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菇栽培技术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白玉菇栽培技术(精选8篇)

白玉菇栽培技术 篇1

白玉菇又名御菇,日本称之为御茸,菇体洁白如玉,质地细腻,口感特佳,是一种倍受国内外市场青睐的上乘山珍,现将其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季节安排根据白玉菇5℃~20℃低温出菇生物特性,可安排秋冬两季栽培。冬栽选择12至2月播种,2至4月出菇,秋栽8至10月播种,10至12月出菇,各地应按不同的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栽培时间。

原料配制实践表明,用下列培养料,菌丝生长快,子实体朵大肥厚、品质好、产量高,优质栽培配方,①杂木屑76%,麦麸15%,玉米粉5%,石膏2%,石灰2%,②棉籽壳50%,木屑30%,麦麸16%,石膏2%,石灰2%,③农作物秸秆40%,木屑35%,麦麸18%,玉米粉5%,石膏1%,石灰1%。

装袋灭菌装袋采用双套法,即内用15×30×0.05cm规格聚乙烯塑料袋,培养料混合均匀,按料水比1:1.3加足水分,调节含水量60%~65%,装袋高16cm~18cm,每袋湿重650克~750克,相当干料300克~350克。摒弃常规套圈塞棉繁

琐工艺,将袋口上端对角折下,然后用17×33×0.05cm规格的聚乙烯袋套上,用绳线绑好袋口即可。通过常压灭菌,温度达100℃保持10至12小时。

接种培养菌袋灭菌后,趁热搬至接种室,接种空间采用气雾消毒剂或甲醛混合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待料温降至30℃以下进行接种,接种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以防杂菌感染,接种完毕将菌袋搬入培养室避光培养。接种3天后检查杂菌及菌种萌发定植情况,菌丝培养期间,经常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清新,控制室内温度15℃。

出菇管理一般经30至40天培养,菌丝长满袋后再继续养菌7至10天,促使菌丝生理成熟。将成熟菌袋移出菇房进行诱导出菇,具体操作:调节菇房温度5℃~20℃,晚上掀开薄膜,打开门窗给予冷刺激,白天揭开草帘给予光刺激,并向地面、墙壁喷水提高菇房空间相对湿度85%~90%,经过5至7天的反复催蕾管理,袋口发现白色原基呈黄豆大小时,卸掉袋口扎绳:到蚕豆大小时,敞开袋口薄膜;长至乒乓球大小时,剪开袋口薄膜,促进菌盖分化,防止发生柄长盖小的畸形菇。

白玉菇栽培技术 篇2

1 栽培前准备

1.1 选择优良菌种

菌种的质量和性状是关系到栽培成功与否和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生产者要根据市场需求, 从资质深厚的科研院所选购高产优质、商品性好的优良品种, 如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的明真8号等新品种。

1.2 准备生产原辅材料

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等农林产品下角料都是白玉菇栽培的主要原料, 生产者可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就地选材。木屑要淋水堆积发酵3个月以上, 玉米芯和棉籽壳既可以提前12h用浓度1~2%石灰水浸泡预湿, 也可以单独加水机械搅拌30min预湿, 麦麸、玉米粉等生产原料应新鲜、洁净、干燥、无霉烂异味, 并按生产计划采购塑料袋、套环、塑料筐、打孔棒等辅助材料。

2 栽培工艺与配方

白玉菇工厂化袋式栽培生产周期为100~120天, 其中菌丝满袋35~40天, 后熟50~60天, 出菇期20~25天, 栽培工艺是:培养料配制→搅拌→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搔菌催蕾→出菇管理→采收包装。

当地主推的白玉菇工厂化高产培养料配方是:

1) 棉籽壳40%、木屑20%、玉米芯10%、麦麸25%、玉米粉3%、石灰1%、轻质碳酸钙1%;

