师:你发现了什么?(声音越来越响了)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淙淙地、潺潺地、哗啦啦地)

师:还有哪些词语也让你感受到了水声越来越大?(山中小曲、海洋大合唱)师:我们能用朗读的形式把这种声音的变化表现出来吗?(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6.由此看来,水真的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呀!老师来读第一句总起句,同学们读下面的分述句。(分角色读)

三、迁移类推,品悟动物声

/ 6

1.听了风演奏的手风琴,水玩的打击乐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多才多艺的动物们,他们是——大自然的歌手(板书:歌手)。他们也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谁来说说动物的声音怎样美妙?

2.出示句子: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指名读。

(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相应动物的叫声)(3)情境互动。师:小鸟(小虫、蝈蝈),你在唱什么呀?学生扮演小动物回答。

(4)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动物的叫声,谁来学着叫一叫?

(5)这些小动物都在歌唱,它们都很快乐。谁能快快乐乐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3.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妙

1.对照黑板,总结全文:大自然的声音用书中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呢?(板书:美妙)

2.同学们,我们听了风之曲,水之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那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呢?自己练习背一背。

3.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你曾经在大自然中听到过哪些有趣的声音呢?把你有趣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吧!如“青蛙是大自然的歌手……”“火车也是一个音乐家……”

4.配乐诵读欣赏叶圣陶的《瀑布》,生谈感受。

5.总结:大自然总是慷慨地给予我们各种美妙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爱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

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设计 篇6

二、学习新课

1、板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到底这些美妙的声音有哪些音乐家演奏呢?我找几位同学合作读一下课文。

3、大家一边听一边想文中介绍了哪几位音乐家和歌手在演奏音乐呢?

4、指名回答(板书风、水、动物)

5、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音乐家档案呢?指名(?)

6、那让我们先去听听风之曲吧!(课件出示)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着他的手风琴,你们听……(播放手风琴变奏曲)(课件出示)老师范读。

7、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也来读一读微风演奏的句子。(你真是一个善于模仿的孩子,你在哪里听到过这种风声,这种风声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8、大家看微风演奏的特点是什么呢?(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温柔)

9、谁能带着温柔来读读微风的演奏?(是啊,微风轻轻柔柔的就像啊妈妈的手抚摸你的脸颊,又像好朋友在窃窃私语)

10、齐读(注意微风是轻轻柔柔的,他们在呢喃细语)

11、如果微风像妈妈,那狂风像什么呢?(爸爸指名读狂风的句子)

12、狂风的特点是什么呢?(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你在哪儿听到过见过这种风声,这种风声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13、谁来读狂风演奏的句子?(指导朗读)真是很雄伟,充满力量的狂风。

14、听风又开始演奏啦。女生读微风……,男生读狂风的句子。

15、你还听见过什么风声?他的演奏又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16、风骤音乐家在尽情的演奏,一会儿演奏过度风,真是一位天才音乐家,他让我们欣赏了舒缓的小夜曲,雄壮的交响乐,风声多么美妙啊,你们喜欢吗?试着根据提示背一背吧。

水的声音

过渡:风这位天才音乐家还在尽情的演奏,所以这位音乐家也耐不住寂寞了。

1、(课件出示)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玩打击乐器。

2、(课件出是水的声音)(指名读)谁来读水演奏的句子?

3、水演奏时发出怎样的声音?(滴滴嗒嗒叮叮咚咚)

4、像滴滴嗒嗒叮叮咚咚都表示声音的词叫什么词?(拟声词)

5、滴滴嗒嗒叮叮咚咚,后面跟着的标点符号是(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省略了小雨点滴滴落在不同的地方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 过渡:雨落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雨落在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的声音落在低矮的乔木上,发出的声音落在公园的草坪上发出的声音落在小溪上发出的声音。落在石头上发出的声音落在汽车上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6、你知道哪些表示雨声的词语呢?

