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推荐6篇)
西区人口急剧增加,加上周边乡镇对县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将使我校承担更多更广的基础教育任务。预计到2018年,我校服务半径扩展为3公里,覆盖人口7万人,学生人数2000人,开办教学班42个。
二、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以十八大精神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走群众路线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服务水平,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学校“希望”文化精神建设为依托,走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扬校的发展道路。
三、发展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到2020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八大校园”即:
抓德育工作,创“文明校园”。抓教学工作,创“人文校园”。抓读书教育,创“书香校园”。抓学校管理,创“和谐校园”。抓信息技术,创“数字校园”。抓安全教育,创“平安校园”。抓特色教育,创“特色校园”。抓希望文化,创“希望校园”。具体目标:
1、学校规模得到调整和扩大。到2018年,形成40个教学班,班额50人左右,教职工120人左右,实现“小班化、精致化”教学。
2、校园规划建设上档次。到2016年,实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使学校变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书香浓郁、师生幸福的花园式、家园式学校。
3、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到2018年,培养1-2名县级名校长,1名市级名校长,10名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5名县级名师,40名县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
4、教学管理水平科学化、规范化,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素质发展得到较大提升,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拥有持续的发展潜质,展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到2017年,实现教学质量与区域名校看齐,2018年,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超越。教学
科研工作上台阶,到2015年,构建全面、完善的希望课堂模式和希望教研模式。到2016年,60%以上的老师成为科研能手。到2020年,申报并结题2个县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和1个省级课题。
5、构建全新的教育服务模式,进一步创新学校特色。2015年,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2016年,创办留守儿童(青少年)托管服务中心,办成我校办学特色的另一张名片。双管齐下,齐驱并进,提升学校形象,塑造学校品牌。6、2019年,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域学校中名列前茅,各种软实力得到彰显,社会形象得到提升,成为党委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区域名校。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中长期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组长:李明刚(中共四小支部书记 校长)
副组长:冯文才(副校长)黄永恒(副校长)
组员:胡建军(教务主任)程坤(办公室主任)袁静(后勤主任)陈鑫(思政处主任)袁文菊(报账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冯文才任办公室主任,胡建军、程坤、陈鑫负责办公。
2、经费预算。每年从公用经费中提取20%,作为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专用经费,保证工作推进。
3、获取支持。本发展规划要在师生、家长、社会人士、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分管领导的建议下起草,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交由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以获得全面支持。
五、工作措施
(一)调整和扩大学校规模。1、2015年春季学期新校区规划建设完毕后,重新调整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和少年宫的使用布局,按照小班额要求,重新分班组建教学班32个,班额50人左右,学生人数约1600人。
2、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招生实现逐年增加一个班。达到每年级6个班的规模。到2018年,基本实现教学班40个,学生2000人的办学规模。
3、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获得支持,逐年从考调整教师、招考教师、特岗教师、顶岗教师、交流教师中充实我校教师队伍。到2018年,教职工达到120人。
(二)提高校园规划建设水平。
1、提前规划、合理规划、调整规划、参与规划,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使学校校舍建设布局合理。
2、聘请专业人士,加强校园绿化规划和建设,使学校变成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
3、开源节流,寻求上级主管部门、公益活动与项目、爱心企业的支持和赞助,获取资金来源,按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
4、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打造读书长廊,建成书香气息浓郁的乐园。
5、依托留守儿童(青少年)托管服务中心创办,为师生创建温馨舒适的休闲场所,举办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师生爱校恋校,成为幸福家园。
(三)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
1、加强师德培育工作。以党建工作为指引,开展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主题的师德教育实践系列活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顺应教育潮流、把握最新教育理念,形成符合教师职业的道德操守,塑造良好形象。
2、加强校本研修。坚持“教、学、研一体化”的原则,建立起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长效运行机制,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要求每位教师高标准定位,人人做到“六个一”,即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设计一份试卷,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上好一节示范课,提供一份教学设计或多媒体课件,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案例或总结。
3、组建“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培养智囊团”在教学和教研过程中不断指导、不断修正、不断演练、哪个环节有差距就在哪个环节重点解决,反反复复锤炼。
4、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培训。100%的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自行制作课件,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5、组织开展教师“教学节”等技能大练兵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到2020年,培养10名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5名县级名师,40名县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
6、形成校长培养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和参与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校长提升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
7、主动聘请专家、名校长来校讲座、指导,提升校长办学水平和治校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到2020年,培养出1-2名县级名校长,1名市级名校长。
(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模式。低段学生实行“亲子促进”德育活动模式,高段实行“师长三相同”德育模式(即:老师和家长的德育要求相同,老师和家长的德育示范相同,老师和家长的德育评价相同)。
2、以问题为课题,研究新时期儿童心理特点,构建“小习惯成就大人生”的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小活动”为载体,以“全员德育”为抓手,创“文明校园”。
3、校本活动创特色。以中华经典诵读为抓手,贯彻读好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写好字(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好人的宗旨,开设适合校情的阅览、诵读、书法等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校本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创建教学管理特色。
1、2、(六)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1、2、(七)加强学校管理,办区域名校。
1、
2、环境建设工程
1、立足本校实际,积极营建“立意深远、内容隽永、形式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
2、积极推进校安工程,完成教学楼扩建、标准化教室建设,食堂改建和功能室的完善等工程。
3、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稳定发展。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从讲政治的高度,把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放到重要位臵。建立和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制订好学校各项安全工作的应急预案,切实抓好校舍、消防、设施设备、食堂和饮食卫生、周边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认真排查、消除隐患,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4、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和资源库,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倡导绿色生活,构建低碳校园。
教育创新工程
1、树立全面质量观,制定全面和可操作的教学质量标准与教学常规,完善教学研讨制度、教学工作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提供保证。
2、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评价的改革,积极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关注不同层面的需求,寻找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契合点。
3、以课题为载体,促进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向纵深推进,开辟课题研究论坛,完善课题网站,开发课题研究资料库,推广具有校本实用价值的课题,有效地实现科研与教研的有机整合,突出教育科研对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指导性,推动课程改革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
4、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主体,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两翼”,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推进校本建设,使学校教育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5、进一步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创新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重视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总结、思考与积累,促使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发展。
活动推进工程
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去参与,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塑造自己、完善人格。
1、德育活动促养成。围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把德育贯穿到常规教育活动中,融化到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到家庭教育活动中,拓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2、校本活动创特色。以中华经典诵读为抓手,贯彻读好书(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写好字(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好人的宗旨,开设适合校情的阅览、诵读、书法等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校本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3、兴趣活动育专长。点面结合,成立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对特长生的针对性培养,打造一批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专长突出的学生。
管理优化工程