2) 棉籽壳50%、木屑10%、玉米芯10%、麦麸28%、石灰1%、轻质碳酸钙1%, 装袋前培养料含水量以64~66%为宜, p H自然。

3 培养料配置、装袋和灭菌

在装袋前要测定木屑、玉米芯等原料含水量, 按配方量取各材料。拌料时, 先将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主料倒入搅拌机, 边加水边搅拌20min, 然后加入麦麸、玉米粉、石灰等辅料再搅拌15~20min, 培养料水分控制在64~66%, p H值7.0~8.5。采用对折口径17~18cm×33cm×0.005cm聚乙烯塑料袋, 利用双冲压装袋机装袋, 每袋填装湿料1.1~1.2kg, 料高14~15cm, 料中间预埋规格为孔径2.5cm、长13cm的塑料打孔棒, 拉紧套环使其与料面紧贴, 盖上透气型防水塑料盖。从原料搅拌到灭菌尽量控制4h以内, 以免培养料高温“酸化”, 121~123℃高压灭菌保持2~3h。

4 冷却和接种

灭菌结束后, 要及时将菌包移至已用高锰酸钾—甲醛法消毒处理的洁净冷却室内进行机械强制冷却, 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开始接种。接种前6~8h开启接种室消毒杀菌设备, 接种前1h开启空气净化系统通风换气, 确保整个接种过程无竞争性杂菌, 空气清新舒适。接种人员要穿戴经消毒灭菌的工作服进入接种室, 双手与接种工具用浓度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接种工具还要经酒精灯火焰灼烧后冷却备用。菌种袋 (瓶) 表面须预用来苏尔、保菇王等食用菌专用消毒药品清洗除尘, 使用时挖弃表层1~2cm老菌皮, 用接种勺将菌种捣碎后倒入打孔棒形成的孔穴内, 可缩短菌丝满袋时间。接种量标准是将孔穴填平, 料面均匀覆盖0.4cm厚菌种即可。

5 菌丝培养与后熟管理

将已接种的菌包整筐置于已用“高锰酸钾+甲醛”熏蒸消毒24的养菌室层架上, 维持22~24℃、空气相对湿度60~70%环境条件避光培养, 利用时间继电器每间隔6h通风换气15min, 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500mg/kg。接种后第12天左右检查杂菌感染情况, 及时挑除污染菌包集中处理。接种后40天左右菌丝即可吃透培养料, 但菌丝稀疏细弱, 积累养分少, 还需继续培养50天左右促使菌丝生理成熟才能出菇, 菌丝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料面出现淡黄水水珠, 袋壁处菌丝颜色由洁白转为土黄色, 并形成粗壮的菌丝束。

6 出菇管理

挑选菌丝生理成熟的菌包, 拔掉塑料盖和套环, 将塑料袋口向外翻卷至料面上方2cm处, 用经75%浓度酒精消毒的搔菌耙去除老菌块, 然后及时转移至12~13℃出菇内房层架上, 覆盖洁净的编织袋或无纺布, 并喷水增湿,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二氧化碳浓度2200mg/kg以下、每天200lx光照连续照射6~8h环境条件, 通常7天左右料面菌丝扭结形成米粒状凸起, 进而发育成浅灰色幼蕾。当菇柄伸长至1.5~2cm时, 揭去覆盖物, 室内维持13~14℃、500Lx光照3h、空气相对空气湿度90~95%、二氧化碳浓度2200~2800mg/kg环境条件, 2~3天后, 菇蕾尖端形成直径0.2~0.3cm的圆形菌盖。同样环境条件继续管理7~8天, 菌盖直径达到0.5~0.8cm, 上面形成斑块状花纹, 此时, 通过减少通风时间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至3000~3500mg/kg, 促使菇柄快速伸长加粗, 菌盖慢慢平展加厚。当菌盖半球形、直径1.0~1.5cm、整从菌柄长10~12cm时即可采收, 采收时, 一手抓住菌包, 一手握住菌柄将整丛菇拧下, 以菇盖对菇盖或菇根对菇根方式轻轻放入采收筐, 避免菇盖破损或菇体携带培养料而降低商品性。工厂化栽培一般只采收1潮菇, 平均每个菌包可产鲜菇250~400g。

摘要:白玉菇是近年来风靡食用菌市场、极具开发潜力的一种珍稀食用菌新品种, 为了更好地示范推广白玉菇工厂化袋式高效栽培技术, 我们于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连云港四季有食用菌有限公司对白玉菇工厂化生产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 系统总结出了白玉菇工厂化袋式高效栽培技术, 对白玉菇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白玉菇,工厂化,高效栽培

参考文献

[1]暴增海, 宋春波, 吴怡, 等.白玉菇的研究开发概况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3) :210-211.