7、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腻声时,请大家(一起读)读吧。(水声是美妙多变的)

8、如果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中,那么小雨滴,这场音乐会也是生动有趣,热闹非凡啊,我(一起读)读出这种热闹的场面来注意读好,滴滴嗒嗒叮叮咚咚不同的音效。

过渡:谁是位天才音乐家,不但能演奏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还能唱出不同的歌曲。听他从一首山中小曲,唱到了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9、(指名读)

10、水是怎么唱出大合唱的呢?

11、小雨滴汇聚起来,流到了小溪,小心淙淙的流向河流,河流潺潺的流向大海。

12、为了让大家体验小雨点汇聚发出不同的声音。一组读小溪,一二组读河流,全体同学读大海。

过渡:我们听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这位歌手也不甘落后,他们也来了,我们看。

动物是歌手。

1、谁能演演这些动物来模仿它们的叫声。

2、看来大自然的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这个排比句里有几个拟声词一定要把音效读出来。

过渡:学到这里,我们的课文学完了,我们回过来,认真看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风、水、动物”,这几位音乐家演奏出的这么多音乐。其实,全文围绕一个词来写的“美妙”

总结,大自然就在身边。

小雨点落在不同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

同学们说的这些词所描绘的声音真像,如果把他们补充到课文中来,小雨点这敲敲打打的音乐会,也是生动有趣,热闹非凡啊!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导读好,“滴滴嗒嗒…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你读出了音乐会的热闹,你读出了音乐会的盛大,你读出了滴滴嗒嗒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

总结

1、你们真是小作家,把大自然声音描写的这么逼真又生动。

2、其实不只是当今作家能描写出风声水声,古人也有好多的优美诗篇来赞美风声雨声,如我们学过的《风》。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7

在我国古代, 人们很早就懂得欣赏这种来自大自然悦耳的音响———天籁。《庄子·齐物篇》中记载:“女 (汝) 闻人籁而未闻地籁, 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其意为, 如果你只听到人间所演奏出来的音乐, 而没有听到自然界发出的各种音响组合而产生的联想, 就无法领略到其中的奥妙。可见, “天籁”在人们心目中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如果大自然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 那么, 诗人则是它最亲近的“知音”, 他们把来自大自然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响声, 与景交融, 用文字将它凝结在纸上,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优美动听的诗句。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天籁”的内涵丰富, 分布广泛

古人认为, 那些来自大自然的、不经雕琢的音响皆称为“天籁”, 可见, 其涵盖的声音十分广泛。古诗人尤其钟爱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如“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此诗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寂无人声人迹处, 花开花落无声无息。只有被月色惊扰了的山鸟鸣叫的声音, 稍稍打破山涧中的沉寂。诗人抓住一个“静”字, 衬托出了花落、月出、鸟鸣的动态和声音, 使人倍觉山林的清幽, 更增添了小诗的生动幽雅。

除了写鸟鸣, 其他动物的声音也有入诗的。如:“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诗句充满了喜悦和情趣, 连“虫声”也给人一种亲切感。李白的名句“熊咆龙吟殷岩泉”, 更是夸张地写出了“熊咆”和“龙吟”时的声音之大, 震响于岩石和泉水之间。

总之, 在古诗文中, 诗人由鸟声、风雨声、流水声等声音而引发的作者对“喧”“幽”“喜”“愁”的共鸣, 实在是太多了!

二、“天籁”引发诗人的联想, 寄托诗人的情感

“天籁”来自大自然, 不可能像人一样通过艺术的构思, 把声音组织起来构成一定的旋律, 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笔下的“天籁”是单调的、平直的。相反, 诗人只有赋予大自然语言的情感, 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钟子期从琴声里听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因为俞伯牙在琴声里表达出了高山和流水的情感。为什么能听出那么多的奥秘呢?其实妙就妙在寄托了情感。既然是寄情, 就会因人而异, 就会对同一“天籁”寄托不同的情感, 使它更加多彩多姿, 直接丰富诗歌的内容。