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维护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实现管理的人本化。
2、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打造一支真诚沟通、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管理队伍。
3、积极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层层考核,层层负责,大力推动学校的管理体制向高层次的方向迈进。
4、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奖励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及时奖励,积极推行优秀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工程,实施骨干教师动态管理措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品牌塑造工程
1、彰显特色,提炼品牌精髓。定位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提炼自己的品牌精髓。把体育,艺术,英语,科技等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来打造。
2、提升素质,熔炼品牌实力。全面提高师德水平,遵循现代师德建设的规律与特点,大力开展富有创造性、实效性的师德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地组织教师参加高层次研修和学习,加快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教师大专学历达100%,本科学历达80%。
3、积极传播,锤炼品牌形象。通过校园网站、各级各类媒体传播学校信息,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四、学校发展监控评价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领导组,召开制定规划的专题工作会议,充分研究和讨论,广泛征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委员会的意见。形成讨论稿,召开教职工大会,民主讨论,形成决策。按照规划方案,逐步完善规划疏漏。在实施进程中,每学期要向全体教职工报告和规划完成情况,及时对方案实施进行调控。
五、学校发展年度目标
2011年:主题词:精致管理
1、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2、进一步完善理制度,规范学校行为。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精细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3、加强师德和教师纪律的管理,树立学校良好新形象。加强学校各部门的中层管理,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制定中层干部评价细则和述职考核方案。
4、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改革和远程教育的科学统一,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建立并落实奖惩制度,要结合绩效工资,拟定调动和促使教师搞好本职工作的制度,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6、配合区局校舍办做好学校操场的建设和维护,多方协调,争取在
校安工程中首批工程,完成学校教学楼的重建工作。
2012年:主题词:精细规范
1、积极推进校本科研的发展。从校本出发,以教师为科研主体,以务实的态度,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开展研究,切实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各项工作以质取胜。
2、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每个教师在实践中熟练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强有力的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专业成长三年个人规划通过率达80%。
3、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探索以人为本、以心为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德育模式。形成充满人文精神的德育环境,校本化的德育机制,人性化的德育评价,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多元化的德育途径,开放性的德育大环境。
4、配备配齐各科教师,主要是英语和艺术类教师。
5、加大学校硬件投入,改善教师办公环境,修缮教学楼、改善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学校校园景点建设。装备教师电子备课室,配备办公电脑,实行资料、师生档案管理电子化、办公无纸化。
6、加强管理,各项工作更加和谐规范。2013年:主题词:精巧特色
1、学校办学规模:实现小班化双轨教学,教师结构及学科配备进一步优化。
2、培植学校的品牌,形成学校的特色,努力在全县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效应,兴趣小组办出特色,学生获奖面广。大中队活动正常化、系列化。
2、培植学校的品牌,形成学校的特色,努力在全县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效应,兴趣小组办出特色,学生获奖面广。大中队活动正常化、系列化。
3、每个教室配备电脑、彩电,建成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制定与实施学校骨干教师和贡献较大的教师倾斜政策,建立和逐步完善学校的质量监控机制。培养县教坛新秀等2-3人。
4、完成校园网的建设,实现教师考勤管理网络化、电子化,实现共享教育资源,力争学校每年有课件获奖。
5、完成校园硬件建设规划,积极争取传达室东移。2014年:主题词:精准效益
1、加强质量建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要求上进、文明有礼、行为规范;乐学勤奋、基础扎实、思维活跃;身体健康、心理良好、各有所长。语数学科合格率达90%以上,优秀率达70%以上;英语学科合格率达80%,其他科合格率达90%以上;体育达标率达98%,毕业班合格率达100%,升学率达100%。
2、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理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完全健康率达70%以上。人人遵纪守法,违法率为0。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地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3、完成校园食堂改造与重建,实施好国家营养计划工程。2015年:主题词:精妙和谐
1、继续加强班子建设。有一个结构合理、职能明确、能独当一面、团结进取、联系群众、坚持以法治教、办事效率高的行政领导班子。能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和学校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层级管理,追求管理效益。能站在教育现代化的高度,科学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迈向教育现代化。
2、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实干型、创新型、廉洁型的干部教师队伍。全校教师师德良好,有创新教育理念,胜任教书育人工作,形成“认真、踏实、创新”的教风;课堂教学能体现现代化教育理念作指导,能经常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施教,贯彻“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提高素质”的教学指导原则,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做到正确、扎实、灵活、创新,全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各年级、各学科教师配备齐全,并各有把关教师。100%以上教师能利用远程教育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20%以上教师熟练制作开发课件。
3、完成各级课题1-2个,全面实现五年办学目标和各项指标。
注:本规划提交全体教师大会通过后实施。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十一五”时期以来 ,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的理念渐入人心。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明显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底,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0多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 800万。2013年,废钢铁、废塑料、废有色金属、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船舶8大品种回收量超过1.6亿吨,回收总值接近4 800亿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率超过70%。初步测算,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相当于节约1.7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11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75万吨。行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2007年,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发布《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明确商务主管部门作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2009年,国务院公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明确废弃电器电子回收处理的生产者责任。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根据文件精神,2012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建立了由商务部牵头,22个单位组成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企业实力日趋增强
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借力政策支持,不断拓展回收网络,延伸产业链,成为回收体系的主体,初步实现了经营产业化、利废资源化和处理无害化。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设备较先进、分拣加工能力较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0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
(三)回收体系逐步建立
自2006年起, 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以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回收体系试点,到2012年试点城市达90家。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3.5亿元,支持75个城市新建和改扩建51 550个网点、341个分拣中心、63个集散市场;同时,支持建设122个区域性回收利用基地,有效推动了试点城市向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的方向发展,试点城市重点品种回收率超过60%;回收利用基地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和城市矿产项目形成有力支撑。
(四)技术水平稳步提高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加工利用技术,开展精深加工,创新经营业态,传统的回收、分拣、加工处理工艺得到改造升级。如聚酯塑料(PET)瓶片熟料生产技术 ,废印制电路板环保处理及资源回收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池回收企业与生产企业开展废电池再生利用活动,利用电镀废渣及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料提取各种有价金属等,取得了良好成效。部分城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置智能回收设施和设备,方便市民自助完成废弃物交售; 有些地区设立了固体废物信息交换中心,整合了回收热线、信息系统和回收站点,形成客户交投、信息交换、废品回收、在线监控于一体的网络服务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四低”:
1.组织化程度低。再生资源回收以社会化个体回收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10%~20%。行业小、散、差的特点明显,回收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管理工作难度大。
2.分拣技术水平低。行业内技术研发普遍投入不足,操作工人缺乏技术培训,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较低。除少数企业回收工艺和装备较先进、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外,大多数从业主体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分拣精细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3.经营规范化程度低。标准化、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尚未形成,回收、运输、储存、利用各环节协作配套不够。酸浸、火烧等野蛮拆解和不具备资质私自拆解现象普遍存在, 偷盗销赃行为时有发生,乱堆乱放、乱设摊点现象还比较严重,造成行业秩序混乱,存在一定环保隐患。
4.部分品种回收率低。废玻璃、废电池、废节能灯、废纺织品等品种,受回收成本高、利用价值较低和利用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经济效益较差,回收率较低,一般只有30%左右,个别品种甚至随生活垃圾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公众认识不到位。社会上普遍存在把再生资源等同于“垃圾”的错误认识,对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在源头上做好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端回收成本。一些地方对做好回收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科学规划,定位不清,回收行业发展滞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各方责任不清晰。除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建立了基金制度外,其他品种尚未明确相关制度要求。特别是对于价低量小的品种,缺乏相关制度规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不健全,销售者和消费者对产品废弃后的回收责任尚未明确。