[2]李挺, 宋斌, 林群英, 等.白玉菇的研究进展[J].贵州科学, 2011, (2) :48-52.

慈菇高产栽培技术 篇3

慈菇高产栽培技术

笔者围绕慈菇高产栽培技术,对育苗、移栽到大田管理中所采取各项关键性技术措施进行了重点论述,以促进慈菇高产增效,供种植户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作 者:陈蓉 仲卫华 徐月华 徐培根 杨和文 葛小丽 孙亚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农业技术推广站,226611 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S6 关键词:慈菇   高产栽培技术  

金福菇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栽培技术 篇4

金福菇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栽培技术

阐述了金福菇的生物学特征、生长条件,并从栽培季节、栽培场所、栽培种制作、开袋埋土、覆土层调水、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金福菇的栽培提供参考.

作 者:黄建忠 邵爱明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12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4) 分类号:S646.1+5 关键词:金福菇   生物学特征   栽培技术  

白玉蜗牛养殖技术要点 篇5

1养殖方法

1)农田养殖法。在气候湿润温暖的地方,利用农田或菜园地进行养殖,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地域开阔,通风效果好,温、湿度条件比较适宜,蜗牛生长发育快、疾病少。养殖方法是选择周围具有遮阴树木的农田地或菜园地,进行翻耕整平耙细,用网丝围栏将四周围住,防止蜗牛逃离养殖地,在日常管理中注意保持养殖土湿润,当天气干旱时要及时洒水保持合理湿度,下雨量多时要及时做好排水除湿工作。

2)舍饲养殖。这种方法就是指专门建成或利用废旧厂房进行蜗牛养殖,养殖舍内墙壁和顶棚采用5 cm以上塑料泡沫板进行保温处理,并在墙壁和顶棚上贴上塑料薄膜,防止蜗牛爬行逃离。养殖方法分为地面养殖和多层立体养殖。地面养殖是用砖砌成便于操作的墙高为30 cm、长宽为2 m×3 m的养殖单元格;多层立体养殖是用砖混结构砌(或三角铁焊制)成多层架子,每层架子间距30 cm左右, 高度以饲喂人员操作方便为宜,养殖箱用木材或水泥做成100 cm×40 cm×17 cm大小的木箱或水泥预制箱,要求箱体合缝严密,没有间隙,防止蜗牛钻入;制作好的养殖箱固定在多层养殖架上,每个养殖箱中垫上7 cm以上的养殖土,然后将蜗牛放入养殖箱中饲养,舍饲养殖在管理上要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养殖环境温度与湿度,做好养殖箱内及舍内环境卫生。无论采用地面养殖还是多层养殖,为防止蜗牛爬出养殖单元格,都需要在养殖箱上面或多层养殖架之间覆盖沙网。

3)棚式养殖法。先将农田地进行翻耕曝晒消毒, 然后在其上面建成宽6~8 m,长40 m左右的弓形塑料大棚,两端分别开一个1.8 m×2.0 m的大门, 便于通风和拉运物品,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也可建成敞篷式养殖棚,在遮阳遮雨的环境中养殖蜗牛, 棚内建设如同舍饲地面养殖法,用砖砌成多个养殖单元格进行养殖。塑料大棚养殖需要特别注意养殖环境温、湿度控制,经常保持棚内通风换气,空气新鲜流畅。

