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共9篇)
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树立创新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也就是要通过思维方式的创新,破除迷信,超越陈规,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和实践发展。
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中国的未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进步和贡献的取得,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旧中国的落后和挨打,从思维方式层面说,拒绝创新和排斥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总书记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多有洞察,并基于这种历史认识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提高伟大工程的质量,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以创新思维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正是通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辩证发展相反,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不仅不能创新,还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实践进步的思维起点和贯彻工作始终的思维特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的基本哲学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工作的基本哲学方法。发现问题是前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目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在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
在对外开放中培养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把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推动变革和创新
使创新思维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能力,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化创新思维为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创新思维,而且还提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建设,使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些论断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是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实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只有转化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什么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学生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19-01
如今初中数学教学重视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使他们具有初步的数学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此,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树立创新教育意识,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教育教学从本质而言就是创新的生成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变“教堂”为“学堂”,想方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起来,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高高在上,说的每一句话、讲的每一個字都是一种权威;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和记,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抑制和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堂”为“学堂”;要想方设法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和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足以说明合作交流的优越性所在。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把别人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思路中,使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数学思维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完善,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亚里斯多得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里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三、猜想,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
猜想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1、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2、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排列组合知识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多方面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创新意识,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保护好学生来之不易的灵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莹.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5).
[4] 关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2期.
遇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要从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出发,彻底地了解问题本身,把问题看透。运用开阔的思维,去考虑各个细小的环节,找到最优的方法。
明确目标,集中注意力
其实反应力的加强,关键在于精神的集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如果自己心无杂念,一心一意搞服务,反应速度必然很快。如果个人的私欲太重的话,就会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负累,带来各种麻烦。要有明确美好的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情,你才能十分地投入,高度地专注。
多出去走走
要想加强反应能力,天天宅在家里肯定是不行的。多出去走走,多跟大家一起玩玩,做做运动,聊聊天,多长见识。反应能力主要是后天练出来的。如果你的天地广阔,见识多了,对事物的反应也比较快。
多向优秀的人学习
在生活中,家长要跟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包括对事物的认知、感受、对于指令的接纳和理解程度,行动力。理解、听懂、做到什么,这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过程。
可以做亲子共读,作为一个每天要做的事情,读完了以后都要去交流:我们刚才读的是什么?书里的人物有谁?里面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你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二、多样化的思维。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是需要我们开放自己的思维的,不要设太多限制。有些家长是这样子:买回来一盒乐高积木,孩子还没拼,家长就说:“不要动不要动,我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拼,去找图纸,第一步先把图纸拿出来,第二步把塑料袋里面的乐高积木拿出来,第三步按照图纸上的要求,一步一步的拼起来,好。”其实我不是反对这个样子,但如果你每一个乐高都要求这样子装的话,你觉得会不会对孩子思维有局限呢?
反而是那些缺零件儿的玩具才可能是孩子有乐趣的玩具,因为那是他自己的创造力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三、强调多层次。
非对即错、唯一正确的标准,是固化思维。我们这里说多层次的分析是在对和错之间,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没有把这件事情做对,但是,我们可以表扬的是这其中有哪一个地方他做的还不错。就可以拿出来,提出表扬,以后这一步是可以继续这样做的,需要改的是其他的什么方面?