监管执法难度大。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对无照经营、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或根本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小企业和小作坊有效监管难度大,致使不规范企业依靠低环保成本抢占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政策配套性不强。2011年回收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废玻璃、废节能灯等品种由于回收成本高、利润薄,靠市场机制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此外,行业监管政出多门、职权分散,支持政策和工作措施缺乏配套性。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发达国家纷纷加快部署, 采取立法和财税支持等多种手段,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快速发展。如欧盟提出将在未来10年重点发展低碳产业与循环经济,到2020年实现主要金属和建筑材料基本由再生资源提供。
从国内现实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日益显现,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现有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和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铁矿、铜矿国际依存度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量将有增无减,资源瓶颈愈发突出,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严峻局面,只有将废弃商品有效、及时回收,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和利用水平,才能形成“资源—产品—废弃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缓解资源紧张局面、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作为七项重点工程之一,首次将回收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1]49号)是关于再生资源回收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为实现回收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绿色流通为主线,围绕规范回收利用秩序,降低回收利用成本和提高回收利用率,着力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制改革和回收模式创新,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构建多元化回收、集中分拣和拆解、安全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完整的先进的回收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法规、制度改革、标准建设和政策引导等措施,着力加强对市场失灵品种的引导,提高重点品种的回收率。其他品种的回收则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坚持统筹当前和立足长远相结合。结合当前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制度改革和技术服务创新,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坚持突出重点和兼顾全局相结合。以回收、分拣环节为重点,同时,着眼于再生资源回收全程和全产业链管理。从产废源头入手,建立健全回收渠道,逐步实现应收尽收;通过提高分拣加工技术水平,实现与利废环节的有效衔接。
4.坚持总体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整体规划,总结经验,借鉴国外做法,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等情况,科学选择建设模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以上, 实现85%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85%以上社区及乡村实现回收功能的覆盖、8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培育100家左右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2.2亿吨左右。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四、主要任务
(一)分类建立回收体系
从产生源头看,再生资源主要分为四类:生活类(居民家庭)、产业类(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服务消费类(超市、百货店、维修店等)和公共机构类(机关、学校、医院等)。针对四类再生资源的特点 ,应分类建立不同模式的回收体系:
1. 以三级网络为基础的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城市,巩固和提升以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回收利用基地)为代表的三级回收网络,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调整网络构成;在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延伸回收网点,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 厂商直挂的产业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回收企业与各类产废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分拣和加工的再生资源直接配送给利用企业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通过厂(企 )商直挂 ,减少中间环节 ,满足下游利用企业的需求,提高回收利用率。
3.与回收企业对接的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组织有资质、实力强的回收企业与公共机构对接,通过开展义务回收、协议回收、定期回收、流动回收等多种方式,建设规范收集、安全储运、环保处理的示范模式。
4.以逆向物流为特点的服务消费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充分发挥流通企业面向广大消费者分散销售且便于集中回收的优势,倡导销售者责任,推动绿色商场建设,利用销售配送网络,试点建立逆向物流回收渠道。
(二)完善回收节点功能
完整的回收体系应以回收网点为基础,分拣中心为核心,集散市场为补充,储存运输为联结,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为有效提高回收利用效率,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多样设置回收网点。按照 “便于交售”的原则,城市每1 000~1 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乡镇每1 500~2 000户居民设置一个回收点, 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鼓励和推动回收体系与垃圾收运体系各环节有机结合。对难以设立固定站点的地区,组织统一管理、规范作业的流动回收车,借助电话、便民服务平台等各种方式,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商场及公共场所设置自动回收设施,试点智能回收。
2.提高分拣加工水平。分拣加工是回收体系的核心,分拣中心的数量、规模和结构,既要充分考虑周边地区再生资源回收量, 与回收网点有效衔接,又要兼顾周边产业和利废企业的需求, 实现产废、利废的衔接。加大分拣加工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分拣自动化和精细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试点建设一批回收分拣集聚区, 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松散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产业型、效益型方向转化。
3. 升级改造集散市场。推动集散市场向具备分拣、加工、处理等多功能的回收分拣集聚区转变,实现信息交换、价格形成、商品配送和资金结算等功能,推动线上与线下交易相结合。同时配备集中的污染治理设施,杜绝露天堆放等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储藏方式。
4.完善储存运输系统。合理规划和建设各类中转和存放设施,防止出现扬散、流失、渗漏。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运输能力,同时借助专业物流企业的力量,建立安全、高效、环保的物流系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危险废弃物的运输。
5.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机制,编制发布重点品种价格指数,解决传统交易中信息滞后和不对称的问题,为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的相关服务商提供信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回收体系各节点、各环节的对接和整合,促进回收与利用环节的有效衔接。
(三)培育龙头回收企业
1.支持回收企业公司制改造。引导传统回收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企业采购、销售、资金和财务管理,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回收领域。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整合。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和加工环节, 健全外国投资者并购安全审查管理。鼓励龙头企业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组织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
3.加大与利用企业的对接。鼓励回收企业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利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促进回收与利用的有效衔接。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形成部分重点品种上建回收网络、中连物流、下接利废产业的产业链,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稳定和保障再生资源供应。
(四)强化行业秩序监管
强化回收渠道的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再生资源制假售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等违法犯罪行为, 依法查处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物品、收赃销赃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污染防治工作, 支持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环境的企业并向社会公布。严格以环保、节能指标为主要依据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清洁生产审核。加大预防和打击废物非法进口力度,加强对进口再生资源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回收秩序。同时,积极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制订行业自律性行规、行约,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五)健全回收管理制度
1.加大法治工作力度。加快出台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推动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上升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研究建立销售商、消费者对于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积极研究废旧纺织品、餐厨垃圾等品种的回收管理制度。加大《废弃电器电子回收管理条例》的实施力度,进一步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积极探索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城市垃圾清运体系的有效融合,促进两网协同发展。
2.强化标准化工作。研究建立科学合理、功能齐全、 统一权威的再生资源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加强回收目录、产品分类、分拣加工作业、运输储存、回收污染控制技术等基础类和通用类标准的制修订。通过认证认可等多种方式,加大标准贯彻落实力度,加强对现行标准的宣传,引导行业规范化发展。
3.加强行业统计和信息发布。在典型企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分品种、分地区的统计报表,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特点的统计体系。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定期形成行业发展报告。制定《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模式指南》,加强分类指导。
(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充分运用媒体优势,倡导绿色低碳、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强化道德约束。鼓励使用资源循环再生产品, 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消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广泛推介各具特色的回收体系建设成功模式,宣传推广再生资源回收的先进理念、方法途径、政策法规,提高全社会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的认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再生资源回收的良好氛围。