2饲养土的配制及使用

用没有污染,腐殖质量高,土质疏松的农田土(或菜园土)与沙土按照1∶1的比例混合,在太阳下进行4 d左右曝晒消毒后,压细过筛,再加清水使其湿度达到40%左右;湿度大小的掌握,经验方法是将土用手一捏成团状,放手抖动能自动散开即可。养殖单元格中填入饲养土的厚度因蜗牛体格大小而定,一般为幼龄蜗牛3 cm以上,成年蜗牛8 cm以上。饲养土每1~2月更换1次。

3饲养管理

1)日常投喂。1月龄内的幼蜗牛,以新鲜幼嫩的蔬菜、豆秧、瓜类等为主,配制好的精饲料少量均匀撒在青饲料上,每天投喂1次,以傍晚18:00为宜。 成年蜗牛,除给足青饲料外,还要适量多加点精饲料,投喂量掌握在蜗牛体重的5%~7%,投喂量控制以既能保证蜗牛正常的采食需要,又不出现剩余浪费为宜,蜗牛精料的配制一般为米糠或小麦麸40%,玉米面粉30%,豆粕14%,鱼粉4%,石粉或贝壳粉10%,酵母粉、矿物质添加剂2%。按比例混匀粉碎后饲喂。

2)越冬管理。

1温度控制。室内温度必须控制在20~30 ℃, 舍内温、湿度尽量维持稳定均匀。否则会对蜗牛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当外界温度太低,室内温度不足时,可采取安装自动控温设备加热,没有条件的可以采取火墙或火炉加热,火墙加热供热面较大,温度比较稳定,缺点是修建圈舍前要一次性盘好火墙,一般炉膛设在圈舍外面进行加热,炉膛所产生的热量和煤烟通过火墙在蜗牛舍内循环散热后排出,火墙加热取暖除供热均衡外,蜗牛舍内没有煤烟等异味,蜗牛生长环境比较安全;采用火炉加热舍内温差较大,晚上管理不方便,也可以将180 kg的废旧汽油桶,改装成密闭的加热炉,以锯末等燃烧缓慢的材料作为燃料,进行稳定均衡供热,保证蜗牛舍内合理的养殖温度。

2湿度控制。冬季舍内饲养土容易干燥,每天应在养殖箱周围和地面上洒水2~3次。饲养土洒水1次以上。洒水温度应与室温相同,洒水时尽量减少水珠直接喷在蜗牛上,减少蜗牛温差刺激;如果采取洒水的办法蜗牛舍内湿度仍然达不到要求, 可采取在火炉上放置水盆加热蒸发水蒸汽的方法提高舍内湿度。

3通风控制。为保证冬季蜗牛舍内温度和湿度,蜗牛舍内的通风量就会减少,这样容易造成因舍内空间小,养殖密度大,形成舍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的现象,对蜗牛养殖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注意经常通风换气,在通风换气的同时还要适当提高舍内湿度和温度,缓解因通风换气造成舍内温湿度下降。

4注意观察。在日常管理中要多观察蜗牛采食、活动等状况,如果发现蜗牛采食、活动不正常, 要及时检查蜗牛是否患病或有天敌侵害现象发生, 并及时采取治疗和控制措施。

3)其他要求。放养密度随个体体格、质量增加,养殖密度由密逐渐变稀,成年蜗牛为400~200只/m2。 饲养5~6个月后,壳高4 cm、体重40 g以上时即可采收。

4繁殖技术

白玉蜗牛为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人工养殖只要控制好温湿度,一年四季都可繁殖。蜗牛6月龄性成熟,交配受精后10~15 d产卵,大部分情况将卵产在养殖土内,或菜叶上,所产卵为乳白色绿豆大小,呈椭圆型,多数卵聚集在一起形成团块状。白玉蜗牛每次产卵大多在200粒左右,1年可产6窝左右。人工养殖的蜗牛产卵后应及时收集在养殖盆内或养殖箱内孵化。具体方法是把蜗牛卵均匀排放在饲养土上,并在土上覆盖湿棉布或湿海绵,然后用塑料薄膜封住盆口,在温度20~30 ℃、湿度80%~ 90%的条件下,经8~15 d可孵出幼蜗。