同样写“鸟鸣”, 却有不同的感受。“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 诗人因春天夜短, 少睡, 故既眠而不觉晓, 直到闻啼鸟才知觉。“处处闻啼鸟”意味着天晓与晴, 含诗人“喜晴”之意。“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意为春天花开鸟鸣, 原该使人欣喜愉快, 但目前国家遭逢丧乱, 一家流离分散, 花容并不能稍抑人的悲怀, 鸟叫声更增加人的愁思。

可见, 古人写声是为了写情。“天籁”并不是表现一种固定的心境, 正是因为诗人们寄托了或亲切、或感伤、或有趣、或闲适、或欢乐等多种情感, 才使“天籁”富有社会内容, 洋溢着活泼的生命, 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情趣。因此, 古诗文中的“天籁”, 与其说是自然有之, 毋宁说是诗人们的创造;与其说是诗人们做了大自然的“知音”, 毋宁说是大自然成了他们的“知己”———让他们寄托情感。

三、“天籁”蕴涵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大千世界的景物纷繁, 其发出的声音亦千奇百怪。只有将心灵与大自然融成一片, 才能真正聆听大自然的音响。由此看来, 古人笔下的“天籁”并非闲笔, 它蕴涵着古人的某种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一) 走近自然, 崇尚自然, 天人合一

古代地广人稀, 人们生活在毫无污染的、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触目皆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流水涟涟, 他们吸取大自然的灵气, 与大自然相依相容。山林景色、春雨秋声、田园风光等陶冶了人们纯真、自然的情怀, 形成了他们热爱自然, 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这一情感便自然地流入到诗人的笔下。无论诗人们是愉悦还是忧愁, 他们都会与大自然这位“知己”分享或诉说。

请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四面, 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诗中写到了歌声、笑语声、轻雷声、连枷声, 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喜阅心情。

再看柳永的《雨霖铃》开头几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诗人送别恋人到长亭, 在阵雨后的傍晚, 几声断断续续的寒蝉的凄切叫声, 更增加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二) 自由、达观的人生态度

古代诗人长期生活在风景秀丽的广袤大地上, 与自然息息相关, 他们热爱自然、依傍自然, 从而养成了他们乐天知命、自由达观的人生态度。

如“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诗人曾被流放夜郎, 行至白帝城遇赦而回, 故诗中充满了一种“解放”的喜悦, 连笔下的“猿声”也全是欢乐情绪。又如“绿荫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三衢道中》) 诗中写到道路两侧绿荫如盖, 再加上山中黄莺鸣叫, 整个行程都充满了一种欢快的情绪。

四、结语

大自然的声音 篇8

淘气的春雷弟弟第一个出场。它一出场,就把大家叫醒了 ——“咚咚” 。美丽的春风姐姐也和树先生一起为大家演奏好听的二重奏——“沙沙”。各种美妙的声音接二连三地在耳边响起“哗哗”、“叽叽喳喳”、“呱呱”……大自然一下子充满了生机,好一曲优美的交响乐!

第二个出场的是著名的夏天合唱团。 “哗哗哗”,咦?这不是人气歌手小溪妹妹的声音吗?“知了、知了”、“布谷,布谷”、“叽叽”、“咝咝”……这些虫鸣声和鸟鸣声响彻云霄,你听到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了吧!

紧接着悠扬的秋天款款而来。微风吹过,大树们摇着裙摆,小水珠争先恐后地滴在地上那枯黄的叶子上,“滴答、滴答……”小草也不甘示弱,为这首美妙的乐曲尽情摇摆……

深沉的冬天总是寂静的。虽然只有雪花“簌簌”的声音为它伴奏,但却丝毫不能影响它那沉静的气质和绅士的风度。

用心聆听吧,美妙的天籁之音会时时萦绕耳边,不断地变换着旋律,因为大自然的音乐会一直在继续……

上一篇:乡村医师公共卫生服务培训项目工作总结下一篇:基于混沌理论的水利工程 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