五、重点工程
(一)回收模式创新工程
1.重点品种回收模式创新。针对废玻璃 、废电池、废节能灯等价值低、易污染品种,探索与垃圾分类试点相结合、自动回收设施布点与专业物流相结合等回收模式,探索借助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实现面向全社会的第三方回收模式。
2.企业回收模式创新。按照布局前瞻化 、物流专业化、分拣精细化、产业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各种行之有效回收模式,大力发展整合网络、产业共生、“三位一体”等各类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鼓励其他回收模式的创新。
(二)回收分拣示范工程
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和专业性分拣中心。充分考虑全国各区域再生资源主要品种产生量及增长趋势、再生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规模、人口密集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区域面积、区位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到2020年,建设区域性回收分拣基地200个,专业分拣中心2 000个,与遍布全国城乡、网络纵横的回收站点有效衔接, 形成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为主的城市矿产基地形成有效对接。
(三)分拣技术创新工程
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智能型回收设施、设备,推广机械化、自动化和先进适用的分拣加工处理装备,促进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鼓励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监测技术和传感识别设备,推动企业回收处理技术的创新。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各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领导与协调机制,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行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行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
(二)加大财税支持政策力度
按照向公益性品种、向产业集聚和向科技创新倾斜的原则,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回收企业的支持力度。对引进先进技术后开展消化吸收并产业化的建设项目, 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研究通过发展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新型回收模式开发创新,鼓励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及装备的推广示范。
(三)完善土地金融支持手段
落实和完善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用地政策,对列入各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布局和选址,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推广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四)建立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利用相关技术遴选推广机制,适时发布国家鼓励的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有关技术、工艺、设备名录。鼓励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对分拣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公司,为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支持高校开设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回收相关专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健全产学研衔接互动机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理技术联合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强化回收一线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七、组织实施
商务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合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
《发展指南》指出,根据我国在公交、出租、环卫与物流等专用车、公务与私人乘用车等领域的汽车增长趋势,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相关政策要求和规划目标,经测算,到 2020年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500万辆,其中电动公交车超过20万辆,电动出租车超过30万辆,电动环卫、物流等专用车超过20万辆,电动公务与私人乘用车超过430万辆。根据各应用领域电动汽车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经分类测算,2015年到2020 年需要新建公交车充换电站3848座,出租车充换电站2462座,环卫、物流等专用车充电站2438座,公务车与私家车用户专用充电桩430万个,城市公共充电站2397座,分散式公共充电桩50万个,城际快充站842座。
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电动汽车发展基础较好,雾霾治理任务较重,应用条件较优越的加快发展地区,预计到2020年,推广电动汽车规模将达到 266 万辆,需要新建充换电站7400座,充电桩250万个。在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北等示范推广地区,预计到2020年,推广电动汽车规模将达到223万辆,需要新建充换电站 4300座,充电桩220万个。在广西、西藏、青海等尚未被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范围的积极促进地区,预计到2020年, 推广电动汽车规模将达到11万辆,需要新建充换电站400座,充电桩10万个。
《发展指南》还指出,根据需求预测结果,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明确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环保部:推动建立机动车环保召回制度
环保部近期发布《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将推动建立并严格执行机动车环境保护召回制度。《意见》提出,依法推动建立并严格执行机动车环境保护召回制度,生产、进口企业获知机动车排放大气污染物超过标准,属于设计、生产缺陷或者不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耐久性要求的,应当召回。这是环保部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机动车环保召回制度,并明确生产、进口企业负责召回。《意见》还规定,在用机动车经维修或者采用污染控制技术后,大气污染物排放仍不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应当强制报废。同时表示要严格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的环境监管。推动采取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措施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和新能源机动车。
环保部:黄标车淘汰未完成省份负责人将被约谈
今年1至8月,全国过半省份黄标车淘汰进度缓慢,湖南、内蒙古、山东、甘肃、湖北、河南、贵州、青海、海南、江西、山西、福建、陕西等13个省份淘汰进度甚至不足50%。今年9月底,环保部曾通报前8个月的淘汰进度,当时的淘汰数据为69.55万辆,淘汰任务仅完成六成,平均每个月淘汰量不足10万辆。前8个月的黄标车淘汰进度发布后不久,10月初,环保部会同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共同发布《关于全面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确保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营运黄标车淘汰任务”。
上述通知发布后,前10个月的最新淘汰数据显示,淘汰进度缓慢的仅有陕西、湖南、江苏、宁夏、山东、北京等6个省份。环保部近日透露,将对未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的省份有关负责人进行“约谈”。这是环保部自2014年10月首次通报黄标车淘汰进度以来,首次明确要约谈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地方负责人。
国家推公交新能源化
2015年11月10日,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联合发布《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考核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加大公交车新能源化的推广力度,对地方新能源车公交推广效果进行考核。具体的考核目标为: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海南,2015-2019年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应分别达到40%、50%、60%、70%和80%。安 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2015-2019年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应分别达到25%、35%、45%、55%和65%;其他 省(区、市)2015-2019年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应分别达到10%、15%、20%、25%和30%。
国务院:重点发展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技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以首批试点工作成果为基础,围绕相关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四项重点任务开展扩大试点工作。在技术标准研制方面,选择3D打印、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中医药等专业领域,鼓励学会面向新兴交叉学科和市场需求空白,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促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团体标准研制模式。
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即将出台
近期,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施子海介绍,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140个参改部门公车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与此同时,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车改已经启动;中央企业和事业单位车改方案正抓紧制定,即将出台。据悉,国家发改委在《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要启动国有企业单位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如今在机关车改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车改,特别是国企车改提上日程。
工信部:非汽车企业将获电动汽车生产资质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近日表示,目前已经有一批非汽车企业在申请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据了解已经有几十家企业在申请。预计不久将来将会有若干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到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资质许可范围里。有媒体提问,有没有一个时间点可能会批准那些非生产汽车的企业来生产电动汽车?对此,苗圩表示,这项工作是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两家在负责,目前已经有一批非汽车企业在申请资质,我了解已经有几十家企业在申请。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在组织有关的专家在做评审。预计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若干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到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资质许可范围里。
工信部:首批新能源电池企业目录公布
工信部官网近期显示,首批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已正式公布。这意味着该目录中生产汽车动力蓄电池的企业已得到国家政府部门认可。据分析,政府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并公布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有利于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企业按标准选择动力蓄电池供应商,从而促进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的发展。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首批进入目录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将获得更多资本投资,更有利于扩大自身企业规模。
京津冀首个交通节能减排实验室成立
2015年11月18日,京津冀首个交通节能减排实验室在北京成立。该实验室由北京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共同建设,旨在通过对交通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建立“实测+模拟仿真+评价”的交通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实验室包括7个子实验室和1辆移动监测车,全面覆盖“人、车、路、环境”交通要素。该实验室将依托海量交通数据的强大优势,支持交通领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的决策制定,满足检测评估工作的需求。北京交通节能减排实验室的建成,有利于提升北京交通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水平,支撑交通污染规律的研究及环保治理措施的制定,为京津冀区域的交通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支持。