5病害防治

蜗牛发病较少,主要以预防为主,经常做好养殖舍清洁卫生,及时清理蜗牛粪便和残余饲料,定期对养殖舍地面和饲养土进行消毒,特别是幼蜗牛养殖阶段每3 d对饲养土采用5%的百毒杀或强力消毒灵进行消毒1次,养殖场地每半月消毒1次。 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结核病。此病由于饲养土过湿甚至腐烂所致。 症状是蜗牛采食少、呆滞不动,逐渐死去。需要保持蜗牛舍内通风换气,控制湿度不要太大,也可用雷米封2片化成500 m L水喷洒,或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雷米封2 mg进行治疗,连续饲喂5 d效果较好。

2)脱壳病。此病是蜗牛缺钙所形成,症状为蜗牛外壳脱落,体表及内脏器官外露时间过长,由于水分蒸发和细菌感染而死亡。为预防该病可以增加饲养土中的腐殖质;也可以在饲养土中补充钙,将石灰石磨碎,撒在饲养土上让其摄食。

球盖菇栽培技术 篇6

球盖菇为草腐菌, 主要利用长稻草, 麦草等原料进行生料栽培。在用纯稻草栽培时, 出菇时菇潮来势猛, 朵形挺拔高大 (最大朵重1~2.5千克) , 周期短, 从出菇到收获结束仅40天左右, 每米可收鲜菇15~30千克。此外, 亦可利用多种农作物秸秆, 农副产品下脚料, 畜禽粪肥, 锯木屑等作生产原料。菌丝生长适温范围5~34℃, 最适23~27℃;子实体形成温度为4~30℃, 最适为14~25℃, 低于4℃和高于30℃子实体难于形成和生长。

一、菌种制作

母种以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为好;原种、栽培种可用麦粒、谷粒、木屑、稻草、棉壳等料制种, 均按常规方法制种, 含水量60%~70%。

二、栽培季节及场地安排

长江中下游地区从9月至翌年2月均可播种, 11月至翌年6月可出菇收获, 一般气温稳定在8~30℃范围内均可播种, 出菇期应安排在气温15~26℃为宜。栽培场地室内外均可。室外栽培应选择避风遮阳的场地, 在树林、果园内栽培最为理想。露天场地应搭建阴棚, 遮光要求七阴三阳。土壤以腐殖土或肥沃沙壤土为好, 呈微酸性。菌床畦面宽1.2米, 床面应挖松整碎, 呈龟背形, 四周及畦间开排水沟, 铺料前畦床表面用乐果或氧化乐果及杀菌药剂喷洒杀灭虫害和病菌。

三、栽培料处理

将稻草等秸秆浸泡, 使之吸足水分, 降低p H值和软化。每天换水1~2次, 以免酸败。稻草浸泡36小时, 麦秆、玉米秆、豆秆需48小时。料内不需添加辅料及粪肥, 否则反而影响菌丝生长。播种时, 气温高于23℃以上, 栽培料需进行预堆, 堆成宽2米, 高1.5米, 长不限, 要求紧实, 3天后翻堆, 再经2~3天将料空翻1次, 料需抖散并调水使含水量达75%左右即可进畦播种。若播种时气温低则不需预堆。

四、铺料播种

畦上第一层铺料8~10厘米厚, 然后播入50%的菌种, 麦粒种散播, 草种掰成鸽蛋大小穴播, 第二层料厚10~12厘米, 再播剩下的菌种, 第三层铺料厚4~5厘米。要求分层压紧实。每平方米用干料25千克, 草料种3瓶或麦粒种2瓶。若气温仍较高, 可用木棒在料面上每30厘米打1个直径6厘米大的洞穴, 直到料底, 以利散热。最后覆盖浸湿的破麻袋或报纸保湿。

五、发菌管理

1. 调水

播后20天内不要直接喷水于菇床上, 只喷在覆盖物上, 忌漏入料内, 遇雨天应覆薄膜防雨, 雨后揭去, 四周沟内积水应及时排除。

播种后一般3天菌丝开始萌发, 20天后菌丝占整个料层1/2以上, 此时料面局部变干发白, 应局部喷水增湿, 做到少喷、轻喷, 四周侧面多喷, 畦面中间部位少喷或不喷。喷水量过大、过多, 会造成菌丝衰退。