这样,我们就在黑和白之间分出了很多的层次,黑白灰灰灰灰灰灰,让孩子能够多层次的分析事物,而不是对了就了不起,错了就完蛋了的极端方式。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小朋友或者大学生,因为眼前的一个什么事情过不去就跳楼、自杀或者伤害别人,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层次不够多,单一思维方式,悲观的无助的思索,带来不可救的行为后果。
四、正面积极的引导。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1、动作思维阶段
桌上放着一个苹果,宝宝矮小够不着,怎么办呢?这时候宝宝发现他旁边有凳子,于是把凳子搬过来,自己爬上去,成功地把苹果拿到手。孩子学会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从不断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的。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这也是为什么用数字加减,孩子反应不过来,但是用实物举例子,就容易理解。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让孩子从具体中学会归纳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有些家长和老师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好处。
3、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六到十一岁是培养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一只狗有4条腿,两只狗有8条腿,三只狗有多少条腿?像这些问题,就是属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题。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三、提高宝宝思维能力的方法
1、推陈出新训练法
拿出一支铅笔,问宝宝:“铅笔可以用来做什么啊?”除了写字、画画,铅笔还有什么用途呢?推陈出新法就是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家长们会惊奇地发现,虽然宝宝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一般大人比不上的。
2、聚合抽象训练法
扑克牌有4个类型的牌,点数4有黑桃,红桃,梅花和方块。让宝宝从四张不同花色的牌中找出他们的共同点。这就是对宝宝聚合抽象的简单训练。
跟宝宝一起玩拼图。将一堆十分混乱、毫无头绪的图块,拼组成固定的、一块都不能错的美丽图案,确实是一项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相当的耐心才能完成的工作。在相互无关的画片中,寻找能够连接的结合点,对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好的锻炼活动。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
准备一次野炊,让宝宝参与到野炊的准备活动中来。问宝宝:“明天去哪里野炊?”“某某公园”“怎么去?”“爸爸开车去。”“要带什么东西?”……
这个训练法对宝宝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宝宝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宝宝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
鼓励宝宝多问为什么。“什么蝴蝶会飞?”“因为有翅膀。”“为什么鸡有翅膀,它不会飞?”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四、提高宝宝逻辑思维能力
1、理解数字的概念
爸爸妈妈在教孩子数数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多点耐心。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木珠、碗、豆子等。因为孩子能够用手触摸到物品更加能够引起孩子数数的兴趣。
2、学习分类的方法
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归为一类,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爸爸妈妈要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标准,即事物的相同点。这样也能够使孩子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3、了解顺序的概念
顺序练习有助于培养孩子今后的阅读能力,这也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大到小,可以是从硬到软、从甜到淡,同样也可以反过来排序。例如爸爸妈妈可以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让孩子动手把苹果按大到小排列起来:或者拿来软硬不同的东西让孩子按照软硬度来排列。
4、认识大群体和小群体
首先,应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例如家具、运动、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了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
5、建立时间的概念
孩子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做事也许会更规矩些。
6、掌握一些空间概念
大人们往往以为孩子天生就知道“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概念,实际并非如此。父母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孩子,比如:“请把勺子放在碗里”。对于孩子来说,掌握“左右”概念要难些。
五、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七个小窍门
1、考验推理
准备和宝宝一起享受早餐,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让他猜猜今天吃什么,希望今天吃牛奶还是豆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宝宝的数学逻辑能力。
2、上下楼梯
上下楼梯会让宝宝觉得疲劳索然无味。但是在这个时候,爸妈用一些有趣的方式,不仅能让宝宝智能有所提升,而且宝宝不愿自己上楼的情况会大大的减少。爸妈可以拉着宝宝一级一级台阶的数,一层一层楼数,在攀爬的过程中宝宝的数学逻辑能力也会提升。
3、数门牌号
家长带孩子外出,可以利用回家的一小段时间,因为在回家的路上,宝宝会觉得放松,这个时候,面对纵横交错的马路,让孩子分辨并记住那些路的特点和不同,学会用参照物认识路,这样能够提升宝宝的观察能力。路过一排排房子的时候,还可以指着门牌号码让宝宝分清哪个门牌是奇数,哪个门牌是偶数。加强了孩子的数学概念,对提高数学逻辑能力也是有帮助的。
4、看时间表
晚上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关注宝宝爱看的节目是几点播放的,可以让宝宝在电视报上找出播放的时间。教宝宝认识时间,这样也培养了数学能力,宝宝在不经意中也学会了一些汉字。
5、一起数玩具
宝宝玩好玩具后,要让他把自己的玩具整理放好,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不过爸妈可以在一边协助,借着这个机会可以帮助宝宝学到新的知识,刚开始时,爸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数玩具,数一件放好一件。通过数玩具,宝宝便会知道数的顺序了,以后就可以让他自己数和整理了。这也陪养了宝宝的数学智能。
6、看商品价格
带着宝宝去超市,爸妈可以和宝宝一起看看商品的标价,让宝宝知道每一种商品都有它的价格,然后买两样东西需要多少钱,爸爸只有二十元够买几样等等。这样可以使宝宝对金钱有最初的概念,也提高了宝宝的数学智能。