北京首次将电动车充电服务费纳入政府定价
《北京市定价目录》已修订完成,近日正式向社会公布,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此次目录,增加国家下放的3个项目,即教材价格、公证服务收费和司法鉴定服务收费;按照国家要求,将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纳入定价目录。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目录修订,政府定价项目由2002年版的94项减少到41项,其中,放开57项,按国家要求增加4项,缩减幅度达到56%。保留的政府定价项目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三大领域。
"京VI"机动车排放标准将减排三成
更加严格的北京市机动车排放标准即将实施。近日从北京市环保局获悉,北京市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包括轻型汽车、重型汽车和重型发动机等3个标准。据悉,若能按照程序制定发布,“京VI”标准将于2017年12月1日起实施,预计到2022年,全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整体将减少约20%-30%。
山东史上最严大气防治法征意见
2015年11月16日,《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征求意见稿)》通过省法制办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条例对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餐饮农业污染等防治和处罚制定了针对性的条款,这将是山东省史上最严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其中,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预警与应急上,意见稿规定,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向社会公布。应急预案措施包括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限制部分机动车行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吉利正式发布新能源战略“蓝色吉利行动”
2015年11月18日,吉利汽车在广州车展前夕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蓝色吉利行动”,这一行动表明,吉利公司将加快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蓝色吉利行动”的关键是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吉利汽车将采用EV、PHEV和HEV三条技术路线、依托中高端纯电动汽车FE平台、小型专属纯电动汽车 PE和CMA中级车基础模块化架构,大力推进新能源战略的快速实施。
大众推迟增资一汽大众
2015年11月19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基于财政方面的考虑,我们决定推迟对一汽-大众的增股,这个决定不是取消,是推迟,时间是2-3年。”一位证券分析师对此表示,大众集团推迟对一汽-大众增股,短期来看这是对一汽股份整体上市是重大利空,此前资本市场等待的时间节点,再次变得不确定。
广汽三菱收购三菱进口车业务
2015年11月19日晚,广汽集团对外发布《第四届董事会第11次会议决议公告》,公告中除宣布通过《关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议案》外,还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重组三菱进口汽车销售业务项目的议案》,同意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收购三菱汽车销售(中国)有限公司100%股权。
福田建国内最大纯电动卡车产业园
2015年11月11日,福田汽车集团纯电动卡车与环境装备产业园开工仪式在湖南长沙举行。据悉,该项目投资50亿元,是国内最大规模纯电动卡车项目,以满足电动卡车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按照计划,产业园将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规划用地约400亩,将形成年产5万辆汽车底盘和2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预计2017年6月竣工投产;二期项目将形成年产10万辆汽车底盘和6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宝马收购先锋租赁
宝马集团近期宣布收购中国国内汽车租赁供应商先锋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简称"先锋租赁")。此次收购体现了宝马集团对于租赁业务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的重视,并为未来在中国发展租赁业务铺平了道路。根据协议,宝马收购先锋租赁百分之百的股权。“我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远期发展前景很有信心,因此我们在积极筹划,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宝马集团金融服务某负责人表示,“一些新的汽车服务业务领域,例如租赁和车队管理等,将会在整体汽车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先锋租赁于2009年成立,2014财年收入2.08亿元。该公司已在国内58个城市获得租赁营业许可。目前在中国,宝马金融服务的业务发展欣欣向荣。收购先锋租赁将使宝马金融服务从目前业已开展的融资业务板块,进一步拓展到租赁业务。
e代驾大幅裁员20%
“2015年O2O行业经历了从疯狂到理性的过山车般的过程。”近期,e代驾CEO杨家军在内部邮件中确认裁员一事,称一年来公司人员激增是管理上的失误,极速回归价值本质成为当务之急。据e代驾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裁员比例为20%,而非传闻中的30%。e代驾APP于2011年10月上线,被认为是互联网代驾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5 J.D.Power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出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注重优化教育体系,提升发展水平;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水平;强化教育管理,提升办学水平;细化教育规划,提升投入水平。努力促进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教育服务。
二、基本情况分析
学校坐落于单县文化路中段,校园面积30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拥有集教学、办公、实验、阅览及各种功能教室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教育楼。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师资力量雄厚,在118名教职员工中,中学高级教师10人,小学高级教师86人,山东省特级教师 2人,国家级及省级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教学能手47人,省级教学能手9人。
学校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健康成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悟、判断、表达。以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幸福成长。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带教研,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激励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发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及省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7项重点实验研究课题,均取得显著成果。现在学校正在开展 “陪伴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我校学生先后有9人次获国际级绘画奖,17人次获国家级绘画奖;5人次获全国国际标准舞大奖。在读书活动比赛中,获国家优秀组织奖;学位鼓号队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学校先后荣获 “菏泽市教学先进集体”、“菏泽市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农村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少先队规范化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 “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国家级汉字书写规范化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学校教育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
1、办学理念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在“做好服务”的管理理念指引下,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实行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扁平化层级管理”体制,建立起科学型、民主型的现代管理体系。
围绕新课标,伴随新课改,大胆探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主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武装教师,注重用现代教育理论,新一轮课改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武装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在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打造“学习型、专家型、合作型、创新型、智慧型”老师队伍,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2、办学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科研为指导,改革为动力,以德育工作为中心,以“陪伴教育”课题研究和“以规划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策略研究”为重点,以培养“专业型”教师为切入点,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将新课程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办学目标
(1)把学校建成“师生成长的乐园”。搞好学校标准化建设,建成一所“全面、均衡、内涵、创新” 型学校。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学习型、专家型、合作型、创新型”专业教师队伍。
(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把我校建成国家级规范化学校。
四、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 根据教育发展要求,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益。
2、勇于超前、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区人口变化等要素的预测和分析,对照“国家规范化学校标准”,争创国家级规范化学校。
3、科学管理、效益最优原则: 根据县教育局规划精神,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科学管理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协调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五、规划目标
1、完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1)领导班子配备到位,逐步提高年轻干部的数量和整体素质,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数的教学需求及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从数量上争取配齐、配足教师,特别音乐、艺术(美术)、微机、体育等学科老师。教师学历合格,大专以上学历层次达到 90%以上,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向更高学历层次进修、函授。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支有一定教科研能力,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骨干及学科学术带头人等教师队伍。(3)场地及校舍建设达到或者基本达到国家规范化学校相关要求。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达标;图书阅览室进一步充实完善,其他各专用教室及辅助用房要用足用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4)学校充分利
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和德育活动基地进行教学。(5)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能较好地达到国标。
2、强化教育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规范”。(2)保持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要树立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加强学校文化环境育人的特色建设。(3)探索推行科学管理。目标管理要明确,民主管理要深入、制度管理要完善、体制管理要加强、管理手段有创新和突破。
3、加强课改实验,提升办学水平。