2. 控温

要求料温控制在20~30℃, 最好25℃。播种后料内应插温度计, 每天早晚观察料温变化。料温高于30℃应采取揭膜通风, 在料面覆盖物上喷冷水等措施使之降温;若料温低于20℃, 早晚料面盖草帘增厚覆盖物并在上面覆盖薄膜, 白天有太阳时, 除去覆盖物, 仅盖薄膜, 接受阳光, 提高地温和料温。

六、覆土管理

选好肥沃、疏松、微酸性、腐殖质丰富的壤土, 播种后30天, 当菌丝接近长满料层时, 覆盖在料面上, 厚3~4厘米, 并打循环水调湿覆土层。覆土后3天就可见到菌丝爬到土层, 这时要保持土层湿润, 喷水时多喷覆盖物, 不得漏料, 注意通风换气, 控制空气湿度在85%~90%。当菌丝长满土面后, 应拿去覆盖物, 停水降温, 防止菌丝徒长, 使菌丝倒伏。这时土层内菌丝逐渐形成菌束, 扭结成白色小原基并逐渐发育成菌蕾。

七、出菇管理

辽北地区猴头菇栽培技术 篇7

一、栽培季节及场所选择

猴头菇栽培一次可收3茬, 约需2个月。根据猴头菇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人工栽培的适宜季节在辽北地区为8月份, 一般在室内、菇房、温室、大棚等设施条件下均可生产。

二、栽培技术要点

猴头菇生产主要采用熟料栽培, 常见的有袋栽和瓶栽两种方式。

1. 工艺流程

猴头菇栽培主要流程:配料→装袋 (瓶) →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鲜销或烘干。

2. 配方

配方一:棉籽壳79%、麦麸20%、石膏粉1%, 含水量60%;配方二:木屑69.8%、玉米粉20%、麦麸10%、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含水量58%;配方三:玉米芯78%、玉米粉20%、石膏粉1%、过磷酸钙1%, 含水量60%;配方四:豆秸68%、木屑20%、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 含水量60%;配方五:蔗渣80%、麸皮10%、米糠8%、过磷酸钙2%;配方六:酒糟50%、木屑30%、麸皮10%、米糠8%、过磷酸钙2%、农作物秸秆混合粉98%、石膏2%。

3. 袋栽

选用15厘米× (30~50) 厘米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袋。拌料、装袋方法同常规, 最好使用塑料颈圈, 以利菇体生长。灭菌可用常压或高压, 指标同常规。接种时, 短袋从袋口接入, 长袋从一侧打穴接种、封口、套袋。培养室要求空气干燥, 相对湿度70%以下, 通风良好, 22~25℃, 黑暗或有较弱的散射光。

4. 出菇管理

当菌丝体长到半袋时, 就陆续发生子实体, 进入出菇期管理。 (1) 开袋口。短袋拔去棉塞, 堆成菌墙;长袋卧放, 撕去胶布, 穴口向上, 置于出菇架上, 袋上用塑料膜覆盖, 膜与穴口间应有空隙, 每2~3天掀动一次, 促使菌蕾形成。当菌蕾直径达2~3厘米时, 揭去薄膜。 (2) 水分。生长前期, 空气湿度保持在95%左右, 当菌刺长到1厘米时, 应降至90%, 喷水视菇房空气情况掌握, 若湿度低于75%, 子实体会干萎、发黄、生长缓慢, 注意避免向子实体直接喷水。 (3) 通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场所, 猴头子实体个大、质紧、色白, 菌刺长短适中, 产量高, 商品性好。否则子实体松软, 菌刺少而粗, 生长缓慢, 产量低, 甚至会出现畸形。 (4) 光照。散射光利于猴头子实体的发育。虽然子实体在黑暗条件下也能形成, 但常发育不良, 易畸形。