7、增减衣物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 我们要转变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并利用现有的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 在质疑中探究问题, 在探究中学习,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可以给学生假设“于勒叔叔回来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学生结合原文主旨, 结合原文风格, 再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的写于勒发财回家, 菲利普夫妇奴颜媚笑;有的写穷困潦倒的于勒回家, 被菲利普夫妇骂出家门;有的写发财的于勒扮作穷困状回家, 深刻体会到了兄嫂的冷酷……这样, 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 以课文中塑造的文学形象为“模特”,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没有人喜欢接受推销, 或被强迫去做一件事。我们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东西, 或照自己的意思行动, 我们喜欢别人征询我们的愿望、需求和意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具体情况,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质疑与解决问题中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开阔视野, 拓展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完余光中的《乡愁》后, 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画面: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里, 一轮圆月缓缓升起, 你是否可以通过周围环境的寂静, 引导学生观看四周景物, 引发他们的相思情绪, 尔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情景也写一篇乡愁的文章?这样, 同学们联系画面想着, 并与周围的同学开始讨论。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共同观察景物的实际写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的模仿能力
要激起学生“模仿”写作的火花, 首先要使作品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相撞击, 找好切入点。通过作品中情境熏陶与情感体验的结合, 引发学生的联想, 激发其“模仿”写作的激情。如朱自清的《背影》, 父送子上车, 父为子买橘子的小事蕴含着父子真情。此情深深打动了学生,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此时, 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 让他们联想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爱, 增进对天下父母的理解, 然后要求“模仿”《背影》写出自己与父母的故事。学生们就抓住父母最主要的特征, 抒发了真情实感。有的写《父亲的白发》, 有的写《父亲的皱纹》, 有的写《一把雨伞》, 有的写《一碗鸡蛋面》……这样, 通过文中情境的熏陶, 联系到自己的情感体验, “模仿”名作的构思, 学生们创作了饱含深情的文章。通过写作教学实践,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 写作需要模仿, 更需要使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要在模仿中培植新的萌芽, 不能让学生的智慧淹没在别人思维的模式中, 反而要把别人思维的模式作为点亮学生智慧的燧石。因而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重在教会学生, 在借鉴模仿后, 要注意融入自己的特点, 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通过“模仿”创造出了新的意境, 学生深刻感受到创作的喜悦, 促进了他们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情景模仿达到了再创造目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思想, 改变教师职能, 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来。正如顾明远所说:“教师是学校中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人才的专业人员。”所以,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光是“授之以鱼”, 而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借助现有知识、技能进行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置一个个世外桃源情景画, 把自己置身于一个乐在桃源的环境之中。然后学生互相讨论, 动脑遐想, 并联系当今现实生活中“农家乐”的亲身体验。这既能使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又能起到化难为易, 化笼统概念为具体感知的积极作用,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行自主探索,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题;能力;培养;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86-01
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本文仅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创新。数学创新教育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进行发现和掌握相对于自身是数学新思想或数学新事物的活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创新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是创新教育理论和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由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创新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索式学习,这对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应注意一例多说,引导学生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說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比如解答“三年级种树25棵,四年级种树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几棵?”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学生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5×2-25”。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25×2-25”,再进行第二次“顺逆说”:先让学生说第一步“25×2”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
三 鼓励探索求异,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反复进行验证,在积极地思考中求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它的重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系统地、主动地思考问题,有助于诱发其跳跃思维,加快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其多向思维的能力。
四 启发想象,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启发想象,即解决了问题,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解题思维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维。
现在的社会环境迫切要求具有良好思维素质人才。良好的思维素品质对于掌握高深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学习拥有思维能力,以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只是找不到相应的老师,自学找书看,由于思维是抽象的东西,容易被书本上的名词概念都把我们搞的晕头转向。自己也找不到切入点。
我个人觉得,要提高思维能力不妨从我们身边的事做起。事实上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思维训练。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对待过。