(1)加强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陪伴教育”课堂教学改革。(2)提高“课改”及“新教育”实验的条件;认真组织、实施“陪伴教育”课题的研究和发展。(3)及时总结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或者经验,并不断修正完善课题计划或者方案。(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优化德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1)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提高。①思想认识基本达到《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②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基本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2)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有发展。(3)学生劳动技能素质(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达要求。(4)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均衡。(5)重点搞好省级课题《陪伴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以规划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的研究带动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使100%学生达到《小
学生健康体质标准》测试及格等,优秀率不低于30%。学生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
5、加强平安学校建设工作,使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六、实施措施
为确保达成上述办学目标,完成主要工作任务,学校要着力抓好以下两大方面的重点工作:
1、坚持优化质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注重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质量的态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确立学生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对学生的一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执行素质教育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规定课程,上足规定课时,杜绝随意删减课程,增加课时的现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严格规范教材、教辅用书的征订和使用,杜绝随意编印、随意征订的现象。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坚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广泛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的沟通,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注重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小学教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课程
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主动吸取兄弟学校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冷静反思课改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实施新课程水平,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发展的评价机制。
(3)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和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建立课堂教学考评制度。成立学校课堂教学考评小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年度考评,考评结果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4)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以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以“以规划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策略研究”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为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公德、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开展法制教育为重点,严格控制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以建设德育基地为平台,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智育工作水平。提高体育工作水平。认真实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努力提高竞技水平,提高美育工作水平。认真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和表演技能;营造良好 的艺术教育氛围;抓好业余文艺队的指导训练工作,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以听科技讲座、读科普读本、写小论文、做小实验、搞小发明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2、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是创建省规范化学校的重点和关键。必须以强化管理为抓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加快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发展。
(1)着力完善常规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一是认真执行《教学管理常规》。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情况,及时推广先进经验,限期整改存在的问题。二是认真执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校级领导要做到坚持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坚持每周汇总听课情况,坚持每周进行课堂教学集体点评,坚持深入班级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三是认真执行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科备课组每周至少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一是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坚持规范收费工作到位。二是切实加强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大防火、防盗、防事故、防暴力袭击的力度,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确保师生饮水卫生,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在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和“警钟长鸣”的同时,探索学生上、下学安全过马路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三是注重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校园环境管理,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
设。
(2)着力完善考核评比机制。加强教师年度考核: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平时考核为基础,按照个人述职、民主考评、小组审核、公示结果确定等次等程序,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用聘任、发放绩效工资和晋升职务的重要。(3)着力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坚持竟聘上岗制度。着力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注重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参加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主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要求的“师德师风年”系列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注重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继续实行本科学历进修(函授)的奖励办法。注重骨干教师培养。按照“明确对象、制订计划、落实措施、注重实效”的要求,培养一批博兴县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学术)带头人。
六、保障措施
1、完善管理体制,切实保障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明确办学职责,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2、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教师法》,强化学校法人地位和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育政务(校务)公开,基本实现教育决策和管理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
3、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积极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推进用人制度改革,继续实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全面推行教职员工竞聘上岗,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教职员工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名教师、管理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名教师优秀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名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整合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资源,逐步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共同参与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系。
4、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严格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评价,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以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为重点,将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在新的教育大背景下,我校教育发展面临着以下新形势: ⒈近几年,学校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⒉素质教育的飓风越刮越紧,学校只重升学的畸形发展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
⒊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农村教育发展可挖掘的潜力。4.学校发展缺少特色。
综上所述,根据县教委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快学校发展,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特拟定此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我校教育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 ⒈办学理念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国,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新课标,伴随新课改,大胆探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主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武装教师,注重用现代教育理论,新一轮课改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武装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在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一代新人,打造“学习型、专家型、合作型、创新型、智慧型”老师队伍,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⒉办学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科研为指导,改革为动力,心德育工作为中心,以新一轮课改为重点,以培养“五型”教师为抓手,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将新课程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高举质量大旗,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⒊办学目标
(1)搞好学校标准化建设,建一所“全面、均衡、内涵、创新、安全发展型”学校。(2)打造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4)把我校建成县级规范化学校
二、我校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1.树立“夯实基础、培养新人”的办学宗旨,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生源是生命之源”思想,“科研先导,改革动力,“智慧型”队伍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
2.强化学校的“三风”建设,努力形成“知书达礼、创新进取”的校风、“务实求实、精业创新”的教风以及“勤学好问、多思乐取”的学风。