5. 瓶栽技术

原料搅匀后装入瓶中, 要求不松不紧, 压平培养基表面, 洗去瓶壁内外沾染的培养基, 塞上棉塞, 进行灭菌。灭菌、接种及培养方法同常规。15天左右当菌丝已生长整个培养基的一半时, 表面就会逐渐形成子实体, 子实体长至棉塞时, 及时拔掉棉塞, 进行出菇管理。此时适当降低温度, 保持18~22℃, 空气相对湿度90%~95%, 10天左右即可采收。

6. 猴头菇采收

桑枝大球盖菇栽培技术 篇8

桑枝中含有黄酮素、Y-氨基丁酸、1-脱氧野尻霉素、有机酸等功能性物质, 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肿瘤、抗氧化、利尿等功能, 用桑枝木屑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栽培的大球盖菇, 不添加农药和化肥, 不仅环保绿色, 还因转化富集了桑枝中的各种有益元素而具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功能, 是高档保健食品。

2009年武胜县与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开展合作, 在飞龙镇宝塔村进行桑枝大球盖菇的试验栽培, 取得成功。现将桑枝大球盖菇的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1 桑枝木屑的处理

将剪伐的桑枝条晒至七成干后, 利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制开发的桑枝条专用粉碎机进行粉碎, 筛网孔径大小5~9mm, 桑枝木屑颗粒大小在4~8mm之间。

2 培养料配方

桑枝木屑85%, 谷壳12.5%, 石膏1%, 石灰1.5%。

3 培养料处理

将桑枝木屑和谷壳按比例加水拌匀, 使培养料内含水量达到70%~75%, 即用手捏紧料, 有水滴出而不成线为止。将桑枝木屑培养料在地面上堆成宽为1.5m, 高为1.5m左右, 长度不限的料堆, 堆好后在其上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发酵。堆积3~4d后翻堆一次。方法是将内外层和上下层料交换位置, 并干湿混合均匀后, 重新建堆。再堆积2~3d就可用作栽培。也可将预湿的培养料进行常规高温灭菌处理后进行栽培。

4 栽培时期

大球盖菇气温在8~30℃均可播种, 最适气温是15~26℃, 播种栽培适宜在9~10月进行, 此时播种后气温适宜, 菌丝生长快, 一般情况下, 从播种、出菇到收获结束需4~5个月。

5 栽培场地选择及整理

大球盖菇一般采用室外栽培, 减少搭建大棚投入, 易管理, 效益较好, 可利用冬闲田或果园、桑园行间套栽培。首先将田间土翻挖打碎, 去掉秸杆及杂草, 再在地面上开畦, 把畦整成宽1.3m, 高30cm, 长度不限的龟背形畦床, 畦与畦之间相距40cm, 并开成排水沟, 在畦四周也开好排水沟, 沟深于畦床底部。开好畦后, 喷洒农药和灭菌药剂进行杀虫灭菌处理。

6 铺料播种

将灭菌处理过的桑枝木屑培养料先在畦床上铺一层, 厚约为8~10cm, 然后在料面上穴播上一层大球盖菇菌种, 再铺上一层桑枝木屑培养料, 厚为10~12mm, 播完后, 用木板压平压实料面, 让菌种与培养料结合紧密, 以利菌种萌发生长。在料面上覆盖草帘, 并盖上薄膜。

7 科学管理

每天注意观察堆料的温湿度变化, 当料温高过30℃时要揭膜通风, 喷水降温, 畦面干燥应喷水保

湿。在播种30d以后, 即菌丝已基本长满料层时, 开始盖土, 厚度为2~4cm, 将培养料完全覆盖。用于覆盖的土要求疏松, 透气性好, 保水性能好, 富含腐殖质, pH值为5.5~6.5, 含水率30%左右。盖土15~20 d开始出菇, 此时要做好调温、保湿、光照管理工作, 即保持温度在12~25℃之间, 保持土壤始终处于湿润状态。

8 采收加工

上一篇:预备党员第一季度政治思想工作汇报下一篇:健身房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