比如对自己成长的认识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的眼中的世界是一片混乱的。俗话说,经一事长一智。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做一样工作:把那些从感官得来的缺乏意义的、杂乱无章的信息在人脑中进行分类、整理、集合,使之成为对外部世界系统的看法。而帮助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把现实世界整理出一个头绪来的是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这些思维活动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还有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等等。
由于思维能力受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每个人思维能力的不同,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方式的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可以让自己尽快地成长呢?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困难、挫折。我们要善于处理这些问题。让思维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渗透。
怎样才能在这方面学习思考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理解思维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表达形式是“什么是什么”等这类思维是概念;表达形式是“想想看那个合算” 这类的思维是判断;表达形式是“ 考虑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类思维是分析;表达形式“是今后会怎样” 这类的思维是推理;表达形式“我将怎样对他说”这类思维是构思;弄清楚这些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思考。
其次,提出具体的问题。比如工作中,我如何做得更好?更好的标准是什么?我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差距在哪里?为达到好的标准我该怎么做?然后一个一个作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的就是把想到的问题,和回答作正确清晰地表达。如果表达地不清楚,会影响到你的判断和分析。以致影响你的结论。
与此同时,要养成自己做笔记写的习惯,而不能想想就算了。对遇到的问题和思维过程要清晰地记录,可以使你不得不把细节说清楚,从而也就拥有了清楚的认识。也便于你以后的分析评论。再有,笔记会有助于我们做到有条理地思考、有序地呈现结果、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三,要多读书,增加知识积累。因为知识和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活动的基础是知识,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总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借助于知识而进行。
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1、学会运用“PREP+A”的逻辑产出模式:
P(Point,观点/论点),R(Reason,原因/理由/根据),E(Example,实例/例证),P(Point),A(Action,行动)。
在正式的谈话、讲演、文案中,一般可以遵循下面的逻辑/步骤:
P:首先,简洁明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论点/主张,也就是你在说什么、你想要表达什么。
R:其次,说出支持你结论的“依据”,也就是回答 你凭什么这样认为,是基于哪种事实和解释?
E:再者,用实际的例证(资料、数据、个人例子等)来提高你结论或观点的说服力。
P:最后重复结论,确保自己想传达的信息,已确实传递。
A:行动就是你希望对方怎么做(根据实际需要,一把可以省略)。
小结:简单来讲,这个模式就是先从结论说起,再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及根据,然后举出具体事例佐证,最后再强调一次结论 。
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锻炼逻辑思维的方法技巧:
2、日常谈话练习
除了正式场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借鉴“PREP+A”逻辑产出模式来增强自己的逻辑性。无论是你讲给别人听,还是听别人讲,都可以刻意的去思考一下“这篇稿子”中: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案例是什么?这种潜移默化的练习,可以不断优化你的逻辑思维。
3、自我提问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看到、听到或读到一些:重要信息或者让你有触动的信息时,都可以通过一些刻意的自我提问来锻炼自己的思维。比如读到一个观点时,就可以这样问自己:作者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切入?作者是如何形成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有什么缺点?如果我来写如何可以更好?
4、电影梳理练习法
大部分人都比较喜欢看电影,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就在看完电影后,花上一点时间,梳理一下电影的情节、主线吧(悬疑、科幻、罪案类的影视或书籍效果较好,因为它们都比较考验你的逻辑思维)。自己梳理完之后,还可以去网上搜搜别人的一些见解,做做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疏漏。经常这样做,你的逻辑思维,以及记忆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5、通过“做结构式的读书笔记”来训练逻辑思维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逻辑架构,其中目录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基础逻辑。所以我们可以借着做笔记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一举多得。
①初步阅读一本书,我们基本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的,为了检验自己的基本掌握情况,就可以通过“默写一本书的目录”的方式来检验,默写完之后再与这本书的目录对比。
②从自身出发,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这本书?”然后把你的写作大纲(逻辑架构)写出来。
③读完书之后,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你比较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在理解、思考之后,你又可以以这些知识点作为主题来写写文章。
6、通过写作练习来锻炼逻辑思维
写作是一种自我思考的整理,花时间架构出一篇让别人能读懂得文章,其实就是训练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和组织能力。因为写作是一个设定主题,然后寻找答案的过程,你先要定义对的问题,然后决定切入问题的角度,再分析各种角度的优缺点,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完成这整个过程,写完一篇文章,就等于进行了一遍逻辑思考的练习。
至于写什么,这就很广泛了,比如写一个原创故事,写一篇读书或学习心得,或者生活感悟。等写作能力有所提升之后,你就可以随便找一个关键词,然后以这个关键词来搭建逻辑架构,写一篇文章。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推荐阅读:
如何锻炼提高思维能力05-23
如何提高护理创新能力05-27
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06-17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09-29
如何提高实践能力09-13
如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10-01
如何提高演讲的归纳能力05-27
如何有效提高托福阅读能力06-15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11-03
如何提高创新服务水平05-25