3.深化改革,建立教师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评聘分离的管理体制,实行普通话证书上岗制度,着力建立以促进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适应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实现科学与民主管理。
4.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育人环境。⑴校园、操场规划合理,保持整洁,草地花坛营造优美、绿色校园;树木挂上树种名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⑵学校围墙等公用环境配有名画临摹,名人佳作、师生精品、展现文化底蕴,营造艺术环境;教室布置各有特色,营造学习氛围;橱窗,宣传板报宣传学校国家、学校时事,培养关心国家、社会、学生时事。
⑶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演播活动”、“每日一句名言”丰富文化内涵,提供精神食粮;学生“校园之星”展示,打造精英风采,塑造精神偶像:“三个一”活动(一次艺术展、一次体育运动会、一台文艺节目)尽展师生艺术风采,构建校园精神文明。
⑷文明班级评比,从道德文化层面规范师生言行,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推进人的文明和进步。倡导:课上无“乱”、课下无“嚷”、考试无“弊”、作业无“抄”、校物无“损”、环境无“脏”、语言无“忌”、举止无“禁”、日用无“费”,讲普通话,用规范字,构建校园精神文明。
⑸校园的上空回荡着朗朗读书声;教室里教学井然有序,师生同做眼保健操保护视力;学校操场上“运动健将”集体舞、课间操、工间操和长跑等阳光体育活动交叉形成生动活泼的动态画面,展现学习氛围、展示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令人羡慕。
⑹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县教委文件精神,建教师周转房,新建初中部,学校实行分部管理
⑺加强学校森林工程建设。
5.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新一轮课改。建立一支政治思想文明,工作作风过硬,基本功扎实,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教育书人的师资队伍。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课程观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创生者、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改进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师培养,实现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
⑴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树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重建“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相互尊重、赞赏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关注全体、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观;构建关注全体、师生平等交往、师生与生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三维”落实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⑵加强名师工程建设,树立学校师资品牌。加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步伐。在三至五年内,使学校骨干教师达一半以上,县级骨干教师6人,学科带头人5人。
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化、学历层次,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五年内,实现本科学历50%以上,大专学历100%以上,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达100%。
⑷加强教学与课题的研究,不断完善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各教研组成立研究课题。
⑸不断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实现教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的组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⑹加强学校的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⑺通过学科带头人评选,实行全员聘任制,职称评聘分离、竞聘上岗等政策,引入教育教学与竞聘上岗机制,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队伍建设,促进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6.实现高质量的办学效益:实现一流的质量,着力培养“德智双全、学创俱能、特长突出、身心两健”的人才。
⑴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公德,能合作,善合作;意志坚强,毅力持久,心态健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学习、勤学习、会学习;有强热的创新意识,勇于实践创新。⑵培养四种能力:人人写一手好字、规范字,人人是出色的播报员,人人会熟练地操作电脑,人人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⑶、社会效验好,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高,家长信任,社会放心,学生信赖。
7.创建学校特色,丰富学校内涵
⑴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墙上文化、班级文化为长期持久的硬性文化,不断丰富校园的环境文化,使校园环境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⑵突出以班级为单位,形成长期进行课外集体舞的特色,培养以舞蹈艺术见长、音乐、美术为补育的特色。
⑶巩固书香校园建设。
⒏完成创建县级“规范化学校”
三、我校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三风”。1.加强教育,增强教育书人、爱岗敬业精神。
(1)切实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工作,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教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
(2)切实加强教师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思想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的《实施素质教育制度》,学习《六要六不要》、《十要十不要》等有关规定,切实规范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自觉性。
(3)切实加强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开展“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再创业”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对教师的“为人师表”的言行教育,不断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树立教师形象,加强教师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努力形成“知书达礼、创新进取”的校风、“务实求实、精业创新”的教风以及“勤学好问、多思乐取”的学风。
⑷以“八荣八耻”为指导,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⑸重新构建学生、家长、学校相结合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教师评价制度。通过社会、家长评学校、评教师,学生评教师,教师评学校、评领导等活动,努力创建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氛围。努力创设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的局面。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养成教育。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以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五爱教育”,以“八荣八耻”为指导,在学生中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充分发挥校本资源的作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地方的旅游、德育基地、乡情教育、地方文化等教育资源为载体,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为目标,广泛进行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深入学习贯彻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为重点,通过开创“文明班级”、推普周、读书笔记、艺术节、科技宣传月,学雷锋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语言文明习惯。
(3)进一步细化、规范学校的德育活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契机,制定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计划,落实工作制度与要求,有阶段性地抓好系列教育活动,开展社会服务、劳动、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劳动思想与技能,增强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培养良好的学风。
(4)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读书、大手拉小手、雏鹰行动、研究性学习、学雷锋行动、社会实践、春游”等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团支部教育活动,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祖国的思想,培养学习探究与体验的热情。
(5)认真抓好学生的法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安全和防范意识。以《社会治安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游泳安全、预防高致性禽流感等教育、食品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根据季节特点,有重点地做好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⑹加强家长学校与社区德育工作站的建设,积极通过家长学校与德育工作站各项活动,宣传学校工作,积极取得家长与社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与理解,共创学校佳绩。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在二到三年内,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完善教师办公条件,完善办学条件,配备“班班通”,建成“突显特点、活泼健康、积极向上、激励进取、展示自我”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创优良的育人环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树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重建“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建立“课程”是师生教与学的“体验课程”,是被师生实在体验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思考到的课程,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而不是课程的执行者;转变教师角色,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者,是社区的开放型教师;建立师生相互尊重、赞赏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关注全体、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观;构建了“关注全体、师生平等交往、师生与生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学生观”;关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把握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更新与掌握教育观念,技能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理论与业务水平。
2.加强名师工程建设,树立学校师资品牌。加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步伐,通过传、帮、带,结对子,外派进修培训,压担子,承担课题、课改研究任务等形式,在三至五年内,培养一批县具有较大影响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步骤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培训,促进骨干教师成长,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化、学历层次,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在五年内,实现本科学历教师50%以上,大专学历95%以上,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达100%,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4.加强教学与课题的研究,不断完善教研与备课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一是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与健全课题研究、教学研究制度;二是通过开展区级协作课题、市、县、校级的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我校课题研究的水平与能力;三是广泛吸收青年教师参加课改实验,让一批朝气蓬勃锐意创新的年青人脱颖而出,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四是多学科,多层面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活动与研究,不断培养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总结与撰写能力,指导与教学能力,力争各学科有不同级别的学科带头人。
5.不断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实现教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的组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6.加强学校的班子建设,加强对学校班子的思想政治,爱岗敬业思想教育,使之具有较高教育教学与教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实现学校管理人员在二至五年内逐步实现学校管理人员的过度与优化,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7.通过学科带头人评选,实行全员聘任制,职称评聘分离、竞聘上岗等政策,引入教育教学与竞聘上岗机制,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队伍建设,促进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三)加强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管理与指导。
1.进一步组织学习新一轮课改的理论,加强课改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新课改目的、意义、要求与实施办法,把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新一轮“课改”的认识上来。2.继续加强教师课改的培训,通过听讲座、观看专题片、组织教师学习、进行课改实践与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等办法,不断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确保课改年段的延伸。3.加大课改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挖掘校内外校本资源,开发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认真研究、上好综合实践课,培养学习的社会服务与实践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加强评价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探索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实现多维度、多层面,关注过程与方法、价值与情感的评价体系的形成。4.在一年内,重建能适应新一轮课改的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注意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创新),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者),每位教师要研究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2)建立民主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教代会,校务会等形式,广泛建立民主的、科学的、和谐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决策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充分考虑教师创造性劳动、情感与工作态度、角色转变,以及教学思想、方向的同时,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代教育水平以及师生关系等引入考评内容,并做到真抓实干,杜绝形式。(4)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关注全体、师生平等交往、师生与生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差异、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平时与终结、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6)加强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多元的评价改革。(四)继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立。
我校目前基础设施离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的要求差距较大,自然、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技教育设备、校园网络等设备和建设相对滞后,完善我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添置种类仪器设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学校将设法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多渠道集资的办法,在五年内,将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学校绿化工程建设
2.校内无教师周转房,根据县教委文件精神,修建教师周转房 3.扩建操场。4.新建初中部。
5.建教学语音室、音乐室、绘画室、舞蹈室、阅览室等功能教室。
6.不断加强音乐、体育、美术室、广播等专用教室建设。继续添置充实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科技等教学仪器设备。
7.逐年完善各年段的多媒体设备,配备“班班通”,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继续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一是认真贯彻新课程教学计划,落实课程安排,完成教学任务;二是继续完善教师备课、教研、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业考核等评
价的制度的建设;三是继续完善教师考评办法、全员聘任的聘后评价制度、完善教师的业务档案管理等,不断完善教师工作评价与奖励制度;四是加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管理,规范课堂教学;五是加强教师岗位练兵,不断学习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六是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业,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七是加强对常规工作的检查,落实教学常规工作;八是加强对学业评价的改革,建立、规范学生的考试制度,公正评价学业。
(六)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与福利待遇,努力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尽可能地为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物质与经费保障,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文娱活动。在政策与经费许可的情况下,继续组织教师的外出参观与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七)建立特色,发展内涵。
本着学校的特点和实际,认真研究、讨论,找准切入点,在三至五年内,创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能够形成一定规模与社会影响的、人人参与的、能够持之以恒的开展活动的学校特色。建立人人为学校特色服务,为特色贡献的氛围。
1.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特色。建立以墙上文化、班级文化、“月星”文化、演播文化、艺术文化、人文文化为持点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2.形成以舞蹈为持长,以兴趣小组为补充的艺术文化。以班级为单位,形成长期进行课外集体舞的特色,培养以舞蹈、管乐艺术见长、音乐、美术为补育的特色。
3.完善、充实学校教育教学“四大基地”(校园之声演播基地、图书室读书基地、学校绿化基地、电脑小能手培养基地)的设施及资料,不断提高其档次,使之发挥更大作用。4.巩固书香校园建设。
(八)做好创建“平安校园”的活动。
1.成立创建“平安校园”机构,加强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领导。
2.加强对教师的安全意识教育,形成安全工作的自学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学生安全教育与安全演练,有针对性、季节性地对学生进行交通、课内外活动、大型集会与外出、下水安全、用电、消防,食品卫生、体育课、实验课、寒暑假、传染性等高致性疾病防治等安全、假期的安全教育,不断形成学生的安全与防范意识。
3.教育学生不进“两厅二室两吧”,不与陌生人外出,未经父母同意不得在外留宿,吃饭,不得未经父母同意私自外出。
4.加强学校安全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加强学校门卫的管理、值日行政与门卫要加强校园治安的巡查,落实节假日的值班制度,学校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要组织做好校园设施与周边环境的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实行安全月报与大型活动报批制度。
5.加强门卫工作,对进校人员实行盘查、登记制度,严把校门入校关。
(九)鼓励创新,促进学校发展
1.坚持教育理念创新。大胆吸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不断提升教育思想,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教师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3.坚持教育工作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和能力。
4.坚持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5.坚持评价体系创新。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理念,注重研究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规范评价行为,倡导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学习对照《慈溪市无烟学校标准》,依法加强学校控烟的监管和教育,消除和减少烟草烟雾的危害,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努力营造无烟、清洁、健康、和谐的学校育人环境。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学校控烟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中、长期目标:
2009年申报创建慈溪市无烟学校。2010年争取获得慈溪市无烟学校称号。2011-2012年创建浙江省无烟学校。
三、组织领导:
1、成立学校控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控烟工作的宣传动员、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等工作,并根据学校控烟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和措施。
2、成立学校控烟工作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学校控烟工作,各部门要紧密配合积极开展学校控烟工作,制定学校控烟计划和措施,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安排布置控烟活动方案,落实控烟各项措施,开展控烟宣传、学习、培训、教育等活动。
3、成立学校控烟工作督查小组。具体负责学校控烟工作的监督
执法,建立学校控烟工作专项检查制度,开展学校控烟工作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暗访,每次检查结果向学校控烟领导小组予以通报,对执行不力、屡查不改的个人,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创造良好的控烟氛围。为了提高全校师生对吸烟 有害健康的认识,组织广大师生进行学习、培训,大力开展控烟知识学习和形式多样的控烟宣传活动,提高师生对控烟的认识,人人参与控烟活动,自觉抵制烟害,创造良好的控烟氛围。
2、环境布置,营造控烟宣传环境。在学校关键位置设立禁烟标识、电子屏幕播放标语,张贴宣传资料图片,撤销所有烟具,公示监督电话。
3、宣传发动,开展“控烟宣传”活动。全面落实每年开展“六个一”活动:举行一次主题升旗仪式;举办一次针对不同岗位和职责的人员培训;召开一节主题教育课;建立一支师生控烟监查队伍;发出一封“致家长的公开信”;开展一次控烟宣传氛围自查。
4、主题教育,提高师生对控烟的认识。认真学习、对照《慈溪市无烟学校标准》,设立控烟监督员,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戒烟,不向来客敬烟,不接受来客敬烟,及时制止禁烟场所的吸烟行为。利用黑板报、网络、广播宣传禁烟法规,介绍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5、健全制度,建立劝阻吸烟制度。学校落实具体人员,做好抽烟教职工劝阻吸烟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对劝阻不改人员依据相关制度进行整改和处罚。
6、整合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控烟网络。学校要在净化学校环境的同时,将控烟活动逐步延伸到家庭、社会。发放告家长书,向家长宣传吸烟的危害,要求家长不当着孩子的面吸烟,呼吁社会监督。积极组织学生“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的新一代”签名活动,为促进学校创建和学生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7、责任措施:校园内所有人员禁止吸烟。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对来客要忠告学校的控烟规定,不准在校园内吸烟。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办公室主任负责本办公室的禁烟工作。外来客人的禁烟工作,由负责接待的有关部门负责,进行逐级管理,责任到人。
【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推荐阅读:
免疫规划中长期规划09-17
青协中长期发展规划09-15
护理中长期规划10-09
教育技术装备中长期发展规划11-27
中长期战略规划09-12
客运公司中长期规划01-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1-20
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12-28
安全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11-25
幼儿园科研中长期规划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